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时病论

卷之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夏伤于暑大意

夏伤于暑者,谓季夏、小暑、大暑之令,伤于暑也。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夫暑邪袭人,有伤暑、冒暑、中暑之分,且有暑风、暑温、暑咳、暑瘵之异。伤暑者,静而得之为伤阴暑,动而得之为伤阳暑。冒暑者,较伤暑为轻,不过邪冒肌表而已。中暑者,即中 也,忽然卒倒,如中风状。暑风者,须臾昏倒,手足遂抽。暑温者,较阳暑略为轻可。暑咳者,暑热袭肺而咳逆。暑瘵者,暑热劫络而吐血。又有霍乱之证,因暑气夹风、寒、湿、食扰乱于中。痧气之证,因南方体弱,偶犯沙秽之气。秽浊之证,因暑气夹秽而袭人,即俗称为龌龊也。此皆季夏由暑气所伤之证也。更有春末夏初之疰夏,孟夏之热病,仲夏之霉湿,亦当论治。盖疰夏者,因时令之火为病。热病者,因冬时之伏气为病。霉湿者,入霉之后,梅雨淫淋,感其雨湿之气为病。斯三者,附论于兹,则夏令之病,皆全备矣。

卷之四 夏伤于暑大意

伤暑

长夏伤暑,有阴阳之别焉。夫阴暑之为病,因于天气炎蒸,纳凉于深堂大厦,大扇风车得之者,是静而得之之阴证也。其脉浮弦有力,或浮紧,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心烦,肌肤大热而无汗。此为阴寒所逼,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用辛温解表法减去防风,益以香薷、藿香治之。呕逆加茯苓、半夏,便泻加浓朴、木香。又有阳暑之病,缘于行旅长途,务农田野,烈日下逼得之者,是动而得之之阳证也。其脉浮洪有力,或洪数,面垢喘咳,壮热心烦,口渴欲饮,蒸蒸自汗。此为炎热所蒸,使周身中外皆热,宜以清凉涤暑法去扁豆、通草,加石膏、洋参治之。呕逆加竹茹、黄连,便泻加葛根、荷叶。更宜审其体实、体虚而药之,自无不当耳。

张介宾曰:阴暑证,或在于表,或在于里,惟富贵安逸之人多有之,总由恣情任性,不慎风寒所致也。阳暑证,惟辛苦劳役之人多有之,由乎触冒暑热,有势所不容已也。然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凡有病暑者,阳暑多不见,而阴暑居其八、九。今之人治暑者,但见发热头痛等证,则必曰此中暑也,而所用无非寒凉,其不达也亦甚矣。

江诚曰:介宾先生谓阴暑多于阳暑,最为确切。今人治暑不别阴阳,一见发烧,遂投凉药,若此贸贸,则害人匪浅矣。

卷之四 夏伤于暑大意

冒暑

冒暑者,偶然感冒暑邪,较伤暑之证,稍为轻浅耳。夫暑热之邪,初冒于肌表者,即有头晕、寒热、汗出、咳嗽等证,宜以清凉涤暑法加杏仁、蒌壳治之。其证虽较伤暑为轻,然失治入里,此又不可以不知也。如入于肉分者,则周身烦躁,头胀体烧,或身如针刺,或有赤肿等证,宜以祛暑解毒法治之。如入于肠胃者,则有腹痛水泻,小便短赤,口渴欲饮,呕逆等证,宜以增损胃苓法佐黄连治之。然冒暑之证,虽谓为轻,亦必须防微杜渐耳。

卷之四 夏伤于暑大意

中暑

(即中 附:暑厥)

洁古曰:静而得之为中暑。东垣曰:避暑乘凉得之者,名曰中暑。其实二说皆是阴暑之证,而无中字情形,似不可以中暑名之。考中暑即系中 ,中 之证,可以不必另分。盖中暑忽然而发,如矢石之中人也,不似伤暑初则寒热无汗,或壮热蒸汗之可比。是病忽然闷倒,昏不知人,躯热汗微,气喘不语,牙关微紧,亦或口开,状若中风,但无口眼 斜之别,其脉洪濡,或滑而数。缘其人不辞劳苦,赤日中行,酷暑之气,鼓动其痰,痰阻心包所致,宜清暑开痰法治之。如果手足厥冷,名曰暑厥,宜苏合香丸化开灌之,或以来复丹研末白汤灌之,或以蒜水灌之,或剥蒜肉入鼻中,皆取其通窍也。俟其人事稍苏,继进却暑调元法为治。

卷之四 夏伤于暑大意

暑风

暑风之病,良由暑热极盛,金被火刑,木无所畏,则风从内而生,此与外感风邪之治法,相悬霄壤,若误汗之,变证百出矣。夫木既化乎风,而脾土未尝不受其所制者,是以卒然昏倒,四肢搐搦,内扰神舍,志识不清,脉多弦劲或洪大,或滑数。总当去时令之火,火去则金自清,而木自平,兼开郁闷之痰,痰开则神自安,而气自宁也,拟用清离定巽法佐以郁金、川贝治之。倘有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者,宜加犀角、羚羊;痰塞喉间有声者,宜加胆星、天竺;服药之后,依然昏愦者,宜加远志、菖蒲。然而证候至此,亦难治矣。

卷之四 夏伤于暑大意

暑温

考暑温之证,较阳暑略为轻可。吴淮阴曰:温者热之渐,热乃温之极也。其名暑温,比暑热为轻者,不待言矣。在医者务宜留心慎药,弗使温盛成热耳。夫暑温之初病也,右脉胜于左部,或洪或数,舌苔微白,或黄而润,身热有汗,或口渴,或咳嗽,此邪在上焦气分,当用清凉涤暑法加杏仁、蒌壳治之。倘汗少而有微寒,或有头痛者,宜透肌肤之冒,于本法内去扁豆、瓜翠,加藿香、香薷治之。如口不渴者,乃兼湿也,加米仁、半夏治之。如舌苔黄燥,渴欲喜饮,宜清胃家之热,用凉解里热法治之。如舌苔光绛,伤于阴也,宜用清热保津法加西洋参、北沙参、元参治之。总当细究其因,或夹冒,或夹湿,或胃热,或阴伤,按证而分治之,未有不向愈者。

卷之四 夏伤于暑大意

暑咳

暑咳之为病,独在暑月也。良由暑热下逼,先伤乎上,夫五脏之位,惟肺最高,为诸脏之华盖,暑热袭之,肺经先病者,固无论矣。且暑中有火,肺体属金,火未有不克金者也。其脉濡滑而数,两寸有力而强,咳逆乏痰,即有亦少,或身热口渴,或胸闷胁痛,此皆暑热入肺之脉证也,宜用清宣金脏法加滑石、甘草治之。如痰多者,不因暑而因湿,不名咳而名嗽,不在肺而在脾,不用清而用温。果因痰而致嗽者,宜用加味二陈法治之。倘不细辨,以暑为湿,误用温药,扰动其络,络中血沸,而成吐血之 ,然则宜用却暑调元法去东参、半夏,加杏仁、花粉、旱莲、生地治之。大概总宜清暑保金,庶不至蔓延虚损耳。

卷之四 夏伤于暑大意

暑瘵

暑瘵者,骤然吐血衄血,头目不清,烦热口渴,咳嗽气喘,脉象浮取则洪,中取则空,沉取复有。此因盛夏之月,相火用事,火烁肺金,复燃阳络,络血上溢所致。昧者以为痨瘵,殊不知火载血上,非真阴亏损而为虚痨者比也。

当清暑热以保肺,清络热以止血。如初起体实者,宜以清宣金脏法加枯芩、黑栀治之。体弱者,宜以却暑调元法去石膏、半夏、粳米,加鲜地、鲜斛、鲜藕节治之。如未止,再加丹皮、旱莲草可也。虽非痨瘵之病,但失血后有潮热咳嗽之证,小数之脉,其阴分不亏亦亏,又当以甘咸养阴法治之,倘蹉跎失治,伤及真阴,遂难疗矣。

卷之四 夏伤于暑大意

霍乱

霍乱之证,在夏秋为多,得之于风、寒、暑、热,饮食生冷之邪,杂糅交病于中,正不能堪,一任邪之挥霍扰乱,故令三焦混淆,清浊相干,乱于肠胃也。其证呕吐泻利,腹中大痛,脉多微涩,或沉而伏,或大而虚。其风甚者,则头痛寒热。寒甚者,则转筋厥冷。暑甚者,则大渴引饮。邪在上焦则吐多,下焦则泻多,中焦则吐泻俱甚。总宜治乱保安法加减主之,风甚加苏叶、橘红,寒甚加草蔻、木瓜,暑甚加芦根、竹茹,吐多加黄连、干姜,泻多加葛根、荷叶。倘吐泻不已,损伤中焦之气,以致阴阳间隔,手足厥冷,脉微欲绝,不多饮水者,无分风、寒、暑、热,急以挽正回阳法救之。若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名曰干霍乱也,又名绞肠痧也,急用古方炒盐调童便,服之探吐则愈。若舌卷筋缩,卵阴入腹为难治。

大率霍乱之脉,洪大而滑者生,微涩渐迟者死。

卷之四 夏伤于暑大意

痧气

南方之人,体气不实,偶触粪土沙秽之气,即腹痛闷乱,名之曰痧,即沙字之讹也。盖痧在皮肤气分者,宜刮之,在肌肉血分者,宜刺之,此轻而浅者言也。若深重者胀塞肠胃,壅阻经络,直犯乎心,斯须莫救,刮刺无功,非药剂不能救也。须知痧无定脉,凡脉与证不应者,即为痧脉也。其见证不可不分:如风痧者,头疼自汗,腹痛肢麻。暑痧者,头晕汗多,吐泻腹痛。阴痧者,腹痛肢冷,即凉痧也。阳痧者,腹痛肢暖,即热痧也。又有肤隐红点,一如 疹,此痧在肌表,为红痧也。满身胀痛,且有黑斑,此痧毒在乎脏腑,为乌痧也。

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心腹大痛,为绞肠痧也。痧之为病,不尽六气所触,或因饥饱劳役,或因秽浊所犯,皆可成痧,总宜芳香化浊法治之。法内有半夏、藿香,慎勿信俗医为痧病中之禁药也。风痧加荆芥、防风,暑痧加滑石、木瓜,阴痧加豆蔻、砂仁,阳痧加连翘、栀子,红痧加牛蒡、薄荷,乌痧加槟榔、枳壳,闷痧加细辛、桔梗,绞肠痧加檀香、乌药,倘其势急不及进汤药者,先以痧疫回春丹治之。

卷之四 夏伤于暑大意

秽浊

秽浊者,即俗称为龌龊也。是证多发于夏秋之间,良由天暑下逼,地湿上腾,暑湿交蒸,更兼秽浊之气,交混于内,人受之,由口鼻而入,直犯膜原。初起头痛而胀,胸脘痞闷,肤热有汗,频欲恶心,右脉滞钝者是也。然有暑湿之分,不可以不察也。如偏于暑者,舌苔黄色,口渴心烦,为暑秽也。偏于湿者,苔白而腻,口不作渴,为湿秽也。均宜芳香化浊法治之,暑秽加滑石、甘草,湿秽加神曲、茅、苍。吾衢见秽浊之证,便禁药饵,惟以揪刮当先,殊不知禁滋腻呆滞之药,如地、归、沙参等味是也,芳香气分之品、又何害乎?倘执禁药之说,每见其轻证转重,重证转危,误人性命,不可胜数,悲哉悲哉!

卷之四 夏伤于暑大意

疰夏

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长暴暖,忽然眩晕、头疼、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是也。盖缘三月属辰土,四月属巳火,五月属午火,火土交旺之候,金水未有不衰,夫金衰不能制木,木动则生内风,故有眩晕头疼。金为土之子,子虚则盗母气,脾神困顿,故有身倦足软,体热食少。又水衰者,不能上济乎心,故有频欲呵欠,心烦自汗等证。此皆时令之火为患,非春夏温热之为病也。蔓延失治,必成痨怯之根,宜以金水相生法治之。如眩晕甚者,加菊花、桑叶;头痛甚者,加佩兰、荷钱;疲倦身热,加潞党、川斛;心烦多汗,加浮麦、莲子。加减得法,奏效更捷耳。

卷之四 夏伤于暑大意

热病

《金鉴》云: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热病者,乃冬伤正令之微寒,未即病也。倪氏谓:交立夏以来,久伏之气,随时令之热而触发,故初病即发热汗出,口渴心烦,不恶寒而反恶热,脉来洪大之象,是为热病也。《医通》曰:邪非外来,故但热而不恶寒,热自内发,故口燥渴而多引饮,其邪既郁为热,不得复言为寒。合而观之,热病因伏气者了然,然较晚发更发于晚,比诸温更伏于深。初起之时,宜用清凉透邪法。热势不衰,继用清凉荡热法。倘有恶寒相兼,脉象举取浮紧,是有夏时暴寒所加,寒在外而热在里,先用辛温解表法,以透其外,外邪得透,再用清凉之剂,以荡其里热也。设无浮紧之脉,又无恶寒之证,误用辛温之方,耗伤津液者,宜用清热保津法加西洋参、石膏治之。倘或兼之恶风,微微汗出,脉象举取浮缓,此表有风邪所加,风在外而热在里,当用辛凉解表法,先解其外也。至于舌苔化燥,谵语昏狂,急用清凉荡热法加紫雪丹治之。发斑者,加黄连、栀子;发疹者,加荷叶、牛蒡。须知热病最易伤阴,当刻刻保阴为要,辛温劫液之剂,勿浪用也。

卷之四 夏伤于暑大意

霉湿

霉湿之为病,在乎五月也。芒种之后,逢丙入霉,霉与梅通,其时梅熟黄落,乍雨乍晴,天之日下逼,地之湿上蒸,万物感其气则霉,人感其气则病。以其气从口鼻而入,即犯上中二焦,以致胸痞腹闷,身热有汗,时欲恶心,右脉极钝之象,舌苔白滑。以上皆霉湿之浊气,壅遏上中气分之证,非香燥之剂,不能破也。拟以芳香化浊法,俾其气机开畅,则上中之邪,不散而自解也。倘或连朝风雨,人冒之者,即患身痛腰疼,恶寒发热,此邪由太阳之表,而入于少阴之里,即《内经》所谓雨气通于肾也,宜乎表里两解,拟以二活同祛法。倘兼腹痛泄泻,再加煨葛、木香治之。

或问曰:湿土之令,始于大暑,终于白露。今论霉湿在乎芒种之后,夏至节中,斯时相火司令,不论火而论湿,得非矛盾乎?答曰:湿土之令,在于夏末秋前,盖按《内经》六气之主政也。然而土寄于四季之末,四时皆有湿病,总当因时制宜,不必拘于常例。即如春日阳和,夏日炎热,秋日燥烈,冬日温暖,何湿之有?惟其春雨潇潇,夏雨淋淋,秋雨霏霏,冬雨纷纷,人感之者,皆为湿病。今专论霉湿在乎五月,以其乍雨乍晴,湿中有热,热中有湿,与诸湿之病颇异,故列霉湿为一门。

卷之四

拟用诸法

辛温解表法:(见前)

清凉涤暑法:(见前)

祛暑解毒法:治暑毒烦热赤肿,身如针刺。

茯苓(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滑石(三钱,水飞) 粉甘草(五分)

参叶(六分) 黄连(八分) 银花(三钱) 连翘(三钱,去心)

加绿豆衣三钱,煎服。

凡暑热成毒者,此法最宜。苓、夏偕甘,即海藏消暑方也。

滑石偕甘,即河间清暑方也。更佐参叶以却暑,黄连以清心,银翘、绿豆以解毒也。

增损胃苓法:治暑湿内袭,腹痛水泻,小便热赤。

苍术(一钱,米泔炒) 浓朴(一钱,姜汁炒) 广陈皮(一钱五分) 猪苓(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滑石(三钱,水飞) 藿香(一钱五分)

水煎,温服。

苍朴、陈皮以化湿,即平胃散损甘草也。二苓、泽泻以利湿,即五苓散损桂、术也。增滑石清暑渗湿,增藿香止泻和中。凡因暑湿而致泻者,是法最为拍合耳。

清暑开痰法:治中暑神昏不语,身热汗微,气喘等证。

黄连(一钱二分) 香薷(一钱) 扁豆衣(三钱) 浓朴(一钱,姜汁炒) 杏仁(二钱,去皮尖研) 陈皮(一钱五分) 制夏(一钱五分) 益元散(三钱,入煎)

加荷叶梗七寸为引。汗多除去香薷。

连、薷、扁、朴,清热祛暑;杏仁、陈、夏,顺气开痰;益元散,清暑宁心;荷叶梗,透邪宣窍。

却暑调元法:治暑热盛极,元气受伤。

石膏(四钱,煨) 滑石(三钱,飞) 白茯苓(三钱) 制半夏(一钱) 东洋人参(二钱,或用西洋人参) 麦门冬(二钱,去心) 粉甘草(六分)

加粳米一撮为引。

石膏、滑石,却暑泻火为君;茯苓、半夏,消暑调中为臣;暑热刑金,故以人参、麦冬保肺为佐,暑热伤气,故以甘草、粳米调元为使。

清离定巽法:治昏倒抽搐,热极生风之证。

连翘(三钱,去心) 竹叶(一钱五分) 细生地(四钱) 元参(三钱) 甘菊花(一钱) 冬桑叶(三钱) 钩藤钩(四钱) 宣木瓜(一钱)

井华水煎服。

此法治热极生风之证,故用连翘、竹叶,以清其热;热甚必伤阴,故用细地、元参,以保其阴;菊花、桑叶,平其木而定肝风;钩藤、木瓜,舒其筋而宁抽搐。大易以离为火,以巽为风,今曰清离定巽,即清火定风之谓也。

凉解里热法:(见前)

清热保津法:(见前)

清宣金脏法:治热烁肺金,咳逆胸闷,身体发热。

牛蒡子(一钱五分) 川贝母(二钱,去心) 马兜铃(一钱) 杏仁(二钱,去皮尖,研) 陈栝蒌壳(三钱) 桔梗(一钱五分) 冬桑叶(三钱)

加枇杷叶三钱去毛蜜炙为引。

夏日炎暑,火旺克金,宜乎清热宣气,保其金脏。法中蒡、贝、兜铃,清其肺热;杏、蒌、桔梗,宣其肺气。夫人身之气,肝从左升,肺从右降,今肺被暑热所烁,而无降气之能,反上逆而为咳矣。故佐桑叶以平其肝,弗令左升太过;杷叶以降其肺,俾其右降自然。升降如常,则咳逆自安谧矣。

加味二陈法:(见后)

甘咸养阴法:治热伤血络,损及阴分,潮热咳嗽。

大干地(四钱) 龟版(三钱,炙) 阿胶(二钱,另炖冲) 旱莲草(三钱)

女贞子(二钱) 牡丹皮(一钱五分)

加淡菜三钱,井水煎服。

法中干地甘寒,龟版咸寒,皆养阴之要药。阿胶甘平,淡菜咸温,并治血之佳珍。旱莲甘寒,汁黑属肾,女贞甘凉,隆冬不凋,佥能补益肾阴。佐以丹皮之苦,清血中之伏火,火得平静,则潮热咳血均愈矣。

治乱保安法:治夏秋之间,霍乱吐泻,腹中绞痛。

广藿香(一钱五分) 台乌药(一钱) 广木香(五分) 制半夏(一钱) 白茯苓(三钱) 茅苍术(八分,米泔浸炒) 阳春砂仁(八分,研冲)

加伏龙肝三钱,水煎服。

邪扰中州,挥霍扰乱,宜此法也。首用藿香、乌、木,行气分以治其乱。夏、苓、苍术,祛暑湿以保其中。更佐砂仁和其脾,伏龙安其胃,此犹兵法剿抚兼施之意也。

挽正回阳法:治中寒腹痛,吐泻肢冷,或昏不知人,脉微欲绝。

东洋参(三钱,米炒) 白茯苓(三钱) 于潜术(一钱,土炒) 粉甘草(五分,炙) 安桂(八分,细锉分冲) 淡附片(八分) 炮姜炭(六分) 吴茱萸(八分,泡淡)

头服略煎,次服浓煎。

是法即陶节 回阳救急汤,除陈、夏、五味也。盖以参、苓、术、草挽其正,炮姜、桂、附回其阳,更佐吴茱萸,破中下之阴寒,阴寒一破,有若拨开云雾,而见天与日也。

芳香化浊法:治五月霉湿,并治秽浊之气。

藿香叶(一钱) 佩兰叶(一钱) 陈广皮(一钱五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大腹皮(一钱,酒洗) 浓朴(八分,姜汁炒)

加鲜荷叶三钱为引。

此法因秽浊霉湿而立也。君藿、兰之芳香,以化其浊;臣陈、夏之温燥,以化其湿;佐腹皮宽其胸腹,浓朴畅其脾胃,上中气机,一得宽畅,则湿浊不克凝留;使荷叶之升清,清升则浊自降。

金水相生法:治疰夏眩晕神倦,呵欠烦汗,及久咳肺肾并亏。

东洋参(三钱) 麦冬(三钱,去心) 五味子(三分) 知母(一钱五分)

元参(一钱五分) 炙甘草(五分)

水煎,温服。

法内人参补肺,麦冬清肺,五味敛肺,此千金生脉饮也。主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汗多等证。今以此方治疰夏,真为合拍。加色白之知母,以清其肺,复清其肾;色黑之元参,以滋其肾,兼滋其肺;更以甘草协和诸药,俾金能生水,水能润金之妙耳。

二活同祛法:治表里受湿,寒热身疼,腰痛等证。

羌活(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五分) 独活(一钱五分) 细辛(五分) 茅苍术(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加生姜三片,煎服。

两感表里之湿证,此法堪施。其中羌活、防风,散太阳之表湿;独活、细辛,搜少阴之里湿;苍术燥湿气,生姜消水气;盖恐诸药辛温苦燥,故佐甘草以缓之。

卷之四

备用成方

藿香正气散: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及伤冷、伤湿,疟疾、中暑,霍乱、吐泻,凡感岚障不正之气,并宜增减用之。

藿香 紫苏 白芷 桔梗 大腹皮 浓朴 陈皮 半夏曲 白术 茯苓 甘草加姜、枣,煎服。

六和汤:治夏月饮食不调,内伤生冷,外伤暑气,寒热交作,霍乱吐泻,及伏暑烦闷等证。

藿香 砂仁 杏仁 浓朴 扁豆 木瓜 人参 白术 茯苓 半夏 甘草加姜、枣,煎服。

缩脾饮:清暑气,除烦渴,止吐泻霍乱,及暑月酒食所伤扁豆 葛根 乌梅 草果 砂仁 粉甘草丰按:正气散之白术,六和汤之人参,缩脾饮之乌梅,凡病初起者,如参、术之滞,乌梅之收,不克遽用,务宜临证时增减可也。

香薷饮:治感冒暑气,皮肤蒸热,头痛肢倦,或烦渴,或吐泻。

香薷 制浓朴 扁豆本方加黄连名四味香薷饮,治同。

新加香薷饮:治暑温汗不出者。

香薷 浓朴 鲜扁豆花 银花 连翘水煎,稍凉服。

丰按:香薷辛温香散,宜于阴暑而不宜于阳暑也。盖阴暑无汗,用香薷以发之;阳暑多汗,用之能无害乎?李时珍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犹冬月之用麻黄。由是论之,其发表之功可见矣。今人不别阴阳,一概用之则误甚。

桂苓甘露饮:治中暑受湿,引饮过多,头痛烦渴,湿热便秘。

石膏 寒水石 滑石 甘草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肉桂丰按:河间制是方,以膏、寒、滑、草清其暑热,佐以五苓利其湿热。如舌苔白者,或黄泽者,皆可用之;稍干燥者,是暑热将化为火,肉桂又当禁用。

竹叶石膏汤:治伤暑发渴,脉虚。

竹叶 石膏 人参 甘草 麦冬 制夏加粳米、生姜,水煎,温服。

人参白虎汤:治太阳中 ,身热汗出,恶寒足冷,脉微口渴。

人参 石膏 知母 甘草加粳米为引。先煮石膏数十沸,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丰按:斯二方,皆长沙所作,人皆知长沙之书,专治伤寒,谁知其亦治暑乎!故丰尝谓欲治六气之时邪,总当先读伤寒书而后可。

六一散:治伤寒中暑,表里俱热,烦热口渴,小便不通,泻痢暑疟,霍乱吐泻。

滑石(六两,水飞) 甘草(一两)

为末,灯心汤调下。

此方是河间所作也,一名天水散。少加辰砂以清心,名益元散;少加薄荷以清肺,名鸡苏散:少加青黛以清肝,名碧玉散。治同。

三石汤:治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

生石膏 寒水石 飞滑石 通草 杏仁 竹茹 银花 金汁水煎,温服。

清营汤:治暑温逼近心包,舌赤烦渴,不寐谵语。舌苔白滑,不可与也。

元参 丹参 生地 麦冬 黄连 竹叶 连翘 银花 犀角水煎,温服。

丰按,鞠通先生云: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也,暑温较暑热为轻者,不述可知。此二方乃大寒之剂,治暑温似乎过峻,试问治暑热之病,将何寒药所用耶?窃谓治暑热,二方最可,治暑温,不若丰之清凉涤暑法为稳。

来复丹:治上盛下虚,里寒外热,及伏暑泄泻,中 冒暑。

玄精石 硝石 硫黄 五灵脂 青皮 陈皮米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开水送下。

丰按:此丹可备中暑之急。

介宾玉女煎: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烦热干渴,失血等证。

生石膏 知母 麦冬 熟地 牛膝水煎服。如火盛极者,加栀子、地骨皮之属。

丰按:此方,以生地易熟地最妥。

生脉散: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虚而咳。

人参 麦冬 五味子水煎服。

清暑益气汤:治长夏湿热炎蒸,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恶食,自汗身重,肢体疼痛,小便赤涩,大便溏黄,而脉虚者。

人参 黄 白术 炙草 麦冬 五味子 苍术 神曲 青皮 陈皮 黄柏 泽泻 升麻 葛根 当归加姜、枣,煎服。

丰按:千金生脉散,治热伤元气,热中无湿,所以用麦冬以清热,人参以补气,五味以敛气,无湿之证,故用甘凉滋脏无害也。东垣清暑益气汤,治暑伤元气,暑中有湿,所以用柏、苍、陈、泽等药于益气之中,有湿之证,故佐苦燥通利无害也。古人用药,少而不漏,多而不乱,学人当细玩之。

浆水散:治中暑泄泻,多汗脉弱。

炮姜 附子 炙甘草 肉桂 高良姜 醋炒半夏浆水煎,去滓冷服。

《医通》曰:浆水者,乃秫米和曲酿成,如醋而淡。《集解》曰:泄利浆水,澄澈清冷。观此二说,全不相合,丰每用是方,以土浆煎药,无不取效,似不必辨其孰是。考土浆之功能、主治泻痢,入此方中,最合拍耳。

冷香饮子:治中暑,内夹生冷冻饮料食,腹痛泻痢。

附子 草果 橘红 炙草加生姜,水煎,冷服。

大顺散: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霍乱吐泻。

干姜 肉桂 杏仁 甘草共为末,每服二钱,沸汤调服。

丰按:浆水散,冷香饮子,皆治中暑之泄泻,而用姜、附之热剂,其实治暑月之阴寒,非治阳暑之证,可想而知矣。大顺散,亦然也。所以治暑宜分阴阳,弗执暑为阳邪之说耳。

痧疫回春丹:治一切痧疫神效。

苍术(二两) 雄黄(七钱,飞净) 沉香(六钱) 丁香(一两) 木香(一两)

郁金(一两) 蟾酥(四钱) 麝香(一钱)

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加飞净朱砂为衣,每服五厘,开水吞服,亦可研末吹鼻。

丰按:此丹治痧极妥,无论风、暑、阴、阳、红、乌、闷、绞等痧,皆可治之。倘能辨者,于药引中变动可也。

行军散:治霍乱痧疫,去一切秽恶。

西牛黄(一钱) 当门子(一钱) 雄黄(八钱,飞净) 火硝(三分) 蓬砂(一钱) 梅冰(一钱) 飞金(二十页) 真珠(一钱)

八味各研极细,再合擂匀,每二、三分冷开水下。

绛雪(一名红灵丹):治霍乱吐泻,痧胀时疫等证。

朱砂(一两) 雄黄(六钱,飞) 飞金(五十页) 礞石(四钱, ) 牙硝(一两) 蓬砂(六钱) 当门子(三钱) 梅片(三钱)

共研极细末,每一分开水送下。

丰按:此二方,皆可援一时之急,凡有求名远处者,觅利他方者,皆可预藏于箧,以备自用,或可济人。

紫雪:治内外烦热,一切火证。

寒水石 石膏 滑石 磁石 硝石 朴硝 辰砂 沉香 木香 丁香 麝香升麻 元参 羚羊角 犀角 甘草 黄金合成退火气,冷开水调服每一、二钱。

丰按:是方药力峻猛,体非强壮,证非实火,不宜浪用。尝见今之医者,一遇神昏谵语,不分虚实,遂谓邪入心包,随手用之,毫无忌惮。倘郑声喃喃,由心神不足而致者,一妄用之,祸必旋踵。临证之际,当分虚实而施,庶无差误。

黄龙汤:治失下循衣撮空,体虚热盛,不下必死。

大黄 浓朴 枳实 芒硝 熟地黄 当归 人参照常煎服。

丰按:此方治热病已成可下之证。医者因其体虚,当下失下,而成撮空理线,循衣摸床等证,所以用攻补兼施之方,荡其邪而不伤正,补其正而不碍邪,诚稳妥之良方,今医畏用何哉?

卷之四

临证治案

阴暑误用阳暑之药古黔吴某,晚餐之后,贪凉而睡,醒来头痛畏寒,壮热无汗,气口脉紧,舌苔边白中黄。丰曰:此阴暑兼食之证也。即以藿香正气散去白术,加香薷治之,服一煎未有进退。又更一医,遂驳阴暑之谬,暑本属阳,何谓为阴?见病患身热如火,遂用白虎汤加芦根、连翘等药。初服一帖,似得小效,继服一帖,即谵语神昏,频欲作呕,舌苔灰黑。医谓邪入心包,照前方再加犀角、黄连、紫雪等品,服下全无应验,仍求丰诊。其脉右胜于左,形力并强,此邪尚在气分,犹未逆传心包,视其舌苔,灰黑而浓,依然身热昏谵呕逆等证。窃思其邪必被寒凉之药所阻,非温宣透法,不克望其转机。当用杏仁、薤白、豆卷、藿香、神曲、蔻仁、香薷、橘壳,加益元散合为一剂,服头煎热势益剧,次煎通身有汗,则壮热渐退尽矣。来邀复诊,神未清明,谵语仍有,舌苔未退,更觉焦干,右脉仍强,愈按愈实。丰曰:汗出热退,理当脉静津回,神气清爽,今不然者,定有燥结留于肠胃。思表邪退尽,攻下无妨,用黄龙汤以芒硝改元明粉,以人参换西洋参,服下半日许,遂得更衣,诸恙忽退,继用苏土养阴之法,日渐全可。

或问曰:彼医证虽误治,谓暑本属阳,何谓为阴?亦似近理,其说当有所本也。答曰:然也,即《条辨》有云:暑字从日,日岂阴物乎?暑中有火,火岂阴邪乎?殊不知前贤取阴暑二字之义。阴,阴寒也;暑,暑月也。暑月伤于阴寒,故名阴暑。曰:何不以伤寒名之?曰:寒乃冬令之气,在暑月不能直指为寒,盖恐后学不明时令,先贤之用心,亦良苦矣。

骤然中暑盛夏时,丰赴西乡疗病,路过石梁村口,见一人奄然昏倒于道旁,遂停舆出诊。脉之两手洪大,其为暑热所中者昭然。即以通关散吹鼻,似欲喷嚏而不得,令舆夫揪之,又令入村采蒜取汁,频频灌之,连得喷嚏,少焉乃苏。求赐一方,遂用六和汤去参、术、浓朴,加滑石、通草,嘱服三帖。数日后,登门泥首而去。

暑风急证城西陈某,年近五旬,倏然昏倒,人事无知,手足抽掣。一医作中暑论治,虽不中亦不远矣。一医辄称中风,反驳前医有误,敢以小续命汤试之,更加搐搦,身热大汗,迓丰商治。诊其脉,洪大而数,牙关紧闭,舌不能出,但见唇焦齿燥。丰曰:此暑风证也。称中风之医,亦在座中,遂曰:子不观《指南医案》,常有暑风,何得有搐搦之证?曰:香岩之案,谓暑风系暑月所感之风,非热极生风之内风也。丰今所谓乃暑热内燃,金被火烁,木无所制,致发内风之证也。理当清其暑热,兼平风木。遂用清离定巽法加石膏、甘草,橘络、扁豆花治之。彼医似为不然,病家咸信于丰,即使人拣来煎服,幸喜法中病机,抽搐稍定,神识亦省,继服二帖,得全愈矣。

江诚曰:今之医者,每见夏月有头痛发热,而无昏倒肢抽,皆批为暑风之证,大概亦得香岩之皮毛,而未得其骨髓,此耳听之学,非神听之学可知。

暑温过服大寒致变西乡吴某,偶患暑温,半月余矣。前医认证无差,惜乎过用寒剂,非但邪不能透,而反深陷于里,竟致身热如火,四末如冰。复邀其诊,乃云热厥,仍照旧方,添入膏、知、犀角等药,服之益剧,始来求治于丰。

诊其左右之脉,举按不应指,沉取则滑数。丰曰:邪已深陷于里也。其兄曰:此何证也?曰:暑温证也。曰:前医亦云是证,治之无效何?曰:暑温减暑热一等,盖暑温之势缓,缠绵而愈迟;暑热之势暴,凉之而愈速。

前医小题大作,不用清透之方,恣用大寒之药,致气机得寒益闭,暑温之邪,陷而不透,非其认证不明,实系寒凉过度。刻下厥冷过乎肘膝,舌苔灰黑而腻,倘或痰声一起,即有仓扁之巧,亦莫如何!明知证属暑温,不宜热药,今被寒凉所压,寒气在外在上,而暑气在里在下,暂当以热药破其寒凉,非治病也,乃治药也。得能手足转温,仍当清凉养阴以收功。遂用大顺散加附子、老蔻。服一帖,手足渐转为温,继服之,舌苔仍化为燥,通身大热,此寒气化也,暑气出也,当变其法。

乃用清凉透邪法去淡豉,加细地、麦冬、蝉衣、荷叶,一日连服二剂,周身得汗,而热始退尽矣。后拟之法,皆养肺胃之阴,调治匝月而愈。

程曦曰:学医知常为易,知变为难。病有千变,而药亦有千变。即如是证,过服寒凉,热证未去,而寒证又生,此病一变也。暂用温热之剂,先破寒凉之气,此药一变也。服之肢体回温,舌苔仍燥,此病又一变也。即舍热药,转用凉剂收功,此药又一变也。不知通变之医,反谓朝秦暮楚,侥幸图功耳。

暑热劫络致成暑瘵长洲叶某,忽然血涌盈升,身热口渴,速来求治于丰。抵其寓,见几上有参汤一盏,病者即询可服否?丰曰:姑诊其脉,辨其虚实可知。按之洪大而来,舌苔黄而欠润,此暑热内劫阳络之候,即经谓阳络伤,血从上溢是也,当从暑瘵治之,速清暑热以养其阴,参汤勿可服也。遂用玉女煎以生地易熟地,再加滑石、蒌根、杏仁、桑叶,两日连尝四剂,咳血并止,身热亦退矣。

阴寒霍乱热补而瘳施秉罗某之父,大耋高年,素来矍铄,忽于孟秋之初,霍乱吐泻,肢痛肢凉。差人来请丰诊、其脉迟细,神识模糊。曰:此中阴寒之证也。急以挽正回阳法治之,至日晡腹痛益甚,汗出淋漓,逆冷益深,倏然昏倒,大众惊慌,复来邀诊。诊得六脉全无,不语如尸,呼吸微绝。思丹溪有云:仓卒中寒,病发而暴,难分经络,温补自解。忽记其家有真参宝藏,速取一钱,合野山高丽参五钱,淡附片四钱,浓煎渗下,次煎继之,约一时许,忽长叹一声,渐有呼吸,五更时分,身体稍温。次日清晨,又邀复诊,按其脉象,沉细如丝,舌淡无荣,苔白而润,四肢转暖,人事亦清,吐泻腹痛佥减,今当温补脾阳,兼养心营,仍用二参、附片,加入姜炭、 、甘、归、神、柏、枣,服下又中病机,一候遂全瘥矣。

阴虚疰夏江苏张某,于麦秋患头晕目眩,食减神疲,偶患头痛。一医作水不涵木治之,虽未中机,尚称平稳。一医作风湿侵脾治之,服之神气更疲。邀丰诊之,脉濡且弱,毫无外感之形,见其呵欠频频,似属亏象。丰曰:此阴虚之体,过于烦劳,劳伤神气所致,所以前医滋补无妨,后医宣散有损。张曰:头痛非外感乎?曰:非也。外感头痛,痛而不止;今痛而晕,时作时止,是属内伤。曰:何证也?曰:疰夏也。当用金水相生法去玄参、知母,加冬桑叶、 豆衣、省头草治之,服至第三剂,诸 皆屏矣。

热病化燥伤津芹岭王某,来郡应试,忽沾热病,其师知医,以为风食,而用羌、防、楂、曲等药,则热渴更甚,谵语发狂。邀丰医治,脉形洪数有力,舌苔黑燥而浓,此属热邪化燥,津液被劫,非咸苦下法,不能攻其热而保其阴,倘畏而不用,则津液告匮为难治。即以润下救津法加紫雪五分,随即拣来煎服。服后约半日许,遂欲更衣,乃得燥屎数团,狂势似缓。继进次煎,又得燥屎无数,神气觉疲,令房中寂静,待其安睡,计五、六时始醒,醒来神识已清,身凉微汗,舌黑而润,六脉不躁。丰曰:“邪已解也。”用西洋参、麦冬、生地、玉竹、麻仁、蒌壳、米仁、炙草等药,令服三剂而安。

霉湿时病东乡刘某,来舍就医,面目浮肿,肌肤隐黄,胸痞脘闷,时欲寒热,舌苔黄腻,脉来濡缓而滞。丰曰:此感时令之湿热也,必因连日务农,值此入霉之候,乍雨乍晴之天,湿热之邪,固所不免。病者曰然。丰用芳香化浊法,加白芷、茵陈、黄芩、神曲治之,服五帖,遂向愈矣。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