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九章算术序〔1〕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刘徽

昔在包牺氏始画八卦〔2〕,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3〕,作九九之术〔4〕,以合六爻之变〔5〕。暨于黄帝神而化之〔6〕,引而伸之〔7〕,于是建历纪,协律吕〔8〕,用稽道原〔9〕,然后两仪四象精微之气可得而效焉〔10〕。记称“隶首作数”〔11〕,其详未之闻也。按:周公制礼而有九数〔12〕,九数之流,则《九章》是矣〔13〕。往者暴秦焚书,经术散坏〔14〕。自时厥后〔15〕,汉北平侯张苍、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皆以善算命世〔16〕。苍等因旧文之遗残,各称删补〔17〕。故校其目则与古或异〔18〕,而所论者多近语也〔19〕。

【注释】

〔1〕算:系南宋本、大典本原文,戴震辑录本改作“算”字,全书同。《宜稼堂丛书》本杨辉《详解九章算法》、《诸家算法及序记》及其后诸本均作“算”。算:本指算筹。《说文解字》:“算,长六寸,计历数者。从竹,从弄,言常弄乃不误也。”又同算。《尔雅》:“算,数也。”陆德明《经典释文》:“算,字又作算。”算:数,计算。《说文解字》:“算,数也。从竹,从具,读若算。”王筠释例:算、算“二字经典通用”。清中叶以前的数学著作中,大都用“算”,鲜有用“算”字者。1983年底荆州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算数书》竹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数》、北京大学藏秦简《算书》等也统统用“算”。戴震自《永乐大典》辑录汉唐算经,始将全部的“算”改作“算”字,无一例外。

〔2〕包牺氏:又作庖牺氏、伏羲氏、宓羲、伏戏,又称牺皇、皇羲。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人类由他与其妹女娲婚配而产生。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又画八卦,反映中国原始社会早期的文明情况。  始:曾,尝。  八卦:《周易》中的八种符号。《周易》中构成卦的横画叫作爻。是阳爻,是阴爻。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乾),(震),(兑),(离),(巽),(坎),(艮),(坤)。分别象征天,雷,泽,火,风,水,山,地,代表一定属性的若干事务。其中乾与坤,震与巽,坎与离,艮与兑是对立的。两卦相叠,成为六十四卦,象征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

〔3〕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为的是通达客观世界变化的规律,描摹其万物的情状。语出《周易·系辞下》。此后“通神明”、“类万物”遂成为中国古代关于数学两种作用的传统思想。神明,本来指主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的神灵,后来演变为古代哲学用以说明变化的术语。《管子·内业》认为精气“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周易·系辞下》云:“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变,以通神明之德。”进而将通过事物的变化预测未来的能力称为神。《周易·系辞下》云“阴阳不测之谓神”。其人格神的意义已相当弱,成为哲学术语。虽然,“通神明”的作用还是会将数学导向象数学,而“类万物”则是描绘万物的数量关系,是中国古典数学的主要作用。德,客观规律。类,象,相似,像。

〔4〕九九:即九九乘法表。因古代自“九九八十一”始,故名“九九”;元朱世杰《算学启蒙》(1299)始,才改为从“一一如一”起。李籍《九章算术音义》(本书以下凡云“李籍云”者,均出《九章算术音义》)引《汉书·梅福传》云:“臣闻齐桓之时,有以九九见者,桓公不逆,欲以致大也。”后亦指数学。李籍引师古曰:“九九算术,若今《九章》、《五曹》之辈。”李冶云:《测圆海镜》“虽九九小数,后世必有知者。”术:方法,解法,算法,程序,宋元时期又称为“法”。“术”的本义是邑中的道路。《说文解字》:“术,邑中道也。”《墨子·旗帜》:“巷术周道者,必为之门。”进而指一般的道路,再引申为途径,《礼记·乐记》:“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又引申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就是方法、手段。《礼记·祭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淮南子·人间训》:“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谓之术。”这里的“术”与《九章算术》的“术”同义。笔者与林力娜(k. chemla)博士的中法双语评注本《九章算术》将“术”译为procédure,而将《九章算术》译为les neuf chapitres sur les procédures mathématiques,相应的英译为the nine chapters of mathematical procedures,见introduction of jade mirror of the four unknowns(汉英对照《四元玉鉴》前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英国李约瑟(joseph needham)博士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将《九章算术》的“术”理解为“技艺”,因而将其翻译为the nine chapters on the mathematical art。李籍云:“术者,有所述也。”亦未得要领。

〔5〕六爻:将八卦中每两卦相叠所构成的卦象。每卦含有阴阳交错的六个爻,故名。凡有六十四卦。

〔6〕暨:及,至,到。《玉篇》:“暨,至也。”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祖先。相传败炎帝,杀蚩尤,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首领,以代神农氏。命大桡作甲子,容成造历,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隶首作算数。相传蚕桑、医药、舟车、宫室、文字等之制,皆创始于黄帝之时,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情况。  神而化之:神妙地使之潜移默化。语出《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7〕引而伸之:语出《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8〕历:推算日月星辰运行及季节时令的方法,又指历书。  纪:古代纪年月的单位,十二年为一纪。《书经·毕命》:“既历三纪,世变风移。”孔传:“十二年曰纪。”亦有以二十五个月、一千五百年等为一纪的。  律吕:乐律、音律的统称。律,本是古代用来校正乐音标准的管状仪器。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阶。从低音算起,有十二根管,成奇数的六根管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叫律,成偶数的六根管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叫吕,统称十二律。

〔9〕用稽道原:用以考察道的本原。稽,考核,调查。《书经·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10〕两仪:指天、地。《周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宋儒又谓指阴、阳。  四象:指金、木、水、火。《周易·系辞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王弼注:“四象谓金、木、水、火。震木、离火、兑金、坎水,各主一时。”宋儒又谓指太阳、太阴、少阳、少阴。  精微:精深微妙。《礼记·经解》:“絜静精微,《易》教也。”气:古代的哲学概念。诸家理解不一。一指主观精神。一指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实体。《周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刘徽当用后者之义。

〔11〕记:典籍。这里当指《世本》。《世本》云:“隶首作数。”一作“隶首作算数”。  隶首:相传为黄帝的臣子。  数:算学、数学。

〔12〕周公:周初政治家,名姬旦,协助周武王灭商,后又辅佐周成王。相传他制定了周朝的典章礼乐制度。  九数:古代数学的九个分支。东汉末郑玄《周礼注》引东汉初郑众云:“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句股也。”唐陆德明等谓“夕桀”非郑注。周公制礼时会有称为“九数”的数学九个分支,但不会完全同于二郑所云“九数”。李籍云:九数“即《九章》也。以算言之,故曰九数;以篇言之,故曰《九章》。”

〔13〕九数之流,则《九章》是矣:刘徽认为,“九数”在先秦已经发展为《九章算术》。此种《九章算术》已不存,现存《九章算术》中采取术文统率例题部分的大多数内容应是它的主要部分。流,本义是水的流动,引申为演变,变化。

〔14〕暴秦焚书:秦始皇于三十四年(前213)采纳李斯建议,下令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书外,民间所藏所有《诗》、《书》和百家书皆交地方官三十六天内焚毁,是为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极大破坏。不过,秦末战乱尤其是项羽的焚烧掳掠对先秦经典的破坏不会亚于秦始皇焚书。刘徽认为,《九章算术》在秦始皇焚书时遭到破坏。

〔15〕厥:之。《书经·无逸》:“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

〔16〕北平:西汉初侯国。高祖封张苍为北平侯,属中山国,治所在今河北满城北。  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属官,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置,掌财政支出,均输漕运事。  命世:著名于世。

〔17〕称:述说,声言。《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删补:删节补充。张苍与耿寿昌对《九章算术》删节的内容,是不是删去了某些定义与推理,不可详考。但是,卷三衰分章的非衰分问题,卷六均输章的非均输问题,卷九勾股章的解勾股形问题,即采取应用问题集形式的内容,以及带有汉代特征的某些问题肯定是他们补充的。

〔18〕故校其目则与古或异:刘徽考校了张苍、耿寿昌等删补的《九章算术》与各种资料,发现其目录与先秦的《九章算术》有所不同。

〔19〕所论者多近语:此谓张苍、耿寿昌用西汉的语言改写了先秦的文字。

【译文】

从前,包牺氏曾制作八卦,为的是通达客观世界变化的规律,描摹其万物的情状;又作九九之术,为的是符合六爻的变化。及至黄帝神妙地使之潜移默化,将其引申之,于是建立历法的纲纪,校正律管使乐曲和谐。用它们考察道的本原,然后两仪、四象的精微之气可以效法。典籍记载隶首创作了算学,其详细情形没有听说过。按:周公制定礼乐制度时产生了九数。九数经过发展,就成为《九章算术》。过去,残暴的秦朝焚书,导致经、术散坏。自那以后,西汉的北平侯张苍、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皆以擅长算学而著名于世。张苍等人凭借残缺的原有文本,先后进行删削补充。这就是为什么对校它的目录,则有的地方与古代不同,而论述中所使用的大多是近代的语言。

徽幼习《九章》,长再详览。观阴阳之割裂〔1〕,总算术之根源〔2〕,探赜之暇〔3〕,遂悟其意〔4〕。是以敢竭顽鲁〔5〕,采其所见〔6〕,为之作注。事类相推〔7〕,各有攸归〔8〕,故枝条虽分而同本干知〔9〕,发其一端而已〔10〕。又所析理以辞〔11〕,解体用图〔12〕,庶亦约而能周,通而不黩〔13〕,览之者思过半矣〔14〕。且算在六艺〔15〕,古者以宾兴贤能〔16〕,教习国子〔17〕。虽曰九数〔18〕,其能穷纤入微,探测无方〔19〕。至于以法相传〔20〕,亦犹规矩度量可得而共〔21〕,非特难为也。当今好之者寡,故世虽多通才达学,而未必能综于此耳。

【注释】

〔1〕阴阳:中国古代思想家用以解释自然界和宇宙万物中两种既对立又互相联系、消长的气或物质势力的术语。《老子·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周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凡是天地、日月、昼夜、男女、上下、君臣乃至脏腑、气血等均分属阴阳。数学上互相对立又联系的概念,如法与实,数的大与小,整数与分数,正数与负数,盈与不足,图形的表与里,方与矩,等等,都分属阴阳。刘徽考察了数学中阴阳的对立、消长,才能找到数学的根源。

〔2〕算术:清中叶后称“算术”,即今之数学,含有今之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等各个分支的内容。最先见之于《周髀算经》卷上陈子语“此皆算术之所及”。“算术”即“算数之术”,陈子又曰:“算数之术,是用智矣。”

〔3〕探赜(zé):探索奥秘。赜,幽深玄妙。李籍云:“赜者,含蓄。含蓄者,探之可及。故《易》曰‘探赜’。”李籍《九章算术音义》此条下尚有“索隐”条,今传本刘徽序中无“索隐”二字。

〔4〕悟其意:领会了它的思想。这里指刘徽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创造。

〔5〕顽鲁:顽劣愚钝。这是刘徽的自谦之辞。

〔6〕采其所见:搜集采纳我所见到的数学知识和资料。由此可见,刘徽注尽管是刘徽写的,但是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他自己的数学创造,即“悟其意”者;二是他以前或同代人的数学知识。有人因否认刘徽注中包含了前人的工作,将“采其所见”翻译成“就提出自己的见解”,显然是曲解。

〔7〕推:推求,推断。墨家的一种逻辑术语,《墨子·小取》:“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相当于归纳与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相结合的推理方式。刘徽深受墨家的影响,在论证《九章算术》与他自己提出的算法、命题,以及考察各种数学概念和命题的关系时,既使用归纳推理,也使用演绎推理,并且以后者为主,有时也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推”在刘徽注不同处有不同的意义。

〔8〕攸归:所归。攸,助词,在动词前与其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诗经·大雅·灵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郑玄注:“攸,所也。”

〔9〕知:训者。李学勤认为,古籍“者”与“之”互训,用为指事之词。而“知”作为语词,则与“之”通。故“知”也可用作指事之词,与“者”义同。

〔10〕一端:一个开端。端,首,开头。《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孔颖达疏:“端,首也。”

〔11〕析理:初见于《庄子·天下篇》:“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但没有方法论的意义。而到魏晋时代,它却成为正始之音和辩难之风的代名词。学术界一般认为,“析理”是郭象(?—312)注《庄子》时概括出来的。实际上,刘徽使用“析理”比郭象早。

〔12〕解体:分解形体。刘徽著有《九章重差图》一卷,已亡佚。

〔13〕通而不黩(dú):通达而不繁琐。黩,频繁,多次。《中华大字典》此字的最早例句即刘徽此语。

〔14〕思过半:语出《周易·系辞下》:“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15〕六艺:礼、乐、射、驭、书、数,是为周代贵族子弟所受教育的六门主要课程。《周礼·地官司徒》云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说明数学在商周之交已形成一门学科。

〔16〕宾兴:周代举贤之法。谓乡大夫自乡小学举荐贤能而宾礼之,以升入国学。《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郑玄注:“兴,犹举也。”

〔17〕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

〔18〕东汉郑玄(127—200)引郑众(?—83)《周礼注》曰:“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句股也。”唐陆德明认为“夕桀”系衍文。

〔19〕无方:没有止境。方,境,边境。

〔20〕法:方法。这里指数学方法。

〔21〕规矩度量可得而共:就是说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中那些可以得到并且有共性的东西。规,是画圆的工具。矩,是画方的工具。图0-1为女娲伏羲执规矩图。这里引申为反映事物的空间形式。《尸子》说倕作规矩。《墨子·天文志》云:“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后来规矩也成了汉语中表示标准、法则,甚至道德规范的常用词。度量,度量衡。用度量衡量度某物,得到其长度、容积和重量,反映事物的数量关系。因此,规矩、度量就是人们常说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所有的几何问题都考虑其数量关系,都要化成算术或代数问题解决。刘徽的话高度概括了中国古典数学几何与算术、代数相结合的特点。

图0-1 汉武梁祠女娲伏羲执规矩

【译文】

我童年的时候学习过《九章算术》,成年后又作了详细研究。我考察了阴阳的区别对立,总结了算术的根源,在窥探它的深邃道理的余暇时间,领悟了它的思想。因此,我不揣冒昧,竭尽愚顽,搜集所见到的资料,为它作注。各种事物按照它们所属的类别互相推求,分别有自己的归宿。所以,它们的枝条虽然分离而具有同一个本干的原因就在于都发自于一个开端。如果用言辞表述对数理的分析,用图形表示对立体的分解,那差不多就会使之简约而周密,通达而不繁琐,凡是阅读它的人就能理解其大半的内容。而算学是六艺之一,古代以它举荐贤能的人而宾礼之,教育贵族子弟;虽然叫作九数,其功用却能穷尽非常细微的领域,探求的范围是没有极限的;至于世代所传的方法,只不过是规、矩、度、量中那些可以得到并且有共性的东西,并不是特别难以做到的。现在喜欢算学的人很少,所以世间虽然有许多通才达学,却不一定能对此融会贯通。

《周官·大司徒》职〔1〕,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2〕。其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3〕。说云,南戴日下万五千里〔4〕。夫云尔者,以术推之〔5〕。按《九章》立四表望远及因木望山之术〔6〕,皆端旁互见〔7〕,无有超邈若斯之类。然则苍等为术犹未足以博尽群数也。徽寻九数有重差之名,原其指趣乃所以施于此也〔8〕。凡望极高、测绝深而兼知其远者必用重差〔9〕、句股〔10〕,则必以重差为率〔11〕,故曰重差也。立两表于洛阳之城〔12〕,令高八尺,南北各尽平地,同日度其正中之时。以景差为法〔13〕,表高乘表间为实〔14〕,实如法而一〔15〕。所得加表高,即日去地也〔16〕。以南表之景乘表间为实,实如法而一,即为从南表至南戴日下也〔17〕。以南戴日下及日去地为句、股,为之求弦,即日去人也〔18〕。以径寸之筒南望日,日满筒空,则定筒之长短以为股率,以筒径为句率,日去人之数为大股,大股之句即日径也〔19〕。虽夫圆穹之象犹曰可度,又况泰山之高与江海之广哉〔20〕。徽以为今之史籍且略举天地之物,考论厥数,载之于志〔21〕,以阐世术之美,辄造《重差》〔22〕,并为注解,以究古人之意,缀于《句股》之下。度高者重表〔23〕,测深者累矩〔24〕,孤离者三望〔25〕,离而又旁求者四望〔26〕。触类而长之〔27〕,则虽幽遐诡伏,靡所不入〔28〕。博物君子〔29〕,详而览焉。

【注释】

〔1〕周官:即《周礼》,相传周公所作。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职:记,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章画职墨兮,前度未改。”司马贞索隐:“《楚辞》职作志。志,念也。”

〔2〕日中:一天的正中午,相当于今中午12点。  表:古代测望用的标杆。

〔3〕景(ying):后作“影”。《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地中:大地的中心。

〔4〕此“说”指郑玄《周礼注》的有关内容。  南戴日下:即夏至日中太阳直射地面之处。

〔5〕推:计算。《淮南子·本经训》:“星月之行,可以历推得也。”

〔6〕立四表望远、因木望山:系《九章算术》勾股章的两个题目。

〔7〕端旁:某点或侧面。

〔8〕原其指趣:推究它的宗旨。原,推求本原,推究。《易经·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指趣,宗旨,意义。王充《论衡·案书》:“《六略》之录,万三千篇,虽不尽见,指趣可知。”

〔9〕重(chóng)差:郑众所说汉代发展起来的数学分支之一。因重表法的基本公式(见注〔16〕公式0-1,注〔17〕公式0-2)要用到两表影长之差l2-l1,及两表到目的物的距离之差即两表间距l,故名。李籍云“重,复也”,又云差“楚佳切”,是对的。但又云“差,不齐也”,则不当。

〔10〕句股:明清之后作“勾股”,郑众所说汉代发展起来的数学分支之一,张苍等将其编入《九章算术》,并将旁要纳入其中。

〔11〕必以重差为率:必须以重差建立率。率,参见卷一经分术注〔8〕。李籍云,率“约数也”,不妥。

〔12〕洛阳:今属河南省。中国古都,东周、东汉等建都于此。

〔13〕法:这里指除数。“法”的本义是标准。《管子·七法》:“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除法实际上是用同一个标准分割某些东西,这个标准数量就是除数,故称为“法”。后来的开方式即一元方程的一次项也称为法。

〔14〕乘:本义是登,升。《释名》:“乘,升也,登亦如之也。”引申为加其上。进而引申为乘法运算。  实:这里指被除数。中国古典数学密切联系实际,被分割的东西,即被除数,都是实际存在的,故称为“实”。后来被开方数和开方式、方程即线性方程组的常数项也称为实。

〔15〕实如法而一:亦称实如法得一。实中如果有与法相等的部分就得一,那么实中有几个与法相等的部分就得几,故除法的过程称为“实如法而一”或“实如法得一”。除法的表示从先秦到西汉有一个发展规范的过程。由《数》、《算书》、《算数书》知道,在先秦,除法的表示方式是不统一的,有的没有“法”、“实”的名称,有的只指出“法”,或只指出“实”,有的指出了“法”与“实”,却没有术语“实如法”,有的则“法”、“实”、“实如法而一”或“实如法得一尺(或其他单位)”俱全。张苍等整理《九章算术》时,将抽象性的算法表示成“实如法而一”或“实如法得一”,而具体的计算常用“实如法得一尺(或其他单位)”。

〔16〕所得加表高,即日去人也:此处给出了日到地面的距离。如图0-2,设日为p,日去地距离pq=h;南表为ac,影长为bc=l1;北表eg,影长gf=l2,ac=eg=h;两表间距cg=l。此即重差术求日去地距离的公式

图0-2 重表法

(采自钱宝琮主编《中国数学史》)

〔17〕“以南表之景”三句:此处给出了南表至日直射处的距离。设南表至日直射处的距离cq为l,此即重差术求南表至日直射处距离的公式

〔18〕“以南戴日下”三句:此处给出了日到人的距离。设日去人的距离pb=m,利用勾股术,即求出日去人的距离。

〔19〕“以径寸之筒”六句:如图0-3,设日径为d,筒径为d,筒长为q,由于以筒径和筒长为勾、股的勾股形与以日径和人去日为勾、股的勾股形相似,根据勾股“相与之势不失本率”的原理(即对应边成比例,见卷九)得到。

图0-3 测日径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20〕泰山:五岳之首,位于山东省泰安东。据笔者考证,刘徽确实测望过泰山之高、远。《海岛算经》的第1问的原型当是泰山。盖此问的海岛去表102里150步,岛高4里55步。以1魏尺合今23.8厘米计算,分别是43 911米和1 792.14米。有人以为这是山东沿海的某岛屿。实际上,不仅山东,就是全中国也找不到如此高且距大陆这么近的海岛。而泰山玉皇顶今实测为1 536米,其南偏西方向十分陡峭,7公里外的泰安城的海拔即下降到130多米。到大汶河两岸,今肥城的城宫一带海拔仅为72米,与玉皇顶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泰山恰似一海岛,如图0-4。清阮元(1764—1849)曾用重差术测望过泰山,测得泰山高233丈5寸分(裁衣尺),以清裁衣尺1尺35.50厘米计算,为827.36米。刘徽所测与实测之误差比阮元小得多。参见郭书春《刘徽测望过泰山之高吗》,载《泰山研究论丛》(五),第265—277页,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收入《郭书春数学史自选集》上册,山东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图0-4 刘徽测泰山

(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21〕志:指各种正史中的志书,主要是“地理志”等篇章。

〔22〕《重差》:后来单行,因第1问为测望一海岛之高、远,故名之曰《海岛算经》,为十部算经之一。南宋本《海岛算经》已失传。今传本是戴震从《永乐大典》辑录出来的,只有9问。图及刘徽自注已佚。

〔23〕重表:即重表法,是重差术最主要的测望方法。上述测日及《海岛算经》望海岛问都用重表法。

〔24〕累矩:即累矩法,是重差术的第二种测望方法,《海岛算经》望深谷问即用此法。此外还有连索法,《海岛算经》望方邑问即用此法。望海岛、望方邑、望深谷都是二次测望问题,重表、连索、累矩是重差术的三种最主要的测望方法。

〔25〕《海岛算经》望松、望楼、望波口、望津等4问是三次测望问题。

〔26〕《海岛算经》望清涧、登山临邑等2问是四次测望问题。

〔27〕触类而长(zhǎng):掌握一类事物的知识,就能据此增加同类事物的知识。语出《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28〕虽幽遐诡伏,靡所不入:虽然深远而隐秘不露,没有不契合的。幽,深。《尔雅》:“幽,深也。”遐,远。《尔雅》:“遐,远也。”诡伏,奇异而隐秘不露。靡,无,没有。《尔雅》:“靡:无也。”入,合,契合。

〔29〕博物君子:博学多识的人。《左传》昭公元年:“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博物,通晓众物。

【译文】

《周官·大司徒》记载,夏至这天中午竖立一根高8尺的表,若其影长是1尺5寸,这个地方就称为大地的中心。《周礼注》说:此处到南方太阳直射处的距离是15 000里。这样说的理由,是由术推算出来的。按:《九章算术》“立四表望远”及“因木望山”等问的方法,所测望的目标的某点或某方面的数值都是互相显现的,没有像这样遥远渺茫的类型。如此说来,张苍等人所建立的方法还不足以穷尽算学所有的分支。我发现九数中有“重差”这一名目,推求其宗旨的本原,就是施用于这一类问题的。凡是测望极高、极深而同时又要知道它的远近的问题必须用重差、勾股,那么必定以重差形成率,所以叫作重差。在洛阳城竖立两根表,高都是8尺,使之呈南北方向,并且都在同一水平地面上。同一天中午测量它们的影子。以它们的影长之差作为法。以表高乘两表间的距离作为实。实除以法,所得到的结果加表高,就是太阳到地面的距离。以南表的影长乘两表间的距离作为实。实除以法,就是南表到太阳直射处的距离。以南表到太阳直射处的距离及太阳到地面的距离分别作为勾和股,求与之相应的弦,就是太阳到人的距离。用直径1寸的竹筒向南测望太阳,让太阳恰好充满竹筒的空间,则以如此确定的竹筒的长度作为股率,以竹筒的直径作为勾率;以太阳到人的距离作为大股,那么与大股相应的勾就是太阳的直径。即使是圆穹的天象都是可以测度的,又何况泰山之高与江海之广呢!我认为,当今的史籍尚且略举天地间的事物,考论它们的数量,记载在各种志书中,以阐发人世间法术的美妙,于是我特地撰著《重差》一卷,并且为之作注解,以推寻古人的意图,缀于《勾股》之下。测望某目标的高用二根表,测望某目标的深用重叠的矩,对孤立的目标要三次测望,对孤立的而又要求其他数值的目标要四次测望。通过类推而不断增长知识,那么,即使是深远而隐秘不露,没有不契合的。博学多识的君子,请仔细地阅读吧!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