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弦者。阳也。指下寻之不足。举之有余状若筝弦。时时带数曰弦。主劳风乏力。盗汗多出。手足酸疼。皮毛枯槁。
五弦者。阳也。阳木也。何为阳木。少阳之木也。少阳主春升之令。故其春脉弦。而伤寒少阳证。其脉亦弦。是以知其。弦为阳也。说者有曰。仲景以弦脉为阴。而叔和独以弦脉为阳者。何也。不知仲景所论者伤寒。是自表渐入于里。自外而至内言之也。故以弦为阴。叔和所论者。劳证自内而渐达于表。是自内而至于外言之也。故以弦为阳。然弦则为劳。故指法则曰。指下寻之不足。阴不足也。举之有余。阳偏胜也。状若筝弦。气血收敛也。时时带数。阴虚而生内热也。故主病曰劳风乏力。夫既曰劳。而又曰风者何也。或因用力入房。则肾汗出。肾汗出则元府开。虚之所在。邪必凑之。故成劳风乏力之证矣。阴不足则盗汗出。凡人之精血足。内则渗入骨髓。外以淖泽肌肤。今既为劳风所煎熬。内无以充实骨髓。而手足酸疼。外无以淖泽肌肤。而皮毛枯槁也。
按脉经云。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一曰如张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沉紧为弦。经云。弦数为疟。又云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为痛痹。为风疰。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又曰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蜚尸。至困死。经又云。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又云弦小者寒 。又云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又云。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又云弦而紧胁痛。藏伤有瘀血。又云弦小紧者。可下之。又云弦迟者。宜温药。
又按此事难知曰。仲景论弦涩为阴。叔和言弦涩为阳何意。大抵弦涩东西也。以南北分之。故有阴阳之别。涩本燥火。弦本水少。虽有南北之分。总而言之。则不离诸数为热。诸迟为寒。仲景叔和。言本两途。非相违背。合而论之。皆是也。仲景所言。言伤寒自外而入者。叔和所言。言五脏自内而出者。伤寒从气而入。故仲景以弦脉为阴。自艮而之内。从外入。先太阳也。位在东北。杂病从血而出。故叔和以弦脉为阳。自巽而之外从内出。先少阳也。位在东南。
【歌曰】
弦脉为阳状若弦。四肢更被气相煎。三度解劳方始退。常须固济下丹田。
弦脉为阳。指下如筝弦之状。则为气血收敛之候。然气血之所以收敛者。因劳风之气。煎熬气血。而四肢为之烦热矣。凡人之治劳。终不获其全愈者。是皆不知三度解劳之法耳。以其人先受风邪。病未全愈。而复加以房劳。则风邪留于元府而不退。或先有房劳。肾汗大泄。元府已开。而邪气客之。二者皆能煎熬气血而成劳风之疾。治之者。当察其国中后而消息之。或因内虚而外邪凑之者。当先于平补药中少加调理。使外邪已去。即当易以温补之剂。而收其后效。或病已久虚。则当从劳者温之之法。俟精血相壮。即易以平补之剂。以济其前功。是在医者消息之耳。如此亦不过两度解劳之法也。其三则又不专恃夫药饼之功。在医者戒以恼怒房劳。宁心静虑。存养省察。握问调神。使心肾交而水火济。自然神可驭气。气可驭精。丹田固而劳疾瘳矣。不然。则执一不通。延绵日久。及其莫救。而委之于天。不亦深可慨哉。
按巢氏病源养生方导引法云。唯欲嘿气养神。闭气使极。吐气使微。又不得多言语。大呼唤。令神劳损。亦云。不可泣泪及多唾 。此皆为损液漏津。使喉涩大渴。又云。鸡鸣时叩齿三十六通讫。舐唇漱口舌上齿表。
咽之三过。杀虫补虚劳。令人强壮。又云。蛇行。气曲卧以兵身复行踞。闭目随气所在不息。少食裁通肠。服气为食。以舐为浆。春出冬藏。不财不养。以治五劳七伤。又云虾蟆行。气正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劳七伤。水肿之病也。又云朝朝玉泉。使人丁壮有颜色。去虫而牢齿也。玉泉。口中唾也。朝未起早。嗽口吞之。辄琢齿二七过。如此者乃上。名曰练精。又云咽之三过乃止。补养虚劳。令人强壮。
【又歌曰】
寸部脉紧一条弦。胸中急痛状绳牵。
寸部脉弦。则宗气不行。为寒引经络。故胸中急痛。状若绳牵也。
按脉经云。寸口脉弦。心下 微头痛。心下有水气。宜服甘遂丸。针期门泻之。又云。脉弦上寸口者。宿食。又云寸口脉弦者。则胁下拘急而痛。
其人啬啬恶寒也。又曰。寸口弦。胃中拘急。
关中有弦寒在胃。
若关中有弦。主寒痰。令饮停于胃口。
按脉经云。关脉弦。胃中寒。心下厥逆。此以胃气虚故耳。宜服茱萸汤。温调饮食。针胃管补之。又云。关上弦。胃中有寒。心下拘急。
下焦停水满丹田。
若弦脉见于尺部。则丹田无暖气。而失运化之机。故水停下焦。而满于丹田也。
按脉经云。尺中弦。少腹脐下拘急。又云。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宜服建中汤当归汤。针气海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