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尚书讲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尚书讲义〗二十卷。宋史浩(1106一1194)撰。浩字直翁,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绍兴进士,初官余姚尉,历温州教授、太学正、国子博士、秘书省校书郎、宗正少卿。绍兴三十二年(1162),除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隆兴元年(1163),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曾为岳飞申冤,旋因反对张浚北伐,被御史王石朋所劾,罢知绍兴府,淳熙五年(1178)复为右相,拜少傅、充醴泉观使,除太保致仕。据宋《馆阁书目》记载,淳熙十六年(1189)正月史浩撰成此书,并进献朝廷,诏藏秘府。因系经进之本,故其说解皆顺文演绎,颇近经帏讲章之体。其说主要以注疏为主,参考诸儒旧说,间附已意,融而贯之。当张浚用兵中原时、浩为右仆射,独持异见,反对北伐,颇受时人的反对。但在说解《尚书》时,却无投降思想,如解"文侯之命"一篇,极力赞颂宣王能勤政复仇,而伤叹平王无志恢复旧土,可见其并不以用兵为非。阐释经文,亦时有创见,如"命公后"一句,前儒之说皆云命伯禽为周公之后;浩却云,成王既归,周公在后,看"公定予往矣"一言,便见得周公且在后之意。书成后,颇受学者好评,朱嘉曾在《朱子语类》中云其书甚有好处,后来蔡沈作《书经集传》。即从史浩之说,孙应时《烛湖集》云,史浩之书多所发明帝王、君臣精微正大之蕴,剖诀古今异同偏见,开悟后学心目,使人沛然饱满者,不下数十百条。《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二卷,《文渊阁书目》、《一斋书目》并录其名,朱彝尊《经义考》云未见,知其传本久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厘正后分作二十卷,是为今本。有《四库全书》本及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