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人性之分析与修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二十一年九月在重庆反省院讲──

诸位皆佛学组之人,所以特提出比较专门一点的“人性之分析与修证”来与诸位商榷一下:人性问题本极普通,但今是专拿佛教眼光来分析的。人性即人类理性,含义极广,内容复杂。平常谈到人性,以为人性就还他人性好了,用不著再加说明。但若把它放到佛学的分化室来加以分析,却有下面的种种质素:

一、纯善性──纯粹之善性,即真如觉性,亦即佛性。质言之,即人与佛共同之性,人与佛无异之性。此性在佛法中本号清净性,今姑以普通之纯善性以代之。有二:甲、诸法群生平等真如性:诸法即包括一切万法之谓,群生即收摄一切众生之称,真如性即理佛性──法界身。谓一切形形色色万有之山河、大地、家舍、田园、砖头、瓦砾等器世间相,与一切飞禽、走兽、鱼鳖、蠕蜎之有情世间,皆与十方诸佛之真如性一律平等,所谓普遍的,平等的。因此,不但人们具有此性,就是马、牛、鸡、犬、蚊、虫、虱、蚤也具此性;又不特有生命之物具有此性,即无生命之砖头、木块、荆棘、瓦砾等,亦无不具此性。吾人于此性,不过如金藏矿物,隐而未显罢了。乙、正觉妙善清净种子性:梵语三菩提,此云正觉。觉而云正,即正当之觉悟,非邪智邪觉可同日语。善者非恶;妙善即微妙之善,非劣粗之善;清净谓无染污夹杂其间;具此三种之德性,寄于第八阿赖耶识之中。阿赖耶识曰藏识,亦含藏一切清净无漏种子。吾人虽具此种子,但根茎枝叶犹云有待,所谓藏而未现行者也。孔子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向来舍藏而未用行也,即行佛性也。

二、杂染性──有五:甲、非善不善异熟性:非善不善即中立性,在佛学上曰无记性,此性在通常曰自然性,在儒家即天命之谓性之性。何谓自然性?谓吾人各因宿生之业因、业缘、业力,而有今生之业报或业果。因前生业因、业缘、业力复杂已极,现在异时而熟──异熟──,即时经长久而成熟,吾人不察,不知其所以然,特字之曰自然性。佛学上不许有自然这名词,只说非善不善异熟性。何谓天命性?通常曰秉赋天性,谓人性秉为人,畜性即秉为畜,各各不同。在人性之中,又各秉厚薄寿夭之不同性,即业报性──随业受报之性。有二:如左表。

一、真异熟──第八识自体          ┌根身──正报──有情世间    二、异熟生┤器界──依报──器世间          └前六识一分

乙、可善不善俱非之种子性:真异熟、即第八阿赖耶识之自体。阿赖耶识能藏一切种,为产生万有之潜势力。孟子上有个叫做告子的,他说:“人性无善无不善”。只讲到佛学上的异熟生。孟子自己说“人性善”,只谈到佛学上可造善之心,尚未谈到可造最高之善。荀子说:“人性恶”,仅谈到佛学上可造不善之心,尚未谈执我之心。丙、执我之非善不善性:第七识执我,认自我存在牢不可破,其所造之业非善不善,根本上从执我而起。丁、造业之或善不善俱非性:造业即动作业事,业有三业:即身业、语业、意业。孟子曰:“恻隐、羞恶、是非、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此四端人之造善业也。通常说业,以为是不善,实则视听言动无非是业,如工业职业等,并非不善者,或善、或不善、或非善非不善,均前六识一分所造。戊、最能求知创作性:唐裴休作圆觉经序曰:“诸天正乐,修罗方嗔,畜生有獝狖之悲,鬼神沉幽愁之苦,整心虑而趣菩提者,惟人为能”。所以此性为人类之特性,他类无之。昔贤云:“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意谓做人而不遇佛法,等于不做人,虚生浪死,蜉蝣两间。佛法而不遇人闻,则虽有佛法亦可惜!此中有六:一、意识:人类特性,最多思维,能求种种之知识,凡见到听到都能积为观念,再由观念推出许多理论,而成为理智的创作的特性,此特性从意识总机关发出。二、文理:理以文显,文能载理,文字的根源,是从前结绳记事的符号,也可使人增长求知创造的特性。三、大脑:人之头大,异于其他。四、立身;人为立体的动物。五、手:两足可单独驻立,让两手可作他事。六、火:人能使用火,也有很大关系,现在所谓钢铁文明,亦由使用火造成。以上依佛学分析人性,大概如此,次略讲修证:性若全善,何修证为?本不可修,遑言证诣!因有求知创作性,方有引发正觉创显真如之修证可能;因有不善恶劣性,始有进攻执我清治染杂之对治的必要。有七:一、善用求知性以理解信向纯善性:依理解纯善性而信向之为最高目标,以达到其圆满究竟为目的。无此理解基础,虽有趋向,亦不能直到佛法之修证,故此第一条须特别注意。二、善用创作性以勇作善业止不善:青年人对于自己的创作性,须好好利用,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三、集中善行理解力进攻执我性:集中云者,如国民与军队的集中,便生伟大之力量,单散则否。吾人善行理解,必也集中方有进攻执我性──第七识──之最高能力,否则便投降于他了。理解是从禅定所生之无我观、法空观等智慧。四、积高善行理解力引发正觉性:善行高,理解力强,如春天之阳光,可引发生之种子生起。五、突破执我性,生起正觉性,创显真如性。六、洗除执我习;清治杂染种增长,增显纯善性──初地至十地。七、异熟性空,杂染性尽,圆满纯善性──佛地。

末媵一偈云:“一反自性成真佛,三省吾身学古人,悟得本空好勤拂,永令明镜绝纤尘”。此偈摄人性之分析与修证尽。

诸位乘此息仔肩之时,正好学佛法,将来还可与各位通信讨论;如有机会,还可与各位再谈。二十一年九月三日。(见海刊十三卷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