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行〗(1652-1725年)字孝先,晚号敬庵,学者称仪封先生,清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由县学禀生中举,康熙二十四年(1685)、殿试,赐进士出身。历任内阁撰文中书、山东济宁道、江苏按察使、福建江苏巡抚、仓场总督、户部侍郎、礼部尚书。任内治河有功,民欲为之树碑;劾两江总督噶礼;广施教化,令僧尼还俗;修"复镇书院"、建"清源书院"、筑"济阳书院"、立"鳌峰书院";充乡试正考官和会试副考官。深得民心,受赐"礼乐名臣"匾。学宗程朱,不参异说。认为朱熹得孔孟之真传,当格守而不失。陆王提倡的默坐澄心,可以证道,心即是理,六经皆我注脚,致良知之心学,确非圣贤之正学,是以墨乱儒,以学术乱天下,断不可惑于其说。不立宗旨,主敬以端其本,穷理以致其知,躬行以践其实。认为圣人之道为必可学,圣人之功为必不可一蹴而致,循序渐近。随时随事,检束身心,-考验德性,善者,我果能有否?不善者,我果能无之否?朝夕体察,有一理之未融于心,一事之示协于道,则潜思极虑以求之,此困学之所以自始至终,不能辍。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敬者,圣学之所成始而成终。万善之理,统于一仁;千圣之学括于一敬。故道莫大于体仁;学莫先于主敬。认为格物穷理,存诚主敬,是为学实地功夫。古来善学者,无如朱熹。义理无穷,学然后知不足。学者诚有志于道,须是无以货利损行,无以嗜欲忘生,无以骄奢败德,而后可以求进于向上一路。学者贵卓然自立,尤贵奋然有为,只一个"待"字,断送了古来多少人,故因循最是害事。有待而兴,便同凡民;无待而兴,即是豪杰。豪杰自命为豪杰,非人有以助之。认为务举业,饰文辞,博科第,拾青紫,,此求做官者也;以立身行已有先,以纲常名教为重,以孝悌忠信为实修,以礼义廉耻为防检,此求做人者也。求做官,自不暇求做人,求做人自不暇求做官。做人好,做官自好;做官好,必由于做人好。若不求做人,只求做官,决不能为好官。不求做官,但求做人,断未有不为好人者也。学者应急求做人,莫要急于做官。又谓:何以为学?致知力行而已。何以为治?厚生正德而已。何以治已:存理遏而欲而已。何以处世?守正不阿而已。何以待人?温厚和平而已。认为君子之辞受取与,皆有一定道理,非可以苟焉而已。小之系一已之贪廉,大之关世运之兴衰,显之见风俗之厚薄,微之系人心之纯漓。学者甚不可以小事而忽之。认为知行有分用处,有交勉处。知是要晓得其事,行是要实践其事,这是分用处;知之愈真,则行之愈力,行之即力,则知益进,此是交勉处。认为教和学,都应从实地上下手做功夫,而"敬"宇是彻上彻下之功夫。主张治以先王为法,不遵先王之治,而为后世之治,不足言治。一生深谙理学,笃守程朱。有叹其躬行实践之功,为不可及。著作甚富,有《困学录》、《续困学录》、《伊洛渊源录》、《近思录集解》、《廉洛关闽书集解》、《读书录》、《居业录》、《道统录》、《性理正宗》、《正谊堂全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