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天台 智者 疏 并记

四明沙门 道威 入注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第二达多一品。引昔弘经。彼我兼益。以劝流通。先释品目。次消经文。释品目。具注四释。初因缘者。生时人天心热。因此立名。即因缘感应也。问。恶人出世。何名感应。答。令无量人。不敢造恶。则世界益也。因行逆而理顺。即圆顿教意也。本地清凉。迹示天热。同众生病也。故大经云。达多必不破僧。报恩经云。若有人言达多实恶人入狱者。无有是处。大云经云。达多不可思议。所修行业。同于如来。并本迹意也。宝唱经目云。法华凡四译。两存两没。昙摩罗刹。此言法护。西晋长安译。名正法华。法护仍敷演。安汰所承者是也。鸠摩罗什。此翻童寿。龟(音丘)兹国人。以伪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于长安逍遥园。译大品竟。至八年夏。于草堂寺。译此妙法莲华。命僧睿讲之。睿开为九辙。当时二十八品。长安宫人。请此品淹留在内。江东所传。止得二十七品。梁有满法师。讲经一百遍。于长沙郡烧身。仍以此品。安持品之前。彼自私安。未闻天下。陈有南岳禅师。次此品在宝塔之后。晚以正法华勘之。甚相应。今四渎混和。见长安旧本。故知二师深得经意。嘉祥三义。全不可依。委如记释。言提婆达多。亦名达兜。此翻天热。其破僧。将五百比丘去。身子厌之眠熟。目连擎众将还。眠起发誓。誓报此怨。捧三十肘石广十五肘掷佛。山神手遮。小石迸伤佛足。血出。教阇王放醉象蹋佛。拳华色比丘尼死。安毒十爪。欲礼佛足。中伤于佛。是为五逆。生时人天心热。从是得名。故言天热。此迹也。若作本解者。众生烦恼故。菩萨示热。同其病行。而度脱之。此品来意。引古弘经传益非谬。明今宣化事验不虚。举往劝今。使流通也。文为二。一讫生佛前莲华化生。明昔日达多通经。释迦成道。二从于时下方多宝所从菩萨下。明今日文殊通经。龙女作佛。禀教尚然。宣通之功。益岂不大矣。故提婆达多受记。文殊可以意知。第一有三。一明往昔师弟持经之相。二结会古今。三劝信。第一有长行偈颂。长行有四。一明求法时节。二于多劫中下。正明求法。三时有仙人下。明求得法师。四王闻下。明受法奉行。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

初明求法时节。

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

此上是第二正求法中。初明发愿也。

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

第二修行中。初明欲满檀那。勤行布施也。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次明为满般若。推求妙法。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莲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

三明求法得师。

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第四受法奉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有七行半。颂上长行。为五。

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

初二句。颂上求法时节。

虽作世国王。不贪五欲乐。推钟告四方。谁有大法者。若为我解说。身当为奴仆。

第二一行半。颂上正求法。

时有阿私仙。来白于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若能修行者。吾当为汝说。

第三一行半。颂上求得说法师。

时王闻仙言。心生大喜悦。即便随仙人。供给于所须。采薪及果蓏。随时恭敬与。情存妙法故。身心无懈倦。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

第四二行半。颂上受法奉行。

亦不为己身。及以五欲乐。故为大国王。勤求获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为汝说。

第五一行半。结正劝信。

△下去第二结会古今。复二。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

初正结会古今。

△下去是第二明师弟功报俱满。初明弟子。中复为三。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

初明弟子因满也。言具六度者。度义甚多。委如大论。故知诸家取舍。不任证据。不知何者是释迦所行具足。今一家立教。则体相可识。迹示四相。本行唯圆。初明三藏中略释。直明六相。舍依正名檀。防止七支名戒。打骂不报名忍。为事始终名精进。四禅八定名禅。分地息诤名般若。次约束十善为六度者。不杀至不妄语是檀。不两舌是尸。不恶口是忍。不绮语是进。不贪瞋是禅。不邪见是般若。又约分别。初明对治。菩萨善戒第十云。六波罗蜜有三种。一对治。谓悭。恶。瞋。怠。乱。痴。即所治。二谓相生。谓舍家持戒。遇辱须忍。忍已精进。进已调根。根调知法界。三谓果报。富。具。色。力。寿。安。辩。又余经云。施报富。戒报善道。忍报端正。进报神通。禅报生天。智报破烦恼。如是等例。皆三藏小菩萨六度也。次约大乘衍门。若施。受。财物。三事皆空名檀。不见持犯名戒。能忍所忍不可得名忍。身心不动名精进。不乱不味名禅。非智非愚名般若。如此流例。皆通教中六度也。又约别教世外菩萨六相者。若言檀有十利。伏悭烦恼。舍心相续。与众生同资产。生豪富家。生生施心现前。四众爱乐。处众不怯畏。胜名遍布。手足柔软。乃至诣道场。恒值善知识。此乃檀中十利。次戒有十利者。满一切智。如佛所学。智者不毁。誓愿不退。安住于行。弃舍生死。慕乐涅槃。得无缠心。得胜三昧。不乏信财。此是戒十利。忍有十利者。火。刀。毒。水。皆不能害。非人所护。身相庄严。闭恶道。生梵天。昼夜常安身。不离喜乐。精进有十利者。他不能折伏。佛所摄。非人所护。闻法不忘。未闻能闻。增长辩才。得三昧性。少病恼。随食能销。如优钵华增长。禅有十利。安住仪式。行慈境界。无悔热。守护诸根。得无食喜。离爱欲。修禅不空。解脱魔罥。安住佛境。解脱成熟。般若十利者。不取施相。不依戒。不住忍力。不离身心精进。禅无所住。魔不能扰。他言论不能动。达生死底。起增上慈。不乐二乘地。又四事应修檀。一修道者破悭贪故。二庄严菩提故。三自他利益。欲施。施时。施已。皆欢喜名自利。饥渴者得除。是名利他。四得后世大善果。后世获大尊贵饶财。四事应持戒。自修善法灭恶戒。庄严菩提摄众生。卧觉安不悔恨。于众生无害心。后受人天。得涅槃等乐。四事应修忍。修忍除不忍。庄严菩提摄众生。彼此离怖畏。后世无瞋。眷属不坏。不受苦恼。得人天涅槃乐。四事应修精进。进破懈怠。庄严菩提。摄众生。增长善法。是自利。不恼他是利他。后得大力致菩提。四事应修禅定。定破乱心。庄严菩提。摄众生。身心寂静。是自利。不恼众生是利他。后受清净身。安隐得涅槃。四事应修般若。智慧破无明。庄严菩提。摄众生。智慧自乐。是自利。能教众生。是利他。能坏烦恼及智障等。是大果。如此流例。是别教明六度。后约圆教者。月藏第一云。若众生唯依读诵。求菩提。是人为着世俗。尚不调己烦恼。何能调他。是人着嫉妒。名利。富贵。高心自是轻慢毁他。尚不得欲界善根。况色无色善根。况二乘菩提。况无上菩提。如星火不能干海。口气不能动山。藕丝不能称岳。何者。世俗心不能满菩提。何者是第一义。谓造一切福事。若修身。修心。修慧。以第一义熏修。则速满六波罗蜜。若行若坐。舍攀缘想。是檀。舍攀缘不犯是尸。于境界不生疮疣是羼。不舍于离是进。于事中不于逸是禅。于诸法体性无生是般若。复次于阴舍是檀。不计念阴是尸。于阴无我想是羼。于阴不起怨想是进。于阴不炽然是禅。于阴毕竟弃是般若。于界舍是檀。于界不扰浊是尸。于界舍因缘是羼。于界数数舍是进。于界不起发是禅。于界如幻想是般若。如是等是名第一义谛。善巧方便。甚深法要。能满六波罗蜜。以此法自为为他。三世菩萨。悉修是法。成菩提。故非世俗也。此法息众生烦恼道苦道。安置菩提道。华严七地。方明念念具十波罗蜜。修习一切佛法。以求佛道。善根与一切众生。是檀。能灭一切烦恼热是尸。于一切众生无所伤是忍。求善无厌是进。修道心不散。常向一切智是禅。忍诸法不生门是般若。能起无量智门是方便。求转胜智是愿。魔邪不能阻是力。于一切法相如实说。是智。是十波罗蜜具故。四摄道品。三解脱。一切助菩提法。于念念中皆具足。诸地皆念念具足。此地胜故。此借华严教道深位。以证今经圆人初心。验知华严。存于教道。别义明矣。若圆极说。岂至七地。方具十耶。故知地持中。念念具十。六之与十。开合不同。若念念具十。何行何念。而不具十。一行一切行。斯之谓也。经中以持般若校量。过舍恒沙身。乃以实行。对事舍耳。若六皆法界。此则不然。故不可以三事皆空。及以次第出生诸行而比之。又此六度。上下诸文。非不略释。观其文意。随事各别。若序中横见。但是现相。发弥勒疑。文殊引古。种种之言。为引同耳。过去佛章。为开五乘。菩萨之文。六度甚略。药草喻中。三菩萨位。不语行相。意在辨于差与无差。分别功德。略举五度。为校量本。亦非正意。故无行法。唯此中经。文虽略列。而正明行因趣果之相。故释者委列。使一切行会入一乘。方是此中释迦所行。圆教本迹六度之相也。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次明释迦为弟子果圆也。然三十二相。诸教所列。修得不同。多在教道。若实道者。但是发得。不须各修。如下龙女叹佛偈中。自非深达。安能具相。委如止观第一见相中说。三十二相者。足下平如奁底。足趺隆如龟背。两相共一修。坚固布施。千辐轮但一修。安慰怖者。足跟长。手足指长。圆直身。三相共一修。谓不杀戒。七处满。肩。颈。臂。脚。一修。恒作施主。手足合缦。及柔软两相一修。谓四摄。足跟直。踝不现。毛右旋。三相共一修。恒以善法。饶益众生。鹿腨(市兖)肠相一修。以经书教人不吝。皮肤不受尘垢相一修。如问而答。黄金色相一修。忍辱好衣施。阴马藏相一修。和合诤讼。梵身圆等相。手摩膝相。共一修。慈心等教导。肩圆。项光。师子臆。三相共一修。恒令施得增长。万字相一修。不恼众生。绀眼。牛王睫。二相共一修。不恙爱视众生。顶髻。青发。二相共一修。诸功德。在众人前。一孔一毛。白毫。二相共一修。不妄语。四十齿。白齐。二相共一修。不两舌。广长舌。梵音声。二相共一修。不粗恶语。师子颊一修。不绮语。四牙一修。离邪命。一切众生功德。等佛一毛。佛诸毛功德。等一好。诸好等一相。诸相等白毫肉髻。白毫肉髻百千万亿。乃成梵音声。三十二相。因虽各各。论其真因。持戒精进。精进无戒。尚不得人天身。况余相耶。此则三藏教佛相本也。空无生。是通教相本。道种智。是别教相本。实相。是圆教佛相本。八十种好者。二十指。手足表里八处平满。踝。膝。䏶。六处好妙。肩。肘。腕。六处满。两髂。奇中三处好。髋尻二处。马藏一。两髆二。腰脐二。胁腋乳六。腹胸背项四。上下牙。上下唇腭。两颊。两鬓。两目。两眉。两鼻孔。额。两𩑐。两耳。头圆。是八十好也。若约四教。分别四种八十好。义并准上。

△下第二明师妙果当成佛。师中复三。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

初正果成。分陀利云。调达作佛。号提和罗耶。汉言天王。国名提和越。汉言天地。

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广为众生。说于妙法。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恒河沙众生。发无上道心。得无生忍。住不退转。

第二明在世化度也。

时天王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宝塔。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诸天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数众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第三明灭后利益也。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墯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第三劝修如文。莲华化生者。胎经云。莲华生者。非胎卵湿化之化也。非化而化耳。实不如四生中之化生。如诸天化生。仍在父母膝等生。况同四趣中耶。请观音云。莲华化生为父母。无量寿观云。处华台久者为胎生。实非胎也。例莲华生。亦称湿卵。而非湿卵。今此乃是忽然而有。如净德王家忽然化生。但以莲华在湿未剖。如湿如卵。含在华内。义之如胎。大宝积云。菩萨成就八法。于诸佛前。莲华化生。一者乃至失命不说他过。二者化人令归三宝。三者安置一切于菩提心。四者梵行不染。五者造佛安华座上。六者能除众生忧恼。七者于贡高人。常自谦下。八者不恼他人。宝积虽尔。以诸经论随宜说耳。假使一切经论所列。生莲华缘。并为今文闻品功德之所超过。故华生虽同。本缘各别。

△下于时去。第二明今日文殊通经利益。复二。初明文殊通经。二从文殊言我于海中下。明利益。第一复五。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启多宝佛。当还本土。

初明通经五中。第一智积请退。分陀利经云。下方佛所从菩萨。名般若拘罗。汉言智积也。

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善男子。且待须臾。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妙法。可还本土。

第二释迦止之。令待通经利益之证。智积谓。多宝为证经故出。劝物流通既讫。是故请还。释迦止者。虽迹门事讫。本门未彰。故托在文殊。以留多宝。佛之密意。非菩萨所知。密意之言。诸师不知也。

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前。头面敬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

第三文殊寻来。有人问。序中在座。今云何海来者。今为答之。岂以凡情。而度圣境。不起此会。于海化物。义亦何辜。亦可在序一期益讫。去时岂要白知。来时大利方生。与众自海而至。若例地涌菩萨赞辞。此经甚略。或当彼有广文。具有出会之语。而传至此者略耳。问。三千大千之外。各辰四百万亿国土清净琉璃。无后大海。文殊何故仍云海来。答。事释未爽。况不思议。今三义通之。一者既移人天。及变大海。从所移处来。应无远弊。二者众海纵移。龙宫不动。龙谓不动。而所居已变。从变而不变处来。有何不可。三者无缘者被移。有缘者今来。此不思议山海。宛然令众不见。但是变见。非谓改体。文殊既不起而往。其土亦即秽而净。故净名云。移置他土。都不使人有往来想。此中乃使有往来想。而本不移。故知应有机者。则土变。众移而尚来。其无缘者。土复众来而不至。所以理虽无动。化事成规。故使所见不同。往来时异。菩萨化仪尚尔。岂佛设变同凡。问。不起而往。何故云来。答。示彼此众。知经功力。识禀教益。故须云来。不往而往。不来而来。皆为利物。何须此难。故知他土。未必见来。彼不见来。此不见去。不来不去。而移事宛然。如净名足指按地。是时大众。自见坐宝莲华。而土秽如故。此并记文。荆溪料简显义。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

智积发问。

△第五文殊答。非口所宣。第五复为七。

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有证。

第一文殊答利益甚众也。

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住在虚空。

第二蒙益者皆集证。

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蜜。

三明文殊所化。

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

第四先禀权教。住二乘道。分陀利经云。莲华从池出者。本发菩萨心。其华在空中。说摩诃衍事。本发声闻心者。华在空中。但说断生死事。

今皆修行大乘空义。

第五明今闻实教。悉住大乘法。

文殊师利。谓智积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此。

第六文殊师利结益。

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今此诸大会。及我皆已见。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广导诸群生。令速成菩提。

第七智积偈叹。

△从文殊去。第二明利益。文为九。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

第一文殊自叙。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

第二智积发问。

文殊师利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第三文殊正答。

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萨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

第四智积执别教而为疑。

△第五龙女明圆释疑。初长行。次偈。自为三。

言论未讫。时龙王女。忽现于前。头面礼敬。却住一面。

初是经家叙忽现申敬也。

以偈赞曰。

偈复为三。

深达罪福相。遍昭于十方。

初半偈。明持经得解也。罪福者。约七方便传作。今偈深达无罪无福。入一实相。名为深达。十方即十法界。同以实慧朗之。故言遍照。

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天人所戴仰。龙神咸恭敬。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

次二偈。明成就二身。具三十二相者。深得法身之理。即备相好。如大品明。欲得一切法。当学般若。如得如意珠。二乘但得空。空无相好也。

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证知。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

第三引佛为证。

△第六身子狭小三藏权难。为二。

尔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

初身子复难。先总明难信。

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迳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此是第二身子释有五碍。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

第七龙女以实除疑。现成明证中。初献珠。表得圆解。圆珠表其修得圆因。奉佛是将因克果。佛受疾者。获果速也。此即一念坐道场。成佛不虚。明证若此。

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

次正示因圆果满。胎经云。魔梵释女。皆不舍身。不受身。悉于现身得成佛。故偈言。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问。此龙女为不舍分段。即成佛否。若不即身成佛。此文及胎经云何通耶。答。今龙女文。从同体权说。以证圆经成佛速疾。若实行不疾。权行徒引。是则权实义等。理不徒然。故胎经偈。从实得说。若实得者。从六根净。得无生忍。当知龙女应物所好。容起神变。现身成佛。及证圆经。既证无生。岂不能知本无舍受。何妨舍此往彼。余教凡位。至此会中。进断无明。亦复如是。凡如此例。必须权实不二。以释疑妨。

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此是第八中。初时众见闻。住南方者。由被缘熟。宜以八相成道。此土缘薄。秪以龙女教化。此是权巧之力。得一身一切身。普现色身三昧也。况权巧者。不必一向唯作权释。秪云龙女已得无生。则约体用。而论权巧。非谓专约本迹为权巧也。故权实二义。经力俱成。他人释此。或云龙女七地十地等者。不能显经力用故也。

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无量众生。闻法解悟。得不退转。无量众生。得受道记。无垢世界。六反震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

此是第八中。次人天欢喜。彼此蒙益。

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第九智积身子等。默然信伏。此是文殊通经。龙女作佛竟。此达多品。引往弘经彼我兼益。明今宣化事验不虚。以劝流通。文毕。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

此品。是迹门五品单流通中。第三八万大土。此土弘经。新得记者。他土弘通也。有本云劝持者。义须两存。随题皆得。不及从初。故题持品。二万菩萨奉命弘经。故名持品。重劝八十万亿那由他弘经。故名劝持品。问。何故尔。答。二万是法师品初。别命之数。故奉旨受持。八十万亿那由他等。前无别命。止通觅。今佛眼视。令其发誓。此土通经。证验深重。佛意殷勤。是故蒙劝而弘。故有二意也。就文为二。先明受持。后明劝持。初文复为三。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初二万菩萨奉命。此土持经也。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受记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受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

次五百八千声闻发誓。他国流通也。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此诸尼请记有三。初波阇波提请记也。姨母者。本行经云。释种有长者。名善觉。生八女。时净饭王与三弟。四人各纳二女。净饭王妃。即是摩耶。此云天后。生太子已。七日命终。生忉利天中。次妃即第八女。名摩诃波阇波提。亦云大爱道。即是其姨。故云姨母也。问。此诸声闻。已成大士。何故不能此土弘经耶。答。为引初心始行菩萨。未能恶世苦行通经。复欲开于始行安乐行品也。

于时世尊。告憍昙弥。何故忧色。而视如来。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如来与记也。憍昙弥此云最胜。即是波阇波提。亦云瞿昙弥。姓也。总与波阇及六千授记竟。

尔时。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

二耶输请记。耶输此云名闻也。

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次明与记。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并其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世尊导师。安隐天人。我等闻记。心安具足。

此是诸尼领解欢喜。

诸比丘尼。说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国土。广宣此经。

此是诸尼发誓弘经。

△第二劝持。有长行偈颂。长行有五。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是诸菩萨。皆是阿惟越致。转不退法轮。得诸陀罗尼。

初佛眼视。即是默劝。而不告者。上来虽不别命。而举持经功德深厚。引证分明。多宝分身。远来劝发。此之殷勤。事已义足。有欲应命。宜即发誓。无复繁言。又将护声闻他方之愿。是故世尊不侯称扬也。

即从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说此经者。当如佛教。广宣斯法。

第二菩萨请告。

复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见告敕。

三明今佛默然。

我当云何。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

第四菩萨知意。

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唯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第五发誓通经。

△下去偈文。是孤起偈。诸菩萨等。请护弘经。即是自述弘经方轨故也。何者。以由佛于法师品中。说方轨竟。宝塔慕觅用方轨人。达多引往用方轨者。安乐行。是始行方轨。故云住忍辱地等。具如后品。若不尔者。则弘经无轨。无轨弘经。斯无是处。如赤身入阵。自损不虚。被铠之言。应不徒设。偈有二十行。请护持经。前十七行。被忍衣弘经。次第二一行。入室弘经。次第三一行。坐座弘经。次第四一行。总结请知。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下初忍衣中。细科为三。

惟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恐怖恶世中。我等当广说。

初总明时节也。

△次所忍境又三。

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应忍。

初一行。通明俗众。是所忍邪见人也。

恶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未得谓为得。我慢心充满。

次一行。明出家增上慢者。此又过前。

或有阿练若。衲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贪着利养故。与白衣说法。为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是人怀恶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练若。好出我等过。而作如是言。此诸比丘等。为贪利养故。说外道论义。自作此经典。诳惑世间人。为求名闻故。分别说是经。常在大众中。欲毁我等故。向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及余比丘众。诽谤说我恶。谓是邪见人。说外道论义。

此上七行偈。是第三僭圣增上慢者。此过前最甚。以后后者。转难识故。中阿含第六云。阿兰若。此翻无事。即无诤也。有事必诤。头陀此翻抖擞。宝云经云。阿练儿处也。住阿兰若者。不与世诤。不近不远。便于乞食。有树阴多华果。足净水。无难事。不险阻。易登陟。独无侣。诵所闻。兰若比丘。见王王子婆罗门及一切人来。比丘唱善来善来。可就此坐。彼即共坐。彼不坐。比丘亦不得坐。应种种说法。安慰令喜。佛灭后末。恶世不应戒。比丘虽说戒法而得活。而于戒法不乐行。历五分法身。余一切道法。亦如是说。如齆鼻人。说栴檀。既自无香。亦不自闻。天人龙神。鸠槃荼。终不供养无戒人。余四分亦如是。无有能将妙法来。必由净戒之所起。余定慧解脱亦如是。若遇垂死最重病。痛恼逼迫极无憀。念佛三昧常不舍。一切苦切夺其心。彼人自解是法故。则知一切诸法空。若不尔者。非兰若行。凡居兰若。为调烦恼。自举蔑他。非无诤行。未知端拱意在何之。轻倨师友。傲慢王臣。况令无识者谓圣。使有眼者寒心。罗云之行永乖。空生之德安在。但由内心不实。专以身营外虚。笃论其道。诸无所云。审如宾头卢知王七年矣国。及稠禅师进否为王。故起居适时。安得一向。十住婆沙明。兰若比丘。乃至具五十法。方堪止住。乃至十二头陀。各具十法。不然则且寻师进道。何遽守愚。出家离世。割爱慕道。应以五分而为正则。尚违小乘之式。而反轻于大教者。尤害之甚。若以此名。而均于大。则大乘三学二脱。可以自规。方应出家兰若之式。若着所说。不勤行之。专思自活。如斯等辈。名相似三学。矫三学。贼三学。许三学。而欲轻于通经者。故令弘者。当着忍衣。专弘正法。有戒之人。具增三学。方名增戒。守一不行。信知戒减。戒尚不行。安行定慧。故须历五分勘之。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诸恶。为斯所轻言。汝等皆是佛。如此轻慢言。皆当忍受之。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着忍辱铠。为说是经故。忍此诸难事。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我等于来世。护持佛所嘱。世尊自当知。浊世恶比丘。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说法。恶口而颦蹙。数数见摈出。远离于塔寺。如是等众恶。念佛告敕故。皆当忍是事。

此第三明着衣意。忍辱铠者。应须四教释忍。初三藏小乘中。阿含第五云。黑齿比丘。诉佛云。舍利弗骂我说我。佛疾唤舍利弗。实骂说不。舍利弗言。心不定者。或说骂。我心已定。云何说骂。如折角牛不触娆人。如残童子耻不恼彼。我心如地水火风。净与不净。大小便利㖒唾。受而不骂心如扫帚。净不净俱扫。又如破器盛脂。置之日中。渧渧恒漏。自观九孔。常漏不净。云何骂说于他。又如死蛇狗等。系净童子颈。惭耻自愧。不骂说他。佛问。如是恶人。汝云何观。答。人有五。一身善口意不善。但念其善。不念不善。如衲衣比丘。见粪聚弊帛。左捉右舒。截弃不净。而取于净。念用其身净。以规我身。弃其口意。以诫我口意。又口行净。身意不净。亦念其口。弃其身意。如热渴者。值多草池。披草掬水。凉身止渴。又意净。身口不净亦念其意。不用其身口。如行路热渴。唯牛迹少水。我若用掬若手。水则浑浊。应两膝跪。两手凭。口就吸之。以除热渴。又三业皆不净者。虽无可用。当痛念之。如路见病人。安置使稳。念此不净。使得值善知识。治其三业。勿令堕落三途。又三种皆净。常念是人。以自训况。念齐愿齐。如清凉池。多诸华草。热渴入中。以自苏息。常念境界。以去我恶。此是三藏教中。用苦无常不净无我真空。为忍辱铠也。毗婆沙第八云。念骂是一语。余皆唤声。终日唤声。于我何为。又此方是卑陋语。他方是称赞语。我若念此卑语。无处得乐。又观此字。骂若颠倒。此字即成赞。又骂是一界少分。一入少分。一阴少分。骂少不骂多。又谁成就骂。骂者成就。成就自彼。于我何为。又骂是一字。一字不成骂。二字成骂。无有一时称二字者。若称后字。前字已灭。又能骂所骂一时。同一刹那俱灭。于我何为。如是等观空如幻如化。用通空为铠。委如止观入空无生观中具说。又婆沙第十七云。凡圣俱有三受。亦云五受。即忧喜苦乐舍。凡圣三受。云何差别。凡夫于苦受有二。一身受苦。二心受忧悲。如三毒箭。失乐则瞋。得乐则喜。不苦不乐则痴。圣人但有身受。而无心受。于苦不瞋。于乐不爱。于不苦不乐不痴。三使不能使。于使得解脱。故有凡圣之异。如此等有无差降者。此用别教。为忍辱铠也。已上三教明铠非妙。今经明铠者。以念佛为忍辱铠。是圆念法身佛。即第一义佛。即是法故。文云念佛告敕。即法也。佛即是僧。僧即事理俱和。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如此之铠。一铠一切铠。即圆教铠也。由能观别。得诸教名。所观五受。其相不别。故持者应观三受。故云能忍诸恶行等。已上从偈初至此。是初明忍衣毕。

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说佛所嘱法。

第二明入如来室弘经法。

我是世尊使。处众无所畏。我当善说法。愿佛安隐住。

第三明坐如来座弘法。

我于世尊前。诸来十方佛。发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第四总结请知。此持品八万大士奉命此土弘经竟。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八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