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之绝,乃不得不去秦而归矣。当苏秦失败于周天子之时,难免不为家人所笑,故愤而赴秦,以为秦庭之明,自不如周人之暗。方其乘肥马,衣轻裘,历百二之山河,而至于秦也,意气慷慨,以为凭三寸之舌,君臣相遇,致身通显,他年衣锦还乡,岂犹旧日之苏秦哉?亲戚故旧,会当刮目相看耳。
不意时会未至则壮士无颜,径路未通则英豪坐困。乘兴而去者,竟败兴而归矣。此时也,苏秦则赢縢履蹻(赢,缠也。縢,束胫斜幅,自足至膝便于行也。蹻,草履)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盖状有愧色云。
苏秦一己之无聊,既若是其甚矣,而又足重苏秦之抑郁者,更有其家人。归至家,父母见之,默不与言也;嫂见之,饥不为炊也;其妻方织,见之亦不下絍也。其他邻里朋旧,相遇之间,态度落寞,自不待言矣。
苏秦至此,乃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涔涔然流至足下。奋然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彼于失败之余,不怨天,不尤人,惟知反躬自责,其进行之积极,自治之严厉,迥非常人可及,宜乎有志者事竟成也。
如此者期年,自谓揣摩成熟,窃自喜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思及锋而试,偿其素志,惟于周于秦,皆无所遇。纷纷六国,何者为托迹之所?此时赵肃侯在位,有贤声,苏秦遂东之赵。
赵相奉阳君者,赵王之弟也,方恶游士,故苏秦在赵又不遇。乃北之燕,求见燕文侯,经年犹不得见。金尽裘敝,无异在秦之时。旅舍主人哀之,贷与百钱,乃得支持。会文侯出猎,苏秦伏于道左,再拜奉谒。文侯知其名,甚喜曰:“洛阳苏季子,寡人闻之久矣。何不早来庭见,而自屈至此?”盖苏秦之事,悉为左右所蔽,而竟不知也。藉非道见,则又不知羁旅至于何时。侯门如海,可胜叹哉。
文侯与苏秦并载还朝,问以时事,苏秦条陈其说如左:
燕东有朝鲜辽东(辽东今奉天府地),北有林胡(今陕西榆林镇东北四百五十里,有胜州城,东北临黄河,战国时林胡所居也)、楼烦(楼烦国在今山西代县雁门关北),西有云中(今胜州)、九原(今榆林东北,鄂尔斯都界内,黄河东岸古九原地),南有滹沱(水名,出山西繁峙县,东南流至文安入海)、易水(源出易县西,东南流与滹沱河合),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碣石(战国时有四碣石,此盖平州之碣石,古大河入海处)、雁门(山名,雁之所出,因以名云,今代县北三十里)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踰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今直隶真定县)矣。渡滹沱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强赵,南近齐。齐赵,强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
【批评】
苏秦说秦归来,若无家中之激厉,即恐悠悠忽忽不复振作,埋没此生亦未可知。势利固是恶俗,亦少年人之药石也。
太公阴符,《隋书·经籍志》尚有之,至唐遂亡。今所传阴符经,不过数页书,托名黄帝所作,所言于兵家为近,实有精语。自后人以炼丹之说解之,遂属于道家。此又是一书,决非苏秦所诵之太公阴符也。
苏秦未至赵之先,自谓揣摩纯熟,会当破壁飞去矣,乃又不成。可知工夫自工夫,时会自时会,两不相假。非谓工夫一到,便可横行天下,毫无所阻。孔子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熟复此语,则时会且弗论,固当以工夫为急耳。
苏秦之说燕王也以合纵,说秦王也以连横,其立说之异同且莫论,而说燕文字,气象峥嵘,语势扼要,自较说秦者为佳。固是工夫纯熟之候。
苏秦游说秦王,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破了,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当初苏秦在周天子那里碰壁,难免不被家人嘲笑,所以生气地奔赴秦国,认为秦国君主英明,自然跟周天子昏昧不一样。当他驾着大马,穿着华贵的裘衣,穿山越岭到达秦国的时候,意气风发,觉得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君臣相会,必能身居高位,将来富贵还乡,哪里还像以前落魄的苏秦呢?亲戚朋友们必定会对他刮目相看。
没想到时机未到而使得壮士失了脸面,路途不通而让英雄被困。来的时候满怀壮志,回的时候竟然情绪低落。这个时候,苏秦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赢,缠。縢,绑腿布,从脚缠到膝盖以便于走路。蹻,草鞋),挑着书箱行囊,身体干瘦,脸色黝黑,面有愧色。
苏秦一个人落魄而归,生活穷困,无所依赖,已经狼狈到这种地步了,而又加重苏秦的苦闷的,还有他的家人。回到家后,父母见了他,默默地不跟他说话;嫂子见了他,饿了不给他做饭;妻子正在织布,见了他也不下织机。其余的邻居朋友,见到他的时候,态度冷淡,就不用多说了。
苏秦看到这种情况,就长叹一声说:“妻子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子不把我当作小叔,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我的罪过啊!”于是就连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推敲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他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汩汩的鲜血一直流到脚跟。他激愤地说:“哪有游说君主而不能拿出他的才华,就取得卿相高位的呢?”苏秦在失败的时候,没有怨恨命运,责怪别人,只知道自我批评反省,他态度积极,自制力极强,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这样有志向的人最后应该会成功的。
这样过了一年,苏秦自认为学到家了,私下里高兴地说:“这下我确信能够游说当今的国君了。”想着趁机发奋而起,实现素来的愿望,只不过在周朝廷和秦国都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人。那么另外的六个国家,哪个是能够托身的呢?这时候赵国赵肃侯在位,名声比较贤明,苏秦就往东去赵国。
赵国宰相奉阳君,是赵王的弟弟,正讨厌游说的人,所以苏秦在赵国又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才华。于是他往北去往燕国,求见燕文侯,过了一年还没有见到。黄金花光了,衣服破败了,状况跟在秦国的时候差不多。客栈的老板可怜他,借给他一些钱,苏秦才得以苦苦支撑。赶上燕文侯外出打猎,苏秦趴在道路的左侧,拜见文侯。文侯听过他的名字,很高兴地说:“洛阳的苏季子,我听说很久了。为什么不早点来见,却委屈自己到了这种地步?”原来苏秦请求拜见的事情,都被身边的人瞒下了,居然不知道苏秦来了。如果不是在路边遇到,苏秦又不知道落魄异乡到什么时候了。富贵人家门禁森严,真是值得慨叹啊。
文侯和苏秦一起乘车回到王宫,向苏秦询问当时的形势,苏秦把他的主张分条讲述如下:
燕国东边有朝鲜、辽东(辽东是今天的奉天府),北边有林胡(今天陕西榆林镇的东北四百五十里,有个地方叫胜州城,它的东北靠着黄河,战国时期林胡就在这里居住)、楼烦(楼烦国在现在山西代县雁门关以北),西有云中(今天胜州)、九原(今天榆林镇的东北,鄂尔斯都界内,黄河东岸就是古代九原),南有滹沱(河流的名字,发源于山西繁峙县,向东南流到文安县入海)、易水(发源于易县西,流向东南与滹沱河合流),地域方圆两千多里,军队几十万人,战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储存的粮食足够用好几年。南有碣石(战国时期以碣石为名的有四个地方,这里是平州的碣石,在古代大河的入海处)、雁门(山的名字,有大雁从这里经过,所以用来命名,位于现在代县北面三十里)的肥沃土地,北方有红枣和板栗的收益。那里的百姓即使不耕作,光是这红枣、板栗的收获也足够富裕的了。这就是所说的天然府库啊。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事,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情景,没有比得上燕国的。大王知道原因吗?燕国之所以不被敌人侵犯,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面保护着。秦国和赵国发动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况且秦国要攻打燕国,就要穿越云中和九原,穿过代郡和上谷,远离几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国的城池,秦国也考虑到没法一直守住它。秦国不能侵害燕的形势很明显了。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挺进到东垣(今天直隶真定县)驻扎了,再渡过滹沱,涉过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时间就到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不忧虑百里以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再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我希望大王您与赵国和睦相处,把各国联成一体,那么燕国一定不会有祸患了。
文侯说:“您说的当然不错。可是我的国家弱小,西边又紧靠着强大的赵国,南边接近齐国。齐、赵都是强国啊。您一定要用合纵的办法使燕国安全无事,我愿倾国相从。”
【评论】
苏秦游说秦国回来后,如果没有家人们的刺激,只怕就慵懒闲散不再积极读书,也许一生就此没有什么作为。人情势利固然是一种不好的风俗,但也可能成为让青年人奋发向上的良药。
《太公阴符》,《隋书·经籍志》中还有这本书,到唐朝就流失了。如今流传下来的阴符经,只有几页,假托是黄帝写的,所说的多少兵法,确实有精彩的部分。自从后世的人们用炼丹的方法解释这本书,阴符经就属于道家了。这是另外的一本,绝对不是苏秦读的那本《太公阴符》。
苏秦没到赵国之前,自以为研究透彻了,一定能像潜龙破壁腾飞一样得到高官厚禄,却没有成功。由此可知,下的工夫是工夫,时机是时机,两者不能混同。不是说工夫到了家,就可以在天下间任意横行,一点也没有阻碍的。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而是要看自己值不值得以让人家知道”,经常回顾这句话,就是说时机暂且不要说,本来就应该以加强本身的实力为急务。
苏秦游说燕王主张合纵,游说秦王的时候主张连横,他主张的差异暂且不论,就说游说燕王的文字,气势雄浑,语言扼要,当然比游说秦王的时候好多了,这也是工夫到了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