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董仲舒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董仲舒〗(前176-前104年)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广川镇)人。少治《春秋》景帝时,与胡毋生同被举为博士。武帝时,诏举贤良方正极言敢谏之士,策问以古今治道,仲舒献对“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即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纳之,命其为江都王相,中废为中大夫,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相,四年后(前121),辞官归里。从此。以讲学著书为事,但“朝廷每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仲舒认为天是群物之祖,百神之大君,天是最高的人格神。把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宇宙间有十种最贵的东西,即“十端”:天、地、阴、阳、木、火、士、金、水和人。“十端”以外的东西,分别属于所贵的某一端。如日、月、星、辰属于天,山、川、原、隰属于地,其余的东西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人则超然万物之上。人本于天,天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人从形体到精神都是天的副本。天地间,“凡物必有合”,“合各有阴阳”。天地为一合,天为阳,地为阴;君臣为一合,君为阳,臣为阴;夫妻为一合,夫为阳,妻为阴;父子为一合,父为阳,子为阴。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人间的社会关系是天定的秩序,五行相生关系是父生子受关系。天定的社会秩序反射到自然界,使自然界的五行之间的关系变成君臣、父子关系。以天合人,又以人合天,便是董仲舒的神学“天人合一”论。从“天人合一”发展为“天人感应”,“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灾者,天之谴也;异也,天之威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天人感应”是“谶纬”迷信的理论基础。仲舒继承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创“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的“三统”说,把鲁春秋时代的十二世王分为有见、有闻、有传闻三世,公羊春秋学家,进而把人类历史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并认定人类历史只在这个圈内循环,“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仲舒认为人性是人得之于天的自然资质,人性有善有恶,人性分为“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三等,斗筲之性者不可善化,圣人之性者不教而善,两者都是少数。多数则是教可善化的中民之性者。王者的责任是教化中民之性者,否定了中民之性者的自我修养和努力,为帝王统治提供了理论的根据。仲舒政治思想理论依据是“王者法天”和“王道配天”,即“君权神授”。其核心则是仁德,仁德的内容包括“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盐铁皆归于民”,不许官吏与民争利;“去奴婢,除专杀之威”以解放生产力;“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立大学以于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为此,必须“养士”和“任贤”,并以先德后威来实现之。仲舒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在个人修养上继承发扬孟子的思想,强调“内治及理以正身”、“外治推恩以广施,制宽以容众”、“自责以备”以及“明道”等。仲舒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儒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发展儒学做出巨大贡献。现存著作有《春秋繁露》十本卷,《董仲舒文》二卷。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