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清代之科举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周礼·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九千字,乃得为吏。故六书谓之小学。小学者,固童蒙所宜用心也。”科举肇兴,小学制废,抱高头讲章之学者,皆然不识字之人,迁流至于今日,几以文字蒙求列为大学之课本。科举时代,唯求科名,不重根源,实阶之厉也。爰举当时自蒙学至于出考情况程序,条分缕列,治吾国社会学史者所宜参考也。

旧时教儿童,注重发蒙。儿童五六岁以上,家中延师,具衣冠酒食,封红包贽敬,列朱笔,请先生点破童蒙。先生即以朱笔点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四书”《论语》首句;先生读,学生随读,读毕,全家谢先生,是为读书儿童一生发轫之始。按:中国社会最重蒙师,尤重发蒙之师,此种风气,宋代最甚,考宋人轶事,某门下中书还乡,必具衣冠拜于启蒙师床下。

家塾蒙馆,一曰停馆。富厚之家,延专师以教儿童,师称主人曰居停,主人称师曰西席,所授往往为《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再授“四书”白文。又有所谓朋馆,亦名村塾、义塾,市井乡村贫穷儿童往读之。其师开馆授徒,儿童之家,纳学钱往读,所教为《千字文》及“四言杂字”之类。父兄所求者,不过能识日用字,写柴米油盐账而已,所谓“天地元黄叫一年”也。杜工部诗:“小儿学问只《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蒙馆风气,唐时已然。

蒙学所授,不过识字,能写能读,便于工商应用而已,略似今之初级小学。等而上之,儿童有志应考,长乃读习举业,教师多延请秀才任之,而蒙馆教师则多屡考不得秀才之人也。其教法分男女,女则教《女儿经》,读幼学,讲故事;男则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读毕,更读《诗经》、《书经》、《礼记》、《春秋左传》,诗则授《唐诗三百首》,字则习楷帖,古文则习《古文观止》,旁及《纲鉴易知录》。八股举业,先习破题两句,次作承题、起讲,次加作颔下两股,亦曰两比,加习四股,再加作两股,合为六股,于是合破、承、起讲六比文,是为举业完篇。时文原用八股,后多减用六股,皆合考场程式。诗习试帖,先习一韵,加至六韵,即为合格。因童生及秀才科、岁考皆用六韵,科场则用八韵也。学生完篇,其父母延宴先生,送礼敬,曰完篇酒,谓从此我家子弟可出考矣。

至言进习举业之课本,论八股,以小题正鹄为正宗,书为陕西周至路德在关中课士之本,所列皆童考应科,岁考合程式之各种格局完篇与未完篇者,以三八两日为作文课期。试帖则以七家诗为定本(七家诗为路德、陈沆、杨庚等七家之作),学生每日作对一联,调和平仄,为考场试帖诗之运用。以八股试帖为正课,其余诗赋文辞为杂作。

当时中国社会,读书风气各别,非如今之学校,无论贫富雅俗,小学课本,教法一致也。曰书香世家,曰崛起,曰俗学,童蒙教法不同,成人所学亦异。所同者,欲取科名,习八股试帖,同一程式耳。世家所教,儿童入学,识字由《说文》入手,长而读书为文,不拘泥于八股试帖,所习者多经史百家之学,童而习之,长而博通,所谓不在高头讲章中求生活。崛起则学无渊源,俗学则钻研时艺。春秋所以重世家,六朝所以重门第,唐宋以来,重家学、家训,不仅教其读书,实教其为人,此洒扫应对进退之外,而教以六艺之遗意也。

通例,凡应考者皆称童生,入学则称秀才。秀才科、岁试及其他考试,皆出大题。大题者,于“四书”文中,两章三章,或一节一句为题目,不得割裂。应童生府、县、院或其他考试,则用小题。小题者,于“四书”文中,任择一句为题。咸同以来,小题以路德之小题正鹄为正宗,凡小题之格式皆备。其中有所谓截搭题者,就原文上句与下句,各截取数字,几于不成句亦不成文,至为可哂,当时却习为风尚。相传德清俞曲园樾任河南学政时,考试童生正场,所出截搭题,竟成游戏文章。其题如“王速出令反”(此题截取《孟子》“王速出令,反其旄倪”上下两句),“君夫人阳货欲”(此题截搭《论语》季氏章末句“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紧接下章首句“阳货欲见孔子”)。事经御史奏参,拟加重处罪,后经其主师曾国藩奏呈俞某患心疾,宜革职回原籍,永不叙用,乃得免于严谴。此亦科举史中之一趣话也。

童生欲取秀才,须历应县、府、学院三种考试。县考凡五场,以本籍知县为主试人。第一场试《论语》、《学》《庸》时文一篇,《孟子》文一篇,试帖诗一首;头场发榜,第一名曰案首,前十名为前列,不取者不得入第二场。第二场试时文一篇,五经文一篇,试帖诗一首,不取者不得入第三场。第三场考八股文一篇,史论一篇,试帖一首,不取者不得入第四场。第四场试杂作,律赋一篇,古近体诗数首,有加时文一篇者,然以时文为主。第四场榜发,案首与前列十名皆定,再考第五场,名曰吃终场饭,县官或备饭,或点心,给考童。终场亦作时文起讲,或作两大比时文不等,并不再编甲乙照第四场全案,或稍易前后一二位置。照例,学使临试,案首必入学,前列或有所去取,为数亦少。

府考由知府将所属各县童生集中考试,其规程一如县考。五场毕发榜,府有府案首。县府皆取前十名者,曰双前列。

院考规模较大,学使每任三年,考取秀才两次,第一次曰岁试,第二次曰科试。学使驻府城主试,各县童生或有未赴府县试者,亦照例可直接报名应院试。按:县、府、院试,童生报名应考,须由该县廪生担保其身家清白,盖印承认,曰认保。又由县学学官派其他廪生,查看属实,曰派保。考试入场时,学使居中点名,廪保排立两行,仪式相当隆重。

院考之试题为《论语》、《学》、《庸》题目八股文一,《孟子》题目八股文一,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鸡鸣入场,交卷时不准上灯。衡文得取录者,先挂水牌,名额则多于该县应取之学额一倍。翌日覆试,或作起讲,或作八股文两大比,限香一寸,并默写正场起讲。试毕,出正榜,开正门,放三炮,奏乐,吹打送榜,榜贴于考院照墙。榜发后,如被人告发,谓某生系枪替者,则单独再召试,果文理不通,则革去秀才。发榜后有一最困难事,即每县教官必与新进学秀才谈判印结费多少,印结费定,教官乃盖印,翌日方能来学院簪花。簪花者,学使坐大堂,向新进秀才训话,当时亦视为大典礼也。入学簪花,年少富有者皆着@@衫,戴飞绒帽,金雀顶。俗例,如已订婚或结婚者,应由岳家赠贺。此童生入学最得意之一幕也。

古者取士之法,莫备于成周,而得人之盛,亦以成周为最。自唐以后,废选举而用科目,历代相沿。明代则专以“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谓之制义。清沿明制,二百余年,有以他途进者,终不得与科第出身者相比。故康、乾时以宏博授翰林者,皆以野翰林呼之。光绪末造,科举废,科第始告终。科举发轫,始于秀才。明代最重秀才,清雍正以还,始详定取秀才科目,制度咸备。其秀才生活状况,与读书进取程序,亦有足述者。

清代学政科、岁两考试,童生录取入学者,谓之附学生员(即秀才)。额满见遗者,曰佾生;佾生可再考秀才。秀才之制,曰廪膳生,曰增广生,曰附生。三年举优者,曰优廪生,曰优增生,曰优附生。得优贡者,属优廪生。附生为普通秀才,岁、科试考列一等,而补廪无缺出者,得补增生,府、县学增生有定额。岁、科试考列一等最前名,得补廪膳生,食廪饩,府、县学廪生亦有定额。每年由廪生满二十年者,出岁贡一人。但廪生中举人、副榜、优、拔贡者,出廪缺依次递补;故不满二十年者,亦得出岁贡。

由学政取为附学生员者,通称秀才,俗谓之进学。能入学宫读书,隶于学宫,亦名入泮。学宫大成门外,有泮池,故入学满六十年者,曰重游泮水。管理秀才者为府、县学官。府学教授,最初例选进士出身者为之,曰东斋,居府学宫之东。府学训导,例以贡生为之,曰西斋,居府学宫之西。县学则教谕居县学宫之东,亦曰东斋,常以举人为之。训导居县学宫之西,亦曰西斋,以廪、贡、增生为之。但府、县训导可由廪、贡、增生捐纳;而教授、教谕不能捐纳也。

府县学之差遣,曰门斗。门斗月送斗米于廪生,故名。廪生者,食仓廪之俸粟也。门斗非贱役,须身家清白。府、县学官见督、抚、学政,皆长揖,不跪拜。秀才见学官,行跪拜之仪,奉之为师,所以督饬其学行也。清初沿明制,行学师教秀才之制,而学师所奉以处治秀才者,曰卧碑。卧碑刻石于明伦堂,秀才有犯卧碑条例者,学官得惩罚之,重则革去秀才。明伦堂者,学宫大成殿前,秀才遵奉国家条教,敦率一府一县纲纪风化聚集之所,而崇奉孔训。故明季以来,国有大故,秀才皆集明伦堂议事。降及晚清,奉行故事。学官无教学之举,秀才视学官如无物,学官似为秀才之登篆人耳。又秀才犯法,州县捕获,不能用刑,必移文学官,革去顶戴,方能法办。然有当场扑责手心者,受责后,亦必移文学官,所以重国家律例,养士类廉耻也。

清室定例,各省由钦命简放学政,三年一任;大省恒放四品以上大员,较小省份则放翰林院编修。学政莅省之始,先颁布观风题目于各府县,“四书”文一,其他经解、史学、词章、掌故、时务、算学等,无虑数十艺,以作成若干艺为完卷。学政莅考所属,先期由学官呈阅(童生亦得应观风试),期限或数月、半年不等,视莅考道路之远近,定交卷之先后。号称观风,所以别于正试也。

学政抵各属试士,先考经古场,亦分经学、史学、词章、掌故、地理、时事、算学各门,而无八股时艺。经古场后,始考正场。正场考时文两篇,试帖诗一首。其先以八股为时文,八股废则改“四书”义,诗亦废矣。三年两考:第一次为岁考,谚云:“秀才怕岁考。”秀才之应考者,取录一等为最优,二等为合格,三等已不佳;考列四等,重则斥革,轻则申诫。科考大致与岁考相仿,其分别在岁考为考核秀才之成绩,科考则为录送乡试之准备。故科考列三等者,已不得参与乡试(此对于秀才而言。童生应入学考试,亦于岁考或科考时并行之,但与秀才不同场)。

秀才应乡试,规律綦严,其引为大戒者,有以下各条。(一)匿丧,丁父母忧不报而应试者,虽榜发获中,亦必遭斥革(童生匿丧应考,同受处治)。李莼客作王某墓志,曾执此以加讥评。(二)冒籍,非本县籍童生而冒籍进学或应乡试者,均斥革。张季直曾以此遭某学政之严究,后设法由如皋县学生转籍通州,为州学生员,始得免。(三)大不敬,对孔圣或清代帝王有失敬之行为者,称大不敬,在****政体之下,谴罚更重。

秀才以应乡试、中举人为正途;其中不中举人,由五贡出身者,亦归正途铨选,得入仕路。五贡之制:一曰恩贡,二曰拔贡,三曰副贡,四曰岁贡,五曰优贡。兹依次略述之。

秀才补廪生后,如应出岁贡之年,恰值恩科大典,则以廪生而举贡,称恩贡生。可分发各省,以州判用,或以教谕、训导用,班次提前,遇缺先补。

拔贡每十二年举拔一次,学政于全省每府学中所属秀才加以考试,取成绩最佳、学问最优者,拔取一人为拔贡生,贡入北京,再经朝考,分等第录用。取一等,以七品小京官用;二、三等,以知县用,分发各省,或以本省教谕用。

乡试中副榜,世称半个举人者,如下次不欲再参与乡试,可往礼部铨叙,分发各省,以州判等职用。

府、县学秀才补廪生后,轮次应于某岁出贡者,曰岁贡生,在外省以州判用,在本省以训导用。

学政三年期满,取全省生员之品学兼优而考试成绩亦特佳者,大省取六人,中省以下四人,曰优贡。优贡考试,须由本省总督、巡抚、学政三院会考。发榜后,中式者依次递补,入京朝考;一等用知县,二等用教官。此五贡出身之大略也。

前清以科目取士,承明制,其先用八股文,后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谓之义。三年大比,试诸生于各省会,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春,试举人于京师,曰会试,中式者为进士。既中进士,乃得与于殿试,殿试取士,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乡试第一曰解元,会试第一曰会元,二甲进士第一曰传胪,仍沿明代旧称。

清初乡试以子、午、卯、酉年,会试以辰、戌、丑、未年;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殿试以三月。后定乡试以大比之年,八月初八日入头场,八月十一日入二场,八月十四日入三场。会试定三月,殿试定四月,至废科举为止。

乡试考场曰贡院。头门前大牌楼书“辟门吁俊”,左牌楼书“明经取士”,右牌楼书“为国求贤”。贡院头门曰龙门,大堂曰至公堂。达大堂甬道中,建高楼,曰明远楼。大堂最后进曰衡鉴堂,主考与同考官居之。堂前墙门垂帘,奉调阅卷者曰内帘,不阅卷而在考试场中执事者曰外帘。阅卷官及其随从人员不得出帘外,执事官员人等不得入帘内。故同考官公馆门首,大书“调帘回避”。帘以内,内监试主之;帘以外,外监试主之,关防至为严密。

乡试每省例放正副主考各一人,官翰林院编修、检讨者,皆先期考差,候简放。内阁中书、各部主事,亦得与考。大省正主考皆二、三品,大员由礼部开单,进呈简放,主考放定出京,内廷颁赐礼物四色,曰送主考。大副主考,按驿站计日前行,于八月初抵省,沿途乘轿,轿贴封条。抵省后驻皇华馆一二日,督抚迎之入闱。乡试以巡抚为监临,清初则以布政使为监临。监临之职,谓总监贡院内外事也。入闱例乘显轿,八人舁之,朝衣朝冠,无顶蓬,如赛会中之迎神。显轿只监临、正副主考坐之,余如监试、同考官,皆乘八人、四人轿,用全副仪仗开道。最妙为轿后随抬盒一具,载腰斩所用之铡,亦即清廷对主考犯科场大罪之刑具。此种刑具,闽省科场案,曾一用之。主试者被腰斩为两截,心未死,伏地以舌书三大“惨”字而毙。巡抚具奏,始罢此刑。然以后主考入场,仍用此具文。

乡试执事官员,以监临为主体,曰内监试,例以知府为之。曰同考官若干,阅文荐卷于主考,调知县充之。内监试管理内帘事务,另设外监试,管理帘以外事务。设提调官专司场屋杂务。帘内书籍食用所需,由场外输入者,均越矮墙运入,不得有门。

同考官荐卷未取者,曰出房;额满见遗者,曰堂备。正主考取单数,故解元必归正主考中;副主考取双数,故亚元必归副主考中。由此下推。发榜前,在衡鉴堂挑选中式诗文策问,曰闱墨;监临主考照试题自撰者,曰拟作。发榜之夕,均集大堂,主考、监临以下,试官大员,依次列坐,按卷拆弥封写榜。榜式横写,自第六名写起,留前五名空白。自正榜以至副榜俱写毕,乃填写榜首五名。榜发,各考官离贡院,曰出闱。士子中式者,称主考曰座师,称同考官曰房师,称其余考官曰受知师,各刻朱卷,纳贽行礼。

举人试卷,均解礼部。礼部派磨勘官磨勘中式卷有无犯规或关节嫌疑。大则治罪,牵涉主考官,如吴汉槎各案是也。次则革去举人,罚停三科或一科不准会试。

举人欲入仕者,三年一次,赴大挑,由王公大臣验看挑取。大挑一等,以知县用,分发各省;二等以教谕回本省补缺。其未挑取者,可考宗室、景山各官学教习,或国史、实录各馆誊录,得保举简放。

举人之捐纳郎中、主事、中书者,补缺无望;但一中进士,则按资提前补缺。李莼客门对“户部郎中补缺五千年”,谓以举人捐纳也。捐纳者中进士后,可不赴殿试、朝考,呈奏回原衙门,归班即补郎中缺。顺天乡试,监临以顺天府尹为之。正、副主考均二、三品大员。南北省秀才、贡生、监生皆得应试。解元例中北省人,第二名中南省人,曰南元。例如光绪乙酉科,盐山刘仲鲁若曾中解元,通州张季直謇中南元。

会试,监临以礼部侍郎任之,曰知贡举。提调以顺天府丞,监试以御史。衡文则特派大员四人,曰大总裁。该四人中论资格官阶,以最大者居首席。同考阅卷官,以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官充任之,亦有其他衙门职官。试场职守,与乡试略同。

会试放榜后,举行殿试,由清帝临轩授策,以朝臣进士出身者为读卷官,拟前十名进呈次第由清帝将文卷定甲乙。一甲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授庶吉士及主事、中书、知县、教授归班有差。庶吉士在翰林院三年期满授编修者,曰留馆,否则散馆,授官主事、中书、知县不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