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曹松诗鉴赏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生平简介

曹松(约830—?)字梦徵 ,舒州(今安徽省潜 山县)人。早年家贫,避居洪州西山,其后投奔建州刺史李频 。李死后,又一度落拓江湖,奔走于江苏、 浙江、江西、安徽、 湖北、 湖南、四川、陕西、广东、广西等地 。昭宗光化四年(901)登进士第,时已七十余岁。曾任秘书省正字。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赠答之作,较少接触现实题材。风格颇似贾岛,取境幽深,以炼字炼句见长,但并未流于枯涩 。《全唐 诗》录其诗一百四十首,编为二卷。

己亥岁(二首录一)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诗鉴赏

此诗题作《己亥岁》,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

按“己亥”为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追忆去年时事而作 。“己亥岁”这点明 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为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 ”。诗句不直说战祸殃及江汉流域 ( 泽国 ), 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 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之而来的是生灵涂炭。打柴为“樵”,豁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 ,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 也就快乐了 。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复得。 用“ 乐 ”字反衬“生民”的不堪悲苦 ,耐人寻味。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屠杀,人民的死亡无数。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里 “封侯”之事,是有针对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岁 ”)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 “功绩”,受到封赏 ,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令 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 ”了 。一个“ 凭 ”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 ,意谓 :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末句更是全诗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张虫宾《吊万人冢》)之句相比 ,字数减半而意味倍 添。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 , 功在杀人多”

(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 ;还更多一层“士 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 战城南 》)的意义,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来的 。 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 ,都类似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 。它们从不 同方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 ,具有很强的典型 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比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

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

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

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

年年争发被春催。

曹松诗鉴赏

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这首诗就是他连年滞留南海(郡治在今广东广州市)时的思归之作。

作者以激荡起伏的思绪作为全诗的结构线索,在广州的独特地理背景的衬托下 ,着力突出登高 、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回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

首联“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从 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 , 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 ”,以免归思泛滥,不易剪断。如此翻新的艺术手 法,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金圣叹称赞这两句“忽然快翻‘远望当归’旧语,成此崭新妙起”(《圣叹批唐诗》甲集),说得不错。

颔联“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诗 人巧妙地使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言外便有嗟叹客居过于僻远之意。李煜的“雁来音信无凭 ”(《清平乐》),是写见雁而不见信的失望; 而曹松连雁也见不到 ,就更谈不上期待家书了 ,因此对句用“ 谁道有书来 ”的反问,来表现他的无限懊丧。

颈联“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展 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凉景色 。 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这一联的描写使我们想起唐诗中的有关诗句:“ 三奏未终天便晓,何 人不起望乡愁 ”(武元衡《单于晓角》);“ 回潮动客思”(李益《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看来,在唐人 心目中 ,明月、晓角、残潮,都是牵动归乡的景色。 如果说 ,李白的《静夜思》写了一时间勾起的乡愁, 那么,曹松这一联的景色,则融进了作者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了永无终期的归思。

归思这样地折磨着作者,平常时日,还可以勉强克制,可是,当新春到来时,就按捺不住了。因为新春提醒他在异乡又滞留了一个年头 ,使他归思奔涌, 百感交集。“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复杂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句中以含苞欲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想象一下号称花城的广州,那沐浴在春风里的鲜花的海洋,我们不禁为作者如此生动、独到的比喻赞叹不已。这出人意表的比喻,生动贴切,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 。写到这里, 作者的南海归思在几经转折之后,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泻。

这首诗在艺术上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探索,它没有采用奇异的幻想形式,也没有采用借景抒情为主的笔法,而是集中笔墨来倾吐自己的心声,迂曲婉转地揭示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微妙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情深意曲的艺术特色。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