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盐匡庵青莲苾刍灵乘父辑
△三示业报差别二初品题。
地狱名号品第五
△二品文二初普贤请说。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白地藏菩萨言。仁者。愿为天龙四众。及未来现在一切众生。说娑婆世界及阎浮提罪苦众生所受报处。地狱名号。及恶报等事。使未来世末法众生。知是果报。
次于业缘业感之后而问地狱业报差别之相。故云尔时。梵名邲(蒲必切。音弼)。输䟦陀。或三曼䟦陀。此云普贤。准悲华经。乃过去无诤念王第五王子。名无所畏。以行胜诸菩萨故。故宝藏佛改字普贤。文句云。伏道之顶。其因周遍。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曰贤。光疏云。真似之位。地地相随。无位不有。如普贤修普贤行满。位邻尊极。此似则高。记云。已证名真。未证名似。普贤等觉。望极名似。故立贤名。此品发起。假普贤者。以见行弥法界。方能悲愿偏弘。以普贤是所信如来藏。又表证出缠法身。正令一切众生达阿鼻依正。全处极圣。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一念。方了本源。成其极智。极智返照。不异初心也。然二大士德位相亚。智行相齐。岂不知地狱名与事乎。盖以地藏分身冥界。教化泥犁。当众发明。谁不信受。故特兴问耳。仁者。慈育之尊称。仁为心德之统体。以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函生理。自然恻怛慈爱。与物皆春。故字意从人.从二。二象上天下地。人能克己。浑然与天地一体。廓然太公矣。天表诸佛。地表众生。人心参合其中。直令生佛一体。故言仁者。愿为天龙等。因闻不问男女等。罪行业感。悉同受之。故称无间。后又闻。一切众生。未解脱等。故愿请地藏。为此辈说也。罪苦众生。乃能受报者。所受报处。通则指六道。别唯在地狱。恶报等事。受报时所历之境。略言有九种。若闻法两舌乱他。堕耽耳狗中。闻法心不餮采。堕长耳驴中。悭贪独食。堕饿鬼中。出生为人贫饿。恶食饲人。堕猪㹠蜣螂中。劫夺人物。堕羊中。人生剥皮啖肉。喜盗人物。堕牛马中。出生为人下使。喜作妄语。传人恶。堕地狱。烊铜灌口。拔舌犁耕。喜饮酒醉。堕沸屎泥犁。出为猩猩。为人顽愚。为上鞭下。无所告诉。堕地狱中。出为水牛。贯鼻负重偿殃。者广明之。则有无量。使未来下。明地狱正意。众生所以受苦者。由不知果报耳。夫空无所有。无相无愿。是道之要慧。不可为新学人说。闻无所有。便旷其心。不复修戒。言一切空。当何所作。夫善知识欲教新学。渐语魔事。令护魔因缘。生死罪苦。五道分明。令信罪福。事事了了。乃可语道。故使未来众生知果报耳。
△二地藏承答三初谦恭许说。
地藏答言。仁者。我今承佛威神及大士之力。略说地狱名号及罪报恶报之事。
承佛威神者。教主极圣。仰承固是。言及大士之力者何。普贤是佛嫡子。尊无敌也。行愿力深。故以大士尊称之。传曰。通古今。然辩否。谓之士。士。事也。从十。象事之多。宇宙内皆吾职分之事。从一。一以贯之也。故孔子曰。推一合十为士。今普贤万行亦然。由一而十。乃至由千而万。了万行之一性。度众生于一心。能建立极大之事。故云大士。略说者。谦逊之辞也。
△二答释狱报二初答地狱名号二答罪报恶事初分二初总示狱处。
仁者。阎浮提东方有山。号曰铁围。其山黑䆳。无日月光。
长阿含十九。世记经。地狱品。佛告比丘。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围绕其外。复有大海水周匝围绕八千天下。复有大金刚山。绕大海水。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二山中间。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于彼八大地狱。故云黑䆳。邃。深远也。黑而且䆳。闇之极者矣。故立世阿毗昙论云。世尊说有大地狱。名曰黑闇。各各世界外边悉有。皆无覆盖。此中众生。自举手眼不能见。虽复日月及大威神所有光明。不照彼邑。诸佛出世。大光遍照。因此光明。互得相见。住在两山世界铁围外边。名曰界外(文)。以在阎浮提东。故曰东方有山等也。
△二别开狱名二初正主地狱。
有大地狱。号极无间。又有地狱。名大阿鼻。
无间.阿鼻二大地狱。或合或离。自古难定。准长阿含及观佛三昧经。合为一狱。经自问.答。何名阿鼻地狱。此云无间地狱。此经与楞严为二狱。经云。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纯情即沉入阿鼻狱。此经出不同译师各异。致使二狱离合不同。私谓譬如二姓。共居一宅。一门出入。各有眷属。外人观之。不无同异。同出一门。何妨说一。既是二姓。何妨说二。以二狱同在一处。受罪略同。故使一二不定。阿言无。鼻言遮。或言救。合名无遮.无救。准十轮经。说五逆罪为最极恶。复有四种大罪。同于四逆。犯根本罪(云云)。若人犯一一罪者。身坏命终。皆堕阿鼻地狱。佛告僧护。有九种人。常处阿鼻大地狱中。一.食僧物。二.佛物。三.杀父。四.杀母。五.杀阿罗汉。六.破和合僧。七.破比丘净戒。八.犯净行尼。九.作一阐提。是九种人。恒在地狱。正法念经谓阿鼻地狱苦。千倍过前十大地狱。寿经一劫。又观佛三昧海经云。阿鼻地狱。纵广八千由旬。七重铁城。七层铁网。刀林剑林等。各各七重。各有十八寒冰等狱。是则下之四角.飞刀等。皆阿鼻之眷属也。故立世阿毗昙明更生八地狱竟。第九即明外园隔地狱品。热灰粪屎等皆在其中。则下文以眷属立科。千古定论。后贤不可不知。
△二眷属等狱二初狱数无限又二初列名。
复有地狱。名曰四角。复有地狱。名曰飞刀。复有地狱。名曰火箭。复有地狱。名曰夹山。复有地狱。名曰通枪。复有地狱。名曰铁车。复有地狱。名曰铁床。复有地狱。名曰铁牛。复有地狱。名曰铁衣。复有地狱。名曰千刃。复有地狱。名曰铁驴。复有地狱。名曰洋铜。复有地狱。名曰抱柱。复有地狱。名曰流火。复有地狱。名曰耕舌。复有地狱。名曰剉首。复有地狱。名曰烧脚。复有地狱。名曰啖眼。复有地狱。名曰铁丸。复有地狱。名曰诤论。复有地狱。名曰铁鈇。复有地狱。名曰多嗔。
皆言复有者。乃阿鼻大狱之眷属也。其类甚多。故以二字点之。四角者。正法念处经云。有人实非沙门。自谓沙门。若闻妇女歌舞戏笑庄严具声。不善观察。心生爱染。漏失不净。身坏命终。堕于合大地狱。铁末火处(是合地狱第十六处)。所谓热铁四角地狱。周围铁壁。五百由旬。从上雨火雨铁。一切身分。分散为末。常煮常烧。准立世阿毗昙云。黑绳地狱。一切皆铁。昼夜烧然。是中罪人。狱卒捉持。扑令卧地。随黑绳界。斫以鐇斧(鐇音番广刀斧也)。或为八角。或六角或四棱。复有从项至足。细断如蔗节。昔在人中。自作杀他。斩斫手脚鼻耳。割其背肉等。于中受生也。
○飞刀者。即刀轮地狱。观佛三昧海经五云。刀轮地狱者。四面刀山。于众山中积刀如砖。虚空中有八百万亿极大刀轮。随次而下。犹如雨滴。立世所谓剑雨鐇斧等。雨随所著处。身分断绝。头首分离。如斫木札。布散狼藉。昔在人中。行斗战事。与人刀杖。遣令斗战。聚集多人。肆意杀害。由此业根于彼中生。
○火箭。准观佛三昧经。即五百亿铁机地狱。有一铁床。纵广正等四百由旬。上安诸䋟(音忌。连针也)䋟间皆有万亿铁弩。铁弩旋头。百亿锋刃。罪人生铁机上。万亿铁䋟。关从下动。铁䋟低昂。无量铁弩。同时皆张。一一铁箭射罪人心。一日一夜。六百亿生死。立世云。世界愚痴众生。为贪欲故。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顺善教。杀害众生。饲(音寺俗作饲)诸奸人。故受此报也。
○夹山者。三法度云。众合地狱者。罪众生畏地狱卒。无量百千。走入山间。入已。前后自然生火遮彼。两山自合如磨。血流如河。骨肉烂尽。彼于此间。喜磨众生为首。正法念云。二山坚鞭。铁𦦨火然。两厢作势。一时俱来。拶地狱人。拶已磨之。其身散尽。无物可见。如是磨已。而复还生。复以二山如前拶磨。如是复拶.复磨。无量百千年岁。此由众业所致。
○通枪。枪。槊也。又剡木伤盗曰枪。立世云。罪人已度粪屎地狱。见剑叶地狱。心起爱着。如庵罗林。是剑林路。有诸锵刺。七首剃刀。刀剑锋刃。遍布其地。罪人行此林路。备受钻刺等苦。由杀生增上业报。以斗战为首所感。
○铁车。楞严云。思报结息。则为火车。案贤愚经。释迦始起慈心。正在此狱。
○铁床。准楞严。淫习则有铁床.铜柱。杂藏经云。今身淫泆。死入地狱。卧之铁床。或抱铜柱。狱鬼然火以烧其身。故观佛三昧经云。罪人命终。坐铁床上。如雁王翔。落黑闇处。刀轮上下。斩剉其身。
○铁牛。详下。
○铁衣。立世云。有时狱卒骂詈怖畏受罪之人。恶人起。起莫动。时无量罪人。大惊竦倚。犹如幡林。是时无数千万赤铁袈裟及赤铁衣。从空来下。罪人叫唤。衣来。衣来。是衣至已。各各缠褁皮肉筋骨。悉燋烂已。铁衣自去。由昔人中鞭打捶挞有命众生。复有出家破戒。受用国土衣服。及以腰绳。以此业报。于中受生。古德云。现见袈裟离体。将来铁褋缠身。盖谓此也。
○千刃。准观佛三昧经云。自有众生。不顺师教。兴恶逆心。不知恩养。盗师害师。污师净食。坐师床座。捉师钵盂。骂师谤师。打师.杀师。以诸毒药。持以饮师。若沙门.婆罗门。作诸非法。无有惭愧。剥像破塔。劫法宝物。杀伯叔父母。兄弟姊妹。如是罪人。命终坐于大剑床上。百亿剑刃。刃皆出火。烧刺其身。空中火轮从上而下。直劈其顶。其身碎裂为数千段。
○铁驴如下。
○洋铜如上。
○抱柱。准观佛三昧经云。世间愚痴众生。染爱邪淫。命终生铜柱头。猛火𦦨炽。焚烧其身。惊怖下视。见铁床上。有端正女。若是女人。见端正男。心生爱着。从铜柱上。欲投于地。铜柱贯身。铁网络颈。铁㭰诸虫。唼食其躯。落铁床上。男女俱时六根火起。有铁觜虫从眼而入。从男根出。若污戒者。别有万亿诸小虫辈。如瘭(音标又音漂疽病也)疽虫。虫有十二觜。觜头出火。唼食其躯。此邪淫报。一日一夜。九百亿生死。
○流火。三法度论。名大哭地狱。谓大铁山。遍火然。四绝无行处。恶狱卒无慈。瞋恚言。欲何所趣。无事与事。以火烧铁杵。击破其头。彼于此间困苦万民。故生彼中。据首楞严。味报二相中。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焦烂骨髓。是也。
○耕舌如后。
○剉首。三法度论云。活地狱者。狱卒以利刀斧。解剥剉斩罪众生。如斩剉羊头。皮肉解散。立世云。昔在人中。有命众生。拍破其头。或鱼蛇蜈蚣等。种种等业。受碎头报。
○烧脚。立世论。名热灰。罪人从大地狱出。见外热灰。如平坦空地。见相起心。我应往彼。于是罪人往到彼中。脚践热灰。皮肉即烂。譬如蜡块。投猛火中。随其举脚。皮肉还复。或至膝.至脐𦠕𪗌.至颈。或没不现。昔在人中。取有命众生。置火中.热灰中.热沙中。或邪淫它妇。过世法则。或出家破戒。行住坐卧僧伽蓝中。或蹋践四支提境界。及履支提影。以此业报。于中受生。
○啖眼。起世经云。刀叶林小地狱中。以无量诸不善业果报。故有铁觜乌。忽然生出。飞向地狱众生两髆之上。安立脚已。即以铁㭰啄彼罪人两眼而去。正法念云。罪人入大剑树铁林之中。有铁鹫鸟啄破其眼。而饮其汁。是本与酒恶业果报。
○铁丸如前。
○铁鈇。长阿含云。出铁丸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牵。不觉忽至釿斧地狱。纵广五百由旬。狱卒怒捉罪人。扑热铁上。以热铁釿斧。斫其手足.耳鼻.身体。苦毒辛酸。悲号叫唤。偈云。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应毁者誉。应誉者毁。口为恶业。身受其罪。
○诤论。多嗔。虽分二狱。同成一因。诤论起于贪嫉。以贪嫉故遂多瞋恚。由因感果。故生此中。三法度论云。复因恶罪。手自然生铁爪。锋利若刃。形如半月。各各生怨结意。彼曾迫我。我今复逼迫。由此生恚。更相攫(与攫同爪持也)截。如刈竹苇。彼于此间。结恨心死。故生彼中。须知一切诸法。皆是虚诳。众生愚痴。瞋骂加害。乃至夺命。五阴皆空。无我.无人。取相斗诤。横加毒害。起此重罪。故堕三涂。受无量苦。是故菩萨语众生言。汝等莫于根本空中斗诤。人身尚不可得。何况值佛。今既堕地狱。悔恨晚矣。
△二指广。
地藏白言。仁者。铁围之内。有如是等地狱。其数无限。
如是等指上铁围山中诸地狱也。数无限者。一一狱中。各有小狱。不能尽陈也。言有者。以凡夫妄起爱取。取有为境。故有因有果。有苦有乐。故唯识论云。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迫事。皆是罪人恶业心现。并无心外实铜狗铁蛇等事。世间一切事法。亦复如是。
△二狱名不同二初列名。
更有叫唤地狱.拔舌地狱.粪尿地狱.铜锁地狱.火象地狱.火狗地狱.火马地狱.火牛地狱.火山地狱.火石地狱.火床地狱.火梁地狱.火鹰地狱.锯牙地狱.剥皮地狱.饮血地狱.烧手地狱.烧脚地狱.倒刺地狱.火屋地狱.铁屋地狱.火狼地狱。
叫唤。准长阿含。列八热大地狱。第四叫唤。第五大叫唤。各有十六游增。以狱卒捉罪人。掷大镬中。热汤涌沸。又掷大𨫼上。反覆煎熬。故号啕叫唤。而复大号啕叫唤也。而正法念云。黑绳地狱。有处名等唤。彼处恶烧。受苦无间。举在险岸。无量由旬。热炎黑绳。束缚系已。后推堕铁刀热地之上。铁狗啖食一切身分。分分分离。唱声吼唤。据此。叫唤二狱。只在第二黑绳狱中。概是八狱相连。故总说耳。长阿含云。由嗔恚怀毒。造诸恶行。故堕叫唤地狱。由习众邪见。为爱网所牵。造异陋行。堕大叫唤地狱。
○拔舌.粪尿如后。
○铜锁。观佛三昧云。黑绳地狱者。八百铁锁。八百铁山。竖大铁幢。两头系颈。狱卒罗刹。驱㖑罪人。令负铁山。铁绳上走。不胜落地。堕镬汤中。罗刹驱起。渴急饮铁吞石。一日一夜。经历是苦九十万遍。此由愚痴众生。七众弟子。九十六种梵志等。法说非法。非法说法。或犯轻戒。久不忏悔所致耳。
○火象。如僧护前进。见一白象。炽火烧身。佛言。汝见象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为僧当厨。诸檀越等。将诸供养。向寺施僧。或食后来。檀越白言。大德。日犹故未。可打犍椎。集僧施食。比丘恶口答白衣言。诸比丘等。犹如白象。食不能饱。向食已竟。停留后日。以是因缘。入于地狱。受白象身。火烧受苦。至今不绝。正法念又云。若人作如是心。象若醉时。能多杀人。我则得胜。为令象斗。与酒令饮。堕叫唤狱中。有大象生。身皆𦦨然。一切身分。皆能打触。取彼人已。触破身分。破碎堕落。唱声大唱。故生火象也。
○火狗.起世经云。热沸灰河两岸。所有诸狗。身黑紫色。垢腻可畏。啖彼地狱众生身肉。脔脔咬食。三法度论云。火铁然地。驱罪众生熬令熟。熟已。复驱出。为恶狗所食。食肉尽。风吹使生。还复如故。此间养蚕煮炙。故生彼中。
○火马.火牛。准正法念。有人若见牸牛草马等淫道。心生分别。此与妇女不异。而行淫欲。以是堕合大地狱。生于团处。见彼牛马。如前忆念人妇女想。欲心炽盛。走向牛马。彼人既近牛马根门。恶业因故。入彼根门。即入其腹。满中热火。彼处受苦。
○火山.火石。准起世经。狱名众合。众生生于两山。名为白羊。口食炽然极猛火𦦨。彼等入彼山内。两山相磨相打相揩。如是合磨打揩各讫。还本住处。譬如毗佉㝹。共啰毗佉㝹(此二。是闪电名)。相合相磨相揩相打已。各还本处。又守狱者。以大铁石。炽然猛𦦨。扑彼地狱众生。令其仰卧热铁石上。更取别石。以覆其上。如世间硙。磨已复磨。大磨作粖。复更细磨。重研作尘。唯见脓血流出。空有髓骨尘粖而在。
○火床。同前铁床。
○火梁地狱中。铁梁铁柱。无非是火。或取罪人悬梁而烧。或以铁梁压身而烧也。
○火鹰。同前铁鹰。正法念。名乌丘山。其山𦦨然。𦦨高五千由旬。彼有铁树。树有铁乌。乌身𦦨然。满彼树上。罪人到彼。𦦨乌破其头者。取脑。取眼。取鼻。取颊。取心。取肺。取小大肠者。是众乌食地狱人。分分皆食。罪业力故。食已还生。鹰.乌事同。
○锯牙。起世经云。守狱者取彼众生。扑着热铁地上。以铁黑绳。拼度其身。即以铁锯。锯彼身破。破已复破。乃至大破。既锯其体。何必不锯其牙。此由口四恶业所致。
○剥皮。立世云。在更生.黑绳二狱中间。有地狱。名大巷。或有罪人。褫皮在地。还割其肉。以积皮上。昔在人中屠脍为业。杀羊猪牛鹿以自活命。或捕鱼鸟等。由此业报。彼中受生。
○饮血.准正法念。合地狱第八别处。名为朱诛朱诛。若人偷盗邪行。若羊若驴。以无人女。是故淫之。或在浮图。或近浮图。以是恶业。堕于恶处。常有恶虫朱诛朱诛。啖食其肉。复饮其血。既饮血已。断筋饮髓。或令罪人。自饮其血。如经明妄语地狱十八处。十七名血髓饮。彼处有河。名热血洋水。彼河热沸。以热铜汁.白镴汁和杂其中(长阿含名脓血地狱自然脓血。热沸涌出。罪人驰走。而自食之)。
○烧手.烧脚一类之事。八热狱第六烧炙。第七大烧炙。通身俱烧。皮肉燋烂。今从别业。但烧手脚。此由宰杀生灵。断手断足。炮烧煮炙。故堕此狱。
○倒刺。楼炭经云。挠捞河纵广二万里。河两边有铁树。立世云。逆刺睒浮梨。一切皆铁。昼夜烧然。树高一由旬。刺长十六寸。狱卒捉罪人臂。牵上刺树。而复牵下。牵上刺向下。牵下刺向上。腹着树。皮肉即尽。背.胁亦尔。受此残害。昔在人中。邪淫妇女。或妇人欺背夫主。复有种种增上业报。于彼中生。
○火屋.铁屋二狱同。各从所重名之。火屋。纯铁所成。铁屋。大火所炽。起世经云。时狱卒取彼众生。掷置铁屋室中。炽然大热。逼切难忍。众恼和合。遂大叫唤。彼中更有铁房.铁辇.铁阁.铁楼。其中炭火沸涌盈益。长阿含名烧炙。其事大同。
○火狼。楼炭经云。从挠捞河得出。入狼野干。纵广二万里。起世经云。以诸不善业果报。故于彼狱出生狐狼。粗恶可畏。咬彼地狱众生身肉。脚踏口掣。脔脔而食(云云)。
△二指广。
如是等地狱。其中各各复有诸小地狱。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乃至百千。其中名号。各各不同。
初句结上众狱。其中下。谓此等狱中。又各自有小地狱。以为眷属。或一二三。或至百千。名号差别。莫可指陈也。
△二答罪报恶事三初正示恶业感报二别明狱报差别三结显业感苦器初分三初标示业感。
地藏菩萨告普贤菩萨言。仁者。此中皆是南阎浮提行恶众生。业感如是。
独指阎浮众生者。以志性无定。习造恶业。感此地狱也。那先比丘经云。如世间火热。不如泥犁中火热。如持小石。着世间火中。至暮不消。取大石。着泥犁火中。即消。亦如有人作恶。死在泥犁中。数千万岁。其人不死。此并由善恶业力。致消与不消。故云业感如是。
△二释业力大二初正举。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此释业感之由。止观云。招果为因。亦名为业。十法界业。起自于心。但使有心。诸业具足。力者。堪任力用也。佛言。一切壮。无过心。心是怨家。常欺误人。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人天。作形貌者。皆心所为。其力最多。以须弥之高广。能抵敌之。溟壑之汪洋。能浚深之。圣道之虚通。能障碍之。皆众生业力使然。非甚大而何。山.海二句。举例能障圣道。有漏业能障三乘圣道。无漏业能障佛性中道。光明文句云。三障障佛。第一义天之所舍离。故知业力甚深而广大也。
△二诫劝。
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承上能障圣道之故。而诫劝之。人世间中。颇有是念。些小之过。谁为计算。惟无三昧经。佛告阿难。人生世间。所以不得道者。但坐思惟。秽念多故。一念来。一念去。一日一宿。有八亿四千万念。念念不息。一念善者。得善果报。一念恶者。得恶果报。如响应声。如影随形。是故善恶罪福各别。如阎罗王告罪人云。人生在世间时。罪过小且轻。死在地下泥犁。大且重。故涅槃云。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良以纤芥之恶。历劫不亡。毫厘之善。积世长存。福成。则天堂自至。罪积。则地狱斯臻。此乃必然之数。无所容疑。夫父子天性相关。亲之极至者也。然父修善。而子作恶。则父生天。而子堕苦。途路既岐。遭逢难必。纵使偶遇。父安肯以天堂之乐。易子地狱之苦乎。子善.父恶。情理亦然。如赖吒和罗经云。善恶随人。如影随身。人生独生。死亦独死。身作善恶。身独当之。无有代人者。故佛说四自侵经云。不计无常。而反贪爱。言有父母兄弟妻子。中外亲族。老病死来。善恶苦乐独自当之。无有代者。故劝勿以小恶为轻。而故造也。
△三愿仁听言二初地藏劝听。
我今承佛威力。略说地狱罪报之事。唯愿仁者暂听是言。
如文。
△二普贤释意。
普贤答言。吾已久知三恶道报。望仁者说。令后世末法一切恶行众生。闻仁者说。使令归佛。
普贤谓地藏愿我暂听。略说罪报之言。吾岂不知恶道苦事乎。但仁者久化幽关。为地狱教主。对众宣说。人必信之。方能使令归佛耳。无常偈云。有生皆必死。造业苦切身。唯有佛菩提。是真归仗处。劝令归佛。问地藏之正意也。
△二别明狱报差别二初总示。
地藏白言。仁者。地狱罪报。其事如是。
此文可两属。作结上。则指前地狱名号。其事如是。起下。即指或有地狱等。如是如是。今为下文总示。义更较妥。
△二别明。
或有地狱。取罪人舌。使牛耕之。或有地狱。取罪人心。夜叉食之。或有地狱。镬汤盛沸。煮罪人身。或有地狱。赤烧铜柱。使罪人抱。或有地狱。使诸火烧。趁及罪人。或有地狱。一向寒冰。或有地狱。无限粪屎。或有地狱。纯飞𨪏鏫。或有地狱。多攒火枪。或有地狱。唯撞胸背。或有地狱。但烧手足。或有地狱。盘缴铁蛇。或有地狱。驱逐铁狗。或有地狱。尽驾铁骡。
初狱。如八师经云。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谮人无罪。谤毁三尊。死入地狱。狱中鬼神。拔出其舌。以牛犁之。烊铜灌口。求死不得。
○取心。夜叉食者。观佛三昧经云。诸罪人。生灰河中诸剑树间。有一罗刹。以叉叉其心出。与夜叉食。以昔时偷盗师长父母罪因缘故。一日一夜。五百亿生死。受苦无量。
○镬汤煮身。前经云。镬汤地狱有十八镬。一一镬纵广四十由旬。满中沸铁。五百罗刹。鼓大石炭。烧其铜镬。火𦦨相承。六十日不灭。阎浮提日。满十三万岁。镬沸如星。化成火轮。此由毁佛禁戒。杀生祠祀。为啖肉血。焚烧山野。生燖众生。以火焚烧。生镬汤中。速疾消烂。唯余骨在。铁叉撩出。铁狗食之。呕吐在地。寻复还活。狱卒驱㖑。还令入镬。
○赤烧铜柱如前。
○火烧趁及罪人。趁(丑慎切。嗔去声)。逐也。从也。起世经云。阿毗大狱。诸众生辈。以不善业果报。经无量时。见狱东门忽开。狱众见闻开门。走向彼处。走已复走。大速疾走。我等今者。决应得脱。如是走时。身诸支节。转复炽然。南西北门。亦复如是。
○一向寒冰。楼炭经云。从狼野干出。走入寒冰。纵广二万里。人悉入其中。风四面起。寒冰(长阿含云。二金刚山间。有大风起名曰僧佉)。风吹人肌肤.皮肉.筋骨。入髓中便死。以诸不善业果报。而生其中。
○无限粪屎。地狱经云。沸屎狱有十八隔。各八千由旬。十八铁城。一一有十八隔。隔中四壁。百万亿剑树。皆生铁虫。口吐热屎。有情饮屎。此虫唼舌啖心。以前世破八斋戒。及不净恶业故。
○纯飞𨪏鏫。观佛三昧经云。罪人落黑暗处。有铁乌。㭰距长利。从山飞来。抓啄罪人。痛急疾走。足下𨪏鏫穿骨彻髓。经五百万亿岁。今言纯飞。则满狱皆是矣。此由兵家结寨。四角藏埋铁𨪏鏫害人。故生此中。
○多攒火枪。与通枪同。唯多火耳。
○唯撞胸背。准楞严经。触报中历听。则能为撞为击。则此触果。由触因得也。
○但烧手足。起世经云。从硙叠小地狱出。诣向斛量五百由旬小地狱中。守狱者。取地狱辈。以热铁斛。遣其量火。烧手烧脚。耳鼻肢节。今从别业别报。故但烧手足。
○铁蛇.铁狗如前。
○尽驾铁骡。如僧护比丘。见一驴猛火烧身。佛言。实非是驴。迦叶佛时出家人。当厨。分僧饮食。恒自长受二三人分。持律比丘。如法诃责。答言。我当僧厨。甚大劳苦。汝不知恩。状似如驴。但养一身。何不默然。以是入地狱中。驴身受苦。今言尽驾。大约罪人骑铁驴上。火烧其身耳。
△三结显业感苦器。
仁者。如是等报。各各狱中。有百千种业道之器。无非是铜是铁。是石是火。此四种物。众业行感。
如是等报。总指上事。由一切众生。恒生三种不善思惟。思惟五欲。思惟瞋害。思惟欺诳。皆以无明为因。而得生起。身坏命终。堕于恶趣。器者。即众生日用之器皿。今铜.铁.石.火。乃地狱苦具。皆罪人业行所感。非天与人授也。业行虽多。十恶摄尽。三毒为因。七支为缘。施行恶业。构造苦器。还为自身受用。不能避者。故光记云。破戒心成。能造地狱。种种苦具。宿豫严待。无有一物从外而起。故唯识论云。如地狱中。无地狱主。而地狱众生。依自然业。见地狱主。与种种苦。而起心见。此是地狱处。此夜时.昼时。以恶业故。见狗见乌。或见山压。以此文证。善恶熏心。令心易见。实无地狱。然而心外虽无地狱。恶业成时。强自妄见。故决定毗尼云。我说地狱诸苦事。实无恶趣可来往。刀杖鉾槊众苦具。亦无有能造作者。由分别故而见有。无量苦毒通其身。犹如分别诸幻焰。于此分别悉皆空。其斯之谓欤。
△三结示指广。
若广说地狱罪报等事。一一狱中。更有百千种苦楚。何况多狱。我今承佛威神。及仁者问。略说如是。若广解说。穷劫不尽。
罪报百千苦楚。都由一念所成。如正法念云。云何恶业无量种种。皆因于心。相续流转。如河渗流。漂诸众生。令堕恶业果报之地。在于地狱。受极苦恼。此诸众生。云何如是。为心所诳。为爱所诳。故感百千种报。楚毒其身也。何况多狱者。但说阿鼻一狱。便有种种罪报苦事。况多狱乎。我今承佛威神。敬答仁者之问。不过略说如是事耳。若欲广解狱名罪报。及一一苦具。纵穷一劫之寿。亦不能尽。何也。众生业力。不可思议。盖由心业画师。自业画作业果地分。种种异心。别处受苦。有百千亿那由他数怖畏恶事。无有相似。不可譬类。秪由众生。昔时触境生着.起爱。今触境。秽恶.受苦。故苦报.苦事.苦器殊难悉举。明所化机竟。
△大章第三明度脱缘分二初化主放光赞叹二阎王兴问赞叹宝雨经云云何菩萨能令称叹善男子如月出现能使人间城邑聚落诸刹帝利婆罗门等若男若女悉皆称赞菩萨如是如月出现为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健达缚等悉皆称赞初又二初世尊赞叹功德二地藏利益存亡今初先品题。
如来赞叹品第六
△二品文二初如来叹慈悲事二普广请利益事初二初叙光声称叹。
尔时。世尊举身放大光明。遍照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出大音声。普告诸佛世界一切诸菩萨摩诃萨及天龙鬼神人非人等。听吾今日称扬赞叹地藏菩萨摩诃萨。于十方世界。现大不可思议威神慈悲之力。救护一切罪苦之事。
上明能化主。及所化机。正毕。世尊乘时赞叹。以明度脱之缘。故言尔时举身放光者。显大地同成智地。会群生咸入无生。如大品。从足下千辐相轮中。放六百万亿光明。足十指.两踝.膝.𨄔.䏶.腰.腹.背.脐.心.胸.肩.臂.指.项.口.齿.鼻孔.眼.耳.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从是诸光。出大光明。遍照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若众生遇此光者。必得阿耨菩提。今所放光。亦复如是。故云举身放大光明。遍照万亿沙界。大音声。乃三十二相梵声相。新婆沙论云。如来梵声。佛喉藏中。有妙大种。能发悦意和雅梵音。如羯罗频迦鸟。及发深远雷震声。如帝释鼓。大论云。如梵天王五种声。而从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闻者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欲闻无厌。故云出大音声。告诸菩萨者。为流通是经。告天龙等。为拥护是经也。听者。耳之力。人之外诱。接于目为多。然不若耳之入人深。益人多也。何也。视散而听收。古人妙契是理。制字从耳。从壬(古挺字)。从德。耳气一提。则所听者。德心为之主矣。故须收视返听。听吾今日称扬赞叹。现者。起也。虽知诸法无性。佛种却从缘起。众生以此因而感。地藏以此缘而应。大者。其性广博。多所含容。大师子吼大益凡圣也。不可思议者。体相用三。皆叵思议。徒欲言之。言则伤其实。徒欲思之。思则丧其真。何也。既言诸法无性。则无四性计矣。而又佛种从缘。令得四悉檀益。此则用从体起。用还冥理。体藉用彰。体自空寂。即体即用。任运与拔。体用即非体用。与拔即非与拔。此唯圆教悉檀之益。故曰。大不可思议.威神之力。但慈悲之道。救拔为先。菩萨之怀。愍济为用。常应遍游地狱。代其受苦。故云。救护一切罪苦之事。
△二令方便护经。
吾灭度后。汝等诸菩萨大士及天龙鬼神等。广作方便。卫护是经。令一切众生证涅槃乐。
大经谓如来实不毕竟入于涅槃。今言吾灭度后。何也。盖以机薪尽而应火亡。顺波旬而现灭也。方便言广作者。方便乃菩萨二利之器。不可须臾暂离。故维摩云。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不。则缚矣。劝卫护是经者。以是众生之良药。譬如栴檀。能疗人病。一切众生。莫不愿得。有人大得栴檀香树。束薪卖之。无有买者。此经能令人得道。无不度者。吾般泥洹后。留在世间。无有视者。亦如旃檀束薪卖之。无买者也。故须广作方便。卫护流通。令一切罪苦众生。塞无明源。拔生死根。出三涂之恶道。证三德之寂光。庶不负大士威神慈悲之力。救护罪苦之心也。
△二普广请利益事二初当机请说。
说是语已。会中有一菩萨。名曰普广。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今见世尊赞叹地藏菩萨。有如是不可思议大威神德。唯愿世尊为未来世末法众生。宣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诸天龙八部及未来世众生顶受佛语。
文分二节。初经家叙威仪。今见下。述赞请利益。有一菩萨。即承命卫经之人。其名曰普广。从心发智。智弥法界。曰普。以智导行。行满虚空。曰广。心是境体。普广是用。心即法身。普即般若。广即解脱。由此大士。久证三德。广济群生。虽用不离体。而体藉用彰。故从用立名。若广明其事。即同观音十普(云云)。今见下。先述前所叹威德。大论问。诸佛出于三界。不着世间。无有我及我所。视外道.恶人.菩萨.阿罗汉。一等无异。云何赞叹菩萨。答。佛虽无吾我。无有憎爱。于一切法。心无所著。怜愍众生。以大慈悲心。引导一切。故分别善人。而有所赞。亦欲破恶魔所愿。以佛赞叹故。无量众生。爱乐菩萨。恭敬供养。后皆成就佛道。是故诸佛赞叹菩萨。云何赞叹。以地藏菩萨。久远劫来。能观诸法毕竟空。亦能于众生有大慈悲。行生忍。不见众生。行法忍。不着诸法。虽知涅槃是无上实法。而不取证。虽知众生如幻如化。而能起身口意业。可谓志愿弘旷有大悲心。行如是事。甚为希有。今既已见世尊赞叹其不可思议大威神德已。然利益天人。因果等事。更愿垂于未来。故请说之。世尊说法。不出施论.戒论.生天论。正修名因。已得名果。下文章章约人天以明因果。若表别教.三贤.十地。详今家教部。天龙等。能顶受之人。佛语。所顶受之法。领纳于心名受。人身以顶为尊。今云顶受。敬之极。信之深也。佛语不受。何言可受耶。
△二世尊垂答二初如来正答分三初诫听许说。
尔时。世尊告普广菩萨及四众等。谛听。谛听。吾当为汝略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福德之事。
诫谛听者。以是不思议威神慈悲事也。福者。天道佑善也。善则顺天。和气日相凑泊。从示。从逼。会其意耳。德者。固有之善也。直心为德。性命本来之正。学问易简之功。洪范陈五福。福寿.富贵.康宁.好德.考终。论语示五德。温.良.恭.俭.让。若吾教中。准四天王经。于六斋日。使者.太子.天王。勤伺众生。施行吉凶。若于此日。净心守斋。归敬礼供地藏菩萨。诸天为遣善神。营卫门户。凶疫众邪。阴谋消灭。夜无恶梦。县官盗贼。水火灾变。终而不害。临其寻终。迎其魂神。上生天上。天上福德。所愿自然。七宝宫殿。在意所之。寿终。下生侯王之家。颜色炜炜。见者心欢。逢佛值法。必得泥洹。斯皆五戒十善。敛情摄欲。六斋使然。五利益人天福德事也。
△二承旨愿闻。
普广白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如文。
△三广明利益二初教主说利益二普广请经名初又二初广说利益之事二总结威神之力益事中复分二初通示闻名等益二别示久病等益初又二初供养得福二讥毁获报得福分四初闻名赞礼福。
佛告普广菩萨。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名者。或合掌者.赞叹者.作礼者.恋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
修善者。称善男女。作恶者。称恶男女。如阎罗王诲来罪人云。汝等今去。为人家作子。当念孝顺。报父母恩。曼年盛时。当忍恶为善。笃信三尊。守戒奉道。修诸功德。莫复作恶。还来至此。夫善。人性之天然精粹者也。其发恰好。美若不可胜言。无一不由中出者。故从美。转注以心。示人。天根之学。复从二言者何。言。心声也。出言善。人亦以善应之。人心同处。可以见天心也。今言由闻地藏之名而合掌等。得其善名也。盖大士之名。万行万德庄严。自最初一念救母孝思。便为六道救苦发心根源。已深广无涯际矣。迨今十一大劫已来。若欲分别。穷劫不尽。故合掌等。皆超劫罪。如耆婆揽草。无非药者。普能愈病。一切具足。如如意珠。尽满其愿。合掌。表权.实一体。九界是权。佛界是实。今既开显。生佛一体。此身业供养。或赞相好微妙。或叹功德深洪。此口业供养。稽首着地。五轮俱圆。了性空寂。感应道交。乃三业普供。眷恋系慕。心心无间。或想菩萨之威德。或申自己之悲哀。此意业供养也。是人。点上闻名合掌等者。均能超越三十劫之重罪。此非不思议威神慈悲之力欤。
△二塑画形像福。
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画形像。或土石胶漆.金银铜铁。作此菩萨。一瞻一礼者。是人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于恶道。假如天福尽故。下生人间。犹为国王。不失大利。
初修因。彩画等。即法华云。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云云)。彩。色也。用五色縇染百福之相也。土石胶漆者。或以净土范塑为相。或以坚石巧琢为形。准优婆塞戒经。不许用胶(此土有牛皮.鱼肠二胶)。得失意罪。而此经用者。外国用树胶耳(白芨之类)。有言大豆汁(本草黑豆也)可代胶清。若光宅听许用牛皮胶。终是不净之物。后得不净果报。盖以画相无胶。色久脱落。灰布无漆。身不坚牢。此像设之断不可阙者。金银铜铁。价虽贵贱不同。体乃坚刚不异。镕铸为像。永远庄严。修䟦拏。翻金。准大论。出山石沙赤铜中。说文云。金有五色。黄金为长。久埋不变。百陶不轻。阿路巴。翻银。准大论。出烧石中。尔雅。白金谓之银。铜。赤金。银之次也。阿噜力经云。多唎路诃。注云三金。谓金.银.铜。从金从同。色与金相似。而德大有间矣。古文取意制字。示不可以貌取人也。铁。黑金也。从夷。取常铁为意。常铁炼久而得其精纯。虽百炼而不耗。谓之真刚。铁于金品最下。而致用为多。民利不可阙也。已上明造像。准戒经。不净钱。不任造像。可换取如法净钱造像。又不许造半身像。善相不起。堕落生死。作此菩萨。一瞻一礼者。他人以此众物作地藏菩萨胜相。或有善男女等见之。或但瞻而不礼。或有瞻而礼者。此明修因甚少。下明得果极大。是人即作像瞻礼者。皆百返生于三十三天。且永不堕恶道之中。以造像本是天业。故感生天上。造像功德经云。若人临终。发言造像。乃至如麦𪍿(古猛切大麦也)。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有十一功德。一.世世眼目清洁。二.生处无恶。三.常生贵家。四.身如紫磨金色。五.丰饶珍玩。六.生贤善家。七.生得为王。八.作金轮王。九.生梵天。十.不堕恶道。十一.后生还能敬重三宝。故下即云假如天福等。妙乐云。岂是欲界人天善根。故后贤讲是经者。断不可准正法念经所列忉利之三十三。必依吾所引灌顶咒经者。此千古不磨之定案也。不失大利。通言之。谓虽生人中作王。犹不失作像瞻礼之大利。若深推其意。必以成佛为大利。如经云。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是也。故妙乐云。今经欲收无始微善。咸趣菩提。若已发心。随有毫善。莫非缘因。今经既同法华。福利自叵思议。
△三厌女供像福二初厌女身供像转报二厌丑病礼像获福初分二初明供像。
若有女人。厌女人身。尽心供养地藏菩萨画像及土石胶漆铜铁等像。如是日日不退。常以华香饮食衣服缯彩幢幡钱宝物等供养。
初二句兴供意。厌女身故。同药师愿中。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盖女人因淫业。而致乘爱心而来。陷人之坑阱。积秽之丘陵。超日月经明示五碍。一.不得作梵天王。清净.垢染不同故。二.不得作帝释。少欲。多欲差殊故。三.不得作魔王。刚强.懦弱相异故。四.不得作转轮王。仁慈.嫉妒迥绝故。五.不得作佛身。万德.烦恼各别故。玉耶经中。大彰十恶。一.初生父母不喜。二.举养视无滋味。三.心常畏人。四.父母忧嫁。五.父母生离。六.畏夫喜怒。七.怀产甚难。八.少为父母检录。九.中为夫婿禁制。十.老为儿孙所呵。故女中智者。常生厌离也。尽心下。供养法。苏悉地经。广明供事不同。凡供养门。乃普贤毗首羯磨所作。出虚空库藏法中。依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而为之也。尽心二字。须玩。下诸供物。皆事。财施也。若不离自心。竭尽为之。则一切法趣事.趣财。是趣不过。则事全是理。财即是法矣。像设如前。如是日日不退。可谓心心坚固。念念精勤。华香.饮食.衣服义如前明。缯彩。即五色彩鞋。缯字有二音。咨登切。音增。与矰同。缯缴以射凫雁。箭有纶者。古诗。未必逢矰缴。是也。慈陵切。音情。帛也。赠神曰缯。今从情声。幢。梵语脱阇资。中翻幢。熏闻引尔雅云。阇谓之台。而言脱者。积土脱落也。今所不取。盖是梵语。但名义集。既以寺塔坛幢联贯而立。则台义非谬。然说文云。幢。旌旗之属。辅行又云。幡者。旌旗之总名。今佛法供具相状似彼。故云幡。则幢幡一类。幡之大者为幢。幢。翳也.容也。施之车盖。童童然以隐蔽形容。则似车之盖。故楚曰帱。关东西曰幢。凡造幡法。切不得安佛菩萨像。及名号等。幡是供具。供于所供。如何复以像名为之。钱宝物等。众生之性命。切己难忘。能舍命财。心无吝惜。内息悭贪。获福无量矣。
△二转报果三初明转女身。
是善女人。尽此一报女身。百千万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何况复受。
转报事难。惟在精诚。今既尽心供养。而又日日不退。故毕此一期果报之身。从斯百千万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即指西方极乐。一向无有女人。何况复来三界受女身耶。
△二愿不转女。
除非慈愿力故。要受女身。度脱众生。
如摩耶夫人。以大幻愿智法门。永为千佛之母。此以顺爱法门。度众生也。又婆须密多女。说离欲际法门。一切众生随类见我。令得一切三昧。此以逆爱法门。度众生也。并以慈受三昧。誓愿之力。示为女身。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正此意也。
△三结不受女。
承斯供养地藏力故及功德力。百千万劫不受女身。
供养地藏。乃现行精进及功德力。是善习熏起。种现交熏。功业成办。故于百千万劫永不受女人身。
△二厌丑病礼像获福三初瞻礼。
复次普广。若有女人。厌是丑陋。多疾病者。但于地藏像前。志心瞻礼。食顷之间。
丑。臭秽也。陋。鄙恶也。此方黄帝时。有嫫母。齐国有无盐女。梁鸿之妻孟光。皆天下之丑女。而贤慧者也。准业报差别经。以十业故。得丑陋报。一好行忿怒。二好怀嫌恨。三诳惑于它。四恼乱众生。五于父母所无爱敬心。六于贤圣所不生恭敬。七侵夺贤圣资生田业。八于佛塔庙断灭灯明。九见丑陋者毁訾轻贱。十习诸恶行。亦以十业得多病报。一好喜打拍一切众生。二劝他令打。三赞叹打法。四见打欢喜。五恼乱父母。六恼乱贤圣。七见怨病苦。心大欢喜。八见怨病愈。心生不乐。九于怨病所。与非治药。十宿食未消而复更啖。以是二十种业。感此丑病。女身相貌丑陋。为夫君之嫌憎。遭众士之讥呵。身多疾病。致自心之忧苦。招眷属之轻陵。三恶并集。一世多愁。宁不长怀厌弃乎。能感之机。识此之由。但于下明修因。食顷。一饭食时。以少显多。以短形长耳。
△二转报二初相貌圆满。
是人千万劫中所受生身。相貌圆满。
此显暂时瞻礼之功。不可思议。圆则无喎邪之恶相。满则鲜窊曲之丑形。相貌既得圆满。身躯自无疾病。
△二贵姓受生。
是丑陋女人。如不厌女身。即百千万亿生中常为王女。乃及王妃。宰辅大姓.大长者女。端正受生。诸相圆满。
不厌女身。情爱未忘。瞻礼之功。纤毫不爽。故于万亿生中。常为王家之女。如波斯匿之胜鬘。阿阇世之术达矣。王妃。妃。合也。嫔御之贵。次于后者。又天子后宫.嫡庶皆称妃。如末利.韦提希是也。宰辅大姓。乃天子股肱。元勋阿衡。或生刹帝利大姓。或婆罗门大姓。长者女。如须达多之有苏曼。维摩诘之有月上也。端正等。梵名阿波罗提目伽。此言端正。别行疏云。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无相者。或早孤少寡。相禄不佳。今明貌与相相扶。弥显其德。端则招夫宠爱。相则招于禄敬。若爱带慢。何谓为德。爱而敬之。故是相也。今既端正圆满。相弥妙矣。
△三结成。
由志心故。瞻礼地藏菩萨。获福如是。
志心二字。义深意重。贯于前后。勿轻看过。夫人之转报。诚非易事。譬耕夫之忽临帝座。如溷者之俄登天府。平地之福。匪伊所思。今所获福。诚由志心。志者。心之所至也。其丑女以瞻礼而感。地藏以慈力而应。均是心也。若各各性计不忘。则能所条然。凡圣岐矣。安能感应道交。转报获福耶。惟瞻礼之际。了能所之皆空。故感应之时。致假中之叵议。则丑妇与地藏。无二无别。功并由于志心。故增一阿含云。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是名礼佛义。勒那三藏七种礼。不可不知。
△四伎乐赞供福。
复次。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菩萨像前。作诸伎乐及歌咏赞叹。香华供养。乃至劝于一人.多人。如是等辈。现在世中。及未来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卫护。不令恶事辄闻其耳。何况亲受诸横。
文分二节。初能供之机。如是下。所获之福。能者。信善之实。信而不实者。不能为之矣。伎字。说文从女支声。妇人小物乐工也。从人支声。训与也。乐者。天子之要事。可以观风考俗。使民荡秽涤邪。故礼乐不可须臾去身。若礼记云。夔始制乐以赏诸侯。自黄帝咸池以下。代制于乐。不过据此土言之耳。歌咏者。尚书云。诗言志。歌永言。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者。乐之声也。直陈其德也。准山海经。帝俊八子。始为歌。若吾教中即梵呗也。寻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者从文。以结章。呗者短偈。以流颂。比其事义。名异实同。今既作五声八音之乐矣。及申歌咏赞叹之颂矣。复陈香华供养之物矣。不惟信心自为。更以普劝他作。或一或多。随缘转化。如是之人。自应获福。故即云如是等辈(云云)。然作乐供像。何以得鬼神卫护耶。准礼记曰。礼乐之行乎阴阳。通乎鬼神。汉书云。夫乐者。圣人所以感天地.通鬼神。况乾闼.紧那皆天帝乐神。今既伎乐歌咏于地藏。宁不感帝释。遣干.紧。令人卫护耶。然恶事不闻耳者。又从何致乎。曰。不闻礼云。夫乐。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旋象风雨。今既作乐供像。自感天地清明气象。四时和焉。风雨时焉。安有恶事辄闻于耳。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况今获福。实从信心得来。何况亲身受诸横哉。若准法华。妓乐颂德。开人天业。自应早成佛道矣。
△二讥毁报获二初正示二结况示中二初示讥毁相。
复次。普广。未来世中。若有恶人及恶神.恶鬼。见有善男子.善女人归敬供养赞叹瞻礼地藏菩萨形像。或妄生讥毁。谤无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齿笑。或面背非。或劝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讥毁者。
初举讥毁之类。次明讥毁之相。梵名鸠那罗。此云恶人。亦云不好人。恶神。大即指波卑夜。正翻云恶。小即指岳渎山川内恶者一流。恶鬼。大指鸠槃荼等。小即指倚草附木。妄作威福之类。夫恶有三种。一曰恶。二曰大恶。三曰恶中恶。此之三类。各有三恶(云云)。见有等。明造毁之端。佛言。清浊异流。明愚异趣。忠佞相仇。邪常嫉正。故着欲之人。不好我无欲之行。于是恶类遂生嫉心。所以嫉之者。恶人恐以彼善。形我之恶也。恶神恐其出界。失我之眷属也。恶鬼恐其斋戒。失我之血肉也。怀私虽异。为恶是同。曾子云。人之好善。福虽未至。去祸远矣。人之为恶。凶虽未至。去福近矣。辩魔书云。见善养育。如雨露之被草木。遇恶剿绝。若鹰鹯之逐鸟雀。人何不努力修善。而甘为恶人.恶神.恶鬼哉。讥者。嘲诮之言。毁者。谤坏之事。讥生忌嫉之心。毁起贪恨之念。故知心为起恶之源。口乃召祸之本。徒谤圣贤。枉压良善。从虚妄以构词。自无端而肆毒。初乃轻言讥激。后遂重语讟诬。自作阐提。拨无因果。宣言此辈。徒窃善名。归供赞礼。实无功德。唐丧资财。何有利益。那知泥木灵像。远有所表。敬诚殷礼。获福无边。轻心毁谤。招罪弥劫。愚痴无知。阻退善根。或露齿而轻笑。或面是而背非。自己非之。复劝人共非。或劝得一人。或再劝多人。而共非之。此言多讥毁恶。乃至一念。言少讥毁恶。那知众罪。皆从此起。譬夫决江之流。滥觞于瓮口。参天之树。发蘖乎毫芒。唇口是弓。心虑如弦。音声如箭。一念如机。长夜空发。徒染身口。顾斯后报。可不慎哉。
△二显讥毁报二初直堕阿鼻。
如是之人。贤劫千佛灭度。讥毁之报。尚在阿鼻地狱。受极重罪。
獧(音喧。轻也)顽成性。估侸(上音颠。下音孺。轻薄也)。为情。不知佛道。正真弘深。而以世间轻薄浅近之言。欲设嫉心。谤毁道根。如是之人。如折翅鸟。不能飞行。当知是辈。于未来世。永不能至人天善处矣。梵名劫簸秦言分别时节。颰陁。秦翻为贤。以多贤人出世。故名贤劫也。此现在贤劫。共有千佛出世。今我释迦。方是第四佛。余有九百六佛。一一出而灭。可谓岁月弥之矣。今言千佛灭度已。而讥毁之报。尚在阿鼻大狱。受极重之罪。终无底止矣。兴起行经云。世人所作行。或作善恶事。此行还归身。终不朽败亡。以谤法之人。极大罪业。堕三恶道。难可出离。可不慎哉。
△二转生恶道。
过是劫已。方受饿鬼。又经千劫。复受畜生。又经千劫。方得人身。纵受人身。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多被恶业来结其心。不久之间。复堕恶道。
历劫沉沦。永失生天之路。随缘受报。竟无出苦之期。谤无法味。感报枵虚之饿鬼。不识正道。受形旁背之畜生。梵名阇黎哆。云饿鬼。此道遍在诸趣。以謟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梵名底栗车。云畜生。此道亦遍诸处。以愚痴贪欲。作中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此二道中。经劫长远。方始为人。言方言纵。亦非必定之辞。纵然得复人身。余业犹然未尽。由昔断灭法财。今感贫穷之报。因曩毁敬尊容。此招下贱之身。兼复诸根残阙。以致九结缠心。从冥入冥。随苦至苦。大乘论。坚意菩萨云。诽谤大乘法。决定堕恶道。焚烧甚苦痛。业报罪信尔。若从地狱出。复受余恶报。诸根常缺陋。永不闻法音。设使得闻者。复生于谤法。以谤法因缘。还堕于地狱。噫。可不诫欤。
△二结况。
是故普广。讥毁他人供养。尚获此报。何况别生恶见毁灭。
是故二字。紧承永堕阿鼻。弥劫经生而况出也。善人供养。恶辈讥毁。尚获弥劫之殃。况别生恶见。如弥犁车毁灭佛法。其罪有甚于此矣。故宝雨经云。若诽谤者。是名愚人。堕于恶处。受诸苦恼。又为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之所轻贱故。知诽谤之罪。实居众罪之先。
△二别示久病等益五初久病恶相乃至五斋诵感报初分三初示病中恶相又二初示相。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梦恶鬼。乃及家亲。或游险道。或多魇寐。共鬼神游。日月岁深。转复尪瘵。眠中叫苦。惨凄不乐者。
佛说医经云。人身中。本有四病。一地.二水.三火.四风。智论云。四大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风起故。热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盖由四大难调。六腑更反。以有报身。忽婴疚疾。今乃连年累月。枕卧床席。不能起居。乃杀戮之余殃。致病恼之久迫。求生而势不能生。求死而事难即死。梦恶鬼等。因病迫心。神思瞀乱。夜多恶梦。惊悸重增。唯识论明四梦。一.无明习气。二.善恶先徴。三.四大偏增。四.巡游旧识。今梦恶鬼。恶相先徴也。及见家亲。巡游旧识也。游险道。则四大偏增。鬼神游。乃无明习气也。乌苏慢。此云厌。眠内不祥。伏合人心。论衡曰。卧厌不寤。故曰魇寐。久寐不醒。鬼神共游。绵历岁深。形骸困劣。尪(音汪)弱也。即瘠病之人。瘵(音债)劳瘵。即五劳七伤之类。眠中叫苦等者。以身为苦器。阴是坯瓶。四大浮虚。互相乖反。禀形人世逢秽浊之时。受质伪身。居怖畏之境。幽冥无量鬼神。以及家亲眷属。依房依庙。附岳附丘。凡有含灵。并皆祗响。致使神爽冥昧。识虑昏茫。至于寤寐多有恐怖。所以眠内不安。晨昏叫苦。心中煎迫。动静惨凄。皆病中之苦相也。
△二释意。
此皆是业道论对。未定轻重。或难舍寿。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辩是事。
此释久病恶相。由业道之冤对耳。故佛告阿阇世王。一切诸法。皆为缘对。世人所为作。各自见其行。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是故大王。当舍恶从善。今既业缘对至。将非性命无逃。但未定其罪之轻重。岂便判其人之死生。故应死者。或难即时舍寿。未应死者。尚尔淹滞难愈。恐是五音咒诅。或招三世冤优(字汇补音尤。出道藏)魂系阴司。灾生阳世。人间俗陋之眼。焉能辩此业对之事哉。
△二明修福脱罪二初正示方轨二况显利益初分三初对像读经。
但当对诸佛菩萨像前。高声转读此经一遍。
夫人节宣不谨。感于寒热等证。世医药饵。可能疗治。今是恶业报病。须藉法力方祛。盖诸佛心者。慈悲为体。能作医王。善疗众生身心之病。经是法药。菩萨是瞻病之人。故须对像读经。然祇转一遍者。金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革凡成圣。何俟多转乎。
△二为病舍物。
或取病人可爱之物。或衣服宝贝庄园舍宅。对病人前。高声唱言。我某甲等。为是病人。对经像前。舍诸等物。或供养经像。或造佛菩萨形像。或造塔寺。或然油灯。或施常住。
世人之病有二种。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身病可用药。心病须修福。法句经云。人作善恶。殃福随人。虽更生死。不可得免。故须经福以禳之。可爱物华美而贵重者。今割其爱。断病之根也。衣服着以严身。宝贝蓄而致富。庄园供游玩之观。舍宅安子孙之所。并我受用。不可阙少。此明所舍之物。对病人下。宣唱舍物。对病高唱者。令知代施功德。忆持在心不忘。经云。一切诸物悉皆分散。唯此愿王。不相舍离。是也。梵语那莽。此云某甲。甲是天干之首。第一之数。不妨乙丙行列也。或供下。修福之法。供经像者。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像是世尊遗容。虽泥木塑刻。见者皆生佛想。与真无异。故供者得福。造佛菩萨形像者。准造像福报经。功德殊多。今略举一二。经云。天下人民。能作佛形像者。世世所生之处。眼目净洁。面貌端正。身体手足。常好柔软。生于天上。亦复净洁。诸天中胜。紫磨金色。端正无比。作菩萨像。功德亦尔。塔寺如前。杂宝藏经云。造立塔寺。命终生忉利天。然油灯者。施灯经。佛告舍利弗。有人于塔庙形像。奉施灯明。乃至以少灯炬。如此福德。唯佛能知。成佛一人。可爱物等。总施招提。供养众僧。此言随行一种。即感胜报。非事事要做也。
△三脱罪知命。
如是三白病人。遣令闻知。假令诸识分散。至气尽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已来。但高声白。高声读经。是人命终之后。宿殃重罪。至于五无间罪。永得解脱。所受生处。常知宿命。
代病舍物。必三白令闻知者。欲令洞闻于心。深知我有如是功德也。假令者。谓藉斯施福。病去身安。何善如之。借使大限难逃。世缘永绝。当诸识分散。气绝之时。亦应七日之中。高声唱施读经。其人必解脱重罪。而超升矣。诸识分散者。处胎经云。尔时世尊将欲示现识所趣向。道识.俗识.有为识.无为识.有漏识.无漏识.华识.果识.报识.无报识.天识.龙识。乃至人非人识。上至二十八天识。下至无救地狱识(文)。此泛指也。若的就一人。应指八个识神为诸识也。气尽者。所谓风先火次。魂神去矣。身虚体冷。形骸萧索也。宗镜问。诸根坏日。识迁离时。舍此故身。别受余质。去来之识。相状云何。答。显识经云。佛告贤护。识之运转。迁灭往来。犹如风大。无色无形。不可显现。而能发动万物。示众形状(云云)。是人下。明转障托生。宿殃重罪。五无间罪。永得解脱。正显施福殊胜。三宝功深。不惟脱罪受生。且能常知宿命。自然深知因果。罪福分明。从明入明。必阶佛果已。
△二况显利益。
何况善男子.善女人。自书此经。或教人书。或自塑画菩萨形像。乃至教人塑画。所受果报。必获大利。
况者。譬拟也。谓代其舍施。获福尚尔。矧自行之。何可比拟。中边分别论明大乘修行。有十。第一是书写。涅槃云。于恶世中。书写经卷。亦劝他人令得书写。具足能解。尽其义味。塑画形像。造像经云。作佛菩萨形像。其福无量。无穷尽时。不可称数。如是四天下江河海水。尚可升量。作佛形像。其福其多。多四天下江河海水。过出十倍。后世所生。常护佛道。作佛形像。死后不复入于地狱.畜生.饿鬼诸恶道中。故所得果报。必获大利也。
△三结劝修功德。
是故普广。若见有人读诵是经。乃至一念赞叹是经。或恭敬者。汝须百千方便。劝是等人。勤心莫退。能得未来现在千万亿不可思议功德。
承上功德。故言是故。对经名读。以未熟故。背本名诵。以文熟故。根有利钝。时有久近耶。是经者。地藏经也。言是者。以全体即是。更无二故。今家六即显是。以全心是经。经外无心。全经是心。心外无经。故曰。是经一念赞叹者。前以一念讥毁供养。尚获弥劫之殃。一念赞叹是经。必感多生之福。恭敬读诵者。获福与赞叹同功。汝须下。佛劝诫普广。应须以百千方便。劝是等读诵赞叹恭敬者。如大方广总持经云。佛灭度后。若有法师。善随乐欲。为人说法。能令菩萨学大乘者。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滴泪者。当知皆是佛之神力。以此证知其读诵赞叹恭敬者。安知非佛神力。故须方便劝之。勤心莫退者。如坚意经。佛告阿难。其有好心善意之人。闻佛明法。一心而听。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时可。不能一时。半时可。不能半时。须臾可。其福不可量.不可訾也。汝当广为诸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白衣人民说之。暂听尚尔。况恭敬乎。况赞叹乎。况读诵乎。故劝勤心莫退。能得不可思议功德于现未故也。
△二梦寐见鬼三初梦见恶境二来遣读经三存亡得益初分三初示相。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或梦或寐。见诸鬼神。乃及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叹。或恐或怖。
此中之梦。与前梦不同。前是自身业对。此为远属阴缠。皆实梦也。孙真人云。凡梦皆缘。梦魂役物。其神至于躯体。不能流通。夜则魂梦虚争。将吉以报吉。将凶以报凶。故东莱吕氏云。形接为事。神遇为梦。今乃形接而神遇。故有梦事也。周礼占六而梦。梦之吉.凶.平居.惊愕。思念觉时道之喜悦.恐惧之六梦也。寐者。昧也。目閟神藏也。庄子云。其寐也。魂交是矣。见诸鬼神。此系多生亲属。托梦现形。乃平居正梦也。诸形者。男女老少不同。人鬼面貌不一。悲啼等。即惊愕.恐惧之梦。准医书。乃阴气所乘。故见鬼神。肺气盛。则梦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喜笑.恐畏。今是亲属致感。非关阴阳虚实。悲啼愁叹。亲鬼乞怜之状也。
△二释意。
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过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属。在于恶趣。未得出离。无处希望福力救拔。当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愿离恶道。
多生眷属。故现诸形。未接生前。安能念及乎。父母男女。如前。弟。第也。相次第而上也。妹。昧也。犹日始入。历时少。尚昧也。夫妻。匹敌之义也。士庶人曰妻。妻齐也。夫贱。不足以尊称。故齐等言也。在于恶趣等。或沉地府。或坠鬼伦。经历长途。出离寡助。既失望福救之处。乃远告多世之亲。此鬼神无聊之极思有求之苦境也。故知。为过去父母等作福。如饷远人。然正法念经云。若为亡人修福行布施。生鬼道者。鬼容得福。以鬼知悔。前身悭贪。故为施时。彼则欢喜。若生余道。多无得力。今此辈求作方便。愿离恶道。恐是饿鬼之类耶。
△二来遣读经。
普广。汝以神力。遣是眷属。令对诸佛菩萨像前。志心自读此经。或请人读。其数三遍。或七遍。
何故令普广以神力遣眷属读经耶。以世间愚人识恩分者少。生前六亲尚有不顾。况隔数世之亲乎。即有念及者。既未识面。纵形梦寐。想不及此。故来普广以神力冥资。速令忆念。使恭对佛菩萨像前。或自读经。或请人读。其经数至三.七者何。皆阳数也。三乃天地人之数。自一而再重之。三才备矣。一之二。阳生阴也。二生三。阴阳参和也。三生万物。生生无穷矣。七。少阳之数也。此亦二三变体。二得五成七。进得乎九。则为老阳。转狱鬼于阴司。生人天之阳世。故唯取三.七之数。不取六.八者。以阴数坎陷。非超冥之道耳。
△三存亡得益。
如是恶道眷属。经声毕是遍数。当得解脱。乃至梦寐之中永不复见。
解脱者。离恶道也。或生天上人间。或进三乘圣道。亡亲既获超升。自不现形梦寐矣。
△三下贱求悔三初标能忏人。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有诸下贱等人。或奴或婢。乃至诸不自由之人。觉知宿业。要忏悔者。
下贱等。辩意经云。五事常生卑贱。为人奴婢。一.憍慢不敬二亲。二.刚强无恪心。三.放逸不礼三尊。四.盗窃以为生业。五.负债逃避不偿。然下贱对尊贵言奴婢。对大家言。各有不同。若以四方言之。北郁单越。无仆使之殊。故无贵贱。余三方有贵贱。以有君臣民庶之别。大家仆使之殊。故有贵贱别类也。总束贵贱。合有六品。一.贵中之贵。谓轮王等。二.贵中之次。谓粟散王等。三.贵中之下。谓百僚等。四.贱中之贱。谓台奴竖子等。五贱中之次。谓仆隶等。六贱中之下。谓姬妾等。粗束如是。细分难尽。诸不自由者。非下贱奴婢之流。乃皂隶门馆之类。月有请受。日藉资生。闻呼唤而来。仰其鼻息。听发遣而去。承其声光。身不自从。非丈夫矣。宿业者。佛告波斯匿王。凡人处世。尊卑贵贱。贫富苦乐。皆由宿行而致斯果。若世之愚顽无觉知者。抑岂甘之。且谓得之。若稍黠慧有觉知者。岂惟哀之。诚欲脱之。若欲离脱。必须忏摩。涤荡悔过𠍴尤。光明云。系属于他。常有怖畏。不得自在。而造诸恶。故须行忏悔也。梵语忏摩。此云悔过。华梵双标也。辅行云。忏悔秪是三善业耳。
△二释所悔法。
志心瞻礼地藏菩萨形像。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萨名。可满万遍。
一七者。世数。极于七也。如一日念之不应。念之七日。必遂所求。故十轮经云。一日称地藏。功德大名闻。胜俱胝劫中。称余智者德。能解诸众生。一切烦恼缚。故须称名。满万遍者。表祛万恶。集万善也。
△三结转报益。
如是等人。尽此报后。千万生中。常生尊贵。更不经三恶道苦。
此正显地藏大威神力。如佛告辩意。有五事。得为尊贵。众人所敬。一.施惠普广。二.礼敬三宝及众长者。三.忍辱无有瞋恚。四.柔和谦下。五.博闻经戒。今七日称名。岂止千万生中尊贵。不经恶道。即佛果必可期也。
△四新产获福二初举种类新产。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中。阎浮提内。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一切人等及异姓种族。有斯产者。或男或女。
但举南洲者。北洲产于树下。亦无恶露苦恼。东西二洲。欲事既少。生育应稀。唯有南洲。女人多产多苦。以一切诸众生母。欲生子时。身体遍痛。受大苦恼。数坐数起。不能自安。故特标阎浮人耳。刹利等人。虽贵贱不埒。生时善恶谁知。三十八个七日满足。必须胎产男女。此由宿业因缘。以随阴阳变化。故周易八卦。干阳为父。坤阴为母。生震坎艮之三男。巽离兑之三女。化生万物也。准增一阿含。若当为女。于母左胁。倚脊向腹而住。若当为男。于母右胁。倚腹向脊而住。故知男女皆乘爱而生。以淫欲而正性命也。
△二示经名利益二初诵经念名。
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
何故早与读经称名耶。准护诸童子咒经。如来初成正觉。有一大梵天王来诣佛所。作礼说偈。言。有夜叉罗刹。常喜啖人胎。能令人无子。伤害于胞胎。男女交会时。使其意迷乱。怀妊不成就。及生时夺胎。皆是诸恶鬼。为其作娆害。我今说彼名。愿佛听我说。第一名弥酬迦。乃至第十五名蓝婆。此十五鬼神。常游行世间为婴孩小儿。作于恐怖。及说恐怖形相(云云)。今故早读本愿经。及与地藏名。则令善神拥卫门户。恶鬼自远遁矣。
△三脱殃增寿。
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报。便得解脱。安乐易养。寿命增长。若是承福生者。转增安乐及与寿命。
文分二节。初转宿报宿殃报者。准瑜伽论云。又于胎藏中。或由先业力故。或由母不避不平等力所生。随顺风故。令此胎藏。或发.或毛.或皮.及余支分。变异而生。今既诵经称名。便令新生男女。宿殃之报。尽得解脱也。安乐易养者。胎藏极成满时。其母不堪持此重胎。于第四日。内风便发。生大苦恼。又此胎藏。业报所发生分风起。令头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缠褁。而趣产门。其正出时。胎衣遂裂。分之两腋。出产门时。名正生位。生后名触。谓眼触等。但生时有多种不同。或顺生。或逆生。甚有一足先下。谓之踏莲生。母肠同出。谓之盘肠生。此最险恶。命在须臾。今既诵经念名。则安然快乐。生养甚易。寿命增长者。大梵复白佛言。此诸女等。欲求子息保命长寿者。常当系念修行善法。于月八日.十五日。受持八戒。清净洗浴。诵我所说陀罗尼咒者。所生童子。安隐无患。尽其形寿。命不中夭。今既诵经称名。自不为恶鬼娆害。故得寿命增长也。若是下。增现福。承福生者。修行道地经云。人行不纯。或善或恶。至三十八七日。在母腹中。随其本行。自然风起。宿行善者。便有香风。可其身意。柔软无瑕。正其骨节。令其端正。莫不爱敬。又母腹风起。或上或下。转其儿身。而令倒悬。头向产门。其有福者。时心念言。我投浴池。水中游戏。如堕高床华香之处也。恶者反是。今又早为诵经称名。又承宿福而生。故应安乐者。转增安乐。应寿命者。重增寿命矣。
△五斋诵感报二初标斋日之意。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众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诸日等。诸罪结集。定其轻重。
世之持斋者。有三长斋.月六斋.十斋不同。今先定斋日之数。准文殊菩萨善恶宿曜经。每月一日。梵云钵阇底下(唐言梵王)。是建名日。宜为善业。苦节修行布施等事。并吉。八日.二十三日。是力战日。婆娑善神下。宜力用之事。十四日.二十九日。是勇猛日。药刍神下。二十四日。是凶猛日。噜达啰尼神下。二十八日。是最胜日。钵折底神下(唐云天魔神)。十五日.三十日。是吉相日。必多卢神下(唐云魂灵神)。宜祭先亡。及布施供养父母.尊者.诸天。持斋戒施食。及诸祭祠吉。故取此十日为斋日也。但乃至二字。自古讲者。皆云超略之辞。今日数已至二十九。而又超至三十日。译师不通甚矣。非也。含蓄深意。人不知也。余考乃字古训为难意。而用为语辞之难心之难。不可象也。故象口气逶迤上出。难之又难也。其字<<pic>x21p0715_01.gif</pic>。示人以意。今言一日至三十日。如是十日无间。至难至难也。若不信此解。若为通此二字乎。是诸下三句。明是日意。准佛祖统记。引提谓经。明三长斋。佛谓提谓长者曰。四时交代。岁终。三覆以校。一月六奏。诸天帝释.太子.使者。阎罗鬼神。俱用正月.五月.九月.旦日。案行王.民.龙.鬼.鸟.兽。为善恶者。与四王。一月六奏。使无枉错。覆校众生罪福多少。福多者。来司命下阎罗五官。除罪增禄。故使持是三长斋。引四天王经。明六斋。帝释来四王。各治一方。白月八日。遣使者案察众生善恶。十四日。遣太子。十五日。王亲临。黑月三日亦如是。若王亲下。星宿鬼神俱时随从。如遇修行斋戒。诸天相庆。即为注禄增算。引十斋经。明十斋。每月十斋日。持佛菩萨号。乞福灭罪(于六斋日加月旦等四日。如本经)。今国律。令诸州十直日。不得行刑。正据此义。又净度三昧经云。八王日(立春.春分.乃至立冬.冬至)。诸天帝释镇臣三十二人.四镇大王.司命.司禄.五罗大王.八王使者。尽出四布覆行。复值四王。十五日.三十日所奏。案校人民立行善恶。地狱王。亦遣辅臣小王。同时俱出。有罪即记。前斋八王日犯过。福强有救。安隐无他。用福原赦。到后斋日重犯。罪数多者。减寿条名。克死岁月日时。关下地狱。地狱承文书。即遣狱鬼录名。狱鬼无慈。死日未到。强催作恶。令命促尽。福多者。增寿益算。天遣善神。营护其身。移下地狱。拔除罪名。除死定生。后生天上。已上斋法。各出佛经。各宜遵奉。永处福堂。毋得故违。自取殃咎。故详示于此。
△二释读经之益三初举阎浮罪状。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
南洲之人。心识无定。况意根中。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但凡夫之人。起恶念时多。举。即是动。止。即是静。动静之间。念起不一。安般经云。一弹指顷。心有九百六十转。仁王经云。一念有九十刹那。一一刹那中。复有九百生灭。菩萨处胎经云。一弹指顷。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有识。一念善。有无量善果报。一念恶。有无量恶果报。故云举止动念。无不是业。但凡夫造业。凡动身口。皆由心使。若心不善。方能损物。若内有善。方能顺福。虽复损益不同。然三业之本。以心为源。故动念成业。念善是福。念恶成罪。然检点自心。于二六时中。大约罪多于福也。何况纵恣六情。任造三业耶。遗教经云。纵此心者。丧人善事。譬之驽马。极力控制。尚难调伏。若纵其奔逸。损物无疑。杀害.窃盗.邪淫身三恶业。妄语该口四业。如前。百千罪状。即一杀业。有上中下。乃至贪嗔痴。亦有上中下。细举不胜。故总云百千。须知结罪由心。业有轻重。如嗔重则罪重。嗔轻则罪轻。成论云。或以事重。故有定报。或以心重。故有定报。如人以深厚缠毒。杀害虫蚁。重于轻心杀人。若心无嗔。虽杀上境。乃至父母。亦不成逆。故知诸业。例有轻重。虽分轻重。然受报时。纤毫不爽。可恣任其情乎。
△二示斋日读经。
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
六斋.十斋。增减不同。大论六十五云。六斋日。诸天来观人心。十五日.三十日。上白诸天。又六斋日是恶日。令人凶衰。若有是日受八戒持斋布施听法。是时诸天欢喜。小鬼不得其便。利益行者。故止观取斋日建首。有以也。但持斋法。稍有不同。阐义引祭统云。斋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及其将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今释氏以不过中食为斋。亦取其防邪讫欲。齐不齐之义也。故请观音疏云。斋者。只是中道也。中后不得食者。表中道法界外。更无别法也。故若在释门。缁素皆过午不食为斋。近世通行。白衣唯不茹荤饮酒为斋。故不同也。法句经云。祠祀种祸根。日夜长枝条。唐苦败身本。法斋度世仙。故于六十斋期。应持斋布施。读诵本愿经耳。此正明读经。下明利益。读经中。初明方无灾难。若有一人。果于斋日。每读经一遍。则使四方百由旬境内。并无灾难。地反物为䄏(音幺)。天反时为灾。所谓蠲除䄏灾是也。次明家离恶趣。读经秪一遍耳。何获报之殊胜耶。正显地藏不思议利益事也。然今非无读经者。竟不获报。何也。曰。此有二意。一.方内之人。及居家之属。前生罪恶深重。则是定业难逃。二.诵经者。心或不同。志心者。诵经得力。故能转宿殃。不志心者。诵力既浅。福不胜罪。故难转也。
△三释现世福利。
能于十斋日。每转一遍。现世令此居家。无诸横病。衣食丰益。
横病者。乃疫疠流行。福衰忽染。虽是恶鬼妄作祸福。即系自无善力所招。今既诵经。永绝横病。衣食丰益。最是要事。光明云。依因衣食。诸结恼热。药师云。为衣食故。造诸恶业。今因斋日转经。故感丰饶之报。不惟无业。亦且增福。即使贫无衣食者。亦致丰益之报矣。经之利益。可思议耶。说利益事竟。
△二总结威神之力二初正结地藏利益。
是故普广。当知地藏菩萨。有如是等不可说百千万亿大威神力利益之事。
结如是等一句。显上所明者。乃举其概耳。如地藏十轮及占察善恶二经。广详其事。
△二别示阎浮有缘二初略示有缘。
阎浮众生。于此大士。有大因缘。
因缘。秪是感应异名。大者。皆欲令其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大事因缘也。故大士金口亲云。但于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我渐度脱。使获大利。大利者。即法华所谓无量珍宝。不求自得。即菩提涅槃也。如是大因缘。非始今日。于无量阿僧祇劫来。于阎浮提。随机化物。种熟脱三。时时不废。譬子堕水火。父母骚扰救之。子有疾病。父母心偏爱之。以南洲众生。罪业偏重故也。故南洲众生。亦独于大士。信心不置。故上下贵贱。缁素男女。无一不从地藏菩萨。求其救拔水火。疗治疾病。譬如磁石吸铁。应感同时。有大因缘。深可省悟。
△二广明闻益。
是诸众生。闻菩萨名。见菩萨像。乃至闻是经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现在殊妙安乐。未来之世。百千万生。常得端正。生尊贵家。
此言闻名见像者。明旋复之功也。原夫生佛同一觉体。觉海之性澄圆。圆澄之觉元妙。不觉无明风动。妄分见觉闻知。局于区宇。隔别成碍。于是见不超色。闻不出声。今旋其妄闻。闻菩萨之名。旋其妄见。见菩萨之像。则令所闻之名。契入真空之境。名亦无名。所见之像。会同法性之身。像何可像。名无名。而真闻了了。像无像。而真见昭昭。如是。则随拈经中或三个字。当下破三惑。消三障。成三智。证三德。显三身。或拈五个字。随处破五住。出五道。立五根。长五力。成五分也。一偈则一门超出。一句则一性圆明。如是二四六八。随行增数。现在则获殊妙安乐。念念与本愿同流。心心共菩萨俱现。未来之世。常得相好。端严清正。在处恒生尊贵之家。如佛告波斯匿王云。仁慈谦顺。敬长爱小。则为贵人。凶恶强梁。憍恣自大。则为贱人。又曰。三界轮转。无有定品。积善仁和。生于豪尊。习恶放恣。便生卑贱。以此观之。人不可作恶。应自修之。世尊说利益竟。
△二普广请经名二初结显请意。
尔时。普广菩萨闻佛如来称扬赞叹地藏菩萨已。胡跪合掌。复白佛言。世尊。我久知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议神力。及大誓愿力。为未来众生。遣知利益。故问如来。唯然顶受。
初.经家叙仪。次.陈所请意。胡跪者。音义指归云。不合二胡跪。盖梵世遗种。居五竺间。葱岭之北。诸戎羌□。今经律多翻互跪。以三处翘(渠遥切)耸。故名互跪。即右膝着地也。以右膝有力。跪能久。起止便故。着地令安。若女尼体弱。佛听长跪也。言久知者。则普广亦地藏一流人。自具有不思议神力。及大誓愿力。故能知之。既知而又问者。正冀如来于大会宣扬。令未来众生。知地藏菩萨利益如此。故问之耳。唯然。乃应答无疑之速辞。近指上文。远则照映前文。汝等诸菩萨。当记是经。广宣流布之语。然彼时定自在王。但承命流通。不请经名者。审知地藏神力之事未竟。一也。逆知普广复有请详利益之事。二也。故知主宾酬唱。更互发敡。譬之砧磓相扣。上下相应。故下唯然顶受之语。
△二正请经名二初请。
世尊。当何名此经。使我云何流布。
当何.云何。皆设疑之词。自说经以来。赞叹地藏功德。除佛一人。无能及者。夫名之所以为名。召其实者也。今地藏实德既言不可思议。则不以名而名之矣。故云。当何名此经。名既不立。使我等又依何法门而流布耶。故云。使我云何流布。周礼。泉行曰布。言世间之钱。如泉水之流通而散布也。经之流布。亦如是耳。
△二答二初答经名。
佛告普广。此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
经名。如纶贯。又解本愿者。心所欲得名愿。视欲为深且专。愿乎外。尽人欲也。惟天理。为性之欲。乃人本心。从原。教人反求其本。欲其可欲之善也。而从页(胡结切)。何也。心求得之。俯首以停思。不。则贪也已矣。痴也已矣。此虽儒释。然地藏之本愿。亦岂外于是乎。无非欲人复还本元觉性。同归秘藏。是大士本时之愿也。本行。即本昔之行。故吾约此。准妙玄本门十妙。以明本地十不思议。文义始畅。方显中间近成种种不思议事。皆迹中之愿行也。本誓力者。梵语僧那。此云弘誓。一云僧那大誓。僧涅自誓。僧那言铠。僧涅言着。名著大铠。正言𦙽那诃。翻甲。𦙽(苏于切)。捺陀。翻被。翻衣。谓被甲衣甲。密部中明三十二甲(云云)。即大品大誓庄严也。梵名娑罗。此云力。阴持入经云。彼力。应以何为义。答。无能坏为力义。有所益为力义。有胆为力义。能得依为力义。今地藏自元初发心以来。不为天魔沮坏。一力也。在所利益众生。二力也。有胆偏化地狱。三力也。能为六道得依。四力也。此地藏本时誓愿之力。故名本誓力经。
△二结流布。
缘此菩萨久远劫来。发大重愿。利益众生。是故汝等。依愿流布。
此显地藏之名。亦从本愿而立。因大愿故。利益众生。是故汝等亦应依其本愿。而流布之。故集家单以本愿立题。深有以也。
△二普广礼退。
普广闻已。合掌恭敬。作礼而退。
恭敬二字。每见讲家置论。使后生末学。不知何所取义乎。今略明制字之原。以见心学之在是也。<<pic>x21p0718_01.gif</pic>(古恭字)敬德之容。手容主恭。故指两手交为义。人之平居。散其手。其心放。貌以之惰。敛其手。其心必收。貌以之庄。内外合者也。俗书。不知即此是心。复加以心作恭。是谓心有内外也(<<pic>x21p0718_02.gif</pic>古敬<<pic>x21p0718_03.gif</pic>字)。主一也。古人聚精会神之学。貌而敬者。强捉于外。其中窃发。将不能自持。口云敬者。其行必惰。空言胡能胜实恶。若何而致力耶。曰。勿忘。勿助长也。从[?/句](己力切。音急。行之亟也)者。教之以勿忘也。缓则无功。裁觉昏沉。速自唤醒。裁觉散乱。速自绝断。久者。教之以勿助长也。急则拘迫。胸中有物碍之。血气弗舒。何以能久。心。吾形之主也。敬者非它。吾心自为主也。何待别借一心。来治此心。虽畏勿畏。虽休勿休。绵绵若存。天德周流。心常活而毋死。悚为起敬。戒为持敬。畏为克敬。肃为严敬。穆为玄敬。钦为圣敬。一敬德之生。孰浅深也。兹惟圣学渊原。观古人之心画。则知其心学矣。何可为文字之学。障性灵。塞悟门。竟不一究心焉。那知字学。诚能豁性灵。开悟门。故略示之。毋谓余好搜冥索隐而炫奇也。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科注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