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感冒源流(即伤风)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感冒,肺病也,元气虚而腠理疏也。经曰:虚邪贼风,阳先受之。盖风者,天之阳气,其乘于人则伤卫,卫者,阳也,故曰阳先受之。卫又即气也,肺主气,脾生气,故伤风虽肺病,而亦有关于脾,以脾虚则肌肉不充,肺虚则玄府不闭,皆风邪之所由以入也。盖以风为百病长,善行数变,无微不入,十二经、十五络、五脏六腑皆能受风而为病。或经络受之,由皮毛而入肌肉、入腑。或由口鼻受之,而入胃、入肠。或入骨空肢节。而心火与风易合,肝木与风易引,肺金在至高尤易感。又况头顶招风,眼招风,四肢受风湿。古人云:避风如避箭。虽风之正者,犹须避之,况其为厉为邪者乎?是故风感人于不觉,初治则易散,久则渐入于内,六淫之邪,每因缘以作难,风固不可不慎治,风亦不可不审也。吾故论之,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其证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春夏治以辛凉(宜茶调散、柴胡升麻汤),秋冬治以辛温(宜参苏饮、人参败毒散),则肌表解而邪从汗散矣。或素有痰热,壅遏于太阴、阳明之间,内有窠囊,风邪易入,若为之招引者,昔人所谓风乘火势,火借风威,互相鼓煽者,此内因也,治必以辛凉外发,甘苦内和(宜羌活冲和汤、防风通圣散),斯正不伤而邪自去矣。又有重衣厚被,肺因壅热生风,而在外风邪,又适与之相袭,其证亦声重鼻塞,咳嗽,咽干音哑,此内外因也,治以甘苦辛凉兼升散之品(宜桔梗汤、上清散、菊花散),邪自由内达外而解矣。至有风热兼伤者,或先感风又受热,或先受热又感风,一时交发,贵审其轻重而治之(宜桔梗汤、上清散、菊花散,或加味二陈汤)。若久而不愈,其人必虚,固不得专用疏散也(阳虚宜加参术,阴虚宜加地黄、五味,倍门冬、白芍)。然则感冒之证,虽若轻微,而要岂可忽视者乎!

〔脉法〕 仲景曰:脉浮而大者曰风。又曰:脉浮而数,中风使然。《脉诀》曰: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伤风证治〕 《入门》曰:伤风证,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戴氏云:新咳嗽,鼻塞声重是也。又曰:有汗而恶风,此真感风证也。陶节庵曰:恶风者,风邪伤卫,腠理不密,由是恶风,悉属于阳,非比恶寒,乃有阴阳之别者。有汗恶风脉浮缓者,当解肌,随时用药。恶风发热兼喘者,羌活冲和汤。若发汗太过,卫虚亡阳,遂漏不止。恶风脉浮者,桂枝汤加术附。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同上。若风湿恶风,不欲去衣,骨节痛,汗出短气,小便不利,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汗后七八日不解,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干燥而烦者,人参白虎汤。仲景曰:太阳伤风,其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又曰:太阳两伤风寒,其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活人书》曰:发热恶寒烦躁,手足温,为伤风候。脉浮紧,为伤寒脉,是伤风见寒脉也。若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厥,为伤寒候,脉浮缓,为伤风脉,是伤寒见风脉也。盖脉似桂枝,反无汗,证似麻黄,反烦躁是也。

〔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先擦手心极热,按摩风府百余次,后定心以两手交叉紧抱风府,向前拜揖百余,俟汗自出,勿见风,定息气海,清坐一香,饭食迟进,则效矣。

〔运功〕 《保生秘要》曰:凡头疼、目胀、背胀、腰胀、膝酸、发热者,当先守艮背,入定后用行庭,运至风府,用意绕回百度,直行泥丸,亦旋百度,后分两路,旋眼胞,渐入瞳人百度,至鼻柱合行,亦旋入深处,多旋一会,接上鹊桥,经重楼,行胸腹,止于气海。睡时以两手捻孩儿印,两脚屈指,咬紧牙关,意在气海旋绕。或绕入黄庭注念,炼至心纯,不觉真意自旋一贯,前后间行,邪气无不散者,疼胀自止。或以手指于脑上着力分两边摩之,及耳根处,以指甲捻之至疼,有导引之功。

【治感冒方十五】

柴胡升麻汤 〈春夏〉

柴胡  前胡  升麻  赤芍  桑皮  黄芩  葛根  荆芥  石膏

茶调散 〈又〉

茶叶  川芎  黄芩  白芷  薄荷  荆芥

参苏饮 〈秋冬〉

人参  苏叶  葛根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壳  陈皮  茯苓  甘草  木香

人参败毒散 〈又〉

人参  羌活  桔梗  柴胡  前胡  独活  川芎  枳壳  陈皮  茯苓  甘草

羌活冲和汤 〈内因〉

羌活  防风  苍术  甘草  白芷  生地  川芎  黄芩  细辛  姜

防风通圣散 〈又〉

防风  连翘  川芎  麻黄  薄荷  白芍  当归  大黄  黄芩  桔梗  石膏  荆芥  山栀  白术  滑石  甘草

桔梗汤 〈内外因〉

桔梗  香附  山栀  黄芩  川贝母  知母  前胡

热郁汤 〈又〉

连翘  薄荷  黄芩  麦冬  瓜蒌实  甘草  竹叶  郁金

上清散 〈风热〉

元参  薄荷  荆芥  甘草  大黄  归尾  桔梗  陈皮  黄芩  枳壳  川芎

菊花散 〈又〉

甘菊  防风  羌活  枳壳  石膏  蔓荆子  旋覆花

加味二陈汤 〈又〉

半夏  陈皮  当归  茯苓  积实  桔梗  杏仁(各一钱)  砂仁(五分)  黄芩  山栀(各七分)  苏子  甘草(各六分)

桂枝汤 〈过汗〉

桂枝  白芍  甘草

甘草附子汤 〈风湿〉

甘草  附子

人参白虎汤 〈汗后〉

人参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凡用此方,先煎石膏数十沸,再入米及药,以米熟为度,温服。

大青龙汤 〈两伤〉

麻黄(去节)  桂枝  炒杏仁  石膏  甘草  姜(三片)  枣(二枚)

此方专治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此伤风见寒脉者。亦治伤寒脉浮数,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此伤寒见风脉者。陶节庵曰:热盛而烦,手足自温,脉浮而紧,此伤风见寒脉也。不烦少热,四肢微厥,脉浮而缓,此伤寒见风脉也。二者为营卫俱病,法虽用大青龙汤,此汤峻险,不可轻用,须风寒俱甚,又加烦躁,方可与之,不若羌活冲和汤为神药也。一法,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附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  白芍  甘草  麻黄  杏仁  姜  枣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