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寒病源流(恶寒发热 痼冷 寒厥暴亡)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经曰: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癥瘕㿗疝坚痞,腹满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经云然者,以足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肾阳既虚,则寒水之气益泛,而一值天地杀厉之气,则两相感召,而诸寒病生焉,是寒之为病,未有不由于阳虚者也。夫寒病莫大于伤寒,亦莫险于伤寒,以其为生死攸关也,余别著《伤寒论纲目》,故兹不赘及。外此则有感寒证,亦头疼,亦发热,亦恶寒,探其舌本,必从喉咙内干出于外,多兼烦躁,不烦躁即感寒之轻者,又或不头疼而发热,不发热而头疼,虽渴而不欲引饮,至夜或偶得寐,遇食不好亦不恶,居处虽若尪怯,而神气安静,凡若此者,皆属感寒之候,与伤寒不同,宜解表散寒(宜桂枝、干姜、麻黄、柴胡、前胡、川芎、葱白、升麻、紫苏、葛根、羌活、独活、生姜、细辛、吴萸,随证选用,又宜沈氏葛朴汤)。又有中寒证,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其脉必沉而细,或紧涩,或阴阳俱盛,其为证定当无汗,有汗反不治(宜姜附汤、麻黄附子汤)。或有眩晕口噤,昏迷肢冷,身不热,脉迟紧者(宜附子理中汤)。若肢冷,腹绞痛,唇青,宜用灸法(宜以半夏、皂角、麝香各一分半,为末,填脐中,生姜切薄片贴之,放艾火于上灸之)。又有杂中寒,或乘冷、多食生冷,致头疼身热,项背拘急,呕吐腹痛者,却不似真中寒之猛急(宜五积散,若感寒脉浮,亦宜服之)。有因色欲后受寒,手足冷,脐腹痛者(宜健阳丹)。有急阴病,腹痛,肢冷,甲青者(宜太乙还元丹)。要皆寒之为病也。

〔脉法〕 《脉经》曰:紧脉为寒。又曰:弦紧为寒邪。《脉诀》曰:伤寒有五,脉非一端,阴阳俱盛,紧涩者寒,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此名伤风,勿用寒药。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此非风寒,乃湿温脉,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或遇于风,变成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变成温毒。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湿气,变为湿温。阴阳俱盛,重感于寒,变为温疟。同病异名,阴阳俱盛,病热之极,浮之而滑,沉之散涩。《回春》曰:中寒紧涩,阴阳俱盛,法当无汗,有汗伤命。《医鉴》曰:中寒之脉,虚而微细。

〔寒病原由证治〕 东垣曰:仲景论伤寒矣,未及乎中寒,前人治冒大寒而昏中者,用附子理中汤,其议药则得之。然曰伤曰中,未有议其异同者。夫伤寒有即病,有不即病,必大发热,病邪循经而行,以渐而深;中寒则仓卒感受,其病即发而暴,一身受邪,难分经络,无热可发,温补自解,此气太虚也,不急治则死。《得效》曰:寒温不节,将理失宜,乍暖脱衣,甚热饮冷,坐卧当风,居处暴露,冲冒霜雪,凌晨朝起,呼吸冷气,久晴暴暖,忽变阴寒,久雨积寒,致生阴湿,如此之候,皆为邪厉,侵伤肌肤,入于腠理,使人身体沉重,泪出气壅,胸膈凝滞,肢节酸疼,项背拘急,头目不清,鼻塞声重,饮食不入。凡此之证,若不便行解利,伏留经络,传变无已。此不过四时感寒,若传变,必至成伤寒矣。又曰:中寒则口噤,四肢强直,卒然晕倒。《局方》曰:寻常感冒,有表证宜羌活冲和汤、防风冲和汤、芎芷香苏散。寒毒入里吐利者,宜藿香正气散。挟食停痰,宜人参养胃汤。时令感冒,宜升麻葛根汤。又曰:大抵感冒,古人不敢轻发汗者,正由麻黄能开腠理,用或不得其宜,则导泄真气,因而致虚,变生他证。若人参养胃汤,乃和平之剂,止能温中解表而已,不致妄扰也。丹溪曰:杂病与伤寒相类者极多,凡有感冒轻证,不可便认为伤寒而妄治之,其或可者,盖亦因其不敢放肆,多用和解平和之药散之尔。《医鉴》曰: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阴,卒然昏不省人,口噤,四肢强直,拘急疼痛,不急治,死在旦夕,先用热酒、姜汁各半盏灌服,次用回阳救急汤、附子理中汤、术附汤、回阳汤。又曰:中寒虽燥热烦渴,可煎附子理中汤浸水中冷服之,不可热服。又曰:凡感冒风寒,通谓之四时伤寒,宜冲和散、正气散、沃雪汤、十味芎苏散。《入门》曰:冷极唇青,厥逆无脉,阴囊缩者,急用葱熨法、吴茱萸熨法,并艾灸脐中气海、关元各三五十壮,而手足不温者死。

恶寒发热 阴阳二气相乘胜病也。成无己《明理论》云:寒邪为阴,热邪为阳,里分为阴,表分为阳,邪之客于表也,为寒邪与阳争则为寒矣,邪之入于里也,为热邪与阴争则为热矣。若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表里之不拘,内外之无定,由是寒热且往且来,日有至而三五发,甚者十数发也。若以阴阳二气相胜,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此则杂病阴阳自相胜然也。无己之论良为精切,余窃思焉,恶寒发热二证,当分言之,而后合参之,何则?恶寒者,寒邪客于荣卫,故洒淅而然也。盖寒之所客,虽不见风,而亦恶寒,虽居暖室,无寒气相袭,亦不欲去衣被,故无他证,但觉恶寒,阴胜也(宜理中汤)。或呕或心下痞,而恶寒,中寒也(宜五苓散)。汗后恶寒,阳微也(宜芍药附子甘草汤)。下证悉具,而微恶寒,表未解也(宜先用羌活冲和汤解表,后用承气汤攻里)。下后渴而恶寒,阳邪内搏也(宜白虎汤加荆、防)。一身不恶寒,但背恶寒,表未解也(宜葛根汤)。腹满背恶寒,邪入里也(宜小承气汤)。汗后不解,反背恶寒,虚也(宜芍药甘草附子汤)。口中和,背恶寒,阴气盛也(宜附子汤)。口干燥,心烦,背微恶寒,阳气内陷也(宜人参白虎汤)。身无他证,但面恶寒,胃虚寒也(宜升麻附子汤)。身无他证,但足膝恶寒,下元衰也(宜菟丝子丸)。发热者,邪气之入,不能宣泄,故郁而为热也。其热有表有里,有阴有阳。如翕翕而热,表热也,是风寒客于皮肤,怫郁于中,表热而里不热也。无汗脉浮紧,宜发表(宜参苏饮去人参)。有汗脉浮缓,宜解肌(宜柴葛解肌汤)。蒸蒸而热,里热也,是阳邪入陷于阴中,里热而表不热也。脉沉实而渴者,宜下之(宜大柴胡汤)。若表里未罢,邪气传里,表里俱热,脉必弦数,宜和解(宜小柴胡汤)。如脉沉反发热,是未离于表也(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发热烦渴,小便赤,脉浮大,是为表里发见也(宜五苓散)。若阴阳俱虚,热不止,若汗下后复大热,脉躁乱,若下利热不止,皆死证。以上皆分言之者。又有发热恶寒,一齐俱作,属乎阳也(宜羌活冲和汤)。下后不渴,发热而渴,又恶寒,阴阳郁而未和也(宜白虎汤)。背恶寒而复潮热,阳邪实于胃中,且有燥屎也(宜柴胡加桂汤)。背恶寒,又潮热,腹满,胃中实热也(宜小承气汤)。发热恶寒,兼之头痛脊强,脉浮紧,邪入太阳,表证也(宜麻黄杏仁饮)。汗后七八日不解,表里俱热,时时恶风恶寒,大渴,舌干燥而烦,阴虚阳郁未散也(宜人参白虎汤)。以上皆可合参之者。然则恶寒发热见于杂病者,奚可混于伤寒也哉?

〔恶寒发热原由证治〕 经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曰:夫寒盛则生热也。寒气外凝,阳气内郁,腠理坚致,六腑闭封,致则气不宣通,封则湿气内结,中外相搏,寒盛热生,故人伤于寒转而为热也,汗之而愈,则外凝内郁之理可知矣。斯乃杂病数日者也。《活人书》曰:恶寒者,不当风而自憎寒。恶风者,必当风而后憎寒。《本事方》曰:发热恶寒,近似伤寒者有五种:脉浮而紧,发热恶寒者,伤寒也。脉浮而数,发热恶寒,或有痛处,是欲作痈疽也。脉浮而涩,发热恶寒,或胸膈呕吐,此伤食也。脉浮而滑,发热恶寒,或头眩呕吐,是风痰也。脉浮而弦,发热恶寒,或欲思饮食,此欲作疟疾也。缪仲淳曰:凡肌热躁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力,此血虚发热也,得于饥困劳役,像白虎证,但脉不长实为异耳。若误服白虎汤,即死,宜用归身酒洗二钱,黄芪蜜炙一两,日二服。又曰:脾劳发热者,有虫在脾中为病,令人好呕也。取东行茱萸根大者一尺,大椿子八升,橘皮二两,酒一斗,浸一宿,微火薄暖之,绞去渣,平旦空腹服一升,取虫下,或死或半烂,或下黄汁。凡作药时,切忌言语。又曰:肺热身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黄芩一两,水煎顿服,以泻肺经气分之火,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又曰:心经实热,用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名泻心汤。又曰:三焦积热,用元参、大黄、黄连各一两,蜜丸,每三四十丸,白汤下,小儿丸粟米大。又曰:膈上烦热,多渴,滑石末二两,煎水去渣,入粳米煮粥食。

痼冷 寒邪久伏病也。凡人或冒雨雪,或涉冰渊,或晨行旷野,或夜深露坐,或衣被一时不及,或饮食耐冷强吞,而一股寒冷之邪,自外入里,又一时不即透发,以致辗转深陷,或伏于经络,或伏于脏腑。及其发也,或腹痛,或遍身肢节拘急痛(宜附子理中汤)。或身痛腹痛,兼下利清谷,恶寒不汗,四肢厥冷(宜四逆汤)。或寒入脏腑,四逆不温,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宜四逆汤)。或脐腹冷疼,口吐清水,大便自利,足胫寒而逆(宜加减白通汤)。或因久寒痼冷,吐利日久,身冷脉微(宜金液丹)。或心腹冷痛,脏腑虚滑,既吐又泻,脉微欲绝(宜至圣来复丹)。或寒冷之邪伏于太阳,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气寒恶寒(宜真武汤)。或寒冷之邪伏于阳明,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气上冲,皮高起,痛不可触近(宜大建中汤)。或寒冷之邪伏于少阳,口苦耳聋,胸满胁痛干呕,不能食(宜小柴胡汤)。或寒冷之邪伏于太阴,脉沉无力,腹中急痛,吐呕,粪溏,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蛔(宜理中汤)。或寒冷之邪伏于厥阴,脉细欲绝,手足厥冷,干呕,吐涎,头痛(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萸、生姜)。肝邪疝气牵引脐腹疼痛(宜天台乌药散)。或寒冷之邪伏于少阴,下利,厥逆无脉,干呕而烦(宜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腹痛,四肢沉重痛,下利,小便不利(宜真武汤)。或烦躁欲死(宜吴茱萸汤)。或五更泄泻(宜四神丸)。或阴疝疼痛(宜导气汤)。痼冷之为患,其款类纷繁若此,苟非详求审察,奚自治之哉?

〔痼冷证治〕 《医鉴》曰:痼冷者,谓痼久而冷也。痼者,固也。冷者,寒之甚也。《纲目》曰:脏腑之中,停寒不散,谓之沉寒,积冷不解,谓之痼冷,宜用代灸涂脐膏。

寒厥暴亡 亦积寒病也。与中寒异,盖中寒之寒,非尽积久,随中随发。寒厥之寒,乃由久伏寒邪于内,而复有新寒以触之,遂厥而暴亡。故其症状,虽皆口噤,四肢强直,昏不知人,而其原,实一为即发之病,一为久而触发之病,此其原异。且发之之时,中寒则卒然僵仆,人不及防,寒厥则先四末逆冷,而后昏冒强直,其间少需时候,此其病作亦异。且中寒仓卒间,一身受邪,难分经络,寒厥则邪之所积早入脏腑,内陷已深,此其病所自发又异(宜回阳救急汤、附子理中汤)。然则寒厥暴亡四字,谓其因寒致厥而后暴亡,非如中寒、中暑、中恶、中气等,卒中而亡之暴亡意也,每一病,古人立一名,夫岂徒哉,夫岂徒哉!

〔寒厥证治〕 《类聚》曰:一妇人病伤寒暴亡,脉绝,有一道人见之曰,是寒厥耳,不死也,令人速掘地作坑,以薪炭烧之,俟极暖,施荐覆坑,舁病人卧其上,厚被覆之,少顷,大汗沾衣即苏。

(鳌按:凡患寒厥者,必先行此法,令其苏,然后以药与服,非若中风等病口噤不语,难进汤药,可用开关法也。)

【治寒病方二十一】

沈氏葛朴汤 〈感寒〉

葛根  厚朴  枳壳  甘菊  藿梗  神曲  秦艽(各钱半)

加桑枝一尺。

此金鳌自制方也。凡遇四时感受寒邪,头疼项强,身热体痛者,以此治之,无不神效。如有风,加荆芥、薄荷;有湿,加茯苓,猪苓;有痰,加半夏、广皮;有热,加黄芩、丹皮;大热,加花粉、石膏;湿火,加黑山栀、泽泻;食重,加莱菔子、山楂。虽兼病甚多,不能尽为立法,神而明之,在乎临时酌剂耳。

姜附汤 〈中寒〉

干姜  附子(等分)

麻黄附子汤 〈又〉

麻黄  附子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干姜(等分)

附子理中汤 〈又〉

附子  干姜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五积散 〈类中寒〉

白芷  当归  茯苓  半夏  白芍  川芎  桔梗  炙甘草  枳壳  麻黄  陈皮  桂枝  干姜  厚朴  苍术  姜  葱

健阳丹 〈房寒〉

胡椒(十五粒)  母丁香(十粒)  黄丹(一钱)  生矾(三分)

醋调涂脐,被盖出汗,自效。

太乙还元丹 〈急阴病〉

人参  白术  炮姜  附子  半夏  陈皮(各一钱)  白蔻仁  沉香  丁香  茯苓(各八分)  神曲(六分)  姜(三)  枣(二)  盐(少许)

热服,脐上用炒葱热贴,冷则易之。

羌活冲和汤 〈感冒〉

羌活  川芎  生地  苍术  细辛  甘草  白芷  防风  黄芩

此方专治春夏秋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或无汗,或有汗,以代桂枝麻黄青龙各半汤,治太阳经表热之神药也。此药独治四时风寒,春可治温,夏可治热,秋可治湿,并治杂病,亦有神也。

防风冲和汤 〈又〉

防风  羌活(各钱半)  白术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各一钱)  细辛  甘草(各五分)  姜(三)  葱白(二)

一名加减冲和汤。

芎芷香苏散 〈又〉

香附  苏叶(各二钱)  苍术(钱半)  陈皮  川芎  白芷(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  枣

藿香正气散 〈寒毒〉

大腹皮  紫苏  甘草  桔梗  陈皮  茯苓  白术  厚朴  半夏曲  白芷  姜(三)  枣(二)

人参养胃汤 〈痰食〉

苍术(钱半)  陈皮  厚朴  半夏(各钱二分半)  茯苓  藿香(各一钱)  人参  炙甘草  草果(各五分)  姜(三)  枣(二)  乌梅(一)

煎服,微汗出自愈。若有余热,以参苏饮调理。

此方兼治伤寒阴证,及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痛身疼。

升麻葛根汤 〈时令〉

葛根(二钱)  白芍  升麻  甘草(各一钱)  姜(二)  葱(二)

此方兼治春温。

回阳救急汤 〈中寒〉

人参  白术  茯苓  半夏  陈皮  干姜  附子  肉桂  炙草  五味子(各一钱)  姜(七片)

此方兼治伤寒阴证及阴毒,四肢厥冷,脉沉细,唇青面白。

术附汤 〈又〉

白术(三钱)  炙甘草(钱半)  附子(一钱)  姜(十片)

水煎,调苏合丸服之亦可。

回阳汤 〈又〉

智仁  青皮(各二钱)  生附子  生川乌(各一钱)  炮姜(五分)  姜(十片)  枣(二枚)

冲和散 〈感寒〉

苍术(四钱)  荆芥(二钱)  甘草(一钱)

沃雪汤 〈又〉

苍术(三钱)  厚朴(钱半)  川芎  当归  防风  白芍  陈皮  葛根  甘草(各七分)

此方解利四时伤寒,以此温和表里,通顺阴阳,大效。

十味芎苏散 〈又〉

川芎(钱半)  半夏(钱二分)  赤苓  紫苏叶  柴胡  葛根(各一钱)  陈皮  枳壳  甘草(各七分)  桔梗(五分)  姜(三)  枣(二)

此方兼治湿热瘟疫。

葱熨法 〈中寒〉

连根葱白(切)  小麦麸(各三升)  盐(二升)

水和匀,分二包,炒令极热,绢包,互换熨脐上,冷则用水拌湿,更炒熨之。

吴茱萸熨法 〈又〉

吴茱萸二升炒热,分二包互熨。

【治恶寒发热方十九】

理中汤 〈阴胜〉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

五苓散 〈中寒〉

肉桂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芍药附子甘草汤 〈阳微〉

白芍  附子  炙甘草

羌活冲和汤 〈表未解〉

羌活  防风  川芎  白芷  制苍术  细辛  甘草  生地  黄芩

大承气汤 〈又〉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白虎汤 〈阳邪〉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葛根汤 〈表邪〉

葛根  麻黄  桂枝  白芍  炙草  姜  枣

小承气汤 〈里邪〉

大黄  厚朴  枳实

附子汤 〈阴盛〉

附子  白术  白芍  茯苓  人参

人参白虎汤 〈阳陷〉

人参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升麻附子汤 〈胃虚〉

升麻  附子  葛根  白芷  蜜黄芪(各七分)  人参  草蔻仁  炙甘草(各五分)  益智仁(三分)  葱白(二)

此方乃阳明经主药也,加黄连、犀角、川芎、薄荷、荆芥,治面热,盖面热、面寒,皆本于胃也。

菟丝子丸 〈下元衰〉

鹿茸  泽泻  菟丝子  附子  肉桂  熟地  牛膝  茯苓  山萸  川断  防风  杜仲  肉苁蓉  破故纸  荜澄茄  巴戟  沉香  茴香  五味子  川芎  桑螵蛸  覆盆子  石龙芮(去尖)

参苏饮 〈发表〉

人参  苏叶  葛根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壳  陈皮  茯苓  甘草  木香  姜  枣

柴葛解肌汤 〈解肌〉

柴胡  葛根  黄芩  芍药  羌活  石膏  升麻  白芷  桔梗(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  枣(二)

一名葛根解肌汤。

此方治阳明经病,目疼鼻干,不得卧。

大柴胡汤 〈里热〉

柴胡  黄芩  半夏  芍药  大黄  枳实

小柴胡汤 〈和解〉

柴胡  黄芩(各二钱)  人参  半夏(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  枣(二)

一名三禁汤,以其禁发汗、禁利小便、禁利大便,故只用此药,乃和解之剂也。

此方专治少阳病半表半里,往来寒热,能和其内热,解其外邪,伤寒方之正道也。兼治汗下后不解,过经不解,时气瘟疫,妇人热入血室等证。其间有五证尤为的当:伤寒五六日,心烦喜呕者,一也。寒热往来者,二也。耳聋胸结者,三也。发潮热者,四也。产后发热者,五也。此五证尤为可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 〈未离表〉

麻黄  附子  细辛

无热恶寒,本阴经病也,阴病当无热,今反发热,但头不疼为异,邪仍在表也,脉虽沉,犹宜用温剂以发汗。

柴胡加桂汤 〈阳实胃〉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肉桂

麻黄杏仁饮 〈表证〉

【治痼冷方十五】

附子理中汤 〈总治〉

白术  人参  干姜(炮)  炙甘草  附子

入肝加木瓜,入脾多加术,入肺加桑皮,入心加茯苓。腹痛甚加木香,下利多加白术,渴者亦多加白术,倦卧沉重多加附子,腹满去甘草,呕吐去白术加半夏、姜汁,脐下动气去术加

桂心,悸加茯苓,寒积结胸加枳实。

四逆汤 〈又〉

附子  干姜(炮)  炙甘草

加减白通汤 〈又〉

附子  炮姜  肉桂  草蔻仁  半夏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姜(各一钱)

或附子多加一钱亦可。

金液丹 〈又〉

硫黄十两,研细,飞过,盛磁器内,赤石脂封口,盐泥固之,先掘地坑埋小罐子,盛满水,安磁器在上,泥固,慢火养七日,夜加顶火一斤煅,取出放冷,研细末,每末一两,蒸饼一两汤浸去水和丸,梧子大,空心,米汤下三十丸。

至圣来复丹 〈又〉

硫黄、硝石各一两,共为细末,入铫内微火慢炒,柳木箸不住搅,令阴阳气相入,再研极细,名曰二气砂,乃入水飞五灵脂,青皮、陈皮各二两,为细末,次入太阴元精石末一两,和匀,醋糊丸,豌豆大,空心,米汤下三十丸或五十丸。

此铁瓮城八角杜先生方。

此方兼治荣卫不交养,心神不升降,上实下虚,气寒痰厥,一切急危之证,但有胃气,无不获安。此药配类二气,均调阴阳,可冷可热,可缓可急,功效殊胜。一名正乙丹。

真武汤 〈太阳〉

附子  白术  茯苓  白芍  生姜

水寒相搏而咳,加五味子、细辛、干姜,小便利去茯苓,下利去芍药加干姜,呕去附子加生姜一倍。

大建中汤 〈阳明〉

川椒  干姜  人参

煎去渣,入饴糖。

小柴胡汤 〈少阳〉

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甘草

理中汤 〈太阴〉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

加减法同附子理中汤。

当归四逆汤 〈厥阴〉

当归  桂枝  白芍  细辛  炙草  木通  大枣

天台乌药散 〈又〉

高良姜  乌药  木香  茴香  青皮(各五钱)  槟榔(二个)  川楝子(十个)  巴豆(七十一粒)

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麸炒黑,去麸及巴豆,将川楝同余药为末,酒下一钱。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少阴〉

葱白  干姜  附子  人尿  猪胆汁

加生姜。

吴茱萸汤 〈又〉

吴茱萸  人参  姜  枣

四神丸 〈又〉

破故纸(四两,酒浸一宿,炒)  五味子(炒,三两)  肉豆蔻(面裹,煨,二两)  吴萸(盐汤泡淡,炒,一两)

用大枣百枚,生姜八两,切,全煮烂取枣肉丸,每服二钱,临卧盐汤下。若平旦服之,至夜药力已尽,不能敌一夜之阴寒也。

导气汤 〈又〉

川楝子(四钱)  木香(三钱)  茴香(二钱)  吴萸(一钱)

长流水煎。

【治寒厥暴亡方二】

回阳救急汤 〈总治〉

人参  附子  甘草  白术  茯苓  干姜  陈皮  肉桂  半夏  五味子

附子理中汤 〈又〉

附子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干姜

一方加吴萸、肉桂、当归、陈皮、厚朴各等分,作一帖,水煎服,亦名附子理中汤。

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息积病)

积聚、癥瘕、痃癖,因寒而痰与血食凝结病也。经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厥气生足悗,足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䐜胀,䐜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又曰:卒然多饮食则胀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阳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又曰:内伤忧恐,则气上逆,逆则六腧不通,温气不行,且外中寒,与此偕厥,凝血蕴裹,不散津液,涩着不去,而积皆成。据经之言,可知经络之气,得寒则厥,寒与厥先逆于下,必肢节痛,而不便利,至成足悗,于是胫寒,血气凝涩,渐而入于肠胃,阳不化气,而肠外汁沫迫聚不散,兼多食而不及运化,汁又溢肠外,与血相搏,起居用力过度,络伤血瘀,得寒则食积血积所必不免,此积之所由成也。夫分言之,有积聚癥瘕疝癖之不一,总言之,则止曰积。盖以积者,停蓄之总名,而欲施治,有不得不分者。大抵积在脏聚在腑,惟在脏,故脏有五,而因有五积之名(肝曰肥气,心曰伏梁,脾曰痞气,肺曰息贲,肾曰奔豚,各详五脏本论中)。惟在腑,故腑有六,而因有六聚之号。脏阴故积亦属阴,腑阳故聚亦属阳,积脉沉细附骨,聚脉浮动带结,此积与聚切脉而显然可别者也。且《难经》曰:积者阴气,聚者阳气,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积者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六腑所成,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据《难经》之言,而积与聚不又按证而显然可别乎。然壮盛之人,必无积聚,必其人正气不足,邪气留着,而后患此,故易老云:养正积自除,譬如满座皆君子,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而出,令人真气实胃气强,则积自消,更能断厚味,节色欲,戒暴怒,正思虑,庶乎万全而无害。斯言良是也。然细思之,日进攻伐固不可,全用补益亦未必效,盖既有是积是聚,而积聚之凝结日久者,不为消磨,恐未必能自尽,譬之一室中,既有小人在内,纵使满座皆君子,未必不恬然自安处于其侧,虽此时断不敢与君子相抗为难,然终自处于室中也,惟以威屈,或以言激,或以势凌迫而逐之,方能去耳,故治积聚者,计惟有补益攻伐,相间而进(补益以补中益气汤等为主,随证加减,攻伐以攻积丸等为主,随证加减),方为正治。病深者伐其大半即止,然后俟脾土健运,积聚自消。且夫积聚必成块,治块宜丸,不宜煎,煎药如过路之水,徒耗元气,无损于块,盖块者有形之物,气不能成块,必成于痰食死血,大法贵察其所痛,以知其病之有余不足而攻补之。东垣谓当详脏腑之高下,而高者越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坚者削之,强者夺之,咸以软之,苦以泻之,全真气药补之,随所利而行之,节饮食,慎起居,和其中外,可使必已,斯诚千古治积聚之良法也(五积宜五积丸,增损五积丸尤妙,通治诸积聚,宜化积丸)。又按《大全》分癥痞、食癥、血癥、痃癖诸气、疝瘕、八瘕、腹中瘀血凡七门。经云: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则知疝瘕既已同经,男女亦有同病。且癥痞、痃癖诸病,亦属男女皆有之,特腹中瘀血为女子之病耳(此条另详《妇科玉尺》,兹不赘)。且《大全》所谓七门者:一曰癥,食癥、血癥即统在内。二曰痞。三曰痃。四曰癖。五曰疝。六曰瘕,八瘕即统在内。七曰腹中瘀血。其门类显然可证。但诸积聚皆属痰食死血,《大全》特于癥之一门,复申食癥、血癥二条,其余则否,且即癥,亦但申言食与血而不及痰,何也?须知诸积中未尝无痰,并未尝无食与血,即血癥、食癥之内,更未尝无痰,且诸积之痰食死血,又未尝不先因气病也,故治积者,必兼行气涤痰,去瘀消食,而后可耳。夫七疝,余另立论,瘀血,另详妇科,兹故皆不之及。

试详言癥、瘕、痃、癖、痞。癥者,征也,以腹中坚硬,按之应手,其病形有可征验也,往往见脐下。其原由饮食失节,胃气衰,脾元弱,邪正相搏,积于腹中,牢固不动,故名曰癥,医者当审其病机,或由脾胃虚(宜六君子汤加消积药),或由肝脾虚(宜归脾汤加消积药),或由肝火郁(宜芦荟丸),详察进药。其有脏腑虚弱,好食生冷粘滞之物,因脾胃虚不能克化,遂与脏气相搏,结积成块,日渐长大,坚固不移,此谓之食癥。若体气充实,当先疏导,而佐以补脾健胃,否则必以培土为主,而兼用消导也。或有气壅血滞而不易愈者,散之可也(宜乌药散)。其有脏腑虚弱,寒热失节,或风冷内停,饮食不化,周身运行之血气,适与相值,结而生块,或因跌扑,或因闪挫,气凝而血亦随结,经络壅瘀,血且不散成块,心腹胠胁间苦痛,渐至羸瘦,妨于饮食,此之谓血癥。薛立斋云:气主嘘之,血主濡之,脾统血,肝藏血,故郁结伤脾,恚怒伤肝者,多患血癥,腹胁作痛,正属肝脾病也(宜沈氏血癥丸)。薛氏此言,乃血癥病之原于七情所伤者。瘕者,假也,假血成形,腹中虽硬,其实聚散无常也,亦往往见于脐下。其原由寒暖失宜,饮食少节,脏腑之气先虚,又复多所劳伤,外而感受风寒,停蓄于内,是故正虚邪实,正不能胜邪,邪遂挟其力,反假游行之血,相聚相结,而成颗块,推之而动,按之而走,故名曰瘕,医者当审其病机,果属肝脾两伤(宜四物汤加柴胡、青皮、木香、延胡索,而三棱、鳖甲,亦专治癥瘕二证),以药投之,自无不效。然瘕为总病,所统八瘕,皆有名可稽,有形可按。一青瘕,聚在左右胁下,藏于背膂,上至肩胛,其苦腰下急痛,腹下气冲,面色黄,四肢肿,二便难,喜唾涎,不可多食。二黄瘕,左胁下有气牢结,不可抑,其苦腰背相引痛,小腹常急,下引阴中如刺,不得小便,或溺黄赤,时发寒热。三燥瘕,状如半杯,上下腹中不定,其苦痛连两胁,上下引心而烦,胸及腹中不得太息,腰背重,足酸削而久立痛,遗尿失精,便难盗汗,妨于饮食,时欲呕吐。四血瘕,留着肠胃之外,及少腹间,其苦横骨下有积气,牢如石,因而少腹急痛,阴中若有冷风,亦或背脊疼,腰疼不可俯仰。五脂瘕,在脂膜间,猝难踪迹,其苦腰背如刺,左右走腹中而切痛,少腹沉重,身体解㑊,大小便血,时甚时止(此证妇人独患之,男子无是疾也)。六狐瘕,出入少腹间,或隐或见,男子即为狐疝,女子乃名狐瘕,其苦阴酸涩,小便难,少腹瘀痛,胸膈腰背上冲而痛,其瘕甚有手足成形者,乃不治证。七蛇瘕,其形长大,在脐上下,或左右胁,上食心肝,其苦不得吐气,腰背痛,难以动作,少腹热,膀胱引阴挛急,小便黄赤,两股胫间时痛。八鳖瘕,形大如杯,若存若亡,持之应手,其苦小腹内切痛,恶气左右走,上下腹中痛,腰背亦痛,不可以息,面目黄黑,脱声少气,甚亦有头足成形者,乃不治证。此八瘕,皆瘕之属也。痃者,悬也,悬于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扛起,大者如臂如筒,小者如指、如笔管、如弦,其原皆由阴阳之气不和,常多郁塞,又时忿怒,动气偏胜,或适当饮食,与气缠裹,适受寒冷,与气停蓄,且忿怒则肝火盛,而血随气结,痰亦缘火相附而升,遂合并而成形质,悬于脐之左右,故名曰痃。医者当审其病机,选药定剂,自获奇功(宜麝香丸、积块丸、三棱散、獖猪肝丸)。癖者,匿也,潜匿两肋之间,寻摸不见,有时而痛,始觉有物,其原皆由荣卫失调,经络闭隔,而又起居饮食无度,伤脾伤胃,有所劳力,强忍作劳,以致精伤血轶,邪冷之气搏结不散,藏于隐僻之所,故名曰癖。医者当审其病机,针对发药,癖结自解(宜香棱丸、大硝石丸、木香硇砂丸)。痞者,闭也,痞必有块,块则有形,总在皮里膜外,其原皆由伤于饮食,脾胃亏损,抑且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食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而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丹溪云:凡痞块,左为血积,右为食积,中为痰饮。此言诚然。夫左关肝胆之位,主藏血液,右关脾胃之位,主藏饮食,中间为水谷出入之道路,所以左为血积,右为食积,中为痰饮,其理昭然,观丹溪之言,亦可知痞所由成矣。然虽有痰饮血食之异质,左右与中之殊位,总能闭塞气分,故名曰痞,医者当审其病机以治之(宜连萝丸、消块丸、开怀散、消积保中丸)。而又必察其形质,不能移动者类于癥,上下左右能移者类于瘕(俱宜溃坚丸、溃坚汤)。或缘有所惊恐而成(宜妙应丸加穿山甲各三钱,元胡索、蓬术各四钱)。或缘忧思郁结而得(宜入门六郁汤)。或缘气分之火壅遏而致(宜解郁调胃汤)。或缘心腹块痛,每至䐜胀寒热而盛(宜柴香散)。或缘三焦闭格,胸膈楚闷,气不流通,蕴结而积(宜助气丸)。或缘日耽曲蘗,脾湿气滞,胸中闷满,气促不安,呕吐清水而生(宜胜红丸加茯苓、白术、葛根)。其致痞不同,治痞因异,而痞焉有不除者乎?总之,积聚瘕痃癖痞,分隶三焦,断难混视。痞癖见于胸膈间,是上焦之病。痃积聚见于腹内,是中焦之病。癥瘕见于脐下,是下焦之病,按其证,分其部,方得头绪。故积聚痃癖痞,多生于男子,而女子偶患之,癥瘕多生于女子,而男子偶患之,理固当然也。是以前叙八瘕,亦以为女子常生之病,男子偶或一见。故但详形证,而其原由则详于《妇科玉尺》中,此则从略也。然积聚等七者虽详,而痰食死血之为病,有与此相类,而不得竟谓之积聚癥瘕痃癖痞,亦有是此七病,而各有形证不同,即各当用药调治者。如积聚腹胀如鼓,青筋浮起,坐卧不便(宜蒜红丸)。如寒气结块,腹大坚满,痛楚之极(宜木香通气散)。如左肋下痞满,气逆息难,有形,但不妨饮食(宜推气汤)。如痞积气块,口内生疳(宜化痞膏)。如心下坚大如盘,由于水饮所作(宜枳术汤)。如腹中痃癖,致成鼓胀(宜乌牛尿膏)。如痃癖不瘥,胁下坚硬如石(宜大黄散)。如腹满癖坚如石,积年不损(宜杨枝酒)。如小腹冷癖,有形如卵,上下走痛不可忍(宜茴香丸)。如久患涎沫,遂成积块(宜青黛丸)。如卒暴癥疾,腹中如石刺痛,日夜啼呼,不治百日死(宜牛膝酒)。如误食菜中蛇精,或食蛇肉致成蛇瘕,腹内常饥,食物即吐(宜赤蜈蚣散)。如好吃生米成瘕,不得米则吐清水,得米即止,米不消化,久亦毙人(宜鸡屎米煎)。如食发成瘕,心腹作痛,咽间如有虫行,欲得油饮(宜香泽油)。如平时嗜酒,血入于酒,而成酒鳖,平时多气,血凝于气,而成气鳖,虚劳痼冷,败血杂痰而成血鳖,摇头掉尾,如虫之行,上侵人咽,下蚀人肛,或附胁背,或隐胸腹,大则如鳖,小则如钱(宜芜荑汤)。如老人小儿痃癖,往来疼痛(宜星附丸)。以上种种,皆积聚等七病之类,所当一一详审者也。他如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又或起居无节,寒暖不调,致随其所食之物,及所伤寒热之气结成积聚,或有块,或无块,面色青,肌体瘦,心腹胀满,噫气吞酸者,又当条款而列陈之。一曰食积,食物不能消化,成积痞闷也(宜青礞石、鸡内金、枳实、巴豆、香附,方用保和丸、连萝丸、佐脾丸)。二曰酒积,饮酒受伤成积,面黄黑,腹䐜胀,时呕痰水也(宜麦芽、神曲,方用曲□丸、酒积丸、乌白丸)。三曰面积,食面太多,或受寒,或懊憹,以致成积,胸胃饱闷也(宜麦芽、莱菔子,方用阿魏丸)。四曰糍糕积,食之过伤成积,噫气吞酸,心腹作痛也(宜白芍、谷芽、神曲,方用青木香元加增法)。五曰素粉积,食之失度而成积,胸腹间若有所梗也(宜枳实、莱菔子,方用紫苏汤)。六曰茶积,好饮茶成癖积,或喜吃干茶叶而成积,面黄,胸膈或空或胀,无常也(宜姜黄、吴茱萸、苍术、白术、炮姜、川椒,方用星术丸、磨积元)。七曰果菜积,多食果菜成积,不时泻利,腹中若有傀儡也(宜丁香、麝香、肉桂,方用妙应丹、桂香丸、平胃散加丁、麝)。八曰水积,饮汤水成积,胸胁引痛,沥洛有声也(宜牵牛子、甘遂、茯苓、猪苓,方用五苓散、十枣汤、破积导饮丸)。九曰肉积,食肉过多成积,腹多膨胀,泄泻疼痛也(宜楂肉、阿魏、硇砂、硝石,方用阿魏丸、小阿魏丸、三棱煎元)。十曰鱼鳖蟹积,食此过多成积,腹中疼痛,胸中满闷,或吐或泻也(宜紫苏、陈皮、木香、姜汁,方用妙应丸、遇仙丹)。十一曰蛋积,食蛋不消成积,即嗳败卵气,作酸坚痛也(宜白蔻仁、橘红、豆豉、姜汁,方用妙应丸)。十二曰狗肉积,食狗多而成积,满腹中觉热胀闷也(宜杏仁、山楂,方用三棱煎元)。十三曰虫积,饮食积聚,变化生虫,时呕清水苦水,常在腹中咬痛也(宜雄黄、白矾、槟榔、雷丸、芜荑、榧子、使君子肉,方用妙应丸、温白元)。十四曰血积,瘀血成积,或因打扑,或因堕跌,瘀血蓄于脾腹,面黄粪黑也(宜三棱、蓬术、五灵脂、红花、延胡索、桃仁、丹参、大黄,方用桃仁承气汤、三棱煎)。十五曰痰积,痰涎凝聚成积,结在胸膈,吐咯不出,咽门至胃脘窄狭如线,疼痛,目眩头旋,腹中累累有块也(宜青礞石、海粉、南星、半夏、瓦楞子,方用竹沥化痰丸、竹沥达痰丸、开气消痰汤)。十六曰疟积,疟疾不善调理而成积,经汗吐下日久,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腹,结为癥癖,坚痛,名为疟母也(宜常山、鳖甲、三棱、蓬术、草果,方用十将军丸、鳖甲丸、消癖丸)。十七曰寒积,感伤寒冷成积,腹中疼痛,必以手重按,或将物顶住稍可,口吐清水也(宜干姜、柴胡、丁香、肉桂、附子,方用附子理中汤、沈氏棉子丸)。十八曰热积,伤热成积,或吐或泻,头晕腹痛,心中烦躁也(宜黄芩、黄连、黄柏、石膏,方用清心汤、地骨皮散)。共十八条,病皆由积,勿论其块之有无也,且诸积之成,莫不由痰食死血,固夫人而知之矣。庸讵知痰食死血,乃成积之质,而非成积之本乎?盖使痰伏其位,食化其液,血顺其经,病何自作而积何自生。夫惟气郁而湿滞,湿郁而热生,热郁而痰结,痰郁而血凝,血郁而食不化,食郁而积成,此六者,实相因致病,古人所以云六郁为诸积之本也,故当积之未也,必先有以解其郁,而使当升者升,当降者降,当变化者变化,不致传化失常(宜入门六郁汤、越鞠保和丸、加味越鞠丸),斯气血冲和,而百疾不作。若积之既成,又当调荣养卫,扶胃健脾,使元气旺,而间进以去病之剂,从容调理,俾其自化,夫然后病去而人亦不伤。乃今之治积者,动议吐下,竟谓非此不除,不知吐与下,只治病之卒暴作者,若积之成,必匪朝伊夕,其所由来者渐矣,故积之治法,必匪朝伊夕,其所由去者,不可不以渐也。不然,《内经》何但有化积、消积、挨积、磨积之文,而并无吐积、下积之说乎?盖直吐直下,皆足以伤胃气而损元气,积必不去也。凡病者医者,其皆体念毋忽。

〔脉法〕 《难经》曰:病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脉诀》曰:五积为阴,沉伏附骨,肝弦心芤,肾沉结滑,脾实且长,肺浮喘卒,六聚成结,痼则沉结。《正传》曰:郁脉多沉伏,或促或结或代。丹溪曰:郁脉沉涩,积脉弦坚。《纲目》曰:心肺有积,其脉皆喘数。肝有积,其脉弦长。脾胃有积,其脉皆大。《脉经》曰:脉弦紧为积,弦紧而微细者癥也。夫癥瘕积聚之脉皆弦紧,在心下即寸脉弦紧,在胃脘即关脉弦紧,在脐下即尺脉弦紧。又曰:内有积不见脉,难治,见一脉相应易治。又曰:诊积,其脉坚强急者生,虚弱者死。又曰:脉弦而伏者,腹中有癥,不可转也,必死不治。《回春》曰:有癥瘕,其脉多弦,弦急瘕疾,弦细癥疾。《医鉴》曰:腹中有积,脉忌虚弱。又曰:诊女人疝瘕积聚之脉,弦急者生,虚弱小者死。

〔诸积原由证治〕 《灵枢》曰: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虚。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留着于脉,稽留不去,息而成积。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着于缓筋也,是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着于肠胃之膜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又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成,肠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犹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内经》曰: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涩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仲景曰:病有积有聚有谷气,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入门》曰:治五积古有肥气等五方,今增损五积丸更妙。又曰:积初为寒,宜辛温消导,大七气汤、乌白丸。久则为热,宜辛寒推荡,木香槟榔丸、通元二八丹。又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皆由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若遽以磨积破结之药治之,疾似去而人已衰矣,法当先补虚,使气血壮,则积自消,宜木香枳壳丸。《本事方》曰:治积要法,大抵以所恶者攻之,所喜者诱之,则易愈。《得效》曰:宿血滞气,凝结为癥瘕,腹中痞块坚硬作楚,当以破气药伐之,或以类相从,如败梳治虱瘕,铜屑治龙瘕,曲糵□治米瘕,石灰治发瘕。丹溪曰:凡攻击之药,有病则病受之,无病则胃气受伤,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也,惟与谷肉菜果相宜,盖药石皆偏胜之气,虽参芪性亦偏,况攻击者乎?又曰:医为病所困,首惟阴虚之难补,久积之难除,玉山自倒,阴虚之谓也,养虎遗患,久积之谓也,人之罹此二患者,可不惧哉!仲景曰:积聚癥瘕,不转动者难治,必死。又曰:五积中奔豚证最为难治,奔豚从小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越人曰:惊者,神上越也,盖奔豚病上冲咽喉者,随神上越故也。

〔外贴法〕 《千金方》曰:凡积聚癥瘕,用药外贴,亦可令消散,宜三圣膏、琥珀膏、贴痞膏。

〔握药宣积法〕 《得效》曰:凡积聚服药,畏难者可用握药法,能令积散,宜握药丸。

〔痞块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以左手向前上伸,以右手向后下伸,闭气一口,扭身转项,左右转换各十七回,俟后内微觉响声身热乃止,兼行后功。

〔运功〕 《保生秘要》曰:注脐发运,患处撤散,或想刀劈破气块,推之四旁,又灌火烧之,或用梭法。

息积 气分病也。人身之气,周流运行,无时或息,故经络宣通,荣卫调和,机关顺利,而呼吸出入,气以息宣,息随气运,百疾不生。有所怫郁,则气为之壅,壅则不通,升不得升,降不得降,必致腹满肋痛,气逆上冲,故知息调于气。气郁则息亦郁,气郁而积,息亦郁而积也。且《灵枢》曰:何谓逆而乱?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荣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为太悗闷。夫至太悗闷,则其息之积而不调可知矣。是故息积之病,偏胀膨满,未有不原于气郁者(宜化气汤、木香调气散)。亦或肠胃因虚,气癖于肓膜之外,流于季胁,气逆息难,经年累月,医所难治,久则荣卫停凝,一朝败浊,溃脓为痈,多至于不救(宜磨积元、万病元),则息积之病,盖有不容忽视者。

〔息积证治〕 《内经》曰:帝曰:人有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导引法〕 《得效》曰:以两手拇指压无名指本节作拳,按髀趺坐,叩齿三十六,屏气二十一息,咽气三口,再屏息,再咽,如是三作,以气通为效。遇子午卯酉时则行。

【治积聚癥瘕痃癖痞方九十一】

补中益气汤 〈补益〉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升麻  柴胡  陈皮  甘草

攻积丸 〈攻伐〉

吴萸  干姜  官桂  川乌(各一两)  黄连  橘红  槟榔  茯苓  厚朴  枳实  菖蒲  人参  沉香  桔梗  琥柏(另研)  元胡索  半夏曲(各八钱)  巴霜(另研,五钱)  皂角(六两)

煎汁泛丸,每八分,加至一钱,姜汤下。

肥气丸 〈肝积〉

柴胡(一两)  黄连(七钱)  厚朴(五钱)  川椒(四钱)  甘草(三钱)  人参  蓬术  昆布(各二钱半)  皂角  茯苓(各钱半)  干姜  巴霜(各五分)  川乌(二分)

蜜丸,初服二丸,二日三丸,以后每日加一丸,至大便溏,又每日减少一丸,仍至二丸,再日加增,周而复始,块减半即勿服。伏梁、痞气、奔豚、息贲四方,服法俱照此增减。

伏梁丸 〈心积〉

黄连(两半)  人参  厚朴(各五钱)  黄芩  桂枝  茯神  丹参(各一钱)  干姜  菖蒲  巴霜  川乌(各五分)  红豆蔻(三分)

蜜丸,黄连汤下,服法照肥气丸。

痞气丸 〈脾积〉

黄连(八钱)  厚朴(四钱)  吴萸(三钱)  黄芩(二钱)  砂仁(钱半)  茯苓  人参  泽泻(各一钱)  茵陈  干姜(各钱半)  川乌  川椒(各五分)  肉桂  巴霜(各四分)  白术(二钱)

蜜丸,甘草汤下。服法照肥气丸。

息贲丸 〈肺积〉

黄连(两三钱)  厚朴(八钱)  川乌  桔梗  白蔻仁  陈皮  三棱  天冬  人参(各二钱)  干姜  茯苓  川椒  紫菀(各钱半)  青皮

巴霜(各五分)

蜜丸,姜汤下。服法照肥气丸。

奔豚丸 〈肾积〉

厚朴(七钱)  黄连(五钱)  川楝子(三钱)  茯苓  泽泻  菖蒲(各二钱)  元胡索(一钱半)  全蝎  附子  独活(各一钱)  川乌  丁香  巴霜(各五分)  肉桂(二分)

蜜丸,淡盐汤下。服法照肥气丸。

增损五积丸 〈总治五积〉

黄连(肝积五钱,脾、肾积七钱,心、肺积两半)  厚朴(肝、心、肺积五钱,脾、肾积八钱)  川乌(肝、肺积一钱,心、肾、脾积五钱)  干姜(肝、心积五分,肺、脾、肾积钱半)  人参(肝、心、脾、肺积二钱,肾积五分)  茯苓(钱半)  巴霜(五分)

蜜丸,服法亦照五积丸。

如肝积,另加柴胡一两,川椒四钱,蓬术三钱,皂角、昆布各二钱半。

如心积,另加黄芩三钱,肉桂、茯神、丹参各一钱,菖蒲五分。

如肺积,另加桔梗、三棱、天冬、青皮、陈皮、蔻仁各一钱,紫菀、川椒各钱半。

如脾积,另加吴萸、黄芩、砂仁各二钱,泽泻、茵陈各一钱,川椒五分。

如肾积,另加元胡索三钱,苦楝肉、全蝎、附子、独活各一钱,泽泻、菖蒲各二钱,肉桂三分,母丁香五分。

此方兼治一切积块,不拘脐上下左右通用。

化积丸 〈通治诸积〉

三棱  蓬术  阿魏  海浮石  香附  雄黄  槟榔  苏木  瓦楞子  五灵脂

水丸。

六君子汤 〈脾胃虚〉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陈皮  半夏

归脾汤 〈肝脾虚〉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茯神  杏仁  远志  龙眼  木香  甘草  姜  枣

芦荟丸 〈肝火〉

芦荟  黄连  胡黄连  木香  青皮  芜荑(炒,各五钱)  当归  茯苓  陈皮(各一两半)  炙甘草(七钱)

米糊丸,米饮下七八十丸。

乌药散 〈食癥〉

乌药  蓬术(醋炒)  肉桂  当归  桃仁  青皮  木香(等分)

为末,每二钱酒下。

沈氏血癥丸 〈血癥〉

五灵脂  大黄  甘草梢  桃仁泥(各五钱)  生地(七钱)  牛膝(四钱)  官桂(二钱)  元胡索  归身(各六钱)  三棱  蓬术  赤芍  川芎(各三钱)  琥珀  乳香  没药(各一钱)

酒糊丸,每服一钱,壮盛人钱半,消过半即止,再随病体立方服药。此金鳌自制方也。

四物汤 〈瘕〉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麝香丸 〈痃〉

麝香(五钱)  阿魏(面煨,二钱半)  三棱  五灵脂(各七钱半)  桃仁(七钱)  醋炒芫花(三钱)  槟榔  蓬术  肉桂  没药  当归  木香(各五钱)

饭丸,梧子大,每十丸,醋汤下,无时。

积块丸 〈又〉

醋三棱  醋蓬术  自然铜(醋煅)  蛇含石(各二钱)  雄黄  蜈蚣(各钱二分)  木香(钱半)  铁华粉(醋炒,一钱)  沉香(八分)  冰片(五分)  芦荟  天竺黄  阿魏  全蝎(各四分)

雄猪胆汁加蜜丸,消即止。

三棱散 〈又〉

三棱(八钱)  川芎(四钱)  醋煨大黄(一钱)

獖猪肝丸 〈又〉

獖猪肝一具,可十两者,以巴豆五十粒,去皮,扎在肝内,米醋三碗,煮肝极烂,去巴豆,入京三棱末和得所,丸梧子大,每服五丸,食前酒下。

香棱丸 〈癖〉

三棱  槟榔(各三两)  楂肉(二两)  萝卜子  香附  枳实  枳壳  陈皮  青皮  蓬术(各一两)  黄连  神曲  麦芽  鳖甲  干漆  桃仁  硇砂  砂仁  归尾  木香  甘草(各一钱)

醋糊丸,白汤下三五十丸。

此方通治五积六聚,气块。

又方:木香  丁香(各五钱)  积壳  酒三棱  莪术(以巴豆三十粒,去壳,同炒,巴豆黄色去之)  青皮  川楝肉  茴香(等分)

醋糊丸,朱砂为衣,每三十丸,淡盐汤下,无时。此方亦治一切积聚,破痰癖,消癥块。

大硝石丸 〈又〉

硝石(三两)  大黄(四两)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陈醋(三升)

铜器内先微火煎大黄数沸,常搅不息,至七分,入诸药熬成膏,至可丸即丸,每服三十丸,米汤下,三日一服,或下如鸡肝,或米泔赤黑等物,多至二三升,后忌风冷。

此方通治七癥八瘕,聚结痞块,及妇人带下绝产,腹中有癥瘕者,当先下。此药妙在但去癥瘕,令人不困。

木香硇砂丸 〈又〉

木香  硇砂(另研)  丁香  官桂  没药(另研)  附子  干漆  细黑  乳香(另研)  青皮  大黄末  三棱  猪牙皂角  干姜(各等分)  巴霜(减半)

上除硇砂、乳香、没药外,同为末,以醋一升,化硇砂去渣,银石器中慢火熬,次下巴霜、大黄熬成膏,将前药末和膏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温酒下,加至大便利为度。此药乃攻伐之剂,全无补益,虚人禁用,即壮实者,亦须以四君子汤、四物汤兼服。

此方专治男女痃癖积聚,血块刺痛,脾胃虚寒,饮食不消,久不瘥者。

连萝丸 〈痞块〉

黄连(一两五钱,半以吴萸五钱同炒,去吴萸,半以益智仁五钱同炒,去益智)  白芥子  莱服子(并炒,各两半)  山栀  川芎  京三棱  蓬术  桃仁  香附  楂肉  神曲(各一两)  青皮(五钱)

蒸饼和丸,白汤下五六十丸。一名白芥丸,又名消积丸。

消块丸 〈又〉

大黄(四两)  硝石(三两)  人参  甘草(各两半)

各为末,用陈醋三升,磁器内先同大黄末煎,不住手搅,使微沸尽一升,下余药末熬至可丸,如梧子大,米饮下三十丸,当利如鸡肝恶物。一名硝石丸。

此方通治痞块癥瘕,上连萝丸专治食积死血,痰饮成块,在两胁作痛,雷鸣嘈杂,眩晕,与此方俱灵效之至。

开怀散 〈又〉

柴胡  草豆蔻(各一钱)  醋三棱  醋蓬术  青皮  陈皮  半夏  茯苓  香附  槟榔  枳实  红花  甘香(各七分)  姜(三片)

此方专治心下积块痞闷,或发热。

消积保中丸 〈又〉

白术(三两)  去白陈皮(二两)  半夏  茯苓  醋香附  莱菔子  白芥子  姜黄连  姜栀子  神曲(各一两)  槟榔(七钱)  醋三棱  醋蓬术(各八钱)  麦芽(六钱)  干漆(五钱)  青皮(香油炒)  砂仁(各四钱)  木香  阿魏(各三钱)

姜汁酒糊和丸,白汤下四五十丸。

溃坚汤 〈又〉

当归  白术  半夏  陈皮  枳实  楂肉  香附  厚朴  砂仁(各一钱)

磨木香五分冲服。

溃坚丸 〈又〉

前方加海粉、瓦楞子、鳖甲、醋化阿魏,加姜汁糊丸,每五七十丸,酒下。

此汤丸二方,通治五积六聚,诸般痞块。

妙应丸 〈又〉

附子(四个,七钱重者,去皮、脐,剜作瓮入硇砂,共一两七钱,面裹,煨熟,去面)  荜茇  破故纸  青皮(各三两半)

糊丸,生姜、陈皮汤下三十丸。

入门六郁汤 〈又〉

香附(二钱)  川芎  苍术(各钱半)  制半夏  陈皮(各一钱)  赤苓  山栀(各七分)  砂仁  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

兼气加木香、槟榔、乌药、苏叶,兼湿加白术、羌活、防己,兼热加黄连、连翘,兼痰加南星、海粉、瓜蒌仁,兼血加桃仁、韭汁、丹皮,兼食加山楂、神曲、麦芽。

解郁调胃汤 〈又〉

盐水炒山栀  酒当归(各一钱二分)  白术  陈皮  茯苓(各一钱)  酒赤芍  酒洗生地(姜汁炒)  香附(各八分)  神曲  麦芽(各七分)  川芎(六分)  生甘草  桃仁(各四分)  姜(三片)

煎服。

柴香散 〈又〉

地骨皮  枳实  三棱  蓬术(各一钱)  柴胡  黄芩(各七分)  赤芍  厚朴  香薷  黄连  延胡索(各五分)  甘草(三分)

助气丸 〈又〉

三棱  蓬术(俱用湿纸包,煨透,切片,各二斤)  去白青皮  去白陈皮  白术(各十五两)  枳壳(去瓤,麸炒)  槟榔  木香(各十两)

糊丸,每服五十丸,开水下。

胜红丸 〈又〉

醋三棱  醋蓬术  炮干姜  青皮  陈皮  良姜(各一两)  香附(二两)

醋糊丸,每三十丸,姜汤下。虚者以补药下之。一方加神曲、麦芽。

蒜红丸 〈腹胀〉

丁香  木香  沉香  砂仁  青皮  陈皮  槟榔  蓬术  牵牛子  草豆蔻(各五钱)  肉豆蔻(五分)  人参  茯苓(各二钱半)

蒜一百瓣,捣汁和药丸,每服十五丸,秋石汤下。服此药只可服白粥。

木香通气散 〈寒癥〉

木香  三棱  青盐(各一钱)  厚朴(二钱)  炙甘草  枳实(各六分)  炮姜  蓬术(各四分)

推气汤 〈肋痞〉

砂仁  肉桂(各二分五厘)  木香(三分)  炙草  茴香  丁香  陈皮  青皮  干姜(各五分)  蓬术(四分)  胡椒  沉香(各一分)

化痞汤 〈痞积〉

秦艽  三棱  蓬术  黄柏  当归(各五钱)  大黄(三钱)  全蝎(十四个)  穿山甲(十四片)  蜈蚣(五条)  木鳖子(七个)

共入菜油二斤四两内,浸二日夜,煎焦黄色,去渣熬,略冷,下炒紫黄丹一斤二两,不住搅,黑烟起滴水不散,离火,下阿魏一两,乳香、没药各五钱,风化硝三钱,摊贴。

此方加琥珀末一钱,临用入麝少许,狗皮摊贴,兼治马刀瘰疬。

枳术汤 〈水饮〉

枳实(七枚)  白术(三两)

水一斗,煎三升,分三服,腹中软即消也。

乌牛尿膏 〈臌胀〉

乌牛尿一升,微火煎如饴糖,空心服少许,当鸣转病出,隔日更服之。

大黄散 〈胁如石〉

三棱(一两,炮)  大黄(一两)

共为末,醋熬成膏,每日空心姜橘皮汤下一匙,以利下为度。

杨枝汤 〈腹癖〉

白杨木东枝去粗皮,避风锉细五升,炒黄,以酒五升淋讫,用绢袋盛渣,还酒中,密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二服。

茴香丸 〈小腹癖〉

胡芦巴(八钱)  茴香(六钱)  巴戟  川乌(各二钱)  川楝肉(四钱)  吴萸(五钱)

酒糊丸,每服十五丸,小儿五丸,盐酒下。

青黛丸 〈涎积〉

千金子(三十枚)  腻粉(二钱)  青黛(炒,一钱)

糯米饭丸,芡子大,每服一丸,打破,以大枣一枚,蒸熟去皮核,同嚼,冷茶送下,半夜后取下积聚恶物为效。

牛膝酒 〈卒癥〉

牛膝二斤,酒一斗浸之,密封于灰火中,温令味出,每服五合至一升,随量饮。

赤蜈蚣散 〈蛇瘕〉

赤脚蜈蚣一条,炙研酒服。

鸡屎米煎 〈米瘕〉

白米(五合)  鸡屎(一升)

同炒焦为末,水一升煎,顿服,少顷吐出瘕,如研米汁或白沫淡水,乃愈也。

香泽油 〈发瘕〉

香油一升,入香泽煎之,盛置病人头边,令气入口鼻,勿与饮之,疲极眠睡,虫当从口出,急以石灰粉手捉取,抽尽即是发也,初出,如不流水中浓菜形。

芜荑汤 〈诸鳖〉

芜荑炒,不拘多少,煎水代茶,兼用暖胃、益血、理中之药,乃可杀之,若徒事雷丸、锡灰之类,无益也。

星附丸 〈痃癖〉

南星  香附(等分)

为末,姜汁糊丸,每姜汤下二三十丸。

保和丸 〈食积〉

楂肉  姜半夏  黄连  陈皮(各五钱)  神曲(三钱)  麦芽(二钱)

即将神曲打糊丸,白汤下五七十丸。

一方山楂五两,神曲、半夏各三两,茯苓、陈皮、莱菔子、麦芽、连翘各一两,别以神曲五两作糊丸。

此方兼治酒积。

佐脾丸 〈又〉

楂肉  莱菔子  连翘  陈皮(各五钱)  赤苓  半夏(各二钱)

粥丸,水下。

酒积丸 〈酒积〉

黄连(酒浸一宿)  乌梅肉(各一两)  半夏曲(七钱)  枳实  砂仁(各五钱)  杏仁(三钱)  巴霜(一钱)

蒸饼丸,白汤下八九或十丸。

乌白丸 〈又〉

乌梅肉  生姜(各四两)  白矾  半夏(各二两)

捣匀,以新瓦夹定,火焙三日夜,入神曲、麦芽、青皮、陈皮、蓬术、丁香皮、大腹子各一两,酒糊丸,姜汤下五十丸。

此方兼消痰积食积。

阿魏丸 〈面积〉

阿魏(酒浸化)  肉桂  蓬术  麦芽  神曲  菔子  青皮  白术  干姜(各五钱)  百草霜(三钱)  巴霜(三七粒)

糊丸,姜汤下二三十丸,面伤或用面汤下亦可。

此方兼治食生果大多不能克化成积,腹痛呕恶,亦治肉积。

青木香丸 〈糍糕积〉

黑丑(头末,三两)  破故纸  槟榔  荜澄茄(各二两)  青木香(一两)

水丸,梧子大,用此丸三百粒,入丁香十粒,神曲二钱,巴霜三粒,蒸饼丸,绿豆大,陈皮汤下二三十丸,滞下自安。

此方不用加法,亦治寒疝膀胱气。

紫苏汤 〈索粉积〉

紫苏  杏仁泥(等分)

浓煎汤服,即散。

磨积丸 〈茶积〉

陈仓米(半升)  巴豆(七粒)

同炒令米赤,去巴豆,入青皮、橘红各二两,醋丸,姜汤下二三十丸。

星术丸 〈又〉

白术(一两)  南星  青皮  陈皮(各三钱)

糊丸。

妙应丹 〈果菜积〉

方见前。

此方兼治饮食中蛊毒,或食水陆果瓜,子卵入腹而生虫蛇鱼鳖,或宿食留饮,结为癥瘕。

桂香丸 〈又〉

肉桂(一两)  麝香(一钱)

饭丸,白汤下十五丸。

平胃散 〈又〉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五苓散 〈水积〉

白术  肉桂  茯苓  猪苓  泽泻

十枣汤 〈又〉

破积导饮丸 〈又〉

木香  尖槟榔  青皮  陈皮  枳壳  枳实  三棱  蓬术  半夏  神曲  麦芽  茯苓  干姜  泽泻  甘草(各五钱)  白丑(头末,六钱)  巴豆(二十粒)

姜汁糊丸,姜汤下三五十丸。

此方兼治痰饮积。

小阿魏丸 〈肉积〉

阿魏(醋化)  山楂(各一两)  黄连(六钱半)  连翘(五钱)

醋糊为丸。

此方兼治一切食积成块。

三棱煎丸 〈又〉

三棱(细锉,八两,以醋三升,石器内熬膏)  神曲  麦芽(各三两)  莱菔子  青皮  干漆(各二两)  杏仁  硇砂(飞研,各一两)

三棱膏丸,姜汤下二三十丸。

遇仙丹 〈鱼鳖蟹积〉

黑牵牛子(半生半炒,取头末,四两)  三棱  蓬术  茵陈  槟榔(俱生用,各五钱)

共为末,每药末四两,用皂角五钱浸揉汁煮,将白面一两打糊丸,每三钱,五更茶清送下。病浅者一服见效,病深者再服,必候恶物下尽为度。

此方专治虫积,所下之虫曰穿心虫,曰血鳖虫,曰传尸虫,曰肺虫,曰疾心虫,曰马尾虫,曰积血虫,曰细虫,曰长虫、寸白虫,其状不一,或作五色,或如鱼冻,此乃王经略赴广东,偶染山岚瘴气,肚腹胀满,百药无效,遇一道人,付此药服之,下虫一条如蛇,长三寸余,病乃愈,因乞其方。

温白丸 〈虫积〉

炮川乌(二两半)  吴萸  桔梗  柴胡  菖蒲  紫菀  黄连  炮姜  肉桂心  川椒  巴霜  赤苓  炙皂荚  厚朴  人参(各五钱)

蜜丸,姜汤下三丸,或五丸至七丸。又名万病紫菀丸。

此方通治积聚,癥瘕痃癖,黄疸鼓胀,十种水气,八种痞塞,五种淋疾,九种心痛,远年疟疾,及七十二种风,三十六种尸疰,癫狂邪祟,一切腹中诸疾。兼治妇人腹中积聚,有似怀孕,羸瘦困惫,或歌哭如邪祟,服此自愈。久病服之,则皆泻出虫蛇恶脓之物。

桃仁承气汤 〈血积〉

桃仁  大黄  芒硝  桂枝  甘草

三棱煎 〈又〉

三棱  蓬术(各四两)  芫花(一两)

用醋五盏,磁器内浸之,封口,文火煅令干,取出棱术,将芫花以余醋炒令微焦,共焙干,为末醋糊丸,姜汁汤下十五丸。一方,三棱、蓬术各二两,青皮、半夏、麦芽各一两,醋六升,同煮干焙为末,制法、服法同上。

此方兼治食瘕酒癖气块。

竹沥化痰丸 〈痰积〉

芫花(醋浸一宿,炒黑)  甘遂(面裹煨熟,水浸半日,晒干)  大戟(长流水煮,晒干,各五钱)  大黄(湿纸包煨,再用酒浸,炒熟,一两)  黄柏(炒,二两)

粥丸,麻子大,此名小胃丹。如单服此每十丸,临卧津唾咽下,能取上隔湿痰热积,下可利肠胃之痰,惟胃虚少食者忌用。若用小胃丹一料,加南星、半夏俱用白矾、皂角、姜汁水煮十五次,各三两半,苍术用米泔、白矾、皂角水浸一宿炒二两,桃仁、杏仁俱用白矾水浸半日,去皮尖炒,红花酒蒸,陈皮、枳实并用白矾水泡半日炒,白术土炒,白芥子炒各一两,竹沥姜汁煮神曲糊丸,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姜汤下,故名竹沥化痰丸。又名加味小胃丹,又名导痰小胃丹。

此方专治风痰痞积,眩晕喉痹,瘫痪不语,腹中痞块等证,神效。

竹沥达痰丸 〈又〉

姜半夏  去白  陈皮  白术(微炒)  大黄(酒浸,蒸,晒干)  茯苓  酒黄芩(各二两)  炙甘草  人参(各两半)  青礞石(一两,同焰硝一两,火煅金色)  沉香(五钱)

以竹沥一大碗半,姜汁三匙,拌匀晒干,如此五六度,因以竹沥、姜汁和丸,小豆大,每百丸,临卧米饮下。一名竹沥运痰丸。

此方能运痰从大便出,不损元气。丹溪曰: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此药是也。

开气消痰汤 〈又〉

桔梗  便香附  僵蚕(各一钱)  陈皮  片芩  枳壳(各七分)  前胡  半夏  枳实  羌活  荆芥  槟榔  射干  威灵仙(各五分)  木香  甘草(各三分)  姜(三)

此方专治胸胃咽门窄狭如线,疼痛及手足俱有核如胡桃者。

十将军丸 〈疟积〉

砂仁  槟榔  常山  草果(各二两)  三棱  蓬术  青皮  陈皮  乌梅  半夏(各一两)

先将常山、草果酒醋各一碗浸一宿,后入八味同浸至晚,煮干为末,酒醋各半,打糊丸,白汤下三四十丸,日二服,服至八两即除根。

鳖甲丸 〈又〉

醋鳖甲(一两)  三棱  蓬术  香附  青皮  桃仁  红花  神曲  麦芽  海粉(各五钱)

醋糊丸,白汤下三五十丸。本方加芎、归、赤芍,治夜发疟,名阴疟丸。

消癖丸 〈又〉

芫花(炒)  朱砂(等分)

蜜丸,每十丸,枣汤下,去癖须用芫花破水之剂。

此方专治疟弥年,经汗吐下,荣亏卫损,邪气伏藏胁间,结为疟癖,腹胁坚痛。此三方治疟母与疟疾条参看。

附子理中汤 〈寒积〉

附子  人参  白术  炮姜  甘草

沈氏棉子丸 〈又〉

棉子(八两)  升麻  炮姜(各四钱)  白术(一两)  半夏(八钱)

砂糖炒烊和丸,每服二钱,米汤空心下,服至半月许,当有寒积如稀痰一般随大便下,以下尽为度,即勿服,再服健脾温中暖腹之剂。此余自制方也,神效。

清心汤 〈热积〉

甘草(钱七分)  连翘  栀子  酒蒸大黄  薄荷  黄芩  黄连(各七分)  朴硝(五分)  竹叶(七片)  蜜(一二匙)

地骨皮散 〈又〉

石膏(二钱)  黄芩  知母  生地(各一钱)  羌活(七分半)  赤苓  地骨皮(各五分)

越鞠保和丸 〈预解郁〉

白术(三两)  楂肉(二两)  便香附  苍术  川芎  神曲  陈皮  半夏  茯苓  枳实  酒黄连  酒当归  山栀  莱菔子  连翘  木香(各五钱)

姜汁糊丸,姜汤下五十丸。

此方开郁行气消积散热。

加味越鞠丸 〈又〉

姜苍术  川芎  便香附  神曲  山栀(各四两)  陈皮  白术  黄芩(各两半)  楂肉(一两)

糊丸,白汤下五六十丸。

大七气丸 〈初积〉

三棱  蓬术  青皮  陈皮  桔梗  藿香  益智肉  香附  肉桂  甘草(各一钱)

一方加大黄、槟榔各一钱,治诸般痞积,面色黄萎,四肢无力,皆由内有虫积,或好食生米壁土茶炭等物,只一服除根,水煎露一宿,空心温服,不得些少饮食,不然,则药力减而虫积不行矣。服后心痛,当下恶物如鱼冻虫鳖,至日午下积尽,方用温粥止之。

木香槟榔丸 〈久积〉

大黄(四两)  黑丑(头末)  黄芩(各二两)  木香  槟榔  黄连  当归  枳壳  便香附  青皮  陈皮  蓬术  黄柏(各一两)

水泛丸,温水下五六十丸。

通元二八丹 〈又〉

黄连(八两)  芍药  当归  生地  乌梅(各五钱)

雄猪肚一个,入药末于内,线缝,铺韭菜二斤于锅内,蒸一日,以药熟为度,取出捣丸,空心,姜汤下七十丸,或泻一二次,以粥补之。

木香枳壳丸 〈总治〉

黑丑(头末,微炒)  大黄(各二两)  茯苓  白术  厚朴  半夏曲  人参  木香  青皮  陈皮  三棱  蓬术  槟榔  神曲  麦芽(各一两)  干姜  枳实(各五钱)

姜汁糊丸,姜汤下七十丸。

凡人有积病,则气滞而馁,此方攻补兼施,真得古人养正积自除之理。

三圣膏 〈外贴〉

风化石灰半斤,为末,瓦器炒令淡红色,提出,候热稍减,次下大黄末一两,就炉外炒,候热减,再入桂心末五钱略炒,入米醋熬成膏,厚纸摊贴。

琥珀膏 〈又〉

大黄  朴硝(各一两,为末)

大蒜捣膏,和匀作片贴之)。一方加麝香五分,名硝黄膏。

贴痞膏 〈又〉

水红花子(二钱)  大黄  朴硝  山栀  石灰(各一钱)  酒酵(鸡子大一块)

共捣成膏,用布摊贴块上,再用汤瓶熨,手帕勒之,三日后揭起肉黑如墨,是其效也。

握药丸 〈握药〉

巴豆  干姜  良姜  白芥子  硫黄  甘遂  槟榔(等分)

饭丸,如中指大,清早先以川椒汤洗手,麻油涂手,掌中握药一圆,少时即泻,欲止泻,以冷水洗手。

【治息积病方四】

化气汤 〈气郁〉

蓬术  干姜  青皮  陈皮  丁香  茴香  炙甘草(各五钱)  肉桂  木香(各二钱半)  胡椒  沉香(各一钱一分)

每末二钱,生姜、苏叶、盐少许,煎汤下。

木香调气散 〈又〉

乌药  香附  枳壳  青皮  陈皮  厚朴  川芎  苍术(各一钱)  木香  砂仁(各五分)  肉桂  甘草(各三分)  姜(三片)

磨积丸 〈虚气〉

胡椒(一百五十粒)  全蝎(十个)  木香(二钱半)

粟米饭丸,橘皮汤下十五丸。

万病丸 〈又〉芍药  川椒  肉桂  川芎  干姜  防风  巴霜  当归  犀角  桔梗  赤苓  人参  黄芩  黄连  桑皮  蒲黄  前胡  大戟  葶苈  麝香  细辛  雄黄  朱砂  紫菀  醋芫花  醋淬禹余粮(研,水飞)  甘遂  牛黄(各一两)  蜈蚣(十二节,去头、足,炙)  芫青(二十八个,糯米同炒黄为度,去翅、足)  蜥蜴(去头、尾、足,炙,四寸)

蜜丸,温水或姜汤下三丸,以吐利为度。

此方专治七种癖块,八种痞病,五种癫痫,十种疰忤,七种飞尸,十二种虫毒,五种黄疸,十二种疟疾,十种水病,八种大风,十二种湿痹,及积聚胀满,及久远心腹痛,疳蛔寸白诸虫,久积痰饮,消瘦疲困,或妇人子脏中瘀血凝滞,因而断产,服此药,以三丸为一剂,不过二剂,其病悉除,说无穷尽,故名为万病元。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