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七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惩过篇第四十六
和顺篇四十七
惩过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形骸多患理须严诫。根识昏沉宜常警策。故经曰。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但有身则为患本。无身则患灭。故礼无不敬。傲不可长。若纵傲高弥增堕慢。徒施攻击无奈患忧。口是刀斧之门祸累之始。心怀毒念。口施毒言。身行毒业。兴斯三业弥招四趣故书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又言。行是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意为业本。身口由发。所以先除凶怀袪邪务正。故知可恶川流事由心造。何以知然。若瞥缘心起故口发恶言。言由意显。靡恶不为。故成实论云。离心无思则无身口业也。
引证部第二
如维摩经云。故以若干苦切之言乃可入律。书云。闻谏如流。斯言可录。佷戾不信恶马难调。抚膺多愧常以自箴。庶有闻论致序心曲。今欲缄其言而整其身者。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故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譬如金山之窟狐兔所不敢停渟渊澄海蛙龟所不肯宿。故知洁其心而净其意者。则三涂报息四德常满。防意如城守口如瓶。可谓金河遗寄属在伊人。玉门化广信于斯矣。既策斯三业。则能除四患。何等四患。谓生老病死也。故受胎经云。众生受胎之时备尽艰难。冥冥漠漠状若浮尘。十月将满母胎知苦。业风催促头向产门。堕地鞭触如在刀山。风激冷触如似寒冰。当尔之时生为实苦。又涅槃经云。譬如灯炷唯赖膏油。膏油既尽势不久停。人亦如是。唯赖壮膏。壮膏既尽。衰老之炷何得久住。又出曜经。佛说老苦偈云。
少时意盛壮 为老所见过
形衰极枯槁 气竭凭杖行
又佛说死苦偈云。
气绝神逝 形骸萧索 人物一统
无生不终
又涅槃经云。夫死者。于险难处无有资粮。去处县远而无伴侣。昼夜常行不知边际。深邃幽暗无有灯明。入无门户而有处所。虽无痛处不可疗治。往无遮止到不得脱。又无量寿经云。独生独死独来独去。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幽幽冥冥别离长久。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复得相值。夫生则亲族欢聚尽慈爱之和。死则朝亡暮殡。便有恐畏分离之状。歌哭相送。往者不知。反室空堂。寂灭无睹。存亡有无。变化俄顷。故出曜经佛重说死苦偈云。
命如果待熟 常恐会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犹如死囚 将诣都市 动向死道
人命如是 如何驶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又出曜经云。昔有梵志兄弟四人。皆得五通。自知命促七日必死。兄弟议曰。我等兄弟神通自在。能以神力翻覆天地。现极大手扪摸日月。移山住流无所不办。宁当不能避此难也。第一兄曰。吾入大海。上下平等正处中间。无常杀鬼安知我处。第二弟言。吾入须弥山腹中间。还合其表使无际现。无常杀鬼焉知我处。第三弟言。吾处虚空隐形无迹。无常杀鬼安知我处。第四弟言。吾当隐在大市之中。众人猥闹各不相识。无常杀鬼趣得一人。何必取吾。四人议讫相将辞王。而白王曰。吾等计算余命日促。各欲逃走欲求多福。王寻告曰。善进其德。于是别去。各适所至。七日期满各从其处而皆命终。佛以天眼见四梵志避于无常各求度世皆已命终而说偈言。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在舍卫国东鹿母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是时世尊七月十五日。于露地敷坐。比丘僧前后围绕。佛告阿难曰。汝今速击揵椎。今七月十五日是受岁之日。阿难叉手便说此偈。
净眼无余等 无事而不练
智慧无染著 何等名受岁
世尊以偈报曰。
受岁三业净 身口意所作
两两比丘对 自陈所作短
还自称名字 今日众受岁
我亦净意受 唯愿原其过
是时阿难闻已欢喜。即升讲堂手执揵椎。而说此偈。
降伏魔力怨 除结无有余
露地击揵椎 比丘闻当集
诸欲闻法人 度流生死海
闻此妙响音 尽当运集此
尔时阿难击揵椎已。至世尊所。白世尊言。今正是时。唯愿世尊。何所敕使。是时世尊告阿难曰。汝随次坐。当坐草座。时诸比丘各坐草座。是时世尊默然观诸比丘已。便敕诸比丘。我今欲受岁。我无过咎于众人乎。又不犯身口意耶。如来说此语已。诸比丘默然不对。是时再三告诸比丘已。时尊者舍利弗即从座起。长跪白世尊言。诸比丘众。观察如来无身口意过。世尊。今日不度者度。不脱者脱。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无救者为作救护。盲者为作眼目。为病者作大医王。三界独尊无能及者。以此事缘如来无咎于众人。亦无身口意过。是时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自陈无咎于如来及比丘僧乎。世尊告曰。汝舍利弗都无身口意所作非行。汝今智慧无能及者。汝今所说常如法义未曾违理是时舍利弗白佛言。此五百比丘尽当受岁。尽无咎于如来乎。世尊告曰。亦不责此五百比丘身口意。此舍利弗大众之中。极为清净无瑕秽。今此众中最小下座得须陀洹。必当上及不退转法。以是之故我不恐责此众。
又佛本行经云。尔时释种宗族士众。一切合有九万九千。及迦毗罗婆苏都城所居人民。从城共往欲见如来。世尊遥见输头檀王与诸大众严备而来。即作是念。我若见彼不起迎奉。人当说我。此岂戒行果报人乎。云何见父不起迎逆。我今若见父及大众起往迎者。彼等获得无量大罪。若我今者持其威仪在此住者。彼等于我不生敬心。如来作此三种念。观见有如此三种因缘。思量如是三种义已。从座而起。飞腾虚空现种种神变。令大众生信并皆入道。
又梵网经云。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不次第坐者。犯轻垢罪。若佛子。常行教化。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不得地立为四众白衣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其说法者若不如法。犯轻垢罪。
又善见论云。弟子参师当避六处。一不得当前。二不得当后。三不得太远。四不得太近。五不得处高。六不得上风立。问曰。四种身仪若坐立行卧。何故但云一面立。答曰。为参故不应行。为恭敬不应坐。为供养故不应卧。
又三千威仪云。欲上床有五事。一当徐却踞床。二不得匍匐上。三不得使床有声。四不得大拂拭床席使有声。五洗足未燥当拭之。在床上有五事。一不得大吹。二不得叱咤喑噫。三不得叹息思念世间事。四不得狗群卧。五欲起坐当以时。若意走不定当自责本起。又卧有五事。一当头首向佛。二不得卧视佛。三不得双申两足。四不得向壁卧亦不得伏卧。五不得竖两膝要当拘手检两足累两膝。又卧起欲出户有五事。一起下床不使床有声。二著履先当抖擞。三正住著法衣。四欲开户先三弹指。不得使户有声。五户中有佛像不得背出。当还向户而出。出不得住与人言。
又正法念经云。孔雀菩萨为诸天众说调伏法。若在家出家。若老若少。调伏相应。以此庄严。如出家之人初以袈裟而自调伏。当行七事。一者如其国法受粪扫衣。在家之人所弃之衣。若在冢间有死人衣。死尸所压则不应取。若于冢间得破坏衣则应受用。是名袈裟调伏之法。
第二若入聚落观地而行。前视一寻。念佛影像一心正念诸根不乱。不观一切所须之具。不与女人言论。不抱小儿。不数动足。亦不动臂及其床座。不手摩头不数整衣。不抖擞袈裟。不按摩手。亦不弹指。是名第二调伏之法。
第三若入施主家。于饭食时齐腕澡手。若受食时不大舒手。当前一肘。不满口食亦不太少。若所抟饭不大不小。不大张口。不令有声。所应之食但食二分。食知止足。不观他钵而生贪心。所受饮食不怀他心。自观其钵不左右顾视。是名第三调伏之法。
第四若于食时。若于聚落。或于城邑。先所见食不生心念。不数言说亦不悕望。所受敷具如法受畜。不求上胜。是名第四调伏之法。
第五一切所作不倚不著不惜身命。于所用具不多聚积。不行边方危怖之处。不异服饰。不偏乐于一家往返。是名第五调伏之法。
第六不断草木及掘生地。不著杂色革屣杂色衣服。不破他戒。不谤不说。心不悕望。王者之膳心不甘著。不亲近于喜斗比丘。是名第六调伏之法。
第七若有同意同法。应当亲近利益。若于山窟树下露地。常修行空无相无愿。是名第七调伏之法。若有比丘能如是行。则能拾离一切诸缚而得解脱。
又杂宝藏经云。佛初出家夜。佛子罗睺始入于胎。初成道夜生罗睺罗。举宫婇女咸皆惭耻。怪哉大恶耶输陀罗。不虑是非。轻有所作。不自爱慎。令我举宫都被染污。悉达菩萨久已出家。今卒生子。甚为耻辱。时有释女。名曰电光。是耶输姨母之女。椎胸拍髀呵骂耶输。汝于尊亲何以自损。太子出家已经六年。生此小儿甚为非时。从谁而得。辱我种族不护恶名。净饭王于时在楼。见此大地六种震动。见是相已谓菩萨死忧箭入心。闻于宫中举声大哭。王倍惊怖谓太子死。走使女问是何哭声。女白王言。太子不死。耶输陀罗今产一子。举宫惭愧。是何哭耳。王闻是语倍增忧恼。发声大哭扬声大唤。怪哉。丑辱。我子出家已经六年。云何今日而方生子。时彼国法击鼓一下一切运集。九万九千诸释悉会。即唤耶输陀罗著白净衣。抱儿在怀。都不惊怕。于亲党中抱儿而立。诸释咸忿。叱尔凡鄙有何面目我等前立。宜好实语。竟为何处而得此子。耶输陀罗都无惭耻。正直而言。从彼出家释种名曰悉达。而得此子。王言。我子悉达本在家时。闻有五欲耳尚不听。况当有欲而生于子。实是谄曲非正直法。以此谤毁王极大嗔。问诸释言。云何苦毒杀害。复有释言。如我意者。当作火坑掷置火中。使其母子都无遗余。诸人皆言。此事最良。即掘火坑。以佉陀罗木积于坑中。以火焚之。即将耶输。至火坑边。时耶输见火方大惊怖。譬如野鹿独在围中四向顾望无可恃怙。耶输自责。既自无罪受斯祸患。遍观诸释无救己者。抱儿叹念菩萨言。汝有慈悲怜愍一切。天龙鬼神咸敬于汝。今我母子薄于祐助无过受苦。云何菩萨不见留意。何故不救我之母子今日危厄。即时向佛一心敬礼。复拜诸释合掌向火。而说实语。我此儿者实不从他而有。此子若实不从他而有。此子若实不虚六年在我胎者。火当消灭终不烧害我之母子。作是语已即入火中。而此火坑变为水池。自见己身处莲华上。都无恐怖颜色和悦。合掌向诸释言。若我虚妄应即燋死。以今此儿实菩萨子。以我实语得免火患。有诸释言。视其形相不惊不畏。而此火坑变为清池。以此验之知其无过。时诸释等将耶输陀罗还归宫中倍加恭敬。为索乳母供事其子。犹如生时等无有异。祖白净王爱重深厚。不见罗睺终不能食。若忆菩萨抱罗睺罗用解愁念。略而言之。满六年已。白净王渴仰于佛遣往请佛。佛怜愍故还归本国。来到释宫。变千二百五十比丘皆如佛身。光相无异。耶输陀罗语罗睺罗。谁是汝父。往到其边。时罗睺罗礼佛已讫。正在如来右足边立。如来即以手摩罗睺罗顶。即说偈言。
我于生眷属 及以所生子
无有偏爱心 但以手摩顶
我尽诸结使 爱憎永除尽
汝等勿怀疑 于子生犹豫
此亦当出家 重为我法子
略言其功德 出家学真道
当成罗汉果
颂曰。
业风常泛滥 苦海涛波声
漂我常游浪 远离涅槃城
忽遇慈舟至 运我出爱瀛
是知高慕友 惩过改凡情
罪垢蒙除结 神珠启闇冥
释门光丽景 俗务苦重萦
冀除昏五盖 方寤六尘轻
自非乘宝辂 何以息焰宁
感应缘(略引三验)
·宋沙门释僧苞
·齐沙门释僧远
·隋沙门释洪献
宋京师只桓寺有释僧苞。本是京兆人。少在关受学什公。宋永初中游北徐入黄山精舍。复造静定二师进业。仍于彼建三七普贤斋忏。至第十七日有白鹤飞来集普贤座前。至中行香毕乃去。至二十一日将暮。又有黄衣四人绕塔数匝忽然不见。苞少有志节加复祥感。故匪懈之情因之弥励。日诵万余言经。常礼数百拜佛。后东下京师正值只桓寺发讲。法徒云聚士庶骈席。苞既初至人未有识者。乃乘驴往看。衣服垢弊貌有风尘。堂内既窄。坐驴鞯于户外。高座释题适竟。苞始欲厝言。法师便问。客僧何名。答云名苞。又问。尽何所苞。答曰。高座之人亦可苞耳。乃致问数番。皆是先达思力所不逮。高座无以抗其词。遂逊退而止。时王弘范泰闻苞论义。叹其才思请与交言。仍屈住只桓寺。开讲众经法化相续。陈郡谢灵运闻风而造焉。及见苞神气弥深叹伏。或问曰。谢公何如。苞曰。灵运才有余而识不足。抑不免其身矣。苞尝于路行见六劫被录。苞为说法劝念观世音。群劫以临危之际念念恳切。俄而送吏饮酒共醉。劫解枷得免焉宋元嘉中卒(右此一验出梁高僧传)。
齐梁州薛河寺释僧远。不知何许人。为性疏诞不修细行。好逐流宕欢宴为任。以齐武平五年。梦见大人。[齒*屑]齿责之曰。汝是出家人。面目如此。蓬纵造恶。何不取镜自照。远忽觉惊悸流汗。至晓以盆水自照。乃见眼边乌点。谓是垢污便洗拭之。眉毛一时随手落尽。因自咎责。奈此殃谴。遂改常习返形易性。弊衣破履一食长斋。遵奉律仪。昏晓行悔。悲泪交注。经一月日。又梦前人。含笑谓曰。知过能改。是谓智人。赦汝前愆勿复相续。忽惊喜觉流汗遍身。面目津润眉毛渐出。远于一身频感两报。信知三世苦乐不虚。自后竭情时不暂怠。乡川所归卒于本土。
隋相州大慈寺释洪献。少履道门早明律检。听涉劳顿遂两目俱暗。既无前导。常处房中。礼诵为业。不辍晨夕。开皇十四年忽感一神。自称般若檀越。来从受戒数致谈话。同房曾纲禅师上堂食。后般若乃将纲一幞衣来嚫献云。劳陈法事利益不少。微奉衣物。愿必受之。献纳柜中。纲食还房怪失衣服。搜求寺内乃于献所得之。具以告语。纲终不信猜献盗之。神遂发撤纲房衣物被案狼藉满庭。竿扇秤尺摧折数段。神于空中语曰。僧纲不好设斋会供养三宝。我会祸汝。未许放汝。献感冥报。与般若言及事同目睹。神语献曰。伴众极多。悉在紫陌河上。唯三十人相随。可令寺家设食。众僧便于西院会之。神曰。大好。饮食劳费。师等虽然僧纲不起斋供。后会使知。纲无柰之何。恐迫不已。便私费财物营诸斋福。般若乃曰。既能行福今相放矣。仍以绢两匹付献云。当以一匹施大众一匹赠纲师。献对众受得。具皆闻见。仍依付领。纲后惩过弥勤经业。卒于所住(右此二验出唐高僧传)。
和顺篇第四十七(此有五部)
·述意部
·引证部
·和施部
·和国部
·和事部
述意部第一
夫善恶乖背言行两违。祸衅从生怨毒弥重。所以言之者易。行之者难。是故刚柔得中违顺得性。譬铸剑太刚则折太柔则卷。欲剑无折必加其锡。欲剑无卷必加其金。何者金性刚而锡质柔。刚柔均平则为善矣。含性和平则为嘉矣。故罗云密行以自调。故圣赞以美誉。提婆粗行以犷恶。故众毁以过彰。俗书云。西门豹性急。佩韦以自缓。董安于性缓。带弦以自急。故阴阳调天地之和也。刚柔均人物之性也。
引证部第二
如密迹金刚力士经云。阿阇世王问佛言。菩萨仁和为有几法。往返周旋常存和雅不兴粗心。佛言。菩萨仁和有八事法。何谓为八。一志性质直而无谀谄。二性行和雅常无佞伪。三心存淳熟永无虚妄。四心行坚要亦无羸劣。五无迷惑志存于仁和。六为世众祐受其德行。七心行了达而无所著。八思惟罪福心无所念。是为八事。于是阿阇世王白佛言。菩萨有几法行逮如是力无极之势。佛言。有十法。何谓为十。一宁弃身命勤受正法。二未曾自大谦恪下意礼敬众生。三见于刚强难化众生立之忍辱。四见饥馑人以好美膳而充施之。五睹诸恐惧劝慰安之。六若有众生得于重疾疗以良药。七若有羸劣人所轻慢。敬念恋之令无忽易者。八以净泥水涂如来庙补其亏缺。九见孤苦人贫匮困厄常负重担。使去其难极重之殃。十若有无护无所依归常将济之。所语如言而不变失。是为十事法。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见他亲友互相破坏心怀怨结。能为和合。命终生欲爱天。随心所念即得五欲自娱。若有众生见人破亡为他抄掠救令得脱。或于险处教人正道。或疑怖处令他安隐。命终生正行天。天女供养受五欲乐。若生人中生于正见大长者家。若有人能柔软深心离一切垢。涅槃解脱犹如在手。软心之人心如白镴。修行善业众人所信。粗犷之人心如金刚。恒常不忘怨结之心。行不调伏众人所憎。不爱不信。尔时孔雀菩萨以佛经偈而说颂曰。
若人心柔软 犹如成炼金
斯人内外善 速得脱众苦
若人心器调 一切皆柔软
斯人生善种 犹如良福田
又呵雕阿那含经云。阿那含有八事不欲令人知。何等为八。一不求不欲令人知。二信不欲令人知。三自羞不欲令人知。四自惭不欲令人知。五精进不欲令人知。六自观不欲令人知。七得禅不欲令人知。八黠慧不欲令人知。所以不欲令人知者。不欲烦扰于人故。
和施部第三
如佛说一切施主所行檀波罗蜜经云。佛言。过去久远无央数劫。尔时世有大国王。号字萨和达(晋言一切施主)尔时布施有所求索不逆其意。尔时异国有婆罗门子。少失其父。独与母姊弟为活。居家贫陋。其母告子。居家困穷无以自供。汝父在者。当往萨和达王所乞丐可以自济。今何不行至彼王所从求钱宝。儿报母言。我今未有所知。先当学问然后乃行。母语儿言。今汝家中了无所有。而有学问尔乃当行。若汝去后其处空乏。何以自活。儿即语母。我先当假贷索一两金。可备一岁之粮。母即听之。便行贷得金一两还以与母。乃出家行学。一岁已竟便来归家。母见儿还便逆问言。汝已行诣一切施王所耶。儿复报母言。所学未通当复更学。母言。前金已尽当作何计。儿答母言。当更假贷。儿即复往至前所贷金家。向其主说复欲贷一两金意。金主语儿。汝前取金。既未还我。甫复欲索。汝若审复欲得金者。持卿母及姊弟皆以上券。尔乃可得。若至时不毕。当没汝母及姊弟以为奴婢。便相许可。适作券取持归付母。复舍家行学。复终一年。所知粗备。欲归语母行诣一切施王所。在道中便为债主所索。及母姊弟将归锁脚。婆罗门子语债主言。卿虽相系正使终年我无益用。不如相放。我当往诣一切施王所乞丐得物还以相偿。其主思惟。便解婆罗门子令去。时有异国王军起兵欲往取一切施王国。时诸臣白王。今有他国兴兵入界。不审大王当作何计。时王自念。人命至短当归无常。又我少小已来好喜布施。慈仁忍辱无伤害意。不欲与彼共相拒逆。所以者何。但以我一身故动摇兵众。设有所中实非我宜。便敕诸臣不须为备。亦勿恐怖。但且严出迎送作礼。恭敬承事受其教敕令逾于我。诸臣复白王言。他国入界。云何不备。王默不应。如是至三。王言。不须拒逆。如我前言。诸臣皆言。王敕勿备。我等俱然。王言。大善。各且安家慎莫劳扰。其王夜半即脱印绶默亡而去。彼国王入国即领王位。便募索一切施王。其赏甚重。王遂出国行五百余里。遥见婆罗门子。王意即想。此婆罗门子。今者必来索我无疑。时婆罗门子意亦想。此人将无正是一切施王。二人各前相逢便住。王问婆罗门子言。卿从何来。今欲所至。婆罗门子答言。我欲行至一切施王所。王复问。欲诣一切施王所。欲何求索。婆罗门子报言。少小失父居甚贫穷。以母及姊弟持行质债。欲从一切施王乞丐钱宝还赎母姊弟并得自济。王便语言。我正是一切施王。婆罗门子问王。傧从所在。而独行耶。王言。有他国来欲得我处。是以避之。所以者何。不欲伤害于人兵故。婆罗门子闻王所说即便躄地。而大啼泣不能自胜。王便前牵婆罗门子。谏晓使起。不须复啼。所求索者今当相与。婆罗门子言。王今失国。当持何等以相济乞。王便报言。彼国来王相募甚重。卿今可截我头持往与之。在所求索皆可得也。于是婆罗门子说偈报言。
世间杀父母 命尽堕泥犁
今加害于王 其罪等无异
我今实不忍 加恶于大王
宁令身命尽 终不造逆意
于是一切施王复语婆罗门子言。卿若不欲取头者。便可截我鼻耳送之。亦可得赏。恐不中王故也。婆罗门子报王言。如我今日不忍为是。王复语婆罗门子言。若不尔者。便可缚我送往与之。亦可大有所得。婆罗门子能相知王还复为王不为彼害婆罗门子言。王审欲尔者可共俱还。临至本国乃当相缚。于是王与婆罗门子便共相将俱还本国。二十余里。王以欲至。便自反手语婆罗门子言。卿可缚我。婆罗门子遂乃缚王。一国人民皆闻知王一切施为他国婆罗门子见缚送。人民大小见王莫不啼哭。躄地崩绝剧丧父母。遂前诣宫门。诸臣即入白彼王。前所募亡去王一切施者。为婆罗门子所见缚送。今在宫门。彼王即言。便捉见之。一切施王便前入宫。彼王及臣与诸官属。见一切施王无不躄地而啼泣者。彼劫人王亦复泪出。而问诸臣。汝辈何以皆啼。诸臣白言。我等见一切施王弃国与王。复持身施与婆罗门子。所作不悔。是故啼耳。彼劫人王闻诸臣各各说是。即便躄地而大啼泣。不能自胜。即问婆罗门子汝今那得是王。婆罗门子具答王本末因由。彼劫人王闻婆罗门子所说。即复躄地啼泪而言。告敕诸臣促解王缚。洗浴衣被著其印绶。还立为王。即还坐领国法如故。于是彼王即长跪叉手赞叹而说偈言。
自在本国时 遥闻大王德
今来至于此 见尊逾所闻
巍巍积功德 譬若如金山
其力坚如是 无能动摇者
今见王所行 于世甚无双
愿以国相还 并奉所居界
愿归得本土 修敬为臣礼
不敢复憍慢 事王如天尊
佛告诸比丘。尔时一切施王者我身是也。彼国王者舍利弗是。婆罗门子者调达是。成我六波罗蜜相好功德。皆是调达恩。调达是我善知识。亦为善师。调达却后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字提和罗耶(晋言天人王)。
和国部第四
如杂宝藏经云。佛言。过去久远有二国王。一是迦尸国王。二是比提醯国王。比提醯王有大香象以香象力摧伏迦尸王军。迦尸王作是念言。我今云何当得香象摧伏比提醯王军。时有人言。我见山中有一白香象。王闻此已即便募言。谁能得香象者。我当重赏。有人募言。多集军众往取彼象。象思惟言。若我远去。父母盲老。不如调顺往至王所。尔时众人便自将香象向王边。王大欢喜为作好屋。具被毾[毯-炎+登]敷著其下。与诸妓女弹琴鼓瑟以娱乐之。与象饮食不肯食之。时守象人来白王言。象不肯食。王自向象所。上古畜生皆能人语。王问象言。汝何故不食。象答王言。我有父母。年老眼盲无与水草。父母不食我云何食。象白王言。我欲去者。王诸军众无能遮我。但以父母盲老顺王来耳。王今见听我去供养父母终其年寿。自当还来。王闻此语极大欢喜。我等便为人头之象。此象乃是象头之人。先迦尸国人。恶贱父母无供养心。因此象故。王即宣令一切国内。若不孝养父母者。当与大罪。寻即放象还父母所。供养父母随寿长短。父母丧亡还来王所。王得白象甚大欢喜。即时庄严欲伐彼国。象语王言。莫兴斗诤。凡斗诤法多所伤害。王言。彼欺凌我。象言。听我使往。令彼怨敌不敢欺侮。王言。汝若去者或能不还。答言。无能遮我使不还者。象即于是往彼国中。比提醯王闻象来至。极大欢喜。自出往迎。既见象已而语之言。即住我国。象白王言。不得即住。我立身已来不违言誓。先许彼王当还其国。汝二国王应除怨恶。自安其国岂不快乎。即说偈言。
得胜增长怨 负则益忧苦
不诤胜负者 其乐最第一
尔时此象说斯偈已。即还迦尸国。从是以后二国和好。尔时迦尸国王者。今波斯匿王是。比提醯王者。今阿阇世王是。尔时白象者今我身是也。由我尔时孝养父母故。令多众生亦孝养父母。尔时能使二国和好。今日亦好。
和事部第五
如僧祇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柰。国名伽尸。有一婆罗门。有摩沙豆陈久。煮不可熟。持著肆上欲卖与他。都无人买。时有一人。家有一态驴市卖难售。时陈豆主便作是念。我皆以豆买此驴用。便往语言。汝能持驴贸此豆耶。驴主复念。用是态驴为当取彼豆。即便答言。可尔。得驴已欢喜。尔时豆主便作是念。今得子。便即说颂曰。
婆罗门法巧贩卖 陈久冰豆十六年
唐尽汝薪煮不熟 足折汝家大小齿
尔时驴主。亦作颂曰。
汝婆罗门何所喜 虽有四脚毛衣好
负重著道令汝知 锥刺火烧终不动
尔时豆主。复说偈言。
独生千秋杖 头著四寸针
能治败态驴 何忧不可伏
尔时驴闻复嗔即说颂曰。
安立前二足 双飞后两蹄
折汝前版齿 然后自当知
尔时豆主闻驴此颂。复说偈言。
蚊虻毒虫螫 唯仰尾自防
当截汝尾却 令汝知辛苦
尔时驴复以偈答曰。
从先祖已来 行此[怡-台+龍]悷法
今我故承习 死死终不舍
尔时豆主知此弊恶不可苦语。便更称誉以颂答曰。
音声鸣彻好 面白如珂雪
当为汝取妇 共游林泽中
驴闻软爱语。即复说颂曰。
我能负八斛 日行六百里
婆罗门当知 闻妇欢喜故
颂曰。
性爱和柔 贤愚亲附 情贪粗犷
人畜远虑 外违常策 内顺常御
万代扬名 千龄久住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