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本篇分别叙述十二经脉的标、本所在,以及头、胸、腹、胫之四气街,并不专言“卫气”,竟以“卫气”名篇者,正如马莳所云:“内所论不止卫气,止有‘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一句,今以名篇者,揭卫气之为要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全篇可分作三节。
【讲解】“卫气”是要循经脉而行的,所谓“不循经者”是不循行于经脉之内的意思。这篇文章没有什么理由以“卫气”命名,可以理解为这里讨论的问题都与“卫气”有关。
第一节 十二经标本与气街
【原文】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提要】总言明确“十二经标本”与乎“六腑之气街”的重要性。
【讲解】文中云:“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气街”是气的四个通道,“结”是指气结,“契”者“合”也,“绍”是“源头”之意。此句意思是说,“气街”是营气卫气的必经之道,就像“门户”一样,维系着阴经到阳经、阳经到阴经循行,当气结出现,要分析“结”之源头,以决定从阴经治还是从阳经治,就是“契绍”的意思。有的气结而坚多属实证,有的气结而软多属虚证,或补或泄就有了依据。
第二节 十二经标本之气穴
【原文】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夹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提要】分言十二经脉标本气穴之所在。
【讲解】此节叙述了十二经脉标本气穴的具体位置,如“足太阳之本”在足跟以上五寸中,即“跗阳”穴,“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即“睛明”穴。掌握了十二经的标本气穴即可临证选穴治疗。所谓“绝而止之”是泄法,“引而起之”是补法。
第三节 四气街部位与主治
【原文】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提要】分言四气街的部位及其主治。
【讲解】胸、腹、头、胫都有“气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意思是整个头部运行之气,注输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膺”指阳明、少阴经所分布的地方,“背腧”是指背部十一椎足太阳经的腧穴,这些都是胸的气街所在;“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背腧”还是指足太阳经的背俞穴,“肓腧”是腹之气街;“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这里的“气街”是指阳明经的“气冲”穴,“承山”也是胫的气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