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盐官安国寺比丘 (受汰) 集
金光明经卷第四
北凉三藏法师昙无谶 译
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第十六
文云。一能流水。二能与水。与水者。与安乐水也。一世安乐。二出世安乐。世安乐者。如象负水。济彼枯鱼是也。出世安乐者。如发誓言。于未来世。当施法食。与菩提记是也。流水者。流除苦恼水也。一果报苦恼。二业因苦恼。流除果报苦恼。如治诸病人。救彼渴鱼是也。流除业因苦恼者。授三归。说十二因缘。赞佛十号是也。请父求方。欲成流水之义。从王借象。欲成与水之义。今单以流水题品者。文中既彰与水之义。题品须安流水之名。经文与题。二名互显。出经者之巧为若此也。长者者。具十种德名长者。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子者。持水之子。故经云。持水大长者家中后生一子。名曰流水。故言子也。此文是断疑中第三结缘之近繇。
佛告树神尔时流水长者子(至)多设福业修行布施。
尊重恭敬是长者子(至)必是菩萨善解方药。
善女天时长者子有妻(至)一名水空二名水藏。
时长者子将是二子(至)我当随后逐而观之。
时长者子遂便随逐(至)见是鱼已生大悲心。
时有树神示现半身(至)倍复增益生大悲心。
善女天时此空池为日所曝(至)还到池上与作阴凉。
恃。依也。
作阴凉已复更推求(至)犹不能成况我一身。
捕捉也。决弃其水。决音穴。广雅云。穿也。说文云。下流也。周易。藩决不羸。亦音穴也。
时长者子速疾还返(至)利益众生令得快乐。
厩马舍也释名云厩聚也马之所聚也。
是时流水及其二子(至)水遂弥满还复如本。
时长者子于池四边(至)求索饮食我今当与。
彷徉。上扶方反。下以章反。广雅云。徙倚也。又徘徊也。
善女天尔时流水长者子(至)与此鱼食令其饱满。
未来之世当施法食。
复更思惟曾闻过去(至)思惟是已即便入水。
作如是言南无过去(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先称十号。次说因缘。十号在悟在果。因缘在迷在因。迷悟因果。其名虽殊。而体不异。以十号果。是究尽三德。十二因缘。是本来三德。三德不改。因果宁殊。故普贤观云。大乘因。诸法实相。大乘果。诸法实相。诸法是修二。实相是性一。此三圆融。不纵不横。全体为因。全体为果。众生虽迷。十号无减。诸佛悟极。十二不亏。以世间相。皆常住故。今先唱果。果理已显。令其解生。初称宝胜。乃是别名。名于一佛。如来等十。乃是通名。三世十方。佛佛皆具。若以通从别。合得名为宝胜如来。宝胜应供等。此十通号。今约三三。及一总结。以销十号。令知一一无非秘藏。初三以如来为首。即法身中三也。如来是真如属法身。应供利生是解脱。正遍知具二智是般若。以法身必具二德故也。次三以明行足为首。即解脱中三也。三明之。行是解脱。善逝能趣极是般若。解三世间一一常住是法身。以解脱必具二德故也。后三以无上士调御丈夫为首。即般若中三也。见性名丈夫故当般若。天人师轨训众机是解脱。佛是复本大觉是法身。以般若必具二德故也。此九即三。此三即一。一无一相。三九宛然。三千世间。九世刹那。一多延促。究竟自在。故言世尊。十二因缘。束为三道。无明爱取三支。属烦恼道。行有二支。属业道。识名色六入触受及生老死。属苦道。此虽昏迷。系缚轮转。而全体即是三因佛性。皆不可思议。随人观察。显发不同。故大经说。下中上智观此。乃得三乘菩提。若上上智观。得佛菩提。以前三教。智有思议。故观十二。止得三乘。唯有圆教不思议智。体无明等即是性染。非佛天人修罗所造。一一常住。当处圆融。方曰因中具于果性。又玄文中。三道三识虽本有位。与果后三德。无二无别。得此意已。方可分别十二别名。无明。谓不了六受。即空假中。行谓依不了心。动作业行。识谓业牵中阴。识托母胎。名色谓二滴为色。心但有名。六入谓名色增长成六入根。触谓六根对外。为尘所触。受谓触生三受。苦乐平平。爱谓迷三受故。于乐染着。取谓爱染缠绵。四方求索。有谓繇取造业。须有来报。生谓有业既熟。未来阴兴。老死等谓生须变灭。悲恼萦缠。此十二支。或约三世。或约二世。或约一念。虽三不同。皆以十二而对三道。即事而理。一一究竟清净自在。不纵不横。而高而广。如是观者。得佛菩提。略三归者。义已具也。盖三宝三德。体本不异。既称南无宝胜十号。岂非归命果上三德。复说甚深十二因缘。乃是心依因中三德。迷悟极际。三德无差。一体义备。三皆具足常乐我净。真是归依三宝。义究竟成。当知谶师。意趣深妙。
善女天尔时流水长者子(至)既命终已生忉利天。
凡初生天。以自业力。有三种念。一自知从其处死。二自知今此处生。三自知先作何业。得来生天。既知曩事。故下酬恩。
既生天已作是思惟(至)随意自在受天五欲。
报恩有二义。一事。二理。事者。真珠四边。报水。饮食。因缘。十号等四种泽也。理者。祇于四事而解四德。故成理益。以十千鱼。繇戒缓故。受鳞介身。繇乘急故。今遇大乘真善知识。故能于事。深解妙理。受食得命。即表真常。受水得乐。表涅槃乐。于十二棘林。解自在我。依十号法。获天报财。于世净命。解性净德。此四法益。因流水得。故持四万真珠璎珞。报恩供养。食等四事。既表理益。四万珠璎。岂但事供。盖表千界万如。一一皆具常乐我净。即四十千真珠璎珞。非严而严。严于法身。此乃财供成于法供。所以名有妙善根。为得记缘也。
时阎浮提过是夜已(至)何缘示现如是瑞相。
长者子言我必定知(至)王闻是已心生欢喜。
尔时世尊告道场菩提树神(至)现半身者今汝身是。
第五结会古今者。昔佛疑鱼数。树神定判十千。今神疑行浅记深。佛为说妙因缘。今昔相关。故结会也。罗睺罗。此云覆障。以六年在胎。故立斯号。然本迹事。傍文思之。十千今昔。必是所化。余皆能化。此之能化。据华严等诸经所说。皆是劫海修其实因。熟其十千。令今得脱。若取法华久成之意。皆是迹中接此等机。令今得记耳。
金光明经舍身品第十七
舍义甚多。谓财。位。寿命。今独以身当名者。此从正要得名。受者须身。余则非要。施者正舍身。余旁舍尔。故言指身品。夫行门无量。根繇宿熏。四种三昧。逐人所尚。于随身意。善行六度。乐行檀者。于身命财。无所吝惜。自行教化。随喜赞叹。皆在于施。若于善师。及依实教。修檀行者。体能施心。及受施境。所施身等。即空假中。事行理观。合一而修。助道正修。相资而进。庶四悉俱成。二利皆得。故特谭本事。令人效行。舍于身命。
尔时道场菩提树神(至)为利众生受诸快乐。
问者。上闻大士治病救鱼。实为旷济。鱼关未来法食之誓。获成佛记。例病差者。定于后世。为解脱机。是则皆蒙。二世之益。时众愿闻亡身殒命。感深契极之事。行苦而果乐。可得闻邪。是故请问。
尔时世尊即现神足(至)众宝罗网弥覆其上。
尔时大众见是事已生希有心。
尔时世尊即从座起礼拜是塔恭敬围绕还就本座。
尔时道场菩提树神(至)何因缘故礼拜是塔。
佛言善女天我本修行(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佛告尊者阿难(至)六波罗蜜功德所熏。
尔时阿难闻是教来(至)是中舍利其色红白。
佛告阿难汝可持来此是大士真身舍利。
尔时阿难即举宝函还至佛所持以上佛。
尔时佛告一切大众(至)说是舍利往昔因缘。
阿难过去之世有王(至)小子名曰摩诃萨埵。
摩诃罗陀。此番大无罪。文殊问经云。罗陀翻为中。摩诃波那罗。或云此翻大度。摩诃提婆。此翻大天。摩诃萨埵。此翻大心。
是三王子于诸园林(至)渐到一大竹林憩驾止息。
第一王子作如是言(至)能令行人安隐受乐。
时诸王子说是语已(至)身体羸瘦命将欲绝。
适产七日者。见虎子头上有七点。知已七日。出山海经。又云七日眼开。又七日不食必死。虎既垂死。知是七日。或云鬼神示悟。如树神数鱼。
第一王子见是虎已(至)作是观已寻便离去。
尔时第三王子作是念言(至)与诸众生无量法乐。
观有二种。一助观。二正观。从初至甚可患厌。是助道观也。以三藏教假想。对治恋着依正之心。从是故我今下。正观也。至无诸尘累等。即空观。无量禅定至诸佛所赞。即假观。从证成如是至法乐。即中观。说乃前后。修必一心。
是时王子勇猛堪任(至)灭生死怖众恼热故。
先作方便。次作是言下。正起誓。六句不出四弘。初二依灭谛发成佛愿。三四依道谛发悲智愿。第五依苦谛发度生愿。第六依集谛发断惑愿。此依界外灭谛为首。验发圆心也。
是时王子作是誓已(至)于高山上投身虎前。
是时大地六种震动(至)啖食食其肉唯留余骨。
六种震动者。谓动。起。涌。三种是形。震。吼。击。三种是声。今于形声。略言其二。故言震动。
尔时第一王子见地大动为第二王子而说偈言。
震动大地及以大海(至)必是我弟舍所爱身。
第二王子复说偈言。
彼虎产来已经七日(至)今者我天为何所在。
尔时王妃于睡眠中(至)心大愁怖而说偈言。
今日何故大地大水(至)失我心中所爱重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于往昔无量劫中(至)常舍难舍以求菩提。
我念宿命有大国王(至)见新产虎饥穷无食。
时胜大士生大悲心(至)傥能还食自所生子。
即上高山自投虎前(至)世间皆闇无有光明。
是时二兄故在竹林(至)然后苏息而复得起。
是时王子当舍身时(至)心生愁恼似丧爱子。
于是王妃疾至王所(至)梦是事已即生忧恼。
我今愁怖恐命不济(至)即时闷绝而复躄地。
王闻是语复生忧恼(至)哀哭悲号声动天地。
尔时城内所有人民(至)我子今者为死活邪。
尔时王妃念其子故(至)不令我子丧失身命。
我所见梦已为得报(至)三子之中必定失一。
尔时大王即告其妃(至)汝今且可莫大忧愁。
大王如是慰喻妃已(至)举首号叫仰天而哭。
先所遣臣寻复来至(至)不久当至令王得见。
须臾之顷复有臣来(至)唯有骸骨狼藉在地。
是时大王闻臣语已(至)复起举首号天而哭。
复有臣来而白王言(至)乍复赞叹其弟功德。
是时大王以离爱子(至)可使终保余年寿命。
一亡二存。对并思忖。亡者叵寻。存者宜取。
尔时大王驾乘名象(至)速令二子觐见其母。
佛告树神汝今当知(至)及舍利弗目犍连是。
轮头檀。或阅头檀。此云净饭。摩耶。此云天后。调达亦提婆达多。此云天授。父母从天乞子。天授与之。是佛堂弟。瞿夷。此云明女。悉达有三夫人。一瞿夷。二耶输。三鹿野。各有二万采女。五比丘者。憍陈如頞鞞。䟦提。十力迦叶。拘利太子。陈如十力迦叶。二是母亲。余三是父亲。舍利弗。此云身子。母好身形。故母名身。是彼之子。故名身子。目犍连。此云胡豆。姓也。上古有仙居山。常采菉豆而食。因以命族。尊者是彼之后也。
尔时大王摩诃罗陀(至)即于此处起七宝塔。
梵语塔婆。此翻方坟。或云聚相。谓累木石及宝。高以为相。茶毗后分云。佛塔高十三层。上有相轮。支佛塔十一层。罗汉四层。轮王塔无复层级。以未脱三界故。十二因缘经。八种塔。并有露盘。佛塔八重。菩萨七重。支佛六重。四果五重。三果四。二果三。初果二。轮王一。凡僧俱蕉叶火珠而已。舍利。此云身骨。
是时王子摩诃萨埵(至)常为众生而作佛事。
说是经时无量阿僧祇(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树神是名礼塔往昔因缘(至)是七宝塔即没不现。
金光明经赞佛第十八
此品从能所得名。能赞是三番菩萨。所赞是一佛世尊。不同前赞叹品。能赞是往世金龙一人。所赞是三世极果诸佛。能所合标。故言赞佛品。章安又谓三番菩萨是能赞。一佛是所赞。一佛是能赞。三番是所赞。三番是当佛。一佛是现佛。通而为言。皆是能赞。皆是佛。故言赞佛品。次第者。因前十七品。故有今品。何者。序品叙大体。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穷源极边。寿量品极果。冥深合广。能起大用。菩萨修学。劝令如忏品灭恶。赞品生善。空品导成。四王至散脂。誓愿流通。说请者之功德。正论至善集。明说者之功德。鬼神至流水。说听者之功德。舍身明。行者之功德。如是等利益出现世者。皆是如来大体大智大用金光明力。既善始令终。初中后竟。故诸菩萨等。以赞赞佛。称扬教及教主。故言赞佛品。
尔时无量百千万亿诸菩萨(至)异口同音而赞叹曰。
从此至金宝盖刹者。正张大其众。满中菩萨。皆赞释迦教主也。供养不出三业。投地是身。同声是口。口身共畅意业也。
如来之身金色微妙(至)迦陵频伽孔雀之声。
如来之身。标起也。金色微妙等三句。是赞第十四金色光微妙一大相也。身净者。即赞第十一身清洁一小相也。柔软者。赞第十二身柔软小身也。圆足无垢二句。赞第二十身满足小相。亦是赞容仪满足。其音清彻下。是重赞梵音一大相。亦是兼赞言音深远小相海也。梵声者。譬佛音深远也。师子吼声者。譬佛音无畏也。大雷震声者。譬佛音破迷也。云六种声者。诸文皆有八音。一极好。二柔软。三和适。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误。七深远。八不竭。译人增减。不须和会。亦可先举妙如梵声者。即八音中深远音也。师子吼大雷震。即举不女音也。以佛住首楞严定。常有世雄之德。久离雌耎之心。故所出音声。能令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也。上既已列二种声。下但云六种声者。即举迦陵频伽等六种声也。以迦陵频伽。番极好声故。
清净无垢威德具足(至)光明远照无有齐限。
上以大小相间而赞。盖显身相大小咸遍。辞意虽含。尊特未彰。故今复赞身相光明。俱无限齐。言威德者。正巍巍堂堂之相也。
智慧寂灭无诸爱习。
上句赞智。下句赞断。
世尊成就无量功德譬如大海须弥宝山。
大论云。尊特身佛者。巍巍堂堂。譬如须弥。映临大海。所有大小相好。亦巍巍堂堂。然如来自行。具足三身功德。诸菩萨唯赞尊特者。上冥下应。已摄三身。斯出赞者之巧。为若此也。
为诸众生怜愍心于未来世能与快乐。
如来所说第一深义。
体指序品如来所游。深广无际。超诸因理。故称第一。举深该广。即甚深无量也。宗指寿量极果所得。过诸菩萨。亦称第一。报法体一。深义可知。
能令众生寂灭安隐(至)安住正道无诸忧苦。
初二句。是赞上忏品灭恶。寂诸业行之恶。灭于果报之苦。故言寂灭。次二句。赞上叹品生善。如来叙昔龙尊赞佛。意生今日当机之善。故能与无量快乐。能演无上下。赞空品双导。甘露者。即长生不死之药。文诠中道妙空。实相真谛。能过二死迷变可生四德常身。故斯理空。即名甘露。仍繇染体本净。空名妙法。从此而入。复名法门。此先赞能导空法之妙。能入等。正赞灭恶生善之深。言解脱者。有二意。若就解脱惑业之缚。即破恶也。若取无染自在之净。即生善也。度三有等。破恶生善可知。
如来世尊功德智慧大慈力精进方便。
功德智慧。结上赞能说教主。慈悲精进。结上赞所说教法。法之宗用如是者。皆慈悲精进所致也。
如是无量不可称计我等今者不能说喻。
诸天世人于无量劫(至)无量大海一滴少分。
我今略赞如来功德百千亿分不能宣一。
若我功德得聚集者回与众生证无上道。
回向有三义。现文有二。理含其三。
尔时信相菩萨即于此会(至)合掌向佛而说赞言。
世尊百福相好微妙功德千数庄严其身。
色净远照视之无厌(至)又与众生上妙快乐。
色净远照下。即第十四金色光相。光明炽盛下。即第十五身光相。然二种光相。若据生身。皆有齐限。如云身光。面各一丈。今云如日千光。乃至悉能远照无量佛土。故知信相。昔为龙尊赞佛尊特。发愿未来得值释迦。今日赞佛。岂忘其本。是则大相小相。皆寄尊特而赞也。能灭等。正赞光明能灭苦与乐。
诸根清净微妙第一众生见者无有厌足。
如大相中。有身端直。皮肤薄细。舌大覆面。齿白齐密。眼如金精。睫如牛王。小相中。有鼻高好。吼不现。耳轮辐相埵成。身清净柔软等诸根。皆见者无有厌足。
发绀柔软犹孔雀项(至)如是功德悉已聚集。
孔雀项蜂王等。皆比发有绀色。如八十好中。有发色青珠好等。此繇清净慈悲无量禅定。久皆庄严。故发好柔软。
相好妙色严饰其身(至)在在示现于诸世界。
初四句。明严身克果之用。如来下。显摄生感赞之功。若相若好。随大随小。悉能调伏。令心柔软。受诸快乐。故为诸佛所赞。其光远照去。正明功德具光明。故远照如日之遍空。高广若须弥。显出大海。
齿白齐密犹如珂雪(至)其色微妙如日处空。
尔时道场菩提树神复说赞曰。
言道场菩提树神者。如来得道之场。在此树下。故树以菩提为名。今女天依此树而住。故云耳。
南无清净无上正觉。
南无者。归命之辞也。清净者佛性论有二种。一性净。本无惑染故。二相净。对治离障故。今总赞如来中边智满。法报应圆。故谓无上正觉也。
甚深妙法随顺觉了(至)独拔而出成佛正觉。
初六句。是就所觉显明。赞佛法身。甚深微妙者。法性高广。诸法融妙。圆智圆觉遍一切处。如来随顺斯理。觉了其性。故远离非法非道。法即所生果法。道即能生因道。苟未离无明。有所修证。皆名为非。言一切者。即魔外涅槃非法。禅戒非道。及三乘七方便涅槃非法。戒定非道等。独拔而出成佛正觉者。所谓出缠大法身也。
知有非有本性清净(至)希有希有佛无边行。
有法喻合。法中初二句。赞报智。知者照也。有即俗。非有即真。本性清净即中。以一切种智。知照三谛。则冥深契广。事理周极。名佛无上报智也。希有二句。赞佛助行功德。重言希有者。叹美之郑重也。因中戒定。有排障敌恶之力名功。助发大智成佛大果名德。法华云。久修业所得。即其义也。喻中言大海须弥者。即喻上报身智行也大海喻智。须弥喻行。其智冥理。穷实相底。故方之大海。释论谓智度大海。佛穷其底。因中万行。积功累德。喻彼须弥。如华严涅槃。皆云析骨书经。如彼妙高。合中智行契理。三法一如。故曰希有希有。佛无边行。
希有希有佛出于世(至)希有如来无量大悲。
优昙华者。具足云优昙钵罗。此言瑞应。亦云灵瑞。轮王出世时感此华。泥洹经云。阎浮提内。有尊树王。名优昙钵罗。有实无华。优昙钵树有金华者。世乃有佛。故云时一现耳。无量大悲。垂应本也。以大悲故。不住涅槃。
释迦牟尼为人中日(至)宣说如是妙宝经典。
如来鉴机说法。如日照物。无所不遍。为欲利益者。准金光明力用。须明十种利益(云云)。
善哉如来诸根寂灭(至)入于诸佛所行之处。
诸根寂灭者。以了眼等性常。具无减修。诸惑死生。悉已寂灭。故常居寂定。而复游入者。将转法轮。表不妄说。又三世佛说。必须入定。首楞严云。虽知诸法常是定相。而示众生诸禅差别。
言善寂大城者。正赞所入定也。即经初法性三昧。若入此定。即能善了诸法寂灭。无非法性。防生死之非。御涅槃之敌。是以中道善寂。而名大城也。此乃佛之境界。故受清净无垢之名。为诸佛行处。
一切声闻身皆空寂(至)一切众生性相亦空。
如来三昧空智。明见声闻身果性相皆空。诸佛境界亦空。故云一切声闻等。如是一切等者。指上自他依果。国土净秽推性推相。不见差品。一切众生依正境界。推求性相。皆同真净。无复别异。然推乎性相。即空观遣情显理之要门也。四句推性不见性。四句推相不见相。祇一妙空。性相双遣。具如前说。
狂愚心故不能觉知。
上赞佛所游三昧空智。遍了诸有差异。悉皆泯亡。唯真智独存。更无染异。树神明晓。悲愍凡迷。狂愚不了。故请佛出定。
我常念佛乐见世尊(至)清冷法水以灭是火。
叙昔我常念佛者。心游法界。常照三身。观力未充。欲求深证故助之以誓愿。加之以恋慕修之以大悲。合掌雨泪。皆助成常念之观也。
世尊慈愍悲心无量(至)是故我今渴仰欲见。
树神自昧如来上位真身。故请佛加愿。使我身常得见佛。复愍于他。不见佛之真体。故叙世尊常护一切。是故渴仰欲见者。即引己及他。请佛现身。
声闻之身犹如虚空(至)众生之性如梦所见。
即树神击请今佛出定也。如来在定。明了性净。彻内彻外。即寂即现。其如众生未发上定。故树神频请出现。发悟斯机。乃举六喻显乎声闻色体。非性明体。所证真理。阒寂无知。如虚空等。皆非实性也。众生之性。虚妄现在。亦如梦所见。都无实相。
如来行处净如琉璃(至)如来行处微妙甚深。
正明佛所入定。具慈愍照。故请如来出定。令我及众。得安乐故。
一切众生无能知者(至)一切缘觉亦不能知。
树神以凡夫小圣。共迷佛所游境界。故请佛现身。即令明见唯心佛现。五通神仙者。别举人趣中有术成仙者。发得五通。虽有他心宿命。而不知佛所游定。照理起应。不离众生心体。无漏二乘。虽有三明六通。亦昧佛境唯心。故曰亦不能知也。
我今不疑佛所行处惟愿慈悲为我现身。
树神述已于佛行处。明了无滞。虽知本无隐现。上举他众共迷佛境。实有动静。故敦请出定云。惟愿慈悲。为我现身。
尔时世尊从三昧起以微妙音而赞叹言。
尔时者。即树神请毕之时。佛酬其请。示出定之相。乃云以微妙音。而赞叹言。即微细妙好之音。而悦四众也。问。佛何处入定。此云从三昧起。答。初将说经。游于无量甚深法性。今说将竟。故从三昧起。此经首尾。皆在法性中说。
善哉善哉树神善女(至)皆入甘露无生法门。
佛赞树神。意含前二。是印成三番菩萨赞教。以诸菩萨及妙幢。能赞佛所说教皆是快言如来序品以来。明大体大宗大用。是金光明妙三法也。故云快说是言。若众生闻此三法。即能发解证悟。明了常住。故云入甘露无生法门耳。
金光明经卷第四
金光明经科注卷第四(终)
no. 362-b 金光明经感应记
明 盐官安国寺比丘 (受汰) 重辑
光明一经。大藏具存三译。惟此北凉所翻。文成四卷者。其感应若桴鼓焉。余自崇祯辛未冬日。既集科注。以疏解经王矣。兹癸酉夏。复念义理渊玄。解入匪易。倘其就一事。而即能使人。怖果修因。迁善改恶。则亦惟感应之说。为得其要已。于是即见闻所及。聊录数则。附之卷末。并垂流布云。
敌国交欢
汉沙门摩腾。中天竺国人也。美丰仪。解大小乘经。常以游化为任。往天竺附庸小国。讲金光明经。会敌国侵境。腾曰。经云能说此法。为地神所护。使所居安乐。今锋镝方始。曾是为益乎。乃誓以忘身。躬往和劝。遂至二国交欢。繇是显誉。岂非金光明经之力与。
江鱼化雀
隋天台智者大师。居台州修禅寺。开皇中。率励徒众。货衣资什物。就土民孔玄达等。赎[竺-二+(一/(尸@邑))]梁为放生池。一时感化。至舍鱼梁五十五所。尝于其上讲金光明经。忍一日法堂前。见黄雀无数。翔集半日。悲鸣而去。大师见之曰。乃江鱼化为黄雀。来谢吾恩耳。
金人入梦
隋释彦琮。赵郡柏人。李氏子。开皇年间。驾东巡。诏扈从。时炀帝在晋邸。出总河北。旋途并部上谒。讲金光明经。秦王俊镇太原居其宅。一夕梦人身金色。长三丈余。授玻璃酒碗。曰可饮尔。辞以律。遮不敢。至是见王所事像如之。
灯焰自续
隋僧法纯。姓祝氏。扶风始平人也。住大兴善寺日讲金光明经。尝叹曰。身命无常。何可爱保。檀供难消。吾其行金光明忏法乎。更四十五年不废。除饮食便利。不出道场。遂感灯无油而光𦦨相续者七昼夜。或闻道场中。有演说教授声。就视之则寂然。忽一日闭室静坐。弟子惠进。见白衣童子。手捧金光明经。侍立纯右。问曰。此是何人。答曰。第六天频来召我。我以着乐。妨于修道。终不许也。若无佛法处。我则愿生以化迷类。久之双鸽集于衣桁。注目视纯。都无惧色。春秋八十五。无疾端坐念佛而终。火化获舍利无算。
至心泉涌
唐释空藏。住京师会昌寺。诵金光明经三百余卷。说化为业。游凉川原。有缘斯赴。又往蓝田负儿山诵经。赍面六斗。拟为月料。乃经三年。日啖二升。犹未能尽。又感神鼎不知自何而来。又至玉泉寺以为终焉之地。时经亢旱泉竭。合寺众僧将散。藏乃至心祈请。泉即应时涌溢。道俗动色。惊叹不已。
诏讲太极
唐僧智聚。俗朱姓。出家苏州虎山寺。至德二年。诏于太极殿。讲金光明经。天子躬御法筵。臣僚咸集。于时云兴瓶泻。莫不歆艳。
黄雀翔集
唐释文举。婺州东阳人。张氏子。温粹而玉。动静以时。视听之官有守。言行尤谨。此固律范之出于自然者。尝诵金光明经。兼通法华金光明义疏。化王天台。至登讲训。俦侣日填。诏为国清寺主。初智者大师。尝立金光明道场。每年九月。集四众熏修忏法。期满七七。当时檀施云臻。供养丰厚。自大师之没。世亦变更。道场寖以寂莫。至是几绝。举乃罄己衣资。重建金光明道场。檀施四远复集。感黄雀翱翔而来。众皆叹异。举曰。金光明力也。后知事僧清蕴。谋之于举。置庄田十二顷。以给金光明会饮食之费。
无疾示终
唐释广修。东阳留氏子。居禅林寺。日诵金光明经。每岁建金光明忏法七七日。后台州刺史韦珩。迎讲金光明经大义。寿七十三。无疾而终。葬于金地道场。门人良汶。发而茶毗之。获舍利千余颗。
天神拥卫
唐释玄䇿。会稽鲁氏子。幼随父贾至天台。见乡里为诵金光明经会盛甚。盖隋智者大师所创始也。其法于每岁九月。合远近僧俗之众。无虑千万人。而䇿心独伟之。遂依禅林寺僧广智师出家。日诵金光明经一部。修礼忏法。始终不倦。感天神常来听法。现形拥卫。四远檀那。愈加信向。
大雨如注
唐释从礼。襄阳人。居台州平田精舍。慎重庄默。喜怒不形于色。平居必虔诚持戒。梁乾化年中夏旱。知事僧以园蔬枯悴。请礼祈祷。遂诵金光明经。未毕而大雨如注。三日乃止。四境沾足。时武肃王钱氏闻之。召入府建金光明忏法道场。所得施利随散。寒暑惟一衲。日惟一食。常坐不卧。世寿七十九。无疾端坐念佛而逝。火化收舍利无算。
浮舟放生
宋释义寂。温州永嘉人。姓胡氏。太平兴国年间。居台州黄岩县海门灵石寺。昔智者冬居道场也。众请寂乘舟泛海。讲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品放生。以为常法。寺为一新。上闻之。诏遣高品卫绍钦等入山。重建寿昌寺。为所在官僚。请法受戒。寿六十九。无疾垂诫烛后事。奄尔而化。
白光自出
宋僧晤恩。姑苏常熟人也。俗姓路。母张氏。梦僧入其室而娠。孩童时。见僧必迎拜。年十三时。闻诵阿弥陀经。有所感悟。因求出家。汉开运间。依钱塘慈光院志因师。受天台三观六即之说。穷核法华金光明等义。日诵法华金光明经各一部。雍熙三年八月朔中夜。睹白光自出。明灭不恒。谓其徒曰。吾报尽矣。自是专念阿弥陀佛不辍。忽梦祖师灌顶。执金罏焚香。三绕其室。曰吾来迎汝。及觉犹闻香气馥郁。面西端坐而化。茶毗获舍利无数。
天王听法
宋释岑阇黎。姓杨。临原人也。戒行端谨。布衣乞食。于伞盖寺西山泉侧。造诵经室。诵金光明经三千余部。每诵经时。感得四天王来。拥护听法。凡施饭食。鼠雀驯伏。竞来食啖。并无畏惧。
口齿不灰
宋释惟渥。钱塘人也。姓金氏。幼年离俗。即预法流。立志深静。杜门谢事。平生诵金光明经五千余部。念佛不辍。所有善因。庄严净土。临终坐亡。火化口齿不灰。
庄严净土
宋释若观。湖州乌程县乌镇人也。俗姓钱氏。居嘉会院。立行卓尔。四方钦之。尝结缁素辈。修行净业。其劝化榜云。某伏念生死无际。轮回不息。唯安养之归。则无退转。日诵金光明经一部。始终不倦。系念阿弥陀佛。昼夜不辍。誓与法界众生。庄严净土。临终趺坐。茶毗获舍利无数。
乘力迁职
晋陈尧咨。泊舟三山矶。有老叟曰。来日午有大风起。舟行必覆。宜避之。来日天晴。万里无片云。舟人请解缆。公曰。更待。同行舟一时离岸。公托以事。日午天色恬然。俄黑云起于天末。大风暴至。折木飞沙。怒涛若山。同行舟多沉溺公惊叹。又见前叟曰。某实非人。乃沿江之游奕将也。以公他日当位宰相。面当奉告。公曰。何以报德。叟曰。吾不求报。贵人所至。龙神礼当卫护。愿得金光明经一部。某乘其力。薄有迁职。公许之。至京以金光明经三部。遣人诣三山矶投之。梦前叟曰。本祇祈一。公赐以三。今连升数秩。再拜而去。
伏法特原
隋计诩。任台州郡守。开皇年中。尝请智者大师。于江上讲金光明经流水品。渔者闻法。皆好生恶杀。不复业渔。诩后还都。坐罪下狱。临当伏法。诩遥祈大师伸一救护。乃夜梦群鱼吐沫相濡。明旦降来。特原诩罪。
集僧转诵
唐孔恪。为遂州总管府记室参军。武德年中。暴病卒。一日而苏。自说被二人引至一官府。官问曰。何故杀牛两头。恪云。不杀。官曰。汝教弟杀牛。何谓不杀。因呼恪弟。弟死已数年矣。既至。形容枯槁。官语之曰。已追汝兄至矣。初杀牛时。谁之意也。弟曰。牛实某所杀。兄不与焉。官曰。汝虽杀牛。罪归造意。汝欲代兄受罪。固是善事。然冥司与阳间不同。凡有罪者。虽父子不容相代。况弟兄乎。恪曰。彼时杀牛。实某宴客。故使弟杀之。官语弟曰。汝便无罪。放汝受生。言讫。弟忽不见。官又问恪云。何复杀两鸭。恪曰。前任县令杀鸭供官客耳。岂恪罪也。官曰。官客自有供。无鸭。汝何以鸭供之。将以要誉。非罪而何。又问何故复杀鸡卵六枚。恪曰。平生不食鸡卵。唯忆幼年九岁时寒食日。母与鸡卵六枚。因煮食之。官曰。今欲推罪于母乎。恪曰。不敢。但说其因耳。此是恪杀之也。官曰。汝杀他命。当自受之。官遂命主司。取恪善恶籍来观之。既而谓恪曰。人生于世。所作罪福。冥司悉皆录之。如福多罪少。先令受福。如罪多福少。先令受罪。今汝杀生之罪如此。汝一生善行。略不见有。福少恶多。宜即受罪。恪甚恐惧。无以应对。时有鬼卒数十。并在阶下。将欲执恪而去。官顾主司曰。更考此人寿命当尽否。主司取籍视之。对曰。尚有七月寿命未尽。官曰。寿命尽日。罪报尚在。宜且放还。语恪曰。我更放汝归七月。可勤修福。因遣卒送出复苏。恪乃大集僧众。转诵金光明经。修崇功德。精勤忏悔。至七月。与众辞诀。俄而命终。
课经脱罪
宋绍兴年间。淮阴民家丧其女。经寒食节。欲作佛事荐悼而无财。其母截发卖得钱六百。出街请僧。忽遇五僧过门。迎接作礼。告其故。皆推避。良久。一僧始留。曰适不携经行。能自假借否。其母访诸邻。得金光明经以授僧。方展卷。母涕泪雨倾。僧恻然有感。曰吾当就市澡浴。为汝尽诚看诵。经毕。具疏如法回向。受嚫而去。遇四僧于市。索其所得钱。邀往买酒。已就座。未及举杯。忽闻牕外有女声叫号。曰转经僧莫吃酒。我是看经家亡女也。沦滞冥途日久。今蒙师课经功德。方得脱罪超生。师若饮酒破斋。令我依前沉坠。言已不见。僧惭而罢。其后五僧谨持斋戒。念佛看经。皆证极乐。
卖庄造经
宋邓成。豫章人也。年二十余。忽暴死。经三日苏曰。使者领至判官。判官即成之表丈刺史公黄麟也。见成悲喜。具问家事。成语丈人曰。悉皆无恙。成因哀求。麟曰。我亦欲得汝归。传语于我诸弟。遂入白王。既出。曰已论放汝。言讫。王出召成。问曰。汝在生作何罪业。至有尔许冤对。然算犹未尽。当得复还。无宜更作地狱业也。寻有畜生数十头来噬成。王谓曰。邓成已杀尔。尔复杀邓成。无益之事。我今放成回。令为汝作功德。皆使汝托生人间。不亦善乎。悉云不要功德。但欲杀邓成耳。王曰。如此于汝何益。杀邓成。汝亦不离畜生之身。曷若受功德。即改为人身也。诸畜多有去者。唯一驴频来𠴲成。一狗啮其衣不肯去。成曰。为汝造金光明经四卷。驴狗遂去。王遣原追成吏送之出。见麟。鳞谓成曰。至喜莫过重生。汝今得还。深足忻庆。吾虽为判官。然日日恒受罪。汝且住此。少当见之。俄一牛头卒持火来。从麟顶上然至足。麟遂成灰。俄一卒持水喷之复生。悲涕良久谓成曰。吾之受罪如是。不可忍也。汝归可传语我诸弟。努力为造金光明经四卷。作诸功德。令我得离此苦。然非吾本物。虽为功德。终不得之。吾先将官料。置得一庄所。今可货此造佛经。即当得脱。或恐诸弟恍惚不信。汝可持我玉簪。还以示之。因拔头上簪与成。麟前有一大水坑。令成合眼。推入坑中即活。其父富于财。喜其子重生。数日之内。为造金光明经。作诸功德。成既愈。遂往黄氏家。为说麟所托。言造经事。以玉簪还之。黄氏识簪。举家悲泣数日。乃卖庄宅。为造金光明经。
临流建讲
宋越州诸暨县令潘华。敬奉三宝。勤诵佛经。谨依天台智者教法。每请僧临于江湖上。讲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品。仍禁约不许诸人于江湖内捕鱼。是年奉诏还京。夜梦江湖内鱼化为人形者数万。号泣拜谢。皆云相公去矣。吾众不免死矣。华异之。乃作梦鱼记。以嘱后来宰邑者。
冤家自释
宋张居道。沧州景城县人。任温州治中。未莅职日。因嫁女。恣意屠宰猪羊禽兽之类。未满一旬。忽得重病而死。唯心尚暖。经三日复活云。初见四人来一人持棒。一人执索。一人持袋。一人着青。骑马戴帽。至门下马。怀中取文书一纸示居道。乃是猪羊等同词共讼居道。其词曰。猪等虽前身积罪。合受畜生之身。配在世间。年限未满。遂被居道枉将屠杀。更归畜生。再遭刀杌。有骑马者。即令从人缚居道去。直行一道向北。行至半路。使人即语居道。吾被差来时。检汝寿算。元未合死。但坐汝杀生过多。众冤共讼。今冤家尽在阎王殿前待汝。居道闻之。弥增惊怕。告使人曰。必作何计。可解此冤对乎。使人曰。但能为所杀生命。发愿造金光明经四卷。当得免脱。居道自发愿言。愿造金光明经四卷。虔诚供养礼诵。愿冤家解释。少顷。望见城门。使人引向东入。转向北。见阎王殿前。无数罪人。问辩答款。着枷被锁。杻手镣足。鞭挞狼藉。哀痛叫号。不忍听闻。使人即过状阎王。王曰。急唤诉者来。使人走出诸处巡问。曹府咸悉称无。即帖五道大神。捡化形案。少时有一主者报云。世人张居道。为杀生故。愿造金光明经四卷。依科。其所遭杀者。并合乘此功德。化生善道。王乃语居道曰。再归生路。当宜念善。多修功德。遣人送出城。如从梦归。后居道发心造金光明经四卷。合家大小。戒荤止杀。终身行善。劝化百余人。断肉止杀。持诵此经。
冤化为人
宋温州安固县县丞。妻染病经年不瘥。独自狂言。口中叫痛叩头。状有所诉。治中张居道闻之。为丞言曰。如此之状。多是冤家所苦。皆缘杀害生命之过。可急为造金光明经。请僧转诵。求哀忏悔。病可却。县丞遵其教。即便请人书写。未毕。妻便醒悟云。似梦中惛惛。常有猪羊鹅鸭之类。每日三次。竞来啮噬。痛不可忍。后皆化为人身。来与我别云。虽是冤家。遭汝屠宰。今汝为我敬造金光明经功德。所以令我得化为人。今咸解散。不复相寻矣。言讫即去。病亦渐瘥。由是温州一郡。家家断杀。人人向善。虽因居道之指示。实金光明经之力宏大也。
得经受生
宋张龙图。无尽张公之子也。有仆舟行。见妇人行岸上。提一油瓶。仆熟视之。乃家故婢招喜也。呼之不应。而行愈疾。停舟追及而问之。妇人遥指岸侧一古木曰。吾居于是。复问用油何为。曰。吾遍体创裂。藉以膏润。则痛少差耳。因谓仆曰。郭门外精舍老僧。戒行严洁。每日持诵金光明经。若为我诵十部以资冥福。当即往生也。仆归为访僧诵经。还过其处。击木呼之。见白衣叟自木穴中出。曰招喜得经。已受生矣。烦公为我诵十部。仆方问尔何人。忽不见。
天王救难
宋崔绍。从其父直。宦游南海。其家尝奉事一天王甚谨。邻家李氏。蓄一母猫。尝往来绍家捕鼠。南土风俗恶。他舍之猫产其家。以为不祥。李之猫。产二子于绍家。绍甚恶之。因命家僮絷三猫盛于筐。以绳固筐口。加之以石。沉之于江。后不逾月。绍忽得热病。一夕遂重。忽见二人。手执文帖云。奉命追公。绍云。平生履善。不省为恶。今有何事。被此追乎。二人曰。公杀无辜三人。冤家上诉。遂展帖示绍。文字分明。绍颇畏惧。顷刻间。见一神人来。使者俯伏礼敬。神谓绍曰。尔识我否。绍曰。不识。神曰。我尔奉侍天王也。常为汝供养久矣。今尔有难。特来相救。绍拜伏求救。天王曰。尔但共我行。必无忧患。天王遂行。绍随之。使者押绍于后。至一官府。天王先入。使者先引绍见判官。判官顾绍曰。尔算未尽。判官领绍见大王。大王与天王对坐。大王曰。有冤家诉汝。手虽不杀。口中处分。令投于江中。大王令唤崔绍冤家来。少顷。有一判官。领一妇人至。兼领二子。皆人身猫首。号泣不已。称绍非理相害。天王向绍言。速开口与作功德。绍遂发愿各写金光明经一部。言讫不见妇人。大王曰。汝既能作是功德。又阳寿未尽。且放汝还。绍拜大王而回。绍与天王同归。行至半路。见四人皆人身而鱼首。临一峻坑立泣。拜谓绍曰。性命危急。欲堕此坑。非公不能相活。绍曰。仆何力以救公。四人曰。公但许诺则得。绍曰。灼然。四人拜谢。又云性命已蒙公放讫。更欲启难发之口。有无厌之求。肯许之乎。绍曰。但力可及者。尽力而应之。四人曰。恳公写金光明经一部。则度脱罪身矣。绍复许之。言毕四人不见。却见本身偃卧于床。以被蒙覆手足。天王曰。此则公身也。但徐徐入之莫惧。如天王言入。本身便苏。问家人。死已三日矣。惟胸及口鼻微暖。苏后一日许。犹依稀见天王在眼前。又见阶前水盆中。蓄四鲤鱼。绍问此鱼何来。家人曰。本买充厨膳。以君疾亟。不及修理。绍曰。得非临坑四人乎。遂命投之于陂池中。即发愿写金光明经四卷。以酬解冤之誓。自是合家不杀生命。蔬食斋戒。持诵金光明经。终日劝人念佛行善矣。
光明入室
宋秦氏净坚。家松江。厌恶女身。精持斋戒。每日诵金光明经一部。礼佛千拜。久之有光明入室。面西念佛。安坐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