释氏要览卷下
钱塘月轮山居讲经论赐紫沙门释道诚 述 ·说听
·躁静
·诤忍
·入众
·择友
·住持
·杂纪
·赡病
·送终
说听
说
毗奈耶律云。说者。彰表开导之义也。今称讲者。说文云。讲和解论议。广雅云。读也。顾野王云。解说谈议也。训诰也。
听
唯识论云。谓耳根发识领受。曰闻也。即沉思静意。属耳于法也○法苑云。有三品。以神听为上以心听为中。以耳听为下。
说听二难
中观论云。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涅槃经云。一乐说难。二乐闻难。
法师升高座
十住婆沙论云。欲升高座。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
法师心
大法炬陀罗尼经云。夫法师者。常应如是用。惟我今所处。即如来师子之座。宜应忍默慈慜。爱语谦下。将护众心。若怀嗔妒。心存胜负获大重罪。慈心说法成大功德。能令佛法久住于世。凡所生处。常得值佛。能消种种供养。应惭愧。勿生贪心。不得我慢。无令消灭施主善根。
法师八种言
瑜伽论云。一可喜乐言。二善开发言。三喜识难言。四善分析言。五善顺入言。六引余证言。七胜辩才言。八随宗言。
语有八支
显扬论云。一美妙语。二显了语。三易解语四乐闻语。五无依语(谓无望也)六不逆语(知量故)七无边语(善巧多故)八上首语(趣涅槃宫)。
说者过罪
佛藏经云。自未证法。而在高座为人说者。法堕地狱○十诵律云。若自解未明。于法有疑者。则不得为人说。恐有错传之失。彼此得罪○华严经云。于甚深法心生悭吝。有堪化者。而不为说。若得财利恭敬供养。虽非法器。而强为说。
自大憍人
未曾有经云。若多少有德。自大以憍人。如彼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讲说三益
十地论云。说法利他有三时益。一闻时。二修行时。三转生时。
说者五福报
贤者五福经云。说法得五福。一当生长寿。由听者不杀故。二得大富。由听者不盗故。三得端正。由听者和气故。四得名誉由听者归依三宝故。五得聪明。由听者晓了妙慧故。
讲堂制
佛本行经云。时比丘集一堂内。有二比丘说法。是故相妨。即造二堂。以比近故迭相诱引往来交杂乱众佛制。今后不得共一堂。及二堂相近。亦不得彼堂来此堂。此堂诣彼堂不得憎恶法门(若今三学迭相是非也)。
讲堂置佛像
大法炬陀罗尼经云。法师说法时。有罗刹女名爱欲。常来惑法师。令心散乱。是故说法处。常须置如来像。香华供养。勿令断绝。彼罗刹女。见已即自迷乱。不能为障。
讲处念经
梁僧旻法师。讲次谓众曰。昔弥天道安每讲。于定座后。常使都讲。为含灵转经。此事久废。既是前修。欲屈大众。各诵观音经一卷。于是阖座忻然。远近相习耳。今亦念佛是也。
学肆
肆者。所以陈货鬻之物也。因后汉张揩。字公超学徒随之。所居为市故。今学处称肆焉。
省
释氏呼学院为省者。高僧传云。佛陀耶舍初至。姚兴别立新省于逍遥园待之。韵注云。省署也。
绛帐
绛赤色也。范晔后汉书云。马融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常坐高堂施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或称马帐○又晋书宣文君宋氏。即韦逞母也。立讲堂。隔绛纱幔授学徒(今释子称绛帐等。有所不宜。智者思之)。
龙门
高僧慧持即远法师之弟也。性格清峻。解行并高。领徒千人。凡有升堂。入室者皆号登龙门。
筹室
宝林传云。西天第五祖优波鞠多有石室。纵十八肘(肘长尺八南北三丈二尺四寸)。广十二肘(东西二丈一尺六寸)。受学者有一得道。则掷一四寸筹于室中。筹遂满室。至鞠多灭度将室中筹茶毗之。
函丈
曲礼云。非饮食之客席。间函丈(注函容也。谓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划也)。
都讲
即法师对扬之人也。梁武帝每讲经诏枳园寺法彪。为都讲。彪先举一问帝。方鼓舌端。载索载征。随问随答○晋支遁至越王义之请讲维摩经。以许询为都讲。询发一问。众谓遁无以答遁答一义。众谓询无所难。今之都讲。但举唱经文。而亡击问也。
讲僧始
讲经。即曹魏时朱士行讲道行般若为始也。尼讲。以东晋道馨。讲法华维摩二经为始也。讲律。即元魏世法聪为始。聪但手披目阅。敷扬四分律。有门人道覆。旋听旋抄。渐成疏焉。讲论。即罗什授嵩法师成实论。为始也。
法器
广百论云。要具三德名法器。一禀性柔和无有偏党。常自审察。不贪己利。二常希胜解。求法无厌。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三为性聪惠于善恶言。能正了知得失差别。若无如是。三德虽有。师资终无胜利。
人中师子
治禅经后序云。天竺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天才特拔。诸国独步内外综博。无籍不练。世人咸曰。人中师子。
法匠
齐高僧僧印善讲经论。称法匠。
义少
(少字去声)法安年十八。讲涅槃经。张永问年几永叹曰。昔扶风朱勃年十二能读书。人号才童。今安公可曰义少。
四海论主
隋高僧敬脱称也。
三国论师
齐僧粲号也(三国谓齐。陈。周)。
毗昙孔子
西秦惠嵩善阿毗昙论。时重号之。
寿光学士
梁惠超学经论。明解宏达博瞻内外。武帝敕为寿光殿学士。
经论元匠
梁僧盛讲众经论。为时元匠。特精外(兴为)群儒所惮。
菩萨戒师
慧约为梁武帝戒师。
讲经天花坠
梁法云讲次天华散坠。又唐西京胜光寺道宗讲时天华施绕讲堂飞流户内。但不委地。久之还无。
说律山峰落
智文善讲律。方举麈尾。两个山峰俱落。
聪明释子
罗什谓姚兴曰。融公是聪明释子。
摽表道人
昙影姚兴礼重见其超拔群士每谓罗什曰。影法师真为此国风流摽表之道人矣。
优赏
西域记云。讲宣一部。乃免知事(今浙右律寺。有比丘。听学成名。便免知事。以此为证)讲二部。加上房资具。讲三部。差侍者秪承。讲四部。给净人。讲五部乘舆。
金师子座
鸠摩罗什。秦云。童寿。昔在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请什坐说法。
学者为四事堕落
法律三昧经云。一学不知善权方便。轻慢师友。无有一心。其意数转。二学不精进。无有道力。但贪名誉。望人敬待。三学所事师。不念勤苦当得成就。虚饰贡高。四学好道反持异术。比佛深经。言道同等○菩萨戒经云。为名誉聚徒。名魔弟子。
躁静
贪
瑜伽论云。于诸境界。深起耽著名贪。诸烦恼中。贪为最胜○阿毗达磨论云。贪者。三界爱为体。生众苦为业(业用也)○法蕴足论云。佛言。汝等若能永断一法保汝定得不还果。一法者贪也○六度集经云。佛因中曾作鸽王。诫诸鸽曰。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膳得志之乐其久若电。众苦困己。其有亿载。
欲
希须为义。杂阿含经云。佛言。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增一经云。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瑜伽云。诸烦恼中贪为最胜于贪中。欲贪为胜。生诸苦故。集论云。此法生时相不寂静。由此生故身心相续不寂静转(由是义故束此二法名躁盖取不安之义也)。
出家人三欲
涅槃经云。一恶欲。若比丘欲为一切大众上首令一切僧随我令四众皆供养恭敬赞叹尊重我若为说法皆信受令我大得衣食屋宅等。二大欲。若比丘生欲心当令四众知我得初住乃至四无碍智为利养故。三欲欲。若比丘欲生梵天乃至刹利家得自在故。
五欲
谓。色声香味触也。智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行者当诃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不已。将坠大[塚-豖+凡]。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此五欲。得暂时乐。失时大苦○杂阿含云。闻陀梵志问阿难言。汝以何义于佛教出家。答为断恶生善。故又问断何恶。答断贪欲嗔痴。问此有何过患。答欲爱染著。能生恼乱于现在世增长恶法忧悲苦恼由之。而生未来世中亦复如是。
苦
逼迫为性。由彼贪欲乃生苦故○佛地论云。恶事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土地。且众生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六所求不得苦。七冤憎会苦。八忧悲苦。二土地者。如说国土多寒多热。无救护。多饥多病等○法句经云。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嗔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源。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苦残害。吾我缚著。生死不息。皆由于身与欲。离世当求寂灭。摄心守正。怕然无想。可得泥洹。此最为乐○身苦偈云。乘骑疲极故。求索住立处。住立疲极故。求索坐息处。坐久疲极故。求索安卧处。众苦从作生。初乐后则苦。视瞬息出入。屈身坐卧起行立。及往来。此事无不苦。
五畏
佛地论云。一不活畏。二恶名畏。三死畏。四趣畏。五怯畏(畏亦怖也)○妙色三经云。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别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七情
喜。怒。忧。惧。爱。憎。欲(情者。是非之主。利害之根)。
八风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又云世八法)○佛地论云。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前诽拨名毁。不现前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少欲知足
师子吼菩萨问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别。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定者。得少不悔恨○正法念处经云。沙门法中第一胜者。所谓知足○婆沙论云。佛法以少欲为本。为俗利故。则道利不成○遗教经云。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取。则无此患。少欲能生诸功德。则无谄曲以来人意。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惧。触事有余。比丘为脱诸苦恼。当观知足之法。则是富乐安隐之处。
四欢喜法
一.俭素欢喜。能引少欲乐。二.积集梵行欢喜。能引远离乐。三.元悔欢喜。能引三摩地乐。四.乐断乐修欢喜。能引三菩提乐。
释子须信唯识相分
凡富贵贫贱好丑得失。皆是过去自造善恶业种子。总别依正果也。皆由第八识相分所变。故云。相分已定。鬼神不能移也○优婆塞戒经云智者了知是业果。云何说言时节星宿自在天作耶。若是时节星宿因缘者。天下有同时同宿生。云何复有一人受苦。一人受乐。一人是男。一人是女耶○正法念经云。善不善业。众生自作。非星宿作。
静
能断金刚论云。定名静以得禅者说名寂静。寂静有二种。一心寂静。二身寂静。今以四句料简。一有身欲寂静。而心不寂静。谓贪欲比丘林下坐禅。二.有心寂静而身不寂静。谓。无贪嗔比丘亲近王臣。三.有身心俱寂静。谓。诸圣人。四身心俱不寂静。谓凡夫。
三摩提
智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谓是心从无始已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如蛇入竹筒内。
禅
阿毗昙论云。阿名禅。答谓以断结正观。名禅。
坐禅
三千威仪经云。坐禅有十事。一.当随时。谓四时也。二.得安床。谓禅床也。三.软座。毛座也。四.闲处。谓山间树下也。五.得善知识谓好伴也。六.善檀越。谓不外求也。七.善意谓能观也。八.善药谓伏意也。九.能服药。谓不念万物也。十.得善助。谓畜禅带也。
禅带
此坐禅资具也。经云。用韦为之(熟皮曰韦)广一尺。长八尺。头有钩。从后转向前。拘两膝令不动。故为乍习坐禅易倦。用此检身助力故。名善助。用罢屏处藏之。
禅镇
木版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细串于耳下。头戴去额四指。坐禅人。若昏睡头倾则堕以自警。
倚版
今呼禅版。毗奈耶摄颂曰。倚版为除劳僧私皆许畜(僧即众。私即己)。
骨人
智度论云。更与骨人。令坐禅者观之。即今尽作枯骨帧子。是也。
禅杖
以竹苇为之。用物包一头。令下座执行。坐禅昏睡。以软头点之。
禅鞠
毛毬也。有睡者。掷之令觉。
宴坐
又作燕坐(燕去声)安也。安息貌也○月灯三昧经云。住于宴坐。有十利益。一其心不浊。二住不放逸。三诸佛爱念。四信正觉行。五于佛智不疑。六知恩。七不谤。八善防禁。九到调伏地。十证无碍智。
佛法二柱
毗婆沙论云。佛法有二柱。能持佛法。一者学问。二者坐禅。
诤忍
诤有四种
十诵律云。一斗诤。二助诤。三犯罪诤。四常所行事诤○毗尼母云。二人共竞名斗。徒党相助名诤。往彻僧者名言(僧众也)各说其理名讼。
诤根本有六
毗尼母云。一嗔恚。谓面色变异。令人可怖。二恼害。谓害他生恼故。三幻伪。谓诈作事。四悭嫉。谓贪己物不与人曰悭。见他有得生恼曰嫉。五见取。谓己所见所作。皆是。他所见所作不是(今人呼争为人我者。非也。言见取者。取诸见解为最胜故)。六边邪。二见。谓见续为常。见灭为断。是边见也。谤无因果。是邪见。
鄙喻
法句经云。佛言。为沙门不念精进。摄身口意三毒。垢秽充满胸怀。如洗足水不。可复用(谓不可用馔食)又云。虽为沙门。口无诚信。心性刚强。曾受恶名。亦如澡盘。不堪盛食(澡槃即洗足器)。
恶报
根本毗奈耶云。有苾刍二人。决择义理。小者诃大者。大者遏入房中。嗔火所烧。寻即命终。身变为毒蛇。欲螫小者。时佛以大悲心。至其房。令小者忏悔。汝可作昔日苾刍想作礼。佛为蛇说法云。贤首。汝于我所。已修净行。合生天上。由嗔火所烧。今作毒蛇。汝应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蛇闻法已。即命终住天○瑞应经云。痛哉世间人。共争不急事。于此极恶中。勤身苦营务。虽求不能得。徒役身心劳。死堕苦海中。自当无代者○南山钞云。凡欲责他。先自量己内心喜怒。若有嫌恨。但自抑忍。火从内发。先自焚身。
诤有五过
五分律云。一凶恶。二后悔恨。三多人不爱。四恶声流布。五死堕恶道。
忍
瑜珈论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由二因缘。诸出家者。力励受行。速能证沙门义利。何等为二因缘。一忍辱二柔和。言忍辱者。谓于他怨终无返报。柔和者。谓心无愤性不恼他○摄论云。忍能生自他平和事。谓自身不为嗔恚过失所染。即是自平和。既不愤恨。不生他苦。即是他平和○六度集经云。夫忍者。万福之源也○正法念处经云。忍者第一善法。第一清净。佛所赞叹。忍有二种。一法忍。缘法道行思惟。白法善道胜故能忍。二生忍。谓欲起嗔恚。忍令不起。知嗔过故。
以忍止诤
中阿含经云。佛告比丘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真尊贵○长阿含经云。天帝释偈云。我常言。智者不应与愚诤愚骂而智默则为胜彼愚。
灭嗔五观
摄论云。由观五义。以灭嗔恚。一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于我有恩。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三观唯法无有众生。何者能损所损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加之以苦。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欲生损害。
行忍五德
杂宝藏经云。若人行忍则有五德。一无恨。二无诃。三众人爱。四有好名。五生善道。
治一切烦恼法
贤愚经云。比丘于十二入。思惟无量生死无常。又思惟地狱之苦。及。诸畜生更相残害。饿鬼饥渴众苦所逼。思惟人中四方驰求。天上败坏。如是五道身心之苦。无有乐处。观此五阴。无常苦空无我不实。譬如空村无有居民。如是五阴。皆空无我。以无常火烧诸世间。诸佛弟子常作此观。云何得起一切烦恼。
祸从口生
报恩经云。人生世间。祸从口生。当护于子甚于猛火。猛火能烧一世。恶口烧无数世。猛火烧世间财。恶口烧七圣财。是故一切众生。祸从口生。口舌者凿身之斧也(七圣财者。一信。二精进。三戒。四惭愧。五闻。六思七定惠。璎珞经云。资用成佛故名财)。
缄口慎心
法苑云。恨他起谤。自加涂炭。且唇为弓。心虑为弦。音声是箭。长夜空发。徒染身口。特须自省。缄口慎心也。
入众
游行人间
今称行脚。未见其典。毗奈耶律云。如世尊言。五法成就。五夏已满。得离依止。游行人间。五法者。一识犯。二识非犯。三识轻。四识重。五于别解脱经。善知通塞。能持能诵(别解脱经即戒本也)。优波离问佛。有满四夏。善五法。得游行否。佛言不得。以五夏为定量。又问。有满五夏。未闲五法。得否。佛言不得。以五法成就。为定量故。
飞锡
今僧游行嘉称飞锡。此因高僧隐峰游五台出淮西掷锡飞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来多是飞锡。
海众
增一经云。众僧如彼大海。流河决水。以入乎海。便灭本名。但有大海之名。
入众五法
五分律云佛言入众应以五法。一下意。二慈心。三恭敬。四知次第。五不说余事。
入寺问制
制者。即今丛林规绳也。毗奈耶云。凡客比丘入寺。应问旧住。此中僧伽有何制令。若不问者。得突言罗罪。旧住不告者罪同。
接新到衣钵
十诵律云。有客比丘来应问讯与担衣钵入寺。
入堂五法
南山钞云。先于户外。预安静心。律云。以五法。一慈心(由僧通凡圣行涉粗细须慈心敬名重法尊人)。二应自卑下如拭尘中(推直于他。引曲向己。常省己过不说彼短。记云。巾能揽秽归己令物洁净故)三应知起坐。若见上座。不应安坐。若见下座。不应起立(人应于众俯仰得时)四在僧中。不为杂语谈世俗事。若自说法若请他说(众依于法动必有方)五见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应作默然(由无善伴举必有时。故应忍默权同僧事)。
挂锡
今僧止所住处。名挂锡者。凡西天比丘。行必持锡杖。持锡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不得著地。必挂于壁牙上。故云挂锡。
威仪
经律中。皆以行住坐卧名四威仪。其他动止。皆四所摄。
安居
南山钞云。形心静摄。曰安。要期此住。曰居。律制三时偏约。夏月者。一无事游行妨修出世业。二损物命违慈实深。三所为既非故招世谤。宣律师四分羯磨云。三安居。谓前中后也。律有比丘四月十六日欲安居不至所在。十七日方到。佛言听后安居即五月十六日也○明了论云。无五过处得安居(一大)远聚落求须难得。二太近城市。妨修出世道。三多虫蚁自他两损。四无可依人(可依人者具五用一求闻令闻。二闻已令清净。三能决断是非。四通达无滞。五正见无曲)。五无施主供给衣药。并不可安居。
夏腊
即释氏法岁也。凡序长幻。必问。夏腊多者为长。故云天竺以腊人为验焉。经音疏增辉记皆云。腊接也(蔡邕独断云。腊者。岁之终也。晋博士张亮议云。腊接也新故交接俗谓腊之明日为初岁也。今释氏。自四月十六日)。前安居入制。至七月十五日。为受腊之日。若俗岁除日也。至十六日。是五分法身生养之日。名新岁也自夏九旬。统名法岁矣。
自恣
十诵云。好恶相教以三语自恣(三语者谓见闻疑)○钞云。九旬之内。人多迷己。不自见过。理宜仰凭清众垂慈示诲。纵宣己罪。恣僧举过。内彰无私隐。外显有瑕疵。身口托于他人。故曰自恣。
迦提
梵语具云迦栗提迦。即九月望宿名也。谓西国三月安居。至九月十六日解。后安居比丘行化故。取望宿为名也。
经行
慈恩解云。西域地湿。叠砖为道。于中往来。如布之经。故曰经行○十诵律云。经行有五利。一剿健(勋音巢轻捷也)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坚固○三千威仪经。有五处可经行。一闲处。二户前(自房户前)三讲堂前。四塔下。五阁下。
在众安乐行法
瑜伽论云。终不嗤笑。轻弄于他。令他赧愧不安稳住。终不现前。毁他所爱。赞他非爱。非情交者。不吐实诚。不屡希望。知量而受。若先许应他饮食等终无假托不赴先期○龙王经云。有三事。常在安隐。谓不刚硬。不谀不谄。除贪嫉。见人得供养。代其欢喜。
扫地
佛在逝多林。见地不净。欲令乐福众生。于胜福田植净业故。佛即自执彗欲扫。时大声闻见。皆执彗共扫。佛言凡扫。地有五胜利。一自心清净。二令他心清净。三诸天欢喜。四植端正业。五命终当生天上○阿含经云。佛教朱利槃特诵扫帚字。复教执扫帚。佛言汝诵此字。为目何等。然此扫帚。复名除垢。槃特作是思惟。垢者灰土瓦石也。除者清净也。佛以此教诲我令思惟。结缚是垢。智慧是除。今可以智慧之帚除结缚垢。因此便成阿罗汉○增一经云。夫扫地有五事不得福。谓不知逆风。不知顺风。不作聚不除粪。不净洁○四分云。逆风扫不灭迹不除粪不复帚本处○正法念经云。若扫如来塔命终生意躁天身。香气熏百由旬。
同力收拾
僧祇云。若大会多出幢盖若卒风雨至一切同力收拾不得云我是行(去声)人大德等应随近房安置不得护房。应为抖擞叠举。
燃灯
僧祇云。燃灯不得卒入房。应先在外唱言。诸大德灯入(记云。此的众。若今禅居及讲院寮舍也。若卒将入恐暗中比丘威仪不整)。至灭灯时。亦不得卒灭先以手遮灯告曰。灭灯。众若默方可灭(此虑众僧收拾不辨)不得用口吹。当将箸敧烬折去之(攲音[襾/(革*音)]。言取物也记作[革*音]非也)。
礼拜忌
僧祇云。若他礼佛。诵经。写经。授经时。并不得礼。又云。礼人不得对佛。又夜闇僻处不得礼。人恐涉嫌疑○五分律云。相嗔人不得于屏处礼拜○四分律云。饮食。敢果。说法。漱口。嚼杨枝。剃发。裸身。大小行时。并不得礼。
向火七过
僧祇云。一损眼。二坏色。三身羸。四衣垢。五坏卧具。六生犯戒缘。七增俗话。
嚏
僧祇云若在僧中嚏者。不得放声。应以手遮口。勿令涕唾污比座。
剪爪
涅槃经云。爪长破戒之相○文殊问经云。爪许长一横麦。为搔痒故。
剃发
涅槃经云。发长破戒之相○文殊问经云。发长二指当剃○剃发次第有四。第一上座。二发长人。三若偕长听先洗人。四有缘人(有勾当僧缘务人)已上四人。应相度尊卑急缓。推让先之。
卧法
宝云经云。欲卧。身向右边累足。以法衣覆身。正念正知。起明了想。但为长养诸根大种故○瑜伽论问曰。何缘右胁而卧。答与师子王法相似一切兽中。勇捍坚猛。最为第一。苾刍亦尔。发勤精进。勇捍坚猛。最第一。由是因缘。与师子卧法相似。如是卧时。身无掉乱。念无忘失。睡不极重。不见恶梦故。
睡眠
卧之垂熟也。此是心所法中四不定一也。令人不自在。昧略为性。障染为业○发觉净心经。有二十种睡眠过患。一懒堕。二身体沉重。三皮肤不净。四皮内粗涩。五诸大秽浊威德薄少。六饮食不消。七体生疮疱。八多懈怠。九增痴。十智慧弱。十一善欲疲倦。十二常趣黑暗。十三人不恭敬。十四禀质愚痴。十五多烦恼。十六于善不乐。十七白法减。十八多惊怖。十九见精进者毁辱之。二十于众被轻贱○十诵云。若鼾睡(鼾音汗)者。应记经行。不能者。屏处睡。不得恼众○僧祇云。若比丘夜鼾睡振动寱语不作扰乱意无罪。
发睡缘
杂集论云。谓羸瘦疲倦。身心沉重。思惟闇相。舍诸作务。或曾此时惯习。或他咒术所引。或动扇凉风吹等。
昼小眠
智度论云。春末夏初。以时热故。小眠息除食患故。
在床忌七事
三千威仪经云不得大欬(謦妙)咤(咤字去声叹也)喷(喷嚏)[口*戒]([口*戒]许介切喝也)叹息思念世事。不得倚壁。欲起以时。若意走不定。当自责。即起经行。
小行
往小便文言可云私(左传师惠过宋朝将私焉。注云。小便也。律云小行)毗尼母云。不听于伽蓝内处处小便。当聚一屏猥处。若瓦瓶木桶埋地中。以物盖覆。勿令有臭气。五分云。许将小便器入房中。密塞口房外应满盛水○优钵只王经云。伽蓝法界内地漫(去声乱也)大小便。五百生堕拔波地狱。后二十劫。常遣肘手。把此秽地。
屏厕
说文云屏蔽也。释名曰。厕杂也。杂厕其上也。或曰溷溷浊也。或曰圊圊清也。至秽之处。宜洁清故。今南方释氏呼东司。未见其典。登厕文言可云如(左传晋侯食麦[目*長]如厕隐)○三千威仪经云。上厕有二十五法。一欲登厕当行不得于道上礼人。二不得受人礼三直视地。四到门外三弹指(恐有人在内)五已有人不得逼。六已登正弹指(此警啖粪诸鬼)乃至十七不得将草划地(草即筹子浙人呼厕草)十八不得持草划壁作字(十九已下洗净法)又云设见草土尽当语主者若自手取添为善○虚空藏经云。若忏罪人。治厕八百日能灭罪咎。
洗净
四分云。洗秽。百一羯磨本云。如世尊说胜义。洗净有三种。一洗身。二洗语。三洗心。云何此中。但说不净染污教令洗耶。佛言。欲令除去臭气安乐住故。又佛言。有染比丘。不得礼人。不得受人礼。违者得越法罪。染有二种。一饮食染。二不净染。不净染者。但是粪土涎唾污秽。及大小行来。未洗者。佛言。汝等比丘应可洗净○三千威仪经云。比丘若不洗大小便。得突吉罗罪。亦不得坐僧床座及礼三宝。亦不得受人礼拜○律云。凡洗净用水以右手执瓶。左手洗之。出外先以灰滓摩手水洗。又用黄土。三度摩擦水洗又用皂角澡豆。皆洗至肘前○毗奈耶云。佛告苾刍汝等当知此是常行法。常须存意。如是洗净。有大利益。令身洁净诸天敬奉。是故汝等若依我为师者。咸应洗净。若不洗者不应绕塔礼佛读经。不礼他不受他礼。不应啖食坐僧床。不得入众。由身不净故。能令诸天见不生喜。所持咒法。皆无灵验。若违者得恶作罪。
善品轨则
显扬圣教论云。读诵经典和敬师长。修承事业。瞻侍病患。互起慈心。请问听法。精勤无堕。于诸聪慧同梵行者。躬自供事奖劝他人修行善品。及为宣说深妙之法。入静密处结加趺坐○大般涅槃经云。常修七事。一欢悦和谐。犹如水乳。二常共集会。讲论经法。三护持禁戒。不生犯想。四恭敬于师及上座。五料理爱敬阿练比丘。六劝化檀越。修营三宝住处。七勤加精进。守护佛法。若比丘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进。
六和敬
肇云。以慈心起身业。以慈心起口业。以慈心起意业。若得重养。与人共之。持戒清净。修漏尽慧。若行此六法。则众和顺。无有乖诤。
善言
法句经云。恶言骂詈憍凌篾人。兴起是行。嫉怨兹生。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结忍恶。嫉怨自灭。是以言语者。必使己无患。亦不克众人。是为能善言也。
在众恶报
杂阿含经云。佛在舍卫国。目连见一大身众生。比丘之象。铁叶为衣。举身火燃。以铁钵盛热铁丸食。乃问佛。佛言。此众生迦叶佛时。作比丘。好起诤讼斗乱众僧作诸口舌。令不和合。先住者厌恶舍去。未来者不来缘。斯罪故。已入地狱中。受无量苦。余罪今受此身(九入众高识可以此箴)。
择友
择友
顺正论云。善友者。能为众行本故。欢豫经云。贤友者。乃万福之基也。现世免王者之牢狱。死则杜三涂之门户。外天得道。皆贤友之助矣○大庄严论云。若人亲近有智善友。能令身心内外俱净。斯则名为真善丈夫○毗奈耶云。阿难白佛。善知识者。是半梵行。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佛言。是全梵行。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无事不办。故名全梵行。
四品友
孛经云(孛者即佛因中为蓝达国王师时名也)孛谓王曰。友有四品。一如华友。谓好时插头。萎时捐弃于地。见富贵则附。贫困则舍。是也。二如秤友。谓。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也。三如山友。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也。四如地友。百谷财物。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德。是也(前二友不可亲厚)。
朋友三要
因果经云。婆罗门优陀夷。聪明多智。净饭王敕为太子友。白太子言。朋友有三要法。一者见有失辄相晓谏。二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在苦厄不相弃舍。
得善友
常行四法。
龙王经云。一不慢不谄常加恭敬。二柔和慎言。三不自大。四常受言教。
亲友七法
四分律云。具七法方成亲友。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穷不轻。
视朋友五事
尸迦越经云。一见作恶往屏处晓谏呵止。二所有急事当奔赴救护。三所有私语。不得说向他人。四常相敬难。五所有好事当多少分与之。
庸人
音义云。谓常愚短。心不节慎。口无法言。恶人为友。此名庸人。
染习
佛本行经云。世尊与难陀比丘至鱼肆。佛令难陀取少籍鱼草。握少时弃之。令臭手问之。难陀曰。唯有腥臭之气。又至香店令取裹香纸。掬少时弃之。复问难陀。答唯闻香气。佛语难陀。善友恶友相染习亦复如是。若亲善友。必定当得广大名闻。
察间谍
(间字去声。谓被中间言语斗乱)根本毗奈耶云。朋友不得因他语便相弃舍。若闻他语当善观察(谓征其辞察有罪也)。
住持
禅住持
伏睹 圣朝颁赐大宋传灯录云。禅门住持规式。自洪州百丈山大智禅师怀海创置也。略云。以禅宗自少室至曹溪已来多居律寺。虽住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有规度。常尔介怀。博约折中。设于制范。务其仪也。遂创意别立禅居。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命为长老。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也。院不立佛殿。惟树法堂。表佛祖所嘱受当代为尊也。所裒学众无多少。无高下。尽入僧中。依夏腊安排。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卧必斜枕床唇。右胁吉祥。睡以其坐禅既久。略偃息而已。具四威仪也。其入室请益之者。任其勤怠。阖院大众。朝参夕聚。长老升堂。主事徒众。雁立侧聆。宾主问酬。激杨宗要。表依法而住也。斋粥二时均遍。务于节俭。表法食双运也。行普请法。上下均力也。置十务。谓之寮舍。每一寮用首领一人。令各司其局也。或有假号窃服。混乎清众。并别致喧挠之事。即堂维那检举抽下本位。挂搭单摈出院者。贵安清众也。或彼有重犯即以拄杖杖之。对众烧衣钵道具。遣从偏门而出。示耻辱也。详此一条制。有四益。一不污清众。生恭信故。二不毁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四不泄于外。护宗纲故。
主事四员
一监寺会要云。监者。总领之称。所以不称寺院主者。盖推尊长老○二维那。此云悦众。毗奈耶云。授事人○三典座。僧祇律云。典次付床座。此掌僧九事之一也○四直岁。三千威仪经。具十德堪充直岁(文多不录)。今但掌园民直岁调也(上之四人。皆不用本处徒弟。并于十方海众内。佥选道心身干知因果者。打键椎曰。众请之。用无常人其或心力劳倦。告众归堂。则别请能者也)。
禅
智度论云。秦言思惟修○阿毗昙论云。断结故名禅○禅要序云。无禅不智。无智不禅。然则禅非智不照。照非禅不成。大哉禅智之业可不务乎○鞞婆沙论云。禅者。此云普智。谓可得道。亦能弃结。此是禅用。若有禅名无禅用。号之泥。梁慧远大师。禅修行方便经序云。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藉有方。是故。发轸分逵。途无乱辙。革俗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则幽绪告微。渊博难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知试略而言。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在于用交养于万法其妙总也。运群动以至一而不有廓大象(于未)形而不无无思无为而无不为。是故洗心静乱者。以之研虑悟彻入微者。以之穷神也○僧史略云。禅者。即是定惠之通称。明心达理之趣也。昔者菩提达磨。观此土机缘。一期繁紊。乃曰不立文字者。遣其执文滞相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者。明其顿了无生也。其机峻而理深故。渐修者笃加讪谤焉。
禅僧行解
宗鉴录云。禅僧行解有十。一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二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三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四因差别问难种种诘责能断他疑。五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不见一法能为障碍。六于逆顺境尽识得破。七心境起时了知起处不为生死根尘所惑。八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钦承只对著衣吃饮与道相应。九闻说有佛无佛有无众生。或赞或毁一心不动。十于差别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
禅门别号
丛林(大庄严论云。如是众僧者。乃是胜智之丛林。一切诸善行运。集在其中○又梵云。贫陀婆那。此云丛林因祖师舍那婆期居住故名之)○曹溪(韶州双峰山下。昔晋武侯孙曹叔良宅。建宝林寺。六祖能大师居之)○禅肆(高僧传云。齐天保二年。敕诸州别立禅肆)○青林(西天祖师商那和修说法之处)○禅窟(湖南东寺如会禅师徒众多堂[末*中]榻为之陷折。时重号禅窟)○少林少室(达磨大师面壁九年之处)○奈园(内典录云。罽宾禅师法秀。初至炖煌。即亡禅阁。开园百亩。植奈千株。禅众济济。趣者如云)。
十方住持
律有四方僧物钞言十方常住有师释云。四则摄彼方隅。十则该乎凡圣谓此一住处所有之物。虽局一界。而体属十方一切僧伽。其至止之者。无凡圣无亲疏来者不拒。去者无碍。长老知事人并不用本处弟子。惟于十方海众择有道眼德行之者。请为长老。居正寝朝晡说法诲人。或有才干惧因果。道心之者堪任知事。皆鸣犍稚集众请之。洎居其位。或道德不实。才力无取。行止弊恶。亦白众揖退。别请能者凡度弟子。惟长老一人。诸僧无各度别者之事。或有僧务一切同作。谓之各出一手。或有利养一切均行。故云十方住持也。
长老巡寮
今禅居常式也。僧祇律云。世尊以五事故五日一按行僧房。一恐弟子著有为事。二恐著俗论。三恐著睡眠。四为看病僧。五令少年比丘见佛威仪亦生欢喜故(言寮者。唐韵云同官曰寮今禅居意取多人同居共司一务故称寮也。又欲别律住房名故)。
侍者
即长老左右也。肇云。恭己顺命给侍之者。菩萨从兜率下生经云。侍者具八法。一信根坚固。二其心觅进。三身无病。四精进。五具念心。六心不憍慢。七能成定意。八具足闻智。
普请
律云因佛说扫地胜利。时诸老宿比丘皆弃禅诵扫地佛止曰我为知事人说其知事。又不遍扫佛令鸣犍椎总集共为之。此普请之始也。
僧次
钞云。寺中差僧讣请而简客者。翻名越(次此)住处不得名僧。以简客主非和同义故。
律住持
或有同法同食。或同法别食主事三员谓之三纲。若罟纲之巨绳提之则正也。一上座(梵云悉替摩)二寺主(梵云毗呵啰莎弭)三纲维(梵云。羯磨陀那。此云知事)。
布萨
此律居常式也。此云共住又云净住○毗奈耶云。裒洒陀唐言长养净。谓除破戒垢长养清净故。意令半月半月忆所犯事对无犯人说露异改前愆。一则遮现在之更为。二则惩未来之慢法故○毗尼母论云。何名布萨。答断名布萨。谓能断所作能断烦恼断一切不善法。故又云。清净名布萨。
行筹
梵音舍罗此云筹(律因)有婆罗门问比丘逝多林现住几人比丘不知佛言应可行筹。
营事比丘
宝积经云佛言。我许二种比丘营事。一能持戒。二思于后世。又二人一知识业报二有诸惭愧及悔心如是人等。营众事自无疮疣护他意此事难故。
出力比丘
十诵云。出力者若白衣于寺欲作恶事侵扰比丘。应苦切折伏。或直向王臣言令其止恶。
守寺比丘
善见律云。佛使一比丘食时守寺(即今二寺有直月看堂者是)。
僧使
凡二寺差行法事司宾侍者驰书先置皆是僧使也。四分律云。具足八法应差。一能听。二能说。三自解。四令他解。五能受。六能忆持。七无谬失。八别好恶言议颂曰。若在大众中心无有怯弱。所说亦不增受教无损减。言语无错乱问时不移动有如是比丘堪为僧使者。
常住
钞云僧物有四种。一者常住常住谓众僧舍宇什物树木田园仆畜米麦等物以体局当处不通余界但得受用不通分卖故重言常住也。二者十方常住谓如一寺中供僧成熟饮食等。以体通十方唯局本处。善见律云。不打钟食犯盗罪(今诸寺同食食既成熟乃打钟鼓者。此盖召十方僧故以此物十方有分故)三者现前常住此有二种。一物现前。二人现前但此物唯施此处现前僧故。四者十方现前常住谓亡僧轻物施体通十方。唯局本处现前僧得分故(大毗婆沙论问云。盗亡僧物于谁处得根本业道。答若已作羯磨者于羯磨众处得若未作羯磨者。普于一切善说法众得今详分亡僧物十方来僧在羯磨数即得羯磨后来不得)。
祗待俗士
僧祇律云。国王大臣到寺听将僧物祗待次及工匠恶贼于僧有损益者。佛听将僧物看待无罪非俗人合消但为知事人不祗待恐于佛法有损故○五分律云俗人入寺值僧食次不供乃起谤佛许与食仍须用好器物供之。
悭惜僧物恶报
付法藏传云。僧伽耶舍因游大海边至一住处堂阁严丽满中。比丘时至鸣钟集食。食讫尔时肴膳变成脓血便以钵器互相打掷头身血污各作是言何惜众物今受此苦时。耶舍乃问。有一答曰。我等迦叶佛时同止一寺有客比丘来共生嗔恚藏惜饮食不与以此因缘今受此苦。
摈治
五分律云。梵坛治之○弥沙塞云。梵罚此有二法。一默摈谓一切人不与来往言话等。二灭摈(灭即灭名也 尔雅云。点灭如今句点[米*朋]灭名字也)律谓犯重罪心无惭愧众所不容不可共住举来僧中示罪驱出○多论云。但实犯罪大众有知不须自言直尔灭摈驱出所谓贵安善人也○瑜伽论云。驱摈由三因缘。一为护他故。二彼不堪为上法器故。三彼能令僧无威德故○问今僧中有先驱出人后却容入未知可耶。答亦有此理何者。瑜伽论云。犯下中品过为教诫余者权时驱摈后还摄受若犯上品过罪应可驱摈尽寿不与共住。
结界
僧祇律。不羯磨(地不)得作僧事。作者得越法罪○四分删补羯磨云。界有三。谓摄僧界摄人以同处令无别众罪故。二摄衣界。摄衣属人。令无离衣罪。三摄食以障僧令无宿煮罪。宗意如此。又云。大界有三种。一人法二同二法食二同三法同食别初唯本制后随缘别开(界者。分段义。分齐义。住持义)。
伽蓝立庙
四分云。伽蓝中立神屋○传云。中国僧寺。立鬼庙(增辉记云。即鬼子母庙也)次立伽蓝神庙(护伽蓝神有十八。或是今土地庙也)次立宾头卢庙(即今堂中圣僧也。始因道安法师梦一胡僧。头白眉长悟安云。可时设食。后十诵律。至惠远方知和尚所梦即宾头卢也。于是立座饭之。寺寺成则。法苑云。圣僧元无形像。至宋泰初未正胜寺僧法愿。正喜寺僧法镜等。始图形像矣。今堂中圣僧。多云。是憍陈如。非也。缘经律不令为立庙故。不走四天供故。又安法师梦是宾头卢故)。
净人
毗奈耶云。由作净业故。名净人。若防护住处。名守园民。或云。使人。今京寺呼家人。缘起者。十诵律云。瓶沙王见大迦叶自蹋泥修屋。王于后捕得五百贼人。王问。汝能供给比丘。当赦汝[企-止+丙]皆愿。王遂遣往祇园。充净人谓为僧作净。免僧有过故名净人。又梵云。吃栗多。唐言贱人(今见童行自称净人。盖不知端也)。
杂纪
寺院画壁
毗奈耶云。给孤长者造寺后作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即白佛。佛言随意。未知画何物。佛言。于门两颊。应画执杖药叉。次傍一面画大神变。次一面。画五趣生死轮。檐下画本生事。佛殿两颊。画持鬘药叉。讲堂画者说食堂。画持饼药叉。库门。画持宝药叉。水堂画龙王。持瓶浴室火堂画天使者。经法堂画菩萨并地狱相瞻。病堂画佛躬看病比丘相。大小行处画死尸相。僧堂画白骨相(天使者。或云五天使。或云五官。即是生老病死及现世牢狱)。
五趣生死轮
根本毗奈耶律第三十四卷云。佛在王舍城羯兰铎迦池竹园中。时大目乾连。于时中往五道。慈愍观察。至捺洛迦(地狱也。此云无喜乐)见诸有情受种种苦。于四众中。普皆宣告阿难陀言。非一切时处尝有目连。今敕诸苾刍。于寺门壁。画生死轮。应随大小。圆作轮形。中安谷。次安五辐。表五趣当毂下画地狱。二边画傍生饿鬼。次上画人天。于人趣中。唯画四洲。于其毂上。涂白色。中画佛。佛前画三类物。初画鸽。表多贪。次画蛇。表多嗔。后画猪。表愚痴于网处应作溉灌像多安水罐中。画有情生死之像。生者。于罐出头。死者出足。于其五趣。各像其形。应画十二支生灭之相。无明支。作罗刹像。行支。作陶家轮像识支。作猕猴像。名色支。作人乘船像。六处支。作六根像。触支。作男女抚像。受支。作男女受苦乐像。爱支作女人抱男女像。取支。作丈夫汲井像。有支。作大梵王像生支。作女人诞孕像。老作男女衰老像。病。作病像。死支作死像。忧。作男女忧戚像。悲。作啼哭像。苦。作男女受苦像。恼。作丈夫挽难调骆驼像。其轮顶应画无常大鬼。髼髼张口。长舒两手。挽其网于鬼头。两畔书二伽他。一曰。汝当求出离。于佛教勤修。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二曰。于此法律中。常为不放逸。能竭烦恼海。当尽苦边际。次于鬼头上。画一白圆坛相。表涅槃圆净之像。号为五趣生死轮。
修饰画像
根本目得伽论云。佛言若佛形像。泥塑亏损。苾刍生疑。不敢修饰。佛言或增大。或可相似。随意而作诸彩画壁。不分明者。应可拂除。更为新画。
伽毗罗神像
法秀禅师元嘉年中。初至建业。憩只桓寺。画此神像。于今效之。
犍稚
犍。巨寒切。稚。地音。出要律仪云。此译为钟磬○五分律云。(随有)瓦木铜铁。鸣者皆名犍稚○经音疏云。犍。处音。稚。直利切。此云击木声○五分比丘问。以何木作犍稚。佛言。除漆树。余木鸣者听作。智论云。迦叶于须弥山顶。挝铜犍稚○增一经云。阿难升讲堂。击犍稚者。此名如来信鼓也(令详律。但是钟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捶。有声能集众者。皆名犍稚也。今寺院木鱼者。盖古人不可以木朴击之故。创鱼象也。又必取张华相鱼之名。或取鲸鱼一击[卄/(牛*甫)]劳为之大鸣也)。
寺院击鼓
五分云。诸比丘布萨。众不时集。佛言。若打犍稚。若打鼓吹贝。若食时击者。楞严经云。食办击鼓。众集撞钟。若说法时击者。僧祇云。帝释有三鼓。若善法堂说法。打第三鼓。
寺院长生钱
律云。无尽财盖子母展转。无尽故○两京记云。寺中有无尽藏。又则天经序云。将二亲之所蓄。用两京之旧[邱-丘+(乏-之+ㄠ)]莫不总结招提之宇。咸充无尽之藏○十诵律云。以佛塔物出息。佛听之○僧祇云。供养佛华多。听卖买香油。犹多者。卖入佛无尽财中(详诸律。三宝皆有无尽财)。
盂兰盆
此释子。申孝报恩。救苦之要。以目连救母为始也。梵语盂兰。此云救倒悬也。盆则此方器也。此经目华梵双举也。若梵语从声。其盂字不须从皿必执笔者误尔。若于阗等可知也○义净云。盂兰者。西域之语。此云救倒悬。即饥虚危苦。谓之倒悬也。盆乃东夏之音。此则救苦之器。所以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此从义以制名也○古师云。盆或是钵。但译时随俗称盆。盆之与钵。皆器故也。经云。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育慈爱之恩○晋沙门惠达。姓刘。名萨何。年二十一忽暴死。以心热故。家人未即葬之。经七日乃苏。说。冥间见一人。长二丈许。相好严丽。身黄金色。使者报之。此观(世音)大士也。达礼毕。菩萨为说法。又云。凡为亡人设福。或在寺。或家中。于七月十五日。沙门受腊之日。此时弥胜也。若割器以供养。摽题云。某甲为亡人某甲○经又云。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此文又通。保安现在父母)。具饮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挺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盆会之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又云初受食时。先安洒佛塔中。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若供养佛食。回供僧者。即此日得。他日不通。今却于寺中。设供亡人。盖误之也)。
解夏草
今浙右僧解夏日。以彩束苑以遗檀越。谓之解夏草。今详此草。已为五分法身座故。名为吉祥草也○根本百一羯磨云。受随意苾刍。应行此苑与僧伽为座。诸苾刍并于草上坐(言随意。即自恣也。言僧伽。即众也。以草藉地坐也)。
三长月
不空骨索经云。诸佛神通之月○智论云。天帝释以大宝镜。从正月照南剡部洲二月照西洲。至五九月。皆照南洲。察人善恶故。南洲人多于此月。素食修善。故经云。年三长斋也。又一说。北方毗沙门天王。巡察四洲善恶。正月至南洲。亦如镜照至五九月。皆察南洲故。
寄褐
今世人护惜儿孩。遂服以僧衣谓之寄褐。大唐开元释教录云。始因中宗孝和皇帝初生奇特。神光满院自庭烛天。因号佛光王。即受三归。被袈裟服。至十二月五日满月。敕为佛光王度七僧仍请奘法师为王剃发。
清斋
今有民俗。以辰饮一杯水。终日不食。谓之清斋。智度论云。劫初有圣人教人持斋。修善避凶。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人过中不食为斋。此为正法(言中者日午也。过午不得食)。
法曲子
毗奈耶云。王舍城南方。有乐人名腊婆。取菩萨八相缉为歌曲。令敬信者闻。生欢喜心。今京师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归依。柳含烟等号唐赞。又南方禅人作渔父拨桌子。唱道之词。皆此遗风也。
柳枝净水
比人风俗每至重午等毒节日皆以盆盛水。内插柳枝。置之门前辟恶按灌顶经云。昔维耶黎城民遭疫。有一年少比丘名禅提奉佛教。持摩诃神咒。往为辟之疫人皆愈。其禅提住彼国。二十九年。民安。至其迁化。民复遭疫。民思禅徥。遂往其住处。但见所嚼齿木掷地成林。林下有泉。民酌其水。折杨枝扫拂洒。病者皆愈。毒气消亡。辟除众恶。万事吉祥故。
唾空
世人凡冥夜行。忽毛寒心悸。疑有鬼物。故四散唾之。法苑云。列异传。南阳宋定伯。少时夜独行逢一鬼。鬼问定伯。诳云。我是鬼又问何往。曰往苑市。鬼言。可递负行定伯。曰大善鬼先负定伯怪重。伯诳曰。我新死故重。次定伯。负鬼果轻。伯问鬼曰。我新死不知畏何物。鬼曰唯畏人唾。将近市。伯乃紧持急唾之。鬼遂化为羊。入市。卖得壹贯五百文。于时石崇闻。谚之曰。定伯卖鬼得钱千五。
纸钱彩绢
唐吏部尚书唐临。撰冥报记云。唐眭仁茜者赵人。少事经学。不信鬼神。于一日路次见一人。衣冠乘马。从者五十余人。眄视眭。如此十年频见。忽一日又相逢。乃驻马召睦谓曰。比频见君情相卷恋。欲与君游。睦问君何人。答吾鬼也。姓成名景本。弘农人。仕西晋别驾。今为胡国长史。睦问。胡国何在。曰自黄河北俱摄正都楼烦西北。沙碛中。王即昔赵灵王也。每月遣我朝泰山故。由此路睦许之。乃设酒食。复以钱彩为好。辞曰。鬼所用。钱即纸钱也。若彩绢。亦纸为之。银即锡纸。金即黄涂之也(呼为赠作)。
三目斋
北人亡。至三日。必斋僧。谓之见王斋。法苑云。唐中山郎元休撰冥报拾遗记云。北齐仕人姓梁。将死告其妻曰。吾生所爱奴。并马皆为殉。既死家以土囊压奴。死至第四日。奴还魂言地府见郎主。被锁械人卫谓某曰。我谓同死。得你使唤。故嘱你来。今各自受。必告放你回。言讫驱入府。奴于屏外窥闻。官问卫者曰。昨日压得多少脂。对曰八斗。官曰今日压石六寻便牵出至明旦见有喜色谓奴曰。今日必告。放你既入府。奴复窥听。官问压脂。卫人对曰。以此人死经三日。妻子设斋。众僧作呗转经。铁梁辄折故。压脂不得。官称善寻告放还。乃嘱曰。传语妻子。赖汝营斋追荐。获免大苦。犹未全脱。更告营斋。福相救。慎勿杀生祭奠。又不得食但益吾罪。
累七斋
人亡每至七日。必营斋追荐。谓之累七。又云。斋七。瑜伽论云。人死中有身(冥间化起一相。似身传识。谓之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中阴经云中有。极寿七日)若有生缘即不定。若极七日。必死而复生。如是展转生死。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定得生。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于此类。由余业可转中有种子。便于余类中有生。今寻经旨。极善恶无中有。既受中有身。即中下品善恶业也。故论云。余业可转也。如世七日七日斋福。是中有身。死生之际。以善追助。令中有种子。不转生恶趣故。由是此日之福。不可阙怠也。
斋七幡子
北俗亡。累七。斋日。皆令主斋僧。剪纸幡子一首。随纸化之。按正法念处经。有一十七种中有。谓死时。若生天者。即见中有如白[疊*毛]垂下。其人识神见已。举手揽之。便受天人中有身。故今七七日。是中有死生之日。以白纸幡子胜幢之。相示之故此人招魂帛。皆用白练。甚合经旨也。
无常钟验
唐高僧传云。京大庄严寺释智兴次当打钟。寺僧有兄随炀帝驾幸杨州。在道死。一夕托梦与妻子曰。吾达彭城病亡。以今月初。蒙禅定寺僧智兴打钟声振。地府受苦者皆解脱。吾亦预此。汝可将绢十疋奉兴。陈吾意也。其妻依言送之。兴不受乃均施。寺主恭禅师问。其何法而有此验。(兴答)吾见付法传。罽宾吒王受苦。闻钟业轮息。乃依增一阿含鸣钟法故(今详此文。凡为人声钟。此为拔苦。必须依法处心扣之)。
预修斋七
灌顶经普广菩萨白佛言。若善男女。善解法戒。知身如幻。未终之时逆修生七。然灯悬幡盖。请僧转念尊经。得福多否。佛言其福无量。
城门上天王
僧史略云。唐天宝元年壬子。西蕃五国来寇安西二月十一日。奏请兵解援发师万里累月方到近臣奏且诏不空三藏入内持念玄宗秉香炉不空诵仁王护国陀罗尼。方二七遍帝忽见神人可五百员带甲荷戈在殿前。帝问。不空。对曰。此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副陛下心。往救安西也。其年四月安西奏二月十一日巳时后城东北三十里云雾冥晦。中有神可长丈余。皆被金甲至酉时鼓角大鸣地动山摇。经二日蕃寇奔溃斯须城楼上有光明天王现形。谨图样随表进呈因敕诸道节镇所在州府于城西北隅。各置天王形像。至于佛寺亦敕别院安置。
娑婆世界
正云索诃。又自誓三昧经云。沙诃。汉言忍或云堪忍谓此土刚强难忍故即事立名也。
阎浮提
又云。剡部即此洲名在弥卢山南。故称南阎浮提。长阿含经云。由阎浮提树得名也。
赡病
赡病制
僧祇律云。有比丘。久病佛因按行见躬与阿难为洗身及衣晒卧具讫。又为说法佛问汝曾看病否。答不曾佛言汝既不看谁当看汝。乃制戒自今后应看病比丘。若欲供养我应供养病人(西国传云。唐三藏亲至王舍城东北。礼佛洗病僧塔)。
赡病人五德
四分律云。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二不恶病人便利唾吐。三有慈愍心不为衣食。四能经理汤药。五能为病人说法令欢喜已增长善法。
赡病人六失
增一经云。一不辩良药。二懈怠。三喜嗔好睡。四但贪衣食。五不以法供养。六不共病人言语谈[竺-二+(犮-乂+又)]。
得病十缘
佛说医经云。一久坐。二食不节。三多忧愁。四疲极。五淫欲。六嗔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风(上风谓呵欠嚏嗽等)。十制下风。
横死九法
僧祇律云。一知非饶益食而贪食。二不筹量食。三内未消更食。四强擿吐。五已消欲出而强制。六食不随病。七随病不筹量。八懒服药。九无智慧不能调心。
病僧得数数食
僧祇云。佛问病比丘。比丘答我病不损先得数数食。时身得安乐。世尊制戒故我病不损。佛言听病比丘数数食。
得以酒为药
分别功德论云。祇园有比丘病经六年优波梨往问所须。答唯思酒优波梨曰。待我问佛遂至园问佛有比丘病思酒为药。不审可否。佛言。我所制法除病苦者。优波梨复往索酒令饮病寻平复重为说法得罗汉果。佛赞优波梨汝问此事使比丘病瘥又使得道。
无常院
西域传云。只桓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当安其中意为凡人内心贪著房舍衣钵道具生恋著心无厌背故制此堂令闻名见题悟一切法无彼常故(今称延寿堂涅槃堂者皆后人随情爱名之也)。
堂内置佛
南山钞云。无常堂内置一立像金薄涂之。面向西方左手中指系一五彩幡幡脚曳地有比丘病甚者当洗拭易衣安置(像后)左手执幡脚作随佛往生之意也。赡病者当为烧香散华[企-止+丙]僧念诵乃至随机说法(钞有广文)若至甚者不更移动只于像后以俟命终。或有吐唾便利赡病人随时除去无有罪也(钞有问答)。
为病人念诵
华严经第十五贤首菩萨品偈云。又放光明名见佛 此光觉悟将没者 令随忆念见如来 命终得生其净国 见有临终劝念佛 又示尊像令瞻敬 俾于佛所深归仰 是故得成此光明 称十念者即是念十声阿弥陀佛(观经云。临终遇知识教称十声阿弥陀佛得生第九品十疑论问云。众生造恶无量。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答众生造恶是有间心临终念佛是无间心善心猛利故承佛愿力故)。
说法示导
十诵律云。应随时到病者。为说法是道非道发其智慧或随他先习而赞叹之令生欢喜(南山钞有文)以临终时妄业竞集多无立志此是一期善恶升沉天隔应以经卷手示题目又将佛像对面观瞩常说法语念佛慎勿传于世事。
舍堕
今有比丘。病出衣钵。唱卖施僧。谓之舍堕。此但用名。而不得其实也。出要仪云。梵语尼萨耆。旧翻为舍堕。即是六聚罪名一也。谓因财事生犯贪慢心。强制舍入僧故。如声论翻为尽舍。谓舍。财舍心舍罪。若不尽舍还成相染。
打无常磬
增辉记云。未终时长打磬。令其闻声。发其善思。得生善处。智者大师临终时。语维那曰。人命终时。得闻磬声增其正念。惟长惟久。勿令声绝。以气尽为期。
风刀
正法念经云。命终时刀风皆动。如千尖刀刺其身上。十六分中犹不及一。若有善业。则不多苦恼○显宗论云。为人好发言。讥刺他人。随实不实。伤切人心。由此。当招风刀之苦。
命终心
唯识钞云命终心起四种爱。即一切有情善恶。受身之根本也。一者。于其自身。起现有爱。二者。于现眷属。起贪喜俱行爱。三者。于现田宅资生业。起彼彼喜乐爱。四者。于当来生。起后有爱。且四爱中。前三是助润生。后一是正润生。谓于当来生地起故。亦名受生心。此心位。若得人善巧策发。闻佛名磬声。令专系圣境。以不颠倒故。必随愿往生善趣。
闷绝位
梵语。末摩此云死穴。或云。死节以病触此处有闷绝生故虽死而心头热也。缘第八识未舍故。
死位
瑜伽论云。谓寿量极故○杂阿含经云。寿暖识三法舍离名死○唯识疏云。身坏命终。将入灭相。方名死缘。大乘宗灭相属过去故○正法念处经偈云。不择于贫富少壮。及老年。若在家出家。无不为死坏。
问舍戒
问。三位之中戒于何舍。答大毗婆沙论云。将死时身力羸劣。或断末摩苦恼触故。便失所受身。语律仪本所要期。至最后命终刹那心。与律仪一时俱失缘由心引起从心发生心舍故戒随舍也。
无常
摄大乘论云。有三种。一念念坏灭无常。二和合离散无常。三毕竟如是无常○唯识疏释。无常有二义。一有生灭体是无常。二无他常故名无常。
沙门不应畏死
婆沙论云。待死如寄客去如至大会多集福德故舍命时无畏。复作是念随所受身。末后心灭为死。若尔心念念灭。皆应有畏。非但末后心灭可畏也。
沙门以寂灭为乐
僧祇律云。欲求寂灭乐。当学沙门法○涅槃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论云。寂灭为乐者。若言灭法为乐者此义不然。何以故。为有现在灭是过去已灭法残故。以有残故非乐也。若灭现在生为乐者。此义不然。何以故。有未来生是现在生残故。以有残故非乐也。若言未来生是常者。此义不然。生必有灭故非乐也。若能令未来应生灭法而不得生乃可为乐耳。此为正义。
验来果
瑜伽论云。此有情者。非色非心。假名为命。诸师相传。造善之人。先从下冷触。至脐已上暖者。然后气尽。即生人中。若至头面后顶暖乃气尽。即生天上。若造恶者。从上冷至腰热后气尽。生饿鬼中。从腰膝已上热气尽。生傍生中。若从膝已下至足。热气尽者。生地狱中。若无学圣人入涅槃。或心及顶皆暖也。
送终
初亡
释氏死。谓涅槃。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皆一义也。随便称之。盖异俗也。
龛子
(音堪。唐韵云龛塔也)今释氏之周身。其形如塔。故名龛(方志云受也。广雅云。盛也。此名盖异俗也)南山钞云。作绢棺覆尸。此为无龛子。故制若船。籥子以竹为骨。白绢鞔之○周礼曰。周尸曰棺。棺宽也。释名曰棺关也。白虎通曰所以有棺者。以掩藏形恶也。
安龛柩
(音旧)白虎通云。在棺曰柩。柩究也。久也。不复彰也。释名曰。柩究也。送终随身之制。皆究备也。释氏则云。设利罗。此云骨身。即全身舍利也。夫释氏安龛柩不可习俗沽务生善也。若应之大师五杉集颇合礼式或堂有三间。即置龛于西间面向南前设一灯一香而已。中一间用白幕。自南达北。金城柱。而东洎南三面帏之。于中设绳床。挂真影。香华供养。以时设食。用白纸作娑罗华。八树以簇绳床。表双林之相床。西别设一仪床。置平生道具之属。绳床后。正北幕内。名子位。即是弟子受吊之位也。请以普通子远大师丧仪应之。五杉集参详用之。一则免知礼者嗤。二则生世人之善心矣。
服制
释氏之丧服。读涅槃经。并诸律。并无其制。今准增辉记。引礼云。服有三。一正服。二义服。三降服。白虎通曰。弟子于师。有君臣父子朋友之道故。生则尊敬而亲之。死则哀痛之。恩深义重。故为降服○释氏丧仪云。若受业和尚。同于父母。训育恩深。例皆三年服。若依止师资餐法训次于和尚随丧服。五杉云。师服者。皆同法服。但用布稍粗纯染黄褐。增辉云。但染苍皴之色。稍异于常尔。有人呼墨黪衣。为衰服。盖昧之也。言衰者(衰音崔或作缞)俗礼丧服传云。衣上之物则有袪袂衰燕尾衣带下尺负版等同名衰服者。其衰之制。用布长六寸。象六腑薄四寸象四时缀于衣左襟广袤当心言衰者摧也。象孝子心思亲摧伤也。故称斩衰齐衰(齐音咨)焉衣本不名衰盖从此布以名也。此衰布至小祥先除之。墨黪前法衣中有释。
杖
有二种。一丧父曰。斩衰(言斩者丧君父夫心如斩截也)苴杖苴恶也。用竹阳也。大如腰经。围七寸二分(经音迭言实也。伤椎之贯也)。精义云。苴杖用竹。盖以体圆性正欲明孝子心哀痛自然圆足有终身之忧断而用之无所厌杀也。长齐孝子心自成服日止大祥除之。二齐衰(齐音咨也。齐者刺也。缏也。缉也。言丧母痛苦而刲刺言轻于斩也)削杖削即杀也。言母于父有降杀也。用桐阴也精义云。削杖用桐。盖削夺其貌。使不苴也。外虽削内则同也。礼曰。削使方为母象也。长齐心本在下(本根也)言。痛在心自成服。至十三月小祥日除之(此非释氏所要因言其杖故委曲注之)白虎通云。所以必杖者。孝子失亲悲哀。哭泣三日不食。身体羸病故。以扶身明不以死伤生也。礼曰。童子妇人不杖。以其不能病也。今释子心形出俗。达了无常。虽丧亲以师。岂有绝浆而成病也。何必杖乎。非是不孝及妇人童子等。盖律礼宗致不同故。其杖不用无过失矣。
头巾
增辉记云。僧无冠经。或用头巾。当以全幅褐布。杜氏呼布帽。用布五尺三寸。背后长二尺五寸。面前长二尺八寸。折定后两幅边缝其半。微[利-禾+示]两角。以圆上面前酌量从额际直破下开出眼鼻口不得绝开。又不得绝小。皆正缝缏之。
哭
涅槃经。佛灭度。诸声闻弟子皆哭。未离欲者。皆宛转于地。椎胸大叫。此并悲切痛极不省自身故○四分律云。尼椎胸啼哭。一一犯尼萨耆。比丘犯突吉罗○五百问云。比丘师亡。不得举声大哭应小小泣泪○凡释子师亡。二亲或丧。痛自心起。何有不哭。但不得纵声。委曲并致词。称苍天。罪逆之语。唯一往其声哀哀而已。
祭奠
尚书大传云。祭者。察也。察至也。言人事室于神也。释名云。奠停也。言停久也。凡释氏之丧。不宜效俗。可称时药香华供养(时药即食也)。
行吊
吊者至也。诗云。神吊矣。五杉集中。吊仪甚备可检行用○南山钞云。行吊人小于亡者至尸所设礼(多云僧亡戒舍不得礼拜若尔南山大师却云小于亡者至尸设礼又经中比丘化为蛇佛令有此比丘礼拜今详必是长于亡者不礼尔)。后执弟子手而慰问。然后至其师所。依法吊之(记云。弟子即亡僧弟子也以其荒迷故。执其手其师即亡僧二师也)。曲礼云。知生者吊。知死者伤。涅槃经。佛灭度人天大众。咸曰。何期苦哉。何期苦哉。此似伤辞也。若俗舍妇人处女寡女非是宗亲不可伤之礼所以别嫌疑也。
受吊
南山钞云。和尚阇梨铺床在慢外坐拟人客来吊同学小者。布草立大者坐于草上(和尚阇梨即亡者二师也。同学小者大者即亡者弟子也)丧仪云。亲度小师哭于幕内受学弟子哭于幕外凡僧来吊则哭而伏俗来吊但哭不伏若比丘丧父母往俗舍受吊其仪即不可杂于男女之中须于幕外堂前布草。或荐面东而坐有人吊则拱手低头哀哀而哭不用称罪逆等言无人吊则诵经念佛。
奔丧
释氏。奔丧即大迦叶为始也。佛入涅槃已七日迦叶领徒方至双林。佛于金棺出双足示之○钞云。若奔丧者直至尸所礼拜展哀已后从次第位坐○增辉记云。奔丧者。谓在外处师亡凶信至朋友间先为排比处设灵位(此举哀仪也)然后引至其处举尽哀后疾疾而归见星而行见星而舍既至本院若龛柩已归塔即先往塔所礼拜尽哀右绕数匝然后归院与法眷行吊。钞云。若高节拔群由来清卓者故不局世情必若任情喜怒随俗浮沉者。或父母二师亡而护夏不来虽来又不展哀者亦道俗同耻。
葬法
天竺有四焉。一水葬谓投之江河。以饲鱼鳖。二火葬谓[卄/積]薪焚之。三土葬谓埋岸傍取速杇也。四林葬谓露置寒林饲诸禽兽(寒林即西域叶尸处僧祇律云。谓多死尸凡入者可畏毛寒故名寒林。今云尸陀林讹也)。
阇维
或云。茶毗。或耶维阇毗正。梵云阇鼻多。此云焚烧○十诵律云。比丘疑火葬杀身中八万户虫。佛言。人死虫亦死。
指果
月上女问舍利弗。言佛弟子当住何处。答曰。当住涅槃夫比丘既落发披衣。梵云。室罗未尼。唐言。求寂灭洎受戒已名邬波三钵那唐言近圆。圆寂。皆涅槃故。释子死之所归即涅槃为果。
送葬
毗尼母云。阖寺并送葬记云。令观无常生厌故(今禅居僧亡者。不以尊少主客并打鼓普请送葬盖准此律)○毗奈耶云。送葬苾刍。可令能者诵无常经。并伽他为其咒愿(此文似山所十念也)○净饭王涅槃经云。净饭王命终殓以七宝棺佛与难陀在前恭肃而立阿难与罗睺罗在后佛念当来凶暴不报父母深恩躬自擎棺。尔时大千世界六种振动。时四天王乃代佛擎棺。佛乃执香炉。在棺前。导引而行(今释子。送父母葬可准此经依佛前导生人善心)。
舍利
此物乃是戒定慧。忍行功德熏成也。梵语。设利罗今讹略称舍利华言骨身所以不译者。恐滥凡夫骨身故也。又云驮都此目不坏义有二种。舍利。一全身。二碎身碎身有三。一骨舍利白色。二肉舍利红色。三发舍利黑色惟佛舍利五色有神变一切物不能坏焉。
立塔
梵语。塔婆。此云高显。今略称塔也。又梵云。苏偷婆。此云宝塔。又梵云。窣堵波。此云坟。又云抖擞婆。此云赞护。或云浮图。此云聚相○西域记云。立表寄归传云。作俱攞。皆垒砖石为之。形如小塔。上无轮。盖且立塔。有三意。一表人胜。二令他(生信)三为报恩而有等级若初果一级二果二级三果三级四果四级表超三界也。辟支佛十一级表未超无明一支故佛塔十三级。表超十二因缘故。若凡夫比丘有德行者。亦得立塔。即无级。僧祇云。持律比丘法师营事比丘。有德望者皆应立塔○五百问云。得为亡师立塔用自物得不得用师物○塔有铭记非起今世按佛本行集经云。迦叶佛灭度后。波罗奈国王名吉利尸。收舍利用七宝造塔。为作铭记名达舍婆陵迦隋言十相。
志石
杜氏云。精义曰。准礼无文自魏司徒缪袭改葬父母遂刻石以志又宋元嘉十一年王球死立石志颜延之为文因此士族祖习焉又冯鉴续事始云。按西京杂记。前汉杜子临终作文命刻石埋于墓前厥后恐因此矣○白氏六帖云。孔子之丧公西赤为识(识铭志也)子张之丧公明仪为识(此又非起于汉魏也)又云。铭者论撰先祖之有德君子观于铭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故。铭之义称美不称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美而不明也。知而不传不仁也。三者君子所耻也(取要言之故略而不次)今释子二师实有德行名业亦宜识之。为僧传之张本也。
称孤
曲礼云。孤子当室。谓年未三十也。壮有室。有代亲之端。不为孤也。今见释子称孤。弟子不然也。五杉云。孝院小师者宜也。孝谓丧孝之院。若俗云。孝堂非自代语也。若居大寺院房者。亦可称之。
唱衣
律云。僧轻物。差一五法比丘。分与现前僧。为分不均故。佛听集众。先以言白众。和许可卖共分(言五法者。不随爱。不随嗔。不随痴。不随怖。知得不得。亦名五德)十诵律云。卖衣未三唱比丘益价。后心悔疑夺彼衣(疑是夺前酬价者)佛言。未三唱竟益价。不犯○目得迦云。佛言。初准衣时。可处中。勿令太贵大贱。不应待其价极方与之。若不买者故增价。犯恶作罪○大毗婆沙论。问。命过比丘衣钵等。云何得分。答彼于昔时。亦曾分他。如是财物。今时命过。他还分之○增辉记云。佛制。分衣本意。为令在者见其亡物分与众僧。作是思念彼既如斯。我还若此。因其对治令息贪求故。今不能省察此事。翻于唱卖之时。争价上下。喧呼取[竺-二+(犮-乂+又)]。以为快乐。误之甚也。仁者宜忌之。
覆墓
殡后三日。再往墓所。谓之覆墓。杜氏云。不载礼经但以孝子自迁奉后追慕所亲。又虑坟墓未完复往省之。今释子往亦无咎。盖检校之至也。
礼师冢
五百问云。得礼师冢。报恩德故。
忌日
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天下僧俗有营会供养。即忌日之事也。俗礼君子育终身之孝。忌日之谓也。又谓不乐之日。不饮乐故。或云。讳日。或云。远日(远日。犹滥曲礼葬事先远日)释子师亡。可称归寂之日。盖释氏无忌讳故。
疏子
白佛辞也。盖疏通斋意尔。亡师虽尊。对佛。必须名呼礼云。君前不讳。父前子名明不敢讳于尊前也。如律中舍利弗灭度。有弟子沙弥均提来。白佛言。我和尚舍利弗命过五杉云。小师(某甲)奉为亲教和尚某甲某日设现前僧斋一中。用严报地。或觉路等。即不可虚词壮饰。自掇妄罪焉。
寒食上墓
杜氏云。唐开元二十年。敕仕庶家。许寒食上墓。同拜扫礼。今释子不可习俗。贵免荤酒男女。参杂。贻于讥嫌也。或二亲墓须去者必焚香。或咒土咒食。撒于墓所。或高声念尊胜等。俾幽魂蒙益。即不可与骨肉同座。饮食欢[竺-二+(犮-乂+又)](礼云。哭则不歌也)。
问坟冢间精神有无
灌顶经云。阿难白佛言。若人命终。造立坟冢。是人精魄在中否。佛言。亦在亦不在。何以故。若人生时不造善根。不识三宝。无善受福。无恶受殃。无善知识。为其修福。是其精魄在坟中。未有生处故。或生前大修福善。精勤行道。或生天上人间。故言不在。或生前不信正真。謟诳欺人。造作恶业。合堕畜生恶鬼地狱。倭受苦恼。故言不在○或问之。子今集此要览。虽欲利他。安能利己。何则其如抄略真教。增减圣言。得无咎耶。答有圣言为证何者佛本行经云。有诸比丘。取经中要义味。为他说法不依次第。惧以白佛。佛言。我许随便。于诸经中。择取要义安比文句。为人说法。但取中义。莫坏本经○杂譬喻经云。若有凡人解深经一句。口诵心念。身中三毒四魔。八万垢门。皆不能自安。何况博采众法。为世桥梁耶。
习法堂同比丘行妙谨书
释氏要览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