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救荒本草》卷上 上之前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草部

叶可食

《本草》原有〔1〕

【注释】

〔1〕《本草》原有:本书特指《政和本草》收录过的植物。

1. 刺蓟菜〔1〕

本草〔2〕名小蓟,俗名青刺蓟,北人呼为千针草。出冀州〔3〕,生平泽中,今处处有之。苗〔4〕高尺余。叶似苦苣〔5〕叶,茎叶俱有刺,而叶不皱。叶中心出花头,如红蓝花〔6〕而青紫色。性凉,无毒,一云味甘,性温。

救饥:采嫩苗叶煠〔7〕熟,水浸淘〔8〕净,油盐调食,甚美。除风热〔9〕。

治病:文具《本草〔10〕·草部》大小蓟条下。

【注释】

〔1〕刺蓟菜:菊科蓟属的刺儿菜cirsium arvense(l.)scop.var.integrifolium wimm. et grab.。

〔2〕本草:中药的统称。下同。

〔3〕冀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药图“冀州小蓟根”,在今河北冀州市一带。

〔4〕苗:泛指初生的植物,此处指植株。

图1 刺蓟菜

〔5〕苦苣:见本书第371苦苣菜条。

〔6〕红蓝花:红花菜的别名。见本书第8红花菜条。

〔7〕煠(zhá):处理野菜的一种方法,将野菜放在锅中加水煮开至熟,用以去掉异味或减少有毒物质。与下文的“焯”略有不同。现在河南、山东等地农村仍保留这一处理方法。

〔8〕淘:农村处理野菜的方法:将煠后的野菜切碎,用凉水冲洗、攥干;反复多次,以去除杂质或有毒物质。现在河南、山东等地农村仍保留这一处理方法。

〔9〕风热:中医名词。指风邪和热邪相结合的病邪,也叫热风。可引起发热、畏风、咳嗽等症状。

〔10〕《本草》:此指宋代张存惠整理刊行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下同。

【译文】

刺蓟菜,本草名叫小蓟,俗名青刺蓟,北方人叫它千针草。产在冀州,生长在平坦而水草丛生的湿地里,如今到处都有。植株高一尺多。叶像苦苣叶,茎、叶上都有刺,叶面上没有皱褶。头状花序从叶丛中心抽出,形态像红蓝花,但颜色为青紫色。性凉,无毒,一说味甘,性温。

救饥:采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味道很美。可以除风热。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大小蓟条下。

2. 大蓟〔1〕

旧不著所出州土,云生山谷中,今郑州〔2〕山野间亦有之。苗高三四尺〔3〕。茎五棱。叶似大花苦苣菜〔4〕叶,茎叶俱多刺,其叶多皱。叶中心开淡紫花〔5〕。味苦,性平,无毒。根有毒。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大小蓟条下。

【注释】

〔1〕大蓟:菊科飞廉属的丝毛飞廉carduus crispus l.。

〔2〕郑州:明代州名,见《救荒本草》。辖区在今郑州市、荥阳市、新郑市及中牟、原阳和管城等部分县地。

〔3〕尺:明代牙尺,一尺相当于现在35.8厘米。

〔4〕大花苦苣菜:菊科苦苣菜属sonchus植物。

〔5〕花: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一朵花,而是指菊科植物的头状花序。

图2 大蓟

【译文】

大蓟,古代没有记载产地,只说它生长在山谷中,如今郑州的山地和原野中也有分布。植株高三四尺。茎有五棱。叶像大花苦苣菜叶,茎、叶上有很多刺,叶多皱褶。头状花序是淡紫色,从叶丛中心抽出。味苦,性平,无毒。根有毒。

救饥:采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淘洗,去掉苦味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大小蓟条下。

3. 山苋菜〔1〕

本草名牛膝,一名百倍,俗名脚斯蹬,又名对节菜。生河内〔2〕川谷及临朐〔3〕,江淮〔4〕、闽〔5〕粤〔6〕、关中〔7〕、苏州〔8〕皆有之,然皆不及怀州〔9〕者为真,蔡州〔10〕者最长大柔润,今钧州〔11〕山野中亦有之。苗高二尺已来,茎方,青紫色,其茎有节如鹤膝〔12〕,又如牛膝状,以此名之。叶似苋菜〔13〕叶而长,颇尖〔14〕音哨,叶皆对生。开花作穗〔15〕。根味苦、酸,性平,无毒。叶味甘、微酸。恶〔16〕萤火〔17〕、陆英〔18〕、龟甲〔19〕,畏〔20〕白前〔21〕。

救饥:采苗叶煠熟,换水浸去酸味,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牛膝条下。

【注释】

〔1〕山苋菜:苋科牛膝属的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

〔2〕河内:古代地名,见《名医别录》。疑指河内郡。西汉高帝二年(前205)改殷国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3〕临朐:古代地名,见《名医别录》。疑指临朐县。西汉置,属齐郡,治所在今山东临朐县。

〔4〕江淮:古代地区名,见《图经本草》。唐代设江南道、淮南道,统称江淮。宋代设江南东路、淮南东路。广义上的江淮指江南、淮南地区。通常多指狭义上的江淮,即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即今江苏、安徽的中部地区。

图3 山苋菜

〔5〕闽:古代地区名,见《图经本草》。本为闽越族所居,秦置闽中郡,汉初为闽越国。

〔6〕粤:古代地区名,见《图经本草》。因为古百越(粤)之地而得名,指今福建、广东地区。

〔7〕关中:古代地区名,见《图经本草》。历史上所指范围不一,一说函谷关以西为关中。一说秦岭以北范围内,包括陇西、陕北;或专指今陕西关中盆地。宋代《本草》所指具体地点待考。

〔8〕苏州:古代州名,见《日华子本草》。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南横山东)。

〔9〕怀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唐代治所在柏崖城(今河南济源市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焦作、沁阳、武陟、获嘉、修武、博爱等市县地。

〔10〕蔡州:古代州名,见《本草经集注》。东魏置,治所在新蔡县,即今河南新蔡县。北齐废。

〔11〕钧州:明代州名,见《救荒本草》。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改颍顺州置钧州,治所在阳翟县(今河南禹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禹州、新郑二市地。明万历三年(1575)因避神宗朱翊钧讳改为禹州。

〔12〕鹤膝:古代用来形容两头细中间粗的东西。

〔13〕苋菜:见本书第370苋菜条。

〔14〕(shào):尖锐状,此处指叶子尖而狭窄的形状。

〔15〕开花作穗:此处指山苋菜的花序呈穗状。

〔16〕恶:中药学术语。见《神农本草经》,为中药的配伍原则之一。指一种药物能减弱另一种药物的性能。

〔17〕萤火:中药名。原动物为萤科萤火虫luciola vitticollis kies,全虫入药。

〔18〕陆英:中药名。原植物为忍冬科接骨木属接骨草sambucus javanica blume,花入药。

〔19〕龟甲:中药名。原动物为龟科乌龟chinemys reevesii(gray),甲壳入药。

〔20〕畏:中药学术语。见《神农本草经》,为中药的配伍原则之一。指药物之间的互相抑制作用,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减。

〔21〕白前:中药名。原植物为萝藦科白前属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decne.)schltr.ex lév.和白前cynanchum glaucescens(decne)hand.-mazz.,根茎入药。

【译文】

山苋菜,本草名叫牛膝,又名百倍,俗名脚斯蹬,又名对节菜。生长在河内郡有流水的山谷及临朐,江淮、闽粤、关中、苏州等地也都有分布,但都不及怀州产的道地,蔡州出产的山苋菜最高大而且柔软有光泽,如今钧州的山地和原野中也有生长。植株高二尺左右,茎方形,青紫色,茎上有节,形状像鹤膝,又像牛膝的样子,古代是根据这一特征来给它命名的。它的叶像苋菜叶,但较长,很尖锐,对生。花序呈穗状。根味苦、酸,性平,无毒。叶味甘、微酸。恶萤火、陆英、龟甲,畏白前。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换水浸泡,浸去酸味,淘洗干净后,用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牛膝条下。

4. 款冬花〔1〕

一名橐音托吾,一名颗东,一名虎须,一名菟奚,一名氐冬。生常山〔2〕山谷及上党〔3〕水傍,关中、蜀北宕音荡昌〔4〕、秦州〔5〕、雄州〔6〕皆有,今钧州密县〔7〕山谷间亦有之。茎青,微带紫色。叶似葵〔8〕叶,甚大而丛生;又似石葫芦〔9〕叶,颇团。开黄花。根紫色。《图经》〔10〕云:“叶如荷〔11〕而斗直,大者容一升,小者容数合〔12〕,俗呼为蜂斗叶,又名水斗叶。”此物不避冰雪,最先春前生,雪中出花,世谓之钻冻。又云:“有叶似萆薢〔13〕,开黄花,青紫萼,去土一二寸,初出如菊花萼〔14〕,通直而肥实无子,陶隐居所谓出高丽〔15〕、百济〔16〕者,近此类也。”其叶味苦,花味辛、甘,性温,无毒。杏仁〔17〕为之使〔18〕,得紫菀〔19〕良,恶皂荚〔20〕、消石〔21〕、玄参〔22〕,畏贝母〔23〕、辛夷〔24〕、麻黄〔25〕、黄芩〔26〕、黄连〔27〕、青葙〔28〕。

救饥:采嫩叶煠熟,水浸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款冬花:菊科款冬属款冬tussilago farfara l.。

图4 款冬花

〔2〕常山:山名,见《名医别录》。即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西汉因避文帝(前179—前157)刘恒讳,改恒山为常山。

〔3〕上党:古代郡名,见《名医别录》。战国韩置,秦汉治所在长子县(今山西长子县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长治、晋城、和顺、左权、榆社、武乡、沁县、沁源、沁水、襄垣、黎城、安泽、屯留、潞城、长子、壶关、平顺、高平、陵川、阳城等县市地。后移置多次,辖境也缩小。

〔4〕蜀北宕昌:古代地名,见《本草经集注》,《政和本草》收录原文作“次亦出蜀北部宕昌”。蜀,秦汉时对古蜀国地之统称,在今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宕昌,西羌别种,地当今甘肃南部汉水与白龙江流域。

〔5〕秦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药图“秦州款冬花”。历史上曾有四处秦州,此疑指三国魏分陇右置的秦州。

〔6〕雄州:《本草》中的出处不详。推测先有陶弘景云:“第一出河北。”明初作者才根据前代的药材产地给出的前代州名。历史上雄州所指不一,此处疑指五代周显德六年(959)以瓦桥关置雄州,治所在归义县(今河北雄县)。

〔7〕密县:明代县名,见《救荒本草》,今河南新密市。

〔8〕葵:疑指锦葵科锦葵属野葵malva verticillata l.。

〔9〕石葫芦:疑指天南星科石柑子属石柑子pothos chinensis(raf.)merr.,该种有俗名叫石葫芦。

〔10〕《图经》:指《本草图经》,又名《图经本草》。宋代苏颂(1020—1101)等编撰。共21卷,完成于1061年,是一部承前启后的本草学巨著。全书共收载药物780种,药图933幅。书中讨论了各种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主治、功用,采集、炮制方法、鉴别方法与配伍、禁忌、附方等。此书亡佚,内容见于后来的诸家本草中。

〔11〕荷:见本书第367莲藕条。

〔12〕合(gě):容量单位,一升的十分之一。

〔13〕萆薢:中药名。原植物为薯蓣科薯蓣属粉背薯蓣dioscorea collettii hook.f.var.hypoglauca(palib.)s.j.pei et c.t.ting。根状茎入药。本属另有多种植物在不同的地区也作萆薢入药。

〔14〕菊花萼:此处指款冬花头状花序的总苞。菊花:见本书第238菊花条。萼:多指花萼,此处指菊花头状花序的总苞。

〔15〕高丽:古代国名,见《本草经集注》。为朝鲜半岛的国家,即高句丽国。西汉末朱蒙建国,都国在内城(今吉林集安市城东)。辖境相当今辽宁浑河上游以东,朝鲜狼林山以西,南到朝鲜清川江一带。东汉建安十四年(209)迁都丸都城(今吉林集安市境)。4世纪时南占乐浪郡地。南朝宋元嘉四年(427)迁都今朝鲜平壤市。后于唐总章元年(668)为唐所灭。

〔16〕百济:古代国名,见《本草经集注》。为朝鲜半岛的国家,为高句丽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百济鼎盛时期,疆土包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

〔17〕杏仁:中药名。原植物主要为杏和山杏,种子入药。见本书第361杏树条。

〔18〕使:即相使,中药学术语。见《神农本草经》序例,为中药的配伍原则之一。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作为主药,另一种或数种药物作为辅药,用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19〕紫菀:中药名。原植物多用菊科紫菀属紫菀aster tataricus l.f.,根及根茎入药。菀,底本讹作“苑”,据《农政全书》改。

〔20〕皂荚:中药名。原植物见本书第309皂荚树条。

〔21〕消石:中药名。原矿物为芒硝mirabilite。

〔22〕玄参:中药名。原植物为玄参科玄参属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北方也用同属的北玄参s.buergeriana miq.,根入药。

〔23〕贝母:中药名。原植物为百合科贝母属fritillaria多种植物,鳞茎入药。现多以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和川贝母f.cirrhosa d.don.为代表。

〔24〕辛夷:中药名。原植物为木兰科木兰属紫玉兰yulania liliiflora(desr.) d. l. fu,花蕾入药。

〔25〕麻黄:中药名。原植物现在多用麻黄科麻黄属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unge和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 ex mey.,茎入药。

〔26〕黄芩:中药名。原植物为唇形科黄芩属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根入药。本属还有多种植物在不同地区也作黄芩入药。

〔27〕黄连:中药名。原植物为毛茛科黄连属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根茎入药。

〔28〕青葙:中药名。原植物为苋科青葙属青葙celosia argentea l.,茎叶入药。葙,底本作“箱”,据《农政全书》改。

【译文】

款冬花,又叫橐吾、颗东、虎须、菟奚、氐冬。生长在恒山的山谷及上党的水边,关中、蜀北宕昌、秦州、雄州都产,如今钧州密县的山谷中也有分布。茎绿色,略带紫色,叶像葵叶,但很大,丛生;又像石葫芦叶,但很圆。花黄色。根紫色。《图经本草》记载:“叶像荷叶而(叶端)陡直,大的叶子可以容纳一升,小的叶片也可容纳数合,所以民间叫它蜂斗叶,又叫水斗叶。”这种植物不怕冰雪,在春天到来之前就先萌发,雪中也能开花,所以世人又叫它钻冻。《图经本草》又记载:“有叶子似萆薢叶,开黄花,花萼青紫色,萌发后距离地面一二寸,长出像菊花似的花萼,通直、肥大、没有籽实。陶弘景所说产自高丽、百济的,就接近这类植物。”叶味苦,花味辛、甘,性温,无毒。杏仁是它的使药,与紫菀配合使用效果好,恶皂荚、硝石、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芩、黄连和青葙。

救饥:采集嫩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去掉苦味后,用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5. 萹蓄〔1〕

亦名萹竹。生东莱〔2〕山谷,今在处有之,布地生道傍。苗似石竹〔3〕。叶微阔,嫩绿如竹〔4〕。赤茎如钗股。节间花出甚细,淡桃红色。结小细子〔5〕。根如蒿〔6〕根。苗叶味苦,性平,一云味甘,无毒。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萹蓄:蓼科蓼属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全株可供药用,果实富含淀粉,可酿酒。

〔2〕东莱:古代郡名,见《名医别录》。汉高帝分齐郡置,治所在掖县(今山东莱州市)。

〔3〕石竹:见本书第7石竹子条。

〔4〕竹:禾本科竹亚科bambusoideae植物的统称。

〔5〕子:此处指萹蓄的果实。

〔6〕蒿:菊科蒿属artemisia多种植物的统称。

图5 萹蓄

【译文】

萹蓄,也叫萹竹。生长在东莱的山谷中,如今到处都有。植株平铺地面上,多长在路旁。幼嫩的植株像石竹。叶略宽阔,颜色嫩绿像竹叶的颜色。茎红色,像钗股的形状。花开在节间,很细小,淡粉红色。果实细小。根像蒿根。植株味苦,性平,一说味甘,无毒。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6. 大蓝〔1〕

生河内平泽,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圃中多种。苗高尺余。叶类白菜〔2〕叶,微厚而狭窄尖,淡粉青色。茎叉稍间〔3〕开黄花,结小荚,其子黑色。《本草》谓菘蓝〔4〕可以为靛染青,以其叶似菘菜〔5〕,故名菘蓝。又名马蓝,《尔雅》〔6〕所谓“葴〔7〕,马蓝”是也。味苦,性寒,无毒。

救饥:采叶煠熟,水浸去苦味,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蓝实条下。

【注释】

〔1〕大蓝:十字花科菘兰属菘蓝isatis tinctoria l.。松蓝的根可入药,是现代中药“板蓝根”的原植物之一,俗称“北板蓝根”。原产北方,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松蓝还有俗名为“靛青”,因其是古代重要的染料植物,可提取染料染青。本条绘图简单,又为幼苗,如仅凭绘图,很难鉴定到种。

图6 大蓝

〔2〕白菜:十字花科芸薹属白菜brassica rapa l.var.glabra regel。

〔3〕茎叉:指花葶及其分枝。稍,植物末端。

〔4〕菘蓝:大蓝的本草名。

〔5〕菘菜:即白菜。

〔6〕《尔雅》:文字训诂书,为儒家经典之一,大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作者不详,唐代以后列入“十三经”。今存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等19篇。

〔7〕葴(zhēn):底本误作“葳”,据《尔雅》改。

【译文】

大蓝,生长在河内平坦(而水草丛生)的湿地中,如今到处都有。普通人家的园圃中多有栽培。植株高一尺多。叶像白菜叶,但略厚而窄、叶端更尖,淡粉青色。花葶稍头开黄花,结小角果,种子黑色。《本草》记载菘蓝可以制成蓝靛来染青色,因为它的叶子像菘菜,所以叫菘蓝。又叫马蓝,就是《尔雅》所说的“葴,马蓝”。味苦,性寒,无毒。

救饥:采集叶煠熟,用水浸泡,去掉苦味,用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蓝实条下。

7. 石竹子〔1〕

本草名瞿麦〔2〕,一名巨句麦,一名大菊,一名大兰〔3〕,又名杜母草、燕麦、蘥音叶麦。生太山〔4〕川谷,今处处有之。苗高一尺已来。叶似独扫〔5〕叶而尖小;又似小竹叶而细窄。茎亦有节。稍间开红白花而结蒴〔6〕,内有小黑子。味苦、辛,性寒,无毒。蘘草〔7〕、牡丹〔8〕为之使,恶螵蛸〔9〕。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瞿麦条下。

【注释】

〔1〕石竹子:石竹科石竹属石竹dianthus chinensis l.。

〔2〕瞿麦:现在的植物学著作多将《本草经》中的瞿麦释为同属瞿麦d. superbus l.。从《本草经集注》的记载来看,可能在陶弘景时期,前人不区分“瞿麦”是石竹d. chinensis l.还是瞿麦d. superbus l.,两种植物都作“瞿麦”入药。

〔3〕兰:《政和本草》作“蓝”。

〔4〕太山:山名,《图经本草》作“泰山”,即今山东境内的泰山。

图7 石竹子

〔5〕独扫:见本书第42独扫苗条。

〔6〕蒴:果实的一种,即石竹的蒴果。

〔7〕蘘草:疑指姜科姜属蘘荷zingiber mioga(thunb.)rosc.,别名蘘草。蘘,底本讹作“蓑”,据《政和本草》改。

〔8〕牡丹:中药名。原植物为芍药科牡丹属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根皮入药。

〔9〕螵蛸:即桑螵蛸,中药名。原动物为螳螂科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南方刀螂t.aridifolia stoll和广腹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等,卵鞘入药。

【译文】

石竹子,本草名叫瞿麦,又叫巨句麦、大菊、大兰,还叫杜母草、燕麦、蘥麦。生长在泰山有流水的山谷中,如今处处都分布。植株高一尺左右。叶像独扫叶,但更尖小;又像小竹叶,但更细窄。茎上也有节。花红白色,开在枝条中间,结蒴果,蒴果里有黑色的小种子。种子味苦、辛,性寒,无毒。蘘草、牡丹是它的使药,恶螵蛸。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瞿麦条下。

8. 红花菜〔1〕

本草名红蓝花,一名黄蓝。出梁〔2〕、汉〔3〕及西域〔4〕,沧魏〔5〕亦种之,今处处有之。苗高二尺许。茎叶有刺,似刺蓟叶而润泽,窊〔6〕五化切面。稍结梂彙〔7〕音求胃,亦多刺。开红花,蕊出梂上,圃人〔8〕采之,采已复出,至尽而罢。梂中结实,白颗如小豆〔9〕大。其花暴干,以染真红,及作胭脂〔10〕。花味辛,性温,无毒。叶味甘。

救饥:采嫩叶煠熟,油盐调食。子〔11〕可笮〔12〕音乍作油用。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红蓝花条下。

【注释】

〔1〕红花菜:菊科红花属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

〔2〕梁:古代地名,见《图经本草》。所指地点待考。

〔3〕汉:古代地名,见《图经本草》。疑指汉州,唐置,曾改名德阳郡,后恢复,宋代称汉州德阳郡。

〔4〕西域:古代地区名,见《图经本草》。西汉以后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指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达到的地区,包括今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及非洲北部等地。

图8 红花菜

〔5〕沧魏:古代地区名,《政和本草》作“仓魏”,具体所指待考。

〔6〕窊(wā):凹陷下去的样子。

〔7〕梂彙(qiú huì):此处指红花菜的头状花序像刺猬的形状。红花菜的头状花序有数层总苞片,外形像壳斗科栎树的果实,由于总苞片边缘具刺,整个头状花序看起来像刺猬。梂,栎实,此处指红花菜的头状花序。彙,通猬,刺猬。

〔8〕圃人:指管理园圃的人。

〔9〕小豆:一般指豆科豇豆属赤豆vigna angularis(willd.)ohwi et ohashi。也泛指颗粒较小的豆。

〔10〕胭脂:古代用红蓝花(本种)或苏木(豆科云实属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制成的一种红色颜料,可供妇女化妆或画家绘画使用。

〔11〕子:通常指种子,此处指菊科植物的瘦果。

〔12〕笮(zé):方言,即压榨。

【译文】

红花菜,本草名叫红蓝花,又叫黄蓝。产梁、汉及西域,沧魏地区也栽种,如今处处都有分布。植株高约二尺。茎上的叶有刺,像刺蓟叶,但有光泽,叶表面凹陷不平。枝条的顶端长梂彙,也多刺。花红色,花蕊(筒状花)从梂彙内伸出来。管理园圃的人采摘花蕊,摘后又长出,直到采光了就作罢。梂彙中有果实,白色颗粒状,像小豆那么大。花暴晒干后,可以用来染大红色,或者可以作胭脂。红花味辛,性温,无毒。叶味甘。

救饥:采集嫩叶煠熟,用油、盐调拌食用。果实可用来榨油。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红蓝花条下。

9. 萱草花〔1〕

俗名川草花,本草一名鹿葱,谓生山野,花名宜男。《风土记》〔2〕云“怀妊妇人佩其花,生男”故也。人家园圃中多种。其叶就〔3〕地丛生,两边分垂,叶似菖蒲〔4〕叶而柔弱;又似粉条儿菜〔5〕叶而肥大。叶间撺〔6〕葶,开金黄花,味甘,无毒。根凉,亦无毒。叶味甘。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图9 萱草花

【注释】

〔1〕萱草花:百合科萱草属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 l.,有学者释作同属的小黄花菜h.minor mill.,但花序形态与本条绘图所示明显不同,欠妥。

〔2〕《风土记》:西晋周处(236—297)著,主要记载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该书今已佚。周处,字子隐,东吴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3〕就:趋向,接近。此处指贴近地面生长。

〔4〕菖蒲:见本书第172菖蒲条。

〔5〕粉条儿菜:见本书第75粉条儿菜条。

〔6〕撺:向上冒,升。此处指植物抽葶。

【译文】

萱草花,俗名叫川草花,本草名叫鹿葱,古代《本草》记载它生长在山地和原野中,花卉名叫宜男。《风土记》记载:孕妇如果佩戴萱草花,可以生男孩,所以叫宜男花。普通人家园圃中多栽培。它的叶铺地丛生,向两边分开,叶顶端下垂,叶像菖蒲叶,但比较柔弱;又像粉条儿菜叶,但比较肥大。叶中间抽出花葶,开金黄色的花,味甘,无毒。根凉,也无毒。叶味甘。

救饥:采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加上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10. 车轮菜〔1〕

本草名车前子,一名当道,一名芣苢音浮以,一名虾蟆衣,一名牛遗,一名胜舄音昔。《尔雅》云马舄,幽州〔2〕人谓之牛〔3〕舌草。生滁州〔4〕及真定〔5〕平泽,今〔6〕处处有之。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长及尺余;又似玉簪〔7〕叶稍大而薄。叶丛中心撺葶三四茎,作长穗,如鼠尾。花甚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子〔8〕,赤黑色。生道傍。味甘、咸,性寒,无毒。一云味甘,性平。叶及根味甘,性寒。常山〔9〕为之使。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去涎沫,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车前子条下。

【注释】

〔1〕车轮菜:车前科车前属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或大车前p. major l.,中国古代重要的野菜和药用植物。

〔2〕幽州:古代地名,见《尔雅疏》引陆机《疏》。汉武帝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东汉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市西南)。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天津市海河以北及朝鲜大同江流域。

〔3〕牛:底本作“一”,《四库》本、《农政全书》及《政和本草》皆作“牛”,今据改。

〔4〕滁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隋开皇初改南谯州置,治所在新昌县(后改为清流县,即今安徽滁州市)。辖境相当今安徽滁州市和来安、全椒二县地。大业初废。唐武德三年(620)复置,天宝元年(742)改为永阳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滁州。

图10 车轮菜

〔5〕真定:古县名或国名,见《名医别录》。真定国,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分常山郡置,治所在真定县(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石家庄、藁城、正定等市县地。东汉建武十三年(37)废。真定县: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改东垣县置,属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武帝元鼎四年为真定国治。东汉属常山国。三国魏、晋为常山郡治。北魏属常山郡。

〔6〕今:底本讹作“令”,据文义改。

〔7〕玉簪:百合科玉簪属玉簪hosta plantaginea(lam.)aschers.。

〔8〕葶苈子:中药名。植物分类学工具书订葶苈为十字花科葶苈属葶苈draba nemorosa l.,但目前入药多用同科独行菜或播娘蒿的种子,见本书第121独行菜条、第112抪娘蒿条。历史上的“葶苈子”究竟是哪种植物,还有待探讨。

〔9〕常山:中药名。疑指虎耳草科常山属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

【译文】

车轮菜,本草名叫车前子,又叫当道、芣苢、虾蟆衣、牛遗和胜舄。《尔雅》叫马舄,幽州人叫它牛舌草。生长在滁州及真定平坦而水草丛生的湿地中,如今到处都有分布。初春生苗,它的叶贴近地面生长,叶形像汤匙面,多年生植株的叶子长达一尺多;叶又像玉簪叶,比玉簪叶稍大,质地薄。叶丛中间抽出三四枝花葶,呈长穗状,像老鼠的尾巴,花很密,绿色,略带红色。结的籽实像葶苈子,红黑色。生长在路旁。味甘、咸,性寒,无毒。一说味甘,性平。叶和根味甘,性寒。常山是它的使药。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去涎沫,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车前子条下。

11. 白水荭苗〔1〕

本草名荭草,一名鸿音缬。有赤白二色,《尔雅》云:“红,茏〔2〕古。其大者蘬。”《郑诗》〔3〕云“隰有游龙”是也。所在有之,生水边下湿地。叶似蓼〔4〕叶而长大,有涩毛,花开红白;又似马蓼〔5〕,其茎有节而赤。味咸,性微寒,无毒。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洗净蒸食亦可。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荭草条下。

【注释】

〔1〕白水荭苗:蓼科蓼属马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中国植物志》称为“酸模叶蓼”)。作本草入药的荭草与此并非一种,为荭蓼p. orientale l.。

〔2〕茏:底本作“笼”,据《四库》本及《尔雅》改。

〔3〕《郑诗》:指《诗经·郑风》。引文见“山有扶苏”篇:“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4〕蓼:多指蓼属常见植物水蓼p. hydropiper l.。

〔5〕马蓼:多指蓼属植物马蓼p.lapathifolium l.。

【译文】

白水荭苗,本草名叫荭草,又叫鸿。有红白两种颜色,《尔雅》记载:“红,茏古。其大者蘬。”《诗经·郑风》中所说的“隰有游龙”就是这种植物。在它的分布范围内到处都有,生长在水边低洼潮湿的地方。叶像蓼叶,但长、大,有不光滑的毛,开红白两种颜色的花;又像马蓼。茎上有节,红色。味咸,性微寒,无毒。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也可洗净蒸熟后食用。

图11 白水荭苗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荭草条下。

12. 黄耆〔1〕

一名戴糁,一名戴椹,一名独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一名王孙。生蜀郡〔2〕山谷及白水〔3〕、汉中〔4〕、河东〔5〕、陕西,出绵上〔6〕呼为绵黄耆,今处处有之。根长二三尺。独茎,丛生枝干。其叶扶疏,作羊齿状,似槐〔7〕叶微尖小;又似蒺藜〔8〕叶,阔大而青白色。开黄紫花,如槐花大,结小尖角,长寸许。味甘,性微温,无毒。一云味〔9〕苦,微寒。恶龟甲、白藓皮〔10〕。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换水浸淘,洗去苦味,油盐调食。药中补益,呼为羊肉〔11〕。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图12 黄耆

【注释】

〔1〕黄耆:豆科黄芪属astragalus植物。中药黄耆的正品为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原变种及其另一变种蒙古黄芪a.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var. mongholicus (bunge) hsiao,但与本条文、图不符,据此很难判断究竟为哪一种。

〔2〕蜀郡:古代郡名,见《名医别录》。周赧王元年(前314)秦惠王置,治所在成都县(今四川成都市),后多次改置,唐天宝元年(742)复为蜀郡。

〔3〕白水:水名,见《名医别录》。即今甘肃省南部的白龙江。

〔4〕汉中:古代郡名,见《名医别录》。战国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置,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东)。因水为名。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留坝、勉县以东,乾祐河流域及湖北郧县、保康以西,米仓山、大巴山以北地。西汉移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市西北)。东汉复还旧治。东汉末为张鲁所据,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复改汉中郡。后辖境缩小,北周时仅辖今陕西汉中、南郑、城固等市县地。

〔5〕河东:古代地区名,见《图经本草》。战国、秦、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后泛指今山西全省。因黄河自北而南流经本区西界,故有河东之称。

〔6〕绵上:古代县名。先见《图经本草》“绵黄芪”,后见《政和本草》别说云“仅按黄耆出绵上为良,故名绵耆”。隋开皇十六年(596)置绵上县,属西河郡。唐属沁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割属大通监,宝元二年(1039)属威胜军,故治在今山西沁源县北。宋庆历六年(1046)徙治大觉寺地,即今绵上镇。

〔7〕槐:见本书第320槐树芽条。

〔8〕蒺藜:见本书第190蒺藜子条。

〔9〕味:底本讹作“未”,据《农政全书》、《四库》本改。

〔10〕白藓皮:中药名。原植物为芸香科白鲜属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根皮入药。

〔11〕药中补益,呼为羊肉:见《日华子本草》,指黄耆根具补益功能,就像动物药中的羊肉功能一样。

【译文】

黄耆,又叫戴糁、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和王孙。生长在蜀郡的山谷中及白水、汉中、河东、陕西,绵上出产的叫绵黄耆,如今到处都有分布。根长二三尺。茎单一,枝干丛生。叶茂盛,呈羊齿状,像槐树叶,但略微尖小;又像蒺藜的叶,但比蒺藜叶宽、大而且呈绿白色。开黄紫色花,像槐花大小,结小尖角,长一寸左右。味甘,性微温,无毒。一说味苦,微寒。恶龟甲、白藓皮。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换水浸淘,洗去苦味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由于它属于补益类药,因此被称为羊肉。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13. 威灵仙〔1〕

一名能消。出商州〔2〕上洛〔3〕、华山〔4〕并平泽,及陕西、河东、河北〔5〕、河南〔6〕、江湖〔7〕、石州〔8〕、宁化〔9〕等州郡。不闻水声者良。今密县梁家冲山野中亦有之。苗高一二尺。茎方如钗股,四棱。茎多细茸白毛。叶似柳〔10〕叶而阔,边有锯齿;又似旋覆花〔11〕叶。其叶作层生,每层六七叶,相对排如车轮样,有六层至七层者。花浅紫色,或碧白色。作穗似蒲台子〔12〕。亦有似菊花〔13〕头者。结实青色,根稠密多须。味苦,性温,无毒。恶茶〔14〕及面汤,以甘草〔15〕、栀子〔16〕代饮可也。

救饥:采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再以水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威灵仙:本条文字描述混淆了不同科的两种植物:“似菊花头者”,似菊科泽兰属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该种叶对生,常三深裂,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与绘图所示相似;“叶作层生,每层六七叶,似柳叶而阔”,似玄参科腹水草属草本威灵仙veronicastrum sibiricum(l.)pennell,但该种花序呈长尾状,与绘图所示不同。

〔2〕商州:古代州名,见唐《威灵仙传》。北周宣政元年(578)改洛州置,治所在上洛县(今陕西商州市)。隋大业三年(607)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天宝元年(742)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商州。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洵河以东及湖北郧西县上津镇地。

图13 威灵仙

〔3〕上洛:古代山名,见《图经本草》。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

〔4〕华山:古代山名,见《图经本草》。五岳之西岳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县南。

〔5〕河北:古代地区名,见《图经本草》“今陕西州军等及河东、河北、京东、江湖州郡或有之”,疑指河北西路,所辖包括真定府、中山府、信德府和庆源府。

〔6〕河南:古代地区名,见《图经本草》,具体所指待考。

〔7〕江湖:古代地区名,见《图经本草》,具体所指待考。江,《四库》本作“河”。

〔8〕石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石州威灵仙图”。北周建德六年(577)改西汾州置,治所在离石县(今山西离石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离石、中阳、柳林、临县、方山等县地。隋大业三年(607)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天宝元年(742)改为昌化郡,乾元元年(758)复为石州。

〔9〕宁化:古代军名,见《本草图经》“宁化军威灵仙图”。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置,治所在宁化县(今山西宁武县西南八十八里宁化乡)。

〔10〕柳:杨柳科柳属salix植物的统称。

〔11〕旋覆花:见本书第15旋覆花条。

〔12〕蒲台子:指香蒲科香蒲属香蒲typha latifolia l.圆柱形的穗状花序。

〔13〕菊花:见本书第238菊花条。

〔14〕茶:见本书第246茶树条。

〔15〕甘草:中药名。原植物为豆科甘草属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ex dc.及其近缘种,根和根状茎入药。

〔16〕栀子:中药名。原植物为茜草科栀子属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果实入药。

【译文】

威灵仙,又叫能消。产商州、上洛、华山上和平坦而水草丛生的湿地里,以及陕西、河东、河北、河南、江湖、石州、宁化等州郡。在听不到水声的环境中出产的威灵仙品质较好。如今密县梁家冲的山地和原野中也有。植株高一二尺。茎方形,像钗股,四棱。茎上多被细密的白毛。叶像柳叶,但比较宽,边缘有锯齿;又像旋覆花叶。它的叶子分层着生(在茎上),每层有六七片叶,相对排列像车轮的形状,有的植株有六层到七层。花浅紫色或绿白色,呈穗状,像蒲台子。也有像菊花的头状花序的。结的果实呈绿色。根稠密,多须。味苦,性温,无毒。恶茶和面汤,加甘草、栀子代茶饮就可以了。

救饥:采集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再用水淘洗干净,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14. 马兜零〔1〕

一名云南根,又名土青木香。生关中及信州〔2〕、滁州、河东、河北、江淮、夔音馗〔3〕、浙〔4〕州郡皆有,今高阜〔5〕音负去处亦有之。春生苗如藤蔓。叶如山药〔6〕叶而厚大,背白。开黄紫花,颇类枸杞〔7〕花。结实如铃,作四五瓣。叶脱时,铃尚垂之,其状如马项铃,故得名。味苦,性寒。又云平,无毒。

救饥:采叶煠熟,用水浸去苦味,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马兜零:马兜铃科马兜铃属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

〔2〕信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药图“信州马兜铃”。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分益州置,治所在鱼复县(西魏改为人复,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帝城)。辖境相当今四川万县市以东的长江南北和大宁河流域及湖北巴东以西地区。北周以后缩小。隋大业三年(607)改为巴东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信州,次年改为夔州。

〔3〕夔: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唐武德二年(619)避皇外祖独孤信讳改信州置,治所在人复县(贞观时改奉节县,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帝城)。天宝元年(742)改为云安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夔州。辖境相当今四川奉节、巫溪、巫山、云阳等县地。北宋时辖境略有缩小。景德三年(1006)迁治今奉节县。

图14 马兜零

〔4〕浙: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唐凤仪二年(677)置,属泸州都督府。治所在今贵州习水县东北。北宋属泸州。后废。

〔5〕阜:土山。

〔6〕山药:见本书第414山药条。

〔7〕枸杞:见本书第307枸杞条。

【译文】

马兜零,又叫云南根、土青木香。生长在关中,信州、滁州、河东、河北、江淮、夔州、浙州等州郡,都有分布,如今(一些)高的土山上也生长。春天萌发藤蔓样的植株。叶像山药,但较厚大,叶背白色。花为黄紫色,很像枸杞的花。果实像铃铛,呈四五瓣开裂。叶脱落的时候,果实仍然悬垂着,果实形状像马脖子上系的铃铛,因此有马兜零的名字。味苦,性寒。一说性平,无毒。

救饥:采集叶煠熟,用水浸去苦味,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15. 旋覆花〔1〕

一名戴椹,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上党田野人〔2〕呼为金钱花。《尔雅》云:“蕧,盗庚。”出随州〔3〕,生平泽川谷,今处处有之。苗多近水傍。初生大如红花叶而无刺〔4〕。苗长二三尺已来。叶似柳叶稍宽大。茎细如蒿杆。开花似菊花〔5〕,如铜钱大,深黄色。花味咸、甘,性温、微冷利,有小毒。叶味苦,性凉。

救饥:采叶煠熟,水浸去苦味,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旋覆花:菊科旋覆花属欧亚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

〔2〕田野人:指农夫。

〔3〕随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药图“随州旋覆花”。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并州置,治所在随县(今湖北随州市)。隋大业三年(607)改为汉东郡。唐武德三年(620)复改为随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汉东郡。乾元元年(758)改为随州。辖境相当今湖北随州、枣阳二市境。

〔4〕“初生”句:此句改自《图经本草》:“二月已后生苗,多近水旁,大似红蓝而无刺,长一二尺已来,叶如柳,茎细。”据《政和本草》,《图经本草》文字中无“叶”字。

〔5〕菊花:见本书第238菊花条。

图15 旋覆花

【译文】

旋覆花,又叫戴椹、金沸草、盛椹。上党乡间的农夫叫它金钱花。《尔雅》记载:“蕧,盗庚。”产自随州,生长在平坦而水草丛生的湿地里以及有流水的山谷中,如今到处都生长。多生于水边。初生植株像红花,但没有刺,植株高二三尺左右。叶像柳叶,但略宽大。茎细,像蒿茎。花像菊花,铜钱大小,深黄色。花味咸、甘,性温、微冷利,有小毒。叶味苦,性凉。

救饥:采集叶煠熟,用水浸泡去除苦味,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16. 防风〔1〕

一名铜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风,一名蕳根,一名百蜚。生同州〔2〕沙苑〔3〕川泽,邯郸〔4〕、琅邪〔5〕、上蔡〔6〕、陕西、山东〔7〕,处处皆有。今中牟〔8〕田野中亦有之。根土〔9〕黄色,与蜀葵〔10〕根相类,稍细短。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叶似青蒿〔11〕叶而阔大;又似米蒿〔12〕叶而稀疏。茎似茴香〔13〕。开细白花。结实似胡荽〔14〕子而大。味甘、辛,性温,无毒。杀〔15〕附子〔16〕毒。恶干姜〔17〕、藜芦〔18〕、白敛〔19〕、芫花〔20〕。又有石防风〔21〕,亦疗头风〔22〕眩痛。又有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23〕。

救饥:采嫩苗叶作菜茹,煠食,极爽口。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防风:伞形科防风属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本条又记载了“叉头者”、“叉尾者”,所指植物待考。防风为著名中药,本草原植物在中国古代来源比较复杂。

〔2〕同州:古代州名,见《唐本草》。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华州置,治所在武乡县(今陕西大荔县)。隋大业三年(607)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治所在冯翊县(今陕西大荔县)。辖境相当今陕西大荔、合阳、韩城、澄城、白水等县市地。

〔3〕沙苑:古代地名,见《名医别录》。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南四十余里,今名马坊头。

〔4〕邯郸:古代地名,见《名医别录》。疑指邯郸郡,秦始皇十九年(前228)置,治所在邯郸县(今河北邯郸市)。辖境相当今河北泜河以南,滏阳河上游和河南内黄、浚县,山东冠县西部地区。汉高帝四年(前203)改为赵国。景帝时又曾改为邯郸郡。

〔5〕琅邪:古代地名,见《名医别录》。疑指琅琊郡,秦置,置所在琅琊县(今东胶南市西南琅琊镇)西南,后移治东武县(今山东诸城市)。辖境相当今山东青岛、胶州、胶南、即墨、诸城、日照诸市及沂水、五莲、海阳、莒南及江苏赣榆县等地。东汉建初五年(80)改琅琊国,移治开阳(今临沂市北)。西南部辖境略有扩大,三国时辖境缩小。东晋以后复改为郡。北魏移治即丘县(今山东临沂市西二十里)。

图16 防风

〔6〕上蔡:古代地名,见《名医别录》。战国楚邑。后蔡国先迁新蔡,后迁州来(下蔡),遂得上蔡之名。战国韩置上蔡县,南朝宋移治悬瓠(今汝南)。

〔7〕山东:古代地名,见《救荒本草》。疑作者根据古代产地中有如青州、兰陵、淄州和兖州等地名概括得来。

〔8〕中牟:明代县名,见《救荒本草》。属开封府,天顺中徙治今中牟县。

〔9〕土:底本及《农政全书》皆讹作“上”,《四库》本无此字,据《政和本草》改。

〔10〕蜀葵:锦葵科蜀葵属蜀葵alcea rosea l.。

〔11〕青蒿:菊科蒿属artemisia植物。

〔12〕米蒿:见本书第59米蒿条。

〔13〕茴香:见本书第22茴香条。

〔14〕胡荽:伞形科芫荽属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

〔15〕杀:即相杀,中药学术语。见《神农本草经》序例,为中药的配伍原则之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16〕附子:中药名。原植物多用毛茛科乌头属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根入药。

〔17〕干姜:中药名。原植物为姜科姜属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根状茎入药。

〔18〕藜芦:中药名。原植物用百合科藜芦属多种植物,北方多用藜芦veratrum nigrum l.,根状茎及根入药。

〔19〕白敛:中药名。原植物多用葡萄科蛇葡萄属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根入药。

〔20〕芫花:中药名。原植物多用瑞香科瑞香属芫花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花蕾入药,有的地方也用河朔芫花(黄芫花)wikstroemia chamaedaphne(bunge)meisn.。

〔21〕石防风:中药名。伞形科前胡属石防风peucedanum terebinthaceum (fisch. ex turcz.) ledeb.,根入药。

〔22〕头风:病名。指头痛久治不愈,反复发作。随病因不同,兼有目痛、恶心、眩晕、耳鸣等症状。

〔23〕痼疾:积久难治的病。

【译文】

防风,又叫铜芸、茴草、百枝、屏风、蕳根、百蜚。生长在同州沙苑有流水的湖泊沼泽中,邯郸、琅邪、上蔡、陕西、山东到处都有分布。如今中牟田野中也生长。根土黄色,与蜀葵的根相似,但略细短。茎和叶都是青绿色,茎的颜色深但叶的颜色浅。叶像青蒿叶,但宽大;又像米蒿叶,但稀疏。茎像茴香的茎。开细小的白花。果实像胡荽的果实,但大一些。味甘、辛,性温,无毒。杀附子毒。恶干姜、藜芦、白敛、芫花。又有一种石防风,也用来治疗头风眩痛。又有一种顶端分叉的,服用后会令人发狂;尾部分叉的,服用后会引发积久难治的疾病。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作蔬菜,煠熟后食用,非常爽口。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17. 郁臭苗〔1〕

本草茺蔚子是也。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一名贞蔚,皆云蓷音推,益母也,亦谓蓷,臭秽。生海滨池泽,今田野处处有之。叶似荏子〔2〕叶;又似艾〔3〕叶而薄小,色青。茎方。节节开小白花。结子黑茶褐色,三棱,细长,味辛、甘,微温。一云微寒,无毒。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茺蔚子条下。

【注释】

〔1〕郁臭苗:本条绘图及部分文字描述的是唇形科夏至草属夏至草lagopsis supina(steph.ex willd.)ik.-gal.ex knorr.,而中国古代中药“茺蔚子”的原植物除该种外,似还用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lour.)s.y.hu.和錾菜leonurus pseudomacranthus kitag.等多种植物。本条文字描述似把多种植物混淆了。

〔2〕荏子:见本书第411荏子条。

〔3〕艾:菊科蒿属家艾artemisia argyi h.lév.et vaniot及其近缘植物。

【译文】

郁臭苗,就是本草的茺蔚子。又叫益母、益明、大札、贞蔚。都说蓷,即益母;也有说蓷,即臭秽。生长在海滨沼泽,如今田野中到处都有分布。叶像紫苏叶;又像艾叶,但质地薄、较小、颜色绿。茎方形。植株的每一节上都开白色的小花。籽实黑茶褐色,三棱,细长,味辛、甘,微温。一说微寒,无毒。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茺蔚子条下。

图17 郁臭苗

18. 泽漆〔1〕

本草一名漆茎,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泽,及冀州、鼎州〔2〕、明州〔3〕,今处处有之。苗高二三尺,科〔4〕叉生。茎紫赤色。叶似柳叶微细短。开黄紫花,状似杏〔5〕花而瓣〔6〕颇长。生时摘叶,有白汁出,亦能啮〔7〕音咬人,故以为名。味苦、辛,性微寒,无毒。一云有小毒。一云性冷,微毒。小豆为之使,恶薯蓣〔8〕。初〔9〕尝叶味涩苦,食过回味甜。

救饥:采叶及嫩茎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采嫩叶蒸过晒干,做茶吃亦可。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泽漆:本条绘图描绘的似夹竹桃科罗布麻属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 l.(叶的形态有出入),但文字描述中显然杂有大戟科大戟属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 l.的特征。本条混淆了这两种植物。

〔2〕鼎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朗州置,治所在武陵县(今湖南常德市)。以神鼎出于其地而得名。辖境相当今湖南常德、汉寿、沅江、桃源等县市地。南宋乾道元年(1165)升为常德府。

图18 泽漆

〔3〕明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分越州置,治所在鄮县(今浙江鄞县西南四十二里鄞江镇)。辖境相当今浙江宁波、鄞县、慈溪、奉化等市县和舟山群岛。天宝元年(742)更名余姚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明州。长庆元年(821)迁治今宁波市。五代吴越时治所鄮县改为鄞县。北宋淳化三年(992)移杭州市舶司于州,属定海县。

〔4〕科:通“棵”,量词。此处指植物的植株。

〔5〕杏:见本书第361杏树条。

〔6〕瓣:底本作“辨”,《四库》本及《农政全书》皆作“瓣”,据改。

〔7〕啮(niè):咬、啃。此处指罗布麻流出的汁液对人的皮肤有刺激作用。

〔8〕薯蓣:山药的本草名。见本书第414山药条。

〔9〕初:底本作“令”,《四库》本作“今”,据《农政全书》改。

【译文】

泽漆,本草一名叫漆茎,即大戟的幼嫩植株。生长在太山的湖泊沼泽边,及冀州、鼎州、明州,如今到处都有。植株高二三尺,枝条分杈。茎紫红色。叶像柳叶,但略细短。开黄紫色的花,形状像杏花,但花瓣略长。活植株摘掉叶子后,会有白色的汁液流出,能咬人及扎人,因此得泽漆的名字。味苦、辛,性微寒,无毒。一说有小毒。又一说性冷、微毒。小豆是它的使药,恶薯蓣。初次品尝它的叶子时,味涩苦,吃过后回味甜。

救饥:采集叶及幼嫩的茎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采来嫩叶先蒸熟,然后晒干,泡茶饮用也可以。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19. 酸浆草〔1〕

本草名酢与醋字同浆草,一名醋母草,一名鸠酸草,俗为小酸茅。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生道傍下湿地。叶如初生小水萍〔2〕,每茎〔3〕端皆丛生三叶〔4〕。开黄花。结黑子。南人用苗揩音偷石器〔5〕,令白如银色光艳。味酸,性寒,无毒。

救饥:采嫩苗叶生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酢浆条下。

【注释】

〔1〕酸浆草:酢浆草科酢浆草属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

〔2〕水萍:苹科苹属苹(田字草)marsilea quadrifolia l.。

〔3〕茎:原指植物的主干,此处指酢浆草复叶的叶柄。

〔4〕三叶:此处为一枚复叶上的三枚小叶,古人没有复叶概念,以为是丛生的三片叶子。

〔5〕石器:用铜做成的器皿。石,铜矿石之一种,属自然铜。

图19 酸浆草

【译文】

酸浆草,本草名叫酢浆草,又叫醋母草、鸠酸草,俗名叫小酸茅。古代没有记载它的产地,如今到处都有分布。生长在道路旁边低洼潮湿的地方。叶子像初生的田字草,每一复叶叶柄的顶端生三片小叶。开黄花。果实黑色。南方人用它的植株揩擦石器,可以使它白得像银子那样颜色光亮。味酸,性寒,无毒。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生吃。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酢浆条下。

20. 蛇床子〔1〕

一名蛇粟,一名蛇米,一名虺床,一名思益,一名绳毒,一名枣棘,一名墙蘼,《尔雅》一名盱。生临淄〔2〕川谷田野,今处处有之。苗高二三尺,青碎作丛似蒿枝。叶似黄蒿〔3〕叶;又似小叶蘼芜〔4〕;又似藁本〔5〕叶。每枝上有花头百余,结同一窠,开白花如伞盖状。结子半黍〔6〕大,黄褐色,味苦、辛、甘,无毒,性平。一云有小毒。恶牡丹、巴豆〔7〕、贝母。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洗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蛇床子:伞形科蛇床属蛇床cnidium monnieri(l.)cuss.。

〔2〕临淄:古代地名,见《名医别录》。西周初封太公望于齐,建都于此,亦作临甾、临菑。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春秋、战国时齐国均都此。

〔3〕黄蒿:菊科蒿属artemisia植物。

〔4〕小叶蘼芜:伞形科umbelliferae植物。靡芜,有人认为是川芎的茎叶,见本书第32川芎条。

〔5〕藁本:伞形科藁本属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

〔6〕黍:禾本科黍属稷panicum miliaceum l.。

〔7〕巴豆:中药名。原植物是大戟科巴豆属巴豆croton tiglium l.,种子入药。

【译文】

蛇床子,又叫蛇粟、蛇米、虺床、思益、绳毒、枣棘、墙蘼,《尔雅》记载的一个名字叫盱。生长在山东临淄有流水的山谷田野中,如今到处都有分布。植株高二三尺,绿色丛生,像蒿枝。叶像黄蒿叶;又像小叶靡芜叶;又像藁本叶。每一个伞形花序上有一百多朵花,花白色,开放后整个花序像伞盖的形状。籽实只有半个黍粒那么大,黄褐色,味苦、辛、甘,无毒,性平。一说有小毒。恶牡丹、巴豆和贝母。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图20 蛇床子

21. 桔梗〔1〕

一名利如,一名房图,一名白药,一名梗草,一名荠苨〔2〕。生嵩高山谷〔3〕及冤句〔4〕、和州〔5〕、解州〔6〕,今钧州密县山野亦有之。根如手指大,黄白色。春生苗,茎高尺余。叶似杏〔7〕叶而长椭〔8〕,四叶相对而生,嫩时亦可煮食。开花紫碧色,颇似牵牛花〔9〕。秋后结子。叶名隐忍。其根有心,无心者乃荠苨也。根叶味辛、苦,性微温,有小毒。一云味苦,性平,无毒。节皮〔10〕为之使,得牡砺〔11〕、远志〔12〕疗恚怒〔13〕,得硝石〔14〕、石膏〔15〕疗伤寒〔16〕。畏白芨〔17〕、龙眼〔18〕、龙胆〔19〕。

救饥:采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淘洗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桔梗:桔梗科桔梗属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jacq.)a.dc.。

〔2〕荠苨:钟补求先生认为荠苨当为桔梗科沙参属adenophora植物,与桔梗并非一种。本条讨论了桔梗与荠苨的区别:“其根有心,无心者乃荠苨也。”说明当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植物志》现将“荠苨”处理为adenophora trachelioides maxim.的中文名。

图21 桔梗

〔3〕嵩高山谷:地名,见《名医别录》。即今河南登封市西北嵩山,山分少室山和太室山二山,两山中间间隔数里的山谷。

〔4〕冤句:古代县名,见《名医别录》。秦置,属东郡,治所在今菏泽、曹县、东明间。

〔5〕和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药图“和州桔梗”。北齐天保六年(555)置,治所在历阳县(今安徽和县)。辖境相当今安徽和县、含山等县地。隋大业初改为历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复为和州。天宝初又改为历阳郡,乾元初复为和州。

〔6〕解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药图“解州桔梗”。五代汉乾祐元年(948)置,治所在解县(今山西运城市西南三十五里解州)。北宋辖境相当今山西运城市及闻喜县地,金以后扩大至今夏县、芮城、平陆等县地。

〔7〕杏:见本书第361杏树条。

〔8〕椭:底本作“”,《四库》本作“撱”,据《农政全书》改。

〔9〕牵牛花:旋花科牵牛属牵牛花ipomoea nil(l.)roth。

〔10〕节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节皮,不知何物也。”

〔11〕牡砺:即牡蛎,中药名。原动物为牡蛎科长牡蛎ostrea gigas thunb.、大连湾牡蛎o.talienwhanensis grosse及近江牡蛎o.rivularis gould等多种,贝壳入药。

〔12〕远志:见本书第223远志条。

〔13〕恚(huì)怒:愤怒,生气。《圣济总录》卷第一十四:“治风惊恐,忽忽善忘,悲伤不乐,烦壅多恚怒。”

〔14〕硝石:即消石,中药名。见本书第4款冬花条下“消石”注。

〔15〕石膏:中药名。原矿物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石膏gypsum。

〔16〕伤寒:病症名。指感受寒邪的病症。《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17〕白芨:中药名。原植物为兰科白及属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ex a. murray) rchb. f.,假鳞茎入药。

〔18〕龙眼:中药名。原植物为无患子科龙眼属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假种皮入药。

〔19〕龙胆:中药名。见本书第27龙胆草条。

【译文】

桔梗,又叫利如、房图、白药、梗草、荠苨。生长在嵩山的山谷及冤句、和州、解州,如今河南钧州密县的山地和原野中也有分布。根像手指大,黄白色。春天生苗,植株高一尺多。叶像杏叶,但呈长椭形,四叶轮生,叶嫩时也可煮熟后吃。花蓝紫色,很像牵牛的花。秋后结果实。叶子名叫隐忍。桔梗的根有心,无心的是荠苨。根和叶味辛、苦,性微温,有小毒。一说味苦,性平,无毒。节皮为它的使药,加牡砺、远志可以治疗愤怒;加硝石、石膏可以治疗伤寒。畏白芨、龙眼、龙胆。

救饥:采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22. 茴香〔1〕

一名蘹音怀香子,北人呼为土茴香,茴、蘹声相近,故云耳。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圃多种。苗高三四尺。茎粗如笔管,傍有淡黄袴叶〔2〕,抪茎〔3〕而生,袴叶上发生青色细叶,似细蓬〔4〕叶而长,极疏细,如丝发状,袴叶间分生叉枝。稍头开花,花头〔5〕如伞盖,黄色。结子如莳萝〔6〕子,微大而长,亦有线瓣,味苦、辛,性平,无毒。

救饥:采苗叶煠熟,换水淘净,油盐调食。子调和诸般食,味香美。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蘹香子条下。

【注释】

〔1〕茴香:伞形科茴香属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

〔2〕袴叶:这种复叶3—4回羽状全裂,裂片丝状,所以后文形容它如丝发状。袴,原指下衣,此处指羽状复叶基部明显呈鞘状的叶柄。

〔3〕抪(pu)茎:此处指叶子散生茎上。抪,散布、分布。

〔4〕蓬:菊科飞蓬属飞蓬erigeron acris l.及其近缘植物。

〔5〕花头:此处指伞形花序。

〔6〕莳萝:伞形科莳萝属莳萝anethum graveolens l.。

图22 茴香

【译文】

茴香,又叫蘹香子,北方人叫它土茴香,茴、蘹声相近,所以有这样的叫法。如今到处都有分布,普通人家的园圃中多栽培。植株高三四尺。茎像笔管那样粗,侧面有袴叶散生于茎上,淡黄色,袴叶上生绿色细叶,像细蓬叶,但长,很疏松细小,像细丝发的形状,袴叶间分生枝杈。在植株顶端开花,花头(花序)像伞盖,黄色。果实像莳萝的籽实,略大而长,上面也有线棱,味苦、辛,性平,无毒。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换水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果实可以用来做各种食物的调味料,味道香美。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蘹香子条下。

23. 夏枯草〔1〕

本草一名夕句,一名乃东,一名燕面。生蜀郡山谷,及河东〔2〕、淮、浙、滁平泽,今祥符〔3〕西田野中亦有之。苗高二三尺。其叶对节生。叶似旋覆叶,而极长大,边有细锯齿,背白,上多气脉纹路。叶端开花作穗,长二三寸许。其花紫白,似丹参〔4〕花。叶味苦、微辛,性寒,无毒。土瓜〔5〕为之使。俗又谓之郁臭苗,非是。

救饥:采嫩叶煠熟,换水浸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夏枯草:绘图和主要文字描述的是马钱科醉鱼草属大叶醉鱼草buddleja davidii franch.。有学者将其鉴定为唇形科夏枯草属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但与文字描述和绘图不符,本条收录的多个名称所指不知为何物,可能是古代《本草》有关夏枯草的记载。

〔2〕河东:底本漏“东”字,据《政和本草》加。

〔3〕祥符:明代县名,见《救荒本草》。今开封市祥符区。

〔4〕丹参:唇形科鼠尾草属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5〕土瓜:中药名。原植物为葫芦科栝楼属王瓜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ser.) maxim.,块根入药。

图23 夏枯草

【译文】

夏枯草,本草叫夕句、乃东、燕面。生长在蜀郡的山谷及河东、淮、浙、滁州平坦而水草丛生的湿地中,如今祥符西面的田野中也有分布。植株高二三尺。叶是对生叶。叶像旋覆花叶,但非常长大,边缘有细锯齿,叶背白色,上面有很多气脉纹路。植株顶端开花呈穗状,花序长约二三寸。花紫白色,像丹参的花。叶味苦、微辛,性寒,无毒。土瓜做它的使药。民间又叫它郁臭苗,不正确。

救饥:采集嫩叶煠熟,换水浸淘去苦味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24. 藁本〔1〕

一名鬼卿,一名地新,一名微茎。生崇山〔2〕山谷,及西川〔3〕、河东、兖州〔4〕、杭州〔5〕,今卫辉〔6〕辉县〔7〕栲栳圈山谷间亦有之。俗名山园荽。苗高五七寸。叶似芎〔8〕叶细小;又似园荽〔9〕叶而稀疏。茎比园荽茎颇硬直。味辛、微苦,性温、微寒,无毒。恶茹〔10〕,畏青葙〔11〕子。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藁本:伞形科藁本属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河南又有尖叶藁本l.acuminatum franch,也叫“藁本菜”。今本草藁本入药用的原植物是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和辽藁本l.jeholense(nakai et kitag.)nakai et kitog.。蒿本属的分类比较复杂,至今仍未有一个较好的方案。

〔2〕崇山:山名,见《名医别录》。即今河南登封市西北嵩山。《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融,祝融也;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3〕西川:唐方镇名,见《图经本草》。至德二载(757)分剑南节度使西部地置剑南西川节度使,简称西川节度使。治所在成都府(治今四川成都市)。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有成都府及彭、蜀、汉、眉、嘉、邛、简、资、茂、黎、雅以西诸州,约当今四川成都平原及其以北以西和雅砻江以东地区。广德中曾与东川合为剑南节度使,大历中复分置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初一度为刘辟所割据。

〔4〕兖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西汉元封五年(前106)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在当今山东西南部及河南东部地区,北至茌平、莱芜,东至沂水流域,东南至莒县、平邑、兖州、鱼台、单县,南至鹿邑、淮阳、扶沟等市县,西南至开封、濮阳等地。隋大业二年(606)改为鲁州,唐武德五年(622)复为兖州。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宁、曲阜、泰安、莱芜、汶上、宁阳、泗水、邹城等市县地。宋代兖州治所在瑕县(金改嵫阳县,即今兖州市)。

图24 藁本

〔5〕杭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隋开皇九年(589)置,治所在余杭县(今浙江余杭县西余杭镇)。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间尝改余杭郡。五代时吴越国建都于此,亦称西府或西都。北宋仍为杭州,为两浙路治所,并置市舶司于此。唐、宋时辖境相当今浙江杭州、海宁、余杭、富阳四市及临安县地。

〔6〕卫辉:明代府名,见《救荒本草》。明洪武元年(1368)改卫辉路置,治所在汲县,今河南卫辉市。辖境相当今河南新乡、卫辉、辉县、获嘉、淇县等市县地。

〔7〕辉县:明代县名,见《救荒本草》。明洪武元年(1368)改辉州置,属卫辉府。治所即今河南辉县市。

〔8〕芎:中药名。原植物为伞形科藁本属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s. h. qiu et al.。

〔9〕园荽:伞形科芫荽属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

〔10〕茹:中药名。有学者认为《本草经》中的茹为大戟科大戟属狼毒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根入药。

〔11〕葙:底本、《四库》本与《农政全书》皆作“箱”,据《政和本草》改。

【译文】

藁本,一名鬼卿、地新、微茎。生长在崇山的山谷中,及西川、河东、兖州、杭州,现在卫辉辉县栲栳圈的山谷中也有分布。俗名叫山园荽。植株高五到七寸。叶像芎叶,但比它细小;又像园荽叶,但比它稀疏。茎比园荽茎硬直。味辛、微苦,性温、微寒,无毒。恶茹,畏青葙子。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25. 柴胡〔1〕

一名地薰,一名山菜,一名茹草叶,一名芸蒿。生弘农〔2〕川谷,及冤句、寿州〔3〕、淄州〔4〕、关陕〔5〕江湖间皆有,银州〔6〕者为胜,今钧州密县山谷间亦有。苗甚辛香。茎青紫坚硬,微有细线楞。叶似竹叶而小。开小黄花。根淡赤色。味苦,性平、微寒,无毒。半夏〔7〕为之使,恶皂荚〔8〕,畏女菀〔9〕、藜芦。又有苗似斜蒿〔10〕,亦有似麦门冬〔11〕苗而短者,开黄花,生丹州〔12〕,结青子,与他处者不类。

救饥:采苗叶煠熟,换水浸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柴胡:本草柴胡的原植物有多个种,本条图文所描述的应为伞形科柴胡属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文中另收录原有本草中记载的几个种,从地理分布来看,其中“银州”者,似银州柴胡b.yinchowense r.h.shan et yin li;“生丹州”者,似红柴胡b.scorzonerifolium willd.;“苗似斜蒿”者,似柴胡属某一种bupleurum sp.,具体种类难以判断。

〔2〕弘农:古代郡名,见《名医别录》。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北故函谷关城)。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东汉以后辖境逐步缩小。灵帝刘宏避讳改为恒农郡。西晋复为弘农郡。十六国前秦徙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北魏拓跋弘天安元年(466)避讳改为恒农郡。

〔3〕寿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药图“寿州柴胡”。隋开皇九年(589)置,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大业三年(607)改为淮南郡。唐武德三年(620)复为寿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寿春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寿州。辖境相当今安徽寿县、六安、霍山、霍丘等市县地。五代周显德三年(956)移州治下蔡县(今安徽凤台县)。

〔4〕淄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药图“淄州柴胡”。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治所在贝丘县(开皇十八年改名淄川县,即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城)。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治所在淄川县。天宝元年(742)改淄川郡,乾元元年(758)又改淄州。辖境相当今山东淄博、高青、邹平、桓台等市县地。

图25 柴胡

〔5〕关陕:古代地区名,见《图经本草》。疑其根据陶弘景所云“长安及河内并有之”得出。

〔6〕银州:古代州名,见《雷公炮炙论》。北周保定三年(563)置,治所在骢马城(今陕西横山县东党岔镇大寨梁)。辖境相当今陕西横山、米脂、佳县以北地。

〔7〕半夏:中药名。入药正品多用天南星科半夏属半夏pinellia ternate(thunb.) breit.,块茎入药。

〔8〕皂荚:见本书第309皂荚树条。

〔9〕女菀:中药名。原植物为菊科女菀属女菀turczaninovia fastigiata(fisch.)dc.,根或全草入药。

〔10〕斜蒿:即邪蒿。见本书375邪蒿条。

〔11〕麦门冬:中药名。见本书169麦门冬条。

〔12〕丹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药图“丹州柴胡”。西魏废帝三年(554)改汾州置,治所在义川郡义川县(今陕西宜川县东北郭下村),因丹阳川为名。辖境相当今陕西宜川县地。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治所在义川县(今宜川县东北,后移今宜川县治。宋改名宜川县)。

【译文】

柴胡,又叫地薰、山菜、茹草叶、芸蒿。生长在弘农有流水的山谷中,以及冤句、寿州、淄州、关陕的江湖间都有分布,银州出产的最好,如今钧州密县的山谷中也有分布。植株辛香。茎青紫色,坚硬,略有细线楞。叶像竹叶,但小一点。开小黄花。根淡红色。味苦,性平、微寒,无毒。半夏是它的使药,恶皂荚,畏女菀、藜芦。又有植株像斜蒿的,也有植株像麦门冬但比较矮小的,开黄花,产丹州,结青色果实,与其他地方出产的不同。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换水浸淘去苦味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26. 漏芦〔1〕

一名野兰,俗名荚蒿。根名鹿骊根,俗呼为鬼油麻。生乔山〔2〕山谷及秦州、海州〔3〕、单州〔4〕、曹〔5〕、兖州,今钧州新郑〔6〕沙岗间亦有之。苗叶就地丛生。叶似山芥菜〔7〕叶而大,又多花叉〔8〕;亦似白屈菜〔9〕叶;又似大蓬蒿〔10〕叶;及似风花菜〔11〕脚叶〔12〕而大。叶中撺葶,上开红白花。根苗味苦、咸,性寒、大寒,无毒,连翘〔13〕为之使。

救饥:采叶煠熟,水浸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漏芦:菊科漏芦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l.)dc.。绘图中头状花序的形状与原植物略有出入。

〔2〕乔山:古代山名,见《图经本草》。在今陕西曲沃县北五十里,接襄汾县城。

图26 漏芦

〔3〕海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疑指唐武德四年(621)置的海州,辖境相当今浙江临海、台州、天台、仙居、宁海、三门、温岭诸市县地。

〔4〕单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唐光启中置,治所在单父县(今山东单县南),宋代辖境相当今山东单县、成武、鱼台及安徽砀山等县地。

〔5〕曹: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北周改西兖州置,治所在左城县(隋改济阴县,在今曹县西北六十里)。隋大业初改济阴郡,唐武德初复为曹州。天宝元年(742)又改济阴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曹州。辖境相当今山东菏泽市及定陶、成武、东明和河南民权等县地。北宋崇宁初升为兴仁府。

〔6〕新郑:明代县名,见《救荒本草》。今河南新郑市。

〔7〕山芥菜:见本书第60山芥菜条。

〔8〕花叉:指叶裂或叶边缘有曲刻。

〔9〕白屈菜:见本书第85白屈菜条。

〔10〕大蓬蒿:见本书第137大蓬蒿条。

〔11〕风花菜:见本书第73风花菜条。

〔12〕脚叶:指基生叶。

〔13〕连翘:见本书第34连翘条。

【译文】

漏芦,又叫野兰,俗名荚蒿。根叫鹿骊根,俗称鬼油麻。生长在乔山的山谷及秦州、海州、单州、曹州、兖州,如今钧州新郑的沙岗间也有分布。叶铺在地面上丛生,像山芥菜叶,但大一点,多叶裂;也像白屈菜叶;又像大蓬蒿叶;也像风花菜的基生叶,但大一点。叶中间抽出花葶,上面开红白色的花。根苗味苦、咸,性寒、大寒,无毒,连翘是它的使药。

救饥:采集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去掉苦味,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27. 龙胆草〔1〕

一名龙胆,一名陵游,俗呼草龙胆。生齐朐〔2〕山谷,及冤句、襄州〔3〕、吴兴〔4〕皆有之,今钧州新郑山岗间亦有。根类牛膝〔5〕,而根一本十余茎,黄白色宿根。苗高尺余。叶似柳叶而细短;又似小竹。开花如牵牛花,青碧色,似小铃形样。陶隐居注云“状似龙葵〔6〕,味苦如胆”,因以为名。味苦,性寒、大寒,无毒。贯众〔7〕、小豆为之使。恶防葵、地黄〔8〕。又云:浙中又有山龙胆草〔9〕,味苦涩,此同类而别种也。

救饥:采叶煠熟,换水浸淘去苦味,油盐调食。勿空腹服饵,令人溺不禁。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龙胆草:似龙胆科龙胆属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

〔2〕朐:古代地名,见《名医别录》。为战国齐邑,后入秦,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

〔3〕襄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药图“襄州草龙胆”。西魏恭帝元年(554)改雍州置,治所在襄阳县(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

〔4〕吴兴:古代郡名,见《本草经集注》。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吴、丹阳二郡置,治所在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南十五里)。

〔5〕牛膝:山苋菜的本草名。见本书第3山苋菜条。

〔6〕龙葵:茄科茄属龙葵solanum nigrum l.。

〔7〕贯众:中药名。鳞毛蕨科贯众属贯众cyrtomium fortunei j.sm.,根茎及叶柄基部入药。

〔8〕地黄:中药名。见本书第221地黄苗条。

〔9〕山龙胆草:疑为龙胆草属龙胆g.scabra bge.。

图27 龙胆草

【译文】

龙胆草,又叫龙胆、陵游,俗名叫草龙胆。生长在齐朐的山谷中,冤句、襄州、吴兴也分布,如今钧州新郑的山冈间也生长。根像牛膝根,一条根上萌生十多条茎,宿根,黄白色。植株高一尺多。叶像柳叶,但细短;又像小竹叶。花如牵牛花,蓝紫色,像小铃的形状。陶隐居注说:形状像龙葵,味苦如胆,因此叫龙胆。味苦,性寒、大寒,无毒。贯众、小豆做它的使药。恶防葵、地黄。一说:浙中又有山龙胆草,味苦涩,与龙胆属于同类,但是其他种。

救饥:采集叶煠熟,换水浸淘,去掉苦味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不要空腹服用,否则令人小便失禁。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28. 鼠菊〔1〕

本草名鼠尾草,一名葝音勍〔2〕,一名陵翘。出黔州〔3〕及所在平泽有之,今钧州新郑岗野间亦有之。苗高一二尺。叶似菊花〔4〕叶,微小而肥厚;又似野艾蒿〔5〕叶而脆,色淡绿。茎端作四五穗,穗似车前子穗而极疏细。开五瓣淡粉紫花,又有赤白二色花者。黔中者苗如蒿。《尔雅》谓“葝,鼠尾”,可以染皂〔6〕。味苦,性〔7〕微寒,无毒。

救饥:采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再以水淘令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鼠尾草条下。

【注释】

〔1〕鼠菊:马鞭草科马鞭草属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

〔2〕勍:《农政全书》作“劲”。

〔3〕黔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药图“黔州鼠尾草”。北周建德四年(575)改奉州置,治所在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北郁山镇。

〔4〕菊花:见本书第238菊花条。

〔5〕野艾蒿:见本书第92野艾蒿条。

〔6〕皂:黑色。

〔7〕性:底本讹作“世”,据《四库》本改。

图28 鼠菊

【译文】

鼠菊,本草名叫鼠尾草,又叫葝、陵翘。产黔州及它分布地区内那些平坦而水草丛生的湿地中有生长,如今钧州新郑的山冈和荒野间也有分布。植株高一二尺。叶像菊花叶,略小但肥厚;又像野艾蒿叶,但较脆,淡绿色。茎顶端抽出四五个穗状的花序,穗像车前子穗,但非常稀疏细小。开五瓣的花,花瓣淡粉紫色,又有开红白两色花的。黔中产的植株像蒿,即《尔雅》所说的“葝,鼠尾”,可以染黑色。味苦,性微寒,无毒。

救饥:采集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再用水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鼠尾草条下。

29. 前胡〔1〕

生陕西、汉、梁、江、淮、荆〔2〕、襄、江宁〔3〕、成州〔4〕诸郡,相〔5〕、孟〔6〕、越〔7〕、衢〔8〕、婺〔9〕、睦〔10〕等州皆有,今密县梁家冲山野中亦有之。苗高一二尺,青白色,似斜蒿,味甚香美。叶似野菊〔11〕叶而瘦细;颇似山萝卜〔12〕叶亦细;又似芸蒿〔13〕。开黪〔14〕白花,类蛇床子花。秋间结实。根细,青紫色,一云外黑里白。味甘、辛、微苦,性微寒,无毒。半夏为之使,恶皂荚〔15〕,畏藜芦。

救饥:采叶煠熟,换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前胡:伞形科前胡属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

〔2〕荆: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宋之前历史上荆州有多处,具体所指地点待考。

〔3〕江宁:古代府名,见《图经本草》药图“江宁府前胡”。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改金陵府置江宁府,治所在上元、江宁县(今江苏南京)。

〔4〕成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药图“成州前胡”。唐武德元年(618)改汉阳郡置,治所在上禄县(今甘肃礼县西南西汉水东岸),辖境相当今甘肃礼县、西和、成县等地。成,底本讹作“咸”,据《政和本草》改。

〔5〕相: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北魏天兴四年(401)分冀州置,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

〔6〕孟: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唐会昌三年(843)置,治所在河阳县(今河南孟县南十五里),辖境相当今河南孟县、温县、济源等县市及荥阳市部分地区。

图29 前胡

〔7〕越:古代州名,见《日华子本草》。隋大业元年(605)改吴州置,治所在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市)。

〔8〕衢:古代州名,见《日华子本草》。唐武德四年(621)分婺州置,治所在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市)。

〔9〕婺:古代州名,见《日华子本草》。隋开皇九年(589)分吴州置,治所在吴宁县(今浙江金华市)。

〔10〕睦:古代州名,见《日华子本草》。隋仁寿三年(603)置,治所在新安县(今浙江淳安县西千岛湖威坪岛附近)。

〔11〕野菊:见本书第238菊花条。

〔12〕山萝卜:见本书第184山萝卜条。

〔13〕芸蒿:柴胡的叶。见本书第25柴胡条:“叶一名芸蒿。”

〔14〕黪(cǎn):灰黑色,引申为色彩黯淡。

〔15〕皂荚:见本书第309皂荚树条。

【译文】

前胡,产陕西、汉、梁、江、淮、荆、襄、江宁和成州诸郡,在相、孟、越、衢、婺和睦等州都有分布,如今密县梁家冲的山地和原野中也有。植株高一二尺,绿白色,像斜蒿,味道香美。叶像野菊叶,但瘦弱细小;很像山萝卜叶,也细小;又像芸蒿叶。花白色,略显灰黑色,像蛇床的花。秋天结果实。根细,青紫色,一说皮黑肉白。味甘、辛、微苦,性微寒,无毒。半夏为它的使药,恶皂荚,畏藜芦。

救饥:采集叶煠熟,换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30. 猪牙菜〔1〕

本草名角蒿,一名莪蒿,一名萝蒿,又名音廪蒿。旧云生高岗及泽田,洳〔2〕处多有,今在处有之,生田野中。苗高一二尺。茎叶如青蒿〔3〕。叶似邪蒿〔4〕叶而细;又似蛇床子叶颇壮〔5〕。稍间开花,红赤色,鲜明可爱。花罢结角子,似蔓菁〔6〕角,长二寸许,微弯。中有子黑色,似王不留行〔7〕子。味辛、苦,性温,无毒。一云性平,有小毒。

救饥:采嫩苗茎叶煠熟,水浸去苦味,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角蒿条下。

【注释】

〔1〕猪牙菜:紫葳科角蒿属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 lam.。

图30 猪牙菜

〔2〕洳(qiàn rù):低洼地。

〔3〕青蒿:菊科蒿属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

〔4〕邪蒿:见本书第375邪蒿条。

〔5〕壮:底本讹作“仕”,据《四库》本改。

〔6〕蔓菁:十字花科芸薹属蔓菁brassica rapa l.,果实为角果。

〔7〕王不留行:见本书第212王不留行条。

【译文】

猪牙菜,本草名叫角蒿,又叫莪蒿、萝蒿、蒿。古代书中记载它多生长在高起的土坡及水田中,低洼地里到处都有分布,生长在田野里。植株高一二尺。茎和叶像青蒿。叶像邪蒿叶,但细;又像蛇床子叶,但略大。花开在梢头,赤红色,鲜明可爱。花开过后结角(果实),像蔓菁的角,长二寸左右,略弯曲。角内有黑色种子,像王不留行的种子。味辛、苦,性温,无毒。一说性平,有小毒。

救饥:采集嫩苗和茎叶煠熟,用水浸去苦味,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角蒿条下。

31. 地榆〔1〕

生桐柏山〔2〕及冤句山谷,今处处有之,密县山野中亦有此。多宿根。其苗初生布地,后撺葶,直高三四尺。对分生叶,叶似榆〔3〕叶而狭细,颇长,作锯齿状〔4〕,青色。开花如椹子〔5〕,紫黑色,又类豉〔6〕,故名玉豉。其根外黑里红,似柳根。亦入酿酒药。烧作灰能烂石。味苦、甘、酸,性微寒。一云沉寒〔7〕,无毒。得发良〔8〕,恶麦门冬。

救饥:采嫩叶煠熟,用水浸去苦味,换水淘净,油盐调食。无茶〔9〕时用叶作饮,甚解热。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地榆:蔷薇科地榆属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2〕桐柏山:山名,见《名医别录》。即今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的桐柏山。

〔3〕榆:见本书第324榆钱树条。

〔4〕状:底本讹作“伏”,据《农政全书》及《四库》本改。

〔5〕椹子:桑树的果实。见本书第323桑椹树条。

〔6〕豉:豆豉,用熟大豆发酵后制成的食物。

〔7〕沉寒:即大寒。

图31 地榆

〔8〕得发良:待考。

〔9〕茶:见本书第246茶树条。

【译文】

地榆,生长在桐柏山及冤句的山谷中,如今处处都有分布,密县的山地和原野中也有这种植物。植株多是多年生。初生时铺在地上生长,随后抽出花葶,直立时高三四尺。叶对生,像榆树叶,但狭细,很长,叶边缘呈锯齿状,绿色。开花像桑椹果实的形状,紫黑色,又像豆豉,所以叫玉豉。它的根皮黑色、内部红色,像柳树根。可以用来做酿酒药。烧成灰后,能使石头粉碎。味苦、甘、酸,性微寒。一说它药性大寒,无毒。得发良,恶麦门冬。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去掉苦味,换水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缺茶时,可以用地榆叶泡饮,很解热。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32. 川芎〔1〕

一名芎,一名胡穷,一名香果。其苗叶名蘼芜,一名薇芜、一名茳蓠。生武功〔2〕川谷、斜谷〔3〕、西岭〔4〕、雍州川泽及冤句。其关陕、蜀川、江东〔5〕山中亦多有,以蜀川者为胜,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圃多种。苗叶似芹〔6〕而叶微细窄,却有花叉〔7〕;又似白芷〔8〕叶亦细;又如园荽叶微壮。又有一种,叶似蛇床子叶而亦粗壮。开白花。其芎,人家种者,形块大重,实多脂润,其里色白。味辛、甘,性温,无毒。山中出者,瘦细,味苦、辛。其节大茎细状如马衔,谓之马衔芎。状〔9〕如雀脑者,谓之雀脑芎,此最有力。白芷为之使,畏黄连。其蘼芜〔10〕,味辛香,性温,无毒。

救饥:采叶煠熟,换水浸去辛味,淘净,油盐调食。亦可煮饮,甚香。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川芎:伞形科藁本属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s. h. qiu et al.,为栽培植物。本条内容源自古代多部《本草》,所指也并非一种植物,可能还包括藁本l.sinense oliv.等多种植物在内。川芎是著名的中药,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但迄今尚未找到野生群体,成熟花果也未见,其历史及分类位置还有待深入研究。

图32 川芎

〔2〕武功:古代县名,见《名医别录》。战国秦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四十里渭水南岸。秦属内史,西汉属右扶风,东汉永平八年(65)移治斄城(今陕西咸阳市杨林区永安村)。

〔3〕斜谷:古代地名,见《名医别录》。在今陕西眉县西南,即褒斜道之东口,谷口有斜谷关。

〔4〕西岭:山名,见《名医别录》。在今陕西佳县西。

〔5〕江东:古代地区名,见《图经本草》。晋代江东,本指芜湖市、南京市间长江河段以东地区。三国孙吴、晋代及以后南朝宋齐梁陈时建都建业(今南京),故时人又称其统治时期的全部地区为江东。

〔6〕芹:伞形科芹属旱芹apium graveolens l.。

〔7〕叉:底本讹作“义”,据文义改。

〔8〕白芷:中药名。原植物为伞形科当归属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 ex hoffm.)benth.et hook.f.ex franch.et sav.及其变种杭白芷a.dahurica(fisch. ex hoffm.)benth.et hook.f.ex franch.et sav.cv.hangbaizhi yuan et shan,根入药。

〔9〕状:底本讹作“伏”,据《四库》本、《农政全书》改。

〔10〕蘼芜:中药名。疑即川芎植株的地上部分,出《政和本草》“一名茳蓠,芎苗也”。

【译文】

川芎,又叫芎、胡穷、香果,它的植株叫靡芜,又叫薇芜、茳蓠。生长在武功有流水的山谷、斜谷、西岭、雍州的湖泊沼泽中及冤句。关陕、蜀中、江东山中也多分布,蜀川产的品质优良,如今到处都栽培,普通人家的园圃中多有栽种。苗和叶像芹菜但叶略细窄,叶边缘分裂;又像白芷叶,也细;又像园荽叶,但略壮。又有一种,叶像蛇床子叶,但也粗壮。开白花。芎(根),普通人家栽培的类型,块头大、重,质地大多像油脂那样润泽,肉的颜色白。味辛、甘,性温,无毒。野生的川芎瘦、细,味苦、辛。那些节大、茎细、形状像马衔的,叫马衔芎。形状像雀脑的,叫雀脑芎,入药药力最强。白芷是它的使药,畏黄连。植株的地上部分就是蘼芜,味辛香,性温,无毒。

救饥:采集叶煠熟,换水浸去辛辣味,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也可以煮水作饮料喝,很香。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33. 葛勒子秧〔1〕

本草名葎草,亦名葛勒蔓,一名葛葎〔2〕蔓,又〔3〕名涩萝蔓,南人呼为揽藤。旧不著所出州土,今田野道傍处处有之。其苗延蔓〔4〕而生,藤长丈余,茎多细涩刺。叶似萆麻〔5〕叶而小,亦薄,茎叶极涩,能抓挽人。茎叶间开黄白花,结子类山丝子〔6〕。其叶味甘、苦,性寒,无毒。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葎草条下。

【注释】

〔1〕葛勒子秧:桑科葎草属葎草humulus scandens(lour.)merr.。

〔2〕葎:底本作“箻”,据《四库》本改。

〔3〕又:底本讹作“人”,据《四库》本改。

〔4〕延蔓:延,底本模糊不清,据《四库》本。蔓,底本作“曼”,据《四库》本改。

〔5〕萆麻:即蓖麻。大戟科蓖麻属蓖麻ricinus communis l.。

〔6〕山丝子:桑科大麻属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种子。见本书第336山丝苗条。

【译文】

葛勒子秧,本草名叫葎草,也叫葛勒蔓、葛葎蔓,又叫涩萝蔓,南方人叫它揽藤。古代没有记载它的产地,如今田野道旁处处都生长。植株匍匐生长,藤蔓长一丈多,茎上长有很多细小粗糙的刺。叶像蓖麻叶,但小、薄,茎、叶极粗糙,能勾抓牵拉人。茎叶之间开黄白色的花。结的果实像山丝子。它的叶味道甘、苦,性寒,无毒。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葎草条下。

图33 葛勒子秧

34. 连翘〔1〕

一名异翘,一名兰华,一名折根,一名轵音纸,一名三廉。《尔雅》谓之连,一名连苕音条。生太山山谷,及河中、江宁、泽〔2〕、润〔3〕、淄、兖、鼎、岳〔4〕、利州〔5〕、南康〔6〕皆有之,今密县梁家冲山谷中亦有。科苗高三四尺。茎秆赤色。叶如榆〔7〕叶大,面光,色青黄,边微细锯齿;又似金银花〔8〕叶,微尖音哨。开花黄色可爱。结房状似山栀子〔9〕,蒴微扁而无棱瓣,蒴中有子如雀舌样,极小。其子折之,间片片相比如翘〔10〕,以此得名。味苦,性平,无毒。叶亦味苦。

救饥:采嫩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淘洗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图34 连翘

【注释】

〔1〕连翘:木犀科连翘属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本种植物叶脉应为羽状脉,而绘图却是三出脉,可能是嘉靖四年再版时误刻所致。有学者认为古代连翘应为藤黄科金丝桃属黄海棠hypericum ascyron l.,但本条文字描述连翘的叶有细锯齿,而黄海棠全缘,不似。

〔2〕泽: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隋开皇初改建州置,治所在高都县(今山西晋城市东北三十里高都镇)。

〔3〕润: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隋开皇十五年(595)置,治所在延陵县(今江苏镇江市)。

〔4〕岳: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隋开皇九年(589)改巴州置,治所在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市)。

〔5〕利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西魏废帝三年(554)改西益州置,治所在兴安县(今四川广元市)。

〔6〕南康:古代军名,见《图经本草》。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分洪、江二州置,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辖境相当今江西星子、永修、都昌等县地。

〔7〕榆:见本书第324榆钱树条。

〔8〕金银花:见本书第239金银花条。

〔9〕山栀子:即栀子。见本书第13威灵仙条下栀子注。

〔10〕“其子折之”两句:《政和本草》引《本草衍义》作:“今止用其子,折之,其间片片相比如翘。”翘,原指鸟尾的长羽,这里形容连翘种子的翅。

【译文】

连翘,又叫异翘、兰华、折根、轵、三廉。《尔雅》叫它连,又叫连苕。生长在太山的山谷中,及河中、江宁、泽、润、淄、兖、鼎、岳、利州、南康都有分布,如今密县梁家冲的山谷中也有。植株高三四尺。茎秆红色。叶像榆叶大小,叶面光滑,黄绿色,叶边缘略呈细锯齿状;又像金银花叶,略尖窄。开花黄色,令人喜爱。结实像山栀子,蒴果微扁,但没有棱瓣,蒴果中有种子像雀舌的形状,极小。把它的种子弯折,一片片并排着像鸟尾的长羽,由此得连翘的名字。味苦,性平,无毒。叶亦味苦。

救饥:采集嫩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35. 仙灵脾〔1〕

本草名淫羊藿,一名刚前,俗名黄连〔2〕祖、千两金、干鸡筋、放杖草、弃杖草,俗又呼三枝九叶草。生上郡〔3〕阳山〔4〕山谷,及江东、陕西、泰山、汉中、湖湘、沂州〔5〕等郡,并永康军〔6〕皆有之,今密县山野中亦有。苗高二尺许。茎似小豆茎,极细紧。叶似杏〔7〕叶颇长,近蒂〔8〕皆有一缺;又似绿豆〔9〕叶,亦长而光。稍间开花,白色,亦有紫色花,作碎小独头子〔10〕。根紫色有须,形类黄连状。味辛,性寒,一云性温,无毒。生处不闻水声者良。薯蓣〔11〕、紫芝〔12〕为之使。

救饥:采嫩叶煠熟,水浸去邪味,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淫羊藿条下。

【注释】

〔1〕仙灵脾:小檗科淫羊藿属植物,似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古代本草中有“三枝九叶草”,其原植物为本属的三枝九叶草e. sagittatum(sieb.et zucc.)maxim.,据《河南植物志》,该种在河南北部少见。

〔2〕连:底本及《四库》本皆讹作“德”,《政和本草》引《日华子》作“连”,《农政全书》也作“连”,据改。

〔3〕上郡:古代郡名,见《名医别录》。战国魏文侯置,秦代治所在肤施县(今陕西榆林市东南七十五里鱼河堡附近),东汉废。

〔4〕阳山:上郡山名。

〔5〕沂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药图“沂州淫羊藿”。北周宣政元年(578)改北徐州置,治所在丘县(今山东临沂市西二十里),辖境包括今山东临沂、枣庄、新泰、苍山、费县、平邑、蒙阴、沂水、沂源和沂南等市县地。底本作“州”,《四库》本作“汾州”,据《图经本草》改。

〔6〕永康军:古代军名,见《图经本草》药图“永康军淫羊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永安军置,治所在灌口镇(今四川都江堰市),辖境相当今四川都江堰市及汶川县西南部。

图35 仙灵脾

〔7〕杏:见本书第361杏树条。

〔8〕蒂:此处指叶柄。

〔9〕绿豆:豆科豇豆属绿豆vigna radiata(l.)wilczek。

〔10〕碎小独头子:此处描述仙灵脾的花较小,单生于花序梗上,呈总状或圆锥状的特征。

〔11〕薯蓣:山药别名。见本书第414山药条。

〔12〕紫芝:多孔菌科紫芝ganoderma sinense zhao,xu et zhang,子实体入药。

【译文】

仙灵脾,本草名叫淫羊藿,又叫刚前,俗名叫黄连祖、千两金、干鸡筋、放杖草、弃杖草,又有俗名叫三枝九叶草。分布在上郡阳山的山谷,及江东、陕西、泰山、汉中、湖湘、沂州等郡和永康军,如今密县的山地和原野中也有分布。植株高二尺多。茎像小豆茎,非常细小结实。叶像杏叶,但长一些,近叶柄处都有一个缺刻;又像绿豆叶,也比绿豆叶长而光滑。枝条顶端开花,花白色,也有紫色的,花小,单生于花序梗上。根紫色,有须根,形状类似黄连的形状。味辛,性寒。一说性温,无毒。在听不到水声的生境中出产的品质较好。薯蓣、紫芝是它的使药。

救饥:采嫩叶煠熟,用水浸去异味,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淫羊藿条下。

36. 青杞〔1〕

本草名蜀羊泉,一名羊泉〔2〕,一名羊饴,俗名漆姑。生蜀郡山谷,及所在平泽皆有之,今祥符县西田野中亦有。苗高二尺余。叶似菊〔3〕叶稍长。花开紫色。子类枸杞子〔4〕,生青熟红。根如远志〔5〕,无心有糁〔6〕疏锦切,味苦,性微寒,无毒。

救饥:采嫩叶煠熟,水浸去苦味,淘洗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蜀羊泉条下。

【注释】

〔1〕青杞:茄科茄属青杞solanum septemlobum bunge。

〔2〕羊泉:底本及《农政全书》作“羕泉”,据《政和本草》改。

〔3〕菊:见本书第238菊花条。

〔4〕枸杞子:见本书第307枸杞条。

〔5〕远志:见本书第223远志条。

〔6〕糁:指粒状物。底本及《四库》本作“椮”,据《政和本草》改。

【译文】

青杞,本草名叫蜀羊泉,又叫羊泉、羊饴,俗名叫漆姑。生长在蜀郡的山谷中,及它分布区内平坦而水草丛生的湿地上都有生长,如今祥符县西部的田野中也有分布。植株高二尺多。叶像菊花叶,但略长。开紫色花。籽实像枸杞子,生时绿色,熟后红色。根像远志根,心不实,呈颗粒状,味苦,性微寒,无毒。

救饥:采集嫩叶煠熟,用水浸去苦味,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蜀羊泉条下。

图36 青杞

37. 野生姜〔1〕

本草名刘寄奴。生江南〔2〕,其越州、滁州皆有之,今中牟南沙岗间亦有之。茎似艾蒿〔3〕,长二三尺余。叶似菊〔4〕叶而瘦细;又似野艾蒿叶亦瘦细。开花白色。结实黄白色,作细筒子蒴〔5〕儿。盖蒿之类也。其子似稗〔6〕而细。苗叶味苦,性温,无毒。

救饥:采嫩叶煠熟,水浸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刘寄奴条下。

【注释】

〔1〕野生姜:绘图似玄参科阴行草属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该种河南俗称刘寄奴,现代本草称“北刘寄奴”。本条文字描述的植物性状糅合了古代多部《本草》的内容,其中可能混淆了多种植物。江南产者,即《证类本草》的“滁州刘寄奴”,其绘图与文字所示像菊科植物奇蒿artemisia anomala s. moore,现代本草以奇蒿为“刘寄奴”正品;《图经本草》文字描述的刘寄奴从分布和性状来看不似上述两种。

〔2〕江南:古代地区名,见《唐本草》。泛指长江以南地区。但江南在各个时期的含义有所不同:秦汉以前一般指今湖北长江以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近代专指苏南与浙江地区。

图37 野生姜

〔3〕艾蒿:菊科蒿属艾artemisia argyi h.lév.et vaniot。

〔4〕菊:见本书第238菊花条。

〔5〕蒴:此处指果实。

〔6〕稗:见本书第192稗子条。

【译文】

野生姜,本草名叫刘寄奴。生长在江南,江南的越州、滁州都产,如今中牟的南沙岗间也有分布。茎像艾蒿,高二三尺多。叶像菊叶,但较瘦细;又像野艾蒿叶,也比较瘦细。花白色。结的果实为黄白色,呈细筒状。大概是蒿一类的植物。它的种子像稗的种子,但比较细小。苗叶味苦,性温,无毒。

救饥:采集嫩叶煠熟,用水浸淘,去掉苦味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刘寄奴条下。

38. 马兰头〔1〕

本草名马兰。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泽傍,如泽兰〔2〕。北人见其花,呼为紫菊,以其花似菊〔3〕而紫也。苗高一二尺,茎亦紫色。叶似薄荷〔4〕叶,边皆锯齿,又似地瓜儿〔5〕叶,微大。味辛,性平,无毒。又有山兰〔6〕,生山侧,似刘寄奴〔7〕,叶无桠,不对生,花心〔8〕微黄赤。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新汲水浸去辛味,淘洗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马兰头:菊科紫菀属马兰aster indicus l.,常见野菜,味鲜美,现在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有栽培。

〔2〕泽兰:菊科泽兰属eupatorium植物,似白头婆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

〔3〕菊:见本书第238菊花条。

〔4〕薄荷:见本书第380薄荷条。

〔5〕地瓜儿:见本书第403地瓜儿苗条。

〔6〕山兰:菊科compositae植物。

〔7〕刘寄奴:野生姜的本草名。

〔8〕花心:指马兰头状花序中的筒状花。

【译文】

马兰头,本草名叫马兰。古代没有记载它的产地,只说它生长在水泽边,像泽兰。北方人看见马兰的花,叫它紫菊,因为马兰的花像菊花,但为紫色。植株高一二尺,茎也是紫色。叶像薄荷叶,边缘都呈锯齿状;又像地瓜儿叶,略大。味辛,性平,无毒。又有一种山兰,生在山边,像刘寄奴,叶不分裂,不对生,花心略微呈黄红色。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新打来的水浸去辛辣味,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图38 马兰头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39. 豨莶〔1〕音杴

俗名粘糊菜,俗又呼火杴草。旧不著所出州郡,今处处有之。苗高三四尺,金棱银线。素根紫秸。茎叉〔2〕对节而生。茎叶颇类苍耳〔3〕,茎叶纹〔4〕脉竖直。稍叶间开花,深黄色。又有一种苗叶似芥叶而尖狭,开花如菊,结实颇似鹤虱〔5〕。科苗味苦,性寒,有小毒。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去苦味,淘洗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豨莶:菊科豨莶属豨莶sigesbeckia orientalis l.及其近缘植物。

〔2〕茎叉:指茎上的分枝。

〔3〕苍耳:见本书第209苍耳条。

〔4〕纹:底本作“绞”,据《农政全书》改。

图39 豨莶

〔5〕“又有一种”句:该植物待考。芥,十字花科荠菜属芥菜brassica juncea (l.) czern.。菊,见本书第238菊花条。鹤虱,中药名。即北方药店中出售的“南鹤虱”,原植物为菊科天名精属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果实入药。

【译文】

豨莶,俗名叫粘糊菜,又叫火杴草。古代没有记载它的产地,如今处处都有分布。植株高三四尺,棱金黄色,具银白色的线纹。根是白色,秸秆为紫色。分枝全是对生。茎生叶很像苍耳叶,纹脉竖直。花开在梢头的叶间,深黄色。又有一种,幼苗期的叶像芥菜叶,但比芥菜叶尖、狭,开花像菊花,结的籽实很像鹤虱。植株味苦,性寒,有小毒。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去掉苦味,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40. 泽泻〔1〕

俗名水菜,一名水泻,一名及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生汝南〔2〕池泽,及齐州〔3〕、山东〔4〕、河、陕、江、淮亦有,汉中者为佳,今水边处处有之。丛生苗叶,其叶似牛舌草〔5〕叶,纹脉竖直。叶丛中间撺葶,对分茎叉,茎有线楞,稍间开三瓣〔6〕小白花。结实小,青细。子味甘,叶味微咸,俱无毒。

救饥:采嫩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文具《本草·草部》条下。

【注释】

〔1〕泽泻:泽泻科泽泻属东方泽泻alisma orientale (sam.) juz.或泽泻a. plantago-aquatica l.。地下茎可供药用。

〔2〕汝南:古代郡名,见《名医别录》。西汉高帝四年(前203)置,治所在上蔡县(今河南上蔡县西南)。后多次徙治,东晋移治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

〔3〕齐州:古代州名,见《图经本草》药图“齐州泽泻”。北魏皇兴三年(469)改冀州置,治所在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市)。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淄博、长清、齐河、禹城、临邑、济阳、邹平、章丘、桓台等市县地。

〔4〕山东:古代地区名,见《图经本草》,疑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5〕牛舌草:车前草的别名。见本书第10车轮菜条。

图40 泽泻

〔6〕三瓣:此处指内轮花被片。

【译文】

泽泻,俗名叫水菜,又叫水泻、及泻、芒芋、鹄泻。生长在汝南的池塘湖泽中,及齐州、山东、河、陕、江、淮也有分布,汉中生长的最好,如今水边到处都生长。植株上的叶簇生,像牛舌草叶,纹脉竖直。叶丛中间抽出花葶,花葶的分枝对生,花葶上有线棱,顶端开白色的花,三瓣。果实细、小、绿色。种子味甘,叶味微咸,都无毒。

救饥:采集嫩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内容记载在《本草·草部》条下。

新增

41. 竹节菜〔1〕

一名翠蝴蝶,又名翠娥眉,又名笪竹花,一名倭青草。南北皆有,今新郑县山野中亦有之。叶似竹叶,微宽短。茎淡红色,就地丛生,撺节似初生嫩苇〔2〕节。稍叶间开翠碧花,状类蝴蝶。其叶味甜。

图41 竹节菜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油盐调食。

【注释】

〔1〕竹节菜:鸭跖草科鸭跖草属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中华本草》鉴定为同属的节节草c. diffusa burm.f.,但据《河南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后文简称foc),该种不产于河南。

〔2〕苇:禾本科芦苇属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

【译文】

竹节菜,又叫翠蝴蝶、翠娥眉、笪竹花、倭青草。南北都有分布,如今新郑县的山间荒野中也生长。叶像竹叶,但略宽、短。茎淡红色,铺在地面上丛生。抽节像芦苇初生的嫩节。花深蓝色,开在梢头,形状像蝴蝶。叶味甜。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加入油、盐调拌后食用。

42. 独扫苗〔1〕

生田野中,今处处有之。叶似竹形而柔弱细小,抪音布茎而生。茎叶稍间结小青子,小如粟〔2〕粒。科茎老时可为扫帚。叶味甘。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晒干煠食,不破腹〔3〕尤佳。

治病:今人多将其子〔4〕亦作地肤子〔5〕代用。

【注释】

〔1〕独扫苗:藜科地肤属地肤kochia scoparia(l.)schrad.,幼苗可做蔬菜食用。

〔2〕粟:禾本科狗尾草属粱setaria italica (l.) beauv. 。

〔3〕不破腹:不腹泻。但与“尤佳”搭配,文义似有些难理解。《农政全书》作“其味尤佳”。

〔4〕子:此处指果实。

〔5〕地肤子:本草药名。《中华本草》记载其原植物为地肤k.scoparia(l.)schrad.。但根据本条记载,该种在明代似乎只是“地肤子”的代用品。另有本书第54水蔓菁条记载,水蔓菁也作中药“地肤子”的代用品。如此,明代中原地区“地肤子”的代用品还不止一种,看来该药正品有待研究。

图42 独扫苗

【译文】

独扫苗,生长在田野中,如今处处都有分布。叶像竹叶,但柔弱细小,散生于茎上。茎叶枝头上结青色的小果实,像粟粒大小。植株老后可以做成扫帚用。叶味甘。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晒干煠后食用,(吃后)不腹泻尤其好。

治病:现在的人多把它的果实也当地肤子,代地肤子入药。

43. 歪头菜〔1〕

出新郑县山野中。细茎就地丛生。叶似豇豆〔2〕叶而狭长,背微白,两叶〔3〕并生一处。开红紫花。结角〔4〕比豌豆〔5〕角短小、扁瘦。叶味甜。

救饥:采叶煠熟,油盐调食。

图43 歪头菜

【注释】

〔1〕歪头菜:豆科野豌豆属歪头菜vicia unijuga a.br.。

〔2〕豇豆:见本书第343豇豆苗条。

〔3〕两叶:指歪头菜偶数羽状复叶上的两枚小叶。

〔4〕角:此处指荚果。

〔5〕豌豆:豆科豌豆属豌豆pisum sativum l.。

【译文】

歪头菜,生长在新郑县的山间荒野中。茎细,铺在地上丛生。叶像豇豆叶,但狭长,叶背微带白色,两片叶并生在一起。开红紫色的花。结的荚果比豌豆荚短小、扁瘦。叶味甜。

救饥:采集叶煠熟,用油、盐调拌食用。

44. 兔儿酸〔1〕

一名兔儿浆。所在田野中皆有之。苗比水荭〔2〕矮短,茎叶皆类水荭,其茎节密,其叶亦稠,比水荭叶稍薄小。味酸,性寒,无毒〔3〕。

救饥:采苗叶煠熟,以新汲水浸去酸味,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兔儿酸:蓼科蓼属植物,似两栖蓼polygonum amphibium l.及其相似种,如长鬃蓼p.longisetum br.和粘蓼p.viscoferum mak.等。在古代蓼属的多种植物都可做野菜食用。

〔2〕水荭:蓼科蓼属红蓼p. orientale l.。

〔3〕性寒,无毒:底本作“性”,据《农政全书》补。

【译文】

兔儿酸,一名兔儿浆。在它所分布地区的田野中都有生长。植株比水荭矮,茎叶都像水荭,茎上的节比较密,叶也稠密,比水荭叶略薄、小。味酸,性寒,无毒。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用新打来的水浸去酸味,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图44 兔儿酸

45. 碱音减蓬〔1〕

一名盐蓬。生水傍下湿地。茎似落藜〔2〕,亦有线楞〔3〕。叶似蓬而肥壮,比蓬叶亦稀疏。茎叶间结青子,极细小。其叶味微咸,性微寒。

图45 碱蓬

图46 蒿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去碱味,淘洗净,油盐调食。

【注释】

〔1〕碱蓬:藜科碱蓬属碱蓬suaeda glauca(bunge)bunge。今江苏、山东、天津等地多用其嫩苗叶做馅制作包子。

〔2〕落藜:可能指水落藜和红落藜。见本书第88水落藜条和第345舜芒谷条。

〔3〕楞:通“棱”,指成条状隆起的棱或突出的脉。

【译文】

碱蓬,也叫盐蓬。生长在水边低下潮湿的地方。茎像落蔾的茎,也有线棱。叶像蓬叶但比较肥壮,也比蓬叶稀疏。茎叶间结绿色果实,非常细小。它的叶味微咸,性微寒。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去掉碱味,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46. 蒿〔1〕

田野中处处有之。苗高二尺余,茎秆似艾〔2〕。其叶细长,锯齿,叶抪音布茎而生。味微苦,性微温。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蒿:菊科蒿属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ex bess.,常见野菜,喜欢生长在河湖岸边及沼泽地。苏轼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中的蒌蒿,即是该种。

〔2〕艾:底本误作“”,据《四库》本改。

【译文】

蒿,田野中到处都有分布。植株高二尺有余,茎干像艾茎。叶边缘具细长的锯齿,叶散生茎上。味微苦,性微温。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47. 水莴苣〔1〕

一名水菠菜。水边多生。苗高一尺许。叶似麦蓝〔2〕叶而有细锯齿,两叶对生,每两叶间对叉又生两枝。稍间开青白花。结小青蓇葖〔3〕,如小椒粒〔4〕大。其叶味微苦,性寒。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水莴苣:玄参科婆婆纳属植物,似水苦荬veronica undulate wall.ex jack或北水苦荬v. anagallis-aquatica l.。

〔2〕麦蓝:见本书第118麦蓝菜条。

〔3〕蓇葖:此处指蒴果,不是指现代植物学上的蓇葖果。

〔4〕椒粒:指花椒的果实。花椒:见本书第252椒树条。

【译文】

水莴苣,又叫水菠菜。多生长在水边。植株高一尺多。叶像麦蓝叶,但有细锯齿;两叶对生,每一对对生叶的叶腋间分别又长出分枝。枝条中间开绿白色的花。结绿色的小蒴果,像小椒粒大小。它的叶味微苦,性寒。

图47 水莴苣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用水冲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48. 金盏菜〔1〕

一名地冬瓜菜。生田野中。苗高二三尺。茎初微赤而有线路。叶似绵柳〔2〕叶微厚,抪茎而生,茎叶稠密。开花紫色,黄心〔3〕。其叶味甘、微咸。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淘净,油盐调食。

图48 金盏菜

【注释】

〔1〕金盏菜:菊科碱菀属碱菀tripolium pannonicum(jacq.)dobrocz.。生长在湖滨、沼泽、盐碱地及海边。荷兰植物学家曾尝试把它驯化成蔬菜作物。

〔2〕绵柳:杨柳科柳属杞柳salix integra thunb.。

〔3〕紫色,黄心:此处指头状花序外层一轮紫色的舌状花和中心多数黄色的管状花。

【译文】

金盏菜,又叫地冬瓜菜。生长在田野中。植株高二三尺。刚萌发的茎淡红色而且有线棱。叶像绵柳叶,但略厚,散生于茎上,茎上的叶子稠密。开紫色花,花心黄色。叶味甘,微咸。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用水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49. 水辣菜〔1〕

生水边下湿地中。苗高一尺余。茎圆。叶似鸡儿肠〔2〕叶,头微齐短;又似马兰头〔3〕叶,亦更齐短。其叶抪茎生。稍间出穗,如黄蒿穗。其叶味辣。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换水淘去辣气,油盐调食。生亦可食。

【注释】

〔1〕水辣菜:菊科蒿属牡蒿artemisia japonica thunb.。有学者将其释作十字花科豆瓣菜属豆瓣菜nasturtium officinale r.br.,但叶形明显不符,欠妥。

〔2〕鸡儿肠:见本书第83鸡儿肠条。

〔3〕马兰头:见本书第38马兰头条。

【译文】

水辣菜,生长在水边低下的湿地中。植株高一尺多。茎是圆形。叶像鸡儿肠叶,顶端略平短;又像马兰头叶,顶端更平短。它的叶散生于茎上。花序从枝条中间抽出,像黄蒿的花穗。叶味辣。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换水淘去辣味,加入油、盐调拌食用。也可以生吃。

图49 水辣菜

50. 紫云菜〔1〕

生密县付家冲山野中。苗高一二尺。茎方,紫色,对节生叉。叶似山小菜〔2〕叶,颇长,抪梗对生。叶顶〔3〕及叶间开淡紫花。其叶味微苦。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图50 紫云菜

【注释】

〔1〕紫云菜:绘图很像唇形科风轮菜属风轮菜clinopodium chinense(benth.)kuntze,但据《河南植物志》,该种现分布在河南南部,密县不产。据此,我们暂时定其为同属但分布于各山区的灯笼草c.polycephalum(vaniot)c.y. wu et hsuan ex p.s.hsn或风车草c.urticifolium (hance) c. y. wu et hsuan ex h. w. li。

〔2〕山小菜:见本书第158山小菜条。

〔3〕叶顶:指枝头。

【译文】

紫云菜,生长在密县付家冲的山间荒野中。植株高一二尺。茎是方形,紫色,茎上对节长出分枝。叶像山小菜叶,但很长,在枝条上对生。花淡紫色,开在枝头及叶腋间。叶味微苦。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去苦味,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51. 鸦葱〔1〕

生田野中。板叶〔2〕尖长,搨〔3〕地而生,叶似初生薥秫〔4〕叶而小;又似初生大蓝叶,细窄而尖,其叶边皆曲皱。叶中撺葶〔5〕,上结小蓇葖,后出白英〔6〕。味微辛。

救饥:采苗叶煠熟,油盐调食。

【注释】

〔1〕鸦葱:菊科鸦葱属桃叶鸦葱scorzonera sinensis(lipsch.et krasch) nakai及其近缘种。中国现代植物学工具书多遵循松村任三等外国学者的考证结果,释其为鸦葱s.austriaca willd.,该种外形与桃叶鸦葱很相似,但叶缘平展,而桃叶鸦葱的叶缘为皱波状。

〔2〕板叶:《农政全书》、《植物名实图考》作“枝叶”,《四库》本作“叶瓣”。《野菜博录》作“板叶”,根据该植物叶形,不无道理。

〔3〕搨(tà):指叶子下垂,耷拉状。

〔4〕薥秫:禾本科高粱属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

〔5〕葶:底本作“亭”,据《四库》本改。

〔6〕白英:此处指菊科植物瘦果上白色的冠毛。英,通缨。

【译文】

鸦葱,生长在田间荒野中。板叶尖长,搭垂在地上生长,像初生的薥秫叶但较小;又像初生的大蓝叶,却比大蓝叶细窄、尖锐,它的叶边缘都有曲皱。花葶从叶丛中抽出,花葶上结小花骨朵,花开过后,长出白英。味微辛。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用油、盐调拌食用。

图51 鸦葱

52. 匙头菜〔1〕

生密县山野中。作小科〔2〕苗。其茎〔3〕面窊五化切背圆。叶似团匙头样,有如杏〔4〕叶大,边微锯齿。开淡红花。结子黄褐色。其叶味甜。

救饥:采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匙头菜:堇菜科堇菜属viola植物,似球果堇菜viola collina bess.。

〔2〕科:此处指小丛。

图52 匙头菜

〔3〕茎:此处指叶柄。

〔4〕杏:见本书第361杏树条。

【译文】

匙头菜,生长在密县的山间荒野中,是一种非常矮小的植物。叶柄上面凹陷,背面圆。叶的形状像圆匙头,如杏叶大小,边缘微有锯齿。开淡红色花。结黄褐色的籽实。叶味甜。

救饥:采集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53. 鸡冠菜〔1〕

生田野中。苗高尺余。叶似青荚菜〔2〕叶而窄小;又似山菜〔3〕叶而窄。稍间出穗,似兔儿尾〔4〕穗,却微细小。开粉红花。结实如苋菜〔5〕子。苗叶味苦。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去苦气〔6〕,油盐调食。

图53 鸡冠菜

【注释】

〔1〕鸡冠菜:图符合文字所描述的“似兔儿尾穗”,即野生的苋科青葙属青葙celosia argentea l.。通常所说的鸡冠菜是栽培的“穗似鸡冠”的鸡冠花c. cristata l.。

〔2〕青荚菜:见本书第79青荚儿菜条。

〔3〕山菜:柴胡的别名。见本书第25柴胡条。

〔4〕兔儿尾:见本书150兔儿尾苗条。

〔5〕苋菜:见本书第370苋菜条。

〔6〕气:方言,指气味。

【译文】

鸡冠菜,生长在田野中。植株高一尺多。叶像青荚菜叶,但窄小;又像山菜叶,但窄瘦。花穗从梢顶抽出,像兔儿尾的花穗,但略细小。开粉红色的花。结的果实像苋菜子。苗和叶味苦。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去苦味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54. 水蔓菁〔1〕

一名地肤子。生中牟县南沙堈中。苗高一二尺,叶仿佛似地瓜儿〔2〕叶,却甚短小,卷边窊面;又似鸡儿肠〔3〕叶,颇尖。稍头出穗,开淡藕丝褐花。叶味甜。

救饥:采苗叶煠熟,油盐调食。

治病:今人亦将其子作地肤子用。

【注释】

〔1〕水蔓菁:玄参科穗花属水蔓菁pseudolysimachion linariifolia pall.ex link subsp. dilatata(nakai et kitag.)hong。

〔2〕地瓜儿:见本书第403地瓜儿苗条。

〔3〕鸡儿肠:见本书第83鸡儿肠条。

【译文】

水蔓菁,一名地肤子。生长在中牟县的南沙岗中。植株高一二尺,叶好像地瓜儿叶,但很短小,叶的边缘卷曲,面凹;又像鸡儿肠叶,但很尖窄。梢头长出花穗,开出像藕丝颜色的淡褐色花。叶味甜。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现在的人也把它的种子当地肤子入药用。

图54 水蔓菁

55. 野园荽〔1〕音锥

生祥符西北田野中。苗高一尺余。苗、叶、结实皆似家胡荽〔2〕,但细小瘦窄,味甜,微辛香。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油盐调食。

图55 野园荽

【注释】

〔1〕野园荽(sui):伞形科umbelliferae植物。似窃衣属小窃衣torilis japonica(houtt.) dc.或窃衣t.scabra(thunb.)dc.。有学者认为是葛缕子属葛缕子carum carvi l.。或也可考虑葛缕子属和窃衣属的主要区别为前者果实无刺,后者果实有刺,仅从本书的文字描述和绘图看,很难区分所记究竟为哪一属的植物。

〔2〕家胡荽:伞形科芫荽属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

【译文】

野园荽,生长在祥符西北的田野中。植株高一尺多。植株、叶及果实都像家胡荽,但细小狭窄,味甜,微辛香。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油、盐调拌食用。

56. 牛尾菜〔1〕

生辉县鸦子口山野间。苗高二三〔2〕尺。叶似龙须菜〔3〕叶,叶间分生叉枝,及出一细丝蔓〔4〕;又似金刚刺〔5〕叶而小,纹脉皆竖〔6〕。茎叶稍间开白花。结子〔7〕黑色。其叶味甘。

救饥:采嫩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牛尾菜:一般分类文献中牛尾菜多指百合科菝葜属牛尾菜smilax riparia a.dc.,但本条绘图更似白背牛尾菜s. nipponica miq.。

〔2〕三:底本讹作“二”,据《四库》本改。

〔3〕龙须菜:粘鱼须的别名。见本书第90粘鱼须条。

〔4〕细丝蔓:此处指植物的卷须,由托叶鞘上生出。

〔5〕金刚刺:见本书第135金刚刺条。

〔6〕纹脉皆竖:指叶脉都是直脉,是单子叶植物的特征。

〔7〕子:此处指果实。

图56 牛尾菜

【译文】

牛尾菜,生长在辉县鸦子口的山间荒野中。植株高二三尺。叶像龙须菜叶,叶间分生出叉枝,并发出一条细小的丝状藤蔓;又像金刚刺叶,但小,纹脉都是竖直的。花白色,开在茎叶枝条之间。结黑色的果实。叶味甘。

救饥:采集嫩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57. 山萮菜〔1〕

生密县山野中。苗初搨地生。其叶之茎〔2〕,背圆面窊五化切。叶似初出冬蜀葵〔3〕叶稍小,五花叉,锯齿边,又似蔚臭苗〔4〕叶而硬厚颇大。后撺茎叉,茎深紫色,稍叶颇小。味微辣。

救饥:采苗叶煠熟,换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山萮菜:所绘为幼苗,似十字花科山萮菜属山萮菜eutrema yunnanense franch.,但据《河南植物志》,该种现在只分布于河南南部大别山地区。有学者认为是葱芥属alliaria,但该属中国只一种,且只产新疆和西藏(见《中国种子植物科属综论》)。《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将山萮菜讹作“山嵛菜”。

〔2〕叶之茎:指叶柄。

图57 山萮菜

〔3〕冬蜀葵:待考。蜀葵,为锦葵科蜀葵属蜀葵alcea rosea l.。冬葵,为锦葵科锦葵属冬葵malva verticillata l.var. crispa l.,又名冬寒菜。本条或将上述两个名混淆了。译文暂作“冬蜀葵”。

〔4〕蔚臭苗:即郁臭苗。见本书第17郁臭苗条。

【译文】

山萮菜,生长在密县的山地和原野中。植株最初铺在地上生长。叶柄的背面圆,正面凹。叶像刚发出的冬蜀葵叶,但略小,五裂,边缘有锯齿;又像蔚臭苗叶,但硬厚、略大。之后抽出花葶,深紫色,葶梢上的叶子相当小。味微辣。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换水浸泡,淘洗干净后,用油、盐调拌食用。

58. 绵丝菜〔1〕

生辉县山野中。苗高一二尺。叶似兔儿尾〔2〕叶,但短小;又似柳叶菜〔3〕叶,亦比短小。稍头攒生小蓇葖〔4〕,开黪白花。其叶味甜。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绵丝菜:似菊科拟鼠麴草属丝绵草pseudognaphalium luteoalbum (l.) hilliard & b. l. burtt。有学者认为是报春花科珍珠菜属lysimachia植物,欠妥。也有学者解释为菊科橐吾属ligularia植物,但叶形相差悬殊,欠妥。

〔2〕兔儿尾:见本书第150兔儿尾苗条。

〔3〕柳叶菜:见本书第67柳叶菜条。

〔4〕蓇葖:此处指花骨朵。

图58 绵丝菜

【译文】

绵丝菜,生长在辉县的山地和原野中。植株高一二尺。叶像兔儿尾叶,但短小;又像柳叶菜叶,也比较短小。在梢头上攒生小花骨朵,开暗白色花。叶味甜。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用油、盐调拌食用。

59. 米蒿〔1〕

生田野中,所在处处有之。苗高尺许。叶似园荽叶微细。叶丛间分生茎叉,稍上开小青黄花。结小细角,似葶苈角儿〔2〕。叶味微苦。

救饥:采嫩苗煠熟,水浸过,淘净,油盐调食。

图59 米蒿

【注释】

〔1〕米蒿:十字花科播娘蒿属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webb ex prantl,北方春季麦地边常见,可作野菜。

〔2〕角儿:指葶苈的短角果。

【译文】

米蒿,生长在田野中,它所分布的范围内到处都生长。植株高一尺多。叶像芫荽叶,但略细。叶丛间抽出花序,梢头上开黄绿色的小花。结细的小角果,像葶苈的角果。叶味微苦。

救饥:采集嫩苗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用油、盐调拌食用。

60. 山芥菜〔1〕

生密县山坡及岗野中。苗高一二尺。叶似家芥菜〔2〕叶,痩短微尖而多花叉。开小黄花。结小短角儿,味辣,微甜。

图60 山芥菜

救饥:采苗叶拣择〔3〕净,煠熟,油盐调食。

【注释】

〔1〕山芥菜:十字花科cruciferae植物。似蔊菜属rorippa植物(如蔊菜rorippa indica(l.)hiern一类)或者芸薹属brassica植物。

〔2〕家芥菜:即栽培的芥菜,十字花科荠菜属芥菜brassica juncea(l.)czern.。

〔3〕拣择:挑选,摘除。

【译文】

山芥菜,生长在密县的山坡、土岗和荒野中。植株高一二尺。叶像家芥菜叶,但比较瘦短、微尖、多分裂。开小黄花。结短的小角果,味辣,微甜。

救饥:采集苗和叶,挑拣摘净,煠熟,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61. 舌头菜〔1〕

生密县山野中。苗叶搨地生。叶似山白菜〔2〕叶而小,头颇团,叶面不皱,比山白菜叶亦厚,状类猪舌形,故以为名。味苦。

救饥:采叶煠熟,水浸去苦味,换水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舌头菜:所绘为幼苗,描述也比较简单。待考。

图61 舌头菜

〔2〕山白菜:见本书第392山白菜条。

【译文】

舌头菜,生长在密县的山地和原野中。植株平铺在地面上生长。叶像山白菜叶,但比较小,叶的先端相当圆,叶面不皱,也比山白菜叶厚,像猪舌头的形状,因此用舌头菜作为名字。味苦。

救饥:采集叶煠熟,用水浸去苦味,换水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62. 紫香蒿〔1〕

生中牟县平野中。苗高一二尺。茎方紫色。叶似邪蒿〔2〕叶而背白;又似野胡萝卜〔3〕叶微短。茎叶稍间结小青子,比灰菜〔4〕子又小。其叶味苦。

救饥:采叶煠熟,水浸去苦味,换水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紫香蒿:菊科蒿属artemisia植物。有学者鉴定为龙蒿artemisia dracunculus l.,但该种叶为条形,不似图上所示叶为二回羽状分裂,且河南不产。或者可考虑青蒿a.carvifolia buch.-ham.ex roxb.及其变种大头青蒿a.carvifolia buch.-ham.ex roxb. var. schochii (mattf.) pamp.和猪毛蒿a.scoparia waldst.et kir.一类,这类植物有香气,现在河南仍有俗名称为香蒿。

〔2〕邪蒿:见本书第375邪蒿条。

〔3〕野胡萝卜:见本书第175野胡萝卜条。

〔4〕灰菜:见本书第412灰菜条。

图62 紫香蒿

【译文】

紫香蒿,生长在中牟县平整的原野中。植株高一二尺。茎方形,紫色。叶像邪蒿叶,但叶背是白色;又像野胡萝卜叶,但略短。总花序的顶端结绿色的小果实,比灰菜的果实还小。叶味苦。

救饥:采集叶煠熟,用水浸去苦味,换水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63. 金盏儿花〔1〕

人家园圃中多种。苗高四五寸。叶似初生莴苣〔2〕叶,比莴苣叶狭窄而厚,抪音布茎生叶。茎端开金黄色盏子〔3〕样花。其叶味酸。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去酸味,淘净,油盐调食。

图63 金盏儿花

【注释】

〔1〕金盏儿花:菊科金盏花属金盏花calendula officinalis l.,原产南欧,供观赏或药用,我国广泛栽培。《新华本草纲要》释其为欧洲金盏花c. arvensis l.,但该种少见。

〔2〕莴苣:菊科莴苣属莴苣lactuca sativa l.。

〔3〕盏子:盛酒、茶的小杯子。

【译文】

金盏儿花,普通人家的园圃中多有栽培。植株高四五寸。叶像初生的莴苣叶,但比莴苣叶狭窄、厚,散生在茎上。黄色的头状花序开在茎顶端,形状像盏子。叶味酸。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去掉酸味,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64. 六月菊〔1〕

生祥符西田野中。苗高一二尺。茎似铁桿音杆蒿〔2〕茎。叶似鸡儿肠〔3〕叶,但长而涩;又似马兰头叶而硬短。稍叶间开淡紫花〔4〕。叶味微酸涩。

救饥:采叶煠熟,水浸去邪味,油盐调食。

【注释】

〔1〕六月菊:菊科compositae植物。很可能是紫菀族astereae植物。有学者猜测是碱菀属碱菀tripolium pannonicum(jacq.)dobrocz.,或飞蓬属一年蓬erigeron annuus(l.)pers.,备考。

〔2〕铁桿蒿:见本书第69铁桿蒿条。

〔3〕鸡儿肠:见本书第83鸡儿肠条。

〔4〕淡紫花:此处指六月菊头状花序上的紫色舌状花。

图64 六月菊

【译文】

六月菊,生长在祥符西部的田野里。植株高一二尺。茎像铁杆蒿的茎。叶像鸡儿肠叶,但比较长、质地粗糙;又像马兰头叶,但较硬、短。枝头顶端的叶间开淡紫色花。叶味微酸涩。

救饥:采集叶煠熟,用水浸泡,去掉邪味,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65. 费菜〔1〕

生辉县太行山车箱冲山野间。苗高尺许。叶似火焰草〔2〕叶而小,头颇齐,上有锯齿。其叶抪音布茎而生。叶稍〔3〕上开五瓣小尖淡黄花,结五瓣红小花蒴儿〔4〕。苗叶味酸。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换水淘去酸味,油盐调食。

图65 费菜

【注释】

〔1〕费菜:景天科景天属费菜sedum aizoon l.。read(1946)将其释为堪察加景天sedum kamtschaticum fisch.,但河南尚未见该种的典型标本。

〔2〕火焰草:景天科火焰属火焰草castilleja pallida(l.)kunth。

〔3〕叶稍:此处指植株的梢头,并非叶梢。

〔4〕花蒴儿:此处指由离生心皮形成的蓇葖。

【译文】

费菜,生长在辉县太行山车箱冲的山中及田野间。植株高一尺左右。叶像火焰草叶,但较小,先端较平,有锯齿,散生在茎上。梢头上开淡黄色的小花,有五枚花瓣,花瓣尖细,结五瓣红色的小果实。苗叶味酸。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换水淘去酸味后,用油、盐调拌食用。

66. 千屈菜〔1〕

生田野中。苗高二尺许。茎方四楞。叶似山梗菜〔2〕叶而不尖;又似柳叶菜〔3〕叶亦短小,叶头颇齐〔4〕,叶皆相对生。稍间开红紫花。叶味甜。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图66 千屈菜

【注释】

〔1〕千屈菜:千屈菜科千屈菜属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

〔2〕山梗菜:见本书第111山梗菜条。

〔3〕柳叶菜:见本书第67柳叶菜条。

〔4〕叶头颇齐:指叶子先端平,不尖。

【译文】

千屈菜,生长在田野中。植株高二尺多。茎方形,四棱。叶像山梗菜叶,但不尖;又像柳叶菜叶也较短小,叶先端平,对生。枝条中间开红紫色的花。叶味甜。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67. 柳叶菜〔1〕

生郑州贾峪音欲山山野中。苗高二尺余。茎淡红色。叶似柳叶而厚短,有涩毛。稍间开四瓣深红花。结细长角儿〔2〕。其叶味甜。

救饥:采苗叶煠熟,油盐调食。

图67 柳叶菜

【注释】

〔1〕柳叶菜:柳叶菜科柳叶菜属柳叶菜epilobium hirsutum l.。有学者提出“或为长籽柳叶菜e.pyrricholophum fr.et sav.”,但叶片形态与本条绘图略有差异,而且现在该种在河南只分布于其南部信阳地区。

〔2〕角儿:此处指柳叶菜的蒴果。

【译文】

柳叶菜,生长在郑州贾峪山的山地和原野中。植株高二尺多。茎淡红色。叶像柳叶,但厚、短,有粗毛。枝条中间开深红色的花,花瓣四枚。结细长的蒴果。叶味甜。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用油、盐调拌食用。

68. 婆婆指甲菜〔1〕

生田野中,作地摊音滩科〔2〕。生茎细弱。叶像女人指甲;又似初生枣〔3〕叶微薄。细茎,稍间结小花蒴〔4〕。苗叶味甘。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油盐调食。

【注释】

〔1〕婆婆指甲菜:似石竹科卷耳属簇生卷耳cerastium fontanum subsp. vulgare(hartm.)greuter et burdet及球序卷耳c.glomeratum thuill.,后者现在分布于河南南部且少见。

图68 婆婆指甲菜

〔2〕作地摊科:指植株平铺在地面上。摊,底本作“”,据《四库》本改。

〔3〕枣:见本书第362枣树条。

〔4〕花蒴:花蕾。

【译文】

婆婆指甲菜,生长在田野中。植株平铺在地面上。生出的茎细弱。叶像女人的指甲,又像初生的枣叶但略薄。茎细,梢间结小花蕾。苗和叶味甘。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油、盐调拌食用。

69. 铁桿蒿〔1〕

生田野中。苗茎高二三尺。叶似独扫叶,微肥短,又似扁蓄〔2〕叶而短小。分生茎叉,稍间开淡紫花,黄心。叶味苦。

救饥:采叶煠熟,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注释】

〔1〕铁桿蒿:菊科紫菀属aster植物,似阿尔泰狗娃花aster altaicus willd.及其近缘种。

〔2〕扁蓄:即萹蓄。见本书第5萹蓄条。

图69 铁桿蒿

【译文】

铁桿蒿,生长在田野中。植株高二三尺。叶像独扫叶,略肥短;又像萹蓄叶,但短小。茎上分生出枝杈,梢头开淡紫色的花,黄心。叶味苦。

救饥:采集叶煠熟,淘去苦味,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70. 山甜菜〔1〕

生密县韶华山山谷中。苗高二三尺。茎青白色。叶似初生绵花〔2〕叶而窄,花叉颇浅。其茎叶间开五瓣淡紫花。结子如枸杞子〔3〕,生则青,熟则红色。叶味苦。

救饥:采叶煠熟,换水浸,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注释】

〔1〕山甜菜:茄科茄属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有学者释为欧白英s.dulcamara l.,欠妥。

〔2〕绵花:即棉花。锦葵科棉属草棉gossypium herbaceum l.。

〔3〕枸杞子:见本书第307枸杞条。

【译文】

山甜菜,生长在密县韶华山的山谷中。植株高二三尺。茎青白色。叶像初生的棉花叶但窄,叶浅裂。茎叶间开淡紫色花,花五瓣。结的果实像枸杞子,生时绿色,成熟后就变为红色。叶味苦。

图70 山甜菜

救饥:采集叶煠熟,换水浸泡,淘去苦味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71. 剪刀股〔1〕音古

生田野中,处处有之。就地作小科苗。叶似嫩苦苣〔2〕叶而细小,色颇似蓝〔3〕,亦有白汁〔4〕。茎叉稍间开淡黄花〔5〕。叶味苦。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注释】

〔1〕剪刀股:菊科苦荬菜属剪刀股ixeris japonica(n.l.burman)nakai。

〔2〕苦苣:见本书第371苦苣菜条。

〔3〕蓝:疑为菘蓝isatis tinctoria l.。

〔4〕白汁:指剪刀股具白色乳汁,这是菊科菊苣族的特征。

〔5〕淡黄花:指头状花序上淡黄色的舌状花。

图71 剪刀股

【译文】

剪刀股,生长在田野中,处处都有。植株矮小,平铺在地面上生长。叶像幼嫩的苦苣叶,但细小,颜色很像菘蓝的颜色,也有白汁液。茎叉(花序)顶端开淡黄色花。叶味苦。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去苦味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72. 水苏子〔1〕

生下湿地。茎淡紫色,对生茎叉,叶亦对生。其叶似地瓜〔2〕叶而窄,边有花锯齿三叉〔3〕,尖叶下两傍又有小叉叶〔4〕。稍开花,深黄色〔5〕。其叶味辛。

救饥:采苗叶煠熟,油盐调食。

图72 水苏子

【注释】

〔1〕水苏子:菊科鬼针草属狼把草bidens tripartita l.。

〔2〕地瓜:即地瓜儿。见本书第403地瓜儿苗条。

〔3〕三叉:此处指叶三裂。

〔4〕尖叶下两傍又有小叉叶:描述的是水苏子叶的形状:羽状裂,上部三深裂,下部具一对侧生小裂片。此处作者误将深裂的裂片当作小叶了。

〔5〕稍开花,深黄色:指头状花序全为深黄色的筒状花。

【译文】

水苏子,生长在地势低下潮湿的地方。茎淡紫色,分枝对生,叶也对生。叶似地瓜叶,但窄一些,边缘具参差不齐的锯齿,三裂,尖叶下方的两侧又有两枚小叉叶。梢头开深黄色的花。叶味辛。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73. 风花菜〔1〕

生田野中。苗高二尺余。叶似芥菜〔2〕叶而瘦长,又多花叉。梢间开黄花如芥菜花。味辛,微苦。

图73 风花菜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换水浸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注释】

〔1〕风花菜:十字花科蔊菜属风花菜rorippa globosa(turcz.ex fisch.et c. a. mey.) hayek。

〔2〕芥菜:见本书第60山芥菜条下“家芥菜”注。

【译文】

风花菜,生长在田间荒野中。植株高二尺多。叶像芥菜叶,但狭长,又有较多的裂片。枝条间开黄色的花,像芥菜花。味辛,微苦。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换水浸淘,去掉苦味,用油、盐调拌食用。

74. 鹅儿肠〔1〕

生许州〔2〕水泽边。就地妥〔3〕茎而生。对节生叶,叶似豆〔4〕叶而薄,又似佛指甲〔5〕叶微。叶间分生枝叉,开白花。结子似葶苈子。其叶味甜。

救饥:采苗叶煠熟,油盐调食。

图74 鹅儿肠

【注释】

〔1〕鹅儿肠:石竹科鹅肠菜属鹅肠菜myosoton aquaticum(l.)moench。

〔2〕许州:明代州名,见《救荒本草》,即今河南许州市。

〔3〕妥:落、垂,此处指植株匍匐样。

〔4〕豆:见本书第327豆条。

〔5〕佛指甲:见本书第142佛指甲条。

【译文】

鹅儿肠,生长在许州的水泽边。植株在地面上匍匐生长。叶对生,像豆叶,但薄一些,又像佛指甲叶,但略尖锐。叶间分生出花序,(花序上)开白花。结的籽实像葶苈子。叶味甜。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75. 粉条儿菜〔1〕

生田野中。其叶初生,就地丛生,长则四散分垂。叶似萱草叶而瘦细微短。叶间撺葶,开淡黄花。叶味甜。

救饥:采叶煠熟,淘洗净,油盐调食。

【注释】

〔1〕粉条儿菜:菊科鸦葱属华北鸦葱scorzonera albicaulis bge.。目前有多种植物学工具书把《救荒本草》中的“粉条儿菜”与《植物名实图考》中的“肺筋草”误作一种植物,甚至将“粉条儿菜属”误作aletris的中文名,《植物名实图考》中的“肺筋草”实为百合科肺筋草属aletris植物。

图75 粉条儿菜

【译文】

粉条儿菜,生长在田野中。叶刚长出来时,在地面上丛生,长大后就四散分垂。叶像萱草叶,但比萱草叶窄、略短。叶间抽出花葶,花葶上开淡黄色的花。叶味甜。

救饥:采集叶煠熟,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76. 辣辣菜〔1〕

生荒野中,今处处有之。苗高五七寸。初生尖叶,后分枝茎,上出长叶。开细青白花。结小扁蒴,其子似米蒿子,黄色,味辣。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生揉〔2〕亦可食。

【注释】

〔1〕辣辣菜:十字花科独行菜属lepidium植物。独行菜属在河南北部分布有三个种,包括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北美独行菜l.virginicum l.和柱毛独行菜l.ruderalel. ;当地农民统称为辣辣菜,都作野菜食用。

〔2〕生揉:农村生食野菜时,加盐,将菜揉搓,杀出水分后食用。

图76 辣辣菜

【译文】

辣辣菜,生长在荒野中,如今到处都有分布。植株高五到七寸。初生的叶子尖,之后植株分枝,分枝上长出长形的叶子。开细小的绿白色花。果实小而扁,果实内的种子像米蒿的种子,黄色,味辣。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生揉后也可以食用。

77. 毛连菜〔1〕

一名常十八。生田野中。苗初搨地生,后撺茎叉,高二尺许。叶似刺蓟叶而长大,稍尖,其叶边褗〔2〕音堰曲皱,上有涩毛。稍间开银褐花〔3〕。味微苦。

救饥:采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毛连菜:菊科毛连菜属毛连菜picris hieracioides l.。日本学者松村任三将其释为地胆草elephantopus scaber l.,但该属植物在中国只分布于华南和西南的亚热带地区,头状花序的形态也相差很大,欠妥。

〔2〕边褗:边沿,指叶子的边缘。

〔3〕银褐花:指头状花序的舌状花为银褐色。

图77 毛连菜

【译文】

毛连菜,又叫常十八。生长在田野中。幼苗铺在地面上生长,后来抽出花葶,高二尺左右。叶似刺蓟叶,但长大,(叶顶端)略尖,叶边缘曲皱并具粗糙的毛。花序上开银褐色的花。味微苦。

救饥:采集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78. 小桃红〔1〕

一名凤仙花,一名夹竹桃,又名海蒳音纳,俗名染指甲草。人家园圃多种,今处处有之。苗高二尺许。叶似桃〔2〕叶而窄,边有细锯齿。开红花,结实形类桃样,极小。有子似萝卜〔3〕子,取之易迸〔4〕北诤切散,俗名急性子。叶味苦,微涩。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一宿做菜〔5〕,油盐调食。

【注释】

〔1〕小桃红:凤仙花科凤仙花属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

〔2〕桃:见本书第363桃树条。

〔3〕萝卜:十字花科萝卜属萝卜raphanus sativus l.。

〔4〕迸(bèng)散:爆裂开。凤仙花的果实成熟后,果皮一触即爆裂,所以有“急性子”的俗名。

〔5〕水浸一宿做菜:《格致丛书》本作“油盐调食,生揉亦可食”。

图78 小桃红

【译文】

小桃红,又叫凤仙花、夹竹桃、海蒳,俗名叫染指甲草。普通人家的园圃中多栽种,如今到处都有栽培。植株高二尺左右。叶像桃叶,但窄,边缘有细锯齿。开红色的花,结的果实像桃子的形状,非常小。种子像萝卜子,取种子的时候,果皮特别容易爆裂,俗名叫急性子。叶味苦,微涩。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一宿后做菜,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79. 青荚儿菜〔1〕

生辉县太行山山野中。苗高二尺许,对生茎叉,叶亦对生。其叶面青背白,锯齿三叉叶,脚叶花叉颇大,状似荏子〔2〕叶而狭长尖。茎叶稍间开五瓣小黄花,众花攒开,形如穗〔3〕状。其叶味微苦。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换水浸,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注释】

〔1〕青荚儿菜:败酱科败酱属墓头回patrinia heterophylla bunge。

〔2〕荏子:见本书第411荏子条。

〔3〕穗:泛指花穗,如稻穗、麦穗。

图79 青荚儿菜

【译文】

青荚儿菜,生长在辉县太行山的山地和原野中。植株高二尺左右,茎上分枝对生,叶也对生。它的叶正面绿色,背面白色,锯齿状三裂,基生叶深裂,形状像荏子叶,但狭长、尖锐。花序上开五枚花瓣的黄色小花,许多小花聚集在一起开放,形状像穗状。它的叶味微苦。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换水浸泡,淘洗去掉苦味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80. 八角菜〔1〕

生辉县太行山山野中。苗高一尺许,苗茎甚细。其叶状类牡丹叶而大,味甜。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八角菜:待考。王作宾先生认为“可能为伞形科umbelliferae某种植物的幼苗”,供读者参考。

图80 八角菜

【译文】

八角菜,生长在辉县太行山的山地和原野中。植株高一尺左右,茎很细。它的叶形像牡丹叶,但较大,味甜。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81. 耐惊菜〔1〕

一名莲子草,以其花之蓇葖状似小莲蓬〔2〕样,故名。生下湿地中。苗高一尺余。茎紫赤色,对生茎叉。叶似小桃红叶而长。稍间开细瓣白花〔3〕,淡黄心〔4〕。叶味苦。

救饥:采苗叶煠熟,油盐调食。

图81 耐惊菜

【注释】

〔1〕耐惊菜:菊科鳢肠属鳢肠eclipta prostrata (l.) l.。《中药大辞典》及《中华本草》等工具书将其误作苋科莲子草属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l.)r.br.ex dc.。可能因为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1848)“满天星”条中,错将《救荒本草》中的“耐惊菜”和“满天星”混作一种植物,而现代学者可能在没有核实《救荒本草》中“耐惊菜”的原始描述及绘图的情况下,依据《植物名实图考》“满天星”的材料,误将《救荒本草》中“耐惊菜”解释为alternanthera sessilis。

〔2〕莲蓬:莲的果实生于平顶而膨大的花托上,俗称莲蓬。见本书第367莲藕条。

〔3〕细瓣白花:指鳢肠头状花序外围舌状花的舌片白色,短而狭窄。

〔4〕淡黄心:指鳢肠头状花序中央的管状花为淡黄色。

【译文】

耐惊菜,又叫莲子草,因为这种植物的花蓇葖形状像小莲蓬,因此有莲子草的名字。它生长在地势低下的潮湿的田地中。植株有一尺多高。茎紫红色,茎上的分枝对生。叶子像小桃红叶,但长一些。梢头开白色的花,细瓣,花心浅黄色。叶味苦。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82. 地棠菜〔1〕

生郑州南沙堈中。苗高一二尺。叶似地棠花〔2〕叶,甚大;又似初生芥菜叶,微狭而尖,味甜。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油盐调食。

【注释】

〔1〕地棠菜:待考。

〔2〕地棠花:疑指棣棠花,蔷薇科棣棠花属棣棠花kerria japonica(l.)dc.。

【译文】

地棠菜,生长在郑州的南沙岗中。植株高一二尺。叶像地棠花叶,很大;又像初生的芥菜叶,但比它略窄、尖,味甜。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图82 地棠菜

83. 鸡儿肠〔1〕

生中牟田野中。苗高一二尺。茎黑紫色。叶似薄荷叶微小,边有稀锯齿;又似六月菊。稍叶间开细瓣淡粉紫花,黄心。叶味微辣。

救饥:采叶煠熟,换水淘去辣味,油盐调食。

【注释】

〔1〕鸡儿肠:菊科紫菀属aster植物,似马兰aster indicus l.。

【译文】

鸡儿肠,生长在中牟的田野中。植株高一二尺。茎黑紫色。叶像薄荷叶,但略小,边缘有稀疏的锯齿;又像六月菊的叶子。梢间开淡粉紫色的花,花瓣细小,黄心。叶味微辣。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换水淘去辣味,用油、盐调拌食用。

图83 鸡儿肠

84. 雨点儿菜〔1〕

生田野中。就地丛生,其茎脚紫稍青。叶如细柳叶而窄音侧小,抪音布茎而生;又似石竹子叶而颇硬。稍间开小尖五瓣音辧紫花,结角〔2〕比萝卜角〔3〕又大。其叶味甘。

救饥:采叶煠熟,水浸作过,淘洗令净,油盐调食。

图84 雨点儿菜

【注释】

〔1〕雨点儿菜:疑似萝藦科鹅绒藤属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decne.)schltr. ex lév.。

〔2〕角:指柳叶白前的蓇葖果。

〔3〕萝卜角:指萝卜的角果,其与柳叶白前的蓇葖果外形相似,但形态学本质不同。

【译文】

雨点儿菜,生长在田野中。(植株)铺在地面上丛生,茎的基部紫色但顶部绿色。叶像细柳叶但狭小,沿茎散生;又像石竹子叶,但很硬。梢间开小紫花,五枚花瓣,花瓣尖。蓇葖果比萝卜的角果大。叶味甘。

救饥:采集叶煠熟,用水浸过,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85. 白屈菜〔1〕

生田野中。苗高一二尺,初作丛生。茎叶皆青白色,茎有毛刺〔2〕。稍头分叉,上开四瓣黄花。叶颇似山芥菜叶,而花叉极大;又似漏芦叶而色淡,味苦、微辣。

救饥:采叶,和净土煮熟,捞出,连土浸一宿〔3〕,换水淘洗净,油盐调食。

【注释】

〔1〕白屈菜:罂粟科白屈菜属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

〔2〕毛刺:底本刻印模糊,据《四库》本。

〔3〕连土浸一宿:白屈菜中可能含有不溶于水的有毒生物碱,用常规煠野菜的方法不能有效去除干净;如果采用净土来吸附,可以有效去除野菜中的这类有毒物质。这是中国古代采用植物吸附分离法去毒的最早记载。

图85 白屈菜

【译文】

白屈菜,生长在田野中。植株高一二尺,幼苗时丛生。茎、叶都是青白色,茎上有毛刺。枝条顶端分叉,上面开黄色花,四瓣。叶子很像山芥菜叶,但叶裂很深;又似漏芦叶,但颜色浅,味苦、微辣。

救饥:采集叶,和着干净的土一起煮熟,捞出,连土用水浸泡一宿,换水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86. 扯根菜〔1〕

生田野中。苗高一尺许,茎色赤红。叶似小桃红叶,微窄小,色颇绿;又似小柳叶,亦短而厚窄。其叶周围攒茎而生。开碎瓣小青白花,结小花蒴〔2〕,似蒺藜〔3〕样。叶苗味甘。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扯根菜:虎耳草科扯根菜属扯根菜penthorum chinense pursh。有学者将其释为报春花科的矮桃lysimachia clethroides duby.,但花序形态不符。

图86 扯根菜

〔2〕小花蒴:指果实,本种果实有5个短喙,似星状斜展,蒺藜的果实有长短棘刺,形态上有些相似。

〔3〕蒺藜:见本书第190蒺藜条。

【译文】

扯根菜,生长在田野中。植株高一尺多,茎为赤红色。叶像小桃红叶,但略窄小,颜色很绿;又像小柳叶,也比柳叶短、厚窄。它的叶绕茎聚集生长。开绿白色的小花,花瓣细碎。结小果实,像蒺藜(的果实)。叶和苗味甘。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87. 草零陵香〔1〕

又名芫香。人家园圃中多种之。叶似苜蓿〔2〕叶而长大微尖。茎叶间开小淡粉紫花,作小短穗。其子小如粟粒。苗叶味苦,性平。

救饥:采苗叶煠熟,换水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今人遇零陵香〔3〕缺,多以此物代用。

【注释】

〔1〕草零陵香:豆科胡卢巴属蓝胡卢巴trigonella caerulea(l.)ser.。底本绘图显示其总状花序比较疏松,略有出入;有学者释其为胡卢巴t. foenum-graecum l.,但其花仅1—2朵,且无梗,与绘图所示不符。

〔2〕苜蓿:见本书第379苜蓿条。

图87 草零陵香

〔3〕零陵香:中药名。原植物为唇形科罗勒属圣罗勒ocimum sanctum l.或同属它种,如罗勒o.basilicuml.等。

【译文】

草零陵香,又叫芫香。普通人家的园圃中多栽培。叶似苜蓿叶,但长大,略尖锐。茎叶之间开淡粉紫色的小花,呈穗状,小而短。种子像粟粒大小。苗和叶味苦,性平。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换水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现在人们遇到零陵香缺乏时,多用这种植物代用。

88. 水落藜〔1〕

生水边,所在处处有之。苗高尺余。茎色微红。叶似野灰菜〔2〕叶而瘦小,味微苦涩,性凉。

救饥:采苗叶煠熟,换水浸淘、洗净,油盐调食。晒干煠食尤好。

【注释】

〔1〕水落藜:藜科藜属小藜chenopodium ficifolium smith。常见野菜。小藜以前常用学名c. serotinum l.,所指实际是藜科滨藜属植物。

〔2〕野灰菜:即野生的灰菜,见本书第412灰菜条。

【译文】

水落藜,生长在水边,它所分布的地方到处都生长。植株高一尺多。茎的颜色微红。叶像野灰菜叶,但比较瘦小,味微苦涩,性凉。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换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晒干煠后食用,味道尤其好。

图88 水落藜

89. 凉蒿菜〔1〕

又名甘菊芽。生密县山野中。叶似菊花〔2〕叶而细长尖音哨,又多花叉。开黄花〔3〕。其叶味甘。

救饥:采叶煠熟,换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图89 凉蒿菜

【注释】

〔1〕凉蒿菜:菊科菊属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及其近缘种。

〔2〕菊花:见本书第238菊花条。

〔3〕黄花:指凉蒿菜头状花序的黄色舌状花。

【译文】

凉蒿菜,又叫甘菊芽。生长在密县的山地和原野中。叶像菊花叶,但细长、尖锐,又多分裂。开黄花。叶味甘。

救饥:采集叶煠熟,换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90. 粘鱼须〔1〕

一名龙须菜。生郑州贾峪音欲山,及新郑山野中亦有之。初先发笋〔2〕,其后延蔓生茎发叶。每叶间皆分出一小叉〔3〕,及出一丝蔓〔4〕。叶似土茜〔5〕叶而大;又似金刚刺〔6〕叶;亦似牛尾菜叶,不涩而光泽,味甘。

救饥:采嫩笋叶煠熟,油盐调食。

【注释】

〔1〕粘鱼须:百合科菝葜属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xb.。有学者释为同属黑果菝葜s.glaucochina warb.或华东菝葜s. sieboldii miq.,但这两种皆有刺,而且前者在河南北部没有分布。

〔2〕笋:指萌发初期叶鞘包裹的嫩茎。

〔3〕叉:指菝葜属叶柄两侧边缘的翅状鞘。

〔4〕丝蔓:指卷须。

〔5〕土茜:见本书第211土茜苗条。

〔6〕金刚刺:见本书第135金刚刺条。

【译文】

粘鱼须,又叫龙须菜。生长在郑州的贾峪山上,新郑的山间荒野中也有分布。植株先萌发翅状鞘,又伸出像细丝一样的卷须。叶像土茜叶,但大;又像金刚刺叶;也像牛尾菜叶,不粗糙但有光泽,味甘。

救饥:采集来像笋一样的嫩茎和叶,煠熟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图90 粘鱼须

91. 节节菜〔1〕

生荒野下湿地。科苗甚小。叶似碱音减蓬,又更细小而稀疏。其茎多节,坚硬兀诤切。叶间开粉紫花。味甜。

救饥:采嫩苗拣择净,煠熟,水浸,淘过,油盐调食。

【注释】

〔1〕节节菜:《中国植物志》与日本松村任三等学者的观点相同,鉴定为千屈菜科节节菜属节节菜rotala indica(willd.)koehne。但从描述及绘图更似轮叶节节菜r.mexicana cham.et schltdl.。也有学者将其订为报春花科看海乳草属海乳草glaux maritima l.,欠妥。

图91 节节菜

【译文】

节节菜,生长在荒野中地势低下的湿地里。植株很小。叶似碱蓬叶,比碱蓬叶更细小、更稀疏。茎多节,坚硬。叶间开粉紫色的花。味甜。

救饥:采集嫩苗择干净,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92. 野艾蒿〔1〕

生田野中。苗叶类艾而细,又多花叉,叶有艾香,味苦。

救饥:采叶煠熟,水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图92 野艾蒿

【注释】

〔1〕野艾蒿:《中国植物志》释为菊科蒿属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ifolia dc.,但据绘图及其艾香,似即艾artemisia argyi h.lév.et vaniot。也有学者将其释为野艾(北艾)a. vulgaris l.,据《河南植物志》及foc,该种河南不产。另外,国际植物分类学界对a. vulgaris的名实还存在不少争议。

【译文】

野艾蒿,生长在田野中。植株上的叶像艾叶,但比较细,又多分裂。叶子有艾蒿的香味,味苦。

救饥:采集叶煠熟,用水淘洗,去掉苦味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93. 堇堇菜〔1〕

一名箭头草。生田野中。苗初搨地生。叶似铍〔2〕音批箭头样,而叶蒂〔3〕甚长。其后叶间撺葶,开紫花。结三瓣蒴儿〔4〕,中有子,如芥子〔5〕大,茶褐色。叶味甘。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今人传说,根叶捣傅诸肿毒〔6〕。

【注释】

〔1〕堇堇菜:堇菜科堇菜属viola植物。现在该属多种在河南,被称为堇堇菜,如东北堇菜v. mandshurica w. beck、紫花地丁v.philippica cav.等,都可以作野菜食用。《中国植物志》将该种释为堇菜科堇菜属如意草viola arcuata blume,备为一说。

〔2〕铍(pi):古代一种兵器,剑属,形状如刀,两边有刃。

〔3〕叶蒂:此处指叶柄。

〔4〕三瓣蒴儿:指果实具三心皮,开裂后成为三瓣。

〔5〕芥子:中药名。本草原植物多用十字花科的芜青(白芥)sinapis alba l.和芥菜b.juncea(l.)czern.种子入药。

图93 菫菫菜

〔6〕捣傅诸肿毒:指把鲜植物捣烂,敷患处,隔一定时间换药一次,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来治疗各种肿毒。傅,通敷。肿毒,外科病症名,指疮疡痈疽。

【译文】

堇堇菜,又叫箭头草。生长在田野中。初生植株铺在地面上生长,叶的形状像铍箭头,但叶蒂(柄)很长。后来叶间抽出花葶,开紫色花。结三瓣蒴果,果实中有种子,种子像芥子大小,茶褐色。叶味甘。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现在的人传说,把它的根叶捣烂后,可以用来治疗各种肿毒。

94. 婆婆纳〔1〕

生田野中。苗搨地生。叶最小,如小面花黡音掩儿〔2〕状,类初〔3〕生菊花〔4〕芽,叶又团边。微花,如云头〔5〕样。味甜。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图94 婆婆纳

【注释】

〔1〕婆婆纳:玄参科婆婆纳属婆婆纳veronica polita fries。

〔2〕面花黡(yǎn)儿:指面花上用颜料点的点儿。面花,指河南、山东和山西等地的一种面食艺术,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面食,蒸熟后,用彩绘在上面勾画着彩。黡,黑痣。

〔3〕初:底本漏“初”字,据《四库》本补。

〔4〕菊花:见本书第238菊花条。

〔5〕云头:即云彩。

【译文】

婆婆纳,生长在田野中。植株铺地生长。叶子很小,像小面花上黑点儿的形状,就像刚萌发的菊花芽,叶又具圆边。开小花,像云彩的形状。味甜。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95. 野茴香〔1〕

生田野中。其苗初搨地生。叶似抪音布娘蒿〔2〕叶,微细小。后于叶间撺七官切葶,分生茎叉,稍头开黄花。结细角〔3〕,有小黑子。叶味苦。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注释】

〔1〕野茴香:疑似伞形科茴香属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但绘图所示花序与第22条相比很不同,复伞形花极疏散,或者是因为逸生导致的极端退化。有待深入研究。

〔2〕抪娘蒿:见本书第112抪娘蒿条。

〔3〕角:指野茴香的双悬果,矩圆形,细小。

【译文】

野茴香,生长在田野中。幼苗铺在地面上生长。叶子像抪娘蒿叶,略细小。随后从叶间抽出花葶,花葶分生枝叉,梢头开黄色的花。结细角形的果实,(内)有黑色的小种子。叶味苦。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去苦味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图95 野茴香

96. 蝎子花菜〔1〕

又名虼音吃蚤花,一名野菠菜。生田野中。苗初搨地生。叶似初生菠菜〔2〕叶而瘦细。叶间撺生茎叉,高一尺余,茎有线楞。稍间开小白花。其叶味苦。

救饥:采嫩叶煠熟,水淘净,油盐调食。

图96 蝎子花菜

【注释】

〔1〕蝎子花菜:白花丹科补血草属二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 (bunge) kuntze。

〔2〕菠菜:藜科菠菜属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

【译文】

蝎子花菜,又叫虼蚤花、野菠菜。生长在田野中。初生幼苗铺在地面上生长。叶像初生的菠菜叶,但比较窄细。叶间抽出具分枝的花葶,高一尺多,花葶上有线棱。花葶梢头开白色的小花。它的叶味苦。

救饥:采集嫩叶煠熟,用水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97. 白蒿〔1〕

生荒野中。苗高二三尺。叶如细丝,似初生松针〔2〕,色微青白,稍似艾香,味微辣。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换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白蒿:菊科蒿属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叶子密被白毛,全株可药用、食用。河南等地区春季食用其幼苗,也可入药治疗肝炎。有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了当柴烧。”

〔2〕松针:松树的针形叶。松:松科松属pinus植物的统称。

图97 白蒿

【译文】

白蒿,生长在荒野中。植株高二三尺。叶像细丝,似初生的松针,颜色浅绿白色,略具艾草的香味,味微辣。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换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98. 野茼蒿〔1〕

生荒野中。苗高二三尺。茎紫赤色。叶似白蒿,色微青黄;又似初生松针而茸〔2〕音戎细,味苦。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换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野茼蒿:暂定为菊科蒿属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

〔2〕茸(róng):草初生细柔貌。

【译文】

野茼蒿,生长在荒野中。植株高二三尺。茎紫红色。叶像白蒿叶,颜色微青黄;又似初生的松针,但纤细,味苦。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换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图98 野茼蒿

99. 野粉团儿〔1〕

生田野中。苗高一二尺。茎似铁桿音杆蒿茎。叶似独扫叶而小,上下稀疏。枝头分叉,开淡白花,黄心。味甜辣。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图99 野粉团儿

【注释】

〔1〕野粉团儿:菊科紫菀属aster植物。暂定为紫菀属阿尔泰狗娃花aster altaicus willd.或狗娃花a.hispidus thunb.一类植物。有学者释其为三脉紫菀微糙变种aster ageratoides turcz.var. scaberulus(miq.)ling,大概是依据《中国植物志》的记载,该变种有“野粉团儿”的湖南俗名,但该变种河南不产。

【译文】

野粉团儿,生长在田野中。植株高一二尺。茎像铁桿蒿的茎。叶像独扫叶,但较小,茎上部和基部的叶子稀疏。枝条顶端分叉,开淡白色花,黄心。味甜辣。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100. 蚵蚾音轲婆菜〔1〕

生密县山野中。科苗高二三尺许。叶似连翘叶微长;又似金银花〔2〕叶而尖,纹皱〔3〕却少,边有小锯齿。开粉紫花,黄心。叶味甜。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蚵蚾(hé bo)菜:似菊科compositae植物。有学者认为是菊科天名精属carpesium植物,但花色不合,天名精属的舌状花呈黄色,不是本条描述的“粉紫花”。待考。

〔2〕金银花:见本书239金银花条。

〔3〕纹皱:指叶脉和叶上的褶皱。

图100 蚵蚾菜

【译文】

蚵蚾菜,生长在密县的山地和原野中。植株高二、三尺左右。叶像连翘叶,但略长;又像金银花叶,但比较尖,叶脉和褶皱少,边缘有小锯齿。开粉紫色花(头状花序边缘的舌状花),中心(管状花)黄色。叶味甜。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淘洗干净后,用油、盐调拌食用。

101. 狗掉尾苗〔1〕音钧〔2〕

生南阳府马鞍山〔3〕中。苗长二三尺。拖蔓而生,茎方,色青。其叶似歪头菜叶,稍大而尖,色深绿,纹脉微多;又似狗筋蔓〔4〕叶。稍间开五瓣小白花,黄心〔5〕,众花攒〔6〕开,其状如穗。叶味微酸。

救饥:采嫩叶煠熟,换水浸去酸味,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狗掉尾苗:茄科茄属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该种叶形变异很大,绘图所示与《中国植物志》记载的千年不烂心solanum cathayanum一致,foc将其归并到s. lyratum。有学者释为欧白英s. dulcamara l.和野海茄s.japonense nakai,地理分布或花色与文字记载不符,皆欠妥。

〔2〕音钧:疑为衍文。

〔3〕南阳府:明代府名,见《救荒本草》。元至元八年(1271)改申州置,治所在南阳县(今河南南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伏牛山及叶县以南,新野、桐柏二县以北,舞阳、泌阳二县以西地。马鞍山:山名,在今河南舞钢市中部。

〔4〕狗筋蔓:见本书第138狗筋蔓条。

〔5〕黄心:指黄色雄蕊。

〔6〕攒:聚集。

图101 狗掉尾苗

【译文】

狗掉尾苗,生长在南阳府马鞍山的山中。植株长二三尺。拖蔓生长,茎方形,绿色。叶像歪头菜叶,但略大而且较尖锐,颜色深绿,纹脉略多一些;又像狗筋蔓叶。枝条中间开白色的小花,五瓣,黄心,多枚花聚集一起开放,呈穗状。叶味微酸。

救饥:采集嫩叶煠熟,换水浸去酸味,淘洗干净,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102. 石芥〔1〕

生辉县鸦子口山谷中。苗高一二尺。叶似地棠菜叶而阔短,每三叶或五叶攒生一处〔2〕。开淡黄花。结黑子。苗叶味苦,微辣。

救饥:采嫩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油盐调食。

图102 石芥

【注释】

〔1〕石芥:疑为十字花科碎米芥属白花碎米芥cardamine leucantha(tausch)o.e. schulz及其近缘植物。

〔2〕每三叶或五叶攒生一处:从图看,似为复叶,不像单叶。

【译文】

石芥,生长在辉县鸦子口的山谷中。植株高一二尺。叶像地棠菜叶,但宽短,每三片或五片小叶长在一起(成一复叶)。开淡黄色的花。结黑色的种子。苗叶味苦,微辣。

救饥:采集嫩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加入油、盐调拌后食用。

103. 獾音欢耳菜〔1〕

生中牟平野中。苗长尺余。茎多枝叉,其茎上有细线楞。叶似竹叶而短小,亦软;又似萹蓄叶,却颇阔大而又尖。茎叶俱有微毛。开小黪白花。结细灰青子。苗叶味甘。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獾耳菜:紫草科紫草属田紫草lithospermum arvense l.,该种还有俗名毛妮菜,嫩苗可食用。有学者认为是景天科景天属sedum植物,欠妥。

【译文】

獾耳菜,生长在中牟广而平的原野中。植株高一尺多。茎多分枝,茎上有细线棱。叶像竹叶,但短小,也较柔软;又像萹蓄叶,却很宽大而且较尖。茎和叶都被细毛。开暗白色的小花。结灰绿色的细小的籽实。苗叶味甘。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图103 獾耳菜

104. 回回蒜〔1〕

一名水胡椒,又名蝎虎草。生水边下湿地。苗高一尺许。叶似野艾蒿而硬,又甚花叉〔2〕;又似前胡叶颇大,亦多花叉。苗茎稍头开五瓣黄花。结穗〔3〕如初生桑椹子〔4〕而小;又似初生苍耳〔5〕实亦小,色青,味极辛辣。其叶味甜。

救饥:采叶煠熟,换水浸,淘净,油盐调食。子可捣烂调菜用。

图104 回回蒜

【注释】

〔1〕回回蒜:毛茛科毛茛属茴茴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

〔2〕花叉:此处指回回蒜的小叶深裂,裂片上有粗齿或缺刻2—3裂。

〔3〕穗:指茴茴蒜长圆形的聚合果,与桑椹相似。

〔4〕桑椹子:桑的果实。见本书第323桑椹树条。

〔5〕苍耳:见本书第209苍耳条。

【译文】

回回蒜,又叫水胡椒、蝎虎草。生长在水边地势低下潮湿的地方。植株高一尺左右。叶像野艾蒿叶,但较硬,又多裂;又像前胡叶,但很大,也多裂。茎和分枝的梢头开黄色的花,花瓣五枚。聚合果像初生桑椹的果实但较小;又像初生苍耳的果实也较小,绿色,味非常辛辣。它的叶味甜。

救饥:采集叶煠熟,换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种子捣烂后可以作为调菜用的佐料。

105. 地槐菜〔1〕

一名小虫儿麦。生荒野中。苗高四五寸。叶似石竹子叶,极细短。开小黄白花。结小黑子。其叶味甜。

救饥:采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地槐菜:大戟科叶下珠属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该种南方各地作野菜食用,味甜,形态也接近。有学者认为似合萌属田皂角aeschynomene indica l.或田菁属田菁sesbania cannabina(retz.)per.,欠妥。嘉靖四年刻版绘图有似果序或花序的东西在枝头顶端,植物形态失真。

【译文】

地槐菜,一名小虫儿麦。生长在荒野中。植株高四五寸。叶像石竹子叶,非常细短。开黄白色的小花。结黑色的小果实。它的叶味甜。

救饥:采集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图105 地槐菜

106. 螺黡音罗掩儿〔1〕

一名地桑,又名痢见草。生荒野中。茎微红。叶似野人苋〔2〕叶,微长窄而尖。开花作赤色,小细穗儿。其叶味甘。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去邪味,油盐调食。

治病:今人传说治痢疾〔3〕,采苗用水煮服,甚效。

【注释】

〔1〕螺黡儿:大戟科铁苋菜属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

〔2〕人苋:夏纬瑛先生在《植物名释札记》中记载,河南西部山区所指的人苋为苋科苋属老枪谷amaranthus caudatus l.即尾穗苋。陕西山西等地也称苋amaranthus tricolor l.为人苋。

〔3〕痢疾:病症名。古代对痢疾的论述,范围较广,除包括菌痢和阿米巴痢疾外,还包括其他某些肠道疾病在内,主要症状为腹泻。

图106 螺黡儿

【译文】

螺黡儿,又叫地桑、痢见草。生长在荒野中。茎的颜色微红。叶像野人苋叶,但略狭长而且尖。开红色的花,(花序)呈小细穗状。叶味甘。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去怪味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现在的人们传说,螺黡儿可以治痢疾。采集苗,用水煮后服用,很有效。

107. 泥胡菜〔1〕

生田野中。苗高一二尺,茎梗繁多。叶似水芥菜〔2〕叶颇大,花叉甚深;又似风花菜叶,却比短小。叶中撺葶,分生茎叉,稍间开淡紫花〔3〕,似刺蓟花。苗叶味辣。

图107 泥胡菜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泥胡菜:菊科泥胡菜属泥胡菜hemisteptia lyrata(bunge)fisch.et c.a.mey.,可供食用及药用。

〔2〕水芥菜:见本书第389水芥菜条。

〔3〕花:此处指菊科植物的头状花序。

【译文】

泥胡菜,生长在田野中。植株高一二尺,茎上分枝繁多。叶像水芥菜叶但较大,深裂;又像风花菜叶,却较短小。叶中心抽出花葶,花葶有分枝,枝条间开淡紫色的花,像刺蓟花。苗和叶味辣。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过,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108. 兔儿丝〔1〕

生田野中。其苗就地拖蔓。节间生叶,如指顶〔2〕大,叶边似云头样〔3〕。开小黄花。苗叶味甜。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兔儿丝:报春花科珍珠菜属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iae hance.。

〔2〕指顶:手指的最顶端一截,又称“指头肚儿”。

〔3〕云头样:形状像云,此处指叶边缘波状。

图108 兔儿丝

【译文】

兔儿丝,生长在田野中。植株铺地拖蔓生长。节间长出叶子,叶子像指顶大,叶边缘波状。开小黄花。苗和叶味甜。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109. 老鹳筋〔1〕

生田野中。就地拖秧而生,茎微紫色,茎叉繁稠。叶似园荽叶而头不尖;又似野胡萝卜〔2〕叶而短小。叶间开五瓣小黄花。味甜。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去邪味,淘洗净,油盐调食。

【注释】

〔1〕老鹳筋:蔷薇科委陵菜属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 supina l.。

图109 老鹳筋

〔2〕野胡萝卜:见本书第175野胡萝卜条。

【译文】

老鹳筋,生长在田野中。贴近地面匍匐生长,茎微紫色,分枝繁多而且稠密。叶像园荽叶,但顶端不尖;又像野胡萝卜叶,但比较短小。叶间开黄色的小花,花瓣五枚。味甜。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去掉怪味,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110. 绞股音古蓝〔1〕

生田野中,延蔓而生。叶似小蓝〔2〕叶,短小软薄,边有锯齿;又似痢见草〔3〕叶,亦软,淡绿,五叶攒生一处〔4〕。开小黄花,又有开白花者。结子如豌豆大,生则青色,熟则紫黑色。叶味甜。

救饥:采叶煠熟,水浸去邪味涎沫〔5〕,淘洗净,油盐调食。

【注释】

〔1〕绞股蓝:葡萄科乌蔹莓属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thunb.)gagnep.。日本学者鉴定为葫芦科绞股蓝属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 makino,但在形态上与此处的记载有重要区别。另外,我们在河南北部调查时发现,当地人食用的绞股蓝实为c. japonica,而非g. pentaphyllum。中国现代主要植物分类学工具书大多沿袭日本学者的鉴定结果。

〔2〕小蓝:疑指蓼科蓼属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

〔3〕痢见草:螺黡儿的别名。见本书第105螺黡儿条。

〔4〕五叶攒生一处:此处指五小叶复叶。

〔5〕涎沫:黏液、泡沫。

【译文】

绞股蓝,生长在田野中,(藤本),延蔓生长。叶像小蓝叶,但比小蓝叶短小、软薄,边缘有锯齿;又像痢见草叶,也较柔软,淡绿色,五枚小叶攒集(成一复叶)。开黄色的小花,又有开白色花的。果实像豌豆大小,生时青色,熟后紫黑色。叶味甜。

救饥:采叶煠熟,用水浸泡,去掉怪味及涎沫,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图110 绞股蓝

111. 山梗菜〔1〕

生郑州贾峪音欲山山野中。苗高二尺许。茎淡紫色。叶似桃〔2〕叶而短小;又似柳叶菜叶亦小。稍间开淡紫花。其叶味甜。

救饥:采嫩叶煠熟,淘洗净,油盐调食。

【注释】

〔1〕山梗菜:似桔梗科campanulaceae植物。日本学者释为桔梗科山梗菜属山梗菜lobelia sessilifolia lamb.,但该种河南不产。待考。

〔2〕桃:见本书第363桃树条。

【译文】

山梗菜,生长在郑州贾峪山的山间荒野中。植株高二尺左右。茎淡紫色。叶像桃叶,但比较短小;又像柳叶菜叶也比较小。枝条中间开淡紫色的花。它的叶味甜。

图111 山梗菜

救饥:采集嫩叶煠熟,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112. 抪音布娘蒿〔1〕

生田野中。苗高二尺许。茎似黄蒿茎。其叶碎小,茸细如针,色颇黄绿,嫩则可食,老则为柴。苗叶味苦。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换水浸淘,去蒿气,油盐调食。

图112 抪娘蒿

【注释】

〔1〕抪娘蒿:十字花科播娘蒿属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webb ex prantl。

【译文】

抪娘蒿,生长在田野中。植株高二尺左右。茎像黄蒿的茎。叶细小,毛茸茸的像针一样纤细,略呈黄绿色,幼嫩时可以食用,老后只能当作薪柴。苗和叶味苦。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换水浸、淘洗,去掉蒿的气味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113. 鸡肠菜〔1〕

生南阳府马鞍山荒野中。苗高二尺许。茎方,色紫。其叶对生,叶似菱〔2〕叶样,而无花叉;又似小灰菜〔3〕叶,形样微扁。开粉红花。结碗子蒴儿。叶味甜。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鸡肠菜:唇形科鼠尾草属salvia植物,似丹参单叶变种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var.charbonnelii(levl.)c.y.wu。有学者订本条为紫草科附地菜属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 (trev.) benth. ex baker et s. moore,欠妥。

〔2〕菱:见本书第355菱角条。

〔3〕灰菜:见本书第412灰菜条。

图113 鸡肠菜

【译文】

鸡肠菜,生长在南阳府马鞍山的荒野中。植株高二尺左右。茎方形,紫色。它的叶对生,形状像菱叶,边缘却没有曲刻;又像小灰菜叶,但形状略扁。开粉红色的花。结碗形的果实。叶味甜。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用水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114. 水葫芦苗〔1〕

生水边。就地拖蔓而生。每节间生四叶,而叶如指顶大。其叶尖上皆作三叉〔2〕,味甘。

救饥:采叶连嫩秧〔3〕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水葫芦苗:毛茛科碱毛茛属水葫芦苗(裂叶碱毛茛)halerpestes sarmentosa (adams) kom. var. multisecta (s. h. li et y. h. huang) w. t. wang,原图描绘的是该种的匍匐茎和节间的叶,并非全株。《中华本草》释作同属三裂碱毛茛h. tricuspis(maxim.)hand.-mazz.,但形态及地理分布都与此处记载有区别,欠妥。

图114 水葫芦苗

〔2〕三叉:该种叶边缘有3—7(11)个圆齿,有时3—5裂。这里描述的是叶片3裂的式样。

〔3〕秧:泛指植物的幼苗。

【译文】

水葫芦苗,生长在水边。植株贴近地面拖蔓生长。每个节间长出四枚叶片,叶像指顶大小。它的叶顶端都是三裂,味甘。

救饥:采集叶连同嫩秧苗一起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115. 胡苍耳〔1〕

又名回回苍耳。生田野中。叶似皂荚〔2〕叶微长大;又似望江南〔3〕叶而小,颇硬,色微淡绿。茎有线楞。结实如苍耳〔4〕实,但长音哨,味微苦。

图115 胡苍耳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去苦味,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今人传说,治诸般疮〔5〕,采叶用好酒熬〔6〕吃,消肿。

【注释】

〔1〕胡苍耳:豆科甘草属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m.。

〔2〕皂荚:见本书第309皂荚树条。

〔3〕望江南:见本书第240望江南条。

〔4〕苍耳:见本书第209苍耳条。

〔5〕疮:病症名。皮肤感染与肌肤创伤等的总称。

〔6〕熬:长时间的煮。

【译文】

胡苍耳,又叫回回苍耳。生长在田野中。叶像皂荚叶,但略长大;又像望江南叶,但较小,很硬,颜色为浅绿色。茎上有线棱。果实像苍耳的果实,但较长、尖锐,味微苦。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去掉苦味,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治病:现在的人们传说,可以用它来治疗各种疮症。采集叶用好酒熬后吃,可以消肿。

116. 水棘针苗〔1〕

又名山油子。生田野中。苗高一二尺。茎方四楞,对分茎叉,叶亦对生。其叶似荆〔2〕叶而软,锯齿尖叶,茎叶紫绿。开小紫碧花。叶味辛辣、微甜,性温〔3〕。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淘洗净,油盐调食。

【注释】

〔1〕水棘针苗:唇形科水棘针属水棘针amethystea caerulea l.。

〔2〕荆:见本书第290荆子条。

〔3〕温:底本无,据《四库》本补。

【译文】

水棘针苗,又叫山油子。生长在田野中。植株高一二尺。茎为方形,四棱,茎上的分枝对生,叶也对生。它的叶似牡荆叶,但比较软,叶尖,有锯齿,茎和叶紫绿色。开紫绿色的小花。叶味辛辣、微甜,性温。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用水淘洗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图116 水棘针苗

117. 沙蓬〔1〕

又名鸡爪菜。生田野中。苗高一尺余。初就地婆娑〔2〕生,后分茎叉。其茎有细线楞。叶似独扫叶,狭窄而厚;又似石竹子叶,亦窄。茎叶稍间结小青子,小如粟粒。其叶味甘,性温。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沙蓬:藜科虫实属corispermum植物。河南当地将该属黄河虫实corispermum huanghoense tsien et c.g.ma、软毛虫实c.puberulum iljin等都作鸡爪菜食用。康熙《几暇格物篇》中描写的沙蓬,非此沙蓬,而是藜科沙蓬属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l.)moq.。

图117 沙蓬

〔2〕婆娑:形容植株舒展的样子。婆娑,底本作“蔢”,据《四库》本改。《农政全书》作“初就地蔓生”,与该种性状不符。

【译文】

沙蓬,又叫鸡爪菜。生长在田野中。植株高一尺多。最初贴地伸展生长,随后生出分枝。它的茎上有细线楞。叶像独扫叶,较狭窄而且较厚;又像石竹子叶,也比较窄。茎叶梢间结绿色的小果实,像粟粒大小。沙蓬叶味甘,性温。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泡,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118. 麦蓝菜〔1〕

生田野中。茎叶俱深莴苣色,叶似大蓝稍叶而小,颇尖。其叶抱茎对生。每一叶间撺生一叉〔2〕,茎叉稍头开小肉红花。结蒴,有子似小桃红子。苗叶味微苦。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图118 麦蓝菜

【注释】

〔1〕麦蓝菜:石竹科麦蓝菜属麦蓝菜vaccaria hispanica(mill.) rauschert。常见野菜。

〔2〕每一叶间撺生一叉:本种伞房花序稀疏,看起来像是花葶上部着生叶的叶腋处又有分枝。

【译文】

麦蓝菜,生长在田野中。茎和叶都为深莴苣色,叶子像大蓝茎梢上的叶子,但小,很尖。它的叶抱茎对生。每一叶的叶腋间撺生出一个分枝,分枝顶端开肉红色的小花。结蒴果,(内)有种子,像小桃红的种子。苗和叶味微苦。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水浸,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119. 女娄菜〔1〕

生密县韶华山山谷中。苗高一二尺。茎叉相对分生〔2〕。叶似旋覆花叶,颇短,色微深绿,抪茎对生。稍间出青蓇葖〔3〕,开花微吐白蕊〔4〕。结实青,子如枸杞〔5〕微小。其叶味苦。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女娄菜:石竹科绳子草属疏毛女娄菜silene firma(sieb.et zucc.) rohrb.或其相似种女娄菜silene aprica turcz.ex fisch.et c.a.mey.。

〔2〕茎叉相对分生:本种具大型圆锥花序,花葶自苞叶的叶腋处抽出,看起来像是苞叶对生,花序分枝也对生。

图119 女娄菜

〔3〕青蓇葖:指绿色的花蕾。

〔4〕白蕊:这里指白色的花瓣,不是指雄蕊。女娄菜的花瓣微微露出花萼,雄蕊内藏,不露出。

〔5〕枸杞:见本书第307枸杞条。

【译文】

女娄菜,生长在密县韶华山的山谷中。植株高一二尺。花序分枝对生。叶像旋覆花叶,很短,颜色略深绿,沿茎对生。枝条间生出绿色的花蓇葖,开花后,白色花瓣略微伸出。结绿色果实,种子像枸杞的种子,略微小。它的叶味苦。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120. 委陵菜〔1〕

一名翻白菜。生田野中。苗初搨地生,后分茎叉,茎节稠密,上有白毛。叶仿佛类柏〔2〕叶,而极阔大,边如锯齿形,面青背白;又似鸡腿儿〔3〕叶而却窄;又类鹿蕨〔4〕叶亦窄。茎叶稍间开五瓣黄花。其叶味苦、微辣。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委陵菜:蔷薇科委陵菜属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 ser.。

〔2〕柏:见本书第308柏树条。

〔3〕鸡腿儿:见本书第181鸡腿儿条。

〔4〕鹿蕨:见本书第133鹿蕨菜条。

【译文】

委陵菜,又叫翻白菜。生长在田野中。初生时植株铺在地面上生长,后来长出分枝,分枝上的节稠密,被白毛。叶看起来像柏树叶,但非常宽大,叶子边缘像锯齿形,叶正面绿色,背面白色;又似鸡腿儿叶,但比它窄;又像鹿蕨叶,也比较窄。茎叶枝条间开黄色花,花瓣五枚。它的叶味苦、微辣。

救饥:采集苗和叶煠熟,用水浸,淘洗干净,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图120 委陵菜

121. 独行菜〔1〕

又名麦秸菜。生田野中。科苗高一尺许。叶似水棘针〔2〕叶,微短小;又似水苏子叶,亦短小狭窄,作瓦陇样〔3〕。稍出细葶,开小黪白花。结小青蓇葖,小如绿豆粒。叶味甜,性温〔4〕。

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换水淘净,油盐调食。

【注释】

〔1〕独行菜:待考。植物分类学工具书多将本条鉴定为十字花科独行菜属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谢宗万先生因其绘图所示的果实无柄,且本书第76条的“辣辣菜”已经定为独行菜,认为将该种鉴定为独行菜属植物不妥。嘉靖四年刻版有些绘图不清晰,可能是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

图121 独行菜

〔2〕水棘针:见本书第116水棘针苗条。

〔3〕作瓦陇样:该种植物叶子上有凹陷的槽,像瓦垄一样。陇,通垄,即瓦垄,瓦屋屋顶一行一行的瓦铺成的凹凸相间的行列,也叫“瓦楞”。

〔4〕温:底本缺,据《四库》本补。《农政全书》无“性温”二字。

【译文】

独行菜,又叫麦秸菜。生长在田野中。植株高一尺左右。叶像水棘针叶,但略短小;又像水苏子叶,也比较短小、狭窄,呈瓦垄的样子。梢头抽出细葶,葶上开暗白色的小花。结绿色的小蓇葖,像绿豆粒大小。叶味甜,性温。

救饥:采集嫩苗和叶煠熟,换水,淘洗干净后,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122. 山蓼〔1〕

生密县山野间。苗高一二尺。叶似芍药〔2〕叶而长,细窄音侧;又似野菊花〔3〕叶而硬厚;又似水胡椒〔4〕叶亦硬。开碎瓣白花〔5〕。其叶味微辣。

救饥:采嫩叶煠熟,换水浸去辣气,作成黄色,淘洗净,油盐调食。

【注释】

〔1〕山蓼:毛茛科铁线莲属棉团铁线莲clematis hexapetala pall.。

〔2〕芍药:毛茛科芍药属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3〕野菊花:菊科菊属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

〔4〕水胡椒:即回回蒜的别名,见本书第104回回蒜条。

图122 山蓼

〔5〕白花:因铁线莲属植物无花瓣,此处所见应是萼片。

【译文】

山蓼,生长在密县的山地和原野间。植株高一二尺。叶像芍药叶,但比芍药叶长、细窄;又像野菊花叶,但比较硬厚;又像水胡椒叶,但也比较硬。开白色花,花瓣细小。叶味微辣。

救饥:采集嫩叶煠熟,换水浸去辣味。等到叶子浸泡成黄色时,淘洗干净,加入油、盐调拌食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