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王粲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汉末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县西北)人。出身儒门,累世公卿,“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官任大将军何进长史。粲十余岁时博览经籍,聪敏好学,曾随汉献帝迁都长安。时左中郎将蔡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满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王粲短小瘦弱,年纪又轻,蔡邕却说他“有异才,吾不如也”。聚十七岁时,诏授黄门侍郎,因长安政局混乱而未就职。董卓被杀后,又避地荆襄投奔刘表,表因其体貌不扬而不重用。表死之后,粲劝表子刘琮投降曹操,因功为丞相掾,爵封关内侯。魏建国后,官拜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从征东吴,翌年春死于从军的路上,时年四十一岁。粲以博闻强识著称,曾读道旁碑文,能“诵之不失一字”。他与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北海徐□、陈留阮□、汝南应□、东平刘帧为“建安七子”,在七子中成就较大,与曹植并称为“曹王”。除孔融不是曹氏集团中人,其余六人则常与曹植、曹丕饮酒唱和。他在诗作方面语言刚健,辞气慷慨.在避乱荆襄之际,经历过流离之苦,《七哀诗》便是这一时期作品。其第-首云:“西京(长安)乱无象,豺虎方构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这都是王粲从关中避乱到荆州路上所见所感。以激愤的心情,把那些虐世祸民的军阀斥为“豺虎”,用“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惊人的惨状写出战乱的现实。用“饥妇人”集中概括出于百万民众所遭受的苦难,连母亲对自己的亲骨肉也无法保全,表达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及其深沉的悲痛。真实地反映出董卓死后,其部将李□、郭汜等攻掠长安,残杀人民,白骨蔽野的惨状。第二首则是通过对荆州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乡土之思。在《从军诗》中,表现出为国建立功业的理想。他还善于作赋,在其到达荆州襄阳,看到刘表的苟安局面,写出名篇《登楼赋》。其中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表明对这种苟安局面的不满。还指出:“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之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表达出希望全国统一和为国尽力的愿望。从这些侧面,都体现出他关心国家前途,民众疾苦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后来投奔曹操,得到安定的生活和一定地位之后,便把曹操看作靠山,视为知己,想一展抱负,干出一番事业来实现他的理想。这种思想在其后期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原有集,今已散失。明人辑有《王侍中集》。他的诗赋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特色是情感真挚,明白晓畅,一反汉赋雕琢堆砌的作风,为魏晋以后的抒情短赋开出新路。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