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十章 金元文学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希腊的戏曲开始得极早;公元前5世纪时,即已有极宏大的公共剧场,即已有极伟大的悲剧作家与喜剧作家,即已有永久不朽的使今人读之犹为之愉悦的伟大剧本。中国戏曲的开始却较希腊的迟得多。

当中国的诗歌已改变了好几种的形式,当中国的散文已经历了好几次的新潮,且当中国的小说已发生了之后,她的戏曲才第一次出现于文坛;她的伟大的戏曲作家,她的不朽的剧本才有得产生出来。这时在12、13世纪,即金、元等外族相继侵入中国内部之时。离开希腊戏曲的开始,已有1800余年了;离开中国第一诗歌总集《诗经》的产生时代已有2000余年了。

戏曲的发展

中国戏曲的发展为什么如此地迟缓呢?春秋之时,即有关于优伶的记载。如楚有优孟,怜贤相孙叔敖后裔之穷困,因在楚王之前,为孙叔敖衣冠,王大感动,即欲以他为相,他不欲,说了好些讽谕的话。楚王因此大悟,便给孙叔敖子以赠赐。后来类此的记载甚多。大约所谓“优伶”,都为娱乐帝王贵族之人,以愉快的、滑稽的行动,锋利机警的言谈,引帝王们发笑(有时则使他们自省其非)为目的。虽往往装扮成古人的形状,但其目的似不专在于搬演故事,而在于假此以使人发笑,乃是所谓“弄人”之流,而非所谓正式的演剧家。

北齐时,有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大面”(亦称代面)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见《旧唐书音乐志》)。此为戴假面的歌舞剧的开始,其后类此者尚有所谓“拨头”“踏摇娘”“参军戏”等。

“拨头”者,《乐府杂录》言:“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父尸。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

“踏摇娘”的起源,据《旧唐书音乐志》谓:“河内有人,貌恶而嗜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其妻美色善歌,为怨苦之辞。河朔演其声而被之弦管。因写其夫之容。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号踏摇娘。”郎中之状,乃“著绯带帽,面正赤,盖状其醉也”。(据《乐府杂录》,其题为《苏中郎》,盖即《踏摇娘》。)

“参军戏”,则似为不戴假面之戏。赵璘《因话录》言:“(唐)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官戏,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椿。”

像这一类的零碎记载甚多,俱可为中国戏曲在13世纪之前已发生之证。但在13世纪之前,我们却不能找到一本流传于今的剧本,不能找到一个著名的戏曲作家。《宋史乐志》言:“真宗不喜郑声,而或为杂剧词,未尝宣布于外。”苏轼的诗有言:“搬演故人事,出入鬼门道。”则当北宋时已有剧本与具有演者出入之门——鬼门——的剧场了。周密的《武林旧事》载宋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本,陶九成的《辍耕录》载金人所作院本690种,大约那时的戏曲必甚发达,剧本作者也必已很多了。但这900余种的杂剧院本无一传于今者,故不知其体裁之何若,其作者的姓名也都无可考。至今可考知的戏曲作者,且至今尚得读其剧本者,乃始于金末元初之时,即13世纪的前半之时。

大约中国戏曲的发展之所以如此地迟缓,其最大的原因乃在于:一是文人以戏曲为下等的艺术,为以娱乐他人为业的“弄人”们的专业,不屑去顾问它;二是诗赋策论为历来文士得官的阶梯,故他们注全力于此,自无暇注意到与科举功名全无关系之戏曲了。到了金、元之时,科举久停,文士无所用心,适值当时民间演戏之风甚盛,于是许多文学者便移他们的注意于科举功名之心而注意于民众的艺术上,而戏曲的伟大作家因此便产生了许多出来。臧晋叔谓元朝以剧本取士,所以元剧作者特盛,且俱为当时才智之士。实则他的话是没有什么确据的。“以杂剧取士”的话,在历史上并无记载,在别的书上也并无记载,且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等俱为由金入元者,早已以作剧著名,更与元之“举科”无关。臧晋叔的话想必是他对于元剧特盛之因由的“想当然”之解释。

中国戏曲的组成,由于下面的三个部分:一为“科”,即指示演者在舞台上的动作;一为“白”,即演者的说话;一为“曲”,即演者所唱的辞句。三者之中,以曲为最重要。近来影刊的《元剧三十种》系依据于元时的坊间刊本,其中“科”“白”俱极简略,有时仅在“曲”前注明“孤夫人上云了,打唤了,旦扮引梅香上了,见孤科”,并不写出他们的对话;有时则竟在全剧中连一点“科”“白”也不写出,全部都是“曲”,如《关张双赴西蜀梦》即为一例。这可见当时戏曲所注重的全在于唱,至于举作与对话则并不重视,可以由伶人自己去增饰表演。(《元曲选》中科、白俱全,有的人说这是明人所加的,有的人则说是作者原来所有的。以后说为较可靠。大约作者当初原都有很完全的科、白,坊问刊印剧本时,图省事,每都将它们删去。)但到了后来,则所刊印的剧本大概都把所有的科、白刊上了。

宋时,伶人所唱者都为当时盛行的新体的“词”。后来金人占据了中国北部,“旧词之格,往往于嘈杂缓急之间,不能尽按,乃别创一调以媚之”(王世贞《艺苑卮言》)。这就是“北曲”的起源。12、13世纪中的剧本都是用这种新体的诗写的。到了14世纪的前半,即元末明初之时,“南曲”又渐渐地发达。南曲为南方的人改变词调所创造的,在宋时已有之。当北曲极盛时,南方也被收入了它的势力范围之内,寝至南方的诗人亦俱善于作北曲。在13世纪的后半,善作北曲的诗人大都为南方的人,或北人而流寓于南方者。然北曲究竟不大谐适于南人的耳官。所以不久南曲便发达起来,渐渐有占夺了北曲的地位之倾向。16世纪之时,即为南曲最发达之时,当时北曲虽然未全消灭,然其势力已甚微弱了。但这是后话,本章所述,止于中世纪,即15世纪之末,仅能述至南曲初起之时。

最初的一个最伟大的北曲作家是董解元。董解元的名字是什么,我们已无法知道,大约因为他在金时中过解元,所以人便称之为董解元。他的生年约在12世纪的后半。著名的《西厢弹词》便是他的大著。论者每以此书为中国的第一部剧本。钟嗣成的《录鬼簿》著录戏曲家也以他为第一人。实则此书并非剧本,乃是一个人用琵琶弹的。他一面念唱曲调,一面弹奏琵琶,颇类现在流行各地的说书或夏夜在妇女丛中一面敲鼓,一面念唱的弹词。不过,其中有“白”,有“曲”,除了为一人唱而非多人表演,为叙事式的一人代言的说唱之书而非直接由伶人扮演说唱的剧本之外,其他各点,对于后来剧本的结构上都很有影响,尤其在“曲”的一方面。这部书的题材是完全根据于元稹的《会真记》的,但加了不少的人物及穿插等。王实甫之著名的《西厢记》剧本,其事实及情节即完全依照于它而写的,它实可算是一部极伟大的史诗。像这种体裁的著作,在中国只有这一部,离开它的别种重要之点不说,即以它本身的文艺价值而论,也可以使它在文学史上占一不朽的地位。它写人物的个性,翩翩如活,诗句也有许多是极好的。如:

要酒后厨前自汲新泉,要乐当筵自理冰弦,要绢有壁画两三幅,要诗后却奉得百来篇,只不得道著钱。(卷三,38页,《暖红室本》)

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卷四,1页)

等是其例子。

杂剧的鼎盛

继《西厢弹词》之后的,便为结构很完备的剧本了。13世纪时的剧本,都是用北曲写的,前面已经说过,它们的结构都是很相同的;全部分成四折,所谓“折”便是现在的所谓“幕”,便是南剧里所谓“出”的意思。有的时候,于四折之外,又加上了一个“楔子”,大约在四折不够叙演尽某种故事时,才添加上这种楔子。这种例子在《元曲选》里极多,如马致远的《汉宫秋》,无名氏的《衣锦还乡》《合同文字》等,俱是有楔子的,北剧(现在名它们这种剧本为北剧,或谓之杂剧)所用的角色不少,但却只有两个主要角色可以唱曲,即正末与正旦,其余的角色都仅可说“白”,以帮助主角。而这两个主角在同一剧中又不能并唱,如此戏为正末主唱的,则须由他一人从楔子或第一折直唱到第四折之最后,旦角不能唱一句;如果是正旦主唱的,则须由他一人从楔子或第一折直唱到底,正末——如果剧中有这个角色——也不能唱一句。如《元曲选》中的《汉宫秋》等,即为正末主唱之一例——此例最多——而同书中的《风光好》(戴善夫作),则为正旦主唱之一例。但在同一剧中,主角如正末等,又可以一个角色装扮好几种人物。如在第一折中他扮书生,在第二折中他又可以改扮神道。因此,唱的虽只有他一个人,而在剧场上,却可以在不同折里有不同的人物在唱着。譬如元无名氏的《硃砂担》,在楔子里,在第一折及第二折里,正末俱扮王文用,后来王文用被白正所杀,正末便在第三折里改扮东岳太尉(神)而出唱。到了第四折,正末又扮了王文用的鬼魂而出场歌唱,而东岳太尉在这一折里则不唱,另由一人扮之。举此一例,可以概知其他。

这种结构,那时的戏曲作家都守之极坚,无一人肯出此范围之外者。虽然王实甫的《西厢》,尝破全剧由末或旦一人独唱之例,但他对每剧必以四折为限之成例仍始终不敢打破,宁可使很长的《西厢》故事分成为四个剧本,却不愿使它连为一气而为一部具有20折的长剧。而除王实甫的此剧外,他人也无有破例者。

但像这种结构简单的剧本,后来究竟渐渐地不足以使人满意了。因为每种剧本只限四折,在剧情简短的时候原可以适用,而一到了采取长的故事为题材时,便不够应用;且在短的故事里也不能将人物性格、事实背景描写得详尽,虽然可以加上了一个楔子,但究竟还是不够;且全剧仅由一个角色唱,未免太单调了,听者也觉得乏味。于是后起的南剧(或谓之传奇)便把这些北剧的成例全推翻了。在南剧里,无论哪一个角色,都可以唱,就是最不重要的角色也可以唱几句。因此,在戏曲上有许多大进步:

第一,听众见了许多不同的人在唱,有时一人独唱,有时数人合唱,自然较之始终仅见同一人在唱者为更觉得有兴趣。

第二,当仅以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之时,唱者自易疲倦,万不能继续演唱长部的剧本,元剧之以一部四折为定例者,其原因未始不源于此。

现在,一切角色都可以唱了,正末及正旦唱的负担便轻得多。大家轮流唱着,剧本自可拉得很长了。所以南剧的出数,大都有30~50之数。如《琵琶记》有42出,《幽闺记》有40出,《荆钗记》有48出,《白兔记》有33出。如此,剧情便可以描写得尽致,不致因限于篇幅之过短而有强行截去作者之情思之患了。南剧之与北剧不同者尚有一点,即在南剧之开始(第一出),总有一段叙述全剧大意与情节的引子,由一个“副末”在剧场上报告出来,这个引子,名称很不相同,有时称之为“家门始终”,有时称之为“家门大意”,有时称之为“家门”,有时称之为“开宗”,有时称之为“副末开场”,有时称之为“先声”,有时则称之为“楔子”。但这种楔子与北剧所谓楔子的内容完全不同:北剧的楔子则全剧情节的一部分,而此之所谓楔子或家门大意,则为全剧中的一个小引,为将全剧的大纲先括述出来的一种“提要”之类的东西。又南剧的楔子必须最先,北剧则或在最先,或在各“折”之中间,俱不一定。

自南剧打破了北剧的成规之后,北剧的作家,也便不复再坚守以前的死规例了。明人作杂剧者,如朱有燉,如汪道昆,如徐渭他们,都已把北剧的四折的制度推翻,而成为一种“独幕剧”的体裁。同时,正末、正旦主唱的旧规例也完全被破坏了。这在北剧本身一方面,实是一种大进步。

但当戏曲的结构进步到很完美的时候,戏曲的文辞,却又由“本色”的、新鲜的、活泼的,而渐渐地被文人们粉装珠饰而成了非民众的,只供文人贵族赏玩的失真趣的文艺作品,与五七言诗、词、古骈文同一类的陈腐东西了。这是后期的话,在第一期中,这种雕饰艳辞腐语的倾向,尚未见很显著。

元之戏曲家

元代的戏曲作家甚多,见于钟嗣成的《录鬼簿》者,凡117人。钟嗣成是元末的人,此书初作于公元1330年(至顺元年),(据他的自序)大约此后他尚时时加以修改,所以书中所叙的时代却迟至公元1345年(至正五年,乔吉甫的死年),离开初作书时已有15年之久了。因此,此书所叙的作家与作品颇为完全。他在此书里,将元曲的作家分为三个时期来说:一、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二、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他所相知的,及已死才人他所不相知的;三、方今才人相知的,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的。

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史》上,以钟氏的第一期为蒙古时代,自太宗窝阔台取中原至世祖忽必烈统一南北为止(1234—1279);第二期为统一时代,自此后至至顺及后至元间(公元1340年以前)为止;第三期为至正时代(1341—1367),即元末之时代。兹将钟氏所举作者的时代及生地列表于下: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一:表中各作者姓名后所注之数字,乃表示他们作曲之数。

○注二:此表完全依据《录鬼簿》,故所载作曲之数与现在所知者略有不同,如关汉卿,今知他的剧本共有63种,但《录鬼簿》仅载58种。现在仍依《录鬼簿》所载。

○注三:作者姓名后未注数字者,乃《录鬼簿》不载他们的作曲之数者。

○注四:表中作者的姓名用粗黑字印者乃表示他们的剧本尚有传于今者。孔文卿姓名下所以注一“疑问号?”者,乃表示他的所仅存于今的一个剧本与别一作者所著的剧本同名,未知是否即他所著。

○注五:元曲作者有剧本存于今者,尚有二人,一为罗本,一为杨梓,为《录鬼簿》所未载,故此表亦未列入,特附注于此。

在这个表里,我们可以看出元曲变迁的大势。第一期里的作者共有56人,其生地大都为北方,江浙等处未有一人;仅有马致远、尚仲贤、张寿卿诸人作吏于南方,他们当系传播北曲于南方的最有力量者。这时作者的中心集合地大约系大都。大都即今之北京。然在第二、三期里,我们便可看出一个大变动的时局了;第二期的作者仅30人,而南方的人已占了17,尤以杭州为最多;北方的作者则仅有六七人,且尚系与南方都有若干关系的,如曾瑞则后半生居于杭州,郑光祖及赵良弼俱为杭州的官吏,乔吉甫与李显卿也住于杭州(只有宫天挺一人未到南方来)。到了第三期,则北方的戏曲家仅有高君瑞一人为南方所闻知,其余的许多作者都是南方的人。由此可见,在这两个时期,南方的杭州竟已代大都而为戏曲作家的中心集合地了。但在戏曲的本身讲来,则第一期的作者最多,且其作品流传于现在者也最多,到了第二、三期则作者似都已疲乏,无复有第一期一人而作30剧、50剧的魄力了,他们的作品传于今的也较第一期少得许多。

在这110余人的作家中,最有名者,为第一期的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及第二期的郑光祖、乔吉甫,世称之为“六大家”。现在将较重要而有剧本留传于今的作家依次叙述一下。

关汉卿

关汉卿为最先出的一个戏曲作家,他是大都人,号已斋叟,曾做过太医院尹。他的生年大约在公元1234年(金亡之年)以前。他的戏曲作品,据《录鬼簿》所载仅有58种,而据今所知的则有63种。大多数俱已散佚,仅有《玉镜台》《谢天香》《金线池》《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蝴蝶梦》《望江亭》(以上俱见《元曲选》),《西蜀梦》《拜月亭》《单刀会》《调风月》(以上俱见《元刊杂剧三十种》)及《续西厢》(附于王实甫的《西厢记》后)等13种尚存于今,尤以《窦娥冤》及《续西厢》为最著名。

《窦娥冤》连楔子共五折。楔子里叙楚州蔡婆生了一个男孩,家里颇有些钱。有一个窦秀才名天章的,向她借银数十两,不能偿还,便把他的女儿名端云的给了她为媳妇,改名窦娥,这窦娥便是此剧中的女主人公。蔡婆收下了媳妇,便送了些盘缠给窦天章上京应举去了。第一折的开端叙一件意外的遭遇。赛卢医借了蔡婆的钱,不能还,便把她诱至郊外,欲用绳绞死她,恰值张驴儿与他的父上场救了她,赛卢医逃去了。全剧的波澜便由此掀起。张驴儿与他的父依仗着救死的恩惠,随蔡婆回家,欲父娶了蔡婆,而他自己娶了窦娥(那时蔡婆的儿子已死去了)。窦娥执意不肯嫁他。第二折叙张驴儿遇见赛卢医,强迫他给些毒药,欲毒死蔡婆而将窦娥做妻;不料被他的父误吃了而死。张驴儿强指系窦娥下药毒死的,告了官,将她定了死罪。第三折叙窦娥被杀的情景,这一折是世界上最凄苦的文字之一,什么人读了都要战栗起来,是全剧的最高点。窦娥临死时说,如她是冤枉的,颈血便都将飞溅在丈二白练上,当时虽是六月,也将下雪,且那个地方也将亢旱三年。果然,一切都应了她的预言。第四折叙窦天章做了廉访使,到了楚州,调阅案卷,窦娥的鬼魂向他诉冤。他便捉了张驴儿、赛卢医,各给他们以相当的罪名,报了窦娥的怨冤。虽然如此结束,然而我们为窦娥的屈死而引起的悲愤心还不能宁谧下去;这个题材原太悲苦了,而汉卿的叙写又紧张之极,迫切之极,自然使人读后更难于忘记了。中国的悲剧本来极少,这一剧可算是所有悲剧中之最伟大的。

王实甫

《续西厢》是续王实甫的《西厢》四剧的。王氏的《西厢》止于草桥店梦莺莺,关氏所续则为“张君瑞庆团圆”之一幕剧情。董解元的《西厢弹词》原有这一段事实,《西厢》是全依据于它而写的,故关汉卿也要做了第五本的《西厢记》以补足王氏未完的四本。《西厢记》与《续西厢》的作者为谁,从前曾争论了许久,或以为关著而王续,或以为王著而关续,或以为全部是王著,或以为全部是关著,到了现在,则“王著而关续”的话,差不多成了定论了。关的续本,金喟曾极力施以攻击,以为“狗尾续貂”,这是他未见《董西厢》,不知原本本是如此之故。且续本里的好词句,也未必少于前四本,如:

我这里开时和泪开,他那里修时和泪修。多管阁著笔尖儿未写,早泪先流。寄来的书,泪点儿兀自有。我将这新痕把旧痕湮透,正是一重愁翻做两重愁。(《暖红室刊西厢十则》第三册3~4页)

即是一例。

王实甫也是大都人,他的生年也与关汉卿约略相同。他的著作的开始在金朝未亡之前。《丽春堂》一剧叙的是金代的事,而最后言“万邦齐仰贺当今皇上”,可为一证。所作剧本凡14种,存于今者仅《丽春堂》(见《元曲选》)及《西厢记》2种,而《西厢记》尤为流传最广之作品。如果他什么都不作,仅作了《西厢记》一书,则此书已足使他不朽。

《西厢记》系依据董解元的《西厢弹词》而改作剧本的,共分四本,凡16折;第一本为“张君瑞闹道场”,第二本为“崔莺莺夜听琴”,第三本为“张君瑞害相思”,第四本为“草桥店梦莺莺”。在第一本里叙崔家寄寓于普救寺。张珙来游,偶然见了莺莺,大惊羡,便也寄寓于寺之西厢,想觅一个机会与她通殷勤。借着做道场,又与莺莺相见了一回。第二本叙孙飞虎率军围寺,欲劫了莺莺去。大家惊惶无措。崔夫人说:“但有退得贼兵的,将小姐与他为妻。”于是张珙草了一书递于镇守蒲关的大将杜确,统军来解了围。不料老夫人又反悔了说:“莺莺幼昔许与郑恒为婚”,只以兄妹之礼使莺莺与张生相见。张生大失望,莺莺也很凄楚。第三本则叙他们二人互相恋慕的感情,为他们传递消息的人为一个婢子名红娘的,在这一本里,这红娘是一个最重要的角色。靠了她,莺莺与张生终于私自成了婚。第四本便叙他们的恋爱成功的情形。后来,这事被老夫人发觉了。她无可奈何,只得又许了张生的婚姻,着他到京应举。热恋的二人的分别,是全剧故事中最凄楚的一节。他的所写即止于此。后来的张生与莺莺团圆的事,在关汉卿的续本里写出。在这个剧本里,人物的个性分得十分清楚;老夫人是有老夫人的个性,张生是有张生的个性,莺莺是有莺莺的个性,红娘是有红娘的个性,其他几个和尚与孙飞虎等也各活泼泼地现在纸上。在这一点上,王实甫的描写能力似较董解元为更进步。中国的戏曲小说,写到两性的恋史,往往是二人一见面便相爱,便誓订终身,从不细写他们恋爱的经过与他们在恋时的心理。《西厢记》的大成功便在它的全部都是婉曲地、细腻地在写张生与莺莺的恋爱心境的。似这等曲折的恋爱故事,除《西厢记》外,中国无第二部。董解元的《西厢弹词》也是着力从这一点上写的,但没有王实甫写得腻婉。全剧中又充满了诗意的描写,在各支“曲子”里,我们又可以找到不少的极好的抒情诗,如:

我和他乍相逢,记不真娇模样,我到索手抵着牙儿,慢慢地想。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见千里关山,独自跋涉。似这般割肚牵肠,倒不如义断恩绝!

等便是其例子。

王实甫的《丽春堂》一剧,其重要性便远不如《西厢记》。《丽春堂》的题材很简单,系叙金朝右丞相完颜,在赐宴时与李圭相争,被皇帝贬于济南,后因盗贼蜂起,复召他回朝。百官们在他家的丽春堂设宴贺他,李圭也来谢罪。以如此简短的故事衍为四折,却并不见其拖牵繁累,且还具有戏曲的趣味,这也可见作者的艺术的高超。

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也是大都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他的生年略后于关、王二人。《录鬼簿》载其戏曲共12种,今知共有14种,其中的一半(7种)尚传于今,即《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黄粱梦》《青衫泪》《陈抟高卧》及《三度任风子》,俱见于《元曲选》中。他的戏曲喜叙神仙的奇迹,如《岳阳楼》《黄粱梦》《三度任风子》等俱是,这是他与关、王二人不同的一点。他的作品的风格,俱甚潇洒自然;不像关之凝重,也不像王之婉曲。《汉宫秋》可谓他的诸剧的代表。

《汉宫秋》系叙汉时的美姬王昭君远嫁的故事。这个故事曾感动了不少的诗人。然马致远此剧的描写中心乃不在昭君而在汉元帝,这是它与别的以此同一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大殊异的一点。故事的起点为匈奴求婚于汉室。先此,毛延寿曾为汉元帝的使者,往各处搜求美女,以实后宫,并图其形以备临幸。有名王嫱字昭君的一个美女,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图上点破,因此久不得临幸。后元帝偶然见了她,大惊其美,便十分地宠爱她,问知毛延寿的舞弊,即欲斩他,毛延寿逃到匈奴,说单于指名要王嫱为阏氏。汉廷官吏怕动刀兵,便极力劝元帝割舍了王嫱,送给匈奴和亲。元帝不得已而许之。昭君与元帝的相别,是全剧的极高点,写得极凄凉。番使护着昭君渐渐地去远了,元帝还立在那里凝望着。这里的一段曲,是写他那时的心境的:

呀,俺向着这四野悲凉!草已添黄色,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她,她,她,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她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后半段的音节是如何地迫切!自昭君去后,元帝抑抑无欢,一夜在梦中见了昭君,醒来时正听见孤雁在叫。这个情境真足使任人都为之感动。后来,昭君走到了黑龙江,投水死了,匈奴便拿了毛延寿,送回汉廷治罪。全剧便如此结束了。

白朴

白朴,字仁甫,后改字太素,真定人,生于公元1226年(金正大三年),号兰谷先生,赠嘉议大夫,掌礼仪院太卿。他也是后于关、王的作剧家。所作剧本共15种,存于今者仅2种,即《梧桐雨》与《墙头马上》,俱见《元曲选》。《梧桐雨》是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恋史的,《墙头马上》是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恋史的。

《墙头马上》是一篇有趣的喜剧,描写得很大胆,里面有许多好的抒情诗,如:

榆散青钱乱,梅攒翠豆肥。轻轻风趁蝴蝶队,霏霏雨过蜻蜓戏,融融沙暖鸳鸯睡。落红踏践马踏尘,残花酝酿蜂见蜜。

之类。

《梧桐雨》是一篇极高超的悲剧。无数的中国悲剧,其结果总是止于团圆或报仇,即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也是大圆满、快人意的结束;无数的叙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的文字,其结果也都是止于幻造的大团圆之境地,如陈鸿的《长恨歌传》乃有叶法善的传语,洪昇的《长生殿》乃以天上的重圆结束全剧,全失了悲剧的意境;独王仁甫此剧,则为最完美的悲剧,其全剧乃在唐明皇于杨贵妃死后的悲叹声中而收局。他写唐明皇的悲怀,甚为着力,使人读完了此剧,也为之感伤无已。试举其一段。

(正末扮明皇,做睡科,唱)【倘秀才】“闷打颏,和衣卧倒,软兀剌方才睡着。”

(旦上云)“妾身贵妃是也,今日殿中设宴,宫娥,请主上赴席咱。”

(正末唱)“忽见青衣走来报道,太真妃将寡人邀宴乐。”

(正末见旦科,云)“妃子你在那里来?”

(旦云)“今日长生殿排宴,请主上赴席。”

(正末云)“吩咐梨园子弟齐备着。”

(旦下)(正末做惊醒科,云)“呀,原来是一梦。分明梦见妃子,却又不见了。”(唱)【双鸳鸯】“斜軃翠鸾翘,浑一似出浴的旧风标,映着云屏一半儿娇。好梦将成还惊觉,半襟清泪湿鲛绡。【蛮姑儿】懊恼,窨约。惊我来的,又不是楼头过雁,砌下寒蛩,檐前玉马,架上金鸡;是兀那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一声声洒残叶,一点点滴寒梢,曾把愁人定虐。”

这一场梦境,这一阵滴落于梧桐上的雨点,使全剧增添了不少的活气。

元曲其他作家

高文秀,东平人,府学生。他虽然死得很早,但他的戏曲作品却不少,据《录鬼簿》所载有32种,据今所知有34种,存于今者仅《须贾谇范雎》《黑旋风双献头》(以上2种见《元曲选》),及《好酒赵元遇上皇》(此1种见《元刊杂剧三十种》)3种。

《谇范雎》(“雎”,《元曲选》作“叔”)系叙战国时范雎为魏齐及须贾所辱,伪死,得脱奔秦,做了秦的丞相,因得报复了他的旧怨。此剧《元曲选》作无名氏撰,兹据《录鬼簿》,知为高文秀所作。

《黑旋风双献头》(“头”《元曲选》作“功”)系他所作的“水浒”剧本之一。他善于写“水浒”故事,尤喜写黑旋风李逵。此类剧本,所作不下8种,存于今者仅此1种。此剧叙宋江的旧友孙孔目欲偕妻郭念儿赴泰安神州庙烧香。他到梁山泊请一个“护臂”(即今所谓保镖的人)。李逵自己出来要担任这个差事。他们同到了泰安。有一个白衙内原与郭念儿相恋着,这时便乘机在饭店里拐了郭念儿回去。孙孔目到大衙门去告他,不料这衙门的官正是白衙内,便把孙孔目下在死牢。李逵进监牢用蒙汗药把禁子迷倒了,救了孙孔目出来,夜间又去杀了白、郭二人,把双头带上山去献功。此剧里的李逵,虽然形状生得黑怪,性格生得烈憨,然尚知道用计,心思也很精细,且杀人后曾题诗在墙上,与《水浒传》的一部小说中所描写的完全憨直愚鲁的李逵不同。

《好酒赵元遇上皇》系叙一酒徒,因饮酒常醉而为家庭所弃,却也因饮酒而遇到了微行的上皇,认作兄弟,反得了好结果。

郑廷玉,彰德人,所作剧本共23种(据《录鬼簿》),存于今者有《楚昭公》《后庭花》《忍字记》《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等,俱见于《元曲选》,又有《崔府君断冤家债主》1种,《录鬼簿》未著录,《也是园书目》以为系郑廷玉作,今亦见于《元曲选》。

《楚昭公》系叙战国时,伍子胥伐楚,楚昭公战败,赖申包胥向秦国求得了救兵,又恢复了楚国的事。其中还杂着些神怪的故事:一、这次战事的开始,此剧说,系因吴国的一柄宝剑名湛卢的飞到楚国去,吴向楚王索取不得之故。二、当楚昭公兵败时,逃难过江,船小人多。艄公说须疏者下船,以救此船的倾覆,于是昭公的妻与子都跳入水中去了,但龙神把他们都救上了岸。楚国恢复时,他们又得团圆了。

《后庭花》系以“包公故事”之一为题材。

《忍字记》系叙贪狼星被贬下凡,后复回原位的故事。

《看钱奴》,《元曲选》作无名氏撰,《录鬼簿》及《也是园书目》俱以为廷玉作,系叙周秀才因穷卖子,后复得复聚的事,其中也杂有神灵的奇迹。

《崔府君断冤家债主》也是叙幽明果报的故事。从郑廷玉现存的几篇戏曲看来,差不多没有一篇不有神道在内的,大约他很喜欢以神灵的奇迹来缘饰他的故事,也许他自己竟是一个迷信果报、相信神灵的奇迹的人。

尚仲贤,真定人,为江浙行省务官。他所作的戏曲,《录鬼簿》载有10种,今知共有11种,存于今者有《单鞭夺槊》《柳毅传书》及《气英布》3种,俱在《元曲选》中。

《单鞭夺槊》有两种不同的本子,俱系叙尉迟敬德的事,而事实不同。在《元曲选》中的一种,系叙尉迟敬德初投唐,单鞭打了单雄信,救了李世民的事;在《杂剧三十种》中的一种,系叙唐初诸国都削平了之时,李建成及元吉,欲夺太子之位,因世民有猛将尉迟敬德不敢下手,便在高祖面前说敬德的坏话,高祖便将敬德拿下,后又得赦免的事。这两种不同的剧本,也许是尚仲贤一人所作,将尉迟恭的前后二事分开二本写的,也许一种是尚仲贤作的,而其他一种是别的人作的。在这两个假定中,似以前说为较可信。

《柳毅传书》系叙龙女被她夫家弃在泾河岸边牧羊,请柳毅为她传书于母家。她叔叔钱塘君大怒,便去与她丈夫争斗,将他吞入腹中,而以龙女许了柳毅为妻的事。

《气英布》,《元曲选》作无名氏撰,《录鬼簿》所载尚仲贤所作剧目,有此1种,黄文旸《曲目》也以为此剧系尚仲贤所作,系叙楚汉相争之际,随何说降了楚将英布。汉高祖初于濯足时接见他以挫折他的锐气,后又十分笼络他的事。

武汉臣,济南府人,所作戏曲共11种(《录鬼簿》仅载10种),存于今者有《老生儿》《玉壶春》《生金阁》3种。

《老生儿》系叙60岁的刘从善,家甚富有而无子,后散了家财,便得了一子的事。

《生金阁》也是以“包公故事”之一为题材的,包公在当时,已是一位中国古来最有名的审判官了,所以许多“故事”都附着于他的名下。即使在元曲中,叙述他的故事的也不在少数。

《玉壶春》系叙妓女李素兰誓志欲嫁李玉壶,二人终于团圆了的事。

吴昌龄,西京人,所作戏曲凡11种,存于今者有《风花雪月》及《东坡梦》2种,俱在《元曲选》中。

《风花雪月》系叙八月十五月明之夜陈世英与桂花仙子相恋着,一宵过去,仙子别去了,世英恋念着她而病了的事。

《东坡梦》系叙苏轼携妓白牡丹去见佛印禅师,欲诱他娶了白牡丹而还俗,终于不成的事。

杨显之,大都人,是关汉卿的一个最好的朋友,所作戏曲凡8种,今存2种,即《酷寒亭》与《潇湘雨》,俱见于《元曲选》。

《酷寒亭》叙郑孔目救了宋彬,二人结为兄弟。后孔目娶一妓为妻,她又与李成相恋。孔目知道这事后,乘夜杀了妻,李成逃去了。孔目因杀妻事被刺配于沙门岛,李成恰是解差,欲害他,到了酷寒亭,被宋彬救去,并杀了李成报仇。

《潇湘雨》叙张商英被贬到江州去,在淮河中船沉了,与他的女儿翠鸾失散。翠鸾为渔父崔老所救。后来与他的侄子崔甸士结婚了,甸士中了举,又与考官的女儿结了婚。翠鸾去寻他,却被他当作逃婢,押配远地。她在临江驿遇见了父亲,这时商英已做了廉访使,便去捉了崔甸士来欲杀他。因崔老的恳求,而赦了前罪,他与翠鸾复成了夫妻。这剧里的甸士,直不似一个有心肠的人,事实较之高明的《琵琶记》略略有些相同,然《琵琶记》中的蔡邕较似崔甸士好得多。在描写人物的心理与性格方面,《琵琶记》也较这部《潇湘雨》进步了千百倍。

李寿卿,太原人,将仕郎,曾除县丞。他的剧本共有11种(《录鬼簿》仅载10种),存于今者有2种,即《伍员吹箫》与《度柳翠》,皆在《元曲选》中。

《伍员吹箫》即叙费无忌害了伍员全家,伍员逃出楚国,沿途受了许多苦,后做吴国的相国,攻楚,拿住费无忌报仇的事。郑廷玉也有一剧叙此故事,但他系从楚昭王方面写,此则从伍员方面写。

《度翠柳》,《元曲选》作无名氏撰,但《也是园书目》则题李寿卿作,《录鬼簿》载他的所著剧名,也有此剧在内。此剧系叙月明和尚因妓翠柳本是如来法身,便去引渡她成了正果的事。

石君宝,平阳人,所作戏曲凡10种,存于今者有《秋胡戏妻》及《曲江池》2种,俱见《元曲选》。又有《风月紫云亭》1种,见于《元刊杂剧三十种》,《录鬼簿》载君宝及戴尚甫的戏曲名目俱有此一种。不知现存的这一部究竟为何人所作。

《秋胡戏妻》叙鲁大夫秋胡初时家甚穷苦,与罗梅英结婚才三日,便被迫去从军。梅英为他守贞,不肯别嫁。十年之后,秋胡官至中大夫,请假回家,他走到近家的地方,见一女子在采桑,便以黄金挑引她,这女子不肯。他回家了,他的妻子随后也归来,发现原来她就是那采桑的女子。她大骂了他一顿,欲与他离婚,结果,因秋胡的母的劝慰,便复和好了。

《曲江池》叙少年郑元和因恋着妓女李亚仙,堕落为“与人家送殡唱挽歌”的人。他父亲郑府尹知道了这事,便把他打得死去。他苏醒后又沦落为乞丐。幸得李亚仙救了他,劝他读书,后成为知县。

这两个故事都是民间流传得最广、最久的,至今尚有无数的人在重述着,尚有无数的伶人在演唱着。大约这些故事之所以传播的范围如此之大者,石君宝的剧本是有很大的力量的。有许多古代的故事,为民间所盛传者,大半都是因元、明小说、剧本取了它们为题材之故。

戴尚甫,真定人,曾为江浙行省务官,所作戏曲共5种,今存者,除《紫云亭》1种不知是否即他所著的外,尚有1种《风光好》,见《元曲选》。《风光好》叙宋高祖时陶谷奉使南唐,被宋齐丘等以妓秦弱兰诱惑他,因此不能毕其使命,只得逃依故人杭州钱椒王处。不久,宋兵灭了南唐,秦弱兰避难来杭,因与陶谷结婚了。

张国宾,一名酷贫,大都人,为喜时营教坊勾管,即当时人所称为倡夫的。他所作的戏曲凡4种(《录鬼簿》作3种),存于今者有3种,即《合汗衫》《罗李郎》及《薛仁贵》,皆见《元曲选》。当时与他同道的人,以戏曲家著称的,还有赵文敬、红字李二及花李郎。他们的剧本,皆不传。国宾诸人虽为士大夫所看不起,然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却流传得极广、戏曲的艺术价值也不见得比所谓士大夫的坏。

以上诸人皆为第一期戏曲家中作品留传于今稍多的,至于仅余1种作品的戏曲家,则尚有王仲文、纪天祥、孙仲章等10余人。

王仲文,大都人,作曲10种,仅《救孝子》一剧传于今(见《元曲选》)。

纪天祥,是大都人,与李寿卿、郑廷玉同时,作曲6种,今传《赵氏孤儿》1种,见《元曲选》。

孙仲章,是大都人,或以为他是姓李,作曲3种(《录鬼簿》作2种),有《勘头巾》1种传于今,见《元曲选》。

石子章,大都人,作曲2种,今存《竹坞听琴》1种于《元曲选》中。

王伯成,涿州人,作曲2种,今存《李太白贬夜郎》1种,见《杂剧三十种》中。

李好古,保定人,或云西平人,作曲3种,今传《张生煮海》1种,见《元曲选》。

李文蔚,真定人,曾为江州路瑞昌县尹,作曲12种,今仅存《燕青博鱼》1种,见《元曲选》。

岳伯川,济南人,或云镇江人,作曲2种,今传《铁拐李》1种,见《元曲选》。

康进之,棣州人,或以他为姓陈,作曲2种,皆叙黑旋风李逵事,今存其一,名《李逵负荆》,见《元曲选》。

张寿卿,东平人,浙江省掾吏,作曲1种,名《红梨花》,今存于《元曲选》中。

狄君厚,平阳人,有《晋文公火烧介子推》一剧,见于《杂剧三十种》中。

孔文卿,是狄君厚的同乡,有《东窗事犯》一剧,亦见于《杂剧三十种》中。在第二期戏曲家金仁杰的戏曲目中,亦有与此剧同名的1种。不知此剧究竟是谁作的?

李行甫(一作行道),绛州人,有《灰阑记》一剧,见《元曲选》中。

李直夫,女真人,住于德兴府,作曲凡12种(《录鬼簿》作11种),存于今者仅《虎头牌》1种,见于《元曲选》。

孟汉卿,亳州人,作曲1种,名《魔合罗》,亦见《元曲选》中。

第二期的作家,有作品之存于今者,较之第一期少得许多。在30个作家中,仅有曾瑞、宫天挺、乔吉甫、郑光祖、金仁杰及范康等6人,我们现在尚能读到他们的剧本,至于其余的人,则所作都已散佚无存了。

曾瑞,字瑞卿,大都人(亦作大兴人),从北方迁于南方,定居在杭州,不愿仕,自号褐夫。他死的时候吊者有千余人。他所作曲仅有1种,即见于《元曲选》中的《留鞋记》。

宫天挺字大用,大名开州人,为钓台书院山长,死于常州。他所作剧凡6种,存于今者2种:《范张鸡黍》见于《元曲选》,系叙范巨卿、张元伯的生死不渝的友情的;《严子陵垂钓七里滩》见于《杂剧三十种》,系叙严子陵、刘文叔(即汉光武)不以富贵易操的友情的。

乔吉甫,字梦符,太原人,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旅居杭州,卒于至正五年二月。他所作曲有11种,今传其3种,《金钱记》《扬州梦》及《玉箫女》,俱见于《元曲选》。乔吉甫为元六大剧作家之一,与同时的郑光祖及第一期的关、王、马、白齐名。

《金钱记》系叙韩翃的恋爱故事。

《扬州梦》系叙杜牧的恋爱故事。

《玉箫女》系叙韦皋与韩玉箫的恋爱故事。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人,以儒补杭州路吏。他与乔吉甫同为第二期最负盛名的作家。钟嗣成谓他:“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皆知其为德辉也。”所作剧本凡19种(《录鬼簿》载17种),传于今的凡4种:《王粲登楼》《倩女离魂》《梅香》3种见《元曲选》;《辅成王周公摄政》1种见《杂剧三十种》。

《王粲登楼》叙王粲辞母出游,所至不遇,后到荆州,登高楼而思乡,最后则做了大官,与蔡邕女结婚,复与母重聚的事。

《倩女离魂》叙倩女与王文举相恋,文举赴京应举,倩女的魂离了躯体随他同去的事。

《梅香》叙白敏中幼与裴度之女小蛮订婚,后裴夫人不提起婚事,而敏中却与小蛮热烈地相恋,由一个梅香樊素在中传信。全剧的结构极似《西厢记》,《西厢记》里的红娘便是这剧里的樊素。

《周公摄政》叙周公辅政,管、蔡流言,但后来周公与成王终于谅解的事。

金仁杰字志甫,杭州人,曾为建康崇宁务官,天历二年卒。所作凡7种,今存《萧何追韩信》1种,见于《杂剧三十种》中。尚有《东窗事犯》1种,亦见于《杂剧三十种》中。但孔文卿亦有与此同名的一剧,不知究为何人所作。

《萧何追韩信》系叙楚汉之际的大英雄韩信,流落不遇,后终为萧何所力举,得成灭楚的大功业的事。

范康,字子安,杭州人,作曲2种,今传《竹叶舟》1种。钟嗣成谓他:“编《杜子美游曲江》,一下笔即新奇。”惜此剧今不传。

《竹叶舟》系叙吕洞宾点化陈季卿成仙的事。

在第二期的初时,尚有杨梓及罗本。

杨梓曾作《豫让吞炭》《霍光鬼谏》《敬德不伏老》诸剧,但《录鬼簿》并未叙到他。他是海监人。至元三十年(1293年)时,元师征爪哇,他以招谕爪哇等处宣慰司官,以500余人,船10艘,先往招谕之。元兵继进,爪哇降。后为安抚大使,官至嘉议大夫,杭州路总管。元曲作家都为末官小吏,为大官者,仅杨梓一人而已。他的剧本,存于今者有《霍光鬼谏》1种,见于《杂剧三十种》中,又有《豫让吞炭》1种,见于《元明杂剧二十七种》中。

罗本,字贯中,武林人,作小说甚多。近来尚流行之《三国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俱相传为他所著。所作剧本,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存于今,见于《元明杂剧二十七种》中。

第三期作家的作品,存于今者尤少。在25人中仅有秦简夫、萧德祥、王晔、朱凯4人各有作品一二种流传下来而已。

秦简夫作剧5种,存于今者有《东堂老》《赵礼让肥》2种,俱见于《元曲选》。

《东堂老》叙赵国器因子不肖,将死时,托孤于李实,实有君子风,人称为东堂老,果然不负所托,使败子终于回头。

《赵礼让肥》叙赵孝、赵礼兄弟孝于母,在虎头寨被马武所捉,欲杀之,兄弟争死,马武因释放了他们。后马武助刘秀打平了天下,又举荐赵氏兄弟二人为官。

萧德祥,杭州人,以医为业,号复斋,善于作南曲。所作剧本共5种,今仅存《杀狗劝夫》1种,见《元曲选》(原作为无名氏作)。此剧为后来南剧中有名的《杀狗记》所本,叙孙荣与弟孙虫儿不和,反去亲近乡里小人。他的妻杨氏欲劝谏他,便将一狗杀了,去了头尾,穿上人衣。孙荣见了,以为杀死了人,便大惊起来,欲请朋友帮助拿去埋了,但他们都不肯去,只有他兄弟孙虫儿肯。后来,他们反到官去告孙荣杀人。开了土看,却原来是一只狗。孙荣无事回家,自此他便与兄弟和睦起来。

王晔,字日华,杭州人,作剧3种,今有《桃花女》1种,存于《元曲选》中(原作为无名氏撰)。此剧叙洛城算卦的周公因知桃花女有妙道高法,甚嫉妒她,因此,托词娶她为媳妇,欲陷害她。不料桃花女道法更高,周公只得屈伏,以儿子得到一个高明的妻自慰。

朱凯,字士凯,籍贯不详。他作小曲极多,剧本有2种,今传《昊天塔孟良盗骨》1种,见《元曲选》中(原作为无名氏撰)。

《孟良盗骨》系叙宋初“杨家将”故事之一则。“杨家将”的故事至今尚盛传于中国民间,杨令公、杨六郎及孟良之名差不多连妇孺都十分熟悉。

《录鬼簿》所不载的戏曲作家,尚有李致远、杨景贤二人,其作品俱见录于《元曲选》中。他们的真确时代,我们不能知道,大约是第三期的人。

李致远所作,为《还牢末》一剧,叙的是“水浒”故事之一。李逵奉令下山邀刘唐、史进入伙,因打死人入狱,赖李孔目救之,得以免死。李孔目的第二个妻,与赵令史相恋,便去告他私通梁山泊,以李逵给李孔目的金环为证。他被捕下狱,幸得李逵又下山救了他,并捉了赵令史及孔目的第二个妻回山杀死。

杨景贤所作,为《刘行首》一剧,系叙仙人马裕奉师命度脱一个女子名刘行首的故事。

在这三个时期中,还有许多无名作家的剧本流传于今。在《杂剧三十种》里的,有《诸葛亮博望烧屯》《张千替杀妻》及《小张屠焚儿救母》3种;在《元明杂剧二十七种》里的,有《汉钟离度脱蓝采和》《龙济山野猿听经》《苏子瞻醉写赤壁赋》3种;在《元曲选》里的,有《冯玉兰》《碧桃花》《货郎旦》《连环计》《抱妆盒》《百花亭》《盆儿鬼》《梧桐叶》《渔樵记》《马陵道》《神奴儿》《小尉迟》《谢金吾》《冻苏秦》《硃砂担》《来生债》《鸳鸯被》《风魔蒯通》《陈州籴米》《合同文字》《隔江斗智》《举案齐眉》及《三虎下山》23种。其中有好几篇是不下于关、马等6大家的作品的。他们的题材,一部分是“水浒”的故事,一部分是“包公”的故事,也有取“三国”“战国”及其他流传的故事的;而以取“包公”故事为题材的为最多,如《合同文字》《神奴儿》《盆儿鬼》《陈州籴米》等都是。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