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张□(敬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张□(敬夫)〗(1133-1180年)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广汉)人。以荫入仕,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孝宗即位,其父张浚重被起用,开府治军,□时以少年参佐其事。秉承父志,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曾以军事入奏,因深得孝宗赏识,遂定"君臣之契"。居官十余年,多在地方任上,先后知严州、袁州、静江、江陵诸州府。每到任上,"问民疾苦",访求当地"利病",改革弊政,减轻百姓负担。提倡兴办地方学校,并亲身执教。曾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众。此间,亦曾被召在朝廷任职,历任吏部员外郎,寻兼侍讲,后进直宝文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敢于犯颜直谏。他幼受家教,后遵父命从胡宏问学于衡山,创南轩学派,主要弟子有胡大时、彭龟年、游九吉、游九功、杨知章、李修己、宋德之、曾集、张仕□、从子张庶、张忠恕等。政治上,崇尚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认为"儒者之政",以养邦本为先。欲收复中原,先得有复中原之心,欲得中原之心,须先有以得吾民之心。求得民心,则应不尽其力,不伤其财。今州郡财赋多无余,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阙,"均输"不过是巧为名色而取之于民。君主应念稼穑之劳,而其后妃不忘织□之事。他提出"同体异取"的命题。认为理的本然状态是天理,体现于为性,心主宰性。天、性、心所取虽异,而实为一体,皆本于理。理在事先,理主宰事与物,有理则有事有物。也用"太极"说明人与物的本原。谓太极动而二气形,二气形而万物生。还认为心贯万事,统万里而为万物的主宰。提出明"义利之辨"是明"道"的入门,为"学"的第一要义。出义则入利,去和则为善。义利之间不过毫厘,而相去甚远。如黑白之异,天壤之别。善为天理之公,利是一己之私,二者相去之微不可不深察。是"无所为而然者"(性未发状态),还是"有所为而然者"(性有所为而发,违背天理),是判断义与利,天理与人欲的标准。还认为"礼"即天理,有其序不可过。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之别,君臣之义,朋友之信,此五者是天之所命,即"天之秩","天理之所当然"。从义和义之辨出发,主张人应听天由命,安贫乐道;反对君主"徇欲",提倡"遏欲"。为给封建道德提供理论依据,认为仁是"四德"(仁、义、礼、智)之长,兼有义、礼、智的属性,使诸属性融汇贯通为一体。仁在天理之中,"克己""去人欲"是求仁之本。他本于孟子性善说,又有所发挥。认为性所以善,是因仁、义、礼、智之存在。所以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是因仁、义、礼、智具于性。同时,人生之初,性由天命。天命之性,是纯粹至善的。人所以有不善,是"气禀之性"而造成,但"所禀之性"可以化而复其初,恢复本然之善。人可变化气质,"愚者可使之明,柔者可使之强"。故人皆可以为圣贤,皆可为尧舜。只有"自暴自弃"者,才以为尧舜不可及,安其故常,终身不克进。他的"格物致知"说,也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又以"去人欲,存天理"为旨归。认为"格物",为"致极之理","至极其理"。"格"为"感通至到","积其诚意",格物之道,惟"敬"。主谓一敬。居敬则专而不杂,序而不乱,行要简。故"居敬"之要在"主一","主一"之要在"无适"。无适就是要"居无越思,事靡他及",精诚专一,"去人欲",持之以恒,则"圣贤"可法。张□以天理人欲释义利,"扩前圣之所未发"。在本体论方面,强调"心"的作用。成为"理学"朝"心学"转向的发端人。虽重在明义利之辨,但又主张以"经世"为要务,具有"事功之学"之义。其主岳麓书院教事,奠定了湖湘学派的规模。对宋代理学的发展有卓越贡献,朱嘉评其学"足以名于一世"(《南轩文集·序》)。淳佑韧,诏从祀孔子庙。然在身后其学不传,其道不明。黄宗羲感慨谓:"五峰之门,得南轩而有耀。从游南轩者甚众,乃无一人得其传,故道之明晦,不在人之众寡尔"(《宋元学案·南轩学案》)。主要著作有《南轩全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