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卷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无著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依止胜相中众名品第一

摄大乘论。即是阿毗达磨教。及大乘修多罗。佛世尊前。善入大乘句义菩萨摩诃萨。欲显大乘有胜功德。依大乘教说如是言。诸佛世尊有十胜相。所说无等过于余教。十胜相者。一应知依止胜相。二应知胜相。三应知入胜相。四入因果胜相。五入因果修差别胜相。六于修差别依戒学胜相。七此中依心学胜相。八此中依慧学胜相。九学果寂灭胜相。十智差别胜相。由此十义胜相。如来所说过于余教。如此释修多罗文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说。复次云何此中略释。能显大乘胜于余教。今此略释显斯十义。唯大乘有小乘中无。何者为十。谓阿黎耶识说名应知依止相。三种自性。一依他性。二分别性。三真实性。说名应知相。唯识教说名应知入相。六波罗蜜说名入因果相。菩萨十地说名入因果修差别相。菩萨所受持守护禁戒说名于修差别戒学相。首楞伽摩虚空器等定说名心学相。无分别智说名慧学相。无住处涅槃说名学果寂灭相。三种佛身自性身应身化身。此三说名无分别智果相。如此十种处唯大乘中有。异于小乘故说第一。佛世尊但为菩萨说此十义故。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胜相。所说无等过于余教。复次云何此十胜相。所说无等能显大乘。是如来正说遮小乘决非大乘。于小乘中未曾见此十义随释一义。但见大乘中释。复次此十义能引出无上菩提。成就随顺不相违。为诸众生得一切智智。而说偈言。

应知依及相  入因果修异

三学及果灭  智无上乘摄

十义余处无  见此菩提因

故大乘佛言  由说十义胜

云何十义如此次第说。菩萨初学应先观诸法如实因缘。由此观故。于十二缘生应生聪慧。次后于缘生法应了别其体相。由智能离增益损减二边过失。如此正修应通达所缘如实诸相。次后从诸障应解脱。次心已通达应知实相。是先所行六波罗蜜。应更成就令清净无复退失。由依意内清净故。次内清净所摄诸波罗蜜。依十地差别应修随一三阿僧祇劫。次菩萨三学应令圆满。圆满已是学果涅槃及无上菩提。次后应得修十义次第如此。此次第说中一切大乘皆得圆满。此初说应知。依止立名阿黎耶识。世尊于何处说此识。及说此识名阿黎耶。如佛世尊阿毗达磨略本偈中说。

此界无始时  一切法依止

若有诸道有  及有得涅槃

阿毗达磨中。复说偈云。

诸法依藏住  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黎耶  我为胜人说

此阿含两偈证识体及名。云何佛说此识名阿黎耶。一切有生不净品法。于中隐藏为果故。此识于诸法中隐藏为因故。复次诸众生藏此识中由取我相故。名阿黎耶识。阿含云。如解节经所说偈。

执持识深细  法种子恒流

于凡我不说  彼物执为我

云何此识或说为阿陀那识。能执持一切有色诸根。一切受生取依止故。何以故。有色诸根此识所执持不坏不失。及至相续后际。又正受生时由能生取阴故。故六道身皆如是取。是取事用识所执持故。说名阿陀那。或说名心。如佛世尊言心意识。意有二种。一能与彼生次第缘依故。先灭识为意。又以识生依止为意。二有染污意。与四烦恼恒相应。一身见。二我慢。三我爱。四无明。此识是余烦恼识依止。此烦恼识由一依止生。由第二染污。由缘尘及次第能分别故。此二名意。云何得知有染污心。若无此心独行无明则不可说有。与五识相似此法应无。何以故。此五识共一时有自依止。谓眼等诸根。复次意名应无有义。复次无想定灭心定应无有异。何以故。无想定有染污心。所显灭心定不尔。若不尔此二定应不异。复次于无想天一期。应成无流无失无染污故。于中若无我见及我慢等。复次一切时中起我执遍善恶无记心中。若不如此。但恶心与我执等相应故。我及我所此或得行。于善无记中则不得行。若立二心同时生。无此过失。若立与第六识相应行。有此过失。

无独行无明  及相似五识

二定无差别  意名无有义

无想无我执  一期生无流

善恶无记中  我执不应起

离污心不有  二与三相违

无此一切处  我执不得生

证见真实义  或障令不起

恒行一切处  名独行无明

此心染污故无记性摄。恒与四惑相应。譬如色无色界惑。是有覆无记。此二界烦恼奢摩他所藏故。此心恒生不废寻。第三体离阿黎耶识不可得。是故阿黎耶识成就为意。依此以为种子余识得生。云何此意复说为心。多种熏习种子所聚故。云何于声闻乘不说此心相及说阿黎耶。阿陀那名微细。境界所摄故。何以故。声闻人无有胜位为得一切智智。是故于声闻人离此说。由成就智令本愿圆满。故不为说。诸菩萨应有胜位为得一切智智。故佛为说。何以故。若离此智得无上菩提无有是处。复次此识于声闻乘由别名如来曾显。如增一阿含经言。于世间喜乐阿梨耶爱阿黎耶习阿黎耶著阿黎耶为灭阿黎耶。如来说正法。世间乐听故。属耳作意欲知生起正勤。方得灭尽阿黎耶。乃至受行如来正法及似法。由如来出世。是第一希有不可思议法。于世间显现如本识。此如来出世四种功德经。由别义于声闻乘此识已显现。复次摩诃僧祇部阿含中。由根本识别名此识显现。譬如树依根。弥沙塞部亦以别名说此识。谓穷生死阴。何以故。或色及心有时见相续断。此心中彼种子无有断绝。是应知依止阿陀那阿黎耶质多根本识穷生死阴等。由此名小乘中是阿黎耶识已成王路。复有余师。执心意识此三但名异义同。是义不然。意及识已见义异。当知心义亦应有异。复有余师。执是如来说世间喜乐阿黎耶如前所说。此中有五取阴说名阿黎耶。复有余师。执乐受与欲相应说名阿黎耶。复有余师。执身见说名阿黎耶。如此等诸师迷阿黎耶。由阿含及修得。是故作如是执。由随小乘教及行。是师所立义不中道理。若有人不迷阿黎耶识。约小乘名成立此识其义最胜。云何最胜。若执取阴名阿黎耶。于恶趣随一道中一向苦受处于彼受生。此取阴最可恶逆。是取阴中一向非可爱。众生喜乐不应道理。何以故。彼中众生恒愿取阴断绝不生。若是乐受与欲相应。从第四定乃至上界皆无此受。若人已得此受。由求得上界则生厌恶。是故众生于中喜乐不称道理。若是身见正法内人。信乐无我非其所爱。于中不生喜乐。此阿黎耶识众生心执为自内我。若生一向苦受道中。其愿苦阴永灭不起。阿黎耶识我爱所缚故。不曾愿乐灭除自我。从第四定以上受生众生。虽复不乐有欲乐受。于阿黎耶识中是自我爱随逐不离。复次正法内人。虽复愿乐无我违逆身见。于阿黎耶识中亦有自我爱。以阿黎耶名安立。此识则为最胜。是名成立阿黎耶别名。

相品第二

复次成立此识相云何可见。此相略说有三种。一立自相。二立因相。三立果相。立自相者。依一切不净品法习气。为彼得生摄持种子依器。是名自相。立因相者。此一切种子识。为生不净品法恒起为因。是名因相。立果相者。此识因种种不净品法无始习气方乃得生。是名果相。何法名习气。此习气名欲显何义。此法与彼相应共生共灭。后变为彼生因。此即所显之义。譬如于麻以华熏习。麻与花同时生灭。彼数数生为麻香生因。若人有欲等行。有欲等习气。是心与欲等同生同灭。彼数数生为心变异生因。若多闻人有多闻习气。数思所闻共心生灭。彼数数生为心明了生因。由此熏习得坚住故。故说此人为能持法。于阿黎耶识应知如此道理。此染污种子与阿黎耶识同异云何。不由别物体故异如此和合虽难分别而非不异。阿黍耶识如此而生。熏习生时有功能胜异。说名一切种子。

云何阿黎耶识与染污一时更互为因。譬如灯光与灯炷。生及烧燃一时更互为因。又如芦束一时相依持故得住立。应知本识与能熏习更互为因。其义亦尔。如识为染污法因。染污法为识因。何以故。离此二法异因不可得故。

云何熏习不异不多种。而能为有异多种诸法作生因。譬如多缕结衣衣无多色。若入染器后于衣上种种相貌方得显现。如此阿黎耶识种种诸法所熏熏时一性无有多种。若生果染器现前。则有不可数种类相貌。于阿黎耶识显现此缘生。于大乘最微细甚深。若略说有二种缘生。一分别自性。二分别爱非爱。依止阿黎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生。由分别种种法因缘自性故。复有十二分缘生。是名分别爱非爱。于善恶道分别爱非爱。生种种异因故。若人于阿黎耶识迷第一缘生。或执自性是生死因。或执宿作。或执自在变化。或执八自在我。或执无因。若迷第二缘生。执我作者受者。譬如众多生盲人不曾见象。有人示之令彼触证。有诸盲人。或触其鼻。或触其牙。或触其耳。或触其脚。或触其尾。或触其脊等。有人问之象为何相。盲人答云。象如犁柄。或说如杵。或说如箕。或说如臼。或说如帚。或说如山石。若人不了二种缘生。无明生盲或说自性为因。或说宿作。或说自在变化。或说八自在我。或说无因。或说作者受者。由不了阿黎耶识体相及因果相。如彼生盲不识象体相作种种异说。若略说阿黎耶识体相。是果报识。是一切种子。由此识摄一切三界身一切六道四生。皆尽为显此义故。说偈言。

外内不明了  于二但假名

及真实一切  种子有六种

念念灭俱有  随逐至治际

决定观因缘  如引显自果

坚无记可熏  与能熏相应

若异不可熏  说是熏体相

六识无相应  三差别相违

二念不俱有  余生例应尔

此外内种子  能生及引因

枯丧犹相续  然后方灭尽

譬如外种子  内种子不尔

此义以二偈显之。

于外无熏习  种子内不然

闻等无熏习  果生非道理

已作及未作  失得并相违

由内外得成  是故内有熏

所余识异阿黎耶识。谓生起识。一切生处及道应知。是名受用识。如中边论偈说。

一说名缘识  二说名受识

了受名分别  起行等心法

此二识更互为因。如大乘阿毗达磨偈说。

诸法于识藏  识于法亦尔

此二互为因  亦恒互为果

若于第一缘生中。诸法与识更互为因缘。于第二缘生中。诸法是何缘。是增上缘。复次几缘能生六识。有三缘。谓增上缘所缘缘。次第缘。如此三缘生。一穷生死缘生。二爱憎道缘生。三受用缘生。具足四缘。

引证品第三

此阿黎耶识已成立。由众名及体相。云何得知阿黎耶识。以如是等众名故。如来说体相亦尔。不说生起识。若离此名相所立阿黎耶识不净品净品等皆不成就。烦恼不净品。业不净品。生不净品。世间净品。出世净品等。皆不成就。云何烦恼不净品不成就。根本烦恼及少分烦恼所作熏习种子。于六识不得成就。何以故。眼识与欲等大小二惑俱起俱灭。此眼识是惑所熏成立种子。余识不尔。是眼识已灭。或余识间起。熏习及熏习依止皆不可得。眼识前时已谢现无有体。或余识所间从已灭无法。有欲俱生不得成就。譬如从过去已灭尽业果报不得生。复次眼识与欲等或俱时生起熏习不成。何以故。此种子不得住于欲中。以欲依止识故。又欲相续不坚住故。此欲于余识亦无熏习。依止别异故所余诸识无俱起俱灭故。同类与同类不得相熏。以无一时共生灭故。是故眼识不为欲等大小诸惑所熏。亦不为同类识所熏。如此思量眼识。所余诸识亦应如此思量。复次若众生从无想天已上退堕。受下界生大小惑所染初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何以故。此惑熏习与依止。并已过去灭无余故。复次或对治识已生。所余世间诸识皆已灭尽。若无阿黎耶识。此对治识共小大惑种子俱在。此义不成。何以故。自性解脱故。无流心与惑不得俱起俱灭故。复次后时出观正起世间心。诸惑熏习久已谢灭。有流意识无有种子生应得成。是故离阿黎耶识。烦恼染污则不得成。复次业染污云何不得成。缘行生识分无得成义。若无此义缘取生有亦无成义。故业染污不成。复次云何生染污此义不成。结生不成故。若人于不静地退堕。心正在中阴起染污意识方得受生。此有染污识于中阴中灭。是识托柯罗逻。于母胎中变合受生。若但意识变成柯罗逻等依止。此意识于母胎中有别意识起。无如此义。于母胎中二种意识一时俱起。无此义故。已变异意识不可成立。为意识依止不清净故。长时缘境故。所缘境不可知故。若此意识已变异。是时意识成柯罗逻。为此识是一切法种子为依止。此识生余识。为一切法种子。若汝执已变异识名一切种子识。即是阿黎耶识。汝自以别名成立谓为意识。若汝执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故此识由依止成他因。此所依止识。若非一切种子识能依止。名一切种子识。是义不成。是故此识托生变异成柯罗逻。非是意识。但是果报。亦是一切种子。此义得成。复次若众生已托生。能执持所余色根。离果报识则不可得。何以故。所余诸识定别有依止不久坚住。若此色根无执持识。亦不得成。复次此识及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俱起。此识不成。复次若离果报识。一切求生已生众生识食不成。何以故若离果报识。眼识等中随有一识。于三界中受生众生。为作食事不见有能故。若人从此生舍命生上静地。由散动染污意识。于彼受生是染污散动识。于静地中离果报识有余种子。此义不成。复次若众生生无色界。离一切种子果报识。若生染污心及善心则无种子。并依止染污及善二识皆不得成。于无色界若起无流心。所余世间心已灭尽。便应弃于此道。若众生生非想非非想中。起不用处心及无流心。即舍二处。何以故。无流心是出世心故。非想非非想道非其依止。不用处道亦非依止。直趣涅槃亦非依止。复次若人已作善业及以恶业。正舍寿命离阿黎耶识。或上或下次第依止冷触不应得成。是故生染污离一切种子果报识不可得立。云何世间净品不成。若众生未离欲欲界。未得色界心先起欲界善心。求离欲欲界。修行观心。此欲界加行心与色界心。不俱起俱灭故非所熏。是故欲界善心。非是色界善心种子。过去色界心无量余生及别心所隔。后时不可立为静识种子。已无有故。是故此义得成谓色界静心一切种子果报识。次第传来立为因缘。此加行善心立为增上缘。如此于一切离欲地中。是义应知。如此世间清净品义。离一切种子果报识。则不可立。云何出世净品离阿黎耶识不可得立。佛世尊说。从闻他音及自正思惟。由此二因正见得生。此闻他音及正思惟。不能熏耳识及意识。或耳意二识何以故。若人如闻而解及正思惟法。尔时耳识不得生。意识亦不得生。以余散动分别识所闻故。若与正思惟相应生。此意识久已谢灭。闻所熏共熏习已无。云何后时以前识为种子后识得生。复次世间心与正思惟相应。出世净心与正见相应。无时得共生共灭。是故此世心非关净心所熏。既无熏习。不应得成出世种子。是故若离一切种子果报识。出世净心亦不得成。何以故。此中闻思熏习无有义能摄出世熏习种子。云何一切种子果报识成不净品因。若能作染浊对治出世净心因。此出世心昔来未曾生。习是故定无熏习若无熏习。此出世心从何因生。汝今应答。最清净法界所流正闻熏习为种子故。出世心得生此闻慧熏习为与阿黎耶识同性为不同性。若是阿黎耶识性。云何能成此识对治种子。若不同性。此闻慧种子以何法为依止至诸佛无上菩提位是闻慧熏习生随在一依止处。此中共果报识俱生。譬如水乳。此闻熏习即非本识。已成此识对治种子。故此中依下品熏习中品熏习生。依中品熏习上品熏习生。何以故。数数加行闻思修故。是闻熏习若下中上品应知是法身种子。由对治阿黎耶识生。是故不入阿黎耶性摄。出世最清净法界流出故。虽复世间法成出世心。何以故。此种子出世净心未起时一切上心。惑对治一切恶道生。对治一切恶行朽坏。对治能引相续令生。是处随顺逢事诸佛菩萨。此闻熏习虽是世间法初修观菩萨所得。应知此法属法身摄。若声闻独觉所得属解脱身摄。此闻熏习非阿黎耶识。属法身及解脱身摄。如是如是从下中上次第渐增。如是如是果报识次第渐减。依止即转若依止一向转。是有种子果报识即无种子一切皆尽。若本识与非本识共起共灭。犹如水乳和合。云何本识灭非本识不灭。譬如于水鹅所饮乳犹如世间离欲时。不静地熏习灭。静地熏习增世间转依义得成。出世转依亦尔。若人入灭心定。由说识不离身。是故果报识于定中应成不离身。何以故。灭心定非此识对治故。云何知然。若从此定出识不应更生。何以故。此果报识相续已断。若离托生时不复得生。若人说灭心定有心。此人所说则不成心。何以故定义不成故。解相及境不可得故。与善根相应过故。与恶及无记不相应故。想及受生起过故。于三和合必有触故。于余定有功能故。但灭想是过患故。作意信等善根生起过故。拔除能依离所依不可得故。有譬喻故。如非一切行。一切行不如是故。若有人执色心次第生是诸法种子。此执不然何以故。已有前过复有别失。别失者。若人从无想天退及出灭心定。此中所执不成。阿罗汉最后心亦不得成。若离次第缘此执不成。如此若离一切种子果报识。净不净品皆不得成。是故此心有义成就。应当信知依前所说相。今更作偈。

菩萨于善识  则离余五识

无余心转依  以何方便作

若对治转依  非灭故不成

因果无差别  于灭则有过

无种子无法  若许为转依

于无二无故  转依义不成

差别品第四

此阿黎耶识差别云何。若略说或三种或四种差别。三种者。由三种熏习异故。谓言说我见有分熏习差别。四种者。谓引生果报缘相相貌差别。引生差别者。是熏习新生。若无此缘行生识缘取生有。是义不成。果报差别者。依行于六道中此法成熟。若无此后时受生所有诸法生起此义不成。缘相差别者。于此心中有相能起我执。若无此于余心中执我相境。此义不成。相貌差别者。此识有共相。有不共相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共相者。是器世界种子。不共相者。是各别内入种子。复次共相者。是无受生种子。不共相者。是有受生种子。若对治起时不共所对治灭。于共种子识他分别所持正见清净。譬如修观行人。于一类物种种愿乐种种观察随心成立。此中说偈。

难灭及难解  说名为共结

观行人心异  由相大成外

清净人未灭  此中见清净

成就净佛土  由佛见清净

复有别偈。

种种愿及见  观行人能成

于一类物中  随彼意成故

种种见成故  所取唯有识

是不共本识差别。有觉受生种子。若无此众生世界生缘不成。是共阿黎耶识无受生种子。若无此器世界生缘不成。复次粗重相识。细轻相识。粗重相识者。谓大小二惑种子。细轻相识者。谓一切有流善法种子。若无此由前业果有胜能。无胜能依止差别不得成。

复次有受不受相二种本识。有受相者。果报已熟善恶种子识。不受相者。名言熏习种子无量时戏论。生起种子故。若无此识有作不作善恶二业因与果报故。受用尽义不成始生。名言熏习生起亦不得成。复次有譬喻相。识如幻事鹿渴梦想翳闇等譬。第一识似如此事。若无此虚妄分别种子故。此识不成颠倒因缘。复有具不具相。若具缚众生有具相。若得世间离欲有损害相。若有学声闻及诸菩萨有一分灭离相。若阿罗汉独觉如来有具分灭离相。何以故。阿罗汉独觉单灭惑障。如来双灭惑智二障。若无此烦恼次第灭尽则不得成。何因缘善恶二法果报。唯是无覆无记。此无记性与善恶二法俱生不相违。善恶二法自互相违。若果报成善恶性。无方便得解脱烦恼。又无方便得起善及烦恼故。无解脱及系缚。无此二义故。是故果报识定是无覆无记性。

摄大乘论应知胜相第二之一

如此已说应知依止。胜相云何应知。应知胜相此应知相略说有三种。一依他性相。二分别性相。三真实性相。依他性相者。本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差别。何者为差别。谓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恶两道生死识。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如此等识因言说熏习种子生。自他差别识。因我见熏习种子生。善恶两道生死识。因有分熏习种子生。由如此等识一切界道烦恼所摄依他性为相。虚妄分别即得显现。如此等识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体。非有虚妄尘显现依止。是名依他性相。分别性相者。实无有尘唯有识体显现为尘。是名分别性相。真实性相者。是依他性。由此尘相永无所有。此实不无。是名真实性相。由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知摄眼等六内界。以应受识应知摄色等六外界。以正受识应知摄眼等六识界。由如此等识为本其余诸识。是此识差别。如此众识唯识。以无尘等故。譬如梦等于梦中。离诸外尘一向唯识。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等诸尘如实显现此中无一尘是实有。由如此譬一切处应知唯有识。由此等言应知幻事鹿渴翳闇等譬。若觉人所见尘一切处唯有识。譬如梦尘。如人梦觉了别梦尘但唯有识。于觉时何故不尔。不无此义。若人已得真如智觉不无此觉。譬如人正在梦中未觉此觉不生。若人已觉方有此觉。如此若人未得真如智觉亦无此觉。若已得真如智觉必有此觉。若人未得真如智觉。于唯识中云何得起比智。由圣教及真理可得比度。圣教者如十地经中佛世尊言。佛子。三界者唯有识。又如解节经中说。是时弥勒菩萨摩诃萨问佛世尊。世尊。此色相是定心所缘境。为与心异。与心不异。佛世尊言。弥勒。与心不异。何以故。我说唯有识。此色相境界识所显现。弥勒菩萨言。世尊。若定境界色相与定心不异。云何此识取此识为境。佛世尊言。弥勒。无有法能取余法。虽不能取。此识如此变生显现如尘。譬如依面见面。谓我见影此影显现相似异面。定心亦尔显现似尘。谓异定心。由此阿含及所成道理。唯识义显现。云何如此。是时观行人心正在观中。若见青黄等遍入色相。即见自心不见余境青黄等色。由此道理一切识中。菩萨于唯识应作如此比知。于青黄等识非忆持识。以见境在现前故。于闻思两位忆持意识。此识缘过去境。似过去境起。是故得成唯识义。由此比知菩萨若未得真如智觉。于唯识义得生比知。是种种识前已说。譬如幻事梦等。于中眼识等识唯识义可成。眼色等识有色。唯识义云何可见。此等识由阿含及道理如前应知。若色是识云何显现似色。云何相续坚住前后相似。由颠倒等烦恼依止故。若不尔于非义义颠倒不得成。若无义颠倒惑障及智障二种烦恼则不得成。若无二障清净品亦不得成。是故诸识如此生起可信是实。此中说偈。

乱因及乱体  色识无色识

若前识不有  后识不得生

云何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于一切生处更互密合生。具足受生所显故。云何世识等如前说有种种差别生。无始生死相续不断绝故。无量众生界所摄故。无量器世界所摄故。无量作事更互显示所摄故。无量摄及受用差别所摄故。无量受用爱憎业果报所摄故。无量生及死证得差别所摄故。云何正辨如此等识令成唯识义。若略说有三相。诸识则成唯识。唯有识量外尘无所有故唯有二。谓相及见。识所摄故。由种种生相所摄故。此义云何。此一切识无尘故。成唯识有相有见。眼等诸识以色等为相故。眼等诸识以诸识为见故。意识以一切眼识乃至法识为相故。意识以意识为见故。云何如此意识能分别故。似一切识尘分生故。此中说偈。

入唯量唯二  种种观人说

通达唯识时  及伏离识位

诸师说。此意识随种种依止生起得种种名。譬如作意业得身口等业名。此识于一切依止生种种相貌。似二种法显现。一似尘显现。二似分别显现。一切处似触显现。若在有色界意识依身故生。譬如有色诸根依止身生。此中说偈。

远行及独行  无身住空窟

调伏难调伏  则解脱魔缚

如经言。此眼等五根所缘境界。一一境界意识能取。分别意识为彼生因。复有别说分别说。十二入中是六识聚说名意入。是处安立本识为义识此中一切识说名相识。意识及依止识应知名见识。何以故。此相识由是见生因显现似尘故。作见生依止事。如此诸识成立唯识。云何诸尘现前显现知其非有。如佛世尊说。若菩萨与四法相应。能寻能入一切识无尘。何者为四。一知相违识相。譬如饿鬼畜生人天于同境界。由见识有异。二由见无境界识。譬如于过去未来梦影尘中。三由知离功用无颠倒应成。譬如实有尘中缘尘起识。不成颠倒不由功用。如实知故。四由知义随顺三慧。云何如此一切圣人入观得心自在。由愿乐自在故。如愿乐尘种种显现故。若观行人已得奢摩他修法观加行。随唯思惟义显现故。若人得无分别智未出无分别观。一切尘不显现故。由境界等义随顺三慧。由前引证成就唯识义故。知唯识无尘。此中有六偈重显前义。此偈后依智学中。当广分别说。谓饿鬼畜生人。如是等。

摄大乘论卷上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