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景德镇陶录卷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陶务方略

景德镇陶业,俗呼货料操土音,登写器物花式,字多俗、省,其不见於《字书》字,如蚰(音:又俗。当泑字。)[土足](音:笃。俗指坯足。)之类;其见於《字书》而俗借用者,如靶(字典音:霸。辔革也。俗借为柄靶用。)琢(字典音:捉。治玉也。俗借为瓶罍器名。)不(字典:岸入声。《说文》;木献同檗木,曲头不出也。俗五泑,不音,近敦字,上声。)之类;他如:“饭”作“反”,“撇”作“丿”,“同”作“冂”,“谧”作“才”,“壶”作“乎”,“圾”作“件”之类。虽土著,犹参[叅]问乃得也。

镇陶字样,又有通用者,如“缸”或作“堈、罁”等字,“窑”或作“[土匋]”等字,“泑”或作“釉、油”[石左由右]等字。群书杂记,亦多互见。

在镇陶作器,质粗细不一。有用官古不者,有用上古不者,有用中古不者,有用滑石者,有用釉果配高岭者,有用滑石配白石者,有用余干不配高岭者,有用黄泥不者,有用捡渣者,各视所造器采用。

瓷土自来以麻仓为著,俗呼麻村:“窑里”,又呼“洞里”,属邑东乡。明末土竭。后复出,造成釉果,则大隖岭为上。性硬,白而微汗,造瓷不挫,古器中多用作骨胎。他处亦有硬白土,或不免有油,又或白而性软耳。

釉果,凡佳器全用作质,次品亦半用之,粗器则止。和水合灰以当水泑。嘉庆三年,邻邑乐平亦出此,为婺人起厂舂造,块式大於窑里所造。陶户试用颇不低。先是,造户装至南港口,贿邑东人驾东港船接装入镇埠,货充窑里釉果,今则明货於陶家矣。

高岭,本邑东山名。其处取土作不,初止土著汪、何、冯、方四姓业此,今则婺邑多充户,然必假四姓名号刻印高岭块上,如曰“何山玉”、“汪某”、“方某”者。近邑西李家田、大州上亦出土可用,不大下於东土,但造佳瓷者,必求东埠出者耳。

高岭,上者麻布口,次者糖口,最下磁器口。何谓磁器口?试照掰验土块,口如破磁片,滑平无纹两不糙,若刀切。然此土必无健性,造坯经烧必软挫。旧有红高岭,出邑东方家山,块色粉红,经烧则仍白色。后其姓以土竭近祖茔,遂请禁绝。

高岭,不用礁舂,取土起棚,不过淘练成泥,印块而已。若釉不土,虽亦名土,实取取石,必先洗去石上浮土,再用锥,碎成小块,然后杵臼一昼夜成土,始淘练印造。大约上春水大,每棚碓可全春;下年水小力微,必减几支碓舂。水急力匀,舂土稠细;水缓力轻,舂土稍粗,故所出不釉(细),上舂者佳。作坯亦比下年者胜。

同一不也,而有红黄白之分,红白不皆器之细者,用黄不则惟粗器用之。然有一种淡黄带白色者颇佳,又不止粗器也。

黄不土块大而坚,舂之杵舂亦必坚。大白不土稍松细,碓式亦次於舂黄不者。邑东王港以上有二十八滩,每滩皆有水碓舂土不,昔舂黄不户半於白不,今则舂造黄不者只五六处,余俱必舂白不。

不之绝佳者,惟寿溪坞所产。他处载来镇压市,必曰:我寿溪不,亦多可用。

瓷土,洪家坳旧出者与金家山所产同妙,后因与祁邑连界,属一势宦祖茔来肪,兴讼永禁。

坪里土,葛口土,皆祁门县所产。自余干土出,而坪里、葛口之土用者少矣。近邑南有小里土,亦可用,舂户多合用之,然不及余干土也。

不之名类不一,而玉红、提红二种为上。然二种不性软,必多合高岭方可用。余干不性颇健,少以高岭配合便於工作可用。近日高岭所了已不如前,陶户遂多用余干不。

水泑号为百家货,陶户用罩坯外。惟兰宋、白饭、砂宫等坯不用,惟研合釉果和水罩外。大抵槎窑粗器多以釉当水泑。

滑石作器胎,惟质佳耳,所衬了釉色反不如不泥上釉龙莹泽耐看。故官古不多用,洋器半用,惟雕镶小琢器肯用。然滑石瓷器画作,亦不及好官古。

捡渣,作质顶粗之器,如冒宫、冒饭、冒盂、冒令、莲子大碗、大草撇砂古、大砂炉二及小雕削禽鱼人物之类。捡渣者何?盖大窑户所淘泥不倾去粗沉之土渣也。凡用捡渣户、雇工收捡於外,复加淘汰,练成泥方可用。

青料,以黑绿而润泽有光色者为上品。仿霁青器必用之者。若青花淡描用青之法:先定花样画坯上,然罩上釉水,泑水干,入窑烧,陶成遂现青翠色,若不用釉罩,其色仍黑;或先上釉,再画釉外,则料多烧飞。

镇有彩器,昔不大尚,自乾隆初官民竞市,由是日渐著盛,俗呼“红店”,自称曰“炉户”。皆不用古法明暗炉之制,但以砖就地围砌如井样,高三尺余,径围三两尺,下留穴,中置彩器,上封火而已,谓之“上炉”,亦有期候。若头号以明炉?暗炉?多不知为何。

凡器之高大件,最难烧造。如二尺四大盘,顶皮大碗、千件、五百件大地瓶、五百件大缸、三百件花桶等器,口面既大,件数又高,造时必倍其坯式,较劣取优者送窑经烧,难保不有跷扁损挫之患。

脱胎器薄,起於记窑,永窑尚厚,今俗呼“半脱胎”。另有如竹纸薄者一式,俗以“真脱胎”别之。此种真脱胎,起自成窑,暨隆、万时之民窑;但隆、万尚蛋皮式,止一色纯白者,不似今多画青花,其净白尤浇美过之也。

上古、中古器,昔无琢类,不造小圆器,止有大碗、宫碗、七寸、五寸四大器之称。今则小圆式亦造矣。

洋器,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一用滑石制作器骨,工值重,是为滑洋器;一用不泥作器质,工值稍次,是为粗洋器。

小琢器户,亦呼“雕削”,如造汤匙、挂瓶、茶托等具,画青花、淡描等花;或兼仿东青器。近闻仿造东青新试得一法,用釉果作质,陶成则釉色益衬出,而美过於前仿东青器。

满窑一行,另有店居。凡窑户值满窑日,则召之至,满毕归店,主雇有定,不得乱召。俗传先是乐平人业此,后挈鄱阳人为徒,此康熙初事。其后鄱阳人又挈都昌人为徒,而都邑工渐盛,鄱邑工所满者反逊之。今则镇分二邦,共计满窑店三十二间,各有首领,俗呼为满窑头。凡都、鄱二邦满、柴、槎窑,皆分地界。

窑内各有把庄头,亦为烧夫。烧夫中又分,紧火工、溜火工、沟火工。火不紧洪,则不能一气成熟;火不小溜,则水气不由渐干,成熟色不漂亮;火不沟疏,则中后左右不能烧透,而生[爽瓦]工 所不免矣。烧夫有泼水一法,要火路周通,使烧不到处能回焰向彼,全恃泼水手段。凡窑皆有火眼,照来焰泼法,颇为工巧。

柴窑,多烧细器;槎窑,多烧粗器。前代厂制,一窑兼用,柴槎四、六配烧。今悉搭民窑,分柴槎为二邦,故有柴窑、槎窑之称,其中又分大器窑、小器窑、包青窑诸号。

五曹满器,五行之名。都邑人呼为“五乎”,几曹、几乎,皆行路之数。又传“五乎”实四担坯匣,共计三十二[前上手下];亦有论柱数烧者。

烧窑户搭烧坯瓷,其满烧之规:当窑门前一二行皆以粗器障搪恕火,三行后始有细器,其左右为眼处则用填白器拥燎搪焰,正中几行则满官、古、东青等器,尾后三四行又用粗器拥焰。若窑冲,惟排砖靠砌而已。

自烧自造者,谓之烧囵窑。或不搭他户烧,或亦搭一二户烧。窑门前用空匣满排以障火,如昔厂官满法者。三行后,始用坯器。尾后亦满粗器,以搪火焰。

厂昔有大匣窑,专满空匣。今悉入民窑先烧,惟包青窑乃可搭烧。何谓包青?盖凡搭坯入其窑,必陶成皆青品,有苦窳不青器,则另偿包烧者。不独厂官器搭如此,即诸户搭烧亦然也。

瓷器固须精造,陶成则全赖火候。大都窑干、坯干、柴干,则少折裂、色晦之患;土细、料细、工夫细,则无粗糙、滓斑之虞。

结砌窑巢,昔不可考。自元明以来,镇土著魏姓世其业,若窑小损坏,只需补修。今都邑人得其法,遂分业补窑一行。然魏族实有师法薪传,余尝见其排砌砖也;一手挨排粘砌,每粘一砖,只试三下即紧粘不动;其排泥也;双手合舀一拱泥,向排砌一层砖中间两分之,则泥自靠结砖,两路流至脚,砌砖者又一一执砖非粘。其制泥,稠如糖浆,亦不同泥水工所用者。

渣饼,有平正细白者,是白不造成;有粗样者,是泥土打成,大小视坯足为度。凡装坯匣内,必用渣饼垫足,经烧后其足[土左右足]乃不粘匣底。又有用黄砂渣垫足[土左右足],亦不粘匣者,五代周烧柴窑器所谓“足多黄土”盖此。

陶户收买釉不,先於船中提少许捏成块,上划各土客字号,烧窑日置之火眼内,待烧熟用铁钩探出,验辩货色,谓之“试照”。

本烧户,亦有自试火照之法。盖坯器入窑,火候生熟究不可定。因取破坯一片,中挖一圆孔,置窑眼内,用钩探验生熟。若坯片孔内皆熟,则窑渐陶成,然后可歇火。

陶户坯作人众,必用首领辖之,谓这“坯房头”,以便稽查口类出入、雇人。其有众坯工多事,则令坯房头处平,有惰工坏作,亦惟彼是让。

坯房发给人工,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找满,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至供饭一例,侧阖镇皆三月朔起。有发市钱。

窑砖,旸埠滩沿河所造。其法:埏填泥土,用方木匣印成长七八寸、阔三四寸,须先贮窑烧熟方可用。初烧者为新砖,烧数次者为老砖。老砖结窑佳。

俗有估堆之说。凡陶户堤同口有剩下零瓷或稍茅损色杂者,则另堆聚一处,新旧大小不等,有此路行家觅户估买。昔多有估堆致富者,今则有外佳内窳弄巧者矣。俗谓“做堆”。

商行买瓷,牙侩引之议价、批单,交易成,定期挑货,必有票计器数为凭,其挑去瓷器有色杂茅损者,亦计其数,载票交陶户换补佳者,谓之“换票”。其瓷票、换票,皆素纸为之,或印行号、户号加写器数字,或全用墨写。

商雇茭草工扎瓷,值有常规,照议如一。其稻草、篾片皆各行长雇之茭草头已办。稻草出吾邑者好用,而邑北尤佳。篾则婺界所析,今里村镇市亦有。

把庄一行。凡诸路客至,必雇定把庄头挑收。窑户瓷器发驳,则把庄头雇夫给力送下河。又有类色头,汇清同口包纸装桶。茭草根凳皆有定例,俗又呼油灰行。

磨补瓷器。镇有勤手之徒,挨陶户零估收聚,茅糙者,磨之,缺损者补之,俗呼为磨茅堧店。

过光瓷器、皆暗损未坏者。此诈伪之流贱市而涂固之。然沾热汤即破,只可盛干冷物,俗呼为过江器。

黄家洲苏湖会馆近河洲地,为小本商摆瓷摊所一大聚场也。面河距市中、方广约二里许,遍地皆瓷器摊,任来往乡俗零买,不拘同日个数。

瓷器街颇宽广,约长二三百武,距黄家洲地半里余。街两旁皆瓷店张列,无器不有,悉零收贩户,整治摆售,亦有精粗,上中下之分。

潘家疃在镇之中秀渡对岸。疃内多潘姓,自国初已陶,然只坯坊陶窑多处,陶户仍居镇中,时至疃内省视烧造。其窑则皆烧槎。其坯亦有由镇载入疃窑烧者,亦有疃坯载送镇窑烧者,故中渡口一带河中多有陶户装坯船、装瓷器船。

镇,又有小本旅伴,手提大篮采贩陶户诸瓷器,走黄家洲上及觅趁各瓷行零卖。其器稍有茅疵,亦或时得佳器,俗呼为提洲篮者。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