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一之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弟子法慎记

弟子灌顶再治

(天台山修禅寺顗禅师。于都讲说禅法。大庄严寺沙门法慎记。预听学辄依说采记。法门深广难可委悉。若取具足。有三十卷。今略出前卷要用。流通此本。于天台更得治改前诸同学所写之者。尔时既未好成就。犹应阙略。或繁而不次。若见此本更改定之。庶于学者得免谬失矣)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大开为十意不同。所言十意者。修禅波罗蜜大意第一。释禅波罗蜜名第二。明禅波罗蜜门第三。辨禅波罗蜜诠次第四。简禅波罗蜜法心第五。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第六。释禅波罗蜜修证第七。显示禅波罗蜜果报第八。从禅波罗蜜起教第九。结会禅波罗蜜归趣第十。今约此十义。以辨禅波罗蜜者文。则略收诸佛教法之始终。理则远通如来之秘藏。一切圆妙法界。若教若行。若事若理。始从凡夫。终至极圣。所有因果行位。悉在其中。若行人深达禅门意趣。则自然解了一切佛法。不俟余寻。故摩诃衍云。譬如牵衣一角。则众处皆动。所以第一先明修禅波罗蜜大意者。菩萨发心所为。正求菩提净妙之法。必须简择真伪。善识秘要。若欲具足一切诸佛法藏。唯禅为最。如得珠玉众宝皆获。是故发意修禅。既欲修习。应知名字。寻名取理。其义不虚。以释禅名。寻名求理。理则非门不通。次明禅门。禅定幽远。无由顿入。必须从浅至深故。应辩诠次。夫欲涉浅游深。复当善识禅中境智。是以次简法心。既明识法心。若欲习行。事须善巧。次分别方便。依法而行。必有所证。次释修证。若得内心相应。因成则感果。次显示果报。从因至果。自行既圆。便树立益物之功。次释教门。理教既已圆备法相。同归平等一实之道。次结会指归。以此十义相生。辩释禅波罗蜜。总摄一切众行法门至下寻文。冷然可见。故大品经云。菩萨从初已来。住禅波罗蜜中。具足修一切佛法。乃至坐道场。成一切种智。起转法轮。是名菩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

修禅波罗蜜大意第一(从此尽今一卷。大段有五。并是商略禅波罗蜜。摄一

切佛法。靡所不该。欲开发行者。起深信乐。归宗有在。是中悉未论修行入证之相)

今明菩萨修禅波罗蜜。所为有二。一者简非。二者正明所为。第一简非者。有十种行人。发心修禅不同。多堕在邪僻。不入禅波罗蜜法门。何等为十。一为利养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地狱心。二邪伪心生。为名闻称叹故。发心修禅。多属发鬼神心。三为眷属故。发心修禅。多属发畜生心。四为嫉妒胜他故。发心修禅。多属发修罗心。五为畏恶道苦报。息诸不善业故。发心修禅。多属发人心。六为善心安乐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六欲天心。七为得势力自在故。发心修禅。多属发魔罗心。八为得利智捷疾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外道心。九为生梵天处故修禅。此属发色无色界心。十为度老病死苦疾得涅槃故。发心修禅。此属发二乘心。就此十种行人。善恶虽殊。缚脱有异。既并无大悲正观。发心邪僻。皆堕二边。不趣中道。若住此心。修行禅定。终不得与禅波罗蜜法门相应。第二正明菩萨行人修禅波罗蜜大意。即为二意。一先明菩萨发心之相。二正明菩萨修禅所为。第一云何名菩萨发心之相。所谓发菩提心。菩提心者。即是菩萨以中道正观以诸法实相。怜愍一切。起大悲心。发四弘誓愿。四弘誓愿者。一未度者令度。亦云众生无边誓愿度。二未解者令解。亦云烦恼无数誓愿断。三未安者令安。亦云法门无尽誓愿知。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亦云无上佛道誓愿成。此之四法。即对四谛。故缨络经云。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证灭谛令证灭谛。而此四法。若在二乘心中。但受谛名。以其缘理审实不谬故。若在菩萨心中。即别受弘誓之称。所以者何。菩萨虽知四法毕竟空寂。而为利益众生。善巧方便。缘此四法。其心广大。故名为弘。慈悲怜愍。志求此法。心如金刚。制心不退不没。必取成满。故名誓愿。行者若能具足发此四愿。善知四心。摄一切心。一切心即是一心。亦不得一心而具一切心。是名清净菩提之心。因此心生。得名菩萨。故摩诃衍论偈说

若初发心时  誓愿当作佛

已过于世间  应受世供养

第二正明菩萨行人修禅所为者。菩萨摩诃萨。既已发菩提心。思惟为欲满足四弘誓愿。必须行菩萨道。所以者何。有愿而无行。如欲度人彼岸。不肯备于船筏。当知常在此岸。终不得度。如病者须药得而不服。当知病者必定不差。如贫须珍宝见而不取。当知常弊穷乏。如欲远行而不涉路。当知此人不至所在。菩萨发四弘誓。不修四行。亦复如是。复作是念。我今住何法门。修菩萨道。能得疾满如此四愿。即知住深禅定。能满四愿。何以故。如无六通四辩。以何等法而度众生。若修六通。非禅不发。故经言。深修禅定。得五神通。欲断烦恼。非禅不智。从禅发慧。能断结使。无定之慧。如风中灯。欲知法门。当知一切功德智慧。并在禅中。如摩诃衍论云。若诸佛成道。起转法轮。入般涅槃。所有种种功德。悉在禅中。复次菩萨。入无量义处三昧。一心具足万行。能知一切无量法门。若欲具足无上佛道。不修禅定。尚不能得色无色界。及三乘道。何况能得无上菩提。当知欲证无上妙觉。必须先入金刚三昧。而诸佛法乃现在前。菩萨如是深心思惟。审知禅定。能满四愿。如摩诃衍偈说

禅为利智藏  功德之福田

禅如清净水  能洗诸欲尘

禅为金刚铠  能遮烦恼箭

虽未得无为  涅槃分已得

得金刚三昧  摧碎结使山

得六神通力  能度无量人

嚣尘蔽天日  大雨能淹之

觉观风动之  禅定能灭之

此偈所说。即证因修禅定。满足四愿。问曰。菩萨若欲满足四弘誓愿。应当遍行十波罗蜜。何得独赞禅定。答曰。前四义劣。后五因禅。今则处中而说。所以者何。菩萨修禅。即能具足增上四度。下五亦然。如菩萨发心为修禅故。一切家业。内外皆舍。不惜身命。寂然闲居。无所悭吝。是名大舍。复次菩萨。为修禅故。身心不动。关闭六情。恶无从入。名大持戒。复次菩萨。为修禅故。能忍难忍。谓一切荣辱皆能安忍。设为众恶来加。恐障三昧。不生嗔恼。名为忍辱。复次菩萨。为修禅故。一心专精进。设身疲苦。终不退息。如钻火之喻。常坐不卧。摄诸乱意。未尝放逸。设复经年无证。亦不退没。是为难行之事。即是大精进也。故知修禅因缘。虽不作意别行四度。四度自成。复次菩萨。因修禅定。具足般若波罗蜜者。菩萨修禅。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智慧勇发。如石中泉。故摩诃衍偈说

般若波罗蜜  实法不颠倒

念想观已除  言语法皆灭

无量众罪除  清净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则能见般若

复次因禅具足方便波罗蜜者。一切方便善巧。要须见机。若不入深禅定。云何能得明见根性。起诸方便引接众生。复次因禅具足力波罗蜜者。一切自在变现。诸神通力。皆藉禅发。具如前辨。复次因禅具足愿波罗蜜者。如摩诃衍中说。菩萨禅定。如阿修罗琴。当知即是大愿成就之相。复次因禅具足智波罗蜜者。若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非定不发。其义可见。行者善修禅故。即便成就十波罗蜜。满足万行一切法门。是故菩萨。欲具一切愿行诸波罗蜜。要修禅定。是事如摩诃衍论中说。问曰。菩萨之法。正以度众生为事。何故独处空山。弃舍众生。闲居自善。答曰。菩萨身虽舍离。而心不舍如人有病。将身服药。暂息事业。病差则修业如故。菩萨亦尔。身虽暂舍众生。而心常怜愍。于闲静处。服禅定药。得实智慧。除烦恼病。起六神足。还生六道。广度众生。以如是等种种因缘。菩萨摩诃萨。发意修禅波罗蜜。心如金刚。天魔外道。及诸二乘。无能沮坏

释禅波罗蜜名第二

今释禅波罗蜜名。略为三意。一先简别共不共名。二翻译。三料简。第一简别共不共名。即为二意。一共名。二不共名。共名者。如禅一字。凡夫外道。二乘菩萨。诸佛所得禅定。通得名禅。故名为共。不共名者。波罗蜜三字。名到彼岸。此但据菩萨诸佛故。摩诃衍论云禅在菩萨心中。名波罗蜜。是名不共。所以者何。凡夫着爱。外道着见。二乘无大悲方便。不能尽修一切禅定。是以不得受到彼岸名。故言波罗蜜即是不共。复次禅名四禅。凡夫外道。二乘菩萨诸佛。同得此定。故名为共。波罗蜜名度无极。此独菩萨诸佛。因禅能通达中道佛性。出生九种大禅。得大涅槃。不与凡夫二乘共故。波罗蜜者。名为不共。通而为论即无劳分别。所以者何。禅自有共禅不共禅。波罗蜜亦尔。有共不共故。摩诃衍论云。天竺语法。凡所作事竟。皆名波罗蜜。第二翻释。即为二意。一翻释共名。二翻释不共名。第一先翻释共名。共名者即是禅也。亦为二意。一正翻名。二者解释。第一先翻共名者。禅是外国之言。此间翻则不定。今略出三翻。一摩诃衍论中翻禅。秦言思惟修。二举例往翻。如檀波罗蜜。此言布施度。禅波罗蜜。此言定度。故知用定以翻禅。三阿毗昙中。用功德丛林以翻禅。第二释此三翻。即作二意。一别二通。若释别翻思惟修者。此可对因。何以故。思惟是筹量之念。修是专心研习之名。故以对修因。翻禅为定者。此可对果。何以故。定名静默。行人离散求静。既得静住。詶本所习故以对果。翻禅为功德丛林者。此可通对因果。如功是功夫。所以对因。积功成德可以对果。如万行对因。万德对果。因果合翻。故名功德丛林者。譬显功德非一。所以然者。如多草共聚名为丛。众树相依名为林。草丛小故。可以譬于因中之功小。林木大故。可以对果上之德大。此而推之。功德丛林通对因果。于义则便。第二通释禅。三翻并对因果。所以者何。如思惟修。虽言据因亦得对果。何以故。定中静虑即是思惟。乘上益下。故名为修。此可以数人九修中乘上修义为类故。于果中亦得说思惟。因中亦得说定者。如十大地心数。散心尚得言定。何况行者专心敛念。守一不散而不名定。故知因中亦得说定。因中亦得名功德丛林者。因中功义前已说之。由运功故即成行因之德。果中德义说亦如前。所言功者即是功用。果上有寂静离过。神通变化益物之用。故名为功。因之与果悉是众善功德之所成故。通言功德丛林。复次诸经论中。翻名立义不同。或言禅名弃恶或言疾大疾住大住。如是处不同。不可偏执。第二翻释不共名。不共名者。即是波罗蜜。亦为二意。一者翻名二者解释。就第一翻名中。略出三翻不同。一者诸经论中。多翻为到彼岸。二摩诃衍论中。别翻云事究竟。三瑞应经中。翻云度无极。第二释此三翻。亦为二意。一别二通。此皆对事理名义。第一别释。言到彼岸者。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为中流菩萨以无相妙慧。乘禅定舟航。从生死此岸。度涅槃彼岸。故知约理定以明波罗蜜。言事究竟者。即是菩萨大悲为众生。遍修一切事行满足故摩诃衍云。菩萨因禅能究竟众事。禅在菩萨心中。名波罗蜜。此据事行说波罗蜜。言度无极者。通论事理。悉有幽远之义。合而言之。故云度无极。此约事理行满说波罗蜜。第二通释三翻。并得同对事理俱随缘化物。故立异名。所以者何。若言无相之慧。能度生死故为理行者。今言理中。有佛无佛性相常然。岂论无相之慧能度生死。终是就事作此说也。事究竟。亦是从理立名者。若缘理而起事行。当知说事究竟。亦是约理名波罗蜜。度无极亦未必一向就事理无极名波罗蜜。所以者何。诸佛随缘利物出没不定无极。或时对事。或时对理。岂有定准。当知三名理事互通。未必偏有所属。余例可知。释波罗蜜义。至下第十结会归趣中。自当广明第三料简。如摩诃衍论中云。问曰。背舍胜处一切处等。何故不名波罗蜜。独称禅为波罗蜜。答曰。禅最大如王。言禅波罗蜜者。一切皆摄。是四禅中。有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四无量心。五神通。练禅自在定。十四变化心。无诤三昧愿智顶禅首楞严等诸三昧。百则有八。诸佛不动等百则二十。皆在禅中。若诸佛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所有胜妙功德。悉在禅中。说禅则摄一切。若说余定则有所不摄。故禅名波罗蜜。复次四禅中智定等。故说波罗蜜。未到地中间禅。智多而定少。四无色定多而智少。如车轮一强一弱则不任载。四禅智定等。故说波罗蜜。复次约禅说波罗蜜。则摄一切诸定。所以者何。禅秦言思惟修。此诸定悉是思惟修功德故。当知诸定悉得受波罗蜜名如大品中。说百波罗蜜。亦说背舍胜处等。皆名波罗蜜。但四禅在根本先受其名。非不通于余定。问曰。上明禅定三昧波罗蜜等。为同为异。答曰。通而为论名义互通。别而往解四法名义各有主对。所以者何。根本四禅但名禅。非定三昧亦不名波罗蜜。无色但名定。非禅三昧亦不名波罗蜜。未到地禅中间。虽非正禅定。是方便故。或名禅或名定。非三昧亦不名波罗蜜。空无相等但名三昧。非禅定亦不名波罗蜜。背舍胜处。六通四辩等。具有禅定三昧等三法。而不名禅定三昧。亦非波罗蜜。九次第定具有三法但名为定不名禅三昧。亦非波罗蜜。有觉有观。及师子超越无诤等。亦具三法。但名三昧不名禅定。亦非波罗蜜。愿智顶等具有三法。但名禅不名定三昧。亦非波罗蜜。九种大禅。及首楞严等。并具四法。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即是波罗蜜。若用首楞严心。入前三法中。一切皆名波罗蜜。故百波罗蜜中。一切法门。皆名波罗蜜。今略对四法分别如前。若诸大圣善巧随缘利物。则言无定准解释(云云)。故诸经论中出没立名。其意难见不可谬执。而经论中。多约禅明波罗蜜者。以根本四禅是众行之本。一切内行功德。皆因四禅发。依四禅而住。是以独禅得受波罗蜜名问曰。禅波罗蜜但有一名。更有余称答曰。如涅槃中说。言佛性者。有五种名。亦名首楞严。亦名般若。亦名中道。亦名金刚三昧大涅槃。亦云禅波罗蜜。即是佛性。故知诸余经中所说。种种胜妙法门。名字无量。皆是禅波罗蜜之异名。故摩诃衍偈说

般若是一法  佛说种种名

随诸众生类  为之立异字

若人得般若  戏论心皆灭

譬如日出时  朝露一时失

以此类之。禅名岂不遍通。若其禅定不具足摄一切诸法。则非究竟。何得名波罗蜜义。问曰。诸法实相首楞严及到彼岸等。唯佛一人方称究竟。菩萨所行禅定。云何名波罗蜜。答曰。因中说果故。随分说故。顿教所明发心毕竟二不别故。以如是等众多义故。菩萨所行禅定。亦得名波罗蜜

明禅波罗蜜门第三

行者善寻名故。自知其体。若欲进修。必因门而入。今略明禅门。即为三意。第一标禅门。第二解释。三料简。第一标禅门者。若寻经论所说禅门。乃有无量。原其根本。不过有二。所谓一色二心。如摩诃衍中偈说

一切诸法中  但有名与色

若欲如实观  亦当观名色

虽痴心多想  分别于诸法

更无有一法  出于名色者

今就色门中。即开为二。如经中说。二为甘露门。一者不净观门。二者阿那波那门。心门唯有一门如经中说。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开色别立于心。此则禅门有三所谓一世间禅门。二出世间禅门。三出世间上上禅门。故大集经云。有三种摄心。一者出法摄心。二者灭法摄心。三者非出非灭法摄心。第二解释。此三门中。即各为二意。一别二通。第一别明门者。门名能通如世门通人有所至处。一以息为禅门者。若因息摄心。则能通行心。至四禅四空四无量心。十六特胜通明等禅。即是世间禅门。亦名出法摄心。此一往据凡夫禅门。二以色为禅门者。如因不净观等摄心。则能通行心。至九想。八念。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三昧等处。即是出世间禅门。亦名灭法摄心。一往据二乘禅门。三以心为禅门者。若用智慧反观心性。则能通行心。至法华。念佛般舟。觉意。首楞严诸大三昧。及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等。是出世间上上禅门。亦名非出非灭法摄心。此一往据菩萨禅门。以此义故。约三法为门。问曰。诸法无量何故但取此三为禅门。答曰。今略明有三意。故立三法为门。一如法相。二随便易。三摄法尽。一如法相者。如大集经说。歌罗逻时。即有三事。一命二暖三识。出入息者。名为寿命。不臭不烂。名之为暖。即是业持火大故。地水等色大臭烂也。此中心意名之为识。即是刹那觉知心也。三法和合从生至长无增无减。愚夫不了于中妄计我人众生。作诸业行心生染着。颠倒因缘往来三界。若寻其源本。不出此之三法。故以三法为门。不多不少二随便易。故立三法为门者。如因息修禅。则有二便。一疾得禅定。二易悟无常。以色为门。亦有二便。一能断贪欲。二易了虚假。心为门者。此亦有二便。一能降一切烦恼。二易悟空理。三摄法尽者。此三法是禅门根本故。所以者何。举要说三开即无量。如息门中或数或随或时观息。如此非一至处亦异。如色门中或缘外色或缘内色。或作慈悲或缘佛相。乃至得解实观。如此非一至处亦异。如心门中或止或观或觉或了。或觉了诸心入于非心。觉了非心。出无量心。或觉了非心非不心。能知一切心非心。如是缘心不同。至处亦复非一。故说三门摄一切禅门。此事至第七八释修证中方乃可见。第二通名三门者。此三法通得作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等禅门。所以者何。一如息法不定。但属世间禅门。何以得知。如毗尼中。佛为声闻弟子。说观息等十六行法。弟子随教而修皆得圣道。故知亦是出世间禅门。即大乘门者。如大品说。阿那波那。即是菩萨摩诃衍。故请观音经约数息辨六字章句。明三乘得道。此岂可但是世间禅门。二色法为门。亦不得但是二乘所行。不通大乘及凡夫外道。何以故。如涅槃中说。外道但能治色。不能治心。我弟子善治于心。故知凡夫亦得观色。大乘观色。如大品中说。胀想烂想等是菩萨摩诃衍。此岂可但是出世间禅门。三约心为门。亦不得但据菩萨。何以故。如外道亦观心。起四十八见。凡夫缘心入四空通。声闻者如涅槃说。我弟子善治心故。能离三界。此岂唯是出世间上上禅门。当知三门互通。但三种人用心异故。发禅得道亦各不同。此义至第九明从禅波罗蜜起教中。当广分别。第三料简通别二门。问曰。若尔者。何故如前分别。答曰。一切义理有通有别。教门对缘益物不同。异说无咎。复次前非了义之说。未可定执。问曰。三门互得通者。今就事中数息而学。得证九想八背舍自性等禅不。答曰。或得或不得。初学者不得二乘。学自在定者得菩萨。具足方便波罗蜜者。随意无碍。问曰。何故云初学不得。有人数息发九想背舍念佛慈心。此复云何。答曰。此发宿缘不正。因修得证。缘尽则灭谢。不进终不成就次第法门。至下内方便中明善根发相。当广分别。余二门类然可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