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阅藏知津

卷第三十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七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论藏 宗经论第二之一

瑜伽师地论(百卷) (许敬宗序) (南节至静北犹至气)

弥勒菩萨说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本地分第一。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惟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五识身相应地第一。谓五识身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自性。谓了别五尘,所依,谓五净色根。及前灭意,种子,阿赖耶识,所缘,谓五尘境。助伴,谓相应心所。作业,谓了别自境,自相,现在,一刹那,又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又复能取爱非爱果。复次要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正复现起,所生眼识,方乃得生,余四亦尔。应观所依如所乘,所缘如所为事,助伴如同侣,业如自功能。又所依如家,所缘如自受用,助伴如仆使,业如作用。

意地第二。意自性,谓心意识,彼所依,谓等无间依,种子依。彼所缘,谓一切法如其所应,彼助伴,谓五十一心所有法。彼作业,谓望余识身有胜作业,有七种分别所缘(一有相分别,善名言者所起分别。二无相分别,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三任运分别,随境势力任运而转。四寻求分别,五伺察分别。六染污分别,顾恋过去,希乐未来,执着现在,若欲恚害等,随一烦恼随烦恼相应。七不染污分别,若善,若无记,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随与一信等善法相应,或威仪路,工巧处,及诸变化,所有分别。如是等类,名分别所缘),有三种审虑所缘(一如理所引。二不如理所引。三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若醉若狂,若梦若觉,若闷若醒,若能发身语业,若能离欲,若离欲退,若断善根,若续善根,若死若生等种子。若烦恼品所摄,名为粗重,亦名随眠。若异熟所摄,及余无记品所摄,唯名粗重,不名随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摄种子,不名粗重,亦非随眠。法差别分别,有六百六十。

有寻有伺等三地,略以五门施设建立:一界。二相。三如理作意。四不如理作意。五杂染等起。界建立有八相:一数。二处。三有情量。四有情寿。五有情受用。六生。七自体。八因缘果。数者,三界。处所者,欲界三十六处(八大地狱,八寒地狱,饿鬼处,非天处,四大洲,八中洲,六欲天,魔宫,即他化摄。而高胜)。色界十八处(无想,即广果摄,复有超过净居大自在住处,十地菩萨得生其中)。无色界四处所,或无处所。相施设建立有七种:一体性。二所缘。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别。六决择。七流转。如理作意建立有八种:一依处。二事。三求。四受用。五正行。六声闻乘资粮方便。七独觉乘资粮方便。八波罗密引发方便。不如理作意十六种:一因中有果论。二从缘显了论。三去来实有论。四计我论。五计常论。六宿作因论。七计自在为作者论。八害为正法论。九有边无边论。十不死矫乱论。十一无因见论。十二断见论。十三空见论。十四妄计最胜论。十五妄计清净论。十六妄计吉祥论。杂染施设建立三种:一烦恼。二业。三生。

三摩呬多地第六。总标故,安立故,作意差别故,相差别故,略摄诸经宗要等故。总标有四:一者静虑,谓四静虑,二者解脱,谓八解脱。三者等持,谓空无愿无相三。又有寻有伺等三,又小大无量三,又一分修具分修二,又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三,又四修定,又五圣智,又圣五支,又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金刚喻三摩地,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四者等至,谓五现见三摩钵底,已见谛者,修此等至,是故名为现见等至。八胜处,十遍处,四无色,无想、灭尽定。安立者,谓唯此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作意差别者,谓七种根本作意,及余四十作意。所缘差别者,略有四相:一所缘相。二因缘相。三应远离相。四应修习相。由四因缘,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谓因力,方便力,说力,教授力。

非三摩呬多地第七。略有十二种相。

有心无心二地品第八、第九。一地施设建立门。二心乱不乱建立门(诸倒乱心,名无心地)。三生不生建立门(入因缘故,心或生或不生,名无心地)。四分位建立门(六位无心)。五第一义建立门(唯无余依涅槃界,名无心地)。

闻所成地第十。谓于五明处,名句文身义中,无倒解了,一内明处(一由事施设建立相。二由想差别施设建立相。三由摄圣教义相。四由佛教所应知处相)。二医方明处(一于病相善巧。二于病因善巧。三于已生病断灭善巧。四于已断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三因明处(一论体性。二论处所。三论所依。四论庄严。五论负堕。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体性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谤论。五顺正论。六教导论。处所亦六种,所依有十种,所成立义有二:一自性。二差别。能成立法有八: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又同类者复五种:一相状相似,二自体相似。三业用相似,四法门相似。五因果相似,异类翻此。现量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已思应思。三非错乱境界。又一色根现量。二意受现量。三世间现量。四清净现量。比量有五种:一相比量。二体比量。三业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正教量者:一不违圣言。二能治杂染。三不违法相。庄严有五种: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圆满。三无畏。四敦肃。五应供。负堕有三:一舍言。二言屈。三言过。出离者:一观察得失。二观察时众。三观察善巧及不善巧。多所作者:一善自他宗故,于一切法能起谈论。二勇猛无畏故,处一切众能起谈论。三辩才无竭故,随所问难能善酬答)。四声明处(一法施设建立相。二义施设建立相。三补特伽罗施设建立相。四时施设建立相。五数施设建立相。六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相)。五工业明处(营农,乃至音乐十二工业)。

思所成地第十一。一由自性清净故。二由思择所知故。三由思择诸法故。

修所成地第十二。一者修处所。二者修因缘。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处,七支所摄:一生圆满(依内有五,依外有五)。二闻正法圆满(若正说法,若正闻法)。三涅槃为上首。四能熟解脱慧之成熟(毗婆舍那支成熟,奢摩他支成熟)。五修习对治。六世间一切种清净(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七出世间一切种清净(一入圣谛现观。二离诸障碍。三为欲证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诸欢喜事。四修习如所得道。五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

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种性地品第一(种性自性。种性安立。住种性者所有诸相。住种性补特伽罗)。趣入地品第二(自性。安立。诸相。已趣入补特伽罗)。出离品第三(由世间道而趣离欲。由出世道而趣离欲。若此二道所有资粮)。第二瑜伽处(补特伽罗品类差别二十八种。由十一差别道理,建立补特伽罗。有四种所缘境事。有四教授。有三胜学。有十种随顺学法,对治十种违逆学法。有四种瑜伽坏。有四瑜伽: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有四作意,有四种瑜伽所作。有三种瑜伽师。有二种修:一想修。二菩提分修。有四修果即预流等。有六种补特伽罗异门。略有八种补特伽罗,略有四种建立因缘。略有四魔,有无量种魔所作事。由三因缘发趣,空无有果,一由诸根未积集故。二由教授不随顺故。三由等持力微劣故)。第三瑜伽处(安住正念,往诣师所,师既庆慰,四种审问。四种处所。四种寻求。五处安立。一护养定资粮处,二远离处。三心一境性处。四障清净处。五修作意处)。第四瑜伽处(由七作意,离欲界欲。由七作意,证出世果)。

独觉地第十四。一种性。二道。三习。四住。五行。

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种性品第一(一持。二相。三分。四增上意乐。五住。六生。七摄受。八地。九行。十建立)。发心品第二(一自性。二行相。三所缘。四功德。五最胜)。自他利品第三(一自利处。二利他处。三真实义处。四威力处。五成熟有情处。六成熟自佛法处。七无上正等菩提处)。真实义品第四(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真实性。复有四种:一世间极成真实。二道理极成真实。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威力品第五(一圣威力。二法威力。三俱生威力)。成熟品第六(一成熟自性。二所成熟补特伽罗。三成熟差别。四成熟方便。五能成熟补特伽罗。六已成熟补特伽罗)。菩提品第七(一烦恼障断故,毕竟离垢。一切烦恼不随缚智。二所知障断故,于一切所知无障无碍智)。力种性品第八(具多胜解。求五明处。求闻正法。法随法行。于法正修止观。八种教授。四摄法)。施品第九(一自性施。二一切施。三难行施。四一切门施。五善士施。六一切种施。七遂求施。八此世他世乐施。九清净施)。戒品第十(一自性戒,至九清净戒)。忍品第十一(九忍如上)。精进品第十二(九精进如上)。静虑品第十三(九静虑如上)。慧品第十四(九慧如上)。摄事品第十五(四摄事亦各九种,如上)。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一设利罗供养。二制多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教他供养。七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成就八支,能为善友,众相圆满,具五种相,能为善友,所作不虚。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处,由五种相,于所化生,为善友事,由四种相,方得圆满亲近善友,作五种想。应从善友,听闻正法,于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略有三种修四无量:一有情缘无量,二法缘无量,三无缘无量。菩提分品第十七。二种惭愧,二种坚力持性,五因缘故,心无厌倦,善知五明处论,善知世间,修正四依,修四无碍,二种菩提资粮,大乘三十七品。四行名止,四行名观,十二种善巧方便,四种妙陀罗尼,五种正愿,三三摩地,四种法嗢陀南(无常、苦,无我、涅槃寂静)。菩萨功德品第十八。五希奇法,五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五种其心平等,五种非饶益事,五种常当欣赞,五加行,五顺退分,五顺胜法,五种相似相功德,实是过失。五种真实功德,十处无倒调伏有情,六位记别,三种决定。五处定所应作,五处常所应作,十最殊胜,四种施设建立,四种如实遍智,五无量能起善巧作用,说法有五大果胜利,七大性共相应,名为大乘,八法具摄大乘,十种菩萨。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有五真实菩萨相。分品第二,一善修事业(六波罗密)。二方便善巧有十种。三饶益于他(依四摄事)。四无倒回向(以前三门,回向菩提)。增上意乐品第三。发起七相怜愍:有十五种增上意乐,能作十事。住品第四。一种性住。二胜解行住。三极欢喜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心住。六觉分相应增上慧住。七诸谛相应增上慧住。八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九有加行有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十无加行无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十一无碍解住。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由能摄持菩萨义故,说名为地,能为受用居处义故,说名为住。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第一。略有五种,摄一切生:一除灾生。二随类生。三大势生。四增上生。五最后生。摄受品第二。略有六种:于诸有情无倒摄受。一顿普摄受。二增上摄受。三摄取摄受。四长时摄受。五短时摄受。六最后摄受。地品第三。一种性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四行正行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地。七到究竟地。行品第四。一波罗密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建立品第五。诸佛有百四十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妙智)。第四持次第瑜伽处发正等菩提心品。

有余依地第十六。一地施设安立。二寂静施设安立,三依施设安立。

无余依地第十七。一地施设安立。二寂灭施设安立。三寂灭异门安立。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由八种相,证阿赖耶决定是有。谓若离阿赖耶,则依止执受,最初生起,有明了性,有种子性,业用差别,身受差别,处无心定,命终时识,皆不应理。略说阿赖耶识,由四种相建立流转,由一种相建立还灭,一建立所缘转相(了别内执受故,了别外无分别器相故)。二建立相应转相(与五遍行心法,恒共相应)。三建立互为缘性转相(阿赖耶识,一为转识种子。二为转识所依。又诸转识:一于现法中能长养阿赖耶种子故。二于后法中,为阿赖耶得生,摄植彼种子故)。四建立识等俱转转相(或一俱转,乃至或七俱转)。是谓由四种相建立流转,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由趣入通达修习作意,建立转依。是谓由一种相建立还灭。广明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根善巧。

有寻有伺等三地焰摩,名为法王,由能饶益诸众生故。烦恼由五种相建立差别。一自性故。二自性差别故。三染净差别故。四迷断差别故。五对治差别故。业由五相建立差别:一事。二想。三欲乐。四烦恼。五方便究竟。生杂染义略有十一:一,一向乐生(一分诸天)。二,一向苦生(诸那落迦)。三,苦乐杂生(一分诸天人鬼傍生)。四,不苦不乐生(一分诸天)。五,一向不清净生(欲界异生)。六,一向清净生(已得自在菩萨)。七,清净不清净生(色无色界异生)。八,不清净清净处生(欲界般涅槃法,有暇处生)。九,清净不清净处生(色无色界异生)。十,不清净不清净处生(欲界异生,不般涅槃法,设般涅槃法,无暇处生)。十一,清净清净处生(色无色界诸有学者)。王过失有十,王功德有十,王衰损门有五,王方便门有五,王可爱法有五,能引王可爱法有五。八苦各由五相。下中上三士差别。

三摩呬多地,多随烦恼染污相续,不能正证心一境性(一有谄。二有诳。三有诈。四无惭愧。五不信。六懈怠。七忘念。八不定。九恶慧。十慢缓。十一猥杂。十二趣向前行。十三舍远离轭。十四于诸学处不甚恭敬。十五不顾沙门。十六唯希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释随身念经。释二解脱。释法因缘经。释眠缠。五种定相违法:一犯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行、四有沉没、五他所扰恼。有三种远离:一住处远离、二见远离、三闻远离。有五厚重过失,能为定障:一忿、二慢、三欲贪、四萨迦耶见、五不能堪忍。四静虑,各有五种所治:初五支、二四支、三五支、四四支。非三摩呬多地。

有心地诸心差别而转。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胜义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净建立故。

无心地心不生因,略有七种:一缘阙故。二作意阙故。三未得故。四相违故。五断故。六灭故。七已生故。闻所成慧地由五处观察所归,乃可归依。一由身业清净故。二由语业清净故。三由意业清净故。四由于诸有情起大悲故。五由成就无上法故。欲造论者,要具六因:一欲令法义当广流布。二欲令种种信解有情,由此因缘,随一当能入正法故。三为令失没种种义门重开显故。四为欲略摄广散义故。五为欲显发甚深义故。六欲以种种美妙言辞庄严法义,生净信故。

思所成慧地,略说有四种思议:一事思议。二有非有思议。三因果思议。四乘思议。

修所成慧地,略有十六种修:谓声闻乘相应作意修,大乘相应作意修,影像修,事边际修,所作成办修,得修,习修,除去修,对治修,小分修,遍行修,动转修,有加行修,已成办修,非修所成法修,修所成法修。

声闻地,略有十种声闻,谓清净界声闻,已遇缘声闻,杂染界生声闻,清净界生声闻,末法时生声闻,贤善时生声闻,未得眼声闻,已得眼声闻,清净眼声闻,极清净眼声闻。略有七处摄毗奈耶及别解脱:一教敕。二开听。三制止。四犯处。五有犯。六无犯。七出罪。

菩萨地有十发心,谓世俗受发心,得法性发心,不决定发心,决定发心,不清净发心,清净发心,羸劣发心,强盛发心,未成果发心,已成果发心。

有余依及无余依二地。

摄释分,文是所依,义是能依,文有六种:一名身。二句身。三字身。四语。五行相。六机请。义有十种:一地义。二相义。三作意等义。四依处义。五过患义。六胜利义。七所治义。八能治义。九略义。十广义。释略有五:一法。二等起。三义。四释难。五次第。

摄异门分,言瑜伽者,受持,读诵,问难,决择,正修,加行。

摄事分中契经事行择摄第一。处择摄第二。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菩提分法择摄第四。调伏事总择摄。本母事序辩摄。

菩萨地持经(八卷) (南登北安)

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

即瑜伽本地分中,第十五菩萨地异译,缺第四持,旧在大乘律藏。

决定藏论(三卷) (南好北性)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瑜伽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异译。

王法正理论(一卷) (南心北退)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瑜伽决择分中,寻伺地别出。

显扬圣教论(此论一部,总二十卷,乃瑜伽师地论之枢要也。) (南情逸北分切)

无著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摄事品第一。摄净义品第二。成善巧品第三(蕴、界、处、缘起、处非处、根、谛)。成无常品第四。成苦品第五。成空品第六(成无性品第七。成现观品第八)。成瑜伽品第九。成不思议品第十。摄胜决择品第十一。

显扬圣教论颂(一卷) (南心北退)

译人同上

即无著菩萨前论中摄颂。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 同上

无著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蕴、界、处。摄品第二,有十一种(相、界、种类、分位、伴、方时、一分、具分、更互、胜义)。相应品第三,有六种(不相离、和合、聚集、俱有、作事、同行)。成就品第四,有三种(种子、自在、现行)。决择分中:谛品第一(四圣谛)。法品第二(十二分圣教)。得品第三(一建立补特伽罗有七种,二建立现观有十种)。论议品第四,有七种(义、释、分别显示、等论、摄、论轨、秘密)。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 (南动神北磨箴)

译人同上

安慧菩萨糅前集论。

辩中边论颂(五纸半) (南爵北静)

弥勒菩萨说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辩相品第一。辩障品第二。辩真实品第三。辩修对治品第四。辩修分位品第五。辩得果品第六。辩无上乘品第七。

辩中边论(三卷) 同上

译人同上

天亲菩萨造论释前颂。

中边分别论(三卷) (南移北情)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与前本同。

摄大乘论本(三卷) 同上

无著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总标纲要分第一。标十相殊胜殊胜语。所知依分第二。明阿赖耶识,及意。所知相分第三。明三性相: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入所知相分第四。明三种练磨其心,及四寻思,四如实遍智。彼入因果分第五,明六种波罗密多,彼修差别分第六,明菩萨欢喜等十地。增上戒学分第七,明三聚戒。增上心学分第八,明六种差别;一所缘。二种种。三对治。四堪能。五引发。六作业。增上慧学分第九,明无分别智离五种相。果断分第十,明转依有六种。彼果智分第十一,明佛三身。

摄大乘论(二卷) (南物北隐)

元魏北天竺沙门佛陀扇多译

与上同,而不分品。

摄大乘论(三卷) 同上 (有慧恺序)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亦与上同。分作十品。

楞伽经唯识论(十九纸有序一名破色心论) (南都北静)

天亲菩萨造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一立义,二引证。三譬喻。及释种种外难,成立唯识道理。

大乘唯识论(十纸) 同上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唯识二十论(八纸) 同上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并同前本。

唯识三十论(三纸余) (南自北沛)

世亲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即成唯识论本颂也。

大乘成业论(一卷) (南爵北匪)

造者译人皆同上

明身语意三业,及有表无表业,是假非实,唯依思立,及由异熟识受熏持种而得成就。

业成就论(一卷) 同上

元魏乌苌国沙门毗目智仙译

与上同本。

大乘五蕴论(七纸) (南都北投)

世亲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明五蕴摄九十四法,及十二处十八界总摄百法。对治三种我执:谓一性我执,受者我执,作者我执。如其次第,以蕴、处、界,治之。

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 (南爵北匪)

大域龙树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为欲简持能立能破义中真实,故造斯论。

因明正理门论(一卷) 同上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与上同本。

因明入正理论(五纸后序一纸) (南自北沛)

商羯罗主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明真能立,真能破,真现量,真比量,及似能立等,共八门,以辩悟他自悟二益。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纸余) (南华北沛)

天亲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瑜伽本事分中,略录名数。

观所缘缘论(二纸余) (南华北投)

陈那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立量破斥,外所缘缘非有。次明内所缘缘不无。

无相思尘论(二纸半) 同上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与上本同。

三无相论(二卷) (出无性论) (南邑北沛)

译人同上

为显法空故,说诸法无自性品,谓依三性,说三无性。

显识论显识品(十一纸余) (南自北沛) (从无相论出)

译人同上

明三界但有二种识:一者显识,即是本识。二者分别识,即是意识。显识起分别,分别起熏习,熏习起显识,故生死流转。又云:一执着分别性熏习,增长阿梨耶识,二观习真实性熏习,能除执着损坏阿梨耶识(此内以第七名陀那识,执梨耶识作我境故)。

转识论(六纸) (南都北沛)

译人同上

明识转有二种:一转为众生,二转为法,此二实无。但是识转,作二相貌。次明能缘有三种:一果报识,即阿梨耶,二执识,即阿陀那。三尘识,即六识。及明相应心所等。

大乘起信论(二卷) (南邑北情)

马鸣菩萨造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一作因分,明造论因缘有八种。二立义分有二:一有法。谓一切众生心。二法,谓体、相、用三大。三解释分又三:一显示实义,依于一心有真如生灭二门。二对治邪执,治人法二种我见。三分别修行正道相: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四修信分,谓有四种信:真如及三宝,修五门行。能成此信。一施、二戒、三忍、四精进、五止观。又明求生净土,得不退转。五利益分。

此本比梁译,文更显顺,余于佛前阄得,述裂网疏,以正肤谬。

大乘起信论(二卷) (有智恺序) 同上

萧梁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与上论同。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七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