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文史通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文史通义〗八卷,清章学诚(1738-1801)撰。始撰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逝世前尚未全部完成。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五卷,泛论文史而侧重于史,外篇三卷。多论方志。此书为继唐刘知己《史通》以来最著名的史学论著,提出“六经皆史”的著名观点,在刘知己史学“三长”(才、学、识)论基础上,又提出“空德”说。分史书为“著述”与“记注”两类,推重“著述”。提倡编著通史和纂修方志,突出方志的史学性质。也反映了章学诚的经学观点。章氏曾学刘宗周、黄宗羲之学,继承清初“经世致用”的传统。此书内篇卷一为《易教》、《书教》、《诗教》、《经解》,卷二《原道》、《原学》,卷五《答客问》、《浙东学术》等篇多论及经术。在《匡谬》篇肯定“盈天地间惟万物”,《原道》篇以为“道者,万事万物之所以然,而非万事万物之当然”,强调“道”是事物的规律,提出“道寓于器”、“因器而显”的命题。在《经解》上篇提出“六经皆史”、“六经皆器”说,认为“古之所谓经,乃三代盛时典章法度,见于政教行事之实”。否认六经为传统权威,提出“贤智学干圣人,圣人学于百姓”,“集大成者乃周公而非孔子”(《原道》篇)。主张考证史料和发挥义理相结合,把治经引向治史,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易教》篇),反对当时的学风,在《原学》下谓“学博者于考索,岂非道中之实积;而鸯于博者,终身敝精劳神以殉之,不知博之何所取也”,又谓“言义理者似能思亦,而不知义理虚悬而无薄,则义理亦无当于道矣”,所以在《浙东学术》篇又提出“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反对空谈性命,主张“必习于事而后可以言学(《原学》)。《博约》篇下谓“言学术功力,必兼性情”。“令学者自认资之所近与力所能勉者,而施其功力”。反对偏于形式。固执门户的传统治学方法,,与正统派不同。在《原道》篇下匿于前者,章句训诂足以发明之;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固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以究大道也”“盖必有所需而后从而给之,有所郁而后从而宣之,有所弊而后从而救之”,“学术与一时风尚不必求适合”(《感愚》),开学术思想摆脱经学传统束缚的风尚,故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称此书“实为乾嘉后思想解放之源泉”。有道光十二年(1832)章华绂大梁刊本,为初刊本,又有《粤雅堂丛书》本,民国十年(1921)刘承干嘉业堂刊《章氏遗书》本,内篇六卷,共九卷,又有《丛书集成初编》本,《四部备要》本,1956年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5年中华书局《文史通义校注》本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