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茶经译注

五 之煮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1〕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普教反。出培塿〔2〕,状虾蟆背〔3〕,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4〕罢热捣,叶烂而牙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5〕,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禳骨〔6〕也。炙之,则其节若倪倪〔7〕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注释】

〔1〕熛(biāo)焰:飞迸的火焰。

〔2〕培(pou)塿(lou):原意为小山丘,这里指突起的小疙瘩。

〔3〕虾蟆背:形容饼茶在烘烤时表面突起的小疙瘩像蛤蟆背一样不平整。

〔4〕蒸:底本作“茶”,据华氏本改。

〔5〕漆科珠:不详。

〔6〕禳(ráng)骨:禳,通“穰”。穰是黍茎的内包部分,《说文解字·禾部》:“穰,黍已治者。”段玉裁注:“已治,谓已治去其 皮也。谓之穰者,茎在皮中如瓜瓤在瓜皮中也。”

〔7〕倪倪:幼弱的样子。

【译文】

但凡炙烤饼茶,注意不要在迎风的馀火上烤,因为飞迸的火焰就像钻头一样,使茶烤炙时受热不均。夹着饼茶靠近火,不停地翻转,等到饼茶表面烤出突起的像蛤蟆背一样的小疙瘩时,远离火五寸,继续烤炙。等到卷曲的茶叶逐渐舒展时,则按照原来的办法从头再烤一次。如果是烘干的饼茶,要烤到蒸汽冒出为止;如果是晒干的饼茶,要烤到柔软为止。

开始制饼茶时,如果是极嫩的茶叶,蒸后要趁热捣,捣得叶面烂了而芽尖仍然完整。即使是有力气的人,拿着千钧重的杵去捣,其芽尖仍不会被捣烂,就像“漆科珠”一样,壮士也难以拿稳捏牢。捣好之后的茶,如同没有筋骨的黍杆。烤炙之后,就会像婴儿的手臂一样柔弱绵软。烤好之后趁热贮藏在纸囊里,使茶的香气不散逸,等茶冷却下来就碾成细末。上等的茶末,颗粒形状像细米;下等的茶末,颗粒形状像菱角。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1〕。谓桑、槐、桐、枥之类也。其炭,曾经燔炙〔2〕,为膻腻所及,及膏木〔3〕、败器〔4〕,不用之。膏木为柏、桂、桧也。败器谓杇废器也。古人有劳薪之味〔5〕,信哉。

【注释】

〔1〕劲薪:指桑树、槐树、桐树、枥树之类的硬木柴。

〔2〕燔(fán)炙:烤肉。

〔3〕膏木:富含油脂的木材。

〔4〕败器:朽坏腐烂的木器。

〔5〕劳薪之味:指使用很久的废旧木材用作柴火,会使食物产生不好的味道。《世说新语·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座人曰:‘此是劳薪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又《隋书·王劭传》:“昔师旷食饭,云是劳薪所爨,晋平公使视之,果然车辋。”

【译文】

烤茶的火,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硬木柴。指桑木、槐木、桐木、枥木之类。凡是烤过肉、沾染了腥膻气味的木炭,以及油脂过多的木柴、腐烂的木器,都不能用来烤茶。膏木指柏木、桂木、桧木之类。败器指朽坏的木器。古人认为所谓“劳薪”烧制出的食物味道不好,是可信的。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1〕,揖彼清流”。其山水,拣乳泉〔2〕、石地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3〕,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4〕至霜郊〔5〕以前,或潜龙〔6〕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注释】

〔1〕岷方之注:流经岷地的河流。岷方,蜀地。

〔2〕乳泉:从石钟乳上滴下的水。

〔3〕瀑涌湍漱:飞溅翻涌的急流。

〔4〕火天:指夏天。古人认为五行之中,火主夏,故称夏天为火天。

〔5〕霜郊:九月。晋陶潜《挽歌》:“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6〕潜龙:古人认为龙蛇之类都居于水中,称为潜龙。

【译文】

煮茶的水,以山上的水为最好,其次是江水,井水最差。《荈赋》所说的“水则取自流经岷地的江河,舀取其流淌的清水”。山上的水,选取从石钟乳上滴下的和在石面上慢慢流淌的最好。汹涌翻腾的急流的水,不要饮用,经常饮用会使人颈部生病。还有一些汇流于山谷中的死水,看起来清澈,但浸渍而不流动,从炎夏到九月以前,可能会有龙蛇之类在其中积毒。饮用的人可以掘开口,使被污染的水流走,以便让新鲜的泉水涓涓流入,之后才能饮用。江水要取远离人居住地的。井水要取常用的井中的。

其沸,如鱼目〔1〕,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馀。啜,尝也。市税反,又市悦反。无乃〔2〕而钟其一味乎?上古暂反,下吐滥反。无味也。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字书》〔3〕并《本草》,饽均茗沫也。蒲笏反。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4〕青萍〔5〕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6〕。其沫者,若绿钱〔7〕浮于水滨〔8〕,又如菊英堕于鐏俎〔9〕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10〕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 〔11〕”,有之。

【注释】

〔1〕鱼目:刚刚沸腾的水泡像鱼的眼睛。

〔2〕(gàn tàn):没有味道。小注将两个字的反切注颠倒了。

〔3〕字书:古时称解释文字形音义的著作为字书。《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字书》两种,分别为三卷与十卷,今皆已佚。从与《本草》并列且解释文字的情形看,或是此二种之一。

〔4〕回潭曲渚:回旋曲折的池水中和洲渚上。

〔5〕青萍:浮萍。

〔6〕浮云鳞然:鱼鳞状的云。

〔7〕绿钱:苔藓的别称。晋崔豹《古今注》卷下《草木》:“空室中无人行则生苔藓,或紫或青,名曰圆藓,又曰绿藓,亦曰绿钱。”

〔8〕水滨:底本作“水渭”,张校《说郛》本作“滨”,据改。

〔9〕鐏俎:鐏,通“樽”,盛酒的器具。俎,古时祭祀放置牺牲的礼器。

〔10〕皤(pó)皤然:原用来形容头发花白的样子,此处形容白色的茶末。

〔11〕烨若春 :灿烂得像春天的花。烨,光辉、灿烂。,花。

【译文】

煮水时,沸腾的水泡像鱼眼,并且微有响声,称为“一沸”;锅边冒出像涌泉一样的连续水泡时,称为“二沸”;沸水像翻腾的波浪一样时,称为“三沸”。再继续煮下去,水就煮老了,不能饮用。刚开始沸腾的时候,根据水的多少放入适量的盐来调味,并将尝过剩下的水倒掉。啜,就是尝,音为市税反,又音市悦反。难道因为水味淡就偏爱咸味吗?上一个字音古暂反,下一个字音吐滥反。 的意思是没有味道。第二沸的时候,舀出一瓢水,用竹筴在沸水的中心绕圈搅动,再用“则”量取适量的茶末对着沸水的中心投下。稍待片刻,沸水就像奔腾的波涛一样迸溅出泡沫,把先前舀出的水加入止沸,以保留茶汤中生成的精华。

饮茶的时候,需放置几个碗,把茶汤中的浮沫均匀地分配到各个碗中。在《字书》以及《本草》中,饽字都释为茶汤沫。音蒲笏反。这些浮沫是茶汤的精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轻细的叫花。就如同枣花飘落在圆形的水池上,又如同回旋曲折的池水中、洲渚上刚刚长出的青萍,还如同晴朗的天空中鱼鳞般的浮云。沫,就像漂浮在水岸边的绿苔,又像撒落在樽俎中的菊花。饽,是茶渣煮出的,沸腾时浮沫不断积压,白白的像积雪一样。《荈赋》中说“明亮如积雪,灿烂如春花”,的确有这样的景象。

第一煮水沸,而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1〕,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徐县、全县二反〔2〕。至美者曰隽永。隽,味也。永,长也。史〔3〕长曰隽永。《汉书》〔4〕:蒯通〔5〕著《隽永》〔6〕二十篇也。或留熟盂〔7〕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碗数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两炉。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茶性俭,不宜广,则其味黯澹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其色缃〔8〕也,其馨 也。香至美曰 , 音使。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一本云:其味苦而不甘,槚也;甘而不苦,荈也。

【注释】

〔1〕黑云母:矿物名,黑色或深褐色的云母,属于硅酸盐矿物。

〔2〕徐县、全县二反:即有徐县反、全县反两种读音。

〔3〕史:依文意当作“味”。

〔4〕《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一朝从汉高祖到王莽的历史。东汉班固在其父班彪的著述基础上完成了绝大部分,殁后又经其妹班昭补撰“八表”,同郡人马续补撰《天文志》,全书始成完本。由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构成,共一百篇,后人析为一百二十卷。有唐颜师古的《汉书注》及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等。

〔5〕蒯(kuǎi)通:西汉人,善辩。原名彻,因避汉武帝讳,《史记》与《汉书》中均改称为“蒯通”。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及《汉书·蒯通传》。

〔6〕《隽永》:《汉书·蒯通传》:“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与此处所说二十篇有出入。《汉书·艺文志》著录《蒯子》五篇,入《诸子略》“纵横家”类,或是一书。

〔7〕盂:底本原脱“盂”字,据本书《四之器》补。

〔8〕缃(xiāng):浅黄色。

【译文】

茶第一次煮沸时,要去掉浮沫,因为上面有层像黑云母一样的水膜,喝起来味道不正。第一次舀出的称为“隽永”,隽,有“徐县反”与“全县反”两种读音。茶味最佳的称为隽永。隽的意思是味,永的意思是长,回味悠长就被称为隽永。《汉书》中记载蒯通著有《隽永》二十篇。也有人把它储存在熟盂中,准备着供孕育茶汤精华和止沸时使用。其后舀出的第一、第二与第三碗茶汤,味道都稍差一些。第四碗、第五碗之外的茶汤,不是特别口渴就不要饮用了。但凡煮水一升,可分为五碗。碗的数量少则为三,多则为五。如果人多到十个,再增加两炉。要趁热连续饮用,因为重浊的茶渣凝聚在茶汤下部,而精华的茶沫漂浮在上部。如果茶汤放凉,精华会随着热气而消散,饮茶得不到享受也是自然的。

茶性俭约,不宜多加水,则其味微淡而且一致。满碗的茶汤,喝掉一半后就觉得味淡了,何况再多添加水呢?茶汤呈淡黄色,味道极香。香味特别好称为 , 读作“使”。口感甘甜的是“槚”;不甜而带苦味的是“荈”;喝进时略带苦味,咽下去感到甘甜的是“茶”。另一种版本说:味道苦而不甜的是“槚”;只甜不苦的是“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