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茶经译注

七 之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三皇〔1〕:炎帝神农氏。

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

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2〕,司马文园令相如,杨执戟雄。

吴:归命侯〔3〕,韦太傅弘嗣〔4〕。

晋:惠帝〔5〕,刘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6〕,张黄门孟阳〔7〕,傅司隶咸〔8〕,江洗马统〔9〕,孙参军楚〔10〕,左记室太冲〔11〕,陆吴兴纳,纳兄子会稽内史俶〔12〕,谢冠军安石,郭弘农璞,桓扬州温〔13〕,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释法瑶〔14〕,沛国夏侯恺〔15〕,馀姚虞洪〔16〕,北地傅巽〔17〕,丹阳弘君举〔18〕,乐安任育长〔19〕,宣城秦精〔20〕,敦煌单道开〔21〕,剡县陈务妻〔22〕,广陵老姥〔23〕,河内山谦之〔24〕。

后魏〔25〕:瑯琊王肃〔26〕。

宋〔27〕: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28〕,鲍昭妹令晖〔29〕,八公山沙门谭济〔30〕。

齐〔31〕:世祖武帝〔32〕。

梁〔33〕:刘廷尉〔34〕,陶先生弘景〔35〕。

皇朝〔36〕:徐英公勣〔37〕。

【注释】

〔1〕三皇: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代的三位帝王,有“伏羲、神农、黄帝”与“天皇、地皇、泰皇”等六种不同说法。三,底本作“王”,据张校《说郛》本改。

〔2〕黄山君:传说中的神异人物。《太平广记》卷二引《神仙传》:“后有黄山君者,修彭祖之术,数百岁犹有少容。彭祖既去,乃追论其言,以为《彭祖经》。”

〔3〕归命侯:三国时吴国亡国之君孙皓(242—283)。西晋于太康元年(280)灭掉吴国后,封之为归命侯。

〔4〕韦太傅弘嗣:指韦昭,参见本书《六之饮》注释。

〔5〕惠帝:晋惠帝司马衷,西晋第二代皇帝,290—306年在位,在位后期发生“八王之乱”,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6〕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刘演,字始仁,刘琨之侄。《晋书》本传:“琨将讨石勒,以演领勇士千人,行北中郎将、兖州刺史,镇廩丘。”《晋书·愍帝纪》:建兴四年夏四月,“石勒陷廩丘,北中郎将刘演出奔”。廩丘,在今山东郓城、鄄城一带。

〔7〕张黄门孟阳:西晋诗人张载,参见本书《六之饮》注释。

〔8〕傅司隶咸:傅咸(?—294),字长虞,北地泥阳(今甘肃省宁县东南)人,西晋傅玄之子。曾任司隶校尉。传见《晋书》卷四七。

〔9〕江洗马统:江统(?—310),字应元,西晋陈留圉(今河南省通许县南)人。曾任太子洗马。传见《晋书》卷五六。统,底本作“充”,据后文引《江氏家传》及《晋书》改。

〔10〕孙参军楚:孙楚(约218—293),字子荆,西晋诗人,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曾任扶风王司马骏参军,故称“孙参军”,又曾任冯翊太守。传见《晋书》卷五六。

〔11〕左记室太冲:左思曾被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参见本书《六之饮》注释。

〔12〕纳兄子会稽内史俶:陆俶,陆纳兄长的儿子,东晋人。曾任会稽内史,其馀事迹不详。

〔13〕桓扬州温:桓温(312—373),字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大将,多次北伐,曾任扬州牧。传见《晋书》卷九七。

〔14〕武康小山寺释法瑶:武康,宋属吴兴郡,《宋书·州郡志》:“吴分乌程、馀杭立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武康)。”在今浙江德清以西。释法瑶,永嘉时南渡,驻锡吴兴武康小山寺十九年,元徽年间圆寂,年七十六。传见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七。

〔15〕沛国夏侯恺:《太平广记》卷三一九引王隐《晋书》载其轶事较详,但语多虚妄。沛国,今江苏沛县一带。

〔16〕馀姚虞洪:馀姚,今属浙江。虞洪,《搜神记》中的人物。

〔17〕北地傅巽:《三国志·刘表传》裴松之注引《傅子》称:“巽字公悌……文帝时为侍中,太和中(227—232)卒。”《三国志·傅嘏传》称傅巽为北地泥阳人,黄初中(220—226)为侍中尚书。傅巽作品有《七诲》、《槐树赋》、《蚊赋》、《奢俭论》、《笔铭》等,均已佚,清严可均《全三国文》卷三五有辑本。

〔18〕丹阳弘君举:丹阳,又称丹杨,晋时为丹阳郡,辖建邺、江宁、丹杨、于湖、芜湖等县。辖境在今江苏省西南部及与之接境的安徽省芜湖一带。弘君举,晋人,生平不详,作品见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一三八。严氏称《隋书·经籍志》注“梁有骁骑将军《弘戎集》十六卷,疑即此”。

〔19〕乐安任育长:乐安,晋时为乐安国,辖高苑、临济、博昌、寿光等县。辖境在今山东省中部寿光、昌乐一带。任育长,《世说新语·纰漏》刘孝标《注》引《晋百官名》谓:“任瞻,字育长,乐安人。父琨,少府卿。瞻历谒者仆射、都尉、天门太守。”底本原脱“乐”、“长”二字,据后文及《世说新语》补。

〔20〕宣城秦精:宣城,晋时为宣城郡,辖宛陵、宣城、陵阳、宁国、怀安等县。辖境在今安徽省南部宣城地区一带。秦精,《续搜神记》中的人物。

〔21〕敦煌单道开:敦煌,西晋时为敦煌郡,辖昌蒲、敦煌、宜禾、伊吾等县,十六国时期先后被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割据。辖境在今甘肃省敦煌、肃北一带。单道开,东晋僧人,《晋书》卷九五有传。

〔22〕剡县陈务妻:剡县,晋时属会稽郡,今浙江省嵊州市。陈务妻,《异苑》中的人物。

〔23〕广陵老姥:《广陵耆老传》中的人物。广陵,今扬州一带。

〔24〕河内山谦之:南北朝时河内郡在今河南省沁阳一带。山谦之,撰有《丹阳记》、《吴兴记》、《南徐州记》等,均已佚。

〔25〕后魏:指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386—534),与三国时曹氏所建魏相区别,故别称后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26〕琅琊王肃:琅琊,今山东临沂一带。王肃(464—501),字恭懿,曾仕南朝与北魏。传见《魏书》卷六三。

〔27〕宋:东晋大将刘裕于420年建立,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479年被萧道成建立的齐取代,为南朝第一个朝代,历史上又称“刘宋”。

〔28〕新安王子鸾,鸾兄豫章王子尚:皆是南朝宋孝武帝之子,刘子鸾封新安王,刘子尚封豫章王。但据《宋书》所载,当是子鸾为兄,子尚为弟。《茶经》记述或有误。

〔29〕鲍昭妹令晖:鲍昭,即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南朝著名文学家,对后世文学影响较大,代表作有《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拟行路难》等,今存《鲍参军集》十卷。唐人因避武后嫌名,故作“鲍昭”。其妹鲍令晖,生卒不可考,今存诗七首,见《玉台新咏》卷四。

〔30〕八公山沙门谭济:八公山,在今安徽寿县附近,因相传汉淮南王刘安与八公在此学仙而得名。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时,苻坚望见八公山草木,以为皆是晋兵,后演变为成语“草木皆兵”。沙门,梵语“室罗摩拏”的音译,佛教中指出家修行的僧徒。谭济,即“昙济”(?—475),南朝僧人,撰有《七宗论》等,《名僧传钞》有传。

〔31〕齐:萧道成在479年取代刘宋建立,又称“萧齐”,定都建康。502年被萧衍建立的梁取代。

〔32〕世祖武帝:齐武帝萧赜,482—493年在位,是南朝齐的第二代皇帝。

〔33〕梁:萧衍于502年取代齐而建立,又称“萧梁”,定都建康。557年为陈霸先建立的陈取代。

〔34〕刘廷尉:刘孝绰(481—539),本名冉,字孝绰。南朝萧梁时著名文士,曾任太子太仆兼廷尉卿。《梁书》卷三三有传。

〔35〕陶先生弘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曾辅佐梁武帝萧衍夺齐帝位,建立萧梁政权,后隐居于句容句曲山(今江苏句容茅山),称“山中宰相”。《梁书》卷五一、《南史》卷七六有传。

〔36〕皇朝:指陆羽所处的唐朝。皇朝是古人对于当朝的称呼。

〔37〕徐英公勣:徐世勣(594—669),唐朝的开国功臣,赐姓李,封英国公。又因避太宗李世民讳,故称李勣。《旧唐书》卷九三、《新唐书》卷六七有传。此处列举徐勣,当是由于篇中所引唐修《本草》由其领衔奏上。

【译文】

上古三皇时代:炎帝神农氏。

周朝:鲁国周公旦,齐国相晏婴。

汉朝:仙人丹丘子,黄山君,文园令司马相如,给事黄门杨雄。

三国吴:归命侯孙皓,太傅韦弘嗣。

晋朝:惠帝,司空刘琨,刘琨兄长的儿子、兖州刺史刘演,黄门侍郎张载,司隶校尉傅咸,太子洗马江统,扶风参军孙楚,记室参军左思,吴兴太守陆纳,陆纳兄长的儿子、会稽内史陆俶,冠军将军谢安,弘农太守郭璞,扬州牧桓温,中书舍人杜毓,武康小山寺释法瑶,沛国夏侯恺,馀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阳弘君举,乐安任育长,宣城秦精,敦煌单道开,剡县陈务的妻子,广陵老姥,河内山谦之。

后魏:琅琊王肃。

南朝宋:新安王刘子鸾,刘子鸾的兄弟豫章王刘子尚,鲍照的妹妹鲍令晖,八公山的僧人谭济。

南朝齐:世祖武帝。

南朝梁:廷尉刘孝绰,陶弘景。

本朝:英国公徐勣。

《神农食经》〔1〕:“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周公《尔雅》:“槚,苦荼。”

《广雅》〔2〕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3〕。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晏子春秋》〔4〕:“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5〕,炙三弋〔6〕、五卵〔7〕、茗菜〔8〕而已。”

司马相如《凡将篇》〔9〕:“乌喙〔10〕桔梗〔11〕□芫华〔12〕,款冬〔13〕贝母〔14〕木蘗〔15〕蒌〔16〕,芩〔17〕草芍药〔18〕桂〔19〕漏芦〔20〕,蜚廉〔21〕雚菌〔22〕□荈诧,白敛〔23〕白芷〔24〕□菖蒲〔25〕,芒消〔26〕□莞椒〔27〕茱萸。”

《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蔎。”〔28〕

《吴志·韦曜传》:“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率以七胜〔29〕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

【注释】

〔1〕《神农食经》:《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著录《神农黄帝食禁》七卷,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卷六:“案《御览》八百六十七引《神农食经》,《隋志》引《七录》有《黄帝杂饮食忌》二卷。《食经》、《杂饮食忌》即此《食禁》七卷之遗,其书盖言饮食宜忌。”

〔2〕《广雅》:三国魏张揖续补《尔雅》的训诂学著作,书名含有增广《尔雅》之意,隋朝时因避炀帝杨广讳,曾改称《博雅》。清人王念孙有《广雅疏证》。

〔3〕芼(mào):意为掺入肉羹的菜,引申为拌和。

〔4〕《晏子春秋》:旧题为春秋齐晏婴撰,一般认为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晚期,主要记载晏婴的言行。曾经西汉刘向校理,有清人吴鼒延请顾广圻校刻《韩晏合编》本。今本八卷,文字与《茶经》所引稍有不同。参见本书《六之事》注释。

〔5〕脱粟之饭:用只脱去谷皮的粗粮做的饭食。

〔6〕三弋:弋,底本作“戈”,据《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晏子春秋》及清嘉庆间全椒吴氏刻《韩晏合编》本《晏子春秋》改。弋,禽。

〔7〕五卵:卵,底本作“卯”,据清嘉庆间全椒吴氏刻《韩晏合编》本《晏子春秋》改。卵,鸡蛋。

〔8〕茗菜:茗,当依各本《晏子春秋》作“苔”。《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作“茗”,《茶经》此条亦引自类书。菜,底本作“莱”,据张校《说郛》本改。

〔9〕《凡将篇》:西汉司马相如所撰的一部字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一卷,已亡佚。仅能依据《说文解字》、《艺文类聚》、《文选》李善注等书所引略窥一二。清任大椿《小学钩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俱有辑本。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卷二二:“案此转写脱四字。白芷之白,后人妄补。《汉艺文志》言《凡将篇》无复字。”此取严氏之说,以七字为一句。

〔10〕乌喙:是毛茛科草本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的侧根,又称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功效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11〕桔(jié)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的根。性平,味苦、辛,功效为开宜肺气、祛痰、排脓。

〔12〕芫华:即芫花,为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的花蕾。性寒,味苦、辛。全株有毒,以花蕾和根毒性较大。功效为泻水逐饮,解毒杀虫,消肿解毒,活血止痛。

〔13〕款冬:菊科植物款冬petasitesjaponicus f.schmidt的嫩叶柄和花苔,又名冬花。味辛,性温。功效为镇咳下气,润肺祛痰。

〔14〕贝母:多年生草本植物,百合科。可分为川贝母f.cirrhosa、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等类。浙贝母味苦,性寒;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鳞茎供药用,功效为止咳化痰、清热散结。

〔15〕木蘗(niè):即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其干燥树皮可入药,又称为“关黄柏”。味苦,性寒。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16〕蒌:即蒌菜,胡椒科。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四中称,蒌就是蒟酱piper betle l.,味辛而香。功效为解瘴疠,去胸中邪恶气,温脾燥湿。

〔17〕芩:即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其干燥根可入药。性寒,味苦。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18〕草芍药:即赤芍,为野生芍药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的块根。性微寒,味苦。功效为凉血,散瘀。

〔19〕桂:木樨科常绿乔木桂osmanthus fragrans,根、叶、花、果实均可入药。功效为散寒破结,化痰生津。

〔20〕漏芦:菊科植物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的干燥根。性寒,味苦。功效为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

〔21〕蜚廉:此指菊科飞廉属植物飞廉carduus crispus l.,性平,味微苦。功效为散瘀止血,清热利湿。

〔22〕雚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八认为“雚菌”即“萑菌”,产于东海滨或沼泽地,类似于菌类。气味咸平,有小毒。现代也有观点认为“雚菌”即是《尔雅》中的“灌菌”。

〔23〕白敛:即白蔹,葡萄科植物白葱ampelopsis japonica的块根。性微寒,味苦、甘。功效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24〕白芷:伞形科植物,根可入药。有兴安白芷angelica dahurica川白芷a.anomala及杭白芷a.dahurica var.formosana等种类。性温,味辛。功效为祛风,散寒,燥湿。

〔25〕菖蒲:天南星科草本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的干燥根茎,有石菖蒲、水菖蒲等种类。石菖蒲性温,味辛、苦,功效为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水菖蒲性温,味苦,功效为化痰开窍,健脾利湿。

〔26〕芒消:即芒硝(na2so4·10h2o)。芒硝是一种分布很广泛的硫酸盐矿物,可入药。性寒,味咸、苦。功效为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27〕莞椒:不详。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推测为“华椒”之误,未知何据。

〔28〕《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汉扬雄撰。参见本书《一之源》注释。蔎,底本作“葭”,据本书《一之源》及《学津讨原》本改。

〔29〕七胜:胜,同“升”,三国时一升约合今天的240.5毫升,七升约合1 431.5毫升。

【译文】

《神农食经》:“长期饮茶茗,可使人有气力,心志舒畅。”

周公的《尔雅》:“槚,是苦荼。”

《广雅》中说:“荆巴一带,采摘茶叶制成茶饼,叶子老的,制好后要沾些米糊。若要煮茶喝,需先把饼茶烤成略红的颜色,再捣成末放在瓷器中,用热水冲泡,再加入葱、姜、橘子等佐料后搅拌。饮茶可以醒酒,也会让人感觉难以入睡。”

《晏子春秋》:“晏婴作齐景公的国相时,吃的是粗粮饭,几样禽类肉、蛋和茗、菜而已。”

司马相如《凡将篇》:“乌喙、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

《方言》:“蜀地西南的人把茶称为‘蔎’。”

《吴志·韦曜传》:“孙皓每当设宴的时候,座中的人至少都要饮七升酒,即使不能全部咽下,也要把酒全倒进嘴里,表示喝完。韦曜酒量不过二升,孙皓起先很照顾他,暗中赐给他茶以代替酒。”

《晋中兴书》〔1〕:“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晋书》云纳为吏部尚书。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晋书》〔2〕:“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

《搜神记》〔3〕:“夏侯恺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见鬼神。见恺来收马,并病其妻。著平上帻〔4〕、单衣,入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

刘琨《与兄子南兖州〔5〕史演书》云:“前得安州〔6〕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傅咸《司隶教》曰:“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7〕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8〕蜀妪,何哉?”

《神异记》〔9〕:“馀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馀,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注释】

〔1〕《晋中兴书》:南朝宋何法盛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七十八卷,注云:“起东晋。”两《唐志》均著录八十卷。已佚。黄奭《汉学堂丛书》、汤球《九家旧晋书辑本》、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陶栋《辑佚丛刊》等均有辑本。唐代刘知幾对于此书评价较高:“东晋之史,作者多门,何氏《中兴》实居其最。”

〔2〕《晋书》:《茶经》所引当是现已亡佚的某一家《晋书》,唐修《晋书·桓温传》:“温性俭,每燕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与《茶经》所引稍有不同。

〔3〕《搜神记》:东晋干宝(?—336)撰,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原本三十卷,唐时尚存,宋以后仅存十卷本,今本二十卷,当是明人所辑。书中记载神怪妖异、灾祥谶纬、奇梦感应等种种故事。有今人汪绍楹及李剑国校注本。

〔4〕平上帻:汉晋时低级武官常戴的一种便帽。《晋书·舆服志》:“介帻服文吏”,“平上服武官也”。

〔5〕南兖(yǎn)州: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政权在长江流域侨置州郡,后人加“南”字以示区别。见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六“晋侨置州郡无南字”条。《晋书·郗鉴传》:“元帝初镇江左,承制假鉴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邹山。时荀籓用李述,刘琨用兄子演,并为兖州,各屯一郡,以力相倾,阖州编户,莫知所适。”案刘演为兖州刺史,屯廩丘,后为石勒所攻,亡于厌次(今山东惠民东),未闻有南渡之事。“南”字或系衍文。

〔6〕安州:今河北隆化一带。

〔7〕市:底本作“方”,据《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司隶教》改。茶粥:又称“茗粥”,唐时一种羹汤。唐储光羲《吃茗粥诗》:“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底本“蜀妪”上衍“以困”二字,据《北堂书钞》卷一四四引《为司隶教》删。

〔8〕困:底本原脱“困”字,据清严可均《全晋文》卷五二引《北堂书钞》卷一四四补。

〔9〕《神异记》:晋王浮撰,内容大多记述神怪鬼异之事。已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俱有征引,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八条。

【译文】

《晋中兴书》:“陆纳担任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经常想要拜访他。《晋书》里说陆纳担任的是吏部尚书。陆纳兄长的儿子陆俶埋怨陆纳不做准备,但又不敢质问,就私下准备了十多个人的饭菜。谢安到了以后,陆纳准备的只有茶和果品。陆俶于是摆出丰盛的饭菜,珍馐佳肴很齐全。谢安走后,陆纳打了陆俶四十棍,说:‘你既然不能把叔父我的品行发扬光大,为什么还要玷污我向来清廉朴素的操守呢?’”

《晋书》:“桓温任扬州牧,性好节俭,每次宴请时,只摆出茶与果品七盘而已。”

《搜神记》:“夏侯恺因病而去世。一个叫苟奴的同宗人,有看到鬼神的法力。他看到夏侯恺来收取马匹,并且使其妻子也染上病。夏侯恺头上戴‘平上帻’,身上穿单衣,进到屋里坐在生前所用的靠西墙的大床上,并向人讨茶喝。”

刘琨《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中说:“日前得到你寄的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都是我所需要的。我形神昏乱烦闷时,常要依赖真正的好茶来调理,你可以为我购买一些。”

傅咸《司隶教》说:“听说南方有蜀地老妇做了茶粥卖,卖茶粥的器具被廉事打破。□又在市中卖饼。禁止卖茶粥而为难老妇,这是为什么呢?”

《神异记》:“馀姚人虞洪进山采茶,遇见一个道士,牵着三头青牛,带领虞洪来到瀑布山前。道士说:‘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善于煮茶,希望能赠我一些。山里有大茶树,可以送给你,希望你以后有剩馀的茶汤送一些给我喝。’于是,虞洪用茶祭祀丹丘子。之后他经常让家人进山,找到了那棵大茶树。”

左思《娇女诗》〔1〕:“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有姊字惠芳,眉目灿如画。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 〔2〕。”

张孟阳《登成都楼诗》〔3〕云:“借问杨子舍〔4〕,想见长卿庐〔5〕。程卓〔6〕累千金,骄侈拟五侯〔7〕。门有连骑客〔8〕,翠带腰吴钩〔9〕。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10〕,果馔逾蟹蝑〔11〕。芳茶冠六清〔12〕,溢味播九区〔13〕。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傅巽《七诲》〔14〕:“蒲桃、宛柰〔15〕,齐柿、燕栗,峘阳〔16〕黄梨,巫山朱橘,南中〔17〕茶子,西极石蜜〔18〕。”

弘君举《食檄》:“寒温〔19〕既毕,应下霜华之茗〔20〕。三爵而终,应下诸蔗〔21〕、木瓜〔22〕、元李〔23〕、杨梅〔24〕、五味〔25〕、橄榄〔26〕、悬豹〔27〕、葵羹〔28〕各一杯。”

孙楚《歌》〔29〕:“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30〕泉。白盐出河东〔31〕,美豉〔32〕出鲁渊〔33〕。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34〕出沟渠,精稗〔35〕出中田。”

【注释】

〔1〕《娇女诗》:西晋左思作,描写二女娇态,见《玉台新咏》卷二。此处只节引一部分,个别文字也稍有不同。全诗如下: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其姊字惠芳,面目 如画。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从容好赵舞,延袖像飞翮。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顾眄屏风画,如见已指摘。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红葩掇紫蒂,萍实骤抵掷。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槅。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动为垆钲屈,屣履任之适。止为荼菽据,吹嘘对鼎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2〕鼎:,或作镉,一种与鼎同类的烹饪器。

〔3〕《登成都楼诗》:西晋张载作,一作《登成都白菟楼诗》,此处仅节引后半部分,其前半部分为:“重城结曲阿,飞宇起层楼。累栋出云表,峣 临太虚。高轩启朱扉,回望畅八隅。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蹲鸱蔽地生,原隰殖嘉蔬。虽遇尧汤世,民食恒有馀。郁郁小城中,岌岌百族居。街术纷绮错,高甍夹长衢。”

〔4〕杨子舍:指扬雄的住宅。《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年轻时贫困,当时家里很少有人来。

〔5〕长卿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司马相如娶卓文君后,回到成都居住的地方,“买田宅,为富人居久之”。

〔6〕程卓:西汉程郑与蜀卓氏徙至蜀地以后,因冶铸而成为巨富,见《史记·货殖列传》。累千金:形容其财富之多。

〔7〕骄侈拟五侯:《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蜀卓氏“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猪之乐,拟于人君”。五侯,一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一指同时封侯者五人。《汉书·元后传》记载成帝河平二年(前27)同时封舅氏五人为侯,称五侯。后代也用以泛称权贵之家。

〔8〕门有连骑客:形容往来的皆是权贵。

〔9〕翠带:青绿色的衣带。吴钩:吴地所产的宝刀,似剑而略弯曲。

〔10〕黑子过龙醢(hǎi):黑子,不详。龙醢,比喻极美的食品。醢,肉酱。

〔11〕蟹蝑(xiè):蟹酱。

〔12〕六清:水、浆、醢、涼、医、酏六种饮料。《周礼·天官·膳夫》:“膳用六牲,饮用六清。”清,底本作“情”,据《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登成都楼诗》改。

〔13〕九区:指九州。古人将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尚书·禹贡》),后以九州泛指天下。

〔14〕《七诲》:七,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源于西汉枚乘的《七发》。

〔15〕蒲桃宛柰(nài):蒲地所产的桃与宛地所产的柰。蒲,在今山西境内。宛,在今河南省南阳市。柰,苹果的一种。

〔16〕峘阳: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一〇《答问七》引钱坫之说,认为峘为恒之讹,峘即北岳恒山。当据改。峘阳,恒山之南。

〔17〕南中:今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泛称。

〔18〕西极石蜜:西极,指西方极远的地方,又指古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以西的疆域。石蜜,用甘蔗炼成的结成块的糖,也有说法认为是一种野蜂蜜,《本草纲目》卷三九《蜂蜜》条引陶弘景谓:“石蜜即崖蜜也,在高山岩石间作之。色青,味小酸。”

〔19〕寒温:寒暄,相见时互道天气冷暖。

〔20〕霜华之茗:本书《五之煮》中说作为茶汤精华的茶末,“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此处就是指这种漂浮着白色茶末的上等茶汤。

〔21〕诸蔗:即甘蔗。明方以智《通雅》卷四四:“甘蔗亦谓藷蔗,曰诸柘……吴氏《林下偶谈》曰:‘甘蔗,亦谓之诸蔗。’”

〔22〕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有香气,可食用。也可入药,名“光皮木瓜”,性温,味酸。功效为舒筋,和胃化湿。

〔23〕元李:可能是李prunus salicina lindl的一种。

〔24〕杨梅:myrica rubra杨梅科。常绿乔木。果实供鲜食及入药,能生津止渴,用于口干,食欲不振。根、树皮可入药,功效为散瘀止血,止痛。

〔25〕五味:五味子chisandra,木兰科。落叶木质藤本。果实入药,性温,味酸、咸。功效为敛肺,生津。

〔26〕橄榄:canavium albumraeuseh橄榄科橄榄属。常绿乔木。果实可入药,性平,味甘、酸、涩。功效为清肺利咽,生津止渴,解毒。

〔27〕悬豹:未详何物。或指“玄豹”。晋张协《七命》:“丹穴之鹨,玄豹之胎。”李善注:“《列女传》陶答子妻曰:南山有玄豹。《六韬》曰:殷君玉盃象筯,不盛菽藿之羹,必将熊蹯豹胎也。”六臣注:“丹山之穴,凤雏也;豹,兽名;胎谓小者。”

〔28〕葵羹:即用冬葵malva verticillata所做的羹汤。冬葵属锦葵科,一二年生草本,茎叶可食用,也可入药,能清热利湿。

〔29〕《歌》:《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作《出歌》。

〔30〕洛水:洛水源出陕西洛南县西北部,向东流经河南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偃师,在巩义洛口汇入黄河。

〔31〕河东:晋河东郡,属司州。辖境在今山西运城、绛县、垣曲、平陆、芮城、永济、临猗一带。

〔32〕美豉:上等的豆豉,豆豉是用豆类发酵制成的调味作料。

〔33〕鲁渊:《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出歌》作“鲁川”,卷八五五引《古歌》作“鲁门”。所指当为鲁地,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一带。

〔34〕蓼苏:蓼,蓼科,蓼属polygonum植物的泛称,种类甚多,通常生长在水泽中。苏,即紫苏perillafrutescens,唇形科,一年生草本。种子可榨油,茎叶可入药,性温,味辛。

〔35〕精稗(bài):指上等的精米。稗,精米。

【译文】

左思《娇女诗》:略

张载《登成都楼》写道:略

傅巽《七诲》:“蒲地的桃、宛地的柰、齐地的柿子、燕地的栗子、恒阳的黄梨、巫山的朱橘、南中的茶子、西极的石蜜。”

弘君举《食檄》:“嘘寒问暖之后,应该献上沫白如霜的茶;客人喝过几杯之后,应该敬上用甘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橄榄、悬豹、冬葵做的羹各一杯。”

孙楚《歌》:略

华佗〔1〕《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壶居士〔2〕《食忌》:“苦茶,久食羽化〔3〕;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郭璞《尔雅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

《世说》〔4〕:“任瞻,字育长,少时有令名。自过江〔5〕,失志〔6〕。既下饮〔7〕,问人云:‘此为茶,为茗?’觉人有怪色,乃自分明云:‘向问饮为热为冷。’”

《续搜神记》〔8〕:“晋武帝世〔9〕,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10〕采茗。遇一毛人,长丈馀,引精至山下,示以丛茗而去。俄而复还,乃探怀中橘以遗精。精怖,负茗而归。”

《晋四王起事》〔11〕:“惠帝蒙尘〔12〕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13〕。”

【注释】

〔1〕华佗(约141—208):字元化,东汉末年医学家,曾发明“麻沸散”。《三国志》卷二九、《后汉书》卷八二有传。《食论》今已亡佚,具体内容不详。

〔2〕壶居士:唐代药书《类证本草》曾多次引壶居士的话。事迹未详。一说也称为壶公。壶公是传说中的仙人,《太平广记》卷一二引《神仙传》记载壶公常在屋中悬一空壶,晚上跳入壶中。

〔3〕羽化:道家称飞升成仙为羽化。

〔4〕《世说》:宋临川王刘义庆撰。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认为其书原名《世说新书》,因为省文的缘故简称《世说》,在五代、宋之时改称《世说新语》。分三十六门,记载东汉至东晋士大夫的轶事琐语,极具史料及文学价值。有南朝梁刘孝标注。此处所引略有删节。

〔5〕过江:西晋被前赵刘聪灭掉后,晋皇室南渡长江,定都建康,史称东晋。同时大批西晋旧臣、士族高门纷纷随晋室南渡,称为过江。

〔6〕失志:失去记忆力,意为糊涂、昏聩。

〔7〕下饮: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引李详云:“陆羽《茶经》引此并原注云:‘下饮,谓设茶也。’”《百川学海》本无此注。

〔8〕《续搜神记》:又称《搜神后记》,旧题晋陶潜撰,一般以为南北朝时伪托作品。明胡应麟编刊《祕册汇函》有辑本十卷,今人汪绍楹、李剑国有新辑本。

〔9〕晋武帝世:晋武帝,西晋开国皇帝,名炎,司马昭之子,256—290年在位。世字,底本脱,据《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续搜神记》补。武帝,《太平御览》引作“孝武”。

〔10〕武昌山:《嘉庆一统志》卷三三五:“武昌山:在武昌县南一百九十里。《方舆胜览》:‘孙权都鄂,欲以武而昌,故名。’”

〔11〕《晋四王起事》:晋卢綝撰。《隋书·经籍志》著录四卷,所记多晋惠帝征讨成都王司马颖而军败于荡阴(今河南汤阴)之事。今已佚,清黄奭《汉学堂丛书》有辑本一卷。

〔12〕惠帝蒙尘:古时以蒙尘比喻君主流亡或失位而遭受垢辱。西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永宁元年(301)赵王司马伦篡位,迁惠帝于金墉城。直至光熙元年(306),惠帝才回到洛阳,不久被毒死。

〔13〕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黄门,宦官。瓦盂,陶盂,一种很粗陋的器皿。至尊,指晋惠帝。《晋书·惠帝纪》记载“八王之乱”时,惠帝出奔途中“市麄米饭,盛以瓦盆,帝嘬两盂”。《晋四王起事》所记当是此事。

【译文】

华佗《食论》:“苦茶,长期饮用有益于提高思维能力。”

壶居士《食忌》:“苦茶,长期饮用会使人有羽化登仙般体轻的感觉;与韭菜同时服用,会使人体重增加。”

郭璞《尔雅注》中说:“茶树小的像栀子,冬天也常绿,叶子可以煮成茶汤后饮用。现在称早采的叫茶,晚采的叫茗。也有称为荈的,蜀地的人称之为苦茶。”

《世说》:“任瞻,字育长,年轻时口碑不错。南渡以后,变得糊涂了。已经倒好茶后,问别人说:‘这是茶还是茗?’感觉别人有惊异的神情,就自己解释说:‘刚才问的茶汤是热还是凉。’”

《续搜神记》:“晋武帝的时候,宣城人秦精常进武昌山采茶。有一次,碰到一个毛人,身高一丈多,把秦精领到山下,指给他茶丛的位置后离去。不一会儿,毛人又返回,掏出怀里的橘子送给秦精。秦精很害怕,背着茶就回去了。”

《晋四王起事》:“惠帝流亡以后又回到洛阳,宦官用陶盂盛茶汤献给惠帝喝。”

《异苑》〔1〕:“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劳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梦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馀年,卿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享吾佳茗,虽潜壤朽骨,岂忘翳桑之报〔2〕?’及晓,于庭中获钱十万,似久埋者,但贯新耳。母告,二子惭之。从是祷馈愈甚。”

《广陵耆老传》〔3〕:“晋元帝〔4〕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傍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5〕絷〔6〕之狱中。至夜,老妪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艺术传》〔7〕:“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馀茶苏〔8〕而已。”

释道该说《续名僧传》〔9〕:“宋释法瑶〔10〕,姓杨氏,河东人。元嘉〔11〕中过江,遇沈台真〔12〕,请真君〔13〕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14〕,饭所饮茶。大明〔15〕中,敕吴兴〔16〕礼致上京,年七十九。”

【注释】

〔1〕《异苑》:南朝宋刘敬叔撰,十卷。所记多神异之事,又兼以佛、道。《隋书·经籍志》入史部杂传类,《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小说家类。有《津逮秘书》本。

〔2〕翳(yì)桑之报:春秋时晋大夫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遇见一个名叫灵辄的人快要饿死了,赵盾给他东西吃,并允许他将食物带给母亲。后来晋灵公设宴与赵盾饮酒,准备在宴席上杀掉赵盾,双方发生争斗时,做了晋灵公甲士的灵辄为报答赵盾,反击灵公甲士以保护赵盾,后代称为“翳桑之报”。事见《左传》宣公二年。

〔3〕《广陵耆老传》:撰者不详,已佚,《隋书·经籍志》未著录。清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卷二称“《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此书晋元帝时有老姥鬻茗事”。从书名看,当是记载广陵一地人物故实的书。

〔4〕晋元帝:名睿,字景文,司马懿的曾孙,袭封琅琊王。西晋灭亡后,在王导等人的拥立下即帝位,定都建康,史称东晋。317—322年在位。

〔5〕法曹:司法官署名,掌管刑法。

〔6〕絷(zhí):拴,捆;拘禁。

〔7〕《艺术传》:《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此条作“《晋书·艺术传》”,当是已经亡佚的某家《晋书》中的《艺术传》,与今《二十四史》中唐时所修《晋书》略有不同,可能是唐修《晋书·艺术传》的蓝本之一。

〔8〕茶苏:用茶和紫苏做成的饮料。

〔9〕释道该说《续名僧传》:《隋书·经籍志》著录梁释宝唱撰《名僧传》三十卷,《续名僧传》当是后人续宝唱之书。释道该说,其人不详,当有讹误。有说法以为隋唐间“释道悦”,然检《续高僧传》卷二七道悦传,并无为名僧作传的记载。而同书卷九法论传,有“自论爰初莅法,崇尚文府,虽外涉玄儒,而内弘佛教,所以绝采篇什,皆叙释风。当即续叙名僧,将成卷袟,未就而卒,本不遂行”的记载,或即所指。

〔10〕释法瑶:即竺法瑶。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七《宋吴兴小山释法瑶》:“元嘉中过江。吴兴沈演之特深器重,请还吴兴武康小山寺,首尾十有九年。自非祈请法事,未尝出门。居于武康,每岁开讲,三吴学者负笈盈衢。乃著《涅槃》、《法华》、《大品》、《胜鬘》等义疏。大明六年(462)敕吴兴郡致礼上京,与道猷同止新安寺,使顿渐二悟,义各有宗。至便就讲,銮舆降跸,百辟陪筵。瑶年虽栖暮,而蔬苦弗改,戒节清白,道俗归焉。宋元徽中卒,春秋七十有六。”

〔11〕元嘉:底本作“永嘉”,与法瑶生活年代不符,据《高僧传》卷七《宋吴兴小山释法瑶》改。

〔12〕沈台真:沈演之(397—449),字台真,南朝宋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宋书》卷六三、《南史》卷三六有传。

〔13〕请真君:前引《高僧传》作“请还”,(嘉泰)《吴兴志》引作“请居”。此处“君”字当是“居”字形近而讹,“真”字当系衍文。

〔14〕悬车:原指黄昏之前的一段时间,《淮南子·天文》:“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古时也将七十岁的年龄称为“悬车”。汉班固《白虎通·致仕》:“臣年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所以长廉耻也。”此处是指释法瑶的年龄,因为沈演之只活了五十多岁。

〔15〕大明:底本作“永明”,据《高僧传》卷七《宋吴兴小山释法瑶》改。

〔16〕吴兴:南朝宋时吴兴郡属扬州,今浙江湖州一带。

【译文】

《异苑》:“剡县陈务的妻子年轻时守寡,与两个儿子住在一起。她喜欢饮茶,宅院中有座古墓,每次饮用前都先以茶去祭祀。两个儿子不耐烦地说:‘古墓哪能知道?白白浪费心力而已。’并打算把古墓挖除,经他们的母亲苦劝才作罢。这天夜里,陈务的妻子梦见一个人对她说:‘我居住在这座墓里三百多年了,您的两个儿子常打算毁掉墓,全依靠您的保护,又奉好茶供我享用,虽说是深埋地下的朽骨,但哪能忘记报答您呢?’等到天亮,在庭院里拾到铜钱十万,好像埋藏了很长时间,但穿钱的绳子却是新的。她把这件事告诉两个儿子,他们很惭愧。从此,向古墓祭祀祈福更加虔诚。”

《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个老妇每天早晨独自提着一罐茶到集市上卖。集市上的人竞相购买。但从早到晚,罐中的茶也不会减少。老妇把卖茶得来的钱都分给了路旁孤苦贫穷的人和乞丐,有的人感到很奇怪。州中的法曹将老妇囚禁在监牢中。到了夜里,老妪拿着卖茶的器皿,从监牢的窗户中飞了出去。”

《艺术传》:“敦煌人单道开不怕寒冷和炎热,经常服食小石子。他服用的药有松脂、桂、蜂蜜的气味,剩下的只是茶苏而已。”

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僧法瑶,俗姓杨,河东人,元嘉年间过江,遇到了沈台真,请他住持武康小山寺。那时法瑶年龄已经很老了,常以茶代饭。大明年间,皇帝下诏让吴兴地方官把法瑶送到京城,那时他已七十九岁了。”

宋《江氏家传》〔1〕:“江统,字应元,迁愍怀太子洗马〔2〕,常上疏,谏云:‘今西园卖醯〔3〕、面、蓝子〔4〕、菜、茶之属,亏败国体。’”

《宋录》〔5〕:“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6〕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王微《杂诗》〔7〕:“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收领今就槚。”

鲍昭妹令晖著《香茗赋》。

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8〕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梁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9〕:“传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10〕、脯、酢〔11〕、茗八种。气苾新城,味芳云松〔12〕。江潭抽节,迈昌荇之珍〔13〕;壃埸擢翘〔14〕,越葺精之美。羞非纯束,野麏裛似雪之驴〔15〕;鲊异陶瓶〔16〕,河鲤操如琼之粲。茗同食粲,酢颜望楫。免千里宿舂,省三月种聚〔17〕。小人怀惠〔18〕,大懿难忘。”

【注释】

〔1〕《江氏家传》:《隋书·经籍志》著录,七卷,江祚等撰,已佚。

〔2〕愍(min)怀太子:晋惠帝庶长子司马遹,惠帝时立为太子,颇好游宴,曾在宫廷内模拟市场买卖。时贾后专擅,遹与之有隙。元康九年(299),贾后设计将他免为庶人,幽于金墉城。永康元年(300)被贾谧等人杀害。谥号“愍怀”。《晋书》卷五三有传。洗马:官职名,为太子属官,太子出行时为显威仪的前导。晋朝时还有掌管图籍、祭祀先师、讲经等职责。

〔3〕醯(xi):醋。

〔4〕蓝子: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tinctrorium的种子。蓼蓝单称蓝,是一种染料植物。

〔5〕《宋录》:《隋书·经籍志》未著录,《隋书·经籍志》著录梁谢绰撰《宋拾遗》十卷,《旧唐书·经籍志》作《宋拾遗录》,未知是否即此书。

〔6〕道人:六朝时僧人的别称。

〔7〕王微(415—443):字景玄,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朝宋人。历司徒祭酒、太子中舍人等官。《宋书》卷六二有传。今存诗五首。其中《杂诗》两首,《茶经》所引为其一的末尾,全诗为:“桑妾独何怀?倾筐未盈把。自言悲苦多,排却不肯舍。妾悲叵陈诉,填忧不销冶。寒雁归所从,半途失凭假。壮情忭驱驰,猛气捍朝社。常怀雪汉惭,常欲复周雅。重名好铭勒,轻躯愿图写。万里度沙漠,悬师蹈朔野。传闻兵失利,不见来归者。奚处埋旍麾?何处丧车马?拊心悼恭人,零泪覆面下。徒谓久别离,不见长孤寡。寂寂揜高门,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收颜今就槚。”《茶经》所引与《玉台新咏》卷三所收偶有异文。

〔8〕灵座:也称灵位,指埋葬逝者后供奉神主的几筵。

〔9〕《谢晋安王饷米等启》:晋安王,南朝梁简文帝萧纲(503—551)初封晋安王,昭明太子萧统殁后立为太子。550年继皇帝位,年号“大宝”,在位仅两年即被侯景所害。启,古代一种文体,作下级向上级的书信之用。

〔10〕菹(zu):腌菜。

〔11〕酢(cù):同“醋”。

〔12〕气苾(bì)新城,味芳云松:气苾新城,形容所赐的米气味芳香。新城米为当时名产,严可均辑《全梁文》卷六六庾肩吾《谢湘东王赉米启》:“味重新城,香逾涝水。”苾,芳香。新城,在今浙江富阳以西。味芳云松,比喻酒味芳香。

〔13〕江潭抽节,迈昌荇(xìng)之珍:此句形容笋、菹两种食物味美超过菖荇。江潭,江边。昌,同“菖”,菖蒲。荇,又名萎馀,与菖皆为水草。

〔14〕壃埸(jiāng yì)擢翘:此句形容选取的是最好的瓜。壃埸,同“疆埸”,指田界。《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埸有瓜。”

〔15〕羞非纯(tún)束,野麏裛(yì)似雪之驴:纯束,捆扎,语出《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麏,同“麕”,獐鹿。裛,缠裹。

〔16〕鲊(zhǎ)异陶瓶:陶瓶,典出晋朝陶侃母事,《世说新语·贤媛》:“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坩(gān),土器。

〔17〕免千里宿舂,省三月种聚:此句形容赐赠的食物可以吃很长时间,典出《庄子·逍遥游》:“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18〕小人怀惠:原意为小人关心恩惠,这里是自谦的意思。《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宋《江氏家传》:“江统,字应元,升任愍怀太子洗马的官职,经常上疏进谏规劝,说:‘现在西园卖醋、面、蓝子、菜、茶之类的东西,有损于国家的体统。’”

《宋录》:“新安王刘子鸾、豫章王刘子尚到八公山去拜访昙济道人。昙济道人用茶招待他们,刘子尚品尝后说:‘这是甘露,为什么要称为茶茗呢?’”

王微《杂诗》:略

鲍照的妹妹鲍令晖写有《香茗赋》。

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中说:“我死后,灵位上切记不要以牛羊等牺牲为祭祀品,只摆上饼果、茶、干饭、酒、肉干就可以了。”

梁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说:“传诏李孟孙传达了您的旨意,承蒙您赐赠米、酒、瓜、竹笋、腌菜、肉干、醋、茗八种东西。米气味芳香,像新城米一样;酒味香飘,犹如松树直冲云霄。抽节的竹笋,超过了菖、荇之类的珍馐;田园里摘来的瓜,比最好的还要好。赠送的肉干,虽然不是白茅包扎的獐鹿,却是精心包装的雪白肉干;鲊鱼有别于陶侃所赠,其原料河鲤,就像琼玉般的白米。饮茶和食用大米一样,醋的美味也令人期待。有了这些东西,即使出门远行,也不必再准备粮食。我感念您的惠赐,您的大德我是不会忘记的。”

陶弘景《杂录》〔1〕:“苦茶,轻身换骨〔2〕,昔丹丘子、黄山君〔3〕服之。”

《后魏录》〔4〕:“瑯琊王肃,仕南朝,好茗饮、莼羹〔5〕。及还北地,又好羊肉、酪浆。人或问之:‘茗何如酪?’肃曰:‘茗不堪与酪为奴〔6〕。’”

《桐君录》〔7〕:“西阳〔8〕、武昌〔9〕、庐江〔10〕、晋陵〔11〕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12〕,饮之宜人。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天门冬〔13〕、拔揳〔14〕取根,皆益人。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15〕作茶,并冷。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16〕。”

【注释】

〔1〕陶弘景《杂录》:《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作《新录》,其馀不详。

〔2〕轻身换骨:底本作“轻换膏”,据《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新录》改。

〔3〕黄山君:底本作“青山君”,据《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新录》改。

〔4〕《后魏录》:不详。

〔5〕莼羹:以莼做成的羹。莼,又名水葵、凫葵,水莲科植物brasenia schreberi,多生于湖泊河流之中,叶呈椭圆形,有长柄浮水面,茎、叶柄表面有黏液,其尚未露出水面的嫩叶可食用,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

〔6〕茗不堪与酪为奴:全句表面上说南方的茶不如北方的酪,实际包含南人不如北人高贵的隐义。不堪,不配。与酪为奴,给酪做奴隶。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正觉寺》详细地记载了此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

〔7〕《桐君录》:相传桐君是黄帝时的医官,此书为后人假托桐君所撰,已佚。《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桐君药录》三卷,可能与《桐君录》、《桐君采药录》为一书。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三七引南朝梁陶弘景《本草集注序》,称“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

〔8〕西阳:两晋南北朝时西阳郡,在今湖北黄冈一带。《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桐君录》作“酉阳”。

〔9〕武昌:两晋南北朝时武昌郡,在今湖北鄂州一带。

〔10〕庐江:两晋南北朝时庐江郡,在今安徽舒城一带。

〔11〕晋陵:两晋南北朝时晋陵郡,在今江苏常州一带。底本作“昔陵”,据《太平御览》卷八七六引《桐君录》改。

〔12〕饽(bò):茶上的浮沫。

〔13〕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亦称天冬草,百合科。多年生攀援草木。块根入药,性寒,味甘苦。

〔14〕拔揳:smilax china又作“菝葜”,百合科。落叶攀缘状灌木。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地。根状茎入药,性平,味甘酸,功效为祛风利湿、消肿止痛。

〔15〕大皂李:鼠李rhamnus davurica pall.的别称。《本草纲目》卷六三《鼠李》:“鼠李方音亦作楮李,未详名义。可以染绿,故俗称皂李及乌巢。”鼠李,鼠李科。落叶小乔木或开张的大灌木。果实入药,性凉,味苦甘。功效为清热利湿,消积杀虫。

〔16〕香芼辈:各种香草作料。

【译文】

陶弘景《杂录》:“苦茶能够使身体轻快放松,从前丹丘子、黄山君常饮用。”

《后魏录》:“琅琊人王肃在南朝做官的时候,喜欢饮茶和莼羹。出奔北朝之后,又喜欢吃羊肉和酪浆。有人问他:‘茶和酪浆相比如何?’王肃说:‘茶不能同酪比,茶不配给酪当奴隶。’”

《桐君录》:“西阳、武昌、庐江、晋陵一带的人喜欢饮茶,主人都用清茶招待客人。茶有沫饽,喝了对人有好处。通常可以饮用的植物,大多选取叶子,而天门冬、拔揳却选取根部,但也都对人有好处。巴东地区有真正的茗茶,煎饮之后让人不想睡觉。民间还经常煮檀叶和大皂李当茶饮用,都很清凉爽口。南方还有一种瓜芦木,外形像茶,但特别苦涩,磨成细末后当茶饮,也可以使人整夜感觉不困倦。煮盐的人只爱喝这种瓜芦饮料,交州、广州的人最喜欢,客人来了先奉上,并且还要加上各种香料。”

《坤元录》〔1〕:“辰州溆浦县〔2〕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3〕,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

《括地图》〔4〕:“临遂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山谦之《吴兴记》〔5〕:“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6〕,出御荈。”

《夷陵图经》〔7〕:“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8〕,茶茗出焉。”

《永嘉图经》〔9〕:“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淮阴图经》〔10〕:“山阳县〔11〕南二十里有茶坡。”

《茶陵图经》〔12〕:“云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

【注释】

〔1〕《坤元录》:宋王应麟《玉海》卷一五引《中兴书目》:“《坤元录》十卷,泰撰。”以为唐魏王李泰所撰。注:“即《括地志》也,其书残缺,《通典》引之。”《宋史·艺文志》亦作魏王泰撰。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地理类也著录此书,但未记撰者与卷数。

〔2〕辰州:南朝属武陵郡,隋始置辰州。在今湖南沅陵一带。溆浦县:隋为辰溪县,唐武德五年(622)析置溆浦县,属辰州。今湖南省溆浦县。

〔3〕无射山: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三〇引《坤元录》,《大明一统志》卷六五、《嘉庆一统志》卷三六六引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均作“无时山”。《嘉庆一统志》称无时山在泸溪县西一百二十里,“今泸溪县西界东南至溆浦,中隔辰溪,相去殊远”。

〔4〕《括地图》:地理类书籍,撰者不详,《水经注》曾引用。已佚,有清王谟、黄奭、王仁俊三家辑本。

〔5〕《吴兴记》:南朝宋山谦之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三卷,已佚。内容为吴、晋、宋时期吴兴郡(今浙江湖州)之事,兼及所领十县。有明董斯张,清严可均、缪荃孙等辑本多种。

〔6〕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温山:在今湖州市北郊。

〔7〕《夷陵图经》:撰者及时代不详,已佚。夷陵,旧县名,晋宋时期故址在今湖北宜昌以东。

〔8〕黄牛:即黄牛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杨守敬疏:“《隋志》,宜昌有黄牛山。《新唐志》,夷陵有黄牛山。在今东湖县(今湖北省宜昌县)西北八十里,亦曰黄牛峡。”荆门,即荆门山,《艺文类聚》卷七引《荆南图志》:“宜都夷陵县东六十里南岸有荆门山。”《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七: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女观,即女观山,《水经注·江水二》:“夷道县……县北有女观山,厥处高显,回眺极目。古老传言,昔有思妇,夫官于蜀,屡愆秋期。登此山绝望,忧感而死,山木枯悴,鞠为童枯。乡人哀之,因名此山为女观焉。”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望州,即望州山,《方舆胜览》卷二九:“望州山:在宜都县,可望见州。”《嘉庆一统志》卷三五〇:“在东湖县西。”

〔9〕《永嘉图经》:撰者及时代不详,已佚。永嘉,东晋太宁元年(323)置永嘉郡,南朝宋、齐以后因之,唐武德五年(619)置嘉州。在今浙江省瓯江流域的温州一带。

〔10〕《淮阴图经》:撰者及时代不详,已佚。淮阴,北魏置淮阴郡,北周改为东平郡,隋开皇元年(581)复为淮阴郡,唐武德四年(621)改为东楚州。在今江苏淮阴、淮安一带。

〔11〕山阳县:晋义熙年间置山阳郡,隋大业初属江都郡,唐为楚州州治。今江苏省淮安市。

〔12〕《茶陵图经》:撰者及时代不详,已佚。茶陵,西汉置茶陵县,以在茶山之阴而得名,属长沙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属湘东郡,隋唐时屡有废兴。今湖南省茶陵县。

【译文】

《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有座无射山,据说当地蛮夷人的习俗是,在吉庆的日子,亲族都会聚在此山上,载歌载舞。山上有许多茶树。”

《括地图》:“临遂县东一百四十里有条茶溪。”

山谦之《吴兴记》:“乌程县西二十里有座温山,出产御茶。”

《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上出产茶茗。”

《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座白茶山。”

《淮阴图经》:“山阳县南二十里有个茶坡。”

《茶陵图经》:“之所以称为茶陵,是因为这里的山陵峡谷间出产茶茗。”

《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1〕,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

《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2〕,生益州〔3〕川谷山陵道傍,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诗》云“谁谓荼苦〔4〕”,又云“堇荼如饴〔5〕”,皆苦菜也。陶谓之苦茶,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 途遐反。’”

《枕中方》〔6〕:“疗积年瘘,苦茶、蜈蚣〔7〕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8〕汤洗,以末傅之。”

《孺子方》〔9〕:“疗小儿无故惊蹶,以苦茶、葱须煮服之。”

【注释】

〔1〕瘘疮:瘘,指颈肿,即淋巴腺结核。疮,为痈疽之类,皮肤上或黏膜上发生溃烂。

〔2〕游冬:一种苦菜,可入药。因其生于秋末,经冬春长成而得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案:《易统通卦验玄图》曰:‘苦菜生于寒秋,更冬历春,得夏乃成。’今中原苦菜则如此也。一名游冬,叶似苦苣而细,摘断有白汁,花黄似菊。”

〔3〕益州:秦蜀郡,汉武帝时始置益州,东汉时又称蜀郡,两晋南北朝时或称成都国,或蜀郡与益州并治。隋废郡存州,隋炀帝时又改为蜀郡,唐武德元年(618)改为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

〔4〕谁谓荼苦:《诗经·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荠是带甜味的菜,荼是苦菜,两者对举而言。

〔5〕堇(jin)荼如饴(yí):语出《诗经·大雅·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堇,又名苦堇、堇葵,是一种味苦的植物,荼作为苦菜与堇并列。饴,麦芽糖。清邵晋涵《尔雅正义》:“《大雅》言周原之美,虽堇荼亦如甘如饴尔,非谓荼菜本作甘也。”

〔6〕《枕中方》:宋唐慎微《类证本草》卷六、卷一二有孙思邈《枕中记》逸文,从引用内容来看,可能与《茶经》所引《枕中方》为同一种书。宋《崇文总目》卷九《道书类》著录孙思邈《枕中记》一卷。宋张君房辑《云笈七签》卷三三收有《摄养枕中方》一卷,题太白山处士孙思邈撰。后者实际上是道教养生书,当是另外一种。

〔7〕蜈蚣:scolopendra,多足纲,蜈蚣科。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通常体长,多对步足。可入药,性温,味辛,有毒,功效为祛风、定惊、止痛。

〔8〕甘草:glycyrriza uralensis,多年生草本植物,豆科。根状茎可入药,性平,味甘,可治咽痛、痈疽肿毒等症。

〔9〕《孺子方》:撰者不详。《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孙会《婴孺方》十卷,当属同类医书。

【译文】

《本草·木部》:“茗,就是苦茶。味道甜中带苦,略有寒性,但没有毒性。主治瘘疮,能利尿、化痰、消渴、散热,让人睡眠减少。秋天采摘的味苦,能通气,利消化。”注说:“春天采摘。”

《本草·菜部》:“苦茶,又称荼,又称选,还称为游冬,生长在益州一带的山陵峡谷及路边,经过冬天也不会死。要在三月三日采摘、焙干。”注说:“这可能就是现在所说的茶,又称为荼,饮用后让人不想睡觉。”《本草注》说:“按《诗经》里说‘谁谓荼苦’,又说‘堇荼如饴’,指的都是苦菜。陶弘景所说的苦茶,是木本植物,不是菜一类的草本。在春天采摘的茗,被称为苦 音途遐反。”

《枕中方》:“治疗多年未愈的瘘疮,用苦茶和蜈蚣一起烤炙,直到烤熟并发出香味,再平均分作两份,捣碎后过筛成末。另煮甘草汤清洗患处后,再把末敷上。”

《孺子方》:“治疗小儿无缘无故地惊厥,用苦茶、葱须煎煮后服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