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 桂枝 石膏 干姜 杏仁(四十枚) 川芎 当归 人参 甘草(各三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自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脉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集注】赵良曰:痱病者,营卫气血,不养于内外,故身体不用,机关不利,精神不治。然是证有虚、有实。虚者自饮食房劳七情感之,如《内经》所谓内夺而厥,则为喑痱之类是也。实者自风寒暑湿感之。虚者不可以实治,治之则愈散其气血。今此方明言中风痱,是属营卫之实邪也,故用续命。续命乃麻黄汤之变者,加干姜以开血受寒邪,石膏以解肌受风邪,当归和血,人参益气,川芎行血散风也。其并治咳逆上气,面浮者,亦以为风寒所致也。

三生饮

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并痰厥、气厥。

南星(生用,一两) 川乌(去皮,生用,五钱) 附子(去皮,生用,五钱) 木香(二钱)

上每服五钱,姜水煎;加人参一两。

【集注】柯琴曰:风为阳邪,风中无寒,不甚伤人,惟风中挟寒,害始剧矣。寒轻而在表者,宜发汗以逐邪;寒重而入里者,非温中补虚终不可救。此取三物之大辛、大热者,且不炮不制,更佐以木香,乘其至刚、至锐之气而用之,非专以治风,兼以治寒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知勇于攻邪,若正气虚而不支,能无倒戈之患乎?必用人参两许以驾驭其邪,此薛己真知确见,立于不败之地而收万全之效者也。若在庸手,必谓补住邪气而不敢用,此谨熟阴阳,毋与众谋,岐伯所以叮咛致告耳。观其每服五钱,必四服而邪始出。今之畏事者,用乌、附分数,必制熟而后敢用,更以芩连监制之,乌能挽回如是之危证哉?古今人不相及,信然。本方去乌、附即星香散,治痰厥、气厥足矣。

稀涎千缗汤

治风痰不下,喉中声如牵锯,或中湿肿满。

半夏(大者,十四枚) 猪牙皂角(炙,一挺) 甘草(一钱) 白矾(二钱)

上四味为末,用生姜自然汁少许,冲温水一盏,调末一钱,灌之,得吐痰涎,即醒。

【集注】柯琴曰:攻邪有汗、吐、下三法,仲景于吐剂立栀子鼓、瓜蒂二方,所以导热邪之上出,逐寒邪而外散也。其有不因外感,因醇酒浓味渐积,凝结变为顽痰,一旦乘虚上塞咽喉,气不得通,忽然昏仆,目反直视,喉中声如牵锯,此为痰厥。先辈所云:怪证多属于痰者,此也。非用峻药以攻之,顽痰不能遽退,故用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甘草之甘以涌之,白矾之涩以敛之,牙皂之勇以开之。此斩关夺门之势,惟禀气素实而暂虚者可用,壅塞稍疏,续进他药,不可多用以伤元气。如平素虚弱者,又当攻补兼施,六君子汤中加牙皂、白矾末以吐之,则庶几矣。若误作中风治之,去生便远。

秦艽升麻汤

治风寒客胃,口眼 斜,恶见风寒,四肢拘急,脉浮而紧。

升麻 葛根 秦艽 白芷 防风 桂枝 甘草 人参 芍药 葱白

上十味,水煎服。

【集注】李中梓曰:至哉坤元!为五脏之主。木胜风淫,则仓廪之官受制,脾主四肢,故痿痹也。口为土之外候,眼为木之为外候,故俱病也。升麻、白芷皆阳明本药,故用为直入之兵。桂枝、芍药和其营卫,防风、秦艽驱散风邪,葱根佐风药发汗,则无微不达,又借人参、甘草补而和之,则大气周流,而邪气有不散者乎!

防风黄汤

治中风不能言,脉迟而弱者。

防风 黄 (等分)

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夫风者,百病之长也。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故用防风以驱逐表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黄 以鼓舞正气。黄 得防风,其功愈大者,一攻一补,相须相得之义也。唐柳太后中风不言,许荫宗造防风黄 汤数十斤,置床下蒸之,身在气中居,次日便能语,是以外气通内气,令气行而愈也。经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耳目修明,声音能彰。制此方者,其知此义矣。夫熏蒸之力,尚能去病,况服之乎!今人治风,惟以发散为足法,而禁用参、 ,岂知目盲不能视,口噤不能言,皆元气不足使然耳。谁知补气可以御风,正胜而邪却之理耶!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信哉!

玉屏风散

治风邪久留而不散者,自汗不止者亦宜。

防风 黄 白术(等分)

上为细末,酒调服。

【集注】柯琴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何则?发散太过,元府不闭故也。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遍试风药以驱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留连,终无解期矣。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外解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惟黄 能补三焦而实卫,为元府御风之关健,且元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头目风热,大风癫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黄 ,其功愈大耳。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即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 以固表,则外有所卫;

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此欲散风邪者,当根据如屏,珍如玉也。其自汗不止者,亦以微邪在表,皮毛肌肉之不固耳。

黄五物汤

治风靡身无痛,半身不遂,手足无力,不能动履者。久久服之,自见其功。

黄 (蜜炙,六钱) 白芍药(酒炒,三钱) 桂枝(嫩枝连皮,三钱) 生姜(外皮,三钱) 大枣(去核,四枚)

水煎服。

【注】经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者,内居营卫,营卫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此谓虚邪贼风之中人也。营卫虚则其人深,久留发为偏枯、半身不遂也。营卫实则其人浅,即作经脉偏痛、风痹病也。八风、五痹之病,营卫实者,则以续命汤、换骨丹发其营卫之邪。风靡。偏枯之病,是营卫虚,则当以此汤补其营卫之虚也。故君黄 以补卫,臣桂、芍以补营,佐姜、枣补而兼通,以和营卫也。此方乃小建中汤之变制,加黄 减甘草、饴糖者,是其意在补外,而不在补中也。若左半身不遂,则加当归以补血;右半身不遂,则倍黄 以补气;手软倍桂枝;足软加牛膝;筋软加木瓜;骨软加虎骨;元气虚加人参;阳气虚加附子;在临证者消息之。久久服之,无不应也。如外风邪盛,则又当从事乎羌活愈风汤,补而散之可也。

羌活愈风汤

治年近四旬,营卫不足,肝肾虚弱,风中经络。精神恍惚,语言不清,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筋骨无力;或手足枯瘦浮肿,或手足筋挛不收。一切风病稍愈之后,调理俱宜此方。及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用,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口眼跳动,若不预防调治,三年之内,风病必生,亦宜服之。

羌活 甘草(炙) 防风 黄 蔓荆子 地骨皮 川芎 细辛 枳壳 人参 麻黄知母 甘菊花 薄荷 枸杞 当归 独活 白芷 杜仲 秦艽 柴胡 半夏(制) 浓朴(姜制) 熟地黄 防己(以上各二两) 芍药 黄芩 白茯苓(各三两) 石膏 生地 苍术(各四两) 官桂(一两) 前胡(二两)

上每服一两,水二盏,煎一盏,去滓,空心温服。如遇天阴,加生姜三片,临卧再煎,滓俱要,食远空心服。

清热化痰汤

治中风痰热,神气不清,舌强难言。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橘红 半夏 麦冬 石菖蒲 枳实 木香 竹茹 黄芩 黄连 南星

水煎,加竹沥。姜汁服。

【注】中风有内生、外中二因。内生则因胃浊生痰,志极动火;外中则因形气不固,感召风邪。所以内生者,病必痰迷不语,火发神昏。外中者,病必筋骨不用,口眼歪斜。单发者易治,同发者难愈。然此病之来,必有先兆。如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无力,或肌肉微掣,此营卫受邪,外中之先兆也。如上盛下虚,头眩脚软,神短忽忽,言语失常,此痰火将发,内生之先兆也。医方中预防外中、内生之剂甚多,皆不若羌活愈风,清热化痰二方均以补正为主,除邪次之。故羌活愈风,以十全大补汤为君剂;清热化痰,以六君子汤为君剂也。羌活愈风汤,用人参、苓、草以补气,归、地、芍药以补血,黄 、桂枝以扶卫,麻黄、芎 以调营。湿盛则筋骨痿软,故佐苍、半,防己以除之。风盛则筋骨拘劲,故佐枸、杜、地黄以滋之。病久气必滞,故佐枳壳、浓朴以行之。风多从燥化,故佐知、膏、黄芩以清之。更佐诸羌、独辈发散之品,以驱六经之风,是风非汗不除也。

久病风邪之人,若一旬无汗,须加麻黄微汗以和其表。若数日大便不利,更加大黄微利以和其里。春倍柴胡、半夏,夏倍知、膏、黄芩,季夏倍防己、术、苓,秋倍浓朴加桂、藿,冬倍归、桂加附子,此皆通塞从时,活变法也。一气一候亦然,假如今日风气大来,是风淫也,则倍防风;热气大来,是火淫也,则借黄芩;湿气大来,是湿淫也,则倍苍术;清气大来,是燥淫也,则倍桂枝皮;寒气大来,是寒淫也,则加炮附子。此又随气候加药法也。清热化痰汤,用参、苓、术、草以补气,木香、枳实以利气,橘、半、南星以化痰,黄芩、黄连以泻热,菖蒲通心,麦、竹清心,姜汁、竹沥通神明去胃浊,则内生诸病自渐愈矣。气实减人参、白术者,恐助热也。气虚减木香枳实者,恐伤气也。痰热甚盛,大便秘实者,此方攻病力缓,又当与礞石滚痰丸相兼服之,大便利,止再服,恐过则伤正也。

若利后数日,仍秘实者,仍服之,是又恐痰热盛而助邪也。其变通加减施治,总在临证者消息之,难以尽述。

防风通圣散

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者,此方主之。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 连翘 芒硝(各半两)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草(三两)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二钱半) 生姜(三片)

每服三钱。

【集注】吴琨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颠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尿而泄。风淫于肺,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亦治失下发斑,三焦火实。全方除硝、黄名双解散,解表有防风、麻黄、薄荷、荆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黄芩、栀子、连翘,复有当归、芍药以和血,桔梗、白术、甘草以调气,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本方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妙耳。

九味羌活汤

(一名冲和汤) 四时发散之通剂。

羌活 防风 川芎 白芷 细辛 苍术 黄芩 甘草 生地

加生姜三片,葱白三茎,水煎服。

活人败毒散

治伤寒温疫,风湿风眩,拘蜷风痰,头痛目眩,四肢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疼。老人小儿皆可服。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壳 白茯苓 桔梗 人参(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或沸汤点服。

烦热口干,加黄芩。

【集注】赵羽皇曰:东南地土卑湿,凡患感冒,辄以伤寒二字混称。不知伤者,正气伤于中,寒者,寒气客于外,未有外感而内不伤者也。仲景医门之圣,立法高出千古,其言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以失于固密而然。可见人之伤寒,悉由元气不固,肤腠之不密也。昔人常言伤寒为汗病,则汗法其首重矣。

然汗之发也,其出自阳,其源自阴,故阳气虚,则营卫不和而汗不能作;阴气弱,则津液枯涸而汗不能滋。但攻其外,罔顾其内可乎?表汗无如败毒散、羌活汤。其药如二活、二胡、芎、苍、辛、芷群队辛温,非不发散,若无人参、生地之大力者居乎其中,则形气素虚者,必至亡阳;血虚挟热者,必至亡阴,而成痼疾矣。是败毒散之人参,与冲和汤之生地,人谓其补益之法,我知其托里之法。盖补中兼发,邪气不致于流连;发中带补,真元不致于耗散,施之于东南地卑气暖之乡,最为相宜,此古人制方之义。然形气俱实,或内热炽盛,则更当以河间法为是也。

胡天锡曰:非其时而有其气,惟气血两虚之人受之。寒客营而风客卫,不可用峻剂,故稍从其轻者,此羌活汤、败毒散所由立也。九味汤主寒邪伤营,故于发表中加芎、地,引而入血,即借以调荣。用葱姜为引,使通体汗出,庶三阳血分之邪,直达而无所滞矣。败毒散主风邪伤卫,故于发表中加参、苓、枳、桔,引而达卫,固托以宣通。用生姜为使,使留连肺部,则上焦气分之邪不能干矣。是方亦可用黄芩者,以诸药气味辛温,恐其僭亢,一以润之,一以清之也。

柴葛解肌汤

治三阳合病,头痛发热,心烦不眠,嗑干耳聋,恶寒无汗,三阳证同见者。

石膏 柴胡 羌活 白芷 黄芩 芍药 桔梗 甘草 葛根

加姜枣,水煎服。

【注】陶华制此以代葛根汤。不知葛根汤,只是太阳、阳明药,而此方君柴胡,则是又治少阳也;用之于太阳、阳明合病,不合也。若用之以治三阳合病,表里邪轻者,无不效也。仲景于三阳合病,用白虎汤主之者,因热甚也,曰汗之则谵语遗尿,下之则额汗厥逆,正示人惟宜以和解立法,不可轻于汗下也。此方得之葛根、白芷,解阳明正病之邪,羌活解太阳不尽之邪,柴胡解少阳初入之邪。

佐膏、芩治诸经热,而专意在清阳明,佐芍药敛诸散药而不令过汗,桔梗载诸药上行三阳,甘草和诸药通调表里。施于病在三阳,以意增减,未有不愈者也。若渴引饮者,倍石膏加栝蒌根,以清热而生津也。若恶寒甚无汗,减石膏、黄芩加麻黄,春夏重加之,以发太阳之寒。若有汗者,加桂枝以解太阳之风,无不可也。

升麻葛根汤

治阳明表热下利,兼治痘疹初发。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炙)

上四味,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此为阳明初病,解表和里之剂,可用以散表热,亦可用以治里虚,一方而两擅其长也。夫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之本证。仲景未尝立治表之方,见阳明初起,汗出多而恶寒者,便用桂枝汤;及无汗而恶寒者,则用葛根汤。证同太阳而称阳明者,是阳明之表病自太阳传来,故治仍同太阳也。此方治阳明自病,不用麻桂者,恐汗太过而亡津液,反致胃燥也。用升麻、葛根发胃脘之阳,以散肌肉之表热;芍药、甘草泻脾经之火,以解胃府之里热。有汗则发,无汗则止,功同桂枝,而已远干姜、桂,且不须啜稀粥以助阳也。胃实为阳明之里证,仲景用承气三方。然阳明初病,往往有移热于脾而下利者,《内经》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也。下利,正是胃热之兆,故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仲景用葛根汤以发两阳之表热,即所以治里热也。此方即仿其义,去姜、桂之辛热,以升麻代麻黄,便是阳明表剂,而非太阳表剂矣。葛根禀性甘凉,可以散表实,协升麻以上升,则使清阳达上而浊阴下降。可知芍药收敛脾阴,甘草缓急和里,则下利自止。可知治里仍用表药者,以表实下利、而非里实故也。痘疹自里达表,出于少阴而发于太阳,初起则内外皆热,故亦宜于凉散耳。若无汗加麻黄,有汗加桂枝,渴热加石膏,咽痛加桔梗,头痛合芎芷散,头面肿合消毒饮,有少阳证加柴,芩,火盛加芩、连,凡邪在三阳,以此出入,无不利也。

参苏饮

治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憎寒咳嗽,涕唾稠粘,胸膈满闷,脉弱无汗。

人参(八分) 苏叶(八分) 干葛(八分) 前胡(八分) 陈皮(八分) 枳壳(八分)茯苓(八分) 半夏(八分) 桔梗(五分) 木香(五分) 甘草(五分) 生姜(五片) 大枣(一枚)

上水煎,热服取汗。

【注】风寒感冒太阳则传经,以太阳主表,故用麻、桂二方,发营卫之汗也。若感太阴则不传经,以太阴主肺,故用此汤外散皮毛,内宣肺气也。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君人参以补之。皮毛者,肺之合也,肺受风寒,皮毛先病,故有头痛无汗,发热憎寒之表,以苏叶、葛根、前胡为臣以散之。肺一受邪,胸中化浊,故用枳、桔、二陈以清之,则咳嗽、涕唾稠粘、胸膈满闷之证除矣。加木香以宣诸里气,加姜、枣以调诸表气,斯则表里之气和,和则解也。以本方去人参加川芎,以前胡易柴胡,名芎苏饮。治气实有火者,头痛甚亦加之。喘嗽者,加杏仁以降气,桑皮以泻肺。合四物名茯苓补心汤,治气血两虚,及新产之后虚损吐血,感冒伤风咳嗽,最相宜也。

藿香正气散

治外受四时不正之气,内停饮食,头痛寒热,或霍乱吐泄,或作疟疾。

藿香 桔梗 紫苏 白芷 浓朴 大腹皮 半夏 茯苓 陈皮 甘草

上十味,加姜枣,水煎,热服。

【集注】吴琨曰:四时不正之气,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气之品以正里。苏、芷、陈、腹、朴、梗,皆气胜者也,故能正不正之气;茯、半、甘草则甘平之品,所以培养中气者也。若病在太阳,与此汤全无干涉,伤寒脉沉发热,与元气本虚之人,并夹阴发热者宜戒。又金不换正气散,即平胃散加半夏、藿香,凡受山岚瘴气及出远方不服水土、吐泻下利者主之。盖平胃散,可以平湿土而消瘴,半夏之燥以醒脾,藿香之芬以开胃,名曰正气,谓能正不正之气也。

神术汤

主治三时外感寒邪、内伤生冷而发热及脾泻肠风。

白术(三钱) 防风(二钱) 甘草(一钱)

上三味,无汗用苍术加葱白、生姜,有汗用白术、生姜。

【集注】柯琴曰:此王好古得意之方,仿仲景麻、桂二方之义,而制为轻剂也。然此是太阴之剂,可以理脾胃之风湿,而不可治太阳之风寒,亦不可以治阳明之表证与少阳之半表里也。《内经》所谓春伤于风,邪气留连而洞泄,至夏而飧泄、肠 者宜之。若冬伤于寒,至春而温病者,又非所宜也。今人不知仲景立方之旨,只恐麻黄、桂枝之伤人也,得此平和之剂恃为稳当。不知营卫不和,非调和脾胃者所可代。胃家之实者,非补虚之品所能投。肝胆之相火往来,少阴之水火相射者,不得以燥剂该摄也。失明药之理,始得方之用,能知方,始可用方而不执方。若病在太阳,先发阳明之汗,是引贼破家,张洁古岂独为葛根道哉!

麻黄加术汤

治湿家身烦疼。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七十个) 白术(炒,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集注】程知曰:此汤为湿家表散法也。身疼为湿,身烦为热。加白术于麻黄汤中,一以助其去湿,一以恐其过散,此治湿之正法也。发散方中加白术,又为张洁古、王好古二人开法门。

桂枝附子汤

主冶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四两) 附子(炮,三枚) 甘(一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集注】程知曰:湿与风相搏,流入关节,身疼极重,而无头痛、呕、渴等证,脉浮虚者风也,涩者寒湿也。风在表者,散以桂、甘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盖阳虚则湿不行,温经助阳散湿,多藉附子之大力也。

栝蒌桂枝汤

治太阳证备,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此汤主之。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汁,汗不出,食顷须啜热粥发之。

【集注】喻昌曰:伤寒方中,治项背kt kt ,用桂枝加葛根汤矣。彼之汗出恶风,其邪在表,而此之太阳证,罔不具备,其邪之亦在于表可知也。但以脉之沉迟,知其在表之邪为津液内竭所召,不当从风寒之表法起见,故不用葛根之发表解肌,改用栝蒌根之味苦入阴,擅生津液之长者为君,加之桂枝和营卫、养筋脉而治其痉,乃变表法为和法也。然既君以栝蒌根当增之,桂枝为臣当减之。

水解散

治天行时气初起,头痛,壮热等疫。

大黄(四两) 白芍(二两) 黄芩 甘草(炙) 桂心 麻黄(各三两)

上为粗末,每撮一两,水煎服。汗下不再服。

二圣救苦丹

川大黄(生,一斤) 皂角(猪牙者,去皮弦,微炒,四两)

上为末,和匀,水泛为丸,每服三钱,无根水下。弱者减服。

【注】天行时气,即四时不正之气,感而为病者,初不名疫也。因病气互相传染,老幼相似,沿门阖境而共病之,故曰:天行时气也。然此疫气从鼻而入,一受其邪,脏腑皆病,若不急逐病出,则多速死。急逐之法,非汗即下,故古人治疫之方,以下为主,以汗次之,是为病寻出路也。此二方,一以治冬疫,一以治春疫。冬疫多寒,春疫多热。多寒者宜水解散,方中用麻、桂、芍,草发营卫之汗,大黄,黄芩泻疫毒之邪。多热者宜救苦丹,方中用皂角开窍而发表,大黄泻火而攻里,使毒亦从汗下而出也,二方审而用之,治疫之大法可类推矣。

天水散

(一名益无散一名六一散) 治夏时中暑,热伤元气,内外俱热,无气以动,烦渴欲饮,肠胃枯涸者。又能催生下乳,积聚水蓄,里急后重,暴注下迫者宜之。

桂府滑石(水飞,六两) 甘草(一两) 辰砂(三钱)

上为细末,新汲水一碗,调服三钱。

【集注】柯琴曰:元气虚而不支者死,邪气盛而无制者亦死。今热伤元气,无气以动,斯时用参、 以补气,则邪愈甚;用芩、连以清热,则气更伤。惟善攻热者,不使败人元气;善补虚者,不使助人邪气,必得气味纯粹之品以主之。滑石禀土中冲和之气,行西方清肃之令,秉秋金坚重之形,寒能胜热,甘不伤脾,含天乙之精而具流走之性,异于石膏之凝滞,能上清水原,下通水道,荡涤六腑之邪热从小便而泄。炙甘草禀草中冲和之性,调和内外,止渴生津;用以为佐,保元气而泻虚火,则五脏自和矣。然心为五赃主,暑热扰中,神明不安,必得朱砂以镇之,则神气可以虚遽复;凉水以滋之,则邪热可以急除,此清心之阳热可通行也。至于热利初起,里急后重者宜之,以滑可去着也。催生下乳,积聚蓄水等证,同乎此义,故兼治之。是方也,益气而不助邪,逐邪而不伤气,不负益元之名,宜与白虎、生脉三方鼎足也。

香蒂饮

治暑热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腹满、吐泻者。

香薷 浓朴(姜汁炒) 白扁豆(炒)

水煎浸,冷服。

【集注】叶仲坚曰:饮与汤稍有别,服有定数者名汤,时时不拘者名饮。饮因渴而设,用之于温暑则最宜者也。然胃恶燥,脾恶湿,多饮伤脾,反致下利。治之之法,心下有水气者发汗,腹中有水气者利小便。然与其有水患而治之,曷若先选其能汗、能利者用之。

香薷芳香辛温,能发越阳气,有彻上彻下之功,故治暑者君之,以解表利小便。佐浓朴以除湿,扁豆以和中,合而用之为饮。饮入于胃,热去而湿不留,内外之暑悉除矣,若心烦口渴者,去扁豆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加茯苓、甘草,名五物。加木瓜、参、 、橘、术,名十味。随证加减,尽香薷之用也。然劳倦内伤,必用清暑益气,内热大渴,必用人参白虎,若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反济其内热矣。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麻黄,气虚者尤不可服。今人不知暑伤元气,概用以代茶,是开门揖盗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