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十四 文章变化与文体迁讹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凡文章各体皆有变化,但与变易旧体不同。就篇法而论:如纪传体之先后,本应以事实为序,然因事之重轻间或用倒叙法。《史记》各传,通例皆用顺叙,而《卫青霍去病列传》即两人插叙,年月次序丝毫不紊。《汉书》各传,皆传前论后,而《王吉贡禹列传》则先叙商山四皓,发为议论。又《扬雄传》内只引其自序,实在事迹反叙于论内。变化虽繁,要并与传体无悖。蔡中郎之《杨炳碑》,尽用《尚书》成句,虽与普通各篇不同,而虚实并存,亦不乖碑体,此皆在本体内之变化,而非以他体作本体之文。绝无以传为碑或以碑为传者。降及六朝唐世,仍循此例,未尝乖忤。此篇法变化无关文体者也。就句法而论:古人之变化亦甚多。试即对偶一端而言,有上句用两人名,下句用一人名者;有上句用地名,下句用人名者;亦有上下两句同用一意者。此种词例甚多,无非求句法新颖,不与前人雷同而已。两汉之文如蔡中郎诸人之声调,乍视似不悬殊。若写为声律谱以较,则其句法词例无虑百余种。建安文学所以超轶当时者,亦以其诗文之声调句法为两汉所未有。如吴质《与陈思王书》,即其例也。故学一家之文,不必字摹句拟,而当有所变化。文章中之最难者,厥为风韵、神理、气味,善能趋步前人者,必于此三者得其神似,乃尽摹拟之能事,若徒拘句法,品斯下矣。凡一代之名家,无不具此三者,而各家之间又复不同。如陆士衡与潘安仁各有气味,自成风韵,异曲同工,不能强合。至于文章之神理,尤为难能可贵,即谢康乐所谓“道以神理超”也。如潘安仁、任彦昇之文皆有神理,但或从情文相生而出,或从极淡之处而出,或从隐秀之处而出。凡学古人之文,必须寻绎其神理与风韵,若面貌毕肖,而神理风韵毫无,不足与言拟古矣。陆士衡于碑铭一体,心摹神追蔡中郎,其篇幅虽长,偶句虽多,而文章之转折,句法之简炼,以及篇章之结构,皆能具体而微。谢康乐之文颇似潘安仁,而其论体则摹拟嵇叔夜。虽体裁无嵇之大,而作法得嵇之工夫甚深,间有数篇,置之嵇文中亦不辨真赝。又六朝人之学潘安仁而能得其风韵者,则惟谢庄、谢玄晖二人。颜延年之文,亦可以为士衡之体贰,不独炼句似陆,即风韵亦酷肖之。陆之风韵在“提”与“警”,延年得其一隅,故能俨然近真,惟其诗尚不及陆之显耳。江文通之文,得力于《楚辞·九歌》者甚深,其体裁句法未必篇篇皆肖,而神理风韵殆能心慕神追。可知摹拟一家之文,必得其神理风韵,乃能得其骨髓。句法无妨变化,而气味实质不宜相远。研览六朝人学两汉三国西晋之文,即可为后世摹拟一家之模范矣。

至于文章之体裁,本有公式,不能变化。如叙记本以叙述事实为主,若加空论即为失体。《水经注》及《洛阳伽蓝记》华彩虽多,而与词赋之体不同。议论之文与叙记相差尤远,盖论说以发明己意为主,或驳时人,或辨古说,与叙记就事直书之体迥殊。所谓变化者,非谓改叙记为论说或侪叙记为词赋也。世有最可奇异之文体,而世人习焉不察者,则杜牧《阿房宫赋》,及苏轼之前、后《赤壁赋》是也。此二篇非骚非赋,非论非记,全乖文体,难资楷模。准此而推,则唐以后文章之讹变失体者,殆可知矣。又六朝人所作传状,皆以四六为之。清代文人亦有此弊。不知《史》、《汉》之传,体裁已备,作传状者,即宜以此为正宗。如将传状易为四六,即为失体。陈思王《魏文帝诔》于篇末略陈哀思,于体未为大违,而刘彦和《文心雕龙》犹讥其乖甚。唐以后之作诔者,尽弃事实,专叙自己,甚至作墓志铭,亦但叙自己之友谊而不及死者之生平,其违体之甚,彦和将谓之何耶?又作碑铭之序不从叙事入手,但发议论,寄感慨,亦为不合。盖论说当以自己为主,祭文吊文亦可发挥自己之交谊,至于碑志序文全以死者为主,不能以自己为主。苟违其例,则非文章之变化,乃改文体,违公式,而逾各体之界限也。文章既立各体之名,即各有其界说,各有其范围。句法可以变化,而文体不能迁讹,倘逾其界畔,以采他体,犹之于一字本义及引伸以外曲为之解,其免于穿凿附会者几希矣。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