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笔花医镜

卷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卷一]诊脉歌

病患双腕仰。高骨定为关。(住掌后之高骨定为关脉)寸脉量虎口。尺脉准臂弯。(关前距虎口一寸故曰寸关后距臂弯一尺故曰尺)左寸心包络。左关胆与肝。左尺司何职。膀胱肾系焉。右寸胸中肺。胃脾属右关。要知大肠肾。右尺自昭然。

口鼻一呼吸。脉来四五跳。此是无病者。平和气血调。三至为迟候。六至作数教。迟则寒之象。

数则热之标。一二寒愈盛。七八热更饶。

轻举得皮面。表邪脉故浮。若是病在里。重取须沉求。洪长征实健。细弱识虚柔。水湿并痰饮。

滑利又弦遒。紧促气内乱。伏涩气凝留。妊娠中止代。失血中空芤。(代脉中止芤脉中空)只此尚易见。其他渺以幽。

[卷一]望舌色

舌者心之窍。凡病俱现于舌。能辨其色。症自显然。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假如津液如常。口不燥渴。虽或发热。尚属表症。若舌苔粗白。渐浓而腻。是寒邪入胃。挟浊饮而欲化火也。此时已不辨滋味矣。宜用半夏、藿香。迨浓腻而转黄色。邪已化火也。用半夏、黄芩。若热甚失治则变黑。胃火甚也。用石膏、半夏。或黑而燥裂。则去半夏。而纯用石膏、知母、麦冬、花粉之属以润之。至浓苔渐退。而舌底红色者。火灼水亏也。用生地、沙参、麦冬、石斛以养之。此表邪之传里者也。其有脾胃虚寒者。则舌白无苔而润。甚者连唇口面色俱痿白。

此或泄泻或受湿。脾无火力。速宜党参、焦术、木香、茯苓、炙草、干姜、大枣以振之。虚甚欲脱者。

加附子、肉桂。若脾热者。舌中苔黄而薄。宜黄芩。心热者。舌尖必赤。甚者起芒刺。宜黄连、麦冬、竹卷心。肝热者。舌边赤或芒刺。宜柴胡、黑山栀。其舌中苔浓而黄者。胃微热也。用石斛、知母、花粉、麦冬之类。若舌中苔浓而黑燥者。胃大热也。必用石膏、知母。如连牙床唇口俱黑。则胃将蒸烂矣。非石膏三四两。生大黄一两。加粪金汁、人中黄、鲜生地汁、天冬麦冬汁、银花露大剂之投。不能救也。此唯时疫发及伤寒症中多有之。余尝治一独子。先后用石膏至十四斤余。而始透病始退。此其中全恃识力。再有舌黑而润泽者。此系肾虚。宜六味地黄汤。若满舌红紫色而无苔者。此名绛舌。亦属肾虚。宜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等。更有病后舌绛如镜。

发亮而光。或舌底嗌干而不饮冷。此肾水亏极。宜大剂六味地黄汤投之。以救其津液。方不枯涸。

[卷一]望闻问切论

望者看形色也。闻者听声音也。问者访病情也。切者诊六脉也。四事本不可缺一。而唯望与问为最要。何也。盖闻声一道。不过审其音之低高。以定虚实。嗽之闷爽。以定升降。其他则无可闻者。切脉一道。不过辨其浮沉以定表里。迟数以定寒热。强弱以定虚实。其他则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且时大时小。忽浮忽沉。六脉亦难定准。故医家谓据脉定症。是欺人之论也。惟细问情由。则先知病之来历。细问近状。则又知病之深浅。而望其部位之色。望其唇舌之色。

望其大小便之色。病情已得八九矣。而再切其脉。合诸所问所望。果相符否。稍有疑义。则默思其故。两两相形。虚与实相形。寒与热相形。表与里相形。其中自有把握之处。即可定断。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卷一]表里虚实寒热辨

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

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假如发热恶寒。鼻塞咳嗽。头痛。脉浮。舌无苔。口不渴。此病之在表者也。如或潮热恶热。口燥。舌黄。腹痛便涩。脉沉。此病之在里者也。假如气短体弱。多汗惊悸。手接心腹。四肢畏冷。脉来无力。此病之本虚者也。若病中无汗。或狂躁不卧。腹胀拒按。脉实有力。此病之又实者也。假如唇舌俱白。口不渴。喜饮热汤。鼻流清涕。小便清。大便溏。手足冷。脉迟。此病之犯寒者也。若舌赤目红。口渴喜冷。烦躁。溺短便秘。或唇燥舌干。此病之患热者也。凡此皆阴阳之分也。至于邪盛正衰。阴虚火亢等。则又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其间毫厘千里。命在反掌。

辨之者安得而不慎。

表治宜发散也。如初感风寒。发热头痛。但用苏梗一钱五分。荆芥一钱五分。防风一钱。川芎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二片以散之。头痛甚。加羌活六分。如鼻塞或流清涕。加半夏一钱五分。茯苓、陈皮各一钱。如咳嗽。则加桔梗七分。杏仁三钱。前胡一钱之类。一剂得汗而热即退。不必再服。但避风寒。忌油腻。未得汗则再剂而止。若寒热往来。欲作疟状。宜用柴胡八分。酒芩八分。赤芍一钱。制半夏一钱五分。甘草五分。大枣三枚。生姜三片以和之。虚者加防党二钱。此其症在表。切勿妄用枳壳、神曲、麦芽消导之药。引邪入内。

里治宜归经也。有虚实。有寒热。宜辨其病在何脏腑而治之。法详脏腑门。惟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此里症之最难治者。但宽其心而药始效。否则无益也。然症在于里。大忌发散。散之则虚者汗脱。热者煽炽。医家动辄用表。可惧哉。

虚治宜补也。然有阴虚。有阳虚。血虚者为阴虚。宜补其血。轻者用生地四钱。首乌二钱。归身一钱五分。

酒芍一钱五分。炙鳖甲二钱。豆皮三钱。海参三钱。北沙参三钱之类。重者用熟地五钱。枸杞三钱。五味七分。萸肉一钱。菟丝一钱以填之。气虚者为阳虚。宜补其气。轻者用党参三钱。白术二钱。山药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炙草六分。红枣六枚。生姜一片之类。重者用人参一钱。黄一钱五分以振之。气欲脱则并加附子二钱。干姜二钱以回阳。若气血兼虚。则阴阳并补。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皆圣药也。

实治宜泻也。心有火邪。肺有风寒。脾有食积、虫痞、湿热。肝有郁怒之气。胆胃包络膀胱大小肠各能受邪。皆为实症。治法详各脏腑门。然治实以速为功。苟迁延日久。病未去而元气虚。则难以消导矣。

寒治宜温也。寒在表则恶风寒。宜苏叶一钱。藿梗二钱。荆芥、防风各一钱。前胡一钱五分。杏仁三钱。生姜三片之属。以散其邪。甚则桂枝五分。麻黄五分。细辛六分。寒在里则喜热汤。宜制夏二钱。藿香一钱五分。焦术一钱五分。制朴一钱。吴茱萸八分。焦谷芽三钱。煨姜二片。砂仁二粒之属。以暖其中。甚则附子六分。肉桂六分。干姜六分。凡寒症唇舌必白。脉迟便利。腹或冷痛。一投寒凉。入口立脱。慎之。

热治宜凉也。然热症有实火。有虚火。实火之症。或因外感。或因内郁所致。宜分脏腑治之。火之微者。黑山栀一钱五分。石斛三钱。地骨皮二钱。青蒿一钱五分。丹皮一钱。连翘一钱五分。麦冬二钱。花粉一钱五分。银花三钱。竹叶五分。灯心一握之属。甚者加黄连七分。黄芩一钱五分。或石膏四钱。知母一钱五分。极甚则用大黄一钱五分。龙胆草七分等。虚火之症。或阳虚外热。口不渴。唇不红。脉不数。宜四君子汤。以补其阳。若阴虚内热。舌或绛。头或痛。目或干。过午便热。宜四物汤、六味地黄汤。以补其阴。

[卷一]内伤外感杂治说

前言表里虚实寒热六字。病已尽在其中矣。而表里之中。又有内伤外感之治焉。内伤者里症也。而有气血痰郁四字之分。外感者表症也。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字之别。再详其治法。

医无余蕴矣。

内伤

一曰气。气虚者四君子汤。若气实而滞者。宜香苏散、平胃散。二曰血。血虚者四物汤。若血实而凝者。宜手拈散。三曰痰。痰轻者二陈汤、六君子。若顽痰胶固。变生怪症。或停饮膈间。宜滚痰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之类。四曰郁。凡喜怒忧思悲恐惊皆能致郁。郁小者越鞠丸、逍遥散。若五郁互结。腹膨肿满。

二便不通。宜神佑丸、承气汤之类。此内伤之治也。

外感

一曰风。真中风是也。非表治中之偶感风寒也。风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殊。中腑者与伤寒同。

太阳用加味香苏散。阳明用葛根汤。少阳用小柴胡汤。中脏者眩仆昏冒。痰声如锯。内有热风寒风二种。热闭则先用搐鼻散。次以牛黄丸灌之。便结胀用三花汤。冷脱则汗珠头摇。以附子理中汤急救之。

或三生饮。中血脉者。口眼斜。半身不遂。大秦艽汤加竹沥、姜汁、钩藤。二曰寒。伤寒是也。寒在表。则与风之中腑治同。寒入里。用附子理中汤法。详伤寒论。三曰暑。暑轻者但烦渴。益元散足矣。暑重者汗喘昏闷。消暑丸灌之。寒包暑者。头痛恶寒而烦渴。四味香薷饮加荆芥、秦艽。若暑天受湿而霍乱。藿香正气散主之。更有干霍乱症。吐泻不得。俗名绞肠痧。粥饮入口即败。危症也。陈香丸煎汤救之。四曰湿。或受潮。或食冷。面黄身重。平胃散治之。若黄胆则目溺色黄。茵陈大黄汤、茵陈五苓散、茵陈姜附汤。若发肿。五苓散、五皮饮。若渗入筋络。肩背臂痛。用秦艽天麻汤、蠲痹汤。五曰燥。此症惟秋冬时久晴有之。而嗜鸦片者更易犯。其症鼻干口渴咽痛。舌燥目火。便秘干热。不宜发表。宜用生地、天冬、麦冬、花粉、沙参、元参、归身、梨藕蔗汁之类以润之。六曰火。治法详于前热治中。更审其脏腑。投凉则得矣。然中寒则暴痛。中暑则猝闷。中湿则痰塞。中火则窍闭。皆能猝然昏倒。非中风而似中风。谓之类中。勿概作中风治。

此外感之治也。

[卷一]伤寒论治

伤寒之症。与春温夏热不同。温热症头痛发热。必不恶寒而口渴。若伤寒则异是。其症由表而入里。初起时邪在太阳膀胱经。则头痛恶寒发热。脉浮。宜加味香苏散。或桂枝汤、麻黄汤、柴葛解肌汤。继传阳明胃经。则目痛鼻干。唇焦不渴。宜葛根汤。再传少阳胆经。则目眩耳聋。

胸满胁痛口苦。寒热往来。头汗。脉弦。宜小柴胡汤。此三阳传经之表症也。失治则传入三阴矣。其传入太阴脾经者。则腹满痛。下利。脉沉。宜大柴胡汤。其传入少阴肾经者。口燥咽干。痛利清水。目不明。危矣。宜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至传入厥阴肝经者。小腹满。舌卷囊缩。厥逆。用大承气汤。或有得生者。亦有不传三阴而传入太阳膀胱者。则口渴溺赤。宜五苓散。传入阳明胃腑者。则谵语狂乱。燥渴便闭。转失气。自汗。不得眠。宜白虎汤、调胃承气汤。以上为传经伤寒。因寒化火也。其有初起寒邪直中三阴者。其症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蜷卧肢冷。囊缩吐蛔。舌黑而润。脉沉细。此寒症也。中太阴脾。理中汤。中少阴肾。四逆汤。中厥阴肝。白通加猪胆汁汤。急投勿缓。此系医中第一要症。故专论之。

[卷一]虚劳论治

虚劳之症。大症也。固由真阴亏损。虚火铄金而然。而其始大半由于外感。感邪在肺。则作咳嗽。治失其宜。则咳不已。久咳则伤肺金。金伤不能生水。则肾水日枯。肾火日炽。上灼于肺。再复嗜色欲受。外邪。以竭其水。而虚劳成矣。间有本元不足。思虑太过。而心血耗。心火旺。肾水干。肺金痿者。其受病不同。及其成劳一也。此等症多儿吐血痰涌。发热梦遗。经闭。以及肺痿肺疽。咽痛音哑。侧卧。传尸鬼注诸疾。唯在屏弃一切。不近女色。调饮食。慎风寒。息嗔怒。静养二三年。服药可。不服药亦可。自然生机徐转。复其天和。非旦夕所能效也。然既有症必有治。

列方备择。仍在其人之能自养耳。

咳嗽初起用止嗽散加苏梗以散之。如或不已。变生虚热者。佐以团鱼丸。若病势渐深。更佐以月华丸。

若吐血。先用四生丸。继用生地黄汤、逍遥散之类。元气虚。五味异功散。如气血虚而发热。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均可。咽痛。用百药煎散。音哑。用通音煎。如遗精。用秘精丸。经闭。泽兰汤。至五脏虚损。则补天大造丸。用药之法。不过如斯而已。此症十存一二。其能存者。皆自养之功。非药力也。

[卷一]疫痢疟肿论治

疫痢疟三症最多。肿最难治。故合提而论。疫有由天时者。有由人染者。由天时则邪从经络入。为头痛发热咳嗽。颈肿发颐。大头天行之类。用香苏散、普济消毒饮治之。由人染则邪从口鼻入。为憎寒壮热。胸膈满闷。口吐黄涎之类。用神术散、藿香正气散治之。此两路之邪。若传入脏腑。渐至谵语腹胀。唇焦口渴者。宜治疫清凉散、承气汤治之。总不越乎发散解秽清中攻下四法而已。痢症则生死所关。良由夏秋之际。暑热在中。而为风寒生冷所遏。火不得舒。迫而为痢也。热者为赤。寒者为白。热伤血分者为赤。寒伤气分者为白。初起时不宜妄攻。

宜葛根治痢散以解之。余邪未已。里急后重。则用治痢奇方以清之。腹胀痛。有坚积。则用朴黄丸下之。日久脾虚。五味异功散加白芍、黄连、木香清补之。气虚下陷者。补中益气汤升提之。如邪秽塞胃。呕逆不食者。开噤散启之。此一定之治法也。疟则轻于痢矣。寒邪入内。阴阳相搏。初起寒热往来。用香苏散逐之。随用小柴胡汤和之。三四发后。止疟丹加白蔻仁、醋炒鳖甲以截之。久疟元虚。六君子汤加柴胡补之。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举之。此易治也。唯肿胀一症。目胞与足先肿者。水也。先腹大后四肢肿者。臌胀也。鼓胀症用和中丸。虚者白术丸。

水肿症四肢肿而腹不肿者。表也。腹亦肿者。里也。腰以上肿。邪在表也。宜汗。五皮饮加苏叶、素艽、防风、荆芥。腰以下肿。邪在里也。宜利小便。五皮饮加赤小豆、赤苓、泽泻、车前、萆、防己。

且烦渴便闭者阳水。热也。五皮饮加连翘、黄柏、黄芩。不烦渴者阴水。寒也。五皮饮加附子、干姜、肉桂。先肿而后喘。或但肿而不喘者。胃经蓄水也。五皮饮照前加减治之。若先喘而后肿者。肾经聚水也。金匮肾气丸治之。此症最难收功。慎勿误治。更有中风后热伤经络。足不任地。腿肿胀痛者。此脉痿也。用苍术、黄柏、芩、连、冬、斛、当归、地黄、苡仁、牛膝、寄生、萆、丹参之类。又有肿痛在脚。名曰香港脚。风湿胜也。用槟榔、防己、秦艽、天麻、独活、牛膝、桑枝、木瓜之类。

[卷一]附列诸方

六味地黄汤

滋水制火。专治血虚。亦可为丸。

大熟地(四钱)山萸肉山药(各二钱)丹皮茯苓泽泻(各一钱五分)

八珍汤

治气血并虚。即四君四物相并。

大熟地(四钱)西党参(三钱)白术当归(各二钱)茯苓(二钱)白芍(一钱五分)川芎(一钱)炙甘草(五分)加大枣二枚

十全大补汤

治阴阳并虚而畏冷即八珍汤加黄二钱。肉桂六分。

四君子汤

治气虚脾胃不足之症。

人参(三钱)土炒白术(二钱)茯苓(二钱)炙甘草(五分)加生姜二片大枣三枚古方用人参。如无力。以西党参代之。

六君子汤

治气虚挟痰。

即四君子汤加制半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

香砂六君子汤

治胃寒吐泻。

即六君子汤加藿香一钱。砂仁二粒。

五味异功散

治气虚。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

四物汤

治血虚肝肾不足之症。

大熟地(四钱)归身白芍(各二钱)川芎(一钱)

香苏散

治时邪感冒。头痛发热等症。

苏叶(一钱五分)陈皮香附(各一钱二分)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一钱)川芎(五分)甘草(七分)加生姜(三片)

平胃散加减

治脾胃不和。胀满呕吐霍乱等症。

藿香(一钱五分)浓朴(一钱二分)苍术(八分)陈皮(一钱)

二陈汤

治肺胃寒痰。

制半夏陈皮茯苓(各一钱五分)炙草(八分)加生姜一片枣二枚

手拈散

治血滞。心腹作痛。

元胡索(醋炒)五灵脂(醋炒)草果没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

滚痰丸

治老痰变生怪症。

大黄炒黄芩(各四两)青礞石沉香(各三钱)辰砂(二钱)以水为丸。辰砂为衣。每服一二钱。开水下。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饮停膈间。

半夏(姜炒)白茯苓(各三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加苍术更效

越鞠丸

治郁膈痞满。

香附山楂炒神曲炒麦芽川芎苍术炒栀子(各等分)上为末。水调。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开水下。

逍遥散

治肝经血虚木郁。

柴胡甘草茯苓白术当归白芍丹皮黑山栀(各一钱)薄荷(五分)

神佑丸

治沉积变病。气血壅滞。湿热风痰郁结。

黑丑(二两)大黄(一两)芫花大戟甘遂(各五钱)轻粉(一钱)上为末。用皂角去子。煎浓汤糊丸。每服必泻。勿可轻用。

大承气汤

治邪热闭结。或食积坚硬。宜下之。

大黄(三钱)枳实(一钱五分)浓朴(一钱)芒硝(三钱)

小承气汤

治前症稍缓者。

即前大承气汤去芒硝。

葛根汤

治邪传阳明。以此解肌。

葛根(二钱)升麻秦艽荆芥赤芍(各一钱)苏叶白芷(各八分)甘草(五分)生姜(二片)

小柴胡汤

治寒热往来。少阳疟疾。口苦耳聋。胸满肋痛。

柴胡(二钱)赤芍(一钱五分)甘草半夏(各一钱)黄芩(一钱五分)人参(五分)生姜(二片)大枣(三枚)

搐鼻散

治一切闷症。不省人事。吹入鼻中。有嚏者生。

细辛皂角(各一两)生半夏(五钱)上为细末。入瓷瓶。勿泄气。

牛黄丸

治中风痰火闭结。或喘嗽痰壅。不省人事。

牛黄麝香龙脑(以上各六钱另研)羚羊角当归防风黄芩柴胡白术麦冬白芍(各七钱半)桔梗茯苓杏仁川芎大豆黄卷阿胶(各八钱五分)蒲黄人参神曲(各一两二钱五分)雄黄(另研四钱)甘草(二两五钱)白蔹肉桂(各三钱七分)干姜(三钱七分)犀角(一两)山药(三两五钱)大枣(五十枚)金箔(一百五十片为衣)上为细末。炼蜜同枣膏丸。每两作十丸。金箔为衣。

三化汤

治中风入脏。热极闭结。

浓朴大黄枳实羌活(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附子理中汤

治脏寒将脱之症。用以回阳。

人参白术(各二钱)附子干姜炙甘草(各一钱)

三生饮

治寒风中脏。六脉沉细。

生南星生乌头生附子(各一钱五分)生姜(五片)生木香(五分)此方用人参两许同投更有益

大秦艽汤

治风中经络。口眼歪斜等症。

秦艽(一钱五分)炙草川芎当归芍药生地熟地茯苓羌活独活白术防风白芷黄芩(各八分)细辛(二分)如阴雨。加生姜三片同煎。

益元散

利窍清暑。

甘草(一两)滑石(六两)

消暑丸

治中暑昏闷。

制半夏(四两)茯苓甘草(各二两)共为末。生姜汁糊丸。

四味香薷饮

治风寒闭暑之症。

香薷扁豆浓朴(各一钱五分)炙甘草(五分)若两足转筋加木瓜茯苓

藿香正气散

藿香砂仁浓朴茯苓紫苏陈皮(各一钱)白术制半夏桔梗白芷(各七分)炙甘草(五分)

茵陈大黄汤

治黄胆热闭。

茵陈(三钱)栀子大黄(各二钱)

茵陈五苓散

治阴黄小便不利。

茵陈白术茯苓(各一钱五分)猪苓泽泻(各七分)薄桂(五分)

茵陈姜附汤

治阴黄小便自利。

茵陈(一钱)白术(二钱)附子干姜(各五分)炙草(一钱)肉桂(三分)

五苓散

治小便不通。

茯苓(三钱)猪苓泽泻(各八分)白术(一钱五分)桂枝(一钱)

四苓散

治伏暑小便不通。

即五苓散去桂枝

五皮饮

治胃经蓄水。发为水肿。

大腹皮茯苓皮陈皮桑白皮(各一钱五分)生姜皮(八分)

秦艽天麻汤

治寒湿入络。肩背臂痛。

秦艽(一钱五分)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各一钱)炙草(五分)生姜(三片)炒桑皮(三钱)挟寒加桂枝

蠲痹汤

治风寒湿三气成痹羌活独活(各一钱)桂心(五分)素艽(一钱)当归桑枝(各三钱)川芎(七分)海风藤(二钱)炙甘草(五分)乳香木香(各八分)

桂枝汤

治太阳中风寒。

桂枝芍药生姜(各一钱五分)甘草(炙一钱)大枣(四枚)

麻黄汤

治太阳伤寒无汗。此方宜于西北。

麻黄(四钱)桂枝(二钱)甘草(炙一钱)杏仁(十二枚)

柴葛解肌汤

治温热症发热头痛。不恶寒。与伤寒异。

柴胡(一钱二分)葛根(一钱五分)赤芍知母(各一钱)贝母(一钱)生地(二钱)黄芩丹皮(各一钱五分)甘草(五分)

大柴胡汤

治伤寒邪入太阴。

柴胡(一钱五分)半夏(七分)黄芩芍药(各二钱)枳实(一钱)大黄(二钱)

白虎汤

治阳明胃腑大热。

生石膏(五钱)知母(三钱)甘草(二钱)粳米(一撮)若热甚者倍之

调胃承气汤

治胃热谵语便闭。绕脐硬痛。

大黄(三钱)芒硝(二钱)甘草(五分)

四逆汤

治少阴中寒肢冷厥逆。

附子(五钱)干姜(五钱)炙甘草(二钱)

白通加猪胆汁汤

治阴盛格阳。热药不入。

附子(五钱)干姜(五钱)葱白(二钱)人尿(半杯)猪胆汁(五茶匙)

止嗽散

治一切咳嗽。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甘草(炙十二两)陈皮(一斤)共为末。每服三钱。初感风寒生姜汤下。

团鱼丸

治久咳将成痨瘵。

川贝知母前胡柴胡杏仁(各四钱)大团鱼(一个重十二两以上者去肠)上药与鱼同煮熟。取肉连汁食之。将药渣焙干为末。煮鱼骨汁为丸如桐子。麦冬汤日下三服。

月华丸

滋阴保肺平肝。为治痨之圣药。

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山药百部沙参川贝真阿胶(各一两)茯苓獭肝广三七(各五钱)用白菊花二两。桑叶二两熬膏。将阿胶化入和药。炼蜜为丸。日三服。每服一丸。

四生丸

治热血妄行。而为吐衄。

生地黄生荷叶生侧柏叶生艾叶(各等分)同捣极烂。为大丸如鸡子。每服一丸。水煎去渣。

生地黄汤

治肾火铄金。

生地(三钱)牛膝丹皮黑山栀(各一钱)丹参元参麦冬白芍(各一钱半)郁金广三七荷叶(各七分)加陈墨汁清童便各半杯冲服

人参养荣汤

治气虚荣卫不固。

白芍(二钱)人参蜜炙黄当归白术熟地(各一钱五分)炙甘草茯苓远志(各七分)北五味桂心陈皮(各四分)加姜一片枣二枚

百药煎散

治咽痛。

百药煎(五钱)硼砂(一钱五分)甘草(二钱)共为末。米饮调下。

通音煎

治音哑。

白蜜(一斤)川贝(二两)款冬花(二两)胡桃肉(十二两去皮研烂)上将川贝款冬为末。四味和匀。饭上蒸熟。开水服。

秘精丸

理脾导湿。治浊固精。

白术山药茯苓茯神莲子肉(各二两)芡实(四两)莲花须牡蛎(各一两五钱)黄柏(五钱)车前子(三两)共为末。金樱膏为丸。

泽兰汤

治经闭调血脉。

泽兰(二钱)柏子仁当归白芍熟地牛膝茺蔚子(各一钱五分)

补天大造丸

补五脏虚损。

人参(二两)蜜炙黄蒸白术(各三两)炒枣仁当归山药茯苓(各一两五钱)枸杞子大熟地(各四两)河车(一具)鹿角(一斤)龟板(八两与鹿角共熬膏)以龟鹿胶和药。炼蜜为丸。

普济消毒饮

治大头疫症。喉风发等症。

甘草桔梗酒芩酒黄连(各二钱)马勃元参橘红柴胡(各五分)薄荷(六分)升麻(二分)连翘牛蒡子(各八分)

神术散

治时行不正之气。满闷吐泻。发热伤食。

苍术陈皮浓朴(各二斤)炙甘草(十二两)藿香(八两)砂仁(四两)共为末。每服二三钱。

治疫清凉散

治疫邪入里。胀闷谵狂诸症。

秦艽赤芍知母贝母连翘(各一钱)荷叶(七分)丹参(五钱)柴胡(一钱五分)人中黄(二钱)

葛根治痢散

治痢初起。赤白皆效。

葛根(一钱五分)酒炒苦参(八分)陈皮(一钱)赤芍陈松萝茶炒麦芽山楂(各一钱二分)上为细末煎服。有火者加川连五分。

治痢奇方

治暑痢。

川连(六分)酒芩浓朴归身白芍(各一钱五分)山楂(三钱)甘草(五分)桃仁青皮红花(各八分)枳壳地榆(各一钱)槟榔(一钱二分)如白痢加木香六分

朴黄丸

治坚积作痢。腹痛拒按。

陈皮浓朴(各十二两)大黄(一斤四两)广木香(四两)荷叶水为丸。

补中益气汤

中气下陷。以此升之。

黄(一钱五分)土炒白术人参当归炙草(各一钱)柴胡升麻(各三分)陈皮(五分)加生姜一片大枣二枚

开噤散

治噤口痢。

人参姜汁炒黄连(各五分)石菖蒲(七分)丹参(三钱)石莲子茯苓陈皮冬瓜仁(去壳各一钱五分)陈米(一撮)荷叶蒂(二个)

止疟丹

治疟二三发后。以此止之。

火酒炒常山草果仁(去壳)半夏曲(姜炒)香附米(酒炒)青皮(醋炒各四两)真六神曲(姜炒二两)上为末。用米饮糊丸。清晨服。

和中丸

治腹胀食积。

土炒白术(四两)炒扁豆(三两)茯苓砂仁(各一两五钱)半夏(姜汁炒一两)面炒枳实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姜汁炒香附丹参(酒蒸各二两)陈皮五谷虫(炒焦黄色各三两)上为末。荷叶一枚煎水为丸。

白术丸

治气虚中满。

白术茯苓陈皮(各二两)砂仁神曲(各一两五钱)五谷虫(四两)用荷叶老米煎水为丸。

金匮肾气丸

治肾经聚水。

此即六味丸加附、桂、车前、牛膝。

大熟地(八两)山药(四两)山萸肉丹皮泽泻车前子牛膝(各二两)茯苓(六两)肉桂(一两)附子(一两)如水肿用五加皮八两煮水。炼蜜为丸。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