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铁笛子

三 访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杨昌寿想了一想,微笑答道:"多谢老夫子的盛意,昌寿为民请命,有心无力,十年读书全无用处,此时业已醒悟,觉着在此情势之下,无论官大官小,除却昧着良心迎合上司、巴结敷衍、等候升官发财而外,决不以官家之力为百姓尽点心力,这样的官做它何用。先父原是一个老农,因受富户盘剥,差役欺凌,悲愤而死。临终遗命要我用心读书,做官之后好代人民做主,出他和许多百姓的一口怨气,使所到之处人民过点好日子。并还说到,官要越大越好,如做贪官污吏,学了人家的样欺压百姓,便不是他子孙。

先在景泰任上,我虽觉着遇事不能顺心放手,还不像现在这多管头。身为地方官,一个庙会都禁不了,这官做它作什?假定暂忍一时,照府尊老年兄所说,等自己做了大官再照心愿行事,恐也未必有此指望。再听老夫子一说,想起这几年来做官的经历和一切官制法令,以上凌下,不问是非善恶,均要迎合上官个人喜怒利害来定,以及种种使人有力难施的闷气,照此形势,我便做到老,甚至内而宰相中堂,外而封疆大吏,照样混到老死为止,多大心力也无从施展。

"我既不能做那日常违背良心、专做应声虫、已结上官、迎合巨室的贪官俗吏,更不忍违背先父临终以前的遗命。我一想起他老人家受那富家和衙门差役的两重恶气,伤病交作,死时之惨,我真悲愤难安。反正一样受气,索性回去耕田,还我本业。虽然没有宦囊,家只十余亩祖传薄田,至多再去受富家和差役的气,决不至于上面受人欺凌,下面还要不论是否本心都要奉行公事,再去欺凌百姓,使先父九泉之下更加悲愤。请转告宪台大人,老夫子方才的口气我已听明,我虽有些同年在当道,自家也是散馆翰林,亲戚做大官的虽然没有一家,师友同年却不在少,但是我想天下老鸦一般黑,他们至多为了友情仗义不平,读书专为做官还是一样,便他们本人遇到我这样下属,也未必能有一个例外。既非我的同道,以后和他来往也是多余。单论师友渊源、诗文知己,与世道人心何益。家无余田,与之交往反倒误我耕耘,我已决定从此脱离宦途,长为农夫没世,所愿未成,只以为耻。目前既不会用他沽名钓誉,显我做骨清风,为民请命,将来发生事变更不会说我预识先机,早有远见,并还为此弃官而去,博那虚名。我只作为因病辞官,与人无关,不留一点痕迹。如其有心为难,将我下狱也是听便,好在我向来每一到任天天准备交代,又向不带家眷,如蒙早派贤能接替,容我一肩行李早日回乡便感盛情了。"

另一幕宾也赶了来,知他出了名的书呆子,从不派什官差下乡,遇到官事都是轻车简从,带上两三人。稍小一点的事都是自往审问,轻不押人。无事便往民家串门,随便闲谈,一点官威没有。人民十九和他相识,亲如家人,无话不谈、甚而做过坏事的人都不隐瞒,只要对方直言无隐,不加欺骗,从此不犯旧恶,决不过问。前在酒泉任上做了三年县官,闹得衙中差役纷纷辞退,他也从不利用官法强留。并说,照我这样做法你们无法作弊,当然要谋生路,去只管去,到了乡间如敢倚仗官势和旧日恶习欺人,只比常人还要加倍治罪。结果闹得衙中人都走光。后被百姓知道,争先自往轮流应役,偶然坐堂问案,都是乡民充当临时差人,官司和解的居多。

他也政简刑轻,极少坐堂,难得用到差役,无关重要的事都是两造自来,连他一起坐在堂前石阶或是花树之下评理,均各心服意满而去,至多两三堂便可完结。监牢中常时空无一人,偶有个把不老实的刁民与人兴讼,禁不住站堂的临时差役和旁边观审的都是当地百姓,是非曲直、虚实真假多半晓得,官又聪明细心,善于开导,众人对官亲热爱护,均敢说话,稍微一问立时分晓。人都对他敬爱,"不忍欺骗,遇到田里有什出产,常时成群结队与他送去,推辞不掉,便合在一起大家平分,或是官民同乐。遇到年节令时聚在一起,高高兴兴饮食说笑上一天。可是他那么一个小县,从来无人欠粮,从到任半年后便没有了盗贼,官与民简直成了一家。

调任之时人民说什么也不让走,后经再三劝告,说景泰旱灾已成,上宪为他善于办赈,特地调去,还要回来,结果仍是偷偷溜走才得起身。到了景泰,地方虽然要大得多,做法也与前不同,官与民仍是成了一体。最难得是旱灾之后跟着一场大水,除上流决口水来太快,当时淹死的人而外,真饿死的简直没有几个,清官能吏之名全省皆知。自己早料这类人刚直倔强,未必听话。东家和抚台偏因一时好奇,想试试他的本领,迎合朝廷之意,先调他的首县,不料到任不久便发生此事。听口气还是同寅再三劝告,方始先上密禀,照他为人也许早就发出告示,严加禁止,甚而押上几个会首和庙中和尚都在意中。这样呆子留在本省也是讨厌,难得去志甚坚,并还没有丝毫报复之意,立将话头改变,一口答应,并还拿话把他套住,跟着又送一千两银子程仪。昌寿付之一笑,程仪也不退回,全拿来送了跟他辛苦多年、办事忠实细心、志同道合、貌似乡愚的一个年老落魄幕宾,和一个从中举后便追随不舍、表面像是长随、实是由穷途中救来的患难之交,另外还有两个新用的书童。

昌寿只有一子,随衙读书,年才十五,名叫杨沂。本意父子二人同返间中故乡,余均遣散。前说四人,幕宾年老思乡,拿了程仪挥泪而别。新用两人家在本地,虽感主人恩义,此去回乡无事可做,经昌寿一劝,也都送出郊外为止。昌寿做了将近十年的官所积只二百多两银子,那一千两程仪老幕宾最多,送了六百,新用两人每人五十两,只那长随名叫时和,昌寿所送三百两银子虽然收下,毫未推谢,人却说什么也不肯离去。昌寿因他十年相随,教他读书颇多,文理通顺,颇有才干,又会一点武艺,不愿耽误他的前途,始而婉言辞谢,后并假怒坚拒,时和似因昌寿使其难堪,一怒而去,走时人都未见。

杨沂觉着此人不应如此,昌寿叹道:"我儿你哪知道,此人是个血性男子,这等走法十九含有深意。事出意料,我真不该操之过急。我恐他暗中跟来,比较明的同路反更使他寂寞呢。"杨沂知道时和最是忠义,也觉父亲料得不错,哪知走了两天始终不见人影,父子二人顶好对方激怒不来,也未在意。走时中元将近,第三天便是十五。方想本年灯会必有变故,过了两天,路上听说,这场灯会非但平安度过,并还化敌为友,成了一家,双方势均力敌,又经准备多日,各以全力相拼,会合之后越发盛极一时,繁华富丽之景实非言语所可形容。并因成大忠调度得好,一个受伤的也没有。但那劳民伤财、人力物力之耗费为数之大简直惊人。昌寿父子慨叹了一阵重又上路。

因老家是在四川间中左近,归途是由省城东南起身,想经陇西天水再由秦岭入川。

这日行经巩昌府,想起前在景泰任上交一义士,曾说他家住安定(现名定西)南城外七里庄。有一昔年在京城相识的同年旧友周兴渭,也是一个看破世情、归隐故乡的散馆翰林,大家都是穷朋友,在京时又住同院,交情甚深,曾说安定昔年出过两位隐名大侠,奇迹甚多,前交异人虽说从小在外流浪,专管人间不平之事,故乡便在安定会宁交界华家岭深山之中,与所说有关。爱子杨沂聪明好武,从小强健多力,平日便喜放了书本不读,去向时和偷偷学武。先想他读书求名,屡戒不听,自从办理两次赈灾,见到两次异人,越发想练武艺。那异人也曾答应将来传授,只为彼此忙于赈灾,对方形踪飘忽,又无帮手,只在灾民中选出二三百个壮汉,听他随时调度,搬运钱米,忙得不可开交。

可是此人神通广大,每次由外回来定必带有大批钱米,赈粮从未断过,自己只照他所说专心领头调配,官民合力一同办理。内有两个劣绅表面捐助,暗中侵吞,哪知对方神目如电,无论何人稍微舞弊立时知道,暗中警告,不消多日,好人固是格外出力,坏人也都敛迹悔过,改变过来。表面虽说官家出面领头劝募办赈,为此还得了极好名声,受到上司嘉奖,民心敬爱,实则此人出力最多。尤其是他由各地捐募来的银米财物,为数之多说起惊人,每一想起,书生无能,因人成事,坐享虚名,便觉惭愧。

爱子杨沂对于此人更是五体投地,敬若天神。因见武功真好的人有这大用处,对于儿子练武也就不再禁止,未次相见本有拜师之意,不料大水刚退,灾情大减,人民在他指点之下好些都在重建家园,开垦荒地,眼看人心快要安定,此人忽然失踪。隔不一月官差便来捉人,说他是个有名飞贼,幸而事前因他不肯说出名姓,老百姓背后不是叫他恩人,便是取上好些外号,看去貌不惊人,身无长物,所捐财物偏是那么来得容易,为数又多,更不肯和人见面,心早生疑,并还受过他的嘱咐,事前有了准备,老百姓又对他爱护,假作痴呆,将来的官差软硬兼施挡退回去,由此便未见面。人民绝口不谈,连自己暗中访问都不肯说实话,也不知重伤养病的话是真是假。

调任首县之后,上司几次探询,都照预先想好的话回复,虽未泄漏他的真情,始终不知下落。爱子却说此人决不会死,屡次想往寻访,均恐走泄机密,于他不利,欲行又止。起身时爱子还曾力请,自己也急于想见此人,探明他的音信,难得安定有此老友,这高本领的异人以前又曾谈过那另两位异人的奇迹,双方必有渊源。他是本地人,许能知道几分。好在自己已无仕宦之志,连批文都不等便弃官而去,这样昏庸残暴的官场,也决不想叫儿子再求什么功名,转不如听其心志,学成本领,还可多救点人。好在无官一身轻,父子二人共只一肩行李,足可随意行止,前面不远便是安定,何不就便访问,看看周兴渭,可知此人下落来历。就是儿子不能拜师,这样义侠之士得到一点平安信息也可放心,主意打定,便即寻去。

安定乃省城通往天水平凉的要冲,商市繁盛,农产丰富,更是枸杞、大黄、甘草等有名药材出产转运之地,人民大都能够求得衣食,赤贫极少,为甘肃省内有名富裕之区。

七里庄人家甚多,当地本年年景独好,将近秋收时节,村镇之中热闹非常。周兴渭虽是一个老翰林,为全县最负盛名的人物,但他世代耕农,到他这一辈方始读书,居然点了翰林,这样小地方自然当成一件天大喜事。但他做了十年小京官,虽然回乡,并未发财,田地一亩也未增多。全家老幼八九口,三四十亩田园由他领头躬耕自给,居然小康之家。

平日绝口不谈时事,地方官府对他先还尊重,因其家道寒素,向不倚仗绅宦科名出入官府管人闲事,刚回家两年还长了两年书院,近年索性连这号称清贵的山长也坚决辞去,平日打扮得和农夫一样,日子一久,非但乡民看他和常人一样,连地方官见他向不管事,也不回拜,往访多半推说出游未归,也就不再理他。兴渭听亲友背后讥嘲,非但不以为辱,反觉这样省事,少掉好些麻烦,可是附近乡民都和他好,容易打听。昌寿父子稍一询问,便把人寻到。

本是多年不见的老友,久别重逢,再一谈到各人辞官经过和满肚皮不合时宜的愤气,越觉志同道合,相见欢然。周家虽是农人,自耕自种,全家勤俭,回乡数年反倒成了小康之家,比做京官时东挪西借、愁柴愁米要好得多。二人又都是持躬勤谨,生活清苦,对于朋友外人却极大方豪爽,都喜尽其所有拿来待客,何况周家种有菜园,养有不少牲畜家禽,当时杀鸡为黍,煮酒剪菘,共坐豆棚瓜架花树之下相对欢饮,共话平生。虽是田家风味,没有海味山珍,却别有一种亲切而又欢乐自然的情趣,男女老少全没一点拘束。

等将前事谈完,回到周家挑灯剪烛重作夜话,昌寿这才说起寻访隐名异人飞神子之事。刚一开口,兴渭原有一子一女,都是十六七岁,比杨沂稍微年长,也在一旁陪坐,闻言两小兄妹首先匆匆赶出。杨沂见他二人神色惊惶,觉着奇怪,假装走动,跟出一看,周家门外甚是宽敞,只环着一道半人多高的花篱,左边是一座瓜架,搭得颇高,绿茵茵的,右侧房后环着一条小溪和一片稻场,再过去有十几株大树,一条黄牛正在静静的吃草。篱外大片空地也立着二三十株大树,树林过去便是一条河岸,通往相隔半里庄镇上的一条道路。沿河南岸都是老槐高柳之类。七月底边的天气,秋暑未退,蝉噪之声到夜方息,方才宾主对饮便在那两株大树左近,这时下弦半钩残月刚挂林梢,一阵接一阵的凉风由田野中吹来,甚是凉爽,到处静荡荡的。周氏兄妹男名周勤,女名周芸,初来虽未谈到双方学业艺能,看去人颇机警,女的也未缠足,动作均颇轻快。

杨沂见两小兄妹先借花篱掩避,一东一西两面张望了几眼,方始装着看牛,同往左侧林中转了一转,看意思好似留神房后有无外人窥探,并向隔溪邻家门外乘凉的人问答了几句方始走回,表面装作从容,心中仿佛有事,处处留意光景。以前曾听时和随时指教,未便跟出,在花篱内装看天色,暗中留意看了一阵。正要回转,周芸已似警觉,和乃兄耳语了两句,便同赶回,笑说:"我们前往看牛,杨世哥想必怕热,我们不比老年人怕受凉,田里事情已完,只等收割,我去端点椅子出来,就在门外树下乘凉谈心可好?"

杨沂想听异人下落,心料父亲话将说完,主人神气好似有点知道,意欲旁听,方答:

"多谢世哥世姊,今日天气凉爽,小弟不热。"周勤人已走近,忽改低声说道:"杨世哥,可由年伯和家父谈天,我们借着乘凉在外面留神察看要好得多。但是年伯所说的话一时不可提起,明日我们看好无人之处再行详谈就知道了。"跟着又故意高声说笑,请杨沂只管随便,不要客气。杨沂还未及答,忽听昌寿呼喊,进去一问,昌寿开口便说:

"那位异人树下强敌,内中一位并为所伤,我们非但以后不可随便提说,还要格外小心。

你到外面和二位世兄世姊乘凉闲谈,我和周老年怕还有话商议,此事不可再提,明日自会让你知道。"杨沂见二老都是那么神情紧张,面带愁愤之容,暂时只得退出。二老一直谈到夜深方始上床。次日早起,昌寿因主人再三挽留,又见当地地土肥美,风景颇好,主人情意殷殷,反正无事,业已答应,先托便人回家送信,过了中秋方始回去。饭后天热,便乘午睡时节,父子二人背人谈说前事。

原来安定东北会宁县地当祖厉河上流,物产丰饶,比安定还要富足。照例越是这类地方富人越多,也越易发生不平之事。昌寿前听周兴渭所说异人便是其中之一。先是两县交界华家岭附近有一牧童,年才十一二岁,原是一个穷苦孤儿,姓祖,乳名旺子,父母死时年才八岁,从小便与人家放羊割草,混口苦饭,终年衣不蔽体,仗着聪明伶俐,从小便受磨折,熬练出一点体力,能耐寒暑饥渴之苦,从来没有生过什么疾病。每日与左近人家把事做完,便往父母坟旁土崖洞里一钻。因其人虽聪明灵巧,口甜会说话,左近种田人都喜欢他年幼能干,无论是做什事,只他答应下来一定做得好好,但是天性倔强,心高志大,又有算计,自知穷苦村童无人看得他起,表面不说,心里却想大来早晚能照父亲死时所说好好为人,做点事业,平日对人只管一脸笑容,伯叔公婆喊得十分亲热,从不肯与人为奴,或是常年受人管束。每日前往相识农人家中帮做一点杂事,或代放羊割草,挑水扫地,但决不专做一家,当人长工。

中间有两家富豪见他那样伶俐,年才十一二,长得和十五六岁一样,一个小人,百多斤的水桶挑了就走,做起事来又麻利又勤快,从不偷懒,几次想要将他收去做书童,他都不肯。内有一家是个小地主,年老无后,还想收作义子,他也坚拒。先两家富人恨他不识抬举,告知全村的人谁也不许用他,以为旺子没有吃的必要屈服,哪知旺子竟是硬到底,年纪又长了两岁,体力越发健强,善于爬山,见人都往当地山中采那野生药材,跟着学样,有时并还掘点山粮,打上一两只小的野兽,去往别村贩卖。虽然生活比放羊劳苦,照样可以度日,反倒多了一身衣服。

当地民风诚朴,居民都与他父母相识,本不以那两家富人为然,加以平日用惯,人去之后好些不便,又恐小小年纪为山中蛇兽所伤,一面去向富人求情,说他性野聪明,不易受制,何苦造孽逼他,一面向其劝告。旺子也因采药打猎之事往返大远,好些采药材的地方均被商人和药夫子包占,明知对方无理,野生之物谁都可采,无奈人小力弱,斗他不过,偶然运气好,得到一些拿到镇上去卖,收的人偏都是那么黑心,明明一样东西,到了自己手中便十不得一,如其不卖。这班人和事前商量好一样,第一个给少,第二个反更刻薄,比第一个给得更少,还要挑剔,不卖又没有吃的,每次都要受上许多闲气。自己还未长大,想起父母临终之言,又不敢和人打架,遇见运气不好之时,不是饿着肚子回来,便是露宿山野之中,饿了肚皮还要受冻,遇到大雨大雪更是苦透。手边又没有应甩的家伙,转不如代这些相识人家做点零工,放羊割草,还比较安定,只为生路被对头断去,非争气不可。

旺子正在咬牙狠心,想几时能够长大,遇见好人识几个字,学点本事,不受人欺,多么快活。这年觉着再有两三月人已十三,老长不大,老遇不到好人,以前想往那两个富家书房外偷听先生教书,先记下来,等把书得到再去认字,听了没有两天便被人赶走,内中一家始而非打即骂,后又强迫为奴,实在可恶。不久便发现那些读书的小相公无一好人,教书的老夫子说话走路都是那么摇头晃脑,不知怎的看不顺眼,人家又赶得紧。

心想:我就把书读成,和那先生一样,连路都不会走,说出的话也叫人听不懂,有什意思?读书之心虽然冷淡下来,但这两家财主听说都由他爹读书做官才有这片家业,那些儿女走将出来也是吃得好穿得好,出起门来却跟着几个大人,明和我一样都是小娃,可是无论什事,或是要什东西,那几个大人全听他的招呼,非但没人敢欺他,看谁不高兴还要欺人,随意打骂,自己便无缘无故被这两家狗种打骂过几次,故意把羊赶得满山乱跑,人急得心里火烧一样,他们却当作开心的事看了好笑。跟的大人专讨这些小狗种欢喜,帮他打入骂人,连村里几个种有他家田地的大人也挨过打骂。内有一次受欺发狠,要和他们拼命,被几个相识的大人劝住,再三警告,说是万动不得,这两家比那强收义子的陈老头势力更大,他家小人只有人敢动他一根头发休想活命。同时想起父亲便为种了内中一家姓张的田,年景不好,欠了点粮,把家中东西逼光,吃了几天官司,还把田强行收回,这才急病而死,死时再三嘱咐小心之言。这两家是亲戚,又都财主,最是强横,自己不肯做他书童,以致逼得连给人家放羊都不许便由于此。同是一样人,天底下事为何这样不平?再想起父亲死时惨状,不禁伤心痛哭起来。

旺子正在悲痛,平日相识、常找他做零工的吴四老爹忽然寻来,说:"那三家恨你不知好歹,不许用你,我们已经托人求下情来。你小小年纪在山中采荒,实在可怜,还是回去的好。如今我和几家同村的人也都说好,谁家有事你帮谁做,也不算是长工,由我们这几家大伙供你吃的,每年冬夏还可寻一身旧衣服与你换季,你看如何?"旺子虽然年幼,颇有心思,常听村人传说,有两个采药人在山中遇仙之事,起初先想做人实在无什意思,穷人一年忙到头,无衣无食,富人手脚不动,吃穿都好,还要打人骂人,把人送官治罪。像这样的财主,便照父亲临终所说,大来能够做到白吃白用白欺负人,还不讲理,岂不和张家一样?众人表面不敢开口,背后提起人人咒骂,就做财主有什意思?

看来还是成仙学道最好。第一不受人欺,也不怕穷,谁要倚势欺人不公不平,我就杀他,叫这些财主们变成好人,再帮穷人的忙,使他变成财主,这有多好?不料用尽心思,时刻留意,把整座华家岭和附近的深山全部寻遍,非但神仙影子不曾寻到,而且平日所闻那些山洞又脏又黑,污秽潮湿,好些洞穴中还有怪味,越看越觉以前所闻全是骗人的话。

否则,既是神仙,便应公平讲理,眼看许多恶人为何不问,只听有钱人信奉神仙,升官发财,从没听说神仙给他什么报应。所说不论真假,神仙放着许多穷苦的人死而不救却是真的,似此重富轻贫,真有神仙我也不做。何况近来越想越无此情理,心便冷了下来。

自己老想成家立业,做一好人,偏又不知如何做起。为了穷苦,连想读两句书都办不到,连平日几个相识的农家都因财主作对断了来往,无家可归,连住的一个土崖洞都不能明目张胆公然回去常住在内。正在悲愤头上,忽有相识人寻来安慰劝说,寄与同情,当日又正大阴,快要下雨,饥寒交迫之际,不禁心生感激,觉着还是这些没钱的种田人有点人心。所说几家平日相处又好,不似别家只管上来说好,不要我做拉倒,做错情愿受罚,无故却不受气挨打,日久成习,不致像别的村童那样常时受人打骂。有时为了多吃半碗薄稀饭,仍要受女主人的闲气,只这几家人最厚道,这一成了公用,至多冬来没有穿的,吃的决不发愁。山里业已跑熟,有时还可借着放羊掘点药材,打两只野兔,换点私房钱,添点衣服。当时答应一同回去。因这几家都养有好些羊,知其可靠,叫他一人代放,闲来做点杂事,早出晚归,事完仍回崖洞居住。转眼过年,主人又凑了两件旧棉衣裤与他改好穿上,双方倒也相安。那两家富人子弟因其早出晚归,难得遇上,也未生事。

这日旺子想起明早二月十五年已十三,老是为人牧羊,如何才能上进,想起愁烦。

早起赶了一群羊正往山口走进,忽在无意之中打到两只野兔。自从村人公用之后,人都喜他勤谨,旺子又有心计,把年下主人给的两三百个喜钱和平日采药所得凑在一起,买了一把尺多长的快刀和一根三尺多长的铁棍、一柄药锄,自己再编了一个竹篮,照例放羊时必要带去。众人因他能干,决不误事,从未阻止。身边还积有两百多个制钱,一向不舍得用,准备积得多时再买一柄猎叉。华家岭山口原有一所山村,住有六七户人家,因有采药人常时来往,倒开有两家茶酒店。二月间天气,花明柳媚,风景颇好,旺子放羊照例走出老远,离山口还有三里多地,左近野生枸杞甚多,采到大而成形的可得善价。

旺子一直梦想掘得一株像别人传说生具狗形的枸杞,发个小财。初进山口时,为想心事烦闷,无意之中在一老树根下发现兔窠,当时打到两只肥的。因和内中一家酒铺主人工老汉相识,便托人家代为烧熟,回来同吃一只,再带一只回去送人。说完转身要走,忽听人喊:"好肥兔子,送我一只下酒如何?"

旺子回顾,见芦棚下面坐着一个穷汉,年约三四十岁,身穿一件青布衣,貌相清瘦,两眼却是黑白分明,比常人明亮得多。腰间系着一根铁笛。旺子自家虽然勤俭,对人却极大方,又见那人衣服上面补了两处,知和自己一样穷苦的人,先当山中采药的人,不知怎会未带家伙。暗忖:此人一清早便来此吃酒,面前只一把酒壶,连个酒菜都无,必是穷苦朋友,也许清早入山连吃的都没有,便走过去笑说:"这兔子是我凑巧得来,没费什事。本想留上一只送人,你既想要,送你也好。大哥你贵姓呀?"

穷汉把眼一翻,怒道:"你这小娃怎没规矩?我比你年长得多,如何喊我大哥?实对你说,我由前日起还未吃过东西,本想向店家赊点酒食,无奈时光大早,没有什么吃的,吃了几杯空心酒,正在难过。我吃得多,一只兔子不够,你不请客拉倒,你如请客,两只兔子全数送我下酒,再将你腰问的钱送我一点,好人做到底,你便喊我师父也不计较了。"旺子也是福至心灵,先觉那人说话无理,兔子全送,还要代会酒账,上来先骂不懂规矩,本是有气,正想挖苦他两句;继一想,此人说话似疯非疯,好些不通情理,也许空心酒业已吃醉,自来人穷气大,反正白得之物,何必与他一般见识?既然请客,酒钱又不甚多,索性做整人情,交个苦朋友也好。闻言并未生气,立时改口笑答:"大叔,怪我年轻,喊错了你,兔子全数送你下酒,酒钱由我来付好了。你贵姓呀?"边说边将腰间藏了两个多月未舍得用的二百多制钱解下,准备取出一二十文相赠。穷汉始而端坐不动,微笑说道:"我一直当你小气呢,人真不易看透,想不到自己俭省,待人大方,像你这样小娃真个难得,这枝铁笛子便是我的姓名,你记住它好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