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长安志卷十六 宋 宋敏求 撰县六
蓝田 醴泉
蓝田
蓝田县【唐畿今次畿东北至府八十里】秦旧县也竹书纪年曰梁惠王命太子向为蓝田君水经注曰蓝田县盖子向之邑汉书曰蓝田县秦孝公置山出美玉周礼曰玉之美者曰球其次曰蓝三秦记曰盖以县出美玉故名蓝田按县秦属内史汉属京兆尹後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省县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复置隶京兆郡後周闵帝二年析县置玉山白鹿县以三县置蓝田郡武帝建德二年省郡废玉山白鹿入蓝田以隶京兆自县西三十里故城徙嶢柳城今治是也唐武德二年析置白鹿县三年更曰宁民又析蓝田置玉山县贞观三年皆省
县境【东西八十里南北一百里】
四乡管四里【唐二十三乡有节妇乡余不传】
奉道乡连县郭管安仁里
玉山乡在县东一十里管严朱里
白鹿乡在县西南二十里管安道里
卢珍乡在县西北一十里管康和里
县城本名嶢柳城以前对嶢山其中多柳因取为名水经注曰泥水历嶢柳城南魏置青泥军於城内俗亦谓之青泥城晋中兴书曰桓温伐苻健遣京兆太守薛珍击青泥城破之即其处也城周八里今县城但存东南一隅而已周三里余八十步崇一丈六尺凡三门青泥驿在县郭下
蓝田驿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韩公堆驿在县南二十五里【作桓公驿者非】
蓝桥驿在县东南四十里
藋平驿在县南五十五里【以上五驿并废】
玉谿馆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入商州路俗曰磑子平蓝田关在县东南九十八里即秦嶢关也汉书曰赵高遣将将兵距嶢关【应劭曰嶢音尧嶢山之关李奇曰在上洛北蓝田南武关之西】沛公引兵绕嶢关踰蒉山击秦军大破之後周明帝武成元年徙青泥故城侧改曰青泥关武帝建德三年改曰蓝田关因县为名隋炀帝大业元年徙复旧所即今关是终南山在县南七十里
蓝田山在县东南三十里范子计然曰玉美出蓝田一名覆车山郭缘生述征记曰山形如覆车之象其山出玉亦名玉山後魏风土记曰山巅方二里圣贤仙隐之处刘福鸣学道於此下有神祠甚严灞水之源出蓝田谷西又有尊卢氏冢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帝王世纪曰尊卢氏赫胥氏後】魏略曰刘雄鸣蓝田人少以采药射猎为事常居覆车山每晨夜出行云雾中识其道不迷时人因谓之能为云雾晋太康地记曰蓝田出美玉故曰蓝田括地志曰臣泰案圣贤冢墓记骊山之阳多美玉今县西北四十里有骊山即此山之北阜骊山之阳或谓此也
蒉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事见上【郑氏曰蒉音匮苏氏曰蒉音蒯师古曰苏音是也丘恠反】
倒虎山一名玄象山在覆车山北苻坚时王子年始隐于东阳谷後避石季龙之乱徙於此
嶢山在县南二十里
虎候山在县境【出地道记】
金山在县南一十里
七盘山在县南二十里
王顺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旧图经曰昔道人王顺隐此山得道
阜儿山在县东六十里乡俗所传尝有一禽止此山衆禽随之疑为凤也因名凤儿山语讹作阜儿山
白鹿原在县西五里三秦记曰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於此原以是得名盖秦运之象其原接南山西北入万年县界抵滻水晋书苻雄与桓冲战于白鹿原【晋中兴书曰桓温伐苻健督护邓遐等奋击於白鹿原】
凉风原【一作风凉】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南接石门山北入万年县界遁甲开山图曰骊山之西川有阜名曰风凉原亦雍州之福地即砚山之隂也水经注曰狗枷川水有二原西川水出砚山之研盘谷与若谷二水合而东北流凉风原横岭在县北三十五里自临潼骊山东入县界横接华州界
桓公堆在县南二十五里晋书桓温伐苻健遣苻雄等拒温於秋思堆後因名桓公堆
?坡在县东南通典曰七盘十二?蓝关之险路也倾谷在县东五十里
同谷在倾谷之西
倒回谷在县东南五十里灞水上源出此谷谷内通商州洛南县界
蓝谷在县东南二十里
辋谷在县西南二十里
采谷在县西南三十里与辋谷并有细路通商州上洛县
石门谷在县西南四十里【唐昭宗乾宁二年行莎城镇又次石门镇之圣夀寺】库谷在县西南五十里谷有关
霸谷【一作灞】古滋水也亦名蓝田谷水即秦岭水之下流也东南自商州上洛县界流入汉书曰霸水出蓝田谷北入渭师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水经注曰霸者水上地名也水出县之蓝田谷三秦记曰有川方三十里其水北流出玉铜铁石图经曰其源出县东南秦岭倒回谷西北流九十里出县界入万年县界骞村岸阔六十尺【十道志霸水源出终南山金谷】
金谷水出县西南终南山之金谷水经注曰水东北流注滻水又北流历蓝田川北注于霸
刘谷水一名泥水出县东南刘谷水经注曰水出蓝田山之东谷俗谓之刘谷西北与石门水合铜谷水出县东铜谷水经注曰石门谷东有铜谷水合轻谷水西注泥水
白马谷水出县东白马谷南流经县南又西北流入霸水
句牛谷水出县西北句牛谷西南流入霸水围谷水又有岐谷水出县西南岐谷南流入霸水狗枷东川水出县西南终南山水经注曰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时有天狗来下有贼则狗吠之一堡无患故川得名焉又曰狗枷东川水出南山之石门谷次东有孟谷次东有大谷次东有雀谷次东有土门谷五水合而西北流历风凉原入万年县界
荆谷水自白鹿原东流入万年县唐村界
辋谷水出南山辋谷北流入霸水
蓝谷水南自秦岭西流经蓝关蓝桥过王顺山水下出蓝谷西北流入霸水
倾谷水自秦岭出南流入霸水
采谷水自秦岭出北流三十里入万年县界
石门谷水自秦岭出北流三十里入万年界
库谷水自南山出北流入万年界合滻水
蓼子涧在县南三里出南山西北流合辋谷水入霸水咽瓠泉在县西北一十五里旧图经曰唐李筌於此遇骊山老母说隂符经传教既毕令筌取水筌乃擕瓠就泉汲水巳失老母因名咽瓠泉桂泉在县东北四十里泉畔旧有桂一株【唐武德六年宁民令萌昶引南山水入京城】
氷池在县东南六十里唐凿氷之所
淹池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石门汤在县西南四十里石门谷口旧图经曰唐初有异僧止于此大雪其地雪融不积僧曰必温泉也掘之果有汤泉涌出遂置舍两区凡有病者浴多痊嗣後有白鱼之瑞复神女频降遂立玉女堂於汤侧明皇时赐名大兴汤院
昆吾亭在县境汉宣帝霍皇后葬亭之东
蓝田故城在县西三十里
白鹿故城在县西十一里
周王山故城在县东二十五里
唐王山故城在县东四十三里有万金堡
宁民故城在县西南三十二里
青泥城在县南七里案嶢柳城亦谓之青泥城即今县是也未详复有此城
思乡城一名柳城在县东南三十三里旧说宋武帝入关筑城於此南人思乡因名之又以城傍多柳故曰柳城
尚可堡在县东今存
明市堡在县西南四十里
鸡子堡在县北四十里土坡状如鸡子因以为名黄栌堡在县北三十里
汉御羞苑鼎湖宫皆在县境
唐万东宫仪凤三年建
万金宫在县东四十五里天耀三年诏新造凉宫为万金宫【高宇遗言万金芳桂奉天夀宫并停废文明元年武后诏奉天宫置道士观芳桂万金各置僧寺以旧宫为名】
胜因寺即唐法池寺也在县城内旧图经曰寺旧有池故以名张说有蓝田法池寺二法堂讃建中中改通灵寺後又改今名
崇法寺即唐悟真寺也在县东南二十里王顺山白居易有诗述其灵及後改名
永福寺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本唐神尧山庄
崇仁寺在县东北四十里唐开元二十六年置
清源寺在县南辋谷内唐王维母奉佛山居营草堂精舍维表乞施为寺焉
虎候山祠汉书曰秦孝公置
金山神庙在县南十里辋谷口金山之前旧图经曰黄帝时风后灭蚩尤之衆於此盖风后之祠济衆侯庙在县东南五十里倒回谷其神名石门将军唐京兆尹第五琦杨知至祈雨有应至乾符中岁旱诏使致祷应时沾霈遂封济衆侯增葺庙宇今榜助顺王未详
都神庙在县城内会县境诸神岁时飨於此
黄崖神庙在县东五十里倾谷口
古华胥氏陵在县西三十里
荆轲冢在县西北三十里
鷰子冢在县东八里汉书曰临江闵王荣景帝太子废为临江王坐侵庙壖地为宫上徵荣将行祖於江陵北门既上车轴折车废江陵父老流涕窃言曰吾王不反矣荣至诣中尉簿责讯王王恐自杀葬蓝田有数万鷰衔土置冢上百姓怜之世名鷰子冢
贺若妇冢在县西南一十五里妇县人也姑有疾刲股肉奉姑疾遂愈府县以闻勑旌表门闾名其乡为节妇乡【志未载岁月疑唐事】
醴泉
醴泉县【唐次赤今次畿东南至府九十里】本汉左冯翊谷口县地在九嵕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山之处故谓之谷口今县东四十里谷口城是王莽曰谷喙後汉魏晋为池阳县後魏武帝於谷口置温秀宁夷二护军改池阳为宁夷县隶咸阳郡西魏置宁夷郡後周改为宁秦郡隋开皇十八年改宁夷县为醴泉县隶京兆郡以县界有汉醴泉宫因以为名【方舆记曰汉宣帝时开泉味如酒故以名县亦汉宫之名也】其城即古仲桥城也唐武德元年析置温秀县【按县北有温秀岭当以此为名】後省醴泉贞观十年营昭陵在九嵕山析云阳咸阳二县後置醴泉县隶雍州天授元年隶鼎州大足元年还隶雍州广德元年昇为赤
县境【东西六十二里南北一百二里】
六乡管二百五十村【唐十六乡有白鹿长乐瑶台修文四乡余不传】
美华乡在郭下管村四十四
通畤乡在县西北六里管村二十四
新望乡在县西一十二里管村三十
崇孝乡在县东北一十五里管村四十九
神安乡在县西北三十里管村五十四
白泾乡在县北五十里管村四十九
县城周二里余一百步
醴泉镇在县城内
北醴泉镇在县北二十里【按今有甘北镇疑是此】
醴泉驿在西门内东南至咸阳驿四十五里西北至乾州奉天驿七十里今废
名光渡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泾甘渡在县东北三十里
九嵕山在县西四十里汉书地理志曰谷口县九嵕山在西四夷郡国县道里记曰九嵕山东连仲山西当泾水出焉高六百五十丈周十五里
武将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一名凭山】
芳山在县东北五十里【一作万山】
覆甑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
承阳山在县西北七十里山有石泉三辅黄图所谓浪水
无劳山在县西北六十里
温宿岭在县北汉时温宿国人令居此地田牧因以为名【隋志作温秀】
甘谷在县西八十里
泥泉谷在县西北三十里
石泉谷在县西北六十里
西水谷在县北七十里
承阳山两水谷在县西七十里
豆卢谷在县西北八十里
黑狗谷在县西北九十里
巴谷在县西北九十里
白水谷在县西北一百里
泾水自乾州永夀县西北流入县界尚书禹贡曰泾属渭汭【属隶也水北曰汭言治水注入渭】毛诗曰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春秋左氏传襄公十四年曰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以报栎之役济泾而次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以毒药投泾水之上流晋师饮水多死】史记曰秦二世梦虎啮左骖杀之卜泾为祟二世乃斋望夷宫而欲祀之汉书曰泾虽不在大川之祀以近咸阳得此大川之祀汉书注顔师古曰泾水出安定泾阳笄头山东至阳陵入渭益部耆旧传曰汉武祀甘泉至泾桥有女子浴於泾水乳长七尺上恠遣问之女曰帝後第七车知我时侍中张寛在第七车对曰天星主祭祀斋戒不洁则女人星见水经注曰泾水导源安定朝那县西笄头山秦始皇廵地西出笄头山即是山也盖大陇之异名【按汉武故事张寛所对并云渭桥渭水北史曰苻坚以关中水旱不时议依郑白故事发其王侯已下及豪望富室僮隶三万人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续以溉斥卤之田百姓赖其利】
甘河自县西北甘北镇西来至县东北泾甘渡合入泾水谷口城在县东北四十里汉县也沟洫志曰田於何所池阳谷口即此城也郊祀志公孙卿言黄帝昇仙於寒门水经注曰九嵕山东仲山西谓之谷口即古寒门也按云阳县谷池水所出谓之谷口未详孰是
紫府观在县东北三十里唐太宗为道士薛颐置今废瑶台寺在县西北昭陵之西
要册三庙一在市北一在县西二十里一在县西三十五里【按汉志有天齐公祠玉牀山祠五帝祠五所图经皆不着】
唐太宗庙在县西门外去县一里
肃宗庙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开宝勑云去甘北廵镇三里】
太宗昭陵在县西北五十里【陵庙记在县东三十里】
九嵕山白鹿长乐瑶台三乡界古逢南村下宫去陵一十八里【元和郡县图志曰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封内周一百二十里陪葬诸王七【蜀王愔赵王福纪王慎越王贞嗣纪王登曹王明蒋王煇】公主二十一【清河公主驸马都尉程怀亮晋安韦思安豫章唐义识新兴长孙曦兰陵窦怀悊高密段纶长乐长孙冲遂安王大礼南平刘玄意衡阳阿史那社尒新城韦正矩城阳薛瓘安平杨思敬襄城萧铣长沙豆卢怀让安康独孤谌临川周道务普安史仁表晋阳汝南常山】妃嫔八【郑国夫人彭城夫人纪国太妃韦氏越国太妃燕氏赵国太妃杨氏贤妃郑氏才人徐氏窦卿妹石塔】宰相一十三【中书令马周岑文本崔敦礼司徒英国公李积尚书左仆射魏国公李靖右仆射虞国公温彦博右仆射宋国公萧瑀左仆射申国公高士亷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徵高阳公许敬宗右仆射莱国公杜如晦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丞郎三品五十三【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吏部侍郎马载户部尚书武阳县公李文亮卫尉卿齐国公房仁裕礼部尚书张後胤国子祭酒孔頴逹礼部侍郎孔志亮工部侍郎孔元惠散骑常侍褚亮秘书监永兴公虞世南工部尚书阎立本吏部尚书姜晦中书舍人杜正伦殿中监唐嘉会学士姚思亷卫尉卿魏叔王光禄卿姜远秘书监岑景倩宗正卿李芝芳光禄卿房光义卫尉卿房光敏子阆州刺史诞清河郡主壻赠鸿胪卿窦庭兰金州刺史卢贞松天策府记室薛收宗正卿段伦金紫光禄大夫长孙璿赠吏部侍郎安康伯太史令薛绩银青光禄大夫李震洪州刺史吴黑闼晋州刺史裴艺宁州刺史窦义节卫州刺史萧业吏部郎中马颛幽州都督平元公长孙敞原州都督李改明临淮公李?琅邪公李珍常山公李清千金公李俊中山公李裾汝州别驾房左清道率房回江夏郡王道宗夔国公刘洪贞雍州长史李弼特进观国公杨仁恭原州都督史幼?陕王府司马谦芮国公豆卢行业西平郡王李琛简州刺史建宁公李安南都督姜简】功臣大将军以下六十四【大将军薛国公阿史那忠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右骁卫大将军嘉川县公周护仁镇国大将军丹阳公李客师大将军鴈门公梁建方左镇卫大将军虢国公张仁贵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秦叔宝大将军周国公郑仁泰益州都督王愔辅国大将军刘弘基武卫大将军申进达孙武达丘行恭阿史那尒鉢苾金吾大将军梁仿左卫大将军阿史郍社尒监门大将军仇怀古大将军薛咄摩芝大将军苏花熟大将军汉东公李孟常光禄大夫芮国公豆卢宽大将军尉迟宝林大将军阿史郍道真左武卫大将军天水郡公丘行恭金紫光禄大夫贺兰整大将军张太师冠军大将军许洛仁大将军张延师大将军琅琊王冲右卫大将军史大奈左武卫大将军怀德县公牛伯亿左金吾大将军梁仁裕左屯卫大将军金水郡公姜确左监门大将军王波利大将军公孙雅靖大将军可汗阿史郍步真大将军史弈大将军李蒜大将军阿史郍德昌右监门将军龚善左金吾将房先忠内侍将军张阿难黄野军都督拔野□都督浑大宁阿史氏祔将军卢国公程知节子阗玉尉迟母阿史郍氏祔将军仇务荐右武卫大将军怀宁县公杜君绰将军麻仁靖右监门大将军贺祓俨将军鲁何道将军杨思训将军元仲父将军豆卢承其将军解斯正贵将军徐定盛将军康乂安将军报志玄将军薛万均将军元思贤将军李承祖中郎薛承庆右郎将尉迟廵昱右卫郎将姜中郎将段存爽按陵庙记图然所载陪葬诸臣姓名差舛恐未得其详或有不当陪葬者更须参校乃善】所乘六骏石像在陵後青骓平窦建德时乘【赞曰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什伐赤平王世充窦建德时乘【赞曰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有中四箭处】特勒骠平宋金刚时乘【讃曰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飒露紫平东都时乘【讃曰紫鷰超跃骨腾神骏气砻三川威凌八阵】拳毛騧平刘黑闼时乘有石真容自拔箭处【讃曰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弧矢载戢氛埃廓清有中九箭处】白蹄乌平薛仁杲时乘【讃曰倚天长劔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鞭定蜀】寝宫在山上元无井泉百姓供水劳弊後经野火徙瑶台寺侧葺行宫贞元十四年欲就寺侧修复之以移改旧制访近臣集议然後葺焉
肃宗建陵在县东北一十八里武将山修文乡刘村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功臣一尚父汾阳王郭子仪
长安志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