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宝城寺沙门 无相 说
吴兴天池沙门 法聚 较正
长水平林居士叶祺胤 重较
妙法莲经卷第一
造化万物而至神谓之妙。主宰一切而不异谓之法。法即性也。妙即心也。盖此心人人本具。此性亦人人本具。然有圣有凡之差者。非此心性有差。乃人悟迷之有差耳。其心性本体。圣人与凡夫元无相间隔也。非惟圣凡无间。乃至上天下地。纷纭万有。动静云为。亦无毫发间隔者也。如是则妙法即心性之别名。心性乃太极之一体。人物共备。凡圣同源。更何疑哉。莲华者。清净无染。连续无间。亦喻此心古今无间。三世相连。色空无间。十方相连。盖人之妙心妙性。前前无始。后后无终。大大无外。细细无内者也。经者。吾佛大圣人宣示此心此性之直言也。以此言直示人心奥理故谓之经。卷第一者。此经通有七卷。此为首卷。故云第一。第二乃至第七可知。此经虽七轴之微。实该尽三世间四法界之大道也。兹盖尊众命宣此经。但相才荒见浅。不能深发秘奥。请各静中再参。幸甚。科主问曰。妙法莲华题目义。已蒙开示至无疑。只是离却语言外。未审如何得受持。师曰。个里本无元字脚。不须里许更生疑。今朝举起旧公案。万象森罗悉受持。曰。恁么则泥团土块先先佛。瓠子冬瓜上上机。师曰。大丈夫兮须若此。莫教落在二三机。曰。如是则全身领荷。师曰。更待何时。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姚秦。东晋伪王也。姓姚名兴。为秦国主。此经乃秦诏命翻译。故标其国号也。三藏乃译僧之通称。谓其僧能通经藏律藏论藏也。法师。能弘扬教法。堪与人天为师范也。鸠摩罗什。译僧名也。此云童寿。谓其僧童年而有耆寿之德也。奉诏译。乃奉奏王明诏。翻译此经也。然罗什译此妙法于东土。释迦谈此妙法于西干。且道释迦佛未开口。罗什未落笔。作什么生是此经之妙法。盖此妙法。开口成双橛。扬眉落二三。便不开口与扬眉。不免至人还检点。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上天下地。鱼跃鸢飞。乃至草木昆虫。无不为诸人翻译此经妙法之微义也。如或不然。各人且向山僧未开口。诸人未到法堂。并父母未曾生。乾坤未曾判已前。着眼看看。此妙法毕竟是何言句。咦。泥牛负夜到莲池。木马䭾春来柳岸。问曰。泥牛负夜到莲池是甚么义。师曰。是不到而到义。曰。木马䭾春来柳岸是甚么义。师曰。是不来而来义。曰。恁么则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师曰。又是不会翻译。曰。如何是会翻译。师曰。请听山僧一颂。妙法莲华无一字。自来三藏错商量。今朝更强重粘起。不似当时出水香。曰。如是则须向言前荐取。休于句下承当。师曰。具眼高人。何劳再问。
序品第一
妙法莲华经五字如前说。序者。引起也。品者。品节次第也。此品乃引起妙经之前导也。第一者。此经有二十八品。此为首品。故为第一。此说乃讲家义解如是而已。若是吾祖心法相传即不然。盖斯经妙旨。在易谓之太极。在天地万物谓之理。在造化万变谓之道。在人物为憎爱取舍之主谓之心。在动植云为去就苦乐之觉谓之性。然太极也。心也。性也。道理也。即一体无二之物。吾佛大圣人由诸人日用不觉。所以放光明洞照十方三世。为妙经之序引也。洞照三世。则无前际今际后际。洞照十方。则无四方八面上下。无四方八面上下。则示统体一极之元理也。无前际中际后际。则示全体一佛之天命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可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其或不然。且以今日山僧举扬为引序。其他妙法。须向静中扫尽万别千差。妄知妄见。单单举个能知觉的道理。毕竟果是何物。于此豁然有悟。当顿觉所谓妙法也。太极也。道理也。心性也。皆备于我。何尝欠少。而向外觅哉。问曰。学人便直下承当。还成佛否。师曰。你说个承当。承当个甚么。曰。承当作佛。师曰。是即也是。只恐分成两橛。曰。如何是浑沦的道理。师曰。清风两槛竹。明月一庭松。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者。集诸经通语。谓如是之经。我亲从佛闻。乃阿难陀尊者结集法藏之举。表此经有所传受而已。更无他说。然如有是有非。我有真有妄。妄我者。即今各人四大六根身相是也。以此为我。我为不实。我既不实。闻亦成妄。真我者。拟心即错。动念则乖。尘尘不昧。了了常知。无声香之可听嗅。无形状之可模写。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者也。诸佛指此真我为性。即如是经。诸佛指此真我名灯。即如是法。用如是真实无妄之我。听如是真法华经。则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言心则法法皆心。泥团土块。糠秕瓦砾。皆自心也。言法则心心皆法。喜怒哀乐。逆顺取舍。皆妙法也。又如是者。圣人言性。言性则无有不如者也。如非者。众人论情。论情则无有相如者也。以不相如故。六道四生。苦乐升沉。本无而实有也。以相如故。万物一马。何真何假。天地一指。孰是孰非。如是领略。如是融会。方可谓之如是妙法华经。我亲从佛闻。否则如是我闻之义。天地相间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尽十方是个如字。遍万物是个是字。通今古是个我字。即人法是个闻字。咦。既是是非干不着。平生生死岂相关。问曰。如是说了。还当得修行也无。师曰。也当得。也当不得。曰。如何当不得。师曰。说食不能饱。画饼岂充饥。曰。如何是当得。师曰。一击虚空成粉粹。千差万别悉无名。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此三句经。即灵山佛与大众会集之一时也。更无他说。今欲详讲者。盖此妙经旨趣。深固幽远。若不字字发明。则闻者到了不知所讲者何事。故今不避旁引碎分之诮。试为逐句重拈一遍看。夫一时者。非一非三。纯真不杂。圆融妙合之时。此时也。上而无顶。下而无底。旁无边畔。中无住处。易谓之太极。华严谓之法界。本教谓之法身。世通谓之道体。即所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先。意必固我既忘之后时也。又谓之上不见有诸佛。下不见有众生。外不见有山河大地。内不见有见闻觉知时也。众人不一此时。背觉合尘。流浪生死。圣人常一此时。耀古腾今。辉天鉴地。佛者觉也。以具三觉义。故译不翻。三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具备。号之曰佛。自觉即明德。觉他即新民。觉行圆满。即止于至善也。止于至善之地。则三祗果满。万德功圆。新斯民之耳目。则处处弥陀佛。家家观世音。明明德于自己。则明彻古今。道同天地。具此三觉。十号圆满。万德庄严。转万物总是自己。即一心含摄十虚。赞叹不能穷。思议何可得。尽虚空遍尘刹之国土。无不尊崇。凡有血气含识之生灵。无不亲仰。天中之天。圣中之圣。故曰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即说妙经佛所住处之灵山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便悟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一尊古佛。常在灵山。说此妙经。筵不曾散。其或未然。古佛去此远已。闻者徒增喧噪。虽然如是。夹路桃华风雨后。马蹄无处避残红。问曰。如何是一尊古佛。师曰。见山同山。见水同水。曰。学人不会。师曰。着衣吃饭凭谁力。运水搬柴用意参。曰。莫不参底心便是。师曰。认贼为子。曰。如何是不认贼为子。师曰。潜天同天。潜地同地。曰。恁么则佛身充满于法界也。师曰。木人石女本无情。堪叹世间同谤赞。
与大比丘众(至)心得自在。
此段经。吾佛大圣人说此经。相与具足大行大德出家证道果者。有万二千。同住同行。同乞同听也。又比丘者梵语。此云破恶怖魔乞士。乞士者。惟乞自济。不田不商。怖魔者。威德自重。无障无难。破恶者。戒律自持。如冰如霜。阿罗汉者梵语。此云无著不生应供。应供者。应受十方人天供养。不生者。不生一切妄想业缘。无著者。无诸世间情色染着。诸漏已尽。诸漏落情想之心。从此永尽。无复烦恼。无有复生世间烦恼。逮得己利。一切妄想。智能独断。得大利益。尽诸有结。结使烦恼。更不发生。心得自在。从此超出凡情。了无拘系。得大自在。举如意云。会么。于此会得。一万二千大比丘罗汉随佛在此。转大法轮。放大光明。作大佛事。其或不然。诸人且向静中自看。看父母未曾生。天地未曾立。圣人未曾出世。祖师未曾西来。毕竟唤什么做佛法。忽然看破。方悟人人本来面目。其大无外。其细无内。其前无始。其后无终。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者也。到此田地。自然会得。扬眉瞬目。也是佛与万二千大比丘说法。迎宾作主。也是佛与万二千大比丘说法。如是乃至尘尘刹刹。物物头头。俱是佛与万二千大比丘说法。问曰。只如说法。说个甚么。师曰。说你不荐。曰。只如荐。荐个什么。师曰。本来是佛。曰。只如不荐。还是佛么。师曰。也是佛。只是不会说法。曰。会说法时如何。师曰。方荐本来是佛。更听说偈。众生诸佛一般般。不信分明是自瞒。普请今朝齐领悟。一毫自觉大千宽。
其名曰(至)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此段经。列万二千大比丘首领名字。虽各有程说。不过因德因事权标名姓。据实而论。即一法身之性。一法身之名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舍利弗之大智。明贯天人。目犍连之神通。妙超今古。旃延论义。辩似悬河。楼䭾见物。的如观掌。如是乃至迦叶之第一传心。陈如之最先得度。须菩提之能空万有。阿难陀之善记诸经。俱在当下一时会了。其或未委。须向动静中返观自己。听经时。能听者何物。着衣时。能著者何人。如是乃至折旋俯仰。取舍进退。细细筹量。毕竟是何宗旨。忽然于此会得。始信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像。不是虚语。听说偈曰。本无形相本无名。一有形名便不平。直下须能忘彼我。大千沙界一函经。问曰。从上诸圣演教度人。至今为甚么度人不尽。师曰。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曰。恁么则云开空自阔。风息水元平。师曰。不可随语生解。曰。如何是不随语生解一句。师曰。泥牛骑过海门东。笑杀殿前老松树。曰。再请道一句。师曰。但行平等事。不必问前程。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至)亦与眷属俱。
复有。再举之辞。学。先人皆训为效也。谓后觉者。仿效先觉所为。渐至于纯熟自然。则名无学。此二千尼众。比前比丘未到纯熟自然。故名学无学众。又名少知识众。因学力浅。少人知识耳。此段经。大略如此。山野不敏。敢再以学之一字细拈一遍看。盖志于学者有万不同。有志于功名而学者。则功名遂而无学。非无可学。志满已。有志于文章华藻而学者。则出言成文。拈笔成章而无学。至穷已。有志于神仙而学者。到成仙行空而无学。有志于政治而学者。到国泰民安而无学。有志于圣贤而学者。到圣贤田地而至尽。然俱与学佛不相似。且道如何是学佛底志。盖果真欲学佛。志必度尽众生。众生情异。各不同道。必须随类度脱。既欲随类度脱。亦须化身宇宙。既欲化身宇宙。必当高下无方。岂可守一执固。既不守一执固。又当博通诸子百家异道之书。既欲博通。则师亦不一。师既不一。宁可拘于教体。既不拘于教体。则此心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终日为而无为。长年作而无作。会古今于一念。收刹海于毫端。与天地万物铸作一块黄金。即今古含灵不是两般白玉。到此田地。强名曰道。学亦虚程。法界混融。志何用处。太极共芥子。本是一样称呼。法身同鸢鱼。不是两家活计。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路远夜行难把火。大家吹灭暗中行。问曰。如何是暗中行。师曰。不见有背面。曰。如何是无背面的消息。师曰。无耳方能听。无舌始能谈。曰。学人不会。师曰。高低岳渎。共转根本法轮。大小鳞毛。普现色身三昧。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
菩萨梵语。此云道学。摩诃萨。此云大道学。谓此八万人。皆道学中大道学人也。经意大略如此。然讲必以详明为要。禅乃用直指成功。今山野滥叨讲席。亦辱禅门。试为诸公重拈一遍看。大道之语。不徒空传其言。必须真证其实可也。真证道之实者。往古诸佛是也。学其证道之实者。往古诸圣贤是也。传道知道之言者。往古高僧名人是也。不知道而各执一端者。往古支离偏见。如管窥豹。只见一斑者是也。呜呼大道之体。岂容易窥测。容易证入。而为一乎。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便见悟者。悟此也。参者参此也。格物者格此也。致知者知此也。如是乃至传道传心。明理明性。传此也。明此也。明此大道之体。则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前无不始。后无不终。传此大道之用。则善无不兴。恶无不断。万无不容。一无不入。致此大道之知。则评是非。准若权衡。别真伪。明如藻镜。悟此大道之实。则往古来今。不离一念。一念不动。往古来今。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一体不变。天地万物。到此田地。无一物不是大道全体。无一物不是大道真名。洞山麻。卢陵米。信手拈来。赵州茶。金牛饭。信口吐吞。其或不然。更须诸缘放下。万虑冰消。与蒲团打合。参个父母未生话头。忽然参透。方知元来如此。元来如此。举如意云。咦。八万高流来听法。鼻端依旧大头垂。问曰。如何是道。师曰。何其大愚。曰。学人不会。师曰。用会作么。曰。恁么则直下承当。更休拟议。师曰。听说山颂。大丈夫兮宜早早。休言今日又明朝。等闲踢倒昆仑柱。风自清来月自高。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至)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此一段经。大略举八万人阶位德行。更无他说。虽然如是。若不一一细明。则听者不知。阿耨者何意。三藐者何为。试再以前经拈一遍看。阿梵语。此云无。耨多罗梵语。此云上。三藐梵语。此云正等。三菩提梵语。此云正觉。具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六字。乃往古诸佛大圣人圆证之极果。六字之中。又只正等二字。乃诸佛之本心。大圣之圆证。无上二字。乃赞此正等田地。更无过上之道也。正觉二字。谓到此正等田地。始谓之正觉之道。故往古诸佛。到今大圣。到此正等。方为究竟。夫正等者。一般般之谓也。盖法身正等一般般之际。上不见有诸佛之圣。下不见有众生之凡。四围不见有万类之差。一己不见有三世之异。道个圆圆果海。判属言铨。指为上上大乘。还成露布。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便见得十方诸佛。历代祖师。无有两个鼻孔。古往圣人。后来作者。只是一样舌头。其或不然。更须静中看个一归何处话头。久久功深。忽地顿悟。方自会得佛不出世。祖不西来。前后际断。人法两忘。山野今日讲演妙经。也是辨空华之浓淡。较兔角之短长者也。谓之正等。也是三千里外问长安。问曰。且道如何是正等。师曰。你从几时不正等。曰。恁么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师曰。有言已便妨谈道。无物何由更惹埃。曰。既是妙道不离无相旨。纷纭万事总非真。师曰。又是不正等。曰。如何是正等。师曰。听说偈曰。正等由来一更圆。既非形像岂容言。诸人果欲求根本。头上元无两样天。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至)八万人俱。
此一段经。列八万大菩萨上首之名也。然一一菩萨。名有所表。如文殊表智。观音表仁。一十八位菩萨之表。共成一佛德也。山野见浅。再为诸人详拈一一看。夫智者心胸了了。俯仰明明。既不为根尘之所幻惑。岂更随生死之所绕缠。有智者故谓之妙德。以用力少而得功多也。又谓之妙吉祥。以道理精明。行藏简易。无有不吉祥者也。故为君者。能足此智。则可以令百姓如夷齐。为臣者。能足此智。则可以致君主为尧舜。为父母者。能足此智。则可以令子孙纯亦不已。为子孙者。能足此智。则可以致父母克明峻德。为夫者。能足此智。则可以加妇贞洁。为妇者。能足此智。则可以增夫仁义。如是乃至兄弟之相规。朋友之相训。长幼之相导。莫不皆以智为之先引。至若不足此智。则君臣陷于不仁不义之坑。父子溺于无慈无孝之海。夫妇入于怨天怨地之林。如是乃至生死之相续。如蚁旋磨。憎爱交缠。似象溺泥。皆无智者之所为也。又仁者千古圣贤之心也。为众善之长。为教化之源。以之用于一家。则一家康和。以之体于一国。则一国肝胆以之教于万物。则万物活泼泼地。一太极也。以之敛于一心。则一心真卓卓然。一毗卢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文殊与诸人共目扬眉。观音齐万物同舌开口。其或不然。且向静中自看。着衣吃饭。果凭谁力。运水搬柴。真是何能。忽然会得。自信道文殊与吾携水去。普贤犹未折华回。不为分外。如更迟疑。听说山偈。大道明明不住形。呼驴呼马强安名。道人不住明明里。呼马呼驴信口应。问曰如何是即今文殊大智。师曰。众生怕受刀砧苦。山僧怕食众生肉。曰。恁么则有智者趋吉避凶。师曰。不止趋吉避凶。亦乃转凡成圣。曰。既吉既圣。还用智也无。师曰。还用。曰。既吉既圣。用智作什么。师曰。随处弘扬诸佛教。随缘广破众生迷。曰。到什么田地。方不用智。师曰。同一法性。共一法身。曰。如何是一法身。师曰。都讲回向。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至)退坐一面。
此假经。序法华会上诸天人王皆来听法也。如云从龙。风从虎。乃自然之道。又显大圣人出现演教。如日丽天万类无有不睹者。又举万类远近高下悉至者。大圣人威德仁慈。广大悉备。不言可知。如世典所谓声名洋溢。凡有血气。莫不尊亲。盖自古及今。道德不明。只是性命不明。性命若明。则道德无有不明者。性即理也。命即我之理也。在我之理明。在人之理亦明。在人之理明。在物之理益明。如是乃至尽万有之形类。极空界之纷纭。理无不明。理既明。事无不明。事既明。所谓道德。所谓仁义。乃至礼义教化。文章刑政。无有不明者也。以大圣人性明命明。名为大经。大本。大法。大道。大德。大功。大音。大行。以具备万德。故高下远近有血气者。皆来尊亲。如自身亲自身。不用他教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见其相者无不敬。闻其言者无不信。从其行者无不悦。共其住者无不一。其或不然。诸人各向肝胆上系个克字。如是克来克去。克到无可克处。当自觉尽十方是个仁善。顿忘取舍之心。极三际是个中常。圆入正等之域。到恁么时节。声名洋溢。巨细尊亲。亦分内事。更何疑哉。问曰。如何即是克义。师曰。如人家打墙。打过我家一尺。便克去这一尺如本无一般。曰。恁么则进道十分容易。师曰。虽是容易。天下人不肯克去。曰。不肯克时如何。师曰。你非我是今还古。虎战龙争卒未休。曰。直下便克时如何。师曰。天其时。地其利。人物和。老者安。少者怀。朋友信。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至)一心观佛。
此一段经。的的大意。只是序说妙经之由。更无他说。山野不敏。再以无量义处禅定拈一遍看。夫无量义者。在了了明明之际谓之心。为尘尘刹刹之主谓之理。吾祖达磨大师自西而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谓之禅。本土孔孟诸子。立言设教。继往圣开来学谓之中庸。诸尘劳中人。不明此者。谓之迷妄。聪明知此而不修行者谓之自弃。间有知此而修行。不能到此田地者。谓之不勇。有昼夜精勤。竟无成实者。谓之不明。有成小圣及神仙。并能文能说。能伎艺。能脱化而止者。谓之不圆。有才得悟彻。便住寂灭者。谓之不大。有分彼分此执道执儒者。谓之不一。又有着衣吃饭。竟不知着衣吃饭者是谁。又有只知富贵荣华。不知富贵荣华者何人。俱谓之不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四众围绕。俨然灵山初会。岂分昨日今朝。四华缤纷。朗然妙经初举。岂别西来东土。其或未委。请各发欢喜心。一心观佛。以佛摄心。以心观佛。工夫成片。则当自知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无量义处。更何疑哉。问曰。如何是无量义。师曰。桃红李白蔷薇紫。姜辣梅酸甘蔗甜。曰。如是则心恐不能一去。师曰。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曰。恁么则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透长安。师曰。犹是吃力。曰。如何是不吃力一句。师曰。绿杨休系马。有路即长安。曰。恁么则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师曰。又是放荡。曰。如何是中庸一句。师曰。病率自知饭滋味。到家自不问途程。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至)起七宝塔。
此一段经。大圣人显本现迹。光照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即是大无不包。细无不入。了了常知。尘尘不昧者也。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即十方色空无间。于此佛处闻彼佛说法。即道理无间。于一时中。见诸比丘。修行万行。历无穷劫。成佛度生。入大涅槃。后人起塔。即三世古今无间。盖妙法之体。即人之本有妙心。大此妙心。于无边虚空之外。不见其外。小此妙心。于无入微尘之内。不见其内。前此妙心。于无量尘沙大劫之前。不见其始。后此妙心。于无穷尘沙大劫之后。不见其终。识此妙心。则四海大圣人说道理。乃说此心之道理也。万世大贤人行道理。乃行此心之道理也。以诸人于此心之道理既昧。故吾佛大圣人。于眉间光。圆现此个妙心即十方国土。圆现此个妙心即三世年劫。以即三世年劫故。当知此心。不随往而往。不随来而来。若随往而往。则此心早随前前而往。何有今日之知。若随来而来。则此心以随后后而来。何有今日之觉。以此心即十方国土故。当知此心。不与万法为侣。不与诸尘作对。以不与万法为侣诸尘作对。故知此心不随物而物矣。此心若随物而物。见山化为山。见水化为水。何得即今灵然不昧。了了常知者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便见光明寂照遍河沙。其或未然。再听说偈。此心元不属根尘。细入宽包妙更神。只为诸人迷不悟。眉光示现本来身。问曰。如何是不属根尘。师曰。了无名字。曰。如何是妙更神。师曰。不可自昧。曰。如何是迷不悟。师曰。认奴作郎。曰。如何是本来身。师曰。竖穷三际。横逼十方。曰。恁么则人人是佛。不须更疑。师曰。开口成双橛。扬眉落二三。
尔时弥勒菩萨(至)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此一段经。大略只是弥勒因佛放光圆现十方三世而生疑。其不知十方三世原备于我。而弥勒自狭。故有重重之问。盖人人妙性。大而无外。上天下地。中间纷纭万有。无不是在我妙性之实也。盖人人妙性。微而无内。既微而无内。往古来今。中间生灭万别。无不是在我妙性之体也。如是则十方诸佛念念在此妙性中成等正觉。乐者愈乐。一切众生念念在此妙性中起轮回见。苦者愈苦。更何疑哉。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世尊睹明星而悟。悟此也。圆悟闻鸡啼而了。了此也。如更有疑。各各向蒲团上三十年莫开口。返复看个父母未生已前面目。久久打成一片。当自觉知真如界内。绝众生诸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己他人之影像。问曰。道理本一。为甚么各不相顾。师曰。各不相顾者。为不知一。曰。如何是一。师曰。溪涧沟壑之归海。钗钏瓶盆之入炉。
尔时文殊师利(至)故现斯瑞。
此一段经。是文殊答弥勒之问。言我曾于往古佛会中。也曾见放光圆现十方世界。会合三世时节。然后说妙法华经。今日佛既放光圆现会合。与昔日一般。我知佛当说妙法华经必矣。此段经。又谓之引古证今。古佛光中。圆现十方三世全体。说法华大经。今佛圆现十方三世全体。亦必说法华大经。盖此大经。在诸佛大圣人之心谓之正等。正与十方三世一般般也。又谓圆觉。圆摄十方三世。无有不觉也。又谓之大乘。大包十方三世。无不乘载也。又谓之中常。不偏不倚。不更不变也。又谓之圆圆果海。诸修行人到此为究竟之地也。又谓之深深妙处。小智小见不能仿佛窥视也。又谓之法身道体。太极法界。乃至殊方异域。立名安号。发明此大经之大义。皆为发明诸佛大圣人之元心也。良久。人不明此心久矣。以不明此心。故吾佛大圣人有此经之说。欲说此经。不是寻常之小事。故吾佛大圣人又从眉间放大光明。光中圆现十方世界。融会三世时节。以为说此大经之先兆也。若有智。即知世尊说经已毕。举如意云。会么。咦。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一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问曰。如何是雨大法雨。师曰。枯槁一时新。曰。如何是吹大法螺。师曰。聋者悉皆闻。曰。枯槁见不能生。聋者见不能听。如何。师曰。直捷根原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曰。如何是直捷一句。师曰。听说山偈。人人是佛不须疑。记取中峰两句诗。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劫之一字梵语。此间言语谓之时。阿僧祇梵语。此间言语谓之无数。无数者。乃数目中之大数也。不可思议。无量无边。俱大数目也。以人心狭小自短。不自觉悟本具之性。其前前无始。后后无终。吾佛大圣人。光中融彻往古来今。意欲人人顿悟本具之性。如是而长。如是而大也。其柰当人迷厚。犹不领悟。所以弥勒有重重之问。文殊有重重之答。文句虽多。其大略只是欲人人顿悟本具之性。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前而无始。后而无终也。此两句经。文殊虽是举最前之远。正欲露极后之长。试再以无数时详讲一遍看。时即劫。如八千里方径厚之大石。以二钱半轻帛。百年拂一遍。拂尽此石。不见微尘。名为劫。无数。即阿僧祇。乃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也。以一捻微尘。尚有百万之数。况以大千世界微尘为数。盖一千个天地。名为小千世界。千个小千。名为中千世界。千个中千。方名大千世界。以如是世界。总作微尘数。名阿僧祇也。阿僧祇。是大千微尘数。大千微尘数。名为不可思议数。不可思议大千微尘数。名无边数。无边大千微尘数。名无量数。良久。文殊引古证今。虽欲现示人人本具妙性。故举大数以充广。然本具妙性。比不齐。类不及。文殊虽有大智。旁引曲喻。亦不能尽此妙性之万一。妙性具体。岂容易领悟乎。诸人宜再细思。问曰。妙性具体。如是难明。且道今日讲演还明得也无。师曰。如一毫置于太虚。似一滴投于巨壑。曰恁么则道旷无涯。行人不尽。师曰。谁着你行来。曰。便如是坐断时如何。师曰。诸佛皆称赞。
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此段经。大略只是引古证今。更无他说。盖自有天地人物已来。圣人间出。相貌名号。各各不同。求其性善之心。则无不同也。殊方异域。立言设教。亦各各不同。求其性善之言性善之教。则无不同也。头戴足履。身服手持。亦各各不同。求其性善之威仪性善之恭敬。则无不同也。以世道极浇。人心大缪。吾佛大圣人出现于世。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人心既纯。世道一厚。乃放光圆现。露一法身。意欲使人人顿悟一法身也。其柰众人尚迷。故弥勒有重重之问。重重问中。皆融古今于一念。收刹海于毫端之句。其柰听者不荐。所以文殊亦有重重之答。重重答中。虽引古证今。亦融古今于一念。收刹海于毫端之句也。如无量劫前虽远。佛具十号。与今佛具十号同。佛说法中善。与今佛说法善同。如是乃至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授记入灭。无有不同。后人举其教者。精进必成。懈怠不废。亦无有不同者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灯明不曾过去。弥勒何有未来。泥团土块。放大光明。瓠子冬瓜。炽然常说。其或未然。且学妙光精勤。莫随求名懈怠。问曰。经中大意。只要摄末归本。且道经历无数佛出。为甚么尚三界纷纭。师曰。自是你三界纷纭。圣人何尝不一。曰。争柰目前分别何。师曰。纵分别。俱是辨空华之浓淡。较兔角之短长。曰。如何是无分别。师曰。芍药华开菩萨面。棕榈叶放夜叉头。曰。犹是学人分别处。师曰。能分别者无分别。
尔时文殊师利(至)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此段经。是文殊把前说重拈一遍。谓古佛如此。今佛亦如此。乃至十方佛亦如此。皆开三显一。无二道也。盖天地中间。惟人最灵。人之一身主宰。只一个性字。性若明。道德仁义礼仪教化无有不明。无有不是。夫性者。在天地造化谓之理。故曰。宇宙中间。一理而已。在我性理之私谓之情。故曰。三界不能超。惟情为挂碍。苟能克去在我之情。惟是一团天性。则念念灯明说法。头头妙光谈经。六度万行。本自圆成。四德三身。竟非他得。其或未然。须向静中细看。自生此身已来。十年二十年乃至七八十年。年虽见有已往之时。竟不随已往之时所迁者。却是何物。即知此心既不随已往。必不随后来。既不随后来。亦不居现在。即知此心无最初句。无末后句。亦无现在句。以无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不能迁变故。十方虚空亦不能包褁。虚空既不能包褁故。即知此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举如意云。会么。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其或不然。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断除。令尽无有余。问曰。妙光法师是文殊前身。弥勒菩萨是求名后体。恁么则今古宛然。为甚么又道本无今古。师曰。今自今。古自古。知今古者元无今古。曰。如是则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师曰。若存个认字。三千里外问长安。曰。如何即是。师曰。不许道着。曰。恁么则开口成双橛。扬眉落二三。师曰。听说山偈。个里元无古与今。化身随类号观音。诸人要见观音面。山自高兮水自深。
方便品第二
方便者。即随方就便义也。如有大城。随方来者。非止一路。如东方来者从东门入。西方来者从西门入。则为便益。非此则不方便。盖人之备足妙性。虽人人本具。欲全体指出。纵佛圣有大辨才。必不能也。必因其已发之端。旁引曲唱。令其自悟。故名方便。如人杀物令苦。即指曰。自性本无欲杀之理。即教之令不杀生。又如人盗他人所爱。即指曰。自性本无欲他盗己所爱之理。即教之令不偷盗。如是乃至因人以见闻自狭。即指曰。自性广大。包纳虚空。因人以生死自短。即指曰。自性固久。莫究始终。如上所举等有万亿差别。俱名迷妄自偏。故大圣人有如上万亿法门。俱名方便。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诸佛不须出世。祖师岂用西来。山华开似锦。毗卢妙相。依旧庄严。野水湛如蓝。太极圆图。斩新拈出。其或不然。听说山偈。自性堂堂要见闻。鸢飞鱼跃看精神。不然更欲行方便。甘作忙忙门外人。问曰。有一人曾来不举步。且道是门里门外。师曰。何止门外。三千里外。曰。如何是门内。师曰。曾来不举步。曰。恁么则拟心一丝。对面千里。师曰。未为灵利。曰。如何是灵利。师曰。未出胎时。度人已毕。更讨方便。笑杀旁观。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
此三句经。是经家提起说妙法之由。讲说大略如此。然讲以明白为能。禅以入定为要。山野既滥讲肆。亦辱禅门。试以三昧。二字。再细翻译一遍。末后以禅融会看。三昧。西国梵语。此国华言曰正受。正定正心。正心者。无一切心中之常也。常中则自绝忿懥忧患恐惧好乐之心。正定者。诸境不能动。诚之极也。极诚则能经纶大经。建立大法。化育万物。正受者。诸事不能惑。圣人之至也。至圣则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悦。正受既圣之至。正定又诚之极。正心中到之常。则大圣人之心。如晴空止水。杲日精金。无毫发瑕疵也。大圣人之德。如天普覆。如地普擎。如日月普照。无偏私也。大圣人之道。如春发生万物。如秋成熟万物。无不善也。大圣人之量。如虚空包含万有。如父母养育诸子。自有余也。大哉圣人之性。以十方三世为一体。以六道四生为一身。如斯圆融妙会。称赞不能及。讲演不能尽。修行不能到。譬喻不能齐。强名曰三昧。三昧岂容易证入乎。吾佛于此三昧中。不见有前际。不见有后际。不见有中际。不见内。不见外。不见中间。然亦有中间内外前后等。故谓之佛之三昧。问曰。讲既明矣。且道如何是禅。师曰。如棒打虚空。棒棒不见痕。曰。恁么则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师曰。亦是有无成二边。梦觉分两法。曰。如何是不住二边顿忘两法之句。师曰。半夜井吞水。长空云弄风。曰。学人不会。师曰。舍利弗当知。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至)所不能知。
此一段经。言天下大圣人之心。无人能知。无人能识也。盖诸佛至圣之心。无过去未来现在之时可时。无东西南北上下之方可方。无众生之名可名。无天堂地狱之境可境。溥博高明。广大纯一。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也。以横遍十方。故此心无空色之间。以竖穷三际。故此心无古今之间。以无古今之间。乃前后际断。以无色空之间。乃中外情忘。则还一真如也。前后际断。则本一圆觉也。正当恁么田地。上而无顶。下而无底。傍无边畔。中无住处。本教谓之圆体。即清净法身。儒教谓之原道。即无极而太极。老教谓之一。即无极大道。然此心也。有窥测而知者。窥测而知者。乃天下有智者也。有悟此心而修行。渐革平日之小者。乃天下之贤哲也。有修行工夫纯一。犹带分别念在乃天下之小圣也。夫诸圣之心。圆满广大。同天地之覆载。同日月之照临。体万物性情而设教。故凡有血气。莫不尊亲。随万物方便而立行。故凡有形质。无不一体。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便见得山僧手中如意。却是诸人眼见。虽是诸人眼见。却是山僧手持。其或不然。更听山偈。诸佛众生一般眼。何事纷纭见万差。肯把藩篱俱撤去。依然还是大人家。问曰。如何是诸佛智慧。师曰。过水脱鞋。买帽相头。曰。此是常人俱会。为甚么道所不能知。师曰。常人过水欲人背。买帽欲人与。曰。恁么。则克去己私。便同佛智。师曰。一声齐喝采。听唱太平歌。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至)意趣难解。
此一段经。自问诸佛智慧甚深。小圣不知者何。向下自答。以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非惟亲近。亦乃闻其道。非惟闻道。亦乃行其道。以诸佛有如是大久远工夫。大广博学问。大勇猛精进。大成就道德。所以有说。意趣难解。盖诸佛大圣人之道。中庸之道。故天下可均。爵禄可辞。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也。智即般若之智。故众生心处处能思惟。不能思般若。经即妙法华经。故大火洞然。担入干草不烧。亦未为难。暂读此经为难。大哉大圣人之道。无方故不可到。无言故不可解。无相故不可视。无意路故不可思。无柄𣠽故不可执。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便见得道本不远而人自远。道本不难而人自难。洞山麻三斤。一夏将来合绳也好。捻线也好。青州衫七斤。冬天穿上。打眠也得。坐禅也得。庐陵米。早炊可以作粥。晌午可以造饭。百丈屎。和水则浇茄。拌灰则栽芋。更何疑哉。其或不然。须是诸缘放下。万虑拨开。单单看个一归何处。忽地顿悟。始信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到此田地。佛法世法。打成一片。凡情圣情。元没两般。更听说偈。自家一个黄金面。世世生生被土埋。香水满盆能一洗。光明依旧照灵台。问曰。如何是黄金面。师曰。万劫无更变。曰。如何是被土埋。师曰。六道自轮回。曰。如何是能一洗。师曰。四相顿空尔。曰。如何是照灵台。师曰。三身圆证来。曰。此大似讲说。师曰。谁为你说禅。
舍利弗吾从成佛以来(至)令离诸着。
此一段经。世尊自陈自成佛以来。四十余年演教。只是要人离着。盖著者。心入诸境不能远离是也。境有有情境。有无情境。无情境者。大而天地。细而微尘。众而万有纷纭。一而太极全体。但无知觉。名无情境。有情境者。大而觉体。细而含灵。众而万类升沉。一而法身不动。但有知觉。名有情境。如是乃至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觉。意所思。或顺。或逆。或近。或远。或善。或恶。或亲。或疏。俱名为境。于此境上不能消融成一法身。不能明了成一佛知见。俱名为着。以众人不能离此着故。吾佛大圣人。以六度万行。种种因缘譬喻言教方便。广谈曲论。四十余年。无他意。只是要人离着。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鸢飞鱼跃。与四十余年演教无差。雨施云行。与三百余会谈经不异。其或不然。更须提个父母未生前话头。工夫纯熟。忽然顿悟。到此田地。方自悟得截琼枝。寸寸是玉。析栴檀。片片皆香。无淫怒痴可去。如一轮明月挂秋空。无戒定慧可修。似一点寒冰烹大冶。咦。更听说偈。通身是病通身药。身若空来药亦空。我许道人俱勘破。泥牛骑过海门东。问曰。如何是诸着。师曰。眼见耳闻并意想。曰。如何是离诸着。师曰。眼无见。耳无闻。意无想。曰。恁么则木人抚掌。石女讴歌。师曰。不可堕在无事界里。曰。如何是中庸一句。师曰。恁短恁长休剪缀。随高随下自平治。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至)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此一段经。大略只是极赞大圣人之心。究尽明了。诚实广大。非世间小圣小智小见小解所能窥测者也。试再以目前浅小比并一遍看。盖世之言寿者。广成子千二百岁。彭祖八百岁。至寿者天地。邵子推之。谓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未有如佛言寿。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岁犹为至短。世之论国一统者。不过四海九州之内。一万八千之中。至广者不过日月出没之际。星辰旋绕之间。未有如佛之言日月出没之际。星辰旋绕之间。乃一须弥卢耳。如是千须弥卢谓之小千世界。如是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世界。如是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世界。如是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大千世界。始是一层。如是八万四千层。始是一华藏世界。如是一华藏世界微尘数华藏世界。名为一毗卢遮那佛王化。如是毗卢遮那佛不知其数。岂国土世界能知其数。如是乃至论理论事。唯佛甚深。世莫能及。又有谓佛言虽广大无实。自是人不静思。肯静思则其实自性之理。大而无外。非有形国土可能充满。细而无内。非有智聦明可能见识。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如帝网珠。光光互照。无前际。无后际。无南方。无北方。圆陀陀。活泼泼。捏不成。劈不开。其或不然。更听说偈。人人心即古毗卢。声色门头有即无。但肯回光光自照。乾坤何法可亲疏。问曰。诸佛既多。世界不少。毕竟是一是多。师曰。非一非多。曰。如何是非一非多。师曰。一有多种。二无两般。曰。恁么则论理元非二。随情有万般。师曰。文字之师。皆如是见。曰。如何是离文字一句。师曰。老虎看水磨。转看转不知。
诸法实相(至)究竟等。
此一段经。言诸法实相。即目前万法。正妙经本意。即十方诸佛圆证之实理。十方诸佛圆证之实理。即众生本具觉性。众生本具觉性。即世间流转苦乐升沉之境。以众生不悟诸法。不了诸法。不知诸法。痴痴昧昧。于此境上起恶心。作恶业。死此生彼。展转流浪。受苦无穷。故大圣人指此诸法。谓之梦幻。谓之泡影。令人于此诸法境上求个无相无名。不动不变的真理。以声闻小乘人。不识诸法圆理。于此境上。厌苦求乐。破有执空。故大圣人又指此诸法。即是真空。即是妙有。令人于此诸法境上。求个圆融妙会的觉性。以菩萨大乘人未知诸法实相。劫劫苦修。世世力进。务欲度尽众生。必要证极大道。故大圣人又指诸法即是实相。即是法性。即是佛理。盖诸法实相之妙。参此。儒谓之格物。悟此。儒谓之致知。知至物格。则诸法实相。了了常知。明明不昧者也。以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灵验。以至超出死生。亘古亘今。以至顿入涅槃。彻上彻下。无有不妙应者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松直棘曲。鹄白乌黑。皆实相之体。生迷佛悟。事俗理真。皆实相之用。其或不然。明日再为诸人打葛藤一遍。问曰。目前诸法皆实相。因何人不觉悟。师曰。不是不悟。只是不肯悟。曰。学人参亦有年。也不是不肯悟。师曰。既肯悟今日又问什么。曰。肯悟时如何。师曰。诸法无非实相义。
诸法实相(至)本末究竟等(重拈)。
此一段经。南岳天台诸师。讲各不同。惟温陵环师讲为切当。今依环师重拈一遍看。夫实相者。即相而真。与十方往古大圣人同体无异。圆常明妙。更无变别之法性也。然此法性。惟佛与佛乃能究尽。故经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诸法者。乾坤万有纷纭。总不出十法。十法者。一相。二性。三体。四力。五作。六因。七缘。八果。九报。十本末究竟。本末究竟者。一切目前万法。一一皆有根本终穷。一一皆有穷尽实际。如目前卓子香炉。乃至松树桃树人物等类。不能穷尽实际。不足谓之格物。不能究尽根本。不足谓之参禅。亦不谓之彻悟。亦不足谓之致知。致知彻悟。则目前卓子香炉。松树人物。无不能格无不能参其本末究竟者也。再以十法细拈一遍看。报者。应果为报。如一树桃子既实为果。果熟为报。果者。缘熟为果。如一树桃子既开华结实。雨露润滋粪土封培。到香熟时节是也。缘者。助因为缘。如一树桃子虽开华荣茂。若无雨露并粪土封培为助。终不能自荣自华自果。因者。资始为因。如一树桃。虽目前荣茂。其根本必有最初之日。作者。乍起为作。如一树桃。虽有最初之日。种桃之心。乃乍然而发起也。非固有之性也。力者。利用为力。如一树桃到香熟时。食得其味。卖得其财是也。体者。形具为体。如一树桃。或华或果。枝叶散殊。根本深厚是也。性者。相本为性。如一树桃为相。亦必有一树桃之根性也。相者。可见为相。如一树桃开华结果。人人皆见。所谓其性其实。其本末究竟。人皆不知。故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明了而无虚妄。其他圣人虽明不能究尽。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至)本末究竟(再拈)。
此段经已讲两遍。今当第三遍。听者亦莫厌烦。盖此段经乃格物之要端。参禅之正轨。若不细细条陈。晚学终莫入头。(相)才虽不敏。悟亦有宗。试再以此经大略拈一遍看。夫世间万法纷纭。不亦千变万化。故谓之诸法。虽不可一一指陈。总其切要。不过此十法可以尽无余蕴矣。一如是相者。即是总指万有纷纭。千变万化。眼可见之相状也。然此相。小圣无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可思议大眼目。局于世间闻见之狭者。相虽可见。亦不能穷尽无余。故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二如是性者。即我与万物形状虽殊。究其根本。无不一也。一即是性。性即理也。此性此理。虽有二名。无二体也。故强谓之性。性也者。大而无外。细而无内。前而无始。后而无终。大圣明贤。指为圆觉。太极。大道。元体。上帝。明德。中庸。法身。亦不能尽此性溥博渊泉广大悉备之全体也。故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乃至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本末究竟等。皆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世间小圣可能尽知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可谓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其或不然。须向静室中焚香默坐。参此山僧手中如意。前万万劫更前。却是何物。后万万劫更后。复为何物。工夫纯熟。打成一片。则当自觉古今不离于当念。刹海不隔于毫端。说甚唯佛与佛。问曰。如何是诸法实相。师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曰。恁么则众人不会。师曰。不是不会。不肯信。曰。肯信时如何。师曰。大地是黄金。
如是体如是力(至)本末究竟等(复讲)。
形具为体。利用为力。盖有如是体相。则有如是利用也。如有三十二大人相形体。则有王化三千界之利用。如有清净遍一切处之体。则有周遍十方融彻三际之利用。如有牛之形具。则有耕耜利用。马之形具。则有驰驱利用。如是乃至诛草剖人。苋苴剖鳖。水银可以化金。硫黄可以干汞。莲华大药。服之则与日月齐寿。准提真言。诵之则与乾坤等伦。此皆常闻之语。至如拟心即错。动念即乖。旃延之口不能谈。舍利之智不能测之大体大力。却又许谁能见其形具。能知其利用哉。既形具利用不能尽知。则如是作。如是因。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又岂能尽知。故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其他非通不知。不能尽知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会古今于一念。收刹海于毫端。其或不然。且向静中默默再看。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忽然顿觉。当自信知海底金乌天上日。眼中童子面前人。更说甚么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咦。更听说偈。乾坤万别千差体。根本由来一个身。于此一身心亦一。头头物物总天真。问曰。如何是成佛之因。师曰。善则力行。曰。恁么则见善则修。逢恶则止耶。师曰。圣圣相传无异语。曰。死来毕竟作么生。师曰。若见有死。犹是道眼不明。曰。道眼明时如何。师曰。本无生死。曰。目前生生死死无有了期。何得言本无生死。师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复讲)。
乍起谓之作。资始谓之因。助因谓之缘。缘熟谓之果。应果谓之报。如人忽起一念害人之心。资此心为始。后逢同欲害其人者相助。则乍起害人之念成矣。害人之事既成。岂无后来害己之报。又如人忽起一念欲成佛之心。资此心为始。念念不息。后逢同欲成佛之人为缘。共修六度万行。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万德庄严之佛果必成。佛果既成。人天瞻仰。十方称赞。岂是无应果之报。盖世万法。总不出如是性相等十法。如是十法。又总不出性相因果四字。以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有如是相。必具如是性。先圣所谓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又云。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世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善见善。作恶逢恶。又因心作业。因从性之觉。缘熟为果。果因性之相。性相因果。展转升沉。小圣不能尽知。唯佛乃能究尽。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可谓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又不止于有六趣空大千而已。其或不然。听说山偈。本具圆明净觉身。元非因果及根尘。当人肯息最初念。法界依然只一真。问曰。如何是一真。师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曰。恁么则道本一体。见有多端。师曰。我亦不知。曰。既不知。为恁么高谈阔论。师曰。为你不知。曰。知则如何。师曰。法界无二相。
尔时世尊(至)言辞相寂灭。
此一段经。大略重颂诸佛权实二智。权智者。借事明理。借世间文字语言。以明无文字语言之实理。实智者。一切诸法之实体。文字不能彰。言语不能覆。无起无灭。无成无坏。非同暂借不实之道也。十方诸佛。往古诸佛。现今诸佛。未来诸佛。设教化。建法幢。度众生。莫不皆以权实二智为化度门。然权智权设三乘。实智实示一法。而人皆不知诸佛本怀。诸佛本怀者。不徒自夸权实二智。单单欲露人人本具圆常觉体。大而更无有大。小而更无有小。初而更无有初。末而更无有末者也。盖此圆常觉体。众生迷而流浪六趣。诸佛悟而高超万有。又此圆常觉体。众生诸佛之本根。法界真如之实际。所以诸佛悟而常一。众生迷而常万。以常万故。一切众生卒不能会归一佛乘。以常一故。十方诸佛竟不能散流众生界内。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权也是。实也是。权实总不是。权实总皆是。其或不然。须向父母未生前佛祖未开口已前。默坐自参。参来参去。工夫打成一片。当自大悟。穷诸玄辩。似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其圆常觉体。本非语言文字可以指陈。如更迟疑。听说山偈。本来圆满大光明。迷自迁流万不平。直下顿能开活眼。不须重演妙莲经。问曰。诸佛重重开示。为甚么诸人不悟。师曰。自你不悟。曰。既悟为什么明日又讲。师曰。虽是旧时天上月。一番观看一番新。曰。通不举着时如何。师曰。不免一生鹘突。曰。时时举起时如何。师曰。杲日正中天。云霞俱散尽。曰。正当恁么时。还有不具眼者么。师曰。讲座案前围裙。盲者亦不能见。曰。如何能同一佛眼。师曰。万缘都放下。四相顿空来。
诸余众生类(至)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此一段经。颂实相妙法如众生罗汉菩萨所不能知。盖实相妙法。在山同山。而不与山同起灭。在水同水。而不与水同有无。如是乃至在万物同万物而不与万物同生死。故曰。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便见得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不是凿空说出。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上下昭著。不是无本之语。其或不然。须是向二六时中静静看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工夫打成一片。当自觉知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也。犹是指东画西。何故实相妙法触事而真。拟之即差。言之即乖也。如更胸中窒碍未消。请听山野说偈。法法本来无欠余。不消于法强亲疏。肯能直下空思虑。生佛何曾别两途。问曰。犹是学人疑处。请向切要处并却咽喉唇吻颂四句。显示实相妙法。师曰。并却咽喉闭却唇。十方诸沦许浑佛。当人切记浑沦里。分二分三自失真。曰。恁么则开口成双橛。扬眉落二三。师曰。开口也是。扬眉也是。曰。如是。则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两句。便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更听说偈。佛祖相传此个心。人人本具莫追寻。愚痴更问西来意。如挹黄金去换金。
又告舍利弗(至)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此十二句颂。大略只是言此实相妙法。唯佛能知。余不能了。当生大信。佛语真实。且道大信信个什么。良久。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诸人还信么。又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诸人还不疑么。于此二事若是通不疑而生大信。则可谓截琼枝。寸寸是玉。析栴檀。片片皆香。如或不然。疑心更起。纵有多智。如河沙数。一心思求。亦不能知。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可谓道水不洗水。金不博金。又可谓人人头上青天。元是一样。个个脚下黄壤。岂别两般。又可谓千红万紫虽然别。信道春风没两般。如更踌蹰。听说山偈。一睹明星悟彻来。十方诸佛眼同开。当人于此更分别。万劫千生未可猜。问曰。经云当生大信。毕竟信个什么。师曰。要信自己与佛无二。曰。学人亦信。为甚么不与佛一般。师曰。因你信不实。所以不与佛一般。曰。与佛一般时如何。师曰。唯佛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曰。恁么则迷则众生悟则佛。不消更疑。师曰。更听说偈。迷时悟后主人翁。诸佛众生本一同。普劝诸人齐彻悟。千差万别自然空。也不脱洒更听说偈。迷时悟亦是真常。悟也元无第二光。彻底掀翻华藏海。十方诸佛共思量。
告诸声闻众(至)引之令得出。
此八句偈。颂佛佛初说种种法门。教人修行。有证声闻者。有证辟支者。有证菩萨者。皆方便诱引。令脱苦离着也。盖苦有多种。总之只三。著有多种。总之亦三。三著者。一我着。二境着。三情着。情著者。以被色声香味等迷。留情不舍。故名为着。着即生苦。境著者。以不悟色声香味等。当体即真。于此境上种种分别。取舍爱憎。故名为着。着即生苦。我著者。以不悟本具法身。大而无外。细而无内。前而无始。后而无终。认此父母所生形体为自己。以认此身为自故。则有生生死死之贪恶。上上下下之欣厌。以有贪恶欣厌故。则有无量之苦随之矣。三苦者。一死苦。二刀杖苦。三不如意苦。不如意苦者。以不悟色声香味等。具为梦幻。种种取着。取之不得。故名为苦。刀杖苦者。以贪色声香味等。贪之不遂。遂生嗔怒。加以刀杖。作既有自。报亦必然。受他刀杖凌逼百种。故名为苦。死苦者。以有父母所生之形。必然有死。死则与世永别。不能后活此身。故名为苦。如是三苦三着。俱是不悟本具清净法身。著于诸境。苦受百端。故诸佛大圣人种种方便。教化令离着脱苦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十方坐断。三际融通。诸佛不曾出世。众生本不沉沦。其或不然。听说山偈。人人本具圆明体。诸佛众生总一般。自是不能离执着。难逃苦楚万千端。问曰。如何是具足圆明体。师曰。能问者是谁。曰。恁么则六根门首无人会。惹得胡僧特地来。师曰。错认定盘星。曰。不错认时如何。师曰。能问者便是。曰。古人谓之认识神。意旨如何。师曰。你有几个识神。曰。恁么则百年三万六千日。返覆元来是这汉。师曰。放你三十柱杖。
尔时大众(至)则生大欢喜。
举尔时大众至而今不知是义所趣。此一段经。科家谓之众疑请问。众疑则疑佛平日不自夸道德。今佛自夸道德智慧。非。三乘人所知。请问则问佛所得深智。愿佛宣扬。再举尔时舍利弗至难解之法。此一节经。科家谓之身子发问。再举尔时舍利弗至欲闻具足道。此一节经。科家谓之重颂疑问。再举尔时佛告舍利弗至则生大欢喜。此一段经。叙众欲闻大法。佛不肯说。身子三请。佛将为说。盖此大乘妙法。即人人本具妙性。人人本具妙性。与十方诸佛历代祖师了无毫发间隔者也。世人迷此妙性。随物变迁。所以有六道四生也。至人悟此妙性。转物为己。所以有三身八解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毛吞巨海。芥纳须弥。转万物即是自己。似水投水。化自己即是万物。如空合空。俱非难事。如其纤尘未消。不免山是山。水是水。毫发不能相通。良久。还委悉么。听说山偈。众生诸佛性无差。生既迷来佛乃夸。肯向今朝齐领悟。大家同驾白牛车。问曰。诸佛众生不同。病在甚么处。师曰。佛能克己。众生不能克己。曰。恁么则克己名为佛。师曰。纵不成佛。也是善人君子。曰。不克己旹如何。师曰。三途苦百端。曰。克己时如何。师曰。三身四智。八解六通。曰。讲师答语为什么与禅不同。师曰。你唤甚么作禅作讲。曰。讲即高谈阔论。禅即棒喝交驰。师曰。正是辩空华之浓淡。较兔角之短长。曰。如何是到家一句。师曰。听说山偈。妙性人皆具一个。缘何东问复西慕。佛虽三止不须言。也是人情不会做。
法华大意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