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阐明“五味”对于五脏的不同作用,故以“五味”名篇。凡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各具其五味之一,故能就其性味之所属而分别入于五脏,酸肝、苦心、甘脾、辛肺、咸肾是也。五味亦各具五行胜制之性,故于运用五味时,必知其各有所“禁”以及各有所“宜”也。全篇可分作四节。
第一节 五脏与五味
【原文】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提要】言五味与五脏各有所喜。
【讲解】此节主要讲五味与五脏的关系。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这里的“谷”是指广义的食物,谷是如此,肉也是如此,其他的五果、五菜都是如此。
第二节 营卫与五味
【原文】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提要】言五味入胃化精微而为营卫之源。
【讲解】五味虽各有所属,但都要通过胃的腐熟消化,变为精微而置于营卫。文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意思是饮食进入于胃,胃处中焦,精微物质在胃中形成后被输送于上焦和下焦,以溉五脏,行于营卫之道。
“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所谓“出三入一”,不能理解为呼吸运动,意思是说在呼吸的天然之气之中,有的对人体有益,有的对人体无益,是指自然气中之成分而言;出者三分入者只有一分,即排出的多吸收的少,所以必须不断地通过呼吸和饮食来补充。这是我对“出三入一”的理解。
第三节 五色与五味
【原文】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请尽言之。五谷:秔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提要】言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各具五色、五味。
【讲解】这里概括了人类食物的五色、五味属性,知道了这个道理,什么时候该吃什么味,什么味起什么作用也就知道了。
第四节 五味所宜禁
【原文】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肝色青,宜食甘,秔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大肉、麻、李、韭皆酸;脾黄色,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肺白色,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提要】分言五味各有所宜禁。
【讲解】五色五味各有所宜、各有所禁,在《素问》中已经谈论过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