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真人云:病形不可攻。不可灸。因火为邪。血散脉中。伤脉尚可。伤脏。则剧。井 益肿。黄汁出。经合外烂。
肉腐为痈脓。此为火疽。医所伤也。夫脉数者不可灸。因火为邪。即为烦。因虚逐实。血走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
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应在泻心。宜泻心汤(即仲景半夏泻心汤方也。见前第七卷少阳篇中)
琥按上论。即仲景火逆证。而借用仲景泻心之法也。推千金之意。以心属火。火逆。应在泻心。愚以原方中有芩连。固为火逆所宜。若干姜一味。恐太辛热。不宜用也。
张文仲疗伤寒八九日不瘥名为败伤寒诸药不能消者方
(活人书云坏伤寒。)鳖甲(炙)蜀升麻 前胡 乌梅 枳实(炒)犀角(磅因)黄芩(各二两)生地黄 甘草(一两)
上九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日三服。夜二服。(外台云此出支太医方)
琥按仲景云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少阳经病亦然。此云八九日。诸药不能消。则知汗吐下诸法。皆误用之而至逆矣。上药专走阳明兼入厥阴。为清热滋燥之剂。庞安时总病论云。火邪证。谓医。以火于卧床下。或周身用火迫劫汗。或焚或误灸。皆属火邪也。又云:论曰灸久烧针后。证似火劫者。并宜火劫治之。(证似火劫者。谓惊狂烦躁之候见也。)
又云:烦躁惊及狂。用六石风引汤尤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亦通用。病患因火劫。至十五六日。身黄下利。狂欲走。师脉之。言当下清血。如豚肝。乃愈。后如师言。何以知之。师曰。寸口脉。阳浮而阴濡弱。阳浮为风。濡弱为虚浮。虚受风少血发热。恶寒洒淅项强头眩。医以火熏郁。令汗出恶寒遂甚。客热因火。而发怫郁。蒸于肌肤。身目为黄。
小便微难短气。鼻中出血。而复下之。胃无津液。利遂不止。热瘀在膀胱。蓄结成积。状如豚肝。当下未下。必乱迷愦。
狂走赴水。不能自制蓄血若去。目明心了。此皆医所为轻者得愈。极者不治。
琥按上论。皆因火而致逆之证。仲景治火逆惊狂。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治火逆烦躁证。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今庞氏用六石风引汤。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见证非一候。方不可执。此又变通乎。仲景之法者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见前第七卷少阳篇中。六石风引汤。总论不载。今采金匮方。附之于后。
风引汤
本除热瘫痫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 牡蛎(各二两)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英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萃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琥按上方。内有六石。想即是庞氏所用汤也。愚以六石中。止寒水滑石石膏可用。余石皆温。涩不可用。得毋以本草十剂云。湿可以去枯紫白石英之属是邪。盖火逆虽系枯燥之证。恐多用石药。更加干姜桂枝等。反增其燥。上汤之用。不可执也。
(活人) 黑奴丸
治时行热病。六七日未得汗。脉洪大或数。面赤。目瞪。身体大热。烦躁。狂言欲走。大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为坏病。伤寒医所不治。弃为死人。或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暖。拨开其口。灌药下咽即活。兼治阳毒及发斑。
黄芩(一两)釜底煤(即百草霜研入一两)大黄(一两一分或作二两)芒硝(一两)灶突墨(一两研入)梁上尘(一两)小麦奴(小麦未成熟时丛中不成麦捻之成黑勃是也无此亦得。庞安时云。如无即以小麦炒黑。摊地上出火毒用之一两)麻黄(去节泡一二沸焙干秤三两)
上件。捣罗为极细末。烁蜜为丸。如弹子大。以新汲水三合。研下一丸。渴者。但与冷水。尽足饮之。须臾。当寒寒竟。汗出便瘥。若日移五尺。不汗。依前法。再服一丸。瘥即止。须微利也。此药。须是病患大渴倍常。躁盛者。乃可与之。若小渴者。强与之。翻为祸耳。
琥按上方。即千金麦奴丸也。本止治伤寒五六日以上不解云云。为坏病。活人兼治时行热病及阳毒发斑耳。愚以此方。用以治火逆证。烦躁惊狂。渴欲饮水。谵语。大便秘而内外实热者最神。盖火逆是受火之余毒。故以釜底煤灶突墨等药。以从治之也。
准绳载是斋方云。伤寒阴阳二证不明。或投药错误。致患人困重。垂死。七日以后。皆可服。传者云。千不失一用。
好人参(一两去芦薄切)水(一大升)
于银石器内。煎至一盏。以新水沉之。令冷。一服而尽。汗不自他出。只在鼻梁尖上。涓涓如水。是其应也。妙甚。
苏韬光云。侍郎方丈。尝以救数十人。王使君宰清流。日 车。申屠行父之子妇。产后病。时疫。一十余日。已成坏病。偶见问因。劝其服人参一味。遂安。是时未知有此方。偶然暗合耳。
琥按上是斋方。是治坏病中之误汗吐下。真气脱而致虚者。服之自神。
(琥)又按伤寒汗吐下针灸等法。关系非轻。今医止知汗下。而吐法与针灸之道。久已不讲。然因汗下而致逆者。亦不少。诸逆之中。惟火为甚。以伤寒本系热病。复加以火。其逆可知。所以仲景当日。特设救逆汤以治之。其他诸逆。虽有治法。不云救逆也。至于后贤立论。亦以火逆。谆谆垂训良有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