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芤者。阳也。指下寻之。两头即有。中间全无曰芤。主淋沥气入小肠。
二芤者。阳火也。何为阳火。小肠火也。离为火。其象中虚。故指法曰。指下寻之。两头即有。中间全无。离之象也。盖以丁火。阴火也。主手少阴。丙火。阳火也。主手太阳。手太阳。小肠也。故主病为淋沥气入小肠。其说详见前脉赋。浮芤其状相反条内参看。洁古曰。弦浮无力。按之中央空。两边有。曰芤。芤主失血。手足太阳。皆血多气少。故主病淋沥。气入小肠脱血病者。皆从太阳之说。
按脉经云。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一曰手中无。两傍有。
【歌曰】
指下寻之中且虚。邪风透入小肠居。病时淋沥兼疼痛。大作汤丸必自除。
指下寻之中且虚。火之象也。火性本热。热则生风。故曰邪风透入小肠。而为淋沥疼痛之病也。治之者。当大作汤丸。以泻其小肠之火。则淋沥自止。而疼痛可除矣。云岐子云。芤主血凝而不流。凡人之十二经络。以应沟渠。是荣卫气血不散。不能盈满经络。故见芤脉。主淋沥小便脓及血。当大作汤丸也。四物汤地黄丸补之。桃仁承气汤泻之。一云大柴胡汤。吴文炳云。中且虚。两头有。中间无也。芤主失血。心主血。心有热而血妄行。则芤脉见。热则生风邪。心不受邪。遂传于小肠。以致小便淋沥疼痛。须用八正散导赤散。以清邪热。
【又歌曰】
寸芤积血在胸中。
脉者。由营气行于十二经隧之中。流动充满。故脉道滑利和缓。何芤之有。寸所以候胸中者。胸为气海。气血壅滞于胸中。故寸口而见芤也。张世贤释治之以犀角地黄汤。血在上焦故也。
按脉经云。寸口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血去故也。宜服竹皮汤。黄汤灸膻中。
关内逢芤肠里痈。
关内所以候中焦者。荣出中焦。今关内而逢芤。则为营血不行。留于肠胃之间。久之化为脓血。而成痈毒。张世贤释治以桃仁承气汤。血在中焦故也。
按脉经云。关脉芤。大便去血数斗者。以膈俞伤故也。宜服生地黄。并生竹皮汤。灸膈俞。若重下去血者。针关元。甚者宜服龙骨丸必愈。
又按医说云。杨介吉老者。泗洲人。以医术闻四方。有儒生李氏子。学业愿娶。其女。以授其学。执子婿礼甚恭。吉老尽以精微告之。一日有灵璧县富家妇有疾。遣人邀李生以往。李初视脉云。肠胃间有所苦邪。妇曰。
肠中痛不可忍。而大便从小便中出。医者皆以谓无此证。不可治。故欲屈子。李曰。试为筹之。若姑服我之药。三日当有瘳。不然非其所知也。下小丸子四十粒。煎黄 汤下之。富家根据其言。下脓血数升而愈。富家大喜。赠钱五十万。置酒而问之曰。始切脉时。觉芤脉现于肠部。王叔和脉诀云。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此痈生肠内。所以致然。所服者。乃云母膏为丸耳。切脉至此。可以言医矣。李后以医科及第至博士。
李植元季。即其从子也。脉经云。关上芤。胃中虚。
尺部见之虚在肾。小便遗沥血凝脓。
尺部所以候肾者。今见芤脉。是为水不胜火。肾虚则门户失守。故小便遗沥。水不胜火。故脓血淋漓也。张世贤释治以抵当丸。抵当汤。或加减桃仁汤。愚谓既云虚在肾矣。理宜用凉补之剂。何为复用抵当等药也。
亦须斟酌。
按脉经云。尺中芤下血。微芤小便血。又云。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黄汤。灸丹田关元。亦针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