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四课 魏晋文学之变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魏代自太和以迄正始,文士辈出。其文约分两派:一为王弼、何晏之文,清峻简约,文质兼备,虽阐发道家之绪,实与名、法家言为近者也。此派之文,盖成于傅嘏,而王、何集其大成,夏侯玄、钟会之流,亦属此派。溯其远源,则孔融、王粲实开其基。一为嵇康、阮籍之文,文章壮丽,摠采骋辞,虽阐发道家之绪,实与纵横家言为近者也。此派之文,盛于竹林诸贤。溯其远源,则阮瑀、陈琳已开其始。惟阮、陈不善持论,孔、王虽善持论,而不能藻以玄思,故世之论魏晋文学者,昧厥远源之所出。今征引群籍,以著魏晋文学之变迁,且以明晋宋文学之渊源,以备参考。(凡论文学之变迁,当观其体势若何,然后文派异同,可得而说。)

甲 傅嘏及王何诸人

《三国志·魏·傅嘏传》:常论才性同异,钟会集而论之。

《三国志·嘏传》注引《傅子》曰:嘏既达治好正,而有清理识要,好论才性,原本精微,鲜能及之。司隶校尉钟会,年甚少,嘏以明智交会。

《世说新语·文学篇》:傅嘏善言虚胜,荀粲谈尚玄远,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喻。裴冀州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怀,常使两情相得,彼此具畅。(案:刘注引《荀粲别传》云:“粲到京邑与傅嘏谈,嘏善名理,粲尚玄远。”)

案:与嘏同时善言名理者,为荀粲。裴松之《三国志·荀彧传注》引何邵《荀粲传》曰:“粲字奉倩(即彧少子)。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言道。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粲兄俣难曰:‘《易》亦云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言,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粲答曰:‘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当时能言者莫能屈。”(案:《世说注》摘引此文,称《荀粲别传》,知《别传》即邵所撰《粲传》也。)“粲与嘏善,夏侯玄亦亲。常谓嘏、玄曰:‘子等在世途间,功名自胜我,但识劣我耳。’嘏难曰:‘能盛功名者,识也。天下孰有本不足而末有余者耶?’粲曰:‘功名者,志局之所奖也。然则志局自一物耳,固非识之所独济也。’”此荀粲善言名理之证。又《世说·文学篇》刘注引《管辂传》曰:“裴使君(即谓裴徽,徽字文季,曾为冀州刺史。)有高才逸度,善言玄妙。”《世说·文学篇》亦曰:“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氏申之无已,何耶?’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此裴徽喜言名理之证。徽、粲言理之文,今鲜可考,然清谈之风,实基于此。盖嘏、粲诸人,其辨理名理,均当明帝太和时,固较王、何为尤早也。

《文心雕龙·论说篇》:傅嘏、王粲,校练名理。

案:嘏文载于《魏志》本传者,有《征吴对》、《难邵考课法》各篇。

(《难邵考课法》,语语核实,近于名、法家言。是知嘏言名理,实由综核名实为基。)又,《艺文类聚》所引,有《请立贵妃为皇后表》、《皇初颂》。其《才性论》不传。

又案:《雕龙》以嘏与王粲并言。《艺文类聚》所引粲文,有《难钟荀太平论》,其词曰:“圣莫盛于尧,而洪水方割,丹朱淫虐,四族凶佞矣。帝舜因之,而三苗畔戾矣。禹又因之,而防风为戮矣。此三圣,古之所大称也,继踵相承,且二百年,而刑罚未尝一世而乏也。然则此三圣能平,三圣能平则何世能致之乎?孔子称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不移者,丹朱、四凶、三苗之谓也。当纣之世,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周公迁殷顽民于洛邑,其下愚之人必有之矣。周公之于三圣,不能逾也。三圣有所不化矣,有所不移矣。周公之不能化殷之顽民,所可知也。苟不可移,必或犯罪,罪而弗刑,是失所也;犯而刑之,刑不可错矣。孟轲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有大而言之者,‘刑错’之属也。岂亿兆之民,历数十年而无一人犯罪,一物失所哉?谓之无者,尽信书之谓也。”又《安身论》曰:“盖崇德莫盛乎安身,安身莫大乎存政,存政莫重乎无私,无私莫深乎寡欲。是以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行。然则动者,吉凶之端也;语者,荣辱之主也;求者,利病之几也;行者,安危之决也。故君子不妄动也,必适于道;不徒语也,必经于理;不苟求也,必造于义;不虚行也,必由于正。夫然,用能免或击之凶,厚自天之佑。故身不安则殆,言不顺则悖,交不审则惑,行不笃则危,四者存乎中,则忧患接乎外矣。忧患之接,必生于自私,而兴于有欲。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济其欲,理之至也。”观此二文,知粲工持论,雅似魏晋诸贤。其他所著,别有《儒吏论》、《务本论》、《爵论》,亦见《类聚》诸书所引,均于名法之言为近。《魏志·粲传》引《典略》曰:“粲才既高,辩论应机。”岂不信哉?(王辅嗣为王业之子,业即粲之嗣子也。知辅嗣善持论,亦承仲宣之传。)

《三国志·魏·钟会传》:会弱冠,与山阳王弼并知名。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余卒。(裴注云:“弼字辅嗣。”)

又《曹爽传》:何晏,何进孙也。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摘录。裴注:“晏字平叔。”)

又引《文章叙录》曰:晏能清言,而当时权势,天下谈士,多宗尚之。

又引《文章叙录》曰:自儒者论,以老子非圣人,绝礼弃学。晏说与圣人同,著论行于世也。

《三国志·魏·夏侯玄传》:玄字太初,少知名。裴注引《魏略》曰:玄尝著《乐毅》、《张良》及《本无肉刑论》,辞旨通远,咸传于世。

《三国志·魏·钟会传》:少敏慧夙成。及壮,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会尝论《易》无互体、才性同异。及会死后,于会家得书二十篇,名曰《道论》,而实刑名家也,其文似会。(《世说·文学篇》刘注引《魏志》作:“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

《三国志·会传》注引何邵《王弼传》曰:弼幼而察慧,年十馀,好老氏,通辩能言。父业,为尚书郎。时裴徽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见而异之,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寻亦为傅嘏所知。于时何晏为吏部尚书,甚奇弼,叹之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正始中,弼补台郎。初除,觐爽,请间。爽为屏左右,而弼与论道,移时,无所他及。淮南人刘陶,善论纵横,为当时所称,每与弼语,常屈弼。弼天才卓出,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性和理,乐游宴,解音律,善投壶。其论道,附会文辞,不如何晏,自然有所拔得,多晏也。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弼与钟会善,会论议以校练为家,然每服弼之高致。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弼注《易》,颍川人荀融难弼“大衍”义,弼答其意,白书以戏之曰:“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颜子之量,孔父之所预在,然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又常狭斯人,以为未能以情从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足下之量,虽已定乎胸怀之内,然而隔逾旬朔,何其相思之多乎?故知尼父之于颜子,可以无大过矣。”弼注《老子》,为之指略,致有理统;著《道略论》,注《易》,往往有高丽言。太原王济好谈,病老庄,尝云:“见弼《易注》,所悟者多。”然弼为人浅而不识物情。正始十年,曹爽废,以公事免。其秋遇疠疾亡,时年二十四。无子,绝嗣。弼之卒也,晋景王闻之,嗟叹者累日,其为高识所惜如此。(摘录。案:此传多为《世说》诸书所本。《世说》刘注引《魏氏春秋》亦云:“弼论道,约美不如晏,自然出拔过之。”所云论道约美,即指《老》、《易》诸注言。)

案:晏文传于今者,以《景福殿赋》(《文选》)、《瑞颂》(《艺文类聚》)、《论语集解序》为最著。其议礼之文,有《难蒋济叔嫂无服论》(《通典》)、《祀五郊六宗厉殃议》(同上)。论古之文,有《白起论》(《史记·起传集解》)、《冀州论》(《御览》引)。据《世说·文学篇》,则晏曾注《老子》,后见弼注,改以所注为《道德二论》,今已不传。其析理之文传于今者,有《列子·仲尼篇》张注所引《无名论》,其文曰:“为民所誉,则有名者也;无誉,无名者也。若夫圣人,名无名,誉无誉,谓无名为道,无誉为大。则夫无名者可以言有名矣,无誉者可以言有誉矣,然与夫可誉可名者,岂同用哉?此比于无所有,故皆有所有矣,而于有所有之中,当与无所有相从,而与夫有所有者不同。同类无远而相应,异类无近而不相违。譬如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各以物类自相求从。夏日为阳而夕夜远,与冬日共为阴;冬日为阴而朝昼远,与夏日同为阳,皆异于近而同于远也。详此异同,而后无名之论可知矣。凡所以至于此者何哉?夫道者,惟无所有者也。自天地已来,皆有所有矣。然犹谓之道者,以其能复用无所有也。故虽处有名之域,而没其无名之象,由以在阳之远体,而忘其自有阴之远类也。夏侯玄曰: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故老氏曰‘强为之名’。仲尼称尧‘荡荡无能名焉’,下云‘巍巍成功’,则强为之名,取世所知而称耳,岂有名而更当云‘无能名焉’者邪?夫惟无名,故可得遍以天下之名名之,然岂其名也哉?唯此足喻而终莫悟。是观泰山崇崛,而谓元气不浩芒者也。”观晏此论,知晏之文学,已开晋、宋之先,而晏、玄所持之理,亦可悉其大略矣。

又案:弼文传于世者,今鲜全篇,惟《易注》、《易略例》、《老子注》均为完书。其《易略例·明彖篇》曰:“自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处旋机以观大运,则天地之动,未足怪也;据会要以观方来,则六合辐凑,未足多也。故举卦之名,义有主矣,观其彖词,则思过半矣。夫古今虽殊,军国异容,中之为用,故未可远也。品制万变,宗主存焉。”又《明爻篇》曰:“情伪之动,非数之所求也。故合散屈伸,与体相乖。形躁好静,质柔爱刚,体与情反,质与愿违。巧历不能定其算数,圣明不能典要,法制所不能齐,度量所不能均也。召云者龙,命吕者律。二女相违,而刚柔合体。隆坻永叹,远壑必盈。投戈散地,则六亲不能相保;同舟而济,则胡、越何患乎异心。故苟择其情,不忧乖远;苟明其趣,不烦强武。”观此二则,可以窥辅嗣文章之略,盖其为文,句各为义,文质兼茂,非惟析理之精也。

又案:王、何注经,其文体亦与汉人迥异。如《易·乾卦》三爻,王注云:“处下体之极,居上体之下,在不中之位,履重刚之险。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也;下不在田,未可以宁其居也。纯修下道,则居上之德废;纯修上道,则处下之礼旷。故终日乾乾,至于夕惕,犹若厉也。”又《复卦·彖传》注云:“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矣。”又何晏《论语集解·为政篇》“百世可知”注云:“物类相召,世数相生,其变有常,故可预知。”又《里仁篇》德不孤章注云:“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又《子罕篇》唐棣之华章注云:“夫思者当思其反。反是不思,所以为远;能思其反,何远之有?言权可知,惟不知思耳。思之有次序,斯可知矣。”举斯数则,足审大凡。厥后郭象注《庄子》,张湛注《列子》,李轨注《法言》,范宁注《谷梁》,其文体并出于此,而汉人笺注文体无复存矣。

又案:玄之所著,有《夏侯子》,其遗文偶见《太平御览》。其《肉刑论》(见《通典》)、《乐毅论》(《艺文类聚》),至今具存。(余文详本传。)《御览》所引,别有《辨乐论》二则,盖与嗣宗辨难之文也。(其一则云:“阮生云:‘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则万物类。天下无乐,而欲阴阳和调,灾害不生,亦以难矣。’此言律吕音声,非徒化治人物,可以调和阴阳,荡除灾害也。夫天地定位,刚柔相摩,盈虚有时。尧遭九年之水,忧民阻饥;汤遭七年之旱,欲迁其社。岂律吕不和,音声不通哉?此乃天然之数,非人道所协也。”)

又案:会文传于今者,以《檄蜀文》、《平蜀上言》(本传)、《母夫人张氏传》(本传注)为最著。其《御览》诸书所引,别有《刍荛论》,与《魏志》所云《道论》或即一书(《隋志》五卷)。其析论之文,如《魏志》所载“《易》无互体”、“才性同异”诸论,今均不传。《世说·文学篇》云:“钟会撰《四本论》,欲使嵇公一见。”刘注云:“四本者,有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据刘说,则“才性同异论”即《四本论》,乃与嘏等同作,复集合其义而论之者也。(会作《老子注》,其逸文时见各家甄引。)

乙 嵇阮之文

《三国志·魏·王粲传》:阮瑀子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裴注:籍字嗣宗。)

案:《魏志》以“才藻艳逸”评籍,最为知言。籍为元瑜之子,瑜之所作,如《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诸篇,均尚才藻,多优渥之言,此即籍文所自出也。

嵇叔良《魏散骑常侍阮嗣宗碑》曰:先生承命世之美,希达节之度。得意忘言,寻妙于万物之始;穷理尽性,研几于幽明之极。(《广文选》、杨慎《丹铅总录》以此文为东平太守嵇叔良撰,是也。或作叔夜撰,非是。)

臧荣绪《晋书》曰:籍善属文论,初不苦思,率尔便成。(《文选·五君咏》李注引)

案:籍才思敏捷,盖亦得自元瑜。《世说·文学篇》谓魏封晋王为公,备礼九锡,就籍求文,籍时宿醉,书札为之,无所点定,足与臧书之说互明。(刘注引顾恺之《晋文章记》曰:“阮籍劝进,落落有弘致。”)

《三国志·魏·王粲传》: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裴注:“康字叔夜。”)

案:《魏志》以“文辞壮丽”评康,亦至当之论。

《三国志》注引嵇喜所撰《康传》曰:家世儒学,少有隽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善属文、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著《养生篇》。撰录上古以来圣贤隐逸、遁心遗名者,集为传赞。(摘录)

《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曰:康所著文论六七万言,皆为世所玩咏。

案:《世说注》诸书所引,有《嵇康集目录》,《太平御览》引作《嵇康集序》。

《御览》引李充《翰林论》曰:研求名理而论生焉。论贵于允理,不求支离。若嵇康之论,成文矣。

案:李氏以论推嵇,明论体之能成文者,魏、晋之间,实以嵇氏为最。

《文心雕龙·体性篇》:嗣宗倜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隽侠,故兴高而采烈。

案:彦和以“响逸调远”评籍文,与《魏志》“才藻艳逸”说合。盖阮文之丽,丽而清者也。以“兴高采烈”评康文,亦与《魏志》“文词壮丽”说合。盖嵇文之丽,丽而壮者也。均与徒事藻采之文不同。

《文心雕龙·时序篇》:正始余风,篇体轻澹,而嵇、阮、应、缪,并驰文路。

案:彦和此论,盖兼王、何诸家之文言,故言篇体轻澹。其兼及嵇、阮者,以嵇、阮同为当时文士,非以轻澹目嵇、阮之文也。即以诗言,嵇诗可以轻澹相目,岂可移以目阮诗哉?

《文心雕龙·才略篇》: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

案:此节以论推嵇,以诗推阮。实则嵇亦工诗,阮亦工论,彦和特互言见意耳。

《文心雕龙·明诗篇》: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明诗篇》又谓“叔夜含其润”。)

案:嵇、阮之文,艳逸壮丽,大抵相同。若施以区别,则嵇文近汉孔融,析理绵密,阮所不逮;阮文近汉祢衡,托体高健,嵇所不及,此其相异之点也。至其为诗,则为体迥异,大抵嵇诗清峻,而阮诗高浑。彦和所谓遥深,即阮诗之旨言,非谓阮诗之体也。

又案:钟氏《诗品》谓阮籍《咏怀》之诗,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外,会于风雅,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又谓康诗露才,颇伤渊雅之志,然托喻清远,良有鉴裁,亦未失高流。与彦和所评相近,亦嵇、阮诗体不同之证也。要之,魏初诗歌,渐趋轻靡,嵇、阮矫以雄秀,多为晋人所取法,故彦和评论魏诗,亦惟推重二子也。

又案:阮氏之文传于今者,有《东平赋》、《首阳山赋》、《鸠赋》、《猕猴赋》、《清思赋》、《元父赋》,大抵语重意奇,颇事华采。其意旨所寄,所为《大人先生传》,其体亦出于汉人设论(如《解嘲》之属),然杂以骚赋各体,为汉人所未有。若《文选》所录《为郑冲劝晋王笺》、《诣蒋公奏记辞辟命》,文虽雅健,非阮氏文章之本色也。其论文传于今者,若《通老论》诸文,今均弗完,惟见《御览》诸书所引。其见于明人所刻《阮集》者,(《阮集》,《隋志》十三卷,今其存者仅矣。)有《通易论》、《达庄论》、《乐论》三篇。《通易》综贯全经之义,以推论世变之由,其文体奇偶相成,间用韵语;《达庄论》亦多韵语,然词必对偶,以气骋词;《乐论》文尤繁富,辅以壮丽之词。(如首段云:“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作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观,九州一其节。奏之圜丘,而天神下降;奏之方岳,而地祇上应。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和其生,刑赏不用,而民自安矣。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阮氏之文,盖以此数篇为至美。别有《答伏义书》一书,亦足窥阮氏文体之概略。其词曰:“承音览旨,有心翰迹。夫九苍之高,迅羽不能寻其巅;四溟之深,幽鳞不能测其底。矧无毛分,所能论哉!且玄云无定体,应龙不常仪。或朝济夕卷,翕忽代兴;或泥潜天飞,晨降宵升。舒体则八维不足以畅迹,促节则无间足以从容。是又瞽夫所不能瞻,璅虫所不能解也。然则,弘修渊邈者,非近力所能究矣;灵变神化者,非局器所能察矣。何吾子之区区,而吾真之务求乎?人力势不能齐,好尚舛异。鸾凤凌云汉以舞翼,鸠鹓悦蓬林以翱翔;螭浮八滨以濯鳞,鳖娱行潦而群逝。斯用情各从其好,以取乐焉。据此非彼,胡可齐乎?夫人之立节也,将舒网以笼世,岂樽樽以入罔?方开模以范俗,何暇毁质以通(或作适)检?若良运未协,神机无准,则腾精抗志,邈世高超。荡精举于玄区之表,摅妙节于九垓之外。而翔翱之乘景,跃踸踔,陵忽荒,从容与道化同逌,逍遥与日月并流。交名虚以齐变,及英祇以等化。上乎无上,下乎无下,居乎无室,出乎无门。齐万物之去留,随六气之虚盈。总玄网于太极,抚天一于廖廓。飘埃不能扬其波,飞尘不能垢其洁,徒寄形躯于斯域,何精神之可察?虽业无不闻,略无不称,而明有所逮,未可怪也。观君子之趋,欲衒倾城之金,求百钱之售,制造天之礼,拟肤寸之检。劳玉躬以役物,守臊秽以自毕;沉牛迹之浥薄,愠河汉之无根。其陋可愧,其事可悲。亮规略之悬逾,信大道之弘幽,且局步于常衢,无为思远以自愁。比连疹愦,力喻不多。”此文亦阮氏意旨所寄,观其文体,余可类推。

又案:嵇氏之文传于今者,以《琴赋》、《太师箴》为最著,别有《卜疑》(文仿《卜居》)、《家诫》、《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其文体均变汉人之旧。论文自《养生论》外,有《答向子期难养生论》、《无私论》、《管蔡论》、《明胆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答某氏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本集作《答张辽叔》),析理绵密,亦为汉人所未有。(嵇文长于辨难,文如剥茧,无不尽之意,亦阮氏所不及也。)其所著《声无哀乐论》,文词尤为繁富,今摘录其首节,其词曰:“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及宫商集化,声音克谐,此人心至愿,情欲之所钟。古人知情不可恣,欲不可极,因其所用,每为之节,使哀不至伤,乐不至淫,斯其大较也。然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哀云哀云,哭泣云乎哉?因兹而言,玉帛非礼敬之宝,歌舞非悲哀之主也。何以明之?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而哀乐之情均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然声音和比,感人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哀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夫哀心藏于苦心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岂复知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哉?风俗之流,遂成其政。是故国史明政教之得失,审国风之盛衰,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故曰亡国之音哀以思也。夫喜怒哀乐爱憎惭惧,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者也。夫味以甘苦为称,今以甲贤而心爱,以乙愚而情憎,则爱憎宜属我,而贤愚宜属彼也。可以我爱而谓之‘爱人’,我憎而谓之‘憎人’,所喜则谓之‘喜味’,所怒则谓之‘怒味’哉?由此言之,则外内殊用,彼我异名。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为主,则无系于声音。名实俱去,则尽然可见矣。”又,《难张辽叔自然好学论》曰:“夫民之性,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故不扰,则其愿得;不逼,则其志从。洪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饱则安寝,饥则求食;怡然鼓腹,不知为至德之世也。若此,则安知仁义之端,礼律之文?及至人不存,大道陵迟,乃始作文墨,以传其意;区别群物,使有类族;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其名分,以检其外;勤学讲文,以神其教。故《六经》纷错,百家繁炽,开荣利之途,故奔骛而不觉。是以贪生之禽,食园池之粱菽;求安之士,乃诡志以从俗。操笔执觚,足容苏息;积学明经,以代稼穑。是以困而后学,学以致荣,计而后习,好而习成,有似自然,故令吾之谓之自然耳。推其原也,《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故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由是言之,则鸟不毁以术驯,兽不群而求畜,则人之真性无为,正当自然,耽此礼学矣。论又云:‘嘉肴珍膳,虽所未尝,尝必美之,适于口也。处在暗室,睹烝烛之光,不教而悦得于心。况以长夜之冥,得照太阳,情变郁陶,而发其蒙,虽事以未来,情以本应,则无损于自然好学。’难曰:夫口之于甘苦,身之于痛痒,感物而动,应事而作,不须学而后能,不待借而后有,此必然之理,吾所不易也。今子以必然之理,喻未必然之好学,则恐似是而非之议,学如一粟之论,于是乎在也。今子立《六经》以为准,仰仁义以为主,以规矩为轩驾,以讲诲为哺乳,由其途则通,乖其路则滞。游心极视,不睹其外,终年驰骋,思不出位,聚族献议,唯学为贵,执书摘句,俯仰咨嗟,使服膺其言,以为荣华。故吾子谓《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耳。今若以讲堂为丙舍,以诵讽为鬼语,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睹文籍则目噍,修揖让则变伛,袭章服则转筋,谭礼典则齿龋,于是兼而弃之,与万物为更始。则吾子虽好学不倦,犹将阙焉,则向之不学,未必为长夜,《六经》未必为太阳也。俗语曰:‘乞儿不辱马医。’若遇上有无文之治,可不学而获安,不勤而得志,则何求于《六经》,何欲于仁义哉?以此言之,则今之学者,岂不先计而后学?苟计而后动,则非自然之应也。子之云云,恐故得菖蒲葅耳。”观此二文,足审嵇氏论文之体矣。

又案:魏晋文章,其文体与阮氏相近者,为伏义《答阮籍书》(见明刊本《阮嗣宗集》。义字公表。)、张辽叔《自然好学论》(见明刊本《嵇中散集》。辽叔此文与阮为近。)、刘伶《酒德颂》(见《晋书》。伶文惟传此篇,《世说·文学篇》以为意气所寄。)、嵇叔良《阮嗣宗碑》(此文盖仿阮文为之),其与嵇氏相近者,厥惟向秀一人。向氏论文,其传于今者,虽仅《难嵇氏养生论》一篇(见《嵇中散集》),然其析理绵密,不减嵇氏诸难。(《隋志》有《向秀集》十二卷,知向氏之文,六朝之时传者甚众,然其所工,盖尤在析理一体。据《世说·言语篇》注引《向秀别传》谓:“弱冠著《儒道论》。”《世说·文学篇》又谓:“向秀于庄子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郭象窃为己注。”是今所传《庄子注》,多属向氏之书也。)自是以外,若李康《运命论》、曹元首《六代论》,虽较汉人论体为恢,然与嵇、阮所作异也。

又案:嵇、阮学术文章,其影响及于当时及后世者,实与王、何诸人异派。据《世说·文学篇》谓袁彦伯作《名士传》,刘氏注云:“宏以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辅嗣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伦、阮仲容、王濬仲为竹林名士;裴楷则、乐彦辅、王夷甫、庾子嵩、王安期、阮千里、卫叔宝、谢幼舆为中朝名士。”此即嵇、阮诸人与王、何异之确证也。迄于西晋,一时文士,盖均承王、何之风,以辨析名理为主,即干宝《晋纪·总论》所谓“学者以庄老为宗,谈者以虚薄为辨”者也。故史册所载当时人士,或云通《老》、《易》,《老》、《庄》。如王衍妙善玄言,惟说《老》、《庄》为事(《晋书·王衍本传》);裴楷特精《易》义(《世说·德行篇》注引《晋诸公赞》);阮修好《老》、《易》,能言理(《世说·文学篇》注引《名士传》);谢鲲性通简,好《老》、《易》(《文学篇》注引《晋阳秋》);郭象能言《庄》、《老》(《世说·赏誉篇》注引《名士传》);庾敳自谓老、庄之徒(《世说·文学篇》注引《晋阳秋》)是也。或以理识相高,如满奋清平有识(《世说·言语篇》注引荀绰《冀州记》),闾丘冲清平有鉴识(《世说·品藻篇》注引荀绰《衮州记》),乐广冲旷有理识(《世说·言语篇》注引虞预《晋书》),刘漠以清识为名(《世说·赏誉篇》注引《晋后略》),杨髦清平有贵识(《世说·品藻篇》注引《冀州记》)是也。或以善言名理相标,如裴善谈名理(《世说·言语篇》引王衍语,注引《冀州记》),王济能清言(《世说·言语篇》注引《晋诸公赞》),裴遐少有理称(《世说·文学篇》注引《晋诸公赞》),以辩论为业(《文学篇》注引邓粲《晋记》),王承言理辨物,但明旨要(《世说·品藻篇》注引《江左名士传》),王敦少有名理(《文学篇》注引《敦别传》),蔡洪有才辩(《世说·言语篇》注引《洪集录》)是也。又据《世说·文学篇》注引《晋诸公赞》云:“自魏太常夏侯玄、步兵校尉阮籍等,皆著《道德论》,于时侍中乐广、吏部郎刘汉亦体道而言约,尚书令王夷甫讲理而才虚,散骑常侍戴奥以学道为业,后进庾敳之徒皆希慕简旷。裴疾世俗尚虚无之理,故著《崇有》二论以折之,才博喻广,学者不能究。”(《崇有论》见《晋书》。又《世说·文学篇》注引《惠帝起居注》云:“著二论以规虚诞之弊,文词精富,为世名论。”)又据《言语篇》注引《晋诸公赞》谓:“夷甫好尚清谈,为时人物所宗。”盖清谈之风成于王衍诸人,而溯其远源,则均王、何之余绪,迄于裴、(《世说·文学篇》注引《晋诸公赞》谓:“裴谈理与王夷甫不相上下。”)乐广、卫玠(《世说·赏誉篇》注引《玠别传》云:“玠少有名理,善通《老》、《庄》。”《文学篇》注引《玠别传》云:“玠少有名理,善《易》、《老》。”)而其风大成。即王敦所谓“不悟永嘉之中,复开正始之音”者也(《世说·赏誉篇》注引《玠别传》)。故范宁之徒,即以王、何为罪人。孙盛《晋阳秋》亦曰:“正始中,王弼、何晏好《庄》、《老》之谈,而俗遂贵玄。”(《文选》注引)其他晋人所论,并与相同,均其证也。然王、何虽工谈论,及著为文章,亦为后世所取法。迄于西晋,则王衍、乐广之流,文藻鲜传于世,用是言语、文章,分为二途。(《世说·文学篇》谓:“乐令善于清言,而不长于手笔。将让河南尹,请潘岳为表,述己所以为让,二百许语,潘直取错综,便成名笔。”又谓:“太叔广甚辩给,而挚仲洽长于翰墨。每至公坐,广谈,仲洽不能对。退著笔难广,广又不能答。”又谓:“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亦有辩讷之异。扬州口谈至剧,太常辄云:‘汝更思吾论。’”是当时言语、文学分为二事。)惟出口成章,便成文彩(具见《晋书》及《世说》各书)。迄于宋、齐,其风未替,亦足窥当时之风尚矣。至当时之文,其确能祖述王、何文体者,惟石崇《巢许论》(其词曰:“盖闻圣人在位,则群材必举,官才任能,轻重允宜。大任已备,则不抑大才使居小位;小才已极其分,则不以积久而令处过才之位。然则稷播嘉谷,契敷五教,皋陶、夔、龙,各已授职,其联属之官,必得其才,则必不重载兼置,斯可知也。巢、许则元、凯之俦。大位已充,则宜敦廉让以厉俗,崇无为以化世,然后动静之效备,隐显之功著。故能成巍巍之化,民莫能名,将何疑焉?”此文见《艺文类聚》引)以及郭象《庄子注序》、(《世说·文学篇》注引《文士传》:“郭象作《庄子注》,最有清词遒旨。”所评至尽,其序文尤佳。今录如下。其词曰:“夫庄子者,可谓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言虽无会而独应者也。夫应而非会,则虽当无用;言非物事,则虽高不行。与夫寂然不动,不得已而后起者,固有间矣,斯可谓知无心者也。夫心无为则随感而应,应随其时,言唯谨尔。故与化为体,流万代而冥物,岂曾设对独遘,而游谈乎方外哉?此其所以不经而为百家之冠也。然庄生虽未体之,言则至矣。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其言宏绰,其旨玄妙,至至之道,融微旨雅,泰然遣放,放而不敖,故曰不知义之所适,猖狂妄行,而蹈其大方,含哺而熙乎澹泊,鼓腹而游乎混芒,至人极乎无亲,孝慈终于兼忘,礼乐复乎已能,忠信发乎天光,用其光则其朴自成,是以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而源流深长也。故其长波之所荡,高风之所扇,畅乎物宜,适乎民愿,弘其鄙,解其悬,洒落之功未加,而矜夸所以散。故观其书,超然自以为已,当经昆仑,涉太虚,而游恍惚之庭矣。虽复贪婪之人,躁进之士,而揽其余芳,味其溢流,仿佛其音影,犹足旷然有忘形自得之怀,况探其远情而玩永年者乎?遂绵邈清遐,去离尘埃,而返冥极者也。”)欧阳建《言尽意论》(其词曰:“有雷同君子问于违众先生曰:‘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至乎通才达识,咸以为然。若夫蒋公之论眸子,钟、傅之言才性,莫不引此为谈证,而先生以为不然,何哉?’先生曰:‘夫天不言而四时成焉,圣人不言而鉴识存焉,形不待名而方圆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以彰。然则名之于物无施者也,言之于理无为者也。而古今务于正名,圣贤不能去言,其故何也?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不畅心,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苟其不二,则无不尽,吾故以为尽矣。’”此文亦见《艺文类聚》所引。)诸篇而已。

又案:西晋之士,其以嗣宗为法者,非法其文,惟法其行。用是清谈而外,别为放达。据《世说·德行篇》注引王隐《晋书》谓:“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其后贵游子弟阮瞻、王澄、谢鲲、胡毋辅之之徒,皆祖述于籍,谓得大道之本。”据《晋书》所载,则山简、张翰、毕卓、庾敳、光逸、阮孚之流,皆属此派,即傅玄所谓“魏氏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文选·晋纪总论》注引干氏《晋纪》载玄上书),应詹所谓“以容放为夷达”又案:西晋之士,其以嗣宗为法者,非法其文,惟法其行。用是清谈而外,别为放达。据《世说·德行篇》注引王隐《晋书》谓:“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其后贵游子弟阮瞻、王澄、谢鲲、胡毋辅之之徒,皆祖述于籍,谓得大道之本。”据《晋书》所载,则山简、张翰、毕卓、庾敳、光逸、阮孚之流,皆属此派,即傅玄所谓“魏氏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文选·晋纪总论》注引干氏《晋纪》载玄上书),应詹所谓“以容放为夷达”(《文选·晋纪总论》注引刘谦《晋纪》所载詹表)是也。然山简以下,其文采亦少概见。其以文学著名者,首推张翰,(翰诗尤长于文。《文选》张季鹰《杂诗》注引王俭《七志》云:“翰字季鹰,文藻新丽。”)次则谢鲲、阮孚而已。即其推论名理,亦出乐广诸人之下。(《文选·晋纪总论》注引刘谦《晋纪》所载詹表)是也。然山简以下,其文采亦少概见。其以文学著名者,首推张翰,(翰诗尤长于文。《文选》张季鹰《杂诗》注引王俭《七志》云:“翰字季鹰,文藻新丽。”)次则谢鲲、阮孚而已。即其推论名理,亦出乐广诸人之下。

丙 潘陆及两晋诸贤之文

《文选·文赋》李注引臧荣绪《晋书》曰:陆机字士衡,与弟云勤学,天才绮练,当时独绝,新声妙句,系踪张、蔡。

案:臧书以机文为“绮练”,所评至精。

《文选·籍田赋》注引臧荣绪《晋书》:潘岳字安仁,总角辩慧,摛藻清艳。

《世说·文学篇》引孙兴公(即孙绰)

案:刘注引《文章传》曰:“机善属文。司空张华见其文章,篇篇称善,犹讥其作文大治,谓曰:‘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为文,乃患太多也。’”又引《续文章志》曰:“岳为文,选言简章,清绮绝伦。”盖陆氏之文工而缛,潘氏之文虽绮而清,故孙氏论文,以为潘美于陆。(《御览》引《抱朴子》云:“欧阳生曰:‘张茂先、潘正叔、潘安仁文远过二陆。二陆文词源流,不出俗检。’”)

又案:《世说·文学篇》注引《晋阳秋》曰:“岳夙以才颖发名,善属文,清绮绝世,蔡邕不能过也。”亦以岳文为“清绮”,即《续文章志》之所本也。

《意林》、《北堂书抄》引葛洪《抱朴子》佚篇曰:吾见二陆之文,犹玄圃积玉,莫非夜光,方之他人,若江汉之与潢汙,及其精处,妙绝汉魏之人也。(又:每读二陆之文,未尝不废书而叹,恐其尽卷。又云:《陆子》十篇,词之富者,虽覃思不能损。)

《文心雕龙·镕裁篇》曰:至如士衡才优,而缀辞尤繁;士龙思劣,而雅好清省。及云之论机,亟恨其多,而称清新相接,不以为病。(案:见云集《与兄平原书》。)

《文心雕龙·才略篇》曰: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烦。士龙朗练,以识检乱,故能布采鲜净,敏于短篇。

案:诸家所论,均谓士衡之文偏于繁缛。又《雕龙·定势篇》云:“陆云自称往日论文,先词而后情,尚势而不取悦泽。及张公论文,则欲宗其言。(亦见《与兄书》。)可谓先迷后能从善。”亦足为士云之文定论。(案:云集《与兄平原书》其中数首,于机文评论极当,允宜参考。)

《初学记》引李充《翰林论》:潘安仁为文,犹翔禽之羽毛,衣被之绡縠。

《文心雕龙·才略篇》曰:潘岳敏给,辞自和畅,钟美于《西征》,贾余于哀诔,非自外也。

案:彦和以“敏给”推岳,与《时序篇》义同。

《文心雕龙·体性篇》曰: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词隐。

案:六朝论西晋文学者,必以潘、陆为首。故《宋书·谢灵运传论》以为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南齐书·文学传论》亦谓潘、陆齐名,机、岳之文永异也。然西晋一代,文士实繁。《雕龙·才略篇》于评论潘、陆外,又谓“张华短章,奕奕清畅”;“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又谓“孙楚缀思,每直置以疏通;挚虞述怀,必循规以温雅,其品藻流别,有条理焉。傅玄篇章,义多规镜;长虞笔奏,世执刚中,并桢干之实才,非群华之靴萼也。成公子安选赋而时美,夏侯孝若具体而皆微,曹摅清靡于长篇,季鹰辨切于短韵,各其善也。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可谓鲁卫之政,兄弟之文也。刘琨雅壮而多风,卢谌情发而理昭,亦遇之于时势也。”(以上均《雕龙》语。)彦和所举,舍张华(张华之文,陆云《与兄平原书》评之甚详)、挚虞、傅玄、傅咸兼长学业,(时学人工文者,别有皇甫谧、束晳、葛洪诸家。)刘琨兼擅事功外,均以文学著名。彦和所未举者,别有应贞、潘尼、欧阳建、木华、王瓒诸人,亦长文学,今略摘史册所记,录之如左:(张翰见前。)

应贞字吉甫 《三国志·王粲传》:贞以文章显。

孙楚字子荆 《晋书·楚传》载:王济铨楚品状云:天才英博。

张载字孟阳 《文选·七哀诗》注引臧荣绪《晋书》:载有才华。

张协字景阳,载弟 钟氏《诗品》谓:协诗雄于潘岳,靡于太冲,风流条达,实旷代之高手。(协弟亢,字季阳,与载、协并称三张。《晋书》谓其亦有文誉。)

潘尼字正叔,岳从子 《文选·赠陆机诗》注引《文章志》:尼有清才。

何邵字敬祖 《文选·游仙诗》注引臧荣绪《晋书》:邵博学多闻,善属篇章。

左思字太冲 《世说·文学篇》注引《思别传》:博览名文,有文才。

夏侯湛字孝若 《世说·文学篇》引《文士传》:湛有盛才,文章巧思,名亚潘岳。(岳有《湛诔》。)

成公绥字子安 《文选·啸赋》注引臧荣绪《晋书》:绥少有俊才,辞赋壮丽。

嵇含字君道 《太平御览》引《嵇氏世家》:书檄云集,含不起草。

(《北堂书抄》引《抱朴子》逸文:君道摛毫妙观,难与并驱。)

曹摅字颜远 《太平御览》引《晋书》:摅诗文多雄才。

卢谌字子谅 《文选·览古诗》注引徐广《晋纪》:谌有才理。

欧阳建字坚石 《御览》引《欧阳建别传》:文词美赡,构理精微。

木华字玄虚 《文选·海赋》引傅亮《文章志》云:玄虚为《海赋》,文甚隽丽。

王瓒字正长 《文选·杂诗》注引臧荣绪《晋书》:瓒博学有俊才。

又案:西晋人士,其于当时有文誉者,别有周处、(石拓《周处碑》云:“文章绮合,藻思罗开。”)张畅、(陆机《荐畅表》:“畅才思清敏。”)张赡、(《晋书·陆云传》:“移书荐赡云:言敷其藻。又曰:篇章光觌。”)蔡洪、(《世说·言语篇》注引洪集录:“洪有才辩。”)崔君苗(陆云《与兄平原书》:“君苗自复能作文。”)诸人,其著作见《文选》者,见有石崇、枣据、郭泰机,其诗文集传于后世者,据《晋书》及《隋书·经籍志》所载,则王濬二卷、羊祜二卷以下,以及山涛五卷、杜预十八卷、司马彪四卷、何邵二卷、王浑五卷、王济二卷、贾充五卷、荀勗三卷、何曾五卷、裴秀三卷、裴楷二卷、刘毅二卷、庾峻二卷、薛莹三卷、盛彦五卷、刘实二卷、刘颂三卷、虞溥二卷、陈咸三卷、吴商五卷、曹志二卷、王沈五卷、卫展十五卷、江统十卷、庾儵二卷、袁准二卷、殷巨二卷、卞粹五卷、索靖三卷、嵇绍二卷、华峤八卷、江伟六卷、陆冲二卷、孙毓六卷、郭象二卷、裴九卷、山简二卷、庾敳五卷、邹谌三卷、王瓒五卷、张辅二卷、夏侯淳二卷、阮瞻二卷、阮修二卷、阮冲二卷、张敏二卷、刘宝三卷、宣舒五卷、谢衡二卷、蔡充二卷、刘弘三卷、牵秀四卷、卢播二卷、贾彬三卷、杜育二卷、孙惠十一卷、闾丘冲二卷之属,均有专集,(又:左贵嫔集四卷,王浑妻钟琰集五卷,亦见《隋志》。)足征西晋文学之盛矣。

又案:东晋人士,承西晋清谈之绪,并精名理,善论难,以刘琰、王蒙、许询为宗,其与西晋不同者,放诞之风,至斯尽革。又西晋所云名理,不越老、庄。至于东晋,则支遁、法深、道安、惠远之流,并精佛理。故殷浩、郄超诸人,并承其风,旁迄孙绰、谢尚、阮裕、韩伯、孙盛、张凭、王胡之,亦均以佛理为主,息以儒玄;嗣则殷仲文、桓玄、羊孚,亦精玄论。大抵析理之美,超越西晋,而才藻新奇,言有深致,即孙安国所谓“南人学问,精通简要”(见《世说·文学篇》)也。故其为文,亦均同潘而异陆,近嵇而远阮。《文心雕龙·才略篇》曰:“景纯艳逸,足冠中兴,《郊赋》既穆穆以大观,《仙诗》亦飘飘而凌云矣。庾元规之表奏,靡密以闲畅;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亦笔端之良工也。孙盛、干宝,文胜为史,准的所拟,志乎典训,户牖虽异,而笔彩略同。袁宏发轸以高骧,故卓出而多偏;孙绰规旋以矩步,故伦序而寡状。殷仲文之孤兴,谢叔源之闲情,并解散辞体,缥缈浮音,虽滔滔风流,而大浇文意。”(以上均《雕龙》语)彦和所举,舍庾亮、温峤兼擅事功,孙盛、干宝尤长史才外,均以文学著名。(王隐诸人,亦长史才。)彦和所未举者,别有庾阐、曹毗、王珣、习凿齿、嵇含,亦长文学,今略摘史册所记,录之如左:

郭璞字景纯 《世说·文学篇》注引《璞别传》:文藻粲丽,诗赋赞颂,并传于世。

袁弘字彦伯,小名虎 《世说·文学篇》注引《续晋阳秋》:虎少有逸才,文章绝丽。(钟氏《诗品》云:“彦伯虽文体未遒,而鲜明紧健,去凡俗远矣。”)

孙绰字兴公 《世说·言语篇》注引《中兴书》:绰少以文称。

许询字玄度 《文选·杂体诗》注引《晋中兴书》:询有才藻,善属文。

庾阐字仲初 《世说·文学篇》注引《中兴书》:阐九岁便能属文。

曹毗字辅佐 《世说·文学篇》注引《中兴书》:毗好文籍,能属词。

王珣字元琳 《世说·文学篇》注引《续晋阳秋》:珣文高当世。

(《赏誉篇》注又引《续晋阳秋》:“王珉才辞富赡。”珉字季琰,珣之弟。)

习凿齿字彦威 《世说·文学篇》注引《晋阳秋》:凿齿才情秀逸。

(《言语篇》注引《中兴书》:“凿齿少以文称。”)

殷仲文字仲文 《世说·文学篇》:仲文天才弘赡。(注引《续晋阳秋》:“仲文雅有才藻,著文数十篇。”)

谢混字叔源 《文选·游西池诗》注引臧荣绪《晋书》:混善属文。

又案:东晋人士,其于当时有文誉者,别有孔坦(《世说·言语篇》注引王隐《晋书》:“坦有文辩。”)、伏滔(《世说·言语篇》注引《中兴书》:“滔少有才学。”)、袁乔(《世说·文学篇》注引《袁氏家传》:“乔有文才。”)、杨方(《晋书·方传》载贺遁书:“方文甚有奇致。”)、谢万(《世说·文学篇》注引《中兴书》:“万善属文,能谈论。”)、顾恺之(《世说·文学篇》引《晋阳秋》:“恺之博学有才气。”)、王修(《世说·赏誉篇》云:“谢镇西道敬仁文学锹镞,无能不新。”敬仁,即修字。)、桓玄(《世说·文学篇》注引《晋安帝纪》:“玄文翰之美,高于一世。”)。其诗文集传于后世者,据《晋书》及《隋志》所载,则彭城王纮二卷、谯王无忌九卷、会稽王道八卷、贺遁二十卷、顾荣五卷、周三卷、王导十一卷、王敦十卷、王廙三十四卷、应詹五卷、华谭二卷、郄鉴十卷、陶侃二卷、蔡谟四十三卷、刘隗二卷、刘超二卷、沈充二卷、卞壶二卷、荀崧一卷、殷蚀十卷、何允五卷、谷俭一卷、温峤十卷、傅纯二卷、梅陶二十卷、张闿二卷、诸葛恢五卷、戴邈五卷、王愆期一卷、熊远十二卷、孔坦十七卷、庾冰二十卷、庾翼二十二卷、谢尚十卷、江虨五卷、江逌九卷、桓温二十卷、殷浩五卷、范汪十卷、孔严十一卷、王彪之二十卷、荀组三卷、王旷五卷、张虞十卷、罗含三卷、王述五卷、王坦之七卷、郄愔四卷、范宁十六卷、顾和五卷、王濛五卷、李充十卷、王羲之十卷、虞预十卷、应亨二卷、孙统九卷、王胡之十卷、谢沈十卷、王忱五卷、李颙二十卷、庾和二卷、王洽五卷、郄超十卷、张望十二卷、范弘之六卷、刘恢二卷、徐禅六卷、王献之十卷、庾康之十卷、王谧十卷、殷允十卷、殷康五卷、黄整十卷、张凭五卷、徐彦十卷、庾统八卷、王恭五卷、孔汪十卷、应硕二卷、张悛五卷、韩伯十六卷、伏系之十卷、郑袭四卷、徐邈二十卷、戴逵十卷、袁崧十卷、殷仲堪十二卷、喻希一卷、苏希七卷、徐乾二十一卷、祖台之二十卷、何瑾十一卷、羊徽十卷、周祗二十卷、殷阐十卷,均有专集,(又,傅统妻辛萧集一卷,王凝之妻谢道韫集三卷,陶融妻陈窈集一卷,徐藻妻陈玢集一卷,刘臻妻陈璆集七卷,刘柔妻王邵之集十卷,钮滔母孙琼集二卷,亦见《隋志》。)足征东晋文学之盛矣。

丁 总论

《晋书·文苑传序》曰:金行纂极,文雅斯盛。张载擅铭山之美,陆机挺焚砚之奇,潘、夏连辉,颉颃名辈。至于吉甫、太冲,江右之才俊;曹毗、庾阐,中兴之时秀。信乃金相玉润,野会川冲。《晋书·夏侯湛、潘岳、张载等传论》曰:孝若掞蔚春华,时标丽藻;安仁思绪云骞,词锋景焕。贾论政范,源王化之幽赜;潘著哀词,贯人灵之情性。机文喻海,潘藻如江。

《宋书·谢灵运传论》曰:降及元康(晋惠帝年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遗风余烈,事极江右。在晋中兴,玄风独秀,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于七篇,驰骋文词,义殚乎此。自建武暨于义熙,历载将百(建武,元帝年号。),虽比响联词,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词,无闻焉耳。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太元,孝武年号。)

案:休文以江左文学“遒丽无闻”,又谓“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于七篇”,亦举其大要言之。若综观东晋诸贤,则休文之论,未为尽也。

《南齐书·文学传论》: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俱五声之音响,而出言异句;等万物之情状,而下笔殊形。吟咏规范,本之雅什,流分条散,各以言区。若陈思《代马》群章,王粲《飞鸾》诸制,四言之美,前超后绝。少卿离辞,五言才骨,难与争鹜。“桂林湘水”,平子之华篇;“飞馆玉池”,魏文之丽篆,七言之作,非此谁先?卿、云巨丽,升堂冠冕;张、左恢廓,登高不继,赋贵披陈,未或加矣。显宗之述傅毅,简文之擒彦伯,分言制句,多得颂体。裴頠内侍,无规凤池,子章以来,章表之选。孙绰之碑,嗣伯喈之后;谢庄之诔,起安仁之尘。颜延《杨瓒》,自比《马督》,以多称贵,归庄为允。王褒《僮约》,束晳《发蒙》,滑稽之流,亦可奇玮。五言之制,独秀众品。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建安一体,《典论》短长互出;潘、陆齐名,机、岳之文永异。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郭璞举其灵变,许询极其名理,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情新,得名未盛颜、谢并起,乃各擅奇,休、鲍后出,咸亦标世。朱蓝共妍,不相祖述。

案:萧氏亦以东晋文学变于殷仲文、谢混,与沈氏所论略同。

《文心雕龙·丽辞篇》曰:至魏晋群才,析句弥密,联字合趣,割毫析厘。然契机者入巧,浮假者无功。

《文心雕龙·情采篇》曰: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词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文心雕龙·练字篇》曰:自晋以来,用字率从简易。时并习易,人谁取难?今一字诡异,则群句震惊;三人弗识,则将成字妖矣!

案:晋文异于汉、魏者,用字平易,一也;偶语益增,二也;论序益繁,三也。彦和所论三则,殆尽之矣。

《文心雕龙·时序篇》曰:逮晋宣始基,景、文克构,并迹沉儒雅,而务深方术。至武帝惟新,承平受命,而胶序篇章,弗简皇虑。降及怀、愍,缀旒而已。然晋虽不文,人才实盛:茂先摇笔而散珠,太冲动墨而横锦;岳、湛曜联璧之华,机、云标二俊之采;应、傅、三张之徒,孙、挚、成公之属,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前史以为运涉季世,人未尽才,诚哉斯谈,可为叹息。元皇中兴,披文建学,刘、刁礼吏而宠荣,景纯文敏而优擢。逮明帝秉哲,雅好文会,升储御极,孳孳讲艺,练情于诰策,振采于辞赋,庾以笔才逾亲,温以文思益厚,揄扬风流,亦彼时之汉武也。及成、康促龄,穆、哀短祚,简文勃兴,渊乎清峻,微言精理,函满玄席,澹思浓采,时洒文囿。至孝武不嗣,安、恭已矣,其文史则有袁、殷之曹,孙、于之辈,虽才或浅深,珪璋足用。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案:《雕龙》此节推论两晋文学之变迁,最为详尽。

《文心雕龙·通变篇》曰:魏之篇制,顾慕汉风。晋之词章,瞻望魏采。

又曰:魏、晋浅而绮。

案:《雕龙·通变篇》所论,于魏、晋文学亦得大凡。

又案:晋人文学,其特长之处,非惟析理已也。大抵南朝之文,其佳者必含隐秀,然开其端者,实惟晋文。又出语必隽,恒在自然,此亦晋文所特擅。齐、梁以下,能者鲜矣。(彦和以魏、晋之文为浅者,亦以用字平易,不事艰深,即《练字篇》所谓“自晋以来,用字率从简易”也。)

《文心雕龙·诠赋篇》曰:太冲、安仁,策勋于鸿规;士衡、子安,底绩于流制。景纯绮巧,缛理有余;彦伯梗概,情韵不匮。(案:晋人词赋传今较多,惟张华、潘尼、夏侯湛、二傅、二张、孙楚、挚虞、束晳、嵇含、曹毗、顾恺之诸人。)

案:东汉以来,词赋虽逞丽词,左思《三都》矫之,悉以征实为主。自是以降,则庾阐《扬都》,于当时最有盛誉。然孙绰《天台山赋》,词旨清新,于晋赋最为特出。其他诸家所作,大抵规模前作,少有新体。其与时作稍异者,惟曹摅《述志赋》、庾敳《意赋》而已。

《世说·文学篇》注引《续晋阳秋》论许询曰:自司马相如、王褒、扬雄诸贤,世尚赋颂,皆体则《诗》、《骚》,傍综百家之言。及至建安,而诗章大盛。逮乎西朝之末,潘、陆之徒,虽时有质文,而宗归不异也。正始中,王弼、何晏好庄、老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至过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询、绰并为一时文宗,自此作者悉体之,至义熙中,谢混始改。(《世说·文学篇》亦云:“简文称许掾云:‘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

《文心雕龙·明诗篇》曰: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亡机之谈。袁、孙以下,虽各有雕采,而辞趣一揆,莫与争雄。所以景纯仙篇,挺拔而为俊矣。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案:晋代之诗如张华、张载之属,均与士衡体近。然左思、刘琨、郭璞所作,浑雄壮丽,出于嗣宗。东晋之诗,其清峻之篇,大抵出自叔夜。惟许询、支遁所作,虽多玄言,其体仍近士衡。自渊明继起,乃合嵇、阮之长,此晋诗变迁之大略也。

《文心雕龙·乐府篇》曰:逮于晋世,则傅玄晓音,创定雅歌,以咏祖宗;张华新篇,亦充庭万。然杜夔调律,音奏舒雅,荀勗改悬,声节哀急,故阮咸讥其离声,后人验其铜尺,和乐精妙,固表里而相资矣。

案:本篇又谓“子建、士衡咸有佳篇,并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盖歌行或不入乐,自魏、晋始。

《文心雕龙·颂赞篇》:魏晋辨颂,鲜有出辙。陆机积篇,惟《功臣》最显,其褒贬杂居,固末代之讹体也。

又云:景纯注《雅》,动植赞之,义兼美恶,亦犹颂之变耳。

《文心雕龙·铭箴篇》:张载《剑阁》,其才清采,迅足骎骎,后发前至,勒铭岷、汉,得其宜矣。

又云:至于潘勗《符节》,要而失浅;温峤《傅臣》,博而患繁。王济《国子》,引广事杂;潘尼《乘舆》,义正体芜。凡斯继作,鲜有克衷。(此段论箴。)

《文心雕龙·诔碑篇》曰:孙绰为文,志在碑诔,温、王、郄、庾,词多枝杂,《桓彝》一篇,最为辨裁。

案:晋人碑铭之文,如傅玄《江夏任君墓铭》、孙楚《牵招碑》、潘岳《杨使君碑》、潘尼《杨萧侯碑》、夏侯湛《平子碑》,均以汉作为楷模,然气清辞畅,则晋贤之特色,非惟孙绪、王导、郄凿、庾亮、庾冰、褚褒诸碑已也。(彦和以为枝杂,持论稍过。)碑铭以外,颂之佳者,则有江伟《傅浑颂》、孙绰《徐君颂》诸篇。(陆云《盛德》诸颂以及潘尼《释奠颂》,过于繁富。)箴之佳者,则有陆云《逸民箴》、李充《学箴》诸作。赞自夏侯湛《东方朔画赞》、袁弘《三国名臣赞》外,若庾亮《翟征君赞》、戴逵《闲游赞》,均有可观。(孙绰《列仙传》诸赞、郭元伯《列仙传赞》,均与郭氏赞体同。又陆云《登遐颂》,亦赞体。)诔则左贵嫔《元皇后诔》、陆机《愍怀太子诔》,(陆云各诔尤繁。)文之尤善者也。

王隐《晋书》:潘岳善属文,哀诔之妙,古今莫比,一时所推。《文心雕龙·祝盟篇》曰:潘岳之祭庾妇,奠祭之恭哀也。《文心雕龙·哀吊篇》:建安哀词,惟伟长差善,《行女》一篇,时有恻怛。及潘岳继作,实踵其美。观其虑善辞变,情洞悲苦,叙事如传,结言摹诗,促节四言,鲜有缓句,故能义直而文婉,体旧而趣新,《金鹿》、《泽兰》,莫之或继也。

又云:陆机之《吊魏武》,序巧而文繁。

案:晋代祭文传于今者,若庾亮《祭孔子文》、周祗《祭梁鸿文》。(庾文清约,周文畅逸。)吊文传于今者,若李充《吊嵇中散文》、嵇含《吊庄周文》,均为佳作。惟晋人文集所载,别有吊书、(如《陆云集·吊陈永长书》五首、《吊陈伯华书》二首是也。)哀策文(张华、武帝及元皇后哀策文、潘岳《景献皇后哀策文》、郭璞《元帝哀策文》、王珣《孝武帝哀策》是也。)各体,文亦多工。

《文心雕龙·诏策篇》曰:晋氏中兴,惟明帝崇才,以温峤文清,故引入中书。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艺文类聚》引《晋中兴书》:“明帝元年,以峤为中书令,所下手诏,有‘文清旨远,宜居机密’之语。”)

又云:教者效也。若诸葛孔明之详约,庾稚恭之明断,并理得而辞中,教之善也。

《文心雕龙·檄移篇》曰:陆机之《移百官》,言约而事显。

案:晋代诏书,前后若一,惟明帝《讨钱凤诏》、简文帝《优恤兵士诏》,(晋明帝、简文帝、孝武帝均有文集。)较为壮美。诏书而外,教之佳者,王沈、虞溥、庾亮也;檄之佳者,庾阐、袁豹也。

《文心雕龙·论说篇》: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详观兰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伐》,叔夜之《辨声》,太初之《本玄》,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至如李康《运命》,同《论衡》而过之;陆机《辨亡》,效《过秦》而不及,然亦其美矣。次及宋岱、郭象,锐思于几神之区;夷甫、裴頠,交辨于有无之域,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寥,徒锐偏解,莫诣正理。动极神源,其般若之绝境乎!逮江左群谈,惟玄是务,虽有日新,而多抽前绪矣。

案:晋代论文,其最为博大者,惟陆机《辨亡》、《五等》,干宝《晋纪·总论》诸篇。东晋之世,则纪瞻《太极》、庾阐《蓍龟》、殷浩《易象》、罗含《更生》、韩伯《辨谦》、支遁《逍遥》,均理精词隽,不事繁词。又,张韩《不用舌论》、王修《贤才论》、袁弘《去伐》、《明谦》二论、孙盛《太伯三让》、《老聃非大贤论》、戴逵《放达为非道论》、《释疑论》、殷仲堪《答桓玄四皓论》,亦均清颖有致,雅近王、何。若孙绰《喻道》,体近于嵇;王坦之《废庄》,体近于阮,亦其选也。至若刘寔《崇让》、潘尼《安身》,虽为史书所载,然文均繁缛。其论事之文,以江统《徙戎》、伏滔《正淮》为尤善。择而观之,可以得作论之式矣。

《文心雕龙·奏启篇》:晋氏多难,灾屯流移。刘颂殷勤于时务,温峤恳切于费役,并体国之忠规矣。

又云:傅咸劲直,而按词坚深;刘隗切正,而劾文阔略,各其志也。

《文心雕龙·议对篇》:何曾蠲出女之科,秦秀定贾充之谥,事实允当,可谓达议体矣。(《御览》引李充《翰林论》云:“驳不以华藻为先。傅长虞每奏驳事,为邦之司直矣。”)

又云:陆机断议,亦有锋颖,而谀词弗翦,颇累风骨。(《初学记》引李充《翰林论》云:“士衡之议,可谓成文矣。”)

《文心雕龙·章表篇》:晋初笔札,则张华为俊。其三让公封,理周辞要,引义比事,必得其偶,世珍《鹪鹩》,莫顾章表。及羊公之辞开府,有誉于前谈;庾公之让中书,信美于往载,序志显类,有文雅焉。刘琨《劝进》,张骏《自序》,文致耿介,并陈事之美表也。(《御览》引《翰林论》:“裴公之辞侍中,羊公之让开府,可谓德音。”)

案:昭明《文选》于晋人之文,惟录张悛、桓温诸表。然晋代表疏,或文词壮丽,(如卢谌《理刘司空表》、刘琨《劝进表》是也),或择言雅畅(如王导《请修学校疏》、孙绰《请移都洛阳疏》是也),其弊或流于烦冗(刘毅《请罢中正疏》、刘颂《治淮南疏》),为汉、魏所无。又,晋代学人,如司马彪、傅咸、吴商、孙毓、束晳、挚虞、虞潭、虞喜、蔡谟、贺循、王敞、何琦、范汪、范宁、王彪之、范宣、徐邈、谢沈、郑袭之伦,其议礼之文,明辩畅达,亦文学之足述者也。

《文心雕龙·书记篇》曰:嵇康《绝交》,实志高而文伟矣;赵至《叙离》,乃少年之激切也。

又云:刘廙《谢恩》,喻切以至;陆机《自理》,情周而巧,笺之为善者也。

案:晋人之书,或质(如《法书要录》阁帖所载诸王诸帖,及陆云与兄书。)或文,(如赵至《与嵇茂齐书》、辛旷《与皇甫谧书》、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其辩论义理,(如罗含《答孙安国书》、孙盛《与罗君章书》、戴逵《答周居王书》、王洽《与林法同书》、王谧答桓玄诸书、桓玄与慧远、王谧各书是。)亦汉、魏所无。

《文心雕龙·杂文篇》曰:景纯《客傲》,情见而采蔚;庾敳《客咨》,意荣而文悴。

又云:自桓麟《七说》以下,左思《七讽》以上,枝附影从,十有余家。或文丽而义睽,或理粹而辞驳。

又云:自《连珠》以下,拟者间出。惟士衡运思,理新文敏,而裁章置句,广于旧篇。

案:晋代杂文传于今者,如夏侯湛《抵疑》、束景玄《居释》、王沈《释时论》、曹毗《对儒》,均为设论。(又:王该《日烛》,体虽特创,亦设论之变体。)自是以外,《骚》莫高于《九愍》(陆云作),“七”莫高于《七命》(张协作),《连珠》舍士衡所作外,传者鲜矣。

《文心雕龙·谐隐篇》曰:潘岳《丑妇》之属,束晳《卖饼》之类,尤而效之,盖以百数。魏晋滑稽,盛相驱扇。

案:晋人之文,如张敏《头责子羽文》、陆云《嘲褚常侍》、鲁褒《钱神论》,亦均谐文之属。

《文心雕龙·史传篇》曰:《后汉》纪传,发源《东观》。袁、张所制,偏驳不伦;薛、谢之作,疏谬少信。若司马彪之详实,华峤之准当,则其冠也。(袁谓袁弘,张谓张璠、张莹,谢谓谢承、谢沈,薛谓薛莹。)

又云: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伦,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惟陈寿《三志》,文质辨洽。(《阳秋》,谓习凿齿《汉晋阳秋》,非谓孔衍《汉魏春秋》及孙盛《魏氏春秋》也;《魏略》,谓鱼豢《魏略》;《江表传》,虞溥撰;《吴录》,张勃撰。)

又云:晋代之书,繁乎著作。陆机肇始而未备,王韶续末而不终。干宝述《纪》,以审正得序;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才略篇》:“孙盛、干宝,文盛为史。”与此互见云。)

又云:邓粲《晋纪》,始立条例。又撮略汉、魏,宪章殷、周。及安国(即孙盛)

案:彦和此篇,于晋人所撰史传,舍推崇陈寿《三志》外,其属于后汉者,则崇司马彪、华峤之书,(司马彪撰《续汉书》,起于世祖,终于孝献,为纪志传八十篇,见《晋书·彪传》。华峤作《后汉书》,为帝纪十二卷,皇后纪二卷,十典十卷,传七十卷,及三谱序传目录,凡九十七卷,见《晋书·峤传》。今惟彪书八志存。)谓胜袁、(弘,著《后汉纪》。)谢(吴谢承著《后汉书》百三十卷,晋谢沈作《后汉书》八十五卷及外传。)薛、(薛莹,撰《后汉纪》百卷。)张(张莹,撰《后汉南纪》五十五卷;张璠,撰《后汉纪》三十卷。)诸作。(晋袁山松亦撰《后汉书》。)其属于晋代者,惟举陆、(机,撰《晋纪》四卷,《史通》谓其直叙其事,竟不编年。)干、(宝,作《晋纪》二十卷,《晋书》谓其书简略,直而能婉。)邓、(粲,撰《晋纪》十一卷。)孙、(盛,撰《晋阳秋》三十二卷,《晋书》谓其词直理正。)王(宋王韶之,撰《晋安纪》十卷。)五家。于王隐、(隐撰《晋书》九十三卷。)虞预、(预撰《晋书》四十四卷。)朱凤、(凤撰《晋书》十四卷。)曹嘉之(嘉之作《晋纪》十卷。)之书,则略而弗举。是犹论魏、吴各史,深抑《阳秋》、(习凿齿撰《汉晋阳秋》四十七卷。)《吴录》(张勃作《吴录》三十卷。)诸书也。(晋环纪亦撰《吴纪》九卷。)刘氏《史通》外篇谓:“中朝华峤、陈寿、陆机、束晳,江左王隐、虞预、干宝、孙盛,并史官之尤美,著作之茂撰。”亦与彦和之说互明。故《史通》一书,于晋人所作,惟推华峤、(内篇谓:“班固、华峤、子长之流。”又谓:“创纪传者五家,推其所长,华氏居最。”)干宝,(《序例篇》谓:“令升先觉,远绍丘明,重立凡例,勒成《晋纪》,邓、孙以下,遂蹑其踪。”又谓:“干宝理切多功。”)于王隐、何法盛、孙盛、习凿齿、邓粲均有微词。(《书事篇》谓:“王隐、何法盛专访州闾细事,委巷琐言,聚而编之。”《采撰篇》谓:“盛述《阳秋》,以刍荛鄙说,列为竹帛正言。”《论赞篇》谓:“孙安国都无可采,习凿齿时有可观。”《序例篇》谓:“邓粲词烦寡要。”均其证也。)盖汉、魏以降,史传一体,均由实趋华,而史才则有高下也。(《史通·烦省篇》谓:“魏、晋以还,烦言弥甚。”《模拟篇》谓:“自魏以前,多效二史,从晋已降,喜学五经。”又谓:“编字不只,捶句必双。”均足为晋人史传定评。)

《文心雕龙·诸子篇》:两汉以后,体势漫弱,虽明乎坦途,而类多依采。

案:晋人所撰子书,文体亦异。其以繁缛擅长者,则有葛洪《抱朴子外篇》;其质实近于魏人者,则有傅玄《傅子》及袁准《正论》。自是以外,若陆云、(著《陆子新书》。)杨泉、(著《物理论》。)杜夷、(著《幽求子》。)华谭、孙绰、(谭作《新论》,绰作《孙子》。)苏彦,(著有《苏子》。)均著子书。然隋、唐以下,存者仅矣。

又案:晋人论文之作,以陆机之赋为最先,观其所举文体,惟举赋、诗、碑、诔、铭、箴、颂、论、奏、说,不及传、状之属,是即文、笔之分也。又,陆云《答兄平原书》,多论文之作,于文章得失,诠及细微;其于前哲,则伯喈、仲宣之作,多所诠评;其于时贤,则张华、成公绥、崔君苗之文,并多评核。二陆工文,于斯可验。自是以外,其论及文体正变及各体源流者,晋人撰作,亦多可采:如傅玄《七谟序》、《连珠序》,推论二体之起源,旁及汉、魏作者之得失(均见《艺文类聚》引);皇甫谧《三都赋序》(《文选》)、左思《三都赋序》(《文选》)、卫权《三都序略解序》、刘逵《蜀都吴都赋注序》(并见《晋书·思传》),推论赋体之起源,与汉儒“铺陈”之训,宛为符合。(又,郭象文《碑铭论》,今不传。)其著为一书者,则有挚虞《文章流别论》二卷,今群书所引尚十余则(见严辑《全晋文》),于诗、赋、箴、铭、哀、词、颂、七、杂文之属,溯其起源,考其正变,以明古今各体之异同,于诸家撰作之得失,亦多评品,集古今论文之大成。又,李充《翰林论》五十四卷,今群书所引亦仅七则(见《全晋文》),大抵于各体之文,均举佳篇为式。彦和论文,多所依据,亦评论文学之专书。汇而观之,足知晋代名贤于文章各体研核至精,固非后世所能及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