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沼疏少取余说)
释明一集注。
序品第一。
□□□三世一切佛。甚深法宝贤圣众。我今注释金光典。恒□□道利群生。夫以赞释此经诸家良多。唯有大荐福寺胜庄法师。西明寺惠沼法师。新罗国憬兴法师者。并是人中龙象城内英贤。遐迹称扬缁索知识。俱起弘法志。咸各制义疏。可谓重明佛日朗世间之幽闇。再扇慈风开群品之耳目。而今小僧禀性愚钝不能。遍谙诸家文义。由斯采撮群疏要文以为注释。冀同趣者幸垂改作。惚集一部勒成十卷。号金光明最胜王经注释云。
详夫法先幽焉。游之者勿悟其趣经王深矣。寻之者难测其宗。然今略制四门。以赞金光秘密之典。何等为四。一明经之宗趣。二叙翻经之异。三解经之题目。四入文判释。初明经宗趣者。此经王宗诸说各异。且白马寺韶法师僧真谛三藏解云。此经示三身本有。显四德无生。开果果忘缘。解如如真实。又有说云。此经菩提涅槃因果为宗。究畅本始二果。备显缘正两因。元晓师说。前二师说皆有道理。但取一途互有不尽。通用两义乃无不周。兴法师说。此经常住因果为宗。胜庄师解。但以菩提因果为经正宗。惠沼师解。令辨经宗略有二解。一云。菩提因果为宗。何以故。但说寿量及三身差别。又第四卷。但问菩提心因。佛答但说十度之行。又付嘱品云。唯菩提正因已为汝说。故知但以菩提因果为宗。二云。亦说涅槃因果为宗。寿量品中。以三复次各十义故名为涅槃。又辨如来十种行已云。当知是谓涅槃真实之行。故知亦以涅槃因果为宗。此二种说任意取舍。然双取(云云)。
第二辨翻经之异者。佛法东流时既又远。经本单复能可定实。今据六本略述雄衍传经之疏迹。何者六也。一者四卷。二者五卷。三者六卷四者七卷。五者八卷。六者十卷。初即北凉蒙逊之世。有三藏法师。梵云昙无谶。晋云法丰。在始藏县中翻为四卷十八品。未获三身·灭业障等六品。第二本即后周武帝世。优婆国三藏法师耶舍崛多。周云称藏。共少同学阇那崛多。为大冢宰宇文护。译于归圣寺出为五卷。分忏悔品为其二品。长行名为梦金鼓品。偈颂名为忏悔品。舍身长行名现宝塔。故品增二十。广寿量大辩两品。智仙笔受。次第三本。即梁武帝世至承圣年。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梵云波罗末陀。梁云真谛。在于建邺翻。三身分别·业障灭·陀罗尼最净地·依空满愿等四品。足前出没为二十二品卷增成六。次第四本。即梁武皇帝愍五趣之轮回。悼四生之沉没。泛宝舟以救溺。秉惠炬以照迷。遣使西国仍请名僧及经论等。乃屈西天竺三藏法师婆罗末陀。梁云真谛。辅最净地品阙以成七卷。次第五本。即北天竺犍陀罗国三藏法师阇那崛多。共少同学耶舍崛多译出。沙门彦琮重覆挍勘。大兴善寺沙门宝贵。开皇十七年令分为八卷二十四品。然上五本文义阙多摄义不周。第六本。周义净三藏。明悟秀出标奇于救蚁之年。风鉴游生拔萃于进具之岁。四韦三藏皎越朝曦。五篇七略明逾夕月。志怀舟侪情叨绍隆。殉道忘疲何辞折骨。周游西夏二十余年。天藏龙宫备皆探赜。寻诸梵本考较无遗。振锡东归。长安二年奉制。于西京西明寺重译此经。长安三年岁次癸卯十月己未朔四日。已成净写毕功。加两品。所谓金胜陀罗尼·如意宝珠陀罗尼。开六品。所谓四天王观察人王品(此四天王品开出)。吉祥天女增长财物品(此吉祥天女品开出)。十方菩萨等四赞叹品(此四于赞叹品中开出)。又补序品之初·四天王品·寿量品之末。又广大辨财天女品及杂说等。总成十卷三十一品。文词具足摄义周尽。但数代翻译唯只增文。于旧经中更无加减。三藏法师遂考诸梵本更摄疏条。可谓妙契西音传贝叶而无谬。巧符东语写金简而王差。上来辨翻经之异已记。
第四释经题目者。首称金光明最胜王经者。即一部之总名。复言序品第一者。即诸品之别目。梵云苏跋罗那(金)婆苏(光明)跢摩(最胜)索怛罗(二合契经)因陀罗(主)罗(去声)阇(王)尼陀那(序)跋梨跋陀(品)。故应云金光明最胜契经主王序品。令存周语故名金光明最胜王经。所谓金者诸宝中之王。即譬此经众法中之胜。光明之者译日夜之言。即喻法光照于无明之夜而灭痴□之暗。金有二义。一不生不灭义。非所造作终不毁故。二性净净随缘义。自性无染转作严具故。初譬常果。故寿量品云。诸佛无作者亦复本无生等。后即喻常因。故三身品云。譬如有人愿欲得金处求觅即见金矿等。总而言之。金光明者通辨因果。因金光明虽有多门。略述六对。一理行相对。即理因如金。以所依故。行因如光明。以能依故。乃至六正助相对。即体用中助之如金灭闇依故。正如光明。能除障故。果金光明者虽复无边。亦述六对。一法报相对。即法身如金。以本有故。报如光明。以始有故。乃至六体相相对。即果体如金。常不变故。事相如光。任缘转故。由此因果皆有六相。故成十二对。文指事往往可得。恐言烦广不得多陈。具如兴公疏等明。言最胜者。帝皇所譬之义。即表此经是三轮中之最上义。最上之义虽有多途。略述四义。一绝诤论义。转照二轮唯有唯空。为诸诤论安足之所。令此经王空有双唱。非诸诤论安足之处故。如经云。转法轮照持法轮是也。二无等义。教既离边行。必无有与等者故。如经云。希有难量初中后善文义究竟等。三摧伏义。行若无等。即无魔怨而不降者故。如经云。降伏烦恼诸魔怨建立无上大法幢等。四总领义。由前之义无有秘要而不摄者故。如经云。如是经典甚深之义若现在世者。如来三十七觉品等住世不灭等。总而言之。此经因果皆备四义故。寄金光叹如主王胜妙之义。经者契经之略称也。契即契当至令之义。当义理而合宜故。经即贯穿摄持之义。贯所说义摄所伐生故名为经。序者叙也。品者数也别也。庆喜叙圣旨为众生生信之基绪。释唱因果作三乘起行之由藉。藉之与基区分类别故曰序品。第者居也。一者初也。一部之内虽有三十一品。此序居初故云第一。举此大纲故。言金光明最胜王经序品第一。
第四入文判释者。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顶(沼公判云。有其两解。且述一解。初之一品序分所收更无诤论。次寿量品尽依空满愿品。此之九品明经正宗。余二十一品皆是流通。何以故。妙幢等请欲闻断智因果。世尊为说寿量无尽。是明菩提。陈如疑情寿命无穷如何复说入般涅槃。故为除斯执。复说涅槃三复次义。虽说寿量无边。未知佛有三身差别。复欲修学。请佛为陈。故次说三身品。次教修学。修学正则断恶修善。断恶即忏悔灭障。修善即五位三祇修十胜行。行依觉起。须知俗真后更重明二空之性。空有双习依空满愿。所以行备果圆。故经正宗意在于此。四天王观察人天品下。即但观彼持学流通。所有处方加其守护。盖其智力灾横不侵。是故名为流通分也。庄公云。初有序品是教起因缘分。次有二十九品当宗正释分。后付嘱品为依教奉行分。文义长远不能烦述。兴公云。而释此经略有三分。初证经略标分。即序品也。略表因果以警有缘。为当广说之序。故次□请广说分。即次二十六品也。以妙幢等一贪之众根品既成堪闻此法。世尊称宣广说因果微妙义。故后叹劝誓持分。即后五品也。大圣劝持最胜之教令不忘失。时众誓持法本之义而普流故。诸家三分略述如是。然今多依沼法师疏注释经文。往往兼述余家之说。沼公云。就序品中有七圆满。一序圆满。如是我闻等。二三昧圆满。于最清净等。三听众圆满。与大苾刍众等。四说因圆满。愿乐欲闻也。五说时圆满。于日晡时从定而起也。六审机圆满。观察大众也。七标说圆满。而说颂曰等下也。庄公云。初序分有二。一通因缘。二尔时薄伽梵下别因缘云云。兴公云。初序有二。初阿难证经序。序往圣言证是佛说。令生信故。后如来略表当所说叹法深妙。令发圣说故。初证经中或分或合。合即唯五。以显己闻·闻时·教主·处说·被机故。分为六者。如金刚仙论云。初三明弟子。后三证师。虽有二理。合解应胜。令从合释有五。一略标持法。二显待时。三别辨待主。四别示待处。五叙略所备。初又有二。此初标所持之法也。言如是者。总叹令生清净可希望三信之格言也。所说协理依信教曰如。所禀资成依成顺教曰是。言我闻者。此后显能待之闻也。大乘基云。传法菩萨自指己身言。如是法亲从佛闻故名我闻。非谓我者定属一人。我谓诸蕴世俗假者。令传法者随顺世间自指称我。即是无我之大我也。乃至云。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从佛闻。为令众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从佛闻。文义次定无所增减。是故闻者应正闻已。如理思惟当勤修学。言一时者。第二总标说教时也。兴公云。即法王开示妙理之辰。大众餐受秘法之日。良由一会闻者根欲有利有钝。如来神力或延短念作长劫。或促多劫为一念。不决定故。即说听者五蕴诸法刹那生灭前后相续事绪究竟。总称一时。广如慈恩法华疏述。言薄伽梵者。第三辨教主也。庄公云。然薄伽梵含有多义。无语可翻存其梵本。如瑜伽论八十三说。坦然晏坐妙菩提座。任运摧灭一切魔敌。具大势力故。名薄伽梵。又佛地论云。薄伽梵者。谓薄伽声依六义转。即如颂曰。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种义差别。应知总名为薄伽。广如彼论释。言在王舍城鹫峰山顶者。第四示说教处也。沼公云。第四说处复有二种一应身住处。即王舍城等。二法身住处。即于最清净等。又王舍城等凡圣三乘之所共居。于最清净等明诸佛不共所居。兴公云。在者居也。游化之义。虽居崛山。游化王舍故。庄公云。梵音曷罗阇王延利[口*皿]舍摩诃大那揭罗城总应云王舍大城。智度论云。摩揭陀王有生一子。一头两面四群。后大成人有大势力。诏阎浮提天下取诸王一万八千置此上中。因此立为王舍城。具说如彼。善见论云。此城最大纵广三百由旬。有八亿户八万聚落。梵音近栗陀罗鹫俱吒峰钵跋多山。此间应言鹫峰山。智度论云。鹫鸟居山顶故名鹫头山。问。此山在何所。答三藏云。摩揭提国古王舍城东北角有鹫峰山。接山岭有王舍城。又如西域记广述。山及城事烦故不陈。兴公引法华论云。如王舍城胜余城舍故。耆阇屈山胜余诸山故。显此法胜故。彼论意言。城胜余城。无丽物而不出。法胜余法。无善德而不备。犹山胜余山为好鸟之所止。法胜余法为上圣之所止游故。又教妙如城含妙理故。义高如山出二乘故。令说此经在城居山。亦有此表。广如彼疏述。居下也。玉篇云。于者居也。最者最究竟也)。
于最清净甚深法界。诸佛之境如来所居(沼公云。明应身住处。下明法身住处。离二障故名最清净。不共二乘故名甚深。诸法自性名法界。即此法身是诸佛镜智所缘故。功德性边即为佛土。法身所依名如来所居。即功德义相边名自性法身。以功德相即依真如。或智内证云如来居。问。何故须明二种住处。答。欲显三身非即离故。兴公云。此显不共住处也。即以六义辨不共住。何者为六。一无比义。二出障义。三离言义。四体性义。五所证义。六依止义。言无比者即最也。最者即最上最胜究竟之义。无有一法于无垢如可挍其胜故。言出障者即清净也。二障种习皆悉断弃故云清净。言离言者即甚深也。性离万像绝诸言虑故云甚深。言体性者即法界也。如来妙德无有一法离法如如而有体性故云法界。界即性义故。言所证者即诸佛之境也。法如如智名为诸佛镜智。若起垢累遂尽内证如如而成自德故曰佛境。言依止者即如来所居也。言如来者。即瑜伽云。言无虚妄故名如来。言所居者即依止住义。如经云。是第二身依于法身得显现故。然初句言于最清净。于者居也。论语乡党篇云。孔子于乡党。即玉篇云。于者居也。今准此言如来法身居法性土。欲言于最清净乃至如来所居)。
与大苾刍众九万八千人(第五叙所被机也。沼公云。众成就五门分别。广如彼疏。总有十八众。一声闻众。乃至十八近事女众。初声闻众文分为四。一标类举数。二叹其德。三列其名。四明诣佛。此即初也。兴公云。大苾刍众者。即法华论云行成就。九万八千者。亦彼论中数成就也。与者即兼并共及之义。如智论云。一处一时一心一惑一见一道同解脱。是名为共。梵音摩诃。周云大也。大有六义。一者数大。九万八千故。二者离大。大障断故。三者位大。大罗汉故。四者德大。备智断故。五者名大。令普闻故。六者识大。大人天众所识故。梵云苾刍自有三义。初名怖魔。剃发染衣天宫动而魔怖也。次名乞士。身为道器。乞食次身也。后名破恶。圣人道长存恶以证果也。无有此方一句可当。故诸经中皆破梵音。众多之义三数以去皆言多。故不可以彼两知之。僧释此众也)。
皆是阿罗汉。能善调伏如大象王。诸漏已除。无复烦恼。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所作已毕。舍诸重檐。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得大自在。住清净戒。善巧方便。智慧庄严。证八解脱。已到彼岸(兴公云。此揔叹其德。即彼论中摄功德成就也。阿罗汉者即含杀贼·不生·应供之三义也。性·事两障既尽。心性必善调顺故。善调如大象。即法华论云。善得心惠解脱故名心善调伏。善诸漏者。即三漏现起流注为义。得二解脱心遂自在。自在心故云已除。除者尽也。言烦恼者。即漏之种子。离现起漏相应所缘二缚必解脱。故云无复烦恼也。离定障故云心善解脱也。断性障故云惠善解脱也。所作已毕者。对治降伏烦恼怨敌故即道漏也。言重担者。即后生生染之蕴。圣道若漏便弃后身生染诸法。故云舍也。己利者涅槃也。遂者及也至也。生死之担既弃。涅槃之利至获。故云得己利也。诸有者即三有也。烦恼能为三有之因。亦苦亦结故云有结也。诸得涅槃之利者。必尽三有之染因。故尽有结也。得大自在住清净戒者。即法华论云。善得正智心解脱也。得正智而证无为故。云得大自在也。尽诸漏而无复犯故。云住清净戒也。善巧方便智慧庄严者。即彼论中。其心自在也。诸得心自在者。皆成善知见道修道智也。惠庄严证八解脱已到彼岸者。亦彼论中。到第一究竟也。故彼论云。善得天智。心得解脱。善得神通。无净三昧等。诸功德故也。智惠庄严者。根漏也。证八解脱者。定漏也。皆阿罗汉者。果漏也。即从多而言三满。皆圆成波罗蜜多种姓声闻故云到彼岸也。又有七双解罗汉德。广如彼疏。沼公复依法华论说。如彼疏也)。
其名曰具寿阿若憍陈如。具寿阿说侍多。具寿婆湿波。具寿摩诃那摩。具寿波帝利迦。大迦摄婆。优搂频螺迦摄。伽耶迦摄。那提迦摄。舍利子。大目乾连。唯阿难陀住于学地(沼公云此列名有二。初列无学。次简别有学。列无学中有十一人。诸经列名前后不定。令此多依出家前后。此中前五人即最初苾刍也。言具寿者。具福惠二命故云具寿。梵云阿若多憍陈那。憍陈是婆罗门姓也。那是男声。阿若多是解义。初语解故。初转法轮故。佛问解未。五人之中陈那先报我今已解。因以为名。名为初解。憍陈之姓乃为众多。以解标名。那是男声。以男简女。故后云那。次阿说马侍多胜云也。略纂云。此比丘威仪第一。善顺佛教胜于善马故言马胜。次婆湿者。此云气息。今此比丘初生之时。感阴阳气而有秀异。名为气息。次摩诃那摩者。此云大名。此人生时陆地生花。由感此祥有大名称。又出家已有大智辩缘振声响。故曰大名。佛本行经云。师子类王有其四子。一净饭王有二子。一是悉达二是难陀。二白饭王有二子。一难提迦。二婆提利迦。三解饭王有二子。一阿难陀。二提婆多。四甘露饭王有二子。一阿尼卢豆。二摩诃那摩。此即是也。次婆帝利迦者。此云善贤。是白饭王第二子也。次大迦摄婆者。此云大饮光。婆罗门姓。上古有仙身有光明。弊日月之光。迦摄是彼之种。此迦叶身亦有光。故以为名。大富长者之子。少欲知足。次优类频螺迦摄者。此云木菰。其胸有痽状如木菰。又池中龙从彼为称。次伽邪者山名也。即象头山。从山为名。次那提者河名也。此人近河为住处。故以立名。次舍利子者。此云鹙子。以母才辨喻如鹙鸟。以母显之故云鹙子。次大目乾连者。此云大采寂氏。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豆而食。因以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口。取母氏名。次唯阿难陀等者。简别有学。梵云阿难陀。此云庆喜。世尊成道内外皆庆。当喜之时而生故)。
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于晡时从定而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第四诣佛文分为五。一结数。二来时。三出定。四诣佛。五到仪。下文准此。烦故不科。晡音补胡反。申时曰晡也)。
复有菩萨摩诃萨。百千万亿人俱(沼公云。明菩萨众。文亦分四。此即标类举数。诸经论说数大小别。此应云百分千万亿菩萨。庄公云。梵音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此云觉有情大有情。释有多复次。广如彼疏。烦故不述)。
有大威德。如大龙王(沼公云。第二叹德有二十五句经文。分为二十二种德。一具大神通德。乃至二十二证法无疑德。此即第一德具大神通名大威德。能除不信能生善根。犹如大龙。能降雹除不信。能注雨生善芽故)。
名称普闻。众所知识(第二明名高他委德。名称普闻无量世界。咸为一切众生所识。贞公云。召体为名。显能为称。普有二种。一远近普。自主他主远闻名故。二上下普。若劣若胜皆称赞故。识者得名。知者闻称)。
施戒清净。常乐奉持(第三明修因圆满德。总摄六度。修因始圆。七最胜中无染最胜名为清净。或三轮净故。恒修不舍名乐奉持。即长时意乐。七最胜六意乐。各举于一以显其余)。
忍行精勤。经无量劫(七大性中精进大性。亦影摄余。即是合明忍辱精进)。
超诸静虑。系念念现前。开阐慧门。善修方便(此诸菩萨入地已上念念倍前。及过二乘名超。恒在定故名系念现前。敷扬法教名开阐惠门。故法花论云。其智慧门名阿含甚深。决择会通名善方便。叉善修方便愿力等)。
自在游戏。微妙神通(第四明现相利生德。准花严经。佛子有十种游戏神通。一现舍天寿。二现受生。三现为童子。乃至十八涅槃。意示诸相为利众生。广如大般若最胜天王会中释)。
逮得总持。辨才无尽(第五明具辩说法德。逮者及也至也。得四总持及四辩才皆悉无尽。不唯七中不断尽。辨胜故无尽故。由利不息故皆无尽)。
断诸烦恼。累染皆亡(第六明离诸障染德。惑·业·苦三如次烦恼·累·染。又烦恼者是种子也。累者现行也。染者即习气。辨一门知障也。已断正断将断故得云皆亡)。
不久当成一切种智(第七明绍佛不断德。此诸菩萨越前二劫。或处法云皆补一生。称为不久。菩提在未来故曰当成。得萨般若云一切种智。谓种类。谓空有理事名一切种。于此咸达名一切种智。依主释也。一切种者此是境声)。
降魔军众。而击法鼓(第八明降伏魔怨德。魔即四魔。烦恼·蕴·死·天也。军即十军。欲·忧·愁·饥·渴等。广如法华章述。魔军从化胜敌先鸣。显实开权为击法鼓)。
制诸外道。令起净心(第九明摧诸外道德。具四无畏摧诸外道。令生正信云起净心)。
转妙法轮。度人天众(第十明继佛宣扬德。于资粮等五位转其四位二种不退法轮。广如法华疏辨)。
十方佛土悉已庄严(第十一明严净佛土德。开闭一切诸恶趣门净土之义。广如无垢称经及疏)。
六趣有情无不蒙益(第十二明他利不虚德。言六趣者。梵云底唎瞿尼多。译为傍生。梵云那丽多。又云闭戾多。译云饿鬼。梵云未奴沙。译云人也。天趣·修罗·地狱三名及六趣之义。如法华疏。善知根性而于六道现形说法。其见闻者皆蒙利益)。
成就大智。具足大忍(第十三明自利具忍德。兴公云。大智者即证秘法二空之智也。所证之理既广大。故能证之智亦复随大。故曰大智。无有深法而不察者。故云具大忍。大忍者。即谛察法忍。微察诸法无措类故)。
住大慈悲。心有大坚固力(第十四明常摄有情德。慈能与乐。悲拔苦。俱言大者。异二乘故。有大坚固力者。常行不舍名为坚固。此意由愍众生精进不懈。见生死苦如梦不实。思求佛智故行慈悲。其心坚固。广如疏述)。
历事诸佛。不般涅槃(第十五明侍佛不灭德。于一切佛常修正行。云历事诸佛。为度众生无息时故。不求般涅槃。由利他不息故)。
发弘誓心尽未来际(第十六明弘抚无穷德。发四弘愿能尽未来)。
广于佛所深种净因(第十七明深殖善因德。即于佛所修十供养名为净因。或净之因。或因即净)。
于三世法性悟无生忍(第十八明了法无生德。即悟三无生忍。依空解脱门观遍计性悟本性无生忍。依无愿门观依他起悟自然无生忍。依无相门观圆成实悟惑苦无生忍。问。遍计体无。圆成常住。今此经文云三世法。如何得云观于三性得三种忍。答。于依他上观遍计无。即依他中亦有圆成。非即离故。辨中边云。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故三世者但举依他显余二性也)。
逾于二乘所行境界(第十九明缘境不共德。二乘缘境行相可得。菩萨不尔。又菩萨了二空。二乘唯了一空。故云逾于二乘)。
以大善巧化于世间(第二十明善巧化生德。依六神通及外六种方便。而化世间。或依大乘蕴等诸善巧法。以化世间。简小乘故名大善巧)。
于大师教能敷演(第二十一明阐扬圣教德。立教不虚故曰大师。即如来也。善能解释故云敷演。已得总持殊胜四辩故能敷演。住善慧地故)。
秘密之法。甚深空性。皆已了知。无复疑惑(第二十二明了法无疑德。秘密即四秘密也。即三空性名为甚深。后智能了根本智。知事理疑尽故无复疑)。
其名曰无障碍转法轮菩萨。常发心转法轮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沼公第二列名有五十三人。德高名广。见闻获益。于中立名。或从本愿。或从德行。自他胜行以立其名。初二说法。后二精勤。此为说法修勤对。得说不退转故云转法轮。无有障故云无障碍等。得乐说不退故。弘法无息故。云常发心等。自利恒勤故名常精进。利他常策故云不休息。或他利自利对)。
慈氏菩萨。妙吉祥菩萨。观自在菩萨(此为拔苦与乐对。初即与乐拔苦。吉祥与乐。观音拔苦)。
总持自在王菩萨。大辨庄严王菩萨(此为持法说法对。于第九地能离二愚具足四辨故。云总持自在。具足七辨常说大乘故。云大辨庄严)。
妙高山王菩萨。大海深王菩萨(此为智高定邃对。智惠难仰故云妙高山。其定叵测故云大海深。智定自在并称为王)。
宝幢菩萨。大宝幢菩萨(此为了有了空对。了有高胜故云宝幢。了空高胜故云大宝幢)。
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此为大悲大智对。大悲荷负遍地为藏故云地藏。能以虚空而为宝藏故云虚空藏)。
宝手自在菩萨。金刚手菩萨(此为济贫破障对。手出珍宝能破贫穷故云宝手自在。智手能坏自他二障故云金刚手)。
欢喜力菩萨。大法力菩萨(此为难屈降他对。欢喜意乐常行难屈故云欢喜力。大乘法施能摧他惑故云大法力)。
大庄严光菩萨。大金光庄严菩萨(此为自严严他对。以大智定光而自庄严故云大庄严光。以金光明经而利于物故云大金光庄严)。
净戒菩萨。常定菩萨。极清净慧菩萨(此为大福大智对。此三三学因各得圆满。如次立名)。
坚固精进菩萨。心如虚空菩萨。不断大愿菩萨(此为不退常修对。以三练磨荣勤无退名坚固精进。其心无碍故云心如虚空。四弘不舍名不断大愿)。
施乐菩萨。疗诸烦恼病菩萨。医王菩萨(此为疗身疗心对。疗身病故云施药。疗心病故云疗烦恼。并除身心病故云医王)。
欢喜高王菩萨。得上授记菩萨(此为他进自进对。若见众生含笑先言。令生欢喜而得自在故云欢喜高王。处灌顶位得上授记故云得上授记)。
大云净光菩萨。大云持法菩萨(此为除闇持法对。大法智云含众德水皆名大云。下皆准此。能除垢闇故云净光。含诸功德故云持法)。
大云名称喜乐菩萨。大云现无边称菩萨(此为他乐远闻对。美名遍布闻者喜乐故云名称喜乐。五教反名遍十方故云现无边称)。
大云师子吼菩萨。大云牛王吼菩萨(此为能作能除对。所作决定故云师子吼。能摧怨敌故云牛王吼)。
大云吉祥菩萨。大云宝德菩萨(此为他自获益对。能生大福利故云吉祥。善法自严故名宝德)。
大云日藏菩萨。大云月藏菩萨(此为破恶证真对。破不善闇故云日藏。能令安乐故云月藏)。
大云星光菩萨。大云火光菩萨(此为能照能成对。种种明照故云星光。随情成就故云火光)。
大云电光菩萨。大云雷音菩萨(此为示道警悟对。于生死夜能作照明故云电光。说法警利故云雷音)。
大云慧雨充遍菩萨。大云清净雨王菩萨(此为生善灭恶对。法能生智无不利故云慧雨充遍。法能除障有自在力故云清净雨生)。
大云华树王菩萨。大云青莲华香菩萨。大云宝栴檀香清凉身菩萨(此为成因现果对。因行已圆将得觉果故云华树王。能敷妙理功德远闻故云青莲华香。得清净法身具足五分香故云宝栴檀香)。
大云除闇菩萨。大云破翳菩萨(此为破闇除执对。能破痴闇故云除闇。能破二执故云破翳)。
如是等无量大菩萨众(总结)。
各于晡时从定而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诣佛文段有四。如前分别)。
复有犁车毗童子五亿八千(第三文分为四。此标类举数。此之滑皮。即是王种。如祇域长者寺)。
其名曰师子光童子。师子慧童子(有决定智光。有决定慧。能以正法授诸有情。如次配三)。
因陀罗授童子。大光童子。大猛童子。佛护童子。法护童子。僧护童子(天帝所授名因陀罗授。能以火破自他闇名大光。勇明决修道名大猛。三宝护念如次得名)。
金刚护童子。虚空护童子。虚空吼童子。宝藏童子。吉祥妙藏童子(如名准释)。
如是等人而为上首(总结)。
悉皆安住无上菩提。于大乘中深信欢喜(欢德。至不退位云安住菩提。又持正法云安住菩提。证不坏信云深生欢喜)。
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诣佛)。
复有四万二千天子。其名曰喜见天子。喜悦天子。日光天子。月髻天子。明慧天子。虚空净慧天子。除烦恼天子。吉祥天子。如是等天子而为上首。皆发弘愿护持大乘。绍隆正法能使不绝。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次列诸天亦四。同前。多三十三天及四王天。以近先列。世俗立名。不可具释。叹德中。一发四弘愿。二守护大乘。守护大乘即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则能绍隆正法。正法有三。谓正证正行正教。自能令他依正教起正行证正果。故使不绝)。
复有二万八千龙王。莲华龙王。[醫-酉+言]罗叶龙王。大力龙王。大吼龙王。小波龙王。持驶水龙王。金面龙王。如意龙王。是等龙王而为上首。于大乘法常乐受持。发深信心。称扬拥护。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文四如前。依此花池住故曰莲花。[醫-酉+言]罗此云树。钵拏此云叶。依此树住。或食此叶故以立名。乃至如意依殊为名。叹德有三。一受持正法二起深信心。三守护赞说)。
复有三万六千诸药叉众。毗沙门天王而为上首。其名曰庵婆药叉。持庵婆药叉。莲华光藏药叉。莲华面药叉。颦眉药叉。现大怖药叉。动地药叉。呑食药叉。是等药叉。悉皆爱乐如来正法。深心护持不生疲懈。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文亦分四。药叉此云勇健。亦云捷疾。叹德有三。一爱正法。二能护持。三不疲倦)。
复有四万九千揭路荼王。香象势力王而为上首(鸟王众此云妙翅。有势力能怖香象故云香象势力。或可鸟象类别)。
及余健闼婆阿苏罗紧那罗莫呼洛伽等。山林河海一切神仙。并诸大国所有王众。中宫后妃净信男女。人天大众悉皆云集(总举余众。兴公云。健闼婆者此云寻香行。阿萝罗者此云非天。紧捺落者此云歌神。莫呼落伽者此云大腹。即莽蛇等)。
咸愿拥护无上大乘。读诵受持书写流布(叹德有四。一愿拥护。二自诵持。三书写。四流布)。
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诣佛)。
如是等声闻菩萨。人天大众龙神八部。既云集已(总结有二。此初结也)。
各各至心合掌恭敬。瞻仰尊容。目未曾舍(次明仪轨。求法专诚故至心。表冥所说故合掌。祟仰恭。恭深曰敬。睹相严身希成佛果故仰尊容。更无异盻故不暂舍)。
愿乐欲闻殊胜妙法(第四明说因成就。因众欲闻佛方可说)。
尔时薄伽梵。于日晡时。从定而起(此第五明说时成就)。
观察大众(第六明审机圆满。或名说仪圆满)。
而说颂曰。
金光明妙法 最胜诸经王 甚深难得闻。
诸佛之境界 我当为大众 宣说如是经(第七明标说圆满。有二十四颂大分为三。初一行半总标深妙许为众宣。次二十半别标所说叹胜令习。彼有二行总结胜益赞人劝学。此即初也。梵云伽他。此云颂。歌美之义。旧云偈讹毗也。此一行半中。初二句标能诠教。次二句标所诠义。后二句许当为说。以能诠彼菩提涅槃深因妙果故。云最胜诸经王。以下诸文。广如疏述)。
并四方四佛 威神共加护 东方阿閦尊。
南立宝相佛 西方无量寿 北方天鼓音(下二十行半别标也。于中分四。初三行半标寿量品乃至依空满愿品经之正宗。正所明法谓二因果。二众生身不具下有六行颂。标正宗之中举能劝之。三护世四王众下有五行颂。标观察品已下乃至付嘱品流通分中正所修行。四若有闻是经下六颂。标诸品中赞劝持读。初三行半中复分为七。一行半标寿量品。二我复演妙法一句标三身品。三吉祥忏中胜等二句标忏悔品。四净除诸恶业等二句标灭障品。五常与无量乐一句标净地品·莲花业喻品·金胜陀罗尼品。六一切智根本一句标重显空性品。七诸功德庄严标依空满愿品。释迦四佛同说此经故云并四方四佛。沼公。广说四佛因缘也)。
我复演妙法 吉祥忏中胜 能灭一切罪。
净除诸恶业 (三身菩提名为妙法。依愿三身而行忏悔。忏悔中胜故云忏中胜。三世三业苦果烦恼。皆能折伏故云能灭一切罪。业及业因俱名要业)。
及消众苦患 常与无量乐 一切智根本。
诸功德庄严 (此所感果名众苦患。修六度行得十王果并佛位果乐故。云常与无量乐。以真如理为诸功德之所依止故。云一切智根本。由依真理故能圆满一切功德真实庄严故。云诸功德庄严)。
众生身不具 寿命将损减 诸恶相现前。
天神皆舍离 (自下标正宗之中举能劝觉。于中分二。初三行半举诸革苦难令生厌。后两行半令忻修学。初复分二。初二行明恶果。后一行半明苦因。初中又二。初一行内身苦。后一行外缘苦。此即内身。身不具者阙诸根也。即生苦收。业尽缘终。名寿命将损。即死苦也。鸟鸣百怪。头上花萎。为诸恶相现。即老病苦也。诸业尽若现前不能修善。名天神舍离)。
亲友怀瞋恨 眷属悉分离 彼此共乖违。
珍财皆散失 (此明外缘苦。初句明怨憎会苦。次句明爱别离苦。彼此共乖违下二句明求不得苦也)。
恶星为变怪 或被邪蛊侵 若复多忧愁。
众苦之所逼 (此一行颂明外苦因也)。
睡眠见恶梦 因此生烦恼 (此半行颂明内苦因)。
是人当澡浴 应着鲜洁衣 于此妙经王。
甚深佛所说 专注心无乱 读诵听受持。(自下明经力能除令忻修学有三。初半修行仪。次一行正修行。后一行结经功力。正修行中。初二句明所学法。后二句明正修行。广如疏述)。
由此经威力 能离诸灾横 及余众苦难。
无不皆除灭 (结功德力)。
护世四王众 及大臣眷属 无量诸药叉。
一心皆拥卫 (自下标流通分有五行。标正所修行。此标观察人天品·四天王护国品·无染着品·如意宝珍品)。
大辨才天女 尼连河水神 诃利底母神。
坚牢地神众 (此一行标大辨才天女品·吉祥天女品·及增长财物品·坚牢地神品。诃利底此云青色。有五百子。极护三宝并小男小女等也)。
梵王帝释主 龙王紧那罗 及金翅鸟王。
阿苏罗天众 如是天神等 并将其眷属。
皆来护是人 昼夜常不离 (此二行标僧慎尔耶品·王法正轮品·善生王品·及诸天药叉护持品)。
我当说是经 甚深佛行处 诸佛秘密教。
千万劫难逢 (此一行颂标授记品以下文也。甚深行处者。标授记品·除病品·流水品·舍身品。无上菩提唯佛能了名佛行处。除病等品是佛因行。诸佛秘密教等二句标诸赞叹品及付嘱品)。
若有闻是经 能为他演说 若心生随喜。
或设于供养 (自下六行第四段标流通分诸品之中劝赞持读。于中分三。初一行标劝持读。次三行明得益。后二持教行轨则。此即初也)。
如是诸人等 当于无量劫 常为诸天人。
龙神所恭敬 (此一行明得益有三。初得卫护。此即初也)。
此福聚无量 数过于恒沙 读诵是经者。
当获斯功德 (此一行明第二成胜因)。
亦为十方尊 深行诸菩萨 拥护持经者。
今离诸苦难 (此第三明圣所守护)。
供养是经者 如前澡浴身 饮食及香华。
恒起慈悲意 若欲听是经 令心净无垢。
常生欢喜念 能长诸功德 (教持经轨分二。初一行令利他。后二行明自利)。
若以尊重心 听闻是经者 善生于人趣。
远离诸苦难 (总结劝有二。此一行结得胜果劝也)。
彼人善根熟 诸佛之所赞 方得闻是经。
及以忏悔法 (此一行后结成胜果劝也)。
金光明最胜王经如来寿量品第二。
(沼公云。略以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言来意者。略且有五。一令生正解。二令得菩提。三令得涅槃。四令起妙行。五为机感。言生正解者。从此品已下至依空满愿品来九品明经正宗。初二品明果。五品明行。后二品明境。今此一品即是总明菩提涅槃。并别明涅槃。从若不闻如来为说菩提涅槃。即不能正解脱。既不正知。何能求习菩提涅槃无上胜果。故此先果令生正解。二令得菩提者。诸佛出世本欲令生获菩提果。果不虚得必藉行因。因托境生行方得立。若不先明其果。不能令起忻心。忻心既生既愿修行。既令修行次明其境。先说如来寿量。欲令闻者证得菩提。故序品后有此品生。三者为得涅槃者。欲令众生见涅槃已生难遭想等。故现涅槃令乐圆寂。故序品后明如来寿量乃至广说。广如疏述。二释品名者。梵云多陀如阿伽度来阿庾婆寿跋罗拏量。总此应言如来寿量品。三身诸佛俱名如来。寿即是命。量谓限量。或谓量度。即量度贬量佛寿之限齐。即如来之寿量。或如来寿之量。皆依主释。即住法性而凝然。随愿缘而相续。应物机而无断。寿德难测。广如疏述。三解妨者。问。佛有三身。今明何身寿命。答。具明三身。故经云。法身性常住等。即是法身也。又云。诸佛无作者等。即是报身也。又云。权现于化身。即是化身。故通三佛。如是妨难。如疏广述)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妙幢(沼公云。就此品中。大文分二。初总说菩提涅槃。二尔时妙幢菩萨观于佛前已下。别明涅槃。初文有五。一妙幢疑佛寿促。二他佛说命无穷。三释迦自陈常安。四喜见重成不灭。五时众领解获益结成。初文有三。一举念请人。二明所疑境。三述疑所因。初文又三。一明住处。二列其名。三略叹德。此初二文。胜智迥秀独超群表。假喻立称名曰妙幢。梵云鸲嚧只啰。此云妙。鸡头云幢。旧云信相。信性是净。妙义相似。幢者高头。故谬云相)。
已于过去无量俱胝那庾多百千佛所。承事供养殖诸善根(叹德。俱低者。准俱舍论。十亿为一俱胝。准花严经。万万为亿。亿亿为[物-勿+句]梨。[物-勿+句]梨者是俱胝。音少讹耳。余文如疏。殖训种也)。
是时妙幢菩萨独于静处作是思惟。以何因缘释迦牟尼如来寿命短促唯八十年(明所疑境)。复作是念。如佛所说有二因缘得寿命长(述疑所因有三。初牒所疑因。二假为征释。三成前疑意。此即初也)。
云何为二。一者不害生命。二者施他饮食(假为征释)。
然释迦牟尼如来。曾于无量百千万亿无数大劫。不害生命行十善道。常以饮食惠施一切饥饿众生。乃至己身血肉骨髓。亦持施与令得饱满。况余饮食(此成前疑意。此经文及涅槃第三。长寿因缘万行皆是得三身故。但举施食及不杀生。此通有情寿命因缘故偏举问。欲令依身长道接物便宜故也)。
时彼菩萨。于世尊所作是念时(第二他佛说寿无穷有六。一他佛现身。乃至六说已不现。此即初也。文分为八。一应时节现。乃至八略指总结。即此初也。以佛说法无四非故。所以于菩萨念时现故)。
以佛威力其室忽然广博严净。帝青琉璃种种众宝。杂彩间饰如佛净土。有妙香气。过诸天香芬馥充满(第二变出净方有四。一举能变人。二明变土量。三所变土相。四明香熏。帝青琉璃者。是帝释琉璃宝胜故偏举也)。
于其四面各有上妙师子之座。四宝所成以天宝衣而敷其上。复于此坐有妙莲华。种种珍宝以为严饰。量等如来自然显现(第三变宝坐有四。一坐体。表四生类皆得成佛故现四坐。以天宝衣等者。二明敷设。表其净分。复于此坐等者。三明庄严。表出生死得七觉花。四坐量。宝座称身故云量等如来。不由如幢力故云自然)。
于莲华上有四如来。东方不动。南方宝相。西方无量寿。北方天鼓音。是四如来各于其座跏趺而坐(第四如来垂降花坐喻法身。四佛表四德。四方喻四相。四德翻彼不生住异灭故四方现)。
放大光明周遍照耀王舍大城。及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佛国土(第五光照境光有三。即一王舍。二大千。三十方。欲显三身故现三等)。
雨诸天华奏诸天乐(第六光现喜祥也)。
尔时于此瞻部洲中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以佛威力。受胜妙乐无有乏少(第七光利群生有二。初得乐。后离苦。此初也。十方蒙益经略不论)。
若身不具皆蒙具足。盲者能视。聋者得闻。哑者能言。愚者得智。若心乱者得本心。若衣无者得衣服。被恶贱者人所敬。有垢秽者身清洁(此离九苦。准文可知)。
于此世间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皆显现(第八略总结也)。
尔时妙幢菩萨。见四如来及希有事。欢喜踊跃合掌一心。瞻仰诸佛殊胜之相(第二妙幢喜问。于中有二。初睹佛情欣。二请除疑惑。此初也。并希有事。观四如来大人之相云殊胜相)。
亦复思惟释迦牟尼如来无量功德。唯于寿命。生疑惑心。云何。如来功德无量。寿命短促。唯八十年(请除疑惑有二。初心疑。后言请。相好等同诸佛。寿命异弥施等。故言唯于寿命生疑惑心)。
尔时四佛。告妙幢菩萨言。善男子。汝今不应思忖如来寿命长短。何以故。善男子。我等不见诸天世间梵魔沙门婆罗门等人及非人。有能算知佛之寿量知其齐限(第三彼佛为答有三。初略举难思。次集众为释。后结成因果劝勿生疑。初中有二。初余不能测。后唯佛能知。此初也)。
唯除无上正遍知者(唯佛能知)。
时四如来。欲说释迦牟尼佛所有寿量。以佛威力。欲色界天诸龙鬼神健闼婆阿苏罗揭略荼紧那罗莫呼洛伽。及无量百千亿那庾多菩萨摩诃萨。悉来集会入妙幢菩萨净妙室中(集众为辨。初集众。后为辨。此集众也)。
尔时四佛于大众中。欲显释迦牟尼如来所有寿量。而说颂曰(为释有二。初结集叙。后佛为说。此初也)。
一切诸海水 可知其滴数 无有能数知。
释迦之寿量 析诸妙高山 如芥可知数。
无有能数知 释迦之寿量 一切大地土。
可知其尘数 无有能算知 释迦之寿量。
假使量虚空 可得尽边际 无有能度知。
释迦之寿量 (为说也。分二。初四行过喻分。第五一行过算分。喻分四行中相传两释。一云。四行如次显净·我·乐·常四德。如次能除不信。着我·畏苦·舍心四障。一云。约佛四身以显寿量。谓化·应·亦应亦化·非应非化。如次为喻。化身此没彼现。故以水喻。化依应现如水出山。故以山为喻。俱句自受用如地为山水二依。第四喻法身。以无形相故)。
若人住亿劫 尽力常算数 亦复不能知。
世尊之寿量 (过算分故)。
不害众生命 及施于饮食 由斯二种因。
得寿命长远 是故大觉尊 寿命难知数。
如劫无边际 寿量亦如是 (结成因果劝勿生疑。此二颂结成二因感长寿果)。
妙幢汝当知 不应起疑惑 最胜寿无量。
莫能知数者 (劝勿生疑)。
尔时妙幢菩萨。闻四如来说释迦牟尼佛寿量无限白言。世尊。云何如来示现如是短促寿量(第四妙幢重请。佛寿长我已略解。有何所以现斯短寿。释迦说短。四佛说长。彼此相违故作此难也)。
时四世尊告妙幢菩萨言。善男子。彼释迦牟尼佛于五浊世。出现之时(第五彼佛广陈文分为三。一标。二释。三成就。初标中有三。一标现短寿时。二标现促所以。三结短寿。此标时也)。
人寿百年禀性下劣。善根微。复无信解(标现促所以有二。一为灭恶即舍生死。二为生善即令得菩提。浊有五种。此中举四。一命浊。谓人寿百年。二有情浊。此中有三。一喜意不弘。谓禀性下劣。二宿无福惠。谓善根微薄。三多有迷愚。谓无信解)。
此诸众生。多有我见人见众生寿者。养育邪见我我所见断常见等(此见浊也。我见者。依五取蕴我我所见现前行故。今者此文既别说我我所见。即总别异。人见者。即有情见。谓诸贤圣如实了知唯有此法更无余故。众生见者。即数取趣见。谓能数数往取诸趣无厌足故。寿者。见者与寿和合现存活故。养育见者。即养育现在能作士夫用故。又能增长有业故。邪见者。即五见中邪见也。我我所见。谓依五蕴起十五见等。断常见者。即是边见。断谓七断灭也。常谓四遍常等也。复言等者。等取见戒取见及钝烦恼。略无劫浊。以其外境非所化故。非恶体故。略不举之也)。
为欲利益此诸异生及众外道。如是等类令生正解速得成就无上菩提(欲令生善得菩提故。异生外道即所为人。简诸入地大菩萨众。初地已上更见长故。非不现灭)。
是故释迦牟尼如来。示现如是短促寿命(结标短寿)。
善男子。然彼如来欲令众生见涅槃已。生难遭想忧苦等想(自下第二为释文分为三。一法说。二喻合。三结说。初法说中复分为五。一解释。二假征。三为通。四却诘。五解难。此直释有三。一令于佛起希慕心。二令于法生修习意。三者曲结。此即初也)。
于佛世尊所说经教。速当受持读诵通利。为人解说不生谤毁(二令于法起修习意。十法行中略举四行。一受持。二披读。三讽诵。四解说。影显余行。且举易也)。
是故如来现斯短寿(双结)。
何以故。彼诸众生若见如来不般涅槃。不生恭敬难遭之想(此假征并为通)。
如来所说甚深经典。亦不受持读诵通利为人宣说(此通起持法心)。
所以者何。以常见佛不尊重故(此却诘并释难)。
善男子。譬如有人见其父母。多有财产珍宝丰盈。便于财物不生希有难遭之想(二喻合有二。初久住不欣喻。后见灭爱敬喻。此即初也。有人者。喻异生外道。父母者喻佛。多有财产等者。喻佛住法财丰也)。
所以者何。于父财物生常想故(此征并释也。应云于父与财生常想故。二义合明)。
善男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若见如来不入涅槃。不生希有难遭之想。所以者何。由常见故(合也。文亦有三。初合。次征。后释。三文别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父母贫穷资财乏少(此后明见灭爱敬喻文中有五。初佛为示灭喻。二敬佛难遭喻。三爱法求学喻。四征。五释。此即初也)。
然彼贫人或诣王家或大臣舍。见其仓库种种珍财悉皆盈满。生希有心难遭之想(此明敬佛难逢喻。无是救护故爱敬。言贫人者。喻异生外道。余文准上喻可知)。
时彼贫人为欲求财。广设方便策勤无怠(三明爱法求学喻)。
所以者何。为舍贫穷得安乐故(四征。五释)。
善男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若见如来入于涅槃。生难遭想乃至忧苦等想(合也。此合佛为示灭喻)。
复作是念。于无量劫诸佛如来出现于世。如乌昙跋华时乃一现。彼诸众生发希有心起难遭想。若遇如来心生敬信(此合敬佛难逢喻。文有其三。谓法·喻·合)。
闻说正法生实语想。所有经典。悉皆受持。不生毁谤(此合爱法求学喻也)。
善男子。以是因缘。彼佛世尊。不久住世。速入涅槃(此结喻也)。
善男子。是诸如来。以如是等善巧方便。成就众生(此总成也)。
尔时四佛。说是语已忽然不现(第六说已不现。已上总是他佛说释迦命无穷)。
尔时是妙幢菩萨摩诃萨。与无量百千菩萨及无量亿那庾多百千众生。俱共往诣鹫峰山中释迦牟尼如来正遍知所。顶礼佛足。在一面立(释迦自陈常安。文段有四。一妙幢来至。二启白所闻。三四佛请陈。四释迦为说。此即初也)。
时妙幢菩萨。以如上事。具白世尊(启白所闻)。
时四如来。亦诣鹫峰。至释迦牟尼佛所。各随本方。就坐而坐(四佛陈请。文分为三。初四佛俱来。次遣使陈请。后使者传命。此即初也)。
告侍者菩萨言。善男子。汝今可诣释迦牟尼佛所。为我致问。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二遣使陈请有三。初通问。次陈请。后随喜。初也)。
复作是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如来。今可演说金光明经甚深法要。为欲饶益一切众生。除去饥馑。令得安乐。我当随喜(陈请随喜)。
时彼侍者。各诣释迦牟尼佛所。顶礼双足。却住一面。俱白佛言。彼天人师致问无量。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复作是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如来。今可演说金光明经甚深法要。为欲利益一切众生。除去饥馑。令得安乐(使者传命)。
尔时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告彼侍者诸菩萨言。善哉善哉。彼四如来。乃能为诸众生饶益安乐。劝请于我宣扬正法(释迦为说。文分为二。初赞。后陈。此赞也)。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我常在鹫山 宣说此经宝 成就众生故。
示现般涅槃 凡夫起耶见 不信我所说。
为成就彼故 示现般涅槃 (后陈也。文分为三。初一持中。上二句显法报常。以报显法。下二句显化灭。后一行重成化灭)。
时大会中有婆罗门。姓憍陈如名曰法师授记。与无量百千婆罗门众。供养佛已(第四喜见重成不灭。文分为八。一陈如寄迹求愿。二如来方便默然。三佛如喜见令征。四陈如答请舍利。五喜见别示修福。六陈如更复因求。七喜见答不可得。八陈如领知常住)。
闻世尊说入般涅槃。涕泪交流(闻佛入灭悲哀。此即闻前颂示现般涅槃故现流泪。鼻所流为涕。目所出为泪。两相杂落为交流)。
前礼佛足白言。世尊。若实如来于诸众生有大慈悲。怜愍利益令得安乐。犹如父母余无等者(三举佛功德为求愿乐所以。于中分三。初归诚敬礼。次若实如来下陈佛有能为请法由。于中有二。一明世尊慈怜利益。二能与世间下明世尊三德俱备所以陈请。初文有二。一法二喻。由大慈故怜之与乐。由大悲故愍拔其苦)。
能与世间作归依处如净满月(此明三德备。此即断德。如涅槃经云。月爱三昧能作清凉。清凉即涅槃。涅槃即断德。以月喻断德故)。
以大智慧能为照明如日初出(此显智德。智能破闇。如初日出)。
普观众生爱无偏党如罗帖罗(此显因德)。
唯愿世尊施我一愿(求佛心愿)。
尔时世尊默然而止(方便默然。默然有五意。一为除讥。乃至五他除疑胜以他说为证故)。
佛威力故于此众中。有梨车毗童子名一切众生喜见(三佛加喜见征问。文中分五。初举处所。乃至五喜见能。此初三也)。
语婆罗门憍陈如言。大婆罗门。汝今从佛欲乞何愿。我今与汝(此明后二)。
婆罗门言。童子。我欲供养无上世尊。今从如来求请舍利如芥子计(四陈如答求舍利。文分为三。初陈如愿。次假设外征。后答愿所以。此即初也)。
何以故。我曾闻说其善男子善女人。得佛舍利如芥子许恭敬供养。是人当生三十三天而为帝释(后二文也。假近粗事。为显常因当得常果)。
是时童子。语婆罗门曰。若欲愿生三十三天受胜报者。应当至心听是金光明最胜王经。(喜见别示福门。即为显常因。长行答诠。颂中答理。长行有三。一令听此经。二明其所以。三者结略。此即初也)。
于诸经中最为殊胜。难解难入。声闻独觉所不能知(三明其所以有二。初二乘不知。二能为胜因。此不能知。其文可知)。
此经能生无量无边福德果报。乃至成辨无上菩提(能为胜因。能生果报者。为十王因。成辨菩提者。为三身因。真胜果报意令彼求)。
我今为汝略说其事(结略)。婆罗门言。善哉童子。此金光明甚深最上难解难入。声闻独觉尚不能知(陈如方便更复因求。文分为三。初难经深妙胜者不知。次我等智征不能依习。后殷求舍利。此初也。明菩提涅槃二空理故甚深。除二障尽故无上。凡夫比智难解现智难入。二乘定性不能趣悟。故不能知也)。
何况我等边鄙之人。智慧微浅。而能解了(我等智微不能依习)。
是故。我今求佛舍利如芥子许。持还本处。置宝函中恭敬供养。命终之后得为帝释。常受安乐(后殷求舍利分二。初述意所求。后征。云何不为我乞。此即初也)。
云何。汝今不能为我从明行足求斯一愿。作是语已(此征云何不为我乞佛身舍利。令我供养得常乐果也)。
尔时童子即为婆罗门。而说颂曰。恒河驶流水。可生白莲华(有十四颂。分之为四。初三行明难有漏之三相故无舍利。次三行明具涅槃之三德故无舍利。次四行明四人有障不得真实故无舍利。后四行明真实身具足四德故无舍利。此初也。此半行明法身无生相。恒河喻真理。駃流者喻真如。无有垢染。自性解脱非同有为。能生诸法故无舍利。犹如駃流不生莲花。见水应生物駃水尚不得生。故无舍利)。
黄鸟作白形 黑鸟变为赤(明无变异相故无舍利。黄鸟者。旧本云。[物-勿+句]枳罗此云黄鸟。形如鸽鸠。黄鸟形小。喻色蕴老不遍三界。分段老不遍无漏地。鸟形稍大。喻四蕴老遍三界故。喻变易死遍无漏地故。今此法报二老俱无。故无舍利也)。
假使瞻部树 可生多罗果 揭树罗枝中。
能出庵罗叶 (此明法身等无灭相故无舍利。瞻部树者。此洲之北临大海多有此树。树子极大亦复截食。多罗树者。传云。形大叶狭长。即具多叶。西国书此树叶。朅树罗者。此亦无翻。如汉菰。内有子小。大如枣。示灾食之甘美。庵罗者。传云。此云甘子。如是异类虽有生灭。尚无此类果等灭已而生彼等。云何无为法得有前灭而留舍利。若自性法身。三相异体故离彼。即是如来)。
斯等希有物 或容可转变 世尊之舍利。
毕竟不可得 (法合。彼等有为设可转变故云或容容彼不定。如来法身必无生灭留骨舍利。若报化身义准可知)。
假使用龟毛 织成上妙服 寒时可披着。
方求佛舍利 (此下三行明王德故无舍利。初一行明般若真实离虚妄故。或可。计用血肉肵骨集成法身。如以龟毛集成衣服以御寒。此事既无故无舍利。离前生死故)。
假使蚊蚋足 可使成楼观 坚固不摇动。
方求佛舍利 (喻法身真实微细之法。不可转异成有为粗血肉舍利。离前异故)。
假使水蛭虫 口中生白齿 长大利如锋。
方求佛舍利 (喻解脱自性不可得有有漏血肉之法。既不有生故定无灭。离前灭相故)。
假使持兔角 用成于梯蹬 可升上天宫。
方求佛舍利 (自下四行明四人有障不得四德。此意即明法身是常乐等。今此中以兔喻法身。常作无常杨。如依兔求角。为梯天宫者。喻常涅槃常德。以无常想梯悕得入涅槃宫。无有是处。由此故知无有舍利。唯此即明欲求法身舍利毕竟不得。此即初除缘觉舍心)。
鼠缘此梯上 除去阿苏罗 能障空中月。
方求佛舍利 (除声闻畏苦障。鼠喻声闻。菟角梯喻于乐德作真苦想。实无苦故计为有苦。有苦故即有无常。谓有骨舍利故今求之。即用此因希得乐德。如缘兔角梯除阿修罗不令障月。月喻涅槃。既不称实。明定不得也)。
若蝇饮酒醉 周行村邑中 广造于舍宅。
方求佛舍利 (除外道着我障。于余有漏观有我乐。以颠倒故。如蝇饮醉不能飞历村邑造于窟宅。因中十地法如城择灭如村邑。涅槃乐德如舍宅。据无为不得云造作舍宅。但云造诣。或依了因假喻造。或如外道。虽计我常。然有舍身受身之义故。谓佛身有其舍利。是倒故无舍利)。
若使驴唇色 赤如频婆果 善作于歌舞。
方求佛舍利 (除阐提不信障。由痴不信法身四德。以愚闇故喻驴唇黑。以不信故不得如来涅槃大净。如驴黑唇不可令赤如频婆果。善作于歌舞。歌喻利他行。舞喻自利行。然此文据定性二乘及无性阐提外道也)。
乌与鸺鹠鸟 同共一处游 彼此相顺从。
方求佛舍利 (此明真实法身具足四德故无舍利。亦分文为四。此初明常实德不与无常虚妄同处故无舍利)。
假使波罗叶 可成于伞盖 能遮于大雨。
方求佛舍利 (此明大乐德。若谓为苦如波罗叶。传云。各分三道不可盖而遮天雨。天雨喻变易苦。二乘作无常及苦观不能得常乐也)。
假令大船舶 盛满诸财宝 能令陆地行。
方求佛舍利 (此明大我德。以法身我如大船舶。其恒沙德如满财宝。令陆地行者。喻外道我见。外道我见心不能见真我。真我如舟。不于外道我见陆地心行故也)。
假使鹪鹩鸟 以觜衔香山 随处任游行。
方求佛舍利 (此明大净德。外道不信涅槃净德。妄计余净。如鹪鹩鸟不能衔香山游。香山喻大涅槃净德。鸟喻外道不信佛说。既真法身不无常等。明知舍利决不可得。故求舍利成本愿者。必不可得。故应观佛离三相成三德。除四障修四因。定得愿满)。
尔时法师授记婆罗门。闻此颂已亦以伽他。答一切众生喜见童子曰(第八陈如领解常住。文有二别。初经家标。后正领解。初)。
善哉大童子 此众中吉祥 善巧方便心。
得佛无上记 (此陈领解。七颂分三。初二行叹德。次四行正明所解。后一行结佛身常。以前所说说佛四德修因当证故赞善哉。赞内德中有六胜德。一相应胜德。即颂中大字是也。与七大性相应故名为大。二生位胜。即童子是也。以登初地上生如来家名为童子。三发愿胜。即众中吉祥也。发十大愿等故。四善巧胜。即善巧是也。得进上地方便故。五方便胜。即方便心是也。智二利方便故。六摄受胜。即得佛记是也。蒙佛记故)。
如来大威德 能救护世间 仁可至心听。
我今次第说 (上二句叹佛智悲。大威德是智德。能救护者是大悲德)。
诸佛境难思 世间无与等 法身性常住。
修行无差别 (自下四行明所解。初二行解常住。后二行解无舍利。初解常住即是彼果智分。略有五相。诸佛境难思者。是不可思议相。世间无与等者。是转依相。法身性常住者。是常住相。修行无差别者。是白法所成相。诸佛体皆同者。是无二为相。如是五相如沼公疏中引摄论文广述也)。
诸佛体皆同 所说法亦尔 诸佛无作者。
亦复本无生 (即是第三无二为相。有三种无二。一有无无二。二为无为无二。三一切佛无二。诸佛体皆同者。即是总句。所说法亦尔者。因释说法亦复无差。诸佛如来同事业故。诸佛无作者。不显为无为无二。由业烦恼非所为故名无作者。亦非惑业生故云无生。已上约应化释。亦显自性法身体自本有。非新生作故云无作等)。
世尊金刚体 权现于化身 是故佛舍利。
无如芥子许 佛非血肉身 云何有舍利(自下二行解无舍利。初一行半领解。后半解示有。此初也。佛身坚固亦权化身。故无舍利如芥子许。若言树影有血肉者。无有是处。佛身亦尔)。
方便留身骨 为益诸众生 (此解示有。以神通智力善巧方便。现留舍利益众生)。
法身是正觉法界即如来此是佛真身
亦说如是法 (第三结佛身常。功德所依及以积聚名为法身。道三身故。觉性觉相俱名正觉。是诸法因是诸法依故名法界。对于舍利三身俱真故名真。真既如是。所说之法亦复如是)。
尔时会中三万二千天子。闻说如来寿命长远。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欢喜踊跃。得未曾有(此明时众领解获益。文分为二。初长行闻法获益。次偈颂陈其领解。菩提心义如疏广述)。
异品同音。而说颂曰。佛不般涅槃。正法亦不灭。为利众生故。示现有灭尽。世尊不思议。妙体无异相。为利众生故。现种种庄严(此申领解。一行领常住。一行领现诸相)。
尔时妙幢菩萨。亲于佛前及四如来并二大士诸天子所。闻说释迦牟尼如来寿量事已。(自下大段第二别明涅槃。文分为三。一陈疑启请。二佛为解释。三领悟得益。初文有二。初结前所闻。后正疑请。此即初也)。
复从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若实如是。诸佛如来。不般涅槃。无舍利者(正请有五。一请法仪。二牒所闻。即是前所举文是也)。
云何经中。说有涅槃及佛舍利。令诸人天恭敬供养。过去诸佛。现有身骨。流布于世。人天供养。得福无边(三举违难有三意。一云何名涅槃。二云何不入。三既不入。云何复言留身舍利。一违教。二违世间)。
今复言无。至生疑惑。唯愿世尊。哀愍我等。广为分别(四结疑意。五请为决)。
尔时佛告妙幢菩萨及诸大众。汝等当知。云般涅槃有舍利者。是密意说。如是之义当一心听(佛为解释。文分为三。初牒疑请敕听。二正为解释。三如是妙行汝等勤修下结劝令学。此初也。言有舍利是密意说教者。杂集论说。秘密有四。一令入。二相。三对治。四转变。对治有八。一轻佛障。二轻法障。乃至八不定性障。今此为除轻佛懈怠二种障故说般涅槃。留身舍利名为密意。余文如疏)。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有其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正为解释有三。初解涅槃体。次明其相。即显不入。后释言入涅槃及留舍利所以。此初也。明体三番释。初番约三事四涅槃当体等释。次番依展转证得释。后约因圆能证。就四次文各有四。一标。二征。三释。四结。标中初对机。次开后简前。言菩萨者对机也。十法者即开章也。说有究竟等者。简异小乘所得涅槃称为大涅槃。言十法者。应云十义。即为十段)。
云何为十(初征)。
一者。诸佛如来究竟断尽诸烦恼障所知障故。名为涅槃(初三义约三事解。究竟断尽烦恼障所知障者。即是解脱也)。
二者。诸佛如来善能解了有情无性及法无性故。名为涅槃(解了有情等者。即是般若也)。
三者。能转身依及法依故。名为涅槃(能转身等者。即是法身。三事非一异名大般涅槃。身即第八流转还灭依。法即真如即迷悟依。由此藏识持诸障种。障法身胜故转第八与如合明)。
四者。于诸有情任运休息化因缘故。名为涅槃(此下三义约四涅槃。此明示现入无余也。化事休息者。即八相身示入无余)。
五者。证得真实无差别相平等法身故。名为涅槃(此明无余涅槃。文云证得故。或是自性清净涅槃。文云无差别相故。诸佛证故)。
六者。了知生死及以涅槃无二性故。名为涅槃(此明无住涅槃。无二性者即真如也。性无二故。不住生死及以涅槃)。
七者。于一切法。了其根本。证清净故。名为涅槃(自下四义依于三性总别而明。言于一切法了其根本等明者。是总故。辨中边云。此中云何根本真实。谓三自性后得能证遍计依他清净。本智能证圆成清净)。
八者。于一切法无生无灭善修行故。名为涅槃(此依遍计显。文云无生灭故。了达彼无能正修行故)。
九者。真如法界实际平等。得正智故。名为涅槃(此取能证真如无漏正智。依他起性净分记涅槃。染非能证故非涅槃也)。
十者。于诸法性及涅槃性。得无差别故。名为涅槃(于其二性得无差别者。意取所得。得是证得也。无差别理者。证圆成实性)。
是诸址法说有涅槃(结有涅槃)。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复有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第二复次依展转释。文段如前)。
云何为十(征也)。
一者。一切烦恼。以乐欲为本从乐欲生。诸佛世尊断乐欲故。名为涅槃(一切烦恼乐欲为本者。如涅槃经。染净等法皆欲为本。如入善法欲为根本。起诸染法亦同净说。以佛能断证所显理名为涅槃)。
二者。以诸如来断诸乐欲。不取一法以不取故。无去无来。无所取故。名为涅槃(言不取一法者。即由无欲于一切境不生爱着。既不爱着故更不生。故不往彼趣生去。不还此趣生来。所取即五蕴。前约无因亡。此约果灭。所显之理名为涅槃)。
三者。以无去来及无所取。是则法身不生不灭无生灭故。名为涅槃(言法身者。依有漏灭尽所显真如。是功德依名为法身。故胜鬘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无去来者。约无有为相说。无所取者。据色蕴等体说。上纯无所显正是涅槃)。
四者。此无差别非言所宣。言语断故。名为涅槃(此约涅槃体离言诠性名为涅槃)。
五者。无有我人。唯法生灭得转依故。名为涅槃(即是转依二无我理。无有我人者。无有生执。唯法生灭者。即悟法无我。由悟此理证得转依名为涅槃。此粗重转依也)。
六者。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佛了知故。名为涅槃(由二执惑尘是客。有生灭去来故。真如是主。以体常住无生灭去来故。今佛了知证得转依此心转依)。
七者。真如是实。余皆虚妄。实性体者即是真如。真如性者。即是如来。名为涅槃(惑颠倒生称虚妄。如非倒生故称实。实不倒称真如。真如体性即是法身如来。亦是心转依。但转释异耳)。
八者。实际之性。无有戏论。唯独如来证实际法。戏论永断。故名为涅槃(真如法身即是实际。离倒妄显故无戏论。佛证实际法故戏论断名为涅槃。即是道转依也)。
九者。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由佛永断妄戏论故得此无生。无生是实。愚夫未断生虚妄故漂溺生死。如来无此名为涅槃。即是广大转依)。
十者。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槃(有为不实是从缘生。法身实体不从缘生。故名涅槃。归圆成实是一切法所归趣故)。
善男子。是谓十法说有涅槃(结也)。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复有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第三复次文四如前。此初标也。文三如前)。
云何为十(征也)。
一者。如来善知施及施果。无我我所。此施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二者。如来善知戒及戒果。无我我所。此戒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三者。如来善知妨忍及忍果。无我我所。此忍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四者。如来善知勤及勤果。无我我所。此勤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五者。如来善知定及定果。无我我所。此定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六者。如来善知慧及慧果。无我我所。此慧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此依因圆能证释。即修十度因满能证大般涅槃。初六即前六度。修行施等为七最胜所摄成度。今此经中且举巧便一介最胜。三轮清净趣涅槃胜以显于余。若修不圆不证涅槃。故施即见有能施施物所施果。即见有果。谓希报恩及等流·异熟·士用·离系之果。此我法执名不正分别。见能所施谓我执。见有施物即我所。此等永除所显之理。或即六度涅槃之相并名涅槃。余准此释耳)。
七者。诸佛如来。善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一切诸法皆无性。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由拔济方便知诸有情及一切法皆无实故三轮清净。故无分别无染拔济)。
八者。若爱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众苦恼。诸佛如来。除自爱故。永绝追求。无追求故。名为涅槃(若见自身为求菩提。是爱未亡起追求者即是染愿。不亡相故受诸苦恼。既三轮空无自身爱。无染追求。即正愿满)。
九者。有为之法。皆有数量。无为法者。数量皆除。佛离有为证无为法。无数量故。名为涅槃(由思择力知有为法有其数量。以有生灭形假形量故。无为不尔。即称于如无能所思择。故云证无为法无数量故)。
十者。如来了知有情及法。体性皆空。离空非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为涅槃(由能了知有情空成就有情智。了知法空成就佛法智。俱无亡相故。皆空离空非有空性。此所证理即是法身名为涅槃)。
善男子。是谓十法说有涅槃(结也)。
复次善男子。岂唯如来不般涅槃。是为希有。(明涅槃相答不涅槃。文亦分四。一标。二征。三释。四结。初标不入涅槃)。
复有十种希有之法。是如来行(标不入所以也)。
云何为十(征也)。
一者。生死过失。涅槃寂静。由于生死及以涅槃证平等故。不处流转。不住涅槃。于诸有情。不生厌背。是如来行(此不住二边行有三。初明证生死涅槃平等。次不处流转下明不住二边。后于诸有情下明不舍有情。若二乘人见生死过失见涅槃寂静。便有厌舍入于涅槃也)。
二者。佛于众生不作是念。此诸愚夫行颠倒见。为诸烦恼之所缠迫。我今开悟令其解脱。(恒度有情行。初观空后观有。即空方便发起有行。此初也。同般若经而无有情得灭度有)。
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随其根性意乐胜解。不起分别。任运济度示教利喜。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是如来行(此明现有。由昔利他愿力满故。如变化人现种种事业。如如意珠出种种物。言随其根者。胜劣智力。性者。种种界智力。意乐者。遍趣行智力。示教利喜者。示即示现四种道理。教谓教诫令学。利即见退劝励利益。喜即见进而生庆喜。尽未来等者是常度也)。
三者。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教。利益有情(不见所说行。初观空也)。
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广说。乃至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是如来行(现有。犹如天鼓出种种声)。
四者。佛无是念。我今往彼城邑聚落。王及大臣婆罗门刹帝利薜舍戍达罗等舍。从其乞食(不念乞食行。初观空行也)。
然由往昔身语意行串习力故。任运诣彼。为利益事。而行乞食。是如来行(现有。瑜伽由十因缘如来乞食。一者为显杜多功德。乃至十为令无量诸天龙等。随从如来勤如宾卫故)。
五者。如来之身。无有饥渴。亦无便利羸惫之想。虽行乞取。而无所食。亦无分别(不念资力行。文二如前。此空行也。惫败音亦虚羸)。
然为任运利益有情。是有食相。是如来行(现有也。此示现依止住食也)。
六者。佛无是念。此诸众生。有上中下。随彼机性。而为说法(不念说法行。前不见所说。此不念所度。文二如前。此观空也)。
然佛世尊无有分别。随其器量。善应机缘。为彼说法。是如来行(此现有也)。
七者。佛无是念。此类有情。不恭敬我。常于我所。出呵骂言。不能与彼共为言论。彼类有情。恭敬于我。常于我所。共相赞叹。我当与彼共为言说(不念善恶行。文二如前。此观空也)。
然而如来起慈悲心。平等无二。是如来行(此现有也。此三念处)。
八者。诸佛如来。无有爱憎。憍慢贪惜及烦恼。(此无染杜多行。此观空也)。
然而如来常乐寂静。赞叹少欲。离诸諠闹。是如来行(此现有也)。
九者。如来无有一法不知。不善通达。于一切处镜智现前无有分别(此明任运利益行。言无有一法不知者。智所缘也。无有一法不达者。通所了也。镜智任运顿能知达。此观空也)。
然而如来。见彼有情所作事业。随彼意转方便诱引。令得出离。是如来行(此现有也。言随彼意转者。根性意乐意熟有前后。方便引诱令出生死)。
十者。如来。若见一分有情得富盛时。不生欢喜。见其衰损。不起忧戚(此明与乐拔若行。即是观空也)。
然而如来见彼有情修习正行。无碍大慈。自然救摄。若见有情修习邪行。无碍大悲。自然校摄。是如来行(此观有也)。
善男子。如是当知。如来应正等觉。说有如是无边正行。汝等当知。是谓涅槃真实之相(结也)。
或时见有般涅槃者。是权方便(此言灭留舍利疑。初牒示灭及留舍利。后释所以。此初也。不言或时佛现涅槃及留舍利而言见者。欲显佛常实无舍利。俱及留舍利众生心自所感现也)。
及留舍利令诸众生。恭敬供养。皆是如来慈善根力(释所以。初所为。后得益。此初也)。
若供养者于未来世。远离八难。逢事诸佛。遇善知识不失善心。福报无边速当出离。不为生死之所缠缚(此得益也。有七益。一离八难。乃至四不失心。五获世福报。六证涅槃。七得解脱)。
如是妙行。汝等勤修。勿为放逸(结劝修学)。
尔时妙幢菩萨。闻佛亲说不般涅槃及甚深行。合掌恭敬白言。我今始知如来大师不般涅槃。及留舍利普益众生。身心踊悦。叹未曾有(第三段有二文。此初领悟也)。
说是如来寿量品时。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明得益)。
时四如来忽然不现。妙幢菩萨。礼佛足已。从坐而起还其本处(品第四大段闻已散席)。
金光明最胜王经注译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