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思
【原文】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1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2,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3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4,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贡复进曰:“赐5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6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7,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8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9,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10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农山言志
孔子游于农山,让弟子们谈自己的志向,子路志在开扩疆土,孔子说是勇敢。子贡志在游说,孔子说是雄辩。颜渊志在推行儒家教化,孔子特别赞赏颜渊,认为他不伤害人民,不多说话。
【注释】
1喟然:感叹、叹息的样子。
2由:子路名由。羽:旗帜。
3旍旗:同“旌旗”。
4聝:割下的敌人的左耳。
5赐:子贡名赐。
6熏莸:熏,一种香草。莸,一种臭草。
7尧:古代的贤君。桀:夏代最后一个君王,是个暴君。
8沟池:护城河。
9原薮:平原。
10抗手:拱手。
【译文】
孔子向北游览农山,子路、子贡、颜渊在旁边陪着他。孔子四处张望,然后深深地感叹说:“在这儿凝神思虑,没有什么是想不通的。你们都谈一下你们的志向吧,我好做出选择。”子路走上前说:“我想要得到像月亮一样洁白的将帅令旗,像太阳一样的红色战旗,钟鼓的声音响彻云霄,战旗飘飞,像地上盘旋的飞龙一样。这种情况下,我带领一队人马来抵抗敌人,一定可以夺取上千里的土地。夺取敌人的战旗、手执割下的敌人的左耳,这些只有我能做到。让他们两个人跟着我吧。”孔子说:“子路真是勇敢。”子贡上前一步说:“当齐楚两国在广阔的野外交战的时候,两军针锋相对,战场扬起的灰尘连成一片,士兵们短兵相接。这时候,我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在两军之间进行劝说,陈述各种利害,然后排除两国的忧患。这种事只有我可以做到,让他们两个人跟着我吧。”孔子说:“子贡真有辩才。”颜回不说话。孔子说:“颜回,你过来,只有你没有什么志愿吗?”颜回回答说:“文武二事,他们两个人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能说什么呢?”孔子说:“即使这样,也是各自说各自的志愿,你说吧。”颜渊回答说:“我听说熏草和莸草不能放在一个容器中,尧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他们不是同类的。我希望辅佐贤明的君主圣王,推广五教,用礼乐来引导人民,使百姓不加固城墙,不越过护城河,把剑、戟这些兵器熔铸成农具使用,在平原上放牧。家家都没有离别相思之苦,千年没有战争的忧患。那么子路就没办法施展他的勇猛,子贡也没法施展他的辩才了。”孔子神情肃穆地说:“太好了。颜回真是有德行的人。”子路拱手说:“老师会选择谁呢?”孔子说:“不破费财物,不伤害百姓,不费太多的口舌,颜回做到了啊!”
【原文】
鲁有俭啬者,瓦鬲1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之器以进孔子。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大牢2之馈。子路曰:“瓦甂3,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具之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注释】
1瓦鬲:用粗陶瓷做成的锅。
2大牢:太牢,古代牛、羊、猪都具备的祭祀。
3瓦甂:小瓦盆。
【译文】
鲁国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他吃用瓦鬲煮成的饭,自认为很好吃。于是他把食物装进小瓦盆,进献给孔子。孔子接受了,非常高兴,就像接受了太牢这样的馈赠一样。子路说:“瓦盆是很简陋的容器,它煮出来的食物没有什么味道,您为什么这样喜欢呢?”孔子说:“喜爱劝谏的人处处为君主着想,得到美食的人总会想到亲人。我没有考虑食物、食器的好坏,我只是考虑到他吃好东西的时候想到了我。”
【原文】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诸惜其腐䭃1,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注释】
1腐䭃:变质的食物。䭃,熟食。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有个打鱼的人,给孔子送来了鱼,孔子不接受。打鱼的人说:“天热市场又远,我不能卖出去,想着与其扔到粪土里,还不如送给您呢,所以我才敢来献给您。”于是孔子拜过渔人之后接受了,并且让弟子把地打扫干净准备祭祀。弟子说:“渔人将要把鱼丢掉,而您却要用它祭祀,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因为爱惜的食物将要变质,而想要把它们赠给别人的人,是和仁人一样的人。哪有接受了仁人的馈赠而不祭祀的呢?”
【原文】
季羔为卫之士师1,刖2人之足。俄而3,卫有蒯聩之乱,季羔逃之,走郭门,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4。”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5追者罢,季羔将去,谓刖者:“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矣,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无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孔子闻之,曰:“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
【注释】
1季羔:孔子的弟子,也称子羔。士师:官名,专管断狱判刑。
2刖:砍脚的刑罚。
3俄而:不久。
4窦:洞。
5既而:一会儿。
【译文】
季羔在卫国做士师,按刑罚砍掉了别人的脚。不久卫国就出现了蒯聩引起的动乱,季羔逃走了,逃到城门的时候,正好遇到被他砍脚的人守门。这个人对季羔说:“那边有一个缺口。”季羔说:“君子是不会跳墙的。”这个人又说:“那边有一个洞。”季羔说:“君子是不钻洞的。”这个人又说:“这儿有一间房子。”季羔于是进去了。一会儿追兵赶到了,季羔要离开,对被砍掉脚的守门人说:“我因为不能损害国君的法令而砍了你的脚,现在我遇难了,这是你报仇的时候,但是你却给了我三次逃跑的机会,为什么呢?”被砍脚的人说:“被砍脚本来就是罪有应得,我是没有办法的。以前你按照国家的法令惩罚我,先处罚别人然后才轮到我,是想要我免于刑罚,这我是知道的。等到我的判决已经确定的时候,就在行刑的时候,你的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看见了你的神色,我知道了你心里的想法。你难道是偏爱我?这是君子本来就有的德行,这就是我欣赏你的原因。”孔子听说之后说:“季羔做官做得真好!他坚持法的一贯原则,心怀仁义宽恕之心就会树立恩德,用刑严酷就会与人结怨。季羔是公正地执法啊!”
【原文】
孔子曰:“季孙之赐我粟千钟也1,而交益亲;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微夫二子之贶2财,则丘之道殆将废矣。”
【注释】
1粟:小米。钟:古代的容量单位。
2贶:赠。
【译文】
孔子说:“季孙赐给我一千钟小米之后,与我交往的人就更加亲近了。自从南宫敬叔坐了我的车子之后,我的主张就更容易施行了。所以我的主张虽然是很好的,必定要等到一定的时候才会被人看重,借助一定的势力然后才能施行。如果没有他们两个人的恩赐,那么我的学说就会被废弃了。”
【原文】
孔子曰:“王者有似乎春秋,文王以王季为父,以太任为母,以太姒为妃,以武王、周公为子,以太颠、闳夭为臣,其本1美矣。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国,正其国以正天下。伐2无道,刑有罪,一动而天下正,其事成矣。春秋致其时而万物皆及,王者致其道而万民皆治。周公载己行化而天下顺之,其诚至矣。”
【注释】
1本:本质。
2伐:讨伐。
【译文】
孔子说:“当君王的人就像是植物春种秋收一样。文王的父亲是王季,母亲是太任,妻子是太姒,又有儿子武王、周公,太颠、闳夭是他的大臣,他的根基本来就是很好的。武王以身作则,用正道治理国家,从而使天下都走上正道。诛伐无道昏君,处罚有罪的人,他行动起来天下就得到了治理,他的王业也就完成了。万物随着季节的变换而生长,君王致力于治国之法,人民就可以治理得很好。周公用自己的仁德教化天下,而天下的百姓归顺他,这是因为他的诚心达到了极点啊。”
【原文】
曾子曰:“入是国也,言信于群臣,而留可也;行忠于卿大夫,则仕可也;泽施于百姓,则富可也。”孔子曰:“参之言此,可谓善安身矣。”子路为蒲宰,为水备,与其民修沟渎,以1民之劳烦苦也,人与之一箪食一壶浆。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子路忿然不悦,往见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洫以备之,而民多匮饿者,是以2箪食壶浆而与之。夫子使赐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孔子曰:“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3于君,发4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5之,是汝明6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汝速已则可,不则汝之见罪必矣。”
【注释】
1以:因为。
2是以:因此。
3白:告诉。
4发:打开。
5馈:馈赠。
6明:动词,表明。
【译文】
曾子说:“到一个国家,如果自己的言论被群臣接受的话,那么就可以留下来了;如果得到卿大夫的信任,那么就可以做官了;如果施恩于百姓,那么就可以在那里发家致富了。”孔子说:“曾参能说出这样的话可以说是懂得安身立命的道理。”子路在蒲地做县令,为防御水灾做准备,和百姓一起修筑沟渠。因为百姓非常辛苦,就一人发给他们一箪食物一瓢水。孔子听说了,让子贡去阻止子路。子路非常不高兴,来见孔子,说:“我认为暴雨将要来临,恐怕发生水灾,因此和百姓一起修筑沟渠以做防备。百姓很多人都又累又饿,因此我给他们一人一箪食物一瓢水。老师让子贡制止我,是老师阻止了我施行仁道啊。您教给我仁道却阻止我实行仁政,我不接受。”孔子说:“你认为百姓饿了,为什么不告诉君王呢?让他打开府库救济百姓。你把你的粮食赠给百姓,是表明君王没有德行恩惠而彰显自己的德行啊。你快快停下来吧,不然就一定会招致罪责的。”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管仲之为人何如?”子曰:“仁也。”子路曰:“昔管仲说襄公,公不受,是不辩也;欲立公子纠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1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2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孔子曰:“管仲说襄公,襄公不受,公之暗也;欲立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3命也;桎梏而无惭心,自裁审也;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与取仁,未足多4也。”
【注释】
1桎梏:枷锁。
2召忽:曾经辅佐公子纠。
3权:变通。
4多:称赞。
【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管仲的为人怎样?”孔子说:“他是个仁人。”子路说:“以前管仲劝说齐襄公,襄公没有接纳他的劝说,这是他没有口才;他想要立公子纠为国君,但是没有成功,这是他缺少智慧;在齐国的家庭遭到摧残,但是他没有流露出哀伤,证明他不是慈爱的人;戴着枷锁坐在囚车里,但是没有羞惭的表情,说明他没有耻辱之心;侍奉自己用箭射过的君主,是不忠贞的表现;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公子纠而死,但是管仲却不死,这是不忠诚。仁人做事,难道就是这样吗?”孔子说:“管仲劝说襄公,襄公没有采纳,是因为襄公很愚昧昏庸;管仲要立公子纠为王,但是没有成功,是没有合适的机遇;在齐国的家庭遭到摧残,但是没有流露出忧伤,是知道审时度命;身披枷锁没有羞耻之心,是懂得裁断审判;侍奉自己用箭射过的君主,是知道变通;不为公子纠献身,是知道判断轻重。公子纠不能成为君主,管仲不能成为大臣而有所作为。管仲的才能超出他的德行,他没有因为囚禁而死,却建立了功名,这是无可厚非的。召忽虽然为公子纠献身了,是为了取得仁的名声,但是有点做得过分了,他是不值得称赞的。”
【原文】
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1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素,哭者不哀。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丘吾子也。”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孔子曰:“小子识2之,斯足为戒矣。”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
【注释】
1仆:驾车的人。
2识:记住。
【译文】
孔子到齐国去,路上听到哭声,哭声特别哀痛。孔子对为他驾车的弟子说:“这哭声虽然很哀痛,但是绝不是因为遭遇丧事而哭。”他们驾车前行,没走多远,就看到一个很特别的人。手里拿着镰刀,带着绳索,哭得很伤心但是不哀伤。孔子下车,追上此人问道:“您是谁啊?”他回到道:“我是丘吾子。”孔子说:“现在您不是在举办丧事的地方,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丘吾子说:“我有三个过失,晚年的时候才发现,但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孔子说:“能说一下是哪三个过失吗?希望你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丘吾子说:“我少年的时候,非常爱学习,周游天下,后来回家了,父母都已经去世了,这是第一个过失;长大了侍奉齐国君主,君主骄傲奢侈,失去人心,我不能保全节操,这是第二个过失;我生平喜好交朋友,但是现在都断绝了往来,这是第三个过失。树想要停下来但是风却不停止,做子女的想要孝顺父母但是父母都已经不在了。逝去就不再回来的是岁月;不能再见到的是亲人。我要就此辞去人世。”接着他跳水死去了。孔子说:“你们要记住了,这是足以警惕的。”从此以后,回去奉养父母的弟子有十三个。
过庭诗礼
孔子站在庭中,孔鲤恭敬地走过,孔子教育他不学《诗》就不能应酬,不学《礼》就不能立身。
【原文】
孔子谓伯鱼1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饬,不饬无类2,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污池,水潦3注焉,雈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注释】
1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2无类:不礼貌。
3水潦:雨水。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孔鲤,我听说可以跟人谈论一整天而不知道疲倦的,大概只有学问吧。一个人的容貌体型是不足以观赏的,一个人的勇猛是不足以让人害怕的,祖先不值得称赞,姓氏是不值得谈论的。最终可以使自己成名、扬名于四方、名垂后世的,难道不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做到的吗?因此君子不能不学习。一个人不可以不修饰容貌,不修饰容貌就是不礼貌,不礼貌别人就不会亲近他,没人亲近就没有人对他忠诚,没有忠诚就会丧失礼,丧失礼就不能立身。远远看起来就有光彩的,是修饰的功效;近处看而更加耀眼的,是学习的成果。譬如污水池,雨水注入其中,里面长满了芦苇,即使偶尔有人观看,又有谁知道它的源头在哪儿呢?”
【原文】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1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2?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注释】
1累茵:多重的坐垫。
2蠹:被蛀虫吃掉。
【译文】
子路见孔子说:“背着很重的东西走很远的路,累的时候就不会只选择好的地方休息。家庭贫穷父母年老的话,做官就会不计较利禄的多少。以前我在家侍奉父母的时候,经常吃草木的果实,到百里之外把米背回家侍奉父母。父母死去之后,我跟着您到南方的楚国,跟随的车子有一百辆之多,存储了一万多钟的粮食,坐在多重坐垫之上,饭食非常丰富。现在想要再吃草木的果实,为亲人到很远的地方背米,是不能够的。绳索上穿着的干鱼,哪有不被蛀虫吃掉的?父母的寿命,就像白驹过隙一样很快就到了。”孔子说:“子路奉养父母,可以说是父母生时尽心尽力,父母死后极尽哀思了。”
【原文】
孔子之1郯,遭程子于涂2,倾盖3而语终日,甚相亲。顾4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有间,又顾谓子路。子路又对如初。孔子曰:“由,《诗》不云乎‘有美一人,清扬宛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今程子,天下贤士也,于斯不赠,则终身弗能见也,小子行之。”
【注释】
1之:动词,到……去。
2涂:通“途”,路途。
3倾盖:车上的伞盖靠在一起。
4顾:回头。
【译文】
孔子到郯国去,在路上遇见了程子,孔子的车和程子的车子并在一起谈话。谈了整整一天,非常亲密。孔子回头对子路说:“取一束帛给先生。”子路很不屑地回答道:“我听说读书人如果不通过人介绍就见面,女子不经过媒妁之言就嫁人,君子是不和这样的人交往的。这是礼所规定的。”过了一会儿,孔子又回头对子路说一样的话,子路又用刚才的话回复孔子。孔子说:“仲由,《诗经》不是说‘有一个美人,眉清目秀,偶然遇到,正是我所向往的人’吗?如今程子,正是天下的贤良之人,不赠送东西给这样的人,那么终生都不能再见面了,你把东西送给他吧。”
【原文】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于河梁1而观焉。有悬水2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不能导,鼋鼍不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3之,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鼋鼍不能居也,意者4难可济也。”丈夫不以措意,遂渡而出。孔子问之,曰:“子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成身亲之,而况于人乎!”
【注释】
1梁:桥。
2悬水:瀑布。
3厉:渡水。
4意者:意料,推想。
【译文】
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在桥边停下车子休息,观看风景。有一个瀑布有三十仞高,下面回旋的水流有九十里长,鱼鳖不能通过,鼋鼍不能在此居住。有一个男子正要从此游过。孔子让人到岸边劝阻说:“这个瀑布有三十仞高,下面回旋的水流有九十里长,鱼鳖不能通过,鼋鼍不能在此居住,估计人们很难渡过。”男子不以为意,接着渡水到了对岸。孔子问他说:“你难道有什么道术吗,究竟是怎样从这里通过的呢?”男子回答说:“开始我进入的时候,怀着忠信之心,等到我出来的时候,还是怀着忠信之心。忠信让我的身躯置于波涛汹涌的河水中,我不敢有一丝杂念,因此我可以进去并且重新出来。”孔子对弟子说:“你们要记住了,水流还亲近那些心怀忠信的人呢,何况人类呢?”
【原文】
孔子将行,雨而无盖。门人曰:“商1也有之。”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吝于财。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楚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王使2使聘于鲁,问于孔子。子曰:“此所谓萍实者也。可剖而食也,吉祥也,唯霸者为能获焉。”使者反,王遂食之,大美。久之,使来,以告鲁大夫。大夫因子游问曰:“夫子何以知其然?”曰:“吾昔之3郑,过乎陈之野,闻童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此是楚王之应也。吾是以知之。”
【注释】
1商:孔子的弟子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
2使:动词,派出使者。
3之:到……去。
【译文】
孔子将要外出,天下着雨,但是却没有挡雨的东西。弟子说:“子夏有雨伞。”孔子说:“子夏这个人,太吝啬财物。我听说和人交往,要善于欣赏他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这样才能长久地交往下去。”楚王将要渡过长江,江中有个像斗一样大的东西,圆圆的,红色的,一头撞在了楚王的船上。船夫把它取过来,楚王看了非常吃惊,问遍了群臣,也没有认识的。楚王派人出使鲁国,问孔子认不认识这个东西。孔子说:“这是所谓的萍草的果实,可以剖开吃。这是一种吉祥物,只有诸侯间的盟主才能得到。”使者返回,将孔子的话告诉楚王,楚王就吃了它,它的味道非常鲜美。很久之后楚国的使者把这件事告诉鲁国的大夫,大夫通过子游问孔子说:“您怎么知道这个东西呢?”孔子说:“我以前到郑国去,路过陈国的郊野,听到童子唱到:‘楚王渡江的时候将得到萍的果实,像斗一样大,像太阳一样红,剖开食用像蜜一样甘甜。’这正好应验在楚王身上,所以我知道。”
【原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1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注释】
1赐:孔子的弟子。名端木赐,字子贡。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死去的人有意识吗?还是没有意识呢?”孔子说:“我如果说死者有知觉意识的话,担心世上孝子贤孙因为葬送死者而妨害了自己的生活;我如果说死者没有意识的话,就担心世上不孝的子孙抛弃自己的亲人而不入葬。子贡你还是不要知道死者有没有意识了,现在并不急于知道,以后你自然会明白的。”
【原文】
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子曰:“懔懔焉若持腐索之扞马1。”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2御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仇也。如之何其无畏也?”
【注释】
1懔懔:紧张恐惧的样子。扞马:驾马。
2通达:交通畅达的地方。
【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人民的方法。孔子说:“像用腐朽的绳索驾马一样恐惧紧张。”子贡说:“为什么要这样敬畏呢?”孔子说:“驾驭奔马是否通达顺畅,关键在于人,用正确的方法引导马匹,它才会听我的话;不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它,它就是我的仇人。怎么能不敬畏呢?”
【原文】
鲁国之法,赎人臣妾于诸侯者,皆取金于府。子贡赎之,辞而不取金。孔子闻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1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2之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
【注释】
1举事:做事情。
2施:施行、推广。
【译文】
鲁国的法律规定,从其他诸侯国回臣妾的人,都从国库中拿钱。子贡赎回了臣妾没有从国库拿钱。孔子听说了就说:“赐做错了。圣人的为人行事,是会移风易俗的,他的教导可以推广到百姓之中,不只是适用于他一人而已。如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赎回臣妾接受国家的钱就是不廉洁,那么人们又拿什么去赎人呢?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会从其他诸侯国那里赎回臣妾了。”
【原文】
子路治蒲,请见于孔子,曰:“由愿受教于夫子。”子曰:“蒲其何如?”对曰:“邑多壮士,又难治也。”子曰:“然,吾语尔,恭而敬,可以摄1勇;宽而正,可以怀2强;爱而恕,可以容困;温而断,可以抑奸。如此而加之,则正不难矣。”
【注释】
1摄:通“慑”,震慑,使人害怕。
2怀:安抚。
【译文】
子路治理蒲地,请求拜见孔子说:“我希望得到老师的指教。”孔子说:“蒲地这个地方怎样呢?”子路回答说:“蒲邑有很多勇猛的人士,治理很困难。”孔子说:“这样的话,我告诉你。态度谦恭,尊敬他人,就可以震慑住勇猛的人了;政治宽松公正,就可以安抚强人。爱护宽恕别人,就可以容纳困窘的人;政治温和但果断就可以抑制坏人。这样治理人民,那么就不难于治理好蒲地了。”
三 恕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1,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注释】
1求其使:让他做事情。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恕:有国君但不去侍奉的,豢养家臣是要求他为你做事,这不是恕;有父母而不奉养,养育孩子是为了让他们报答,这不是恕;有兄长却不尊敬,要求弟弟对自己顺从,这不是恕。读书人能明白这三恕的本质,就可以端正行为了。”孔子说:“君子有三思,不可以不审察。少年的时候不学习,长大了没有养活自身的能力;年纪大了,不教导子孙,死了之后没有人思念;富有却不施舍穷人,不救助穷人。因此君子小的时候考虑到以后的事情就热爱学习了,老的时候想到死后的事情就会教导子孙了,富有的时候想到有朝一日也许会贫穷就知道施舍穷人了。”
【原文】
伯常骞问于孔子曰:“骞固周国之贱吏也,不自以不肖,将北面以事君子,敢问正道宜行,不容于世,隐道宜行,然亦不忍。今欲身亦不穷,道亦不隐,为之有道乎?”孔子曰:“善哉!子之问也。自丘之闻,未有若吾子所问辩且说也。丘尝闻君子之言道矣,听者无察,则道不入,奇伟不稽1,则道不信。又尝闻君子之言事矣,制无度量,则事不成,其政晓察,则民不保。又尝闻君子之言志矣,刚折者不终,径易者则数2伤,浩倨3者则不亲,就利者则无不弊。又尝闻养世之君子矣,从轻勿为先,从重勿为后,见像4而勿强,陈道而勿怫5。此四者,丘之所闻也。”
【注释】
1稽:考核,核查。
2数:屡次,多次。
3浩倨:傲慢无礼。
4像:法令。
5怫:违背。
【译文】
伯常骞问孔子说:“我本来是周国的一名低贱的小吏,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想要向您学习。请问:想要按照正道来处世,但是不被世人容纳。想要违背正道来处世,自己又于心不忍。我现在想要做到既要自己不穷困,也要彰显德行,有办法可以做到吗?”孔子说:“你问得很好。我听到的言论中,还没有像你的问题这样论证巧妙又有说服力的。我曾经听过君子谈论道时说,听众如果不清楚道,那么道就不能被接受。如果把道解释得奇特怪异无法查核,那么人们就不会相信道。又听君子谈论事的时候说,制度没有一定的规范,那么事情是做不成的。政治太清楚明白,百姓就不能安定。又听到君子谈论志向的时候说,刚强的人不会得到好下场,平易近人的人就容易被伤害,傲慢无礼的人没有人亲近,贪求利益的人没有不失败的。又听说那些善于处世的君子,他们干轻闲的活的时候不和人争抢,干重活的时候不会躲在后面,推行法令的时候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宣扬道并且不会违背。这四个方面,是我所听说的。”
【原文】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1焉。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2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注释】
1欹器:倾斜的礼器。
2宥:通“右”,右边。
【译文】
孔子参观鲁桓公的庙堂,看到了一个倾斜的礼器。孔子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国君放在座位右边的欹器。”孔子说:“我曾经听说国君在座位右边的欹器,里面什么也没有的话就会倾斜,里面盛放的水正好的话就会端正,太满的话就会倾倒。贤明的君主把这个当作对自己的警戒,因此常常放在座位的旁边。”孔子回头对弟子说:“试着往里面倒些水。”弟子倒水,正好的时候,容器立起来了,再满的时候就倒下了。孔子感慨地说:“唉!哪有什么东西太满的话不倾倒的呢?”子路上前说:“请问怎样才能保持最满而不倾倒呢?”孔子说:“有聪明睿智的才能,却表现得愚钝;功盖天下,却表现得很谦让;勇猛无比,却表现得很怯懦;非常富有,却表现得很谦卑。这就是用后退一步再后退一步的谦虚退让来保持盈满的方法。”
【原文】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1拘必循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溪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2,此似正;绰约3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挈,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注释】
1倨:高。
2概:古代用容器量东西的时候用来刮平里面所盛东西的木片。
3绰约:柔软的样子。
【译文】
孔子看着向东流去的河水。子贡问道:“君子每逢遇到大水,就会驻足观看,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因为它永不停息,并且滋养万物却不居功。水就像道德一样,在高低曲直的地上流动遵从一定的道理,这就像义一样;浩浩荡荡没有尽头,这也像道一样;流下百仞之高的山谷也无所畏惧,这就好像人的勇敢;用水衡量别的东西必定公平,这就像法令一样;在容器中装满水却不用概来抹平,这就像公正的人一样;虽然柔软但是无处不到,这像明察的人一样;一定是发源于东方,这就像人的意志必有所准一样;把东西放入水中,万物就得到了净化,这就像是善于教化的人一样。水有这样的德行,所以君子见了水,总要观看的。”
【原文】
子贡观于鲁庙之北堂,出而问于孔子曰:“向1也赐观于太庙之堂,未既辍,还瞻北盖2,皆断焉。彼将有说耶?匠过之也。”孔子曰:“太庙之堂,官致良工之匠,匠致良材,尽其功巧,盖贵久矣,尚有说也。”
【注释】
1向:以前。
2还:回头,回来。盖:门。
【译文】
子贡参观鲁庙的北堂,出来之后问孔子说:“以前我观看太庙的殿堂,还没看完,回头看见北门,发现是用一块块断的木板拼接起来的。这有什么说法吗?还是出于工匠的过失呢?”孔子说:“建造太庙的殿堂的时候,选择的都是最好的工匠和最好的材料,工匠极尽巧力,是为了能保持得长久。因此,这扇门用木板拼接一定有特定的理由。”
【原文】
孔子曰:“吾有所耻,有所鄙,有所殆。夫幼而不能强学,老而无以教,吾耻之;去1其乡事君而达,卒2遇故人,曾无旧言,吾鄙之;与小人处而不能亲贤,吾殆之。”
【注释】
1去:离开。
2卒:通“猝”,突然。
【译文】
孔子说:“我有所羞耻,有所鄙视,有所担忧。幼小的时候不努力学习,老的时候不教导子孙,我为这种人感到羞耻;离开家乡侍奉君主从而发达了,猛然遇到故人,没有忆旧的话,这种人我鄙视他;有些人和小人混在一起而不愿亲近贤能的人,我为这些人感到担忧。”
【原文】
子路见于1孔子。孔子曰:“智者若何2?仁者若何?”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路出,子贡入,问亦如之。子贡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对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注释】
1见于:被召见。
2若何:怎么样。
【译文】
子路被孔子召见。孔子说:“有智慧的人怎样啊?仁德的人又怎样啊?”子路回答说:“有智慧的人使别人知道自己,仁德的人使别人爱自己。”孔子说:“可以称为士了。”子路出去之后,子贡被召见。孔子也问他这个问题。子贡回答说:“有智慧的人知道别人,仁德的人爱护别人。”孔子说:“可以称为士了。”子贡出去之后,颜回被召见。孔子又问他这个问题。颜回回答说:“有智慧的人了解自己,仁德的人爱惜自己。”孔子说:“可以称为士中的君子了。”
【原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1乎?奚2疑焉。”孔子曰:“鄙哉!赐,汝不识也。昔者明王万乘之国3,有争臣4七人,则主无过举5;千乘之国,有争臣五人,则社稷不危也;百乘之家,有争臣三人,则禄位不替6;父有争子,不陷无礼;士有争友,不行不义。故子从父命,奚讵7为孝?臣从君命,奚讵为贞?夫能审8其所从之谓孝,之谓贞矣。”
【注释】
1贞:忠贞不渝,坚定而有节操。
2奚:文言文中常用的疑问代词,与“何”意思相近,为什么、有什么。
3万乘之国:古时候尤其是春秋时期,评价一个国家的大小,通常看它拥有多少辆战车,万乘之国属于很大的国家了。乘,四匹马拉的车。
4争臣:同“诤臣”,能够直言敢谏的臣子。
5过举:错误的行为举动。
6禄位不替:俸禄和官位不会被废除。替,衰落、废除的意思。
7讵:岂,怎么。
8审:仔细推敲、思考。
【译文】
子贡询问孔子说:“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臣子听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诚,这有什么需要怀疑的吗?”孔子说:“子贡,你的见识实在是太粗浅了!你是不知道啊,过去贤明的君主治理大国,如果能有七位直言敢谏的臣子,那么君王就不会作出错误的行为。普通的小国,如果有五位直言敢谏的臣子,那么国家社稷就不会出现危机;那些大户人家,如果有三位直言敢谏的人,那么这个家庭就会一直兴盛不衰;父亲有敢于进言的儿子,就不会陷入无礼的行为之中;士人有敢于直言的朋友,就不会做一些不仁义的事情。因此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怎么能称之为孝道呢?臣子听从君主的命令,怎么能称之为忠诚呢?那些能够仔细研究、认真思考,有选择地听从命令才能称之为孝,称之为忠贞。”
【原文】
子路盛服1见于孔子。子曰:“由是倨倨者何也2?夫江始出于岷山3,其源可以滥觞4,及其至于江津5,不舫舟不避风则不可以涉,非唯下流水多耶?今尔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以非告汝乎?”
子路趋而出6,改服而入,盖自若也。子曰:“由志之,吾告汝,奋于言者华7,奋于行者伐8,夫色智而有能者9,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言之要10也,不能曰不能,行之至⑪也。言要则智,行至则仁,既仁且智,恶不足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披褐而怀玉⑫,何如?”子曰:“国无道,隐之可也;国有道,则衮冕而执玉⑬。”
【注释】
1盛服:穿着华丽的服装。
2由:子路名仲由。倨倨:神气傲慢的样子,
3岷山:山名,在今四川省境内,古人认为长江发源于此。
4滥觞:指江水发源处水流很小,刚好能浮起酒杯。觞,酒杯。
5江津:江边渡口。
6趋而出:快步走出,这种动作表示对孔子的恭敬。
7奋于言者华:话多的人通常华而不实。
8奋于行者伐:费尽心思做事的人总是自我夸耀。伐,自夸。
9色智而有能者:本身有智慧和能力,全都在脸上表现出来。
10要:关键之处、要害。
⑪至:极限、最高准则。
⑫披褐而怀玉:穿着朴素怀中却抱着美玉。比喻一个人身份地位虽然卑微,却有特殊的才能和品德。
⑬衮冕而执玉:穿着高官的衣服戴着贵族的帽子,拿着玉制的手版。比喻在朝做官。
【译文】
子路穿着华丽的服装来见孔子。孔子说:“仲由,你穿得这样华美,神气傲慢是为了什么呢?那长江发源于岷山,源头水流只能浮起酒杯,等到水流流到江边渡口时,不并船,不躲避风浪就无法渡河,并不只是因为下流的流水太多?现在你穿着这样华美的衣服,颜色这样艳丽,普天之下,还有谁愿意将你的缺点告诉你呢?”
子路快步走出大殿,换了一套衣服重新来到殿上,神情自在。孔子说:“仲由你要记住,我告诉你,话多的人通常华而不实,喜欢表现自己办事能力的人常常自我夸耀,那些有能力和智慧却体现在脸上的人,都是小人。因此,君子知道就说知道,这正是说话的关键之处。做不到就说做不到,这是行为的最高准则。说话掌握要害,那就是有智慧的人。做事有原则,那就是仁义之士。既仁义又有智慧,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呢?”
子路请教孔子说:“有一个人身份卑微地位低下,却有特殊的才能品德,他应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国家动荡不安,就可以隐居不仕。如果国家政治清明,就入朝为官。”
好 生
【原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对。公曰:“寡人有问于子而子无言,何也?”对曰:“以1君之问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为对。”公曰:“其大何乎?”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2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3,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也,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注释】
1以:因为。
2替:废除。
3异类:四方的少数民族。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以前舜戴什么样的帽子呢?”孔子没有回答。鲁哀公说:“我问你话你却不回答,是因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因为你问的问题不是大问题,所以刚才我在思考怎么回答呢。”鲁哀公说:“什么算是大问题呢?”孔子说:“舜当君王的时候,他实行的政治是爱惜生灵而厌恶残杀的。任用贤能的人而废除不称职的人。他的德行像天地一样虚静无为,教化百姓像四季生养万物一样无声无息。因此,四海之内都接受了他的教化,甚至扩大到了其他的民族。凤凰盘旋麒麟来到,鸟兽都被他的仁德所感化。没有其他的原因,都是因为他爱惜生灵的原因。您不问这些,却问他戴的帽子,因此我才迟迟回答。”
【原文】
孔子读史,至楚复陈,喟然叹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信1,不能达其义,匪庄王之贤,不能受其训。”
【注释】
1匪:通“非”,不是。申叔:申叔时。
【译文】
孔子读史书,读到楚国恢复陈国的时候,深深地感叹说:“楚王真是贤明啊!不看重拥有一千辆战车的陈国,却重视一句话的诚信,如果不是申叔时的忠信,就不能把道理讲明白。如果不是楚庄王这样贤明的人,也不会接受这样的劝告的。”
【原文】
孔子尝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1有不平之状。子张2进曰:“师闻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对曰:“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白宜正白,黑宜正黑,今得《贲》,非吾兆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孔子曰:“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
【注释】
1愀然:忧心的表情。
2子张:孔子的弟子颛孙师,字子张。
【译文】
孔子常常自己卜卦,得到了个《贲》卦,脸上露出不平静的表情。子张上前说:“我听说占卜的人如果得到贲卦的话,就是吉祥的征兆。但是老师为什么会有忧虑的表情呢?”孔子回答说:“因为卦象中有一半是离象吧。《周易》中记载,山下有火就是《贲》卦,这不是颜色纯正的好卦象。从本质上来说白就是白,黑就是黑,这才叫颜色纯正。如今得到《贲》卦,不是我理想的吉兆。我听说红色的漆器就不用纹饰了,白玉用不着雕饰,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本质就非常好了,不用再修饰了。”孔子说:“我看到一棵甘棠树,因为它长在宗庙之内而尊敬它,思念某个人就必然尊敬他种的树木,尊敬他就必定尊敬他的神位,这是常理。”
【原文】
子路戎服1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2,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3,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4,何持剑乎?”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5以受教。”
楚恭王出游,亡乌嗥之弓6,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孔子为鲁司寇7,断狱讼皆进众议者而问之8,曰:“子以为奚若?某以为何若?”皆曰云云如是,然后夫子曰:“当从某子几是9。”
【注释】
1戎服:穿着作战用的军装。这里名词作动词翻译。
2忠以为质:把忠诚当作本性。质,本体、本性。
3环堵之室:比喻一个很小的房间。环堵,四面各有一堵墙。堵,古代墙壁的建筑单位,长高各一丈的墙为一堵。
4侵暴:侵犯残暴。固:限制、控制。
5摄齐:提起衣摆。古时候,官员的衣摆都很长,为了防止跌倒,他们在升堂的时候通常都会提起衣摆。后来用这个词来表示恭敬有礼的态度。
6乌嗥之弓:良弓的名字。
7司寇:官名,早在夏商朝就已经出现,周朝时,司寇是六卿之一,春秋列国也多有设置。主要负责掌管刑狱、纠察等。
8断:判定、裁决。狱讼:官司纷争。进:请进、请来。
9几是:基本正确。几,接近、差不多。
【译文】
子路穿着军装去见孔子,并且拔出剑跳起剑舞,对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吗?”孔子说:“古代的君子,忠诚是他们的本性,仁德是他们的护卫,不走出斗室却能知道千里之外的事情,有不好的事情或人就用忠诚来感化他,有侵犯暴力的事情或人就用仁德来限制他,又何必需要用剑呢?”子路说:“我到今天才听到老师的一番话,请允许我提起自己的衣摆,恭恭敬敬地听从您的教诲。”
楚恭王外出狩猎,丢失了一张弓,侍从请求楚恭王同意他们外出寻找。楚恭王说:“不要找了,楚王丢的弓,楚国人捡到,又何必去寻找呢?”孔子听说这件事,遗憾楚恭王的胸襟还不够大,不是说人丢了弓,又被人捡到,何必一定要是楚国人呢。
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判定官司纷争的时候,总是请来很多人一起讨论,然后孔子询问说:“你认为怎么样?你认为该如何判决?”人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以后,孔子说:“应该听从某人的意见,他的判决基本是正确的。”
【原文】
孔子问漆雕凭1曰:“子事臧文仲、武仲及孺子容2,此三大夫孰贤?”对曰:“臧氏家有守龟3焉,名曰蔡,文仲三年而为一兆4,武仲三年而为二兆,孺子容三年而为三兆,凭从此之见,若问三人之贤与不贤,所未敢识也。”孔子曰:“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隐而显5;言人之过也,微而著6。智而不能及,明而不能见,孰克如此?”
鲁公索氏,将祭而亡7其牲。孔子闻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将亡。”后一年而亡。门人问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知其将亡,何也?”孔子曰:“夫祭者,孝子所以自尽8于其亲,将祭而亡其牲,则其余所亡者多矣。若此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虚芮9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10仁人也,盍往质⑪之?”入其境则耕者让畔⑫,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虚芮之君曰:“嘻!吾侪⑬小人也,不可以履君子之庭。”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孔子曰:“以此观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⑭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
【注释】
1漆雕凭:人名,漆雕是复姓。
2臧文仲:臧孙辰,鲁国大夫,姬姓,谥号文。武仲:臧孙纥,鲁国大夫,谥号武。孺子容:鲁国大夫。
3守龟:古代天子或诸侯占卜都用龟甲,据《周礼》记载,这种占卜龟甲由专门人掌管,因此也称守龟。
4三年而为一兆:三年占卜一次。兆,占卜吉凶。
5隐而显:隐蔽却又很明显。
6微而著:细微却又很清楚。
7亡:丢失。
8自尽:自己尽孝道。
9虚芮:春秋时期两个诸侯小国。
10西伯:周文王。
⑪质:辨别。
⑫畔:田地之间的边界。
⑬吾侪:我们这些人。
⑭加:赶上、超过。
【译文】
孔子询问漆雕凭说:“你曾经服侍过臧文仲、武仲以及孺子容三位大夫,他们三个人谁最贤能?”漆雕凭回答说:“臧家有掌管守龟的人,名叫蔡。臧文仲每三年占卜一次吉凶,武仲每三年占卜两次,而孺子容每三年占卜三次。我只是根据这些看到他们的行为。如果要问三个人之中谁贤能谁不贤能,我实在无法分辨。”孔子说:“漆雕凭是真君子啊!他夸奖别人的优点,虽然很隐蔽却又很明了;他说别人的过失,虽然很细微却又很清楚。为人聪明令他人望尘莫及,道理讲述得清楚明白又不会让人直接看出他的观点,谁能达到漆雕凭这样?”
鲁国的公索氏即将祭祀祖先的时候,准备用来祭祀的牺牲不见了,孔子得知这件事,说:“公索氏两年之内就会灭亡。”事情刚过一年,公索氏就灭亡了。孔子的门生请教孔子说:“以前公索氏丢失了祭祀用的牺牲,先生就知道公索氏一定会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祭祀,是孝顺的子孙向父母尽孝道的行为,祭祀之前却将牲畜丢失,那么公索氏在其他方面一定丢失了更多的东西。如果这样的情形还不会灭亡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
虞国、芮国两个国家因为一处田产而打官司,接连很多年都没有作出判决,于是他们说:“周文王仁德,我们为什么不去请他为我们做出裁决?”他们来到周文王的领地后,看到耕田的人彼此谦让田地边界,路上行走的人相互谦让道路;进入城邑后,看到男女分道行走,头发斑白的老人没有提着重东西的;来到周朝的朝廷,士人互相谦让让其他人担任大夫,大夫互相谦让让别人担任上卿。虞国、芮国国君说:“哎,我们这类人真是小人啊!没有资格踏进周文王这样的朝廷。”于是,他们远离周文王朝廷返回自己的国家,然后都将一直争论不休的那块田地当作闲田处理了。孔子说:“从这件事来看,周文王的治国之道,实在没人能超过。不强制下达命令而让他人自觉遵从,不反复说教而让百姓自动听从君主的话,这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原文】
曾子曰:“狎甚则相简1,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孔子闻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谓参也不知礼也!”
哀公问曰:“绅委章甫2,有益于仁乎?”孔子作色而对曰:“君胡然焉,衰麻苴杖者,志不存乎乐,非耳弗闻,服使然也;黼黻衮冕者,容不亵慢,非性矜庄,服使然也;介胃执戈者,无退懦之气,非体纯猛,服使然也。且臣闻之,好肆3不守折,而长者不为市。窃夫其有益与无益,君子所以知。”孔子谓子路曰:“见长者而不尽其辞,虽有风雨,吾不能入其门矣。故君子以其所能敬人,小人反是。”
【注释】
1狎:亲密。简:简慢,怠慢。
2委:周代的一种黑色帽子。章甫:一种礼帽。
3肆:店铺。
【译文】
曾子说:“太亲近的话就会互相怠慢,太庄重的话就不亲近,因此君子的亲近程度足以让别人乐于和他交往,他们的庄重又足以让人保持对他的礼貌。”孔子听说了之后说道:“弟子们记住吧,谁说曾参不懂得礼呢!”
鲁哀公问道:“腰上系着大带子,戴着礼帽,这对于增加一个人的仁德有作用吗?”孔子脸色大变回答道:“您怎么能这样说呢?穿着孝衣拿着丧棒的人,他们的意志不在音乐上,不是听不到,而是因为身上的妆饰让他们这样的;穿着礼服的人,容貌不能轻慢不敬,不是他们本性矜持庄重,是他们的服饰让他们这样的;穿着盔甲拿着兵器的人,不会怯懦退缩,不是他们本身勇敢无比,是服饰让他们这样的。并且我听说,喜欢做生意的人不能保持廉洁,因此德高望重的人不做生意。思量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无益的,这就是君子有智慧的原因。”孔子对子路说:“看到德高望重的人而不尽力称颂,即使遇到风雨,我也不能到他家里避雨去了。因此君子用自己所能做到的去尊敬人,小人就不能。”
【原文】
孔子谓子路曰:“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逊1以为勇。故曰:退之而不怨,先之斯可从已。”孔子曰:“君子三患2: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弗3得学;既得学之,患弗能行。有其德而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4而人功倍己焉,君子耻之。”
【注释】
1逊:驯服、谦恭。
2患:担忧。
3弗:不能。
4众寡均:一样多少。
【译文】
孔子对子路说:“君子用心来引导耳朵和眼睛,把树立道义作为勇敢;小人则用耳朵和眼睛引导内心,把不顺从当作勇敢。所以说别人轻视自己不要怨恨他,别人重视自己,就可以跟着他学习了。”孔子说:“君子有三患:没有听说的道理担心不能听到;听到之后,担心自己学不会;学会之后,担心自己不能付诸行动。有仁德但是不说仁德的话语,君子是以此为耻的;有了仁德的言论但是没有仁德的行为,君子以此为耻;得到仁德之后,又失去了,君子以此为耻;土地宽广,但是百姓却不多,君子以此为耻;和别人一样努力,但是别人的功效却是自己的几倍,君子以此为耻。”
【原文】
鲁人有独处室者,邻之嫠妇1亦独处一室。夜暴风雨至,嫠妇室坏,趋而托焉。鲁人闭户而不纳,嫠妇自牖与之言:“子何不仁而不纳我乎?”鲁人曰:“吾闻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纳尔也。”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2,国人不称其乱。”鲁人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闻之曰:“善哉!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
【注释】
1嫠妇:寡妇。
2妪:怀抱,爱抚。不逮门:无家可归的意思。
【译文】
鲁国有个人独自在家,邻居家里有一个寡妇,也是一人独自在家。有一天夜里,暴风雨突然降临了,寡妇的房子坏了,急忙跑到邻居家里寄身。这个鲁人关着大门不让她进来。寡妇透过窗户对他说:“你怎么这么不仁道,不让我进来?”鲁人说:“我听说男人和女人不到六十就不在一间屋子里居住,现在你还年轻我也年轻,因此不敢让你进门。”寡妇说:“你为什么不学习柳下惠呢?他怀抱无家可归的女子,全国没有说他乱了礼法的。”鲁人说:“柳下惠可以这样做,但是我却不能。我用我不能做到的,学习柳下惠可以做到的。”孔子听说之后说:“太好了!学柳下惠的人没有像鲁人这样的。希望达到最好的境界而不沿袭柳下惠的行为,可以说是非常有智慧的。”
【原文】
孔子曰:“小辩害义1,小言破道2,《关雎》3兴于鸟而君子美之,取4其雄雌之有别;《鹿鸣》5兴于兽,而君子大6之,取其得食而相呼。若以鸟兽之名嫌之,固不可行也。”孔子谓子路曰:“君子而强气7,则不得其死;小人而强气,则刑戮荐臻8。
【注释】
1小辩害义:花言巧语会有损仁义。小辩,花言巧语。
2小言破道:不合大道的言论会破坏大道。小言,与大道不相符的言论。
3《关雎》:《诗经·周南》的第一篇诗,是一首赞美爱情的诗,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为开头。
4取:选择,这里是看重的意思。
5《鹿鸣》:《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名诗,是一首吟诵宴饮之诗。全诗共分为三部分,每部分都以“呦呦鹿鸣”开头。
6大:夸奖、赞美。
7强气:桀骜不驯的脾气。
8刑戮荐臻:杀身之祸会接踵而来。臻,到来、来到。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损害仁义,与大道不相符的言论会破坏道义。《关雎》以鸟作为起兴之笔并且君子都称赞它,是因为人们看重了诗中所写的雎鸠有雌雄之分。《鹿鸣》以兽起兴,君子称赞它是看重诗中所写的鹿在找到食物以后能够呼唤彼此。如果因为诗中有鸟兽的名字就嫌弃它们,这显然是不对的。”孔子对子路说:“君子如果为人桀骜不驯,就会不得善终;小人如果桀骜不驯,杀身之祸便会接踵而来。”
【原文】
“《豳诗》1曰:‘殆2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3,绸缪牖户4,今汝下民,或敢侮余。’”孔子曰:“能治国家之如此,虽欲侮之,岂可得乎?周自后稷,积行累功,以有爵土,公刘5重之以仁,及至大王亶甫6,敦以德让7,其树根置本,备豫8远矣。初,大王都豳9,狄人10侵之,事之以皮币⑪,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于是属耆老⑫而告之,所欲吾土地。吾闻之君子不以所养而害人⑬,二三子何患乎无君?遂独与大姜⑭去之,逾梁山,邑⑮于岐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从之如归市⑯焉。天之与周,民之去殷久矣,若此而不能王天下,未之有也,武庚⑰恶能侮。
“《鄁诗》⑱曰:‘执辔如组⑲,两骖如儛⑳。’”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政乎!夫为组者,总纰㉑于此,成文㉒于彼,言其动于近,行于远也。执此法以御民,岂不化乎!竿旄㉓之忠告至矣哉!”
【注释】
1《豳诗》:指的是《诗经·豳风·鸱鸮》,这首诗描述的是一只孤单无助的母鸟的遭遇。
2殆:趁着、赶着。
3彻彼桑土:取来筑巢用的桑枝和泥土。彻,通“撤”。
4绸缪牖户:修葺窗子和门。绸缪,紧密缠绕,这里是修整的意思。
5公刘:古代周族的领袖,相传是后稷的曾孙。他身为首领,不贪图享受,致力民生,是明君的典范。
6大王亶甫:即亶父,他是周文王的祖父。大,通“太”。
7敦以德让:仁德和谦让更加敦厚。敦,厚。
8备豫:也作“备预”,准备、防备。
9大王都豳:太王亶父在豳城定都。豳,地名,在今陕西省彬县。
10狄人:古时称中国北方的民族,即《诗经》中所说的玁狁。
⑪皮币:动物的皮毛和布帛。
⑫耆老:老年人。
⑬不以所养而害人:不因供养人的土地而伤害他人。所养,指供养人类的土地。
⑭大姜:亶父的妻子,姜姓。大,通“太”。
⑮邑:名词用作动词,建立都邑。
⑯归市:走向集市,形容人非常多。
⑰武庚:商纣王之子,名禄父,周朝时,曾起兵作乱。
⑱《鄁诗》:《诗经·邶风》。
⑲执辔:手握马缰驾车。辔,马的缰绳。组:丝织的带子。
⑳两骖如儛:拉车的两只边马好像在跳舞一样。
㉑总纰:编制制造。总,原作{禾忽},成捆的禾草,名词用作动词。
㉒成文:形成花纹。文,通“纹”,花纹。
㉓竿旄:为招纳贤者而揭旄于竿。比喻礼待贤者。
【译文】
“《豳诗》中说:“趁天还没有阴还没有下雨,赶紧取来筑巢用的桑枝和泥土,修葺窗子和门户,如今树下的人们,谁还敢来欺负我。”孔子说:“国家如果真的能达到这首诗中所说的治理水平,就算是有人想要侮辱它,又怎么可能呢?周朝从后稷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功德,才有了后来的爵位和土地。后稷的曾孙公刘素来以仁义为重。等到太王亶父治理国家的时候,加倍重视仁德和谦让,树立出一个良好的根基,为遥远的以后做好准备。当初,太王将都邑定在豳地,北方的狄人时常来侵犯。太王用动物的皮毛和布帛去事奉狄人,无法免受侵犯;太王又用珠宝美玉去事奉狄人,仍然无法免除被犯。因此,族中的老年人告诉太王说,他们想要的是我们的土地。我听说君子不会因为土地而侵害他人。你们又何必担心没有人当首领呢?于是,太王与妻子太姜离开了豳地。他们跨越了梁山,在岐山下建立都邑。豳地人说:‘太王是一个仁德的君主,我们不能失去这样一个贤明的君主。’于是大家一起前往岐山投奔太王。上天庇佑周朝,百姓与商朝离心离德,已经很久了。如果这样还不能君临天下,还从来没有过。那禄父又怎么能侮辱到周朝呢?”
“《鄁诗》中说:‘手里拿着缰绳和丝带,两匹骖马如同在舞蹈一样。’”孔子说:“写出这首诗的人,了解政治吧!编织宽带子的人,在这里进行编织制造,在另一个地方编成花纹。也就是说在附近动手编织,然后流传到远方。用这种方法来治理百姓,怎么会不能教化呢?礼贤下士的忠告,这是最关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