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界是已经老了!在这世界中任重道远的人类,已经是风霜满面,尘垢满身。他们疲乏的眼睛所看见的一切,只是罪恶,机诈,苦痛,空虚。但有时会有一位真性情的诗人出世,禀着他纯洁无垢的心灵,张着他天真莹亮的眼光,在这污浊的人生里重新掘出精神的宝藏,发现这世界崭然如新,光明纯洁,有如世界创造的第一日。这时不只我们的肉眼随着他重新认识了这个美洁庄严的世界,尤其我们的心情也会从根基深处感动得热泪迸流,就像浮士德持杯自鸩时猛听见教堂的钟声,重复感触到他童年的世界,因为他又来复了童年的天真!
少年歌德是这样的一个诗人,少年维特是这样的一个心灵。他是歌德人格中心一个方向的表现与结晶。所以《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浮士德》一样,是歌德式的人生与人格内在的悲剧,它不是一部普通的恋爱小说,它的价值,就基础于此。
我们知道歌德式的人生内容是生活力的无尽丰富,生活欲的无限扩张,彷徨追求,不能有一个瞬间的满足与停留。因此苦闷烦恼,矛盾冲突,而一个圆满的具体的美丽的瞬间,是他最大的渴望,最热烈的要求。
但是这个美满的瞬间设若果真获得了,占有了,则又将被他不停息的前进追求所遗弃,所毁灭,造成良心上的负疚,生活上的罪过。浮士德之对于玛甘泪就是这样的一出悲剧。这也就是歌德写浮士德的一大忏悔。但是设若这个美满的瞬间,浮在眼前,捕捉不住,种种原因,不能占有,而歌德式热狂的希求,不能自己,则终竟惟有如膏自焚,自趋毁灭,人格心灵的枯死,倒不在乎自杀不自杀的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歌德在文艺里面发挥完成他自己人格中这一种悲剧的可能性,以使自己逃避这悲剧的实现。歌德自己之不自杀,就因他在生活的奔放倾注中有悬崖勒马的自制,转变方向的逃亡。他能化泛澜的情感为事业的创造,以实践的行为代替幻想的追逐。
歌德生活的扩张,本有积极的与消极的两方面。积极的方面表现于反抗一切传统缚束以伸张自我的精神。这种精神所遇到的阻碍与悲剧表现于他的《瞿支》、《卜罗米陀斯》、《格丽曼》等作品中,尤其在《浮士德》的第一幕因无限知识欲的不能满足而欲自杀,这是一个倔强者积极者的悲剧。而在少年维特则是歌德无尽的生活力完全溶化为情感的奔流,这热情的泛溢使他不能控制世界,控制自己,而毁灭了自己。
少年维特是世界上最纯洁,最天真,最可爱的人格,而却是一个从根基上动摇了的心灵。他像一片秋天的树叶,无风时也在颤慄。这颗颤摇着的心,具有过分繁富的心弦,对于自然界人生界一切天真的音响,都起共鸣。他以无限温柔的爱笼罩着自然与人类的全部,一切尘垢不落于他的胸襟。他以真情与人共忧共喜,尤爱天真活泼的小孩与困苦中的人们。但他这个在生活中的梦想者,满怀清洁的情操,禀着超越的理想,他设若与这实际人事界相接触,他将以过分明敏的眼光,最深感觉的反应,惊讶这世界的虚伪与鄙俗。我们读少年维特的头几章,就会预感着这样的一个心灵是不能长存于这个坚硬冷酷的世界的。他一走进实际人生,必定要随处触礁而沉没的。少年维特的悲剧是个人格的悲剧,他纯洁热烈的人格情绪将如火自焚,何况还要遇着了绿蒂?
绿蒂是个与维特正相反的个性,她的幽娴贞静,动作的和谐,能在平凡狭小的生活中表现优美与和平;窈窕的姿态,使一切世俗琐碎皆化成和美的音乐。她的自足,她的圆满,虽然规模狭小,却与那在无尽追求中心灵不安定的维特成了个反衬。所以她成了维特飘泊人生中的仙岛,情海狂涛里的彼岸。他自己所最缺乏而希求不到的圆满宁静与和谐,于此具体实现。她是他解脱的导星,吸引向上的永久女性。而他的这个生活上唯一的希望,唯一的寄托,却可望而不可即,浮在眼前,却不能占有。心灵愈益彷徨憔悴,枯竭,则不死何待?
何况即使是美满的瞬间能以实现,而维特式歌德式向前无尽的追求终将不能满足,又将舍而之他,造成良心上的负疚,生活上的罪恶与苦痛,则浮士德的中心问题又来了!
所以《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浮士德》同是歌德人格中心及其问题的表现。它不是一部普通的恋爱小说,它启示着人生深一层的境界与意义。我们现在再来看一看这本书的艺术方面。这本书是歌德从生活上的苦痛经历中一口气写出的。内容与体裁,形式与生命成一个整体。所以我们要知道了他内容的故事与故事中的意义,然后才能完全了解他艺术的外形。所以我们先叙述一下这本小说内容的大概,然后再观察他的体裁形式与描写的技术。
书中的主人是一个绝顶聪明、纯洁多情的少年,性质类似少年歌德,不过还更多感更温柔,更软弱些。他的软弱并不是道德的自制的情操比他人不足,乃是热烈深挚的情绪与感受性过分的浓郁。他的愉快与痛苦都较常人深一层。他的热情已邻近疯狂。他像一个白日做梦者走过这世界,光明与惨暗都是他自己心情的反射。他爱天然,爱自由,爱真性情,爱美丽的幻想。他最恨的是虚伪的礼教,古板的形式,庸俗的成见。社会上的人物劳碌于琐碎无意义的事业,他都看不起。宇宙太伟大了,自然太美丽了,人为的一切,徒然缚束心灵,磨灭天性,算得什么?但他自己虽无兴趣于世俗琐事,却不是懒惰。他内心生活的飞跃,思想与情绪汹涌于胸际,息息不停。他的闲暇,全都用于观察一切,思索一切,尤在分析自己。——以至毁灭了自己!
在春光明媚的五月,这个光明美丽的心灵来到一个新鲜的客地。他完全浸沉于大自然的生命中,就像一只蝴蝶在香海里遨游。荷马的古典诗歌使他心地宁静庄严。小孩儿与平民的接触使他和悦天真。他的心情像一个春天的早晨,清朗而新鲜,精神愉快而纯洁,使我们读者也觉心花开放,感到一种青春光明的人生意义。在这少年心灵的太空中不是完全没有暗澹的愁云轻轻掠过,但他自信随时可以自由脱离尘世,不足为虑。然而我们已经感着他人格根性上的悲观,而一种不祥的预兆已触动我们的心。我们觉着这个可爱少年心灵的组织太纤细温柔了,是不宜于这世间的。
于是从五月到六月,他在一个跳舞会里认识了绿蒂,而他全部的灵魂一下子就堕入情网。他飘浮在恋爱的愉快中,也不管绿蒂是已经与人订了婚的。绿蒂的家庭与小孩儿们都欢迎他,他就无日不去陪伴她。他崇拜绿蒂如天人,一切与她接触过的,带着她的氛围气的,对于他都是神圣。这是他最光明最愉快的日子。自然界也以晴光暖翠掩映于他们的情爱中。但是到了七月终,绿蒂的未婚夫来了,维特从甜梦中惊醒,他想走开让他。但阿培尔是个好人,井不猜妬,对维特态度甚佳。于是维特自哄自的不听他朋友威廉的函劝,徘徊流连而不言去。
但是他以前纯真的天趣已渐失了,心胸里开始矛盾了,情感与理智开始冲突了。他还常往自然里走动,而这慈母的自然对于他已不复是宁静与安慰。以前大自然是个无尽生命新鲜活跃的场所,现在却变成了一座无边惨淡的无底坟墓。他认识了自己矛盾的现状,却没有力量超脱,只有望着黑暗的未来流泪。他已经想到自杀。在八月三十日写给威廉的信中说:“我看这苦痛的终局只有坟墓。”他的朋友威廉劝他走开,他终于振作起来,于九月十一日离开他这快乐与烦恼的地方。这是第一篇的终结。第二篇开始——十月二十日——维特在使馆里任职了。他过得很好。远离着绿蒂,有秩序的工作使他心灵和静。但又来了别的刺激使他不快。公使是个拘谨执着的人,他不满意维特文字的自由风格,他要维特修改他的句法。他表示得很不客气,这种贵族社会里的浅薄,傲慢的阶级观念,使他难堪。于是一年过了,在第二年的二月间他得知阿培尔与绿蒂的结婚,他写了一封很有礼很同情的信贺他们,他只希望在绿蒂的心中占第二座位置。我们对于他觉得很有希望。但到了三月的中间一种意外的事情使他非常难受,极端损害他的自尊心。有一位伯爵请他去吃午饭,饭后他谈话流连不知去,不觉到了晚间。他陪着一位他很乐意的小姐在客厅里。而晚间伯爵是宴请一班贵族社会的客人,伯爵见维特忘形不去,只好催他走开。这种事情立刻传播于宴会间,而那位小姐的姑母很责备她不应下交维特。维特受了这个刺激,就向使馆辞职。他本来是不宜于这个社会这种职业的,何况又受了这个侮辱,他失恋的心情又加上自尊心的损害真是不堪的了。
于五月间应了一位公爵的召请投奔于他,而公爵待他虽很好,却是一位庸俗无味的人。他感到异常无聊。他想去从军而公爵劝阻了他。他留住下过了六月,终于顺从心的不可抵抗的要求,奔赴着旧的命运,他回往绿蒂处!
绿蒂与阿培尔很欢迎他,但是他发现这个世界已大变了,因为他现在的心情不复是从前的心情了,自然界对于他不复是活跃和谐的生命,而变成类似剧台上机械的布景。他自己丰富美丽的心泉已经枯竭。荷马诗里光明的世界已不感兴趣,而爱浸沉于变相的哀调中寂寞惨淡暗雾朦胧的北欧诗境。绿蒂与阿培尔幸福么?阿培尔愈过愈成一个干燥,拘束,在繁多职务里烦闷的人。绿蒂做了一个忠实干练的家庭主妇。她也觉得维特心灵的灰暗,不能复得愉快的共鸣。她谨守着她的内心情感,不便流露于外。维特以极注意极灵敏的感觉捕捉绿蒂无意中表现的同情,就像一个沉没海水中的人挣命捉住一点木板,绿蒂的同情与了解是他世界中唯一的安慰,唯一的倚赖。他更不能离开这个地方了。他的前途十分渺茫,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自尊心已经破灭。生活的力量已经颓丧,恋爱已经绝望。心灵的枯死,仅待肉体的自杀了。自杀的念头日强一日,对自杀感到有神圣的光辉。自杀是解脱肉体返归于万有的慈父唯一的出路。于是经过十一月及十二月的大半,外界景象愈枯寂,暗淡,心里更抱死念。他意已决了!但头一天尚欲见绿蒂一面。他碰着她一个人在屋内,使她非常不安。为着排遣此紧张的可怕的时间,她请他译读莪相的哀歌。可尔玛与阿尔品悼亡的哀调使他们泪如泉涌。稍停一会,再继续念到:“我的哀时已近,狂风将到,吹打我的枝叶飘零!明朝有位行人,他是见过我韶年时分,他会来,会来,他的眼儿在这野原中四处把我找寻,可是我已无踪影……”这诗句的凄哀正映着他自己的命运,他完全失了自制力,他失望到了极点,他跪倒在绿蒂的面前,紧握她的两手,压着自己的眼睛与头额。绿蒂伤心而怜惜着他,俯身就他,而他就发狂拥着她接吻,庄重的绿蒂推开了他,他于次晚自杀。
我们以紧张的同情读完这本朴质凄美的长诗,一个高尚热情的青年在我们眼前顺着他内心的命运毁灭了自己。我们二十世纪唯物冷静的头脑读了也要感动,何况多情伤感的狂飙时代!
但是这书内容的人生表现固然有甚深的意义,不是一部平常恋爱小说,然若非诗人用他精妙而极自然的艺术描写,也不能成功这本空前的杰作。我们现在再从艺术方面观察这书:
我们先研究这书的体裁形式。——全书是写一个青年内心生活的发展,自然界的种种都是这内心的反映,所以这本书写的是一幅一幅心灵的图画,情绪的音乐。内心生活固然紧张,但若欲写一个剧本,则嫌书中主角不是一个对世界或命运的强力挣扎或抵抗者,戏剧式的冲突与纠纷尚嫌不足。这书的内容最富有抒情的诗意,但若欲写成一篇诗,则这故事中又确有一个中心的冲突与纠纷(恋爱与道义,个性与社会,人格与世界的冲突)。这书的主体仍是一个crisis,况歌德的抒情诗纯然是心情状态之外化为音调词句。是表现恋爱已得的愉快,或已失的痛苦,不是描述这从得而至失的经过。故少年维特之心灵生活的发展与毁灭,极应得一小说式的叙述。然又将嫌事情的外表太简,所写多为内心情感的状态,应有一种介乎叙述与抒情两者中间的文体。于是歌德发现了书信的体裁。在歌德以前法国文豪卢梭已用信札体写他的小说《新哀绿绮思》,在文坛上大放光彩。它是人们的情感与直觉生活从十八世纪理知主义解放了后自由表现自己的新工具,新形式。这个新工具到了歌德天才的手里才尽量发挥它的效用。
这信札体的优点何在?它不似其它任何一种文体的严格形式。它既能委婉的叙事如一段小说,也能随意的抒情如一篇诗,又能自由发挥思想如哲理的小品文,但又不似诗或小说所叙述的对象限于一个时间性。在一封信中可以追忆往景,描绘目前,感想未来。小说或诗须注意一事一境之联贯继续的发展。而信札则极自由,可以述自己,也可同时谈他人,可以写风景,谈哲理,泻情绪。写信时有个受信的“你”在对方,于是要把自己的情绪状态客观化,以客观的态度把自己在对方瞩照的眼里呈现,而同时又流露着与对方之人的关系。歌德运用这自由美妙的工具在一本小小书里绘景写情,发表思想,一个多情深思的青年由此充分表出。这写信的主体人格贯穿着这丰富的多方面成一音乐的和谐。而我们同时可站在受信者地位窥见维特心灵的内部秘密有如细腻的图画。
这个写信的维特即是在恋爱生命中苦痛的歌德,而这受信的“你”即是超脱了自己而观照看自己的诗人歌德。这诗情的小说使歌德从生活的苦痛中解放,化身为脱然事外勉慰自己的“威廉”(即受信者)。
这信札的文体用最简单朴素的写法,给与吾人繁富的景,情,思想的合奏。在这本小小书中一会儿引着我们踏进伟大广阔的自然,同时又领导我们流连于酒店炉边,徘徊于古典风味的井泉林下,或游于牧师的静美的园中,或在绿蒂众妹弟小孩们的房内。一会儿又使我们欣赏伯爵富丽的厅堂,但也让我们领路简陋不堪的村店旅舎。
我们读这本小书时,历过四季时令的自然风色。春天的繁花灿烂,夏季浓绿阴深,秋风里的落叶萧瑟,冬景的阴惨暗淡。此外浓烈的日光,幽美的月景,黑夜,雾,雷,雨,雪,一切自然景象,而此自然各景皆与维特心情的姿态相反映,相呼应,成为情景合一的诗境。
景物之外人格个性的描写;少年维特是最引人同情的一个高贵,纯洁,优美,却又不是假想的人格,是有血有肉,好像我们自己认识亲爱的一个朋友,每一个聪明优秀的青年都会有一个维特时期。尤其在近代文明一切男性化,物质化,理知化,庸俗化,浅薄化的潮流中,维特是一些尚未同化、尚未投降于这冷酷社会的青年爱慕怀恋的幻影。而他的悲惨的命运更使人不能忘怀,有无限的悼念。
与这过分伤感、邻于病态的多情少年相对照的即是那健康的,端庄的,愉快的,现实的,能在狭小范围中满足而美化他周围一切的绿蒂。在这两位主角之外还有忠实正直而微嫌干燥的阿培尔,个爱美的公爵,居傲狭隘的贵族社会,拘谨的官员,心善而量窄的牧师们,好的妇人,窈窕的小姐们,尤其可爱的一群活泼小孩们的画像。这些人在书中并没有许多故事,情节,但却描绘得生命丰满。像荷兰大画家写些极平常的人物,却能引人入胜,令人欣赏。
从情感的抒写方面说,则全书是写一青年从平静和悦,浸沉于大自然的愉快里走进恋爱生活的陶醉。然后又从恋爱纠纷的苦痛里,感到心灵的徬徨,动摇。再加在社会上自尊心的受刺激,遂至沉沦于人生的怀疑,精神的破产,而以肉体的自杀告终。是一首哀艳凄美的诗,一曲情调动人的音乐。
在这情与景的灿烂的描绘以外,在全书内尚遍布着许多真诚的,解放的,高超的思想。是由心灵真挚的体会里迸出的微妙深刻的思想。对于人生,自然,艺术,都有他不同流俗的见解。实为当时狂飙运动里潜伏在人人的心灵中,尤在青年热情的心理中的思想趋势,而能如此美妙地写出的。而且在这书内用了朴直,纯洁,高贵的文笔,如口说一般的写出。
这些思想里许多对于人生,世界,善恶,规律与自然,欲望与义务等等永久的问题,引着我们从无限的“永久的”立场观照这小说中的人生与世界,而能对一切有深一层的体会与谅解。
最后,最动人的,每一页每一句呼吸着何等的生命与热烈!何等的自然与真挚。文笔风格甚高,却自然如口语。我们觉得在与人对语,很亲热,很聪明,有时作长谈,委宛曲折,而极其自在。而这书的笔调完全适合情调,有时崇高的口气谈着宇宙人生问题,有时单纯朴质写着静美的境界。有长函,有短简,有时幽冷如隽语,雅致如小诗,有时紧张如剧本,雄浑如颂歌。这本信札小说灼烁于各式风格中,而自成一综合的乐曲。
我们于百余年后读达本书有这样的感动;当时在暴风雨欲来的时代,一切苦痛,压迫,不自然,不自由的情调散布着悲观笼罩全世,歌德感触最深,表白得最沉痛,为一代的喉舌,则当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了!
(一九三二年歌德百年祭)
这篇文字是根据龚多夫与比学斯基两位歌德学者的发挥,写出为我国爱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者参证。
(原载《歌德之认识》,南京钟山书局出版,19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