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二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归命十方极三际尘剎圆明调御师法界功德大悲云毗卢遮那大智海所住甚深真法性所流圆满修多罗一一尘方佛会中普贤文殊诸大士我今欲以一毛智测量无边法界空愿承三宝同体慈句句冥符诸佛意俾令法眼常无缺尽众生界如普贤回兹胜善洽群生速证菩提常乐果。

自下第二归敬三宝请威加护有十六句大分为三初有八句正归敬三宝次有六句请威加护后有二句回施众生初中初句总明余皆别显今初归命二字显能归相三业普周归向依托无尽三宝但云命者以人所宝重莫过身命今将仰投十方已下所归分齐十方横遍三际竖穷极通横竖。

▲尘剎圆明下就别显中三宝即为三别初三句归佛次二句归法后二句归僧初中又二二句总归诸佛一句别归本师初中尘剎有二义一所依处谓一一尘中诸剎土故佛所严剎等尘数故又尘约微细剎通粗细二即尘数如来圆谓圆寂明谓智明即菩提涅盘亦无德不圆无法不照故上二自利调御师者通利自他十号之一法界亦二义一成上依处上云尘剎似当约事今云法界义兼事理佛身充满於法界故又充满法界无穷尽故二者该后称法界之功德大悲云故功德者亦圆明中别义即十力无畏百四十不共无尽之德大悲普覆无心含润故喻於云毗卢一句别归本师承恩重故四字标名三字赞德上云功德总该无尽今云大智别语最胜顺於光明遍照义故大智深广故喻於海又诸佛举悲本师语智影略以明悲智广深故悲亦称海大悲深广故智亦如云含润雨法故又前云功德此云大智成二严故无尽功德不出二故。

▲二所住下二句归法言所住者蹑前起后所以蹑者显同体故但归别相不会理故然三宝有三一同相二别相三住持相今通依之且别相者即如前科佛则横该一切竖彻十身法则通四略举理教僧虽该摄偏语大乘法性是理修多罗是教言同相者此有三义一约以事就义门则别相之上各有三宝佛体之上有觉照义名为佛宝轨持义边名为法宝违诤过尽是名僧宝即以无漏界功德为体二法上三者法有性觉即是佛宝轨持即是法宝法体无违即是僧宝三僧上三者观智为佛宝轨持为法宝在众无违又不违众生故名为僧宝今举佛所住以明法者即约佛上德同体也理是佛所住教从佛所流两重相依二约会事从理门三宝皆依真故今举佛法皆归真性略不言僧三约理义融现门心性本觉即是佛法恒沙性德皆可轨持即是法宝此恒沙德性相不二冥合无违名为僧宝由此一门故令如来住真法性若无此者何所住耶三门虽异并称同体净名云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是故若就觉义并称佛宝轨持而言无非法宝冥符和合莫不皆僧义说有三不可为一然无别体岂为异耶故云同相三住持三宝者十身之中有力持身及形像等即住持佛其修多罗即住持法住持之僧含菩萨中然三三宝通於诸乘含有胜劣以义料拣归胜非劣一理统之三三无异故并归敬显敬无遗。

▲三一一下二句归僧初句明处一一微尘中有一切诸佛菩萨众围违故况一一佛所难思普贤住普贤位莫不皆尔下句举人偏举二者以是海会之上首故表理智故诸言不一则无所不该。

▲第二我今下请威加护六句分三初二句请归之意意欲释经故然通显归意乃有众多总相言者三宝吉祥一切众生最胜良田有归依者能辨大事生诸善根离生死苦得涅盘乐故又一切经初有六成就令物信故佛灭度后凡诸弟子所有着述皆归三宝示学有宗不自专己离过失故请威加护令契合故上句自谦智劣等彼一毛下句赞法广深同真法界一毛度空乍可知量凡知测法何能尽穷。

▲次愿承下二句愿加护相上句明加下句辨益今初未能深入三昧外感佛加但请同体之慈希沾胜益下句益中句句冥符愿始末无违而言冥者亦谦词也未得显加且希冥契使凡心凡笔暗合圣心。

▲三俾令下二句着述所为使令法眼圆满化尽含生故贤首品云彼诸大士威神力法眼常全无缺减也第九回向不愿成佛唯愿等於普贤者良以普贤该因彻果佛前佛后皆悉有故普贤即是诸佛根本故法界体故故金刚顶经十方诸佛礼普贤者亦斯义矣然着述所为但愿大法弘通众生利乐即悲智大意曲论别为乃有多缘以斯经乃诸佛所证根本法轮诸教标准此方西域无不仰遵而圣后所翻文词富博贤首将解大愿不终方至第十九经奄归寂灭苑公言续而前疏亦刊之笔格文词不继先古致令后学轻夫大经使遮那心源道流莫挹普贤行海后进望涯将欲弘扬遂发慨然之叹若有过不说是非混同岂唯掩传者之明实乃拥学者之路若指其瑕颣出彼乖差岂唯益是非之情寔乃黩心智之境故抚心五顶仰托三尊不获已而为也以斯别意略有十焉一圣旨深远故二显示心观故三扶昔大义故四剪截浮词故五善自他宗故六辨折古今故七明示法相故八广演玄言故九泯绝是非故十均融始末故初一为总后九为别意指昔瑕然疏中欲掩是非传者须知得失诸徒诚请难以违之长时弘宣不繁数述恐迷宗滞迹竞作是非耳第一圣旨深远者此为总意谓佛法冲深随人智慧有浅深故斯亦为遮外难恐有难言世路以多岐亡羊学者以多途丧真淳源莫二枝派转多旧疏新章益汩真性何以屋上架屋床上安床昔已有之何要改作故下十意皆通此疑今之初意正答斯难特由圣旨深远随见不同各呈其能以光法施昔可尚也安更有词故五百比丘各说身因佛许无非正说三十二菩萨共谈不二异见同归下经之中无边海会各入解脱之门境界万差同趣如来智海故海慧菩萨云如来境界无有边各随解脱能观见是以西域东夏释论释经经有多家论文论有多师解释如折金杖金体不殊总收百川溟渤弥大故或登地菩萨或加行贤人或当代时英或如来悬记皆思拔群位智出众情而所见不同并传於世各申其美共赞大猷依之修行无不获益今亦仰攀胜德用尽专精以管窥天滴流足海复何怪焉。

●第二显示心观者以经虽通诠三学正诠於定皆是如来定心所演故经云汝所说者文语非义我所说者义语非文况华严性海不离觉场说佛所证海印三昧亲所发挥诸大菩萨定心所受昔人不参善友但尚寻文不贵宗通唯攻言说不能以圣教为明镜照见自心不能以自心为智灯照经幽旨玄言理说并谓雷同虚己求宗詺为臆断不知万行令了自心一生驱驱但数他宝或年事衰迈方欲癈教求禅岂唯抑乎佛心亦实翻误后学今皆反此故制兹疏使造解成观即事即行口谈其言心诣其理用以心传心之旨开示佛所证之门陶南北二宗之禅门撮台衡三观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无违教理之规暗蹈忘心之域不假更看他面谓别有忘机之门使彰乎大理之言疏文悬解更无所隐难可具陈。

●第三扶昔大义者谓晋译微言幽旨包博玄义全盛贤首方周故讲得五云凝空六种震地而刊定记主师承在兹虽入先生之门不晓亡羊之趣徒过善友之舍犹迷衣内之珠故大义屡乖微言将隐破五教而立四教杂以邪宗使圆宝不分渐顿安辨折十玄之妙旨分成两重徒益繁多别无异辙使德相而无相入相作即用之体不成德相不通染门交辙之旨宁就出玄门之所以但就如明却令相用二门无由成异以缘起相由之玄旨同理性融通之一门遂令法界大缘起之法门一多交辙而微隐如斯等类其途寔繁非是重古轻今不欲欺诬亡殁今申上古之义新疏翻多有同刊定之文皆是古义今同用耳。

●第四剪截浮词者且文华尚犹翳理繁言岂不乱心科文过碎已杂尘飞重迭经句但盈纸墨等闲会於梵语无益经文次第数於经文更无理观如烟郁於火云翳长空今并裁而削之若长风卷雾然经多十句若过半已上难者则具释之难则曲尽而非繁易则略陈而不阙若五六句已下难者则摘句而释之易则不释若文义全易者大科而已若文易意难者总相收束文难意易者但细消文若文义俱难者出意而后释使质而不野简而必诣是本心也。

●第五善自他宗者谓昔人所引经论及破他义无问性相多不穷始末輙引輙破或多用法相而复尽呼为权引权释实又不分通局疑误后学或以昔正为非或复以权为实今亦反此若破若别先示彼宗使性相无亏尽其意态后申此理对决分明使学者不滞迹迷宗不谬非古义亦无劳周览更复傍求。

●第六辨折今古者谓探玄本记但释晋经大旨虽同在言有异但引彼疏须观所释如发心品晋经云以是发心即是佛故唐经云以是发心当得佛故即当既别岂得引昔之即释今之当触类皆尔然昔人十行已前多依贤首新修略疏回向已下并用探玄三地已下多唯录古二经小异升互相参文亦非一。

●第七明示法相者然性之与相若天之日月易之乾坤东夏西方分宗开教学兼两辙方曰通人是以释经事须明示然此经法相名义兼广或有名无义或有义无名昔人苟见一名广引论释随名解义义乃无穷如释净行品百四十一愿以诸门料拣释梵行品四果广引婆沙问明品贪瞋之名全抄唯识十向品三倒广据诸宗虽则皆是法门而甚深观行翳於名相今皆略陈而已古人若有义无名则莫知所以今则引诸经论以名管之使经中法相昭彰於众论至如升兜率品二十一种功德则有义无名离世间品初则有名无义今於兜率品广引经论而委释之至离世间品略陈而已又如离世间品具含诸位一一位内摄义无遗或名异义同或前后广略然於四十二位次第无差今并具引六会经文对而释之昭然可见使七卷之经句句有据翻验昔解臆说尤多然性相二宗法相有同有异如五眼十眼六通十通等并各示之使无余惑如初卷叹德释以十身则法性宗之法相也释智入三世广引四智即法相宗之法相也以众海解脱之门释众海之名则法性宗之法相也以九门六度释经十度即法相宗之法相也如十通十忍会六通与五忍十身十智融三身与三智十门涅盘以会通四种涅盘十种佛智而一智融於四智即性相二宗无违之法相也触类非一又诸经疏所明法相多是傍来如法华经但云如来知见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斯乃通赞佛智深远逢一力字立十力章无所畏字立四无所畏章禅立四禅定立八定解脱三昧各立章门若此之流千章万章释一卷经亦不得尽若为成种智之境应须更学多闻若取法华玄宗但示等有知见先所出内是子所知非是十章五章能尽其妙若华严经有异於此如十度十力一经数十处明故须总撮一章顿晓其旨如十地品内以法相为观门不了三聚岂知离垢之名不晓八禅宁知发光之行四地道品成无生之慧光五地诸谛穷真俗以化物六地般若要观缘生星罗十门月满三观研穷性相般若现前非是悬指昔三中乘所见七地穷一切菩提分法权实双行八地七劝该罗方见无功之道九地居法师之位药病须知不将四十辩才何以广能化物得第十地方尽种智之深玄四十二位之昭彰并称观行九会五周之因果佛道方圆故若相若性若因若果无不成观无不契真依经修行并是圣意若不了法相岂唯不知圣旨亦非弘阐之人寻文自知。

●第八广演玄言者谓经多有玄言妙旨昔不广明或指在别章或略陈不具今应具者毕在疏文文易意深广申体势如始成正觉以诸宗始成以会之智人三世以二智三智四智而释之如幻喻中具引兔章以尽之如影之喻分三影以别之第七回向剎平等等出诸句以拣之第八回向历境起愿以横竖次位而彰之三天偈赞离相回向以般若等深经中百等论玄妙而通之九会五周皆以性相而广之普贤三昧穷妙中之妙出现一品尽玄中之玄至如法界华藏之深观旨归关脉之妙章尽关键之幽微穷义理之分齐如关中系表三玄格言有美斯经必尽其奥亦有指别章者皆非正要知与不知无乖弘赞耳。

●第九泯绝是非者昔人胜负气高是非情厚上古妙义用而不言先贤小瑕广申破斥如破娑婆形如虚空便云良由译人不闲经论谬预译场误累圣教一朝至此先师在其译内斧凿大深纤芥在於珠中何须击破又如十行品释不住中流广申异释晋经失旨致古释词枝今文分明何须叙昔若斯之类其事颇多终日是非岂合大道凡破义者其犹毒蛇螫手不得不斩毒树生庭不得不伐若邪解乱辙事须决之若易知其非略而不述若似正不正则并决使明如欲识真金须知鍮石盖不获已情忘是非设有破斥须存礼乐不得自尊己德下视先贤须知草创者难因修者易纵有举非显是不是自衒自媒故今疏文是非全少。

●第十均融始末者然造疏大体皆初重后轻若更广开门庭消文疎略至於弘阐圣旨多沈今以大经九会始末深玄逢义即明不拣初后但初已释不后重明故义科章门落落星布使初中后善始末可观也略述制疏有斯十意故忘躯灵境仰述玄猷本意皆为众生得同普贤诸佛耳。

▲回兹胜善下第三二句回施众生者前之二句作疏所为为於众生此段通回归依之益及所成德制疏之功傥一句冥合圣心尽为众生得大觉圆明涅盘常乐耳。

▲将释经义总启十门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

将释已下第三开章释文十门之内前八义门后二正释以经题目即是文故亦可九皆义门题目通一部故十门生起者夫圣人设教言不虚发动必有由非大因缘莫宣斯典故受之以教起因缘二者因缘既兴有所起教佛教虽广不出三藏十二分教未委此经三藏教等何藏教摄故举藏教之总名含摄华严之别教故受之以藏教所摄三已知此经修多罗摄具十二分然其藏教皆通权实拣权取实唯圆教收未知圆义深浅宽狭故受之以义理分齐四既知圆义包博冲深未审此深被何根器故受之以教所被机五既知深义正被圆机未知其诠何为体性故受之以教体浅深六能所文义已知该罗未审所宗尊崇何义故受之以宗趣通局七既知旨趣冲深未委能诠文言广狭故受之以部类品会八既知部类广则无尽略乃百千未知传译何年有何感应使宗承有绪知胜益可归故受之以传译感通九大旨既陈随文解释先明总目包尽难思故受之以总释经题十总意虽知在文难晓使沈隐之义彰乎翰墨宗通之理见乎百千故受之以别解文义。

▲初因缘者夫圣人设教必有由致若须弥巨海大因缘为摇动今摇如来融金之德山动深广之知海非小缘矣故下经云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而得成就出现本为大华严故。

初因缘者下疏文有二一生起大意二先因下开章别释前中有三一正释二引证三解妨初中又三初法。

▲次若须弥下喻。

▲后今摇如来下合如来合山智慧合海此文意出智论今转势用之智论中问曰佛以何因缘故说般若波罗蜜经诸佛不以无事及小事小因缘而自发言譬如须弥山王不以无事及小事小因缘故动今以何等大因缘故说般若波罗蜜经此中论意即以说般若为动须弥今开须弥约能说人智海通能所说动能说之佛智说如来之智海并即不共般若又於经中广说佛身及与佛智故佛及智并通所说。

▲言故下经下二引证也。

▲言出现本为下三解妨也有伏难云非一缘等乃明出现之缘今证说经岂为惬当故今通云出现本为一大事因缘一大事因缘即华严佛智明知出现之缘即华严缘也。

▲先因后缘各开十义以显无尽。

先因后缘各开十义者此下第二开章别释於中三谓标释结标可知。

▲因十义者一法应尔故二酬宿因故三顺机感故四为教本故五显果德故六彰地位故七说胜行故八示真法故九开因性故十利今后故。

因十义下双释先因中三初列次释后因上十义下结属会释。

▲言法尔者夫王道坦坦千古同规一乘玄门诸佛齐证故一切佛法尔皆於无尽世界常转如是无尽法轮令诸众生返本还源穷未来际无有休息。

言法尔者下释也即为十段今初法尔疏文分四一正释二引证三结释四解妨初文可知。

▲故不思议品中明一切诸佛能於一身化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头一一头化尔所舌一一舌出尔所音声乃至文字句义一一充满一切法界无有穷尽。

故不思议下引证此即第四十七经第五大那罗延幢勇健法云佛子一切诸佛能於一身等乃至已下中间应云法界众生靡不皆闻一一音声演尔所修多罗藏一一修多罗藏演尔所法一一法有尔所文字句义如是演说尽尔所劫尽是劫已复更演说尽尔所劫如是次第乃至尽於一切世界微尘数尽一切众生心念数未来际劫犹可穷尽如来化身所转法轮无有穷尽所谓智慧演说法轮断诸疑惑法轮照一切法法轮开无碍藏法轮令无量众生欢喜调伏法轮开示一切诸菩萨行法轮高升圆满大智慧日法轮普然照世智慧明灯法轮辩才无畏种种庄严法轮如一佛身以神通力转如是等差别法轮一切世法无能为喻如是尽虚空界一一毛端分量之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一一世界中念念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化身一一化身皆亦如是所说音声文字句义一一充满一切法界其中众生皆得解了而佛言音无变无断无有穷尽是为诸佛第五大那罗延幢勇健法今疏略引耳上钞中尔所字经中皆是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字。

▲斯则处以毛端横该法界时以剎那竖穷劫海处则顿起时则常起不待别因。

斯则下三结释也结释经文成初正说於中初二句正结后处则下覆释法界齐起为顿如月入百川非从东向西等故长时不断曰常无暂间断故既常既遍故不待别因也。

▲但随见闻说有初成九会之别诸慈悲者於无尽中略此流传。

但随见闻下四释妨谓有伏难云既横竖该罗说穷时处何有初成之始九会之终故为此通於中二先正解妨可知。

▲令寻於此见无边法。

后令寻於此下重通再难难云略本至少安穷无尽之理故为此通以见理圆融故见少能穷无尽有法喻合。

▲如观牗隙见无际空。

▲而此时处即同无尽。

▲以一处即一切处一时即一切时故。

以一处下释成上义时处既一多相即法岂一不含多。

▲二酬宿因者。

二酬宿因等者疏文分五一标举章门。

▲何以法尔如是转耶宿因深故。

二何以下摄前起后。

▲夫根深则果茂源远则流长宿因既深教起亦大。

三夫根深下标因深广。

▲深大云何我佛世尊创蹑玄踪栖神妙寂悲智双运行愿齐周是以妄想弗剪而廓彻性空灵鉴匪磨而顿朗万法乃以无障碍解脱阐斯妙门。

四深大云何下释成深广。

▲宿因虽多略有二种。

五宿因虽多下开章别释於中先标章。

▲一者大愿力故现相品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兜率偈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盘以本大愿力示现自在法诸会佛加皆言愿力及余诸文诚证非一。

▲二者昔行力故谓无量劫依愿起行行成得果方能顿演故主山神偈曰往修胜行无有边今获神通亦无量法门广辟如尘数悉使众生深悟喜。

后别释可知。

▲三顺机感者。

三顺机感者文中分六一标章。

▲谓昔因法尔虽能常遍约可流传皆由机感离机说法无所用故。

二蹑前起后。

▲其犹上有白日下资澄潭潭清影现机感应生。

二其犹下约喻显相。

▲故兜率偈云见佛亦复然必假众善业十方诸佛告功德林言及诸菩萨众善根力故解脱月云此众无诸垢志解悉明深等皆是机感。

四故兜率下引经证成。

▲广显机感如第四所被机中。

五广显下指略在广。

▲然此机感通於现未诸会当机即是现在今之闻者是未来机。

六然此下拣定於机言今之闻者是未来机者望说经时是未来故故发心品中十方法慧白佛言我等悉当护持此法令未来世一切菩萨未曾闻者皆悉得闻亦是未来机也。

▲四为教本者。

四为教本者文三初标章次总彰大意三然亦有二下开章别释。

▲谓非海无以潜流非本无以垂末。

大意中初二句立理故出现品云譬如大海潜流四天下地有穿凿者无不得水彼喻佛智普入众生身心今借用之斯即喻也非本无以垂末者法说如无海本不能流末无其本月无影入於百川无有法身岂能垂於应化故无有根本之法何有随宜之谈。

▲将欲逐机渐施末教先示本法顿演此经。

后将欲下两句正释为本之义故天台指为乳教乳是酪等诸味本故。

▲然亦有二一为开渐之本出现品云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故。

出现品云等者彼文云譬如日出先照须弥山等诸大高山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不作念我先照此后照於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法界智轮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其心器示广大智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熟故而彼如来大智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大行乃至后照邪定众生但放光明平等普照无碍无障无所分别释曰始成便说华严是照菩萨山王此明先大后小。

▲二为摄末之本。

二为摄末之本者於中二初标名华严未有末之可摄以法华摄末归本归华严故故为本也。

▲如日没时还照高山故。

言如日等者二义取出现经意以证而无此文即是法华所明先小后大及三时五时之教后后胜於前前法华涅盘唯明一极为照菩萨。

▲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故。

无不从此下三双证上二先引摄论后引法华初引摄论从法界流即证开渐之本无不还归此法界故即证摄末之本此以义证教谓论所明报化身等皆从法身生还归於法身法身等即义今以法身类於华严故云义证教也。

▲法华亦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此渐本也次云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即开渐也又云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於佛慧即摄末归本也。

法华亦云下引法华证故下吉藏引此立三种法轮第一名根本法轮第二名枝末法轮第三名摄末归本法轮文中便引便释三节具也。

▲斯则法华亦指此经以为本矣。

言斯则下结成本义若自立为本恐义未明法华指此为本本义方显始见入於佛慧既即华严亦令得闻法华入於佛慧岂非指初为本又法华第一云於一佛乘分别说三亦是从本流末即指华严为一佛乘分别说昔之三三即鹿野四谛等既不指华严为本鹿野之前以何为一乘耶。

▲五显果德者谓此本法中显佛胜德令诸菩萨信向证故。

▲不识宝玉不得其用。

▲不知此德安能仰求。

五显果德者疏文分二初总明大意有法喻合可知。

▲然果德有二一依果谓华藏世界海等二正果如来十身等此二无碍以为佛德。

后然果德有二下开章别释於中亦二先正释可知。

▲然依正无碍通有六句一依内现依如尘中剎海二正内现正如毛孔现佛三正内现依四依内现正五依内现依正六正内现正依其文非一。

后然依正无碍下融通於中三初约用互在以明六句次约体相即以明四句后随举一门下双结体用言然依正无碍通有六句至其文非一者初约用也初二指事令晓余但列名然即相入相在之义义分齐中广明而相入各有分圆若约圆说应言剎中有剎今欲显胜举尘毛之分以摄剎身之总也言其文非一者谓第六经法界普明慧菩萨偈云佛剎微尘数如是诸国土能令一念中一一尘中现即第一句依中现依也成就品云一微尘中多剎海处所各别悉严净如是无量入一中一一区分无杂越亦第一句也现相品云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切剎尘诸佛座菩萨众会共围绕演说普贤之胜行即第二句正内现正也回向品云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礼一切世间灯僧祇品云於一微细毛端处有不可说诸普贤如一毛端一切尔如是乃至遍法界皆第二句也又云於一微细毛孔中不可说剎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诸剎诸剎不能通毛孔即第三句正内现依也现相品云如来安坐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剎海一一毛现悉亦然如是普周於法界亦第三句也第五经普贤偈云如於此会见佛座一切尘中悉如是佛身无去亦无来所有国土皆明现即第四句依内现正也现相品云一切剎土微尘数常现身云悉充满普为众生放大光各雨法雨称其心亦第四句也又云一一尘中无量身复现种种庄严剎一念没生普令见获无碍意庄严者即第五句依内现依正也僧祇品云一微尘中能悉有不可言说莲华界一一莲华世界中贤首如来不可说亦第五句也世界成就品云一毛孔内难思剎等微尘数种种住一一皆有遍照尊在众会中宣妙法即第六正内现正依也现相品云一切诸佛土一一诸菩萨普入於佛身无边亦无尽成就品云一切剎土入我身所住诸佛亦复然汝应观我诸毛孔我今示汝佛境界皆第六句也。

▲又有四句一或唯依佛即剎故二或唯正剎即佛身故三俱四泯思之可知。

又有四句等者第二约体四句也相即互亡故无有六一佛即剎者佛体即是法性土癈己从他佛体虚故土外无佛性无二故二剎即佛者剎体即是法性身故癈他从己剎体虚故佛外无剎性无二故由性无二以性融相故身剎相即三俱者谓有身有土不坏相故若无身土无可相即故四泯者诸佛即剎故非佛剎即佛故非剎以互夺故。

▲随举一门即摄一切并如下说。

随举一门者三双结体用以即入二门无二体故体外无用唯相即故用外无体唯相入故如无镜外之明明外之镜故言并如下说者即指义分齐中。

▲六彰地位者为显菩萨修行佛因一道至果有阶差故。

六彰地位者疏文二初总彰大意后开章别释前中二先顺明来意。

▲夫圣人之大宝曰位若无此位行无成故。

后夫圣人下立理反成圣人之大宝曰位者即周易下系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注云夫无用则无所宝有用则有所宝也无用而常足者莫大乎道有用而弘道者莫大乎位故云圣人之大宝曰位也言若无此位行无成者即反成须位也。

▲此亦二种一行布门立位差别故。

此亦二种下二开章别释也於中三一正释二会融三引证初中先释行布言行布者行列分布阶降浅深如第二会明信三明住四明行五明向六明地七明等妙前非是后后非是前故言行布。

▲二圆融门一位即摄一切位故。

▲一一位满即至佛故。

后释圆融言圆融者圆满融通疏释有二初正释二引证前中自有二义一者疏云一位即摄一切位故者此总辨相摄谓四十二位之中随举一位即摄一切如初发心住即摄余九住及行向地等二者疏云一一位满即至佛故者此别明五位互摄如初住摄於初行初回向初地第二住摄第二行第二回向第二地等第十住满则摄十行满十向满十地满第十住满称灌顶位第十地满亦灌顶成佛十行智度圆十地智度满海幢比丘顶出诸佛说法灌顶住后即明佛者即其事也前唯约理行圆融此兼明行证相似。

▲初地云一地之中具摄一切诸地功德信该果海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

初地云下二引证也文有三节一云一地之中具摄一切诸地功德者此约当位之中自一摄十也以一例诸位位皆然上正引文。

▲二云信该果海者此明五位互摄如贤首品中乃至则得灌顶而升位等此即义引为证。

▲三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者正明以初摄后通於二义若住满成佛即是当位以初摄后若究竟成佛即异位相望以初摄后如四十二字门初阿具后荼也上来总有三义一举一总摄五十二位二举一位摄五位三举初摄后复应有以后摄初初后摄中中摄初后一摄一切一切摄一一摄一一切摄一切如理思之上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是正引经文梵行品云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於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今略引耳。

▲然此二无碍以行布是教相施设圆融是理性德用。

然此二无碍下会融也於中二初辨定其相二正明会融前中有二对行布圆融以教对理以相对性下正圆融但融性相初对谓约能诠教道则行布不同约所诠之理则圆融无碍第二对就所诠中约相则深浅不同约性则融通无二言德用者即德相业用也。

▲相是即性之相故行布不碍圆融性是即相之性故圆融不碍行布。

▲圆融不碍行布故一为无量行布不碍圆融故无量为一。

▲无量为一故融通隐隐一为无量故涉入重重。

相是即性之相故下正明会融文有三番第一番直明无碍第二番更互相成谓无量本是约相行布圆融本是一理平等今圆融既不碍行布故成无量之德下句反此可知第三番从无量为一故融通隐隐下明相成而不失本相无量为一故融通而不失本相故隐隐然似有一为无量故重重不失一相故能涉入。

▲故世亲以六相圆融上下之文非一。

故世亲下第三引证此引论证即总同成别异坏由此故得举一全收至下广明次云上下之文非一者双引经疏若望经则唯是下文若望疏文通指一经上下耳。

▲七说胜行者欲登妙位非行不阶故君子不患无位患己不立。

七说胜行者疏文亦二先明大意后开章解释前中初二句依内教正释后二句引外事证成即论语第二彼下二句云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包氏注曰求善道而学行之则人知已今引证此求为可知及所能立皆是行也上两句行成得位下两句行成得名今为证位故但引前耳。

▲行亦二种一顿成诸行一行一切行。

行亦二种下开章释也先释后融前中明顿成中先正明。

▲故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一等普贤行品说一断一切断等故。

故十住下后引证言一断一切断等者等取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故普贤行品初说十句若成此十则顿成五十种行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生故偈中云不可说诸劫即是须臾顷莫见修与短究竟剎那法皆以圆融故妙严品云一法门中无量门无量千劫如是说所演法门广大义普运光天之所了。

▲二遍成诸行此即行布谓自大菩提心体相功德乃至等觉中行。

二遍成诸行下释行布从始迄终故云乃至则五位所行皆此摄也菩提心为始体即三心谓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七十八经云菩提心灯大悲为油大愿为炷光照法界光即直心炷即深心多以三心为体上求下化照理起行不出此故言相者即无相为相同法界相无分量相无齐限相也言功德者无德不收故发心品十种大喻百门校量亦不及少分七十八一卷广以喻叹亦不能尽贤首品云若有菩萨初发心誓求当证佛菩提彼诸功德无边量不可称量无与等发心品云发心功德不可量众智共说无能尽又云菩萨发心功德量亿劫称扬不可尽以出一切诸如来独觉声闻安乐故等皆发心功德也又云欲见十方一切佛欲施无量功德藏欲灭众生诸苦恼宜应速发菩提心此上三事皆是菩提心为万行之本故首明之即此发心便名为行。

▲此二无碍例如位说。

此二碍下第二融通可知。

▲八示真法故者欲成行位须解法理不体理事行亦非真故兜率偈云不了法真实故诸佛兴世。

▲此亦二种一显事理无碍法二显事事无碍法并如义分齐说。

八示真法下文亦有二先总明后开释文含多义不异义分齐中教因总该故此略举义深理要故别为一门。

▲九开因性者谓上因果理事皆由众生性有若性非金玉虽琢不成宝器。

九开因性者文亦二先总后别总中先蹑前起后。

▲良以众生包性德而为体依智海以为源。

▲但相变体殊情生智隔。

▲今令知心合体达本情亡故谈斯经以为显示。

后良以下总相解释於中有三初明因义本有恒沙性德本觉佛智无二体故以此为因二但相变下覆彼因义是须开示所以相变体殊者迷真如以成名相故情生智隔者失正智而成妄想故上对约境下对约心五法具矣三今令下正明开义知心空寂则即名相而合如体达本无住则妄想亡而正智生真本不可以功成要亡功而本就深源不可以行得必行尽而源成若寂照双流则因性开矣性即知见知见性相并皆显现故谈已下结成开义。

▲亦有二种一以言显示令其知有二使其修行悟入显现。

亦有二下别释以言显示令其知有者唯明示义如示贪女宅中宝藏未见未证使其修行义通开示不知令知名之为性未证能证称之为入显现之言对於开义。

▲如下破尘出经卷等。

如下破尘下引证下经云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尘内一切尘悉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广饶益众生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现饶益诸菩萨等即其义也。

▲亦如法华经云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众生等有故言唯一。

言唯以一大事因缘故者即引他经大乘法师但云事物体事事义道理随应皆得今略释之无二无三故名为一佛因佛果故称为大因果干能令物解脱并称为事言因缘者如来因此缘此故出现耳又因缘者属於大事正因佛性为因缘因佛性为缘了因所了为因生因所生为缘斯则大事通因通果因缘但语於因因即种性之义故彼经云佛种从缘起万行为缘起斯佛种成菩提故言所谓开示下义引彼经具云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舍利弗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於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於世广释如别略释如下言众生等有故言唯一者随难唯解一字耳。

▲十利今后者既等有其分故广利无边。

十利今后者文中亦二先蹑前总辨。

▲此亦二种一利今即佛在当机二利后即今之闻见发心品云我等诸佛护持此法令未来世一切菩萨未曾闻者皆悉得闻。

后此亦下开章别明文分为三初约时分二可知次此益复二下约行分二后又此利益下对前辨异。

▲此益复二一令得见闻为坚种故出现品云如人食少金刚终竟不销等。

二中疏云终竟不销等者等取余经余经云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於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於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

▲二令起行成证入故出现又云设有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若闻此法信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乃至深入如来无碍境界。

▲良以有作之修多劫终成败坏无心体极一念便契佛家贤首品云十剎尘数如来所悉皆承事尽一劫若於此品能诵持其福最胜过於彼等。

二令起行成证入故下文二初正释后良以有作下释成今初疏云乃至深入如来等者中间经云随顺一切如来境界具足一切诸菩萨法安住一切种知境界远离一切诸世间法出生一切如来所行通达一切菩萨法性於佛自在心无疑惑住无师法深入如来无碍境界故云乃至。

▲又此利益别对前九成十种益谓一闻法尔则知常遍成见闻益二闻本行愿学佛发兴成发心益三闻机感知法由善起成造修益四闻为本知其义圆成顿得益五闻果德则信乐愿齐成灭障益六闻位期心证入成摄位益七闻行发意修行成起行益八闻法决须解了成称性益九闻因知一切皆同成转利益十总具前九成速证益故前九因皆为今益。

又此利益下对前辨异所以辨异者亦为拣滥故以利今后义似顺机感机感亦有二世机故故上又明约行分二已是异前但约时故又顺机多约於所利益多约於能又顺机但是别义利益通於十义即总别之异故对前九别成斯十益也於中二先别对前后亦可已下通申本义今初此十种益出於旨归但次第不同耳彼次第云一见闻益二发心益三起行益四摄位益五速证益六灭障益七转利益八造修益九顿得益十称性益此依从浅至深自利自他等而为其次今疏顺前九门展转相生后能成前以为次第耳然见闻等实通十因欲显别义随便逐胜以别配耳一以法尔常说遍说便能触目对境一切时中常如法见所引经文如前总中又出现品云佛子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等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亦复如是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等又云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闻於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於涅盘上虽明见佛佛是华严佛故舌根尝法味故贤首品云此法希有甚奇特若人闻已能忍可能信能受能赞说如是所作甚为难等兜率偈赞品云设於念念中供养无量佛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虽经无量苦不舍菩提行一闻大智慧诸佛所入法普於法界中成三世导师明知见闻其益深矣言发心益者若不闻此不能发心设有发心不得尊胜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故义如前引言造修益者谓闻此普法便能造修一行一切行故如前引出现品云多劫修行不闻此法非真修故言顿行益者如下六千比丘言下获於十眼善财童子一生能圆诸位法界品初菩萨顿证等并如教迹中引言灭障益者即一断一切断如随好品天鼓教以等法界三业悔过结云若如是知是真实忏悔一切罪恶悉得清净说此法时百千亿那由他佛剎微尘数世界中兜率陀诸天子得无生法忍又诸天子以香华等供佛而成大益又云其诸香云普雨无量佛剎微尘数世界若有众生身蒙香者其身安乐譬如比丘入第四禅一切业障皆得消灭若有闻者彼诸众生於色声香味触其内具有五百烦恼其外亦有五百烦恼贪行多者二万一千瞋痴等分亦然了知如是悉是虚妄如是知已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清净善根等皆灭障益也言摄位益者如前位中具明言起行益者如普贤行品云菩萨摩诃萨得闻此法少作方便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一行一切行故如前行中具引言称性益者谓依此普法一切众生无不皆悉称其本性佛果海中旧来益竟故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於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盘皆同一性所谓无性若不称性岂得然耶言转利益者如第一重地狱天子得益竟展转成三重之益后二即转利益也如上灭障即第二重亦是转利益所望处别故为灭障第三重云若有众生见其盖者种清净金网转轮王位一恒河沙善根佛子菩萨住此转轮王位於百千亿那由他佛剎微尘数世界中教化众生乃至云若有暂得遇斯光明必获菩萨第十地位以先修行善根力故皆转利益言速证益者如前教迹中一生圆旷劫之果中辨言故前九因皆为今益者结也。

▲亦可前一一门皆成十益可以意得。

亦可前一一门皆成十益者此第二意却是正意上但随宜耳。

▲因上十义故此教兴发心品中有十所因彼云以佛神力故世尊本愿力故等因缘相参对会因缘可以意得。

因上十义故此教兴下第三结属会释也此上结属下会释经文彼经具云其说法者同名法慧悉以佛神力故世尊本愿力故为欲显示佛法故为以智光普照故为欲开阐实义故为令证得法性故为令众会悉欢喜故为欲开示佛法因故为得一切佛平等故为了法界无有二故说如是法十因举二故有等言言因缘相参者神力是缘余皆是因故云相参今略举二即有因缘以疏对彼因缘易知故云可以意得。

▲第二明说经缘者一切经首说时方人等皆是缘起。

第二明说经缘等者疏文分二先引例总明后今有十缘下开章别释前中谓六成就中信闻二种属於阿难在佛灭后结集时安不为经缘余四成就为经缘起说必依时要有方处人通说听即佛及众四义足矣问智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何以今言为缘起耶答六中初二唯属证信后四义有两兼阿难引之为生物信当时无此教不得兴故为缘起今十缘中具有此四。

▲今有十缘一依时二依处三依主四依三昧五依现相六依说者七依听者八依德本九依请者十依加者。

今有十缘下开章别释中二先列后释今初依时下释疏文分四一大意二开章三融会四广如旨归一句出法源。

▲今初依时夫心冥至道则浑一古今法界无生本亡时分经偈云如来得菩提实不系於日。

今初分二先拂迹显实后就德显圆前中言夫心冥至道则混一古今者此约人显实法界下约法显实心与理冥契则无今古之相故肇公云古今通始终同穷本极末浩然大均生公法华疏云古亦今也今亦古矣言法界无生等者就法显实也有生则属三世便即有时无生则无三世剎那安有时分故出现品云真如离妄恒寂静无生无灭普周遍等言下经偈云下引经证略举人证耳即兜率实幢偈也彼具云众生如是说某日佛成道如来得菩提实不系於日法界品云菩萨智轮远离一切分别网起一切障碍山不可以生死中长短染净劫数显示等其文非一。

▲况无涯之说念劫圆融哉。

况无涯之说等者第二就德显圆无涯之说竖约长时故旨归云常恒之说前后际而无涯念劫圆融者约一念即不可尽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等故云尔也一念即多劫何定时之长短哉。

▲今以无时之时略显十重时别。

今以无时之时略显十重时别者此下第二开章解释也就中三初上二句标次初唯下释后於前下结。

▲初唯一念二尽七日三遍三际四摄同类劫五收异类劫六以念摄劫七劫念重收八异类界时九彼此相入十以本收末谓以非劫为劫故。

二释中初唯一念者谓於一剎那顿遍无尽之处说无边法二尽七日者谓初成道一七日中自受法乐第二七日顿说此经言三遍三际者谓尽前后际各无边劫常恒周遍演说此经初无暂息上三易故疏但列名而已言四摄同类劫下以义稍隐故并加字旨归但云四摄同类五收异劫六念摄劫七复重收八异界时九彼此相入十以本收末今加一字义则易见故并不释唯释第十耳言摄同类劫者於前无边劫各摄同类如长劫唯摄长劫短劫唯摄短劫等言五收异类劫者谓长劫摄短劫等言六以念摄劫者於一念中即摄无边同异类劫念念皆尔言七劫念重收者此上念念所摄劫中各以念成彼一一念亦各摄诸劫是则念念既其不尽劫劫亦复无穷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也言八异类界时者上之七重且约一类世界如今娑婆一类今辨树形江河形等无边异类之剎剎既同处而有不同时亦同时而各别分齐尽彼时分常说此经言九彼此相入者即彼异类界所有时劫亦各别相收或同异类界时互相摄入若念若劫重重无尽同前四五六七於彼诸时常说此经言谓以非劫为劫者第十难见故以此句释之以非劫为本劫即为末言非劫者离分限故如华藏世界以非劫为劫劫即非劫念等亦尔以时无长短离分限故以染时分说彼劫故以时无别体依法上立法既融通时亦随尔故离世间品云菩萨摩诃萨知一切劫即是非劫而真实说一切劫数是为第六无等住故云非劫为劫。

▲於前十时恒演此经。

於此无量时劫常说华严。

▲又此十种随一圆收。

又此十种者此下第三融会也於中三初此上二句正融会也。

▲依此说时则无始终。

二依此说时下通妨难此上牒疑情既无始终何有初成之始九会之终。

▲亦随见闻说初成等如前法尔中辨。

亦随见闻下会释也疏指前通又此一部即是无边法海以下皆结通无分齐故一部即是一切说故。

▲若依此时则逈异余教。

▲而余教时不出於此。

▲或说三七六七等随见闻故。

若依此时下三显胜能於中又三初拣他显胜次而余教下会他显胜后或说下再通妨难难云彼有三七等殊云何不出於此故今通云皆是此经之时随见闻故。

▲广如旨归。

广如下四出法之源。

▲第二依处者夫智穷真际能所两忘假说依真而非国土。

第二说经处疏文有四第一总彰大意第二叙昔顺违第三句数圆融第四别明处异初中有三初拂迹显实二融通显圆三依义建立今初至而非国土即拂迹显实谓既亡能所何有能依之佛所依之处普贤三昧品云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犹是假说以真无能所无可依故。

▲况剎尘即入染净参融圆满教之普周难以分其处别。

况剎尘即入下第二融通显圆无能所依尚通实顿二教实教顿教尚离处所况於圆教耶剎尘即入即下通局交彻二四句染净参融即下净秽无碍二四句圆满教下总结难思。

▲然真非事外不坏所依以上无时之时遍此非处之处。

然真非下第三依义建立不坏相故不妨立时然旨归约处先已有处依此说经后辨其时疏家欲顺六成就之次第故先明时耳。

▲然有言此经在秽土说居摩竭等故有云处净土说在华藏故有云如实义者二种身土无定异处即於一处见闻异故。

然有言下第二叙昔顺违於中二先正叙后上之下决断前中第一师云既七处九会人三天四并居娑婆欲界之中明是秽也第二师云说此经时华藏世界六种震动又言其地坚固金刚所成娑婆土石诸山岂得将此为秽第三师但合上无碍谓感娑婆者对华藏而见娑婆感华藏者对娑婆而见华藏亦如螺髻所见自在天宫身子所见丘陵坑坎华藏品云譬如见导师种种色差别随众生心行见诸剎亦然。

▲上之三义后一近宗。

后决断言后一近宗者且知剎该净秽即二四句中之一句未穷玄妙故云近宗。

▲然说此经处净秽无碍通局交彻各二四句。

然说此经处下第三句数圆融於中有三一双标二双释三以粗例细初标可知。

▲初净秽中谓或唯染或唯净如前二义或俱华藏内娑婆故或俱泯染净相尽同一法界故。

初净秽中下双释先释染净二四句前一四句以本剎末剎相望成四句华藏为本剎世尊修因所严净故剎种所持世界为末剎应众生有故然末剎则狭本剎则宽末通净秽本剎唯净若宽狭相望自属通局今论净秽故但取末中染剎前二句可知第三句双明本末故得称俱不同前二说华藏即不言娑婆说娑婆即不论华藏今要明华藏之内娑婆如一庄严城中举一小室耳上三皆约事明第四句唯约理说若理事相望则前三句皆末第四句独为其本故华藏品云华藏世界海法界等无别庄严极清净安住於虚空等。

▲又或唯染摩竭等覆净相故或唯净其地金刚染相尽故或俱隐显无碍故或俱非各相形夺二相尽故。

又或唯染下第二四句随取一剎即有四句不论本末染净今正约娑婆染剎上论四句也即前三约净秽亏盈后一约相尽理现若约机说者染就劣机见故净就胜机见故俱约二人同见故剎体自在故俱非约顿机故亦唯约体故。

▲次明通局交彻二四句者。

次明通局二四句等者先标后释。

▲谓或局此一界故或通该十方故或俱即此即遍故或泯二相尽故。

释中前四句约一重平漫以论后四句约重重相摄以说又前四约以人望处论通局后四唯约说处论通局前中初二句唯约相说一谓此界七处说经二谓十方诸剎齐说三以相随性故即一能遍如光明觉品彼云如此处见佛世尊座莲华藏师子之座一方一切诸世界中各有百亿阎浮提百亿如来亦如是座此明一会即遍一切非是彼处各别有佛四即归理平等。

▲又或局此界摄一切故或通此入一切故或俱即摄即入故或泯形夺相尽故。

后四句中初一约广容门事含於理无碍故令一界即理能摄一切二约普遍门事如理遍令此一界随所依理入一切剎三广容即普遍故正摄之时便能遍入以此二门无异体故四泯同平等门法界之中俱不可得故。

▲又以一尘例剎亦有四句可知。

又以一尘下三以粗例细也引文如前依正融通中说。

▲若从狭至宽略显十处。

若从狭至宽略显十处下第四别明处异中文分为六一标数二初此下别释三然上下总结四然说十住下释妨五十余佛同者下随难重释六又上十处下总融十义。

▲初此阎浮七处九会而周法界如升须弥品二周百亿同类一界亦遍法界如光明觉品三遍异类树形等剎四遍剎种五遍华藏六遍余剎海若种若剎七遍前六类剎尘皆有同异类剎八尽虚空界容一一毛端之处各有无边剎海九犹帝网十余佛同。

二中然其十名与旨归小有不同旨归云初此阎浮二周百亿三尽十方四遍尘道五通异界六该剎尘七归华藏八重摄剎九犹帝网十余佛同今疏所以不同彼者以归华藏即前染净无碍故不立之故旨归文云事尽理现染相尽故其该剎尘与遍尘道并皆是尘故第七中摄八重摄剎者亦明华藏中尘一一摄余剎海亦不异於第一剎尘故并略之而加四五六以成十义彼三即此八彼五即此三此亦贤首略疏之中光明觉品中意参而用之耳言如升须弥品者此文为证七处而周法界之言文云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下云十方世界悉亦如是法慧偈云一切阎浮提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见佛住於须弥顶十方悉亦然如来自在力皆遍法界之文也七处皆尔文中但三贤三天言不起而遍义如下疏言如光明觉品者此证百亿遍法界法界皆有同类一界言同类者同有须弥大海铁围四洲二十八天各有百亿故名同也故彼经云如是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所有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座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剎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拣唯阎浮故云百亿拣下异类故云同类一界言三遍异类树形等剎者上二皆略释下八唯列名而已而言等者等取江河回转形等经列二十形结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异类一一流类皆遍十方虚空法界与前须弥界等互不相碍各於其中转斯法轮言四遍剎种者向明异类且举百亿中异类故今方明剎种然异类言虽通华藏言总意别言遍剎种者即取最中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中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其中摄二十重佛剎微尘数结有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於中布列今遮那亦遍其中言五遍华藏者谓遍华藏一界有前十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种既皆如来修因之所严净故常处其中而演说法言六遍余剎海若种若剎者即华藏之外十方无间穷尽法界之剎海例如华藏也如第六卷现相品说华藏世界海东有世界海名清净光莲华庄严南名一切宝月光明庄严藏西名可爱乐宝光明北名毗瑠璃莲华光圆满藏东北名阎浮檀金玻璃色幢东南名金庄严瑠璃光普照西南名日光遍照西北名宝光照曜下方名莲华香妙德藏上方名摩尼宝照曜庄严结云十亿佛剎尘数等是也言七遍前六类剎尘者前之六段各是一类此上诸剎皆以尘成一一尘中皆有佛剎如来於彼尘内剎中说经故华藏品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法界尚见何况剎耶又云一一尘内难思剎随众生心各别住又云如於此会见佛座一切尘中悉如是其文非一言八尽虚空界容一一毛端之处各有无边剎海者此不论成剎之尘但取容尘之处遍於空矣如二界中间空无有物亦是容尘之处今取遍法界虚空界有剎无剎有尘无尘但可容尘之处即有无边同类异类一切剎等如来於此常转法轮阿僧祇品云一毛端处所有剎其数无量不可说尽虚空量诸毛端一一处剎悉如是彼毛端处诸国土无量种类差别住有不可说异类剎有不可说同类剎不可言说毛端处皆有净剎不可说种种庄严不可说种种奇妙不可说如是等文其证非一而言於中说法者彼次颂云於彼一一毛端处演不可说诸佛名出妙音声不可说转正法轮不可说於彼一一法轮中演修多罗不可说於彼一一修多罗分别法门不可说於彼一一法门中又说诸法不可说於彼一一诸法中调伏众生不可说等言九犹帝网者彼一一微尘既各摄无边剎海即此剎等复有微尘彼诸尘内复有剎海是则尘尘不尽剎剎无穷如帝释殿网重重重重不可说其分量而毗卢遮那亦重重重重无尽无尽常演说法言十余佛同下文自释。

▲然上十类一一各遍法界而前九正是遮那说法之处。

然上十类等者第三总结也由上十门初二有遍法界之言从三至十皆略此言故今总结皆遍。

▲然说十住等处虽复各遍法界乃至尘毛为门不同亦无杂乱。

然说十住下第四释妨谓有问言若忉利天说十住法既遍虚空周於毛道未知夜摩天等亦说十住不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彼不说则说处不遍若彼亦说处则杂乱何以经中唯云忉利说十住法夜摩天处说十行等耶故为此通於中三初总答前问次重通再难后一一会下以一例余初中即隐显门一门显时余门则隐如以十住为门唯言十住遍十行为门唯明十行遍等故云为门不同亦无杂乱。

▲若约十住与十行等全位相摄则彼此互无各遍法界若约诸位相资则后此互有同遍法界。

若约十住至彼此互有同遍法界者即第二重通再难谓更有问言若约为门不同为互相见不若相见者还成杂乱若不相见何以知遍今答此问明有见不见谓若约相即则不相见若约相入则许互见言若约十住与十行等全位相摄则彼此互无各遍法界者是相即门谓若以十住摄於余位则唯有十住余位如虚空以余位癈已同十住故余位亦尔十住遍时非十行等遍故云各遍法界言若约诸位相资则彼此互有同遍法界者是相入门以约力用互资不坏自他如两镜相照故东镜动时镜中之影亦动故得同遍法界而有主伴故非杂乱如十住为门带十行等同遍法界时但名十住遍不名十行等遍若十行等为门亦然则有力能摄者为主无力被摄者为伴前相即门中正十住遍时不妨余遍但隐显不同耳十住遍时十行等即隐十行遍时余隐亦然依相即门亦名为纯遍周法界尘毛唯有十住等故后相入门亦名杂门以诸位一时相资遍故则十住中有十行等余义至义分齐中广辨。

▲一一会品准此知之。

▲十余佛同者此佛既尔余佛例然故诸会结通皆云我等诸佛亦如是说。

十余佛同者下第五随难重释中二先正显同遍后然主主下释通妨难前中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佛德用说法皆同故故经云三世诸佛已说今说当说疏中引经我等诸佛亦如是说即横论也即证法佛言也十地经云我不见有诸佛世界彼诸如来不说此法即金刚藏说法菩萨言也。

▲然主主不相见伴伴不相见主伴伴主则互相见若互不相见即各遍法界互相见故同遍法界亦无杂乱亦无障碍。

然主主下二通难中谓有问言余佛说处与遮那佛为相见不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谓若相见即乖相遍若不相见即乖主伴故为此通谓见与不见二义俱成二互相见主伴义成见与不见遍义皆成但各遍同遍以为异耳文具四句言主主不相见者遮那为主时十方余佛但得为伴不得为主若余佛为主遮那亦即为伴不得为主故云主主不相见二伴伴不相见者如诸佛为遮那伴时遮那更不得为伴故云伴伴不相见非谓彼诸伴佛自不相见言主伴伴主则互相见者即第三第四句也三主伴得相见者如遮那为主见余伴佛伴佛亦见遮那故四伴主相见者如遮那为伴余佛为主则得相见然三四二句义则不异但约一人互通主伴故成四耳言无杂乱者结为门别故言无障碍者约常融摄故。

▲又上十处共为缘起举一全收以一一称法性故。

▲而随前一一时皆遍此诸处又随一一处皆具前时顿说此经。

▲此犹约器世间说若约智正觉及众生世间即一一佛身肢节毛孔皆摄无尽重重之剎普贤众生一一皆尔并是遮那说经之处。

又上十处下第六总融十义於中分三初正显十义融通次而随下对时显处后此犹约下通显甚深谓上十重但是器世间耳未说佛毛及众生毛孔中事一一皆悉重重无尽言普贤众生一一皆尔者普贤若望如来亦名众生世间若望众生亦名智正觉世间又举普贤则摄一切菩萨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