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无量义经说法品第二
言说法者。说者释迦牟尼金口之所吐。法者无量义经一相之法也。
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与八万菩萨摩诃萨说是偈赞佛已俱白佛言。世尊。我等八万菩萨之众今者欲于如来法中有所咨问。不审。世尊垂愍听不。
自下正说分也。凡有一十一分也。是即第一大众正问分。言今者欲于如来法中者释迦如来成道已后四十年间所说法中。言咨问者问道训也。言不审者不审谛义也。
佛告大庄严菩萨及八万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知是时。恣汝所问。如来不久当般涅槃。涅槃之后普令一切无复余疑。欲何所问。便可说之。
第二如来垂许分也。自佛告大庄严至菩萨言者是即经家辞。自善哉善哉至便可说之者正如来语也。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者赞悟权实德。言善知是时者赞知时德。言恣汝所问者正许所问。言如来不久当般涅槃者明正许所由。言涅槃之后普令一切无复余疑者明问功能。言欲何所问者是佛还问所问之旨。言便可说之者佛劝所问。
于是大庄严菩萨与八万菩萨即共同声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欲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修行何等法门。何等法门能令菩萨摩诃萨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三正发问分也。自于是大庄严至白佛言者经家辞也。自世尊菩萨至后三菩提者是即正发问。世尊者举能说名。言菩萨摩诃萨者举能行众。言欲得疾成者明求疾成。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明所成果。言应当修行何等法门者问所行法门。自何等法门下问疾成法门也。
佛告大庄严菩萨及八万菩萨言。善男子。有一法门能令菩萨疾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萨学是法门者则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四如来略答分也。自佛告大庄严至菩萨言者经家之辞也。自善男子至得三菩提者如来所说。此有二说。自有一法门下略答问所行也。言一法门者谓无量义。即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先为菩萨说大直道。藏教六度菩萨等闻佛所说三僧祇百劫相好修成佛发菩提心。其所说门能化行所化菩萨无历劫行不是疾成大直道。通教无生菩萨等干慧等十地行位不是疾成大直道。别教万行菩萨等三贤十地历劫行不是疾成大直道。圆教即是菩萨等虽是直道不大直道。今是一法门既异先说。故下经文云。四十余年未显真实。言则能疾得者。二答问疾成法。疾得者明法功能。
世尊是法门者号字何等。其义云何。菩萨云何修行。
第五重问三疑分也。一者问一法门名。二者问一法门义。三者问一法门行。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门名为无量义。
第六如来广说分也。是即三问中先答初名问。言无量义者。成就字义故。以此法门说彼甚深法妙境界故。彼甚深法妙境界者诸佛如来最胜境界故。
菩萨欲得修学无量义者应当观察。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一法。
自下越答第三行问。言应当观察者劝观照辞也。言一切诸法者举所观诸法也。是即四种十二因缘境界内界外因法果法。其事其理机见非一。是故名为一切诸法。言自本来今者总举十世。言自者诠九世之自性世。言本者三世之过去。言来者三世之未来。言今者三世之现在。言性相者指十如是。今但举二。性者如是性。相者如是相。今约法性之缘起建立法性之三世今立法性十二缘起不生不灭不思议故。十二缘起即是三道。是三道者即三佛性。是三佛性即空·假·中。是空·假·中恒是一心。今此经性者即中义。相者即假义。空者即空义。寂者寂次第之空·假·中故。言无大者谓无历劫菩萨大。言无小者谓无折体二乘小。言无生者谓无王宫出胎生。言无灭者谓无双林灰身灭也。言非住者生相已无故名非住。住相已无故名非动。七日翅足垂迹示权。故名不进。诤谛堕狱从他化现故名不退。常寂光土者无有余乘。是故名为犹如虚空。唯一佛乘者无有余乘。是故名为无有二法。是以言依报则遍一切处常寂光土。言正报则唯佛一人居净土也。言其法则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是三法者一心具足不一不异。一切众生平等共有。已显为佛未显众生。今为权大诸菩萨等开演所观最胜境界。上根大士闻开悟合故经云教菩萨法也。
而诸众生虚妄横计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众恶业。轮回六趣受诸苦毒。无量亿劫不能自出。
此明无明缘起也。言而者然而也。言诸众生者谓能迷众生。言虚妄者不即依他。言横计者巾上之㝹。言是此者生死此岸。言是彼者涅槃彼岸。言是得者阿耨菩提。言是失者住地烦恼。言起不善念者谓分别念即习因也。言造众恶业者谓十恶业报因也。是二句即明三界因。言轮回六趣者谓轮转六道即是报果。言六趣者。一者地狱趣。二者畜生趣。三者饿鬼趣。四者阿修罗趣。五者人趣。六者天趣。言受诸苦毒者谓受八苦即是习果。言无量亿劫者谓受苦时节。言劫者印度语略。具存本音应言劫跛。有二义。一者妄执义。二者时节义。时节义有小中大时。芥城·排石·人日·天珠。妄执义有粗细极执。三瑜祇行一生得超。今约受苦取时节义。芥城难尽是故名为无量亿也。言不能自出者。不遇善友不具三慧牢狱免出难得。是故名为不能自出。
菩萨摩诃萨如是谛观生怜愍心发大慈悲将欲救拔。
此明成行菩萨发心也。言如是谛观者。上则谛观三谛之境下则谛观六趣之境。言生怜愍心者。怜愍不了三谛之境。言发大慈悲者。慈悲与拔六趣之境。大者无缘义。言将欲救拔者。大悲为根拔二死苦发心为因救五住烦恼也。
又复深入一切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异如是法。法相如是灭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恶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异·灭者亦复如是。
此举遍知境也。言深入者。入法性底。言一切诸法者。谓千如因果。言法相如是者。不变真如。言生如是法者。随缘真如。是即第一举大相生。次言法相如是者。亦举不变。次住如是法者。亦举随缘。是即第二举大相住。次言法相如是者。亦举不变。次言异如是法者。亦举随缘。是即第三举大相异。次言法相如是者。亦举不变。次言灭如是法者。亦举随缘。是即第四举大相灭。又言法相如是者。亦举不变。言能生恶法者。亦举随缘。无明缘起是名恶法。次言法相如是者。亦举不变。言能生善法者。亦举随缘。法性缘起是名善法。善生恶生俱是生相也。住·异·灭者亦复如是者恶住善住恶异善异恶灭善灭其义如是也。
菩萨如是观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
此结大四相。母胎出生名生相。五蕴相续名住相。五蕴衰变名异相。一期命终名灭相。无明四相始。老死四相末。无明即是法性体。老死即是法性体。三道即是三佛性。三种佛性为三德。善法能了知三道。即是三身三德。是故名为悉遍知已也。
次复谛观一切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灭。
此明似生似灭。言一切诸法者。谓世出世因果之法。不求随缘故。是故名为念念不住。暂随缘故。是名为新新生灭。
复观即时生·住·异·灭。
此明小四相也。言即时者刹那时。一刹那中亦生亦住亦异亦灭。小相有四。大相有四。都合有八相。八相迁物前后难测。唯如来知见能知能见。是故菩萨以一一法门无量义智观大四相。观小四相。
如是观已。
此一句结上事也。
而入众生诸根性欲。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
此明起教也。言而者然而也。言入众生诸根性欲者。入者悟入也。言众生者界内界外十界众生。言诸根者界内理事根·界外理事根。言性欲者过去所习名性现在欣乐名欲。习欲成性成性生习欲。又过去名根现在名欲未来名性。言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者。前四味所说八教等。言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者。华严所说别圆两教能诠所诠体用因果权实众义。四阿含等所说众义。方等部等所说众义。般若部等所说众义。前四味中所说众义。所谓四种十二因缘义。四种四谛义。七种二谛义。五种三谛义等。如是义随性无量。
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自下三问之中答第二问问无量义。言无量义者从一法生者举所生之无量义示能生之一无相也。言其一法者者此举中道无二边相也。言即无相也者谓无有为染净相。言如是无相无相不相者此明无相则无相不相者谓随缘真如。其随缘真如犹如圆镜面一切形色随来能影。真如随缘亦复如是。一切染净相随来亦能相。是故名为无相不相。言不相无相名为实相者此明实相。不相不涅槃故名为不相。无生死故名为无相。无相即是中名为实相也。
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真实相已。所发慈悲明谛不虚。于众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复为说法令诸众生受于快乐。
此明实相之功能也。言菩萨摩诃萨者举能安住也。安住者心无作意常游实相。言如是真实相已者举所住实相。即十如境。言所发慈悲者。与四德乐名为慈。拔五住苦名为悲。言明谛不虚者。明谛者审谛义。不虚者真实义。言于众生所者举所拔之众生。言真能拔苦者是举能拔之悲效。言苦既拔已复为说法者举了因种。言令诸众生者举能受之众生。言受于快乐者是举所受之慈力。
善男子。菩萨若能如是修一切法门无量义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举所诠而结叹也。言善男子者是称对扬大庄严也。言菩萨者是举能行者也。言若能如是修一切法门无量者举上所说所行之道。言一切法门者是能观智。言无量义者是所观境。境虽无量然随智一境。智虽唯一而随境多名。言必得疾成者。必得者遮不定辞。疾成者破历劫义。言阿耨菩提者举所得果。
善男子。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所共守护。无有众魔群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
是举能诠而结叹也。言善男子者称对扬辞。言如是者举此经体。言甚深者谓实相甚深。言无上者实相无上。言大乘者实相大乘。言无量义者实相无量义。言经者说实相义能诠教名。言文者说实相之名句文。言理者文所诠之实相理。说实相文故名为真。内证妙理故名为正。此文此理独超三乘。是故称尊。既无等伦。何况有胜。是故名为无过上也。言三世诸佛所共守护者是明大圣守护此经·三世诸佛者过去世中已成佛·未来世中当成佛·现在中现成佛。不但一人名为共。不失能诠名为守。不失所诠名为护。言无有者都无义也。言众魔者谓四魔·八魔·十魔等。言群道者三师外道·六师外道·言得入者谓乳中加水等。加文为得混理为入。今此经文理已用实相既如来印定。故魔道不得入。言不为者不被义。言一切邪见生死者。一切者举总数也。邪见者内邪见也。两教二乘四教菩萨各执自教随情诤门皆名邪见。是举因败。言生死者七种生死。是举果败。文是实相故不为邪见败。理是实相故不为生死败。
是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欲疾成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是即举能说结叹劝学也。
尔时大庄严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说法不可思议。众生根性亦不可思议。法门解脱亦不可思议。
自下第七大众重征分也。言尔时大庄严菩萨复白佛言者经家序。言世尊者举能说之号。言世尊说法不可思议者叹法身不可思议。言众生根性亦不可思议者叹般若不可思议。言法门解脱亦不可思议者叹解脱不可思议。
我等于佛所说诸法无复疑难。而诸众生生迷惑心。故重咨世尊。
是明发问之所由也。言我等者庄严等八万众。言于佛所说诸法无复疑难者明自从敬。言而诸众生生迷惑心故重咨世尊者明为他咨决。
自从如来得道已来四十余年常为众生演说诸法四相之义·苦义·空义·无常·无我·无大·无小·无生·无灭·一相·无相·法性·法相·本来空寂·不来·不去·不出·不没。若有闻者或得暖法·顶法·世第一法·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发菩提心登第一地·第二地·第三地至第十地。往日所说诸法之义与今所说有何等异而言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菩萨修行必得疾成无上菩提。是事云何。唯愿世尊。慈哀一切广为众生而分别之普令现在及未来世有闻法者无余疑网。
是举正问也。言自从如来得道已来四十余年者是明说法之年代也。自从者从来义。如来者是举贤劫第九释迦。得道者谓释尊生年至三十年摩竭提国菩提场中菩提树下坐金刚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云得道。四十余年者三十成道后生年七十一说无量义经故名四十余年。言常为众生演说诸法者总举不断三乘法施。言四相之义下别举所施法。四相者。一者生相。二者住相。三者异相。四者灭相。破乐倒故说苦义。破净倒故说空义。破常倒故说无常义。破我倒故说无我义。无大者遮大四相。无小者遮小四相无生者遮缘生。无灭者遮缘灭。一相者谓一真如相。无相者遮有为相。法性者谓诸法性。法相者谓诸法相。本来空寂者谓不可得。不生故不来。不灭故不去。不净故不出。不染故不没。言若有闻者。下明法胜利。言或得暖法下明声闻胜利。言辟支佛道者明缘觉胜利。言发菩提心下明菩萨胜利。言往日所说诸法之义者举四十余年所说三乘教。言与今所说有何等异者举今日所说分一乘教。而言甚深无上大乘不举今日经疑疾成异。言唯愿世尊下为利他故请佛分别。言普令现在下明分别功能也。
于是佛告大庄严菩萨。善哉善哉。大善男子。能问如来如是甚深无上大乘微妙之义。
自下如来广说也。言善哉善哉者。初叹举往后叹举今。言大善男子者。问大直道是故称叹大善男子。言能问如来下赞能问妙义。
当知。汝能多所利益。安乐人天拔苦众生。真大慈悲信实不虚。
所问今经内证甚深·内证无上·内证大乘·内证微妙·三乘·五乘·七乘·九乘及无量乘皆出此经。故问其义多所利益。七方便人第一义天俱与安乐。况乎世间一切人天。分段粗苦·变易细苦俱拔众生。拔无作苦名真大悲。与无为乐名真大慈。圆信具足名为信实。性功德故名为不虚也。
以是因缘必得疾成无上菩提亦令一切今世来世诸有众生得成无上菩提。
言以是因缘者明疾成由也。言因者性得三因。言缘者今经一乘。今大庄严菩萨大悲为根圆觉为因疾得成佛。是即自利。言亦令一切者兼有余记。言今世者指近世。言来世者指远世。言诸有众生者兼五种姓。言得无上道者记当来果也。
善男子。我先道场菩提树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言善男子者唱大庄严菩萨。言我者指垂迹释迦。言先道场树下者。未成道时故名为先。道场者三世诸佛得道之处故名道场。言菩提树下者。观树通称随佛各别。释迦之树正得其名。言端坐六年者指圆六度。非苦行故云端坐六年。言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坐圆六度所得之果。言以佛眼观者谓如来知见眼见观知俱内证故名佛眼观。言一切诸法者谓十界·十如·百界·千如·三千世间实相之法。言不可宣说者有为之知不能所说名不可说也。
所以者何。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种种说法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显真实。是故众生得道差别不得疾成无上菩提。
言所以者何者征问之辞也。言知诸众生性欲不同者谓十二种众生性欲各各不同。是举所被机也。一往昔值遇菩萨之化但修大乘得成习性今生名为定性大乘。二往昔值遇独觉之化但修独觉乘得成小习性今现生名为定性独觉乘。三往昔值遇但声闻化但修声闻乘得成小习性今现生名为定性声闻乘。四往昔值遇具三乘化具修三乘行成三乘习性今现生名为三乘不定性。五往昔值遇菩萨独觉二乘之化兼修大小二乘之行。得成大小二乘习性未遇声闻小乘之化今生名为菩萨独觉阙声闻种不定种性。六往昔值遇菩萨声闻二乘之化兼修大小二乘之行得成大小二乘习性未遇独觉二乘之化。今生名为菩萨声闻阙独觉种不定种性。七往昔值遇独觉声闻小乘之化未遇大乘菩萨之化今生名为独觉声闻阙菩萨种不定种性。八往昔虽遇三乘之化然未成三乘及不定习性。是故今生遇恶知识一向行恶。是故名为暂时无涅槃一向行恶行。九往昔虽遇三乘之化然未成三乘及不定习性。是故今生遇恶知识拨无因果普断善根。是故名为暂时无涅槃普断诸白法。十往昔虽遇三乘之化然未成三乘及不定习性。是故今生其根下劣无涅槃分。是故名为暂时无涅槃无有涅槃分。十一往昔虽遇三乘之化然未成三乘及不定习性。是故今生其根下劣乐人天善。是故名为暂时无涅槃断善少一阐提。十二往昔未遇三乘之化未修三乘及不定行。是故今生无三乘因。是名为毕竟无涅槃无因一阐提。世尊能知如是等类一切众生各各性欲。是故众生得道差别名知诸众生性欲不同也。言性欲不同种种说法者是举能被教也。释迦一代四十余年所说之教略有四教及以八教。所谓树王华严·鹿苑阿含·坊中方等·鹫峰等般若。演说一乘·大小菩萨历劫修行·小乘三藏教·大乘通教·大乘别教·大乘圆教·顿教·渐教·不定教·秘密教·如是等前四味各各不同。是故名为种种说法。言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显真实者但说随他五种性等门外方便差别权教带权一乘未显随自一佛乘等露地真实平等直道舍权一乘。是故说言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显真实。言是故众生得道差别者。未显直道真实甚深一大事因缘。是故诸乘得道差别。言不得疾成无上菩提者。未解直道一乘海路未乘纯圆六度固船未得实相方便顺风。是故横道三乘险路步行历劫多留难处勤苦妄想梦里大河。是故说言不得疾成无上菩提。
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秽。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诸有垢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烦恼垢。
自下举喻显法胜劣。此有二段。从法譬如水至诸有垢秽者明开譬也。从其法水者至诸烦恼垢者略明合譬。是即举异显同喻也。井池江河溪渠大海者举异喻。洗垢诸水者显同喻。井池喻三藏教。江河喻通教。溪渠喻别教。大海喻圆教。井池水不流喻二乘别观折法谛缘空。江河水流动喻三乘共观体法般若空。溪渠众多流喻菩萨假法无量四谛观。大海圆满水不增亦不减喻圆机菩萨约竖实相观。言诸有者谓二十五有。言垢秽者谓烦恼障垢·所知障秽也。言诸烦恼者谓九十八使也。
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别异。其法性者亦复如是。洗除尘劳等无差别三法·四果·二道不一。
是即牒合文也。举同显异。言水性是一者是举同喻。言江河井池等者是显异喻。言其法性者亦复如是者正牒合。以法性用喻水性洗尘劳别喻江等。言三法者。一者四谛法。二者十二因缘法。三者六波罗蜜。言四果者。一者须陀洹果。新翻名为预流果。二者斯陀含果。新翻名为一来果。三者阿那含果新翻名为不还果。四者阿罗汉果。新翻名同也。言二道者。一者权道。二者实道。言不一者。下智观三道外凡·内凡·分圣极圣是不一也。中智观三道外凡·内凡·分圣极圣是不一也。上智观三道外凡·内凡·分圣极圣是不一也。上上智观三道外凡·内凡·分圣极圣是不一也。或有经本云。二法三道四果。言二法者即顿渐也。顿谓华严顿中一切法也。渐谓三藏·方等·般若一切法也。言三道者即三乘也。言四果者罗汉果·支佛果·菩萨果·佛果也。又云。三藏佛果·通教佛果·别教佛果·圆教佛果也。虽有众释然不出能所。能生一法所生无量开合虽异其义无别。二法者合谛缘为渐六度为顿。部顿指华严部渐指三藏方等及般若。言三道者。下上二观为小乘。上智观道为菩萨。开权一道为一乘。实道守本加二三。言四果者所生故通大小。是故不相违也。
善男子。水虽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如如来世雄于法自在。所说诸法亦复如是。初中后说皆能洗除众生烦恼。而初非中而中非后。初中后说文辞虽一而义各异。
是即牒合众教胜劣也。井池之水但洗见思江河之水洗见思垢及侵习气。折·体不同断·伏亦别。溪渠之水未有甘味但洗四住内外之垢。其海之水同一咸味能洗五住一切之垢。言如如来世雄者即指自身。言于法自在所说诸法者。位登妙觉具八自在。是故名为于法自在。所说诸法者。乳味华严。酪味阿含。生酥方等。熟酥般若也。言亦复如是者合譬之辞也。言初中后说皆能洗除众生烦恼者俱除界内垢。四谛略故不同缘起。故云而初非中。缘起广故亦是自利不同六度。故云而中非后。本来空寂念念生灭其文虽一内外不同性相各异。是故说言文辞虽一而义各异。
善男子。我起树王诣波罗捺鹿野园中为阿若?邻等五人转四谛法轮时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
言善男子者指大庄严等。言我起树王者。我者指胜应释迦。起者指劣应释迦树王者二应觉树。约于一树有宝木别。即标一身机见有别。胜应不起树王之座结通十方恒说华严。是即乳味时也。劣应着弊起树王座趣波罗捺度五比丘。诣字训至也去声也。言波罗捺者国名也。五天竺中此东天竺也。新翻名为波罗泥斯国。言鹿野园者新名为仙人堕处施鹿林。昔五百仙人见王辨女发染欲心永失神通堕此林中。是故名为仙人堕处。言施鹿林者。大论云。昔波罗奈王入山游猎。见二鹿群。数各五百。各有一主。有一鹿主身七宝色。是释迦菩萨。复有一主。是提婆达多。菩萨鹿主见王杀其群党起大悲心直至王前。诸人竞射飞箭如雨。王见此鹿无所忌惮必有深意。敕令勿射。鹿主王所跪白王言。以游乐小事故一时令鹿受于死苦。若以供馔当差次送每日一鹿。王善其言。于是二主各差次送。次当调达。群中有一母鹿。白其主言。我死分当而我怀了。子非死次。乞垂料理即使生者不滥死者得次。主怒之曰。谁不惜命。次来但去。母鹿思惟。我主无慈横生嗔怒。即至菩萨主所具白主言。大主仁慈。如我今日天地旷远无所控告。具以事白。菩萨王言。若我不理枉杀其子。若以非次更差后次何可遣。唯我当代。思惟既定即自送身。鹿母还群。菩萨鹿王到其王门。众人见之怪其自来以事白王。王亦怪之。王问之曰群鹿尽即而忽自来。鹿言。大王仁慈人无犯者。但有滋茂无有尽时。但彼群鹿有告于我。我愍之。故若非分差是亦不可。若纵而不救无异木石。是身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其德无量。若人无慈与虎狼何别。王闻是语即从座起而说偈言。我实是畜兽名曰人头鹿。汝虽是畜生名曰鹿头人。以理而为人不以形为人。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无畏施亦可安汝意。诸鹿得安王得仁信。群鹿所居故名鹿苑。佛初于此而转法轮。者故云始。从树为名亦名奈苑。二仙所住亦曰仙苑。中字训里。为字去声。言阿若?邻等五人者。一者阿若憍陈如亦名狗邻。二者阿说侍多亦名阿说示亦云阿说婆侍多。三者婆涅波亦云頞鞞亦云涅鞞。四者摩诃那摩亦云拔提亦云摩诃男亦名摩男狗利。五者婆帝利迦亦名十力迦叶。或以摩男狗利为二人。此亦不尔。狗邻狗利不同故。摩男狗利四人之内其一人故。言转四谛法轮者。转者移转义也。轮者摧破义也。言移世尊所解生灭四谛法转阿若身中摧破烦恼障。余四人亦尔。转有三一者示转。谓如来说三苦八苦名为苦谛。烦恼及业名为集谛。苦集尽变名为灭谛。戒定慧等名为道谛。二者劝转。谓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三者证转。谓苦已知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如是三转四谛有十二行。于三转中初转时证见道。第二转时证修道。第三转时证无学道。若三正转四谛应有四十八行。何故但说十二行耶。然虽观一一谛法有三转十二行相而不过三转十二行相。其四十八行者于四圣谛转十二行相生眼智明觉。眼者谓法智忍。智者谓法智。明者谓类智忍。觉者谓类智。复次眼是观眼义。智是决断义。明是照了义。觉是警察义。四谛中一一法具四理。苦谛四者。一苦二非常三空四非我。集谛四者。一因二集三生四缘。灭谛四者。一灭二静三妙四离。道谛四者。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是故应有三转四谛四十八行相。言四谛者有四种四谛。一者生灭四谛。二者无生四谛。三者无量四谛。四者无作四谛。今此酪味时显说生灭四谛密说余三四谛。其生灭四谛者。一者苦谛谓生死果。二者集谛谓生死因。三者灭谛谓涅槃果。四者道谛谓涅槃因。言法轮者。谓其四谛法能坏烦恼故名法轮。言时者谓酪味时也。约说次第于胜应佛为第二时于劣应佛名为初时。言亦说诸法本来空寂者谓折色入空。言代谢不住念念生灭者谓界内生灭。
中间于此及以处处。为诸比丘并众菩萨。辨演宣说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
言中间者。乳酪之时名为初分。醍醐之时名为后分。生熟二酥名为中分。今指二酥时。是故名中间。言于此者指王城示崛山。言及以处处者指给孤独等自余说法处。言为诸比丘者指求缘觉比丘。言并众菩萨者谓藏·通·别·圆四种菩萨外凡·内凡·分圣众。言辩演宣说者。辩者四辩。演者演畅义。宣者告下言。说者吐口之语。言十二因缘者有四种十二因缘。一者界内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二者界内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三者界外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四者界外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今是二酥时显为界内机说二种十二因缘等法。密为余机说余因缘。其十二因缘者。一者无明支。二者行支。三者识支。四者名色支。五者六入支。六者触支。七者受支。八者爱支。九者取支。十者有支。十一者生支。十二者老死支。初生灭十二因缘亦有三。一者三世。二者二世三者刹那。言六波罗蜜者亦有四种。一者三藏教六波罗蜜。二者通教六波罗蜜。三者别教六波罗蜜。四者圆教六波罗蜜。亦有三种六波罗蜜。一者世间六度。二者出世间六度。三者出世间上上六度。出十卷楞伽第八。言六波罗蜜者。一者布施。二者持戒。三者忍辱。四者精进五者禅定。六者智慧。言亦说诸法者隔历三谛等诸法。言本来空寂者。灭色入空即色是空。灭边入空即边是空。言代谢不住念念生灭者界内界外有为生灭也。
今复于此。演说大乘无量义经。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
此指醍醐初分时也。言今复于此者明说经处。言演说大乘者明非小乘。言无量义经者明所说经。言亦说诸法本来空寂者即空义。言代谢不住者即中义。言念念生灭者即假义。五味之教文辞虽同。一味之义随机各异。是即举同文。
善男子。是故初说中说后说文辞是一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
总结五时所说文同义异。言善男子者指大庄严。言是故者此取下言证成上之言。谓上所叙义必待此后语始得证成也。言初说者指乳酪二时。言中说者生熟二酥时。言后说者醍醐初分时。言文字是一者谓五时所说。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之同一文也。言而义别异者其初乳时别圆两教八门之义随机义别。其初酪时小藏一教四门之义随机义别。其生酥时具说四教十六之门随机义别。其熟酥时除小藏教说三种教一十二门随机义别。今醍醐初分时。但说直道内证无相之一法门。引导纡回历劫菩萨。回入大直无留难道。其义甚深真实甚深。不同前说四时教门。是故义别也。言义异故众生解异者随其本性所说各别。随其别说得解亦别。故言众生解异。言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者得法者。人得五戒法。天得十善法。小乘声闻得四谛法。小乘缘觉得十二支因缘之法。藏教菩萨得六度法。通教声闻缘觉菩萨得共般若无言说法。别教菩萨得无量之万善行法。圆教菩萨得无障碍圆融相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百界千如三千世间实中实法。得果者。依五戒因所期人果。依十善因所期天果。依道谛因所期四果。依缘灭智因所期缘觉果。依六度因所期树下劣应佛果。依共般若因所期声闻果。依共般若因所期缘觉果。依共般若因所期胜应果。依万行因所期万德权报佛果。依实相因所期常住三身佛果。得道者。修五戒行获得人道。修十善行获得天道。修道谛行得声闻道。修因缘行得缘觉道。修六度行得劣佛道。修无言行得声闻道。修无言行得缘觉道。修无言行得胜佛道。修万善行得初地道。修实相行得内证道。是故名为得法得果得道亦异也。
善男子。初说四谛为求声闻人。而八亿诸天来下听法发菩提心。
此指劣应初说法时。显为声闻说小乘教密为菩萨说大乘教也。是举酪味时也。
中于处处演说甚深十二因缘为求辟支佛人。而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或住声闻。
此指劣应次说显为支佛说缘起法密为菩萨及声闻人说六度法及道谛门。
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摩诃般若·华严海空宣说菩萨历劫修行。而百千比丘万亿人天无量众生得住须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罗汉果住辟支佛因缘法中。
此举二酥时。言次说方等十二部经者是生酥部时。言摩诃般若者此熟酥部时。言华严海空者普贤行愿·海印三昧时。遍通五时。入法界义名为华严。海印三昧名为海空。言宣说菩萨历劫修行者显未说直道。言而百千比丘万亿人天无量众生者举能行人。言得住须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罗汉果辟支佛因缘法中者明所得果。未说一大事因缘故合经。是故得道人不得疾成佛也。
善男子。以是义故。故知说同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
此明说同义别。善男子者指大庄严。言以是义故者与上四时义同。言故知者取下言以证成于上也。言说同而义别异者谓四时说同而义别异。事理内外其义是异故众生解异。其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
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说法至于今日演说大乘无量义经未曾不说苦·空·无常·无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来不生今亦不灭·一相·无相·法相·法性·不来·不去。而诸众生四相所迁。
是即结成。言是故者取下言以证成于上也。言善男子者指大庄严。言自我得道者指释迦得道言初起说法者举二初乳酪时。言至于今日演说大乘无量义经者明醍醐初分时。自未曾不说下明不说一字。是即二夜经意也。言而诸众生四相所迁者明随他意说。未字不用重二返读。例如应当之当字不用二返读。不说真如随缘苦不说真如随缘空。不说随缘之无常。不说随缘之无我。不说偏真之非真。不说依他之非假。不说权大之非大。不说权小之非小。不说心性本来不生。不说心性今亦不灭。不说即中之一相。不说即空之无相。不说即假之法相。不说一心之法性。不说一心之不来。不说 一心之不去。虽然随众生生等四相所迁说苦空等。是即权说隔历三谛。未说真实圆融三谛。法华之前四十余年四时所说四教八教结成已竟。在此上经也。
善男子。以是义故一切诸佛无有二言。能以一音普应众声。
自下结叹诸佛三密也。言善男子者指大庄严。言以是义故者举上不说而说之义。言诸佛者显非独我形声二德。言无有二言者约佛内意。言能以一音者法华之前一味法雨。言普应众声者十法界生缘起众声。是初结叹诸佛口密也。
能以一身示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恒河沙身。
是则结叹诸佛身密也。言能以一身者谓一大法身。言示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恒河沙身者谓分身佛也。
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种种类形。
是即十法界依正二报种种类形也。
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
是则具明一界别形。一一法界有多众形。言一人法界修因万别。是故得果其形亿异。何况九法界修因各别得果亿品也。是第二结叹诸佛身密。
善男子。是则诸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萨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了。
是则结叹诸佛意密也。言善男子者指大庄严。言是则者承上事势申明其理也。言诸佛不可思议者指上内证口密身密。言甚深境界者明内证意密。是则五时三密不可思议。言非二乘所知者非折·体二乘所知。言亦非十住菩萨所及者。通教十地别教十地内外菩萨所不能知。是故名为亦非十住菩萨所及。言唯佛与佛乃能究了者。唯简持义。简藏通别大小二乘七乘九乘持妙圆教果佛因佛分极究了。言唯佛者究竟即。是妙觉果佛。言与佛者分证即。是四十一佛。言乃能究了者。果佛能究因佛能了。是故名为乃能究了也。
善男子。是故我说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
是则结叹无量义经。言善男子者指大庄严。言是故者是取下言证成于上也。言我说者明能说释迦。言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者明所说开经。非三教粗非四时粗故云微妙。理内三谛故云甚深。居七权顶故云无上。独一无对故云大乘。一法所生其义无量。是故名为无量义经。其文为真其理为正于三教尊于四时部教都无过上。是故名为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也。
三世诸佛所共守护。无有众魔外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
是明经势也。言三世诸佛所共守护者明能护高。言无有众魔外道得入者明所护强。言众魔者谓四魔八魔乃至十魔。言外道者。谓外之外道九十六乃至三师六师等。内之外道七方便乃至未入内证境坐禅讲近无道心者。言不为一切者谓有为无为染净诸法故云一切。言邪见者谓人我见及法我见·单见·复见及具足不可说见·增见·减见·断见·常见。言生死者二种生死七种生死。言之所坏败者明无能坏。已说经势。今明劝学也。
菩萨摩诃萨若欲疾成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是则明劝学也。言菩萨摩诃萨者举能学人。言若欲疾成无上菩提者明所求果。言应当修学下举所学经也。
佛说是已。于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自然空中雨种种天华。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物头华·分陀利华。又雨无数种种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于上空中施转来下供养于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天厨·天钵器天百味食充满盈溢。天幢·天幡·天轩盖·天妙乐具处处安置。作天伎乐歌叹于佛。
是明此方随喜供养也。言佛说是已者是经家辞。言佛说者举能说释迦。言是者指所说正经。言已者已了。言于是者承上事势申明其理也。言三千大千者数名都名百亿。言世界者间隔义。百亿须弥轮回之山一一间隔都无杂乱。言六种震动者。六根震动器世间释。六根震动众生世间释。六种地动破无明释。今明地祇之随喜。言自然者天真不假他缘义。言空中者指上方。言雨种种天华者总明天神之随喜。言天优钵罗华者青色华。言钵昙摩华者复有二种。一者赤色即此间莲华也。二者白色今此间有白莲是也。非芬陀利。言?物头华者有赤及青二种。又云俱勿头。是莲花青色也。言分陀利华白色华。言又雨无数种种天香者表供五分法身。言天衣者表供三忍衣。言天璎珞者表供三聚戒。言天无价宝者表供心如来供法宝也言于上空中者明供所在。言旋转来下者明供物来下。言供养于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者明所供二宝。言天厨者纳食厨。言天钵器者盛食器。言天百味者苏陀等食。言充满盈溢者天厨充满钵器盈溢。言天幢者表法幢。言天幡者即幡法界上迷生动出之解。言天轩盖者表慈悲。言天妙乐具处处安置者表第一义天自受法乐具安众生心处。是故名为处处安置。言作天伎乐者举身供也。言歌叹于佛者举口供也。
又复六种震动。东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亦雨天华·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天厨·天钵器·天百味·天幢·天幡·天轩盖·天妙乐具作天伎乐歌叹彼佛及彼菩萨声闻大众。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此明他方随喜供养也。
于是众中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得无量义三昧。
自下明得益也。言于是者承上事势申明其理也。言众中者举合有会众。言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等者举八万菩萨得三昧分限也。
三万四千菩萨摩诃萨得无数无量陀罗尼门能转一切三世诸佛不退法轮。
是举八万之菩萨内得无量陀罗尼外转一切不退轮也。
其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大转轮王·小转轮王·银轮·铁轮·诸轮之王·国王·王子·国臣·国民·国士·国女·国大长者及诸眷属百千众俱。闻佛如来说是经时。或得暖法·顶法·世间第一法·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果。又得菩萨无生法忍。又得一陀罗尼又得二陀罗尼又得三陀罗尼又得四陀罗尼五六七八九十陀罗尼又得百千万亿陀罗尼又得无量无数恒河沙阿僧祇陀罗尼。皆能随顺转不退转法轮。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明杂众大小得益也。言其诸者明总数也。言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者举四众。言比丘者或翻除馑男。是义翻也。言比丘尼者或翻除馑女。言尼者天竺女通称也。言优婆塞者或翻近事男。言优婆夷者或翻近事女。言天龙下至摩睺罗伽者是举八部众。自大转轮王下至诸轮之王者是举轮王众。言大转轮王者王三千大千。言小转轮王者王四洲也。银轮三天下。铁轮一天下。言诸轮之王者铜轮二天下。四轮之类其数无量。故名诸轮。言国王王子国臣者高贵众也。言国民国士国女者上下众也。言国大长者者福德众也。言及诸眷属百千众俱者天龙等眷属。言百千者举甚多数。非但百千也。言闻者此会大众闻也。言佛如来者指大牟尼。言说者金口所吐。言是经者指欲说法时至之时也。言或得暖法下明得益名也。言暖法者第一善根位。言顶法者第二善根位。言世间第一法者第四善根位。言须陀洹果下至阿罗汉果者明声闻四果。言须陀洹果者是初果也。言斯陀含果者第二果也。言阿那含果者第三果也。言阿罗汉果者第四果也。言辟支佛果者缘觉果也。言又得菩萨下明大乘得益。言无量众生下明大乘发心也。是开经故得果阶级也。
无量义经注释卷中