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府志卷九
关 梁
水国重津梁,山国重关隘,二者遵义兼之。盖其地扼黔蜀咽喉,连山增盘,如肺缕络,缘綮成道,四达八会,每遇要害,即一夫当之,万人不敢进。而延、鄨、温、黚诸水,又环贯乎其中,并流驶湍急,涨缩不时。其度处又必值峰胁山尻,苟舟桥不治,东西家庆吊亦至崖而反,安问行者?司牧其得以谨关梁为非所事事乎?
遵义县
关隘
娄山关 在县北百里。《方舆纪要》万峰插天,中通一线。《通志》关北即桐梓界,为自郡入四川重庆要隘。征播时蜀将刘绠由此进。《方舆纪要》:大楼山上有关,曰太平关,亦曰楼山关,亦曰娄关。万历中,讨杨应龙,川将至重庆,分道而进,俱刻期抵楼山关。刘綖自綦江进,战九盘,入娄关。关为贼前门,官军从间道攀藤鱼贯毁栅而入,进屯白石口。贼遣其党抄后山夺关,四面合围,綖奋击破走之。按;《明统志》亦以太平关在大楼山上,《通志》别列太平关,云在城北一百里,非。
三度关在县东一百一十里。《通志》《明统志》作八十里下临剪刀溪,
东即湄潭界,为自郡往平越、思南,石阡要隘。征播时楚将陈磷由此
进。《方舆纪要》:府东八十里有上度、中度、下度三关。
上度关 今称度上关,在县东一百里,为自郡出湄潭要隘。《方舆纪要》;湖帅陈璘自湄潭直抵上度关以扼播州,应龙之势愈蹙。
黄滩关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下临黄滩江。即湘、洪、乐安、湄潭四水会成之江。为自郡出袁家渡入余庆要隘。征播时贵州将李应祥由此进。《方舆纪要》:万历中,李应祥讨杨应龙,自平越进兵,攻四牌、乾溪,旋水、天邦、三百落等寨,尽克之。长驱直抵疆界河,屯袁家渡,得降贼为乡(向)导,潜出小溪,直抵黄滩关,乘胜追至西平张王坝及三度关。
老君关 今名石子坳,在县南八十里,两崖障日,一缝中通,为自郡往贵州省治要隘。征播时贵州将童元镇由此进。《方舆纪要》:万历中,童元镇率水西兵自乌江进,攻破老君关。应龙揣其必当深入,令部兵诡服水西衣甲,混入营中,内外合发,官军大衄;进至乌江,断浮桥,官军溺死无算。关盖在乌江北。
乌江关在县南一百里《通志》作八十里乌江旁,明洪武间建。《通志》悬壁临水,盘折而上,口开一罅,十里蚁行,为往省治要隘。《方奥纪要》:在府西南。又东,有河渡关,万历中杨应龙败官军于乌江,旋趋河渡,贵州震动。既而黔帅童元镇复克乌江关,又克河渡关是也。
河渡关 今名茶山关,在县东南一百里,下临乌江,为自郡出贵阳开州要隘。
崖门关 在县西北一百里,《通志》为自郡出仁怀往四川永宁要隘。征播时蜀将吴广由此进。《方舆纪要》:万历中,川师讨杨应龙,别将吴广自台江进兵,入崖门关,营水牛塘,进屯江水口是也。
落濛关 今名乐民城,在县西四十五里,下临乐闽水,为县西路要隘。征播时水西安疆臣由此进。《方舆纪要》:安疆臣讨杨应龙,由西路沙溪、马站、石壁、花毛口而进,夺落濛关,至大水田,焚桃溪庄,逼近播州,贼势遂窘。
镇南关 在县西一百六十里,下临渭河,西即黔西界,为自郡往大定要隘。明季,水西末平,顺乌江而下,于沙崖、鼓楼、镇南、底水、中泽、乌江、羊崖、茶山、板角九隘设守,或参将、或游击行边防事。至国朝,每隘委驻防一员,以便塘递。康熙二十年,水西平,始裁隘官,每隘委管队一名,兵二名,以稽察匪类出入。
黑水关 在县西九十里,《方舆纪要》为自郡出四川泸州及往黔西要隘。
大、小洪关 在县西一百四十里口《通志》。大洪在西八十望,小洪在南八十里。
木来关 在县西一百六十里,《通志》交仁怀、黔西界。关侧有洞,广客万人。
合口关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通志》湘、洪,乐安三水合流至此入乌江,为自郡往瓮安要隘。
羊崖关 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下临黄滩河,悬途万丈,为自郡出瓮安往镇远要隘。
板角关 在县东八十里,山势险峻。《通志》
鸡喉关 在县北五十里,路达娄关。
南雄关 在县东南八十里,路出瓮安。
老鸦关 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
挡羊关 在县西百里,路出仁怀
石挡关 在县北百里,又名隘上,交绥阳界
小关子 在县北六十里
马坎关 在县西二十里
底水隘 在县西八十里渭河侧,西即黔西界,为自郡入黔西间道
中泽隘 在县西南百里渭河侧,今名大渡口,为自郡出元村,沙土入黔西间道。
古搂隘 在县西百六十里,交黔西界,为自郡往大定要隘。
沙崖隘 在县西百六十里崖门关下,地极奇险。崖北万峰耸拨,中通一道,名水源沟,尤为扼要。明洪武十五年城沙溪,以官兵一千、土兵二千戍之,即在此,故九隘惟此最重。万历四十五年,命总镇张辅周、中军参将高世用一营崖南、一营崖北以防水西,盖至要地也。
石子隘 在县北六十里,交绥阳界。
津梁
乌江渡 在治南一百里。《孙志》
大塘口渡 在治南百一十里。
三脚渡 在治南百一十里,一名五龙渡。
黄沙渡 在治南百一十里。上四渡通修文。
茶山渡 《孙志》名河渡在治南一百一十里。《陈志》旧为私渡,乾隆十八年,乡民张藩、董仁等捐改义渡,日久弊生,道光四年,进土李为等复增产、立案。
合渡口 在治南百三十里。《孙志》治东八十里。
楠木渡 在治南百二十里。
响滩渡 在治南百一十里,其近又有桅杆觜渡。上四渡通开州。凡八渡皆在乌江。
石牛口渡 在治西南八十里。
大渡口渡 在治西南百里。
底水渡 在治西八十里。
偏崖渡 在治西九十里。
老木渡 在治西百里。
中渡 在治西百二十里。
漫花塘渡 在治西百二十里。
马渡 在治西百二十里。
爬崖渡 在治西南百二十里。上凡九渡,并在渭河,通黔西。
戏子滩渡 在治东九十里,当湘、洪江与乐安水合流之上。
两合渡 在治东百里,湘、洪江与乐安水合处。
九黄渡 在治东南百一十里,通湄潭。
慈竹塘渡 在治南百二十里,通瓮安。二渡皆在黄滩河。
麻子坝渡 在治北百里溱溪。渡名见《陈志》。
母猪塘渡 在治北七十里。《孙志》
杨晚村渡 在治北一百里。《陈志》
万寿桥 在治东门外。《孙志》:名塌水桥。《遵郡纪事》:平播后,只有石板平桥,名塌水,后多颓缺。康熙七年,文武官各捐俸更创高桥,两旁建屋,集商贮货,初经者不识有桥也,后复圮。二十六年,吴僧照彻独力劝募,因旧址而新之,名福寿桥,又名万寿桥。《通志》云,吴公桥旧制,桥平水面。康熙六年,水涨倾圮,总兵吴之茂改修,高数尺。即此桥也。又列赵公桥,云在城东门外,知府赵光荣,知县邱纪重建。按;东门外旧止此桥,吴公,赵公,俱以重建得名,《通志》误分为二。
附:罗兆甡代陈瑄撰《福寿桥记》古称三不朽,立功其一。凡利于人者皆功,不较事之崇卑也,况盛衰有无之数所系重且急哉!遵城,本穆家川旧地,川带城北而东,有桥直接东门,引外厢之势属续于城,若无桥,则内外判隔,如人绝吭、而不可以呼吸也。府庠距凤山,峙桥之左,水漶漫而径行,恃桥以聚其气,若无桥,则庠与水逆,如人侈口而不嗡,气且耗逸无余矣。桥之系于遵也若此。岁戊申,旧镇易平础而增崇,遂为一郡巨观。阛阓联延,气象万千,武甲文元,累累斯盛。甫十有六年而桥毁,凡与桥俱毁者,其验立覩。而毁且五年,率无有复之者。予乙丑夏莅遵,登城临流,概焉深念,急思更建之;而营营碌碌,且作且置。越丁卯,吴僧照彻至止,毅然以为己任。适太守徐公临郡,察郡兴革,惟桥为巨,乃进僧而属之。僧衣钵尚有余资,尽出以为众劝。一时官绅士庶,嘉僧之志,成踊跃捐勃。饬工庀材,早暮罔辍,不三年而桥成,视旧宏阔稍加,坚致逾倍,夫然后可以不朽矣!僧经理之初,或疑之,或笑乏,或忌且谤之。僧一切不顾,强力诚哀,以桥之成为止。盖以身徇桥,以桥为身,专精之至,又何难易巨细之有?使任事者皆如僧,天下岂有可已之事哉!自是井邑增雄,云苞山络,抟扶摇而上者,当再破从周之天荒,为利宁有涯乎?桥既得僧肩荷,复有贤侯主张于上,大帅王公、别驾陈公、暨各绅士交助其成;参军邓君,则左右引翼之。是皆夭时人事和合而有功也。予虽竭绵力,其何敢尸!夫成杠成梁,有司事耳。公孙蕞尔图存,日不瑕给,偶解一骖,反来责备。今予获藉手以告无罪,不重幸欤?故为记桥与遵之相系,以明藏功之所以不朽。后之莅遵者,尚无忘焉可也。并为铭曰:天遣玉龙,跨城之东;飞凤峙左,峨峨频官。凤挟龙翔,山水互雄;五年龙僵,凤盼长空。龙今复起,怒鬣扬风;风羽云张,上摩青穹。霞蒸自田,岭蔚花红;于斯万年,维龙之功。
通远桥 在治东二里。《通志》《陈志》三里明洪武初建。《明统志》旁削壁高数仞,夏月常涨及壁下,总兵候国弼勒“天子万年”四宇识其
处。《孙志》今名嗣子桥,又名狮子桥。
巨济桥 在治东,元大德中建。《孙志》按:即今城南五里下塌水桥也。平播后,此与万寿桥皆以石平水面,称上塌水、下塌水。今惟此名不改,无知为元之巨济矣。桥址界两山间,视上流五六丈处已低数尺;而桥础复卑,每涨,离桥面尚数寸,度者及中,水沸出石面已一二尺,故往往没人畜。旧于各础植铁竿,贯索达之两矶,备涨时人扶以度。相承修补,然终不能免溺,皆址不善之故,是期于善因水势者。
丰乐桥 在城南五里,成丰元年建,上流距巨济桥可十丈许。《续纂》
附;知府佛尔国春撰《记》:遵义府治南五里,跨桃溪尾建桥,曰丰乐,崇四丈有八尺,广半之,衷五其崇,两翼石阑如其袤。酾水五道,开南北广路百十丈,用功十一万□千人,筍铁□万□千斤,架木千五百段,石灰几千□百石,桐油□万□千斤,费白金□千□百□十两。上游不十丈,旧有下塌水桥,即元建之巨济,卑才半寻,仰承斗溜,涨喷桥面,即有线湍,游漾中桥、修忽起伏,不可辄度,岁常溺人。暑潦之际,行旅愁恐,郡入更崇,怀匪朝夕。长白佛尔国春来守郡,越岁,亟与署首县周刺史守正倡怂斯举,施者响臻;复与继署县严刺史耿策劝济,后属职事于李教谕蹇臣、刘孝廉际瀛、义民张朝辅等十六人;县典史黄映林提调工匠;府候委经历王问政、典史孔继志先后稽核出内(纳)。咸丰元年辛亥正月十日丁酉伐石,十一月廿二日癸酉竣功。舍旧登降,粱空而行,平达两山坳,虽有盛涨,永永无患。朝辅精算营造,逾于巧工,在胸之桥,先事已具,采石既近,必手度量,务收兼材以植桥寿。蚤(早)作晚食,不辍指扌为,与桥终始。职事诸君又操纵有方,一心一力,是以费半功倍,成速且坚。厥初相基,虑(下缺)
普济桥 又名后川桥,在城北三里。《明统志》作城东,误。亦名商桥。
《通志》云桥在城东五里;别出“后川桥”,沿陈志之误。桥为宋杨粲建,元杨汉英重修。明宏治元年,里人石永安、杨忠复修。详崖刻李敬宏治九年撰记嘉靖七年,水圮。三十年,任恩等重修。详崖刻任恩等记崇祯十四年,乡人陈启呜等复修。
会川桥 在城北五里,《通志》又名新桥。旧在上流支木以度。崇祯十五年,里人陈舜道等募修。因造时于桥上获鹿。故名“得鹿”。后于乾隆间贯生张文遂募补,更名“得禄”。道光三年,里人募补,并建石栏。
乐民桥 又名通济桥,在城西四十五里,乐闽水所经。明兵备道卢安世建,忠国公王祥重修,后圮。康熙五年,众募复建。有湘水钓叟孔昭民《记》,其略云:乐民水为滇黔孔道,楚蜀通津,每遏怒涛泪浪,行者病涉。先方伯卢公创建斯桥,倏甲辰夏,阳侯兴波,桥石冲毁,西乡士庶欲修末逮。适际西土荡平,众复募修。乾隆四十年重建。
按:昭民《记》刻在碑阴,漫漶多不可读。其阳正中近上大书,“忠国公王”四字,下并无文。知前此二十年间,必经王祥重修。后来修者,即就其碑阴刻文耳。
清水桥 在治东四十里。两岸如削,三木悬度。《孙志》康熙十年,总兵吴之茂始建今桥,更名清乘,有碑记在太极洞口,略云,其地悬崖峭壁,向为桥载板以渡,风雨飘摇,屡修屡坏。近时于上流两峡之中,新建平桥。地势奥隘,创建草率,且道路崎岖,上下维艰,夏秋水泛,惨溺岁有。茂亲至其地,详视势之所宜,仍于古桥基架为卷桥,先疏奏河伯水神,然后兴工,于辛亥仲春廿日告成,即以疏文为碑。
上桥 在清水桥上流四里。
锁江桥 在城东七十里,“禹门六景”之一。今名平远桥,顺治初
黎怀仁募建。道光四年进士黎恂重修。
铁锁桥 在城东三十里。《陈志》
绿塘桥 在城东六十里。《孙志》
车水桥 在城东八十里
杏花桥 在城东二十五里,邑主事罗其昌建。
添秀桥 在城东三十里。
万春桥 在城东二十五里。乡人陈正梁建。
乐丰桥 在城西七十里白蜡坎,乾隆四十八年知府焦尔厚重修,有记。
长寿桥 在城酉四十五里大夫坝,乾隆六年建。
鸿雁桥 在城西五十里,跨乐闰水,嘉庆十一年建。其上流五里,
有金鼓潭桥。
长生桥 在城西六十里水白渡,乾隆三十二年建,四十年、嘉庆八年并重修。
永寿桥在城西六十里鸭溪,嘉庆九年建。
浒阳桥 在城西七十里黎民坝,道光十三年建。
大黑水桥 在城西百里,初本骆姓建,嘉庆十年重修。
小黑水桥 在城酉百里,乾隆五十二年建。
永远桥 在城西百三十里,跨瓮花水,乾隆四十二年建。
陈家桥 在城西百七十里,跨箐口水,乡人陈公旦建。
骆家桥 在城西百七十里,跨沙溪,黔西人骆某建。二桥当遵、黔分界处。
太平桥 在城南二里。《孙志》
上盩水桥 在城南十五里,乾隆五年,举人罗黄云建。
中盩水桥 在城南十五里,嘉庆十一年建
下盩水桥 在城南十八里。
永远桥 在城南三十里,跨深溪水,嘉庆十年建。
构江桥 在城南六十里,跨构江水,明崇祯八年建。国朝乾隆二十八年、嘉庆二年并重修。下流五里有回龙桥,嘉庆二十四年建。
马家桥 在城南六十里,跨合口水,嘉庆中乡人马文灿建。
夭寿桥 在城南七十里芦江水,道光十四年重建。
石马桥 在城南百里洒水,乾隆二十年建。
万福桥 在城南百里米溪,嘉庆二十三年建。
高寿桥 在城南七十里高溪,乾隆八年建。其近有赵公
桥、长寿桥。
九岊滩桥 在城北十里,有总兵林桐碑。《陈志》道光元年,乡人谭备用募建,名九如桥。十三年复圮于涨,其子更捐募重修。
三多桥 在城北十五里董公寺,嘉庆十□年建。
通济桥 在城北三十里。《通志》今名檬子桥。
大板桥 在城北七十里。
小板桥 在城北八十里。并《通志》
菩萨桥 在城北六十五里双虎沟,乾隆二十一年建。
万顺桥 在城北七十里白石口,旧为术梁,道光元年改建石。
福龙桥 在城北七十里芙蓉水,原名五洞,武生杨梦笔建,道光十八年许光宗重修。
镇阳桥 在城东北三十五基。《陈志》跨厚水。原在上里许,名观音桥,又名长滩桥,后圮,乾隆四十八年改建此。
北极桥 在城东北三十二里,跨仁江,叉名北岸,乾隆四十八年乡人王廷召倡建。旧距此半里有桥,即《陈志》所载城东三十里之铁锁桥也。以通观音桥。后二桥俱圮,难复建,绥阳典史詹英乃捐买田业于厚水、仁江会流之下,开长滩渡。逮后廷召建桥,以渡业作场市,为詹英立祠于场西。廷召好为善,家不中资,倡建时,募不足,继以业;再圮,再建,十余年始完固,而家己落。桥成二年,值大水,势又将圮,廷召冒雨立桥上,呼曰,再圮,年暮,力不及矣!愿以身殉!忽水自左隙地过,桥得以存。廷召女亦称节孝。
报恩桥 在城西南七十里,跨玛瑙水。乾隆四十一年谢纶建。
水坎桥 在城西南七十五里,跨螺蛳堰。乾隆四十八年魏宣建。
观音桥 在城西北五十里。《孙志》
正安州
关隘
大关 在城东一百三十里。
小关 在城东一百四十里。
土城关 在城东一百三十五里。并《通志》孙《孙态》;土司招苗守之。
龙塘关 在城东八十里。
白崖关 在城西二百八十里。
老鹰关 在城北十五里。并《通志》东与务川交界。《州志》
青崖关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通志》
滴水关 在旧州西门外。《州志》
石丛关 《孙志》:上五关俱旧设,以防播首
火口关 在城北二百一十里。
鸦鹊坝隘 今新州场。
赵北渡隘 在城北一百三十里
丁家坝隘 在城北二百一十里
火墨溪隘 在城北二百五十里。
晏溪隘 在城东九十里,正、绥交错。并《州志》
津梁
潏源渡 在城东北一百三十里旧州西门外,又名旧城渡,向系乡民陈之善捐田一亩,招渡夫郭姓耕食。
赵北渡 在城北一百里,明万历二十八年设。其义田一分,载粮一钱七分,载种一石,招渡夫王姓耕食。
土城河渡 在城北一百三十里。
苦塘渡 在城北二百口口里。
螺蛳塘渡 在城东五十里,乾隆十八年设。其义田在公馆坪,招渡夫叶姓耕食。
米粮渡 在城南四十五里,康熙六十年设。初,渡夫岳姓,领熊登高捐田耕食。后子孙将田出当,嘉庆十五年,知州赵宜愿查勘,饬各当户接买,共得价银二百五十余两,别置义田于小洲塘,载粮一钱九厘,载种一石四斗,岁收谷二十八石八斗,给十四石与渡夫郏娃食用,给十二石与佃户,余变价收存;加别捐银二十两之息,作每年修补渡船、葺渡夫住屋费。
独龙塘渡 在城南四十五里,乾隆四十一年设。渡夫田姓,耕食义田。
牛渡坝渡 在城南六十里,康熙六十年设。其义田在牛渡坝,招渡夫吴姓耕食。
清溪河渡 在城南十五里,康熙六十年设。原无渡田,历系杜、王、陈三娃子孙撑渡,免差。
羊渡 在城东十五里,乾隆四十七年设。五十三年募置义圈,招渡夫陈姓耕食。
大鱼塘渡 在城东十五里。初无渡田,渡夫因勒索行者。嘉庆十五年,诸生雷万钟禀置义渡,募买义田三处:一、张村,载粮二分二厘,载种五斗;一,大鱼塘河西,载粮二分;一,杨家增,载粮七厘。招渡夫刘姓耕食。
石板渡 在城东五十五里,康熙五十九年设。其义口在土香台,载粮八分,载种四斗,招渡夫廖姓耕食。
公馆增渡 在城南九十里。旧系石桥,为水圮,嘉庆十八年,知州赵宜黪设义渡,募银一百两,交乡约黄娃承领,岁缴租谷十石,交水口寺僧雇渡夫。
万家塘渡 在城东一百一十里。嘉庆十六年,乡人募置义日子苗营坝,载粮一钱四分,载种一石,招渡夫田姓耕食。
红花滩渡 在城南七十里。乾隆五十年,诸生张尊募买贾姓滥池子田,招渡夫陈姓耕食。嘉庆十七年,贾姓霸耕、讦讼,知州赵宜霦断令别招渡夫耕种。
原渡 在城南三十五里,又有白溪渡。
角木塘渡 在城北一百六十五里。
羊眼渡 在城北一百六十里。
梅江渡 在城北一百七十里。
三江渡 在城北四十里。
毛家塘渡 在城南二十五里。并《州志》
《陈志》:《孙志》载有桥溪渡、清溪渡、辰溪渡、札溪渡、
濯水渡、三潮水渡,今皆不知旧处。
来青桥 在东门外。
风仪桥 涌济桥 并在西门外。
水安桥 文德桥 并在北门外。并《州志》
鸿济桥 在西门外。
濯缨桥 州人郑绍口建。
白杨桥 州人郑武建。
联水桥 州人郑文建。
步虚桥 今圮。
甘溪桥 州人郑廷硅建。《通志》;在城东八十里。
平桥 州人郑武建。
淮溪桥 州人郑文建。
进履桥 州人郑绍业建。
小水寺桥 州人郑绍勋建。
丁家桥 以上十桥,并依《孙志》原载。
桥溪娇 在城北十五里乾隆四十五年,知州饶九嶷建。
瓮溪桥 在城北四十五里,乾隆二十四年建。飞梁百尺,悬亘两崖。
浒溪桥 在城北三里,乾整四十八年知州饶九嶷建。
太平桥 在城北七十里新州场,乾隆四十五年建。
天生桥 在城北一百八十里。
牛渡河萨 在城南七十里。并《州志》
永济桥 在真州长官司治南,明洪武中建。《明统志》
桐梓县
关隘
石炭关 在治东二十里。《邱志》
张九关 在治东北二十里。
石壶关 在治东北三十里。并《孙志》。《贾志》作五十里。
虹关 在治北一百四十里。登若升天,下若降井,双猫竟立,抵綦江界。《邱志》
大关 在城南十五里,亭上有“文笔关”三字。
小关 在城南二十五里。
九盘隘 在大楼北三十里。《方舆纪要》按。九盘在桐梓北三百里綦江境内。
津梁
官渡 去县半里。
黄龙溪渡 治右半里。
桥头溪渡 击治十里。
米溪渡 击治二十里。
漾渡 去治九十里。
清水桥 渡去治一百一十里。以上六渡,据《孙志》、《陈志》原文列之,盖初郡县时,诸津并赖舟楫,今皆置桥梁矣。
孙公桥 在城东里许,明万历三十八年知府孙敏政、知县万建侯建。长十五丈,广一丈六尺,三洞,高□丈。《邱志》国朝乾隆四十八年,水坏数础,居人醵金修茸,增高三文有奇,上建阁及亭,次年阁火,惟亭存。嘉庆元年知县韩暸重修。道光九年增修。
附:万建侯撰《孙公桥碑记》:城东北二里许,有麻柳湾河,为门庭要津。其水春夏漭沆,秋冬清浅。旧无桥梁。闻在逆龙时,厉禁商游者不得入,士著者靡敢出,以故,往来其处若晨星。而娄关木蛟,方且比之陷阱,谁肯托足!今二十八年庚子,上震怒逆酋犯顺,勅大军五路讨之。不月,捣其穴,馘首悬两观。裂其土为郡县,被发尽入编户,鳞介悉改衣裳。而巴蜀以南,滇黔以北,步者,驰者、负挽者、张盖拥传而宦游者,络绎不绝,而桐遂为渝南一孔道。第河水清浅,凌冰垣寒,胫涉犹可,言至漭沆澎湃,波平山麓,又无尾闾可洩,只藉一葫芦洞吞之,经旬不消,望之疑海。使星停车憩马,沐雨栉风,居无宿饱,尽枵腹翘首、望籴于水之涸也。侯于丁未秋来官,目击此境,为木杠以济。一日,我公乘轩过,谓候曰:“嘻!此八月槎耳,为日计则可,倘霪三日,阳侯作祟,是木且泛泛若鸥,归于乌有,安所藉以济人?何不磊石为一劳永远(逸)之计?且我辈当官,无非爱民;如以利民之具,而复待之民,是反裘负薪也。”即空慕众擎易举,只是筑合道谋,何时纪功,尚其身任之。不计俸薪,靳于工竣而止。我观尔亦勤劬急民者,不妨捐半载俸以佐之。于是凿云根,涸龙池,锤琢之声响谷,飞腻之光凝脂。督以千总官张其业,而又监以县尉邹守宏、肖志高;工始自三十七年夏,至三十八年仲冬落成。广十有五丈,裘十六尺有奇,洞三口,跨两河而锁四水,屹然称天外奇观。诸父老因相与谋而告侯曰:“此一道长虹,足吞杨酋八百年气魄。然费出不资,锱铢不动之公帑,粒米不取之民间,俸捐自公而若弃,利归于民而著忘。吾侪老于此地所创见者,是不可以记乎?”侯曰:“未也,此特公之戋戋者耳。书曰:‘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韩子日:‘某不得为宰相,愿为谏官;不得为谏官,愿为守令。’公盖以舟楫材,姑试之于三辅者。故公守播四稔,不啻痌瘝切身,修废举坠,二千石尽为播用。如大士有官,北帝有观,犹谓劝狞獉之乡,以缁衣为念。而宣殿黉官,崔嵬壮丽,俾播人于章甫缝掖,被菁莪化诲无穷,宁惟是一桥以志不朽?毋乃隘视公欤!公必让不受。”父老曰:“全播皆公子若孙,其被德同,颂德亦必同。吾第以记吾桐之不忘公耳。”侯日:“未也,是犹以蠡测百谷王也。若辈不习见蝮蝎豹鲵,草偃风恬乎?咆哮蹲踞、负子渡河乎?妖僧就絷、喜事者气短,活千百人之命乎?步祷辄应,而石燕飞,碛豕牯牛而萑苻靖乎?五风十雨,而穰穰满家,污邪满车乎?俱伊谁之赐也?公之覆冒播、广且大矣,而又奚拘拘一桥以见德?”父老曰:“善哉,君侯之论!吾侪小人,只据现在以为恩,今始知天地之大,盖熙恬于公之德,而不自知也。虽然,不知不识,至忘帝力,极矣!”而华封之祝,犹至今传。吾侪德公深,公即自忘吾侪不能忘。桥不足以尽公德,亦公所以寄德;桥记不足以颂德,亦聊以志吾思;且令群柯人士,过桥门环而诵之,世世知圣天子西南半壁有重臣如公,犹胜云中守岘山石多矣!”侯首颔之。日,噫嘻哉!德之入人,一遵至此!三代不易民而治,政谓此。惟我公之不自德,而后乃知公乏德益大;惟我民之必报德,而后知公之德益深。应感都忘,几于无怀、葛天之民矣。孰是新造,而乏彝秉。且公即日以异等超迁去,会难留矣!代公守者,其毋谓夜郎不可以中国治治也。今圯上有赤帜在,侯因附语父老以勒之贞石民。公讳敏政,号淡岩,兴国人,登万历乙酉乡进士。
天生桥即天桥 在城东五星魁崖山后,高百余丈,神工险绝。
蒙渡桥 在城北九十里,旧传即汉唐蒙发卒治道处。为黔蜀要道。昔无桥,国朝康熙五十七年,知府赵光荣捐俸建,因名赵公普渡桥。并《通志》
溱溪桥在 城东北五里。《孙志》按:今圮。
惠涉桥 在治南半里官渡河。《邱志》康熙中僧实行募修,长十七洞。后屡修,皆圯。道光六年,知县朱德璲劝募重修。
楚米桥 在城北二十五里。
普济桥 在城北六十里新站。并《邱志》
清水桥 去城百一十里。
国公桥 在城南二十里,举人金日瑁建。并《贾志》今名桥头。
永庆桥 在松坎,嘉庆初知县吴敬森募建。
德星桥 在爬抓溪,道光十七年知县陈鏊募建。
铁索桥 在城东十五里龙会场。
大桥 在城南门外。
南门桥 在城外,道光十九年重修。
碌沙河桥 在城南一里,道光十九年增修。
马鞍山桥 在城南五晕,道光十八年建。
钩鱼台桥 在城南二十里,雍正元年建,乾隆四十八年重修,后圮,嘉庆二十二年复建。深潭峻涧,下临数十丈。有举人曾广涵《碑记》。
大木林桥 在城南十里。
红花园桥 在城南十五里。
太平桥 在太平场。
流沙桥 在城北四百里,长不逾丈。常积沙尺余,若夜扫尽,明日复然。
绥阳县
关隘
九杵关杵,《县志》作杼 在治东三十里,通务川。
板角关角,《县志》作阁 在治南七十里,通湄潭、思、石。
石卯关 在治东三十五里,通正安、南川。
朗山关 在治西二十五里,通郡城、桐梓。
风坎关 在治北二十旦。并《孙志》
苦竹关 在治东九十里,交湄潭界。
桑木关 在治东北二十里,通正安。
龙洞关 在治东北六十五里,通正安、务川。并《县志》
津梁
长滩渡在治西。《孙志》在“遵义县”下云在城东八十里通郡城。国朝康熙间典史詹瑛捐置渡田,召募渡夫,刻碑署内。《通志》按:渡在城西五
十里,又名詹公渡,为遵义绥阳交界。今其地建镇阳,北极两桥,渡已废。
附;《詹公渡碑记》:绥距遵界四十里,限以双流,值春夏汜溢,不独行人苦之,即公檄纷驰,疾于星火,亦不能不阻于冯夷也。旧时设有舟子,虽募之自公,实取直于民。相沿为例,匪伊朝夕。庚寅岁,皇恩轸念边末,一切弊规,涤除殆尽。夫民既安于无徭,官亦徒嗟妇巧,盖舟横野渡者经年也。县尉詹公,目击时艰,不嫌越俎,引为身任,思垂之久远,捐清俸,率士民,共勷有成。置渡所田亩,载种三斗五升,载粮三钱六分四厘七毫。代办自官,故载之遵图。彼操舟者既获其租,必忄互 其业,不但民不病涉,亦且永不病民,其利不既溥欤!夫文正义庄,犹相传以为盛事,不过泽及一乡一族耳,不数传而阡陌顿改。未若以田代济,千秋百世,邑之人被之,四方之人咸被之,是詹公之德与洪流而俱长也。因易其名曰“詹公渡”,不没其所自,并以告后之贤父母。其田坐落遵义永安里十甲母猪口,三面抵桃源洞,一面抵河为界。康熙五十五年丙申。此文乾隆五十七年回龙寺惜重刻。
唐椿:《渡口源委记》:县西五十里,有长滩河,东流入遵义县界,与永十甲母猪口河合,为往府要津。国初,遵义镇吴之茂建桥二座;一在长滩,石磴架木,名观音桥;一在铜鼓塘,铁环乘板,名铁索桥。后因溪流奔迅,二桥俱圮,往来苦之。绥民因于母猪口合流处设舟以渡,船料工食,皆出里民。康熙四十九年,奉革差徭。绥捕厅詹瑛,于康熙五十一年捐银二十三两,买附近民陈天禄田以作渡夫工食,载粮三钱六分四厘七毫,即于遵义册内改立绥捕厅詹瑛名,载册输赋。于渡口暨回龙寺两处,立有碑记。乃陈天禄充役应渡,日久弊生,将渡口私当搬逃。前县黄公以田粮、渡口均属遵辖,移商遵令,以船只田亩既在绥办,则钱粮遵应认纳,毋偏累绥。本县莅任,于雍正七年九月内,复详奉本府苏批饬遵令查照往例,措办渡田粮钱,以资荆涉。在卷。嗣招耿士良应渡,旋以田被天禄私当,养赡不敷逃去。雍正十一年,查出口亩,另招段维灿,为天禄欺;穫田禾复讬交谢应凤,时当耕插,天禄又纠同东林寺僧如贤、司差杨文武,冒为常住阄分,阻不容耕。拘僧审责,各取甘结。在卷。因系正、绥往府要道,关系非轻;虽案牍可稽,恐繁叠难阏,爱摄其由记之,以便览焉。《县志》:典史詹瑛于遵义县永十甲母猪口捐置渡田,载粮三钱六分零,系遵义上纳。乾隆三年,署县江石台因地属遵义,船系绥修,每遇船坏,修造无资,查出公项银六两,交朗里甲长承领生息,永为修船公费。
渡头河 在城北三十五里,自绥阳往正安要津。
附:唐椿《渡头河记》:旺五甲椒溪沟有渡头河,为正、绥孔道,春夏设舟以渡,秋冬架木为桥,往来称便。渡夫工食及构桥之费,各有田土;一在旺二甲下村,地名石卯关,大小干湿田二十四丘,载粮仓石一石二斗,其田由鸡公堰水灌溉;一在旺八甲石水村,地名茅台,中田大小二丘,载粮仓石八斗,水自赵元朝田接。二处共田十亩,坡地七十亩,经本县查勘、造印册存襄,并给渡夫收执耕管。桥田二十三亩,坐落河边,原付寺僧管理,水源自黄排洞开沟引灌,碑志有年,非他姓之田皆可仰沫而承流也。乾隆二年,偶值天旱,该僧照应契沟不获,黄排洞水遂为鱼芦蒋琳截取;诱伙该僧于架桥之下,别筑车堰以救田。不思木桥原就浅处,以便行人;乃场圃既登,留堰蓄水,以取鱼利。经行桥上者既虞蹉跌,亦病沦胥。雨雪寒风,厉民尤甚;廑有心者之殷忧切叹久矣。今据士民等公呈到县,当即拘唤该僧究责,将堰立毁。嗣后悉遵古制,桥用宽厚板片,圈水仍黄排洞护沟引灌;并取蒋琳“无得截水”甘结,更不许于桥下筑堰,再为临渊之羡。审毕,书谳附卷。士民犹恐日久弊生,准录谳语勒石垂永,以资利涉;俾后人有所省览,以是为前车之鉴云。
上渡下渡 《孙志》载。今不知其处。
永济桥 在城西十五里,通遵义,《孙志》今名黄鱼桥长十五丈五尺,广一丈七尺,高三丈,嘉庆十年重建。
通远桥 在城西三十里,《县志》,西二十三里。通遵义。《孙志》《陈志》名回龙桥。今名事家桥,又名石滩桥。
继恩桥 孙、陈二《志》并作小溪桥,在城西十五里,《孙志》,在城南六里,明崇祯三年丁文灿建。
附《继恩桥碑记略》:螺江中有小溪,为正、绥达郡通津。春夏惊涛拍岸,星轺行旅,徘徊移日;秋冬,里人又岁苦徒舆之役。辛酉岁,先慈命为桥以济,欃枪作孽,用是中辍。甲子,先慈见背,犹遗言令无忘。年来戎马在郊,曾无宁晷。今岁己巳,得金邑侯抚字心劳,鸿雁悉安,疆场稍静,无烽燧之虞。于是鸠工伐石,继先慈之志,因名曰继恩桥,庶无负母氏初心,且示后世子孙,顾名思义,敢曰利济哉?桥高一丈三尺,长二丈六尺,广一丈,创始天启之元,成于崇祯三年。建桥人丁张氏,男文灿、文明,文耀。
大沟桥 在城东十里。嘉庆中建。
太平桥 在城东小关,嘉庆十五年条文约建。
天生桥 在城南二十里。《孙志》
永清桥 在城南十里,通郑场,明知县王建中建。
大通桥《孙志》名通济桥在城南门外,明知县詹淑建。国朝雍正九年圮,知县唐椿重建。
东桥 在城酉二里。
吴家桥 在城西三里。
西桥 在城西南.
香径桥 在城西北。
续宗桥 在郑场。并《县志》
马桑木桥 在城西螺水中,一大未横水面,围四尺五寸,不知其自来,水漂亦不动。相传昔有欲伐之者,方举斧,雷电忽作,至今斧迹尚存。《通志》《县志》:围五六尺,长三丈,通往来;数千年物也。
石龙桥在城西,桥石纹皆作龙鳞,桥宛然金龙也。传昔石龙曾与城中一古庙泥龙斗,人钉泥龙,隆以息。
仁怀县
关隘
关门囤 在城南二十里,嶕峣耸翠,平列一十七峰,皆高出云表,一夫守之,千人坐废,为人郡第一险隘。《县志》按;囤、府治龙脉所经。
蛇皮菁 前明川兵入播经此,路仅容一人行,县厅交界最险处也。《县志》
红圈子 在赤水里与合江大槽支交界。山梁长里许,悬崖数十丈,中植石笋一,高二、三十丈,往合江隘迳也。
长滩隘 在赤水岸上,路经半崖,入合江极险处。
津梁
米粮渡 在城西二百余里,通永宁。当水落,可褰裳而济;及水斗至,倏高百尺,时时溺人,知县卢文起始置渡代涉。
二郎渡 在城西北百八十里,今名早谷滩渡。
五老滩渡 在城西北二百里。
大鱼塘渡 在二郎里。三渡皆在溱溪,路通土城。
大滩渡 在赤水里,距城四百里。
官渡塘渡 在赤水里,距城四百二十里。二渡通合江。
浴泉桥 在城南十五里,前屡建屡圮,乾隆三十五年,知县陈于琏募建。《县志》:即盐津桥,两山夹之,泉声 流入赤水。野花杂树,交映其间,一胜境也。
附:陈于琏撰《浴桥记》:生界盐井河者,县属之极东处也。崇山夹峙,洪谷奔流,往来行人,必经乎此。当夫旱涸之际,仅一衣带水,且量厥浅深,或厉、或揭,犹不为涉者病。第其势处极下,雨集辄盈,洪涛巨浪,莫可向迩,则不啻汉之广、江之永也。远者裹粮以俟,近者望涯而返,折芦无术,鲜不叹其废时而失事矣!余莅任来,公事驱驰,曾数至其地,心最悉之,久欲捐资成梁,为行旅之便。乃询之里人,佥云,曩昔有旧桥,兴圮莫考,惟中莲花石上,颓基略存。两岸广阔,工不解结构。前任史公就令之济处造建平桥,水性烈激,不踰年而荡然。嗣是杨公,仍藉莲花石架木支板,覆以瓦屋,可无冲央之患,而又毁于祖龙。若是乎,此桥之不易成,且难以历久而无虑也!迁延数载,殊为怅然。戊寅冬,适黔匠过里,以修桥营生,邑人士素悉余志,因乞疏募修;余从其请。及诹日坞工,复有畏难就易之议,余力斥之。高下规模,不移旧桥遗址,约费五百余金,越庚寅秋,告成。嗟乎!徒杠舆梁,王政所重;况兹桥者,利攸往,便公私,其为功甚大、利甚淖哉!余职司民牧,囊涩力绵,弗克独肩盛举,而聚腋成裘,是亦与人为善之徽意欤!至河名盐井,不识奚所取义。而去桥不数武,有浴泉焉,遂以名其桥云。
五老桥 在城东北三百里五老河,通桐梓。《县志》
永济桥 在蚂蟥沟,距城十五里。
万寿桥 在吴马口,距城七十里。
笃睦桥 在陡沙觜,距城五百里,当鳛水合赤水处。
生生桥 在赵渡河,距城五十里,通黔西。邑民盂起凤屡建始成,甚壮固,知府平翰名之。
百岁桥 在罐子口安罗里,民妇赵罗氏百岁时捐建,教名。氏寿百有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