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毛诗古音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毛诗古音考〗四卷,明陈第(1540或1541一1617)撰。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时诸生。少聪颖,博学自负,喜谈兵。曾投笔从戒,受知于名将谭纶、俞大猷、戚继光,官至蓟镇游击将军。精通五经,尤长于《诗》、《易》,著述颇富。主要有《毛诗古音考》、《伏羲先天图赞》、《屈宋古音义》、《尚书疏衍》、《一斋集》等。南北朝人读《诗经》,发现韵脚有不押韵者,便改读其字以求押韵,称“叶韵”。至唐、宋叶韵之说更加泛滥,甚至为求叶韵而改古书文字,使先秦两汉之书几不可读。宋人吴□撰《韵补》,明人杨慎撰《古音略例》,焦□撰《笔乘》,都曾对叶韵说提出怀疑,而未敢断然否定,惟焦氏《笔乘》谓“古《诗》无叶韵”,然未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陈氏少读《诗》,即疑时韵之说,晚年读《诗》益勤,惧子侄学《诗》而不知古音,于是广征博采,进行考证,形成初稿。万历三十二年(1604)造访焦□,焦氏又为补其未备,正其音切,始成定稿。陈氏通过研究,认为《诗经》用韵是以当时的实际语音为其础的,与大致同时的《左传》、《国语》、《易经》、《易象》、《离骚》、《楚辞》、秦埤、汉赋以至上古歌谣、箴铭、赞颂等基本相合,以今音读古《诗》之所以不谐韵,并非古无定音,而是语音演变的必然结果,即“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于是力排众议,指出古有定音,叶韵之说实属荒谬,谓“注《诗》者一则曰叶,再则曰时……胡为以今之读为正,而以古之正为叶也?”,犹如“以楷书为正字,篆隶为模楷而作矣,颠倒古今,反覆伦类,莫此甚也”。此书体例,取《诗经》韵字四百四十个,每字先注音讲解,后列“本证”,即《诗》自相证,列举《诗经》中能证明此字读音的篇句,依次排列。本证之后为“旁证”,取与《诗经》大致同时的《左传》、《国语》等韵语相佐证。又广采前人及当时人的研究成果,引用自汉至明如郑玄、扬雄、刘熙、许慎、高诱、徐邈、沈约、萧该、张守节、陆德明、颜师古、吴□、扬慎、焦□等十几家所注古读,彻底否定了叶韵说,至清初颐炎武撰《诗本音》,江永撰《古韵标准》以踵其后,以经证经,始全部澄清时韵之谬,而陈第此书实开其先声,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开除先路,则此书实为首功”,张裕钊《重刊毛诗古音考序》谓“我朝经学度越前古,实陈氏有以启之”,“有明一代,蔑弁古学,讹谬相循。沉潜遗籍,杰出元解,陈氏一人而已”。陈氏此书不仅对《诗经》有功,对于研究先秦两汉古籍亦为有助。对后世古音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有深远影响。但尚属草创,也有不足之处,不如清代学者把古音纳为若干韵部,以成一完整系统。陈第对通韵、合韵、阴入通押等亦未能正确识别,故有一字数音现象,引用的材料有些离《诗经》时代太远,不适作《诗经》的共时语音材料,对方言的分析亦有失客观。此书初刊本已佚。建宁徐时栋购得旧刻本重刻于闽中,《四库全书》本即以徐氏刻本为底本。又有《学津讨源》本、光绪六年(1880)张裕钊家刻本、1933年渭南严氏刻本、1988年中华书局点校本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