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真现实论宗依论(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二章 所知现实之成事

所知现实之成事者,谓所知变现事实之已生成者。事实亦即事物。事物之已变现成者,类而别之,近人大抵分之为无机物──或无生物、与有机物──或生物。研究无机物者:为天学,即天体学、天文学、气象学等;为地学,即地质学、地理学、矿物学等。研究有机物者:为生物学,即生理学、形态学、心理学等;为人生学─人类为生物之第四级;一、单体细胞级亦曰生元,二、植物级,三、动物级,四、人类级──,即人类学、人种学、社会学等。而纶贯之以化学、物理学。化学言质,物理言力。无机物与有机物,皆质力变现成故。此为执唯物之科学。今依现实主义之佛陀学,则当分为“有情”与“器界”研究之。然其研究之内容则同其丰富,而范围之广大过之。故应尽量采纳上述之各科学而施设之于适当之位置。

然此有须先特别提明者,现实主义之佛陀学,旨在现性实觉、现量实相不可诠说,但随世间──习俗之各种有情世界间──、机会──一地方一时代之机感的人众,或异类异界中的机感有情众──而说。世间各种有情机会之能知所知量,浅深广狭有多差别。其能知上之所知境,有似梦境,奇幻非实。但由业习力相似相续故,一种有情机会之习俗心境养成故,习深俗成。在此机会中者,众有情觉其如此,一有情亦觉如此。但由先传如此故,众信如此故,觉其如此,其实非必如此。故虽谓之世间真实,若衡之以学者世间知所知境──科学者、哲学者、禅学者等──,及出世间现量实相,则非真实。现实主义者之随机而说,在由不违世间之习俗心境中,俾达到现量实相之现实心境。能达到现量实相之现实心境,则习俗之心境自空,如睡梦醒,梦境自灭,故其为说,有二要旨:不妨碍达到现量实相之习俗心境,则随顺或修改而略说之;不令嗔恨而生不关要之抗争──若伽利略地动说为耶稣教禁止等──,且令欢喜而来信受最关要之主旨,所谓世间悉檀是也。有妨碍达到现量实相之习俗心境──若唯神、唯我、唯物诸迷谬执等──,及有益达到现量实相之世间心境──习俗世间、学者世间──,则对治或称道而详论之,所谓对治悉檀、生善悉檀是也。本此二旨,释迦佛陀现于印度,其密迩人间之有情器界──若瞻部洲、苏迷卢等──,较为当时印度人众所公认如此者,自不能不用随顺或修改而略说之态度,此不能不与“自有所执”之科学者,异其态度也。故佛陀所说密迩人间之有情器界,不能如嫥嫥于此之科学较为详确,殊不足为怪也。然现实主义者之在今世,则因地球人类交通进步,知所知境扩张,旧时一方一族之习俗心境渐开放,而以组织研究之精进故,印刷宣传之便利故,科学者世间之科学,渐为地球人类有势力之世间心境,则本于随机而说之主旨,当随顺科学或修改而略说之。所以必加一修改条件者,则因科学者世间之科学心境,虽较旧时习俗心境为胜,然亦未达现量实相之境,不无违碍之处,故随顺中仍加以修改也。

第一节 所知有情  一 何谓有情

有情、具云有情众生,即动物也。西文动物一名,亦是“有心灵之物”义。此云有情,亦即有心灵义,特别是指“有一切种识”义。即各有一“永续统摄自觉进化之性命系”,转趣于诸生类,故名补特伽罗──数取趣──。此体系于矿、植非各有其一者,且为间接依各有此一体系之有情以相续生死成坏者。此为有情众生与矿植器界之法尔分类,亦为现实主义依现实之当然分类。彼科学者等以析观所得之非现实的唯物“质力”为所依止者──最后原质与原力,大抵皆为假说或臆说,纯正科学者皆承认之,故彼非以现实为依──,自应与唯依现实为分类者殊,不足怪也。

二 有情略分类

有情以心身离减逼迫条件,而自由活动为乐;以心身紧增逼迫条件,而不能自由活动为苦。其前业引生──自然──之心身,依此苦乐差降,以人为根据点明其类别,旧云六趣,或曰六道,今曰六生:一者、人生:诠释人生,唯有三义,即见于旧新毗婆沙论者:一、止息意,谓于六趣之中,能止息烦恼恶乱之意,莫过于人故;二、忍,谓于世违顺,情能安忍故;三、末奴沙,谓于种种工巧业处而得善巧,能用意思惟观察所作事故。立世阿毗昙论所云摩菟沙──人──之八义,不异末奴沙。而契经所云人有胜于诸天之三事,亦不外此。盖末奴沙故,勇猛胜;忍故,忆念胜;止息意故,定慧胜也。据兹推察人事,偏于种种工巧业处而得善巧,能用意思惟观察所作事故,演为西洋人分析之哲学,我对物之文化,勇之生活。偏于世违顺情能安忍故,演为中华人变易之哲学,我对人之文化,仁之生活。偏于六趣中止息烦恼恶乱之意故,演为印度人还灭之哲学,我对我之文化,智之生活。然此三各偏,皆于人性未全故。偏于末奴沙,其进境限于阿素洛;偏于安忍,其进境限于北拘卢人及欲界天;偏于止息意,其进境善者可至于生空涅槃,不善者则仅至于色无色界而妄执为涅槃。必依真现实论之佛陀学──大乘──,乃能由人而菩提萨埵,而佛陀,圆满人性。据人升推上级,二者神生:旧云阿素洛趣,或阿修罗道,今以为有情众生之一类。但心身灵通,游行变化,故名曰神生。阿素洛为神生一种,而不限于阿素洛也。乃人生、傍生、饿生之精灵者,及天生之降德者,诸杂类之总称,故旧亦曰杂趣。人之精灵者,曰神仙,曰紧那罗。傍生之精灵者,曰龙,曰迦楼罗,曰摩呼罗伽。饿生之精灵者,曰药叉,曰罗刹,曰健达缚,曰毗舍阇,曰鸠槃茶,曰薜荔多,曰富单那。天之降德者,曰阿素洛。凡是皆能通行于人生、傍生、饿生、天生之四趣神变而灵奇者。据神升推上级,三者、天生:天以自然享用内外光明身资胜妙为义。盖他星球较人更进化之一种有情众生,故曰天生。有欲界天生六:曰四王天,曰忉利天──三十三天──,曰时分天,曰知足天,曰化乐天,曰他化天。有色界天十八:曰梵众天,曰梵辅天,曰大梵天;曰少光天,曰无量光天,曰极光净天,曰少净天,曰无量净天,曰遍净天;曰无云天,曰福生天,曰广果天,曰无想天;曰无烦天,曰无热天,曰善现天,曰善见天,曰色究竟天。无色界天有四:曰空无边处天,曰识无边处天,曰无所有处天,曰非想非非想处天。据人降推下级,四者傍生──或曰畜生,义狭不用,或曰横生,义与傍同──;不能完全直立其身,旁身横身,以行动故。除人类外,在地球诸动物是。曰陆行类,若兽类等;曰水行类,若鱼类等;曰空行类,若鸟类等,此有单栖、两栖、三栖之可区别。或无足类,若蛇鱼等;曰二足类,若鸟类等;曰四足类,若兽类等;曰多足类,若蜈蚣等。观一滴水与一人身,有无数虫,与近代生物科学于所研究之动物,大抵相等。然近人之分类,繁细难尽,约而举之,曰无器官类,若无器官组织之细虫等;曰有器官类,则诸有器官组织者皆是。从有器官类,可略分有脊骨类,无脊骨类;无脊骨类若诸无骨虫等。有脊骨类,可略分为哺乳类,不哺乳类。此大抵从动物学中之形态学以分类者。欲穷详尽,可自寻研。据此降推下级,曰饿生类,旧云饿鬼。鬼之一名,世多误解,佛陀学乃饥虚之义,可包饿名义中。别含幽闇之义,亦为有情众生之类,可云幽生。今曰饿生,非人死之所成,乃转生之异类。说有九种:最下无财级者,曰炬口类,曰针咽类,曰臭口类;处中少财级者,曰针毛类,曰臭毛类,曰大瘿类;最上多财级者,曰得弃类,曰得失类,曰势力类。势力类则上通于神生矣。瑜伽师地论分由内障碍饮食,由外障碍饮食,饮食无有障碍之三类,大致相同。依正法念处经,又说有三十六种鬼:一、镬汤鬼,二、针口自死鬼,三、食吐鬼,四、食粪鬼,五、食火鬼,六、食气鬼,七、食法鬼,八、食水鬼,九、希望鬼,十、食睡鬼,十一、食鬘鬼,十二、食血鬼,十三、食肉鬼,十四、食香鬼,十五、疾行鬼,十六、伺便鬼,十七、黑闇鬼,十八、大力鬼,十九、炽然鬼,二十、伺婴儿便鬼,二十一、欲色鬼,二十二、海渚鬼,二十三、琰摩王执杖鬼,二十四、食小儿鬼,二十五、食人精气鬼,二十六、罗刹鬼,二十七、火烧食鬼,二十八、不净巷陌鬼,二十九、食风鬼,三十、食炭鬼,三十一、食毒鬼,三十二、旷野鬼,三十三、冢间食灰土鬼,三十四、树下住鬼,三十五、交道鬼,三十六、魔罗身鬼。各有业因,成其果报。本此饥虚幽闇之有情众生义,则除特指之饿生外,凡恒饥虚及只能生活于幽闇中之有情众生,与在光明中生活之人类不能遇者,亦可属之饿生。则饿生类,亦得通于近世生物学之研究中矣。据此降推下级,曰苦生类。旧曰地狱,不合梵文原义,梵文原音曰那落迦──泥犁──,义为常受苦具逼迫之有情众生类,故今曰苦生类。随受苦之区别,曰八寒类,受寒逼迫:一、额部陀,寒极身生疱故;二、尼刺部陀,严寒逼迫身疱裂故;三、 頞折吒,冻僵发此痛苦声故;四、臛臛婆,寒痛之极,发此声故;五、虎虎婆,冷风袭喉,发此音故;六、嗢钵罗,身分冻裂如青莲故;七、钵特摩,身分冻裂如红莲故;八、芬陀利,身尽骨折如白莲故。曰八热类,受热逼迫:一、等更活,热死一齐更活受烈热苦故;二、黑绳,全身火镣铐苦逼故;三、众合,众火山火具合逼故;四、号叫,沸油煎迫失声故;五、大号叫,众火煎迫大声泣故,六、烧炙,受热镬煎炙故;七、大烧炙,在火湖中受烧煮故;八、阿鼻旨,受苦无间断,亦无少乐相间故。八寒八热,有多同类,共受其苦。别有孤生各处,身心无少自由而诸苦环迫者,其数繁多,曰孤独类。此大抵用俱舍论说,大智度、瑜伽师地论,大同小异。知苦生类为常受苦具逼迫之有情众生,除特指诸苦生类外,亦可通生物学所研知诸身心无少自由活动乐趣之动物类,亦可属之苦生类矣。此六生类,每类有多等级。就人类言,最野蛮人至最文明人,此地球人与他星球人──北拘卢人等──,高低不一。人类如此,余类更可知矣。或分五趣,不别立神生类。然神生类,别成一类为当。大佛顶经分为七趣,加一仙趣。然神仙类,属之神生类中为当。故今定为六种有情生类。

三 有情中分类

于有情类,稍广分之,曰二十五有情。人类分四:曰赡部人,即此地球上人。今人种学等之分类,大抵从后石器时代之真人类,分为克鲁麦囊种,与格里马第种。格里马第种,大抵为各黑种人,及澳洲红种人──诸野蛮人。克鲁麦囊种,则演分为中国等蒙古黄种人,与印度、欧洲等雅利安白种人,及埃及、波斯、印度等暗白种人──诸文明人,其详可别研人种学。古传亦于近古人类──此云近古,亦指数千数万年以来──分为四主:一、象主人,躁烈笃学,特闲异术,服则横巾左袒,首则中髻四垂,族类邑居,室宇重阁;此指印度、南洋、西藏人也。二、宝主人,无礼义,重财贿,短制左衽,断发长髭,有城郭之居,务货殖之利,此指波斯、埃及、希腊及今南欧与迁美洲人也。三、马主人,天资犷暴,情忍杀戮,毳帐穹庐,鸟居逐牧;此指北欧、北亚、蒙古、俄罗斯等人也。四、人主人,风俗机慧,仁义昭明,冠带右衽,车服有序,安土重迁,务资有类;此指中国、朝鲜、日本人也。见大唐西域记。楼炭经则说此地球人类种种差别,合有六千四百多种,然未尝详别也。曰毗提诃人,此为他星球人,或即水星之人。面如半月,人事略同此地球人。但其寿量较长,约二百五十岁。曰瞿陀尼人,此亦他星球人,或即金星人。面如满月,人事亦同此地球人。但其寿量加长,约五百岁。曰拘卢人,此亦他星球人,或即火星中人。面形方正,人事皆享天然之福,其器用纯然由植物供应,不假造作,和平快乐,绝无灾害,故与余星球人大异。邻近天生,寿有千岁。然唯此赡部人寿量长短无定,长时极长,短时极短。享受苦乐无定,苦者甚苦,乐者甚乐。造作善恶无定,善至正觉,恶至无间──阿鼻旨──。神生,傍生,饿生,苦生,仍为四类。天生类分十七,欲界六天分为六类;梵众、梵辅合为一类;大梵自为一类;少光、无量光、极光净合为一类;少净、无量净、遍净合为一类;无云、福生、广果合为一类;无想自为一类;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合为一类;无色界四天为四类;总称为二十五有情众生类也。

四 有情广分类

瑜伽师地论,广分有情众生为六十二类。总分为五,即是五趣:一、那落迦,二、傍生,三、鬼,四、天,五、人。别分五十七种,即是:六、刹帝利,七、婆罗门,八、吠舍,九、戍陀罗,十、女,十一、男,十二、非男非女;十三、劣,十四、中,十五、妙;十六、在家,十七、出家;十八、苦行,十九、非苦行;二十、律仪,二十一、不律仪,二十二、非律仪非不律仪,二十三、离欲,二十四、未离欲;二十五、邪性聚定,二十六、正性聚定,二十七、不定聚定;二十八、苾刍,二十九、苾刍尼,三十、正学,三十一、勤策男,三十二、勤策女,三十三、近事男,三十四、近事女;三十五、习断者,三十六、习诵者,三十七、净施人;三十八、宿长,三十九、中年,四十、少年;四十一、轨范师,四十二、亲教师,四十三、共住近住弟子;四十四、宾客,四十五、营僧事者,四十六、贪利养者,四十七、厌舍者,四十八、多闻者,四十九、大福智者,五十、法随法行者;五十一、持经者,五十二、持律者,五十三、持论者,五十四、异生,五十五、见谛,五十六、有学,五十七、无学;五十八、声闻,五十九、独觉,六十、菩萨,六十一、如来;六十二、转轮王。兹五十七种别分类,大抵皆就人生及超人生以分类者,以人间为中心,尤注重于佛陀学中心者。现实人间之现实主义极浓厚。依此可见全宇宙之人生佛陀,亦可见人生之全宇宙佛陀也。

五 有情类之生起

前言每一有情,各有一“永续统摄自觉进化之体系”──一切种识──,此体系非判决为何种之有情类者。然无始于此中起有“自我执”相依故,流转于上述别异之六种生类,总名异生──凡夫──,不成进化。其流传也,亦由此中起有意识等之活动造作──羯磨──。其动作或随顺于真相,或重违于真相故,熏受于永续统摄中成潜势力。遇有暂离系碍之一刹那,此潜势力之充盛者,值相当之缘会,突然而起,遂规定此永续之体系为一类身命,随其势限长短,有一期之相续,谓之命根。随前各各动作潜力之规定不同故,其相似者成为同类──众同分──,不相似者成为异类,于是有诸有情众生类之差别。以随不伤生而济生,不盗财而施财,不邪淫而正礼,不妄言而诚信,不昏醉而清明等动作潜力充盛故,值相当之缘会,乃得人之身命。更加不骂詈而柔和,不饰伪而质直,不挑唆而调解,不贪悭而惠济,不嗔恨而慈怜之动作潜力充盛故,值相当之缘会,乃得拘卢人及六欲天之身命。更加四禅、四空之禅定修习潜力充盛故,值相当之缘会,乃得色界诸天、无色界诸天之身命。反之,则由不正礼而邪淫等动作潜力充盛故,值相当之缘会,得傍生之生命。不施财而盗财等动作潜力之充盛故,值相当之缘会,得饿生之身命。不济生而伤生等动作潜力充盛故,值相当之缘会,得苦生之身命。每生类中,优劣有差,随其前作潜力善恶轻重,感受遂异。

但能大致之相似,不能一律而全同。故有情种类之生起,非由“神”等所造,亦非必由他世界所传来──亦可由他世界传来──,尤非由化学质素原子极微等所构成,乃依各各永续统摄体系自我执中所起意识动作,熏受在永续统摄体系中成潜势力,至充盛时,遇暂离于系碍──前命根力已尽而死之一刹那──,值相当之机会──若父母等──,乃突然规定此“永续系”生起为各类类似之身命耳。

六 有情类之流转与进化

凡有情类强烈之意识行动,或顺真相而善,或违真相而恶,其所作善恶业熏受“永续系”中,至潜势力充盛,皆可待时待缘,突起规取一期身命。若意识等昧弱动作,则但随相宜之身命,附和辅成而已。譬英雄遇国失其主之际,突起取代,而庸众则随和之也。故吾人身命之权,实吾人自操;作何种意识强烈之行动,待时待缘,即可得或何种有情类之身命。然“自我执”未空──所知障、烦恼障──,终为前作新作潜力势限规定,不遇时而值缘,则难自由。故随前作新作之潜力势限,以流转诸别异生类中,恒为系碍──业障报障──。譬未能革除专权之帝制成共和国,非遇其失势时,及值人和地利缘会,不能为国元首。遇时值缘,既为元首,又成一朝专权帝制,或良或否,而以势限系碍,自他皆不自由。于是盛衰相随,治乱相续,但成流转,不成进化。一国如是,一有情亦如是。各国之一朝帝统,以相似不相似,各成其类别。各有情之一期身命,亦以相似不相似而各成其类别。为友为敌,为亲为仇,地位迭易,流转靡定。一朝帝统亡、非国亡,一期身命灭、亦非有情灭。国或流转于各类帝统中,或革除专权帝制,进化为共和大同。有情亦或流转于各类身命中,或破除内自我执而进化为圣者、佛陀。瑜伽师地论云:‘复次,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随所生处自体之中,余体种子皆悉随逐。又种子体,无始时来相续不绝,性虽无始有之,然由净不净业差别熏发,望数数取异熟果故,说彼为新。若果已生,说此种子为已受果。由此道理,生死流转相续不绝,乃至未般涅槃’。此可以观有情之流转,亦可以观有情类之进化矣。

七 有情身之产生

诸有情类之身各异,身之产生法亦不同。诸有情在各生类流转中,前身命尽,重趣一生类,再产生一身命时,其产生法约为四种:一、卵生,例如蛇鸟等;二、胎生,例如人兽等;三、湿生,例如蚊虱等;四、化生,例如天神等。卵生、依父精虫及母卵虫生成,脱离母之卵体,更待他缘,身乃产生。胎生、依父精虫及母卵虫,生长胚胎,即依母缘而身产生。湿生、依已死父母所遗精卵及温湿之气──原生质──,身即产生;依父母身分为身生缘故,故其生长皆须以渐。化生、或全不依他有情身为身生缘,若色界天及苦生类,无父母等;或稍依他有情身之气分而不全赖为身生缘,若欲界天生等;唯以执为自我之永续系,随前潜力,迳摄弥满空中之化学质素以为身,故能无而欻有,生而顿成。故随生缘难易,分此四生等差。此四生中,化生为上。然佛陀与菩提萨埵,若生人类度人类时,则随人胎生法胎生。故说处胎四异:一、正知入不正知住、出,谓轮王;二、正知入、住不正知出,谓独觉;三、俱能正知,谓菩萨;四、俱不正知,谓异生。六生类中,傍生、神生,此四皆有。人固胎生,间亦有卵生、湿生、化生者。天与苦生,则皆化生。饿生或胎或化。此为有情身产生法之大较。准今生物学动物个体产生之研究,卵生、胎生、湿生,皆可征验,唯化生则犹难言耳。然有有情虽随潜力取得一期生命而绝无有身者,则无色界诸提婆是。于是更有九种生说。四种如前,五、有色生,总包前四;六、无色生,即空无边处天;七、有想生,即识无边处天;八、无想生,即无所有处天;九、非想非无想生,即非非想处天。大佛顶经,更加说为十二种生,殆合有情、器界而言之矣。

八 人身之胎生观

瑜伽师地论论人身之胎生曰:于胎中经三十八个七日──谓七日一变也──,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从此以后,复经四日,方乃出生。如薄伽梵于入胎经广说。此说极满足者,或经九月,或复过此。若唯经八月,此名圆满,非极圆满。若经七月、六月,不名圆满,或复缺减。又此胎藏六处位中,由母所食生粗津味而得资长;于羯罗蓝等微细位中,由微细津味资长,应知。复次,此之胎藏,八位差别。何等为八?羯罗蓝位,谓已结凝,箭内仍稀──此可如无核原生物;遏部昙位,谓凝如酪,未至肉位──此可如有核原生物;闭尸位,谓已成肉,仍极柔软──此可如水生动物;键南位,谓已坚厚,稍堪摩触──此可如中水生动物;钵罗佉位,谓此肉抟增长,支分相现──此可如后水生动物;发毛爪位,谓从此后,发毛爪现──此可如水陆栖动物;根位,谓眼耳等根生起位──此可如猩猩、人猿等;形位,谓从此后,彼所依处──五官、四肢、百体全身──分明显现,至此乃成真人类身。又于胎藏中,或由先业力,或由其母不避不平等力,所生随顺风故,令此胎藏或发、或色、或皮及余支分变异而生。发变异生者,谓由先世所作能感此恶不善业,及由其母多习灰盐等味,若饮若食,令此胎藏发毛稀鲜。色变异生者,谓由先业因如前说,及由其母习近暖热现在缘故,令彼胎藏黑暗色生;又母习近极寒室等,令彼胎藏极白色生;又由其母多啖热食,令彼胎藏极赤色生。皮变异生者,谓由宿业因如前说,及由其母多习淫欲现在缘故,令彼胎藏或癣疥癞等恶皮而生。支分变异生者,谓由先业因如前说,及由其母多习驰走跳踯威仪,及不避不平等现在缘故,令彼胎藏诸根支分缺减而生。又彼胎藏若当为女,于母左胁倚脊向腹而住;若当为男,于母右胁倚腹向脊而住。又此胎藏极成满时,其母不堪持此重胎,内风便发,生大苦恼。又此胎藏业报所生生分风起,令头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缠裹而趣产门。其正出时,胎衣遂裂分之两腋。出产门时,名正生位──若双胎、三胎者,前出产门为弟,后出产门为兄,以后出者先成胎故。世人以出产门年月日时算命,此但能推身世之关系事,未能推定个人本身之事。若能以受胎之年月日时推之,更能推定本身事矣──。又云:人由三处现前,母得成胎:一、其母调适而复值时;二、父母和合,俱起爱染;三、健达缚──托胎识或中有身──正现在前。复无三种障碍:谓产处──子宫──过患所作,种子──精卵──过患所作,宿业过患所作。云何产处过患所作?为若产处为风热癊之所逼迫,或于其中有麻麦果,或复其门如车螺形,有形、有曲、有秽、有浊,如是等类,产处过患应知。云何种子过患?谓父出不净非母,或母非父,或俱不出,或父精朽烂,或母、或俱,如是等类,种子过患应知。云何宿业过患?谓父或母不作不增长感子之业,或复俱无;或彼有情不作不增长感父母业;或彼父母作及增长感余子业;或彼有情作及增长感余父母业;或感大宗叶业,或感非大宗叶业,如是等类宿业过患应知。若无如是三种过患,三处现前,母得成胎──以此、故前谓须值相当缘会也。观此,则近代生物学中胎生发生学,及人种遗传学等,皆可略知之矣。

九 有情身及人身之生存位

有情身及人身之产生,上已言之矣。今当进言有情身,及人身之生存位。此生存位即寿量及寿量中存在之分位说。此地球人类现处百岁以内之寿限中,余时寿限长短无定。毗提诃人,约二百五十岁以为寿限。瞿尼陀人,约五百岁以为寿限。拘卢人,定千岁以为寿限。依此地球人类生存限中,说为八位:一、处胎位,谓羯罗蓝等位;二、出生位,谓从产生乃至耄熟;三、婴孩位,谓从产生至未能游行嬉戏位;四、童子位,谓已能游行嬉戏位;五、少年位,谓能受用欲尘,乃至三十;六、中年位,谓从三十乃至五十;七、老年位,谓从五十乃至七十;八、耄熟位,谓七十以上位。又谓出产门时,名正生位。生后渐次触生分触,所谓眼触乃至意触──生后触受外境之孩童位。次复随堕施设事中,所谓随世事言说──学生位。次复耽著家室,谓长大种类故,诸根成就故──成年人位。次造诸业,谓起世间工巧业处──中年位。此复受用境界,所谓色等,若可爱、不可爱,受此苦乐。谓由先业因,或由现在缘,随缘所牵,或往五趣,或向涅槃──从生长至老死。神类寿量不等,阿素洛等有极长者,虽有短者,然大抵较人为长也。天之寿量,远较人长。然各天之短长,相距殊甚。谓四天王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以如此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此天平均有如此之五百年寿──人间九百万年。忉利天以人间百年为一昼夜,以如此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此天平均有如此之一千年寿──人间三千六百万年。时分天加倍忉利天寿,等人间七千二百万年。此天以上,皆不以日光计昼夜,但以莲花开合为一昼夜。知足天加倍时分天寿,等人间一万四千四百万年。化乐天加倍知足天寿,等人间二万八千八百万年。他化天加倍化乐天寿,等人间五万七千六百万年──耶稣教等以人世创造已来仅数千年,故视得生有三千六百万年之忉利天,已云信上帝得永生矣──梵众天以二十中劫──地球人寿一增一减为一中劫,二十中劫即一成坏劫量──为寿量,梵辅天以四十中劫为寿量,大梵天以六十中劫为寿量──从世界初成至坏尽,故此天及奉此天者,信世界万物由此天为父为主──,少光天寿量两大劫──八十中劫为一大劫──,无量光天寿四大劫,极光净天寿八大劫,少净天寿十六大劫,无量净天寿三十二大劫,遍净天寿量六十四大劫,无云天寿量一百二十五大劫,福生天寿二百五十大劫,广果天寿五百大劫,无想天亦五百大劫,无烦天寿一千大劫,无热天寿二千大劫,善现天寿四千大劫,善见天寿八千大劫,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大劫,空无边处天寿二万大劫,识无边处天寿四万大劫,无所有处天寿六万大劫,非非想处天寿八万大劫。一大劫即一太阳系之成坏一次也。在非非想处天寿量中,一太阳之成坏一次,已不啻吾人见蚍蜉之朝生暮死,而吾人寿命之短促,更难以言喻也。由人下推旁生寿量,有极短者,如蚍蜉等;有极长者,如大鱼等。那伽──龙象──、迦楼罗──妙翅鸟──等人神生者,寿量尤长。饿生寿量亦有长短,然大抵较人寿长也。所谓一日等于人间一月,如此三十日成一月,如此十二月成一年,能活如此五百年等。苦生寿量极长,如云四王天满足寿量,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即以此三十日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大那落迦有如此五百年寿。如是以四王天寿量成等活大那落迦寿量,以忉利天寿量成黑绳大那落迦寿量,乃至以他化天寿量成烧炙大那落迦寿量,大烧炙大那落迦有情寿半中劫,无间大那落迦寿一中劫,可知之矣。然除俱卢人,其寿量皆可中夭。故苦生等之寿量,亦有甚暂者。以寿等长短为较量,故长阿含经云:此地球──阎浮提──人,有三事胜拘卢人: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净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处。拘卢人亦以三事胜地球人:一者、无所系属──无政治苦──;二者、无有我所──无经济苦──;三者、寿定千岁。此地球人以三事胜饿生如上,饿生亦以三事胜此地球人:一者、长寿;二者、身大;三者、他作自受。此地球人胜他球人、及胜神生与天生等,皆上三事。而彼等胜此者,则大抵为身大、寿长、多乐等也。故吾地球人类寿长、身强非胜,当以勇猛强记,能造业行,勤修净行,感佛陀来为教化为胜耳。

十 有情及人之身量形状

地球人类,今之身量,大抵六尺长短──经记四肘,尺半为一肘也──,余时不定。面椭圆形,肤色不一。毗提诃人,身量丈二。尼瞿耶人,身量长二丈四。拘卢人,身量长四丈八。诸神生类,身量形状不一。如说毗摩质多阿素洛母,身长十六万逾缮那,千头少一,头有千眼;口千少一,别有四牙,牙上出火,犹如霹雳;有二十四脚,藏九百九十九手。所生毗摩质多,身长同母,九头,头有千眼,口常出水,九百九十九手,脚唯有八。而妙翅乌展翅,乃广三十二万逾缮那量。紧那罗如人而头生二角。摩呼罗伽,以腹行地。药叉龙等,形状多异,身量亦殊。欲、色诸天,形似人类;唯色究竟天王,三头六臂,头有三眼;而身量则大小非一。四王天身长一俱卢舍四分之一量──约一英里──,忉利天身倍之,时分天身长一俱卢舍四分之三量,知足天身长一俱卢舍量,化乐天身长一俱卢舍又四分之一,他化天身长一俱卢舍又二分之一,色界第一天身长半逾缮那,第二天身长一逾缮那,第三天身长一逾缮那又二分之一,第四天身长二逾缮那,第四天以上各天,除无云天稍减之外,身长各递增一倍,到色究竟天,身长一万六千逾缮那量。无色界天无身,更无身长可言。旁生类身,大小不一,如人所见。亦如生物学中形态学言。六根或全或缺,或缺舌、鼻、眼、耳,或缺舌、鼻但身意根。饿生类亦大小形状不一,或颈生瘿,或咽如针,或腹如山,或口吐火。中有、健达缚,亦有一定形身体,但质极细,其形状与当受生类身相相似;如当受人身者,量如人间五六岁小儿。将受生于色界及诸菩萨中有,皆穿衣裳;将受身欲界者,大多露体。苦生身量,形状亦极复杂,无间大那落迦有情,一身多身各遍全处,几同佛身不思议界。然天生、神生、饿生等有情身,大抵能小大变化无碍也。若说一针锋头,无量天众共相集住;而一人色身,为无量虫聚。若普贤观经等,乃至观一虫中,更有无量诸虫,重重无尽。则身量大小,形状奇正,皆暂以人身相对而为分别焉耳。

十一 人身之生理形态

生物学以生理、形态为二分科,虽研究诸生物,而大抵以人身研究较详。神经器官,循环器官,呼吸器官,消化器官,视、听、嗅、味、运动器官,生殖器官,以及循环全身各器官之红血、白血细胞,各有机能形态,盖言之周尽矣。今佛陀学且为二观:一、秽聚观,谓身内外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尿、屎、垢、汗、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脏、熟脏、赤痰、白痰、如此三十六物,合聚以为人身。二、虫寓观,治禅病秘要经及正法念处经等云:正修行者,如实见身,从头至足,循身观察。彼以闻慧──比量所知──,或由天眼──现量所知──,观髑髅内自有虫行,名曰脑行,游行骨内,生于脑中。复有诸虫住髑髅中,若行若住,还食髑髅。复有发虫,住于骨外,常食发根。复有耳虫,住于耳中,食耳中肉。复有鼻虫,住于鼻中,食鼻中肉。复有脂虫,生住脂中,常食人脂。复有续虫,生于节间,有名身虫,住在人身。复有诸虫,名曰食涎,住舌根中。复有诸多牙根虫,住于牙根。复有诸虫,名呕吐虫,以食违虫,则生呕吐。咽喉有虫,名曰食涎,涎唾脑涎和杂食以活命,增长令人咳嗽;多食腻、甜、熏、酢、冷食,虫长令人生咽喉病。又消唾虫,痛吐冷沫,入胸成病。又吐虫住胃中,至人咽喉,令人呕吐;若安时,则顺入胃中。有醉味虫,行于舌端乃至命脉,微细无足,食美则虫昏醉增长;若食不美,则虫萎弱。有放逸虫,住于顶上,若至脑门,令人疾病或生疮;或住咽喉,如蚁子。有六味虫,随人嗜所贪味,虫得热病,人亦热病。有抒气虫,短小有面有足,撩乱脑喉,生诸痛恼。有憎味虫,令人嗜于一味,憎恶余味。有嗜睡虫,其形微细,状如牖尘,住一切脉,流行趣味──按此即血细胞──,住骨髓内,或住肉内,或髑髅内,或在颊内,或齿骨中,或胭骨中,或在耳中,或在眼中,或在鼻中,或须发根。风吹流转,疲极住心,心如莲花,昼夜开合,虫住其中,多取境界,诸根疲极,虫睡、人睡。又有肿虫,住筋无病,其身微细,行于周身,饮血肿起,?疒习?疒习而疼。有十种虫,至于肝、肺,人身则病:一、食毛虫,二、孔穴虫,三、禅都摩罗虫,四名、赤虫,五、食汁虫,六、毛灯虫,七、嗔血虫,八、食肉虫,九、?疒习?疒习虫,十名、酢虫。诸虫其形微细,无目无足,行血令人痛痒。有食毛虫,能啖毛发,令人癞病。孔穴虫,行血中,令身粗涩顽痹。禅都罗摩虫,行血中,令人口鼻臭恶。赤虫,行血中,令人生喉疮。食汁虫,行血中,令人青黑黄瘦。毛灯虫,行血中,令生癣疥。嗔血虫,行血中,令身骚痒脓烂。食血虫,令人头眩生口疔。?疒习?疒习虫,行血中,身疲不思饮食。酢虫,亦然。又十种虫行于阴中。谓疮虫,令生阴疮以为食;刺虫,令人下痢干渴;闭筋虫,行粗细筋,令疼痛消瘦;动脉虫,行切脉中,其身微细,行无障碍,住生殖器,令人淋病或精坏等;食皮虫,令人生诸皮肤病;动脂虫,住脂中,不消饮食,及生瘿瘤等病;和集虫,集皮肉血觉,与发爪齿不觉身,使人昏瞢焦渴;臭虫,住屎溺中,行各身分,令皆臭秽;湿虫,行背肉中,食消化时,分别排泄。又十种虫,行于根中:一、?疒习?疒习虫,若行眼中,令人生诸眼病病;二、惙惙虫,行皮骨中,令人蒸热;三、苗华虫,利嘴短足,身如火藏,令人热烂;四、火焰虫,行于周身,生热脓等,从口耳出。五者、黑虫,行周身中,令面皱生痣,目眚身臭等;六、大食虫,住阴黄中,能助消化;七、暖行虫,令人冷食呕吐;八者、热虫,恶寒;令人便白喉塞;九、食火虫,爱寒恶热;十、大火虫,起嗔动时,能令肠痛及手足疼。又于骨中有十种虫:一、蚔骨虫,二、啮骨虫,三、割节虫,四、口臭虫,五名、烂虫,六、赤口虫,七名、颇头摩虫,八、食髓虫,九、风刀虫,十、刀口虫。如此十虫,行于骨中,违情损身,不可殚述。又见十虫,行于溺中:一名、生虫,二、针口虫,三名、节虫,四、无足虫,五、散汁虫,六、三焦虫,七、破肠虫,八、闭塞虫,九、善色虫,十、秽创虫。如是虫等,若皆安顺,则身调和;违则有诸病损。人身若此,余有情身亦可类推。故华严十回向菩萨,观身为众虫之世界,为令诸虫资益平顺,受于饮食。秽聚故,离贪著;虫寓故,生慈愍。但传说天身无便利唾痍及脑脓等,身有光明,色分六种,光轮大小,展转增胜,则又当别论矣。

十二 有情身之化学素

依今化学上之化析,大概为九十种原质。诸动物身,大都取植物所制造之原生质以成,不外炭素、酸素、水素、窒素、硫磺、及磷、“波他臭姆”、“加尔臭姆”、“马格内臭姆”、铁等十数种原素。然亦多比量推析知者。今真现实论依现量实相之自相言──知识上所知之材素──:有情有色根身,不外坚劲大种,流湿大种,暖热大种,轻动大种;以及眼根界素,耳根界素,鼻根界素,舌根界素,身根界素,色尘界素,声尘界素,香尘界素,味尘界素,触尘界素,共十四材素以成身。前四材素,为普遍之身素,无一处中不全具者,曰能造色;后十材素,为各别之身素,曰所造色。所造色皆依能造色而现起故,故瑜伽第三云:诸色聚──即物体──中,略有十四种事,谓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及眼等五根。除唯意所行色,一切色聚有色诸根──动物身──所摄者,有一切;所余色聚──器界等物体──,除有色诸根,唯有余九事。又羯罗蓝渐增长时,名──心及心所──之与色,平等增长,俱渐广大。如是增长,乃至依止圆满应知。此中由地界故,依止造色渐渐增长;由水界故,摄持不散;由火界故,成熟坚鞕;由风界故,分别肢节各安其所。复次屡观众色,观而复舍,故名为眼;数数于此声至能闻,故名为耳;数由此故能嗅诸香,故名为鼻;由此知味,数发言语,故名为舌;诸根所随,周遍积聚,故名为身。愚夫长夜,莹饰藏护执为已有,计为我及我所;依此假立种种名想,谓之有情、人、与命者、生者、意生、及儒童等,故名为意。数可示现,在其方所质量可增,故名为色;数宣数谢,随增异论,故名为声;离质潜形,屡随气转,故名为香;可以舌尝,嗜招疾苦,故名为味;数可为身之所证验,故名为触;遍能任持,唯意境故,故名为法。此中遍说六根、六尘;意根、法尘,非有色根身摄。然有情身,曰五蕴和合身,亦曰十二处──六根、六尘──和合身,本非但为色聚,今且依色聚言。则除意根、法尘,为十四种色法之所成也。缺眼、耳、鼻、舌等根者,随类减除。动物身内之四大种,在一切种识,曰不共相种,近似植物而不同无生物;无生物但动物身外之四大种,曰共相种;植物“以近内大种”摄“外四大种”,能摄之造原生质故。有情身以一切种识摄食──执受──“近内大种”而成,食植物所造原生质以生长故。此动物身与植物身、无生物身之大别也。然色界天身与佛菩萨身,为清净四大种,则又当别论矣。

十三 有情眠觉等位心理

近代之心理学,初仅研究成人意识──第六意识一分──,继及童孩及动物等。基于化学、物理学、生理学而为察验推论,故不知现实之心理。昔尝论及曰:世俗心理学,就生物及常人心理作用观察,但为叙列述明之记录而已。过此以往,则为溢出常人经验范围,非心理学所应有事。佛陀心理学则不然,集类推论而外,又必抉择善恶,指示修证,而后此学有所应用,不致空谈学理。兹分三类研究心理:一、情的心理学:随生系爱曰情,谓随所生异熟体之生命,系缚爱著,以末那──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惑为中坚。经以情想轻重,分有情之升沉,故饿、旁、人、天及一分菩萨,皆未离情,但有轻重分别而已。瑜伽四真实中,此为世间真实,即是世间常识。此类心理,既须究明末那四惑,同时必显末那内执之阿赖耶,与外依之六识,由之以及相应心所,相分色法,与分位假法等,彻底究竟;即此已非世俗心理学者所能望其项背,况后二类心理学耶?二、想的心理学:慕胜求真曰想,或不满意于现前之生活,别慕高远,如希生天、生净土等;或不信任于幻象之境界,如修出世之定慧等。此种心理,以第六识之作用为最强,人、天、菩萨皆有之而优降不同。四真实中为道理真实,由观行起。专为研求真理之哲学、科学亦属之,乃情的转为智的之枢纽也。三、智的心理学:如实现知曰智,谓现证诸法实相之无分别智,即净分之八识,与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心所为体。三乘圣人同具,而唯佛为极成。四真实中为净智真实,由智证得。如是三类心理,亦可摄为二类:情的心理学与想的一分为杂染心理学,四惑所杂染故;智的心理学与想的一分为清净心理学,四智所清净故。如是三类、二类,皆前劣而后胜,修证者当舍前趋后。如经论明,兹不详述。今明有情现实心理,依前意根、法尘,总为根尘十二依处。在醒觉时心理现象,最为人所易了知者,即依意根所发能了知别别诸法之意识现象。故以前诸心理学,大抵皆研究此意识现象者。进之即为依眼根所发能了知别别诸色之眼识,依耳根所发能了知别别诸声之耳识,依鼻根所发能了知别别诸臭之鼻识,依舌根所发能了知别别诸味之舌识,依身根所发能了知别别诸触之身识,此为最近诸心理学注重观察实验而渐能及之者。意根、及一切种识,大抵为研究之所难及,然在记忆及睡眠中,可略知其事实之有。睡眠中有梦时,意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犹错乱现起之。至无梦时,此意识等已不现起,然仍为一活有情身而非植物、死尸。且至醒时,重能回复以前人格及记忆以前经验等。则以有意根及一切种识,仍不断潜行也。此之事实,不能否认,而唯有此,乃能说明。至有情身须有睡眠,则关乎色聚中诸细虫及诸机能等消息循环之理然也。故睡眠为有情五欲之一,色界天身、佛菩萨身,以禅定故,可无睡眠。

十四 有情身之老病死及尸处置

衰老有自然衰老及疾病衰老之二种。自然衰老,乃业识势力垂尽,及色聚身新陈代谢之生理关系;欲界之有情身,大抵有之。如说欲界天身,先有小五衰现:一、严饰中出不如意声,二、身光微昧现身影,三、入香池浴身著水,四、心著专境不流动,五、身力虚劣,眼数数瞬。欲天如此,余可知矣。疾病衰老,或有不有无定。疾病亦有衰老病及违和病之二种。衰老病至衰老时亦大抵有之;违和病则有无不定。谓人身中,由四大种偏增不调和故,风增气病,火增热病,水增寒病,土增力病。又由诸虫不安故病,已如前说。治此病故,有诸医药及卫生学。违和病多能催衰老;衰老时至,易生疾病。老、病与生、死,合说为众生四苦。死亦有自然死与不自然死之二种。如瑜伽第一云:云何死?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此复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时即自然,非时即不自然──,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无记心。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者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不净行,被解肢节──即被杀害,据传说欲界第二天以下亦有之──,此九名非时死──又药师经说九横死──。云何善心死?犹如有一将命终时,自忆先时所习善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因此因缘,尔时信等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想现行;若细想现行时,善心即舍,住无记心,所以者何?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彼忆念。云何不善心死?犹如有一命将欲终,自忆先时串习恶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彼于尔时,贪嗔等俱诸不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细等想现行,如前善说。又善心死时,安乐而死,无极苦受逼迫于身;恶心死时,苦恼而死,极重苦受逼迫于身。又善心死者,见不乱色相;恶心死者,见乱色相。云何无记心死?谓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将命终时,自不能忆,无他令忆,尔时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乐死,亦非苦恼死。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与不善,或他令忆,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他令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谓乐著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受尽先业所引果已,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非爱果之前相,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闇。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闇趣明。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若作上品不善业者,彼由见斯变怪相故,流汗毛竖,手足纷乱,遂失便秽,扪摸虚空,翻睛咀沫,便于尔时有如是等变怪相生。若造中品不善业者,彼于尔时,变怪之相或有或无,设有不具。又解肢节,除第三天以上及那落迦,所余生处一切皆有。此复二种:一重,二轻。重谓作恶业者,轻谓作善业者。北拘卢人,一切皆轻。又色界没时,皆具足诸根;欲界没时,随所有根或具不具。又清净解脱死者,名调善死;不清净不解脱死者,名不调善死。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于所依──身──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是渐舍,乃至心处 。 当知后识──后识指第八识──,唯心──心脏──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别有经云:顶圣,面部天,胸人,腹旁生,饿生膝后冷,苦生脚底出。然顶、脚后冷,亦与心处同时冷,故以瑜伽心最后冷为定。自然死不自然死之为相,略可知矣。又传欲界天大五衰相现,即时必死:一、衣饰先净今秽衰,二、华冠先盛今萎衰,三、两腋忽然流汗衰,四、身体欻生臭气衰,五、不乐安住本座衰。此五衰现,心身极苦。天死如是,余有情身死苦,更可知矣。死后尸身,据说天皆化生,死后化灭,故无遗尸及其处置之法。拘卢星人,死后尸身,即时由鸟名为高逝者,衔拘卢星外。其他诸化生类,当与天同。非化生类,人不掩埋,大抵互相吞啖而任坏灭。余星球人,同地球人。地球人之死尸处置,有天葬,水葬,地葬,火葬之四别。天葬置露天,供诸鸟兽食;水葬包以牛皮,投流水中;地葬裹装衣衾棺椁,瘗坟土中;火葬于三日或七日后火化之,检收骨灰以藏于塔。慰生者之情,以地葬为宜,中国行之;达死生之变,以火葬为宜,佛徒用之;而天葬、水葬,无取焉!

十五 有情身之生活资具

有情身之生活资具,即衣食住行等所需。得之身乐,失之身苦。故论说:又乐有二种:一、非圣财所生乐,二、圣财所生乐。非圣财所生乐者,谓四种资具为缘得生:适悦资具者,谓车乘,衣服,诸庄严具,歌笑舞乐,涂香,华鬘,种种上妙珍玩乐具,光明照耀,男女侍卫,种种库藏;滋长资具者,谓无寻思,轮石椎打,筑,蹋,按摩等事;清净资具者,谓吉祥草,频罗果,螺贝,满瓮等事;住持资具者,谓宅及食。又论说十种身资具:一、食,二、饮,三、乘,四、衣,五、庄严具,六、歌笑舞乐,七、香鬘涂末,八、什物之具,九、照明,十、男女受行。故生活资具以食饮为首,若无食饮,则不生存。食有四种: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欲界有情资生者,以有形段之段食为主,即须用有情身器官为排泄者。兼资身心,则通四食。色界诸天已无段食,但三禅以下诸天,用触食以资身命;四禅以上诸天,用意思食以资身命。无色界诸有情,以无身故,但有业识命限,故唯由识食以资之。

故曰:三界有情,皆依食住。然段食亦大有粗细优劣:细者,若健达缚寻香气以为食,身亦同轻气故。虽平常衣、食、住并论,其实衣、住或无亦可;以住较衣,住尤为急。诸旁生等,大抵如此。即如南洋诸土人等,似亦可无衣者,其著衣乃同于装饰。故前于衣乘,入庄严具类。而儒书亦曰:衣以章身也。住之舍宅,优劣非一。即就今此人类,土窟茅舍以至金楼碧宇,相去何啻天壤!苦生、饿生、旁生,大都较人为劣。神生、天生,则较人胜。故那伽、迦楼罗、阿素洛等,大都以宫殿之殊妙胜人。忉利天王有殊胜殿,又有众车苑,粗恶苑,杂林苑,喜林苑四苑。此天以上,宫殿转益殊胜。四禅天上,宫殿随身而有,随身而没,更为自在。无色界天,无身亦无住处。昔在净化主义,尝说人身资生之具为六:一、自然物,利用自然以资生活;二、地产物,农林矿物,但废渔牧;三、人工器,食住衣等,但废军器;四、交通器,水陆空交通及邮电;五、寿康具,体育场、医院、药剂等;六、娱乐具,花园、游艺场、音乐等。人类求以资生活者,不外食、住、衣、行、康、乐、而已。使人生有以遂其求,则人生之有情安矣。神及欲色界天,皆有衣饰,随身化有,轻妙光鲜。其他游乐之具,亦转加殊胜矣。

十六 有情与有情之相处

瑜伽第二,说诸有情类之相处,死生流转,尝云:‘又诸有情,随于如是有情类中自体生时,彼有情类于此有情作四种缘:谓种子所引故,食所资养故,随逐守护故,随学造作身语业故。初谓父母精血所引;次彼生已,知其所欲,方求饮食而用资养;次常随逐,专志守护,不令起作非时行及不平等行;次令习学世俗言说等事,由长大种类故,诸根成就故。此复于余,此复于余,如是展转诸有情类,无始时来受苦受乐,未曾获得出苦乐法。乃至诸佛未证菩提,若从他闻音及内正思惟,由如是故方得漏尽。如是句义,甚为难悟,谓我无有若分、若谁、若事,我亦都非若分、若谁、若事’。未能真悟如是句义,常在死生流转,故云五蕴炽盛之苦。又就地球人类,说七种摄受事:一、自父母事,二、妻子事,三、奴仆事,四、兄弟朋友官僚眷属事,五、田宅邸肆事,六、福业事──慈善事业、兄及方便作业事──工作业发明之利用厚生──,七、库藏事──银行等金融事业──。试分析之,人类相处,首在男女婚配,所谓“造端夫妇是也,于是有夫妇、父母、子女之家庭。次在资生及公安关系之事业团体,于是有民族、国家、农、工、商、政、教等阶级群众分别,所谓奴仆事,兄弟──民族之本──、朋友──团体之本──、官僚──国家之本── 、 眷属──指相属之群众──事,田宅邸肆──农工商教──事是也。于是人事粗备,而贵贱贫富之阶级亦即成立。贵而富者,有其余力以扶助贫贱,及增进其全群之福利,于是有慈善及发明进化之事。保存其剩余财产,遗传文化而流通利用之,以为全群谋福利,于是有金融机关及文化机关等库藏事。由此人事乃日蒸蒸向上。然人心之我执不除,贤愚不能平等,作业受果有别,则贫富贵贱阶级不能去,仰覆相乘,治乱相续,友敌相倾,和战相倚,常为怨憎会遇、恩爱别离、欲求不遂之苦相逼。人类相处之事,仍未易乐观也!地球人类与他有情类之相处:对旁生类,或畜役之,或杀食之;对于饿、苦、人、天、或迷著而过执,或谬解而拨无,盖离平允恰当之道犹远。毗提诃人,尼俱耶人,与地球人大略相似;拘卢人则倜然有异。相传谓拘卢人发绀青色,长齐八指,一形、一色,人皆一类;亲疏平等,无适无莫;身根美妙,衣服完整,饮食自然,不假耕作,火珠熟饭,人来共食,饮食丰美,不虞缺劣,资益色身,无老无病;男女相爱,有天然树为出床敷卧具,随意欣悦,欢娱受乐;若系近亲,树则萎枯,男女知情,即便相舍;女身受胎,八日即产,所产男女,置四衢道,经过之人各滋育之;七日以后,即得长成,各随同伴相对游戏;寿定千岁,死皆上生,十善业故乃得如是;身坏命终,无人恋泣,有忧承伽摩鸟,衔置余方洲渚之上;大小便时,地即开裂,事毕之后,地合如故;业行清净,乐洁乐喜,故臭秽物不稍存留。由此可知其以配合自由,儿女公育,故无家庭;衣食自然,故无职团;行十善业,无战争事,故无军政;以个人为自由分子,以世界为全群乐场,故无领土;生则相娱,死则相舍,故亦无宗教之迷信。神及天等,相处有差,忉利以下亦有战争;此城彼强,不无领域;首从优劣,亦不平等;富贵贫贱,非无阶级,亦有家庭组织。如言:忉利天,能天主升善法堂,左右二边各坐十六天王。有二太子:一名旃檀,二毗修罗,是忉利天二大将军。有三十二天左右坐,四大天王依四门坐。又言:能天主有四亿九万四千九百正妃,二十四亿六万四千三百彩女,能天主化身与诸妃共住,真身与阿素洛女舍脂住。又说有七种市:一谷米市,二、衣服市,三、众香市,四、饮食市,五、华鬘市,六、工巧市,七、淫女市。以商业为戏乐,其实随意而取,但于受用随福各有优劣。入四苑游戏,间有强凌弱、众暴寡事。其为婚姻,则言无夫天女,见天童子,悉来围绕,竞言我无夫主,我今年少、邀入其室,天子随入,供养奉给以相戏乐。其为淫欲,据言那伽、迦楼罗、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皆男女二根相接触,不流精液,但出风气,即便畅适。时分天,男女相抱,欲情即畅。知足天,男女相执手成欲。化乐天,相笑语成欲。他化天,相视即成欲。其为生育,则言女不怀胎,亦不生产;儿女之生,或于膝上,或于眠处,先见华兆,过数日已,欻然化生,即为其天父母所生。儿女初生,即如数岁小儿;得饮食已,即便长成,赴天女处以相娱乐。至色界天,无男女故,即无淫欲生育之事;禅定为乐,亦无游戏饮食之事。二禅天上,并无语言;无色界天,更可知矣。苦生、化生,但受诸苦,无淫欲等。饿生、旁生,有淫欲等;或有家庭职团──若蜂蚁等──,或无家庭职团。此为各类有情自类相处之状。互相相处,人与旁生,或相残害,或相资助;人与饿生、神生,亦间有所交涉。饿生、苦生,同为琰摩王管。忉利天以下诸生类,同为能天主之所管;四大天王,为其管领下界之四总督,各有九十九子,得为天王之代理人,分统八部神众,翼护下界。时分天以上,则与下殊少关系。然他化天与梵众天之间,有魔罗天──魔罗此云扰害──王名波旬,统其眷属,时为扰害。大梵天王,统辖诸天神等化以善法。故人世诸一神宗教,其崇奉者,大抵属忉利天之能天主,或大梵天王耳。佛为人天之师,人、天、魔、梵,乃皆归仰。

十七 有情之语言文字

语言为有情心意交通之工具,以声为体。但声刹那生灭,只能闻及一时一处,传远持久,犹有待于文字;更加书、画、报纸、邮电,为用乃宏。人之言语文字学,及书、画、报纸、邮电学等,学有专门,兹不详述。大抵语言为先,文字随起。据传一小世界语言文字,皆发源大梵天,梵天及六欲天、阿素洛等,皆同大梵语文;此下各得若干,成为支流。此地球人,以印度之梵文为最。或有民族文语繁衍;或有民族仅有语言,加以简单符记──若结绳等,今广西土番犹沿用──,则与旁生不远。鸟等旁生,声音巧妙,语言发达,应不下人。亦有旁生无舌根等,无声音故亦无语言。饿生、苦生,大抵皆能发声,成语或不成语;而饿生亦多能有文字者,若琰摩王及眷属等。语言文字,与知识思想相依托,名相分别不相离故。知识思想,有时亦曰名言。故语言文字,曰显义名言;知识思想,亦曰显境名言。三界皆以名言假立,亦谓皆以名相分别之所显现,亦谓皆唯识现。故近人说语言为口头显了语,思想为胸中潜隐语,非无少义可资发明。亦说语言文字;以识为体。如此、则有情类各有知识思想,亦各有语言文字矣。虽复繁简悬隔,得一切语言文字总持者,则能感通教化之也。佛能遍化诸有情类,其义如是。

十八 有情类之教育

教化之能发育有情之身者小,而教化之能发育有情之心者殊大。心增胜故,身器随之增胜。有情类之能扩充自觉心而进化者,其枢机实操乎教育。教育虽亦为有情类相处之一事业,然先此仅言及男女、经济、政治之关系者,以家庭、职团、国群犹不过维持生存之道,而教育实为有情类进化之所依赖,须于最后专言之也。前言此地球人,以勇猛记忆能造诸业,勇猛记忆能修净行,勇猛记忆佛出其处之三事,胜他星球人及诸神天者,贯以勇猛记忆,皆言其教育力之殊胜耳。何以言之?诸有情类,虽皆有心识可互相感通仿效,然亦必因有诸困难时相环绕,而又有自由活动自觉努力之余地,得凭借以解除之者,乃能发生勇猛记忆。由勇猛记忆,乃能有殊胜教育之业。由此以观,诸苦生类,长时受诸剧苦,殆无何自由活动自觉努力之余地,故不能有勇猛记忆教育之事。诸饿生类,饥苦驱迫,逐食而趋,亦鲜能自由努力而为教育之事者。

诸旁生类,心识昏昧,虽稍能模仿而以声容相示导,以言由自觉努力而教育,固非其所能也。拘卢人及二禅以上诸天,纯受前业所酬之胜果而无丝毫之困难,故不复能发生勇猛记忆而为教育。大梵天以下诸天神,及余二星球人,固亦皆有言语文字,展转相为教化,然亦以殊少费力解决之困难,耽于逸乐,不能有勇猛记忆之教育。此地球人,时有困难须待解决,而又有自由活动自觉努力之余地,故能发生勇猛记忆而为教育之事。此地球人,具摩菟沙八义:一者、聪明,二、业果胜,三、意微细,四、能正觉,五者、智慧增上,六者、能别虚实,七者、圣智正器,八、聪明业所生。故天人师之全宇宙大教育者释迦牟尼等出兴于此。古贤谓能整心虑而趋菩提者,唯此地球人类为能,亦因其能办殊胜之教育,感佛陀等大教育者来为教化而已。故通论有情类,不能受增上教育之障碍,则有八难:一、苦生难,二、饿生难,三、旁生难,四、拘卢难,五、长寿耽乐天难,六、聋盲哑癫人难,七、迷执强辩人难,八、边地无化人难。前五难指地球人类以外诸有情类,后三难则指地球人类言。聋、盲、哑、癫,乃地球人类之身根不完备者,故难受施教育。其次、则迷执于偏见局量,而犹自作聪明好强辩者,此亦狂愚之类,故难受施教育。又其次、则生在边塞无文化之野蛮中者,暂时亦难受施教育。除此三者,则地球人类,固大都能勇猛记忆而受施教育者也。地球人类,以有此受施教育之本能,人与人相处,乃发展为殊胜之教育。失此教育,则失其地球人类之特殊资格;近无以全人格,远无以证菩提,故关系之重要,非他事之可比伦也。地球人类之教育,初甚茫昧也。同类身心,其官能之接于物者,大抵相似,意而识之,亦不相远,故本有容易相感通模仿之性──众同分性──。其于男女之须交合,母子之须哺养,生活之须扶助,老病之须依赖,又随时有表示己意于他人之必要。一方表示,一方须接受了解其表示,由表示及接受了解其表示之双方练习,勇猛记忆乃起。初以面容、手势及简单声音相表示,继之乃有言语。然记忆之犹极艰难,乃为结绳及简单符画等以助记忆,寖假遂演生为文字。图画、刻铸、印刷,次第兴起。讲学立说,图书大备,于是教育遂为地球人类之特能矣。有人文史以来之教育,性质大别为三类:一曰、天神教育: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者,间有一二亶聪明、作元后而开物成务者,莫知其所以然,归之神秘不可思议之天,为最高之起源,于是演生天神教育,作之师者,托天神而施教;作之君者,托天神而行政。其目的,则尽可知之人道,而归不可知之天道是也。凡古近东西之宗教帝王教育,大抵然也。其弊也愚痴!二曰生物教育──或动物教育── : 谓人生之教育,由生物动物之适应性,遗传性,模仿性等积习演成。其目的 , 则竞争生存,奋求富强是也。此种教育性质,虽自有人文史以来即已萌芽,而至近代,始盛行为民族国家之教育也。其弊也贪狠!三曰、人群教育──或人伦教育──。稍知教育乃为人之特能,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在此。下闲群动,节而不扰;上舍天神,存而不论。以缮吾人之性,而善吾人之生。其目的,则治理人群,安分乐生是也。此种教育性质,虽亦有人文史以来即已萌芽,而从古只有少数之真儒大哲行之。其弊也憍狭!虽然,今而后,地球人类能了解人群教育而施行否,尚为地球人类向上向下之关头也。综合此三者而导之向上,则更有宇宙大教育者佛陀之教育──佛化教育。佛陀教育,以人群教育为起点,此于其应化为地球人类可知之也。故当先撤废天神教育,而董摄生物教育,以之完成人群教育。由是演进而以人群教育态度,施之地球动物,各安其分而乐其生,相进于善;更演进而以人群教育态度,施之天神等,乃能共趋无上菩提之道 。 故唯佛陀教育,能奄有前三者之长而无其弊,且提奖而进化之也 。 佛陀为宇宙之大教育者,曰天人师,如是如是!

第二节 所知器界  一 所知器界概论

器界与根身、一切种,同为一切种识不可知相;彼深细故,此广远故。然诸识及根身、种子,皆属有情世间;而本质器界尘,与五色根识托以变缘之现象五尘,及法处所摄色一分,则为器界。世间器之染净,随有情而染净,故曰有情心净,则国土净。据实言之,有情各住一器世间,依各自之一切种识各变为本质尘,依各自之六根识及本质尘各现为六尘境界。各自见闻觉知,依持受用于各自之器世间内,譬如梦心之游梦境,不出自心梦境之外。然觉梦境有一不同之事,则梦境唯是自心之所现,而觉境则有他有情心为增上──梦境间亦有之,然不若觉境之必有──;众同分──同类之性──业果相似故,异熟根身、器识亦相似故。异时异处,且相资变;同处同时,更相资用。于是诸有情类误认同类有情更相资变资用之器界,为离有情心而独立存在之物。欲测知其物之生起变化及现存者究竟何若,遂有天体、天文、地质、地理诸学。然实刹那生灭,随有情识恒时转变,真现量实相中,超名言种类分别故,无可测量宣说。随“俗情世间”、“学者世间”等,虽有可说,然由各时各处各有情类所知不同,其相无定,随识迁变,如幻如化。唯在一期一域之内,依一有情类相似识中相似之器界,可为假设之言。故首应知古近天文等学,皆为假设之言,乃可择其于事理较符合者以为说。虽详言切近人间之所知器界,亦不执为唯此非余,执诸器界决定如此。以有情类心识力殊异故,所变、所依、所知、所资用之器界亦成多样多式:或随有情身而有无──若四禅天,或先后有情而有无──三禅天以至人间等,或极寒中而有有情生活──若八寒之苦器,或极炎中而有有情生活──若八热之苦器,或身器多随心力而变化──若天生、神生之器界,或身器多随物理而规定──若人生、旁生之器界。能相对以观其会通,勿偏执而据以齐一,庶可试言真现实论者所知之器界,无自教相违、世间相违之过也。

二 此一人间之器界

此人间之器界,近人谓之地球,佛陀学中曰赡部洲。亦称地轮,举其形似,比之庵摩罗果,与今地球仪器相仿。虽亦诸旁生等所共依变资用,然可属人以言,言者、闻者皆是人故;今此但为人生言故。传赡部洲形狭长,有尖角;然此但据赡部大洲山河陆地以言,若统言赡部洲,包括两中洲与五百小洲及大洋海,乃等于地球也。中洲,一曰、遮末罗洲,应即澳大利亚;一曰、筏罗遮末罗洲,应即南亚美利加洲。日本、英伦、婆罗洲等,属于五百小洲。北美、北亚,在白林海峡,本可相连接,古代人种迁徙,亦有言由此交通者。故北美及欧、亚、非四洲,总合为赡部大洲。则地球者,一大洲、两中洲、五百小洲、及大洋海之总称也。中国分国内为九州,更言国外有大九州,亦略知其仿彿。至今尚有多处人踪不到,为药叉等之所居者。故传大、中、小洲,各为某种人之居处;或传遮末罗洲,是药叉居处也。今所知之地球,陆居三分之一,海居三分之二,海之大于陆者加倍。亚之中、印,欧之希腊,非之埃及,北美之墨西哥,皆尝有古文明民族;而南美与澳,则无有。故人文唯出于大洲。大洲上之人文地理,乃分人主、象主、宝主、马主之四主焉。地文地理,近于大洲分为四洲:亚细亚洲最大,俄领西比利亚位其北部,南部则中国、印度、波斯、亚剌伯在焉。北亚美利加洲次之,美利坚联邦及墨西哥与英领坎拿大等在焉。欧罗巴洲与阿非利加洲,面积之量略等。非洲有英领埃及与法领摩洛哥等。欧洲则意大利、法兰西、德意志、俄罗斯等在焉。小洲则有英国、日本、台湾与美领之菲律宾等。中洲南亚美利加有智利等国,澳大利亚大抵为英领之属地。至言天文地理,大洲位于地球之北,地球之南多为洋海。故大洲之北部,近北冰洋,苦寒少雨,不宜人之生活。南部正当赤道,颇为炎热,然多雨而物产丰饶,为印度等民族居之。美利坚、中国、法兰西等,皆处南北间之温带。而小洲之日本、英吉利等,亦在温带。凉燠以时,人事斯利。然中部亦多高山大岭奥阻深藏者;有江河大湖之流域,乃为人所聚居。二中洲皆位地球之南面,为温带之稍近寒者。凡此皆可见天人之关系。

三 人地与天象之关系

人地与天象最大之关系,莫过日月。日之供给于地者,为光热,月之影响于地者,为潮汐;而昼、夜、冬、夏、晦、朔、弦、望,亦以之分也。地之绕日而转,有自转、环转之二别。由东西自转分昼夜,转向于日之面为昼,转背于日之面为夜。例中国方面向日为昼时,即为美国方面背日为夜。南北极有终年皆不分昼夜者,故不宜人等生物也。兹作一地球对日自转图明之:

地球对日自转图

例南北线为一直杆,横贯地球,悬在空中;自身从西至东,向日以一定速度而渐转,中国正向日当午时,美国则为半夜子时,非洲为日出时,太平洋则为日没时。余可例推。南北极永远无正向日时,亦鲜全背日时,故为非昼非夜。今犹为探险者所未能探得详悉,仅知其为南北冰洋而已。南北极之标准若移动时,地球东西面变为南北极,地球南北极变为东西面,则南北洋之冰镕化为水,当淹没今之陆地为洋海,而南北洋又当出现适宜人等生物居处之洲陆等。然地球曾有此等沧桑之大变迁否,亦无确知。兹制地轮绕日环转之四时成岁图如右。

地轮绕日环转之四时成岁图

环转一周,约为三百六十五日,分四时、十二月。春分、秋分,昼夜长度均等十二小时;夏至则北半球昼长夜短,冬至则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则反之。大洲、小洲文化民族皆处于北半球,故皆言冬则昼短而夜长,夏则昼长而夜短也。其实以地而异,不能概齐。月轮绕地环转,约三十日或二十九日为一周。月球由地分出,离地非远,故其相抵相吸中之吸力,影响地面上之流质──海水──,发生潮汐;复由日、地与月相对向之差度,而有朔望弦晦之异。兹亦以黑白成月图表之:

黑白成月图

黑白成月图

据实、月轮向日之面常白,背日之面常黑。唯在地球上人观之,则于日、月、地三成一直对线时,见月全黑、全白;日与月若成一斜对线时,见月半黑、半白。每夜有其移动差度,乃见自望至晦,自晦至望,渐黑与渐白之月相。而日月薄蚀之相,亦由日、月、地相对而现。月影昼遮日轮,地上之人不见于日,遂成日薄之象;地影夜遮日轮,地上之人不见于月,遂成月蚀之象。此其时度,皆可预算知者。至空中诸星,则大抵为他处之器界。除日、月外,天王星与此地球最有关系,而金星等有时亦可交通。至古人以日月星象言人事祸福之关系,不过依人事、天象而寓其劝诫之意。余若风、云、雨、露、霜、雪、雷、电,与地之崩动等,皆与人生、旁生有直接之关系。而植物等以之蕃殖衰落,田野变成沙漠,沙漠变成田野,使人不得不变更其生活方法,则为间接关系。此除日月与地之距离方向年龄等有关系外,大抵皆由地轮表里之坚劲质,与流湿质,并暖热力,与轻动力,积成潜势,及时生变。深究厥源,亦由多有情类之一切种识变其常度也。

四 此日系中之他处人生器界

近人所言一日轮之系统,在佛陀学即一苏迷卢系,一苏迷卢唯有一日轮故。然一苏迷卢系,据佛陀学有四人生器界,近人亦已有能窥见火星等有人故。今此地球,为四人生器界中之第三器界。以东西南北而表其次第,此曰南赡部洲,当居在第三故;第一曰东毗提诃洲,当今行星中之水星,距日轮为最近故;第二曰西瞿陀尼洲,当今行星中之金星,距日轮亦较地为近;第四北俱卢洲,当今行星中之火星,距日轮较地星尤为远故。水、金、地之三星,大小略等;火星较大。北俱卢洲,传为四洲中最宽广之妙胜大洲故,以俱卢洲为人生完美之器界,足为吾人想慕之境。兹节录起世因本经,略明其概:北俱卢洲,有无量山,遍生香树,香充其洲。地生香草,青翠柔软。树生种种杂色花果,诸鸟栖鸣,音声雅妙。山有诸河,澄清徐流,宝舸容与,岸浅易涉。有诸树林,花枝映覆。其地平正,纯是金银,无荆棘坑坎礓砾粪秽等。

不寒不热,时节调和。地常润泽,植物蕃茂,人生日用,都由植物自然成就。有“安住”树林,高六拘卢舍,密叶重布,能遮雨滴,为彼人等居住。香树高低不一,弥布香气。有波娑树,在枝叶花果中出诸宝衣。有诸宝树,出璎珞、花鬘等种种严饰。有诸器树,出种种人生日用之器具。有诸果树,出色香味俱美之果,供人取食。有诸乐树,出生乐器乐音,供人娱乐。其他又生粳米,自然鲜白,不藉耕舂。有“敦持”果,随意生火,熟诸饮食,不假新炭。其洲有四无热恼池,贯注周匝,其水清冷、轻软、甘美、香洁。岸傍栏楯、铃网、宝树环绕。池有华藕,色香微妙,破汁食之,甘如乳蜜。池之四面,有四大河,水鸟、树林、花果,香音围绕河道,罗列周遍。恒于夜半池起密云,雨洒地润,旋复晴霁。风送清凉,触人安乐。复有善现、普贤、善华、喜乐、善体众多池苑河道,入中游泳,随意去留。衣饰之具,随心取舍。此言北俱卢洲器界之美,即言火星之人间也。他日能有更进步之科学,固不难证实于火星;亦不妨以人生增上福业,改造此地球成之也。

五 日系中神生天生之器界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除上水、金、地、火四星,木星环日于火星外,应为东方天王之天众及华手天器界。火星、木星间,有多小行星,应为星宿天之器界。土星环日于木星外,应为西方天王之天众及持鬘天器界。天王星为管理南赡部洲南方天王众之器界,名义更为显然。海王星则为北方天王众及常放逸天之器界。至于彗星,不由太阳统摄,然时隐时现于太阳系中,应为阿素洛或妙翅鸟之器界。而太阳则为忉利天之器界也。过此以往,为空居天,非日之光热摄力所能及。故太阳系之范围,即苏迷卢之范围也。兹制图以解之。

时分天

八大行星,轮围轨线,喻之曰山,实为轮围之轨道也。太阳与八星轮轨间之空皆喻云海,实为“以太”及空气也 。 地球蒙气与地上之海水,迭相凝变,故统说为盐海。苏迷卢指太阳全系统言。日及诸星,地球上人皆从仰望而见,在仰望中,似从下而至上,轮轨层积,喻之曰山。八星轮轨之空间诸卫星、小行星等,亦为四王所统空行、天行诸神生等器界。器界皆为有情所依资者,应无无有情之器界。不应以地球上人生、旁生及植物等之适宜生存否,断余处生物之或无或有;地球上生物之适宜生存条件,但能适用于地球故,或但能适用于吾人现见之生物故,然亦可有将成未成、将坏未坏而尚无有情者,时在变化之中,不应执为定无定有;此地球亦初无动物,后垂坏时,仍将无动物故。大铁围为太阳系之最大范围,亦苏迷卢之最大范围也。六 太阳系外之天生器界太阳系即苏迷卢系 。 据传苏迷卢顶──即太阳──曰忉利天,其上──或其外──倍高倍广,有时分天器界如云珍宝所成;其上倍高倍广,有知足天器界;其上倍高倍广,有化乐天器界;其上倍高倍广,有他化自在天器界,是为欲界之顶。其上倍倍高广,有梵众、梵辅、大梵天器界,是为色界之初禅天。色界与欲界之间,别有魔罗天器界,是为天魔众之居处。此诸天之器界,大致皆百宝成,有如云气,庄严胜妙。上上倍增,至大梵天遂为“一世界”之范围。如此千个,曰小千界。其上更远,有统千个“一世界”广量之少光天器界;又其上有无量光天器界,极光净天器界,是为色界之二禅天。其所统谓之小千界。如此千个,曰中千界。又其上有统千个“小千界”广量之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三重器界,是为色界之三禅天。其所统谓之中千界。如此千个,曰大千界。其上又有统千个“中千界”广量之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八重器天,是为色界之四禅天。其所统谓之大千界。“一世界”以八十小劫为“成住坏空”旋复,坏由火灾。统小千界之中世界──即二禅天──,以八大劫──以光净天寿八大劫计──为一“成住坏空”旋复,坏由水灾。统中千界之大世界──即三禅天──,以六十四大劫──以遍净天寿六十四大劫计算──为一“成住坏空”旋复,坏由风灾。至四禅天之八重器界,则弥覆千个中世界上,随彼天身存没,不为三灾所坏。而无色界四天,以无身故,亦无器界,周遍大千界中,无别居处──唯我学者所宗,不出于此──。至通常所言之世界“成住坏空”,但依“小千界”中“一世界”言之以例其余耳。此一大千界,名索诃世界,为色究竟天大自在天之领土,亦为一佛教化之域。统计应有百亿太阳,即百亿苏迷卢系也。在华藏世界,仅为一世界种中之一世界,二十重中,居于第十三重。近人所说恒星图中之恒星系,庶其近之。

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曰索诃世界)       ────────────────────────────色究竟天        ──────────────────────────善见天         ────────────────────────善现天          ──────────────────────无热天           ────────────────────无烦天            ────无想天          ────────────────────广果天           ──────────────────福生天            ────────────────无云天                如此千个之上   (大千界中一大世界)───────────────极光净天(或光音天)              ─────────────无量净天               ───────────少净天                如此千个之上    (中千界中一中世界)───────────光净天               ─────────无量光天                 ────────少光天                 如此千个之上      (小千界中一小世界)────────梵天                 ──────魔天                 ─────他化自在天                   ────化乐天                   ───知足天                    ──时分天                 (苏迷卢系)                   一太阳系

七 一小世界之成住史

苏迷卢系至大梵天,为小千界中之一小世界。此小世界,由以前小世界“坏”而“空”后,由有情之共业力故,大梵天之福业力故──以此故,诸天神教执世界人物由彼天造──,渐由集起成新世界。初依无形无动──形言物质,动言物力,即无物之质力之谓──之有限量空轮以为轨持。空轮指有范围之空间言。近人犹于数学天算学上,争空间之有限无限,其实一世界之空间有限,诸世界之虚空则无限也。由当生此界之大梵及诸有情业种之力,规定此“世界”之形量寿量,依心识种及光热等色种起现行故,最先化生大梵天身及成大梵天之器界──故大梵天亦为此一世界命根;儒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至于命、即至于大梵天也。唯神学者所宗,不出于此──。大梵天界,于成劫初最先生成,于坏劫末最后死坏,故寿命有六十小劫,统成、住、坏三中劫故。由此历数小劫,渐成梵辅、梵众天界,完成清净光洁之初禅天梵世,而尚无阴阳扰动之患也。次依空轮,有风轮──轻动大种──起,为诸有之轨持。由当生欲界有情业种心种及光热等色种起现行故,先化生有阴阳性之魔天身器,实为阴阳扰动之原。扰动中有阴阳之性,即风轮之轨持──穷理尽性不出一阴一阳之道,唯生学者所宗,不出于此。至于命之阴阳不测之神,则为梵天。魔天以下,则皆为阴阳之所测。故梵天为外道解脱之宗,魔天为凡夫情欲之主也──。依风轮所轨持,历数小劫,渐生成众宝如云之他化自在天、化乐天、知足天、时分天诸天身器,完成欲界空居之器界。由是依空轮、风轮更有水轮──润湿大种──、金轮──坚劲大种──起以为轨持──唯物学者所宗,不出于此。由当生地居界──即太阳系,苏迷卢系。地即太阳及太阳系中诸星体,由水轮、金轮轨持所成者,非单指地球也──,诸有情业种心种及光热等色种起现行,先集成化生日球之忉利天身器等。据传日之形体四方,外现光轮则圆。每方有八天众天主,中央别有一能天主天众,故谓三十三天。由是又历于数小劫,乃次第完成,太阳系中之八大行星及卫星、小行星等天生、神生、人生、旁生、饿生、苦生之器界。从梵天以至太阳系诸星球之完成,共历二十小劫,在地球等乃有人类生起。在初化生于地球上之有情类,犹是天生而未是人生也──耶、回等低级一神教所奉唯一天神,不过忉利天之能天主或天王星之南方天王而已。故神教之起源,以太阳或星宿为宗主也──。此太阳系之物理界,风、水、金轮以为轨持,光热之火大种与诸所造色种,内蕴外发于轨持间。力之著者,不外轻动之风大种与光热之火大种;质之显者,不外润湿之水大种与坚劲之地大种。风动之轮轨,分为阴阳性──先天阴阳──,吸抵拒摄,由之相激相成。水、金之轮轨,合为阴阳性──后天阴阳──,吸抵拒摄,由之相成相激。光热之火大种──电子──,弥纶击发于中。水轮即为无重量之“以太”,即诸香水海也;金轮则为有重量之“质点”──即诸原子原质──;风火则为激动变化之力。近人物理学之研究者,不外乎此矣。地球本从太阳分出,别有蕴火以为中心。风日由水而彻金火,火金由水而彻风日,拒摄调和而成海陆,宅生植动诸物,吸抵停匀而成运行,变呈天地诸象。今入住劫以来,已历其半──第九小劫──,地球之年龄,犹在人之中年也。

八 日系诸星之空间测量

据俱舍论等之传说:地球直径,为六千五百逾缮那。水星、金星,或较为大。北俱卢洲为八千逾缮那。八水轮海──或说为以太海及空气海──,中间宽度,盐海约为三十二万余逾缮那,七香水海则从八万、四万、二万以至二千五百逾缮那宽。大铁围之周围,约为三百六十余万逾缮那。然说苏迷卢之直长,仅为十六万逾缮那。三百六十余万逾缮那之直径,应不至此。又说地球与苏迷卢顶──即太阳──之高下距离,为八万逾缮那,亦不符说远距离之量也。说苏迷卢顶之直径,为八万逾缮那,似说日球较地球大十倍有余。此诸测量,虽无定准,然在今天算学之假设上,尚无定量,亦不妨姑存其说也。

九 地球等上之异生器界

地球为人生、旁生之器界,然亦有地行药叉及阿素洛等诸神生类,于中别成依住之处与人不相闻见。又诸饿生及苦生类,或与人间同处,业果异故,不相闻见。或云:地面五百逾缮那下有饿生界,由琰摩王管领而宅其中。又云:入地一千逾缮那之地心,有苦生之器界,常受诸苦。又有余经说:八热苦生界在于地下,此合地心是火之说。八寒苦生界在地之极边,此合南北二极冰洋之说。故地心与南北极,皆有有情生活其中也。受苦业果,成苦根身器界,非吾人眼耳能闻见,亦非吾人生活所能衡断;然若得天眼智,亦能了了明证之也。在此地球既然,在水星、金星亦如之。火星据说唯十善业成,故除人以外,但有珍禽等旁生耳。四王天统诸神生类,故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虽为天界,兼为神界。忉利天、据顺正理论云:苏迷卢顶,于四角各有高峰,有金刚手药叉神等,于中止住守护。诸天中央大城,亦有青衣药叉防守;且龙象及妙翅鸟等旁生而神生者,与紧那罗、健达缚等亦时执役其中。故此天界,亦兼神界。要之,神生之器界,乃兼通于人间天上者也。

十 此大千界与无量器界

一小世界之空轮有限量,一小千界、一中千界、一大千界、一世界种、一世界海之空轮亦有其限量,然无数空轮互持交彻之无轮虚空,则无边际。无边之虚空中,如此索诃之大千世界者,或大于此,或小于此,或优于此,或劣于此,或先于此,或久于此,或暂于此,各成统系,各为安立。此索诃界东方之世界无量数,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成,或住,或坏,或空,在无尽时无边空中缩小观之,殆如海上浮沤,此生彼灭,暂存忽殁。反之,则在一刹那、一微尘放大观之,亦如大千华藏层积重叠,增长繁殖,展转相摄各为其主,展转相入互为其伴,异处异时,多样多式,如宝珠网,影体相涉,主伴重重,不可穷诘,如佛华严华藏世界品等广明。欧人迈格文,谓佛说世界,各方皆同一形式者,非也。

十一 器界与有情之关系

器界言有情身所依住之处,与所资用之器也。据三十唯识颂云:“不可知执受、处、了”。论解之云:所言处者,谓异熟识──一切种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不执受外四大种之能造色 , 及不执受外器界尘之所造色是也──;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 , 处所无异──据在同一空轮内言──,如众灯明,各遍似一。问曰:谁有情类之异熟识变起为此相耶?答曰:或云一切,所以者何?如契经说:“一切有情业增上力共所起故”。或云:若如此说,诸佛菩萨应实变为此杂秽土!诸异生等应实变为他方此界诸净妙土!又阿那含等诸圣者,厌离有色生无色界,将来必不再下生于欲色二界,变为此大千界,复何所用?是故唯以现居此界及当生此界诸有情之异熟识,变为此界。契经但依少分有情而说一切之言,诸业同者皆共变故。或云:若如此说,则于器界之将坏时,既无现居及当生者,又以谁之异熟识、变为此将坏之器界耶?又诸异生厌离有色而生无色界者,后虽犹当下生,然于现近数万大劫中,既无色身,亦无须器界,预变为今欲色二界之大千界,亦复何用?又欲界与色界诸有情类,虽有色身,各须依资器界,然与绝然不同地位之器界,粗细优劣,远相悬隔,不能有互相依住资持之功用;此一地位之有情识,变为彼一一地位之有情器界,亦有何资益耶?然所变之器界,本为有情之“色根身”依持受用,故若于此有情身可有依持受用之器界,此有情识便应变为彼之器界。但为业果造受之阶地所离隔,不因居处之此界他方而阻碍──颇同代表各种职业阶级之国际团,但有阶级之分,而无国界之别──。是故虽生他方器界──他界之空轮内──,然与此处有情居于业果阶地相等之有情类,其异熟识,亦得变为此处阶地相等之有情身所资器界,彼亦可生于此为依资故 。 彼一一界有情识变为此界阶地相等之器界既然,此界有情识变为彼一一界阶地相等之器界亦然。故此器界,于将坏及初成之时,虽无有情而亦现有此之器界;彼一一界阶地相等之有情识,皆共变为此故。彼于此界既然,此于彼一一界亦然。可为图解如下:

器界与有情之关系

然于此说犹有须补充者,则异其阶地之有情,其异熟识虽不一切皆变不同阶地之有情身所依器界,然亦有以特殊关系而变之者,若上界离生喜乐地之大梵天,兼领欲界;舍念清净地之大自在天,兼领五有色身器地──即上表列之五阶地──;又有上地将下生于某阶地者,此诸上地有情识,应变为有关系用之下地器界也。下地有情,亦有努力修戒定慧等行,将上生于某上级地、或某他方之净土者,此诸下地有情识,应变为有关系用之上地器界也。故虽仅就业识所变之器界言──诸佛菩萨愿定通力所变者,下另说──,应有四句分别:

一、现居及将生此方此阶地之有情识共变;此最居主要之地位,故若无现居  及将生之有情时,器坏渐灭。  二、不来居此方之他方同等阶地诸有情识共变。  三、此方居上地能兼领于此阶地之有情识共变。  四、此方、他方、土地、下地当生于此方此阶地之有情识共变。

有此四句,乃穷尽有情识共变器界,以为色身依住资用之理由也。此方、他方有情,或以同等阶地而转生于他方此方同等阶地;此方、他方有情,或以不同阶地而转生于他方此方不同阶地。要之,可有转生色身依资用者,其有情识皆应互共变为可依资之器界。然此犹依一方一阶地内诸有情器共受用者而言。然别受用,犹应注重各类各个有情业识各变之殊异也。各类变者,若共居于此方五趣杂居地者,例对于人生所见之江河,人生则为水之受用;诸饿生等则见猛火或粪秽等而受用煎迫;诸天生等又见为金、宝、琉璃、庄严而受用诸乐;在诸水族,又视同空气而依为窟宅。缩小言之,同在地球之人,苦乐相差霄壤;同在中国,同在上海,亦复业果差别。各个人各变不同者,如忉利天,于同食具成美恶迥殊之食味;人亦随其特殊身心,于同一境感觉色、香、味、触不同,竟不知孰为正色、正声、正味耶?故诸器界,虽由无数有情同业增上,变成相似之境,其实但有相似而无同一。各有情心身,各依资于各变之器界;各有情各为一宇宙。时无本剽,空无边中,乃为尽理之谈,符于现实。然诸有情同业、异业互为顺违增上缘力,或总或别,相坏相成,以变为相似不相似之身器等,亦为现实之事。由前故说一切种识缘起,由后故说法界无尽缘起。

十二 人生于器界之依资

前于器界,既说明其原理,今再就资人生所依持受用者,切实言之。人生直接所依持者,固在于地球之陆地,然日月之供给光热,海蒙空气之供给风雨等,亦有关于依持,否则,色身陆地亦不能依持也。至于受用日、月、光、气、风、雨等,固多有直接间接关系;而尤以陆地及陆海所出产之矿植,供给于人生为衣、食、住、行、康、乐之器用者为要。大抵衣食取于陆海所产植物;住、行、康、乐之具,兼取陆海出产矿植以成。人生之生活,大都依赖于植物,故亦谓人为寄生植物者。人之受用于矿植等,较旁生等为特殊者,由手足分工而两足能支持其全身直立。旁生亦曰横生,人生亦曰竖生,亦由两足能支持直立其身否而别 。 两足能持身而直立,乃能运其两手,别为造作及受用于矿植之间。其造作受用于矿植之又一特殊力,则在能用于火,此亦旁生等所不能为者。由能用火,于是能采用钢、铁、煤、炭、石油等,制成种种五金之器。驯至能利用蒸汽力、水力、电力,产生近代工艺制造诸增强五色根识感觉力之器──望远镜等──,于见知上扩辟向来不见知之境界;制造诸汽车、汽船、飞机等之交通器,凿开向来不交通之阻隔。至于改造植物、动物之种类根身等,遂令死格式之自然界,亦呈以人力为主变因之日新月异活泼形势。人生之手乎,器界之火乎,二者实为人生工作于器界种种异能之机括,亦为人生受用于器界种种特长之基本;而依此亦愈见器界由有情识变之真相也。盖由人生有何等之意欲情识,即可运用手、火变生何等之器界以依持受用。故交通于水星、金星、火星之他器界,亦决非绝对不可能之事。人乎!人乎!勉哉!勉哉!善用其手与火,以工作于器界,固不难改创变造之,以适于人生之依持受用,而不必以地球人满为患等,效彼杞人忧天之坠也。然旁生、人生等色身,则同为须以器界为依持而受用于器世间者;虽可由互相感通情愿而资助为用,然若强取其色身而寝皮食肉,用之如器界之矿植,则为非理。盖旁生等特为吾人较愚蠢之幼弟,吾人当悯爱之,止其互为伤残而导之以共存共荣,为友为侣,至多亦责其为仆役为拘囚耳。甚至人相杀食,以他人色身为工具、为器物,而用之同于器界,则其犯分悖理之罪,更为难恕。故人生当依持地界而受用于矿植之器;人生、旁生,则应相为教导,面共工作生活,庶其人生可衣、食、住、行、康、乐于天地。

第三节 所知情器  一 所知情器概论

前者虽别论所知有情与所知器界,其实有情与器之世间相,密切关连,不能绝然分划而说。虽于前二节中,亦曾说有情而及于器界,说器界而及于有情,犹有多分有情器界和合而现之事留待研述。且佛陀学中,虽分有情与无情之别,而草木诸生物,虽可合矿物统称曰无情,然矿物无生而植为生物,其间亦不能不有皎然之区别。且近人进之亦有言植为有情同人者;退之亦有言人生亦无情同矿物者──若美国行为派取销心理学者;或则宣言万物皆为生物,有情无情不别──若德国赫克尔。此之三者,甲可扩充为心本论或唯心论;乙可扩充为物本论或唯物论;丙可扩充为生本论或唯生论。据其意,万物只有程度之高下,无性质之别异,则有情与器亦无可分别。然按验之现实,矿物、植物、动物三者,固各有显著之区别。动物能以音容表其苦乐之情,异于矿植,而特谓之有情;因谓植、矿曰无情物。植物能于死限前表其生态与表其死限后之死态,又与有情同能传殖自类生种,异于矿物,与有情同谓之生物。矿物唯有与植、动共通之结散变化性,谓之无生死物。此固平允明显,而无何隐秘难见者。依此分别,万物应有四差别性:一、结散变化性,二、死限生殖性,三、永续统摄性,四、自觉进化性。仅有第一性者,则为矿质等无生物;有第一性、加有第二性者,则为植等生物;有第一第二性、加有第三性者,则为人生以下之旁生等有情;有第一第二第三性、加有第四性者,则为人生以上之人生等有情。虽至天生及大乘圣犹有不能一概论者,然就人界情器观之,则秩然不可逾越也。有情之永续统摄性,与自觉进化性,皆以其各有之一切种识,及此识互依之意、意识等而言;以有此故,同为有情识者。人生之意识等较为发达,由意识而现人生之创造生活,故别说有一自觉进化性。旁生之意识等,较为昧劣,由异熟识受异熟之生活,故暂说无有自觉进化性;其实亦微有自觉进化之性也。由此有情与无情器之别,皎然应有。有情通于能变所变,无情唯是所变,如上言器由识变等。在无情物,植、矿之异,应更详究。

二 动植矿之关系与区别

凡动植矿物,皆指其色聚以言。矿之色聚,指金、水等,别称物质;植之色聚,指花、木等,别称生物;动之色聚,指人、兽等,别称“有色根身”。而其关系,统在能变现此诸色聚本质之一切种识──即异熟识──。器由异熟识共相种成熟力变,已如前说;有情有色根身,为颂中“执受”之一分──另一分即是一切种──。论亦释云:‘有根身者,谓异熟识不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根──即眼、耳、鼻、舌、身中之神经系──、及根依处──即眼、耳、鼻、舌、身之血肉体──,即内──执受──大种及所造色’。又云:亦有以共相种成熟力故,于他身根、依处亦变似彼;否应无能受用他身。由此,人等虽死,所余尸骸犹见相续。此说有情有色根身,有其二分:一分“五根细色神经”,唯以一切种识之不共相种变成造所造色,由我爱执藏识执为自体;一分皮脏骨血等根所依处,虽以一切种识之不共相种变成造所造色,由我爱执藏识执为自体,然亦由一切种识中自他有情共相种助,变成造所造色。故父母能生育子女,友侣之身亦能相为受用。且其死后,虽不执为自体,在他有情犹见尸骸续存──与他界同地有情共变器界故,于将坏时器界犹存理同──。由此有四分别:一、共共相种变,即前器界同处同地同受用者;二、共不共相种变,即前器界各类各个别受用者;三、不共共相种变,即此所言色根依处;四、不共不共相种变,即此所言五根神经。由此例之,在一切种识中,“相种”可分三类:一、共共相种曰共相种,矿物器界皆由此变;二、不共不共相种曰不共相种;三、别加一类共不共、不共共相种,植物应由此变。其有死限生殖同根依处,故不共共;然无我爱执藏识执以为自体,故共不共;合此二义,乃于一切种识中为植物辟一特殊位置。要之,色聚中有情无情之区别,由于我爱执藏识执受为自体与否──我爱执藏识,间接有末那关系。执受为自体,为有情色身;不执受为自体,为无情──矿、植、尸骸等。矿物、植物及根依处、净色五根,其区别在一切种识中之“相种”不同:矿物,共相种变;植物及根依处,由共不共不共共相种变;五根净色神经,由不共相种变。其遍通之关系,在于一切种识;其区别与连带之关系,在能变之自种不同类、及藏识之有无执受。共不共不共共相种,亦持以各有情一切种识,随共相种变成之处,此“种”亦变生植物耳。此矿、植、动三者之区别与关系,虽为人间之现实观,亦此一空轮内五趣杂居地之现实观也。不及或过,遂成物本论等。

三 人间情器与非人间情器

依人间情器之现实,于动、植、矿三者之区别与关系,应若前述。然在不及人生者之旁生以下,以“自觉进化性”极昧劣故,人类中婴孩儿童亦近旁生故,多由异熟识受异熟之生活故,其所行动类机械故,于此习成其观想力,遂谓人生及余动植亦同矿物,悉为自然界因果力所支配之物故,立唯物论;而以矿物为本,初演化为植、动,进演为高等之动物,在演进为人生。然此只见“结散变化”之矿、植、动共性,于生物“死限生殖”之特性,不无轻视;于动物及人“统摄永续”与“自觉进化”之特性,则更忽略不察。故于矿物为本之唯物论,于不及人生之生物立场,虽或可言,亦偏而不全矣。若在超过人生之天生等,所食、所用,皆可由身化生,不殊生物。至于四禅天,则所依器界亦随身而存没,殆犹人生之根依处,似可说依生物为本之唯生论;皆生物故,劣之则为动、植、矿物,胜之则为人天等故。然此可生三过:一、神生万物论:执诸万有皆神所生,成多神、一神等神教迷执。二、循环不息论:以生殖观祖父子孙,形气相续,在周期内循环变化,成循环论,所谓一阴一阳之道;恐形气循环之有时断灭,成不息论,所谓易不可见而乾坤毁。此为中国孔、老思想。三、轮回解脱论:以死限观前后今世身命相续,在异生类轮回变化成轮回论;厌身命轮回而欲得超出,成解脱论。此为印度数论、耆那、小乘思想──数论、耆那,以存我故非真解脱;小乘以无我故得真解脱──。此三种论,亦皆有偏。至于登地菩萨,于后得智证阿赖耶,观身器等皆心变现;后由得定自在,能随心转变身器等,固可以心为本说唯心论。然心但为所依能熏,由佛智观,应为识中一切种之别别现行,现行互互增上,说一切种现之缘起。故唯心论,亦有未圆。且人间但知“独散意识”之功用,以之而说唯心,或成自我唯心论,而但存自我;或成宇宙唯心论,而推本一神,归之泛神,故亦有过。故依人间现实,于动、植、矿应分别说,乃是多元而非一元。极佛智境,以一切种起一切现,由一切现互互增上,亦为多元而非一元;种由现熏所生,复说无元。然则唯物、唯生、唯心论,皆不可成耶?而以别义,亦可成立。举其总义,则“不离相摄”故,皆可随宜以说“唯”言。谓“所知境”──客观界──皆可名“物”,莫非所知境故,可名唯物,正名唯境论;从众缘所生──有为法、所显──无为法故,诸法莫非众缘所生显故,可名唯生──正名唯根论;一切所知不离于能知故,一切种依识熏持故,诸有为法皆所变故,诸无为法亦所现故,可名唯心──正名唯识论。

然此所云物、生、心之三名,已非复前此矿物之物、植动之生、动人之心之义矣。故论人间情器,仍应用前矿、动、植三类之分别。

四 有情与器界之关系

有情与器界密切之关系,首为饮食。植物吸食于矿、光、气而造成原生质。有情除饮水、光、气等,更食植物所造之原生质,故有情之饮食,于植物为直接材料,而矿物亦为直接间接之材料 。 然此亦论欲界或太阳系或人间有情之饮食而已。佛言一切有情生命皆依饮食而得存在──一切有情皆依食住──,统三界有情言,分食为四:一者、段食:谓以有分量体段之食料,吸入有情身命流中 , 经过变化,消坏原状,能为资益之事,谓之段食 。 所食质料,唯是系属欲界之香气、滋味、及坚、湿、暖等触尘;色之与声,但为目睹、耳闻,不由变坏资益身命,故不属段食摄。此唯欲界有情之食,若离此食,欲界有情即不能生存故。二者、触食:此为“能触”之触心所接触于境为相,三界有漏触心所才接触于境,即能摄受可喜乐等境令根识怡适;资养根识势力,故名为食。此触心所虽与八识相应,然属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触心所,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粗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之舍受,资养根识之义胜故,由此说六触身为食;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者是也。此食通于三界有情,然无想天无前六识,应无此食。三、意思食:此以心有希望为相,以思心所为体。谓三界有漏思心所与欲心所俱转,于可爱境生希望故,能为资益身命之事;有希望则心身活动相续前进,无希望则心死而身亦死,故谓之食。然思心所虽遍八识莫不相应,唯第六意识能于未来境起胜希望,故只说意识相应思为食,曰意思食;故无想天亦无此食。四者、识食:以能执持有情有色根身生命,令一期中相续存在为相。谓三界有情之有漏识,由前三食势力增长,能为执持身命相续生存之事,故名为食。识言、虽通诸识,以前六识有时不相续故,而第七识有时亦转其类性故,唯第八识是一类无覆无记性,随所生界恒时相续,独能执持有情身命于一期中令不坏断。故此识食,专指阿陀那识为体。若无此食,住二无心定及无想天之有情身命,应即时死坏故。要之,“食”以资持有情身命令不断坏为义,段、触、思三,直接有关器界;识依前三增长势力,间接亦有关于器界。

五 人间之有情器界

依上述区别与关系,关系中有区别,区别中有关系,情器重重,差别如表:

有情      八识心心所聚      (能变)    人     个人      净色根神经系      心          人类      各自身根依处      识自体依 执受依          人群      各他人根依处      识色根依        非人        家族职团国民国际    人互用依 互助依                  诸旁生根依处      人社会依          生物      植    物      有情资用依                  矿    物      有情生活依    物     无生物     陆海日光空气      有情身心依   (所变)           太空诸恒星系      器界──人意识依

由人与物观之,生物为沟通人与物之桥。自“根神经”至于植物,为生物者凡六;人占其四,故人亦属于物而物亦属于人。旁生又为沟通人与非人之桥,人生与旁生同为有情故。有情又为沟通“能变”“所变”之桥,有情通摄心与物故。旁生与人、正为有情;植、矿、日、星,正为器界;有情身心依故。自净色根及根依处,为执受依,是个人自身故。他人之根依处及家国等、为人群互助依,人类社会所由成故。诸旁生根依处、为有情资用依,人与旁生互亦相资用故。植、矿、陆、海、光、气,为人与诸旁生生活资具之所从出,故为有情之生活依。太空诸恒星系与人生活所资无何关系,然自净色根以至太空诸星系,皆为人类意识之所知境,故为人意识依。观此、可知人生世界为何状矣。

六 人生世界之我与非我

常俗以自身谓之我,自身以外谓之非我。其实我与非我,但为人心之二概念,无固定之实体。犹如主观、客观二名,无一定之界域。主观曰我,主观有时而缩小或扩大;客观非我,客观有时亦扩大而缩小。其于现实虽同前此人生世界,而我与非我可有诸差别,今亦表之如下:

现知一刹那心───────我(主观)                        │(数论等我)    非我────────────八识心心所聚┘我     \                    \     非我───────────自净色根依处──我(常俗所谓之我)      \                    \      非我──────────家    族───我(       \                    \       非我─────────职    团────我        \                    \        非我────────国    民─────我         \                    \         非我───────人    类──────我          \                    \          非我──────有  情  类───────我           \                    \           非我─────生  物  类────────我            \                    \            非我────地  球  系─────────我             \                    \               非我───日  球  系──────────我                        │    (客观)非我────────太阳诸恒星系┘

就人生世界为范围,对观我与非我:但为我者,唯是现知一刹那心,于现刹那唯能知故,此为我之最缩小者。但为非我,亦唯太空诸恒星系,但为能知之所知境,于人生活无资用故,此为非我最缩小者。余十皆可通于我与非我。诸识心心所聚,在现刹那能知心上亦为所观境故;自此至于太空,同为非我,此为非我最扩大者。现知一刹那心、亦属八识心心所聚,故唯各人自识心聚为我;如数论等、主张眼、耳等根为神我用,同卧具等为色身用。人亦常言身是躯壳,为灵魂我主人所居舍宅,魂来宅造,乃有身生;魂去舍空,身归死坏。故自身至太空,同为非我。至常俗之自身以内为我,自身以外为非我,则更俗情之常矣。有凡所为皆依家族而起,家族以内为我,外为我非,此亦俗情常有。有凡所为皆依职团而起,职团以内为我,外为非我,若工团主义者之国际工团等。有凡所为皆依国民而起,国民以内为我,外为非我,若主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国家民族主义者。有凡所为皆依人类而起,人类以内为我,外为非我,诸人道主义者近之。有凡所为皆依地球上有情类而起,有情类内为我,外为非我。有凡所为皆依生物类或地球系或日球系而起者,生物类或地球系或日球系以内者为我,外为非我;此为我之最扩大者。今此人类虽似未能有此心境,然由人类以进超人,要非不能有之。若儒书所云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以进于高明、博厚、悠久、广大,与天地参其化育者,虽谓统日球系而为一大我,亦无不可也。明我与非我、但为概念上之一区别,唯是假名而无实体,则我非我之执情空,庶可进窥法界缘起无碍之现实矣。

七 现代之人生世界观

依现代人类学者世间之心境,取其心境中之所有,以构成人生世界观:物质精神化,发源于自然,自下而上升,高至于国际历史、迷信、魔术,为物质精神之混合;上达而归极于佛陀。精神物质化,发源于佛陀,自上而下,降至低于魔术、迷信、历史、国际,为精神物质之混合,下达而归极于自然。世界而人生欤?人生而世界欤?以全世界之众缘而集成人生,分析人生之众缘而为全世界,此在有现代学者常识之人士,苟能平心静气以审察之,则此人生世界观,固皆现实而无何诡奇也!

八 太阳系之小三界

佛陀学中所说三界,乃一大千界之三界,过于高广,不能由人生界一跃即至于彼。故今准依经论所传,别于一苏迷卢系内,说小三界。此小三界,依统治者立名:一云、能天主界── 即天神界 ──,三十三天之能天主,正统太阳系中天生、神生,兼统人生、旁生及饿生、苦生故。二云、琰摩王界── 即地祇界 ──,正统饿生、苦生,兼统人生及旁生故。三云、转轮王界── 即人畜界 ──,正统地星、水星、金星、火星人类,兼统象、马等旁生故。故能统治者之胜劣,故其次第如此。若依正被统治者言,由劣而胜:一、饿生、苦生界,居于水星、金星、地星之心或面,琰摩王建都于地星之腹而为统治。二、人生、旁生界,居于水星、金星、地星、火星之陆或海,转轮王建都于地星,御飞轮巡行于水星、金星、火星等处而为统治。三、天生、神生界,居于日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卫星、小行星等,能天主建都于日球,以四天王等处而为统治。

统饿生、苦生之琰摩王界,兹据众传绎其意云:饿生住处,一正,二边。正、居此地球下五百逾缮那处,有城周匝数千逾缮那量,琰摩王统饿生居住其中;边、居不定,山谷、空中、海边皆有。有威福者,有妙宫殿── 若人间诸神庙 ──,无威福者,或依粪秽、草木、冢墓、屏厕而住。据言大威德者,火星亦有,然此是神生类,乃空行、天行药叉等,非饿生类。或说地球西有五百岛城,半居有威福者,半居无威福者。传有转轮王你弥者,尝飞行游观之。梵名曰闭戾多──薜荔多──最初琰摩王名秕多,秕多界中所有曰闭戾多,形或似人,或亦似诸旁生,类皆饥虚畏怯,性极贪求饮食,故名饿生。苦生住处有三:一热,二寒,三边。热苦器在地球中心,有八大狱,最苦者为第八阿鼻旨狱。此八、每一有十六小狱为眷属,合有一百三十六所。寒苦器在地之边际──即南北极──,或亦通水、金二星边际,大者亦有八所。边苦器无定处,或在山间,或在水间,或在旷野,此应通于水、金、地星三处。其受诸苦,或有主治,或无主治。大抵热边诸狱,轻者由琰摩王之所治罚,重者与诸寒狱业招其处,受自然苦。梵名曰那落迦,意译苦器,唯受诸苦,故名苦生。兼管人、旁生者,萧梁元嘉十年皇族文宣王家,设有亡母灵床,一日居一身长色赤而似人者,举家骇传,人竞往观;沙门僧含与之问答甚多,久之形隐,唯闻语声。据云:此间有一女子,应在收捕,奉戒精勤,致稽时日。此床虚设,故权寄居。既为时众目观耳闻,应为事实。收捕于人,可知兼管人间事也。

统天生、神生之能天主界:四天王以千手天、持鬘天、常放逸天、星宿天为眷属,统诸药叉、龙等,朝能天主于忉利天善法堂中,各依方位面向能天主坐。能天主所都善见城,纵广一万逾缮那量,天主与眷属居,诸宝严饰。城外更有欢喜、粗恶、杂车、杂乱诸游戏之园林池苑,诸天神等受乐其中。诸妙翅鸟、龙等神生,传有宝宫殿园池等。鸟常食龙,然但能食由胎、卵、湿生者,而化生龙威德胜鸟。宝宫殿中奉佛经像,自在快乐,皆等天生。兼统人生等者,毗昙论云:是四天王,于善法堂,以人间等善恶奏闻能天主等。四天王等,每月分界巡行人世间等,次第观察人等持戒、布施、修福德等,若多若少。善行者多,能天主等天众欢乐;恶行若多,能天主等天众忧恼。琰摩王等,亦受能天主之管辖。诸薜荔多有威德者,则服劳于四天王等。故能天主直接间接统治全太阳系诸有情器。世之神教,乃奉为人生世界之唯一真神、真父、真主,按之亦其福德较优人中转轮圣王耳。

九 转轮王界变迁史

据传:统人生旁生之转轮王界,由来已久。唯此地球变迁最繁,水、金二星亦有变迁,火星最为安定有常。而转轮王虽统治四星、或三、二、一星不等,要皆宅生于此地球。此地球上,于减劫中人寿八万岁时,各转轮王御金轮宝飞行空中,统治地星、水星、金星、火星──人及旁生;四星皆可交通往来,持十善法,自行教他。六万岁时,各转轮王御银轮宝,统治地、水、金星,交通往来。四万岁时,各转轮王御铜轮宝,统治地、水二星,交通往来。二万岁时,各转轮王御铁轮宝,统治地星,交通全球。皆以十善,自行教他。人寿减至不及千岁,无复具大福德转轮王出。虽有余善流布人间,恶增苦滋,交通阻绝,分为各国,各治其族,犹如粟散,时有离合。传转轮王皆备七宝:一曰、轮宝,乃天然物。二曰、象宝,三曰、马宝,此二属于旁生。四、将军宝,则为军事部长;五、主藏宝,则为财政部长;六、典御宝,则为交通部长;七、善女宝,则为母仪后范;此四属于人生。有此七宝,故能统摄人间之矿、植、动为资用也。现代人造飞机,亦铁轮宝之流亚欤!然人类之善行不见增长,凡所作为,多由忿杀贪争而为出发,战斗伤残压迫之苦,呼号奔走,无可宁息。证知近代工艺等虽大有增进,譬之落日回光,观若绚烂,而益近于黯暗。故今犹在第九减劫之末,大多数人之恶趋势,殆非少数善人之可挽回。然有心人亦不以此灰其志愿,留此善种传持不断,自能上生天界,往生净土。既可为此人间减尽转增之远胜缘,亦可为现时略略减恶增善之近胜缘也。故应益加奋励,以诸善行,自修教他,化导人生。盖此人间寿量,由减极而增之增劫已经八度,由增极而减之减劫今为九度之末;除初一度及最后度唯是由极长寿而减之外,中间须经十八度之减增。增减每经一度为一小劫,加初及后之二减劫,合为二十小劫,为此地球人生等类相续生存时量。今在第九减劫之末,譬之一人年未及半,正当盛壮之岁,虽暂病于衰弱,必能徐复康健,前途幸福犹无限量。扩此胸襟,云何不勉!他日海陆宽廓,河山平正,人寿物丰,金轮宝现,水、金、火星与地交通,慈氏龙华三会度人无量,吾今胡可不勤修胜行哉!火星交通之后,吾人亦得分享其乐。如云:俱卢洲人,入善体等河中沐浴游戏,脱衣置岸,著时随取,无有自他分别;乘诸宝船,优游快乐;诸树出生衣服、璎珞、甘果、琼浆,随意衣食;出诸乐器,歌舞弹唱,唯情所欲。全人间为一大公园,诸有情者闻之,当起歆慕!

十 大千界之大三界

统大千界即索诃世界以言之,佛陀学中最普通者,分说三界。前二界有形器,无色界无形器。无形器者即如虚空,遍于前二界中,故索诃界统称三界。而此三界,亦为异生、外道种种有情器界最繁复者。他方诸有情器界之心境,或胜于此,则减少此中之恶趣;或劣于此,则减少此中之善趣;无有更增加于此索诃界之情境者,有之则唯超情之佛刹耳。故此三界,可代表一切有情器界之种种心境。三界向称欲界、色界、及无色界,今为精密其分别之意义,兼用色、欲二字以为界别:一、有色有欲界,包括天趣及人趣等六趣异生;二、有色无欲界,包括四禅诸天;三、无欲无色界,包括无业果色诸天。色者、指诸物质以言,有色即有物质之身器者,无色即无物质之身器者。欲者、指尘欲言,于自身外所有之物,谓之曰尘,于尘有所贪欲──贪等相应之欲,不与贪等相应之善欲等,非此所云──,谓之尘欲;此尘欲,简言之即为食色之欲──“欲界有情”乃以食色为性命,故云食色天性。要之、为风轮所轨持之魔罗天以下,即有阴阳之性,有阴阳之性即有食色之天性,有食色之天性即有贪著受用于自身外之五尘欲──色、声、香、味、触五尘。故有欲者,即是有此五尘贪欲,专就人事显著者言,亦曰有于财、色、名、食、睡之五欲。既有物质之身器,复有五尘之贪欲,故曰有色有欲界也。初禅以上,虽有身器,然由业果化生 , 无有男女阴阳性别,而以禅悦滋养身心,亦不贪求身外色、香、味、触之物为食 ; 男女饮食之欲完全解脱,无此五尘贪欲,故谓之有色无欲界。无色界天,不但无五尘欲,亦无业果所生物质身器──色有二种:一、业果色,由异熟生;二、定果色,由禅定生,此有后者而无前者──,故谓之无欲无色界。凡佛陀学,初步、在离神、旁、饿、苦四生之杂恶业,成人天之善业,重在律学;次步、在离尘欲之业,成清净之梵行,兼重律、禅二学;三步、在择灭杂染之惑业,成净善之圣行,修律、禅、慧三学,由此乃能度越三界,圆成出世间之圣果。三界为诸异生外道各别贪著之所,既为佛陀学者所对治之病患,亦为佛陀学者修历中之过程,故应先了察之。否则、将举步荆棘而无从措手;甚或随情贪著,误认异生外道之境而为圣证,终陷三界深坑,末由超出。此为佛陀学之重要关头,习者当审择焉!

十一 大千界之九地

前于所知有情节中,分六种生类之情器,详于欲界而略于色无色二界,以此二界诸天合为天生类故。三界之分,上下等略。今分九地,则详色无色界而略欲界,以欲界六趣并为一杂居地故。兹先列表再解释之。

舍     离   定   离       五    空无边处地……………………………………………………………         念     喜   生   生       趣    识无边处地……………………………………………………………         清     妙   喜   喜       杂    无所有处地……………………………………………………………         净     乐   乐   乐       居    非非想处地……………………………………………………………         地     地   地   地       地         ︵     ︵   ︵   ︵    ┌──┴───┐         四     三   二   初    │      苏         禅     禅   禅   禅    空      迷         系     系   系   系    居      卢         ︶     ︶   ︶   ︶    系      系    ┌────┴──┐ ┌┴┐ ┌┴┐ ┌┴┐  ┌┴─┐ ┌──┴──┐    色善善无无︵广福无 无遍少 光无少 大梵梵 ︵他化知时 忉四诸四诸诸诸    究现见热烦无果生云 量净净 净量光 梵辅众 魔化乐足分 利王神州旁饿苦    竟天天天天想天天天 净天天 天光天 天天天 罗自天天天 天天生人生生生    天   │天    天    天      天在     ┌─┴─┐    └─┬─┘︶                ︶天    (阿素洛彗星)    五圣居天

无色四地,以虚线表其遍于诸有色界中。上之八地,皆以禅定浅深而为分别。故加三乘圣者之灭尽定,谓“九次第定地”。此于佛陀学中有特须注意者:一、为违反初步佛陀学之彗星中阿素洛,二、为违反次步佛陀学之寄居他化自在天之魔罗天众,三、为违反三步佛陀学之大梵天与寄居广果天之无想天及无色四天。然有分别:一、违反不大而无抵抗行动者,二、违反较大而兼有归顺行动者,三、违反极大而无抵抗行动者,四、违反极大而兼有抵抗行动者 。 前之一类,即四无色界天,深耽空定而障圣慧 , 甚或迷为涅槃圣证,故有违反;然违反不大而绝无抵抗,故诸圣者修习禅定,亦游寄之 。 次之一类,则为彗星之阿素洛与初禅之大梵天王,阿素洛好争杀,率诸恶神、恶人、恶饿生等与日系诸天战,违反佛之戒律;大梵天王自认及为他说是世界主及众生父──能天主虽亦被低等神教奉为世界之主、众生之父,然此为奉之者之过,非其自身之过;以其自认及为他说,唯视为以十善行果,为太阳系中诸有情类服务之一公仆耳,故与大梵天王不同──,违反佛陀众缘所生法之慧学,生起以一不平等因为万有本之一神教迷执,故有违反。然其违反亦不甚大,以阿素洛等虽有时违反太阳系中之公善律,有时亦能履行不违,非一切时违反。大梵自心亦不坚认为世界主及众生父,但有时以憍心自胜,诳诸愚者令归顺已;如遇佛陀学之智者,亦时悔过称谢。且阿素洛遇佛兴世,既为拥护于佛之八部众,大梵王亦与能天主同为请佛说法之归信者,故三乘圣者皆摄化或寄生之。第三一类,乃无想天 。 此天存物质而灭心──其实物质不离心有,彼但伏灭前六识现行耳──,灭前六识,认此为究竟涅槃而修定,复由此定所得业果,执为究竟涅槃;此为绝灭虚无外道,迷执极深,极违佛之三乘圣慧。然以身若枯木而无反抗行动,故诸圣者唯叮咛弃而远之耳。第四一类,则魔罗天是也。此虽不定违反欲界有情之公善律,然定违反佛及梵等禅学。专以男女、饮食等五尘诱他人贪欲,系有情于欲界,令不超出于此贪欲。随生嗔等,亦多违反欲界公善,使沦坠旁生等,故于佛陀学之违反极大。且凭其力,时为扰害修超出三界之行者──但超欲界,彼意将来仍可退堕于欲界中,故犹不深扰害,唯以修佛陀学超三界者,遂为彼之大忌,观比丘一曰怖魔可知也──。且于修圣行者证胜果时,以或诱或迫诸抵抗行动肆其妨阻。故诸圣者,每须示威降伏,乃能不为摇夺;故此独为佛陀学之怨对,斥之曰“魔罗”──即怨害义──。吾人发愿超出大千而游历大千者,不可不知此诸多国俗民情矣。

十二 大千情器之所余分类

有情及器界之分别,前二节中言之已备。尚余五种,兹且略陈:

甲、以识住识不住分别者:识者、认识,亦曰取著。住者、生已相续存在。有情生于此身器时,能起其认著识相续存在,则曰识住。此有七处,曰七识住:一、身异想亦异识住处:此包括欲界之人生、神生、天生及不在劫初之初禅三天,身则形状胜劣以类而异,识想亦各认信有异。二、身异想一识住处:此包括劫初之初禅三天──大梵、梵辅、梵众,身胜劣异,然在劫初同想认是大梵所生。三、身一想异识住处:此指二禅三天,各居自天不相往来,自天色身形量均一,然认识之思想不无差异。四、身一想一识住处:此指三禅三天,事一如前,更加认识之思想亦齐一。五、空无边处识住处:舍有量色,取著无边空。六、识无边处识住处:舍所现空,取能现识。七、无所有处识住处:舍能现识,取无所有。余若欲界旁生等三恶趣,识昧劣故不成识住;第四禅天及非非想处天,禅定深故,不起识住。此依认识论分别者。

乙、以有情乐居有情不乐居分别者:乐者、爱乐,居者、居住,生此身器爱居住者,则曰有情乐居。有九有情乐居,前七同前七识住处,皆是有情所乐居故;第八非想非非想处,第九无想天处,各有一类有情,迷为究竟涅槃安稳处故,旁生等三恶趣非所乐居,以多苦故;四禅九天亦非乐居,既舍乐受,又无迷为涅槃处故。此依情爱论分别者。

丙、以色想有无分别者:欲色二界有色,余是无色。无想定天无想,非非想处天非有想无想,余为有想。

丁、以寻伺有无分别者:寻者、发话之粗思慧,伺者、发语之细思慧。在语言时必有寻伺;不发语言,在定心时,定浅或有细发语伺,定深并无细发语伺。瑜伽论云:‘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静虑,除静虑中若定若生,名有寻有伺地;即初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无寻有伺地;从第二静虑至余有色界及无色界,名无寻无伺地。’此依常在禅定或不常在禅定以分别者。

戊、以诸有色之处,撮略分判,如瑜伽论,计五十四处。

┌八寒八处┐    那落迦十六处┤    ├孤独等狱寄人间等不别立处          └八热八处┘    闭戾多一处……即琰摩王处        ┌四大洲四处    人十二处┤        └八小洲八处    阿素洛一处余神生等及诸旁生人天同处不别立处    欲界天六处……即欲界六天为六处魔天寄他化天不别立处    色界天十八处……无想天寄广果天不别立处

虽此五种之分别法,佛陀学中不甚通用,然亦不无特长之点,故今及之。

十三 索诃界外之十方情器

方无定位,且索诃界内万亿小世界,有万亿空、风、水、金轮及其所持情器;百万中世界,亦有百万空、风、水、金轮及其所持情器;千大世界 , 亦有千空、风、水、金轮及其所持情器。合成一大千界,有一空、风、水、金轮以持其所持。此空轮等持所持者,无一刹那不在旋转!昔观为东,今或为南西北四维上下;乃至今观为下,后或为东南西北四维上;何有定向可言!然就人类常识,姑以日、地关系,假定方向:见日现处曰东,见日没处曰西,面东背西,左曰南方,右曰北方;东南之间曰东南方,西南之间曰西南方,西北之间曰西北方,东北之间曰东北方,顶之所向曰上方,足之所向曰下方。由是推至索诃大千大空轮外,曰索诃东有某某等世界,乃至曰索诃下有某某等世界。其为器界,或众宝成,或杂秽成,或光云成;或但有杂恶趣有情,或但有人、天趣有情,或有阴阳性之男女,或由花或气质化生,或兼有之略如此土,或为此土所难比知。佛陀所说大乘素怛缆中,其所列者难可详举;且多涉及超情佛刹,在情器中姑置存而不论,以论之亦无关所知之现实故。然各有情一切种识,随其异熟──业报──成熟力故,变共相种作器世界,遍索诃界同等阶地;各各器界,乃至索诃以外十方各各同等阶地器界,皆识心现,不离心外。此依“现行”限在同等阶地。若依种子,则下至苦生界,上至佛无漏界,一切种子识中皆备。瑜伽师地论云:‘复次、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随所生处自体之中,余体种子皆悉随逐。是故欲界自体中,亦有色界无色界种子;如是色界自体中,亦有欲界无色界种子;无色界自体中,亦有欲界色界一切种子’。种子者,识中潜在能力也。识中具备一切潜在能力,谓之一切种识。一一有情,各各有一一切种识,即各各具备能现起种种界地情器之潜在能力。依此一切种识以言,故一有情完具十方一切界地情器,横尽十方,竖穷十界,皆不离于此识。若一有情如此,其余一一有情莫不如此。潜具既然,现行亦然。能变之识既然,所变之相亦然。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切摄一,乃适符所知情器之现实。

第四节 超情佛刹  一 超情佛刹概论

有情之情字,有三义:一者、爱情,随所生体──异熟识及根身器界──系爱曰情;此则阿罗汉、辟支佛、初地以上菩萨──取初地同阿罗汉义──及佛陀之四圣,皆曰超情,皆已超舍“我爱执藏”之能执所执故。二者、有“异熟识”谓之有情,阿罗汉至十地等觉犹未舍于异熟识故,皆曰有情;则超情者唯有佛陀。三者、诸有“识”者皆名有情,佛陀亦有四智相应之庵摩罗──无垢──等八识故,亦名有情,毕竟无超情者。瑜伽说六十二有情,佛陀亦在有情数故。故此所言超情,但依前二义言。超我爱执情曰超情,故此超情佛刹亦兼摄诸圣刹;超异熟识情曰超情,故此超情佛刹正指佛陀真应身刹。梵名刹多罗,译土或世界,与前有情器界之器,字义相当。不过彼为译名,此存梵音,以区示染净之别耳。佛刹有真有应:真皆净刹,唯圣智相应,净识变缘故;应通净秽,随有情类净染识所变,身器应现故。如释迦牟尼索诃佛刹为秽刹,阿閦不动佛刹与阿弥陀安乐佛刹为净刹等。此随有情识边以言,随佛智则净秽无定。例净名经,舍利弗疑释迦佛陀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此佛刹乃不净耶?佛告之言:“盲者不见日月,岂日月不明耶”?时大梵王语舍利弗:“我见此地球如自在天宫,勿谓不净”。舍利弗言:“我今见此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平等清净心,故虽如自在天严净,见此地球不净;若依佛智,乃见此地亦净”。时佛足指按地,此索诃界三千大千世界豁然通朗,百千万亿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刹 。 又法华于此刹,联合余刹,三次变为一大清净刹等 。 至佛华严之华藏世界品,言此索诃界虽为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中之一佛刹,然有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所围绕,且与十方无数佛刹互相联络,周遍无限虚空法界。释迦牟尼虽为此地球史实上之人,然亦同时即为此索诃界百万亿太阳系中一行星上之历史人生,且亦同时现身于百万亿忉利天及大梵天等处而说法。别名摩诃毗卢遮那──此译遍一切处种种光明,或译遍照,或译大日,即释迦牟尼名遍照,即索诃世界名华藏,则即此有情器界为超情之佛刹矣。净秽镕融,超绝情谓!

二 佛刹之分类  佛刹虽别真应,未能显其幽致,通核诸大乘,可分三干:法身、报身、化身。一、法性身刹或常寂光净土。此又为三:一者、平等法性身刹:法者、一切现实事理义相,性者、常遍如是真相。瑜伽论云:云何法性?是诸缘起无始时来理成就性,是名法性。云何法住?如成就性以无颠倒文句安立,是名法住。由此法住以彼法性为因,是故说彼名为法界。故于平等法性身刹,又名平等法界身刹。此平等法性遍一切情器,皆名平等法性身刹。有情无情,是佛非佛,一切平等,无少差别;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依此故言:有情无情本来成佛。二者、分显法性身刹:此有偏分、等分。小乘得生空智,所, 显生空法性──小乘涅槃──,谓之偏分所显法性;大乘初地以上菩萨得二空智,地地增进,分显平等真如法性,谓之等分所显法性。三者、圆显法性身刹:佛正遍知,圆照一切,全显平等法性。于上平等、分显、圆显法性虽无身刹之别,而得假说为法性身刹者,以一切法事相,依法真胜义性,即此诸法相性,假说为法性身刹故。二、受用身刹或实报庄严土:前法性身刹皆本来成就,由显不显或显差别,说有三种。此受用身刹,则由因生起;因圆果满,受用于果,谓之受用身刹。兹别为二:一者、唯自受用身刹:此唯佛陀之自受用,虽诸佛陀之自受用身刹皆周法界,非一非异;然此佛陀之自受用身刹,唯此佛陀变缘而自受用。彼彼佛陀亦复如是,各不杂乱。刹周法界,虽亦无有身刹之可区别,然庵摩罗识摄持为自体则得身名,身所依住则得刹名,故曰唯自受用身刹。二者、自他受用身刹:此有十重差别,即法云地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受用身刹,以至极喜地百大千世界受用身刹是也。此于十地菩萨,皆为地地自受用之胜果。然在佛陀,则为出其少分功德,随他分量令他共为受用之身刹也,故曰自他受用身刹。三、应化身刹或凡圣同居土变化身刹。此为佛陀及大菩萨──地上菩萨亦能应化佛身相故──全隐自果受用功德,唯随下地有情机感,应机化生身或刹等。此分三类:一者、胜应化身刹:应诸回趣大乘之小乘圣、及大乘内凡位菩萨与诸天等,高大妙严,胜于人故。二者、应化生身刹:此如生赡部洲史实上之释迦牟尼。三者、随类化身刹:阿素洛见为阿素洛同类,龙见为龙同类,旁生见为旁生同类,饿生见为饿生同类;身刹受用类各相似。又一类中,随其罪福深厚差别,感观不同。此三总为应化身刹。真应重重,表之如上:

┌真   法 性 身刹    真(大乘)     │    自受用身刹    真(三乘)    佛┤    他受用身刹    真(小乘及凡人等)     │    胜应化身刹    应(大乘)     │    应化生身刹    应(三乘)      └应   随类化身刹    应(小乘及凡人等)

依佛而辨:法性身刹及唯佛自受用身刹为真身刹,毕竟无自无他、无说无闻;凡成法会及闻说法,皆应身刹。若依地上大乘菩萨而辨:他受用亦为真身刹;余应身刹。若依地前三乘贤圣及诸天等而辨:胜应化亦为真身刹;余应身刹。若依不发大乘心之小乘及凡人等而辨:应化生亦为真身刹;唯随类化为应身刹。向来诸佛学者,不明此义,定执华严、大日等经所说毗卢遮那以为法身。中国佛徒,又以梵网戒经所说卢舍那佛,谓是报身。按此、则知华严、大日等之毗卢遮那,通于他受用及胜应化之身刹,乃大乘圣者与三乘贤圣及诸天等之所见者。依普贤──即金刚萨埵──等,则为十地之他受用。卢舍那即毗卢遮那,不过译音稍为差异,谬执彼为法身,此为报身,尤极愚妄!按此戒经,据千华台之卢舍那,即为以千佛刹为境之离垢地菩萨所见之他受用身刹,此为大乘之戒地故。千华上之千释迦为胜应化佛身刹,一华为一大千界故。每华有百万亿释迦,即为劣应化佛身刹,各以一赡部洲为所依故。知卢舍那为他受用,应知毗卢遮那亦为他受用佛,但诸天之所见,则当为胜应化身耳。若言报、化不离法身,则虽随类化亦法身;无非法身,何得别指毗卢遮那以为法身?若言平等法性身刹,则虽牛溲马勃亦为法身,何足据以为胜?妄谈真言等经为法身说,是实不知法身一名之为何义者也。知此分判,千载疑云应可披豁?

三 此大千界之应生佛史

据诸传以会释其义:此大千界──今曰索诃,然过、未、应别有名也──以五十五之火灾劫,七水灾劫,一风灾劫,合为一风灾劫──即一大千界一度之成住坏空─。过去一风灾劫曰庄严劫,现在一风灾劫则曰贤劫;未来一风灾劫曰星宿劫。每一风灾劫有千佛应生其中。庄严劫中千佛,华光佛为首,而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为末。毗婆尸佛距今已九十一火灾劫,尸弃佛与毗舍浮佛距今已有三十一火灾劫。毗婆尸佛至尸弃佛之间,有六十火灾劫无佛应世;而毗婆尸佛前之十余火灾劫,则有九百九十四佛应世。此贤劫中千佛,拘留孙佛为首,第二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名迦叶佛,第四即释迦牟尼佛,第五即未来弥勒佛,皆出兴于此一火灾劫中;最后名楼至佛。由毗舍浮佛至拘留孙佛,于庄严劫贤劫过渡之间,亦有三十火灾劫中无佛应世。此一火灾劫中,于住劫之二十小劫前八小劫,于某小劫此地球中人寿五万岁时,应生拘留孙佛;于某小劫此地球中人寿四万岁时,应生拘那含牟尼佛;于某小劫人寿二万岁时,有迦叶佛应生;今第九小劫,人寿百岁时乃应生释迦牟尼佛。毗婆尸佛至释迦佛,佛传上最有名之七佛也。后第十小劫人寿八万岁,乃应生弥勒佛。于弥勒后十小劫中,尚有何佛应生,则无确传。总之,于此贤劫风灾劫中,犹有九百九十五佛应生。后一风灾劫曰星宿劫者,千佛以日光佛为首,末曰须弥相佛。虽一风灾劫中各有千佛,于每一风灾劫之四十九火灾劫中,若干劫中或无佛出,或某劫中有多佛出,亦无定准。前诸佛陀学者,未能确知若庄严劫等是名一风灾劫量者,故于诸佛兴世相距劫量,是火灾劫之一大劫,或住劫中之一小劫,不能会通决诸疑滞。知大千界应依一风灾劫而说,则所谓过去庄严劫千佛,现为贤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者,为此一大千界之三千应生佛史,斯可知矣。

四 地球之应化圣地

今言圣地,以超我爱执藏之情,通诸三乘圣者之地而说。据传释迦牟尼趺坐成佛之菩提场,为大千之中心。故此大千界中过现未诸佛,皆于此成佛,则印度之菩提场,应为此一住劫中诸佛共同圣地。法华经言:我此灵鹫,圣众充满,劫火烧然,亦常安稳。则灵鹫山应为释迦圣地。华严经言:东方有仙人山,有金刚胜菩萨与三百众住中说法;南方有胜峰山,有法慧菩萨与五百菩萨住中说法;西方金刚焰山,有精进无畏行菩萨与三百众住中说法;北方有香积山,有香象菩萨与三千菩萨住中说法;东北方有清凉山,曼殊室利菩萨与万菩萨俱住中说法──中国传即五台山也──;海中有金刚山,法起菩萨与千二百菩萨住中说法;东南方有支提山,天冠菩萨与千众俱住中说法──传即天台山──;西北方光明山,有贤胜菩萨与三千众俱住中说法;西北方香风山,有香光菩萨与五千众俱住中说法。大海中庄严窟,有诸菩萨住中;毗舍离南善住根处,俱珍那城有法座处,清净彼岸城目真邻陀窟,摩兰陀国有无碍龙王建立处,甘菩遮国出生慈处,震旦国有那罗延窟──传即劳山──,疏勒国牛头山,迦叶弥罗国次第处,增长欢喜城尊处窟,庵浮梨摩国亿藏光明处,乾陀罗国苫婆罗窟,各各有诸菩萨住中说法。又相传南海边有普陀洛伽山,是观自在菩萨之应居处──中国传即舟山群岛中普陀岛──。又传鸡足山为大迦叶尊者入定俟弥勒佛处──中国传即云南之鸡足山──。又传天台方广为五百阿罗汉住处。中国俗传,又以安徽之九华山为地藏菩萨处,四川之峨眉山为普贤菩萨处,与清凉山及普陀山为四圣地。他若玄奘西域记等所传诸国,佛之圣地难以枚举。西藏佛徒传有“香拔喇”者,人至其处,现身成圣,或即喜马拉耶山顶无热恼池。于一微尘现宝王刹,此皆地球上之超情佛刹,与圣感通则睹圣境,否则人情但知人境,虽历其处而不睹也。

五 此小世界之胜应圣刹

弥勒上生经说:弥勒先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中生,却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本生处人间命终──按弥勒与曼殊室利,同为释迦牟尼时之历史人物,诸大乘经多由结集──。时知足天七宝台内──按即内院──师子座上忽然化生,身长十六逾缮那量,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宝冠严首、眉间放光,无量化佛、化菩萨众以为侍者──故为胜应身相──。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令诸生其处者皆不退转无上菩提。过地球岁数五十六亿年,乃来应生于赡部洲成佛。又言:知足天之内院圣刹,乃由其天五百万亿修施度之天众,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变化而成。牢度跋提造善法堂,种种庄严妙饰,胜过欲界诸天之所居处。天女围绕,华香散布。摄人生等上生内院。此地球中释迦佛法之信崇者,持戒习禅,持大乘法,虽未得成圣果,若能称弥勒名,念其形像,命终即得上品上生。其次、诸佛徒众,闻弥勒名恭敬礼拜,欢喜赞叹,恒无间歇,命终亦得中品上生。其次、大地人众,虽或无知造诸罪业,后闻弥勒佛名礼拜忏悔,供养称念,命终亦得下品上生。故释迦云:弥勒于将来世,当为此人间有情作大归依处;若归依弥勒者,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昔尝序此经云:

夫知有无上菩提,又知有已得垂得此无上菩提者,复知自他有情皆有能得此无上菩提之因性,且尝自期于必得之者!顾人命在呼吸间,一旦无常,即成隔世也。若于生死犹未自在,非藉佛菩萨摄持之力,则于所志之事,诸趣流转,昧忘可虞,故须急“欣净刹”、“亲上圣”之务。否则上无以圆大觉,下无以济含识,近无以净一心,远无以事诸佛,不亦唐功寡效乎!然十方佛刹虽有缘者皆得生,而凡在蒙蔽,罔知择趋。惟慈氏──即弥勒──为一生补处菩萨,法尔须成熟当界有情,故于释尊遗教中曾持十善、受三皈、称一名者,如次皆于弥勒佛三会闻法。而在吾人既闻释尊遗教,即为已与慈氏尊有缘,可求上生内院,以亲近之矣 。 况慈氏应居知足内院,与吾人同界──欲界──,同刹──索诃世界──,而三品之生因,行之匪艰,宁不较往生他佛刹为易乎!一经上生,皆即闻法,不退大菩提,与往生他刹犹滞相凡小者,殊胜夐然矣!故斯经实为吾人一生成就不退佛果之秘要,曾发无上菩提心者,不可不奉持以蕲向焉!

此小世界之胜应佛刹,实为由人间入佛刹之一捷径。然非弥勒菩萨之所摄持,则虽知足天众亦同处而不得相见。传玄奘大师等皆生其处,吾人当知所歆往也!

六 大千界之胜应圣刹

华严经等,说初地至十地菩萨为成熟诸人天等故,应生为人间转轮王,及忉利天、时分天、知足天、化乐天、他化天,与大梵天、光净天、无量净天、色究竟天天王。虽复示同人天,而其出世间之胜福庄严身刹,亦唯能修大乘行者乃相得知。又第四禅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唯证阿那含等圣果──阿罗汉回心、大乘报身亦居其处──之圣众等所居,名五净居。虽同在四禅之广果天等,圣凡界异,亦但钦闻而不得相亲近。又瑜伽说:复有超过五净宫地,有大自在住处,十地菩萨由极熏修第十地故,得生其中。此对天众为胜应化身刹,菩萨自住亦通受用身刹。如说:菩萨入十地时,净居天顶忽然出生大宝莲华,量等百万大千世界,超过一切世间妙庄严,出世善根之所生起,众宝为藏,宝网弥覆,无数莲花以为眷属;菩萨身相称此华座,为十方来九地以下菩萨说法。放诸光云遍十方界,出供养具供养诸佛,诸佛亦放智光灌此菩萨之顶。十方诸同十地菩萨,互放光照,增长定慧。其后十地行圆满时,亦即于此成等正觉。然未成佛之前,身刹虽广,犹有限量;至成佛时超诸限量,乃成等法界、虚空界之自受用身刹。故经论说真身佛乃于净居天界示现成佛,未成佛前其异熟识所变身器,未有不属三界摄者。除佛、若说于三界外别有有情界者,是仁王般若等遮为外道说故──依异熟识属三界摄;若依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超过三界──。故十地菩萨之圣刹,亦为四禅净居天摄,外现色究竟天天王胜应化身,内即为十地菩萨故。内圣外王:王随俗故,王一大千;圣应真故,住百万亿阿僧只刹。

七 索诃界外著名佛刹

依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刹,有世界曰极乐,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彼说法。其刹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七宝栏楯、罗网、行树围绕,七宝池八功德水中,青黄赤白光色莲花,大如车轮。黄金为地。常作天乐,雨众天华,微妙香洁。游十方刹,供养诸佛。由佛化生种种奇妙杂色之鸟,与风动、水流、树林、罗网等演说菩提分法。阿弥陀者,即无量光及无量寿,常以光明照十方刹;成佛以来已经十劫,将来寿命犹无量故。复次、人天大众及佛弟子,诸阿罗汉与菩萨等,亦无量故。其刹无三恶趣,无恶趣名。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皆是不退转地,多有一生补处菩萨。故此处有情,闻者应发愿往生彼刹。然非少善根福德因缘可往生彼刹。若能称念彼佛名号一日以至七日,一心不乱,命终即得往生。又依观无量寿经及佛说无量寿经,往生分为九品,皆是莲花化生。然花开见佛、闻法、得果有迟早:最下品生,须经十劫,花中悔罪,乃得花开见佛;最上品生,于弹指顷即得见佛闻法。此阿弥陀净刹,于华严、法华、楞伽等摩诃衍乘,广为赞扬,诸国佛徒亦广奉行,龙猛诸师于诸论中亦皆称述。然专说者,则在三经一论。经已前引,论即世亲造往生净土论。由此净刹,信求往生者多起诸分别:或言必至初地菩萨乃可往生,或言五逆十恶十念成就、皆可往生;或言此为受用身刹,或言此为应化身刹;或云佛大悲愿、方便摄受十方有情不可思议身刹。今取往生论意,略为决择:凡言净刹,有纯净者,即真佛刹,唯在佛果,为佛法性身刹及自受用身刹。次净增者,八地以上;次半净者,初地以上;为佛菩萨自他受用身刹。次少净者,大乘贤位及二乘圣,为胜应化身刹;次微净者,为应化生身刹。此阿弥陀净刹通摄五种,而往生者所生在后三种。上三品生,见佛闻法即登初地,为初地以上半净刹;中三品生,为三乘贤圣少净刹,亦有诸声闻弟子故;下三品生,为人天外凡微净刹,亦有人天等故。且依鼓音王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于中充满刹帝利种。阿弥陀佛父名月上转轮圣王,其母名曰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智慧弟子名曰贤光,神足精勤弟子名曰大化,魔王名曰无胜;所言不异应生佛故。由上品生,故言初地乃可往生,此应为受用身佛刹,如十六观中所说报身相。中下品生,故十念成皆得往生,为应化身佛刹,如鼓音王经说。佛随多级有情所宜而现,故应说为佛大悲愿方便摄受十方有情不可思议身刹。下至五无间逆有情,上至十地之觉有情,皆以佛果大悲愿力,现为随分所宜净土而摄受之。依佛果现,故皆纯净;依有情现,故随分净,由此经论说有多异。然以华严经意,则以阿弥陀刹为随初地菩萨所现受用身刹,故较量诸佛刹时劫,说索诃界一劫为极乐界一日,极乐一劫又仅等于金刚佛刹一日──二地净刹──,可比知其为初地净刹矣。故愿往生真极乐刹,亦须精进,广集地前多福德善根为因缘,不能以懈怠心即希冀也!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刹,有药师琉璃光佛净琉璃刹。昔行菩萨行时,发十二愿修佛净刹,摄化有情;今现成就佛之净刹,功德庄严,说不能尽,如极乐刹无有差异。无有女人,无三恶趣及苦音声。有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二菩萨,为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此方有情,皆可发愿往生彼刹。虽悭贪不施、暴恶不善、嫉妒毁他、妄言害众之有情,闻彼佛刹名号能信奉者,亦能转恶为善,舍于罪报而得人天福报,往生于彼。又虽持戒修善愿生极乐,未决定前,临欲命终,若闻彼佛名号亦得往生其刹;或生人天增长福善,决不更受三恶趣身及女人身。又其佛依本行愿力,若斋洁身心供养奉持者,能使各人现身得遂种种所求,尤能延寿、免脱灾横。诸国民族有众灾难,人生亦有九种横死,三业恭敬于彼佛者,皆得救脱,增加种种现身幸福,于当来世生于彼刹或生人天,受诸快乐。此药师净刹与阿弥陀刹严净无异,其特殊处,在令信崇者于现身生长福善,脱离罪恶苦难,故又可谓为能增上现生安乐之净刹也。

八 索诃界外无数佛刹

前已举索诃界外阿弥陀刹及药师琉璃光刹,此为佛教最名称普闻之二刹。他若显密诸经所说,东方阿閦佛刹,南方宝胜佛刹,北方成就佛刹,上方香积佛刹等无数刹;与法华等所说过去未来无数佛刹,今概不论,而依华严示其大略。华藏世界品说:最中央有无边妙华光香水海,其“世界种”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分二十重,第十三重最中央即毗卢遮那索诃世界,有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其下为超释梵佛光明照耀刹,有十二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又其下为无量功德法佛之恒出现帝青宝光明刹,又其下为一切法海最胜王佛金刚幢刹,又其下为清净月光明相无能摧伏佛出妙音声刹,又其下为广大名称智海藏佛出生威力地刹,又其下为欢喜海功德名称自在光佛众华焰庄严刹,又其下为普光自在幢佛之净妙光明刹,又其下为香光喜力海佛普放妙华光刹,又其下为金刚光明无量精进力善出现佛种种光明华庄严刹,又其下为净光智胜幢佛一切宝庄严普照光刹,又其下为师子光胜照佛种种香莲华妙庄严刹,其最下为净眼离垢灯佛最胜光遍照刹;如次有十一佛刹、至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索诃世界上为遍法界胜音佛寂静离尘光刹,又其上为不可摧伏力普照幢佛之众妙光明灯刹,又其上为清净日功德眼佛之清净光遍照刹,又其上为无碍智光明遍照十方佛之宝庄严藏刹,又其上为无量方便最胜幢佛之离尘刹,又其上为普照法界虚空光佛清净光普照刹,其最上为福德相光明佛妙宝焰刹;如次以十四佛刹、至二十佛刹微尘世界围绕。此虽仅二十刹,然每刹十方面有微尘数世界围绕,则其刹数已无可量。

加以无边妙华光香海水之东,又有离垢焰藏香水海遍照刹旋世界种,亦有二十重主刹,与一佛刹至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围绕。其南又有无尽光明轮香水海之佛幢庄严世界种,其右旋有金刚宝焰光香水海、佛光庄严藏世界种,其右旋有帝青宝庄严香水海之光照十方世界种,其右旋有莲华因陀罗网香水海之普现十方影世界种,其右旋有金刚轮庄严底香水海之妙宝间错因陀罗网世界种,其右旋有积集宝香藏香水海之一切威德庄严世界种,其右旋有宝庄严香水海、普无垢世界种,其右旋有金刚宝聚香水海之法界行世界种,其右旋有天城宝堞香水海、灯焰光明世界种。离垢焰藏香水海外方面,又有变化微妙身香水海善布差别方世界种等若干香水海与世界种;无尽光明轮香水海外方面,又有具足妙光香水海之遍无垢世界种等;金刚宝焰光香水海外方面,又有一切庄严具莹饰幢香水海、清净行庄严世界种等;帝青宝庄严香水海外方面,又有阿修罗宫殿香水海、香水光所持世界种等;金刚轮庄严底香水海外方面,又有化现莲花处香水海与国土平正世界种等;莲华因陀罗网香水海外方面,又有银莲花妙庄严香水海、普遍行世界种等;积集宝香藏香水海外方面,又有一切宝光明遍照香水海、无垢称庄严世界种等;宝庄严香水海外方面,又有持须弥光明藏香水海、出生广大云世界种等;金刚宝聚香水海外方面,又有崇饰宝埤堄香水海、秀出宝幢世界种等;天宝堞城香水海外方面,又有焰轮赫弈光香水海、不可说种种庄严世界种等。此各各香水海中世界种,所有主刹及围绕刹,略与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中世界种相等。故如“毗卢遮那佛索诃刹”者之佛刹,其数之多殆难计算。其中情器之形状、体性、方位、时量等种种差别,亦难称量。非初地以上之大乘智,不能通达也。

九 情器及佛刹之十法界

超情佛刹中之应化身刹,依有情器界而现应化故,通六类之情器故;由此乃合超情之四圣身刹、及六凡情器,曰十法界。十法界者,十类身心器界之总称也。从缘所生身心器界及彼由起之缘,统谓之法;十类界别,别谓之界。从缘所生身心器界,兹表于下:

┌有情                 苦生法界┤                     └器界                     ┌有情                 饿生法界┤                      └器界                      ┌有情       有情世间    (异生界)        旁生法界┤    六凡               └器界                     ┌有情                  人生法界┤                      └器界                      ┌有情                  神生法界┤                      └器界                      ┌有情       器世间    (众生界)        天生法界┤    有情界              └器界                 声闻法界    四 圣          缘觉法界          正觉世间                 菩萨法界    佛 界──────────佛陀法界

普通为六凡、四圣之分别;天台家有时为众生界、佛界之分别;贤首家有时为有情世间、器世间、正觉世间之三种分别。又诸经论只说世间为有情世间及器世间之二种,则有时或专从异生界说,有时亦通有情界说,以依异熟识皆三界摄故;有时亦通佛陀界说,佛亦六十二有情类摄故。身心器界由起之缘,即五蕴唯识诸法等。故天台家依此分别,说缘所生身心、曰众生一千──众生指有情言──,说缘所生器界、曰国土──国土即器界──一千,说彼由起之缘法、曰五蕴一千。谓十法界一起九伏,一主九伴,故每一界摄余九界。十十成百,百中一一各备法华所说“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如是,故各为一千也。三千在种──彼云在性──皆名理具,三千现行──彼云从缘──皆名事造,故又说为理具、事造两重三千,总摄之则唯十法界而已。故十法界为有情器界、超情佛刹之总摄,亦为真现实论者所知成事之总摄。

第五节 所知成事评判  一 所知成事评判绪言

前之四节,对于所知现实成事,已略说竟。然所陈者,不惟语超常俗,亦时有违学者世间之所思议,故于此所知之现实成事,颇多伏疑,犹待推决。盖依比量而谈,虽若可通,而按之实验之现量,间难征信;则比量言,亦成虚设。若云佛陀之至教量,皆从真现量所出之真比量教为所依准,然按所言,与向来流传之佛说,时亦不无抵牾之处。由此违学者所知故,违常俗学者之现量或比量故,亦违真现实论者所依佛陀之至教量故;则前四节中陈说之所知现实成事,其大部分虽可凭信,犹有其余生问题处,须更恣为研择,详求解决。于此若非加以评判,则前泛引之说,不等于天启之神话,亦应类独断之玄谈,此非真现实论者之所应为也。是故于所知之现实成事,随有疑难之处,再通释之。

二 有情托胎识问题

前说人之得生有托胎识,于是生理学者生问题曰:依佛陀学,人身之生虽赖父母精卵成胎,尤仗有投托于胎之业识,乃能生长;然近世生物学者实验之所知,则人身者、实由父精中之精虫,有一或二之强力者先占入母之卵珠中,由此一精虫为主体?

藉卵珠为营养而得成胎者也。此佛陀学与科学实验所知者之相违处,其将何理以通,夫托胎识不明,则有情以身生始有,身灭即无,则无前身,亦无后身,三世流转之业果义,何自安立?于此问题,若无一正当之解决,不惟不足以通生物学者之难,而佛陀学将根本摇动矣。故必明托胎识,乃明业识与父精、母卵同为构成胎之三要素。故业识不从父精、母卵有,不从胎有。业识虽刹那生灭,而无始相续恒有,新新不停,如急水流,有之无始,故亦无终。而此识暂托胎生人类身,应有前身,亦有后身。世间一切有情色身,得生所从,约为胎、卵、湿、化四种形式,已如上述;而各有识托中,以为主力。此四生中,人以胎生为主,生理学亦多就人身研究,故今当就人类托胎识以明之。先取生物学家胎生学中可怀疑点,试从诘之:男精中有精虫,女精中有卵珠,此诚易为试验之事,按佛陀学尤有左证。如治禅病秘要经云:

子藏者,在生藏下,熟藏之上,九十九重膜如死猪胞。四百四脉从于子藏,犹如树柢散布诸根,如盛屎囊。一千九百节如芭蕉叶,八万户虫围绕周匝。四百四脉及以子藏,犹如马肠,直至产门,如臂钏形团圆大小,上圆下尖,状如贝齿。九十九重,一一重间有四百四虫,一一虫有十二头、十二口。人饮水时,水精入脉,布散诸虫,入毗卢虫顶,直至产门;半月半月出不净水,诸虫吞吐,犹如败脓;入九十九重虫口中,从十二口虫窍中出,如败绛汁。复有诸虫细于秋毫,游戏其中。诸男子等宿恶业故,四百四脉,从根本散四肢,流注诸藏,至生藏下、熟藏之上。肺、脾、肾脉,于其两边,各有六十四虫,各十二头,亦十二口,宛绻相著,状如指环;盛青色脓,如野猪精,臭恶巨甚。至藏阴处,分为三支,二支在上如芭蕉叶,有一千二百脉,一一脉中生于风虫,细若秋毫,似毗兰陀鸟觜。诸虫中有生筋色虫,此虫形体如筋,连持子藏,能动诸脉,吸精出入;男虫青白,女虫黄赤,七万八千共相缠裹,状如累环,似瞿师鸟眼。九十八脉上冲于心,乃至顶髻──脑──。诸男子等眼触于色,风动心根,四百四脉为风所使,动转不停──脑筋──。八万户虫一时张口,眼出诸脓,流注诸脉,乃至虫顶;诸虫崩动,狂无所知,触前女根。男精青白,是诸虫泪;女精黄赤,是诸虫脓。又如正法念处经云:十种虫,有行于髓中──脑筋虫──,有行精中──生殖虫──。何等为十?一名毛虫,二名黑虫,三名无力虫,四名大痛虫,五名烦闷虫,六名火虫,七名滑虫,八名下流虫,九名起身根虫,十名忆念欢喜虫。

按所谓筋色虫,在男青白者即精虫,在女黄赤者即卵珠。复云:有行于精中者,第九曰起身根虫。起身根虫者,或言男根由此虫故起,或言所生胎中色根由此生起。此起身根虫指精虫言,事尤明确。故胎生学所言人胎由男精虫及女卵珠以成,及精虫卵珠之有诸情态,可为佛陀学之明证,而初无所违也。然吾于胎生学中“由一精虫占一卵珠以成胎”之说,彼固从何征验以得其实,则极怀疑者也!夫适当男女和合以成胎之际,男女二人之自身既无从察验,此男女二人外之他人亦无从察验。若于后时取其既成胎者为验,则但得既成之胎状,至当时如何构成此胎之情状,终不明了。若但依男精用显微镜所显之虫相,即推定但由一虫占入卵珠以成胎,斯则惟是臆决之谈,非征验之实也。由诸虫凝聚成男精,何以知不由诸虫凝聚之精和合女卵以成胎身,乃必由精虫聚中之一虫独占卵珠以成胎乎?又何以知置空气或温水中之男精所现虫之情状,非入空气及温水后转变而起之游离状?既非在男身中时之本状,亦非和合女卵转变成胎时之状乎?故科学征验之所知,乃只知精中之有虫而已,过此限度以外,则虚谬之推想,不得冒充为实验科学也。但胎生学者所以计由一精虫独成胎者,殆由见精中有虫,又见精中诸虫互相聚散杀活之情状,复计多虫生命不应合为一人胎生命,遂推想由精虫聚中一强有力之虫,将余虫排杀后,独占胚珠以化成人胎耶?信然者,则人之身命,实由父精中之一虫继续长养而成,人者不过一精虫之扩充,绝非一新生之生命;固不容有托胎识,亦非父母精血和合所成,乃适为怪谈矣!意彼谬想,必由计一身命由一身命进展而来,故计人由精中一虫变化 。 此由执著「个体”为实──萨迦耶见──,不知细至一虫,粗至一人,皆和合之聚耳。夫人身乃一虫聚也,男精、女精亦虫聚也,何因不许人胎亦为一虫聚,而定由一虫以成哉?

瑜伽师地论云:

又于余鬼、傍生、人等,及欲、色界天众同分中将受生处,见己同类可意有情,由此与彼起其欣欲,即往生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前应知。

彼即于中有处,自见与己同类有情为嬉戏等,于所生处起希趣欲,彼于尔时,见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贪爱,若当欲为女、彼即于父起贪,若当欲为男、彼即于母起贪亦尔;乃往逼趣,若女于母欲其远去,若男于父心亦复尔。生此欲已,或唯见父,或唯见母,如是渐近彼之处所。如是如是,渐渐不见父母余分,唯见男女根门,即于此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是应知。若薄福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及入胎时,便闻种种纷乱之声,及妄见入于丛林竹苇芦荻等中;若多福者当生尊贵家,彼于尔时闻有寂静美妙可意音声,及自妄见升宫殿等可意相现。尔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为一段,犹如熟乳凝结之时;当于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云何和合依托?谓此所出浓厚精血,合成一段,与颠倒缘中有俱灭,与灭同时即由一切种子识功能力故,有余微细根及大种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搏生。于此时中,说识已住结生相续,即此名为羯罗蓝位。此羯罗蓝中有诸根大种,唯与身根及根所依处大种俱生;即由此身根俱生诸根大种力故,眼等诸根次第当生。又由此身根俱生根所依处大种力故,诸根依处次第当生。由彼诸根及所依处具足生故,名得圆满依止成就。又此羯罗蓝色,与心心所──业识──安危共同,故名依托。由心心所依托力故色不烂坏,色损益故彼亦损益──胎生科学依此点言──,是故说彼安危共同。又此羯罗蓝识最初托处,即名肉心 。 如是识于此处最初托,即从此处最后舍。

既知胎成由识、有托胎识;复知此识无始恒转若流,未有断绝;则今生之前非无前生,今生之后非无后生。而所为或善不善之业,皆熏持于此识中,将牵之以受种种身,死生流转,则其有三世业果相续也明矣!

三 有情中有身问题

前者言健达缚或中有身,乃生此一问题。康有为尝问曰:佛陀五趣生死、三世业果之说,大有裨于人群道德,但其所依以施设有情流转相续者,乃在乎中有身;若中有身之事实不明,则五趣流转三世相续之义,无从安立。今按佛陀说法,应机浅深,对人天机说续有情,以除异生断执──今此唯物科学皆为断执──;对三乘机说人无我,以离外道常执;对大乘机说唯有识,以空余乘法执。通人无我,达唯有识,则不须立此中有身,自明诸趣流转之业果相。而康氏宗在人群道德,则人天机也,应说续有情以除异生之断执,故当一解中有身义。中有身、古译中阴身。有谓诸有,阴谓五蕴。有即五蕴,非五蕴外之有;蕴即诸有、非诸有外之蕴;表蕴是有曰有,表有是蕴曰蕴,故蕴与有同实而异其义。伽耶、译身,是“一聚”义。有诸蕴法集为一聚,是为有身,亦曰蕴身。云中有身、中蕴身者,谓于一期死生分为四有:一、生有,当初受生位。二、本有,当已生未死之位。三、死有,当正死之位。四、中有,当乍死未生之位,谓“业识”于现报身已舍、后报身未得之中间所有之一蕴聚,名曰中有身也。然本有身死而中有身生,中有身实一新生起之五蕴聚,非从本有身或死有身所离出之一分,故不同俗说所指潜躯壳内之灵魂神我。盖俗计之魂神,是一实常个体,活时栖躯壳内为躯壳主,死时离躯壳而独存,再取他种躯壳栖住,此中有身乃是死初别成一幽隐微细五蕴聚,即指此幽微五蕴聚曰中有身而已。故中有身备具形状、根识、寿量,实为别一过渡之业报身。经论言之参差,难具征引,兹录瑜伽论资依据:

又诸众生将命终时,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长时所习我爱现行,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身报。若预流果及一来果,尔时我爱亦复现行,然此预流及一来果,于此我爱由智慧力数数推求,制而不著;犹壮丈夫与羸劣者共相粗力能制伏之,当知此中道理亦尔。若不还果──无我爱者──,尔时我爱不复现行──,中有不生。

云何──中有身──生?由我爱无间已生故 , 无始乐著戏论因已熏习故──我法执──,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一切种识──,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死生同时,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闇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是极清净天眼所行──所见──,彼于尔时,先我爱心不复现行,识已住故。然于境界起戏论爱,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又中有眼犹如天眼,无有障碍,唯至生处,所趣无碍,如得神通亦唯至生处。又由此眼见己同类中有有情,及见自身当所生处。又造恶业者,眼视下净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后,决得生缘。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类生,若由余业可转;中有种子转者,便于余类中生。又此中有有种种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间生故;或名健达缚,寻香行故,香所资故;或名意行,以意为依往生处故,此说身往,非心缘往;或名趣生,对生有起故。当知中有除无色界,遍于一切生处。又造恶业者,谓屠羊鸡猪等随其一类,由住不律仪众同分,故作感那落迦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犹如梦中,自于彼业所得生处,还见如是种类有情及屠羊等事,由先所习,熹乐驰趣,即于生处境色所碍,中有遂灭,生有续起。彼将没时,如先死时见纷乱色,如是乃至生灭道理,如前应知。又彼生时,唯是化生,六处──官体──具足。复起是心而往趣之,谓我与彼嬉戏受乐,习诸技艺;彼于尔时颠倒谓造种种事业及触冷热。若离妄见,如是相貌尚无趣欲,何况往彼!若不往彼,便不应生。…………又于旁生、人等众同分中将受生时,于当生处见已同类可意有情,由此于彼起其欣欲,即往生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前应知。

于是有疑问焉,诸业报身不出五趣──即六生类──,此中有身既为一业报身,于五趣中属何趣乎?若已属于五趣之一,如何乃非后有而是中有?若非属于五趣,如何乃有“趣所不摄”之业报身?今解之曰:中有身虽亦业报身,但以此身专为前身已舍、后身未得、中间稍有停泊而受,故或言至久唯七日,或言可七七日,或言虽不限长短七日必一死生。古师喻为调任候用之官,前任乍卸,后任未定,于其中间暂为旅驿舟车之客。即兹旅驿舟车之客,喻中有身。在官固有专职,在客亦有定分,故亦业报。然以为迁转经过上暂寓而受,故为五趣不摄之中有身。然悟无我唯识,何以不须安立中有身耶?曰:明十二有支缘起之流转,故悟无我。未悟唯识者,以过去二支惑、业,现在七支苦、惑,未来三支业、苦,明诸趣死生相续。达唯识者,明现在十支、未来二支之生死流转。皆已明非常非断之业果流者,三世业果义成,故不须更立中有身;而同时亦明中有身唯五蕴及唯识,了中有身之实相也。

四 有情之心理问题

西洋传统心理学,浅狭未尽心理内容之深广。其始为基督教所谓灵魂之学;继在文艺复兴时代,演化为研究唯心论所谓“内心精神”之学;继为研究意识之学。故其所云心理学者,始终立在与肉体或外物或客观相对之一方面,为研究所谓灵魂或内心或意识之学也。而所谓传统心理学,亦至演为意识心理学乃成立。此意识心理学,若探究其源于上古之希腊哲学者,所谓意识,仅侧重“知识”之研究;继由卢梭等特注重感情;又由康德等特注重意志;乃并列知识、感情、意志为构成意识之三成分。知、情、意三分法之心理学,遂为百年来传统之定例。然所研究之意识,大抵指成人醒时、显然之心理现象言;继研究到成人睡时及儿童、动物等本能反射作用,有非显然之意识所能包括者,遂有“潜意识”、“阈下意识”之说明以济其穷。

然传统心理学,其研究之对象为成人意识,其研究之方法以内省为主。继因内省之经验各人不同,不能成为科学之公列,渐多注重观察方法,不足则加以人工之试验。以成人意识之不易观察也,而务以群众或儿童或动物心理为察验之对象,于是渐变其研究之方法,以观察试验为主而取销内省;专主观察试验,以求合于研究物理之科学方法,成立等于物理之一般公例,乃有“行为派心理学”兴起。行为派心理学,创于美国之瓦特生。此派以基于物理“反射作用”及“交替反应”,说明一切心理现象,皆目之曰行为。以唯是行为故,主张取销意识。有藉思想以证有意识者,则目思想为“隐微言语”而取销思想;有藉动机以证有意识者,则目动机为迟延反应而取销动机。然思想、意识等,本为非物理的“心理名义”,故研究意识等学可名心理学;今行为派既一切解说为基于物理所起行为而取销一切心理名义矣,顾犹袭用心理学之一名,殊为不合;然非有“行为学”即可取销“心理学”也。就有情、无情之色法以研究说明者。为物理学、生理学等;就有情之心法以研究说明者,为心理学;就有情无情之心色法各行动事为以研究说明者,为行为学;就人之行为以究明其规范者,为伦理学。然对行为学既可别有物理学、生理学、伦理学,何独不可对行为学而别有心理学?

若以心理不能离行为而存在,故但以行为学包括心理学而不能别有心理学者,然行为即动作,凡有皆动,绝无可离行为动作而存在者,则亦应以物理等不能离行为故别无物理等学。反之,行为派既许对行为学别有生理学等,岂不应许别有心理学耶?行为派难之曰:行为不离物理、生理,而物彼理、生理,非无特有之德,故应别有物理、生理诸学。而心理则正是行为,别无特有之德;换言之、心理学与行为学名异实同,故今既正其名曰行为学,不应别有心理学也。答曰:心理非无特有之德,证据正复不远。行为派云:‘我们也可以说物质界可有时间或空间超越性,不过物质没有自觉罢了’。行为派既赫然承认有此自觉,又承认是物质所无,则此自觉非心理之特德,是何?无自觉的行为是物理的行为,有自觉的行为是心理的行为,虽皆不离行为,对行为学即不妨别有物理学,亦何妨别有心理学!盖凡自觉即是心理,心理虽复非一,若无自觉即非心理。有情众生所有之“情”,换言之,即是有自觉而已。既自觉矣,即被知矣──如自证分之知见分──,何尝不在“可知范围”中耶?若唯以但可为客观之色法为可知,而不知可兼为主客观之心理亦可知,且拨之为无有;则如光中昭显诸象,谓唯有诸象而无光,不睹光光自昭互显,非狂愚耶!虽然、行为学有裨益于心理学之研究,亦犹物理学、生理学之能有裨益于心理学之研究也。

除行为派之外,近有另标为联念派、完形派、生机派者。生机派以杜里舒为代表,假定有一“隐德来希”──生机──,为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之要素,以之说明一切心理。此隐德来希者,乃灵魂论之理论化,虽近于藏识之变起根身及由种子发生诸识,然未有精审之观察,颇涉含混。而完形派以惠墨塞苛勒老夫卡为代表,颇能说明心理由众缘互成之一点;但从知觉据为起点,只可以说明第六意识之心理现象,未能究及前五识及后二识之心理。联念论从心理分析至感觉为原点,然后联合以解说知觉、记忆等种种心理作用,为相承培根、洛克以来之机械论心理学,只及由前五识关系以说到第六识;即于前五识色根性境刺激反应与诸心心所皆众缘互成义,亦有缺漏。此诸各派与行为派皆不无一长,而各有偏执,取其众长,去其偏执,更进而为佛陀心理学之研究,庶其有渐明心理真相之可能!

五 器界之苏迷卢等问题

苏迷卢虽说为太阳系之总称,然按之向来流传之佛说,有诸多不符。一曰、形量不符:向来说苏迷卢立体高十六万逾缮那量,底面纵横直径八万逾缮那量;腰身瘦小,虽无定说,至小当有直径二万逾缮那量,此如何可云是太阳系耶?二曰、日月不符:向来说日轮五十一逾缮那量,月轮小一逾缮那量,绕苏迷卢,于四洲互见为昼夜。别有日天子、月天子率眷各居日月轮内。日月之蚀,由阿素洛执持,如何可云日球是忉利天,且会通月球绕地、地球绕日之说耶?三曰、诸星不符:向来说星形量,最小只三拘卢舍量,最大不过十八拘卢舍量,水、火、木、金、土与罗睺、计都──慧星──皆在其内。且说二十七或二十八宿管诸地方,十二宫本命星管人生命,与中国之俗传相似。此如何可会通近代天文学上所说行星等耶?答曰:此诸所疑,诚如来难。形量稍可通释:地球绕日,每日移动,然每一日各有日之反面,为地球上之所不见,海平线上隐说所见之面,海平线下隐说不见反面,底面则各为所见之日轮正面,亦图甲乙示之:

甲图是地球绕日成岁图

乙图则剖春秋所见日轮之各一面

甲图是地球绕日成岁图;乙图则剖春秋所见日轮之各一面,即成苏迷卢形所言之量。随俗假设,不能为准,前已言之。且印度俗言八万或八万四千,意云“极多数量”,犹言日球形量极大,地球距离日轮之量极远,量数极多,寄言八万而已。前此曾言佛陀之说,或不违世间之俗情,应机而谈,则随昔时印度常俗或学者间之说;先既申明,今当随现时之学者世间而说,则于日月星宿诸不符者,虽应刊落不取,亦无违于佛陀学之原则。

六 情器之生命由来问题

前言有情及植物之生命,不从神造而有,不从物质化合而成,亦不定从他世界所传来;而各从一切种识及其中之潜在自种生。诸各有一切种识之生命──有情──,不以生而遽有,故未生以前有前世;不以死而断灭,故既死以后有后世;既生未死之间则为今世,故成三世。前世之前有前世,后世之后有后世,前前无始,后后无终,故前后今成无世量。生命流行三世无量世而不断灭故,造于昔、今,责于今后;业报相寻,早迟莫逃。于是人与人或人与有情相偶之道德,乃有利他则两利、害他则两害之自然律;人与人或人与有情相学之教育,乃有悟他则两悟、迷他则两迷之自然律;由道德与教育之有此自然律,于是道德相感,教育相引,可由人而进化超人,由超人而进化至超超人。违此道德教育之自然律,则由人沦坠三恶趣,或流转于异生类中,不能进化至超超人。进化也,教育也,道德也,皆基于无始生命之不断。然现代之生物学者,观诸有生命者,或分裂生,或产卵、孕胎生,或单性生,或两性生,其类虽殊,要皆子体从母体生。至寻地球上生命之起源,有言陨星坠空,从他世界载生命种子以传来;有言由半流质之炭素化合物,偶经酵素作用而成,故蛋白质等有机物,今皆可由无机物以造成;有言地球之质点中本有生命,得适当之机缘,遂出现而生生不已。起源如此,则可知各个生命之终于死而断灭,将来地球破坏,或气候变更至不宜生物,则全地生命之亡灭亦可推知;乌有不断之生命哉?答曰:若云生命皆从他生,地球上生命由他世界以传来,然他世界生命仍从他生,并非最初生命,故对于生命之起源,说如未说。若云最初生命从无机物化合而出,如无机物造成蛋白质等,然所造之蛋白质等仍无生命。生人有生命也,死尸无生命也,所造蛋白质等死尸,不能证成生命由无机物化合而出。俗传腐草化萤,湿地生虫,今照以显微镜,知亦由萤与虫之微卵生,不从腐草等之无机物生。盖生命之必有精神,无精神之物质必无生命,此有机物与无机物之所以分也。如以刀及手同插入于水,而手生寒凉之感觉,刀则无感觉焉;一刀以至聚无量刀,以多种之形式而变易其聚合,亦不能令生感觉焉。故生命中感观等精神,乃各从其“自种”生,犹物质之各从其“自种”生,决不从物质之聚合变化生也。若云地球等质点中本有生命,得缘而遂出现,此诚稍可通矣;然生命之潜在,为生命之种子非即生命,值缘出现乃为生命。一切种识及精神物质诸种子,周遍无始,潜转不断;值缘乃出。现为地球以至为诸生物,各从其自种生,不得谓从地球生也。盖量之分合与体质之变化有异,合十升水为一斗水,分一斗水为十升水,此量之分合无关于体之变化,体固无异,量亦仍等。一分水、以化学药品化为“氢”二分、“氧”一分,此体之变化亦关于量之变化,量既不等,体亦大异。凡非分合而是变化,必非但由现事分合所成,乃别由其自种为主,加入诸现事中或摄或拒,乃成为水、为氢、为氧。故水与氢、氧,虽互为现起之缘,而其现起实各有其自种。由此可知地球体为生命出现之缘,而生命之现起亦各有其自种。有情以一切种识为自种,各精神物质以一切种识中之各种子为自种,得缘则兴,失缘则潜。故有情之生命,无始流转,兴潜不断。彼生物学者之臆说,皆违事实。于是今说乃为现实真相,生命之不断明,则前所言道德、教育之自然律皆可为决定之真理,而人生亦有互助与进化之可期矣。

七 超情佛刹之余义

问曰:若应化身刹亦超情佛刹中摄,应别无有有情器界,已皆摄在三类应化佛刹中故?答曰:据现行言,上上能摄下下,下下不摄上上。若非超情佛刹有此应化身刹,则有情无上达之缘,佛圣亦无下被之化。上下隔绝,何由教导有情令亦成佛?故依异生──凡夫──,既言有情器界,复依圣者而言应化身刹,此于一事立二名义,以此一事关系能化圣者、所化异生之二方故,亦由二方关系和合成故。天台家名曰凡圣同居刹,谓六凡、四圣之所同也。然应可作三句分别:一、纯秽刹:谓有一类有情器界,经一度乃至多度之成住坏空都无佛陀应化其中,但名有情器界,不名应化佛刹。然佛圣虽不现成佛之相,亦应有同事潜化其中者,故亦名凡圣同居刹。其后由坏空而又成住时,若既转变,不在此例。二、秽增刹,或微净刹:虽有佛圣应化其中,然有佛时少而无佛时多,如此索诃界是。在有佛化期中亦名应化佛刹,在无佛化期中应但可名有情器界。圣者常所同居,故当名凡圣同居刹。然上二类,皆由三界所系诸有情类之所变成,正名有情器界。于第二类,亦旁属超情佛刹耳。三、秽减刹,或少净刹:此由佛于菩萨位中本愿行力,摄化有情所共变成,若阿弥陀刹、药师琉璃光刹等,常时有佛应化其中,当名应化佛刹,且通他受用佛刹也。然其中所化有情,亦有未登圣位者,故亦名凡圣同居刹。则凡圣同居刹名义,较应化佛刹之名义为宽广也。兹表如下:

┌纯秽刹┐        │   ├但名有情器界   凡圣同居刹┤秽增刹┤        │   ├亦名应化佛刹        └秽减刹┘

问曰:凡圣同居刹既包括应化佛身刹,诸经论中唯说法性、受用、应化三种超情佛刹,此胜应化佛之净刹又邻接于他受用佛身刹;照天台家又于凡圣同居刹与实报庄严刹──受用佛刹──之间加设一方便有余刹,以为佛陀应化阿罗汉、辟支佛所居之刹,又将位置于何处耶?答曰:此亦为天台家所特殊之一点,似无至教明文可据。约义而会通之,则有二义:阿罗汉、辟支佛之回心修大乘行者,仍居大乘地前之资粮位,故彼云方便有余刹,当即指胜应化佛刹之一分而言。阿罗汉、辟支佛之不发大乘心而灭身者,则彼云方便有余刹,当即指法性身刹中一分“生空法性”而言。佛菩萨亦同证此生空法性,故得寄言佛亦应化其中。故虽约义加设此方便有余刹,仍不出法性、受用、应化三种佛刹也。

第三章 所知现实蕴素

所知现实成事,前已以所知之有情器界及超情佛刹之四节说明之。此现实成事中所含蕴之材素,今次当说。然今真现实论者所说之现实蕴素,与科学等理化学上所分析之原素,貌虽相似,其实大不同也。故应先知二义:一者、本体论上,彼先认执前身器等为实在体之变成物,别有物之本原实体为因。体有质、力合变成物。分析以求其原始之实质,则曰化学;分析以考其原始之实力,曰物理学;近由发见质、力不分离故,统以分析考求物体之质、力者,曰物理学或物力学。以其分析诸物所获之质力为本因,然后综合结构以成为现实身器等。今谓不然,现实之身器等虽为幻事,若云实在则皆即为实在,别无此外之原始实在体及其质力以为本元,以无始故亦无元也。反之、则无变非始,亦无事非元。换言之,则现变实事即实在,亦现变实事即本元也。然一现变实事当前,其相续相摄中,各别含蕴种种关系。即以其所各含蕴之种种关系,说为所含蕴之材素。就彼所含蕴之材素,说为因缘等,而说此为果;其实因缘等即果,果亦即因缘等也。就果而观之无别因缘等,就因缘等而观之无别果;果非在于因缘等外,因缘等非在于果外。故──彼之实体,或说是物、或说实在、或说是我,故等唯神 、 唯我──科学等为唯物主义等,而今为真现实论也。二者、彼依算学──数学、空量、时量、重量等──、逻辑学、化、药、机械等而为分析,此依能知所知上之正所知相而为分析;可名彼为“ 物体──我法执所执之实我实法──之元子论”,此为“知识──能知所知──之蕴素论”。故彼为唯物主义等,而此为真现实论也 。 先明此二不同之义,乃可进论由真现实论者之方法所知之现实蕴素。

第一节 大蕴处界

一 四大与六大

四大为俗情与学者之世间说,佛陀学因顺之,小乘学改进而说之,大乘学更加改进而说之。或仍说为四大,或增说为六大,或改名为四界、六界,所言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也。谓观察内身外器之现象,有安住之大地焉,在身即为筋骨;有流行之大水焉,在身即为精血;有炎烈之大火焉,在身即为体温;有飘飏之大风焉,在身即为呼吸。进而深察其体,地大为坚劲质,水大为流湿质,火大为暖热力,风大为轻动力。此亦如近人于质区别为固质、(坚劲质)凝质、液质、气质(流湿质),于力区别为热力、动力也。由此质、力更察其用,乃知坚劲之地有持载用,流湿之水有滋润用,暖热之火有烧熟照明用,轻动之风有吹发分布用。质为被变化者,力为能变化者。由烧而毁,由熟而成,由照明而显现;由吹而灭,由发而生,由分布而序列。负质而抱力,传力而换质,质力相乘为变化,而呈万有之奇观。究其原始,则为分析到不可分析之四大极微元子;此为古近唯物论之所本,小乘亦借用四大之分析以观身空,及四大极微之分析以观器界空焉。然印度胜论师乃说地、水、火、风、空、时、方、意、我之九实──陀罗骠──,以观地、水、火、风之身器等,有虚通容受之空焉,有过去来今之时焉,有上下纵横之方焉,而又有“精神机关”之意,与在“意”中主宰之“我”焉。然此为佛陀学之所不取,而大小乘学中,则增空大、识大而为六大。以观有情众生,不惟有坚、湿、暖、动之质力,更有知识等之精神现象,为见闻嗅尝觉所不能取,与彼质力之可见闻嗅尝觉者迥然不同。精神现象虽不一类,然莫不与知识俱起,为知识所连贯,乃增说为识大。又观“物色”与“识心”间更有非色非心之虚空焉,复增说为空大。在序列上,以虚空由地、水、火、风不存在处而显,故居识大之前。色之无处曰空,故空非色,亦无识之能虑知用,故空亦非心也。然此空大应包三义:一、眼识所见空,此云空一显色,见形色无处之空无物故。二、容受形体空,此云空界,于空隙等之间,诸形体物皆可占住或通过故,此正为近人所云之空间。即此空间,施以长广厚之三度,所谓三度空间,即为方位;施以四度,所谓四度空间,即为时分。故空间一名,包胜论之空及时、方也。三、真理所显空、此云虚空无为,空一显色与空界亦从缘变化,故非无为而是有为;此则唯以在种种变化诸色心等中之虚通无碍性,谓之空大,常恒普遍,故是无为。盖诸变化,虽一极微,若无此空,则应不能变化;然无不变故无不空,而此空遂为普遍常恒矣。此六大为大小乘之通说。以地、水、火、风遍于诸色法,识遍于诸心识,空遍于色、心法,故皆名大。复依界因各别,名为六界。由界以言,前四不遍于识,非虑知故,识亦不遍前四,非质碍故;空则遍于色心,性皆空故。故空最大,识次于空,风、火、水、地又次于识。然地界中具水、火、风,乃至风界中亦具地、水、火,但由隐显而各成其异相,非可离绝;识于前四亦然。色皆变持于识,识亦依仗于色──所缘缘──,识隐色显名前四大,色隐识显名为识大。空之常遍,更无待论,然亦以非虑知、质碍,别名空大。参而不杂,遍而常别,故名为大,亦名为界。后期佛教之秘密宗,乃专以此说诸法之缘起。大佛顶经特重定心现量,拣别于比非量之意意识,于识大中别开见大,则以现量心名见大,别以比非量心为识大耳。

二 大乘四大种之胜义

四大为能造色,其余五根、五尘及法处色一分为所造色。以唯触处所摄坚、湿、暖、动之四,亦大亦种;空识名大,大而非种;余种名种,种而非大。此四为能造色,与诸根、尘造色作五造因:一者、生因,亦曰起因:谓诸造色虽自种生,若离四大必不能起。瑜伽论问:诸法皆从自种而起,宁说大种能生诸色?答言:由诸大种及造色种,皆悉依附内相续心──一切种识──,诸大种若未生诸大,诸造色种终不能生,要大种生诸大,造色种乃随生造色,大种生诸大为造色种生造色之前导故,乃说大种为造色之生因。二者、依因:谓诸造色依据大种所生大处,方可得生,即大种生诸大占领空间,诸造色种所生造色,乃依而住。瑜伽论云:由造色生色不离大种处而转,故名依因。三者、立因,或随转因:由诸大变异时,依此之造色亦随变异故。例橘变异,其香味等亦随变异,以香味等随橘而立,故名立因;亦随转变,名随转因。四者、持因,亦曰住因:住者存在之义,杂集论云:‘由大种相似相续生,持彼造色令不绝故’。然瑜伽论则谓造:色随于大种等量不坏。又云:由大种任持业,持彼造色本量令不损减。又云:由大种势力任持故,使诸造色有所拘碍。则此住因与前立因相对,立因谓若诸大相似相续变则造色随变;住因谓若诸大相似相续不变,则造色亦随不变。换言之,即诸大存在,造色亦存在,故名住因。五、长养因:谓由大种资养造色令增长故,名长养因。

种者因义,四大对于造色有此五种因义,故名四大为种,曰四大种。此虽语由小乘,义乃大异。盖小乘说诸所造色,由四大极微所集生,故四大为造色之实因种,曰四大种。大乘说“一切种”离“一切种识”无别体,但为潜在识中别别功能势力,而所造根、尘色与能造四大色,各别由识中之自类种生;但由四大现行,能为诸造色现行之胜增上缘。以由四大作造色前导增上缘,说为生因;作占处增上缘,说为依因;作变异增上缘,说为立因;作不变增上缘,说为持因;作资长增上缘,说为养因。由此假说四大现行,为能造于造色之种。然增上缘必是现行而非种子,以诸种子潜遍识中无殊用故,要由现起对余有违顺用乃成增上缘故。随顺小乘名四大种,义淆种子,遂生学者诸多误解。今按现行四大与现行造色之关系,近如五净色根与五识之关系,为胜增上缘,不作因缘。故仍小乘名四大种,不如改名为“四大根”。例之二十二根,加四大根为二十六,似较名四大种为宜。由此应知大乘所言之四大种,有时简称大种,皆四大之现行,非四大之种子。对诸造色为胜增上故,假名种子,故异小乘以四大极微为造色实因缘种。然诸造色在处,必与能造四大俱在。近人或执四大在于器界,不在根身,可知非是。谓由异熟业之成熟力故,一切种识中之四大种子自起四大现行,造色种子随之自起造色现行。此刹那生灭诸现行色法相续──四大自类互遍亦遍于诸造色──,被执藏识执受为自体者,名为根身;不被执受为自体者,名器界尘。故能造之四大,遍于所造之根尘也。科学说物质之特性,第一即为占空间性。佛陀学言色法为“质碍性”,质碍性即占空间性。四大为造色五因之第二依因,正为占空间性,以诸造色必依四大,故皆占住空间而有质碍。虽净色根,亦占空间而有质碍,必依四大俱有,是色法故,故不应言四大唯在于器界也。既明“四大种”为依四大现行之假说,是故在十二处属触处摄,在十八界属触界摄,为身识及身俱意识之所变缘。究四大触所托本质,则为异熟识所变缘不可知之身器。或言四大种为异熟识变缘者,殆不知依四大现行假名为四大种,而误认为一切种识中之种子类欤?

然四大既为触尘之一分,何以对余色法独为能造,不如“四显色”等──四显色为实色,四大触为实触,故以相例──唯立一色尘种,亦收四大于触尘种,而别立四大之种耶?据实、四显色等亦各有种,亦可别立,非青色种等生黄色等现行故。然彼四显色等不为别立,独此四大别立种现,且说其现行为能造色者:一、由世间及小乘于此起分别执最深故,随顺其语而改其义。二、由占空间为质碍之色法根本性,专在于现行之四大,能为所余色法作五因故,故名此为能造。然至纯正诸法唯识义中,则如百法论等,四大摄于触中,与四显色摄于色中等无有异,不别立四大矣。复次、小乘以“四大极微”为能集生诸色法之本体因,极微为实,其余色法为假。颇同诸唯物派,以极微或原子为能构成身器等之本体,常住真实,所构成之身器等为现象,变非实常,但小乘为多元论而非唯物耳。今大乘中恰与相反,瑜伽论等,俱说异熟识等顿变顿缘根身、器界及五尘境,随量大小而顿周遍;此顿变之能所造色为实,而极微色则但为瑜伽师等假想慧之所观境──属于法处所摄色中极微色──,唯假非实,此为大乘之殊胜义。由此、诸色如幻即空,不藉分析观其空也。此大乘胜义之四大,乃为真现实论者所明之四大。

三 情器之五蕴

色、受、想、行、识曰五蕴。蕴者,一团、一聚、一群之义。俱舍论引阿笈摩云:‘随所有色,若过去、未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鄙、若美,若远、若近等,此一切色摄聚一处,说名色蕴’。色蕴如此 , 受、想、行、识四蕴亦然。此之五蕴,乃略于物质现象而详于精神现象之分析也。与前六大之详于色象──四大──而略于心象,适成一反比例。盖六大为寓真于俗之谈,五蕴为导俗入真之说也。俱舍论云:‘欲界妙欲色相显了,色界喜等受想显了,无色界前三取空等想相显了,后一行相显了,识住四蕴为第五蕴’。然六大之空大,可通于“无为法”。五蕴则唯是“有为法”,亦曰有为诸行。行者、行为,是动作转变义 。 动作转变故有生成灭坏,虽暂时存在而无时不变。生相、灭相、住异相,曰三有为相。事之有生有灭有住异者,曰有为法。诸有为法,亦曰诸行,故行蕴乃有为诸行之名,亦五蕴之通号。色等四蕴,既施别称,所余诸行,遂统曰行蕴耳。住灭皆为变异,贯于住及生灭,故有为及行,亦可以变义训之。变者曰有为,不变曰无为;变者曰行,不变曰非行也。色之狭义,唯是十八界中之色尘界,为眼识──视觉──所见光色等。色之广义,摄为此中色蕴之色,包括五根、五尘及法尘之一分,等于通俗所云物质,而以“变碍”为义。变是有为法之通义,以色蕴是有为法故。碍者质碍,是色蕴之特义。色蕴是物质而非心,异余四蕴之是心非物质。随俗常识,先观有情身及非情器诸有变碍之物质,摄为一聚,名曰色蕴。观俱舍所引阿笈摩,可知五蕴非仅为人格之分析,而色蕴固由遍观若内身、若外器一切之物象立名者也。依此身、器平等之色蕴上,呈一显著之分裂相,则曰精神现象,乃身之所有而器之所无者也。有精神现象者曰有情身,无精神现象者曰非情器。情、器既分,更从有形之心象以观察:迩色蕴而有密切关系者,则为苦乐或非苦乐、忧喜或非忧喜之感受,为六官感对象六尘,刺激──触──于六官感机关所反应之领受,故俱舍论训为“领随触”也。依内身之感受名自性受,依外器之感受名境界受 。 依六识身别为眼识相应受、乃至意识相应受之六受身。前五识唯苦、乐、非苦乐受,第六识兼忧、喜、非忧喜受 。 如是等一切有情之感受,摄为一聚,名曰受蕴。于感受中取领来之印象分际,名想;依此、得诠表为是此非彼之相,近于通俗所云“观念”心象。依六识身别为眼识相应想、乃至意识相应想之六想身,摄一切有情之想为一聚,名曰想蕴。依受、想起有为诸行,谓随受、想之思、欲、贪、信、寻等相应行,随想之名、数、时、方等不相应行,除色、受、想、识之四事,统名曰行。变是行之通义,造作是行别义。役心身等造作之行动力,别名曰“思”,由思主动之心身等作为,谓之行业。业以思为自体,贪等伴之为“不善业”,信等伴之则为“善业”,欲等伴之为“无记业”。此诸行以思为胜,故举思代表诸行。依六识身别为眼识相应思、乃至意识相应思之六思身,摄一切有情之思等行为一聚,名曰行蕴。识者、了知分别,等于认识论所谓之认识或知识。与受、想及思等相应行俱时起,最前亦为最后。六尘刺激六根所生反应心象,无不贯以识之过程,故可随意位于受蕴之前或行蕴后。故龙猛、佛鸣等,亦时于色蕴后接说识蕴。然导俗入真,当从浅至深,在观察上识最难知,故经论多以识蕴居最后。感觉、直觉、知觉、理智,皆为识之过程。不过前五识由感觉直觉和合受、想、思等,第六识由感觉、直觉、知觉、理智和合受、想、思等,为六识身之区别耳。识是由根──官感机关,与尘──官感对象相接触后所生之总心象。根、尘、识三对举,识包括于心象全部,受、想、思等不过与俱时现起之副作用。受、想、思等有现起之先后,而先后皆以识为主,故识名“心”,受、想、等名“心所有法”。然亦必有受、想、思等与识俱起,故说受、想、思为心行。行有因义,心识亦因之俱起故。此五蕴之分类,颇近心理学之研究。色蕴之五尘及法尘一分为官感之对象,五根为官感之机关,识蕴之一分为心官机关──意根──,及六对象刺激六机关所生反应之六识,故此识蕴略同为心理现象全部之“意识”;受为感情,想为理知,行为意志,其分配亦略相当也。色蕴分析,佛学不如科学精确;心等四蕴分析,科学又不如佛学之精确。然在心理学,则从心理之所依──六根、所对──六尘、心理之本身──识、以及其相属──受、想、行,以为此五蕴之观察;由世第一现观现前,验一身之如此,知众身之共然,遍照有情身器皆不外于此五蕴聚。是以了知现实之蕴素为五蕴,既无实我,亦无实物。四 十二处之分别分有情身器之蕴素为十二处,若除意处,几乎全同机械的人生世界观。即其意处,亦不过前刹那垂灭──等无间缘──之六识;而六识则不过十二处相触所生之刹那灭虚伪相──近于行为派谓心理但是物体刺激有机体所生之反应状态──。此为极端破除有情内我──神我或灵魂等──之存在者,可成立唯根论或唯有机体论,所谓‘唯是六根,更无他物’是也。亦可成唯境论或唯机械性──缘生法──论,所谓‘心本无生因境有,境若灭时心亦亡’是也。故与大乘唯识教违反最甚,二十唯识颂特论之。处、是识等生长之处所。俱舍论云:心心所法生长门,是处义。生长者,指此十二为识等之出生长养处;门者,指此十二为识等内外交通处。以此释十二处,似乎仍以识为主题以言;其实说宇宙之存在唯此十二,其宗旨在明心识为对尘依根暂现之虚伪相,不能自立存在。此为十二处教之特殊义,与五蕴、十八界皆不同也。所言十二处,兹表列于此:

一 色尘处……………………视官对象┐     二 声尘处……………………听官对象│     三 香尘处……………………嗅官对象│     四 味尘处……………………尝官对象├六官感对象(六尘)     五 触尘处……………………触官对象│     六 法尘处……………………心官对象┘     七 眼根处……………………视官关机┐     八 耳根处……………………听官关机│     九 鼻根处……………………嗅官关机│     十 舌根处……………………尝官关机├六官感机关(六根)    十一 身根处……………………触官关机│    十二 意根处……………………心官关机┘

此中除法尘处一分及意根处,余十处及法尘一分皆为色法。在知识论上之分析色法,此为较详,与五蕴之略色详心者异。然亦与四大从物之性质为分析者不同,盖四大从物质分析,为凡外之旧方法也。此诸色法,别为三类:一、有见有对──或有碍──色,唯色尘处,眼所见故。二、无见有对色,通声、香、味、触,及眼、耳、鼻舌、身──内神经系非眼所见──之九处,皆相对为碍故。三、无见无对色,唯法尘处之一分色:实色有碍有实用故,假色无碍但想像故;然以能知之意根无碍故,名无对碍。法尘处所余非色之一分,可摄诸心所及名、数、时等。意根,则俱舍云:由即六识身无间灭为意。故可摄前刹那垂灭之六识身。十二处说,于是又有一特殊义,则唯为所对六种现行对象及能对此之六种官能现行,乃为一种唯现行论或唯现象论;故其说诸法缘生义,亦唯依现行互相关系之增上缘说。六大论得说四大及识之种子,或说四大极微以为元素;五蕴论亦得别言其种子;十八界尤须说十八界种;唯十二处则全为现象之分析,绝无究其“因种”之义者也。

五 六根与二十二根

根是胜增上依之义。初立者应是五色根,以五色根若某根坏某识不生,某根若存某识可生;以五根各别为五识胜增上依,易可验知,故应先立。旋察第六识之现起。亦必有前刹那诸识为开导依,乃仿前五色根说为意根。换言之,意根即“联集种种经验之意识流”;由是意识能独有统觉、记忆、推理之作用。凡对余能作胜增上依者,皆得曰根,而不限于色法。由此说根,根乃无量,约举其要为二十二。俱舍先以界品明因;次以根品明缘,广论二十二根。然彼以十二处及五蕴附于界品,今则以二十二根附于十二处,则由大乘现实主义之看十二处,与小乘一切有部不同也。故今二十二根,亦依成唯识论。论云:

然增上用随事虽多,而胜显者唯二十二,应知即是二十二根。前五色根,以本识等所变眼等净色为性。男、女二根,身根所摄,故即以彼少分为性。命根但依本识亲种分位假立,非别有性。意根总以八识为性。五受根如应各自受为性。信等五根,即以信等及善念等而为自性。未知当知根体,位有三种:一、根本位,谓在见道,除后刹那,无所未知所当知故;二、加行位,谓暖、顶、忍、世第一法,近能引发根本位故;三、资粮位,谓从为得谛现观故,发起决定胜善法故,乃至未得顺抉择分所有善根,名资粮位,乃远资生根本位故。

于此三位,信等五根、意、喜、乐、舍为此根性。加行等位,于胜法中求证愁戚,亦有忧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说。前三无色有此根者,有胜见道,傍修得故。或二乘位回趣大者,为证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摄生空无漏,彼皆菩萨此根摄故。菩萨见道亦有此根,但说地前,以时促故。始从见道最后刹那乃至金刚喻定,所有信等无漏九根,皆是已知根性。未离欲者,于上解脱求证愁戚,亦有忧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说。诸无学位无漏九根,一切皆是具知根性。有顶虽有游观无漏而不明利,非后三根。二十二根自性如是,诸余门义,如──瑜伽──论应知。

兹所说之二十二根,列表明之:

┌一 眼根┐           │二 耳根│    五 识 所 依 根┤三 鼻根├识种等所变净色为体

│四 舌根│           └五 身根┘           ┌六 男根┐    欲 界 生 殖 根┤    ├身根一分为体           └七 女根┘    三界生存根………八 命根……亲生异熟识之业种为体    意识所依根………九 意根……前刹那八识聚为体          ┌ 十 苦根┐          │十一 乐根│    欲贪等所依根┤十二 忧根├以受心所为体          │十三 喜根│          └十四 舍根┘

┌十五 信根………以信心为体┐          │十六 精进根……以勤心为体┴善心所    诸善行所依根┤十七 念根………以善念为体┐          │十八 定根………以善定为体├别境心所          └十九 慧根………以善慧为体┘          ┌二十 未知当知根┐    无漏善所依根┤二一 已 知 根├意乐喜舍信等九根为体          └二二 具 知 根┘

他若无贪、无嗔、无痴称三善根,能持诸善行不令退堕故,可附摄三无漏根内。贪、嗔、痴或称三毒根,是诸不善法所依故,可附摄意根及五受根内,遂不别立。此二十二根,圣凡有情或具或不具。由前十四根为增上缘,以生起诸杂染法;由后八根为增上缘,能令有情由杂染而得成诸清净法。十二缘起支,亦依此而说。然十二处通言情器蕴素,二十二根专言有情蕴素,为此二之区别。

六 十八界之分别

俱舍论云:法种或族义是“界”义。如一山中有多铜铁金银等族,说名为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续──一有情之别名──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故说十八界之界字,即有由其族类求其种别之义。十八界由现而明种,异于十二处之仅谈现行。十八界之名,表如次:

六尘界┐       ├同前十二处    六根界┘       ┌眼识界…………………或色识界       │耳识界…………………或声识界    六识界┤鼻识界…………………或香识界       │舌识界…………………或味识界

│身识界…………………或触识界       └意识界…………………或法识界

三六相对,六尘是六识之所对,六根是六识之所依。十二处明根、尘有时而识或无,十八界明六识有时必与六根、六尘俱有。六三相配成六个三和合:初即眼、色、识三和合,乃至终即意、法、识三和合。每个三中之识有时,必有所依所对之根及尘,由所依根名眼识等,亦可依尘名色识等。然识与根及尘各为一族,各有其种,并非眼或色等之所生起。眼或色等,特为其必须之所依、所对。根、尘较识粗显,故借为名。仿七八识持业立名,亦可名六识曰见识、闻识、嗅识、尝识、觉识、知识,今仍旧贯,曰眼识等。

明此十八界之种族,依大小乘通义:五尘与五根之十界,为纯粹之色法。其所含种子之类别,约为十四──其实青黄等可别立种子,不如四大重要,故不别立。小乘实极微论,则说极微与极微集,近于原子质点之说。大乘破之,今不究论──:色等五尘,每界至少含八类之色种,即四大种及色、香、味、触种。四大以随何种增胜,现为何大。依持四大,色等亦依何种增胜现为色或香等。声之种子或有或无,虽不常现,推理亦应说有,则有九类色种。至于五根,更有增加,至少含九类之色种。谓四大种及色、香、味、触种,别加一身根种,成为身根。若加声种,则有十类。至于眼、耳、鼻、舌四根,每根至少含十类之色种,依身根九,别加一眼根种乃成眼根;耳、鼻、舌根,亦复如是。若加声种,应各各含十一类之色种──此中色种,皆指物质种子而言──。但随任何一界之种子类增胜,即现行为何界。四大、五尘为器身之通依,眼等四根依之各立。五根又有真根及根依处,表观形体乃根依处,介于器与根身之间,亦但含四大、五尘之九种。真根──净色根──如科学所言之神经,唯是清净四大等纯净色,如净醍醐,天眼之所见故,乃别加眼等之色种所成。净色身根,又为眼、耳等根之联络及所依;心脏或脑髓等,应知皆净色身根摄。眼等五识各别依净色根,了别色等五尘。眼、耳根离尘而发识,取不等量境;鼻、舌根反是;意识则依意根了别法尘,或兼依五识而了别六尘。故前五识名“别了自境识”,或唯见色、或唯闻声等故;意识名“总了诸境识”,了法尘亦了香等故。然若无五根发五识为意识之所依,别意识亦不能了知声等,故五根间接亦为意识之依也。识之了知分别,大类分三:一曰、自性分别,即是感觉、直觉,此为六识均具;二曰、随念分别,念即记忆;三曰、计度分别,度即推论。后二、唯意识之所有。意根、小乘说前刹那六识,大乘说前刹那八识,或别指第七识。法尘界则内容繁复,非此所能详究。

第二节 五位百法  一 五位百法概论

百法散见于瑜伽、显扬、集论及五蕴论等,名数亦非整百。五蕴论不摄无为法,则唯九十四法;显扬说真如为善、恶、无记三种,别加四大,则为百零六法;而采集百法为五位之组织者,则为剖解“一切法无我”句之大乘百法明门论。此论成一切法无我,同时亦即成一切法唯识。五位之分,虽似俱舍之说,其实为世亲转立成唯识论之基础。以诸法补特伽罗无我束小乘诸部,以法无我通摄大乘诸部,以法唯识条贯大乘法相,造端宏大,莫逾于此。识自性位说八识法;识相应位说五十一心所有法;前二位所变位,说十一类色法;前三位分位位,说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前四位实性位,说六种无为法。实性由前四位之所显示,曰四所显示故。分位依前三位差别,曰三所差别故。所变是前二位现起之影,曰二所现影故。相应是识之随从者,曰与此相应故。识自性是能变现法,曰一切最胜故。故才举识言而百法齐彰,系统秩然,有条不紊,如提网之纲、振衣之领也。先列简表于此:

┌前  六 识┐       ┌识自性位┤末  那 识├共八法───────┐       │    └阿 赖 耶 识┘          │       │    ┌五 遍 行 心 所┐         │       │    │五 别 境 心 所│         │       │识相应位┤十 一 善 心 所├共五十一法    │

│    │二十六烦恼心所│         │       │    └四 不 定 心 所┘         │     五位┤    ┌五   根┐           │       │二所变位┤五   尘├共十一法       │       │    └法处所摄色┘           │       │    ┌识  分  位  一┐       │       │    │心 所 分 位 一  │       │       │三分位位┤识 心 所 分 位 三├共二十四法  │       │    │色  分  位  三│       │       │    └识心所色分位十六 ┘       │       │    ┌差别无为五┐           │       └四实性位┤     ├共六法 ───────┘            └平等无为一┘

二 识自性位

此虽未说大乘唯识胜义,成立诸法唯识,然八识既为现实之蕴素,前各节中已涉论及。今应出其名义,从显到幽,次第而说。第一眼识以至第六意识,已如前述,唯第七识与第八识兹当建说。并先略辨心意识名:心字义最宽泛,或指肉团心脏,乃身依处及身根之一分。然世间古人说心脏为精神作用之物质基础,与近人说脑髓无异;而极端十二处教之小乘上座部或大乘密宗──大佛顶经亦含此义──,亦隐然说肉心以为“意根”,然违反大小乘共通正义,此应拣除。或持一元唯心论者,义说真如曰坚实心;此虽以真如是心心所等真实性故得名曰心,就能显名所显,虽不相离亦不相即心等之性非即是心,且易近于一元论故,今亦拣除。除此尚余二义:一、虑知义曰心:此为一切精神作用通名,等于近人与物质对立之精神一名,亦即同于心灵一名。佛学中曰心王──即八识──、心使──即五十一心所──,或如龙猛摄一切法为色、心之二法。心之一名,皆通名一切有能知用之事者,此为心之通义。二、集起义曰心:小乘有部及大乘法相中,皆说心、集起义,意、思量义,识、了别义。又皆说心、意、识三,但名义差别,事体同一。唯指识之自身曰心,故此中亦直以八识曰心,诸识相应则名心所有法。心之所有,非即心也。此为心之专义,在八识教,于专义中更为区别,令心、意、识义于八识之中,随胜各占一相当之位置。则第八识名心,集诸法种而起现行,此最胜故。以第七识名意,恒审思量此最胜故。以前六识或第六识名识,了别别境此最胜故。此为心之特义。由此乃可以心、义之特义,以论后之二识。第六识特名识,则前五识可特名了。了者、觉义,二十唯识颂说:心、意、识、了,名之差别,并举了为四故。又前五识但各了自境故,第六识乃了知别别诸境,且为前五之分别依,具随念等三种分别,别义最胜、故应名识。此识为动身发语之冢宰,约为三类:一曰、明意识,与前五识同一刹那明证五尘境故;二曰、乱意识,前五根病及酒醉被术等迫令意识昏迷错乱,于现前非现前境上虚谬分别;三曰、独意识,脱离前五识尘,独了别法尘故。此又分三:曰散位识,非定非梦之意识是;曰定位识,住定境时之意识是;曰梦位识,眠心相应之意识是。第七末那亦译为意,虽与第六同名意识,然义不同。第六正名依意根识,比如依眼根识名为眼识,识非眼根;依意根识名为意识,识非意根。依他立名,属依主释。意以思量为义,思虑审量于事理之作用,是谓思量。虽复诸识通有,然第七识“恒时审决思量”我无我性,作用特胜;异于前五识之不恒不审,第六识之审而不恒,第八识之恒而不审,故依自识胜用名为意识,属持业释。又此末那为第六识所依之真意根,必此有故彼有,同时有故,近为依故。云八识无间灭为意根者,随顺未立八识而说前灭六识为意根之余教,假说为意根耳。就吾人心理作用切言之,即名“最幽密之恒无间断自我觉”为末那,亦即为恒求自我永存之意志,非此则无我非我别,亦无恒求自我生存意志。然佛陀等恒审无我,而随所化缘生,亦此意识;或名此识为染污意,非通义也。第八识集起义胜故名心,然有多名:一、阿赖耶,此译为藏,能摄藏一切种子故,为诸业果所隐藏故,是末那所执藏为自我故。二、毗播迦,此译异熟,由昔时异性──善不善性──之业成熟,为此时异性──无记性──之果体故。三、阿陀那,此译为“持”,持诸种不失故,持一期身器不坏故,持有情身为自体舍身取身流转相续故。四、所知依,诸所知事皆以此为依故。五、一切种,本有新熏一切种子潜在识中无别体故。六、庵摩罗,此译无垢,乃佛陀清净第八之专名,或称此为第九识者非是。就吾人心思作用切言之,即为末那自我觉所觉之“自我”,然此识亦是刹那生灭相续而从缘变易者;认为常住唯一实在之主宰我,诚为大谬。识自性位之八识,略如此。

三 识相应位概论

相应义有通别:通义、则诸法之相契皆名相应,若瑜伽师四相应位,大涅槃经七十二相应位,持咒者说三密相应,语诚者说心口相应。别义、专就心与心所有法而言,有四义故名为相应。瑜伽论云:一、刹那之同一:心与相应诸心所,必起于同一刹那,一聚心心所法起必同时,决无前后,以此一刹那之心所,决不能与前一刹那之心相应故。二、所依之同一:心心所法近依有二:一、俱有依,即根;二、开导依,即等无间。一聚心心所法之起,必同依一根及一等无间,非然即不相应。三、所知之相等:作心心所之所知缘,虽为心与各心所各变之“相分”,然心若以青为所缘,各心所亦必以青为所缘;虽总别异而必相似等,然非同一,故曰相等。四、事体之相等:心及心所各各之自身名事体,等谓其数相等。一识只有一受及一思等在同刹那同聚俱起,决无二识共一受或思等,二受或二思等俱一识等;数等而非体一,故曰相等;俱舍论等说五同一,第一、第二无甚区别。第四事体同一,此改事体相等;第五行相同一,此改所知相等,以小乘行相即大乘之所知故。第三所缘同一,以小乘之所缘是心外之极微、极微集或余实物故,此弃不取。故心与心所以四义说名相应。余法非能知故,无有所知不能有所知之相等,故非心心所之相应。与心相应诸心所法,有五十一,当再分五类以说之。分类有四标准:一、遍八识否?二、遍善、不善、无记三性否?三、遍九地否?四、遍一切时否?依此分别,四俱遍者唯五,曰五遍行心所;遍二有五,曰五别境心所,以不遍八识及一切时故;遍九地有十一,曰十一善心所;四俱不遍有二十六烦恼心所;于三性遍而余三不定者有四,曰四不定。今以四不定归入五别境说之。

四 五遍行心所

此五遍行心所,无论何识起时必定俱起。行有因义,是识起时“俱有因”故。虽是次第生起,实于一刹那中俱有,无时间上之可分划。作意与触,尤难定其次第前后,故虽或以作意居触之前,亦多以触居作意之前者。今依百法论列其次第之名义如左:

一、作意:警觉应起心种为性;引心令趣自境为业。  二、触: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三、受: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合离非二欲为业。  四、想:于境取分齐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  五、思:取境令心造作为性;于善不善役心造作为业。

此中性者体也,业者用也。明其以何为体,以何为用,以立其名。有言根、尘、识三和合为触;作意者、发趣也,三和合中引心及余心所令趣自境,此则触应居作意前。今以作意为警起心种者,乃为一种不可知之本能冲动,即基础之意志,触为令心及余心所接触于境,故居作意之后。然为受、想、思等所依,故决应在受等之前。换言之、触者,即感觉感情之感。昔人言易以感为体,亦犹云以触为体也。非触则根、尘、识各住而不和合,无有变易亦无知识,谓之寂然不动;触则识发于根而接于尘,领受为境,情想、思欲等知觉行为起,谓之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触为万化之奥枢。受于顺境为乐、喜受,违境为苦、忧受,俱非境为舍受;受为基础感情,爱、憎、怒、哀等则其枝流也。由受所起欲合顺境、欲离违境等欲,则为意志。想为感觉知觉之觉,换言之、即基础知识;胜解、念、定、慧等皆依此起,故有施设名数之用。思是行动,能令心及余心所等造作,乃基础之行为,是身语意业之自体。要之、识为一聚精神作用元首──若眼识聚、或意识聚──,此五遍行如五部长:触为心心所作能变化之基本──此是能变识等所变──,作意为意志之基本,受为感情基本,想为理知基本,思为行为基本,此非近代心理学所能详也。

五 五别境与四不定心所

四不定心所,诸论皆列于最后,今以与五别境关系相近,且不同善心所等是以善性染性分别者,故于此联合讨论之。别境者、谓于特别之境界乃能得起此五心所。兹先列其名义:

一、欲:于所乐合乐离乐不离合之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二、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三、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四、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五、慧: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

欲为意志于境上之表现,必于有所希望之境,欲心乃生。余四皆属于知识者:胜解与疑相反,故犹豫境胜解不生。念即记忆,非曾习境无从得生记忆;然于曾习之境,数数忆持明记令不忘失,则能令心及余心所专注,故有为定所依之用。梵云三摩地,直译等持,简译曰“定”。真正之定心为欲界所无,今以“暂令心等专注不散”即名为定,故遍九地。定能静心安虑,故能有为“决择智慧”所依之用。慧能拣别善恶染净,抉择是非虚实,故断除犹豫之疑也。四不定者:

一、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  二、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  三、寻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四、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为业同上。

睡眠似乎是肉身之生理作用,然此所云睡眠乃眠梦心。眠故身不自在,梦故昧略为性。昧、简定中之独意识,以梦心不同定心之明证境故;略、简醒时意识,以梦心独意识不同醒时俱五识故。云障观为业者:观者、梵云毗钵舍那,定慧皆观,清醒定明乃能观照;眠梦非醒非定,故障于观,障观即障定慧。恶作谓憎恶曾作或不曾作之事业,即是追念往事而生懊悔。然悔虽为反恶向善之机,留滞心内,则能令心及余心所不能停止。止、梵云奢摩它,定慧皆止,知止而有定安静虑等故;障止亦障定慧。睡眠心所可改称梦心所,恶作心所可改称悔心所,名义较为明显。寻求是于事理之粗略观察;伺察是于事理之精细观察。意言境乃限于意识带名言之境上,乃能有此粗细观察之用。此观察用,是由思、慧合作所成;思徐、故令身心分位安住;慧急、令身心分位不安住。梦、悔、寻、伺四心,可云皆唯意识相应,亦可云皆是别境之心所。虽不遍于九地,然亦可遍三性,故今合为一类,意云不须别开此四为不定也。

六 十一善心所

善与烦恼心所,以善、不善、无记三性而区别者。善惟善性,烦恼染性通不善及有覆无记。今先出十一善心所:

一、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二、精进:于修善断恶事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  三、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  四、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  五、无贪:于有有因无著为性;对治贪著,作善为业。  六、无嗔:于苦苦因无恚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业。  七、无痴: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八、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惛沉,转依为业。  九、不放逸: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善事为业。十、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十一、不害: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

俗间所云之信可通三性,故有迷信、邪信。此已将迷信等入不正见、见戒取等,故此信唯净智善信之信。深忍是深胜解之智,乐欲为乐善之情志,信心自性清净,能令心及余心所等清净,故能抵抗制伏──对治──于善等之不信而乐善等。于实、谓于诸法真实事理,即信于真;于德、谓于三宝净善功德,即信美善;于能、谓于自可得成能力,即自信力。勤通三性,精进则唯善性,悍故精纯,勇故胜进,精纯之胜进曰精进。无贪、乃无染意志之正志,即是喜舍,能作布施等善行者。无嗔、乃无染感  情之正情,即是慈悲,能作忍辱等善行者。无痴、乃无染知识之正知,能作智慧等善行者。轻安、行舍,能成禅定等之善行。不放逸、则能持律仪而摄善法;不害、则能饶益有情。此二能成持戒之善行。善心所虽甚多,皆此十一以为本干。

七 二十六烦恼心所诸论分根本烦恼六、及随烦恼二十,今合论之,以皆烦恼心故。烦恼义为扰害,精神界之扰乱贼害分子。由直接扰害精神界,间接至于一切无不被其扰害,扰害行为成非福等,扰害身器成罪苦等,遂赋烦恼之名。先根本六:

一、贪:于有有因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二、嗔:于苦苦因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三、无明: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四、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五、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等善事为业。  六、不正见: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果为业。此有五种:曰身见,依身执我我所;曰边见,依身执死后断或常等;曰邪见,依身边见执无善恶罪福业报;曰见取,迷信一种见解,取为最胜;曰戒取,迷信一种禁戒,取为最胜。

贪、是凡人意志。于有、谓于三界所有身器;于有因、谓于能造成三界身器之行为等。前言末那有最深密求生意志,亦属此贪。贪亦名爱。贪爱染著作不善、有覆业能生苦果。嗔、是凡人感情,荀况谓人性恶,争斗侵夺,主张治以礼让,即此感情。凡人感情用事,必致发生不安稳之恶行,以犯罪为除苦,反增罪苦。无明、是凡人之知识,亦曰愚痴,迷闇事理,发生种种不纯良之心行。西洋心理学讨论之知识、感情、意志,其实即此贪嗔痴耳。慢、为贪嗔内副,好胜故贪、故嗔,亦凡人之情志。疑、不正见,为痴外副,痴故犹豫,痴故迷信,亦凡人之知也。此六、据云:嗔唯不善,但欲界有;余通不善、有覆无记,通余界有。次二十随烦恼:

一、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  二、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冤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  三、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  四、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  五、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六、谄:为欺罔他矫设异仪佞曲为性;能障不谄,及教诲为业。  七、憍: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  八、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九、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  十、悭:耽著财法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  此十别称小随烦恼,于自类中唯各别起,不一时俱现故,或唯是不善故。忿、恨、恼、害、嫉是嗔之分位,憍、悭是贪分位或贪、慢所合成,覆、诳、谄是贪、痴合成。  十一、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于惭,生长恶行为业。  十二、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于愧,生长恶行为业。  此二别称中随烦恼,性虽不善,自类能俱起故;别有其体,非他法之分位。十三、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心,堕依为业。  十四、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十五、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为业。十六、惛沉:令心于境无力为性;能障轻安及观为业。  十七、掉举、令心于境嚣动为性;能障行舍及止为业。  十八、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十九、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  二十、散乱: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此八别云大随烦恼,通于不善、有覆无记,且为任何烦恼心中之所俱有,故量为大。放逸为懈怠、贪、嗔、痴合成,失念、痴、念合成,不正知、痴与慧合成。余别有体。随者、或随贪等分位之上假立,即小随十及放逸、失念、不正知;或随贪等从属生起,即中随二、及不信、懈怠、惛沉、掉举、散乱也。

八 二所变位心及心所

二为能变,色为所变,故色法曰二所变位。此略为十一种:

一、眼………………梵云斫刍。  二、耳………………梵云莎噜多罗戌缕多。  三、鼻………………梵云伽罗尼羯罗拏。  四、舌………………梵云玚若时纥缚。  五、身………………梵云迦耶。

以上名五色根。身根十法所成,眼身等十一法所成。各根自种现行为主,余共增上,已如前述。就各根之“自种现”言,此五应可为单一元行矣。

六、颜色:眼所见者,别立四类二十五种:

实色………………显色有四:青、黄、赤、白。    假实色……………杂色有八:光、影、明、闇、烟、霞、云、雾。       ┌…………形色有十:长、短、方、圆、粗、细、高、低、正、斜。    假 色┤       └…………空色有三:迥色、表色──色形之动色──、空一显色。

七、音声:杂集论说为十一种:

执受大种声(有情声)──────────┐    不执受大种声(非有情声)        ├此三从发声者分别    执不执受大种声(情无情声)───────┘    可意声─────────────────┐此三是前三种声在闻者识上    不可意声                ├之分位差别,假声,或依中    可不可意声───────────────┘国分宫、商、角、征、羽五声。

世所共成声───────────────┐此三是执受大种声上之分位    成所引声                ├差别,假声,或分喉、舌、    遍计所执声───────────────┘唇、齿、颚声。

八、香臭:杂集论分六种:

好香……香───────────────┐    恶香……臭               ├此三从能嗅者分别    平等香─────────────────┘    俱生香─────────────────┐    和合香                 ├此三从发香聚分别    变异香─────────────────┘

九、滋味:杂集论分为十二种:

苦、酢、甘、辛、咸、淡──────────此六实味。

可意味─────────────────┐    不可意味                ├此三从能尝者分别    可不可意味───────────────┘    俱生味─────────────────┐    和合味                 ├此三从发味聚分别    变异味─────────────────┘

十、所触:合说二十六种:

坚、湿、热、动 此四即四大种………实触。    滑、涩(水)、轻、重(风)、软、硬(地)、冷、暖(火)………此八是     四触之差别。    饥、饱、渴、黏、力、劣、闷、痒、疲、勇、病、老、死、息………此十四     ,是四大等和合身根之触分。

此五色尘,乃为每一聚而非一单行。然声与香但有分位差别,应说由声或香各一种子所起现行。四大触种别立,则四显色与六实味,亦可别立。又触处若不摄四大,则应十一色处不能摄诸色法。触处为各种各现诸触聚,色处、味处亦不妨为各种各现之诸色与诸味聚也。

十一、法处所摄色:此分五种:

一极略色──分析至极微细之极微或原子等。    假   二极回色──推想至极杳远之天空或天体等。        三受所引色──无表色。依思心所种子上假立。    实   四定所引色──定果色。以定心自在力变现之色。        五遍计所执色──妄执造物主色相或妄执各实我法。

定所引色或实或假,大定通力变现有实用者,由定增上引藏识中色种起色现行,则是实色;余无实用,但现为境,则为假色。极略、极迥,亦假想色。无表色、实为心所种,假说是色。遍计所执,亦假想色,或和合相续假上之假色。此皆第六意识所了之色。第六所了曰法,故名法处所摄色也。

九 三分位位三分位者,心及心所与色法三之分位也。亦名心不相应行法,除受及想余心所,及此分位法,在五蕴中皆行蕴摄,故名行法。然行有二;一者、心相应行,即前作意等心所是;二、心不相应行,即此分位法是。此分位法,略如西洋哲学所立原型、观念,为第六意识推理分别──计度分别──之绳格。略有二十四种,或前三中之单分位,或二合之分位,或三合之分位,皆无实体。单分位者:一、命根:此依亲生第八识业种势限上假立,是第八识分位。  二、异生性:此依分别所起我法执之种上假立,是二障心所种分位。  世间之言性命,命即命根,性即异生性或众同分。故此二分位为世人之所深执。命根、亦有言三合分位者。  三、名身,四、句身,五、文字身。  此三是能诠之声或色等分位。或字母云字身,名句所依成篇章之经书则曰文身,或不分别统曰文身。亦有兼所诠义,言是三合之分位者。次二合之分位:六、无想定,七、灭尽定,八、无想事。  无想定者,得无有前六心心所之定。无想事者,由此定得无想天报,此皆依前六心心所不起现行之分位上假立。灭尽定者,得无有前七心心所之定,此亦依前七心心所不起现行之分位上假立。次三合之分位:九、众同分:多人同为人类,多石同为石类,此之类性曰众同分。  十、得:色心心所生起未坏灭时,成就不失名得,等于“存在”。  十一、生:先无今有曰生。  十二、住:生已暂存曰住。  十三、变:住别前后曰变(变或曰异、曰衰、曰老)。  十四、灭:今有后无曰灭(或死、不遍、或无常、乃此四公名)。  十五、流转:因果不断相续,前后改转。  十六、定异:善恶因果等互相差别。  十七、相应:因果事业和合而起。  十八、势速:新陈代谢,迅捷流行。  十九、次第:占处时空所成秩序。  二十、时:时间,一刹那量至大劫量。  二十一、方:空间,点线面积,四极六合十方随制。  二十二、数:数量,一数以至不可说不可说转数。  二十三、和合性:诸法之不相乖反性。  二十四:不和合性:诸法之乖反性。  此二十四皆非实事而是名理。后十六法,可皆为贯通于色、心、心所虚位。然方或云“色处分齐人法所依”,亦可但色分位。近人亦说占空间者唯是物质。然向来皆说为三合之分位也。  十 四实性位前四位之实性,曰四实性。实性谓常遍如此之真相。前四皆不遍无常之有为诸行,但相对之存在,非绝待之存在。此常遍故,曰无为法,共有六种:一、虚空:证我法空,豁虚离碍,喻曰虚空。  二、择灭:以无漏慧择除障染,择力所得灭曰择灭;即有余依、无余依、无住处涅槃也。  三、非择灭:有为法缘阙不生故不灭之不生灭真相。  四、不动灭:四禅以上诸天不为三灾、八患所动之真相。  五、想受灭:无所有处天以上,及灭尽定所显之真相。  此五是随喻──虚空──随事──随择力、随阙缘、随不动、随想受灭──差别而假立。真实无为,唯后一种:  六、真如:即本性净涅槃。一真法界本来寂常清净,诸法真相常遍如是,故名真如。非遍计妄及依他倒,故名真如。  真如一名,小乘有名无义,或并不知此名,然在大乘乃为唯一法印。龙猛书中译为实相,曰小乘三法印,大乘唯一实相印是。今真现实论中谓之现量实相。十一 百法之分系表此之百法,前以识最胜故而为次第,列为五位而说。若不宗主唯识,专就法系分列,则其次序乃适与之相反。应如下表:

┌识法………………八法                   ┌心法┤               ┌实法┤  └心所有法…………五十一法      (存在法)┌有为法┤  └色法………………十一法     ┌有   法┤   └假法…………二十四法    法┤     └无为法…………六法      └无   法       (不存在法)

先无为法,以此六法无生灭行为故;余九十四法皆有为之行法也。二十四心不相应行,皆色等之分位虚理,故曰假法;余七十法曰实法。虽其中亦含有假法,大类是实,故曰实法。实法内有十一种是色法,有质碍用而无虑知用故;余五十九种皆心法,皆有虑知用故。心法内五十一种是心所有法,随从八聚集起心法而现行故,属彼八聚集起心法所有──集起心虽第八识特胜,而义通八识,然各心所不得此名──;所余八法则名心法,正是集起心故。对彼心所有法,此名心王,彼名心使。然此百法皆存在法。有为诸行和合相续,现实有情器界,故此为现实之蕴素。

第三节 诸法相摄

一 诸法开合概论

前二节说六大、十二处、十八界、百法诸分列表,内中有已分析到为最单纯材素者,若六大中之地、水、火、风四触分 , 五蕴中之受、想二心所分,十二处中之五色根,十八界中之六识界,百法中之心所及命根等。此诸材素,虽遍涉有情器界与超情佛刹,有诸界──欲、色、无色、无漏四界、诸地──世间九地、出世十一地、诸住──世间七识住、出世十三住、及各各有情聚之区别;然坚、触等法之各为自类种子现行,虽非一个而为一类,例无数坚触种起为无数坚触现行,种现虽皆无数,其为坚触则同;乃至虽无数之命根,其为命根则同,则彰彰明甚也。至于六大中之识大,五蕴中色蕴等,十二处中之触处等,十八中之法界等,百法中之法处所摄色等,皆为多类法之一聚,非一类之种子现行,由此故有开合之异。或合多法以为一聚,例五蕴中合十色处为一色蕴;或开一界而为多法,例百法中开一法界为诸心所、诸心不相应行与无为法。且其开合相摄,六大、五蕴及十二处与十八界,直接皆不能摄尽,于百法间接相摄,又当详细观察,善为分别,故于此节论之。

二 六大与诸法比观

六大为最近乎唯物者。原始之分四大,乃从先执有“整个物”而为简单之分别者,故观色法为皆四大为本,不啻观色、香等皆依一顽质地大或四大合成者为体也。色聚分齐之所无处,说为空大;最后以了知色、空之知识说为识大,不啻唯物论之说心识等为物质之作用而已。然在知识之所知境上析观之,其直接含摄者:

地───┐    水   ├──所触一分    火   │    风───┘    空……………方………………心不相应行之一    识……………意识或前六识……………识一分

兹六大不能摄尽现实蕴素。然间接相摄开列之,则以诸色法皆依持四大种故,四大种为能造而余为所造故,色诸分位不离于色,亦摄名句文等。四度之空摄时,三度之空摄数,除心心所分位,余分位理皆空所摄。识之意识或前六识,必俱末那及阿赖耶;既有心王必有心使所属,亦摄诸心所法及心所分位。既摄诸能显示,则所显示之无为法亦不相离。故于六大亦能摄尽诸法。为表于左:

(能造色)  ┌─五根         (色分位)    四大……实触……所造色┼─四尘───────┬名句文及余法处色               ├─余触       │               └─法处所摄色一分──┘    空大………方……时……数……余众同分等分位法                           ?‥‥心分位命根    识大……意识……五识……意根藏识……诸心所‥‥?‥‥心所分位异生性     (如上诸位所显示之实法、即无为法)     ?‥‥心心所分位无想心定等

三 五蕴与诸法比观

五蕴之一蕴字,已含有一聚而非一类之意义。然受与想亦为单类。五蕴为佛法从知识之所知境上简单分别,已抽去整个物及整个我之妄执者,故为纯正佛法而较六大胜进多矣。五蕴与六大之相摄如左:

色──一分………全分──地水火风    受  少分………多分──虚空    想    行    识──一分………全分──识

五蕴与十二处之相摄如下:

色────十色处及法处一分

受──┐    想──┼─法处一分    行──┘ (前灭识)(现行八识或六识)    识────意一分………意全分

五蕴与十八界之相摄如下:

色────五根五尘及法界一分    受──┐    想──┼─法界一分    行──┘    识────六识界………意界

五蕴与百法相摄者:

色────十一色法    受──┐    想─┬┴─五十一心所法    行─┴──二十四心不相应行    识────八识

依此五蕴直接相摄,皆不摄无为法。由此不摄十二处法处之一分,十八界法界之一分,百法中之无为法六;但摄有为法之全分。然所示显之无为法,不离能显示之诸法,故亦间接摄无为法。

四 十二处与诸法比观

十二处乃从能知所知之知识基缘,为无有情我之机械观者。直接不摄六识、八识,虽意根即为前灭之六识、八识,然仍不摄现刹那识。盖此意根,但注重说明得起意识之根基,若以肉心或脑为得起意识之根基,如小乘中之上座部,则可全唯色法。即其说六识等前刹那灭为意根者,俱舍论云:‘六中无间谢,说识名意根。释曰:六识中随一无间灭,此识说名意处。譬如一人先为子后为父,又如先为果后为种,识亦如是。先为六识,后成意处’。盖以识刹那灭,然意识有记忆推理之用,此依何而得成?乃观前刹那识有遗为后刹那识之倾向关系──等无间缘──;刹那刹那识之前灭后生,相续能为引导,为得起意识作用之根基,谓之意根。此之意根,既非大乘之末那识,但是前刹那六识经验流而已。要言之、则意识以前刹那六识为根基也。但由根基尘缘刺激反应,击发六识,刹那即灭,识非相续存在,故为机械之人生观,亦为彻底之无我观。然颇不易说有情之相续流转及还灭流转也。其直接相摄者如左:

色         色蕴──十一色法    声      分      (十色界及法界一分)    香    一    味    触    法    眼    耳    鼻    一    舌      分  (法界一分)    身         无为法六    意──已灭无

缺六大之识大,缺五蕴之识受想及行蕴一分,缺十八界六识,缺百法之八识及心相应诸心所法;然间接亦能全摄也。谓由意处即前刹那识故,摄六识或八识;摄八识故,亦摄相应诸心所法;故识大与识受蕴等,皆无不摄。

五 十八界与诸法比观

十八界之法界所摄虽多,然既未说诸心所法,则应不摄心所,诸心不相应行虽必相摄,如俱舍论才说十四,亦应不摄全分,且意界同意处仅说六识,亦应不摄第七八识,由此其直接相摄者:

眼         耳         鼻    ○         舌         身    十处  意      色蕴──十一色法         色         声    ○         香   分         味  一    四大──触    空大──法      心不相应行一分──行蕴一分      ┌─眼识───┐ 无为法一分      │ 耳识   │    识大┤ 鼻识   ├─识蕴──六识      │ 舌识   │      │ 身识   │      └─意识───┘

十八界较六大及十二处宽,较五蕴缺受,想及行一分,增无为法,较百法则为未全也,然间接摄。或说意界是末那识及阿赖耶,既有八识必有相应诸心所法;故亦摄五蕴及百法全部。

六 百法与大蕴处界比观

百法之特殊处,一、在说第七第八识,二、在说诸心所,三、在说法处所摄色,四、在说诸心不相应行法,五、在说真如为真无为法。大、蕴、处、界,除去其间接之相摄;五蕴较广,九十四法;次十八界,四十七法──除第七八识及心所法,准法界摄无为法、不相应行全──;次十二处,四十一法──除六识──;次六大,则仅及三法。为表如左:

(前刹那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 ──意处───────意界    识蕴┼───舌识、身识─── ───────────六识界      └───意识────── ──────────────识大

末那识、藏识    受蕴────受    想蕴────想      ┌───作意、触思      │   欲、胜解、念、定、慧      │   梦、悔、寻、伺      │   信、精进、惭愧、无贪      │   无嗔、无痴、轻安      │   不放逸、行舍、不害      │   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   忿、恨、恼、嫉、害      │   覆、诳、谄、憍、悭      │   无惭、无愧    行蕴┤   懈怠、放逸、惛沉      │   掉举、不信、失念

│   散乱、不正知      │   得、命根、众同分─────┐      │   异生性、无想定、无想报  │      │   名身、句身、文身     ├法处──法界      │   生、住、变、灭      │      │   流转、定异、相应     │      │   势速、次第、时      │(虚空无为亦间接显)      │   方────────────┼────空大      └───数、和合、不和合     │          虚空、择灭、非择灭    │          不动灭、想受灭、真如───┘      ┌───眼、耳、鼻、舌、身────┐    色蕴┤   色、声、香、味      ├十色处─十色界      │   触────────────┘───────四大      │                 (一分)      └───法处色───────法处一分────法界一分

七 百法与俱舍七十五法

有近于五位百法之分类,而不如百法完全者,则有小乘二部:一、萨婆多部之所说,兹采俱舍论者:

无为(3) ───────────────虚空、择灭、非择灭                     ┌──眼、耳、鼻、舌、身    色(11)─────────────┤   色、声、香、味、触                     └──无表色                     ┌──眼识、耳识、鼻识    心(1) ─────────────┤                     └──舌识、身识、意识                     ┌──受、想、思、触、欲、慧         ┌─── 遍大地(10) ─┤         │           └──念、作意、胜解、定         │           ┌──信、不放逸、轻安、舍

│    大善地(10) ─┤  惭、愧、无贪、无嗔、         │           └──不害、勤         │           ┌──无明、放逸、懈怠    心所(46)┤    大烦恼地(6)─┤         │           └──不信、惛沉、掉举         │    大不善地(2)────无惭、无愧         │           ┌──忿、覆、悭、嫉、恼         │    小烦恼地(10) ┤         │           └──害、恨、谄、诳、憍         │           ┌──恶作、睡眠、寻、伺         └─── 不定地(8)──┤                     └──贪、嗔、慢、疑                     ┌──得、非得、同分                     │  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    心不相应行(14)─────────┼──命根、生、住、异、灭                     └──名身、句身、文身

无为缺不动灭想受灭真如之三种;心法缺第七第八识,且合六识为一心法;心所善中缺一无痴,烦恼中缺不正见、不正知、失念、散乱之四;心不相应行缺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不和合之十一,而加非得,实缺二十;六识合一,故缺二十五数,存七十五。且无表色仅法处所摄之受所引色,缺余四种:然极微色彼摄在十色处中也。其特别之处:一、在将六识合为一心法,似心理学说一意识分为视觉及听觉等;亦如后人一猿应六窗喻。然有违其十八界为十八种族之言。然彼无末那为第六识根,六识生灭须展转相引为意根,则以六识界及意界为一心法,亦推论之所应至也。二、在善中废除无痴心所,则颇有理。三、在以贪、嗔、慢、疑,列为不定心所。四、在以放逸等五,列为大烦恼地。五、在不分别遍行与别境及无次序。后之三种,则为较百法之短处。

八 百法与锡兰八十三法

锡兰巴利文所传小乘上座部阿毗达磨,分四位、说九十三法,不开心不相应行位。以诸心不相应行法,分摄在色法或心所法中。兹表如下:

无为(1)────────────── 涅槃                     ┌─眼、耳、鼻、舌、身                     │ 色、声、香、味、触    色(24)─────────────┤ 女根、男根、食、命根                     │ 空、威仪、言语、轻安                     │ 能伸缩、能适应、                     └─能集生、住、异、灭                     ┌─眼识、耳识、鼻识    心(6) ─────────────┤                     └─舌识、身识、意识                     ┌─触、受、想、思            ┌──遍行(7) ─┤            │        └─定、作意、命根

│        ┌─寻、伺、胜解、            │  别境(6) ─┤            │        └─勤、悦、欲            │        ┌─般若、悲、喜            │        │ 正言、正行、正命    心所(52)───┤        │ 信、念、惭、愧            │  善 (21) ─┤ 无贪、无嗔、平静            │        │ 心轻安、身轻安(注:缺四)            │        │ 心轻、身轻            │        │ 心柔软、身柔软            │        └─心诚敬、身诚敬            │        ┌─痴、无惭、无愧            │        │ 掉举、贪、不正见            └──不善(14)─┤ 慢、嗔、嫉、悭                     └─恶作、惛沉、睡眠、疑

此部分法之大缺点,即在未开心不相应位,将命根列入心所中,生灭等列入色法中。然则心所应能持续身命,心等应无生灭,此其显然不合于事理者。他若以正言及身堪任等列之为善心所,盖由注重戒定之故。然以勤及寻伺列入别境心所,善中列悲心所,亦不无特长处。由此于诸心所,当别论定。

九 心所有法之论定

心所有法,唯锡兰所传上座部及萨婆多部与大乘法相,始详论之。其先或主不立心所,或主唯列受想行三心所,或主列受、想及贪、嗔、痴三心所。即此三部所言,亦互参差,无严格之标准,故有重新为审择之必要。

瑜伽等最善者,在立五种遍行心所,秩然不可紊乱增减,今整齐其名字,列之如左:

一作意─┐    二感触 ├──其义皆如百法中述    三感受─┼┐    四感想 │└─新奇者惊喜乐者慰忧苦者怖    五思虑─┘

至于别境不定心所,寻伺既为思、慧分位,例止、观为定、慧分位,可以不立。梦为在色身睡眠分位之心心所聚,亦可不立。睡眠、勤勉,应入心不相应行内。悔改应入别境之中,更加忍耐、忠信,安立为八:

欲望…………于希求境生欲望心    忆念…………于曾习境生忆念心    志定…………于深观境生志定心    慧择…………于精察境生慧择心    悟解…………于审决境生悟解心    忠信…………于认可境生忠信心    悔改…………于恶作境生悔改心    忍耐…………于难行境生忍耐心

欲至悟解,同百法之五别境。由慧审择乃能于决定境印持无疑,故置慧后。忠信心通三性,若身见、边见等迷信邪信,即不善、无记信。除悔改不通于佛地,余皆可通三性诸地,思之可见。

百法中之信心,即善性之忠信──或曰信仰──,善性之忠信心即乐善好德心,故于实德能深忍乐欲而心净为性。然例善欲、善慧等,不须别开也。精进、行舍及不放逸,是善心等起之勤勉、正直、严肃分位,轻安是定心等所起身心分位,皆入心不相应行内。无痴是善慧、善悟解,不害是无嗔──今云慈恕──之分位,故不别立。审之、应唯三种:

惭愧…………合为一心即无慢心,由此起善身语,即精进、恭敬等。    慈恕…………即无嗔心,或曰慈悲,由此起善身语行,即持戒、忍辱。    惠舍…………即无贪心,或曰喜舍,由此起身语行即布施。

善定即禅那度,善慧及般若度,善悟解、善欲等即方便、力、智度。故正善心唯此无慢、无嗔、无贪三种,而慈恕为主要。

次不善有覆心,应有其六:

贪吝…………同百法之贪心,为惠舍心之敌对,通有覆、不善。    嗔暴…………同百法之嗔心,为慈恕心之敌对,而唯是不善。    矜慢…………同百法之慢心,为惭愧心之敌对,通有覆、不善。    痴迷…………同百法之无明,为善慧、悟解心之敌对,通有覆、不善。    疑惑…………同百法之疑心,为善悟解、善欲、善信、善忍之敌对,通有覆、不善。    忽忘…………如百法之散乱、失念,为善念、善定之敌对,亦通有覆不善。

其余恶见即不善无记信,忿等是嗔分位,悭等是贪分位,覆等贪痴分位,皆不须立。不正知即不善无记慧悟。懈怠、放逸、惛沉、掉举,身心分位入心不相应行。失念、散乱,是忽忘心,不须别立。故总为四类二十二心所。

十 心不相应行之论定

心不相应行,唯萨婆多部与大乘法相中说之。今亦重为开合增减,列之于左:

一、命根…………同…………心分位。    二、异生…………即异生性,…………心所分位。    三、深定…………无想定、无想报、灭尽定、及不动灭无为、想受灭无为,            合为一位,故无为亦仅存四种。然此可再分别。…………心心所分位。    四、文语…………名句文身合为一种,例数量故。…………色法分位。    五、生起…………即生,…………以下皆心、心所、色分位。

六、存住…………即住,亦即是得。初得是生,得已相续是住,故不立得。    七、变坏…………即老,或异,或即无常。    八、灭亡…………即死,或灭,或失,失即不生存故。    九、恒转…………即流转,或相续。    十、同类…………即众同分,或平等,或相似。…………人即男性、女性、            人类、天类等,法即有为、无为等。    十一、各别…………即定异,或差别。…………人生人,牛生牛,善种起善            现,恶种起恶现。    十二、次第…………同。    十三、飞动…………即势速,在有情为敏捷,在心为掉举等。    十四、停滞…………新增,在有情为顽拙,在心为惛沉等。    十五、时分…………即时间。

十 六、方分…………即三度空间。    十 七、度量…………新增,即分、寸、升、斗、斤、两所衡者。    十 八、数量…………即数。    十 九、和合…………同。    二 十、乖离…………即不和合。    二十一、睡眠…………醉及催眠闷绝属之,梦是睡中之心所分位,此从心所              中移置。此下移置或新增,皆人事之分位。    二十二、醒寤…………新增。    二十三、勤勇…………心所及触尘中移此。    二十四、懈怯…………心所及触尘中移此。    二十五、轻安…………心所中移此。    二十六、压迫…………新增。

二十七、放肆…………心所中移此,即放逸    二十八、严肃…………心所中移此,即不放逸。    二十九、盟誓…………新增,法处色中受所引色移此。    三 十、游戏…………新增。以下皆新增。    三十一、显现…………人即显达,法即现行。    三十二、隐没…………人即隐遁,法即种子。    三十四、晒笑    三十五、叹喟    三十六、烦劳    三十七、畅逸    三十八、宽弛    三十九、紧张

四 十、优胜    四十一、劣败    四十二、富盛    四十, 三、贫衰    四十四、称誉    四十五、讥谤    四十六、争夺    四十七、谦让    四十八、刚烈    四十九、温柔    五 十、正直    五十一、邪曲

五十二、平稳    五十三、危险    五十四、整治    五十五、杂乱…………以上皆通人事之身语意行者。

略陈五十五心不相应行,内中命根、异生、同类、各异、生、存、变、灭、时、方、度、数、文语、盟誓、勤勇、懈怯、恒转、次第、和合、乖离之二十法,最为根本;余则枝条而已。合八识、二十二心所、十一色法、四无为法,仍为百法。然心所有法及心不相应行法与无为法,其出入开合者多矣,可名之新百法。

第四节 诸法施设

一 诸法施设概论

现实蕴素即成事之蕴素。成事、即有情器界与超情佛刹。前者虽说明蕴含之材素,为蕴、处、界等之诸法,然依何等之现实成事而施设,今次当说。谓由有情事故说

五取蕴,取著贪等相应不善信等之所著故,唯依杂染有情事而施设,施设之以破取著于我我所等。然亦可依清净超情事而施设五不取蕴,离贪等不善信之取著故。次依有情受用身器事施设十二处;然清净根尘,亦可为超情受用身刹事而施设。依杂染有情资存事,施设四食;然亦依清净超情常变事,施设不食而食。次依有情器界、超情佛刹种种差别事,说无量界:或施设一界,谓法界;或施设二界,谓有为界、无为界;或施设三界,谓佛界、有情界、心等诸法界──心佛众生──;或施设四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漏界;或施设五界,谓心法界、心所有法界、色法界、心不相应行法界、无为法界;或施设六界,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或施设十八界,谓六根、六尘、及六识界;或施设百界,谓百法;乃至或施设无量界,说无量法。依杂染有情器界生起事,说十二分缘起及从缘所生法;然亦依清净超情佛刹成就事,说十二分还灭及还灭所成法。此说于所知事素之关系。依有情器界与超情佛刹之染净果因事,施设四种圣谛。由是、有五蕴、十二处、四食之施设,以说明有情之生存事,可云人生哲学上之材素。复有诸界诸法施设,以明现实之差别事,可云自然哲学上之材素。又十二缘起施设,为现实事素之因果律,四圣谛施设,为现实染净之转依因果。今说所知现实蕴素,虽只重在蕴、处、界三,然为明施设之差别,随六所依之事当略述之。

二 有情事之五蕴施设

有情事中五取蕴之施设,谓贪等相应之染信中萨迦耶见──我我所见──为上首,取著于我及我所有,故为有情爱之有情。初取内色蕴──身──等为我 , 外色蕴──自身以外──法为我所有;次取内受蕴──感情──等为我,外内色蕴为我所有;次取内想蕴──思想──等为我,外内色蕴及内受蕴为我所有;次取内行蕴──意志──等为我,外内色蕴及受、想蕴为我所有;后取内识蕴之能了知性为我,外内色蕴及受、想、行蕴皆为我所有。我我所见,谓之身见。色等即我,故随色等断灭而成断见;色等非我,故离色等常住而成常见。断常二边,谓之边见。断故无罪业、福业等果报,常故无罪业、福业之果报,谓之邪见。于此择取一见以为最胜──若耶稣教执必依靠耶稣之血乃能洗罪──,谓之见取、戒取。故依我我所见中之我见为主,成贪、痴等之杂染事。而我见由五蕴而起,由浅及深,施设如其次第。俱舍颂云:‘随粗染器等,界别次第立’。释曰:色有对故,诸蕴中粗;无色中粗,唯受行相,故世说我痛等;言想相粗,男女等相易了知故;志行较细,善恶等行难了知故;识最为细,总取境相难分别故。由此随粗立蕴次第。或从无始生死以来,男女于色更相爱乐;此由耽著乐受味故;耽受复因倒想生故;此倒想生由诸行故;如此诸行依识而生;此及前三皆染污识,由此随染立蕴次第。或色如器;受类饮食;想同助味;行似厨人;识喻食者,故随器等立蕴次第。或欲界中所有妙欲,色相显了;色界静虑有胜喜等,受相显了;三无色中取空等相,想最显了;第一有中──非非想天──思最为胜,行相显了;此即识住,识住其中,显示世间田种,故随界别立蕴次第。然佛法之施设五蕴,在破其我我所有之取著,为唯五蕴而无有我。以无我故,亦无我之所有。无我我所故非断常,唯是五蕴生灭聚散前后相续。非断常故不起邪见,生灭聚散前后相续,故有业报。不起邪见故,不取于一见、一戒为胜。正信业报,故应勤求善慧,广修净行;由此乃成无取清净五蕴。次离取清净五蕴者:清净色蕴,谓超情者之身刹等;清净受蕴,谓但受诸乐无有众苦等;清净想蕴,谓水鸟树林演说无常等;清净行蕴,谓常念佛及念法、念僧等;清净识蕴,谓净行等所引生之净识。故依有情或超有情施设五蕴。

三 受用处之十二处施设

十二处依受相事立,即依受蕴为主而设。凡受用之成立,有能受用,有能受用所依工具,有所受用。能受用事,深隐难了,故藉所依工具及所受用而映显之。受用所依工具,则六根是;其所受用,则六尘是;能受用事,则为六识。兹表于左:

(能受用)  (能受用所依)  (所受用)    眼识………………眼根………………………色尘

耳识………………耳根………………………声尘    鼻识………………鼻根………………………香尘    舌识………………舌根………………………味尘    身识………………身根………………………触尘    意识………………意根………………………法尘            └─────┬─────┘                 十二处

十二处虽说六根、六尘,亦藉六根、六尘而显于识。或于十二处教执以为实,虽能了知从十二处有六识转,都无见者乃至知者,悟入补特伽罗无我;然犹剩留法执,未穷幽致。故二十唯识论颂曰:

识从自种生,  似境相而转,  为成内外处,  佛说彼为十。    依此教能入,  数取趣无我;  所执法无我,  复依余教入。

今依大乘说能受用应有八识。识清净故受用清净;然识染净,亦依根为区别。第七识为第六识根,与第八识为俱有依,前五识又依第六识为分别依;故第七识未清净时,前六识皆不能清净;第八识未清净时,第七识亦不能全清净。眼等前五色根,为第八识之所变所知相,第八识未清净时,此五色根亦不能清净,依五色根所起前五识,遂亦不能全清净。又六根尘识自种子皆存于第八识,第八识未清净则种子未全净,种子未全净则现行亦未能全净也。依十二处明受用事,虽通染净,诸有我爱有情意根未净,唯染受用;三乘圣者第六、七识分清净故,分净受用;至成佛时第八识清净故,一切清净成净受用。净者,真美善之总名。染者,亦不真不美不善之总名。舍不真不美不善之受用,为得真美善之受用,实人生唯一之大事!而十二处之善巧施设,正未易言也。

四 依生存事之四食施设

食之为义,有摄取他法以资养自身之义。净蕴、处、界,上通佛果,而食则须除佛。佛言:一切有情,皆依食而存住。此有情言,不摄于佛;故食虽通染净,然究竟清净则出离食义。以佛身心境圆满故,更无摄取他法以资养自身之义故,常住坚固喻以金刚,所谓如来之身非杂食身,其义乃见乎此。食虽为受用之一事,然为除佛而外一切有情身命赖以存住之事,故别施设为四,已如前述。兹再出其体用:

段食…………香、味、触尘为体;消化资养色身为用。    触食…………六尘为体;触受资摄身心为用。    意思食………法尘为体;悦资身心勤勇为用。    识食…………三食增长八识为体;资持身心相续为用。

欲界具足四食,段食最要;色界初禅以上,离于段食,触食最要;四禅以上思食为要;灭尽定及无想定报,离段、触、思三食,唯存识食。三乘圣者受清净食,随生三界或入禅定,取食有异,然亦不离识食。未成佛前,第八识于三界系未离故,阿罗汉入灭尽定时,身命犹存,即为异熟识之摄持力故;大菩萨等之第八识,于清净法未圆满故,犹受熏变增长清净,亦识食义。唯佛圆满,不受熏变增长,恒遍相续,湛然自存,不藉他法以为资益,乃超食义。至于现应化身,但为利他,示同有情受食,则所谓有他依性,而无自依性者也。然三乘无学──菩萨初地以上──于段食皆无所需,皆可以禅悦、法喜为食事,对人间争食问题,可云已根本解决。其受段食,皆示同欲界,以利他而已。维摩诘言:“于法等者,于食亦等”。等谓平等,观身及食性即真如,所谓观身实相,观食亦然。平等真如无自他别,亦无食无不食,无食而食,食而无食,为大乘贤圣清净食。依佛律仪正命而食──不害他有情之身命以为食等──,为二乘贤圣清净食。食之善巧,亦殊非易。

五 依差别事之诸界施设

施设一界,谓之法界。可言思法皆施设法,而施设法以离言之法性为因,谓之法界。体即真如,相即现行,用即诸法种子,故言法界,通无不摄。施设二界,曰有、无为,法性真如曰无为界,诸法种、现曰有为界。种必有用,现或但为所知境相,故种唯实,现通假实。施设三界,曰佛界、有情界、及心等诸法界。佛界即是超情佛刹,唯指究竟之佛陀界:有情界即有情器界,亦摄三乘诸贤圣界,皆现实之成事。心等诸法,即心心所法、色法、无为法等,为现实之蕴素。非现实蕴素之外有现实成事,故佛、有情不离心等;非现实成事之外有现实蕴素,故心等不离佛、有情;有情皆有佛性,故非于有情外有佛、心等;佛为无上有情,故非于佛外有有情、心等。华严有颂,曾显斯义:

于佛众生然,  于心等亦然,  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

众生今曰有情,余义可知。施设四界,欲、色、无色三界为有漏界,已如前述。漏谓烦恼心所,有情烦恼心所相应及由之引生者,则曰有漏,反是谓之无漏。三乘圣者通于有漏、无漏,其有漏者前三界摄──二乘无学之异熟识亦三界摄──,其无漏者无漏界摄,纯无漏界则唯诸佛。施设五界,如百法论、俱舍论之五位,即依王使、心色、实假、相性四对分为五故。心王、心使二界是心,色法是色;心王、心使、色法三界是实,心不相应行法是假;前之四界是相,无为是性。施设六界,随俗而说,地、水、火、风是色,空非色心,识界是心。施设十八界者,依六境对六根,依六根分六识,六聚根、境、识三和合说十八界。施设百法,如百法论。施设七十五法,八十四法,八万四千法以至无有量法,随宜建立,如诸经论。蕴、处、食三,依有情及受用、存住事立,界依法界诸法差别事立,前为人生观之科学哲学,此为宇宙观之科学哲学,故于界之善巧,尤为不易。

六 依生起事之缘起施设

此当待下章以广论,今略言其蕴素:浅言之、则现实成事为从缘所生事,现实蕴素是为缘能起法。深按之、则一一现实蕴素,虽是为缘能起之法,同时亦是从缘所生之事。众多现实成事,虽是从缘所生之事,同时亦是为缘能起之法。凡为能生之缘者,莫非是所生之法;凡为所生之法者,皆可为能生之缘。以能生所生之诸行因果性平等故;若无为法非所生法,亦非能生之缘,仅为他能生所生法依起之缘而已──例证真如起无漏智从无漏智种生,真如但为所知境及增上缘──。从所生别别诸法说一切种子因起;从所生爱非爱果差别说十二缘起。一切种为一切种识中潜在之各别能力。十二缘起法体,依大乘法相列于下:

无明…………痴迷心所现行为体    行……………痴等相应之思心所现行为体    识……………行等摄植之第八识种子为体    名色…………五蕴中除第八识及六根触受心所所余识等诸法种子为体    六入…………六根种子为体    触……………触心所种子为体    受……………受心所种子为体    爱……………痴及染欲等相应之贪心所现行为体    取……………痴及染信等相应之贪心所现行为体    有……………爱取等滋润之思心所现行为体    生……………识名色六入触受之现行为体    死……………同上             依爱非爱果之生起事而施设十二缘起,经此分析,可见其依何法而建立矣。所以择此诸法而施设缘起者,使知杂染事以何要缘而生起,应以除去何要缘而解脱;能除去杂染事生起之要缘者,即为清净事生起之要缘。杂染事生起之要缘为痴心所,灭除之者为善慧、善悟解──明解──,亦即为生起诸清净事之要缘。般若为圣行之母者,亦以此耳。

七 依染净事之四谛施设

圣谛为圣智所证之真实,或说一谛,即是现实,所谓“一实谛”是。或说二谛,所谓胜义谛,世俗谛;亦谓之第一义谛,世谛;或真谛,俗谛。或说三谛,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或谓真谛,俗谛,中谛。或说四谛,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之道圣谛;简称为苦、集、灭、道之四谛。最普通者则为四谛,即今所谓依染净事施设之四圣谛。依染事说苦谛及苦集谛,圣智证知是苦之真实相,是谓苦谛;百一十苦、八苦、三苦,总为一纯大之苦蕴;包括三界有情身器皆为苦聚。其普遍苦相曰行苦,于不觉中潜移密运,使有情身生死死生流转相续,器界成坏坏成起灭相续,不能离其逼迫,得于自由。次为坏苦,暂起喜乐,即被无常势力逼迫毁坏,于毁坏时更增忧苦。次为苦苦,毫无乐受,唯受诸苦,如苦生等,身心器界恒相逼迫,实为苦中之苦。有情器界体皆是苦,不至超情佛刹,无离苦之常乐;故此苦谛摄现实成事之一分。圣智证知苦集之真实相,曰苦集谛。苦之三界有情身器从何集起?直接曰业,即痴等所引、贪等所润有漏思心所现行种子 , 间接即贪、痴等,更间接则根、尘、识等;故苦集谛,摄现实蕴素之一分 。 圣智证知苦灭之真实相,曰苦灭谛;苦择灭故,清净常乐,即超情之佛刹;故苦灭谛为现实成事之一分 。 圣智证知苦灭所由之真实相,曰苦灭之道谛,直接者八正道 , 间接者二十九助道,兹列于左:

┌正见……………净慧净悟解净信         ├正思愿…………净思净欲         ├正语……………耳舌意识相应之净思等     八正道─┼正行……………身意识相应身之净思等         ├正命……………善心所相应之心身存续法         ├正精进…………净善心所相应之心身勤勇         ├正念……………净意心所         └正定……………净定心所

二十九助道,分六组:

┌观身不净──┐     四念住─┼观受是苦  ├─善念定慧心所         ├观心无常  │         └观法无我──┘

┌已生恶令断─┐     四正勤─┼未生恶不生 ├─善心所相应心身勤勇         ├未生善令生 │         └已生善增长─┘         ┌欲………………善欲心所     四如意足┼精进……………善心所相应身心勤勇         ├念………………善念         └慧………………善慧         ┌信……………………善信         ├进──────┐     五 根─┼念      ├─善性如前         ├定      │         └慧──────┘

五 力……………同上         ┌择灭……………善慧         ├精进……………善勤勇         ├喜………………善受     七觉分─┼轻安……………善定相应心身分位         ├定………………善定         ├舍………………惠舍         └念………………善念

此为三乘共通所由之道;大乘唯一正道曰无上遍正觉,梵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是。以慈恕、惠舍、净欲、净念、净定、净悟、净八识等相应之净慧为体;助道为六到彼岸;十到彼岸行,梵云波罗密多者是。四谛之义,如是其深远也!

八 依六事所施之蕴素

此论现实蕴素,而依六事所施设法,非限于现实蕴素也。蕴、处、界三,则为前三节之总摄,而缘起、食、谛三,则虽可分出其蕴素,然其自身非蕴素也。今叙述于现实蕴素章者,以现实蕴素为现实成事所蕴含之材素。现实成事,非但有情器界,亦兼超情佛刹。前三节虽通明一切现实所蕴含之材素,而未分判有情器界与超情佛刹所蕴材素之差别。今于六事施设,界善巧之三界,既为佛及有情与心等诸法之分别,四界亦为有漏三界与无漏界分别。由成事之区别即得论蕴素之区别。四食与有漏三界有区别,复有贤圣清净食与佛陀不依食住之应化食。十二分缘起明有漏三界,以何法为能起之缘?藉何法能知及能伏断于此十二缘?则可知无漏界以何法为能起之缘,而情器与佛刹蕴素之差别,亦略可知矣。四圣谛之苦谛及苦灭谛,即现实成事中有情器界与超情佛刹;苦集谛说明有情器界之蕴素,苦灭之道谛说明超情佛刹之蕴素;则尤显然可知情器与佛刹蕴素之差别。或有言蕴、界、处等但为有漏情器之蕴素;无漏佛刹非五蕴摄。十八界中但意界、法界、意识界摄;十二处中但法处、意处摄。今依大乘法相了义语之分别,无漏佛刹虽非五取蕴摄,然亦为五不取蕴摄,于界、处中但摄法界、法处一分,然亦清净十八界与十二处摄。六大虽染净有别,而亦摄清净六大;情器与佛刹于百法虽互有其增减,然亦通五位摄。兹略表示于此:

┌──坚劲质………地    有情身器……有漏───┤┌─流湿质………水               ││ 暖热力………火              ┌─┼┘ 轻动力………风    超情佛刹……无漏─┤ │  无碍性………空             └─┴──了知性………识               ┌─六根处─┐          ┌有漏───┤     ├─无漏────┐    有情身器─┤     └─五尘处─┘       ├超情佛刹          └除择灭无为──法 处───无漏法一分─┘

┌─六根界─┐          ┌有漏───┤ 六识界 ├─无漏────┐    有情身器─┤     └─五尘界─┘       ├超情佛刹         └除择灭无为──法 界───无漏法一分─┘             ┌色蕴──────────┐            │受蕴……除忧苦     │    有情身器─有漏─┤想蕴……除倒想     ├无漏─超情佛刹             │行蕴……除烦恼及烦恼分位│             └识蕴──────────┘            ┌─八识────────────┐            │ 五遍行           │    有漏身器─有漏┤ 八别境─除悔        ├无漏─超情佛刹            │ 三善心           │            除 六烦恼(全除)       │            择 十一色(除遍计所执色)   │            灭 五十五分位(除烦恼相应分位)│            └─四无为───────────┘

于此可略观情器与佛刹蕴素之区别矣,亦可知成情器与成佛刹之要素何在矣。质言之、则杂染烦恼即成杂染情器,有六烦恼故名有漏;择灭烦恼则成清净佛刹,无六烦恼故名无漏,亦云择灭。依染净事以分别其蕴素,即可知转染成净之要素何在,而据为转染成净之标准。则施设诸法,非仅为知识之游戏耳。

九 六事施设与六百六十法

瑜伽第三,施设六百六十法之差别,显由六识身五法差别转:谓自性故,所依故,所缘故,助伴故,业故。又复应知蕴善巧摄,处善巧摄,界善巧摄,缘起善巧摄,处非处善巧摄,根善巧摄。此六善巧与今六事施设,蕴处界与缘起全同;道灭为是处,苦集为非处,即处非处善巧;二十二根皆增上之胜缘,扼要即是四食,故四食之施设即通根善巧义。今录六百六十法于此:

复次、眼有一种:谓能见色。或立二种:谓长养眼,异熟生眼。或立三种: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摄慧眼内──。或立四种:谓有瞚根,无瞚根,恒相续眼,不恒相续眼;恒相续者谓色界眼。或立五种:谓五趣所摄眼。或立六种:谓自相续眼,他相续眼,端严眼,丑陋眼,有垢眼,无垢眼。或立七种:谓有识眼,无识眼,强眼,弱眼,善识所依眼,不善识所依眼,无记识所依眼。或立八种:谓依处眼,变化眼,善业异熟生眼,不善业异熟生眼,食所长养眼,睡眠长养眼,梵行长养眼,定所长养眼。或立九种:谓已得眼,未得眼,曾得眼,未曾得眼,得已失眼,应断眼,不应断眼,已断眼,非已断眼。或立十种者,无。或立十一种:谓过去眼,未来眼,现在眼,内眼,外眼,粗眼,细眼,劣眼,妙眼,远眼,近眼。如眼如是,耳等亦尔。是中差别者,谓增三、增四。三种耳者:谓肉所缠耳,天耳,审谛耳。四种耳者,谓恒相续耳,不恒相续耳,高听耳,非高听耳。三种鼻、舌者:谓光净,不光净,及被损。四种鼻、舌者:谓恒相续,不恒相续,有识,无识。三种身者:谓滓秽处,非滓秽处,及一切遍诸根所随逐故。四种身者:谓恒相续,不恒相续,有自然光,无自然光。或立一种意:谓由识法义故。或立二种:谓堕施设意,不堕施设意。初谓了别名言者意,后谓婴儿意;又初世间意,后谓出世间意。或立三种:谓心,意,识。或立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或立五种:谓五位差别:一、因位,二、果位,三、乐位,四、苦位,五、不苦不乐位。或立六种:谓六识身。或立七种:谓七识住。或立八种:谓增语触相应,有漏触相应,依耽嗜,依出离,有爱味,无爱味,世间,出世间。或立九种:谓依九有情居。或立十种者,无。或立十一种,如前说。或立十二种,即十二心:谓欲界善心,不善心,有覆无记心,无覆无记心;色界有三心,除不善,无色亦尔;出世间心有二种,谓学及无学。

或立一种色:谓由眼所行义故。或立二种:谓内色,外色。或立三种:谓显色,形色,表色。或立四种:谓有依光明色,无依光明色,正不正光明色,积集位色。或立五种:谓由五趣差别故。或立六种:谓建立所摄色,覆藏所摄色,境界所摄色,有情数色,非有情数色,有见有对色。或立七种:谓摄受事差别故。或立八种:谓依人世杂说:一、地分杂色,二、山杂色,三、园林池沼等杂色,四、宫室杂色,五、业处杂色,六、彩画杂色,七,锻业杂色,八、资具杂色。或立九种:谓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粗,若细,若劣,若妙,若远,若近。或立十种:谓十种资具。或立一种声:谓由耳所行义故。或立二种:谓了义声,不了义声。或立三种:谓因受大种声,因不受大种声,因俱大种声。或立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或立五种:谓五趣差别故。或立六种:一、受持读诵声,二、请问声,三、说法声,四、论议决择声,五、展转言教若犯若出声,六、喧杂声。或立七种:谓男声,女声,下声,中声,上声,鸟兽等声,风林等声。或立八种:谓四圣言声,四非圣言声。四非圣言声者:一、不见言见见言不见非圣言,二、不闻言闻闻言不闻非圣言,三、不觉言觉觉言不觉非圣言。四、不知言知知言不知非圣言。四圣言者:一、见言见不见言不见圣言,二、闻言闻不闻言不闻圣言,三、觉言觉不觉言不觉圣言,四、知言知不知言不知圣言。又有八种:谓四善语业道,四不善语业道。或立九种:谓过去、现在、未来、乃至若远,若近。或立十种:谓音乐所摄声。此复云何?一、舞俱行声,二、歌俱行声,三、弦管俱行声,四、金石俱行声,五、男女俱行声,六、螺俱行声,七、腰等鼓俱行声,八、冈等鼓俱行声,九、都昙等鼓俱行声,十、俳叫俱行声。或立一种香:谓由鼻所行义故。或立二种:谓内及外。或立三种:谓可意,不可意,及处中香。或立四种,谓四大香:一、沉香,二、窣堵鲁迦香,三、龙脑香,四、麝香。或立五种:谓根香,茎香,叶香,花香,果香。或立六种:谓食香,饮香,衣香,庄严具香,乘香,宫室香。或立七种:谓皮香,叶香,素泫谜罗香,旃檀香,三辛香,薰香,末香。或立八种:谓俱生香,非俱生香,恒续香,非恒续香,杂香,纯香,猛香,非猛香。或立九种:谓过去,未来,现在等,如前说。或立十种:谓女香,男香,一指香,二指香,唾香,洟香,脂髓浓血香,肉香,杂糅香,淤泥香。或立一种味:谓由舌所行义故。或谓二种:谓内及外。或立三种:谓可意等,如前说。或立四种:谓大麦味,粳稻味,小麦味,余下谷味。或立五种:谓酒饮味,非酒饮味,蔬菜味,林果味,所食味。或立六种;谓甘苦等。或立七种:谓酥味,油味,蜜味,甘蔗变味,乳酪味,盐味,肉味。或立八种:如香说。或立九种:亦如香说。或立十种:谓可嚼味,可啖味,可尝味,可饮味,可吮味,可爆干味,充足味,休愈味,荡涤味,常习味,后五谓诸药味。或立一种触:谓由身所行义故。或立二种:如香说。或立三种:谓可意等。或立四种:谓摩触,搦触,打触,揉触。或立五种:谓五趣差别。又有五种:谓蚊[虫+盲],风,日,蛇,蝎等触。或立六种:谓苦,乐,不苦不乐,俱生,所治摄,能治摄。或立七种:谓坚鞭触,流湿触,濡触,动触,跳堕触,摩按触,身变异触,谓湿,滑等。或立八种:谓手触触,块触触,刀触触,冷触触,燸触触,饥触触,渴触触。或立九种:如香说。或立十种:谓食触,饮触,乘触,衣触,庄严具触,床坐触,机橙台枕及方座触,女触,男触,彼二于事受用触。略说法界,若假若实,有八十七法。彼复云何?谓心所有法有五十三,始从作意乃至寻伺为后边。法处所摄色有二种:谓律仪不律仪所摄色,三摩地所行色。不相应行有二十四种: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命根,众同分,异生性,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不和合。无为有八事:谓虚空,非择灭,善,不善,无记法,真如,不动灭,想受灭,如是无为,广八略六,若六若八平等平等。复次、法界或立一种:谓由意所行义。或立二种:谓假所摄法,非假所摄法。或立三种:谓有色,无色,及有为无为。或立四种:谓有色假所摄法,无色心所有所摄法,无色不相应假所摄法,无色无为假非假所摄法。或立五种:谓色,心所法,心不相应行,善,无记无为。或立六种:谓受,想,相应行,不相应行,色,无为。或立七种:谓受,想,思,染污,不染污,色,无为。或立八种:谓善,不善,无记,受,想,行,色,无为。或立九种:谓由过去未来等差别。或立十种:谓由十种义:一、随逐生义,二、领所缘义,三、取所缘义,四、于所缘造作义,五、即彼诸法分位差别义,六、无障碍义,七、常离系义,八、常非离系义,九、常无颠倒义,十、苦乐离系义,非受离系义,及受离系义。如是若内若外六处所摄法,差别分别,有六百六十。

第五节 所知蕴素差别

一 所知蕴素总评

此章所言现实蕴素,莫精审于百法。兹复论定为新百法,然亦略言比较单纯之要素耳。近人藉x光于物体上反射之波长,推定宇宙物体之原质数为九十二,虽犹有二三种未能发见,而在光波长度上排列之顺序,则显然可观也。然此化学上之元质,与今在现实中所择立比较单纯之要素,以施用之方法不同,故所求得之要素亦不同。彼从占空间之物体从事分析,故所求得者,等于法处所摄色之极微色,或仍为可见可触之物体。此所言比较单纯之要素,则略如近人名理原子论所云名理元子──罗素所谓事情──,非心非物,亦心亦物,即能知所知及其成立之要件。故此所云简单之法,彼或视为犹可分析而非原质元子;彼所云之原质元子,此亦视为可见可触之复杂合成事,而非简单材素。以现行之一心聚、一色聚,皆众缘合成事。然六大说盖犹存化学分析之方式,坚、湿、热、动四触,所以视为诸色聚之遍依本者,以其为占据空间之基本性也。占据空间,则此一色聚与彼一色聚体质相碍,由是有质及量之可分析。由质分析,则为四大或九十二原质,由量分析,则为极微极微集或原子。此于所知之材素上,其本为触觉之触尘,视之所觉则为色尘,推析所极而无可见、触,则为法处极微色。故原质、原子,仅为四大极微之分析,与今能知所知上之百法,迥然不同。不占空间无质碍性,则谓之空;能了知性,复谓之识。唯以四触、九十二原质或极微原子为构成万有之元素,则成立唯物论。以空、识为四大极微之本元,则立唯心论、唯我论、唯神论等。诸哲学派之本体论,皆不越六大之方式。小乘执四大极微为色聚之实元体,空之与识亦为实体,则为物、心、理性之多元论。但空常住──此指虚空无为,若空隙及空一显色亦生灭法──,而四大与识大皆生灭法,则亦为现实论而非有元论矣。大乘以四大为所触,自种为因,由识顿变现为色聚,随量大小,不由极微集合而成;识亦自种为因,众缘所生,空是色心分位或所显无碍理,则全转为现实论矣。蕴、处、界等,皆是能知所知中分出之要素,更为了然。故不应以此中现实蕴素滥同于化学素,亦不应以化学素而难此现实蕴素,彼为在时空方式中之究元论,此为时空方式所依之现实故。

二 五蕴与心理学

西洋之正统心理学,亦谓之意识心理学,以意识为研究之对象故。亦谓之三分心理学,分意识为知识、感情、意志三干以说明故。前已说受、想、行三蕴,略如感情、知识、意志之三分类;细为分析,则色蕴乃心理与物理生理刺激反应之关系,而识蕴为其研究对象之意识。今就受、想、行蕴所含之心所法及识蕴之识,与分三干之意识心理学,表列其关系式于左:

┌─受蕴───感受    识蕴─┤ 想蕴───感想       └─行蕴───感触              作意    知情意和合     思虑      感情               忆念      知意和合─────定志               慧择              悟解               欲望              忠信      知识              悔改              忍耐     情意和合─────惭愧               慈恕               惠舍              贪吝      意志              嗔恚              痴迷              矜慢              疑惑              忽忘

感受之受蕴、为感情之本:发展为善感情,即为慈恕,乃为公之仁情;发展为恶感情,即是嗔恚,乃为私之暴情。感想之想蕴、为知识之本:与前六识相应即为感觉,即为“自性分别”;忆念、与意识相应为“随念分别”;慧择、悟解、与意识相应为理智,即为“计度分别”或如理如量智。痴迷、疑惑、忽忘,乃扰乱知识使不能如理如量之恶劣知识也。行蕴中之作意、为普遍之意志,欲望、为差别之意志,二为根本:发展为善意志,即是惠舍,乃为公之美志;发展为恶意志,即是贪吝,乃为私之鄙志。感触、为感情知识意志所由起,忍耐、为感情、知识、意志之护持,故和合知情意。思虑、是意志之知识,志定、是知识之意志,故为知志和合。忠信、悔改,为或善不善之情志和合;惭愧、为善情志和合;矜慢、为不善情志之和合。此其大较可言者也。故感情、知识、意志,虽可为分别,而不能划然离析也。

三 心识与根身之关系

心识与根身之关系,即心理学与生理学之关系也。近人多以物理学为基本,而设立生理学,生理学为基本,而设立心理学。佛陀学则依现实──近罗素所云中立之一元──,而说明官感机关及官感对象所起之心识,谓之六识;及心识所依官感机关之根身,谓之六根;心识与官感之对象,谓之六尘;说十八界或十二处。近人或言佛学之五色根,但为眼根元子之布于眼根所依处──眼球──乃至身根元子之布于身根所依处──全身──,而各元子乃为无组织之散布。又言五色根之官感机关各立,而无联络之总机,不能明总领受之意识与肉身之关系──见迈格文佛家哲学通论──。此皆误谬推论。今为解而正之:一者、五根为有组织之五色根,即神经系;净色身根,即遍全身能为触觉所依之身感官神经,由内四大及五尘与身根自体之十法所组成。乃至净色眼根,即眼球中能为视觉所依之眼感官神经,由内四大及五尘与身根并眼根自体之十一法所组成。各有微细形状,为净天眼之所能见。换言之、亦即为显微镜所能见,但非常人肉眼所能见耳。其为有组织之机关可知。各人互见之肉身虽为根依处而非真为感官之五色根,然身感官神经既遍布于全身,则活人之根依处,亦无一处不为身感觉──身识──所依,亦灼然可知矣。二者、眼、耳、鼻、舌四根,除各根自体及四大、五尘之外,更须有身根为必须基素。可知身根:一方为与眼、身等对立之别根,一方为眼根等联络之总机关。诸生物或无眼、耳、鼻、舌根,然必有身根也。若无身根则非生物。且身根组织繁密否,亦即为高等低等生物之分判。脑髓、心脏,皆为身根之根依处。身根络布其间,即神经系;布达眼球者别有视神经,即为眼根;乃至布达肉舌者别有味神经,即为舌根。身根布列各根依处,又各成其特殊生理与心理之关系。心、肝司血液循环,为水、火二大运行枢,生命──第八识──之关系为特重;脑髓司经络传达,为风、火二大之运行枢,知识之关系为特重。由是重灵魂者,说心理作用唯在于心、肝;重意识者,说心理作用唯在于脑髓。执心、肝故,想思过度每心痛而失血;执脑髓故,想思过度每脑昏而病络。其实皆偏执之所致。火大之暖,为命、识必俱之关系,命存识存,必暖亦存,暖亡必命与识亦亡。心脏以火暖而运水,脑髓以风动而运火,心脏、脑髓与暖之关系较深密,即为与生命及意识之关系较深密,此诚不容掩之事实。又肾之于水液,而肺之于风气,脾、胃之于营养,肠窍之于收泄,亦皆有特殊之功用。中国医学于心、肝、脾、肺、肾等,分说为关系心理作用之感官。近行为派心理学,亦说心理作用为全身各部内分泌腺受刺激之反应,不以心理作用为专在于脑,或专在于心。

然此皆眼等四根与身根根依处之组织,为识所持,则与第八识有直接关系。能发识,则与前五识有直接关系 。 至于意识别依意根──心之官感机关──,则由意识每与前五识俱转故,与五色根及根依处有间接之关系。意识、意根 , 必依止于第八识故,亦与五色根及根依处有间接关系。以五色根、根依处,为第八识摄受为自体,共安危故。然意识之总摄受六尘,而能忆念推度者,在于亲密之意根,及直接关系之前五识与第八识,不在间接关系之五色根及根依处。与前五识俱转,故能总摄前五尘境。以意根及第八识为俱有依故,能忆念推度法尘境。所依意根,正为第七之末那识,旁为八识聚前刹那灭之等无间依。皆为心法而非色法,绝非五色根联络机关之身根某部。小乘或以肉心以为意根,近人多以脑为官感印象之储藏所──大乘则说摄藏藏识──、及意识依起处──大乘则说末那意根──;乃物理、生理为基本之唯物论派心理学,非真现实论之心理学也。五根直接影响前五识及藏识,间接亦能影响意识、意根,此诚为应有之关系,然不及藏识能影响五色根之力大,于有修养者,尤不及意识能影响五根之力大,故不应偏执也。

四 心法体数之决择

俱舍论依十二处教,立一“心法”;上座部依十八界教,立六心法,亦有增立为九种、十种心法者,究竟以何教为决定?换言之、即每一有情究有若干之心法体?依粗显境及各别所依根,从六识身立六心法;依深细境及恒俱转,加“意”及“藏”,立八心法;此于事理较为如实。何者?若言心法之体为一,有眼识时,不必有耳、鼻、舌、身识;乃至有身识时,不必有眼、耳、鼻、舌识;有意识时,不必有眼等前五识;有第七、八识时,不必有前六识;第七识无漏时,第八识或仍为有漏;不必俱故,性非一故。其体是一者,应不能有此殊别。然亦可以同是了知性故,俱现起时互关联故,假说为一。故说为一心法,不如说为六心法之合宜,尤不如说为八心法之究竟也。或加立清净第八识之庵摩罗识为第九识,然染净虽转而识体无二,不应加立。此若别立,前七清净分识,亦应别立。八染、八净,岂不有十六识?故不应立庵摩罗识为九,但应以庵摩罗为第八识清净分之别名而已。或加净识相应正智所证真如,立第十坚实心。识之实性虽不离识,然所了知非能了知,本以能了知性立心识名,真如既非能了知性,不应立心识名。是故心法体数,于八为定,不增不减,如理如量。问曰:前六心识较为易知,亦为佛学之所公认,第七、八识大乘法相始施设之,既非佛学公认,世亦难知,则殊无建立之必要。答曰:成唯识论证有第八识体,引大小乘教证有八,推论事理,更证理证有十。证有第七识体,教证有二,理证有六。须者检寻,兹不繁叙。举要言之:众生生命,若说从他生命所生,则他生命复从谁生?展转上推,假说一神所生。然彼一神是否生命?若非生命,则既非他生命,应不能生生命。若亦生命,复应从他生命而生,展转上推,仍无究竟。若虽生命,独可不从他生命生,则诸生命皆应不从他生命生。若说原始生命不从他生命生,从无生命偶然产生生命,则既违现知之事实,不能从非生命之水素等造成生命,且无生命之因,突有生命之果,无因有果,亦违背科学等公认之因果律。故说众生生命从他生命而生,从无生命而有,皆不无违碍。是故应说:各生命皆无始而恒转,值相当之机会,集多能力现为生物。尽一期之势限,舍余粗迹──死尸──,潜为生力。潜,现相续,永无终断。即此无始无终流行变化潜现相续之生命流,曰第八识,集诸种子──潜力──起现行故曰心,有极深微了知性故名识。紧依此生命流,恒有一自卫本能之生存意志,与之潜现俱转,曰第七识。色根及根依处时取舍故,非潜现恒转之生命及恒俱之意志,眼等五识时有无故,非潜现恒转之生命及恒俱之意志;第六识于深眠闷绝──初生及死──深定诸位亦不存故,非潜现恒转之生命及恒俱之意志。诸众生各有潜现恒转之生命,故必有第八识;与潜现恒转之生命有恒俱之意志,故必有第七识。是故为说明生命之真相,心法体数,应如瑜伽等立为八。

五 命根之研究

命根一法,世人认为诸生物类性之本源。谓死生穷达皆定于天命,死生有定期为寿命,穷达有定数为福禄之命。凡生物之一生,皆决定于得生时之命限。操施此命限之权者,或谓出于天神,故云天命;或谓出于自我,故云命者;或谓出于万有类与不类展转关系之自然力,故云命运;或谓出于前身与祖宗之先业,故云夙命。皆观同命定之机械,故虽人生亦无自由。夫展转之关系与前生之行业则诚有,然而亦非必然也。小乘有部,视为心不相应行之实法,而上座部视为心法,大乘说为心不相应行之假法。于百法论,窥基依成唯识论等,解为依业所引第八种上连持色心不断功能之所假立,唯是第八心种连持功能之心分位。普光依杂集论,解为先业所感,随寿长短,住时决定,谓之命根。乃阿赖耶持众同分四大诸根不坏,欲色二界通心、心所、色之分位,无色界唯心、心所之分位。二家出分位所依法,亦不相同。今按基解为是。普光说心、心所、色住持分位为命根,合能持所持说,然建立能持势限曰命根,不应兼所持说。一期色、心、心所聚能连持势力,依引业所引第八心种而限定:一、引业种,二、第八识识种。识种被引业种所引成异熟识种,值缘集现行为一期异熟识,乃连持一期之色心,聚而不断,依此能连持之势限说为命根。详厥本识,端在引生异熟识之业种功能分位,体即引生异熟识之业种,此业种之势限终尽,一期色心即不连持,谓之命终。命始于业种之引生异熟识──初托胎受生位──,命终于异熟识业种之势尽──死位──,由始至终,中间令色、心连持不断之功能分位,施设命根,由此可见命根为何义矣。异熟识之根身、器界,与前六识心境之从异熟生者,诚为机械之或然性;然任运流行而可随他力转移,自无坚决之力,故为无覆无记。而别有非异熟之第七识,及一分非异熟之前六识,则自为有力之现行,而不为先业所规定,故不无自由之心力。尤以第六识为有特殊力,能创造或善或不善之业,熏第八识以为能引第八识之业种。换言之、即能为新生命种子之创造。特此所创造之新生命种子,不能即时现为新生命,须待灌溉成熟,值遇机缘,乃出现为新生命耳。生物受命先业而亦能创新命,能创新命故有自升自坠之自由也。自坠之极,可沦苦生,自升之极,至于成佛,于第六识较为发达之人生,实有其自决之权能也。于各生物,各各色心集团,能连持力之命根既如此;于各民族或各国民,各各精神物质共同生活集团,能连持之命根,亦可推比而知。由强勇知识分子集团,善或不善之主义──思想、信仰、力量之结晶──,重在民族或国民之全体,则能摄植民心,成新生命潜力,增长成熟,结为党国,若遇时机,则能发现为一民族或一国民良或不良之新生命。前说第八识为生命,喻一民族一国民全体生活之无始流行变迁不断,此言命根,喻于每一革命成立一朝代势力连持之分位。合此二义,可以观生命之生死,亦可观生死之相续,而善知于命矣。六 性之研究异生性或改称“个性”然个性一名,殊不足以尽其义。集论谓依“不得无漏圣法之位”假立,则应对圣性名凡性,异生、圣者对称,故今但名异生。此异生之特性,今细考其含义有二:一、自他生命之别异,可云个性;二、趣类流转之别异,可云类性。类性为“众同分”,个性为“各有情假者”。在能令类性、个性有别异之功能分位上,乃施设为异生之性。能令自他别异之功能,在分别我执──及俱生我执之一分;能断除此,即预圣流,得圣者同生性,证无我故无自他别。故依一分我执种之功能分位立异生性。能令趣类别异之功能,在有漏引业──第六识者──,能断除此,即预圣流,得圣者无漏性,成无漏故无趣类异。故依一分有漏思业种之功能分位立异生性。所谓‘异生性唯心所分位,依二障种上令别异之功能假立故’。亦为总略之定义也。“个性”依五蕴合续之有情假者而立;身器自他成各别隔异之障者,植根于二我执之种现力,各从其我执而集现特殊之身心相,由此各有情有各有情个性之同异。“众同分”依同类之有情众而立;其广义亦通诸法之同类,同类即是平等,各别即是差别──例平等是色则为色同类,平等是心则为心同类等──。身心器界成趣别地异之障者,植根于杂染业之种现力,各从其染业而引生类似之身心相,由此众有情有众有情类性之同异──男性、女性亦同类性可知──。儒书所云天命之性,从类性中人同类性而说。性相近之性。与人性以三品异之性,于人同类性中亦兼个性而说。人同类性之超旁生性者,有较能行善之才性,故说“性善”;人为“异生”之一,人同类性即异生同类性,有本能行恶之才性,故说“性恶”。然我执集现之特殊身心相,与染业引生之类似身心相,皆异熟性──犹云天然性、自然性──之无覆无记法,可随有力现行意识迁变,故说无善无不善而又可善可不善。百法中异生及同类二法,有关中国民族对于性之研究,故专提出讨论。又就人言:与同类对立之“各别”为个人性──各别广义亦通诸法,一一法各别性,亦此分别──;与各别对立之“同类”为人类性;中间之社会性、国民性、民族性,阶级性──即所谓民族意识、阶级意识等──,则兼类别之二性。表之如左:

各别性───────个人性              社会性              国民性              阶级性              民族性    同类性───────人类性

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异生为类,包括人、旁生等;人亦为别。有情为类,包括三乘圣者,异生亦别。生命为类,包括植物;有情亦别。诸法为类,无所不包;生命亦别。平等性遍于差别性,差别性遍于平等性,要为法界之同异总别相而已。“命”之研究,达于藏识;性之研究,达于“法界”,此非世间言性命者之所知也。七 新百法之决择问曰:无表色、为俱舍十一色法之一,大乘百法为法处所摄色之一,今列入心不相应行“盟誓”;有何所以?答曰:成实论亦列无表法于“非色非心”中;大乘本说无表业以“思种防发功能”而立,徒以其受持时有身语表色威仪之印象,由之有潜力能防发身语表色,随顺俱舍,亦假说为受所引色。然受成此潜力,尤关意业,此潜力之防发亦通意业,非但有关身语表色,故不应摄于色法,而应摄于“心心所色之分位”。至于今云盟誓,为义较宽:结盟约,立咒誓,举神圣严重之仪式,有履行遵守之义务。佛徒之受皈戒,基督徒之受洗,及人对于神或二人以上之各种盟誓等,固出诚心,则其心中必有一种深切印入之潜势力,能履行遵守,则潜力滋长,久之养成为本能,而自然防止违反,发舒遵守盟誓之行。其防发之潜力,在自心亦不觉不知,故谓之“无表”也。然所立盟誓或善或不善,佛学名其善者但云“律仪”或“善律仪”,名其不善者则云不律仪或恶律仪。凡律仪性无论善恶,皆有检束之力,非律仪性则云“游戏”,故今与盟誓对举游戏。

问曰:精进或勤,上座部列不定心所,俱舍、大乘列善心所;轻安皆列于善心所,莫不观为心所有法,今列入心不相应行,有何所以?答曰:识论以勇悍释精进,勇列于所触之分位,勤勇精进时作一名,在勤勇原语上亦可有身勤勇、心勤勇之分别,可知“勤勇”为心、心所、色之分位。由善心出发即为善精进,由不善心出发亦可为不善之勤奋,兼亦可有无记性之勤勇,故列在分位中为合宜。勤勇如此,与勤勇相反之懈怯,近勤勇之严肃,近懈怯之放肆,亦可知其为身心分位矣。“轻安”可与“压迫”相对,轻安是身心轻快安稳之分位,虽由定心及善心之所致,而轻安则是心、心所、色之分位,非心所也;身心上解除压迫而获自由之分位,即是轻安,故今列心不相应行。

问曰:想受灭无为与不动灭无为,何以与无想定等,合为心不相应行之深定?答曰:不动灭与想受灭,皆不过定心或报心之分位,不同空无碍性常遍,不同择灭永不生灭,不同非择灭阙缘后永不生灭,不应列入无为。反之,则想受灭分位中所显不生灭可名无为,则无想定心报心分位中所显不生灭亦应名无为。无想定等深定所致身器心识分位,既入于心不相应行,则想受灭等所致心境之分位,亦应入心不相应行可知。或废此二不立亦可,以定所引分位,犹不止于此也。他若睡眠、醒寤,为身(生理)所引心身分位,列于心法,尤不合理。哭泣、哂笑、叹喟、慷慨、烦劳、畅逸等之身心分位,亦不亚于轻安等之分位,故亦随宜建立。惊、慰、怖亦为重要之情况,当位置于感受之中,亦犹寻观、伺察可位置于思慧中也。境至于心曰志,境至于心即是“心一境性”,故今称定曰“志定也”。志即心之专壹,心之专壹即定,不纷其志亦即不摇其定心也。

此为新百法审检名实之大略,余不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