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冲脉病源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此与任脉主身前之阴。)

经曰:冲脉为病,气逆而里急。又曰:上冲作躁热。又曰:咳唾,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面翕然热如醉,下流阴股,小便难持。又曰:暑月病甚,则传肾肝为痿厥,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烦。仲景曰:寒气客脉不通,气因鸣动应手,起关元,随腹直上,疝瘕遗溺,胁支满烦。女子绝孕,动气在上下左右,不可发汗与下。合此数条观之,冲脉既为十二经之海,而下为血海,又与督脉为十二经之道路,及与任脉、阳明脉会于气街,则督任二脉皆可谓之冲,故古人不分冲任督,而总名曰太冲。如经云:广明之后,即为太冲是也。盖太冲云者,以一身之精气上升言之,不止为血海言之也。然冲任督虽同起下极,毕竟三脉分行。故冲则独主血海,而其所以主血海,以其为先天精气之主,能上灌诸阳,下渗诸阴,以至足跗,故其治常在血海也。若阴阳和而精气足,则阳和之精,升运于一身之间,自然无病,稍有不调,必逆而上僭。而其为病,一曰寒逆,阳不足也,脉来中央实坚,径至关,尺寸俱牢,直上直下,症见胸中寒,少腹痛,中满暴胀,疝瘕,遗溺,胁支满烦,女子绝孕(宜理中汤去白术,或加肉桂)。一曰火逆,阴不足也,脉来阴阳俱盛,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症见咳唾,躁热上抢心,眩仆,四肢如火,心烦,恍惚痴狂(宜加味补阴丸)。此等脉证,皆冲之病。仲景以动气在上下左右,俱不可发汗与下者,凡以冲气逆,则阴精虚,阴精虚,则阳气竭,故不可汗下也。况乎发汗与下,必右犯肺,左犯肝,上犯心,下犯肾,诸经皆受害矣。犯肺则奈何?汗之气躁而逆,故衄渴,苦烦,气隔,饮水即吐。下之津液内渴而不下,故咽燥鼻干,头眩心悸,皆冲气犯肺,肺受其害所见之证也(宜五苓散)。犯肝则奈何?汗之伤血而引肝上逆,故头眩,汗不出,筋惕肉瞤。下之伤气,故腹内拘急,食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则欲蜷。皆冲气犯肝,肝受其害所见之证也(宜防风白术牡蛎汤)。犯心则奈何?汗之气逆上冲,正在心端。下之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皆冲气犯心,心受其害。且汗下则心液泄,故见如是等证也(宜甘李根汤)。犯肾则奈何?汗之必寒起,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能进。下之腹胀满,卒起头晕,食则清谷不化,心下痞。皆冲气犯肾,肾受其害。肾主五液,汗下则五液耗,故见如是等证也(宜大橘皮汤)。以是知冲治则血海治,脐之上下左右皆无犯,而病自愈也。此则仲景之微旨,仲景之良法也。然其气实起于少阴,发于厥阴,若三阴之开合失职,则本原之真水真火两虚,而为患种种,必犯于冲。经言冲病传肝肾而为痿厥者,三阴之患犯冲,则又不止于痿厥二证,为冲之自致矣。

〔奇经八脉总说〕 濒湖曰:凡人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经凡十二,手三阳、三阴,足三阳、三阴是也。络凡十五,十二经各有别络,而脾又有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故阳脉营于五脏,阴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输,内温脏腑,外濡腠理。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沟渠,奇经犹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流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也。八脉散在群书者,可考而悉也。

〔冲脉经行诸穴〕 《内经》曰:冲为经脉之海,又名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气冲(一名气街,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二寸,横骨两端动脉宛宛中,足阳明穴也),并足阳明、少阴二经之间,循腹上行,至横骨(足阳明去腹中行二寸,少阴去腹中行五分,冲脉行于二经间,横骨在阴上横骨中,宛如半月,去腹中行一寸半),夹脐左右,各五分,上行历太赫(横骨上一寸)、气穴(即胞门,太赫上一寸,少阴冲脉之会)、四海(气穴上一寸)、中注(气穴上一寸)、肓俞(中注上一寸)、商曲(肓俞上一寸)、石关(商曲上一寸)、阴都(石关上一寸)、通谷(阴都上一寸)、幽门(通谷上一寸),凡二十四穴。

〔脉法〕 《脉经》曰: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阴阳皆盛,此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为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苦恍惚狂痴。又曰: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又曰: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此乃冲脉,胸中有寒疝也。

〔冲脉经行原委〕 《灵枢》曰:冲任皆起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月下,数脱血,任冲并伤,脉不荣其唇口,故髭须不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亦不生。天宦不脱于血,而任冲不盛,宗筋不强,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亦不生。又曰: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腘中,伏行胻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并于少阴,渗三阴,斜入踝,伏行出属跗,下循跗上入大指之间,渗诸络而温足胫肌肉,故其脉常动。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内经》曰: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王启玄曰: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行而盛大,故曰太冲。一云:冲脉起于气街,街直而通,故谓之冲。又曰:心脏在南,故前曰广明。冲脉在北,故后曰太冲。足少阴肾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两脉相合为表里也。冲脉在脾之下,故曰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冲脉相通诸经〕 王海藏曰:手少阴三焦相火为一腑,右肾命门为相火,心包主亦名相火,其脉同诊,肾为生气之门,出而治脐下,分三岐,上冲夹脐过天枢,上至膻中两乳间,元气所系焉。又足三焦太阳之别,并足太阳正路入络膀胱约下焉。三焦者,从头至心,心至脐,脐至足,为上中下三焦,其实真元一气也,故曰,有脏无腑。《脉诀》云:三焦无状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应。一云:其腑在气街中,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脐旁。下焦在脐下膀胱上口,治在脐。经曰:原气者,三焦之别使也。肾间动气者,真原一气,分为三路,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濒湖曰:三焦即命门之用,与冲任督相通者)。

〔人身四海〕 《内经》曰:海有东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应之。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气海有余,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冲病证治〕 《内经》曰:治痿独取阳明者,何也?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当各补其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谓肝甲乙,心丙丁,脾戊己,王气法时月也)。李东垣曰: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名曰厥逆,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宜调中益气汤加吴萸五分,随气多少用之。夏月有此乃大热之证,用黄连、黄柏、知母各等分酒洗,炒为末,白汤和丸,每服一二百丸,空心,白汤下,即以美膳压之,不令停留胃中,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邪也。盖此病随四时寒热温凉治之。又曰:凡逆气上冲,或兼里急,或作躁热,皆冲脉逆也。若内伤病此,宜补中益气汤加炒黄连、黄柏、知母,以泄冲脉。又曰:凡肾火旺,及任督冲三脉盛者,宜用酒炒黄柏、知母,亦不可久服,恐妨胃也。又曰:或腹中刺痛,或里急,宜多用甘草。或虚坐而大便不得者,皆属血虚,血虚则里急,宜用当归。又曰:气逆里急,膈咽不通,大便不行者,宜升阳泻热汤主之。又曰:麻木,厥气上冲,逆气上行,妄闻妄见者,宜神功丸主之。又曰:暑月病甚则传肾肝为痿厥。痿乃四肢痿软,厥乃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烦,冲脉气逆上,甚则火逆,名曰厥逆。故痿厥二病,多相须也。经曰:下气不足,则痿厥心悗,宜以清燥去湿热之药,或生脉散合四苓散,加酒洗知、柏,以泄其湿热。李濒湖曰:湿热成痿,乃不足中有余也,宜渗泻之药。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补之药。《千金方》曰:咳唾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寸脉沉,尺脉微,宜茯苓五味子汤,以治其气冲,胸满者去桂。

【治冲病诸药要品及方十三】

冲逆宜降气泄热

陈皮  当归  沉香  木香  吴茱萸  黄芪  地黄  槟榔  白术  川黄连  黄芩  黄柏  知母

理中汤 〈寒逆〉

加味补阴丸 〈火逆〉

黄柏  知母(各四两)  牛膝  杜仲  巴戟  熟地  山萸(各三两)  苁蓉  茯苓  枸杞子  远志  山药  鹿茸  龟板(各二两)

蜜丸,盐汤下八九十丸。此方补阴虚泻阴火。

五苓散 〈右动〉

防风白术牡蛎汤 〈左动〉

防风  白术  牡蛎粉(等分)

每末二钱,酒或米饮下,日二三服。

此方专治动气误发汗,筋惕肉瞤者。

甘李根汤 〈上动〉

李根皮(五钱)  桂枝(钱半)  当归  白芍  茯苓  黄芩(各一钱)  半夏  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

大橘皮汤 〈下动〉

陈皮(三钱)  竹茹(二钱)  人参  甘草(各一钱)  姜(五片)  枣(三枚)

调中益气汤 〈厥逆〉

黄芪(二钱)  人参  苍术  炙甘草(各一钱)  陈皮  升麻  柴胡(各四分)  木香(二分)

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 〈内伤〉

黄芪  人参  当归  白术  陈皮  甘草  升麻  柴胡

升阳泻热汤 〈气冲〉

柴胡  陈皮  升麻  赤苓  枳壳  香附  甘草  白芍

神功丸 〈又〉

生脉散 〈燥热〉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四苓散 〈又〉

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茯苓五味子汤 〈气逆〉

茯苓  五味子(各二钱)  肉桂  甘草(各一钱)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