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去私戒懒为公服劳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三十一年六月在汉藏教理院讲──

“在国民痼疾通病下,当先去私戒懒,才能赶上人程;从佛教机关团体中,实习为公服劳,方可养成僧格”。此二语,乃言现阶段之一般国民,在其日常生活中,多勤于自私,懒于为公。此非国民之良好现象,而是国民之痼疾通病,亟应疗治之者也。其治之方法如何?曰:“去私戒懒,为公服劳”而已。

国民之通病,既是:勤自私,懒为公。故须从去私下戒懒,从为公下服劳。此通病除去,则可成为一个完全之人。如昨日纪念的朱子桥将军,即是一个去私为公的完人。

僧本是和合众,不是散漫无条理无组织者,此即是机关团体;故须从此中实习为公服劳,才能养成僧格。此是最浅的去私戒懒,为公服劳。假使这最浅的去私为公都不能做到,则不能作人,更不能作出家人了。出家人之为公服劳,须在教团中实行之。不过“去私戒懒为公服劳”八字,若在佛法的意义上说,还不仅止于此。

第一、众生所求,在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最简便完善的方法,就是去私戒懒,为公服劳。平常有句俗话说:“人不为私,谁肯早起”?所以为公则无人肯动,必须鞭策之而行。然人生有不可避免的公众事,若在驱策下才肯去做,则自生忧恼;设法躲避,结果又受人加以鞭策,其苦更甚矣!大概为公的人都能安然忍耐,自不觉其苦。为私的人,除一己之外,余皆敌人,个个碍其私行,常时设法躲避作伪等,因起忧愁,故便成苦。若能养成为公习惯,勤于为公则心中光明坦白,愈多做而愈感快乐。古人云:“为善最乐”,即是这个意思。到了佛菩萨的地位,则是真实去私,专为众生;在形式上虽有时受苦,然以众生之安乐为乐,其内心中也就领受无限的快乐了。去私而变为公,勤于为公而去为公之懒,自然能得很大的快乐。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者是也。菩萨的心境,三千大千世界无一芥子许非舍身命之处,故能得最大安慰。此即能究竟离苦得乐之最简便完善的方法。

第二、平常人说离恶成善,转恶为善,或为善得乐,作恶得苦。在因上说转恶成善,则明显地可以知道:能为公去私,则种种恶法,如十不善及二十六随烦恼等诸恶皆去。贪、嗔、痴皆由自私而生,懒惰、放逸皆大随烦恼。故能去私戒懒,余诸烦恼支流自然断除了。为公服劳,则慈悲、不害、无贪心等各种善行,皆自然地能够成就。能勤劳,则精进、不放逸、行舍等皆能具足。此或从去私上成功,或从为公上成功。转恶为善,从浅近的行为上说:凡为私的种种行为皆是恶,凡去私为公的种种行为皆是善。其余之善恶定义很难确定,此八字则为极明显之定义。故欲转恶为善,“去私为公”即是最切要之办法。

第三、破愚成智,最切要者亦在此。如一念为私,则成各种自私自利,只见小我。由我生执,使我永久独一,便成私蔽。为私则不顾他人,愚痴心深智慧则被其障蔽。人之心性,原是灵觉光明的,现在之所以不灵觉光明,即是为私所蔽故。心性的灵觉失去,则成为愚痴颠倒。为私蔽时则不知为公,勤于为私则痴上加痴。为己所欲,更增愚痴,如是转展增上,愚痴益厚。能反转过来,勤于为公,则自然能生光明 。 所谓“私成蔽,公生明”者,即是这个道理。为公则私蔽不起,心性本具的灵觉光明,即能自然发现灵明的智慧来。有的人,虽不读书,不多从别人闻学,而以坦白为公的心理去做公务,心地自然光辉,智慧清明。有些人读书虽少,而能实践力行为公的,在灵觉光明中,却成就了很好的智慧 。 佛法中的小乘,不及菩萨,以虽已去私,尚不能积极为公。依四弘誓愿来讲,菩萨因为要度无量众生,故须断一切烦恼,学无量法门。因学无量法门,断一切烦恼,自然地就生起大智慧,成无上佛果。若不肯度众生,也就不肯多学,故亦不能发大智慧。勤求多学,如牛吃草,变成白乳。若只为自私而求多学,则唯增其私,如毒蛇吃草,变成毒汁。是故要想生大智慧,当依此“去私戒懒,为公服劳”八个字去行。果能实行,不但可以成个好人,而且可以成菩萨,成佛。

佛法中说有出离心,无我心,大悲心,三者缺一不可。有出离心,无无我心,则不能出离三界;缺大悲心,则不能成佛。欲圆具此三种心,也不离此八字。戒懒服劳,即是出离向上的精进心;向上而不是为公,则不能出离,修来修去,都还是不离我执故。能弃私为公,则能成就无我心,断我执,生起无我定慧。澈底的弃私为公服劳,亦即是大悲心,断法我执,成就二空般若的智慧。在去私上再加戒懒服劳,圆满大觉的智慧,精进的为公,自然同大菩萨、诸佛一样了。

平常说菩萨度生,为自己未满者上求;到了佛果位,则是无为而为,己无所求,而尽未来际化度众生。其私已完全去尽,为公服劳已完全成熟,即去私为公至于究竟了。故此八字,切近则做人,远者出离三界,由菩萨而成佛。从浅至深,从粗至细,澈上澈下,一切皆由此八字中生起来!

在此处修学的人,须依循此义去实行,所学方能得益!六月十八日。(正果记)(见三一.七.三○佛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