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东门外,即旧外城之行春门,本名东武,严辟疆改。
乐游桥 一名晋安桥。宋元祐中,道士颜象环所建。其东为钵头街。
迎春亭 俗名春牛亭,每岁郡守迎春于此。明成化间,郡守唐珣所建,林谨夫记。东为劝农亭,嘉靖初建。
康山灵树庙 在易俗里,俗称泰山庙。神赵姓,名时畴,宋金紫光禄大夫宾之孙也。元泰定间卒,郡人立庙祀之。里有乔木甚著灵,近为巫觋之徒,创立牛头犬头愿名目,祷解者踵接,庙遂为淫祀之所,官虽禁之,不止也。按山有罗泰墓,泰字宗让,著有《觉非文集》,见郡志隐逸传。
长乐山 在易俗里,距城东二里。闽越时,山间居民梦神人乘白马至此,因名白马山。后唐长兴中,闽王鏻改闽为长乐,更今名。唐武宗时建,白马庙其上。山之阴有温泉,稍南曰三昧山、宝月山,又南为东岳岭。逾岭而东曰竹屿,邓氏居之;曰前屿,黄氏居之;曰后屿,叶氏居之。又有小山茶园。
小兰亭 在白马山,宋郡守禊饮处。
东禅寺 在白马山。《三山志》:郡人郑昭勇舍宅为之。旧名净土,唐武宗时废为庙。咸通十年,僧惠箴居之,及夜禅定,有戎服若拜而辞者;是夕,或见白驷乘之。观察使李景温因撤祠为寺,号东禅净土寺,钱号东禅应圣。大中祥符八年,赐号东禅寺。崇宁二年,因进藏经,加号崇宁万岁。绍兴十年,改报恩广孝,为徽宗焚修,张丞相浚为清,仍移漏泽园有生祠;十七年改“广”为“光”,有大藏,米芾书额;有《大藏经》版,侍郎陈赐劝造;有画像,额为徽宗御书。明成化三年重建,改名东禅宝峰禅寺,寺有放生池、芙蓉阁、清阴亭、东野亭,郡守蔡襄书额。嘉靖中,中允陈节之废为墓。寺之南,有马尚书森祖茔。其旁有海印庵,元僧云溪建梅边小隐、竹林幽居二处,与客弹棋赋诗。唐周朴《东禅寺》诗:“瓯闽此郊外,师院号东禅。物得居来正,人经论后贤。爬槽柳塞马,盖地月支綖。鹳鹊尚巢顶,惟堪举世传。”宋程师孟《上已游东禅寺》诗:“出城林径起苍烟,白马遗踪俗尚传。第一僧居兰若处,几番身醉荔枝前。百年骚客来闲寺,三月游人作乐天。更爱堂前迎太守,路头先坠碧云鞭。”
耕隐堂 在竹屿。明布衣邓定结庐其上,足迹不入城市,与王恭、陈亮等唱和,著有《耕隐堂集》。又竹林草堂亦在竹屿,明副使邓原岳读书处。徐《宿竹林山庄》诗:“精庐遥结翠微间,借得云窗一日闲。流水断桥通古路,斜阳残磬下空山。犬声似豹闻茅舍,萤火随人入竹关。桑柘满村堪寄隐,与君吟卧却忘还。”
东岳庙 在易俗里,即五代闽所建东华宫之泰山庙。宣判大中祥符间,寝广其制。明崇祯间重修。其东有元妙凤,即闽东华宫址也。宋祥符中,称天庆观,元贞间改今名。西有能仁寺,明万历间建,后即东岳岭。
朝天桥 跨涧为桥,有亭祀观音。
金鸡山 在孝羲里,去场三里而遥。相传秦时望气者,谓有金义之瑞,遂其脊,今为丛冢。旧处为径路,号鸡公弄。其北势渐高,曰青鹅山,桑溪之水出焉,又名曲水。又北为龙窟。旧记云:山穴有蟒,额有“王”字,人以为龙,故名。有岭曰猎岭,西连旗山,多怪石,诸小山曰峭谷、曰东湖,宋林夙、林观过居之。明王恭《鸡公弄》诗:“荒岗古墓鸡垄边,蔓草离离生野烟。狐狸养子隐荆棘,乌鸢作巢衔纸钱。石磷埋沉土花湿,雕砖剥落樵人拾。天阴燐火暗复明,月下精灵语还泣。此坟未必无子孙,夙昔传闻皆宦门。浮荣一去不复盛,空余古木啼清猿。谁家新冢高数尺,又买西家坟上石。忆昔秦中北邙路,丧车辚辚冢无数。黄金买山葬死灰,昨日官军斫坟树。断茔崩圹襟苔痕,骷髅无声眠草根。生前意气动山岳,身后凄凉邈九原。君不见,羊公岘首石已泐,季子延陵碑尚存。锦袍醉倒长安市,谁招采石江心魂。岂知百年后,身世两具没。贵贱终同草上尘,升沈且进杯中物。笑矣乎,悲矣乎!眼中之人今有无?”林鸿《晓登金鸡》诗:“剑客无所欢,登高眺清曙。于时值摇落,况乃朋游阻。关河一千里,飞雁杳难度。积水明秋空,苍山落寒楚。荒凉谁问俗,慷慨即杯古。长啸归去来,余意在兰杜。”
金鸡寺 在金鸡山麓。唐景龙中建文殊般若寺,中有多宝塔,今悉废为邱墓。寺后向产金沙,人呼“金沙墓”。
曲 水 在金鸡山桑溪上流登云路下。相传闽越王流觞处。宋郡守有禊游亭。明时都人士多修禊于此。徐熥、谢肇淛皆有《桑溪禊饮序》,见《艺文》。徐熥《桑溪禊饮》诗:“春风载柔,遵彼长林”云云。曹学佺、徐、陈荐夫皆有诗,详见郡志。
荔枝林 在桑溪东。宋时荔树极盛,今皆摧折。
三友墓 在荔枝林白碧山。明弘治中,有徐振声、吴叔厚、林世和三人交莫逆。徐、林先殁,叔厚鸩金买山,共营宅兆,同穴而葬,人呼“三友墓”。《闽都记》:子孙至今祭扫不绝。董应举诗:“生为三益死三良,蜕骨同归地下藏。宿草总成连理树,夜台原是缔心堂。”
栖云庵 在金鸡山巅,寂静可憩。嘉靖间,郡人王应锺建,今圯。
凤邱山 在遂胜里。距城东五里,北连蒲岭,南迤逦际江。宋初彭耜修真于此。耜号鹤林,朱子尝书“凤邱鹤林”四大字刻于岩壁。耜师事白玉蟾,与妻潘芷珠修炼俱尸解,诏封鹤林真人。陈孔硕书“蛰仙”二字于石。《闽都记》:又有刘智远篆书“龙虎”二大字。明邓定《登凤邱》诗:“一壑烟霞远市尘,半空楼阁俯城闉。白云满地不成雨,好鸟数声啼破春。老衲有时分席坐,野人无事过门频。东山猿鹤迟归隐,何日携书共卜邻。”邓原岳《游凤邱》诗:“乌石峰前鸦乱飞,天风吹冷薜萝衣。烟迷岛屿浮青霭,日出溪山净翠微。石壁草荒残刻隐,丹炉药化昔人非。白云满袖芒鞋湿,身在瑶台顶上归。”徐《登鹤林绝顶》诗:“云际高邱接太虚,争传此地有仙居。水榕干老供樵斧,墓棘丛深曳客裾。云冷石坛丹灶火,雨昏岩壁擘窠书。去家尚叫千年鹤,拾得林间紫毳余。”又郡志:元福建廉访使韩准墓在凤邱山下。准官福州,明兵入,准藉稿堂下,以丧礼自处,终不屈而死。国朝郑磊《谒韩墓》诗:“韩公死瘗凤邱滨,迎接蓝光在北邻。莫说元朝鲜节义,步丁柏吕更何人!”自注:“获独步丁、吕复、柏帖穆尔。”
东 山 在遂胜里,距城十里而近。有狮子峰、榴花洞,东为古岭,下有铁鼎潭,龙居之。按《闽中实录》:唐代宗永泰中,樵者蓝超遇白鹿逐之,渡水入石垌,始极窄,忽然有鸡犬、人家。主者曰:“吾避秦人也,留卿可乎!”超曰:“欲与亲旧诀,乃来。”遂与榴花一枝而出,恍若梦中;既而寻之,杳不可得。宋李弥逊《游东山》诗:“游云本无心,时为晴山留。我曹等云闲,亦作寻山游。驾言出城阙,古寺聊相投。摩娑铸金像,不知几春秋。行行及佳境,真成上扬州。追随况高人,华胄皆通侯。高名迈姚宋,余事卑刘曹。向来金銮御,一一亲垂旒。如何邱壑中,乃与猿鹤俦。寒威靳山秀,幽处不可求。清溪访鹿迹,古涧窥龙头。枯藤络断磴,未上愁吴牛。人言昔仙去,疑是竹务猷。云昏看山眼,欲展还复收。伊予岩穴走,南山万里遒。烟霞入膏肓,暝眩不可瘳。群公上界侣,解后天南陬。敢言同心臭,长抱躐等羞。心知造物戏,驽骀间骅骝。鹤书偶未下,爱日尚可偷。花风起群萌,枝上春俗流。更催小槽红,一笑非人谋。”李纲《游东山》诗:“衰病年来百事阑,禅居环绕尽青山。登高选胜从君乐,隐几忘言输我闲。一枕清风消永日,三杯浊酒发酡颜。雀罗可设人来事,东阁常关不是悭。”明邓定《游东山》诗:“古寺依山不计年,兴来登眺更悠然。题诗遍扫苍苔石,隐几遥听瀑布泉。山径草香春麝过,水塘沙暖白鸥眠。红尘隔断人间世,肯信桃源别有天。”林世吉《游东山》诗:“鸿响气已肃,鸟归景云竟。敞度瞩回湲,搴林缘曲径。岩屯云气深,石翳霜华净。梧冷叶微脱,篁孤箨犹迸。溜溜谷飚发,亭亭溪月映。幽深展极娱,周览惬遐兴。奇胜不可忘,濡翰著新咏。”
大乘爱同寺 在东山。《闽都记》:梁大同六年置大乘寺,十二年置爱同寺。唐大中十一年合二寺为一,因名。宋元祐间,许将请为功德院。中有夜光台、神僧室、鉴净轩、放生池,山辉堂诸胜。嘉靖间,倭变,颓废。国朝康熙八年重修。宋曾巩《游大乘寺》诗:“行春门外是东山,览胜宁辞数往还。溪上鹿随人去远,洞中花照水长闲。楼台势出尘埃外,钟磬声来缥缈间。自笑守官偷暇日,暂携妻子一开颜。”李纲《访许子大于大乘寺》诗:“物外仙家长自春,隐沦何必为逃秦。只因榴洞赠花者,便是桃源种树人。丹荔枝头星灿烂,白云峰顶玉璘珣。主人留客非无意,端为出山多世尘。”
圣泉寺 在东山,旧名法华。唐景龙初,僧怀一始卜居于爱同寺之西,苦乏水。忽一日,二禽斗噪于地,异之,因卓锡其所,有泉如缕,俄而绫纹波涌,乃环石而分之,南注为池,东注供汲澣。先天二年立额,易今名,刘轲为记。寺有唐李邕《怀道塔碑》、皇甫政《怀一塔碑》。又有文殊岩、多宝塔、天台井、放生池、神移泉、芝坞、蛰龙轩、涵虚沼、御书堂诸胜,今多颓废。万历间,僧善灿重建佛堂。俗云:寺有六奇:道一二师碑、天降舍利、松不栖禽、梁不巢燕、池不生蛙、庭不生凡草,是也。宋蔡襄《圣泉》诗:“源流出何山,涌注知有异。”自注:“俗传泉涌则民安,是泉涸十余年,今始涌也。”宋曾巩《游圣泉》诗:“笑问并儿一举鞭,亦逢佳景暂留连。清暝日抱山腰阁,碧野云含石眼泉。蹑屐路通林北寺,落帆门系海东船。闽王旧事今何在?惟有前村供佛田。”明谢肇淛《圣泉寺》诗:“东山开宝刹,传是景龙年。野径缘溪远,层峰绕郭偏。锡飞初得地,禽戏忽成泉。竹老阴常复,松枯脉暗穿。鹿分甘露水,龙出讲经筵。香阙诸天近,霜钟万壑传。沈灰原有劫,沧海已为田。云锁门双塔,林围屋数椽。哀涛惊鹤梦,败叶拥僧眠。霜落祗林树,苔深法座莲。稀闻来杖屦,谁复布金钱。废洞迷灵迹,残碑失古镌。六时荒院磬,一炷断炉烟。铁像他寮寄,珠幡尽日悬。樵人寻旧址,行客吊新阡。跌籍蒲团隐,登知蜡屐便。悲风初广莫,残照且虞渊。碧殿猿啼里,元岩鸟道边。城阴浮薄霭,烧影引归鞭。回首兴亡地,空林咽暮蝉。”徐《游圣泉寺》诗:“东峰晴翠尽阴阴,旧是闽王施宝林。古路斜通松坞远,冷泉流注树根深。钟移别院销追蠡,锡卓空山绝戏禽。寺额尚存唐代迹,更谁重布给孤金。”
松 坞 在东山。《三山志》:松径极高大,国初已有之。木上有钱昱留题云:“景致逼神仙,心幽道亦玄。僧闲来出世,松老不知年。放马眠岩草,移杯酌涧泉。浮名如脱得,终住此云边。”
虞公庵 在东山之麓。梁虞奇隐处。寄,会稽人,侯景之乱,避地入闽。陈宝应据闽,有异志,寄数谏不听,遁迹东山。宝应怒,使人焚其舍,寄安卧不动,纵火者为灭其炬乃已。宝应败,宾客皆伏法,惟寄独免,闽人重之。
龙首涧 在东山之麓,一名龙首洞。宋右丞许将读书处。将,闽县人,仁宗嘉祐进士,官兵部侍郎,改翰林学士,拜平章事。蔡京、章惇诛灭元祐诸臣,又欲废司马墓,将皆极谏。后以蔡京门下人诬奏,出知河南府。又有碧岩亭,亦将读书处。有《自题碧岩亭》诗:“旧室僧留古岸边,欣予同赏碧岩前。日生狮子峰头树,烟伴榴花洞口泉。黄叶入秋山出地,白云临晓海垂天。飘然踪迹今何在,别去江湖又一年。”(案:《闽都记》作“别去江山又一年”。)
狮子亭 在东山狮子峰之西涧。宋熙宁中,程师孟建。建炎三年,嗣濮王仲湜书。又有东山别墅、浮亭,皆明膳部林鸿别业,今皆圯废。
善 溪 初名鳝溪,在桑溪里,鼓山之北、大乘寺之南。山峡有二潭,下潭广六尺,深不可测,距上潭五里。相传闽越王郢时,有大鳝长三丈,为闽害。郢第三子号白马三郎者,以勇力闻,射中之,鳝缠以尾,三郎人马与鳝俱死,害遂绝,邑人立庙祀之。唐贞元十年,观察使王翃祷雨有应,新其庙。咸通六年,观察使李瓒奏封龙骧侯。五代闽王审知奏封宏润王。宋庆历六年旱,郡守蔡襄自为文祷之,读毕,大雨,修葺其庙。熙宁八年,敕封冲济广应王。绍兴十七年秋,大雨,中夜水暴出,声闻数十里,诘朝,有石高广二丈,峙庙后如堵,水左右注,庭除无恙,人以为异。绍定五年,加封孚佑王。淳祐八年,郡守陈垲以祷雨至,谓神亲杀鳝,其灵在神不在鳝,为易今名。
文殊般若寺 在遂胜里。唐景龙四年建,咸通中赐额。成化七年重建。嘉靖中,郡人倪祖废为墓,寺后有山,旧产金沙。明徐《文殊废寺》诗:“宝刹庄严盛故唐,给孤园路变坟庄。炉抛前垅荒祠座,钟徙他山别院梁。供佛有田豪主得,挂瓢无地老僧亡。村南村北累累冢,几个孙曾哭白杨!”谢肇淛《过文殊废寺》诗:“千年灵塔委金沙,憔悴前朝古柏斜。石础尚留青藓篆,墓门空锁白杨花。佛销宝相埋秋草,僧散斋堂馁暮鸦。石马玉鱼零落尽,行人犹说梵王家。”
华严寺 在埔头,宋太平兴国八年建,即地藏塔院也。本唐翁承赞故宅,有昼锦堂。
由善溪迤东为鼓山,在城东三十里,屹立江滨,高可十五里,延袤数十里,郡镇山也。郭璞《迁城记》云:“右旗左鼓,全闽二绝。”盖以形类鼓,且对旗山为名也。《名胜志》:山巅有巨石如鼓,或云每风雨大作,其中簸荡有声,故名。最高者曰大顶峰,一名屴崱。先是不通人迹,咸平中,丁谓始披榛,以登其巅。常有云气,必天朗气清,始可登眺。西望郡城,远近村落,若聚沙布棋,东睨大海,螺髻数点,隐见烟波中,相传为大小流求云。峰侧有神泉,大旱祷雨于此。石刻陈烈《鼓山铭》、徐鹿卿《请雨记》、朱子“天风海涛”四字。旧有亭,宋淳熙间建,今圯。下为小顶峰,一名白云,距大顶峰二里许,有忘归岩、石鼓岩、双髻石诸迹。下为:
涌泉寺 唐建中四年,有龙见于山之灵源洞,从事裴胄曰:“神物所蟠,宜寺以镇之。”后有僧灵峤诛茅为屋,诵《华严经》,龙不为害,因号曰华严台,亦以名其寺。会昌中,汰僧徒,鞠为榛莽。梁开平二年,闽王审知复迎僧神晏居焉,号为国师,馆徒千百,倾国资给之。乾化五年,改为鼓山白云峰涌泉院。宣和间,有僧体淳访经台遗址,创阁曰妙峰楼、曰频伸斋、曰陈际庵、曰一多,又痴坐崇石无寄轩、网珠镜台、芥瓶憨睡室,门曰无尽,总名曰华严。永乐五年,改为寺。嘉靖壬寅毁。万历、天启间,相继修复。国朝顺治初,僧元贤重修。康熙间,御书涌泉寺额以赐。
灵源洞 在寺之左,大顶峰之左支也。岸窦嵌怪,下石磴六十余级,中忽开朗。两旁皆石壁,中裂一涧,深可三丈,有似于洞,故名。跨以石桥曰蹴鳌,桥下无水。相传僧神晏安禅于此,恶水声喧聒,喝之,水遂逆流右转,是为喝水岩,五代梁徐寅有十二咏并记。其下为国师岩,深广寻丈,在涧底有朱子书“寿”字,甚巨。东壁有忘归石,蔡襄书。有苏才翁隶书“才翁”二字,径尺余。又有将军石、仙迹石、鸡头石,名人题咏殆遍。缘岩小径而东,有龙头泉,水喷石壁中。或云即喝水岩之水右转者,引以石龙,注于石池,伏流而下出于前涧。中有亭,祀大士。
又东为白猿峡,峡之左有石门,即临沧亭故址。原名元公亭。宋嘉祐间,郡守元绛建,因名。后绍兴僧本才重建,更名临沧,有诗。详见于郡志。又东为水云亭,在凤尾坡上,亦呼凤尾亭。宋淳熙间建,元统间重建。以朱子“天风海涛”四字揭于楣间,亭石柱镌“蔗境”二字,不题史氏。宋淳熙中,四明赵蔗境见之,惘然有感,题曰:“诗题蔗境不题名,墨迹悬岩碧藓平。游宦来看心忽悟,前身应是赵先生。”
甘露松 相传为神晏手植。
狮子峰 为小顶右支,以形似名。山径险仄,怪石棋布,上有达摩洞,有泉甚甘。后有古亭址,望州城甚迩,疑即古州亭也。按望州亭,宋熙宁中陈烈与郡守丁竦、提刑沈绅同游,刻《鼓山铭》于峰头之盘石,而亭其上,后圯。
又东为香炉峰,舍利窟,一名茶园,俗讹为笊篱窟,在香炉峰前。自山腰分径而入,别为一区,倚岩架屋,居人二十余家。相传闽王创寺时,人有罪,谪居于此,使之种茶,以供香积,后子孙仅存一二,逃散他方,常住为赎其地。
凤池山 在大顶峰北,有浴凤池,广可十亩。唐末樵者见有五色雀浴此,故名。
海音洞 在凤池右。历数峰始达洞口,可坐四人,其中深不可测。相传有羽流居此,时闻海涛之音。
其下为白云洞,险巇峻峭,巨石棋列。万历中,僧悟宗始辟。《名胜志》:自黄坑而登,磴级崭然如升梯。峭壁悬岩,两石对峙如门者三,下二门稍宽,最上第一天门,仅容侧肩而入。自此又历石磴七百二十级,至一坪,又百武始至洞。奇崖划开,深丈许,广逾五尺,倚崖为屋,石天为盖,白云混入,咫尺莫辨。当霁时,郡城烟火,近若眉睫。洞旁有泉,味最清冽,溜水悬注,名吼雷湫。有潭曰印月潭,前有云屏石、叫佛岭,在一天门下。龙脊道在二天门下。金刚石在印月潭上。其下为积翠庵,亦僧悟宗建。又有桃岩洞,在山西南麓。以上俱详见郡志中,其有未备者,今考《鼓山志》备录于后。
狮眠冈 在山南廨院之左。有小溪环其前,为半月冈。
牛眠冈 在廨院之右。全体皆石凿,数百级而登,两旁皆古树根盘石上。上有黄石公庙,前有溪名子房,有桥曰圯桥,皆缘黄石而附会之也。
南 园 内有普贤殿。
白云廨院 在山南麓,本寺积谷处,与寺同建。历朝屡圯,复建。嘉靖壬寅,涌泉寺灾,僧众迁居于此,后渐废。国朝康熙间重建,乾隆间重修。
东际桥 在廨院左。宋绍兴间建。明崇祯戊寅,郡人曹学佺修。前有闽山第一坊。
乘云亭 在乘云岭。上山大路,由东际桥至岭一里许,有山泉弥漫石面。又半里,有泉曰灵泉。又一里,有二石合立如珪,曰合珪石,有亭曰合珪亭。其上即东峰山,路经其旁。
圆通庵 在东峰。宋绍圣二年,僧潜洞建茶亭于此。庆元间,改为庵。元大德己卯于前建过路亭。明万历间,郡人徐熥重修。乾隆间火,重建,并盖路亭。
钵盂峰 在狮子峰前,顶微凹若覆盂,故名。下有石卓立,镌“高山仰止”四字。有石方广三丈,名罗汉台,即古松关。东为香炉峰,为寺前案。
更衣亭 在狮子峰上,山门右一里。相传闽王入山,更衣于此,故名。元大德间重建。
般若庵 在保老洋。明崇祯间建,以居僧众。
天镜岩 在般若庵前。岩中有洞,深八丈,广二丈,上通一窍,其圆如镜,天光下瞩,故名。旧有楼倚洞以居,今废。 宋蔡襄《鼓山》诗:“郡楼瞻东方,岚光莹入目。乘舟逐早潮,十里登南麓。云深翳前路,树暗迷幽谷。朝鸡乱木鱼,晏日明金屋。灵泉注石窦,清吹出篁竹。飞毫划峭壁,势力勿惊触。扪萝跻上峰,大空延眺瞩。孤青浮海山,长白挂天瀑。况逢肥遁人,性尚自幽独。西景复向城,淹留未云足。”李纲《游鼓山灵源洞》诗:“碧海吸长江,清波逾练净。我为鼓山游,潮落初放艇。连峰翠崔嵬,倒影涵玉镜。舍舟访招提,木末缭危磴。凌云开宝阁,震谷韵幽磬。乃知大丛林,栖托必深夐。灵源更环奇,岩壑相隐映。森罗尽尤物,勿乃太兼并。伟哉造化力!至巧于此罄。烟云互卷舒,变态初不定。岂惟冠一方,实最东南胜。周行洞峡中,泉石若奔兢。飘萧毛发清,涤濯肺肝莹。当年喝水人,端恐溷观听。是心如空虚,动寂岂妨并。兵戈正联绵,幽讨亦云幸。相携得佳侣,散策谢轩乘。偷安朝夕间,未可笑赵孟。淹留遂忘归,怅望云海暝。不负惠询期,更起沧州兴。”又《冬日观鼓山新阁》诗:“寻盟访鼓山,风物宛如昨。山中有开士,弹指成杰阁。应真飞锡来。一一有所托。晕飞骞栋甍,绚烂丽丹雘。峨峨大顶峰,孤影入檐角。乃知象教力,建立必卓荦。却为灵源游,林木互参错。岩深松桂香,石鼓苔藓剥。冬温日清美,景短气萧索。天然资野逸,安用遮翠幕。快哉缅登临,及此小摇落。乘高望瀛海,南极露垠堮。蓬壶在跬步,谁谓仙山邈。苍茫杳霭中,万象瓷磅薄。回头睇中原,郡国半沙漠。犬羊污宫殿,蛇豕穴城郭。畴能挽天河,一洗氛祲恶。我生多艰虞,久矣衰病作。君恩听言归,养拙侣猿鹤。忽忽岁将尽,平子殊不乐。幸同二三子,杖履遍邱壑。跻攀力尚健,谈笑心无怍。野鹿饱丰草,冥鸿在寥廊。翻思轩冕间,何异遭束缚。斯游信清绝,妙赏寄寂寞。晚来凄以风,远色秀增岳。冷冷钟磬声,随月度林薄。惄然感时心,未免如陨箨。倘能驾云,岂复忧世瘼。会当期若士,相与踞龟壳。”黄榦《登鼓山寺》诗:“登山如学道,可进不可已。悬岩更千仞,壮志须万里。平生石鼓怀,独酌灵源水。峨峨大顶峰,欲往辄中止。今朝复如何,击楫渡清泚。好风从西来,缥缈吹游子。褰裳涉遥巅,万象能俯视。东南际大海,日月旋磨蚁。烟云隔州渚,历历犹可指。域中十万家,嚣喧不到耳。郊原与市廛,琐碎如聚米。同来皆良畴,酌酒共欢喜。深林更叫啸,盘石恣徙倚。摩娑《陈公碑》,岁月为我纪。更持末后句,归以铭石几。”元萨天锡《望鼓山》诗:“鼓山起千仞,乃是东海垠。蛟龙穴其下,霹雳翻海门。砥柱俨不动,日夜雪浪奔。何当临绝顶,俯视浴日盆。”李弥逊《游鼓山灵源洞》诗:“啼莺唤起清昼眠,涧松岩竹谈幽禅。秋曦忽随壮士臂,暮景已入诗人肩。尘缘咄咄鱼吞饵,胜事堂堂驹著鞭。屐齿欲回还小立,隔烟明灭见江船。”黄镇成《登屴崱峰》诗:“屴崱峰高万丈梯,上方高与白云齐。青山尽处海门阔,红日上来天宇低。喝水无人空晏坐,摩崖有客漫留题。飘然欲御长风去,一笑何烦过虎溪。”明王恭《鼓山寺》诗:“灵源飞鸟外,屴崱翠蒙茸。雪漫经春叶,云残度壑钟。逢僧留半偈,习静爱中峰。自笑红尘里,谁能寄远踪。”“夜宿白云半,风泉双籁鸣。厨花香外度,灯影竹间明。水月心方静,江湖梦转清。谈诗犹未已,东阁曙钟声。”徐熥《宿鼓山寺方丈》诗:“维摩丈室绝尘氛,坐对珠龛衍梵文。松际窥人孤嶂月,山中留客半床云。疏钟出寺过林隐,怪鸟啼春彻夜闻。真性由来爱空寂,名香亲向殿前焚。”“孤峰天半削芙蓉,入夜遥看紫翠重。一片禅心千涧水,五更残梦数声钟。云生净土龙归钵,露冷空台鹤唳松。借宿僧厨经几度,苍苔埋却旧游踪。”马欻《宿鼓山禅房》诗:“禅房深闭绝嚣氛,宝篆烟销正夜分。深树猿啼初落月,小楼僧定忽归云。飘摇幡引灯前见,滴沥泉声枕上闻。尘梦不关心似水,独余花雨散氤氲。”叶向高《登鼓山》诗:“屴崱峰高俯十洲,白萍寒渚海天秋。潮声近向岩前落,蜃气遥从岛外浮。平野苍烟迷故垒,夕阳红树带残流。摩岩读遍前朝字,乘兴还登最上头。”谢肇淛《宿鼓山禅院》诗:“上方寂寂锁苍藤,门掩双峰最上层。半岭松涛千嶂雨,数行香篆一龛灯。寒潮应月喧残寺,独鹤眠云伴老僧。尘梦欲醒钟磬动,冷然心地证三乘。”宋赵汝愚《游鼓山》诗:“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堪叹世人只如此,危栏独倚更徘徊。”国朝潘耒《涌泉寺》诗:“山行不见山,青松覆如幄。滴翠沾人衣,晴云时满掬。修磴延清风,危亭肆遐瞩。忽闻钟鱼声,招提在岩腹。规制特崇宏,威仪殊肃穆。客至浩如归,旋汲新泉沐。院主法腊尊,道风闻九牧。软语接凡夫,剑锋不可触。山空月华朗,夜静天香馥。自然生道心,无劳遣尘俗。高斋凉如秋,一榻清寐足。可叹市朝人,纷纭梦蕉鹿。”朱彝尊《游鼓山题灵源洞壁》南乡子词:“披露晓同游,竹杖蓝舆各自由。翠磴红亭三十里,淹留,行到松门路转幽。僧饭雨初收,风末钟声树杪楼。多事山僧曾喝水,桥头,只少飞泉一道流。”
自鼓山折而南,曰鼓岐,在屴崱之南,下临大江,有石如鼓,故名。
蓬 岐 在鼓山里。有石重叠屈曲,曰蛇洞。空蒙屈曲,莫知所止,有石如剑,曰剑山。
魁 岐 在鼓山里。有石圆五十余丈,刻籀文其上。相传唐末黄巢驻兵于此。
君 山 在永北里。由鼓山折而南,距城六十里,上有昆仑石室,下临潭,曰马面仙潭。东为朏山,有石上广下锐,若仙芝焉。又有三生石、九眼泉、十八胜。
玉顶山 在永北里。二派落平洋,曰龟屿,俗谓神龟出洞,树木苍翠,为一方之胜。
磕泉山 在永北里,一名磕下。城中伐木者多集于此。
马头江 在江右里,亦称马江。居郡之极南,东西北众流悉入焉。风涛不测,中有巨石,形如马首,随潮隐见,为行舟患。东下为罗星塔,其南为营前,又东为洋屿,出闽安镇,中流为琅琦江入于海。其浦溆东南,有投桃州,以形似名,上有田数千亩。明林世璧《渡马江》诗:“横江渡头云水东,波回白马撼秋风。连山喷雪何如此,好似钱塘八月中。”“一水横流沧海东,千峰倒映玉芙蓉。猿声两岸秋风起,无数江花带雨浓。”“日落风清江水涟,片帆遥下月明边。君听满棹歌声起,何似江南竞采莲。”“山色西来若画屏,长江一带抱沙汀。扁舟日暮东流下,疑是秋风过洞庭。”谢肇淛《夜渡马江》诗:“新宁过不远,大江若天划。盈盈百余里,待潮复待汐。孤舟出海门,豁然乾坤白。石马不可见,浪花三千尺。时闻欵乃歌,中流泛空碧。晨鸡喔喔鸣,依稀辨城陌。风波愁人心,安能久为客。”又《渡马江》诗:“秋水净于拭,扁舟镜里行。月当山罅出,云近海门生。龙睡空江冷,潮归野渡横。棹歌中夜远,鱼火不分明。”
罗星塔 在马江中,当省会要冲,砥障奔流,以入海者也。晋严高将迁城,作图以咨郭璞,璞以马江水泻为病,乃更图见此,遂定议。相传宋时有柳七娘者,岭南人,从夫谪戍来闽。夫亡,竭资造塔,以资冥福。闽中文运,由是益兴。岁久而毁,天启中重建。俗呼磨星塔,北岸有山名罗星山。明叶向高《登罗星塔》诗:“冶城东望海天遥,谁遣中流一柱标。地拟瞿塘看滟滪,江同扬子见金焦。空山积雨无人到,画舫清樽有客招。宝塔销沉何处问,漫将遗迹说前朝。”
洋 屿 在江左里。有猴屿,有城,三江口水师旗营驻此。对江有圆山水寨在中流。
凤洋山 在江右里,距郡东七十里。两峰相应,势如搏凤。相传有仙人王进才于此上升,有仙亭遗迹、石床、棋枰,几案犹存。峭壁刻“登龙”二字。地名龙门。
婴台山 在江右里。旁有铜斗山天马峰,下有石桥,龙溪之水出焉。又有鹫峰山,上有马面潭,岁旱祷雨于此。
磐石山 在江右里凤洋南。山巅有石,高数十寻。又一石叠其上,方如棋磐。每天欲雨,则去出,迥港绕其下。水出于衡山之龙溪,曲折三十六湾,合流而注于江。港口有石桥,又名石门。山南接湖林,北连濂山。山之巅,万仞壁立,不能容足,二石凌空,夹峙如门,故名。
双髻山 在合北里。从香炉峰逶迤而来,重峦叠嶂。上有龙潭,悬岩夹立,飞流七十丈。潭前石屏高丈许,东有锦屏、兜鍪,有笏石、动石。溪曰岊溪、浩溪、龙迳溪。《名胜志》:从浩溪涉上,有半练。又上,有石梁,水帘喷注其中,有白气如虹,随人叫呼而出,声止亦灭。自此而上,峭壁夹天,西有龙门水注下,可二十丈,广杀十之六,为第三龙潭,无径可上。就东石壁二百余步,至第二龙潭。两壁愈高,几及千尺,瀑正向西,日光射之,白练如带,飞下四五十丈,下注潭口,可二丈,深不可测。潭前旧有石屏,龙怒而碎之,自此峭壁直上如削。欲上第一潭,不可得。明董应举有《龙潭游记》。
百洞山 即八仙苦,在合北里。明万历间,里人董侍郎应举始开得之。《名胜志》:洞穴玲珑,明暗相授,旁通曲转,高下辅承。去仙岩左三百步,得洞十余,置青芝寺其上。以洞为门,纡曲千余步,下为半湫,四曲至藤阿,又四曲至受人岩。有门,一立一蹲,曰宛宛门;折而下,为翠帘洞。南为金刚石,东三曲为星窠,北为悬石洞,二石悬两崖间。历数级至石,大可一室,群岩四立,中若天规,傍有石半覆半垂。石转而上,凡五曲,又名十曲洞,乃至寺。寺前乃石前岩宛猿公也。左有狮子岩,三石夹立如永巷,上有三鱼石。又左有古蝙蝠洞,洞有五色蝙蝠,大者如斗。又左有虎馆,甚奇。又有十余洞,其他藏于榛莽者,不可胜数。《闽书》:此山五峰叠下,中为莲花峰,又有石鲸、仙桃、石室、石蜍、仙掌、日轮、石鼎、一线天、阆风台、莲花藏诸胜。明叶向高《游八仙岩》诗:“菡萏峰高俯碧流,孟溪环绕近沧洲。天开灵境留仙住,海涌神山壮客游。古洞云深藏蝙蝠,悬岩石出象猕猴。千年胜迹今方辟,好对青樽共拍浮。”
云门山 在江左里,洋屿城南七十里。多松竹泉石之胜。《闽都记》:宋嘉定间建寺,明永乐间重建。有弥陀岩、观音岩、泗洲岩、狮子岩、坐禅石、五里泉、望拜石、吸江亭、楞伽室、妙善庵、石门箑。宋孝宗书额。江中又有琴屿、双鱼屿,号“云门十五奇”。宋黄裳《云门山》诗:“不须扶我自登山,脚力能胜十八盘。一字雁低头上过,两城人细掌中看。谁知比户缘犹在,却爱南柯梦未阑。忽见归云应是信,满襟先得洞天寒。”明林鸿《云门山》诗:“龙宫临水国,鸟道入烟萝。海旷知天尽,山空见月多。鹤归僧自老,松偃客重过。便欲依禅寂,尘缨可奈何。”
九龙山 在至德里,距城南七十里。高插天表,有狂牛岭,南有毗济潭,其深莫测。潭下有穴通马江,祷雨辄应。成化旱,乡人车水溉田,见有毗济潭石刻。
浮峰山 在光俗里。俗传潮盈则山浮,故名。其西曰筹岐,有乌石岩。东为玉壶山,上有三台石,相传自武夷飞来,宋提刑王益祥自义乌居此。山之别支曰文笔山,大江绕其下,明状元陈谨居之。明王恭《浮峰歌》:“海门迢递江水东,江心绝巘青芙蓉。横空积霭几千丈,绿萝嫋嫋花蒙蒙。深沉玉镜浮仙岛,黛色苍苍不堪扫。芳草矶头望欲深,夕阳渡口看还好。翠壁红泉高际天,闲云古木相连延。岚烟瀑雨猿声里,僧舍人家鸟道边。仙舟江上何潇洒,此地那能驻君马。思尔青云得志时,莫忘幽期绿萝下。“按:地即今营前。
上洞江 在至德里。马江之左次港也。舟候潮集此。
下洞江 在江右里,马江之左一港也。中有狮子右,与方山对峙,巨浸不没。俗谓”水浸方山鼻,不到狮子耳。”
棠 屿 在东右里,林氏居之。
塘头土堡 在合北里。明嘉靖间,里人御倭所筑。
闽安镇 在江右,距城八十里,为省会咽喉,海口第一门户。明初,置巡检司;嘉靖中数被倭乱。国初,海寇窃据于此,今设副将两营驻守。西有崇新寨,东有登高寨,两岸各设炮台。洋中为琅琦山,山麓为金牌寨,亦设炮台,俱国初造。
五虎礁 在大海中,亦称五虎门,为海口冲险要地。
郡东南水部门外,即旧南夹城水步门。《三山志》:名利津。
镇海桥 即门外木梁,俗称板桥。
劈岩庵 今名碧石庵,九仙之支也。隔在城外,林塘颇幽。明嘉靖间,有神像飘泊河边,遂建此。
象 桥 在高惠里。民居鳞次,为河口要冲。
柔远驿 明曰怀远,以为琉球诸藩国馆寓之所。内有控海楼,明正德间建,俗名琉球馆。
路通桥 在河口尾,宋建。古谶云:“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
古龙塘后浦 在高惠里一图。《闽都记》:长三百丈。宋郡守蔡襄疏通水利,附郡城处,溉田至三千余顷,今犹赖之。府志:五龙塘,疑即古五塘。旧志云:今迹湮没,无考。
直渎新港 在河口尾。《闽都记》:初郡城水关四:一在西门,引西禅浦江潮,凡三十六曲至柳桥;一在水部门之东,引南台江潮,自河口直渎亦三十六曲,由水关入城。东西环合,以萃风气。直渎又北通东湖,受东北诸山之水,其流甚迅。明弘治间,督舶邓内监始凿新港,以通大江,便夷船往来。土人因而为市,东际三十六湾,遂废,形家以为不利。嘉靖初,谢给事蕡疏请塞新港,郡守江文盛踵成之,未几复溃。戊午、己未间,岛夷入寇,顺流至河口,焚杀殆尽。万历十五年,郡守汪铎筑堤坝。天启三年,溃于巨浸,水利道葛寅亮复塞之;浚旧沙合河,以通水利。国朝康熙初,复开。乾隆十年,巡抚周学健疏请填塞;开旧河,自路通桥起,闽安门止,长八百二十六丈。乾隆十三年,亢旱八阅月,东关外村民以新港塞不便,环请疏凿,巡抚潘思渠从之,今如故。
郡南门外,即夹城之宁越门九仙桥。即门外木梁。按《三山志》:景德四年,林洪范《合沙新石桥记》:南城之濠,实要津焉。先濠梁造,以官籍之木,岁理日葺,军什即役者,相顾共咨。郡守袁公逢吉召缁流、士人、好善者示以石梁之议,人乐其便,逾时告成。或曰梁开平二年,闽王作,名“合沙”。案:开平四年,翁承赞册封闽王有《登水阁》诗:“轧轧朱轮下九霄,登庸门内驻星轺。他时若问今时事,只看南边是旧桥。”注:桥名沙合,然则二年盖修之也。元符二年,道士颜象环建亭其上,更今名。《正德府志》:元季毁,今仍为木梁。
由九仙桥南折而西,为先农坛,在西营。雍正五年敕建。为守土官耕籍之所。坛制高二丈一尺,宽二丈五尺。籍田制四亩九分八,蜡不别为坛。雍正十一年,诏有司以十二月上戊日致祭,先啬、司啬居正位东上,余六神稍后,分列祀之。
宿猿洞 即乌石山之截于外者。怪石森耸,藤萝阴翳。昔有隐者畜一猿于此,故名。景福三年,大筑城,遂隔城外。湛郎中、俞解官栖隐于此,有二十五咏。是时程师孟为郡守,重其高尚,往返无间,倡和诸诗,皆勒之石。石三面俱有题咏,南面程师孟篆“宿猿洞”三字,径尺许。北面刻二绝句,亦程笔,字势飞动。《闽都记》:洞中有荔枝,名洞中红,见蔡《谱》。宋林迥诗:“荔枝影里安吟榻,菡萏香中系钓舟。”指此也。今废为聚冢,俗名豹头山。
自九仙桥直南,为教场,广四里。嘉靖中,召客兵居此。万历初,东西建兵房,其外有旧教场。
闽越王祖庙 创建未详何时。自唐大中间立庙钓龙台,祠祭悉移于彼。于是祖庙渐圯,田园悉为居民所侵。弘治间,有司核正旧业,籍为粢盛,重建殿寝;旋复圯。万历间,乡人募资别建。庙旁一邱,或云即无诸冢,或曰王郢冢。《汉书》载:郢伐东瓯,其弟余善纵杀之,仓卒变起投甲。城南父老穿冢旁,往往拾其残甲遗镞,遂疑祖庙旁小阜,非无诸冢,乃逞郢冢。未详。
洗马桥 城外南濠也,以木为梁。《三山志》:合沙门外,时洗官马于此。桥之东,别分一支,南通韭菜桥;又东西分为两支,而南名玉筋、水南,又有小桥曰虎策。
南 园 在洗马桥东。明状元陈谨别业,有冈阜三石,今废。
茶 亭 昔有僧,以暑月醵金饮行者,故名。有乐善好施坊,为里人何长浩立。
横山铺 旧在郡南十里。明嘉靖间移今所,有吉祥寺。
安民崎 微有冈阜,郡城初案也。东有武胜庙,神陈姓,名无考。晋天福二年,闽启封,后加武胜王。宋时庙屡新,左右二侯祠。明永乐、成化间重修,有文昌祠。
沙合桥 今名小桥,在安民崎南。明成化六年,知府周钝重建。《挥尘前录》:初,闽人谣曰:“南台沙合出宰相。”章得象相时,沙涌可涉。政和六年,沙复涌,已而,余深复大拜;方务得帅福唐,南台沙忽再涌,已而朱汉章、叶子昂相继登庸。
万寿桥 一名大桥,横跨台江。旧为浮梁。《三山志》:南台有江广三里。元祐间,江沙颇合,港疏为二,中成楞岩洲,郡人王秘监祖道为守时,造舟为梁,板其上翼以扶栏,中穹为门二,以便行舟,左右维以大藤缆,植石柱十有八而系之,以备痴风涨水之患,糜金钱千万,绍圣元年申戌十月成。以其余钱三千九百缗,分给负郭三县僧寺,俾岁取息,以待缺敝修建,自为文记之。寻又为屋以覆缆柱,架亭于其侧,以憩行人。中亭之北,又有泗州亭一所,命僧守之,而守桥军房亦在焉。南亭之南,复即山为亭,以济川名之,创庵其西。崇宁二年,公复守是邦,乃于桥南建天宁寺,以庵之田产并归之,命天宁主僧为三十院都管。是时港已分为三矣:北港舟十有六,中港七十有三,南港十有三,凡一百二只。《闽都记》:元时田入头陀万岁寺。大德七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酾水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栏,长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构亭二。至治二年落成,学士马祖常为记。明天顺间重修,编修杜宁记。万历十六年,巡抚庞尚鹏重砌石栏。案:今桥之东有头陀寺及中亭街、泗州铺之名,皆因之。
江南桥 在盐仓前。一名中洲桥,又名小桥,与万寿桥接,其长减万寿之半。国朝乾隆间圯,邑人何际逑兄弟重修。巡抚潘思榘记,略云:度万寿而南,有桥相接,曰江南桥。王应山《闽都记》:又名小桥,民间谓之中洲桥者也。当时之异名,或以其亘江之南,或以其小于万寿,或以其夹洲而中居,今则群呼为仓前桥矣。仓前者,以前直大有仓而市人,因以名之,非故也。顾万寿,详载诸志;而兹桥之兴建修复无考。王氏网罗旧闻,亦仅列其名而已,将踵万寿而成者,抑筑之者别有人?今考:酾水为九道,梁空而行,石五而木四,以是屡坏。今尽易以石,其长四百四十七尺,趾广三十八丈,上缩于趾之二,糜白金万一千五百有奇。
由吉祥山折而西达于惠泽山,曰洋中亭,中有亭,以憩行者,故名。吉祥山即横山,地皆聚冢。惠泽山,今名大庙山。其南曰面岭,有塘讯。
彰义祠 明嘉靖四十年建,祀御倭阵亡将士。初,倭寇县城。把总童子明等力战殁,有司并先后死士,合祀之。
龚用卿墓 其地即独山神庙也。龚:明嘉靖丙戌进士第一,官祭酒。
潭尾街 有宋米芾书“全闽第一江山”六字,赵汝愚隶书“古南台”三字,皆勒于石。
新 街 即古新市堤。唐翁承赞册封闽王,还朝饯别于此。承赞有《南台路书事》诗,韩偓和之。承赞诗:“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此时暂与交亲好,今日还将简册回。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霞 浦 南唐攻闽,兵由白虾浦登岸,即此。“虾”讹作“霞”。按南台为郡之贾区,其坊巷多随俗命名,故有五保、七社及上下航等名。兹列三街之名,考其略有依据者载之,余不赘。
越王台 在惠泽山之南。《闽书》:台上可坐百余人。旧记:越王余善钓白龙处,又名钓龙台。汉遣使封无诸孙丑为繇王,授册于此。《闽都记》:西为镇闽王庙,俗呼大庙。汉高帝五年,无诸王受册封闽于此,后立庙。武帝时,粤国亡,祀废。唐大中十年,复建。五代唐长兴元年,闽复追封为闽越王。宋因之,号显圣武勇王。左右二王,牙将也。熙宁中,民兵出戍熙河,二将现云端,战遂克捷。政和间,复戍桂管征蛮之际,二将复现,降大雹,飞黄蜂,以退蛮兵。宣和二年,浙寇窃发,连陷数郡,将及境,提刑俞向自建康领兵南下,黄蜂以数万随舟蔽江,居民咸谓神助,乃大新祠宇。建楹日,有青、红二小蛇,蜿蜒香几间;暨升梁,又见举首北向,移时乃隐。庙成,神复见。有司以闻,赐庙号武济,俞自为记。六年,追封闽越王为镇闽王。二将:左封灵应侯,右封显应侯。建炎四年,王加封武烈,左侯加封广惠,右侯加封嘉泽。绍兴三十年,胶西之役,舟师祷于神,战克捷,王加封英护,左侯加协威,右侯加协忠。元更封真君。明洪武十年,布政使叶茂祷雨有应,以闻礼部,奏从神故号,封汉闽粤王之神,左参政瞿庄为记。隆庆四年,巡抚涂泽民会剿广寇,祷告于神,战之日,空中闻战马声,战克捷,修祠以答神庥,魏文掖为记。庙有田,明初为守者乾没。成化十六年,知府唐珣核清之,郡人唐澞为记。庙故有井,通江潮,其深叵测,有龙居之,祷雨屡应,年久湮为眢井。万历十七年,知府江铎以旱祷,命工浚之,甘冽如初。按越王台与钓龙台本二,越王台以无诸受汉封于此,后立庙。闽人每岁为“瓜莲会”,以尽祭报之典。钓龙台则余善钓白龙处,因筑台以表瑞也,即今之山川坛。向皆混为一,今仍之,而附辨于此。 宋蔡襄《钓龙台》诗:“龙在固神物,动与风云会。胡为脱渊泉,辄触钩纶害。无乃护明珠,睡目方瞢昧。而或嗅香饵,贪涎适沾霈。不尔腾角牙,自衔鳞虫最。来应山岳摇,去等蝉蛇蜕。传闻旷百世,兹事久暧暧。空余古台石,硉矹尘沙外。湍流卷白日,岩壑动清籁。乾坤终苍茫,物理有否泰。”元雅琥诗:“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江流禹画纵横外,山入秦封苍茫中。逐鹿师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钓台空。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明林鸿《登钓龙台》诗:“逐鹿屠龙事渺茫,空台依旧枕崇冈。衣冠神禹传苗裔,封壤宗周列职方。南粤云来螺渚白,东瓯天接虎门苍。登临送别兼怀古,不惜狂吟倒玉觞。”王偁诗:“高台近枕大江流,江上云屏宿霭收。才子挥毫春作赋,商人载酒晚移舟。空潭龙去山河改,古殿云寒剑戟愁。莫向此中多感慨,汉家陵树已先秋。”王恭《题无诸庙》诗:“野庙大江干,萧萧树色寒。断碑荒草没,画壁古苔乾。龙去春潮在,猿鸣海月残。英雄那可问,东逝正漫漫。”林瀚《越王台怀古》诗:“乘闲独上越王台,满目兴亡事可哀。宋主行宫惟绿草,考亭旧业半苍苔。楼船东去家何在?云谷春深花自开。山色不知风景别,还从江上送青来。”徐熥诗:“山河如故霸图休,台下空江水自流。岁久莓苔生庙壁,日斜葭菼满汀州。旌旗影灭秋风冷,剑戟声沉暮雨愁。莫道钓龙人已远,精灵还向夜深游。”徐诗:“寂寞高台翠色重,居人千载吊遗踪。殿前烟雨迷铜兽,江上风雷起白龙。城郭万家犹禹贡,河山八郡旧奏封。昔时霸业萧条尽,空有寒潮送暮钟。”许豸诗:“雄图消歇暮潮西,烟浸长桥柳叶齐。废井草生龙已去,荒台花落鸟空啼。江喧钓碣闽关险,雨暗穹碑汉篆迷。千载登临遥极目,海天空阔雁行低。”
山川坛 即钓龙台故址。宋、元时皆附社稷坛。明初亦在惠泽山,洪武六年移今所。中祀风云雷雨之神,左山川、古城隍。西附祀琉球、日本、渤泥山川之神。
达观亭 碧光亭 二亭并在钓龙台侧,皆宋时建。蔡襄《达观亭》诗:“峭峻钓龙石,飞亭压其端。扩彻四无际,因之名达观。”程之邵《碧光亭》诗:“寺压高台最上头,一亭新就得清游”,指此也。久圮,近重建,非旧也。
天妃宫 旧在水部门城下,建自前代。雍正十一年,总督郝玉麟、巡抚赵国麟重建今所。御赐“锡福安澜”扁额。
白龙江 又名台江。与闽江同源,至洪塘歧为二,北行者经钓龙台为台江,纳北上众流,过鼓山,复与南行者合流,汇于马头江,以达于海。南台万寿桥东,有洲田数十顷。成化间,溪流海潮日夕冲决,台下旧港日为流沙所壅,潮小舟胶。
拏公庙 按神卜姓,籍邵武之拿口镇。先是尝夜见二鬼,放蜂蛇于乡井,黑气漫空。王知其有异也,坐井畔以待,俟汲水者至,告以故,并乞水自饮,以取信;须臾面色黧黑,须发尽落,嗒焉物化。乡人因立庙祀之。明洪武初,征南将军汤和帅师平闽,由海道诣五虎门,先遣使入城招安,会守将杀其使,和因大张号令,云:“入闽不留一人。”王恻之,乘巨浪、驾小舟、诣和营,曰:“君号令中,今易一字,吾导他港以进。”和许之,遂导由粗芦门入。既抵南关,辞去,曰:“吾福州土神拏公也,顺命导公,欲安百姓,今已入关,以‘留’字易‘杀’之可乎!”言讫,不知所之。和知其神也,长驱会城,秋毫无犯。旋以事入告,敕封今号。按:今藩署祀为库藏之神,称“护国天下兵马都元帅拿君福主协祐尊王”。以上见国朝布政使钱琦碑文。南台之庙,不知创于何时,而香火特盛。
自江南桥直南为藤山。其山脉一起一伏,如瓜引藤,亘五六里,省会第二案也。山多梅花,开时郡人载酒出游,故亦曰梅坞,额曰“罗浮春色”。明谢肇淛、曹学佺皆有《藤山看梅》诗。由藤山分派,一峰返顾于后者,曰鳌头山;迤东为下渡。由藤山折而东,为江南铺,即下渡。廛居成市,上接黄山五里而遥,下通白湖十里而近。
龙桥亭 在下渡街之半。
白湖铺 上接江南铺,下通龙卧铺,有亭,曰白湖亭。
白湖小隐 在白湖亭,明山人赵迪宅。郑阎诗有“白湖小隐入云间”之句。迪字景哲,其《自写怀》云:“衣冠有恨先王后,家世应从南渡来。”则景哲,盖天水之裔也。
镜湖书院 明处士郭廑小隐,有《镜湖清唱集》。廑,字敬夫,徐兴公云:“敬夫,吾乡隐君子。百年来罕有知者。”其题《青铺岭》有“家村望在空蒙外,一带螺江隐翠微”。又有“门前湖白与山青,分携空过白湖亭”。则其所居,当在白湖、螺浦之间,与赵景哲邻。
桑苎园 明郑善夫别墅。善夫在武宗时,以切谏罢官,筑室白湖,名桑苎园,额其堂曰“迟清”,自书其户曰“少谷柴门”。一说迟清堂在今城内鳌峰坊,宅上有“少谷草堂”扁。刑部尚书王廷用,向慕善夫为人,以未睹面,奔入闽,哭其墓曰:“不见高人扬子云,山川到处勒遗文。眼前金匮谁能识,惟有侯芭为起坟。”善夫无子,以遗稿属山人高瀔,郡守汪文盛为卜葬于西郊梅亭山。
高湖墩 在光德里。小浦通潮,缭绕其间,郑氏居之,有郑蕴中宅。又有云卧山房,明兵部郑塾所居,杨荣为记。
凤 山 在仁惠里,又名黄山,黄氏居之。山形如凤凰展翼,上多砺石。下有井曰饮井,亢旱不涸。井之东,即龙卧铺。山西麓有显应庙,神陈姓名,初与其弟观察使岩同祀于里之芦川。宋嘉祐七年,迁今所。开禧、嘉定间,水旱蝗疫,屡祷辄应。宝应元年,赐额“显应”。开庆元年,封仁济侯,侍郎陈益撰庙祀。
芦 州 一名芦下,在凤山之南。宋时,陈氏居之。即之后也。
由藤山东折而南,曰北园,有石室山,高盖之支也。唐观察使王逢子孙居此。
高盖山 在仁丰里。有三峰九岛,郡第三案山也。汉徐登修炼于此。后入永福高盖,乡人于此望祀之,遂沿其名。上有仙坛;绝顶有池,曰青龙,俗名天池;有峰曰徐女峰,相传徐水仙第三女采苦参服食于此,又名苦参山。按《后汉书》:徐登,闽人。本女子化为丈夫,善巫术,所云徐女当是一人。有溪曰桃花溪。元陈忆翁种桃数百本,每春时眠食其中。有洞曰芦湾洞,北麓为北园,南麓为义屿。
城门山 在永福里、黄山之南。其巅有鳌顶峰、魁星岩、飞来石。西有龙观井,大旱不涸。有宋省元林执善宅,子孙世居之。又有郑文肃湜宅,朱子避伪学禁,尝主其家。鳌顶峰有自成桥,为朱子题刻。湜,闽县人,宋光宗初,为秘书郎;会赵汝愚罢相,韩侂胄恶之,入伪学党。
平 山 在开化里、凤山之东,距城东南三十二里,鼓山之支也。宋景炎末,益、广二王航海驻兵于此,丞相陈宜中手书“平山福地”四字刻石,有平山堂。《闽都记》:今废为东岳行祠。旁为九曲山,有薰风陇、南华峰、蓬莱桥、锦绣谷、逍遥台,俱石刻篆隶大字。东为瑞迹岭;又东为邵崎,通上、下董诸村;又东为翁崎。
濂 浦 明尚书林瀚所居,三世五卿,为闽中望族。
螺 洲 在方山北,周回一江,环洲而居者数千家。司空吴复其著也。今陈、林二姓尤盛。洲有显应庙,神刘姓,淮甸人,兄弟三人,黄巢之乱,御寇有功,闽人立庙祀之。宋淳祐间,赐额“显应”。又有螺女庙,则缘谢端事附会之,非其地也。
虹 桥 一名红桥。跨永福、归仁二里,有亭,响卜甚灵。
真隐院 在永福里,唐光化间建。地近西峡,往来必息于此,有且止堂。
西峡江 在永福里,距城六十里。受永福印溪之水,流经此接侯官仙崎;又东流十余里,与东峡江合。
东峡江 跨归仁、高详二里。两山夹峡,上纳延、建、邵、汀之水,下受兴化、泉、漳潮汐,阔十余里,其深叵测。中流有石如砥柱,名浮焦石;下有潭,龙潜其中,岁旱祷雨辄应。江南北各有亭待渡,官募大小舟十数,往来如织,俗谓乌龙江。
大象山 在高详里,峡江之南。高峰插天,为城南巨障,分派为西峡,临大江为珠山;周遭溪水环绕九山,若九龙戏珠也。
玉枕山 在归义里。其巅为枕峰,有啸霞谷、啸坞、紫屏、上冷泉、青田坂诸胜。山麓有枕屿,其旁为柘枝山,有白云谷、卧龙冈、凤巢、白牛岭、鸣风崖诸胜。又南为青布岭、金鳌峰,宋建隆元年建寺。峡江之南,驿道往来,候潮于此。
方南铺 在方山之南。上接枕峰,下通梁山。
青布岭 在积善里。一名青铺,林氏居之;又有蓝布岭。
灵济宫 在金鳌峰下。祀南唐江王徐知证、饶王徐知谔,皆南唐主知诰弟也。相传即二人下闽屯兵处。左有龙湫,潭水湍急如龙之喷瀑,通苦竹溪,流至林浔浦,抵西峡江。林浔前有金墩石,出土中如金色。中有战场、试金石庙,晋天福间建。宋太平兴国八年,里人方珏立祖庙于芝屿。祥符元年,又立庙于潢溪。政和七年,迁今所。永乐十五年奉旨拓而新之,春秋致祭。又,京师亦立庙,加封金阙真君、玉阙真君。正统、成化间,累加封号,为上帝遣官致祭;有御制碑文,竖于庙左。弘治间,侍郎倪岳、大学士刘健并请罢革。案《晋安逸志》:有曾甲者,居金鳌峰下灌园,园中有破祠。神尝栖箕,自称:“兄弟二人,南唐徐知诰之弟知证、知谔也。晋开福二年率师入闽,秋毫无犯,闽人祀我于此。”自是书符疗病,验若影响。永乐间,成祖北征不豫,诏曾甲入侍,运箕有验,遂封为真人,敕有司建庙云云。郡志辨云:考《南唐书》,知证,温第五子,封江王,改封魏王;知谔,温第六子,封饶王,进封梁王,尝游秫山,编五虎皮为大幄,号曰“虎帐”,忽遇暴风,飘虎帐如飞蝶,惊遽弃归,数日卒。二人并不至闽,亦不闻雅意道术。又考《蟫窠别志》:考景前后遣将攻闽者,俱载于史,未尝有知证、知谔领兵事;则所云屯兵金鳌峰下者,妄也。且知谔之死在知诰升元三年五月子时,景未即位,未尝加兵于闽。惟知证之卒,在景保大五年正月,正当王延政以次年;而陈觉等之败,亦在是月,又与明年化去之言戾。至云兄弟相继,则尤妄之妄矣。二百年来,淫祀矫诬,无有能证之者。倪丘、周洪谟等,亦但言其篡臣逆子,不宜载祀典,未能举史传事实始末,以证流传之诬,宜当时之不能尽革也。
方 山 在清廉里。距城南七十里,遥望端方如几,故名。郡第四案也,一名五虎山。九鼻东向,其高千仞,四面如城郭。元末,陈有定遣兵驻守,今谷口有寨门甚隘,其中平畴数顷,溪流屈曲;又有灵壁岩、天柱峰,岩中有鲤鱼石甚奇。地跨闽、侯二县,汉仙人介琰隐此。上有石床、石棋局遗迹。朱子尝书“怡山良石,仙人所居”八字刻石。《三山志》云:山多柑桔,味特甘。天宝六载,敕号甘果山。《闽都记》:山之阴有峰,逆驰而西,曰黄岩,上有阿育王塔。旧有方山寺,陈天嘉元年建,有唐贾岛书《章敬法师碑铭》。朱子《方山》诗:“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几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寒玉。”
方山隐处 唐隐士黄子野所居。子野年十三,随父贾于杭,适王伾微时,覆舟于江,子野以父金呼渔者救溺,乃去为人仆,偿父金。主人闻其事,厚视之,后折节读书,治《左氏春秋》。有劝之仕者,子野变姓名,耕于方山。及伾为散骑常侍,使人访之。阳歧江上有一男子,扁舟披蓑,独卧雪中,扣舷歌曰:“早潮初上海门开,漠漠彤云雪作堆,一百六峰都掩尽,不知何处有僧来?”又歌曰:“几日江头醉不醒,满天风雪卧沧溟。定知酒伴无寻处,门外松涛独坐听。”使者呼之,子野邀至家,家徒四壁,几上独《周易》一卷。设脱粟之饭,与之约:“明日雪霁会舍。”而子野已遁去矣。
塔 峰 在永庆里,一曰塔林,方山之支也。突起平地,山巅有石塔,故名。上有平霄、长林、古洞诸胜。其地曰尚干。宋林津龙官尚书干,居此,故以名乡。今其族姓最强盛。
葫芦山 一名梁山,亦方山之支也。上有紫台,为邦人胜游处,又名紫薇岩,相传有紫薇公居。
扈 屿 在还珠里:一曰瓠屿。东南为濑江。旧有叶光宅。光,永乐间为南海簿,民歌之曰:“南海簿,性不贪。百鸟凤,人中难。”
濑 江 自淘江至大义渡总名。中有三十六湾,淘江在永庆里塔林山下。
大田驿 在西集里。下通宏路,上达会城,有铺。
绿榕桥 《名胜志》:入山十余里,有溪曰榕溪,桥跨其上,曰绿榕桥,达于义溪。《闽都记》:古榕二本,荫桥东西,故名。成化间,郡守唐珣重建。
大义坊 旧西集里。以宋陈恺典乡郡,更名荣绣,今地名坊口。有渡曰大义渡。《三山志》:乘退潮,东经鼓山尾,憩程水港候潮,西人峡门,旁入港,即此渡。《广舆记》:唐贞观间,卫帅见其商旅宾主有序,故名。
筠 轩 在大义坊。明御史陈叔刚为其父仲孙筑,大学士杨荣作《筠轩赋》。又有水明楼、招隐楼,皆明孝廉陈荐夫所居。
义溪铺 上通大田,下达尤□,十里而近。
尤□铺 上通义溪,下达常思岭。
常思岭 在方岳里。距城东南一百二十里,界于福清。高数千仞,袤二三里,又名相思岭。
自江南桥折而西,为光孝寺,在时升里。宋崇宁二年,郡人王祖道建于浮桥之南。政和初,改为天宁寺。绍兴更光孝。内有松风堂,宋李纲谪居时寓此。又有天宁台,今名双江台,祀真武。明时以寺地建盐仓。嘉靖间,商人创私仓百余所,寺益废毁。《闽都记》:江南有山,为会城朱雀,凿破于文运不利。今夷居环聚,开凿益不可问矣。
松风堂 在天宁寺。方丈之东,有小堂数楹,青松千盖,与山巅齐,日影不到,榜为松风堂。李纲自建炎间,以宰相为言者所论,遭贬斥。绍兴初,始许自便,居福州之松风堂;嗣卒,葬侯官沙溪。又有来薰亭,近松风堂侧。李纲诗:“旅泊不求安,少憩南台宫。轩楹尽北向,盛暑坠甑中。开垣追微凉,山顶罗千松。烦襟忽破散,濯此万里风。群山递环绕,云物增奇峰。江潮信有期,来去初不穷。啸吟得所托,幽禽亦玲珑。青霞蔽残日,皎月生海东。清光入疏林,照我鬓发松。少壮能几时,倏忽成衰翁。愿餐日月华,为驻冰雪容。二子皆静者,倏然此相从。灵丹论秘诀,妙理探真空。兵戈满寰瀛,此乐岂易逢,犹恨迩城市,时来车马踪。逝将选幽僻,诛茅寄蒙茏。灌溉荔枝园,可敌万户封。屋前修竹合,屋后溪流通。风月应更好,清欢永相同。稚川晚闻道,尚冀刀圭功。”又诗云:“久客如飞蓬,年年气味同。犹欣容榻地,更得化人宫。郁勃炎蒸极,巍峨栋宇雄。疏林摇碎月,虚馆迥含风。万户轩亭外,三山指顾中。灵潮自朝夕,大舶各西东。怅望关河远,苍茫云海空。余生寄闲旷,任运学庞翁。”寺内又有藏六庵,明崇祯进士周之夔佣书卖画于此。
望北台 在光孝寺西。有庙踞山巅,祀真武。旧名黄柏岭。明嘉靖中,邑人陈京镌“望北台”三字于岩石,因名望北台岭。又西为白鹭岭、杨桃岭、虞塘山。虞塘之东为斗门,西即凤冈,旧名荔树,中有三十六宅。
龙潭窟 在望北台岭下。相传有龙蛰此,大旱祷之,辄应。江北廛居,因名龙潭。
上 渡 在时升里,望北台西。万寿桥未造时,皆以舟渡,故有上渡、下渡之名,今仍之。《闽都记》:闽陈守约居。守约之先,固始人也。五代晋天福间,来闽仕南唐,为左司郎中。宋时有陈□者,性乐施,子七人,孙二十八人,曾孙六十五人,元孙一百三十人,而多仕。里中有童谣云:“萤尾星,江南陈。”谓入城夜归时,灯炬如萤星也。
齐坑山 高盖之支也。北曰石室山,即北园,与吴屿、蟠屿诸山相联络,齐氏居之。
凤冠山 在凤岗西南。群山中沃野千余顷,田中有小阜,如三台,或曰瓜屿,亦曰柯屿,又名台屿。左高盖,右凤湾,金鸡障其后,阳崎峙其前。阳崎之水,别为小浦,逶迤环抱于三阜者三十六曲。宋光州司户陈嘉言居之。嘉言,咸淳间人,元人革命不仕,隐居台屿,积书数万卷,人称书隐先生。
阳崎江 在侯官四十七都。汇侯官、怀安、永福诸山之水,经西峡与马江合,入于海。隔江对峙曰阴崎,树木阴翳,居民稠密,有山临于江浒。元郑潜置义渡处,一名仙崎。其旁为芒山,有瓦窑。按省会南路之驿,旧由横山,江南白湖凡五铺,至峡江渡江,又四铺至大田驿。明万历四十年,改设官路,避峡江之险。从仓前桥折入白鹭铺,由阳崎渡江,达闽县蒙山、萧家道诸铺,至大田驿。四十一年,以阳崎路不便往来,复自南台起,至吴山鸡母屿,渡江抵萧家道登岸,其阳崎铺舍仍存兼行。今驿道归自三角埕渡江,而阳岐之旧路遂废。然今兴化行旅,道永福而来者,犹以此为捷径云。
金锁江 在城西南。《闽中记》:昔有渔父垂钓得金锁,引锁尽,见金牛奔涌,渔者急挽至岸;牛断,犹得锁,长二尺。晋康帝于此立庙,其神甚灵。
郡西门外,旧夹城迎仙门,一名怡山门。有迎仙桥,即门外板桥,以王霸得名。其北有坝,障西湖水,明知府江铎所建。旧有亭,竖碑其上。按郡志:万历十四年,守江铎以会城西北、水部、汤门四关,引江潮湖水,众流吐纳绕旋。迩来淤塞,北关湖水不得入。河西、汤水三关虽通,河而浅涸,潮汐无几,舟辑阻滞。西门迎仙桥下有港,接西水关及河江在西南者。当春夏月,建闸蓄水;秋冬决放,湖高河低,洪流入江,不可复返,滨湖数十里,莫资灌溉。乃开北关,修建西汤水各闸,引诸水入河;又改西门迎仙桥旧闸为坝,以蓄湖水,勿令决放。自兹旧制复兴,水利无壅,迩年复议塞,殊为民患。司地方者,愿如江公可也。
迎恩福地 在迎仙桥北,祀土谷神,今为乡社。
江公祠 在城西铺之右。万历十九年,为知府江铎建,郡人王应钟为记,今圯。
城西铺 面西湖,上通梅亭五里。
唐公祠 祀明郡守唐珣。珣,华亭人,成化间,知福州,有惠政。弘治间建祠,后圯。万历十六年,知府江铎重修,今复圯。
殷、庞二公祠 在唐公祠之东。明万历三年建,祀巡抚殷从俭。殷,广西临桂人。郡人林燫为记。后十余年,南海庞公尚鹏抚闽,行“一条鞭法”,罢榷弛征,民怀之,并祠焉。《闽都记》:万历辛丑,巡抚朱运昌卒。其弟私塑像于祠,扁曰“殷、庞、朱三公祠”,宜去之。案:祠亦圮。
徐公祠 在真武行宫之西、谢泉之东。万历十九年建,祀按察使徐中行,今亦圮。
西 湖 在城西北里许,晋太守严高所凿。旧周四十里,唐末王氏于子城外环筑罗城及南北夹城,皆取土于湖旁。王璘因筑台为水晶宫,后渐淹塞。宋皇祐四年,郡守曹颖叔渐次修筑,自迎仙门至遗爱门所存仅十之三。嗣是程师孟、蔡襄相继修治,未就。淳熙中,郡守赵汝愚疏请开浚,后复淤塞。明初筑城,湖益隘。嘉靖间,按察使徐中行稍浚治之。万历十六年,知府江铎改西门外旧闸为坝,引西湖水入城,以通河道。未几,奸民藉口受税养鱼,奄为己物,仍塞北水关,至蓄泄不时,旱潦俱困,民田受其病。三十六年,提学佥事熊尚文乃禁民占田,归湖之利于学官,而借学租以完税。及熊去任,奸民夤缘,复假里排轮佃,增其税,以充公费。四十年,按察使陈邦瞻始立议,以湖归官,以湖利归民,而捐本司公费,以完湖粮。于是,积猾潜踪,泽梁无禁矣。国初未暇清复,康熙二十二年总督姚启圣、巡抚金鋐议开凿。四十二年,总督金世荣、巡抚梅鋗重浚,旋又淹塞。乾隆十三年,总督喀尔吉善、巡抚潘思榘复重浚。道光戊子,当事与缙绅又复浚治,湖岸皆甃以石,环植桃李;湖中亭阁祠宇,以次修复;又改荷亭、皇华亭址,为李忠定公祠。今又数十年,湖身日高,北水关又复闭塞,湖水点滴不入城,自宜秋桥以南,河身日淤,而西湖遂为湖滨乡民之私业矣。案:晋时有东、西二湖,皆太守严高所凿,周回各二十里,引东北诸山之水注东湖;引西北诸山之水注西湖。二湖与闽海潮汐相通,溉田不可胜数。又有南唐贞元十一年,观察刺史王翊,辟城西南五里为湖二百四十步,接西湖之水,灌于东南,今柳桥是也。宋庆历中,东湖渐淤。至淳熙间,尽为民田。浮仓山昔在水中央,今周遭皆田,东北诸乡俱名湖塍。浮仓之西,有亭,尚呼湖前亭云。《三山志》:嘉祐二年,郡守蔡襄从乐游桥开沿城外河,抵汤门、琴亭、湖心,至北岭下去思桥,北至河尾船场,散入港北小浦、中浦、石泉、安国以北。怀安知县樊纪复作十三桥:曰壎、曰塍北、曰小浦、曰湖心、曰琴亭、曰越塘、曰龙腰、曰后溪、曰桑畲、曰岭下、曰范溪、曰濑溪。东湖既淹,赖此港浦桥梁导东北诸水,以达于东门也。南湖之塞,不知何代。其始辟迤北有港,与西湖通,渐为民庐舍园池。今唐公祠前,有石桥,西外石街有熊兵、泥门二桥,皆湖渠遗迹也。西湖始凿时甚广,历代筑城渐淹塞。宋皇祐初,所存仅十之三。嘉祐二年,蔡襄复古五塘,以溉民田,有意浚治西湖,未果。乃命疏导梁浦六十有九,以兴水利。按《三山志》:西湖溉三邑民田,至一万五千余亩,今则益加隘矣。二湖既废,惟西湖仅存,故附隶于此。 宋蔡襄《杪秋湖上》诗:“旧暑侵凉已分销,萧疏丹树见斜桥。千千露竹全潇洒,一一风蝉共寂寥。菇米熟汀来客燕,芡丝分水避归桡。月魂未上东坡角,谁向东城与下招。”李觏《寒食湖上》诗:“山前雨气晓才收,水际风光翠欲流。绕渚旌旗停曲岸,满潭钲鼓竞飞舟。浮来烟岛纷相就,引去沙禽好自由。归骑不愁山月暝,万枝灯烛度花楼。”李纲《宴会湖楼》诗:“画栋翚飞瞰曲塘,主人情重启华觞。月摇花影鳞鳞碧,风入荷花苒苒香。散策幸陪终日适,开襟还喜十分凉。天涯随公同清赏,何必南园作醉乡。”朱子《和赵汝愚开西湖》诗:“百年地辟有奇功,创见犹惊鹤发翁。共喜安车迎国老,更传佳句走邮童。闲来且看潮头入,乐事宁爱酒盏空。会见台星与卿月,交光齐照广寒宫。”“越王城下水溶溶,此乐从今与众同。满眼芰荷方永日,转头禾黍便西风。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又,罗愿、陈俊卿皆有《和赵汝愚西湖》诗,详见郡志。辛弃疾《游西湖》词:“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上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 诗人例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成阴也。陌上游人夸故国,下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觅句如东野。想钱塘、风流处士,水仙祠下。更忆小孤烟浪里,望断彭郎欲嫁。是一色空蒙难画。谁解胸中吞云梦,试呼来、草赋看司马。须更把,《上林》写。 鸡豚旧日渔樵社。问先生:带湖春涨,几时归也?为爱琉璃三万顷,正卧水亭烟榭。对玉塔、澄澜深夜。雁鹜如云休报事,被诗逢敌手皆劲者。春草梦,也宜夏。”“碧海桑成野。笑人间、江翻平陆,水云高下。自是三山颜色好,更看雨婚姻嫁。料未必龙眠能画。拟向诗人求幼妇,倩诸君、妙手皆谈马。须进酒,为陶写。 回头鸥鹭瓢泉社。莫吟诗,莫抛尊酒,是吾盟也。千骑而今遮白发,忘却沧浪亭榭。但记得、灞陵呵夜。我辈从来文字饮,怕壮怀激烈须歌者。蝉噪也。绿阴夏。”“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着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明王偁《晚过湖上》诗:“一径惬幽寻,悠然世外心。不缘流水泛,那识落花深。荷影澄天镜,松声韵素琴。前林烟馨发,归路月沉沉。”王应山句:“蛟宫隐隐鼋鼍避,泽国溟溟鸥鹭浮。山郭远从波上泻,楼船近在画中游。”陈朝锭句:“芳州草暖凫鹭集,碧槛风柔菡萏香。”林濂句:“万家城堞林边迥,两岸云山镜里浮。”喻应益句:“峰纹写浪晴吹瀔,日气蒸花午作岚。”徐子兴句:“入座词人高北斗,开樽明月满西湖。”王应钟句:“景当夕照千山静,波入澄澜一鉴空。”叶向高句:“桑柘几家湖上社,芙蓉十里水边城。”余详见郡志。
孤 山 在湖中央、开化寺后。树木阴翳,华实盈畴。山之阴,有陈内翰景著祖茔墓,上有篆书“定远伯玠陈公之坟”八字。又明诗人赵十五、陈叔度合墓,今皆失其处。《闽都记》:先时亭台梵宇,岁久倾圯。明万历十五年,郡守江铎建亭其巅,颜曰:“三山别岛”,有石刻立亭左。又有叶文忠相国所撰《水利碑》。乾隆十三年,中丞潘敏惠公浚湖,仍盖小亭于山上,扁曰:“三山别岛”,复古也。案旧记:孤山有亭,曰宛在亭,又改为湖心亭。四面波涛嘡嗒,数家结屋其旁,以捕鱼为主。晴日晒网,凫雁鸬鹚,飞鸣上下。雨后烟雨迷离,渔舟荡漾,都非恒境。客与缁流往返寺中,自行驾筏以渡,两岸桃柳纷霏,云霞掩映,常有梵王钟鼓,与樵歌渔唱相和也。每岁端阳,城内外人竞渡于此,采莲画舫,士女缤纷。
开化寺 西湖旧有开化院,在子城外,岁久无存。以今考之,当在城内之西北隅。今孤山之开化寺,不知始于何年?康熙四十四年,总督金世荣浚西湖,遂新斯寺。中为正殿,后为禅堂,两翼钟鼓楼。学使沈涵为之记,方伯高缉睿集《圣教序》书。亭坏,碑磨他用,可惜也。禅堂之左为客寮,右为方丈。寺有荔枝数十株,名与西禅寺埒。旧有十八娘之名,见蔡忠惠《荔枝谱》。环湖桃柳,春红冬翠,掩映镜中。三十年来,钟鼓之楼,并客堂、方丈,鞫为茂草。乾隆十三年,中丞潘敏惠公重修;道光戊子重浚西湖,再修。
宛在堂 在开化寺左。旧湖心亭,又为蒹葭亭。明山人傅汝舟拟筑室于此,招高瀔偕隐,后竟不果。《名胜志》:汝舟与高濲皆出郑少谷之门。郡人语曰:“高垂股,傅脱粟。言龈龈,中歌曲。”少谷于傅,尝称其文;于高,则重其行。山人拟筑斯堂,约瀔偕隐,诗歌唱和,传诵一时,后不果。而山人集中有《堂成寄丰学士》诗,则堂竟落成,无从征信矣。乾隆十三年,潘敏惠公重浚西湖,葺开化寺。郡人因于寺之东筑室三楹,旁盖小楼,祀文昌,下祀名宦之有功于西湖者。以乡先生林子羽、王孟扬、郑少谷、傅木虚、高宗吕、叶台山、曹能始、谢在杭、徐兴公、幔亭十君子袝焉。墙外一亭,列莳梅花,为觞吟之所。堂前仍旧名,后圯。道光间重建,增祀陈叔度、赵十五、黄莘田、谢双湖四公,称十四先生焉。
澄澜阁 赵忠定汝愚浚西湖,沿威武堂故址,建阁曰“澄澜”。拓城以后,址失。以地考之,当在城内定远桥之东北。明万历三年,按察使徐中行市濒湖池馆,建阁其上。由荷亭为梁,蹑级以登,仍忠定旧名,岭南黎民表隶书额。其下为堂,为燕游之所,马恭敏森为记。徐兴公有“开樽明月满西湖”之句。叶文忠诗:“桑柘几家湖上社,芙蓉十里水边城”,皆实录也。十六年,知府江铎重修,后圯。道光间重建于褒忠祠后。
皇华亭 在湖滨迎恩亭之东。左竖元肃政廉访司副使中顺公宝哥畏兀氏《去思碑》,右有明嘉靖初御史林釴换《靖闽碑》。其外为荷亭,槛外芙蕖数亩,斜阳欲下,香气袭人,冠盖迎送皆觞于此。梅中丞名鋗题柱云:“已束轻装趋北阙,暂停飞盖看西湖。”乾隆十三年,潘敏惠中丞重嵌《浚湖碑》于壁,寻圯。道光间重浚西湖,改建为李忠定公祠。
谢坪屿 在湖滨,一水盈盈,山光映带。相传昔有谢氏避地结庐于此,见《通志》。《闽都记》:谢廷柱,长乐人,都御史士元之子。举进士,授评事,历湖广佥事。致仕,市负郭田数十亩,筑室以居。后从子尚书杰改为宗祠。廷柱诗集亦有《西湖草堂成,五溪先生惠诗,次韵》云:“窗前碧嶂秋添赋,墙下黄花晚自栽。”则当是以官名其地者,俗误呼为谢评屿耳。许友有《西湖谢评事宅》诗云:“欹斜一屋傍芦花,两扇柴门面湖里。樵歌渔曲来晓昏,雨月风烟无闲止。四时有客至湖中,便道竹边评事里。”
谢 泉 一井在湖滨,谢廷柱所凿,镌曰谢泉。
褒忠祠 在湖中,旧为传经书院。乾隆六年改建,祀国朝殉难总督范承谟等。
大梦山 在湖西,周二里,东起迎恩亭,西临平章池。苍秀可爱,而多奇石。郡守江铎镌“廉山”二字,与客登临,欲建亭其上,而未果。其阳有墨池一坎,洼然而正方。元时有隐者,晦迹于此,镌曰“墨池”。近为筑坟伐石,多所缺败,非复曩时之旧矣。前有薛家园池,回环里许。弘治正德间,有文旭、文易兄弟乡荐登仕,前列甲第,后为池馆,迤西为宗祠。嘉靖初,丰学士熙谪戍,曾馆其家,为作《祠堂祀》,今皆寥落。山有孝子萨琅及子侍郎琦墓,南为萨氏墓庐。明曹学佺《泛舟西湖登大梦山》诗:“山色城中满,看山亦出城。却怜春欲尽,正值雨初晴。坐得野亭旷,到来湖水清。讵须问佳否,于此已忘情。”
平章池 在大梦山南,又名西陂。元平章陈有定别业。旧延袤里许,今湮没多矣。明郭波《泛西陂》诗:“古池六月官城西,霖雨既过水拍堤。云光十里浸楼阁,烟波一碧涵玻璃。玻璃远接岩峦色,深沉黑比蛟龙宅。此地曾经住贵臣,今当何处来仙客?碧山金马下殊方,柏台冰月相辉光。少微星高南斗旁,野夫倚玉蒹葭苍。主人好事非一日,吾辈亦岂偶然集。抱琴荡浆村醪香,开箧授衣涧香袭。落日兰舟未拟回,中流萧鼓隔山隈。荷花欢语菱歌唱,菱叶散乱还去来。风定波光湛不流,舟停潭影复悠悠。万木澄阴群鸟下,半轮月出东山头。”傅汝舟亦有《病不赴西陂和郭子》诗,见郡志。
熊兵桥 在湖之西,宋时熊兵营驻此,故名。今桥之南地,犹称后营。以此旧有河港引西湖水达南湖,今湮塞。
西湖书院 在熊兵桥北,旧为五路庙。康熙戊寅已卯间大疫,乡人迎赛若狂。郡守迟维城禁毁其像。缙绅郑开极等请改为书院,以祀朱子。门对湖光,双榕夹立,浓阴可憩,亦湖滨一胜概也。今门首有叶文忠相国旧题澄澜阁“桑柘几家湖上社”句,永福黄任书也。按湖西北岸,旧又有三山院,宋宝祐二年提刑王泌建。元致和间宪使易释里阿重建,设山长,今废,其址不可考。又有毗卢阁,在唐公祠之北,今亦废。
泥门桥 泥王庙前,俗呼平桥。
道士洋 在迎恩亭迤北,有田数顷,中有官路。
贵安山 延袤二里,郡北邙也。有谢琚墓。
自贵安山折而西,为象山,有明都御史陈则清墓,俗呼陈都墓。
古灵祠 在象山麓,祀学士陈襄,有司春秋致祭。旧祠在万岁巷,康熙元年移建今所,督学陆可求为记。后庑为集贤堂,以襄所荐士司马光、程颐、张载、苏轼、曾巩等三十三人配。雍正七年,布政使赵国麟捐修。八年奉敕重修。中有曲洞、荷池、勺桥、吟台、竹林、松岭、梅亭、城止亭诸胜。
佛国山 有谢给事贲墓。
郡厉坛 在保福山东。明洪武初建马鞍山,后移今所。
风节亭 在保福寺之西,初道周有亭。万历初,以提学副使邹迪光,赐名曰风节。
保福寺 在郡厉坛之北,初名唐安,陈天嘉二年建。明洪武初重建,名隆寿保福寺。
火烽山 山有明右都御史洪英墓。
梅亭山 有郑少谷墓,明郡守汪文盛营造,墓前有“闽少谷子墓”五字。国朝郡守吴六一重修。明傅汝舟《少谷墓下雨夜感怀》诗:“良友已亡悲凤去,遗篇虽在泣麟穷。休论十载追趋地,只漫千山梦寐中。青草渐生今日雨,白杨时动故国风。抚坟岂称酬知己,愁绝春原薜苈丛。”王文旭诗:“骑箕人已远,旧侣总堪悲。为忆藏舟壑,同攀挂剑枝。草青侵曲径,苔绿上穹碑。落日空山里,凄然共赋诗。”周廷用诗:“不见高人扬子云,山川到处勒遗文。眼前金匮谁能识,独有侯芭为起坟。”“元冢累累荆棘荒,夜台何处葬文章。长松老桧参天起,乔木千年表郑乡。”徐熥诗:“荒坟不记年,过客泪潸然。朽骨存于此,吟魂何处边。野孤啼暮雨,石马卧秋烟。安得斯人起,重令大雅传。”“山郭冢累累,经过下马谁。先生一抔土,词客百年悲。藤护将崩石,苔封未断碑。应知灵爽在,叹我不同时。”徐诗:“昔贤宁复起,大雅久无闻。黄土空销骨,青山不葬文。精灵沉夜月,吟咏冷秋云。词客应相识,诗成墓所焚。风流山吏部,白骨閟泉扃。异代思相见,千年不肯醒。松楸护灵气,川岳暗文星。墓燧无人治,遗篇又杀青。”袁敬烈诗:“落日暝烟收,凄凉闭一邱。生年无四十,名姓有千秋。孤岭寒猿啸,空山过客愁。可怜风雨夜,萧瑟是松揪。”“空林闭白云,深处易斜曛。诗客当年泪,先生绝代文。藤萝牵断碣,狐兔走孤坟。向夕悲风起,凄凉不可闻。”又傅处士汝舟墓在眠狗山,与少谷墓相邻。王应山《吊傅山人》诗:“桑户当年已返真,伤心交谊自先人。荒邱谁复瞻霜露,断简能无泣鬼神。采药尚掩蓬岛月,种桃空忆故山春。幸然委蜕依良友,何必要离井隐沦。”徐诗:“大雅人何在?累累土一邱。有诗传宇宙,无子祭春秋。樵采村童入,经过父老愁。泉台怜少谷,精爽可同游。”郭造卿诗:“应得神仙去,青天有玉楼。空余人世在,白草自高邱。挂剑留坟树,生刍奠陇头。千秋高谊在,临发泪还流。”
郡鹿山 在梅亭西,有乳泉石刻。山有学宪刘世扬墓,石刻“谏议阡”三字。
万安桥 在梅亭铺北,纳洪塘诸流,驿路要衡也。宋绍兴七年建,元季圯于水,所存二址。明宣德八年重建于旧址之西,四十丈许,酾水为五道,上跨修梁,而覆以亭。正、嘉、隆、万间屡圯,屡修。今久圯。
文 山 宋处士郑育居此。太守黄裳数访之,垒石为径,榜曰“文山”,故名。《闽都记》:旧有坊扁,今废。有小浦通潮汐。
自迎西桥直西,为草市都。有:
新 亭 初名西隐。唐太守唐秩有惠政,更名颂德。有寺曰西隐。明成化间,闽知府唐珣捐资辟地重建,俗称新亭,今名观音亭。有英济祠。
接官亭 旧在西湖头,即迎恩亭也。后驿道改由洪山桥入,遂改建于此。
浙绍乡祠 在观音亭西,祀静安公张绪。
康亲王祠 在浙绍乡祠西,国初建。
凤皇山 在一都。旧有香岩寺,今废。有桥亦名凤皇。今石梁仅存,而地犹称凤皇池。上有高风台址,元贡师泰增筑之,名以高风,自为记云:“方山耸其前,莲峰矗其后。左沧海,右洪江。云烟苍茫,极目无际。”又欲作亭其上,平章道隐助之,名曰“鸣凤”。今亭基亦没。朱子《和林择之凤皇山》诗:“木落髻鬟拥,湖平妆镜空。荒亡余旧事,惨淡只悲风。兴发千山里,诗成一笑中。诸君莫惆怅,吾道固当穷。”
东台庙 在凤皇山巅。五代闽建,以神有捍贼御灾功。嘉定间赐额忠惠,都官员外郎林岊为碑文。今俗称将军庙,山亦曰将军山。
清泉山 在凤皇山西,其支即贵安山。山有宋林之奇及从子子冲墓。之奇,官校书郎,由宗正丞提举闽舶,遂以祠禄家居,吕祖谦尝师之。子冲,字通卿,登进士,累官将乐丞。父卒,扶柩归。《闽都记》:二墓有祠,多朱子书扁。道周有石刻:“三山林氏先茔”,今式微。有豪门同姓冒之。
祭酒岭 在清泉山西,以闽湛温得名。《闽都记》:温事闽王延翰,为祭酒。翰使温鸩其弟建州刺史延禀(来使)。温恐兄弟从此多衅,自饮鸩卒。闽人哀之,葬于此,遂名其山。昔路逾岭而趋,后因闽总制张经营葬其父,辟路田间,以达行者。明徐《过祭酒岭湛温墓》诗:“大夫饮鸩伪闽时,古墓榛芜问不知。岭路即今传祭酒,行人下马看丰碑。”又有宋员外郎湛沂墓,亦在祭酒岭。《鳌峰集》云:古冢荒芜,傍有志铭完好,为治平中湛沂之墓。沂,俞之父也。刘康夫撰文。”明徐诗:“名姓无因著汉青,古坟零落在郊坰。谁知五百余年后,尚有人来读墓铭。”
四借亭 在洪山桥东。为明成化间布政使陈珂建,今圯。
洪山桥 距城西十里,跨洪江上。《名胜志》:自芋原上分支来,由桐口万安经此桥,以达西禅浦,绕城西入台江,与洪塘江合。《闽都记》:万安江口,旧有石桥门狭;溢水迅急,善崩,民以为病。成化十一年,镇守太监卢胜广旧址重建,佥事章懋为记。二十二年,太监陈道重修。然水门四十余,其七门当冲流,屡坏屡修。万历六年,巡抚都御史庞尚鹏重治建屋。万历已酉毁,知府喻政重造,又毁。国朝顺治中改造,寻圯。康熙间督抚姚启圣、吴兴祚、金鋐相继重修,复圯。乾隆间又修,旋圯。嘉庆、咸丰间又圯,道光间又修。按:岊江之水,自芋原而下,旧有桥,曰灵光(即桐口桥也)、曰万安、曰洪山,今二桥俱圯,惟洪山独存,然亦屡修屡坏。考曹能始《灵光桥记略》云:桐口、万安、洪山为水所经之处,皆有梁以渡。一则津济往来,人所易晓;一则以江潮相接处,江力微,不能胜潮。潮归时,扶江水以东驰,若奔马,则其水无情。且田庐就近者,易崩,故借桥之力以挽之。潮欲去而稍扼于桥者再三,若不一而足,则前人创造之意盖微矣。
由西门迎仙桥折而南,为高峰庵,地今名柴巷,旧西教场也。有桥跨河,曰高峰桥。桥之南有庵,今废为瘟神庙。
柳 桥 在草市都。唐时辟南湖于此,今惟一港,从通舟楫,从西水关入。
陆庄园 在高峰桥西。宋陆蕴、陆藻兄弟别业,园池亭馆,今皆颓废。
凤 山 亦名黄山,在柳桥南平田中。山阴有明都御史陈纪墓。
西禅寺 一名怡山,亦曰域山,距城西五里而遥。梁仙人王霸所居。有寺古号信首,隋末圯。咸通八年,观察使李景温招长沙沩山僧大安来居,起废而新之。十年,改名清禅;寻又改延寿。后唐长兴中,闽王延钧奏名长庆。淮兵焚毁,惟佛殿、经藏、法堂、西僧堂仅存。天圣中营葺,始就,周垣九百丈,居三千人。有奎华阁,明远、紫翠二亭,放生池诸胜。景祐五年,敕号怡山长庆。明宣德二年重建,屡修。兹寺为侯官丛林第一。旧有西宫,王霸居此,凿井炼药,有白龟吐泉,点瓦成金之异。后委蜕于所居皂荚树下。唐贞元中,观察使李若初建冲虚观,以祀霸及徐登、董奉、任放,为四仙祠。万历初,马恭敏森卜兆其地,遂移建于东。按寺志:冲虚观,旧在寺前东南,今废。西南仅存数椽,俗呼小伽蓝。有白龟井,亦枯废。寺内外有七井,俱唐开山僧懒安浚。四围多荔树,福州荔枝以西禅、开化二寺所产为著。寺之荔,宋时植者,旧有百余株。其法堂前后四株,传为五代僧慧稜手植,至今犹存。 宋蔡襄《和王介夫游西禅兼呈黄承制》诗:“山城只有四围青,海国都无一点尘。荔子丰标全占夏,荷花颜色未饶春。水边清吹传觞久,路上残阳立马频。不是闲来夸景物,欲将谣俗寄王人。”李觏《游怡山长庆寺》诗:“行行金碧里,气象恍如春。不记来时路,自嫌衣上尘。院香知有佛,僧静似无人。十载京华梦,相逢一欠伸。”李纲《西禅寺斗东堂》诗:“杰阁雄楼杳霭间,佳辰良夜共跻攀。斗回高柄临华栋,月涌清光出远山。急景行将悲晼晚,此身难得到宽闲。世间百虑何时了,且对金樽一解颜。”明王偁《秋夜宿怡山古刹》诗:“别路绕珠林,秋来落叶深。一灯今夜雨,千里故人心。已觉空门幻,还惊旅况侵。坐闻钟鼓曙,离思转沉沉。”郑善夫《病起步西禅》诗:“一春伏枕莺可怜,病起野池生白莲。偶尔梳头出城郭,便因看竹到西禅。天晴求食鸟双下,日午闭门僧独眠。明发螺江有行役,红尘白雁异风烟。”谢肇淛诗:“城西十里路,春树变鸣禽。远寺寻钟入,山僧避客深。雨花天外落,石塔洞中阴。悟得空门意,吾生已陆沉。”黄道周《宿怡山招提》诗:“路折城西地已幽,寒云更绕寺门流。深林何处堆黄叶,老衲无心任白头。山近重阳常欲雨,人经多难易悲秋。偶然坐觉蒲团稳,谁拟闲身几日留。”
石湖桥 在美宅里西宫前。
西禅浦 在西禅寺前。外临三港为江,俗名西河口。内有小浦达于河渠,有渡达凤冈诸处。
度洪山桥而西,为洪塘,有洪山寺。在桥西。明正德间布政使陈珂建。万历六年修,寻圯,甲寅重创。谢肇淛诗:“山下洪江江上村,江云山霭共黄昏。早潮归后暮潮到,一片寒声绕寺门。”
洪塘之山,皆曰洪山。其支者曰:
东岐山 岭上有里社最盛。环山之下,为洪塘市。
西 山 在云程山东。村落骈广,太常卿许谷祖居之。
云程山 自西山吸江而下,居下竖塔右麓。以象文笔,林、郑二姓居之。林副使玭、御史瑭、参议文缵、佥事壁、知府茔,郑长史阂、佥事元韶、知府惇典,其著也。山有白马庙,航海者多乞灵焉。
妙峰山 山有林廷选、玭、瑭墓,山椒旧时亭榭颇多,今皆废。上有妙峰寺,境极幽旷。宋天圣间建,明成化间修,国朝顺治间重修。上为宋中书舍人林遹读书处。
石仓园 在洪塘山麓。明曹学佺别业,有浮山堂、石桥、临赋阁、春草亭、石仓、语江亭、长至台、石君听泉阁、夜光堂、梵高阁、淼轩、梅花馆、林亭、涧室、荔支阁、碧泉庵、竹醉亭、琴书社、南池诸胜。绿沼翠岩,奇葩异草,与四库图书,照耀烟波之上。近易数主,诸迹皆芜没。
金山塔 江渚突出一阜,随潮高下,水涨而山不没,名小金山。形家以为印浮水面,中有石塔。旧有桥,以通往来,后拆,今易以渡。元王翰《金山塔》诗:“胜地标孤塔,遥津集百船。岸回孤屿火,风度隔村烟。树色迷芳渚,渔歌起暮天。客愁无处写,相对未成眠。”按:洪塘在前明时,廛市最盛,亚于南台。而科名阀阅之盛,亦甲于诸乡。自林、郑诸大姓外,若翁宗伯正春、张经略居第皆在焉。自倭乱焚毁,地方始消索矣。
自洪塘迤南,为凤冈,江水回环,周回数十里,中有三十六宅。所植多龙眼、荔支,居人多植果种花为业。有桥二:曰陈桥,曰周宅。而刘宅为大,中有祠祀刘氏诸贤,宋刘彝所居也。按:彝,仁宗朝进士,初从胡瑗学。神宗熙宁初,为制置三司条例官,以论新法不便,罢。复知桂州,以禁交人互市,贬。哲宗元祐初,复为都水丞,遂卒。刘康夫、刘藻、刘嘉誉、刘世南、刘砥、刘砺、刘子玠皆其后也。自凤冈迤南,至于杨岐,又至吴屿,为闽侯交界,夹江而居诸村落也。
小君山 在吴屿。明山人吴洪栖隐于此,王文旭《宿吴隐君故宅》有“早时季子幽居处,石室来游异往年”之句。郑善夫《访吴山人隐所》诗:“脱屐吴居士,寻君江水遥。云房生夜气,藓牖散春潮。榻静闻空籁,情高梦九霄。从兹毕灵宝,不赴小山招。”
自洪塘渡江而西,为旗山。在四都。隔江诸峰,演漾欹侧,其形如旗,与鼓山东西对峙,逶迤数里,高数百仞。上有勾漏洞、仙人石、旗尾堰诸胜。勾漏洞深不可测,藤箩为户,栖禽好作人声,云烟积而成块。相传间有寺,曰稳卧轩、曰紫蔗岩、曰碎霞屏、曰接潮峰、曰绿艾庄。绕山之溪,曰锦溪。麓曰太平山。《十国纪年》:王延翰葬于此,恐非。案:王墓在城北太平山,即太平地藏也。明徐熥《登旗山勾漏洞》诗:“溪山何逶迤,数里入鸿濛。斜日猿声外,残云鸟道中。乱峰诸洞隐,万竹一泉通。趺坐松间石,尘心觉尽空。”“丹成不纪年,古洞白云边。众水争趋壑,孤峰欲接天。路危逢乱石,山尽见平田。日暮休归去,还期遇葛仙。”环山而居者,曰南北屿。北屿一名水西。明林春泽太守宅在焉。宅后有八景,极林居之胜。郑善夫书“旗山第一峰”大字,刻于石。又有“人瑞峰”三字,亦少谷书。渡合山桥,有炉峰石屹立于阛阗间者,曰南屿。民居鳞次,廛市为西南诸乡冠。江水贯穿于南北屿间者,曰蚬江。地多产蚬,故又名小山曰蚬山。江有沶沫鱼、独脚蛏,胜比江东鲈蟹。山谷酿酒最擅名,曰红老。又产香丝笋、仙爪姜、紫香蓣等。徐诗:“山当曲坞蔽千竹,路入半林生一峰。”黄镐诗:“紫姜绿笋供租税,赤蚬银鱼代稻梁。”陈荐夫诗:“马江西吸旗阳水,象岭南襟笔架山。”王维褒诗:“桕树千丛多傍水,梅花到处结为村”罗恭诗:“莳圃远携斤斧去,灌田多背桔槔行。”读诸诗,多恍佛此乡之风景矣。
响石崖 在旗山阳。明少保黄镐别业。有桂岩、鳌石诸胜。山畔万松如棘,有石累然伏土中,人行其上,璘璘有声。
锦溪草堂 在北屿。明太守林春泽所居,有竹斋、石筠亭、茂对亭诸生。春泽早岁能诗,与郑善夫、方豪、张经等唱和。晚喜读易,年逾期颐,筋力不衰,登涉如少年。卒之日,端坐而逝。子孙皆显达,人称水西林氏。
且闲堂 在旗山北。明少司徒林应亮所居,中有颐老轩。叶文忠相国云:公束发登朝,备位亚卿。晚告归,筑堂见志,满百岁,邦人艳之。又有砚北山居,为少司马林如楚别业。
石松寺 在三都旗山麓,一名石嵩。宋大中祥符三年建,初名灵凤;绍兴十年,僧天石于石上种松,因易今名。成化九年重建。后多颓废;万历间兴复。天石种松三本,有自刻诗云:“偃盖覆岩石,岁寒傲霜雪。深根蟠茯苓,千古饱风月。”明林春泽《石松寺》诗:“翠旗峰下丛林晚,有客相携眼倍明。天迥风高双鸟逸,江空木落万山清。岚光未纵烟霞老,野兴偷随杖履轻。谁信昨非今更是?我今方得古人情。”陈价夫《晚过石松寺》诗:“看山不觉深,拄杖入双林。古意坐来淡,秋云行处阴。白莲重结社,芳草自知心。却恐归时路,明朝不可寻。”
象 山 在旗山南。山形如象蹲伏,故名。内有洞,蝙蝠如飞鸦蛇虎蛟龙交斗,岩蜂结蜜成石。居民以莳姜蓣靛为生。晌午炊烟冷冷,数家鸡犬相闻。其下曰:梅溪。盘旋里许,涧水潺湲,梅树如绣,纵横岩石上下,恒多觞吟过客。山畔有象鼻庵,僧无还居之。宋时为铁冶场。伪学禁起,朱子遁迹于此。又有青芝洞,为明董应举侍郎之读书处。
白鹤山 在五都旗山南。松径萦纡十余里,有鹤巢其顶。涧水冷冷,与鹤鸣相应。唐同光二年建寺,曰仙宗。元至正二十三年重建。有历峰亭、洗钵池、昙花磴、枢松关、金鸡岩、卓锡泉、垂箩径诸景。
崎头山 在七都在象山之东。峰峦奇秀,上有仙人石,下横长江,曰浯江。江滨巨石横浸,为苏崎,为济度处,盖大江之支也。山半石矶临水,号醉渔。其旁□山、月山、龙崎山。
寻山庵 耕隐亭 在垚沙浯江之滨,皆参政唐澞别业。澞少耕作负薪,自资起家。历官登莱参政,晚归咏其中。按《三山志》:寻山庵,旧记作寺。闽光里,同年置。
精严寺 在七都。唐长兴二年建,初号浔湖塔院。大中祥符六年,升为精严寺。元符间始大辟土莽,为游人憩息之所。内有指柏堂、妙观亭、普照轩、罗汉洞、独露庵,上有小台、金界亭,又北有台山、普现庵、万圣台、盘陀石、金明窟、清凉台、月华庵、华峰亭、竹洞、绿阴亭、喜见亭诸胜,杨朏为记,后圯。洪武间重建,今复圯。
屿头山 在十都,一名花屿。《名胜志》:周围有六桥,曰:合潮、玉浦、郑屿、温阳、后山、王丘,皆擅花木之胜。宋林安宅居此,俗名上溪。西为斗门山,有屿曰:董屿、月屿、环屿,民居鳞次。
超山寺 在十三都。元泰定初建。《闽都记》:隔大江沿浦而入,有孤阜突起,山下有四门江桥,旁为石门山,二山对峙,中贯诸溪,望之如门。有伍仲襄庙。明王湛《超山寺》诗:“朝踏山中云,夕宿山中月。禅扉閟寂寥,尘想于焉绝。阴郭翳乱藤,石磴埋残雪。达曙淡无眠,钟声在林樾。”陈椿《重游超山寺》诗:“扁舟一叶泝江潮,古寺风幡影动摇。门掩白云行处近,林含青霭望中遥。月华隐映三千界,水气浮沉十四桥。因向支公重证果,便思脱屐飞尘嚣。”陈鸣鹤《重登超山》诗:“磴险全依竹,桥危半引藤。烟霞前日客,钟鼓隔云僧。叠嶂已千折,孤峰更一层。不愁归路晚,犹有过山灯。”
龙潭山 在十一都,一名西山。《万历府志》:山下有潭,龙居之。岁旱祷雨,以磁瓶涂蜡于口,悬而下之,以有无得水,测雨候。潭中群鱼游泳,无敢捕者。有灵石四,若龟、蛇、剑、印,溪源之水出焉。旁有屋数楹,祀张真人,俗称溪源宫。东为龙台山,与侯官市赤塘山对峙,西为竹崎。明陈椿《溪源即事》诗:“逶迤寻仙路,青溪绕洞门。桃花遥辨径,流水曲通村。绕树迷黄蝶,攀条坠白猿。人疑河上老,地是武陵源。几处阐鸡犬,多年长子孙。种麻生事熟,钻燧古风存。濡泳鱼偏乐,飞翔鸟欲言。花边觇甲子,木末候朝昏。天远鸾骖度,风高鹤吹喧。愿言投秘要,服食已无谖。”
十四门桥 在招贤里。叠石为桥,酾水十四道,故名。
自洪塘迤南渡江,为仙崎,本名阴崎,与阳崎对峙。树木阴翳,居民稠密,临于江浒。江即名阴崎江,源出永福明溪,行者南北必由此出涯以济。郑潜避地瓜山,乃创义渡,置田以给舟子,处士吴海为记。
瓜 山 联方山西。《闽都记》:有三峦直下,分派如瓜,故名。中峦居人环绕。宋潘柄、元郑潜皆居此。明徐《舟次瓜山》诗:“郑公渡口石桥斜,山色重重碧似瓜。遥望炊烟青不断,蓼花深处见人家。”按:潘柄,字谦之,与兄植皆从朱子游。其学以务实为本,不干仕进,学者称瓜山先生。郑潜,字彦昭,歙县人。元至正中为泉州路总管,致仕,寓居于此。尝建义学,置义渡。其瓜山精舍之东,树以樗,曰樗台,自号樗庵。子居贞,明洪武中举明经,历官河南参政,与方孝儒友善,坐其党死。见《表忠录》,有文集数卷。别业曰桧亭。徐诗:“苌弘碧草无寻处,剩有诗名在汗青。”孙昭谷诗:“义气掺当靖难日,死生甘受党人名。”孙炎,隐居教授;曾孙名垍,著有《耕云稿》。
泽苗江 俗称白苗,源发永福,历侯官古灵而下,东岩则瓜山、黄岩、大鹏诸山之水,汇流至此,至阴崎乃与阳崎江合。江之阳,张氏居之。十二都又能南阳山,瓜山之支也。山巅有乌江潭,潭有四,以风、云、雷、雨为名。岩石险怪,人迹罕到。每潭阔丈许,相传有龙居之。岁旱,有祷辄应。
古灵山 在瓜山西,一名大帽山,一曰席帽。千峰奇峻,前有文笔峰,特峭拔,宋陈襄所居。《闽都记》:子孙宋代在婺源、吴航,科第不绝,故名。迄今寥落。宋时像设屏风犹存。又有林宪宅。宪,字文则,隐居教授。宣德、正统间屡聘校文,俱不赴。尝作真宅,曰“渔海归航”。山腰有石室,曰“天乙岩”,一名“小方广”,一名“罗汉洞”。岩西南隅甘泉涌于石上,可资群饮,渴而复盈,石旁多生蓝草。旧有隐灵寺,唐咸通间建。又有安德院,唐大中初建。灵源洞,宋嘉祐中建。古灵多佳境,有云湾渡、月山崖、安德泉。悬崖甘冽,如匡庐瀑布。又有赞公房、碧玉潭、落镜桥、小天台、蟠龙石、逗云亭,在梵宇中,今多芜没。又有古灵庙,在福顶山,神曰正祐王。唐天祐三年降灵,每岁孟春乡人祈福甚虔。宋时叠加封号。王褒有《题古灵旧隐》诗:“故乡风景应何有?少年交游恒白首。乌府新推从事贤,谁道折腰羞五斗。因言旧隐似盘谷,梦里惟怀返初服。蕙带萝衣江上春,王孙几望天涯绿。”
芹 洲 在十二都泽苗之西。当永春溪流迅急,岁久壅而为洲,周二十里,洲多产芹,故名。陈氏居之。又以四面皆水号瀛洲。
龙 湖 在九都。界于永福,与古灵隔江对峙,有湖,下有温泉,俗呼土牛,音讹也。陈氏居之。
由洪塘迤西,为石岊山,在岊江滨,旧淮安县治。其山秀拔,其石高广平坦,其江汇五马、三洲之胜。山有越王亭,下即岊江。江流自北而东,历侯官市至此歧为二。朱子《石岊江行》诗:“春日江中注,我行溯其波。扬帆指西澨,两岸青山多。青山自逶迤,飞石空嵯峨。绿树生其间,幽鸟鸣相和。搴蓬骋遐眺,击节成浩歌。独语无人悟,兹怀竟如何?停骖石岊馆,解缆清江滨。中流棹歌发,天风水生鳞。名都固多才,我来友其仁。兹焉同舟济,讵止胡越亲。相期岂今夕,岁晚无缁磷。”又《晚发怀安》诗:“挂帆望烟渚,整棹别津亭。风水已云便,我行安得停。离樽枉群贤,浊醪愧先倾。谈笑不知远,但觉江流清。猎猎甘蔗洲,茫茫白沙汀。斯须复回首,只有远山青。野色一以暝,川光晶孤明。中流漾华月,极浦涵疏星。酒酣客散归,茫然独宵征。起视天宇阔,此身一浮萍。难追五湖游,未愿三闾醒。且咏招隐作,孤舟转伶俜。”
芋原驿 在石岊江头,距水口百六十里。
侯官市 在芋原驿对岸,古侯官且治也。唐武德六年,置县螺江之北。贞元五年,为洪水漂没,观察使郑叔则奏移入城。遗民廛居成市。有石塔临于江浒,与赤塘山对峙。赤塘俗称塘下。
马渎江 在十三都,上接螺女江,汇延、建、邵、汀诸郡水。
螺女江 在十三都石岊对面。上接囦溪,由闽江入海。有螺女祠,缘谢端事而附会也。孙昌裔《侯官市夜洎》诗:“纤月青山外,芦花白雁边。宵光看野桡,人语隔江烟。潮落河流浅,天低象纬连。渡头谁击柝?愁杀木兰船。”
石门峡 在十二都。溪口甚狭,仅可容舟。当大江冲流,夏秋淫潦泛入数里,田为巨浸,旧曾填塞。
白龙洲 在十五都。初与甘蔗洲相联,大江流于洲北;后为洪水所冲,江徙而南,白龙、甘蔗遂隔水相望。
竹 崎 在十六都,与甘蔗相望。有榷关,近移五县寨,巡检驻此。
小目溪 在十六都。源出永福溪里,鸿山最大,山下村落成聚,鸡犬相闻,达于永福、闽清界。
唐举山 在十八都。隔江为叶洋,为蒙溪。上有圆峰阁,一曰圆通。一峰耸秀,临于江浒,有阁祀马仙,俗名观音崎。
鼋 溪 在十九都,俗呼源口溪,多产鼋。旁有小金沙院、鼓山园,其山径达于闽清、永福三县交界处,曰源隔。明陈椿《源口夜泊》诗:“投宿江干日欲斜,隔村鸡犬几人家。夜来清梦随渔父,棹入桃源拾落花。
下 崎 在二十三都,临江维舟处也。山居之农,由兹出入,有径达于闽清。
由万安桥折而西,为闻政桥,在芋原东南,一名文振,有亭其上,柱皆石,其下低田,不通江潮。
通谷山 在四十三都、闻政桥南,一名桃源洞。巀嶪多奇胜,有笏石奇峰、仙冠石、紫岩亭、高洁台、一线天、六华岩诸胜,称十八景。宋翰林潘牥读书于此。《名胜志》:有桃源井,亢旱不渴。图谶云:桃源井半,将军石畔。义殊难晓。徐熥《游通谷洞》诗:“小径斜通谷,攀跻及晚晴。草荒寻鸟道,磴险作蛇行。暮色千峰合,春流一镜平。石间题旧刻,半是紫苔生。”曹学佺《游通谷洞》诗:“山行不觉暑,为入洞门幽。药涧微风度,松涛乱影流。潭猿声外雨,野鹤梦中秋。况与乡园近,无劳托外游。”徐《游通俗洞》诗:“石马卧斜曛,松声咽水濆。危桥斜度月,邃谷暗藏云。骨自何年朽,名犹异代闻。丰碑颓折尽,留得掘余坟。”
灵光桥 在洞口。《名胜志》:岊江之上稍折而东,为灵光山,有桥曰灵光桥,即桐口桥也。桐江之水出焉。明万历六年重建,为亭其上,后圯。天启间,郡人曹学佺复建,今圯。
大嘉山 由桐口入里许,俗呼李公山,以李忠定纲墓得名也。墓旧为僧神晏塔。
由芋原而西,为黄石溪,即石岊江上流。源自分水关至白沙,合流七十里,入西峡。
沙 溪 自水口至芋原总名。中有沙壅成洲,因名。上有沙溪山。
葛岐岭 俗呼蟛蜞(岭)。上通铁岭,下通桐口。
陈塘溪 源出怀安十四都,萦纡至此入江。岁旱则堰石为坝,旧有桥。
白石滩 在陈塘溪西。巨石嵚岑,江流迅急,上有神祠,树木蓊郁。
甘蔗洲 在十五都,与竹崎相望。倚山临水,民居鳞萃,有马仙宫、五显庙。
陈湖铺 在陈店洋。上通叶洋,下通铁岭。
叶 洋 蒙 溪 在三十四都,源出连江,溪口有桥,去白沙五里。
白沙驿 在三十四都。下通芋原六十里而近,上通水口百二十里而遥。
大濑铺 在三十三都。上通松岭,下通白沙。
大目溪 距城西北六十里。源出古田,沿溪以数十里达于雪峰。宋李弥逊《大目溪》诗:“造物随人意,轻帆百里间。舟痕风力健,客枕橹声闲。山合尘踪断,秋高爽气还。望州相见处,骞直透三关。”
铁缆桥 在大目溪。内有潭,曰丰济潭,旧传有龙,二年一兴,兴则暴雨冲溪。乃以铁缆,缆桥上,并铸以铁佛镇之,乃不为患。
渡大目而西,为松岭铺,在大目埕。上通汤院,下接大濑,东有白沙新驿。
双髻峰 在二十四都。距雪峰八十里,小箬之水出焉。上有鳌峰岭,山形险峻,岩谷幽邃,四面危峦,缭绕回抱。《闽都记》:山有石在土中,唐人掘取供玩。其麓有汤泉院,出温泉。唐僧师复卜居于此,后移绥平里。师复尝作偈云:“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宋苏轼赏之。有曾巩、程师孟、蒋之奇诸公留题,冠盖南北多集于此,盖小箬旧署驿也。按:今绥平里有双峰寺,唐咸通五年建。初,僧师复与观察使林衮同业儒,赴举至扬子渡口,师复有出尘之想,因赋诗,有“君自成龙我成道”之句,浩然而归,卜筑于双髻峰下。久之,移居绥平里。六年,以观察使李瓒请,赐额“护圣禅院”。绍兴三十一年,为富枢密直柔功德院。后人作四悦堂,像瓒、衮、师复及周朴,以其同游且同趣也。堂前一峰秀拔,下有小溪,宛如临安灵隐寺飞来峰状。
梅埔山 在二十五都,界侯官、闽清。下有钟潭,相传潭水中有钟,莫知年代。唐贞元中,僧维亮欲取之,见蛟龙出,遂不敢近。木多梅,果多梨。梅溪之水出焉;其西为小箬。
小箬溪口 旧有驿,今废。其西为大箬,山居各村,多由此出。
仁 溪 亦名安仁溪,在二十五都。源出连江;溪以西,界于古田。
郡北门外,即旧北夹城之遗爱门,以郡守元绛得名也。为遗爱桥,即门外板桥。东为北园,西为西湖。滨湖有教场。
观音亭 临北湖上。
铜盘山 在城北五里太平乡。《闽都记》:有大小铜盘,连属者为竹柄山。
五峰山 俗名五凤。由大鹏搏而来,五峰峙列秀耸,延亘教里,为郡后扆。稍南为罗峰山。五代晋天福二年,方士言于闽王昶:有白龙昼见于此,因作白龙寺。今寺废,地犹称白龙。其北为杜坞。
兴圣坑 俗讹为丞相坑。在螺峰山南,旧有院,今废。
马鞍山 在三都,以形似名。宋时有地藏院。
大夫岭 在马鞍山稍西,相传有大夫墓在焉。
杜坞山 连属者为程田山。
拜郊山 在杜坞西。闽越王燔柴处,有址。
凤池山 在马鞍山北。《名胜志》:山椒有池,广可三四亩,相传有五色鸟浴此,故名。有泉曰水帘。五代汉乾祐元年,忠懿王易升山僧田,为尚贤夫人坟,建塔于此。宋绍兴八年,为颜岐功德院,又改显忠祠。宋初,有擢秀亭,提刑喻涉赋诗,倅幕皆属和。又有凤池轩、览辉亭、华严阁诸胜,俱宋时建。建炎二年,进士题名于此。崇宁中陈璀被放,亦居于此。宋曾巩《游凤池山》诗:“经年闻说凤池山,蜡屐方偷半日闲。笑语客随朱阁下,醉醒身在白云间。溪桥野水清犹急,海岸轻寒去却还。为郡天涯亦潇洒,莫嗟流落鬓毛斑。”元绛《游凤池山》诗:“州人未识凤池山,朱毂时来此往还。四座杯盘在天上,满轩风雨落人间。千围古树排旌盖,百道飞泉响佩环。谁为霜绡图景象,翠微高处一衰孱。”李纲《游凤池山》诗:“凤去空余旧浴池,竹梧交荫翠参差。云随屐齿生松磴,泉合琴心泻石陂。幽讨平生如此少,清闲今日许谁知?道人为筑紬书室,仗屦来游更卜期。”
自遗爱桥迤东,为北园,延亘数里,有曲池,通于西湖。明权珰行游处,今多圯废。
苔 泉 一名龙舌泉,在龙腰山。泉甘而冽,有石刻“苔泉”二字。其侧旧有二亭,曰洗心,达于北轩,亦中贵所治。泉之上有石泉院,唐元和间建,今俱废。
龙腰山 即越王山之半蟠城外者。按《闽都记》:闽时尝议凿通城外濠,有言此龙脉不可断,遂止。旧有护脉巨碑,今辟为大路,通井楼门。
陈观察岩墓 在太平乡。岁久湮没,土人盗开墓穴,铭石遂出,文为参军黄璞撰。康熙四十三年,郡人林佶、林侗见之,与诸生陈沂广等移石郡学。五十年,郡人李范修复岩墓,复纳石于冢,建亭其上。今亭复圯。
刘巡检庙 郡志:巡检名濬。元至正间,为连江县宁,善巡检,杀贼有功。既又与贼遇,被执,死之。帅府上其事,赠福建行省检校,诏立庙北门外,春秋致祭,今废为里社。
社稷坛 在郡北大鹏山之南,俗名北坛山。其阳为梅柳山,有梅柳二夫人庙。先是坛在城南七里许,唐迁南涧寺东,闽时迁乌山之阴,元初移法海寺,明洪武初移今所。其北地名王墓,传为王延翰葬所,即太平地藏也。《十国纪年》云:在南屿太平山,恐悮。
卧龙山 距城五十里,一名伏龙。有三石如品字,名品石岩。石园而耸,叩之则诸山响应,又名应石。有寺曰安国,初名龙邱。中有得爱亭,为前代刺史劝之所,后易名翠楚。又有笺经台、放生池诸胜,今悉芜没。石刻题咏甚多,漫漶不可读,而程师孟、陈襄、陈莘老、钱光弼诸名尚可识。宋元绛《卧龙山》诗:“朱轓何事独来频,不为溪山只为民。最爱年年禾稻熟,时丰定有壤歌人。”程师孟《与陈襄刘彝湛俞同游卧龙山》诗:“闻说林泉便访寻,平田一径陟孤岑。松阴落处宜诸客,荔子生时值万金。尽放迟回官舍近,不妨闲处石门深。四边稻熟征租了,稍惬微官出郭心。”明高瀔《翠楚岩歌》:“红尘不上山人山,巾舃瓢瓢苍翠间,草树几湮千古迹,烟霞难改万蜂颜。天开翠楚卧云根,品字中分石是门。莫向此中留篆刻,古来名字烛苔飨。岩头老鹤迎人舞,岩下白云逐水流。回望冶城烟火里,几人来此共天游。卧龙山对莲花开,赤日遥光倒影来。万壑香风扶我醉,一筇凉雨逐仙回。”
义 井 在卧龙山下,有石栏刻字。
北溪渔隐 距城北十里北溪上,刘涣隐处。涣字孟潜,侯官人。日持长竿钓溪上,兴至则歌诗自娱。宋哲宗元祐中,郡守许懋闻于朝,涣固辞不出,人号为北溪翁。涣有诗云:“杜门谢客渔樵外,垂老摊书烟水间。”
蓝光墓 在元沙山。明王偁《吊蓝光墓》诗:“曾将孤愤负当时,老判南荒众岂知?王气已随陵谷变,剑歌空对海天悲。秋风白发惊残梦,落日穷泉有所思。欲吊怀沙双鹤远,不堪惆怅泪如诗。”
升 山 距郡北十里而遥,即飞来峰也,俗呼猫头山。《寰宇记》:越王勾践时,一夜从会稽山飞来,岩石间时闻鼓声,下有元沙寺。《三山志》:“梁开平元年置,本安国宗一禅师塔院也。开运三年,淮兵寇闽,焚掠几尽。天熙二年,僧戒珠始葺而新之。绍兴三十一年,朱丞相倬请为功德院,赐额敦忠崇报寺。上有灵岩寺。”“陈天嘉三年创,旧号飞山。天宝中,任放升举于此,乃号升山。兴元初,僧雅藻居之,观察使孟皞请于朝,移今所。”按《闽都记》:旧所即元沙址也。藻尝与谈经于此。今寝堂扁曰“紫云”,其遗迹也。府志:明嘉靖中重修,今圯。山有任公台、静游亭、洗药池、熙春台、不溢泉、鬼磨石、仙升岩、岩孕芝、息鱼池、揽翠亭诸胜。唐周朴《升山》诗:“升山自古道飞来,此是神功莫浪猜。气色虽然离禹穴,峰峦犹自接天台。岩边古树泉冲落,顶上白云日照开。南望闽城尘世界,千秋万古卷浮埃。”宋陈襄《和程大卿游升山》诗:“相逢正及荔支期,况值千岩雪洒时。南国小棠偏去近,北山逋客独来迟。云中真有三清路,尘外都如一局棋。闻欲引泉添洗药,未应夺我凤凰也。”曾巩《游升山》诗:“修竹长松十里阴,任敦烧药洞门深。独窥金版惊人语,能到青霞出世心。鸡犬亦随云外去,蓬瀛何必海中寻。丹楼碧阁唐朝寺,锡呗香花满旧林。”明徐《游升山》诗:“云端石磴万峰回,松竹阴中觉路开。江汇都从闽海去,山飞曾自会稽来。香灯供佛铺初地,丹药升天没古台。独有昔贤遗刻在,年年秋雨长青苔。”谢肇淛《登升山》诗:“翠微高控大江回,寂寂僧寮昼不开。古寺尚传陈建置,孤峰疑自越飞来。龙蛇石上留残篆,鸡犬云中有旧台。紫竹碧桃零落尽,玉田无主鹤声哀。”
自龙腰山东北至赤桥,距新店一十里,有水磨。逾北为长箕岭。在三十七都,一名长机,一名桃枝。路通古田、罗源;为侯官大湖诸乡入省孔道。宋黄榦《九日桃枝岭》诗:“登山岂不乐,属此风露清。排檐夜雨滴,诘旦天空明。欢然金石交,要我林泉盟。支筇趁汗漫,勇往不计程。一水何萦纡,千峰郁峥嵘。仰视流云驰,俯听幽壑鸣。班荆得所适,斗酒聊共倾。人生会有累,聚散如浮萍。今朝诸胜游,异日难忘情。意惬各赋诗,庶以纪此行。”又《复归桃枝岭》诗:“大溪章溪溪水清,上寮下寮山路平。三山屹立相犄角,百里连亘如长城。仰干云霄不盈尺,俯视天高浮寸碧。闲云吞吐溢涧谷,飞泉喷洒下石壁。中有一山名芙蓉,端冕正色群山空。望之可敬不可慢,僧言直与衡岳同。陂陀突兀作云洞,虎豹蹲踞栖鸾凤。闻道前朝开辟日,曾住浮屠几千众。我来已作五日行,皇天一雨复一晴。穹林香霭非人世,手接群仙朝玉京。晓来更向山前去,忽到山翁栖隐处。却忆桃源洞里人,日出烟销忘旧路。”陈藻《桃枝岭》诗:“儿童嬉戏向比邻,长见桃枝出郭人。七十五翁方过岭,回头万事总成尘。”谢肇淛《桃枝岭》诗:“不识桃枝路,聊为出郭行。山邮迷远近,岚霭互阴晴。碑蚀苔间字,泉添雨后声。乱峰青如簇,一半不知名。两岸束溪声,崎岖十里程。却从山口望,遥见下方城。断笋时来市,烧荒不为耕。老僧知客至,飞锡远相迎。”
莲花山 距城二十里,在桃枝岭前,一名永福山。山形高峻,上锐下圆若菡萏,郡主山名。高凭一阜,上色深红,曰胭支山。相传闽王有女葬此,洗胭脂粉注积其旁。旁为闽王改葬处。朱子《题莲花峰》诗:“群峰相接连,断处秋云起。云起山更深,咫尺愁千里。流云绕空山,绕壁上苍翠。应有采芝人,相期烟雨外。”
闽忠懿王墓 在莲花峰下。后唐赐神道碑,张文宝撰文。明宣德间,墓为盗所发,有司营治。万历三十六年,裔孙王亮调福建转运判,重修。明林谨夫《记发塚》诗:“莲花之峰高入云,巍峨下有前王坟。松围翁仲如相语,草暗麒麟似出群。当时卜筑嗟埋玉,春色开残红踯躅。晓雨初晴叫鹧鸪,寒烟欲敛游麋鹿。忆昔朱连两构凶,层城如昨霸图空。故宫总付苍茫外,羡道都归寂寞中。寝园秘器期千古,宣德年间发行伍。金炉璃碗落人间,玉带真容归御府。吾闻发者三十人,一人坠死其妻嗔。互相告首殒囹圄,无人得脱王憾伸。所幸官司即修缮,旧时茔城皆安奠。富沙派出来中州。蘋藻频思致民荐。维王秀挺英雄姿,保障东西建鼓旗。军中王气诚非偶,五百年来德政碑。古松老树多遗爱,濯濯英灵宛如在。后来勿学屯田军,踏破苔花慎勿再。”郑善夫《过琅琊王墓下》诗:“田文全盛日,泪下雍门弹。王氏千秋后,劳歌玉树残。寝园生兔穴,疑冢奠龙蟠。万仞莲花色,关河望已难。”林垠《过闽王冢》诗:“满地胭脂一派分,樵人空自识王坟。玉鱼金碗无寻处,隐隐青山镇白云。”徐熥《过闽王墓》诗:“玉辇何年去不回,霸图千古总成灰。秋深兔穴依寒垅,岁久鱼灯出夜台。故国关河瓯越在,遗民蘋藻鼎湖哀。莲花峰下黄昏月,犹见三郎白马来。”徐诗:“八郡封疆一望遥,秋山松柏冷萧萧。宫车去国成千古,剑玺传家历五朝。石马西风金碗出,野狐穿冢宝衣销。丰碑勅赐唐年月,春雨苔花字半凋。”
贤 场 在长箕岭后。宋季禁伪学,朱子辟地讲学于此,有庖羲谷,山后有高峰精舍,为黄榦归隐处。
黄文肃榦墓 与其父御史瑀墓,俱在长箕岭,朱子为撰墓志。明嘉靖初,郡守汪文盛修葺二墓。创享堂于元沙,望祭之。明傅汝舟《陪汪郡公谒勉斋墓》诗:“先生坟在庖羲谷,异代虚无草木间。俎豆自今开时庙,衣冠终古閟空山。峰高元气长回合,地迥精灵自往还。浅薄叨陪堂下拜,几瞻遗像愧尘颜。”徐诗:“幽坟荆棘里,传是宋名贤。古柏摧荒冢,丰碑立野田。西风谁下马,夜月自啼鹃。冷落清明雨,无人挂纸钱。”谢肇淛诗:“典型犹在望,异代更谁论?马鬣孤坟在,鸡碑十字存。野田侵基道,寒烧松门。蘋藻何人荐,伤心问九原。”
石牌庵 在长箕岭下,距城三十里,与黄勉斋墓相连。有石牌立田中,庵以此得名。
林洋寺 在三十九都。《闽都记》:后晋天福元年创。《三山志》:长兴二年置,后废。万历间,僧大渊重建佛堂。国朝康熙十二年重修。明陈鸣鹤《过林洋寺》诗:“绝磴崎岖雨气凉,桃枝岭外访林洋。山围法界微基在,路绕平田旧业荒。忍草入帘新卓锡,昙云满地旧开堂。空堂尽日无人过,卧数千峰到夕阳。”徐诗:“故院犹存旧日名,茅茨重结两三楹。鸡碑折断摩无字,鸱瓦颓残踏有声。地僻久虚游客到,山荒都属老农耕。林间留得迦陵在,飞去飞来吊月明。”谢肇淛诗:“丛林一片掩垂藤,败铁生衣石阙崩。夜雨孤村闻断磬,春畦隅水见归僧。山荒荆棘无邻近,影隔桃枝少客登。寂寞茅茨余四壁,霜风时打佛前灯。”
龙迹石 在长箕岭后。宋初属闽县兴城里龙岭溪旁。唐广德中,有龙从石上起,着四足,深可数寸,林谞为记。旁有广施庙,宋立。其北又有翠微院,唐天成元年置,宋至和三年重建,今俱颓废。见《闽都记》。黄勉斋《翠微院》:“古寺残僧少,孤村碧树围。明朝山下路,愁绝望烟归。”
九峰山 距郡北七十里。由长箕岭龙迹石而入,山巅奇峰九出,圆秀峭拔若笔,与芙蓉、寿山并称三山。明谢肇淛有《游九峰诸山记》,详见郡志。有九峰寺,唐大中二年初创,咸通二年赐号九峰镇国禅院,柳公权书扁。大顺元年,赐僧慈惠禅师并紫衣。万历中僧真灿重建;国朝康熙十八年僧觉华重修。今颇颓废。宋黄榦《九峰寺》诗:“暝逐归云入远山,九仙环立似人间。摩挲石刻元和体,矍铄僧谈宣政间。往来古今浑作梦,只鸡斗酒强开颜。明朝酌取龙渊水,直上层霄不肯还。”明陈鸣鹤《宿九峰寺》诗:“入山便觉意欣然,定与山灵有宿缘。断续九峰都绕寺,住持几众尽耕田。树围绝巘莺声外,水咽危桥鸟道边。行遍空廊闻击竹,何人参破祖师禅。”“空蒙山色雨中奇,百里看山策杖迟。苔径莺花唐宝刹,石坛香火慧禅师。云边坐看长流水,松下闲抄半折碑。罗磬数声功课后,观心最是倚阑时。”徐《宿九峰寺》诗:“遥望危峰九点苍,寺门名额自残唐。庄严佛相新兰若,慈惠禅师古道场。风送茗花香半岭,雾侵岚翠染空廊。东山月晓声闻寂,卧听钟鱼出上方。”“法祖开堂七百年,古坛元不断炉烟。金钱岁久销初地,宝磬风高咽墓天。野衲躬耕青嶂外,游人梦绕白云边。沧桑几变空门劫,没尽先朝供佛田。”谢肇淛《宿九峰寺》诗:“历遍崎岖翠万重,夕阳已挂寺门松。窗前平楚诸天界,云里青莲九叠峰。宝地半区谁布席?残僧数口尽为农。开山尚有宗风在,凄断斋堂五夜钟。”“千盘鸟道数重溪,荒黑藤萝路欲迷。门牓尚题前甲子,山云犹护古招提。松翻暝雨当空路,瀑卷晴云绕寺低。隔尽万峰谁得到,平林一片鹧鸪啼。”
芙蓉山 距城六十里,山形秀丽若芙蓉。别麓有洞,曰灵洞岩。《名胜志》:萦纡十余里,秉炬而入。岩石互锁,乍狭乍廓,绀乳时滴,阴气迫人,火色深闪。行五里,至五代僧义存开山堂,可坐百人,有石鼓、石床、石盆诸物。过此凛凛,莫穷其源。有寺曰芙蓉,唐太和七年建,咸通八年赐额延庆禅院。宋太平兴国间改名兴国禅院,明万历间废。国朝康熙四十二年,僧唯括重修。宋黄榦《登灵洞岩歌》:“寒岩突兀山之阿,足履危蹬攀藤萝。岩下清泉响环佩,岩前古木交枝柯。当中洞门忽开豁,上有石屋高嵯峨。乾坤开辟已呈露,鬼神守护频挥呵。重门黯淡不可入,以火来照所见多。出门小洞亦奇绝,神龙奋怒吞蛟鼍。胜景如此难重过,手倚石壁频摩挲。安得雄思如悬河,长吟大咏复高歌。”又《宿芙蓉寺》诗:“万叠云山踏雨来,白云依旧压山隈。尊罍罄尽客怀恶,衣缕沾濡僧意猜。默坐香炉烟起伏,喜闻灵洞石崔嵬。五更清磬丁当响,参斗横空天四开。”明林鸿诗:“香刹瞰林邱,逢僧信宿留。风帘乘月动,露簟犯凉收。宿鸟微喧曙,明河淡泻秋。一径空寂境,人世漫沉忧。”徐《寻芙蓉寺故址》诗:“先朝名刹总凋零,野鸟哀呼不可听。禾黍几多经雨绿,芙蓉依旧插天青。开山缁衲谁为嗣?护法伽蓝尚有灵。遗址荒芜寻未得,屡将歧路问园丁。”谢肇淛诗:“峰回路断莽萧萧,一片平田长绿苗。荔薜村深祗树尽,芙蓉峰在化城遥。雨中草色侵苔础,竹里泉声咽石桥。野鸟啼春猿啸夜,居民犹自说前朝。”
寿 山 距郡北八十里,与芙蓉、九峰对峙。产美石,莹洁如玉,可为印章。郡旧以产寿山石名著。去山五里,又有五花石坑,石具五色,惟艾绿者难得。唐光启三年,建广应院,明万历初重建,今废。明徐《游寿山寺》诗:“宝界销沉不记春,禅灯无焰老僧贫。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龙象尚存诸佛地,鸡豚偏得数家邻。万峰深处经行少,信宿来游有几人?”谢肇淛《游寿山寺》诗:“隔溪茅屋似村廛,门外三峰尚俨然。丈室有僧方辨寺,殿基无主尽成田。山空琢尽花纹石,象冷烧残宝篆烟。禾黍鸡豚秋满目,布金消息是何年?”陈鸣鹤《寿山寺》诗:“香灯零落寺门低,施食台空杜宇啼。山殿旧基耕白水,阪田新黍啄黄鸡。千枚碏璞多藏玉,三日风烟半渡溪。康乐莫辞双履倦,芙蓉只在九峰西。”
天香台 在洋坑,石壁耸峭。宋大观中有孝子焚香祝亲于此,书“天香台”三字,有颂四句,下有龙潭。明谢肇淛《天香台》诗:“路出洋坑古石台,大观题墨委苍苔。土人爱客烹新茗,笑指龙潭万壑雷。”
盘 石 在五六都,俗名彭石。
由长箕岭迤北,为聚齐亭。俗呼猪蹄亭,为大湖县丞所辖,诸乡入省总路。春夏之交,笋市最盛。
下 寮 上 寮 右通连、罗,上通大湖。
岗 洋 距上寮二十余里。由五县寨入省,西、北二门由此分途。
五县寨 地接闽、侯、连、罗、古田、闽清,故名。有把总驻防。旧有五县寨巡检,今移驻竹崎。
大湖乡 紧接五县寨,为县丞驻扎所。
丁 山 在大目溪上十余里,形如丁字,路通雪峰。又有大坪、小坪,俗呼太平庄也。
雪 峰 在二十八、九、三十都之中,宋嘉详东里也。旧名象骨峰。高四十里,根蟠侯官、罗源、古田、闽清四邑,未冬或雪,盛夏无暑。唐乾符间,僧义存至武陵传法于五祖德山,还闽居芙蓉山石室。其徒蝟集,乃与里人谢仿辈诛茅为庵,于凉映台北,迎义存来往。其徒益盛,乃去庵三百步,经营建寺。里人蓝文卿舍田七千余亩,屋五百间。诸物称是,遂为南方丛林第一。乾符二年,号雪峰应天禅院。乾宁元年,复于陈洋造法堂,王氏倾资给之,厦屋弥山,铸用像设悉具。光化三年改号应天。广福三年,巾钵往来,率一千五百人。宋太平兴国三年赐号崇圣。山有凤凰冈,寺主山也。梯云岭,其巅险峻,若登天然。应潮泉水才数寸,浅深盈涸,与潮相应,相传为海眼云。鳌山阁,真觉所建,识成道之由也。枯木庵,外嵌中枵,真觉入定于此。今庵内有唐天祐乙丑造庵题刻;所谓廉主王大王者,盖审知也。又有雍熙四年,知郡事何允昭题刻。龛外则有元祐韦子鉴诸题名。又有留香堂、乘云台、无字牌。难提塔,即义存真身塔,存有谶云:“石卵爆尽,吾当复生。”明宣德间,石卵已爆,寺宇重兴。又有望州亭、卧云台、鞭门石、文殊台、醮月池、虎迹石皆奇胜。寺前旧有古杉二,乃闽王与真觉手植各一。今真觉者直上参天,闽王者樛而逮地,皆数十围,近皆无存。又有水磨,真觉自题云;“庵前终日无狼子,磨下竟年少雀儿”,今亦失。元刘弇《赠雪峰长老守超》诗:“仰窥玉奁天面窄,顽碧颠青自天掷。祖师不管地祗悭,千五百徒此其宅。流水声中换今昔,粉抹頳糊老椽壁。枯木庵回旧日春,难提塔寺重来折。超公最后法席张,全机朴落辊球场。曾令天花倏飘坠,况有庭桔符青黄。乌藤横膝傲佛祖,熟识眉宇瞬且扬。天吴吹澜洗霾垢,方诸挹月来清凉。东瓯万刹尽金布,咋舌谁堪论妙悟。曾教参儿走衲云,高枕无乃林泉负。庐峰南远真西材,叩寂丈室惭宗雷。秀颠庞眉遍人爽,反疑不自尘中来。由来山兴复不薄,畏途何计挥尘缚。诘朝走马汗修颜,又作扬花无上泊。”明唐泰《雪峰寺》诗:“微霜落叶度关河,古寺深秋掩薜萝。轻策独随飞鸟去,好山遍向夕阳过。三花祗苑逢僧少,独树空林积雨多。暂盍朋簪耽胜果,下方尘土易蹉跎。”王恭《雪峰歌送雪上人》:“七闽山多如蜀川,千岩万壑如登天。六华峰欹雪作顶,五月夜半闻寒蝉。芙蓉石窄人飞过,莲宇经台尚经火。无字碑横鹿任眠,磨香石冷从猿卧。忆作法园初布金,三千缁锡绕丛林。经行龙象诸天影,禅寂蛟鼍万籁音。衫枝青青低拂地,木人也悟西来意。五百年光转眼休,重见真僧出凡世。镡津法侣解楞枷,却下九峰登六华。枯木庵前挂如意,留香堂上搭袈裟。朅来下界相逢处,幸接微言沃甘露。凿齿由来识道安,远公自是奇元度。法舟今去几时逢,尘世空瞻象骨峰。归见住山相问讯,西江一派是禅宗。”叶向高《游雪峰寺诗》:“障日太崚嶒,炎天散郁蒸。峰寒犹带雪,径仄半垂藤。卧病君恩隔,安禅世态憎。留连不能去,觉路尚堪乘。”“招提开宝地,振锡自何年?绣柱围苍藓,虎廊响瀑泉。布金人已去,说法事空传。辛苦催租吏,豪门半寺田。”“青山看欲遍,此地喜初游。洞古松杉翳,堂倾鼠雀愁。法云时作雨,僧腊不知秋。分得伊蒲供,还为信宿留。”“存公振宗教,遁迹到兹山。古木犹藏钵,经年只闭关。斯人不可作,流水自潺湲。一脱微名累,超然心境闲。”徐《游雪峰寺》诗:“踏遍危峦翠霭重,寺门金榜署唐封。三冬积雪埋孤嶂,百尺春潮战万松。石卵爆残成谶纬,木球趯后露机锋。一轮皓月芳池照,影出云端象骨峰。”“路入云边少客来,翠微深处竹房开。断碑岁久摩无字,古镜尘封挂有台。钟为缺余唇啮土,井因眢后幕生苔。佛田一半归豪主,谁舍蓝家长者财。”谢肇淛《游雪峰寺》诗:“古刹高临象骨峰,客来下界已闻钟。摇空塔影依双树,卷雨涛声吼万松。百里远山皆贴地,四时积雪尽成冬。木球不动香台冷,犹有残碑藓未封。”“一从飞锡乱峰巅,宝地香灯七百年。水转山田无雀耗,云归石洞有龙眠。窗前池蘸千林月,海外潮通半壑泉。胜事只今俱寂寞,残经空锁讲堂烟。”
郡东北出井楼门,即旧城外之船场门,亦曰临江楼门。为四明桥。即门外木梁桥东有通天境社、湖前亭,旧滨东湖,今湖湮,亭犹以湖前名,祀真武。前有石桥跨小浦,宋郡守蔡襄从乐游桥开。沿城外抵汤门、琴亭、湖心,至北岭下去思桥北,出河尾船场,散入港北小浦中。浦石泉,安福以北,知县樊纪又作桥十三,此其一也。
浮仓山 在二都。《闽都记》:晋太康时凿东湖,山在湖心,上平下方,若浮仓然。今湖淤塞,周遭皆田矣。《万历府志》:相传为闽越王积谷之所。
新 店 有乡市,故名。为东北诸乡出入孔道。
战 坂 在城东北十里而遥。相传五代晋天福中,南唐兵与李仁达鏖战于此,故名。营垒之址,犹存荒莽中。其西有陶灶,王审知筑南北夹城,陶砖于此,令砖悉印钱文,后归吴越,人以为兆云。明陈副使子文墓在战坂,郭造卿《谒墓》诗:“芙蓉峰下路,松柏陇边邱。况复平生好,曾来几度游。江村斜抱郭,林树还连洲。仰止高风在,停居更少留。”徐诗:“北望莲花缥缈峰,抠衣来拜若堂封。宫墙俎豆传千载,泉路衣冠闭几重?门客把杯留宿草,故人留剑挂高松。峨峨神道龟趺立,不愧题碑有蔡邕。”
自四明桥直北,为四明亭,路通连、罗、福、宁,前汇澄渊。
观风亭 迎送之所。
来宜铺 达于北岭十里而近。
琴 亭 先朝邑令巡行阡陌稍憩于此,俗呼虔亭。
龙窟山 其南为涧田山。
北 岭 在四十二都。有铺达于宦溪。山磴路北通连江,沿岸以跻高千八百步。宋嘉祐三年,知县樊纪募治径路,迄今赖之。
桂 湖 一名贵湖,在四十二都。群山环合,清溪中注,平旷如盘,周回可二十里。村落皆倚山临流,中通一径,险阴可守。中有汤泉,出巨石间,呼为纱帽石。又有灵峰、五云、大冥、石竹垅诸胜。
宦 溪 下抵任溪八里而近。
任 溪 有降虎岭。
汤 岭 有铺,由北岭至此三十里而遥;又四十里入连江县界。谚云:“汤岭兜,北岭头”,言其险峻也。按:省会达连江,自来宜铺经宦溪、板桥、任溪,凡四铺,交连江俱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